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22 16:14: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篇1

二、认真研究__区情,审慎定位发展战略。__区的发展战略,所倡导提出的“(__)工业卫星城” 、“中国x都” 、“__西部休闲之都”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多项称谓,历经多年,在与周边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对比下,面临着区域发展特色不明显、优势渐次不再的困境,为此,当前时期,建议需要重新审视并筹划确立新的总体定位发展战略,现阶段,我区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宜为:以二产为主,三产为辅。

三、增进厂、区良性互动,共同促进优势互补。从__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中铝__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职工稳定等层面来看,在当前时期,厂、区都将面临着如何携手共度难关的重大课题。为此,建议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厂、区的良性互动关系,并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上入手,促进厂、区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

四、抢抓重大历史机遇,顺势而为调整结构。中央关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对于我区更为重要。为此,建议发改委、财政、建设、交通、国土资源、房管、金融等部门,着手筹划我区20__年~20__年的重大投资项目,重点在招商引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项目建设推进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级等环节上,做好相关工作。

五、着力破解三产发展难题

以建设开放统一、竞争高效、业态新颖、结构合理的现代三产服务业体系为目标,加大对三产服务业的扶持引导力度。三产发展要充分与相关资源结合。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塑造宜居环境,增强城市的对外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吸引周边县市的民众到我区居住,增强人气,刺激消费。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既有利于提高消费档次和品味,又有利于提高税源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财政增收。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引导房地产开发与消费,通过采取把房地产业发展与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扶贫搬迁和廉租房建设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市场待销和滞销住房的市场销售,减少存量商品房的空置数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六、加大投资力度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我区经济外向型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规模较小,靠出口、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有限,投资则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扩大内需。这为我区加快振兴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精神,统一认识,坚定信心,精心谋划项目,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发展建筑机械、建筑安装、阀门、铝加工、铁路橡胶等行业有效扩大内需,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七、树立信心,抢抓机遇

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以及实施这些措施要求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十六字方针,对于克服当前的困难和保持长远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加强宣传,增强信心,抢抓机遇,保持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客观报道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保持经济长期发展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广泛宣传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主动引导社会预期,增强公众信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八、金融创新

不断改善金融环境,完善投资政策法规和担保体系,吸引更多的民间金融投资和银行贷款支持企业发展。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

篇2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节约意识,通过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和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合力推动循环经济快速有序发展;坚持全面部署和示范带动并进,推动循环经济点、线、面互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全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城镇运行体系、人居生态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起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长期战略目标框架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明显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农业)园区、循环型镇(街道)和节约型社区、节约型机关。

到20__年,具体目标是:

——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__年降低20(责任单位:市发改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__年下降23(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建制镇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达到65的设计标准(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

——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降低5(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出平均增长10,全市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年均增长5(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原材料节约利用率显著提高,全市水泥散装率提高到80(责任单位:市发改局)。

——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免税销售总值年均增长5(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污水处置率显著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

——推行清洁生产,园区内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比例不低于50,省控重点高污染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培育工业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10家,建成循环经济工业功能区2个(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开发区)1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0个(责任单位:市农经局)。

——推进循环型城市建设,创建循环型镇(街道)2个(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产业导向目录和限制、禁止发展产业目录,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产业盲目发展;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参与)。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重点发展以光机电、新材料、生物工程为主的高技术产业,有选择地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临港型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服装、箱包、造纸等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型高效农业和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经贸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旅游局参与)。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开展清洁生产的审核、咨询、信息、技术等服务工作,重点抓好化工、建材、印染、造纸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到20__年,省控重点高污染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创建6家绿色企业。探索建立清洁生产责任制度,加强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管理(责任单位:

市经贸局、市环保局)。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促进污染项目集中治理、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六)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着力对开发区和各工业功能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整合区内要素,引进与现有企业配套互补的项目,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合理设置进区门槛,对入区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各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参与]。优化产业、企业布局,加强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片集中治污和集中供热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牵头,市环保局、各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参与]。

(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污染少、附加值高的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特种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西瓜基地等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到20__年,建成8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个绿色食品基地和2个有机食品基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技术,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健全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监测。继续推进“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扎实开展全国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县(市)和绿化示范村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净化美化农村环境(责任单位:市农经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参与)。

(八)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继续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活动(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教育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卫生局、市旅游局参与)。发挥政府机关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使用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绿色产品的比例(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局)。倡导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广电局、XX报社参与)。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减少过渡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旅游局参与)。鼓励使用太阳能和沼气,鼓励垃圾分拣和废物回收利用,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市水利局参与)。

(九)加强生态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环境污染整治“811”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重点监控污染负荷大的企业,严格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着力抓好造纸、化工、纺织、电镀、印染的重点污染行业的治理,加强二氧化硫、烟尘污染控制,到20__年,35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参与)。切实抓好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做好生活污水入网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作,“十一五”期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继续推进“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控制畜禽散养,发展规模养殖,积极建设沼气工程和畜粪制肥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责任单位:市委农办牵头,市农经局、市环保局参与)。继续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将河道的集中治理与长效保洁有机结合,切实改善城乡水环境(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加大对饮用水源、河流水域和湿地水网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开展生态市创建活动,到20__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绿化率达到35。加强环保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完善重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监测与应急机制,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合力解决水污染等共性问题(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农经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水利局参与)。

三、推进能源节约

(十)组织和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工程。积极推进热电联产、余热发电、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关节能等节能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能源节约利用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牵头,市规划建设局、市机关事务局参与)。

(十一)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做好用电需求侧管理工作,继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突出抓好电力、造纸、印染、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督促企业提出具体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收集、分析和公布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统计局、市供电局参与)。

(十二)加强节能监管。制定和实施我市节能监察等规定,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监测和能效标识使用的监督检查。开展节能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业务能力(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质监局)。

(十三)提升节能技术水平。引导全市工业企业用电大户采用先进节电控制技术和产品,配齐管好能源计量器具,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变频和锅炉节能技术改 造(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参与)。

(十四)推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制定和落实《XX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严格实施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国土资源局参与)。

(十五)引导公共、商业和民用节能。公用设施、宾馆商厦以及居民住宅要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到20__年,使用绿色节能灯具的比率达到80以上;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标准,在全社会倡导室内空调温度提高(降低)1-2摄氏度,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得高于16摄氏度(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市供电局)。

(十六)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优化道路网络,推广清洁能源汽车,鼓励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营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增公共汽车一律采用环保节能型车辆。积极引导货运车辆向集装箱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内河运输,加快独山港区海河联运互通枢纽工程建设,大力推动海河联运等节能运输方式发展(责任单位:市交通局牵头,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独山港区参与)。

(十七)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沼气、太阳能发电,进一步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牵头,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市气象局、市国土资源局参与)。深入实施“太阳能屋顶行动计划”,提高城乡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逐步在学校、大型商场、大型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等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太阳能发电试点(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实施沼气工程,推广“猪-沼-作物”生态技术,到20__年,畜禽规模养殖场100建成沼气工程(责任单位:市农经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参与)。

(十八)加强节能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我市节能信息网,为全社会提供节能政策、技术的咨询服务(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九)推进城市节水。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制定和落实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加快自来水一户二表建设。鼓励城市节水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广使用节水型设备和器具。加强对供水管网维修管理,降低管网损耗率。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分质供水。到20__年,全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控制在12以下,全社会力争节约用水4000万立方米(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牵头,市水利局参与)。

(二十)推进工业节水。按照《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精神,重点推进火力发电、造纸、纺织印染、化工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节水技术改造。积极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活动,鼓励企业使用中水,到20__年,创建节水型企业10家(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参与)。

(二十一)推进农业节水。积极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责任单位:市农经局、市水利局)。加大排灌渠道和泵站的改造力度,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到20__年,基本完成灌区节水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以上,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到450立方米(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农经局参与)。

(二十二)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按计划推进地下水禁采、限采工作,到20__年,全面禁止地下水开采(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参与)。

五、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二十三)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把预审关。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减少和制止耕地抛荒,加大对取用粘土制砖的监督管理力度(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农经局)。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到20__年,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的应用比例达到80以上。按规定对全市砖瓦行业进行整顿(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局)。

(二十四)大力开展农地整治。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制定农村宅基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政策措施。结合“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对废弃的土地要加大力度整理成耕地或农用地,到20__年建成标准农田33.2万亩。实施沃土工程,推进耕地质量建设(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农经局)。

(二十五)加快推进滩涂围垦。加快滩涂围垦步伐,完成白沙湾治江围涂工程,到20__年,滩涂围垦面积达10705亩(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二十六)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充分挖掘存量的利用潜力,积极采取多种途径盘活存量土地。加大闲置空闲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研究建立用地退出机制。完善对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严格实行“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地(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参与)。

(二十七)着力抓好工业项目集约用地。加快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功能区集聚,严把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鼓励零地技改和标准厂房建设。工业用地全面实行“招、拍、挂”出让(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

(二十八)完善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的《XX省建设项目用地管理控制指标》和嘉兴市《关于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完善工业企业、城市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供电局参与)。

六、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二十九)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实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化工、建材、机械、纺织等重点行业的定额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引导企业调整原材料结构,实行产品生态设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质监局)。

(三十)节约使用包装材料。推广使用可降能、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材料,改进产品包装方式,抑制过度包装。落实生产者的包装回收义务,推进玻璃、马口铁、铝、纸版、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责任单位:市经贸局)。严格执行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到20__年,全市水泥散装量达200万吨,散装率达到80%(责任单位:市发改局)。

