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3 15:40: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新文化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2-0027-05
Innovative Culture: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Choice of the New Values
FANG Ben-xin1, WANGLi-min2
(1.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2. Department of Graduate Cultivation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on the new values visual angle, explores innovative economic changes in the values of the profou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act,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Culture,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and basic ideas of China’s cultur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Key words:innovative culture; new values; high intellectual capital
1 引言
随着当今全球竞争的加剧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文化创新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和复杂化。笔者不久前发表《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一文[1],指出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不断演进的过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创新性经济的发展,使得工业经济时代以来所形成的以物性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关系变革成以高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关系,同时也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价值创造范式及其文化依存状态。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新价值观的提出,不仅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创新的时代特征及要求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而且也为人们认识创新文化的演进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认知思路。
本文拟在前文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新价值观视角,进一步探讨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经济转型中我国文化创新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2 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
新价值观是相对于工业经济时代以来传统的价值理论而言的。其核心思想是以当代新技术革命为基础,充分肯定高智力资本在价值生产与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文化范式假设。这一理论把传统的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前提,在充分肯定物性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起主要作用的基础之上,认为那些透过财富转移现象而直接领悟价值脉络的想象力、创意和创造力等隐性的高智力资本,是当代价值生产、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核心资源的认识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有形资本积累为核心转向高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高智力资本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人们对价值和价值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1 对价值内涵的重新认识与界定
新经济条件下,高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主导性生产要素,在企业和社会价值创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谓高智力资本,Stewart
从企业的角度,认为是每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2]。Andriessen等 则从国家(区域)的视角将其定义为“可以利用的所有无形资源,它能够产生比较优势,通过整合能够创造未来的利益”[3]。智力之所以成为资本, 一是人力资本概念中的智力比体力更具有增值作用,二是新经济让智力资本得到充分解放并通过高智力劳动超强地释放能量,直接导致高知识含量的企业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我们将其中的差额称之为隐藏价值,企业的智力资本正是这些价值被发掘出来的主要原因。只有不断地强化和推进高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地发挥已有的智力资本,创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资本,才能在新经济形势下,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由此看来,新经济价值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凝聚智力资本攫取隐藏价值的能力。
2.2 追求价值高成长性、高起点扩张及可持续性
高智力资本是最有价值、最有成长性、最具有持续发展的稀缺力量,是新经济的灵魂。创造性是其区别于传统物质资本及其它资本的最主要特点。Rastogi指出,智力资本的本质是以快于竞争对手或产业变化节奏的速度发展和组合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以创造价值[4]。决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智力和知识组合所拥有的创造力以及这种能力的持久性。现代技术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与能量,这就为社会经济快速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基础。创新性经济的发展,创造力的充分释放,使得竞争环境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商业价值的动态性、短暂性空前地凸现出来,组织的核心价值能力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核心价值能力是组织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和适应市场机会的,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得超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复合性、整合性的能力[5]。在新经济条件下,培育和发展核心价值能力,确立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战略意图,并在其指导下实现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不断围绕价值目标进行流程再造,这是组织实现价值持续提升并最终赢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2.3 追求隐藏价值(高智力资本价值)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
