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4-02-22 16:14: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文化的起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文化的起源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其数量、规模和实力不断膨胀,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团队。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500强排行榜上,美国企业有170家,雄居世界首位。美国的跨国公司目前在全球建立了大约2.3万个分公司,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者,对全球经济特别是全球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一些从事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研究的专家们研究后发现,进入500强的每一个美国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正是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孕育出来的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成为推动美国企业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上表可以看到,在2005、2006年前10位的“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全部都是大型的跨国公司,而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公司总部在美国。这些跨国公司不仅体现了美国经济的实力和向全球扩张的趋势,而且也是美国商业文化的代表,是美国独特的多元文化在商业领域里的重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中,企业对利润追求是主要动因,而能否成功地实现扩张则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渗透,更需要文化上的融合。美国的跨国公司之所以会有如此显著的发展,与美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多元性有很大关系。这些名列当今世界企业十甲行列的跨国公司,大多起步于19世纪的后半期,它们的成长过程恰好是美国多元文化成熟定型与深化发展的阶段。因此,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丰富了多元文化的内涵,它也是文化的多元性向经济领域里渗透的结果。

二、美国商业多元性的界定

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美国商业的多元性进行了解释,主要有三种:①大部分学者从人口学的角度出发,把美国商业的多元文化归为人口结构的多元,并提出了“多样的美国”(Marlene L.Rossman, 1994)和“新美国”(Alfred L.Schreiber, Barry Lenson,2000;Marilyn Halter, 2001)等概念,突出以非裔、拉丁裔、亚裔为主的少数族裔文化。②从企业管理学的角度,多元文化定义扩大到企业员工的性别、国籍和种族等方面的不同(Taylor Cox Jr., 1993)以及商业活动中的客户个性化需求、独特的谈判和管理风格等方面(Sondra Thiederman, 1992;Monir H.Tayeb, 1997)。③从经济人类学(economic anthropology)的角度,把多元性广义化为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包括了族裔的不同,还包括性别、年龄、所处的社会阶层、性倾向、身体技能、等方面(Marlence G.Fine, 1995;G.Clotaire Rapaille, 2001;Marye C.Tharp, 2001)。

笔者认为美国商业的多元性应该是一个综合了人口学、管理学和人类学等各学科不同内容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多重概念。而人作为文化的载体则是这种特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来自各地源源不断的移民创造、开拓、改变了美国,同样他们所承载的不同背景和传统的商业文化也在此共同的经历中碰撞、交融,从而形成了美国独特的商业文化,因此美国商业的多元文化还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其多元特性是随着美国商业本身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深入。

首先,美国企业内部存在多元文化,这是美国商业多元性最直接和最深刻的表现。企业是商业舞台上的主角,在美国商业的多元文化中企业内部的多元是美国商业多元性的重要组成,它包括了多元文化的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的多元化。早在1920年代,美国的跨国企业就已经突破了两个国家的范围,出现了跨两个以上国家的公司,所以这种内部组成的多元首先表现在各个子公司的多元即跨国公司东道国家的多源。与这种东道国家多源相应的就是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上的多元,海外的地区中心逐渐分担了母公司的角色,母公司对各地子公司的管理越来越多地通过地区中心来实现,从而是一个跨国公司内部会出现分布不同地区的若干个地区中心。子公司的一些内部决策也是由地区中心来管理的。比如微软通过一个大中华区的海外地区中心来管理整个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在内的各个微软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而另一方面,这种内部构成的多元则体现在由于跨国经营所必然带来的员工构成尤其是管理层组成上的多元。尤其是随着1990年以来展开的跨国公司经营的本地化趋势,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中更多地启用本地人才进行管理,强化了这种员工构成的多元特征。为了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增加企业的收益,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被应用到美国企业中。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中国古代孙子兵法的商业应用。

其次,美国国内市场结构的多元化,具体体现在市场中的人力资源和消费者构成上。源源不断的新移民使美国商业的国内人力资源和市场结构更加多元化。据统计,2000年美国移民局共接受新移民849809人,其中从事专业技术职业的58896人,企业管理类20649人,销售13059人,管理助理15019人,精密工艺制造9727人,操作工、纺织工及蓝领劳动力29522人,农林渔业11347人,服务业31244人。新移民的涌入同样也造成了国内市场上消费者的多样性。同样,由于少数族裔收入的提高,1990年美国非裔、拉丁裔、亚裔以及白人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1.2%、6.4%、1.6%和85.8%,但其家庭收入则分别占收入的中位数的62.4%、74.6%、128.4%和104.3%,少数族裔的消费能力日益成为产品市场成功的关键,因此美国企业的国内市场结构因此出现多元化。

三、美国跨国企业中多元商业文化的发展

商业是美国历史变迁的主题之一,在众多推动美国历史前进的因素中,商业利益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商业利益的驱动,才会有早期的殖民开拓,才会有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也正是商业利益的驱动,才会把美国的版图从东部的大西洋沿岸不断推进到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同样,正是商业利益的驱动,美国的企业发展历史才会进入到一个跨国公司的时代,美国的跨国公司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发展。而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商业也具有着多元的特征,跨国公司则是透视这一特点的最好窗口。

美国的跨国公司起步于南北战争之前的1850年代,当时有一些美国公司为了减少运输成本,所以在英国开设了分厂。大量的现代跨国公司则出现在1880年代以后,之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80年代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属于跨国公司的早期发展。在经营地域范围上,这一阶段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洲,并成为美国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投资构成。据统计,截止1914年一战以前,美国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26.52亿美元,占GNP的7%,其中投资到欧洲的为5.73亿美元,加拿大6.18亿美元,墨西哥5.87亿美元,古巴及西印度群岛国家2.81亿美元,中美洲0.9亿美元,南美洲3.23亿美元,亚洲1.2亿美元,非洲0.13亿美元,大洋洲0.17亿美元,欧洲与美洲占总额的93.21%。跨国公司的这种发展一方面反映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及现代企业制度所带来的对效率的提高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扩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是南北战争后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进入初步定型阶段的体现。南北战争虽然结束了国内的分裂局面,在文化上也推动了少数族裔文化在主流文化中地位的提高,但是这个时期还是多元文化发展的早期,因此在表现上还是比较表面的。虽然受文化的影响,企业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这一阶段开始向外扩张,但从企业内部结构上还表现出以美国的母公司为单一中心的组织结构,子公司只是依附在母公司上的,实现其市场渗透或获取原料目标的桥梁。

一战的爆发对美国的海外子公司造成了一定了影响,它是跨国公司发展史中的一次主要的中断,使发展进入相对低谷阶段,诸如西屋电气、纽约人寿保险等都纷纷终止了其国际业务。但由于战争改变了美国在国际收支与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因此战后与美国宏观经济大繁荣相适应的,便是跨国公司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从1920年代一直到1950年即二战结束后的初期,属于跨国公司的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虽然跨国公司的发展也曾因为大萧条、二战的爆发与美国的参战发生过波动,但总体上它与之前阶段不同,这一时期的跨国公司在数量上更加庞大、在结构上也更为复杂。

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到作为多元文化的表现之一,跨国公司在这一阶段进一步扩张。从总体规模上,除1940年受二战影响略有收缩外,始终保持着增长态势,从1919年一战结束时的38.8亿美元增加到1950年117.9亿美元。从具体的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来看,美国的跨国公司在这一阶段进入到更多的国家、建了更多的工厂、生产出更多的最终产品,其中在地区分布方面,除了继续保持在欧洲、美洲的投资扩大外,还加大了对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投资力度,三个地区投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在行业分布方面,原先占比重最多的采矿业地位明显下降,而在公用行业领域里的跨国渗透力度则开始不断加强,增长率高达928.99%。