(三十一)延长材料使用寿命。鼓励包装容器的重复使用,鼓励使用林业三剩物、次小薪材生产密度板等包装产品(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农经局)。做好木材节约代用工作,减少一次性的木制材料,全面完成农村柴灶改造,减少秸秆直接燃烧量(责任单位:市农经局)。

七、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三十二)综合利用工业“三废”。加强工业固废的回收利用,推进粉煤灰制砖,加强服装、箱包、洁具边角料的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推广造纸、化工、纺织、电镀、印染的废液回收利用技术;加强工业废气的回收利用,推广热电联产、余热发电等技术(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参与)。

(三十三)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电池、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淤)泥资源化利用,加快实施生活垃圾焚烧热电工程。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污染,到20__年,报废汽车拆解回收率达到100。加强对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的管理,抓好一批综合回收利用企业(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发改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国税局、市外经贸局参与)。

(三十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农资节约。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猪、鸭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畜禽废弃物治理干湿分离和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肥、节药技术,科学合理使用种子种苗,组织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鼓励和推广农膜回收利用(责任单位:市农经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

八、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法规和监管

(三十五)编制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加紧编制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经贸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参与)。

(三十六)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制度和标准。抓紧研究制定资源节约的相关配套措施,建立健全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配套制度。研究制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资源节约等标准,认真实施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清洁生产等标准,严格废弃物排放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经贸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参与)。

(三十七)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重点研究开发和引进吸收工业废水高效低费处理技术、农业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的无污染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新型节能节水等先进技术,推广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研究和使用先进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扶持和发展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全面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活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牵头,市经贸局、市财政局、市农经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参与)。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抓紧培养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门人才和实用人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事局)。

(三十八)加强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外经贸局、市质量技监局参与)。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新建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不得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开展开工项目节能、节水和环评审查,做好工程项目节能、节水、环评的论证与管理工作,严禁新上项目使用低效、高耗的用能用水工艺和设备(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局、市环保局参与)。

九、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合作与交流

(三十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全市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凡列入市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可优先申报省重点,并在用电、用地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对资源节约、循环经济项目提供优惠贷款、担保服务(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经贸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供电局、市人民银行参与)。对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节能工程,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退还比例提高10,在建筑工程概算中应包括运用建筑节能技术而增加的费用,对政府投资项目一般按土建投资的10—12的比例计算用于建筑节能投资增加的费用(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市经贸局)。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安排一定数额的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些重大专项工作。调整优化政府专项资金投向,要按一定比例安排重点资源节约项目,对循环经济重点技改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补助,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制定我市节约型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政府带头使用并扶持若干绿色产品,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型办公材料(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用足用好国家、省和嘉兴市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节能节水产品推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

(四十)健全价格机制。合理确定城市供水价格、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单项用水定额。引导工业、洗车、市政设施及城市绿化等行业使用再生水。合理调整城市污水处理费,开征城市垃圾处置费。推行居民生活用电谷峰分时电价和阶梯式计量电价,认真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探索建立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及消费者付费制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市环保局、市供电局参与)。

(四十一)加强区域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不断增强技术的引进消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的转化推广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四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市已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市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在近期内提出本部门、本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按照职责分工,狠抓落实,紧密配合,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循环办各成员单位参与)。

(四十三)严格环保执法。继续推进“811”环境整治行动,采取“治旧”和“控新”双管齐下的办法,关停一批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企业,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切实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尽快实现环境质量状况的全面好转。在健全环境保护法规的基础上,严格执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违规事件,严厉打击环境犯罪行为(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监察局、市安监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供电局参与)。

(四十四)建立完善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和完善能源、水、土地等重要资源以及节能、节水、节地的统计核算工作,抓紧建立节约型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逐步将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考核制度,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生态保护等指标纳入政府目标 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环保局、市统计局参与)。建立奖励机制,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和宣传(责任单位:市发改局)。

篇3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5-0032-06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要求。融入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更加深刻广泛影响着国人的自我生成和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主体与动力的人,在推进和完成这两个因素相互融合和两个方面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推动人的国际化发展成为不可逆的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世界历史潮流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地促进人的国际化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人的国际化发展的展现

人的国际化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参与经济全球化对人的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对人的发展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由局部到整体、由传统向现代、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历史演进历程。人的国际化过程就是人由孤立走向群体、由对立走向合作、由异质走向同构、由失衡走向同步、由片面走向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人的国际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世界历史性存在、交往全球化存在、主体个性化存在。

(一)世界历史性存在

世界历史性存在是关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人的生产性存在与人的社会历史存在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世界历史性存在是个人通过经济全球化创造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互动来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视域下人的本质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展现。

世界历史性存在是人的生产力世界性发展。人的生产力世界性发展是人在与自然实践中互动结合和人的存在在经济全球化开辟的结果。“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人的发展是一个世界历史性进程,跨国公司的扩张、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社会分工细化与交换的扩大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人为自然的改造范围不断扩大,人摆脱了自然的限制和束缚以及自然生产力低下的限制,突破地域的局限性;资本、技术、信息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南流动和优化配置,使世界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使人的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和生产力实现全球化发展,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丰富了全球的物质,刺激并满足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同需求。人们通过充分利用人类先进的生产力和全球性的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现个人由地域性存在向世界历史性存在转变,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前提条件,“人们的世界历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人的生产方式由生存性存在向生产性存在的发展转变,人由独立个体向世界历史性存在转变,实现了人的生产力世界性发展,为人的充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了整个人类向世界历史性存在转变。

世界历史性存在是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发展。一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演进与人的本质的社会实践性决定了人是历史性地存在着。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变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表明人处于由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的社会历史实践之中,人在创造社会活动历史的同时发展着自己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的历史演进,人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现实的运动,是一个由低级逐步向高级阶段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人的依赖性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阶段”的三个阶段发展。二是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是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进程转变中实现的。现代化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展开,是以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历史进程,是世界历史的地平线展开的现实力量,全球化发展是资本主义特征的表征,当世界生产力以巨大的力量决定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历史性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随着资本向全球的扩张,以市场经济与统一的世界市场为依托,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形成世界历史发展,狭隘的地域性与闭塞的民族历史被世界历史性存在所取代,人类社会由地域走向世界的历史开始全球化发展,人在适应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与不断满足自己需求,人的存在与发展也将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由地域性存在个体逐渐转向世界历史性存在个体。三是世界历史的演进表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种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在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在资产阶级社会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社会以它的力量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具有资本主义自身难以克服的暂时性与局限性,资本主义条件下丧失个性的“现实的人”也将随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而走向自由全面的发展阶段,最终转向人的世界历史性个体存在。

(二)交往全球化存在

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交往的普遍化是在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在进行社会化历史中不断实现的,交往全球化是个人和群体在参与全球化的社会实践中的必然趋势。交往的全球化存在是经济全球化人的发展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相结合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人的发展本质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展现。

交往全球化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一是人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交往全球化发展。“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个社会关系的存在物,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必然通过发展和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经济全球化下人们展开普遍的交往并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实现了自身交往全球化。二是生产力的普遍提高与社会分工和交换扩大化形成了人的交往全球化。人不断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分工与交往使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为了满足需求,人们必须从事不同的工作,进行世界性的交往与交换,人们在生产与普遍交往中进入相互依存的状态,不仅突破旧的社会关系的局限性,“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已经破坏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也使人们的交往范围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而形成世界性的交往,“各种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种不同的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关税的统一民族。”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存在而存在,他人的存在是每一个人生存的前提,在世界性的生产与分工中人实现全球往。三是生产关系变革下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决定了人的交往的全球化。“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共同的财产。各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民族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通过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世界性,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与生活化使交通与通讯工具变成普遍化,为人的交往创造了即时与便捷的条件,实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群的交往,人们之间跨越时空即时进行着交往,实现了人的交往全球化。人们全球范围内进行物质与文化的交流,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充分利用和享受别国创造的物质与文化成果,掌握全球化交往的生活知识与技能、操作与规范,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促进自己的发展。

交往全球化是人的异度存在现代化。人的异度存在是人与时空相结合互动的过程与结果,一是资本消解时空的分割实现了人的异度存在。“资本一方面要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资本的全球扩张不仅打破空间的地域限制,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实现了时空的跨越与对接,为人进行即时交往创造了可能。二是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人的异度交往。世界市场的开拓与贸易的自由与把世界各国的人卷入到普遍的竞争与发展中,打破了封闭自守与时空分离的状态,突破了地域交往关系的局限性,科技生活化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人们即时地进行全方位的交往,“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通过经济全球化“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经济全球化为人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社会交往条件,不同群体间由独立走向依赖,由孤立走向交往,由险隘的群体走向普遍的类存在,交往的领域由经济走向全方位的交往,加深交往深度与拓宽交往的广度,加速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进程,实现了人们由单个的地域性存在变成普遍的不可分割的世界性存在。

(三)主体的个性化存在

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个性化存在是人的精神属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主体的创造性增强、主体人性化实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主体个性化的存在是通过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对人的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相互推动来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视域下人的本质特征的展现。

主体个性化存在是人的知识性存在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存在是人与信息、知识相结合互动的结果,是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开辟的结果。首先,经济全球化提升了人的能力与素养,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能力的提高和观念进步不但是人的充分发展的根本标志,而且还是人的国际化发展的指标体系。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和科技的全球化,各民族之间进行着频繁的思想交流,不同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不仅使不同民族的人们消除了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和歧视,民族文化由封闭自守走向了开放和融合,也丰富了人的文化生活,开阔了人的精神视野,充实了人的精神世界,建立起了世界性的相互交融文化体,形成了具有多样性的文化特征的人。不同地域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在逐渐通过接受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和观念,促使自己的观念顺应世界民族发展潮流,同时在学习中利用不同的文化来提高和塑造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其次,经济全球化使人的活动方式与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活方式根本性是实现人的国际化前提条件,也是人的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下资本的全球扩张,形成全局性的世界市场一体化,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形成了世界一体化打破了生产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生活在世界性的经济体中;信息化时代将人们带入了数字时代,人们通过交互的便捷的网络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生活在网络压缩的时空里,全球形成了“邻居”式的交往,人们活动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活动的范围和深度都得到进一步扩张,使人获得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人的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实现人的国际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人类的实践活动范围,促进了不同地域人群的相互对话、交流与合作,强调不同群体问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强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实现,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强调地域发展平衡性,使人们的思维由地域眼光转变为世界眼光,实现了人的思维与认识范式的转变。