隐藏价值通常是指高智力劳动带来的市场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换而言之,即高智力资本的价值。隐藏价值是未来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价值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价值创造处于一个复杂性和竞争性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之中。“生产性的社会要得以持续,必须既有效率又有创造力”[6]。新经济的竞争是基于时间的竞争和基于顾客需求的竞争。先人一步洞悉新的市场,创造性地拓展新的业务,就能制先机,获取更多的隐藏价值。顾客需求是价值创造的根本源泉,在日趋宽泛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中,顾客享有更大更多的主动权和价值。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是来自于人们对生活和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需求与产品或服务是相互创造的,新产品或服务赋予人们生活和生命以新的属性和范畴,从而产生了需求。新需求产生新价值,新价值隐藏在生活和洞察力的交叉点上,存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只有深入到顾客的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解析其生活中所蕴涵的生命属性,触摸其心中不息的生命涌动,进而发掘出有待实现的生命领域,构造出反映顾客认知的新的生命属性,从而为消费者开发出新的需求,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出高智力资本的隐藏价值。
3 新价值观视野下的创新文化特征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浪潮冲击下,全球范围内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变革。成功的组织“更多的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高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7]。当代的价值创造正遵循一种无法把握但增长潜力强劲的节奏,在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加速扩张的前进姿态。社会财富创造和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不断改变和深化着人们对价值观的认识与选择,催生和激发着社会创新活力并向文化层面升华。从新价值观的视角透视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着的世界,当代新经济文化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3.1 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异质思维
创新性经济奠定的新价值观,本质上是对传统心智模式的一种颠覆和突破。传统的以追求利润、市场份额、用户规模等的价值理念,在新经济面前日益显现并暴露出其阶段性、短视性的问题。价值创造的重点已转移到提供优异的顾客价值上来。随着顾客的日益成熟,顾客需求的内容和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提升顾客价值不仅要立足于顾客的现实生活,而且要立志于创造顾客新的生活形式,并通过价值诉求引导顾客的生命认知转向。这就需要人们必须以动态变化的眼光与异质性思维,在顾客的生活世界中不断探寻和感悟价值实现过程,不断构造出能够为顾客接受和满意的新价值。如打散事物原有的逻辑秩序,重构新事物的逻辑结构空间;用个性化的联系或匹配方法,增添新事物的新意味;以发现的眼光洞察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对事物的变化及其趋势作出准确判断与把握;通过对事物本源的探索或思考,创造出事物之间新的关联性。通过这种异质性思维来发现和创造价值创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或来自于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各种各样的矛盾、工艺流程的要求,或来自于行业市场的变化、人口的变化、理解力的变化,或来自于关于工艺及服务等方面的新知识[8]。正是这些可能性为人们攫取隐藏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空间。
3.2 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
新价值观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于价值的认知、理念、思维、判断等的根本性变化,而且也意味着价值的来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由想像力和创造力主宰的新经济时代,价值创新的速度和塑造竞争优势的速度被提到相当高度,顾客需求与市场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之中。新经济的这种混沌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活动的机会价值,其价值实现的高低则取决于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独到的见解和对于趋势、潮流的敏锐把握与认知,以及依此作出的创意和设计的价值。“你必须了解趋势,技术是如何提高的,以及什么样的补充技术能创造客户价值”[9]。美国“火记”(Firemark)创意顾问公司的创办人兼董事长Wellman多年研究创意与创造力的本质,她认为引领新经济市场需求,必须“像艺术家般地思考,掌握你的想象力”,应当具备灵视者看见影像的能力、观察者明察秋毫的能力、炼金师综合大成的能力、愚者赞扬缺失的能力以及智者化繁为简的能力[10]。这五种能力方式是历史上若干最伟大的贡献背后的心智结构―思考技巧,也是当今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究并发现隐藏财富和价值的重要法宝。
3.3 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
新经济的新价值观是建立在高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在高智力资本的作用和推动下,“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是以肌肉为基础,而是以头脑为基础”[11]。人类由以公司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开始转变为以“网络”为核心的财富体系。知识令资源更具流动性,整合与合作成为当代价值创造的主要特点。整合与合作的过程,是资源充分流动移转的过程,也是财富价值创造过程。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不同的价值创造主体联接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和信息库,通过整合把原本相互分离的资源和信息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造出一个内在和谐的价值系统,实现价值链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的更有效率的生产、服务、经营以及附加价值生产方式,更好地适应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可见知识对传统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只是形式,“真正的实质问题,是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知识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关系”[12]。新经济价值创造主体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智力资本对传统生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能力。最充分利用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和适应能力最强,持续性稳定性成长性最好,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化中的强者,反之便会被淘汰。
