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22 16:14: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44-02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现代媒体这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形成一个有机的、稳定的整体,其结构形式也称之为教学模式。通过数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尝试在幼师的音乐舞蹈课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供同行们参考指导。

一、琴法与欣赏结合的情感体验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以“美”为突破口,以“趣”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通过学生对乐曲的欣赏所产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

主要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情境——欣赏体验——积极参与练习。

通过实验课教学实例分析:在钢琴课《捉迷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突破了以往钢琴教学的常规途径(即教师主述——学生被动训练)。通过播放有关的多媒体画面和进行课堂游戏,采用看、赏、说、体验多种学习方法,使视觉、听觉、触觉得以交融,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自我训练的最佳学习状态。同时,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进行辨听和强化积极思考的主体意识,使教学中的游戏与训练互为补充,达到了体验音乐情感的教学目的。

二、师生讨论探究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合于学生进行“想象”的思考题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个别、小组和全班不同形式的讨论和探索,逐步弄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中发现知识的结论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说、创”的综合能力。

主要教学程序:列出思考题——多种方法讨论探究——思、说、创——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课教学实例分析:在讲述《乐段结构歌曲的创作》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不同的歌曲片段,然后结合所列出的思考题,进行课堂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进行不同乐段结构歌曲的分析和写作。在讨论探究中,引导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容量的概括和提炼的处理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思考、语言表达、感受音乐作品以及课堂“五分钟快速作曲”特色教学的综合能力。从而避免了音乐理论课照本宣科的沉闷教学气氛。同时,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不同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以营造师生互动、积极学习讨论、勤于思考的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

三、舞蹈与名曲主题结合的情景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脍炙人口的中外名曲主题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音乐对学生的启发和感染,巧妙的融入相应的技能技巧训练,使学生在规定情景里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享受,同时又获得了表现音乐主题的学习方法和手段。

主要教学程序:感受名曲主题——融入技能训练——体验表现。

通过实验课教学实例分析:在进行舞蹈课《古典舞的手眼练习》的教学中,教师选用名曲《梁祝》作为背景音乐,利用该乐曲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启发学生对舞蹈情景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舞蹈技能技巧的学习当中,通过动词教学法强调学生对舞蹈中动词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在规定情景的良好氛围里更好的掌握动作。

四、唱歌与唱游结合的学以致用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上课时,学生根据教师有目的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不同的练习方式。如口头表达、唱歌和律动的技能技巧练习;模仿练习、变换练习和即兴创编,等等。有意识、多层面地完成某一中心教学活动,借以巩固知识、以形成技能技巧。同时,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程序:唱歌情感体验——唱游互动感受——提炼总结运用。

通过实验课教学实例分析:在进行唱歌课《春之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唱歌和唱歌教学两方面的技能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尝试在以前单一性的唱歌课教学中,融入“唱游”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唱游”活动的本质。通过教学活动的变化和展开,引导学生用身心去体验唱歌课中歌曲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在“唱游”律动的编排上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在幼儿园音乐课与音乐活动教学中组织能力的提高。

五、琴法与即兴伴奏结合的练习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要求,在钢琴上进行独奏、合奏和即兴伴奏等多种方法的变换练习。在练习中既有统一的共性,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取直接的经验,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钢琴演奏的综合能力。

主要教学程序:乐曲学习——提炼伴奏素材——即兴运用。

通过实验课教学实例分析:在钢琴课《洪湖水浪打浪》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将钢琴的技巧性与实用性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运用技术去领悟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并努力把即兴伴奏融入钢琴课之中,从乐曲中提炼伴奏素材,拓展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注重学生实用性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琴法与多媒体手段结合的集体课教学模式

篇2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

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快而不稳定等等。但是少年期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所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或在各种压力下只注重文化课而排斥其他一切活动和爱好的那部分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追求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呢?

就教材而言,选入教材的作品必须是艺术精品。编选教材时除了考虑到各种必备因素之外,不可忽视的是所选音乐作品必须是符合学生审美情趣(学生愿意接受)的作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突出审美内容,并以情绪表现为主线,以欣赏为主要内容,强调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欣赏为主,先听后唱,以对比及精听粗听等手段感受音乐,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绪。如果配齐教材的全套音响磁带,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与引导,是会很容易受到学生欢迎的。

教材其他内容的安排则是以应用与表现为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愿望。

篇3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初中生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性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决而不稳定等等。但是少年朝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所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或在各种压力下只注重文化课而排斥其他一切活动和爱好的那部分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追求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呢?

篇4

“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体验”是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教学全过程,汲取音乐知识。“合作”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合唱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情境―体验―合作”就是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合作,同时又在合作中体验着同一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识谱能力,感受多声部音乐的魅力,提升音乐素养,培养良好的合唱与合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情境―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科特点,强调音乐实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情境―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1、兴趣为先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相配套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在情境体验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对歌曲内容形式、情感意境的审美体验。

2、以生为主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均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

3、音乐知识趣味化

音乐知识的讲解不再是枯燥乏味、刻板生硬,而是在情境中进行,使之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愿学、乐学、爱学。

4、合唱教学形象化

结合创设的情境,将合唱教学的不同声部赋予不同的形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情境中体验合唱魅力,提升合唱技能。