主体个性化存在是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素质与能力、需要、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经济全球化视域下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与交往普遍化将会提高人自身的能力、素质,增强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自觉性与能动性,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转变思想与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生活,张扬和凸显自己,增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主体性与个性,实现自身的自由与个性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通过阶级的变更“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交互下人的国际化发展的现实际遇

融入经济全球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吉登斯说“全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当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趋势和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国际化是双向互动与反向异动的,经济全球化能够为人的国际化创造条件与可能,推动人的发展实现整体性、现代性与全面性的国际化发展,但人的现实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人的发展的实际水平仍然不一致,表现出失衡性、差异性、片面性甚至是滞后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交互下人的国际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视域下人的国际化面临着正反两方面的境遇,即双向互动与反向异动。双向互动是指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的基础及诸多的机遇与可能,生产力的世界性、科学技术的生活化延伸了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了人的生存、需要、能力、价值与社会关系的全球化与社会化发展,。推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交互发展,人的发展依赖于经济全球化提供和创造的条件,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并适应全球化生产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发展。同样,人的发展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人的生产力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个人生存发展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人类整体进步,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类思想观念、思维能力、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适应性的增强,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本,加速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出现了反向异动的不可避免性。异动即异化,是指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支配和危害主体自身。全球化与人的发展的异动就是全球化在推动人的发展的同时对人的现代化产生排斥和异化影响,对人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束缚和阻碍了人的发展,使人的现代化产生片面、畸形、对立,同时人的国际化的不完整性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入全球化发展产生阻碍,不利于实现国家经济全球化,导致人的发展与全球化相互对立与相互阻抗。

(二)经济全球化视域下人的国际化发展的现实际遇

1.群体发展的进步性与失衡性矛盾。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的双向互动与反向异动体现在群体的发展是整体的进步与不同人群的失衡发展。群体发展的进步性主要表现为整体性与协调性。首先,世界由局部走向整体。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扩张,以资本为逻辑起点,以商品为形式的一种整体性方式向每一个地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渗透,打开了世界市场,使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开始突破地域的局限性,由彼此隔绝、相互孤立开始转变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的、统一的历史,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加快了不同国家、地域、人群的国际化。其次,世界由闭塞走向交流。经济全球化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动力,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交往的全球化交互为机制,以便捷的交通与通讯为基础,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实现了人类时空的对接,“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超越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经济全球化格局,地域、民族文化与文明局限性的突破,形成了文化的全球性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了世界政治整体化格局,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对话交流,扩大了人们之间交往的领域,促进人们进行政治对话、文化交流、社会合作以及生态问题的全球性解决。最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人类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扩展而逐步获得解放的历史,是人从民族地域性存在走向全人类彻底解放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为人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与交往全球化发展的可能,人们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能力、素质、需要以及社会关系的全面性发展,进行了思想观念与生活行为方式的全球性转变。同时,带动了不同群体之间进行自然、社会与精神等不同层面的交流,促进不同人群的交互互补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人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整体性的系统的全面的现代化过程。

群体发展的失衡性主要体现在差异性与非同步性。人的发展在全球发展并不均衡。一是经济实力的国际差异性。国际社会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程度差别明显,以资本为助推力的生产方式在不同地域的扩张速度与程度、不同国家现代化的先后顺序、不同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接受程度、反全球化运动等影响全球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的程度,这种不均衡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人的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呈现出发展的国际性差异,如南北发展悬殊、东西方发展差距大、国际社会贫富分化更加严重,某些落后国家的一些人群甚至还处于饥饿和贫穷的状态。同时,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一方面使得人的生产不断摆脱体力的限制,转向脑力劳动为主,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失衡使得脑力劳动者心理压力大,成为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的异化物,心理疾病的常态化威胁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普遍化使人成为了科技产品的奴隶,产生人与机的交流模式,不仅使很多人失去了人与人的交流能力,甚至产生了大量的心理与健康问题,科技产品的辐射性也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二是国际社会不稳定性。国际资源配置不均使人拥有的发展机会不均等、条件差异大,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发展呈现失衡状态,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使得不同人群之间的对立愈加严重,如全球的宗教问题、领土纠纷、自然资源、海域争夺等,影响和阻碍了全球人的现代化进程。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的作用也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在事实上导致了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的人的发展的不同步性,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对立愈加恶化。三是政治实力的国际差异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尊重其他国家的发展,不讲求权利与义务,干涉别国内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阻碍了其他国家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四是文化的认同差异性。在全球文化认同上,由于民族地域的局限性与国度性,导致了世界文明出现认同的障碍,甚至是文化的排斥与歧视,不利于人的世界历史进程。五是生态文明的国际性失衡发展。人类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导致自然环境的退化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恶化,以生态危机为代表的世界性危机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整体性、普遍性、复杂性、严重性和深刻性,这些危机的全球扩张,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态危机,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发展,破坏了全球的自然生态平衡,影响了人的身心发展,导致了人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严重威胁着人类实现可持续的生产与发展,后代人的生存发展境遇面临更大的挑战。

2.代际间发展的超越性与传统性矛盾。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的双向互动和反向异动对代际间的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其全球化发展的矛盾是超越性与传统性相互矛盾的运动。代际间发展的超越性表现在人的发展是阶段性与终极性目标相结合的过程。时空的对接与跨越将人类的历史性、现实性与未来存在贯穿起来,历史性的发展、现实性的存在与未来的发展构成了人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传统与创造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不同代际之间的发展能力与情况的对接与超越。首先,代际间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一方面新生代的发展超越上一代人的发展,实现一代代人的向前发展,呈现阶梯式甚至是直线上升式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新生代的发展程度比上一代人发展处于更高的阶段,不同代际之间阶段性的互动与发展是实现人的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另一方面代际间的发展也呈现滞后性,经济全球化使异化与物化向全球扩张,后代人的异化或是物化的程度会更加深、更加严重。其次,代际间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济全球化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生产力和高端的科学技术,使得后代人的发展手段和方式更加先进,发展的机会与可能性更大,人的能力、素质、需要与社会关系将比上代人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与进步,交往的全球化扩大了人的交往领域,人的民主法制意识、开放与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强化,人越来越向着世界历史性个体的存在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新生代所具备的机遇与条件多于前代人,不同代际间的人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使得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不同代际之间的问题愈加突出,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代际间发展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人的发展是传承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过程。首先,传统性是不同代际之间的继承性发展。“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每一代人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前人创造历史活动的成果,是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的发展,即前一代人的发展是后一展的基础与起点,代际间的发展是不断延续的一个过程。与此同时,传统性也会导致人思想观念上固守本民族、地域的传统,导致文化认同的困难,影响人对其他文化的认识与学习,阻碍人的全球观念的形成。其次,传统性表现在人的发展是一个民族性与本土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民族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把各个民族卷入其中,各民族的文化与文明构成了一个异质性与多样性相并存的世界文明。一方面,各民族文化既在相互交融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又保持自身的个性和特征;另一方面,不同代际间开放与接受的程度不同,代际间的民族性与个性化程度也各不相同。经济全球化所带动的文化全球化由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与文明构成,文化交流呈现异质性与非同构性,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出现认同障碍,使得不同代际间文化全球化程度呈现阶段性与差异性,影响了人的现代化进程,导致不同代际间交流与沟通的鸿沟更深。

(三)个人发展的全面性与片面性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国际化双向互动与反向异动表现在个人发展上是全面性发展与片面性发展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发展的全面性表现在人的发展是物质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相结合的过程。首先,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发展。经济全球化实现了物质生产的全球化,创造和丰富了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在参与世界性生产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在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增强了自己发展的观念和思想,在参与世界性的历史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主体性和意识性,在参与世界性的对话与合作中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地协调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其次,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发展。全面性还表现在人的发展是人的主体本质力量的增强过程,信息与科学技术是人发展的手段和方式的延伸,人的发展的方式呈现科学化、信息化等特点,这使得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可以不受地域与时空的限制随时进行交流与互动,使人们不断摆脱自然的束缚和限制,扩大人类改造的范围,突破地球范围的限制。最后,人的个性的开放性发展与主体性增强。经济全球化将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使世界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地球村,实现不同个人间的彼此交互、相互对话的频繁交流,经济全球化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为人的观念和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与条件,人的发展由片面走向了全面,人的主体性极大增强,促进人的思想不断解放,思想观念由闭塞走向开放。

个人发展的片面性表现在人的发展畸形性发展过程,即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发展失调。人的物质与精神性失调以及人的物质异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人的全球化不可避免的结果。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强化了人类对物质的依赖性,并在全球的普遍联系与交往中将异化性或是物化性的关系向全球扩张,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成为了许多人生活的根本目标,全球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泛滥,全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全球的盛行,人们过多关注自己的物质性发展,而忽视自己的精神性提高,人逐渐异化为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的奴隶,物质成为了人性的代表,人异化为物质的奴隶,这种异化的关系支配和控制着人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人的价值贬低以及精神性缺失,陷入物欲膨胀与精神空虚的困境,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导致了人的畸形发展。个人发展的片面性还表现在,人们注重自己生活方式的改善而忽视自己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重视自己个性的发展忽而视个体的创新性发展,复制与模拟成了全球普遍现象,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的失衡性、文化的异质性、代际间的差异性使不同单个人之间发展越加对立,矛盾愈加凸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人的国际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我国坚持长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为我国人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的思想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社会发展的失衡性使得我国人的发展面临重重挑战,如何更好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来促进我国人的发展,不仅要积极参与世界历史性生产,还要不断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和转变人的传统观念,实现人的发展。

