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价值范文

时间:2024-02-23 15:40: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文化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文化价值

篇1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2-0027-05

Innovative Culture: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Choice of the New Values

FANG Ben-xin1, WANGLi-min2

(1.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2. Department of Graduate Cultivation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on the new values visual angle, explores innovative economic changes in the values of the profou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act,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Culture,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and basic ideas of China’s cultur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Key words:innovative culture; new values; high intellectual capital

1 引言

随着当今全球竞争的加剧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文化创新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和复杂化。笔者不久前发表《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一文[1],指出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不断演进的过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创新性经济的发展,使得工业经济时代以来所形成的以物性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关系变革成以高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关系,同时也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价值创造范式及其文化依存状态。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新价值观的提出,不仅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创新的时代特征及要求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而且也为人们认识创新文化的演进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认知思路。

本文拟在前文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新价值观视角,进一步探讨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经济转型中我国文化创新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2 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

新价值观是相对于工业经济时代以来传统的价值理论而言的。其核心思想是以当代新技术革命为基础,充分肯定高智力资本在价值生产与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文化范式假设。这一理论把传统的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前提,在充分肯定物性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起主要作用的基础之上,认为那些透过财富转移现象而直接领悟价值脉络的想象力、创意和创造力等隐性的高智力资本,是当代价值生产、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核心资源的认识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有形资本积累为核心转向高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高智力资本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人们对价值和价值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1 对价值内涵的重新认识与界定

新经济条件下,高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主导性生产要素,在企业和社会价值创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谓高智力资本,Stewart

从企业的角度,认为是每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2]。Andriessen等 则从国家(区域)的视角将其定义为“可以利用的所有无形资源,它能够产生比较优势,通过整合能够创造未来的利益”[3]。智力之所以成为资本, 一是人力资本概念中的智力比体力更具有增值作用,二是新经济让智力资本得到充分解放并通过高智力劳动超强地释放能量,直接导致高知识含量的企业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我们将其中的差额称之为隐藏价值,企业的智力资本正是这些价值被发掘出来的主要原因。只有不断地强化和推进高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地发挥已有的智力资本,创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资本,才能在新经济形势下,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由此看来,新经济价值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凝聚智力资本攫取隐藏价值的能力。

2.2 追求价值高成长性、高起点扩张及可持续性

高智力资本是最有价值、最有成长性、最具有持续发展的稀缺力量,是新经济的灵魂。创造性是其区别于传统物质资本及其它资本的最主要特点。Rastogi指出,智力资本的本质是以快于竞争对手或产业变化节奏的速度发展和组合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以创造价值[4]。决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智力和知识组合所拥有的创造力以及这种能力的持久性。现代技术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与能量,这就为社会经济快速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基础。创新性经济的发展,创造力的充分释放,使得竞争环境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商业价值的动态性、短暂性空前地凸现出来,组织的核心价值能力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核心价值能力是组织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和适应市场机会的,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得超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复合性、整合性的能力[5]。在新经济条件下,培育和发展核心价值能力,确立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战略意图,并在其指导下实现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不断围绕价值目标进行流程再造,这是组织实现价值持续提升并最终赢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2.3 追求隐藏价值(高智力资本价值)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

隐藏价值通常是指高智力劳动带来的市场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换而言之,即高智力资本的价值。隐藏价值是未来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价值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价值创造处于一个复杂性和竞争性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之中。“生产性的社会要得以持续,必须既有效率又有创造力”[6]。新经济的竞争是基于时间的竞争和基于顾客需求的竞争。先人一步洞悉新的市场,创造性地拓展新的业务,就能制先机,获取更多的隐藏价值。顾客需求是价值创造的根本源泉,在日趋宽泛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中,顾客享有更大更多的主动权和价值。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是来自于人们对生活和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需求与产品或服务是相互创造的,新产品或服务赋予人们生活和生命以新的属性和范畴,从而产生了需求。新需求产生新价值,新价值隐藏在生活和洞察力的交叉点上,存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只有深入到顾客的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解析其生活中所蕴涵的生命属性,触摸其心中不息的生命涌动,进而发掘出有待实现的生命领域,构造出反映顾客认知的新的生命属性,从而为消费者开发出新的需求,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出高智力资本的隐藏价值。

3 新价值观视野下的创新文化特征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浪潮冲击下,全球范围内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变革。成功的组织“更多的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高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7]。当代的价值创造正遵循一种无法把握但增长潜力强劲的节奏,在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加速扩张的前进姿态。社会财富创造和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不断改变和深化着人们对价值观的认识与选择,催生和激发着社会创新活力并向文化层面升华。从新价值观的视角透视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着的世界,当代新经济文化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3.1 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异质思维