与这些发展相适应的是,在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上,这一阶段开始逐步复杂化,不再是原先的以母公司为单一中心的结构,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多元中心化的关系系统,出现了母公司以外子中心,子公司在所有权结构、行政管理以及市场模式等方面都开始有了自己的发展轨迹,有的开始在东道国发展自己的附属企业。这种新内部结构的出现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美国的跨国公司真正成为跨几个国家的公司,而不仅仅是跨一个国家的公司,即完成了从transnational到multinational的转变,诸如福特汽车、国际收割机、胜家、得克萨斯石油、美国橡胶等公司的对外更是遍及了全球的六大洲。在对外扩张的方式,也有新招出现,跨国公司对品牌的关注程度开始超过了对产品制造的关心,可口可乐公司在一战后开始了以海外授权罐装厂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由于大萧条和其后的战争,美国的跨国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尤其在1941年美国参战后,跨国公司的联系被分割开来,那些位于轴心国的子公司更是如此。而二战结束后,随着欧洲逐步从战争中恢复,以及战后国际贸易领域里贸易壁垒的减少,全球跨国投资出现高涨,美国的跨国公司也在此过程中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三阶段1960年代至今,这是跨国公司的黄金发展时期。

众所周知,战后美国的多元文化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权运动、女性解放运动、校园多元文化主义以及移民法的修改等等,这些都为多元文化在美国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基础。作为其表现之一的跨国公司,必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起步于1930年代的麦当劳公司,在这个阶段把其公司标志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到1999年在总共25000家麦当劳快餐店中有近一半分布在美国以外的100多个国家,以致《经济学》(The Economist)杂志把麦当劳巨无霸在各国的价格差别作为参考变量,用来比较各国的消费水平。

从总量上来看,1960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318.2亿美元,2007年增加到879.69亿美元。从地区分布上看,2007年欧洲和亚太地区超过了加拿大和拉美,成为接受美国FDI最多的两个地区,分别达到720.84亿和115.95亿美元,其中中国和中国香港分别为7.23亿和4.15亿美元,名列亚太地区的第二、第四。从行业分布上看,虽然制造业仍是投资的重点,但是随着战后美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服务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尽管采矿行业出现了资本的倒流,但在其他的现代服务业的新部门则出现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2007年金融保险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120.91亿美元。(参考下表)

除了这种规模上的扩大外,这一阶段的跨国公司内部结构进一步延续了上阶段的发展,通过跨国并购、建立海外中心、特许经营等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多元中心化的特征更加突出,母公司在跨国公司体系中的主导进一步弱化,它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水平联系不断增多加强。

在整个第三阶段的发展中,1980和1990年代是重要时期,这二十年的发展在进一步巩固与延续此前发展的基础上,使跨国公司多元文化进入到一个更为系统的发展阶段。

四、结论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分布在各地的美国跨国公司为了共同的利益与目标,互补共进,在此过程中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并走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跨国企业的前列。这同美国文化本身所独有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多元性有很大关系,它推动了美国的企业突破国界、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局限,把美国的多元文化通过企业传播到全球。当然,这种推动作用反过来也作用于美国文化本身,跨国公司把更多的不同文化带到美国,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随着美国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所跨越的国家在不断增多,所接触的文化也不断增多,作为一种商业领域里的联系桥梁,跨国公司必然把美国文化传播到它的子公司的所在地,同时也把该地区的不同文化传递到美国,通过跨国公司这座桥梁形成不同文化的互动。因此,不同文化上的差异不仅不会影响跨国公司的整体运作,公司的管理者还可以从多元文化中汲取养料,改善企业文化,寻求或建立能反映不同文化特点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C. Joseph Pusateri,美国商业历史[M].p302,p303,p308.

[2]美国人口普查局资料,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census.gov

[3]美国移民归化局资,Ins.Usdoj.gov/graphics/aboutins/statistics/IMM00yrbk/ExelMM00/Table20.xls

[4]Marye C. Tharp,Marketing and Consumer Identity in Multicultural America,Sage Publications 2001,p6.

篇2

从开拓创新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个城市藉以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原材料”。城市的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依靠一些像农业、工业、商业等等的传统产业,而且还需要依靠各种具有新型时代特点的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在这方面,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是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局限在“传统”的范围内。它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理念的开发与创新以后,完全可以转换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来增强现代城市的经济实力,促进现代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海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它们主要表现在各种以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形态呈现的故事、传说、歌谣、曲艺、戏曲,各种以民间生产技艺与工艺美术形态呈现的雕刻、剪纸、绘画、塑艺、扎艺,以及各种以民间社会礼俗形态呈现的节庆、庙会、婚丧仪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来,上海在我国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抢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有50多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0多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量的资源蕴藏,为当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今上海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创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综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情况,主要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区,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县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种悠久的区域发展历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十分深厚,它们大致可分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个阶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龙华庙会、乌泥泾棉纺技艺、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龙华庙会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垂拱三年时龙华寺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带成为避乱的好去处之一,龙华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众,庙会也逐渐兴盛。从明代开始,龙华寺成为江南地区的名山道场,位列台宗十刹之一,龙华庙会活动更是极为兴盛起来。明清两代,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最多的年代,此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繁荣,上海的民间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江南丝竹、昆曲、锣鼓书、顾绣、灯彩等都是在此段时期中形成产生的。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其文化形态也快速地由原来的城镇型向都市型转型。适应着这一时代特点,上海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码头号子、浦东说书、独脚戏、石库门生活习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艺等各种民间美术技艺和餐饮、首饰、制衣等各种手工技艺。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也体现了鲜明的形式多样,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产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间故事、豫园元宵灯会、徐汇龙华庙会、南汇锣鼓书、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松江顾绣,以及各区都较为普及的丝竹清音、打莲湘等等。它们大都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以及吴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的产物,如码头号子、石库门弄堂习俗、叫卖喊摊习俗、文明结婚、集团婚礼、游园娱乐习俗、滩簧戏、沪剧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点,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会中民众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态。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各种行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等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市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与上海都市行业门类众多,行业分工细密有极大关系,因此这类遗产也应该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质文化资源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门类。

篇3

首先我想说说我对我们企业文化的一点认识。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杠杆之一,也是优秀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动力源。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甚至是铸造企业灵魂的力量。对于员工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激励员工积极向上,文章摘选自中国演讲网,最大最权威的网站,专家执笔,值得信赖,更多更精彩的文章尽在中国演讲网。而且可以激发出员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使企业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作为一家烟草企业,我局一直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好,力求真正发挥出文化力量的软实力作用,使企业文化成为公司发展的“导航灯”。我觉得,我局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始终以“务实进取、携手共荣”的企业精神为重点,对战略层、策略层、执行层等不同层次员工的要求,对企业在经营、管理、人才、执法、学习、沟通等诸方面的理念都作了清晰明确的概括。

篇4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在职业学校中,其主要为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等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保证职业学校和市场就业的零距离对接,进而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概念,并且已经成为了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占有一席之位,职业学校一定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职业学校的活力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建设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通过形象文化与制度文化的载体达成建设目标。在校企合作中,一定要加强双方文化的融合和互动,通过精神文化的建设,丰富物质文化,加强职业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落实校园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促进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与目标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设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四项原则的坚持:一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和职业定位教育的结合;二是,强化校园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三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四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结合。同时,在建设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结合,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其主要就是利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促进学生建立实事求是、认真的工作态度,形成健康的工作习惯,强化社会责任精神。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树立,可以促进学生坚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效调节自己的职业心理变化,进而在职业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完善自身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精神文化建设

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与企业先进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出发点。职业学校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发扬学院精神、突出办学理念的同时,更要强化和企业、市场的对接,充分吸收企业中一些优良的精神、价值观、理念等,促进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学生毕业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因此,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逐渐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在建设校风、校训、校纪等方面的时候,必须加强和企业精神的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企业予以一定的认同。如果在校期间,学生可以接受一定的引导,就可以有效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促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进而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职业学校精神文化就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基础与前提,而企业精神文化就是职业学校精神文化的发展与延伸。