(一)转变发展理念,将人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消解物化与异化带来的后果,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就是要将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取向,实现发展为了人,发展的成果由人共享,创新发展理论,增强理论自觉,深化对人的发展的认识,更好地实现人的发展。

(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物质生产为保障实现人的国际化发展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但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地去完成它。”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的现代化的物质前提,丰富的物质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保障人的生存发展,解决人的发展的后顾之忧。

(三)转变教育方式,以素质教育为关键实现人的国际化发展

教育的功能是生产人的主体能力,它生产的是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主体,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人的发展。教育是实现人的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它是人系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手段,它能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能够使人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为人的发展提供原则以及基本价值取向,为人的发展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实现人的发展要求完善教育体制,发展基础教育与终生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具有全球化人格的健康人才。

(四)以思想方式与行为观念为先导实现人的国际化发展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各项措施,对我国城乡经济公正问题进行思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市场协调发展,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地坚持统筹规划、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将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所存在问题

(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我国城乡市场中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化分工不发达。由于人口众多、幅员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巨大,同时由于经济发展长期相对落后、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城市与农村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市场体系已逐渐完善,并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城市发展较快,吸纳资源的能力较强,城乡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目前,相对城市发达的市场分工来说,农村市场主要以集贸市场为主,市场化分工很低。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农村居民饮用水大部分为自备水源,实现集中供水的地区仅限于部分小城镇的镇区。同时,道路、医疗卫生、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城乡差别都很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公积金、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最低工资和低保等福利,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农民基本还在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圈中循环或盲目地单枪匹马地闯市场,缺乏规模经营优势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通过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之差牺牲农业来补偿工业,对农业征收高额税,积累大量资本以支持工业城市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投资非常有限,农业技术进展缓慢,农民收入下降,生活水平不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些都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我国农村发展起点低,边远地区有滞后问题

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支持,往往在遇到自然灾害或者病虫害时,产量和质量也跟着受损。在边远地区农村中,受到重视的只有可以用于非农开发建设的土地,土地的生态值受到忽视,农村社区和人口的发展受到忽视,边远地区缺乏人气,难以使其发展成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在边远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矛盾中,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达不到合理规模、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医疗卫生设施不完善使其经济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生产效率增速得不到提高。科技水平低与现代农业对科技需求旺盛的矛盾制约边远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边远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局限在一个较低水平,严重影响了边远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统筹城乡发展存在城乡差距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乡的产业分工泾渭分明,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这就人为地割断了农村内部产业间的联系,也割断了城乡间各种产业的自然联系。并且,当时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牺牲农业,补偿工业,积累大量资本以支持工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投资非常有限。这些造成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商品化、专业化程度很低,农民收入下降,生活水平长时间无法得到改善。而对城市,政府利用计划体制的力量以财政、金融、价格、福利等种种方式进行投资,加快工业的优先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一)解决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问题

让农民收入增加,实际购买力提高,这是培育、发展农村市场的关键,也是城乡市场与农村市场协调发展的核心。要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人口的市民化,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的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从根本上突破买方市场下的需求约束。要充分发挥农村的作用,并在提高农村城市化、农业人口非农化水平上下功夫,使庞大的农业人口实现历史性的转移和市民化。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种新型的商贸业主体,实现农村商贸流通业主体的产权创新与组织创新,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二)解决边远地区的滞后问题

加强国家政策针对边远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为边远地区农村建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财政倾斜力度,为边远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中央各部委应当进一步加大对边远农村地区的一对一帮扶力度。建立健全贫困农民救济制度以及农村养老金制度,逐步建设良好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积极开展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强农、兴村、富民,同时对中国边远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非凡。只有认真分析当前边远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积极应对,才能够逐步改善中国边远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局面。

(三)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城乡差距问题

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是城乡统筹的重点,能够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加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为群众提供便利、优美的居住环境。要统筹城乡生力布局,形成城乡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向规模农产适度集中,发展规模农业。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生产、扶持新型农村合作生产、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措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对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追赶,逐步缩小和消除城乡发展差距。

三、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广大的农村蓬勃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缓慢,农民生活水平落后。在这种形势下,抓住重点,找准路子,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对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筹城乡经济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改进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以此推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农村物质文明相辅相成,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不断提升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真正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从发展新农村经济的角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许多的途径和方法,文章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和转付力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中必须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新通过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更好的带动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中,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原则全力推进。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加大资金与农村建设的信贷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没有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或许寸步难行,因此,地方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与金好融机构实现合作,努力推行一批重点支持扶持项目,加大对农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结构项目的支持。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实施土地流转,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如何高效利用土地已经成为一道现实课题;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与经营流转机制,积极采用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市场作用,加快实现与土地相关的农田、机械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努力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加强监督和引导,积极帮助农村建立相关的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等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真正得到实效,真正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篇6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根据自身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系列活动的总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了解并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总书记2009年5月2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学生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鼓励青年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成才,肯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党和国家以及各大高校都认识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尚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要求脱节,活动效果不明显。

社会实践作为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需要纳入教学计划作长远规划,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制定总体规划。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缺乏这样比较实际的长远规划,以至于实践活动大多是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调查后便草草收场,实践项目空泛,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远离社会需要,难以真正深入基层,活动效果不明显。

2.指导老师队伍不够稳定和专业。

部分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有的高校虽然有社会实践的课程计划,但是对社会实践指导老师队伍建设缺乏配套管理制度。例如对指导老师的工作量缺乏客观评价和认可制度,指导老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足[2];另外指导老师不稳定、不专业等问题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3.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正如任何一项教育行为的落实要以制度机制保障一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也应以完善制度机制为前提,否则就会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是由团委负责具体落实实施的,但这种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该项目必须有学校职能部门的参加,而且必须制定一套管理运行机制,与社会联合机制,指导老师培养机制,以及评价机制,使社会实践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二、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

我国发展重心是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江浙一带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所以本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围绕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展开。

1.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运行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必须从构建管理运行机制着手。健全的社会实践管理运行机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1)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建设。一方面,建立校地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组织体系。校内可以建立由团委、教务处、科技处、宣传部等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校外,可以聘请地方领导、企业单位负责人具体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让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经费上、师资上有保障,以此达到活动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目的。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程序规范化建设,形成从准备、实施到巩固活动成果一整套的规范化程序。在活动准备阶段,对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从内容、形式、时间上做统筹安排;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检查,建立起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导活动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发展;活动结束后,积极开展成绩评定、成果展览、总结交流、宣传表彰等工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

2.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的联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从学校的一方行为转化为与社会互动的双方行为,打通高校与地方联系畅通渠道,建立一种更直接、便捷、稳固的协作关系已是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经济发展接轨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的关键是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阵地。地方要积极配合高校,主动提供符合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践基地;高校则要主动与地方联系,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让地方、学校、学生三方面都能受益。要巩固社会实践基地,在赢得社会支持的前提下,还必须遵循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科技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问题研究,信息不断线,成果有回馈,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

3.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高校应该积极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外专兼职的指导教师队伍。在学校内部,要精心挑选工作责任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聘请社会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担任社会实践的校外指导员,共同实施实践计划,提高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

要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给指导老师提供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便于他们钻研开发有价值的实践课题,积累丰富的经验和调研材料,成为学生社会实践孵化器,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质量的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调动专业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其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对其工作量的考评计算体系之中,解决其物质待遇,要把专业老师是否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成效如何作为其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

4.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来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不仅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实践的评价还停留在依靠实践单位的一个章、一句话,缺乏可比性和客观性。

要实行学校、实践单位的双向考核,建立起“全程督导、双向考核”的过程化评价机制。此类评价机制具体阐述即为在社会实践开始之前,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师对实践团队进行项目论证,确立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并对不同类别的团队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对所负责的实践团队进行跟踪指导,依托社会实践网、电子邮箱、QQ、博客等网络平台,与参加实践的学生交流、沟通;在社会实践结束之后,采取实践单位评价、学校评价等评定最终成绩,并对优秀实践团队进行宣传表彰。这种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的、校地双向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规范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社会实践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总之,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运行机制、与社会的联合机制、指导教师培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真正做到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实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最终成长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3]的社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5-3.