四、“情境―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

在进行合唱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电化教学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场景,将没有生命的音符赋予直观的形象,赋予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歌曲《叮铃铃》的教学,我首先通过具有民歌风格的音乐问好、生动的语言以及教师的简笔画,为学生创设大山深处、小牧童放羊的情境,合唱部分的高声部旋律时而是可爱的小羊在山坡上调皮的跑上跑下,时而是小牧童甩起鞭子赶着羊群的吆喝声,低声部则仿佛是慈爱的羊妈妈在呼唤小羊、追赶小羊,还有羊群脖子里清脆的铃铛声。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唱起来得心应手,做到识谱生活化、趣味化。

(二)参与体验

当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以后,就要采用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歌曲《雨中》时,我先播放一段雨声,创设下雨的情境,然后请学生说一说雨中的乐趣。伴随着歌曲的伴奏音乐,师生合作按节奏表现雨中的各种声音,教师说前半句,如

“0雨 打着蛐 伞颉保学生接上合适的象声词“嘀嗒 嘀嗒颉保同时加上拍腿捻指两种声势。学生熟悉了歌词、旋律,掌握了歌曲主导节奏,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雨中的快乐,歌曲所要表达的愉快情绪。接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听、唱、赏等活动,学习歌曲,继续体验着雨中嬉戏的快乐和雨中专心读书的快乐。

(三)合作演唱

当学生体验到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时,就会急于表现,这时就需要合作。合唱是学生共同表现美,创作美的过程,要唱好合唱,就必须学会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不会合作,就不能很好的表现整个艺术作品。

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茉莉花》的教学,学生分为两个声部,一个声部演唱歌曲的主旋律,展现茉莉花优美的姿态,另一个声部加入伴唱仿佛是徐徐微风,为我们送来茉莉花的清香,两声部的演唱优美动听、和声和谐均衡。学生在演唱中体会到了合作的愉快,在合作中感受到合唱的无尽魅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五、“情境―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效果说明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象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情境―体验―合作”教学模式中,每节课教师都要为学生创设一种与教学目标、内容相配套的情境,通过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三)提高学生识谱能力

在“情境―体验―合作”教学模式中,识谱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无论是两声部的旋律,还是音符节奏、音乐记号,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出现,识谱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愿学,爱学,真正提高了识谱教学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合唱与合作技能。

当然,我在运用“情境―体验―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也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

篇5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学会英语。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把唱歌这种形式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去,不仅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增强记忆力,减轻学生的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倍添课堂教学的魅力与风采,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天地。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音乐的必要性

第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从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主要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即使随着年岁的增大,他们形成概念、理解知识、进行判断也常常离不开直观的感性材料。动人的音乐、明快的节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内容丰富、生动而准确的感性知识。

第二,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有意注意的重要阶段,但无意注意仍起一定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注意力往往带有很强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易被新鲜、多变的事物吸引,音乐更容易唤起他们大脑神经功能系统积极的反应。

第三,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学生的情感易感而外露,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在感到松弛、愉悦、满足的同时,产生兴奋情绪,继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PEPPrimaryEnglishBook1,Unit1,Part1这课时,我先播放歌曲Hello!的录音,同时哼唱并做简单的动作。引导学生跟我一起哼唱,并配上招手、握手等动作。对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学生而言,英语课令人向往且神秘。他们渴望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却又怕说错了惹人笑话。这时教师能给他们的最好礼物就是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地开始英语学习的第一步。歌曲就成为此时的“催化剂”,它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通过和老师一起唱唱歌、握握手,学生的心理开始放松了,他们会觉得,原来英语课是那么美好、那么轻松。歌曲Hello!不但在创设学习氛围上卓有功效,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主人公。

二、如何让音乐融入英语课堂

1.跟着音乐走

生活离不开音乐。它有助于扩大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鉴赏、审美、表现以及创造的能力。很多幼儿园小朋友、甚至是呀呀学语的小孩子,都能流利地唱出时下流行的歌曲,不管歌曲本身有多难。可见音乐在一个人学习中的巨大魅力——它能使复杂简单化、抽象具体化、烦琐趣味化。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音乐,可以大大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真正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活泼性、生动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妨多“唱一唱”。

例如,在教动词短语“eatbreakfast,domorningexercises,haveEnglishclass,playsports,eatdinner时,我事先将各种声音录在磁带上,有早操音乐,英语课上的读书声,体育课上的运动员进行曲等,并且把动词短语写在小卡片上,反面画上图画。通过让学生听声音,依次排列卡片,并且把卡片上的动作表演出来。比一比,看谁最快,最准。在教动物单词cat,dog,duck时,我把各种动物的叫声录在磁带上,让学生根据动物的声音来猜是什么?并进行模仿,看谁表演得最像。这种活动它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很多平常的“声音”,学生开展活动时有感性经验,但又使学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非常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比如,歌曲《两只老虎》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旋律也很简单。我们在教词组短语“sweepthefloor,cookthemeals,cleanthebedroom,watertheflowers,emptythetrash,句型Whatcanyoudo?Ican…时,事先准备好《两只老虎》的伴奏带,把要求学生掌握的词组代入歌词,便成了琅琅上口的一首新歌。

Whatcanyoudo?Whatcanyoudo?Icansweepthefloor.

Icansweepthefloor.

Whatcanyoudo?Whatcanyoudo?

Icancookthemeals.

Icancookthemeals.

通过这种形式学习单词,便于学生掌握,还可以无限制地转换已经学过的动词。

2.改编熟悉的歌曲

改编歌曲在实践中值得一做。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已经学习了很多歌曲,这些歌曲就可以用来学英语。在授新课时,我们经常设计一个“我来作词”的任务,很多学生就会用到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比如,在学习了颜色后,可以让学生改编歌曲“Who’swearingyellowtoday?”:Whoiswearingredtoday?