(二)物质文化建设

在职业学校建设物质文化的时候,越来越强调“职”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特点。在职业学校开展课程教学的时候,加强教学模式的设计,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也一定要加强相关实验、实践教学的开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创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比如,在校园醒目的地方设置一些科学家、企业家的画像,在教室中贴一些名人名言,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到学校进行演讲,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进而让学生在面对职业生活的时候,更加自信。

(三)课程文化建设

课程文化指的就是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社会能力而形成的课程观念。职业学校的课程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人文与科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活动中,同时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这三个方面予以丰富。在建设课程文化的时候,加强对课程的改革,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市场的调查与人才的需求,由专业委员会、企业专家等共同探讨,强化课程开发,根据企业的相关标准开展教学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知识和技能实用性的突出,强化实训环节,采取仿真训练、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促使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市场需求与就业导向的研究,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与结构,使学生可以掌握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职业学校教学和职业工作之间的零距离,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建设

在建设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可以有效吸收企业的文化精神与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诚信、敬业的素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的时候,一定要引进一些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强化学生的做人原则与工作作风。比如,在一些职业学校中,以企业名称命名院系,聘请企业领导担任系主任,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员工标准着装,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举止与发型等,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一定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可以提前适应一下企业的工作状态,遵守企业的一些管理规范制度。通过在校园生活中感受的企业文化,接受企业化的教育,进而深刻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与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因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吸收与渗透,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每一个环节的建设,加强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进而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本文拟站在音乐市场营销的角度,在现有的音乐市场的边缘,拓展出新的音乐市场营销商业空间的愿望出发,对目前音乐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音乐起源学说之一“音乐起源于劳动学说”,即音乐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产生,经济生产孕育了音乐艺术,反过来,音乐的艺术价值也可以传化为经济价值的理论推导,研究音乐对企业文化战略的作用,音乐为企业品牌商品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寻找音乐文化利用自身的艺术规律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战略的运行规律,从而探析建立音乐在企业中运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市场营销新模式的可行性。

    音乐行业有相对独立生产的音乐商品产业,如音乐音像制品的生产、销售等。除此以外,能不能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将音乐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成为社会大生产的一项能动因素广泛地参与社会生产创造经济价值呢?答案是可能的。音乐到底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借助于何种形式呢?我们一边要寻找音乐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根据,一边要对现有的音乐与生产的实践关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且根据理论指导去发现和制造更大的音乐市场空间。我们将目光转向社会生产活动,市场经济的主要社会经济实体是企业,“音乐原本是一种游离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艺术形态”,企业与音乐在传统经济上的关系并不密切,而现代企业却能在某些领域利用音乐文化为企业服务,如果我们找到了音乐文化与企业文化或企业战略产生必然关系的结合点,也就是使音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战略系统的一部分,那么音乐商品将会在国内、国际开辟一个巨大的市场,从而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空间。

一、从音乐的起源、特征与生产的关系谈起

    1.音乐的起源于劳动

    关于音乐的起源有“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学术观点,至今并无定论音乐到底起源于那种学说,或许音乐的起源并非是一种,有可能超过一种以上。其中“音乐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观点被很多的学者认同。普列汉诺夫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是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决定于生产过程的技术操作性质,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作的节奏。”劳动孕育了音乐,音乐就是劳动的副产品,为什么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而非其他的艺术形式呢,因为一方面原始人用音乐来表达劳动时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精确地适应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作的节奏”便于个体和集体劳作,从而提高了劳动的效率。从这两点来讲,音乐对生产的作用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2.音乐专注于表达感情

    音乐起源于劳动,是社会生产孕育的,反过来音乐对社会生产也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由音乐的特征决定的。从音乐的基本特征来讲,古人曾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曦叹之;曦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觉手舞足蹈之。“它说明音乐从一开始就不是纯艺的文化形式,而是言之不足的延展手段,也可以说是具有客观功能特征的社会现实和结果。一音乐在本质上是人类特有的本能,是人类语言的一种本能上的延展。”也就是说音乐实际上具有语言的属性,是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实际上含有语言功能,具有语言文化的部分特征,是言之不足的延展,从而更加说明了“以声表情”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特征。音乐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抒情的艺术”,通过美妙的声音极善抒发感情和情绪。三世纪时期雅典学者吉弩斯在他的名著《论祟高》中就指出,音乐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虽然情感不是音乐所专有,而是在一切艺术中普遍存在,是音乐却特别专注于表现感情。②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调动和激发观众(消费群体)的感情和情绪,与企业的文化内涵宣传形成互动,认可企业的品牌和理念,音乐的“以声表情”的特征对企业文化的建立与营销战略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篇6

庙会是指于特定的日子在寺庙内外进行宗教活动和交易的聚会。庙会文化活动就是在庙会期间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1 凤山关帝庙庙会的起源

凤山古镇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东部,南连古北口,北接多伦,东通承德、隆化,西控坝上草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塞外著名古镇之一。凤山关帝庙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有着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凤山关帝庙庙会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将每年旧历五月十三,定为庙会。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皇家曾御赐关帝庙“神威普佑”御笔匾额,当时称为庙会的鼎盛时期。关于庙会的的起源有这样一种说法:传说每年五月十三这一天在民间是“关老爷磨刀日”;民间有句俗语“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百姓因天气干旱,渴望雨水,于是就请戏求雨。每年五月十三庙会,每次历时一个月,全国各地的商户在此汇集,成为塞北盛事。唱戏更是庙会中的重要环节,在演戏的过程中,自然会有百姓前来围观,这也就吸引了商贩来经商,也有一些信奉关老爷的人去庙里上香、许愿等;更有外地游人慕名而来游览,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形成了庙会这种民间文化经济交流形式。

2 凤山庙会文化活动的特点

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庙会文化活动伴随着庙会的开始而发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最早的庙会文化活动是庙会的附属品,带有为庙会聚集人气,留住信众以及为之助兴的性质,后来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庙会期间,除了有祭祀活动之外,还有花会表演、民间艺术表演和唱大戏(河北梆子)等文化娱乐活动,往往吸引大批的群众参加,各行各业的商贩也汇集于此售卖各种商品,犹如过节一般,热闹非凡。

2.1 凤山庙会活动时间固定

凤山关帝庙庙会的时间是每年的五月十三日,这一天是民间的“关老爷磨刀日”。传说这天是关老爷单刀赴会之日,赴会之前要磨刀。所以说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乃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磨刀要用水,所以这天往往要下雨。民谣唱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所以凤山关帝庙庙会活动既有祭祀内容,也寄托了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2.2 凤山庙会历史悠久、影响范围大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北部,承德地区西部、地处张北高原好冀北山地、西靠张家口、东临隆化、北接内蒙、南连北京,自古这里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更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这里有通往蒙古的“骠骑通道”,有东道御史“按行之路”和“御道”为塞北古驿道交汇处,数百年来了络绎不绝的商队从她的脚下经过,清脆悦耳的驼铃声随风飘荡。

凤山古镇是塞外四大名镇之一,凤山关帝庙期间,除了承德周边地区的百姓商贩前来参加,还吸引了内蒙多伦、天津、北京等地的客商、戏班前来,数千甚至数万之众集中于一时一地,盛况空前,在塞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

雍正十年初年,丰宁建有凤山、四岔口、塔黄旗、黄旗等六处关帝庙、乾隆年间建有戏楼十三处,到清末共有戏楼(台)四十八处。史志记载:凡关帝庙“每岁春秋及五月十三日官为致祭,用贡银四十两”。说明关帝庙祭祀为官方组织的祭祀活动,有官方出资聘请戏班唱戏。