3.4 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
新价值观的本质是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无穷释放,其目标是建立起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并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与制度。文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只有在文化制度层面得以落实,才可能创造并实现新经济的持续成长性。当代社会形成过去所未有的基础结构,让新经济蓬勃发展[13]。美国新经济之所以兴盛,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被Florida称之为“创意性社会结构”(The Social Structure 0f Creativity)的生态环境作支撑[14]。该结构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适合技术创意与企业的新体系(如热衷于新产业投资的金融体系、高科技的开发公司等);第二是创新以及更为有效的货品与服务生产模型(如让员工能够发挥创意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弹性的生产方式等);第三是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与地理氛围。因此新经济价值增长必须致力于营造技术创新和创造力发育并茁壮成长的文化生态,搭建起连接技术创意、产品与市场的产业中介平台,不断推进创造性人才的再生产和知识与智力的开发,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知识产权和金融体系建设,从而为知
识和智力转化为资本并持续不断地释放价值能量创造条件。
4 从《胡润百富榜》看我国的创新文化选择
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自主创新日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旋律,国家创新体系逐步清晰,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并且迅速成长,各种新兴经济的规模与实力日益壮大起来。我们从每年一度的“中国大陆富豪榜”(简称“百富榜”)中,不难窥出这一令人振奋的活力与趋势。“百富榜”出自于以关注中国富豪而知名的英国人胡润之手,其本意并不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而在于商业化与娱乐化的目的,其科学性和社会公信力颇值得怀疑。但从财富榜的“游戏”背后分析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轨迹,某种意义上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近年来的“百富榜”中,以互联网和IT等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科技富豪,2004年共有8人(8%),2005年50人(8%),2006年33人(6.6%),2007年64人(8%)。这说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我国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富豪新贵。然而这些骄人的数字背后,也有让人担忧的事情。新科技产业富豪比例偏低,整体增幅不大,甚至2006年还出现大幅下滑的迹象。相比之下,在国家对房地产投资实施数年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仍旧是造就中国富豪最多的行业,而且其个人财富连年大幅增长。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的行业,财富在快速的缩水;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行业,财富却在高速积累。在当前国家竞争根本取决于科技创新实力的状况下,这一令人尴尬的现象,凸现着国家创新文化的缺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尔(Bell)就指出,“最终为经济提供方向的并不是价格体系而是经济生存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体系”[15]。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我们的社会就必须培育和建构起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创新文化。
4.1 价值思维的革命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创新文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种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文化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期冀实现新的价值。从传统依赖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投入的传统经济形态,向强调知识、技术和智力对经济增长渗透与贡献的创新性经济转变,这使得原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结构体系面临挑战,而新价值观正体现了对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新经济文化的认知与定位。新价值观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价值观相比,传统价值观强调“计划―执行”逻辑,而新价值观则注重探寻机会;传统价值观强调技术和资源,新价值观关注能够撬动资源并整合资源的杠杆;传统价值观强调稳定性和秩序,而新价值观则关注速度和行动;传统价值观强调流程和过程的改进,新价值观关注成果和细节[16]。构建创新文化,必须推动和实现价值理念与思维模式的转换,确立并发展适应新时代所必需的新价值思维。
4.2 制度化新价值观
在世界掀起风起云涌的新经济浪潮和趋势之际,我国的创新性经济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从历年的“百富榜”中即可窥见端倪。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核心技术的缺失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也是制度缺陷所导致的结果。创新文化原本就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下的产物,建构创新文化,就是要重塑与再造不仅能够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而且能够将创造力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制度体系。新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效率基础结构 (公共服务、运输、电讯、建设园区、制定规则),也需要创意基础结构(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制度和吸引有创造力的人的愉悦宜人而充满文化享受的生活环境)。效率基础结构与创意基础结构是影响知识流动和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而人的因素才是新经济价值的真正源泉。有思想、知识、技能、管理才能和创造力的人才无疑是决定新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存在于消费者当中的有情感、个性、购买力且有需求的顾客,同样关系着新价值的实现,真正的价值存在于顾客消费和使用过程之中。因此在新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让创造性人才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释放,让各类人员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应该成为创新文化的核心内容。