Whoiswearingbluetoday?

Whoiswearinggreentoday?

……再比如,有些学生选择熟悉的旋律“Ifyouarehappy…”,将新学的词汇融入:

Ifyouaretired,havearest…

Ifyouarehungry,haveacake…

Ifyouarethirsty,haveacupofatea…

Ifyouareill,gotoseeadoctor…

3.自编Chant

PEP教材中结合课文内容的Chant,可以说是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这些内容往往简单易学,琅琅上口,深受学生的喜爱。如在教单词、句子、诗歌的时候,给它们配以动作、声音、节奏,让说话与动作、声音、节奏相结合,就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的同时巩固记忆。比如,在教“train”时,就让学生模仿火车开的声音“train,train呜呜呜”;教授computer时,就让学生模仿电脑打字的声音说“嗒嗒嗒嗒computer”。同时,在单词间加上一定的节奏,让学生跟着节奏边敲打边说英语,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所以,在用足、用好教材中Chant的同时,我们不妨也来编一编。老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一边编写,一边吟唱,一边根据节奏进行修改,最后,再一起唱一唱。比如,在教星期和科目的时候,学生自编了一首Chant。

MondayMonday,EnglishonMonday

TuesdayTuesday,MathonTuesday

WednesdayWednesday,ChineseonWednesday

ThursdayThursday,musiconThursday

FridayFriday,PEonFriday

虽然,是短短的一段话,但学生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掌握它,这对于老师来说是多大的鼓舞!这种创编活动的应用很广泛,它可以用于新句型、新单词的呈现,也可以用于新旧内容的联系和递进,甚至是在一个单词的背诵上。

三、音乐运用于英语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易发生转移,要避免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只有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搞好教与学。

2.开发非智力因素艺术就是创造。艺术性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在教英语和学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创造意识,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摆进去,自觉地力求使一般性的听、说、读、写活动上升为美的欣赏和创造活动,使苦化为乐,紧张变为轻松。

3.增强记忆能力

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强记忆。

4.降低学习难度

音乐是学生普遍喜爱参与的形式,通过欣赏、歌唱可以避免反复操练的枯燥,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紧张、忧虑情绪,减轻学生的畏惧心理,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使用音乐需注意的问题

1.难易适度

歌曲的难易程度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2.运用适量

一节课,特别是在一个导入环节时,乐曲的总量、长短等都要服从教学的需要。

3.播放适时

篇6

音乐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和情感艺术的结合,它具有不确定性。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如音的高低、节奏的变化、力度和速度的对比和丰富的音色等使人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联想、想象等间接地表现客观世界,这就是音乐能够直接触动听者心灵,而区别于绘画中的摹拟、语言中的描述、摄影中的再现。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因为音乐形象在音乐中最易被感知,特别是在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形象与情感的联系更加密切。唱歌教学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音乐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音乐学科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用一般学科考试的方式、方法来对待音乐学科的考试,不仅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准确的测评,而且能会背离音乐学科自身的规律及其特征。

二、音乐考试的现状与音乐统考的可能性

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力。一个学生可能唱不好也奏不准,但他对歌曲、乐曲的感情体验可能与他演唱、演奏情形不同。我们现行的音乐考试办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学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的水准,却难以确定一个学生音乐教育整体目标达到的水平。这是由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诸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至于各校实际考试具体操作上的问题就更多了。

至于统考问题,困难首先是城乡音乐教育环境、师资、设备等的巨大差异,甚至在重点与非重点校之间的差异也很突出。全国音乐教育水平如此不平衡,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将音乐课列入统考(高考、中考)记入升学成绩,这样的竞争是不公平的。再则,以现行的考试方法怎能完成统考任务?以我校为例:周课时14节、每班50多人,每个学生演唱、演奏、视唱分别进行,需要很多时间。实际上是无法操作的。

三、建立音乐学习水平测评的设想与探索

音乐学科学生学习水平的测评应以音乐教学目标为标准,它必须建立具体的、行为化的、可操作的分项标准。制定出一套适合现阶段音乐教学的测评体系和方法,这无疑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通常,学生学习水平的测评按测评结果形式分为定量法和定性法,按类型又可分为主观测评和客观测评、综合与单项测评等。针对不同的对象、内容、层次,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水平测试和评估,所以,要制定出科学的音乐教学测评体系首先要从理论上进行多方面的论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经验。逐步改革完善我们多年来习惯进行的音乐课堂考核办法。在短期内拿出一整套科学的音乐教学测评体系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重要的是测评的科学性及其正确性的操作。根据新课改大纲精神里面有关音乐的考试方案以及结合我校的实况,现将我个人对音乐的测评方案介绍如下:

篇7

一、以舞蹈把握节奏,体会歌曲的韵味

载歌载舞是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其歌曲的节奏与舞蹈的韵律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儿童好动的特征来看,舞蹈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一,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又满足儿童好动的特征,并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其二,舞蹈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位儿童成了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边唱边表演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并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少数民族歌曲时,就伴着舞蹈来进行,如:人教版二年级《在祖国的怀抱里》,我让学生先观看有关的少数民族的歌舞的片段,然后在随着乐曲学跳其中的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伴着新学的歌曲声中学跳舞蹈,这让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新授的歌曲就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新歌的旋律,使学生无论在理性上还是在感性上都有所认识,唱有所得,学友所悟。舞蹈之花慢慢绽放它的魅力所在。