2.3 凤山关帝庙庙会活动内容丰富

凤山关帝庙庙会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仍然深深地打上传统的烙印,其活动内容主要以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为主,包含:祭祀活动、文化活动、贸易交流、民俗活动等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1、凤山关帝庙庙会的文化活动极具民族性和民俗性。庙会文化活动包含有:民间舞蹈竹板落子,满族秧歌等;有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谣满族民歌,民间音乐吵子会;有强身健体的民间武术,黄旗武会、蒙丁演武;有古朴端庄的民间书画剪纸,桦皮画,字画书法等;有精彩的戏曲表演,在关帝庙古戏楼上唱大戏(河北梆子、京剧等)。据凤山戏楼壁文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京都德胜和班来此演出。1908年光绪、慈禧两大“国丧”期间禁戏禁乐,大批戏曲人为了谋生,由关内流入丰宁,如宏盛和班等,其中不乏当时的戏曲名家,丰宁戏曲活动出现兴盛景象,充分体现了凤山关帝庙庙会丰富的文化形式和很高的文化水平。

2、传统商业繁荣。

庙会举办期间邀请著名戏班连唱数天大戏,百姓在观看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商业活动的发展,凤山关帝庙庙会的主会场位于凤山关帝庙前,商业分布区域包括:西到西营房街茶馆胡同,东到聚元友街泰昌公浴,庙会商业区域绵延数里,客商众多,人声鼎沸。

庙会期间的商品交易多以小商品和特色小吃为主,传统手工艺商品有:凤山金银器、多伦的铜壶、毛皮制品等;凤山当地特色小吃:凤山吊炉烧饼、凤山千张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民间自发的、欢乐喜庆的庆典集会形式。

2.4 影响的辐射性

庙会文化活动时间固定,历史悠久,人员众多,内容丰富,其影响力也较大,提升了凤山古镇影响力和知名度。凤山关帝庙庙会兴起年代久远,活跃了凤山三县的商业、文化和民族的交流,对当时的塞北四大重镇影响很大。影响区域包括凤山及附近村镇,隆化、滦平等地,更在塞北四大名镇(凤山、平泉、多伦(喇嘛庙)、承德)具有重大影响力,影响范围辐射北京、天津、保定、内蒙和东北等地。

3 凤山关帝庙庙会的重要价值

3.1 历史价值

兴起时间长,活跃了凤山三县的商业旅游,文化和民族的交流,对当时的塞北四大重镇影响很大。

3.2 科学价值(艺术、技艺等)

庙会文化活动是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为民间艺术的展示、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平台。凤山庙会内容丰富,庙会中的一些民间的曲艺、传统手工艺、凤山特色小吃等得到很好展示。庙会是民间艺术大显身手的最佳场所,这些很少在正规舞台表演的民间舞蹈,民间绝技,民间曲艺,歌谣在庙会期间大放异彩,其存在的价值得到了人们的首肯。

3.3 文化价值

(1)独特的岁时习俗。凤山关帝庙庙会每年正月办会,有灯会、有花会表演,通过民间社火狂欢,形成了凤山当地春节花会习俗。(2)对关公崇拜的充分表达。由于清代统治者对关公的推崇,民间形成了对关公的宗教形式崇拜,表达了人们追求太平盛世,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3)庙会是民间的文化活动组织,保留了众多凤山古镇原生态的民间艺术。(4)保留了许多民间组织和商贸活动,而这是乡土中国基本社会构成之一,带动了当地周边民族的文化商贸交流活动,促进了民族融合。

篇7

剧场是戏剧展示的地方,它属于建筑艺术的一部分,是戏剧的承载体,也是戏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哪一种剧场的形式是随意的构成,它体现了戏剧的艺术形态、观演关系,在剧场的建筑上充分表现着人文精神。剧场是戏剧文化的物质载体,并不仅是一座简单的建筑,它也是充满了魅力的地方,不仅容纳了欢笑和泪水,甚至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学者们通常认为,中西方戏剧的起源均是源于人类祖先的宗教祭祀性的歌舞仪式。而中外戏剧剧场的建筑、形制结构等也涵盖和表现了特定文化的影响和内涵, 这些也体现了中西文化之差异。综上所述, 剧场的建筑特征和形制结构,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作者探究剧场在历史中发展的意义,研究剧场与中西戏剧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冀望从戏剧艺术的另一个新角度,去发现一些戏剧发展的文化内涵。

一、中西戏剧剧场起源比较

无论中外,宗教祭祀的仪典,都曾经是古代文明的展示与壮举。这一壮举不仅体现了共同的信仰和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更是将宗教性祭祀仪典作为强调氏族、家族、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纽带,无论中华民族还是古希腊,一切民族莫不如此。而中西戏剧的起源也莫不是源于宗教祭典,中西戏剧剧场的源起也和祭典鬼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代戏剧场所源远流长,形态丰富,遍布朝野,自成系统。中国戏剧的剧场是从神庙戏台开始的,中国神庙的主建筑一向都是坐北朝南,这也成为了中国建筑业的传统,而戏台的修建则相反,坐南朝北,此举是为了让神庙的神明观戏。戏台形成以后,神庙也必定在此处修建,在建神庙的地方必建戏台,因此中国的百姓把看戏称为看庙戏,二者因此成为了固定的搭配。在中国古代,戏台从远古时候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娱神的色彩,在戏台的建筑中蕴涵了人、神共娱的观念,因此中国的戏剧剧场难以像西方那样,形成专门化的剧场。

古希腊时期,西方社会就已经有了三大古老戏剧形式――古希腊悲喜剧,并且根据古希腊戏剧形式发展形成的要求,建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剧场。“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狄奥倪索斯(Dionysus)节日的歌舞……为了节日舞蹈的需要,希腊人在山脚下开辟出了一片圆形的场地称为池子。这个圆形的池子就是希腊剧场的起源,因此,也就是近代剧场的起源。”西方音乐源于古希腊音乐,而古希腊的音乐深受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的影响,例如酒神祭祀仪式,它不但对古希腊时期的戏剧形成、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形成影响,还对古希腊时期剧场建筑形制以及观赏方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古希腊时期,人们在参加酒神祭祀的活动的时候,会以围成一个圆圈的方式,来观看戏剧的演出,后来依照这个传统,剧场也形成了圆圈或半圆圈形式。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著名的古希腊圆形剧场建筑的遗迹,明显地承继了古希腊时期酒神祭祀时观看的方式。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中西戏剧剧场的起源都和鬼神的祭祀有着极大的联系。而无论是神庙戏台还是古希腊圆形剧场,都和娱神有一定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与西方的戏剧剧场建筑是如何衍生出迥异的风格形式?

二、中西剧场舞台结构比较

中西戏剧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表现为剧场的建筑,舞台或是戏台无疑是剧场的中心。在戏剧发展史上,舞台的形制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伸出式、拱框式和中心式,中西的舞台结构形式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戏剧文化不同的内涵。

中国古代剧场是以神庙戏楼、宫廷戏楼、戏园子为主,中国戏曲最初是在神庙的露台上开始表演的,在此之后人们就围绕着这神庙的“露台”,不断进行建构。中国的传统戏台的形制,大多为三类中的伸出式舞台样式。这种伸出式舞台样式的剧场与观众的交流非常的方便,不仅可以让观众在戏台的三面环绕看戏,坐在舞台两侧的观众,虽难以获得最佳的观赏视角,但由于与戏台上演员的位置较近,更有利于交流互动,因此也使得剧场气氛更为亲切热烈。中国戏剧真正的剧场,起源于宋代的勾栏瓦舍,在宋代为了适应市民音乐与娱乐的需求,出现了城市商业化大型的娱乐场所――瓦舍。勾栏是瓦舍中的市民艺术表演的场所,棚木结构为主,通常呈圆形。在勾栏中,主要设施有戏台、戏房,戏房与戏台之间有门相通,供表演者上下场时使用,戏台前的看台叫腰棚,最后一排座位接近于棚顶。神楼设在看台正中的最高处,主要用来供奉“ 戏神” 神像。