4.3 价值创制体系的提升与再造
价值创制体系是创造和实现财富增值的“行为方式”。高智力资本是创新性经济时代财富快速成长的摇篮,但知识、智力、技术与财富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通道。只有当知识、智力、技术与庞大的用户市场对接时,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财富。新富豪的崛起,正是他们抓住了有利时机,实现了从知识、技术到需求创造到最终转化为价值的过程。英国学者Metcalfe指出,创新共有四个层次,分别是机会、资源、诱因及能量[17]。机会代表技术能力与市场认知的组合;资源代表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运用;诱因代表市场规模大小及相关激励与保护措施;最重要的是第四个层面,即创新能量。前三个层次都必须倚赖有创新的能量,才有创新的结果。无论是政府、企业、组织都需要创新能量,必须建构起完整的能够将知识、智力和技术与市场间有机衔接的价值创制体系,不断提升运用高智力资本满足和创造顾客现实与潜在需求的能力。新经济的革命性财富就存在于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之中,这是实现价值持续高增长并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
5 结论
新经济时代,随着高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价值观的变迁入手,深入剖析了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探讨了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新价值观视角分析了当代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价值思维,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以《胡润百富榜》为例,对我国当前创新性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必须从价值思维、新价值观制度化以及价值创制体系等方面推动一场整体性的文化变革。
参 考 文 献:
[1]方本新.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J].中国软科学,2006,(11):44-49.
[2]Stewart T.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4. 71.
[3]Andriessen D, et al.. Intellectual capitalofthe European Union[R]. Paper for the 7th McMaster World Congres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2005. 8-12.
[4]Rastogi P. The narure and role of IC: rethinking the process and value creation and sustained enterprise growth[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3, (4): 227-248.
[5]福克纳・D,鲍曼・C.竞争战略[M].李维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7.41-44.
[6]理查特・莱斯特,等.破译创新的前端[M].寿涌毅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55.
[7]哈梅尔・G,普拉哈拉德・C.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M].王振西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165.
[8]Drucker P.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5, 63(3): 67-72.
[9]张瀛.聚焦新经济[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321.
[10]魏曼・A.天才的五种创意方程式[M].蔡梵谷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20-22.
[11]托夫勒・A.力量的转移[M].刘炳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10.
[12]姜奇平.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3.
[13]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14]厉无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活动开展的主体对象,而不同组织将会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引导等工作,而群众文化活动与职业文化活动存在明显差异性,它通常不以职业化目标作为主要方向,主要目的在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实群众的业余时间,使得广大群众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精神享受。群众文化活动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广大群众的根本性需求,确保文化活动能够获得群众的认可与接收,使得更多文化内容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得到传播与发扬。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核是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前者是在现代工业与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普遍性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现代性,而后者则是在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中流传下来的文化思想,二者的发展与融合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重要思想引导,进而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生活背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分析
群众文化活动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后的重要产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保持了更高的观众,我国当前已经成为社会第二大经济体,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仍存在明显不足,群众文化活动因此具备了更加鲜明的时代价值。