二、舞蹈是架起儿童学习音乐的桥梁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的确,在儿童舞蹈中常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绪、发挥想象力,满足其天生的好动性格。综观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儿童民歌,可舞性民歌占据了大部分,且大部分的音乐舞蹈的内容都是儿童生活感兴趣的事物。并且所选歌曲,大多欢快活泼,律动性强。可见如果我们把舞蹈注入儿童的音乐生活,那么必将在儿童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儿童音乐教育的观点看,根据儿童生理、知识水平、注意力等特点,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可能专门集中注意于音乐。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舞蹈引进课堂,让儿童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教师尽可能从儿童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根据歌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根据赞可夫的理论,音乐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发展和形成学生的音乐听觉表象,舞蹈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付诸于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儿童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表现音乐(舞蹈),再回到音乐中——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舞蹈帮助儿童架设起了音乐的桥梁。舞蹈的花香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三、舞蹈是儿童学习音乐最好的一种艺术手段

苏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的并不是要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责任是全面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培养对艺术创作的能力。所以,在音乐舞蹈的教学生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学习创编,不断拓展对音乐内涵的理解,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学习音乐的手段,舞蹈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所以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如教师在欣赏《龟兔赛跑》时,学生在欣赏时情不自禁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边听边模仿小动物们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舞蹈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学生兴趣高涨不但很快学会了歌曲,还表演得很好。并在舞蹈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训练了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可见舞蹈除了具有“音乐性”这一主要特点外,还具有自然性、趣味性、创造性等特点,是学生学习音乐最好的一种艺术手段。舞蹈之花散发着它的迷人。

四、舞蹈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篇8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学会英语。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把唱歌这种形式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去,不仅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增强记忆力,减轻学生的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倍添课堂教学的魅力与风采,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天地。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音乐的必要性

第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从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主要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即使随着年岁的增大,他们形成概念、理解知识、进行判断也常常离不开直观的感性材料。动人的音乐、明快的节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内容丰富、生动而准确的感性知识。

第二,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有意注意的重要阶段,但无意注意仍起一定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注意力往往带有很强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易被新鲜、多变的事物吸引,音乐更容易唤起他们大脑神经功能系统积极的反应。

第三,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学生的情感易感而外露,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在感到松弛、愉悦、满足的同时,产生兴奋情绪,继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PEP Primary English Book1,Unit1,Part1这课时,我先播放歌曲Hello!的录音,同时哼唱并做简单的动作。引导学生跟我一起哼唱,并配上招手、握手等动作。对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学生而言,英语课令人向往且神秘。他们渴望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却又怕说错了惹人笑话。这时教师能给他们的最好礼物就是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地开始英语学习的第一步。歌曲就成为此时的“催化剂”,它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通过和老师一起唱唱歌、握握手,学生的心理开始放松了,他们会觉得,原来英语课是那么美好、那么轻松。歌曲Hello!不但在创设学习氛围上卓有功效,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主人公。

二、如何让音乐融入英语课堂

1.跟着音乐走

生活离不开音乐。它有助于扩大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鉴赏、审美、表现以及创造的能力。很多幼儿园小朋友、甚至是呀呀学语的小孩子,都能流利地唱出时下流行的歌曲,不管歌曲本身有多难。可见音乐在一个人学习中的巨大魅力——它能使复杂简单化、抽象具体化、烦琐趣味化。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音乐,可以大大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真正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活泼性、生动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妨多“唱一唱”。

例如,在教动词短语“eat breakfast ,do morning exercises,have English class,play sports,eat dinner时,我事先将各种声音录在磁带上,有早操音乐,英语课上的读书声,体育课上的运动员进行曲等,并且把动词短语写在小卡片上,反面画上图画。通过让学生听声音,依次排列卡片,并且把卡片上的动作表演出来。比一比,看谁最快,最准。在教动物单词cat,dog,duck时,我把各种动物的叫声录在磁带上,让学生根据动物的声音来猜是什么?并进行模仿,看谁表演得最像。这种活动它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很多平常的“声音”,学生开展活动时有感性经验,但又使学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非常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比如,歌曲《两只老虎》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旋律也很简单。我们在教词组短语“sweep the floor,cook the meals,clean the bedroom,water the flowers,empty the trash,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时,事先准备好《两只老虎》的伴奏带,把要求学生掌握的词组代入歌词,便成了琅琅上口的一首新歌。

What can you do?What can you do? I can sweep the floor.

I can sweep the floor.

What can you do?What can you do?

I can cook the meals.

I can cook the meals.

通过这种形式学习单词,便于学生掌握,还可以无限制地转换已经学过的动词。

2.改编熟悉的歌曲

改编歌曲在实践中值得一做。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已经学习了很多歌曲,这些歌曲就可以用来学英语。在授新课时,我们经常设计一个“我来作词”的任务,很多学生就会用到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比如,在学习了颜色后,可以让学生改编歌曲“Who’s wearing yellow today?”:Who is wearing red today?

Who is wearing blue today ?

Who is wearing green today?