古希腊的剧场通常以圆形建筑为主,“这种圆形结构主要是由酒神祭祀场地及其功能演变而来。人们祭祀酒神时,环立在它的神坛的周围, 观看故事表演和歌队演唱, 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圆场。古希腊是多山的国家, 酒神祭坛往拄设在山谷中, 而观看的人则立在山坡上。这种天然的陡坡, 使人们的视线既不会被前面的档住,声音也听得清楚。后来, 人们在山坡摆上排排石头, 上面铺上木板作为凳子, 使之成为稍具形式和条件的呈大半圆形的观看场地……”“到19世纪初,拱框式舞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剧院和会堂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对戏剧创作及演出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古希腊时期剧场的设计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观众能够享受到舒适的观赏角度以及开阔的视野,而这一剧场舞台的设计更多地体现了西方推崇的平等精神和公民意识,从中也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之不同处。

从剧场的舞台结构来看,中国古代戏曲舞台更注重观众与演员的交流与互动,而西方戏剧则对观赏的视野更为看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的剧场舞台结构也在不断的改进,中国的戏曲舞台更重视台上的表演与台下观众的交流互动,以及音响效果的加强,例如把将舞台的形状做成一个大的喇叭口状,这样更便于将声音扩充,通常会在台板下埋数个大瓮等方法来达到这一效果。

三、从中西戏剧观赏者看中西戏剧文化差异

中西方古代剧场不论建筑的形制如何,都从中体现出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文化的底蕴。在前戏剧时期主要是宗教性祭坛、礼乐台、乐舞百戏场、游艺棚等,到了宋时期的娱乐场所勾栏瓦舍是都市商业剧场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戏剧真正的剧场,后又演化成茶园、会馆、戏院等公众演剧场所。“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商业游民阶层的大量出现,使市井娱乐发达起来,它向社会提出了建设专门化剧场的要求,于是城市游艺区――瓦舍里的勾栏剧场应运而生……只有到了这时,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期才到来了。”中国的戏剧是伴随着喧嚣的勾栏瓦舍共生的,也意味着城市中各色人等都可以随意地进出,是一个商业休闲、娱乐场所,自然也要迎合各阶层观众的需求,这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俗文化定位。

在古希腊时期,音乐被看作是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人们去剧场观戏更多地是强调“酒神精神”的审美体验,古希腊人习惯于欣赏高雅音乐,提高自我修养。当古希腊人衣着正式地走进剧场欣赏戏剧时,他们表达了对表演家、艺术家的一种尊重,而这也成为了古希腊时期约定俗成的法则。在西方戏剧的表演形式中, 戏剧理论“第四堵墙”对表演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表演者在表演中要学会“当众孤独”,而观众在观演的时候则表现得如同局外人一般,表演落幕之后才能鼓掌叫好,否则演出会受到干扰。而在中国戏曲演出中,观众叫好被看作是对演员的一种赞誉,如整场戏曲无人叫好,冷冷清清,反而会被认为是一次不成功的演出。

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中西戏剧文化观有着极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戏曲在民间形成、发展。正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言:“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也称为中国文化艺术中一种老少皆宜的平民文化。而余秋雨先生在文章《笛声何处》中对昆曲的美学格局进行论述时也认为“昆曲在观赏上随意而轻松,不必像话剧观众那样正襟危坐,不言不动……总之这是一种可以随意出入的带有很大游戏性自由艺术,而中国戏剧学的独特灵魂也正在这里。”正由于这一中国戏曲文化烙印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处,中国戏迷们普遍地把看戏当作是一种“耳目之娱”,是 “找乐子”。所以在中国,戏曲表演在茶园中随处可见,三教九流,品茗闲聊,忘情喊好,无拘无束,清人杨懋建在《梦华琐簿》记载:“(看客)遽解带搭阑干,尽驰暑服,袒裼摇扇,啖西瓜尽一枚……明日都下盛传肉袒入戏园者。”西方观众对这些不可思议的失礼行为感到讶异的时候,我们却能一笑了之,因为这些并不能作为评判观众素质高低的标准, 从这些行为中体现了中西戏剧文化的不同影响与差异性。

剧场的空间形制对它的戏剧的艺术表现有很大影响和特定的意义,即什么样的戏剧就表现为什么样的剧场,且这些剧场还都是其文化的特定表现。中西剧场的起源虽相似,但是在之后的结构、建筑风格和观众的欣赏心态上都有着较大的区别,也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中国剧场中古老的戏楼、巍峨的宫廷剧场、热闹繁华的戏园子都反映了东方戏剧文化特色,古希腊的圆形剧场以及之后的拱框式舞台也是体现出西方戏剧的文化内涵。中国的戏曲剧场与西方的戏剧剧场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东西两种博大文化、两种优良戏剧形式的交织与碰撞。

参考文献:

[1][瑞]阿庇亚等.西方演剧艺术[M].吴光耀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2]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篇8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本文欲对此作一简要分析和回答。

一、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是指人类早期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它是人类早期原始计量、记录思想的体现,是会计的萌芽阶段。关于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何时的问题,国内外会计学者均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郭道扬教授认为,会计的萌芽阶段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会计特征,直到原始公社制末期或到达文明时代的初期才表现出来。1982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湖北财经学院郭道扬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上册)》一书,标志着中国会计史系统研究的开端。随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郭道扬的《会计发展史纲》,1988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郭道扬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下册)》。郭道扬著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会计史教程(第一卷)》也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郭道扬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会计史研究》一、二、三卷也已经出版。这些论著都进一步论证了他的观点。但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高治宇的《中国会计发展简史》,他认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可追溯到原始公社末期。而1987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文硕著的《西方会计史(上)》。书中的观点与郭道扬教授的看法一致,认为人类原始计量和记录时代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则普遍倾向于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1605年,荷兰数学家、会计学家西蒙・斯蒂文所著的《传统数学》一书出版,其中第七章“古代簿记探测”,是最早的会计史研究专论,但当时会计史尚未发展成为一门科学。1933年,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著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一书问世,奠定了会计史学科的基础。1912年,英国律师沃尔芙编著的《会计师与会计简史》在英国伦敦出版,人们习惯称该书为《沃尔芙会计史》。1977年,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的《会计思想史》一书在美国问世。1985年,前苏联著名会计学家索科洛夫著的《会计发展史》一书由莫斯科财政统计出版社出版。西蒙・斯蒂文和A・C・利特尔顿均未在其论著中对会计萌芽的起源问题作专门论述。沃尔芙认为,尽管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文书是在公元前3 500年以前,但可以推断,记账在公元前4 000年左右就开始了。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则引用Richard Brown的观点,认为约7 000多年以前的巴比伦地区就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记录。前苏联会计学家索科洛夫认为,人类对经济事项进行有目的的记录活动开始于6 000年以前。这些论断都说明人类早期会计行为出现在新石器时期。

通过比较上述国内外会计学者的不同观点可知: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国外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二、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

解决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问题,而会计行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初的会计思想与会计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而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与陆续增加则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发生的具体条件。正是由于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人类才有可能在思维活动方面将生产、分配、储备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而萌生了一种计量、记录思想,进而便产生了人类最古老的、最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

高治宇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当人们有了剩余生产物,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计量、计算和反映时,会计的原始萌芽就产生了。除了生产发展这个先决条件外,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这两个条件相结合,才可以说明会计的起源。总之,研究我国会计的产生,必须明确认识两方面,一方面,它的产生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数量概念的形成,计量、计算和反映方法的采用,为会计核算方法提供了重要条件。