1.有助于社会文明传承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而互联网与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又使得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断减少,群众互动交流频率明显降低。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能够有效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将社会文化与文明有效融入活动之中,有效实现文明传承与发展,进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普及社会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不同地区的群众能够有效参与到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活动之中,在充分展现地方特色的同时吸引群众参与,有效利用文化活动完成这些风俗的传播,同时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2.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效果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与内容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这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主要矛盾。当前民众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社会工作并提升服务质量是所有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广大民众的创新意识与参与意识,促使民众更加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确保整个社会产生更强的活力,充分体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3.有助于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瓶颈期,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多样的问题,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及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最为关注的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涌入城市,而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及自然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协调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着的重要问题。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能够积极疏导群众心理,使得群众能够在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更加积极的心态,有效应对外部挑战与问题,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创新路径分析
群众文化活动在全新社会形势下具有更加宝贵的时代价值,我们应该在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精力,顺应时代及群众需求,更加有效地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与作用。
1.有效创新与丰富活动形式
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与丰富能够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改变当前文化活动相对简单和乏味的现状,使得广大群众能够主动自发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树立群众文化活动的形象与品牌,充分提升其影响力,引导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当前整个社会的个体差异在不断扩大,不同文化、不同生活背景的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与认知存在较明显区别,而活动形式创新与丰富能够利用更加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关注,满足不同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
2.持续创新文化活动组织机制
群众活动的组织机制建立能够充分提升文化活动的运行效率,同时也能够确保文化活动顺应时展状况发生有效转变。因此管理人员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组织机构,确保整个组织能够保持更加的运行效率及更快的反馈速度。其次组织机构要围绕广大民众的需求展开深度调研,充分了解和把握不同民众的需求。最后组织机构要深入基层,围绕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更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并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
3.深入创新文化活动管理模式
良好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保障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有效地展开,同时将活动中所蕴藏的思想与精神内涵展现给广大民众。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群众为本,充分考虑群众需求。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全面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促使他们具有更强的职业水平与专业素养,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个人价值。其次我们要建立反馈与评价机制,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展开系统性评价,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保持群众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一方面是提供学习的物质场所,另一方面是能够折射出教育价值的精神领域。学校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是在文化层面,学校已成为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领域。关于文化的解释有很多种,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其内涵也不相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lobe和ClarkHong的文章《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剖析了众多的文化概念,他得出的结论认为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根本,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同样的,能够做到对一所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生活施展全方位影响的价值观是学校全体师生都认同的价值观。它左右着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向,是各个主体行为的规范标准。所以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的,理解一所学校的价值观是会意这所学校文化的一把钥匙。学校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反思与重构其价值观。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时代挑战