创新性经济奠定的新价值观,本质上是对传统心智模式的一种颠覆和突破。传统的以追求利润、市场份额、用户规模等的价值理念,在新经济面前日益显现并暴露出其阶段性、短视性的问题。价值创造的重点已转移到提供优异的顾客价值上来。随着顾客的日益成熟,顾客需求的内容和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提升顾客价值不仅要立足于顾客的现实生活,而且要立志于创造顾客新的生活形式,并通过价值诉求引导顾客的生命认知转向。这就需要人们必须以动态变化的眼光与异质性思维,在顾客的生活世界中不断探寻和感悟价值实现过程,不断构造出能够为顾客接受和满意的新价值。如打散事物原有的逻辑秩序,重构新事物的逻辑结构空间;用个性化的联系或匹配方法,增添新事物的新意味;以发现的眼光洞察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对事物的变化及其趋势作出准确判断与把握;通过对事物本源的探索或思考,创造出事物之间新的关联性。通过这种异质性思维来发现和创造价值创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或来自于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各种各样的矛盾、工艺流程的要求,或来自于行业市场的变化、人口的变化、理解力的变化,或来自于关于工艺及服务等方面的新知识[8]。正是这些可能性为人们攫取隐藏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空间。

3.2 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

新价值观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于价值的认知、理念、思维、判断等的根本性变化,而且也意味着价值的来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由想像力和创造力主宰的新经济时代,价值创新的速度和塑造竞争优势的速度被提到相当高度,顾客需求与市场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之中。新经济的这种混沌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活动的机会价值,其价值实现的高低则取决于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独到的见解和对于趋势、潮流的敏锐把握与认知,以及依此作出的创意和设计的价值。“你必须了解趋势,技术是如何提高的,以及什么样的补充技术能创造客户价值”[9]。美国“火记”(Firemark)创意顾问公司的创办人兼董事长Wellman多年研究创意与创造力的本质,她认为引领新经济市场需求,必须“像艺术家般地思考,掌握你的想象力”,应当具备灵视者看见影像的能力、观察者明察秋毫的能力、炼金师综合大成的能力、愚者赞扬缺失的能力以及智者化繁为简的能力[10]。这五种能力方式是历史上若干最伟大的贡献背后的心智结构―思考技巧,也是当今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究并发现隐藏财富和价值的重要法宝。

3.3 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

新经济的新价值观是建立在高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在高智力资本的作用和推动下,“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是以肌肉为基础,而是以头脑为基础”[11]。人类由以公司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开始转变为以“网络”为核心的财富体系。知识令资源更具流动性,整合与合作成为当代价值创造的主要特点。整合与合作的过程,是资源充分流动移转的过程,也是财富价值创造过程。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不同的价值创造主体联接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和信息库,通过整合把原本相互分离的资源和信息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造出一个内在和谐的价值系统,实现价值链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的更有效率的生产、服务、经营以及附加价值生产方式,更好地适应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可见知识对传统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只是形式,“真正的实质问题,是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知识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关系”[12]。新经济价值创造主体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智力资本对传统生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能力。最充分利用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和适应能力最强,持续性稳定性成长性最好,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化中的强者,反之便会被淘汰。

3.4 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

新价值观的本质是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无穷释放,其目标是建立起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并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与制度。文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只有在文化制度层面得以落实,才可能创造并实现新经济的持续成长性。当代社会形成过去所未有的基础结构,让新经济蓬勃发展[13]。美国新经济之所以兴盛,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被Florida称之为“创意性社会结构”(The Social Structure 0f Creativity)的生态环境作支撑[14]。该结构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适合技术创意与企业的新体系(如热衷于新产业投资的金融体系、高科技的开发公司等);第二是创新以及更为有效的货品与服务生产模型(如让员工能够发挥创意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弹性的生产方式等);第三是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与地理氛围。因此新经济价值增长必须致力于营造技术创新和创造力发育并茁壮成长的文化生态,搭建起连接技术创意、产品与市场的产业中介平台,不断推进创造性人才的再生产和知识与智力的开发,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知识产权和金融体系建设,从而为知