索科洛夫认为,核算(即会计,下同,笔者注)的起源或萌芽状态对我们来说,将永远是个谜。我们只能确信:核算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最初人们还不需要核算,因为凭人的头脑就足以容下所有的经济情况,这倒不是说某人有其特殊的记忆力,而是由于经济的规模太小,有关的信息不多。只有在具备了某些条件后才有可能出现书面核算与账簿登记。首先,经济活动的发展应该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其次,必须要有文字和学会初等算术。文字的出现与算术的发展为核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经营活动则有助于它的全面推广。

本文把郭道扬教授的观点归纳为“一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虽然郭道扬教授分析时提到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为先决条件,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和陆续增加为具体条件,但本文以为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和陆续增加是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如新技术(石器打制和磨制技术、石器钻孔技术、摩擦取火技术)、新工具(石球、标枪、骨器与角器工具)的相继发明和应用,因此,这两个条件实则表现为一个条件。本文把高治宇的观点归纳为“二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和数学的出现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本文把索科洛夫的观点归纳为“三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三、人类早期会计行为与数学的关系

(一)郭道扬教授在分析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时,只提到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这个条件,而没有提到数学条件和文字条件

其实,郭道扬教授是提到了这两个条件的。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初的计量、记录行为,其本身就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数学”行为,原始的会计行为与原始的数学行为是同时发生的。本文虽不同意郭道扬教授的这一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即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人类最初的计量行为(表现为数学,此时的数学为萌芽状态)、人类最初的记录行为(表现为文字,此时的文字为萌芽状态)到了人类社会有了生产剩余物品时才出现。

高治宇在分析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时,提到了两个条件:一个是“有了剩余生产物”,另一个是“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仔细分析第二个条件“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条件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有了计量、计算的方法”(表现为数学),第二层意思是“有了反映的方法(表现为文字)。

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二)由于国内外对“会计”、“数学”、“文字”等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国内学者基本上以“早期的萌芽状态”来理解这些概念,而国外学者却按“后期的特征状态”来理解这些概念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一早一晚结论的出现,即:国内学者主张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距今约十万至二、三万年前),而国外学者则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千至五千年前)。

(三)会计与数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会计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支持和帮助

早期会计的出现依赖于数学的产生和运用,后期会计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数学的支撑,如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也译《数学大全》),1605年荷兰数学家西蒙・斯蒂文出版的《数学惯例法》(又译《传统数学》),均把会计作为数学问题的一部分进行论述,详细介绍了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复式簿记是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在会计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像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余额的计算公式: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产品成本的计算等,都是数学原理在会计学中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人民出版社,1965.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72.

[3] 中外数学简史编写组. 外国数学简史[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4] 李迪. 中国数学史简编[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5] 解恩泽,赵树智.数学思想方法纵横论[M]. 科学出版社,1987.

[6] 傅钟鹏.中华古数学巡礼[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7] 周金才,梁兮. 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8] 成圣树. 会计审计史辞典[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9] 孙邦治. 会计发展史[M].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0] 李孝林. 从江陵凤凰山10号墓简牍研究西汉早期会计史[J]. 北京商学院学报,1996,(2).

[11] 文硕. 文明古国的会计[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12] 高治宇. 中国会计发展简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13] 文硕. 西方会计史(上)[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

[14] 卢永华. 广义会计理论[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5] 郭道扬. 中国会计史稿(上册)[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16] 郭道扬. 会计发展史纲[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17] 郭道扬. 中国会计史稿(下册)[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18] 钱雪门,赵佩珏. 现代会计入门[M].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2.

[19] 郭道扬. 会计史教程(第一卷)[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0] 汤云为,钱逢胜. 会计理论[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1] 刘文龙. 古代南美洲的印加文化[M]. 商务印书馆,1983.

[22] (美)A・吉特尔曼. 数学史(欧阳绛译)[M].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23] (苏)鲍尔加尔斯基. 数学简史(潘德松、沈金钊译)[M]. 知识出版社,1984.

[24] (英)斯科特. 数学史(侯德润、张兰译)[M]. 商务印书馆,1981.

[25] (英)L・霍格本. 大众数学(上册)(李心灿等合译)[M].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26] (苏)索科洛夫. 会计发展史(陈亚民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7] (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 会计思想史(文硕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28] (荷)海渥. 会计史(文硕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

篇9

    本文拟站在音乐市场营销的角度,在现有的音乐市场的边缘,拓展出新的音乐市场营销商业空间的愿望出发,对目前音乐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音乐起源学说之一“音乐起源于劳动学说”,即音乐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产生,经济生产孕育了音乐艺术,反过来,音乐的艺术价值也可以传化为经济价值的理论推导,研究音乐对企业文化战略的作用,音乐为企业品牌商品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寻找音乐文化利用自身的艺术规律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战略的运行规律,从而探析建立音乐在企业中运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市场营销新模式的可行性。

    音乐行业有相对独立生产的音乐商品产业,如音乐音像制品的生产、销售等。除此以外,能不能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将音乐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成为社会大生产的一项能动因素广泛地参与社会生产创造经济价值呢?答案是可能的。音乐到底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借助于何种形式呢?我们一边要寻找音乐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根据,一边要对现有的音乐与生产的实践关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且根据理论指导去发现和制造更大的音乐市场空间。我们将目光转向社会生产活动,市场经济的主要社会经济实体是企业,“音乐原本是一种游离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艺术形态”,企业与音乐在传统经济上的关系并不密切,而现代企业却能在某些领域利用音乐文化为企业服务,如果我们找到了音乐文化与企业文化或企业战略产生必然关系的结合点,也就是使音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战略系统的一部分,那么音乐商品将会在国内、国际开辟一个巨大的市场,从而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空间。

    一、从音乐的起源、特征与生产的关系谈起

    1.音乐的起源于劳动

    关于音乐的起源有“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学术观点,至今并无定论音乐到底起源于那种学说,或许音乐的起源并非是一种,有可能超过一种以上。其中“音乐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观点被很多的学者认同。普列汉诺夫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是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决定于生产过程的技术操作性质,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作的节奏。”劳动孕育了音乐,音乐就是劳动的副产品,为什么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而非其他的艺术形式呢,因为一方面原始人用音乐来表达劳动时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精确地适应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作的节奏”便于个体和集体劳作,从而提高了劳动的效率。从这两点来讲,音乐对生产的作用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2.音乐专注于表达感情

    音乐起源于劳动,是社会生产孕育的,反过来音乐对社会生产也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由音乐的特征决定的。从音乐的基本特征来讲,古人曾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曦叹之;曦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觉手舞足蹈之。“它说明音乐从一开始就不是纯艺的文化形式,而是言之不足的延展手段,也可以说是具有客观功能特征的社会现实和结果。一音乐在本质上是人类特有的本能,是人类语言的一种本能上的延展。”也就是说音乐实际上具有语言的属性,是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实际上含有语言功能,具有语言文化的部分特征,是言之不足的延展,从而更加说明了“以声表情”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特征。音乐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抒情的艺术”,通过美妙的声音极善抒发感情和情绪。三世纪时期雅典学者吉弩斯在他的名着《论祟高》中就指出,音乐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虽然情感不是音乐所专有,而是在一切艺术中普遍存在,是音乐却特别专注于表现感情。②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调动和激发观众(消费群体)的感情和情绪,与企业的文化内涵宣传形成互动,认可企业的品牌和理念,音乐的“以声表情”的特征对企业文化的建立与营销战略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企业文化的音乐化传播

    1.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

    既然要研究音乐对现代社会生产活动的作用,而市场经济的主要社会经济实体是企业,必然要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并且要知道音乐在企业文化中究竟能起何种作用。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养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物质形态文化的有机复合。建设充满个性、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取并保持形象竞争优势,创造和提升品牌价值的基本选择。

    企业形象是企业内外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根据接收者的范围来划分企业形象可划分为企业外部形象和企业内部形象,外部形象是员工以外的社会公众形成的对企业的认知,我们一般所说的企业形象主要就是指这种外部形象。内部形象则指该企业的全体员工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和整体认识。由于员工置身企业内部,他们不但能感觉到企业的外在属性,而且能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精神、风气等内在属性,有利于形成更丰满更深人的企业形象;但是如果缺乏内部沟通,员工往往只重局部而看不到企业的全部形象,颇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内部形象的接受者范围虽小,但作用却很大,与外部形象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决不可忽视。

    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是由先进的企业理念及企业文化所决定的,企业理念变成生动形象的“活”的灵魂进人人们的思想深处,必须辅之以一系列的表达技巧,如企业理念的艺术化。企业理念的艺术化是指将企业理念要素用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借助艺术的美来传播和推动。厂歌、公司之歌是企业员工歌咏最常用的音乐表达形式③(在下文将举例说明)。2.企业文化的艺术化传播中音乐的不可替代性.