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在1932年率先使用学校文化一词。他认为学校文化是在学校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学校文化不像书本上的以各种文字符号或非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知识,不能以学科课程的方式编制其内容,也不能像斯宾塞提出的“为我们美满生活作准备”而进行储藏。学校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引领学生树立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的、理智的、富有激情的、持续超越的立场和作为。学校文化是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快速发展,学校不能将这些变化拒之门外。文化只有有了现实土壤的滋养,才能培育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创造新的学校文化。由于我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原来的主导传统观念遭受强烈挑战,随之而来的各种文化观念进行着激烈冲撞。为了提高就业筹码、获得好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高学历、考各种证书等。这种短浅的唯利的价值观念进入到了学生的思想中。在当下的学校文化形态中,教育的功用就体现在协助大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考试、博得单位提拔、走向一所梦想大学、得到一份好工作、取得丰硕的生存物资。基于这种学校文化的积淀,学生产生了一种判断教育价值的心理倾向和惯性,失去了对价值的深思、反思能力,乃至迷失自己的真正需要,而是异化成从“有没有用”这个单一方面评价一种学习活动,学习成为一个类似技术工的反复操练,而失去了其内在的教育内涵。其实利与意义并不是非要舍弃一方,在现实生活中,二者都展示了各自的作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引导他们辨识财富、生命及意义之间的内在关系,辅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使得国外各种文化顺畅地浸漫到各个方面。异域文化的渗入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加速了现代化的速度。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年轻一代热衷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而对本国的民族文化日趋淡化,甚至以“洋”为荣。长此以往,有可能出现民族文化发展受阻甚至文化的殖民化。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要引领学生认知和感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文化培根问题。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繁荣的问题。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外来文化贪恋和迷信,然后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体悟,建立民族文化自尊,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唯有如此,在真正面对外来文化的浸染时,才会辨其真伪,真正吸取有益于我国文化成长的营养,提升和拓展我国文化的持续发展力与创造能力。学校文化是在连续不断的时间和空间中发展、成长,必然包含不同的时空互动与碰撞。现代与传统的交织和纠缠是现代学校文化一个十分凸显的景观。现代的年轻人过于冲动地拥抱当今文化,越来越疏离传统的经典。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现代与传统“纠葛”存在,为现代人展示了充足的资源和繁杂的多种可能性,也再现了缺少对传统文化文明的深究和活化运用,对现代文化的理解和“我化”的不足。如何让传统经典文化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悄无声息地印刻在中国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头脑中,是一个紧要却又持久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高师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外部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的文化习惯面前,迫切需要学校走出复杂的现实状况,促进学校文化的转型和重构。重新建构新学校文化,必然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把握当今社会最先进的精神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科学特性和价值特性,浓缩了文化的精华,学校文化的建设应当遵循这种先进价值观的要求,它理所当然地成为校园文化重构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社会在当今时代的精神诉求,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同时,体现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实际,是现今中国人的价值实现的最新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方面高屋建瓴地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想,另一方面指出了全国人民追求的价值梦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角度道出了自由发展的蓝图,表明了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面指出了个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继承了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也体现着与时俱进,超越了空想与僵化,摈弃了这些不合理因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明我国在面临各种文化冲突中的坚定立场,,消除分歧,赢得一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强调了个体“修身为本”的传统,也包含着在市场经济中个体要遵循的道德新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精神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在这种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建设的学校文化会创造出更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一)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一所学校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中,如果能自觉提炼出表达清晰的指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而它会辐射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改革,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综合效益。这就意味着学校要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在综合考虑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办学定位以及时代需要的基础上,为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首要的是重新提炼出符合学校目标定位和优良传统的新式核心价值观。学校核心价值观不是某个领导的办学观点和价值观,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和尊重的价值体系。