识和智力转化为资本并持续不断地释放价值能量创造条件。

4 从《胡润百富榜》看我国的创新文化选择

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自主创新日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旋律,国家创新体系逐步清晰,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并且迅速成长,各种新兴经济的规模与实力日益壮大起来。我们从每年一度的“中国大陆富豪榜”(简称“百富榜”)中,不难窥出这一令人振奋的活力与趋势。“百富榜”出自于以关注中国富豪而知名的英国人胡润之手,其本意并不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而在于商业化与娱乐化的目的,其科学性和社会公信力颇值得怀疑。但从财富榜的“游戏”背后分析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轨迹,某种意义上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近年来的“百富榜”中,以互联网和IT等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科技富豪,2004年共有8人(8%),2005年50人(8%),2006年33人(6.6%),2007年64人(8%)。这说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我国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富豪新贵。然而这些骄人的数字背后,也有让人担忧的事情。新科技产业富豪比例偏低,整体增幅不大,甚至2006年还出现大幅下滑的迹象。相比之下,在国家对房地产投资实施数年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仍旧是造就中国富豪最多的行业,而且其个人财富连年大幅增长。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的行业,财富在快速的缩水;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行业,财富却在高速积累。在当前国家竞争根本取决于科技创新实力的状况下,这一令人尴尬的现象,凸现着国家创新文化的缺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尔(Bell)就指出,“最终为经济提供方向的并不是价格体系而是经济生存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体系”[15]。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我们的社会就必须培育和建构起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创新文化。

4.1 价值思维的革命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创新文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种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文化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期冀实现新的价值。从传统依赖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投入的传统经济形态,向强调知识、技术和智力对经济增长渗透与贡献的创新性经济转变,这使得原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结构体系面临挑战,而新价值观正体现了对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新经济文化的认知与定位。新价值观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价值观相比,传统价值观强调“计划―执行”逻辑,而新价值观则注重探寻机会;传统价值观强调技术和资源,新价值观关注能够撬动资源并整合资源的杠杆;传统价值观强调稳定性和秩序,而新价值观则关注速度和行动;传统价值观强调流程和过程的改进,新价值观关注成果和细节[16]。构建创新文化,必须推动和实现价值理念与思维模式的转换,确立并发展适应新时代所必需的新价值思维。

4.2 制度化新价值观

在世界掀起风起云涌的新经济浪潮和趋势之际,我国的创新性经济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从历年的“百富榜”中即可窥见端倪。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核心技术的缺失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也是制度缺陷所导致的结果。创新文化原本就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下的产物,建构创新文化,就是要重塑与再造不仅能够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而且能够将创造力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制度体系。新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效率基础结构 (公共服务、运输、电讯、建设园区、制定规则),也需要创意基础结构(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制度和吸引有创造力的人的愉悦宜人而充满文化享受的生活环境)。效率基础结构与创意基础结构是影响知识流动和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而人的因素才是新经济价值的真正源泉。有思想、知识、技能、管理才能和创造力的人才无疑是决定新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存在于消费者当中的有情感、个性、购买力且有需求的顾客,同样关系着新价值的实现,真正的价值存在于顾客消费和使用过程之中。因此在新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让创造性人才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释放,让各类人员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应该成为创新文化的核心内容。

4.3 价值创制体系的提升与再造

价值创制体系是创造和实现财富增值的“行为方式”。高智力资本是创新性经济时代财富快速成长的摇篮,但知识、智力、技术与财富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通道。只有当知识、智力、技术与庞大的用户市场对接时,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财富。新富豪的崛起,正是他们抓住了有利时机,实现了从知识、技术到需求创造到最终转化为价值的过程。英国学者Metcalfe指出,创新共有四个层次,分别是机会、资源、诱因及能量[17]。机会代表技术能力与市场认知的组合;资源代表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运用;诱因代表市场规模大小及相关激励与保护措施;最重要的是第四个层面,即创新能量。前三个层次都必须倚赖有创新的能量,才有创新的结果。无论是政府、企业、组织都需要创新能量,必须建构起完整的能够将知识、智力和技术与市场间有机衔接的价值创制体系,不断提升运用高智力资本满足和创造顾客现实与潜在需求的能力。新经济的革命性财富就存在于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之中,这是实现价值持续高增长并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

5 结论

新经济时代,随着高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价值观的变迁入手,深入剖析了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探讨了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新价值观视角分析了当代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价值思维,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以《胡润百富榜》为例,对我国当前创新性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必须从价值思维、新价值观制度化以及价值创制体系等方面推动一场整体性的文化变革。

参 考 文 献:

[1]方本新.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J].中国软科学,2006,(11):44-49.

[2]Stewart T.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4. 71.

[3]Andriessen D, et al.. Intellectual capitalofthe European Union[R]. Paper for the 7th McMaster World Congres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2005. 8-12.

[4]Rastogi P. The narure and role of IC: rethinking the process and value creation and sustained enterprise growth[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3, (4): 227-248.

[5]福克纳・D,鲍曼・C.竞争战略[M].李维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7.41-44.