篇7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市场到多层次市场,在市场主体、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1.市场主体规模与结构

2010年我国有证券公司106家,基金公司62家,A股期末账户150798830户(2010年11月数)。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97万亿元,净资产为5663.59亿元、净资本为4319.28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1866.29亿元。我国有基金公司62家,基金资产净值2.48万亿元。A股账户中个人账户150223774户,占99.62%,机构账户474854户,占0.31%。

2.市场规模和结构

我国资本市场是包含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产权交易等在内的多层次市场。股票市场又有A股市场和B股市场,A股市场又分为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等市场。从资本市场工具来看,我国主要的投资工具包括股票、债券和基金这些金融产品。

(1)股票市场

从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场价值来看,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突破了2000家,到2010年12月底,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达2063家,上市股票2149只,其中上市A股2041只。1990年-2010年期间,上市公司的数量以每年32%的增速在增加。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了305155亿元,其中,流通A股市值达到了191109亿元。从市场交易规模来看,A股交易额从1990年的0.01017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542512.6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43%。放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2010年沪深两个交易所的市值和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二,而且从长期来看,这个位置是比较稳定的。

股市结构方面,我国目前主要包括A股市场和B股市场,不论是从市场公司家数、上市股票数量、股票市值还是交易额等方面看,A股都占据绝对优势。A股市场已经包括了主板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

(2)债券市场

20年间债券市场获得了巨大发展,交易品种不断丰富,目前包括下面这些:国债、地方政府债、金融债、央票、短融、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和可分离转债存债。交易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

从发行量看,债券市场的发行量从1990年的347.3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93484.85亿元,20年间增长了169倍,复合增长率为32.3%。从交易量看,债券市场的交易量从1993年的21.6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636310.7亿元,17年间增长了29478.6倍,复合增长率为83.2%。

从债券市场结构来看,按照发行量来看,由于公开市场操作的频繁性,债券市场中央票发行量最大,占据了发行额的45%。按照交易量来看,金融债的流动性较好,金融债交易量占全部债券交易量的35%。从交易场所来看,我国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自1998年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券交易后,银行间市场迅速超越交易所市场,目前,银行间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3)基金

1998年到2010年,我国基金资产从103.6亿元增加到了24843.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7.9%。

基金结构构成上,从基金形式来看,逐渐由封闭式基金为主变成以开放式基金为主。从投资对象来看,我国股票型基金一直占绝对优势,接近全部基金的一半。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一共有730只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和其他基金分别占46%,23%,13%,6%和12%。基金资产净值达到了2.48万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和其他基金分别占49%,30%,5%,6%和10%。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意义

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本市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市场化过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市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完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完整性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还通过促进市场微观主体培育、价格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和市场的对外开放等途径促进了我国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作出了重大的制度贡献。

1.在微观主体培育方面,资本市场发展加强了企业的市场意识、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经过20年发展,我国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现在已经具有相当规模。2010年沪深两个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加起来突破了2000家,2010年上市公司达到了2063家,上市公司数量约占股份制公司的六分之一。1990年-2010年期间,上市公司的数量以每年32%的增速在增加。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已经突破了500家,2010年年10月创业板启动,2010年全年创业板上市公司达117家。从市场公司的市场价值来看,其增长更为迅速,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了305155亿元,其中,流通A股市值达到了191109亿元。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是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重要。我国股票市值占GDP比例也在不断提高,2010年这一比例为77%,最高时达到了151%(2007年)。

资本市场发展从压力和动力两方面促进我国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一方面,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是硬约束,促使上市公司增强市场意识、尊重市场规则、提升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又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各种制度安排和运作平台,有助于企业自主决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对于微观主体建设的促进作用包括如下几点:首先,公司要上市,就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还要符合上市的各种信息披露的要求,这使得企业运作更加规范和透明。第二,上市后,上市公司处在风尖浪口,要直接面对市场的监督和检验,需要面对停牌、退市等压力。在这些无时不在的优胜劣汰的压力下,企业养成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市场中锻炼出了竞争能力。第三,资本市场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创新的、高效的股权交易场所和交易工具,有利于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做大做强。如2010年平安银行并购深圳发展银行这一涉及到交易额近300亿元并购,其中90%是以股权来进行对价交易。第四,资本市场在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70%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是民营企业提供的,但是它们很难从银行中筹集到大量资金,于是就需要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板为对这些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而实际中资本市场也在努力承担这一重任。2010年创业板启动,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持和资本运作平台。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的许多高新科技公司借助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平台融资,培育了核心竞争力。

资本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从很多方面看它们都是我国经济中最重要最活跃最有能量的部分,为国家、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市场微观主体建设的具有重要意义。

2.价格体系完善方面,资本市场发展推动了价格体系的完善和定价机制的改进

价格机制是市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市场定价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价格是一个体系,包括商品价格、要素价格等各种价格,这些价格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价格体系中有些价格是固定的,或者是由政府高度管制的,有些价格是市场化的,那么,市场行为主体就很难进行市场化定价,就会出现价格扭曲。

改革开放30年后,我国的商品定价已基本市场化了,但要素定价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尤其是资产定价、资金定价,市场化程度还较低。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我国资产定价和资金定价的市场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资产定价

资本市场上,人们越来越多的采用市盈率、市净率等办法,参照市场行情对股票(资产)进行估值,也就是说资产的定价越来越市场化了。不论是一级市场上的新股发行还是二级市场上的股票转让和买卖,投资者会综合考虑企业发展前景、经营风险、盈利潜力各种因素对企业加以估值。当然,由于上市审批制导致了股票资源和新股资源的稀缺性,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出现股价严重背离市场价值的现象,如2011年1月中多只新股的高溢价发行,导致大面积破发。资本市场在资产定价中的失灵其根源在于资本市场的市场化不够,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包括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在内的市场化改革。

虽然资本市场在资产定价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其对推动资产定价市场化的重要意义。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的重要阶段,将出现大规模资产重组。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机制的改进将有利于其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更好地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支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2)资金定价

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四大行业和财务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2010年我国金融行业总资产规模突破一百万亿。其中,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四大行业的资产合计就达到了105亿元,突破百万亿元的关口:银行业总资产为95.23万亿元(2010年11月数),保险业总资产为2.48万亿元,证券业总资产1.97万亿元,基金业资产净值为5.00万亿元。在金融四大行业中,银行业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其总资产占四大金融行业总资产的91%,证券公司占比1.9%,基金业资产占比2.4%,证券和基金二者合计的资本市场的比重大约是4%。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社会融资提供了股票、票据、债券等各种直接融资融资工具,使得融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虽然,从金融体系资产结构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还显得单薄,但从融资结构来看,资本市场已经对资金的配置、资金的定价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话语权正逐步增加。2010年资本市场的筹资突破1万亿,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10393.1亿元,扣除各种发行费用,实际募集资金10117.5亿元。股市筹集资金相当于人民币新增贷款的13%。2010年各类企业(公司)在债券市场上通过发行债券融资31252.95亿元,是1992年5亿元的6251倍,1992年-2010年期间债券融资资金的年增长率达到了62.5%。2010年债市筹集资金相当于人民币新增贷款的39%。股市债市筹集的资金相对于人民币新增贷款的一半以上了。也就是说,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大约占到了融资总量的三分之一。资本市场越来越成为资金定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对资金价格确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上资金定价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于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就推动了我国资金定价的市场化即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上,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等工具的交易已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只是在债券发行中,我国规定企业债发债时债券利息不能高于同期限储蓄利率的40%。随着各种票据、公司类债券的发展,特别是OTC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不断扩大,很多企业,特别是优质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融资,企业融资的成本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在不断下降,资金价格更加市场化。另一方面,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是作为替代性金融工具出现的,证券市场发展了,资金融通对银行体系的依赖性就降低了,为银行这一直接融资体系的资金定价改革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同时也对银行体系利率市场化形成压力,从而推进直接融资体系的利率市场化。

3.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方面:资本市场发展推进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是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目标和基本特征的。只有采用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手段、宏观经济传导途径,才能有效传导宏观调控的政策意图,而且不对微观行为主体行为造成大的干扰、甚至隔段和冲击,从而实现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微观主体行为之间的无缝连接,实现宏观调控目的与市场微观主体利益的统一协调。

篇8

宋以前的福建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商品经济很不发达,郑学檬主持编著的《福建经济发展简史》和唐文基主编的《福建古代经济史》两书已作了详尽的分析。

但是,五代两宋时期,福建经济发展加速,商品经济有醒目的发展,内外贸易十分活跃,这就加速了福建经济结构的变化。商品生产的比重增大,进出口增加,对外经济联系扩大。

为了说明这种趋势,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略加论证。

首先,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粮食的生产的商品化。五代两宋粮食生产的发展表现为种植区域扩大;品种增多和良种培育、引种成功;稻米以外的粮食生产的如麦、粟、黍、豆的种植较为普遍。有关以上资料本书的第三章有两节专门涉及,故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着重谈一谈占城稻问题。占城稻引进无疑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果。关于占城稻的资料,以《宋史·食货志》的记载最广为人知,以《宋会要辑稿·食货》的记载最为详尽,以《淳熙三山志》的记载最为具体(早、晚占城)。

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唐会要》卷九八《林邑国》记云:“以二月为岁首,稻岁再熟。”说明林邑有早熟稻。至德(756—758)以后,林邑改名环王国,五代时环王国改名占城,《五代会要》有占城国条亦谓其“粒食稻米”。

占城稻并非仅指占城国种植的稻,而是印支各国普遍有的稻种。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安南国》讲到“占禾”:“盖其境土多占禾,故以大禾为元日之犒”。而《占城国》条反而称其国“土皆白砂,可耕之地绝少。”这么说来,似乎占城稻非产于占城而产在安南(即交州今越南北部)。稍后的赵汝适的《诸蕃志》卷上《占城国》条云:“民间耕种率用两牛,五谷无麦,有稿、粟、麻、豆,不产茶,亦不识酝酿之法,止饮椰子酒。”稿即篙稻,就是说占城五谷,以稻为首。该卷《真腊国》条亦云:“厥土沃壤,田我畛域,视力所及而耕种之,米谷廉平。”

可见,印支半岛之安南、占城(又名林邑、环王国)、真腊盛产稻米,且稻种早熟,由于耕作粗放,无灌溉设施,水稻和旱稻任其自然生长。这和广西地区(广西的钦州地区三国时亦为交州境)的情况差不多,直到南宋,岭外的水旱稻种植方式就是如此,《岭外代答》卷三《惰农》条云:“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