    音乐与企业文化战略之间可以产生何种关系呢?根据“音乐起源于劳动学说”,即音乐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产生,经济生产孕育了音乐艺术,反过来,音乐的艺术价值也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理论推导,音乐为企业文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和理念的音乐化传播,从而将音乐的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大方面:

    一方面,音乐活动可增强企业凝聚力。例如用厂歌、公司之歌或全体员工参与的群众歌咏在企业内部用音乐艺术的美推动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溶人企业理念和文化精神,有效培养团队精神。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充分发扬积极向上、改革创新的企业精神。

    另外,音乐具有对员工的教育功能。音乐具有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古今中外的许多着名哲学家、教育家都认为音乐对人有净化的教育作用,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音乐净化人的社会行为和人的身体”柏拉图“音乐的乐调美来源于人的心灵的聪惫和善良,……音乐的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为“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还有中国古代的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侵人人的心灵最深处,浸润心灵,美化心灵,美化人的精神与情感。因此在企业中,音乐可以起到对员工提高素质、培养情商的教育作用。

    再有,音乐的美令人产生愉悦的情绪可提高劳动效率。在我国古代就有音乐能提高人们劳动效率的记载。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官。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日: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癸,如美,何也?对日: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这段文字是先秦思想家韩非子讲的一段故事。说的意思是,癸是民间歌唱家。他唱歌时,过路的人听得人神,墙工更忘记了疲倦。宋王召见并要赏赐他。但癸说他的老师射稽比他唱得更好。于是宋王检验他们唱歌的实际功效:癸的歌声鼓舞墙工筑了4丈高的墙,而老师的歌声使墙工筑了8丈高的墙。而墙的坚硬度,癸是50%,射稽是80% 由此可见,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音乐艺术的美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明显,可以令人产生愉悦的情绪,调动生产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

    另一方面,音乐在企业营销推广中的广告作用,在企业的外部环境用音乐的美来传播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广告音乐,是以音乐来作物质商品广告宜传。广告音乐有着古老的民间历史渊源。在现代化传播媒体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高投人、高效益的音乐商品。在今天的商品竞争时代,广告音乐成了企业竞争最重要的武器。(后面将作详细论述)

篇10

郑报集团旗下东方启源文化有限公司联手国内知名导演周小刚,成立“周小刚导演工作室”,可谓国内优势影视资源与本地文化深度融合的成果。周小刚曾拍摄《张小五的春天》《咱家那些事》等多部收视率及口碑佳作,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会上,周小刚上台与来宾讲述了工作室未来发展规划及近期拍摄计划。

作为《百家姓・起源故事》第一季拍摄结束后的首次新闻会,该剧总导演张清率剧组的部分主要演员与来宾分享了拍摄历程。

【延伸阅读】

东盟三国全媒体点赞《百家姓》

郑州更有国际范儿,电视剧《百家姓・起源故事》新闻会也吸引了国际目光。10月20日下午,参加“丝路名人郑州行暨爱上郑州――2016郑州城市形象海外推广活动”的老挝、柬埔寨、缅甸等东盟三国全媒体采访团一行10多位成员,来到了电视剧《百家姓・起源故事》第一季新闻会暨周小刚导演工作室成立仪式现场,为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加油点赞,为郑报融媒的创新发展点赞。他们纷纷表示,期待该剧在海外播出,相信必将会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起到极大推动和促进作用。

期待《百家姓》海外播出

参加完电视剧《百家姓・起源故事》第一季新闻会之后,东盟三国全媒体采访团一行成员均表示收获很多,结合一周来在郑州参观采访的感受,对于该剧的拍摄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对郑州这座城市的发展给予了美好的期许。

柬埔寨新闻部副部长谢占波立波表示,以前,都是通过电视剧、书籍来了解中国,这次来到郑州参观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文明。通过几天的采访,对郑州这座城市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赞扬郑州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充满了现代化的商业气息,发展规划也有非常长远的目标。“在郑州的城市道路,我看到路两边都是美丽的绿植,让我感受到了这座绿色城市的美丽。”

“报业集团多元化发展就是紧紧跟进了时代的发展。”谢占波立波对于郑州报业集团投资《百家姓》拍摄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希望该剧能够在柬埔寨播出,相信对于中国文化在柬埔寨的交流,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记者吴梭敏表示,郑州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经过这几天的参观采访,我认为郑州也是中国古老文化起源的地方。郑州虽然古老,却并不落后,拥有高科技技术,是一座处于时代前沿的古老而现代的城市。”

吴梭敏谈到了此行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能够有机会参观郑州报业集团,使得他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参加了新闻会,我觉得报业和企业合作发展,比如拍摄电视剧等这些形式都非常好,这是报业集团要走的多元化发展道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也期待《百家姓》能够在海外播出,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

“丝路名人郑州行”让世界爱上郑州

篇11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便士报革命的原因:民主市场社会崛起

19世纪30年代出现了勇于打破传统并成为后来报业典范的“便士报”,这种报纸最具开创性的特征就是售价为1便士,这次变革被称为美国新闻业的“商业革命”。便士报革命的原因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民主市场社会”崛起相关。

1.经营方式的改变

1830年以前的商业化报纸和党报的情况是:内容上以政治内容为主,有部分广告,财源来源于政党;价格一般是六美分,发行量低;报道的相关立场并非中立,读者群多为商界和政界的精英;报纸的作用是商业信息,成为党派宣传的工具;办报极端个人化,一人身兼数职。

便士报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经营上大量发行吸引广告,不依赖社会关系和政党关系办报,这使美国新闻业的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价格上售价一便士,发行量大;内容上迎合广大民众,逐渐关注崛起的贸易运输制造行业的中产阶级;新闻来源上新闻成为报纸的重心,开始聘用记者。

2.科技的作用

对于便士报出现的原因许多学者分别提出了“科技论”、“识字率论”、“自然史论”等观点,试图探讨这场变革产生的原因。新闻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革新,科技的进步为这场新闻业革命提供了条件,但并不是产生的原因。识字率是报纸发行量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人类是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条件,但同时又创造出自己的历史,有时甚至还打破了塑造自身的条件和限制。

3.民主市场社会的崛起

便士报革命的原因与民主市场社会的崛起相关。关于现代新闻业的起源,习惯上一致追溯到便士报,现代新闻业是随着民主市场社会的崛起而诞生的。“民主”是指贵族统治的政治文化被大众民主的理念和制度所取代。由于杰克逊时代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使普通人获得了选举权,政党体系取代了立法预备会议,越来越多的人以从政为业,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化”的影响超出了政治的范畴,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愈来愈多的美国人参与市场活动,市场上出现了品种繁多的货物,而且市场文化也渗透到美国人的社会意识中,这种文化是民主的文化。