[6]理查特・莱斯特,等.破译创新的前端[M].寿涌毅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55.

[7]哈梅尔・G,普拉哈拉德・C.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M].王振西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165.

[8]Drucker P.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5, 63(3): 67-72.

[9]张瀛.聚焦新经济[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321.

[10]魏曼・A.天才的五种创意方程式[M].蔡梵谷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20-22.

[11]托夫勒・A.力量的转移[M].刘炳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10.

[12]姜奇平.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3.

[13]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14]厉无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篇2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活动开展的主体对象,而不同组织将会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引导等工作,而群众文化活动与职业文化活动存在明显差异性,它通常不以职业化目标作为主要方向,主要目的在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实群众的业余时间,使得广大群众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精神享受。群众文化活动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广大群众的根本性需求,确保文化活动能够获得群众的认可与接收,使得更多文化内容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得到传播与发扬。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核是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前者是在现代工业与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普遍性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现代性,而后者则是在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中流传下来的文化思想,二者的发展与融合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重要思想引导,进而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生活背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分析

群众文化活动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后的重要产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保持了更高的观众,我国当前已经成为社会第二大经济体,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仍存在明显不足,群众文化活动因此具备了更加鲜明的时代价值。

1.有助于社会文明传承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而互联网与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又使得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断减少,群众互动交流频率明显降低。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能够有效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将社会文化与文明有效融入活动之中,有效实现文明传承与发展,进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普及社会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不同地区的群众能够有效参与到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活动之中,在充分展现地方特色的同时吸引群众参与,有效利用文化活动完成这些风俗的传播,同时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2.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效果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与内容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这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主要矛盾。当前民众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社会工作并提升服务质量是所有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广大民众的创新意识与参与意识,促使民众更加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确保整个社会产生更强的活力,充分体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3.有助于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瓶颈期,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多样的问题,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及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最为关注的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涌入城市,而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及自然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协调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着的重要问题。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能够积极疏导群众心理,使得群众能够在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更加积极的心态,有效应对外部挑战与问题,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创新路径分析

群众文化活动在全新社会形势下具有更加宝贵的时代价值,我们应该在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精力,顺应时代及群众需求,更加有效地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与作用。

1.有效创新与丰富活动形式

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与丰富能够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改变当前文化活动相对简单和乏味的现状,使得广大群众能够主动自发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树立群众文化活动的形象与品牌,充分提升其影响力,引导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当前整个社会的个体差异在不断扩大,不同文化、不同生活背景的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与认知存在较明显区别,而活动形式创新与丰富能够利用更加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关注,满足不同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

2.持续创新文化活动组织机制

群众活动的组织机制建立能够充分提升文化活动的运行效率,同时也能够确保文化活动顺应时展状况发生有效转变。因此管理人员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组织机构,确保整个组织能够保持更加的运行效率及更快的反馈速度。其次组织机构要围绕广大民众的需求展开深度调研,充分了解和把握不同民众的需求。最后组织机构要深入基层,围绕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更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并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

3.深入创新文化活动管理模式

良好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保障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有效地展开,同时将活动中所蕴藏的思想与精神内涵展现给广大民众。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群众为本,充分考虑群众需求。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全面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促使他们具有更强的职业水平与专业素养,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个人价值。其次我们要建立反馈与评价机制,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展开系统性评价,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保持群众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3

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一方面是提供学习的物质场所,另一方面是能够折射出教育价值的精神领域。学校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是在文化层面,学校已成为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领域。关于文化的解释有很多种,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其内涵也不相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lobe和ClarkHong的文章《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剖析了众多的文化概念,他得出的结论认为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根本,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同样的,能够做到对一所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生活施展全方位影响的价值观是学校全体师生都认同的价值观。它左右着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向,是各个主体行为的规范标准。所以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的,理解一所学校的价值观是会意这所学校文化的一把钥匙。学校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反思与重构其价值观。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时代挑战