占城稻耐旱、耐涝的特性可能就是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粗放的耕作方式中形成的。占城稻虽以占城为名,但在广西地区和安南、占城、真腊等国普遍种植。

占城稻引入福建是和闽商往返占城、安南有关。闽商,尤其泉州商人有往海南岛、安南、占城贸易的传统。“唐成都猛将花惊定之裔,五代入闽,寓闽之丰州东焉。有花琳善培异卉奇花,李富安沽之去交,交人喜之争购也。花卉炫雅,一盆之值百金也。”“花琳富冠闽中矣。〔1〕”商人李富安购买花琳培育的花卉,运到交州去卖。交州, 唐以后辖境限于河内附近地区,即越南北部及濒海地区。这是五代闽商与交州(交趾)往来的一个例子。李富安不仅去了交州,也去了真腊、占城、暹湾:“李富安字山平,弃学经商,航舟远涉真腊、占城、暹湾诸国,安南、交趾尤熟居。每次舟行,村里咸偕之去。……李家港乃李山平之舟泊处也。〔2〕”因为举村去交州(安南、交趾)、占城、 真腊贸易,就会出现移居问题,占城稻极有可能是这些贾贩者、移居者(早期华侨)们携至泉州的。

我从以上两条引自《西山杂志》(手抄本)的记载推测,占城稻之传入福建在五代闽时到北宋初,至北宋真宗时已有上百年历史,故大中祥符五年从福建可以一次取种(占城稻)三万斛。

占城稻的传入和沿海对外贸易密不可分,似无疑问。

其次,棉花、棉布的传入、推广与福建棉织业的发展。棉花也象占城稻一样是印支地区的特产。《岭外代答》卷二“占城国”条记载说,“乾道癸巳,闽人有以西班到选,得官吉阳军监者,泛海之官,飘至占城……。”吉阳军治海南岛,闽人曾于乾道中去海南任官而漂流至占城,这是闽人去占城又一例子。

据《诸蕃志》卷上记载,交趾(安南)、占城、真腊皆出产棉花与棉织品:交趾土产为“木棉、吉贝花布”、“白叠”;真腊土产象牙、香、黄蜡、羽毛、番油、生丝、绵布(棉布)等,“番商兴贩用金银、瓷器、假锦、凉伞、皮鼓、酒、糖、醯醢(Xi Hǎi)之属博易”。

这说明,棉布已通过贸易进口到泉州。《诸番志》是赵汝适任福建路市舶提举任内撰成的,有较高的可靠性,所以,可以断定棉布的进口(从交趾、占城、真腊诸国)是在宋代,尤其南宋。

但是棉花的进口则未见记载。棉花在以上三国的临近地区如广东西、海南岛是广泛种植了,这可以《岭外代答》卷六《吉贝》一节所记得到证实。

福建棉织业的发展和棉花种植技术、棉布的进口、推广有关。《西山杂志·纱岗》记载泉州纱岗村的情况颇能说明问题:

“陈厝,盖起自三国陈时之宗族也。从岭南至闽中,到处有木棉,又曰茄@①。陈氏已能于纺且织,机杼手拂之有梳棕,皆自为之,一方人咸绩,绩之纺也。陈有木棉絮田野,丰稔皆出而易之纱,晒之岗也。织布之雅,运之交州,交人皆曰陈氏之布焉。”“沙岗者一讹作沙岗也,中有木棉茄@①愧偬兑玻3比胙伞!鄙掣诖迨敲藁ㄖ种睬忻?纺纱、纺织业,产品远销交州,其时间估计在五代北宋。陈厝村毁于宋末元初。

有关文献中也有若干条记载可以证明宋代福建沿海已种植棉花。一是刘yǎn@②《龙云集》卷七《莆田杂诗二十首》这一记兴化“家家余岁计,吉贝与蒸纱”。二是谢楹得《叠山集》卷三记:“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天何厚八闽”的八闽实际上仅指兴化、泉州一带,闽北种棉只见于元代。

棉花与棉织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地少桑柘的福建人民穿衣问题意义非同一般,也为宋元明清棉布的出口奠定基础。福建棉布出口的直接记载有上面举出的例子(泉州陈厝棉布出口到交州),间接的记载见《诸蕃志》等书。

《诸蕃志》在述及层拔国(今坦桑尼亚之桑给巴尔岛)时云:“其民皆大食种落,遵大食教度,缠青番布,蹑红皮鞋,……地气暖无寒,产象牙、生金、龙涎黄檀香,每岁胡茶辣国及大食边海等处,发船贩易,以白布、瓷器、赤铜、红吉贝为货。”胡茶辣国在印度西北部,考虑到泉州海外贸易中有不少大食商人到达泉州如《诸蕃志·大食国》提到的施那yī@③“侨寓泉南”,那么,泉州的棉布经大食商人贩往大食海边,转卖到层拔国的可能性就有了。再则,泉州与印度半岛的贸易也很频繁,泉州商人甚至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南毗、故临和胡茶辣国,这样泉货(白布、瓷器、红铜)经由胡茶国转贩到层拔国自必有可能了。

第三,陶瓷器出口和制陶瓷业的发展。中国古代陶瓷出口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即达到相当规模,南宋时又有较大发展,至元而盛极一时。

福建的陶瓷出口,以宋元的记载最称规模。《诸番志》涉及陶瓷出口的文字,遍布占城国、真腊国、三佛齐国、单马令国(今马来西亚南部)、凌牙期国(今马来西亚南部)、佛罗安国(今马来西亚南部)、新拖国(今印尼爪哇岛西部)、dū@④婆(今印尼爪哇)、 南毗国(今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层拔国(今桑给巴尔岛)、麻逸(今菲律宾民都洛岛)、三屿(今菲律宾吕宋岛西南岸三港口)等处,至于间接的瓷器贸易,也较频繁,例如大食国“本国所产,多运载与三佛齐贸易,商贾转贩,以至中国”〔3〕。这类间接贸易也是瓷器出口的渠道。

瓷器的出口刺激了福建瓷器生产的发展。《西山杂志·窑前》记窑前村即五代闽时,王延彬治泉州,命航运使李建兴“建窑为陶工之役,以充蛮舶交易。”“涂沙街在其东南,便于海运”。叶文程同志《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一书有许多地方述及福建外销瓷生产发展的情况,如泉州东门发现的碗窑遗址,说明《留氏族谱》关于泉州“陶器铜铁,泛于番国”的记载有根据。泉州东北约8公里处的碗窑多, 有小溪通浔美港,会合洛阳出海,浔美港是外销瓷器的一个港口。碗窑乡古窑遗址堆积层厚达二、三米(北坡)和一、二米(南坡),可见其生产规模相当大。产品以青釉瓷居多。〔4〕

晋江磁灶镇早在唐以前即为外销瓷的生产基地。《西山杂志·前铺》:“唐开元时林銮航舟远运,采集磁灶之瓷器,陈列大埔之前。”大埔即前铺。该书的“磁灶”条又云:“隋唐以后,施工艺,釉彩青绿,青瓷各色,……故磁灶是陶瓷而得名者。”磁灶还发现不少宋瓷窑址,《晋江县志》卷一舆地志记载说该地生产的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指外销)”〔5〕。瓷灶窑遗址堆积层亦较厚, 瓷器釉色有青釉、黑釉、酱色釉、绿釉、黄绿釉、褐色釉等,基中青瓷器有细小的冰裂纹。据台湾学者研究,澎湖群岛发现的宋元陶瓷标本中,以青瓷为多,黑釉瓷器也不少,而晋江磁灶曾竹山陶瓶数量最多,分布最普及。〔6〕

德化窑以生产白釉瓷驰名中外,属瓷器之上品,“质滑腻似乳,宛似象牙。釉水莹厚,与瓷体密贴,光色如绢”。〔7 〕已经发现的德化古窑址一百八十多处,其中属于外销瓷窑址有二十八处之多。〔8〕

叶文程先生指出,福建外销瓷器生产,因为其销路极大,“商人为了谋求利润,势必尽量设法投合消费者的爱好和要求,以广其销售数额”,从而形成外销瓷本身的特点。〔9 〕虽然叶先生所举例子多为元明时期的事,但可以肯定这种生产适应国外市场的趋势,始自五代两宋。也就是说,对外贸易对沿海生产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提高其商品化程度,也表现为按市场要求即按买方需求生产。这种趋势的背后则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所以,为对外贸易服务的商品生产和为国内贸易服务的商品生产在满足市场需求(产量与设计)上是有所差别的。

第四,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的发展。关于福建甘蔗种植情况有关著作多引用苏颂的《本草图经》的记载:“甘蔗今江浙、闽广、蜀州所生,大者亦高数丈。叶有两种,一种似荻,节疏而细短,谓之荻蔗;一种似竹,细长,榨其汁以为沙糖,皆用竹蔗,泉、福、吉、广多作之”。“蔗有两种,赤色名昆仑蔗,白色名荻蔗,出福州以上皮节红而淡,出泉漳者皮节绿而甘。其于小而长者名管蔗,又名蓬蔗,居民研汁煮糖泛海鬻吴越间。”除了苏颂(籍贯泉州同安)的记录外,《淳熙三山志》、《容斋五笔》亦有述及。《淳熙三山志》卷四一“糖”注云:“取竹蔗dǎo@⑤蒸,候官甘蔗洲最盛。”《容斋五笔》则云:“甘蔗所在皆植,独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糖霜”。