……再比如,有些学生选择熟悉的旋律“If you are happy…”,将新学的词汇融入:

If you are tired ,have a rest…

If you are hungry ,have a cake…

If you are thirsty,have a cup of a tea…

If you are ill ,go to see a doctor…

3.自编Chant

篇9

高师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的,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声乐歌唱也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音乐传播媒体的日益进步,声乐教学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有关唱法的选择问题日益凸显。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清楚掌握各种唱法的内涵和特点,针对不同素质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唱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声乐的教学效果。笔者主要对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促进高师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三种唱法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初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一定的歌唱技能;正确分析和理解声乐作品;具有范唱能力”和“在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学习训练的同时,注意培养教学能力”。①然而,正确的声音概念、发音方法、歌唱技能并没有准确的标准。在高师声乐教学的实践中,美声和民族唱法已作为正确唱法的标准被教师们所承认,通俗唱法也逐渐列入其中。此外,还有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原生态唱法。下面主要针对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进行比较。

1.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美声”这个词出自意大利语Bel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这种演唱风格在全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的歌唱需要具备纯美的声音、高超的技巧和完美的艺术表现,真声、假声并用。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基诺·贝基先生在讲学中有关于美声唱法的一系列主张和论述,经田玉斌老师概括整理为六个方面内容:有声部之分;要求声区统一;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要求声音连贯;要求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要求声情并茂。这是美声唱法的六个重要原则,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很有可能是不完全、不完美的美声唱法。

2.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民族唱法包括我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四种唱法。由于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其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到高音区结合一些假声。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深受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和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征,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一般说来,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通俗唱法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声训练体系,对嗓音条件、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发声技巧尚无严格的规范,可以轻唱、吟唱,偏重“直”“平”“白”。通俗唱法通常依靠话筒和电声设备扩大效果,其主要特点是用真声歌唱,接近生活语言。演唱风格、形式多样,是世界性、不断交融发展的、感染性最强、普及性最大的一种演唱方法。

二、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共同点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都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下面主要就三者的共同点进行分析。

1.发声方法。三种唱法中,无论是哪一种要唱得好唱得有震撼力和感染力,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把最好的声音调动起来,以做到随心所欲地发声。这种方法符合人们生理上的要求,让发声体通过发声源的外力来打开发声通道,并产生共鸣,自然地发出声音。三种唱法发声的核心是把喉咙打开,以气息为主,靠气息演唱,把共鸣调动起来,气息要贯通、稳定。

2.气息运用和控制。声音都是从人类共同具有的咽喉、声带等物质上产生,声音的变化与呼吸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是呼吸的艺术”。

3.表演及舞台表现。无论美声、民族还是通俗唱法,在演唱前,歌手都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尽可能地活动开身体,使各个关节舒展,进入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放松喉部,使之不紧张,达到把歌曲演唱得优美动听的目的。

4.咬字方面。凡是唱歌,都要求吐字清晰,让听众听清楚,否则歌词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三、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不同点

三种唱法同属声乐门类,但在许多方面都是有着差异的,各有各的特点,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研究。

1.呼吸

对唱歌而言,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中的呼吸一般分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美声唱法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深而饱满,气息顺畅,声音托在气上,呼出的气息不但均、久,且有力度、密度。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多用腹式呼吸法,使气吸至腹腔,气息较深。而通俗唱法则对呼吸的深度要求不高,因此多采用胸式呼吸,呼吸容量小,吸气部位偏高,发声比较柔和,只有少数需要很强发声动力的歌曲,呼吸才运用较深的部位。

2.发声方法和音色

美声唱法发声的主要特点是混合声区唱法和整体共鸣,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使用,声音圆润明亮且宽松丰满,讲究音色、音质、音量、音域的完美和扩展。民族唱法的发声是按民族的审美原则和欣赏习惯来行腔韵味的,其声音主要以真声为主,到最高声区参照一些美声唱法,结合一些假声,其声音清晰、甜美、明亮,强调声情并茂。通俗唱法的发声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本嗓的自然发声,完全用真声演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用轻声哼唱就能传递感情,非常强调激情和感染力。

发声方法的不同带来的音色差异也非常明显,民族唱法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与美声唱法发出的音色有着显著的区别,而通俗唱法发出的本嗓甚至带有暗淡嘶哑的音色又与前两者有着明显差别。

3.共鸣方面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主要是靠歌唱者本身声音的穿透力把歌声传出去的,要求歌者必须掌握优秀的共鸣技巧。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对整体歌唱感比较重视,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声区统一而无音区转换痕迹,声音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音响设备。无论是高音区,还是低音区,美声唱法对共鸣的要求都很严格。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中间可换气。通俗唱法则主要借助电声音响来扩大音量,传递声音,对共鸣的要求较低,多用口腔共鸣,保持自然状态。

4.喉位方面

美声唱法讲究声音的高位置,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演唱时打开喉咙。在唱高音时,声音沿着咽壁,通过鼻腔后上到头顶,然后从前面出来,如同抛物线状,具有较强的弹性和穿透力。民族唱法的喉咙要开得小些、喉位略高,通常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来决定打开的大小以及喉位的高低,它允许喉头上下移动,如唱山歌时,喉头可上移。民族唱法要求音色明亮,声音的走向更靠前些,字头咬得较紧,追求亲切、自然。通俗唱法以真声为主,喉咙打开不大,喉位普遍偏高,声音靠前,只需将喉头前后打开,自然而然地发出。

5.声带方面

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气不能通过未经振动的声带发出,声音干净。在美声唱法的高音部分,声带不但要拉紧,而且随着声音的增高、声带振动部分由后往前逐渐移动。而通俗唱法对声带振动的要求又与前两种大不相同,通俗唱法的气声法,就是在演唱时不让声带完全振动,让气息在半振动中与声音一起发出。这种方法使气与情巧妙结合,唱出的歌声更亲切、自然。