二、便士报革命带来的变化

1.城市中产阶级对社会平等的追求

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向前,形成便士报所需要的技术条件和新兴资产阶级这一全新的信息消费需求群体,而民主化的浪潮使人们趋于追求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包括追求信息的客观及信息获得渠道的平等,加之经济发展造成传统社区瓦解形成现代社会、对公众或他人信息的大量需求,以上种种催生了便士报,引发了这场新闻业的革命。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呼吁着政治平等和经济机遇的平等。在这期间,便士报便在提倡民主的社会环境中树立自己中立的形象。因为只有在立场中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谈到客观性的存在。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当时,新闻客观性还并不是新闻人的专业核心理念和本身的做事原则,而仅仅只是一种能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的方式而已。

2.社会概念的形成

“社会”是由城市、陌生人和个体构成的冷漠世界。人们获得自由,焕然一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承受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赋予的重负,人们一面想了解陌生人的故事,一面又要竭力避开公众,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城市中产阶级在那时兴起,他们多为熟练的工匠、大大小小的商户和三教九流的零售商,这些人有能力跨入政界、商界,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变革。

三、便士报对新闻和现代社会互动关系的评论

1.便士报对现代新闻的意义

便士报作为现代新闻业的起源,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运用民主市场社会理论分析便士报革命的原因,可以让受众通过宏观的视角看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对新闻业的作用,反过来新闻业的发展也反作用于社会生活。这与19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关系密切,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框架,能帮助我们解读便士报,而便士报也解释了社会结构。

2.便士报对现代社会互动关系的意义

通过解读便士报崛起的原因,我们看到现代新闻的起源离不开民主市场社会的崛起。社会生力产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同时也是推动新闻业前进的力量。

篇12

府城元宵换花节,是公认的海南岛情人节,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节日。特别是海南建立特区,建立国际旅游岛后,换花节的经济价值凸显,在这里略作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换花节的起源

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关于”换香节”的起源有以下说法。

1.”换香节”的爱情起源传说

“换香节”,俗称“驳香”(谐音,海南方言)。至于“换香节”的由来,民间有着几种不同的传说。较为流行的一种是说,很早以前,海南琼山府城人一生出娘胎,媒婆就上门订婚(俗称搭命)。男女成亲前很难遇上一面,等到完婚后,发现对方有缺陷也无可奈何了。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城东青年唐宾,不甘愿父母的搭命,偷跑到庙堂烧香,祈求婆祖保佑他找个好娘子,正碰到城西来的少女林香,也抱着同样的心愿烧香,两人互诉心事一见钟情,并私下订立婚盟。当时只有香火在手,他俩就作信物互换,祝愿来年再相会换香。从此,府城元宵节换香的习俗便一代代传了下来。 “换香节”现实说

据府城老年人介绍,从他们年幼开始,每到元宵夜,家里老人都会都叫全家人上街走“八排”,意为出门逛街,求来年平安。每人手里面都拿着点燃的香火,寻找家里男丁多的人换香,并互送“发丁发财”祝福语。

因为换香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容易在换香中不小心烧到人;经过政府部门大力倡导,1984年元宵,把香火换成了鲜花,府城换花代节也随之代替了原来的”换香节”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换花节”开展的形式,规模,影响

1.开展形式

正月十五,琼山市区府城华灯齐放,人流如海,鲜花满街。许多,纷纷手持鲜花,沿着海府大道涌向府城,形成一支换花大军。换花者心理因人而异,多数人换花意在新春伊始,互相祝福而已。 则把”换花节”当作交朋结友的大好时机,愿以花为媒,觅到知音。海南建省后,内地来海南的人增多,每年在府城闹元宵的都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玫瑰是换花的主要品种,人们希望通过换花的方式,表达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祈愿。随着20世纪90年代府城“元宵换花”被艺术家搬上舞台,加以艺术化,府城元宵”换花节”知名度逐渐扩大,它那独特的民族节日风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街头换花的人群中也出现了不少老外的身影。 开展规模、影响

现在的元宵”换花节”的地域和规模都不断扩大,延伸到红城湖、海府路等府城周边地带,万绿园也成为”换花节”的活动场所。从2003年起,参加府城”换花节”的人数出现递增状态,到去年突破18万人,而且文明换花的气氛越来越浓。2001年,省对台办、省民委在琼山举办“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欢度”换花节””活动,40多名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来到府城欢庆节日,这一年的”换花节”,已远远超出了其原来的特有意义,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盛会。而近几年的”换花节”活动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多彩,除了换花这一传统内容,还增添了万花迎春(盆景花展)、千灯照春(街巷灯展)、醒狮催春(舞狮摘星)、艺苑唱春(琼剧表演)、游园戏春(游艺娱乐)等内容,被赋予新时代特色的”换花节”,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换花节”在弘扬琼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海口和谐社会的构建。

现今府城元宵”换花节”已经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承、研究、特色、充实和拓展方面做了五年保护计划,保护措施有:组织民俗专家开展”换花节”原生态内容调查、出版”换花节”摄影艺术作品集、把”换花节”文化活动内容纳入本地区中小学教育内容、有计划地进行”换花节”庆交流,以达到进一步扩大”换花节”知名度等预期目标,琼山区政府为此将建立长效机制,专门成立了科研和推广机构,并且投入20万元建立”换花节”历史展览馆。

三、“换花节”隐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换花节”由于其独特的地位和形式,在海南岛具有不可替代的品牌号召力,在市场经济视觉下,背靠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机遇,”换花节”具有多种可以开发的经济价值和多种经济形式。

1.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

由于”换花节”在海南的知名度家喻户晓,”换花节”的名气已经深入每个海南人的骨髓,所以如果把”换花节”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打造成海南乃至全国的知名文化品牌都有非常大的可操作性。有句俗语说的非常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拿到海南来也是一样,”换花节”作为海南省土生土长的独有节日,在国际旅游岛大旗的号召下,随着海南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崛起,重拳打造海南本土民族品牌的时机已经到来。”换花节”这个品牌一旦拿出来必定成为海南省一个耀眼的明珠。当品牌价值得到极大提升的时候,品牌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将会成为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 利用品牌效应,活动联系经济实体

“换花节”的巨大品牌效应和人气吸引力,让很多商家垂涎欲滴,每年的”换花节”主会场都是人山人海,巨大的人流量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各个会场都是人满为患。但是政府并没有把活动中植入广告,巨大的商业价值白白浪费,对于很多想在岛内创品牌的商家来说,他们都愿意出相当一部分资金在”换花节”这个机会中宣传自己,如果政府能把这部分潜在价值利用上。政府将不用再往活动中投钱,相反还会有不菲的收入。 缩短”换花节”周期,充实”换花节”内容

“换花节”要得到品牌在国内的大幅度提升就要改变现有的运作方式,现在”换花节”还采用古老的时间周期。每年一次,对海南省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已经有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立,每天都有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来到海南,对于他们绝大部分人来说”换花节”只是个传说,很少有人能一饱眼福。亲身体验更加不可能,政府应该把”换花节”是时间缩短,把一年一次改成一月一次;”换花节”的地点也应该从现在的场地扩大的全岛,每个市县都有一个固定的地点举办这项活动。让每个来海南旅游的游客都有机会感受下”换花节”的浪漫气氛,增加他们对海南热带旅游天堂浪漫感觉。 开发换花产品

现在在换花不应当仅仅限制在交换鲜花上,历史已经把“换香”改成“换花”,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需求加以再次更改。开发出换花的系列产品,有鲜花再配上合适的绿叶,让参与换花者体验一份浪漫的情怀同时得到一个可以长期保存的信物,信物里面一定要有浓郁的海南元素。产业链的开发又将解决很多人的就业的发展问题,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添加助力。

结语

作为府城元宵”换花节”民俗已具备了历史性、群众性、民族性、娱乐性、艺术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征,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对提升海南的形象有着重要作用。如将其文化底蕴进行挖掘,拓展内涵,利用其隐含的经济价值,将对海南岛起到不可估量的正面宣传作用,并为海南经济起飞助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