关于糖的制造,王灼《糖霜谱》的记载堪称详实。《本草图经》所记“赤色昆仑蔗”或称红蔗是一种水果蔗;而荻蔗或荔蔗用于榨糖。《糖霜谱》所记蔗糖加工具有蔗削、蔗镰、蔗凳、蔗碾、榨斗、枣杵、榨盘、榨床、漆瓮。削和镰是砍伐甘蔗和削去皮叶的工具,余皆榨糖工具。“凡治蔗,用十月至十一月。先削去皮,次锉如钱。上户削锉至一二十人,两人削供一人锉。次入碾,碾阙则舂,碾讫号曰泊。次蒸泊,蒸透出甑入榨,取尽糖水,投釜煎,仍上蒸。生泊约糖水七分热,权入瓮,则所蒸泊亦堪榨。如是煎蒸相接,事竟歇三日(过期则酿),再取所寄收糖水煎,又候(九分)熟,稠如饧(十分太稠则成沙脚,沙音@⑥),插竹遍瓮中,始正入瓮,簸箕覆之,此造糖霜法也。已榨之后,别入生水得榨作醋,极酸。”“糖水入瓮两日后,瓮西如粥文,染指视之如细沙,上元后结小块,或缀竹梢如粟穗,渐次增大豆,至如指节,甚者成座如假山,俗谓随果子,结实至五月,春生夏长,虽结糖水犹在,沥瓮者戽出糖水取霜沥乾,其竹梢上团枝随长短剪出就沥,沥定曝烈日中,极乾收瓮。”

糖霜极易受潮溶解,所以贮存措施必需严密。《糖霜谱》接着记载说:“凡(糖)霜性易销化,畏阴湿,及风遇曝时,风吹无伤也。收藏法:乾大小麦铺瓮底,麦上按竹篼(音dou)。密排笋皮,盛贮绵絮,覆瓮。簸箕覆瓮。寄远即瓶底著石灰数小块,隔纸盛贮,厚封瓶口。”

又嘉靖《惠安县志》亦有制糖之记载:“宋时王孙、走马埭及半门诸村皆种蔗煮糖,商贩幅凑”。惠安的糖分黑砂糖、白砂糖、响糖、糖霜四种。黑砂糖由蔗液烹煮而成,白砂糖由黑砂糖去杂质而成,响糖和糖霜则由白砂糖烹煮而成。〔10〕

以上引用的资料说明,宋代福建是黑砂糖、白砂糖、糖霜(冰糖)的主要产地之一,制糖工艺比较先进。糖霜(冰糖)的制造工艺,基本上为元明时代制糖业所继承,只要参阅《天工开物》一书即可见一斑。

糖的外销情况见于《诸蕃志》等书。主要外销对象有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佛罗安(今马来西亚西岸)等国,大致上包括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为什么糖未远销至印度大食?因为印度早就有甘蔗汁烹炼糖食的记载,可能甘蔗种植自西往东传至爪哇一带,故《诸蕃志》“dū@④婆国”条有“蔗糖其色红白,味极甘美”, “多嗜甘蔗”等文字,即说明爪哇也有糖的生产。大食的食糖不知从何而来,但从《诸蕃志》“大食国”条所记大食与三佛齐、佛罗安等国贸易的情况来看,可能也会购买爪哇生产的糖。

第五,花卉的进出口贸易。先说花卉的进口。茉莉花,《淳熙三山志》卷四一作“末丽花,“此花独闽中有之,夏开,白色妙丽,嵇含《草木状》谓之末利。佛经曰:末丽花香。又是番末丽,藤生,亦香。”番茉莉花应属海外传入的。素馨,“蔓生,白色,露yì@⑦(音y ì)愈香。蔡公襄诗:‘素馨万里来商舶,团园末丽丛毓香。’”事实上茉莉与素馨均为进田花卉,陈善的《扪虱新语》上卷云:茉莉、素馨“皆闽商移而至”。dū@④提,“南海种,商人传之,花皙白而香, 胜如素馨,盖岩桂之流品也,仙书曰dū@④提。”岩桂即九里香, 亦为闽中名花之一。

以上仅据《淳熙三山志》所记,举出三个例子说明宋代福建已有从海外传入的名花,实际传入的花卉不止这三种。花卉传入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其他经济价值,如茉莉花用于制造茶叶,生产茶叶名品茉莉花茶;茉莉、素馨、dū@④提、 佛桑诸花用作提取香油(香料油)生产,〔11〕开创了我国香料油加工业。

其次说福建花卉的出口,前举《西山杂志·花埭》记载的一则故事即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泉州之丰州,出现了花卉专业户花琳,他栽培的异卉奇花由富商李富安运销交州,“花卉炫雅,一盆之值百金也。蕃舶之易珠、瑁,盆卉更贵重,奇缺,花琳富闽中矣!”花琳之子花世昌还“拓海兴田,遍植名花”,扩大经营。元代在花埭征收花税,严重打击了花卉业。

福建花卉业的发展,除了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外,还和东南亚交往频繁有关。东南亚各国地处热带或亚热带南沿,大自然赐给它们奇卉异花,培育了人们的爱花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因花卉具有的药用经济价值而更为人们所接受。花卉的贸易把这种人文精神带入福建,如除了竞相观花外,还学会提取香料油,作为化妆品美化妇女,作为药用保健品增进人民健康。

以上五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围绕着商品化这个关键课题。粮食生产在人口增殖所形成的需求推动下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粮食生产一旦在城市或商品生产、对外贸易的需求推动下发展,则具有新的意义,即商品生产的意义。换一句话说,粮食生产因为农业人口增殖(包括农业人口的统治都群体的增殖)而发展,属于没有经济意义的发展;而一旦农业因为城市或从事商品生产、对外贸易的非农业人口的增加而发展,则具有经济意义,具体说,农业发展因此纳入商品经济范围,而且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现象如良种的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即农业进步的技术因素增加了。占城稻的引进及其他粮食生产进步均属这一趋势的表现。粮食生产的发展自然又和经济作物的引进发展相联系。 转贴于

所以,我曾对什么是经济结构变化问题感到困惑,在研究了福建(以泉州为中心)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后,才悟出了这个道理,即所谓经济结构的变化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如国有制、私有制(大土地所有制、小土地所有制);另一层意思是指经济的商品意义增大即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则是城市的发展和从事商品生产活动的非农业人口的增加,这些人口必然以交换活动为生存手段。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经济意义上的发展,相比之下,由农业人口增殖而导致的农业生产发展是一种没有真正的经济意义的发展。

我要说明的第二个问题是受对外贸易影响的商品生产,具有一般商品生产所没有的活力。从理论上说,一切商品生产均受价值规律支配,中世纪的商品生产亦无例外。由于中世纪贩运贸易盛行,商品的价格远高于价值的情况很普遍,尤其对外贸易行业如此,例如,上面列举的棉织品、瓷器、糖、花卉出口贸易中,因为属于重要商品(甚至是珍品)其价格自必远高于价值,因而反过来刺激棉纺织业、制瓷业、制糖业、园艺业(花卉栽培)以及香料油制造业的发展,形成类似今日出口导向型产业,从而产生内地所没有的经济优势。这一动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种变化就是本节开头所说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注释:

〔1〕〔2〕蔡永兼:《西山杂志·花埭》(手稿本,福建省立图书馆藏)。

〔3〕《诸蕃志》卷上《大食国》。

〔4〕叶文程:《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79—80页。

〔5〕转引叶文程文80—81页。

〔6〕〔8〕〔9〕参阅叶文程文81、170、171页;84页;88页。

〔7〕法西尔著,戴狱译:《中国美术》卷下,36—37页,1934年版,转引叶文程文83页。

〔10〕嘉靖《惠安县志》卷五《物产》。

〔11〕苏颂:《本草图经》,转引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艹下加拌

@②原字合下加廾

@③原字礻加韦

@④原字门内加者

篇9

1.怎样认识总体小康?

(1)表现: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2)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P86--87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P87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内涵: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个统筹P88)

(2)原因: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③片面追求GDP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拉大等。

注意:GDP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

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地位: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什么:①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②存在问题: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关系不合理;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消耗高等。

措施: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防需求的方针。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措施: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措施:继续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高一政治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篇10

荣市派出所现有警力40人,辖区常住人口3.7万,面积2.9平方公里,有秋林、远大、国贸、红博、金街、人和等12个地上地下大型商城、商业街,从业商户10余万户,流动人口日均60万左右,属于哈尔滨市的商业中心,治安形势非常复杂。近三年来,我们在打击、防范、服务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派出所规范化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3年我所获得黑龙江省公安厅评选的首届全省“十佳派出所”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全省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一、立足辖区实际,严打各类犯罪。一是便衣巡控打击现行犯罪。我们成立便衣巡控队伍,每日在辖区繁华地段以及地下商业街等案件高发区域便衣巡控,严打拎包扒窃犯罪活动。三年来,拎包扒窃案件同比下降67%。二是视频监控抓获老贼惯窃。我们对每一起拎包扒窃报案,每一起手机丢失的案件,都及时调取视频监控图像,固定违法犯罪嫌疑人。通过图像比对,认定了经常出没我所辖区的60多个老贼惯窃。一旦发现这些人员出现在我所辖区,立即抓捕。目前,已经抓获老贼惯窃17名,有力地维护了辖区治安稳定。三是信息研判破获刑事案件。我们将信息研判作为攻克各类案件的法宝,每天都有专人对刑事报案进行线索梳理,确定侦破方向。三年来,我所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41起,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579人,抓获网上逃犯257人,这些成果大部分都是通过信息研判取得的。特别是,2013年12月,我所通过信息研判,抓获了疯狂作案、蒙面持刀单身女性的犯罪嫌疑人段人杰,破获系列抢劫、案件近百起。