6.咬字方面

三种唱法对于咬字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美声唱法以声音为主,突出声音的圆润通畅,以声带字,音色偏“暗”,咬字在后面,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民族唱法,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特别强调咬字的准确和真切,讲究字的头、腹、尾和行腔的抑扬顿挫及韵味,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吐字更清楚。通俗唱法以口语化的演唱为特点,以字行腔,声音自然,其吐字方法与嘴形跟民族唱法相似,有时甚至更靠前,齿音跟唇音较重,强调吐字清晰。

7.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以演唱艺术的高雅纯正和演唱风格的庄重大气见长,在平易朴素中体现出高贵的风格,适合演绎一切抒情性的歌剧。民族唱法则以演唱艺术的情真意切和演唱风格的民族韵味为根本,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语言习惯等不尽相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同的音乐特点,演唱风格也有差异,如歌剧《白毛女》《江姐》等。通俗唱法则以演唱艺术的随意自然和演唱风格的通俗从众为目标。

8.表演风格

美声唱法主要通过眼睛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歌曲的感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服装多为端庄、高雅的礼服,用钢琴和管弦乐队伴奏,舞台开朗明亮、严肃端庄。民族唱法注重表现地方和民族特色,服饰多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表演时讲究手、眼、身、法、步或伴以民族舞蹈动作,伴奏多用民族乐队,舞台素淡明爽,清新明朗。而通俗唱法的表演风格则较灵活多样,演唱者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个性很强、有随意性,服饰五花八门、标新立异,伴奏多用电声乐队,舞台美术装置五颜六色、灯光不停变幻,新鲜刺激。

四、高师音乐教学中对不同唱法的处理

“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②这是国家教育部为基础音乐教学制定的课程标准,也是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中,也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和学生声音条件、声乐起点、音乐素质的不同,扬长避短,根据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和风格,因材施教。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不要轻易划分学生的演唱方法,先让学生掌握唱法的基本理论,了解三种唱法的共同点和独特之处,即使同一种唱法也有不同的演唱风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歌曲风格的把握,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等去选择适宜自己的唱法,使学生的音乐技能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向不同的层次、类别发展。各种唱法都离不开声乐基础教育中的共性技术训练,歌唱的基本功要求需要通过科学的共性训练才能体现出来。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认为,不论什么唱法都应当经过科学的基本功训练,然后再去了解和掌握各种唱法所特有的规律,并且体现出它本身的个性,才能真正使演唱方法得到提高和发展。科学的共性训练才能使学生的个性潜质得到更好的发挥。一个演唱者也可能三种唱法兼而有之,例如歌唱家程志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学中就曾示范演唱了三种唱法的音乐作品。因此,对刚进入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马上进行唱法训练,不利于学生声乐技艺的全面发展。

总之,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既有着差异,又存在一定共同点,三者经常交叉、融合。三种唱法只是声乐上的不同风格而已,既有所长,也有所短,各具特色,并没有优劣之分。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提倡和鼓励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唱法,将三种唱法并列其中,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注释:

①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47.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参考文献:

[1]张海屏.关于高师声乐教学中唱法选择的讨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2]何玉.浅谈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唱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赵健.通俗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之比较[J].广东艺术,2005(3).

[4]殷金陵.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的比较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3).

[5]郑勇.谈声乐教学中的唱法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篇10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并能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2、能用柔和的、充满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体会妈妈深深的爱。

教学重点

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用柔和的、充满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好!你们喜欢这弯弯的月亮、闪烁的小星吗?请同学们拿上你的金星走上讲台,我们一起在黑板上布置一个美丽的夜空!”

在《小宝宝睡着了》的音乐背景下,师生一起在黑板上贴月亮和星星,创设夜的氛围。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天黑了,月亮出来了,星星眨着眼睛,外面静悄悄的。这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动听的歌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听,猜猜这首歌是唱给谁的?”

2、教师范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请学生回答问题:

(1)是谁在这静静的夜晚给小宝宝唱歌呢?

(2)小宝宝听完妈妈的歌怎样了?

3、揭示课题。

教师:“这是妈妈哄小宝宝入睡时唱的一首摇篮曲,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宝宝睡着了》。请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妈妈的歌声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小宝宝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三、聆听感受,熟悉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采用多种方式聆听歌曲,一起在妈妈的歌声中找魔力,并从中感受摇篮曲的特点,熟悉歌曲的旋律。

1、对比听赏,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舒缓”的特点。

(1)教师改变速度和力度来范唱歌曲。

(2)教师:大家听听刚才老师演唱的歌曲在速度、情绪、声音力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唱小宝宝听了能睡着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和声音来演唱摇篮曲呢?

总结:慢速和轻柔是摇篮曲的主要特点,也是妈妈歌声中的重要魔力!

(3)教师:妈妈的歌声还有很多魔力,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找一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教师将孩子们的感受都――写到黑板上。

(4)教师评价:孩子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听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魔力,老师送你们一个大拇指,真棒!

设计意图:对比聆听,轻松体验妈妈歌声的特点――慢速和轻柔……

2、“摇摇篮”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摇篮曲的轻柔感,初次模唱歌曲旋律。

(1)教师:现在,小宝宝要睡觉了,请同学们面对面坐好拉起手,这就是小宝宝的摇篮,让我们和着音乐节拍,慢慢地、轻轻地摇动摇篮;摇的同时,请大家轻轻地闭上小嘴巴,用“”来为宝宝哼唱摇篮曲……

(2)教师:准备好,要开始了,我们比比,哪组的摇篮摇得最舒服!