所以,要形成核心价值观,必须弄清楚不同个体的价值观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各类符合时代和教育要求的价值观进行总结、凝练,整合为核心价值观。提炼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在方向上一定要与社会的核心精神以及我国对学校发展定位相符合。在具体的落实中,各校需要适当考虑本地、本校的具体条件。它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生成。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级领导组织团队,基于学校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如尊师重教、脚踏实地、勤勉等,结合当今社会重新阐发其当代价值,针对自身学校文化中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新文化以更新和丰富学校文化,讨论确定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一般而言,是学校领导群体就学校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等重要问题提出基本的观点,然后全体教职工交流讨论并收集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提炼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其它形式使价值观深入师生。一是校训,二是校歌,三是校规。
(二)构建学校文化的总结构
学校确立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进行统筹规划的指南针。为了使学校师生深入的理解校园文化,根据已定的方针建立关于学校文化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目标。只有准确把握了学校文化“血脉”和精神特质,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学校的特色与个性。在确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学校文化通过何种方式在哪些方面呈现的问题。学校组织人员进行研究,使得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的各种制度当中,进入学校师生的日常行为中。学校的各项内容如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制度、师生日常行为规范体系等应根据相应的核心价值取向进行改革,使之符合学校文化发展的理想。为确保学校文化发展的顺利进行,学校要通过制订系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学校在执行制度时,必须按规则办事,必须采取公平、合理、正当的方式,确保学校制度实施的公正性。学校在具体实施制度的时候,应该实行“平等”制度,不能因人、因时而异。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3—0142—4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定形式的媒体,广泛而公开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其本质是传播。而媒体无外乎是一手抓“影响力”的传播,一手抓“广告商”的投放。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创刊。这本16开本、文字竖排的杂志,彩色封面,内文黑白印刷,无封底。一翻开封面,背后就是群益书社的图书广告。内文中,同样登载有大量的广告。广告成为这本杂志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史上的经典文本,《新青年》的广告传播及其实践,对中国五四时期的期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即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新青年》广告的文化意蕴及其媒介价值。
一、《新青年》广告
《新青年》一创刊,就通过各种广告来营销。纵览《新青年》1—9卷登载的各种广告,主要包括图书广告、杂志广告、社团广告及其他。图书与杂志广告是《新青年》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允这中间既有自我宣传广告,也有商业广告,更有交换广告。
(一)图书广告 《新青年》图书广告主要包括群益自己出版的图书广告以及其他出版机构的图书有偿广告或交换广告。如《新青年》前期大多登载群益自己出版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等,后期增加了亚东、中华、商务等出版社的图书或丛书。据统计,《新青年》中广告的各类图书共计达296部。其目标及宗旨是为青年学生宣传新思潮新文化、传播民主与科学,从而更好地开启民智。
(二)杂志自我宣传广告 《新青年》杂志广告包括自我宣传广告和其他杂志广告。而自我宣传广告,主要包括“通告”、“宣言”、‘馆事”、“再版”、“合卷本”、“社告”等。这中间有对杂志的自我褒扬、经营思路传达、营销策略推销,或杂志自我形象构建等,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广告达到宣传、推广与促销,扩大杂志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三)其他杂志广告 《新青年》前期,主要以书刊广告为主,从5卷5号开始,书刊广告由大幅减少,杂志广告逐渐增多。到了第7卷第2号后,主要以杂志广告为主。这些广告,非常注重自我宣传与推销,广告策划很到位,广告语也很有吸引力,既增强了其市场号召力,又扩大了《新青年》的社会影响力,并最终达到了促销的目的。
到了后期,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很多报刊纷纷创刊并在《新青年》上登载创刊号广告。据统计,除《科学》、《东方杂志》等杂志创刊早于《新青年》而没有在《新青年》杂志上广告外,其余有一百多种报刊杂志都被广告过。很多曾和《新青年》因观点不同展开论争的杂志都在《新青年》上作广告,并最终共同成为宣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刊物。
(四)交换广告 “交换广告”指各类报刊之间相互利用对方媒体平台宣传自己的广告。《新青年》上除群益自我宣传广告,还有很多“交换广告”。如《新青年》第5卷第6号登载了这样一个广告:“一、北京大学之‘新潮’二、看‘新青年’的,不可不看‘每周评论’……三、国民公报广告:本报刊发已届十年。现在力图顺应世界潮流,将内容大加改良。采访中外新闻,务极灵确。主张正义,以期促政治之改进,某思想之革新。……特此通告。”既宣传了《新潮》,还广告了《每周评论》、《国民公报》。通过相互间的广告互动效应,拓宽了杂志间各自的宣传渠道,扩大了各自的影响力。
随着《新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求交换广告的越来越多,《新青年》对交换广告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刊登的杂志也有所选择,并有规范要求,特别“交换广告的请注意”的消息,说明《新青年》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正不断增强。
(五)有偿广告 《新青年》上还有一类广告——有偿广告。在杂志经营中,广告是杂志第二生命线,无不引起经营者的重视。《新青年》从杂志创刊的第1卷第1号开始,每一期杂志版权页都有这样的文字:“广告价目,另有详章,如蒙惠顾,即行奉告。”《新青年》的广告主要以书刊广告为主,另外也有一些眼镜与医药类的有偿广告。不管是图书广告,还是杂志广告,或是其他商业广告,出版商或运营商都是希望利用《新青年》的影响力,扩大宣传,从而更好地维持经营。这类广告虽然没有太多具体运作详情,但对《新青年》的独立经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社团广告 《新青年》上各种各样的社团、学会,包括研究会等,这些社团学会经常组织各类活动,常在《新青年》上登载很多“简章”、“宣言”、“启事”、“纪略”等章程性的广告。这类广告,大多的是反映社会底层民众的思想信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体现了《新青年》对底层大众及弱势群体关注的人本意识,是其社会责任感的显现。
二、《新青年》广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