二、夯实防范基础,严防辖区发案。一是组织开展群防群治。我们组织辖区鞋城、国贸、金街、红博等商场和地下街的商户,五户一组、佩戴袖标,开展治安防范。同时,成立了由社区低保户、单元组长组成的600余人的治安巡逻防护力量,协助管片民警开展巡逻防范,构建了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二是打造特色治安岗亭。我们在辖区100个大院,设立了特色的治安岗亭,岗亭上面印有“平安家园”建设以及六类案件治安防范的相关知识,供小区居民浏览了解。同时,聘请退休人员,佩戴治安员袖标,平时进行巡逻看护,累了可以在岗亭休息,大院的防控水平明显提高,极大压缩了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三是实现监控网络全覆盖。目前,辖区监控探头总数已达6879个,而且室外新增探头全部都是夜视红外线高清探头,辖区监控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各类案件大幅下降。以远大鞋城来说,2014年扒窃拎包案件仅发1起。四是安装金属安防宣传板。我们自筹资金,制作了千余块铝合金材质社区居民防范提示牌,悬挂在辖区每一个单元门上,提示居民注意防骗、防盗、防火和自身安全。五是发放涉车案件防范卡。制作了10万张“车内不是保险箱,贵重物品带身上”的防范小卡片,由社区民警沿街路安插在私家车的风挡玻璃上,提示车主不要将贵重物品放在车内。2014年,辖区内的砸车盗窃车内财物案件同比下降了70%以上;盗窃机动车案件1起未发。六是制作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板。将宣传板安放在银行业务窗口与自动提款机的显著位置,提示群众防范电信诈骗。2014年,辖区电信诈骗类案件发案同比下降200%。通过有效防范,三年来,我所辖区内的砸车玻璃盗窃、电信诈骗等九类可防性案件总体发案下降87%,其中入室盗窃案件仅发案7起,楼道抢劫案件仅发案4起。

三、做好群众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在密切警民关系上,我们给辖区全部11000余户居民发放了“心连心服务卡”,把民警的电话、QQ号等联系方式写在上面,并要求居民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和意见建议反馈给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密切警民联系。在窗口服务上,我们建立了微博服务平台和QQ服务平台,户籍政策,接受业务咨询,开展预约服务等工作。同时,我们还推出了户籍窗口捎办代办服务、回复服务以及预约服务三种服务方式,为居民办理落户、变更、查档、审批、二代身份证等业务。目前,我们正在请辖区群众提工作意见和建议,完善服务措施,充实服务内容,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在助企上,我们围绕可能阻碍企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持续不断地组织开展排查调解活动;及时发现和清理企业周边的各类非法加工、收购站点,以及出租房屋和复杂场所,努力为企业创造宜商宜业的环境。在接处警工作上,我们全体民警坚决做到对群众报案不冷、不硬、不横、不推,不用官话,不用命令的口气。案件能及时处置的,绝不让群众等候;无法及时处置的,必须和群众进行沟通,取得谅解。近三年来,我们共接处警2.8万余次,查处调解各类治安案件及纠纷隐患32850余起,没有发生一次有理投诉和上访案件,共收到当事人的感谢信297封,锦旗70余面,致谢电话百余次,先后有91名群众登门致谢。

四、加强规范建设,激发队伍活力。一是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2012年以来,我所规范了派出所外观形象、民警办公环境、民警生活环境、接待服务环境以及社区警务室服务环境,使派出所整齐、划一、规范、有序,让民警在所内办公生活感觉温暖、舒适,也给辖区群众提供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办事环境。二是强化警务实战化建设。我们特别注重民警体能训练,经常组织接处警、矛盾纠纷现场化解、处置突发事件等演练,不断提高民警的警务技能和处警能力。三是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我们把执法场所建设、案件评判、监督回访作为执法规范化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强化。特别是组织民警对办结的案卷进行评议,极大地提升了全所民警的办案质量。四是加大对民警的人文关怀。所领导班子从食宿问题入手,解决了民警因为出警吃不上饭的问题。民警家里有事,无论是老人生病、子女升学,所领导都要上门慰问。特别是民警因工作受伤时,所领导会积极为民警维权。这些都让民警深受感动,自觉地增强了对派出所的归属感,真正把派出所当成了自己的家,工作起来,干劲倍增。

篇11

(一)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为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2014年,黑龙江省研究生招生205万人,毕业生207万人,在校生612万人。2015年,黑龙江省研究生招生213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总数为189万人。虽然,黑龙江省研究生招生规模与其他省份相比并不低,但体现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博士研究生人数总量却明显不足。2014年,黑龙江省博士研究生招生025万人,占研究生招生人数的122%;2015年,黑龙江省博士研究生招生024万人,占研究生招生人数的115%,仅占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334%。黑龙江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在待遇、发展空间与环境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导致省内博士生存量与流量都明显低于沿海省份。因此,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博士生总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而制约了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高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观念上存在种种偏差。这种观念偏差主要包括:第一,认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功利性的短期行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才是才是高校的主要职能;第二,高校扩招后,招生规模迅速增长,而教师规模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造成教师短缺,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还要进行科学研究,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社会服务;第三,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对改善高校办学条件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教师从思想观念上对社会服务并不重视,而是更多的关注个人发展与福利改善,多数高校缺少进行社会服务的实验手段与物质条件。思想观念上的偏差,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同时,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越差,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就越弱,甚至会被边缘化,导致地方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扶持力度被继续弱化。如此循环往复,将无法实现高校与地区经济的共生发展。

(三)高校、政府与企业的联动效应较差

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需要考量技术可行性、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依据、行为边界、与市场的关系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高校、政府与企业的联合攻关,共同合作。目前,黑龙江省高校注重建设学科、专业、科技创新平台与创新创业基地,科学研究往往偏重于某一领域,忽略跨专业、跨学科整合学校的优质科研资源,造成了产学研合作缺乏平台与机制,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对政府的重大决策与重大科技创新进行联合攻关,难以使决策建议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对国家战略研究不够深入,培养的人才与提供的政策建议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以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领域实施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为例,国内外学者从大国关系、地缘政治、愿景与行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点、经贸合作等诸多视角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黑龙江省高校学者也开始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大量研究,但由于“一带一路”战略内容涵盖战略框架、路径选择、融资机制设计、贸易促进制度、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等诸多领域,同时又要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实际相联系,多种复杂因素叠加增加了高校学者们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系统研究的难度,导致高校在黑龙江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作用等并不明确。因此,黑龙江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规格、层次与提供的政策建议方面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C制

在高等学校评价体系中,由于科研成果质量容易量化,便于纵向与横向比较,尤其是可以作为衡量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掌握实际情况并将其量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更是难以衡量。因而,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略了对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追求数量与层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追大求全,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意识不强,与政府、企业没有真正构建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相互之间缺乏实质性合作,阻碍了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三)政府部门对高校财政支持不足,制约了高校可持续发展

地方所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受地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虽然学杂费收入比较稳定,但仍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制约了高校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与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面临着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效应叠加的结果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增长、调结构、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方面,虽然政府已逐年增加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黑龙江省高校软硬件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对高水平师资的引进难度更大,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也就无法形成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团队,限制了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能的实现。

三、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国家战略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更应注重系统性,特别是不能忽略人才支撑这一核心要素。从目前情况看,各高校还没有明确在国家战略中的战略地位与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发展定位,以服务于黑龙江省区域开发开放举措,融入国家战略,促进本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建议由省级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成员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代表性企业等各个层面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对国家战略及黑龙江省区域开发开放进行系统研究。依托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组建宣讲团与培训班,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宣讲;定期举办面向政府、高校、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班,有助于使其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明晰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定位。高校担负着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更要清楚认识到国家战略给高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深化改革,解放思想,以业绩导向为原则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进而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强化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建立产学研合作有效机制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教师更多关注于自身利益的得与失。教师是高等学校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主力军与中坚力量,但依据黑龙江省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设计,注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容易量化的科学研究,直接导致教师对有利于晋升职称的事情就认真做,与晋升职称无关的事情就少做或者不做,不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恐怕将很难激励教师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校要积极推动教育创新改革,实施人才培养创新。另外,政府应搭建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使政府、高校、企业真正建立合作机制,信息保持畅通,学者的政策建议能够有渠道递交到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参考,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通过制度引导,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热情与创业热情。

篇12

今天,参加我院党风廉政建设暨“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专题警示教育大会的领导有: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建旺、县纪委监委第十一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李国强。在这里我代表院党组及全体干警对两位领导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会议共有四项议程:一是由院党组成员李国峰同志宣读《曲沃县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二是由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敬天同志宣读《曲沃县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专题教育实施方案》;三是请县纪委监委第十一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李国强同志讲话;四是请院党组书记、院长马肖博同志作重要讲话。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

请院党组成员李国峰同志宣读《曲沃县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宣读完毕)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

请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敬天同志宣读《曲沃县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专题教育实施方案》。

......(宣读完毕)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

请县纪委监委第十一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李国强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讲话完毕)

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

请院党组书记、院长马肖博同志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刚才,院党组成员李国峰同志宣读《曲沃县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实施方案》,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敬天同志宣读《曲沃县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县纪委监委第十一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李国强同志分别从“xxx,xxx,xxx”xx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马肖博院长围绕“xxx,xxx,xxx”等x个方面,就如何开展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专题警示教育提了具体要求。马院长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扎实抓好警示教育落实。下面,就此次专题警示教育活动,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坚决落实。要深刻认识开展“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专题警示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最高院、省高院和市中院的部署要求上来,不断增强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专题警示教育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推进警示教育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是认真对照检查,扎实整改落实。要对照张坚等严重违纪违法事实和教训,认真检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总结,找准症结,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立行立改,进一步完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