教师评价:摇篮真舒服呀,尤其是××组的同学,他们就像妈妈一样,动作是那样轻柔!老师也好想变成宝宝躺进你们的摇篮里,你们能变个大摇篮吗?(为后面给妈妈围大摇篮做铺垫)

设计意图:用肢体体验、感受摇篮的摇荡感,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速度和节奏,同时也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3、划旋律线,引导学生感悟妈妈歌声的平稳、连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1)教师:摇篮摇来摇去,像什么?

学生回答:像弯弯的月亮、小船……

教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

(2)教师:小船摇啊摇,小宝宝睡着了。他做了一个美丽的梦,他要去神奇的童话王国。于是梦中的仙女姐姐出现了'她伸手一指把摇篮变成了小船,又用手一挥把妈妈的歌声变成了航行路线!可是该怎么走呢?图中有三条路线(旋律线),哪一条是妈妈歌声变的呢?请大家来猜一猜,帮忙选一选吧。

学生选择并说出原因:第一条线波浪太大了,会翻船的……

教师总结:第一条线起伏太大,不平稳;第二条线断开了,不连贯;第三条线最合适,既平稳又连贯。妈妈歌声中的魔力还有:平稳、连贯。

(3)教师:仙女姐姐现在请同学们来为小宝宝划船呢!请同学们拿起指挥棒作为小船的船桨,然后大家起立站好,伸长手臂,沿着小船的航行路线摆动手臂,身体要随着小船起伏;划船的同时,我们用“呜”来为小宝宝哼唱摇篮曲,一起送小宝宝到童话王国!

教师评价:同学们的声音很动听,小船划得也稳稳的,小宝宝顺利地到达了童话王国,让我们一起欢呼、祝贺一下吧!

设计意图:在划旋律线环节,教师将摇篮生动地喻为小船,并通过选择用肢体划路线(旋律线)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妈妈歌声的特点――平稳、连贯,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形象地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

四、总结体会,学唱歌词

1、熟悉音乐内容,按节奏读歌词。

教师:妈妈可真了不起,用歌声哄睡了可爱的小宝宝,妈妈到底唱了些什么呢?我们跟着伴奏音乐一起来读读歌词吧!

师生完整地、有感情地读一遍歌词。

2、学歌词。

(1)教师:读歌词的时候,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学唱妈妈的歌了'别着急,现在老师就把这首歌教给大家,检验一下你们唱得是不是正确。

(2)让学生划着旋律线,跟着教师一句一句地学唱:小宝宝……(把小宝宝抱稳,声音托平、拉长);睡在摇篮微微笑……(慢慢地张开嘴巴,笑起来唱这一句);摇篮像只船……(像小船一样,声音保持平稳、连贯);妈妈轻轻摇……(轻轻摇起,声音要保持、不要掉下来);摇呀摇呀摇……(小船遇到阻力了,请同学们气息加大,声音上扬,把小船摇上去);一摇一摇……(气息保持,接着摇起来);睡着了……(快到终点了,小宝宝也要睡着了,请把我们的歌声慢慢收回来);一摇一摇睡着了……(最后一句很长,请大家深吸一口气连起来唱完整)。

(3)整句连起来跟着教师唱一唱。

(4)完整地跟琴唱一遍。

(5)个人展示,教师及时处理演唱中的问题。

教师让学生分别起来演唱歌曲,并将表现突出的学生请到台上进行表演,教师做点评。

设计意图:以逐句学唱、个人展示唱等多种方式学唱歌词,避免学唱的过程枯燥、单一。

3、表演唱(模仿妈妈活动,感受妈妈歌声的甜美)

(1)教师:我们小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哄我们入睡的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布娃娃,谁能上来模仿T啊?

学生:妈妈抱着我,摇着我睡觉;妈妈抱着我,拍着我睡觉。

(2)教师:妈妈看着自己心爱的宝宝,妈妈的表情是怎样的?(微笑的)

(3)教师:让我们也来做一次

妈妈,哄自己的宝宝睡觉吧。老师有个好主意,让我们把书卷成一个“小宝宝”抱在怀里,模仿妈妈的样子,慢慢地、轻轻地、甜甜地来为可爱的小宝宝唱首摇篮曲吧!

(4)教师评价:你们都是合格的好妈妈呀!做你们的宝宝可真幸福!

设计意图:回忆、模仿妈妈哄宝宝唱摇篮曲的情境,将具体的生活场景融入到歌曲表演唱中,直观形象地启发学生从模仿中表现妈妈歌声中的魔力。

五、情感升华,声情并茂

1、教师:妈妈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长大,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辅导我们学习,教育我们成才,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啊?是妈妈!

教师:孩子们,让我们在美丽的星空下大声地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您!孩子们,妈妈对宝宝深深的爱是妈妈歌声中最大的魔力,她用心、用爱来为我们唱摇篮曲,在充满爱的歌声中宝宝睡得那样香、那样甜……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延伸的情感教学,渗透人文主题――母爱,从妈妈照顾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让孩子们在感动和幸福的氛围中体会到妈妈歌声的最大特点――充满了爱。

2、教师:你瞧,夜深了,辛劳一天的妈妈太累了,她伏在桌上睡着了。让我们给最爱我们的妈妈唱首摇篮曲吧,让妈妈也做个美丽的梦,好吗?

教师引导学生修改歌词,把“小宝宝”换成“好妈妈”,把“妈妈轻轻摇”换成“我来轻轻摇”;并组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大的摇篮,然后用充满爱的声音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祝福妈妈

教师:在同学们的歌声中,老师感受到了深深“爱”,如果妈妈在这里,一定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老师提议今天晚上我们就给妈妈唱这首摇篮曲。

教师:同学们,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了。最后让我们在妈妈的摇篮曲中,轻轻地走出教室,把妈妈的歌声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永远铭记妈妈对我们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在教学的部分,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辛劳一天的妈妈睡着了。引导学生回报妈妈的爱,让他们围成大大的摇篮,为妈妈唱摇篮曲,用歌声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

粟玉娟 河北省邯郸市曙卉小学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活动现场决赛・教学设计》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活动现场决赛・教学设计》一书集合了全国各地选送的中小学的精彩教学案例,将有助于广大音乐教师学习教案写作、提高教学水平。现杂志社仅有少量余存,欲购从速。每本定价10元(邮费另加10%)。

篇11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应重视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应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知识获取多少为目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把“双基”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或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音乐的美怎么会体现在课堂上?学生怎么会受到艺术的感染?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又怎么会通过审美情感的激发而去学会创造音乐呢?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情节美,之后带着这种美来欣赏感受整首作品,感受其旋律美,在美的熏陶下,学生会产生掌握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从“苦学”过渡到“乐学”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把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权力和方法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才能是一节好的音乐课。当然,我们绝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但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要把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过程作为核心任务来完成,要敢于淡化“双基”,把注意力转向对学生兴趣、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上,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体验。

例如在教唱歌曲《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藏族舞蹈和藏族的民族服饰,然后在这种美的熏陶中、美的体验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然后再进行学唱歌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唱歌曲也会更快一些。

二、音乐课堂应归还学生

传统的授课形式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乏民主、平等、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致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束缚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的发挥。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不应只是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知识融入到情感交流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师生双向、宽松交流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各种音乐审美活动中,这样才能“润物无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为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在教唱此歌之前先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然后问一问学生之中有没有会唱本首歌曲的,有会唱的,让他(她)作为教师来教唱给其他学生,然后教师加入指导、纠正,打破了以往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三、注重审美体验中的情感

篇1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27-01

一、幼儿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1、不受理智支配

3~5岁的幼儿由于年龄小,大脑发育还没有完善,所以在行为方面,受到情绪因素影响大,喜怒哀乐都直接表现出来; 5~6岁的时候,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相比较来说会发育成熟些,但是仍然自控能力不足,情绪变化大的特点依旧具有。

2、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智力能力培养

儿童在成长和心理发展中,生理心理都在成熟,其中智力性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语言能力以及记忆力。因此我们着重研究的就是音乐素养对孩子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提高幼儿音乐素养的方法

1、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帮助幼儿通向音乐之路的第一步,兴趣可以驱动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兴趣培养,可以帮助幼儿打下音乐学习的基础,促进幼儿音乐审美观的形成。音乐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之一。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主动力。对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是幼儿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喜欢音乐、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基础。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能够诱发幼儿感官,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快乐,并能够去积极学习。加入只是简单的让幼儿去生硬学习这种未接触过的事物,一定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此,只有形成对音乐的兴趣以后,幼儿才会去理解并最终学会简单的欣赏音乐。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灵活、多样的教学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2)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3)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4)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5)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2、优化幼儿园教育

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教育,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启发幼儿音乐兴趣,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并能够认真的记录音乐教学活动的进程,细心观察幼儿的表现,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幼儿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熟悉幼儿音乐教育的原理,努力帮助幼儿在娱乐中学习,逐步提高幼儿音乐素质,重视并优化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因为这时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

此外,教师要打破常规,由于面对的是幼儿,因此在教学时候,应该注意方式的多样化,将知识融入到各种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用于打破常规,使音乐课生动、活泼,力求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音乐课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幼儿深刻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

3、注意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嗓音

学习音乐,基础很重要,对于幼儿来说,首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唱歌方式。例如呼吸方式,唱歌的站姿等。其次,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嗓子,嗓子受伤、发炎时,应轻声唱或不唱。教师要避免下列有害嗓子的情况:

(1)用很大、很尖的声音歌唱;

(2)喊叫、用很大的声音说话;

(3)在寒冷、潮湿的环境歌唱或大声说话;

(4)模仿成年人(尤其是演员)唱歌;

(5)学习儿童自己不理解、力不胜任的歌;

(6)在精神兴奋时吃冷饮、喝凉水。

4、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情境是教育的情感化前提,好的学习情境,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能够帮助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首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愉悦的心理环境。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全程都需要重视的,教师可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灵活利用各种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创设音乐审美情境。

5、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学

幼儿的教育,仅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权利配合。家长和孩子一起享受音乐,可以促使幼儿对音乐产生天然的向往。此外,与幼儿陪伴时间最长的,除了教师以外就应该是家长了,平时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做游戏中清场歌曲,同样的儿歌我们可以反复唱,目的同样也是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向往。

综上,在幼儿音乐素养的教育中,仅凭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必须要全力配合,才能达成教育目标。幼儿学习音乐,关键在于兴趣,因为他们没有自控能力,只是追随自己的情绪。最后笔者要强调的是,针对幼儿进行的音乐艺术教育,并不是意味着强迫孩子去学习音乐方面的演唱或者演奏技能,对幼儿来说,更重要的是音乐素养方面的培育,我们的重点在于基础培养,兴趣激发,而不是技能的掌握。强迫性学习,只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认识这点。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