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在1932年率先使用学校文化一词。他认为学校文化是在学校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学校文化不像书本上的以各种文字符号或非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知识,不能以学科课程的方式编制其内容,也不能像斯宾塞提出的“为我们美满生活作准备”而进行储藏。学校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引领学生树立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的、理智的、富有激情的、持续超越的立场和作为。学校文化是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快速发展,学校不能将这些变化拒之门外。文化只有有了现实土壤的滋养,才能培育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创造新的学校文化。由于我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原来的主导传统观念遭受强烈挑战,随之而来的各种文化观念进行着激烈冲撞。为了提高就业筹码、获得好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高学历、考各种证书等。这种短浅的唯利的价值观念进入到了学生的思想中。在当下的学校文化形态中,教育的功用就体现在协助大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考试、博得单位提拔、走向一所梦想大学、得到一份好工作、取得丰硕的生存物资。基于这种学校文化的积淀,学生产生了一种判断教育价值的心理倾向和惯性,失去了对价值的深思、反思能力,乃至迷失自己的真正需要,而是异化成从“有没有用”这个单一方面评价一种学习活动,学习成为一个类似技术工的反复操练,而失去了其内在的教育内涵。其实利与意义并不是非要舍弃一方,在现实生活中,二者都展示了各自的作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引导他们辨识财富、生命及意义之间的内在关系,辅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使得国外各种文化顺畅地浸漫到各个方面。异域文化的渗入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加速了现代化的速度。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年轻一代热衷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而对本国的民族文化日趋淡化,甚至以“洋”为荣。长此以往,有可能出现民族文化发展受阻甚至文化的殖民化。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要引领学生认知和感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文化培根问题。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繁荣的问题。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外来文化贪恋和迷信,然后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体悟,建立民族文化自尊,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唯有如此,在真正面对外来文化的浸染时,才会辨其真伪,真正吸取有益于我国文化成长的营养,提升和拓展我国文化的持续发展力与创造能力。学校文化是在连续不断的时间和空间中发展、成长,必然包含不同的时空互动与碰撞。现代与传统的交织和纠缠是现代学校文化一个十分凸显的景观。现代的年轻人过于冲动地拥抱当今文化,越来越疏离传统的经典。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现代与传统“纠葛”存在,为现代人展示了充足的资源和繁杂的多种可能性,也再现了缺少对传统文化文明的深究和活化运用,对现代文化的理解和“我化”的不足。如何让传统经典文化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悄无声息地印刻在中国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头脑中,是一个紧要却又持久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高师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外部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的文化习惯面前,迫切需要学校走出复杂的现实状况,促进学校文化的转型和重构。重新建构新学校文化,必然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把握当今社会最先进的精神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科学特性和价值特性,浓缩了文化的精华,学校文化的建设应当遵循这种先进价值观的要求,它理所当然地成为校园文化重构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社会在当今时代的精神诉求,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同时,体现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实际,是现今中国人的价值实现的最新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方面高屋建瓴地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想,另一方面指出了全国人民追求的价值梦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角度道出了自由发展的蓝图,表明了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面指出了个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继承了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也体现着与时俱进,超越了空想与僵化,摈弃了这些不合理因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明我国在面临各种文化冲突中的坚定立场,,消除分歧,赢得一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强调了个体“修身为本”的传统,也包含着在市场经济中个体要遵循的道德新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精神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在这种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建设的学校文化会创造出更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一)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一所学校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中,如果能自觉提炼出表达清晰的指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而它会辐射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改革,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综合效益。这就意味着学校要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在综合考虑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办学定位以及时代需要的基础上,为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首要的是重新提炼出符合学校目标定位和优良传统的新式核心价值观。学校核心价值观不是某个领导的办学观点和价值观,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和尊重的价值体系。所以,要形成核心价值观,必须弄清楚不同个体的价值观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各类符合时代和教育要求的价值观进行总结、凝练,整合为核心价值观。提炼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在方向上一定要与社会的核心精神以及我国对学校发展定位相符合。在具体的落实中,各校需要适当考虑本地、本校的具体条件。它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生成。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级领导组织团队,基于学校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如尊师重教、脚踏实地、勤勉等,结合当今社会重新阐发其当代价值,针对自身学校文化中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新文化以更新和丰富学校文化,讨论确定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一般而言,是学校领导群体就学校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等重要问题提出基本的观点,然后全体教职工交流讨论并收集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提炼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其它形式使价值观深入师生。一是校训,二是校歌,三是校规。

(二)构建学校文化的总结构

学校确立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进行统筹规划的指南针。为了使学校师生深入的理解校园文化,根据已定的方针建立关于学校文化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目标。只有准确把握了学校文化“血脉”和精神特质,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学校的特色与个性。在确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学校文化通过何种方式在哪些方面呈现的问题。学校组织人员进行研究,使得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的各种制度当中,进入学校师生的日常行为中。学校的各项内容如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制度、师生日常行为规范体系等应根据相应的核心价值取向进行改革,使之符合学校文化发展的理想。为确保学校文化发展的顺利进行,学校要通过制订系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学校在执行制度时,必须按规则办事,必须采取公平、合理、正当的方式,确保学校制度实施的公正性。学校在具体实施制度的时候,应该实行“平等”制度,不能因人、因时而异。

篇4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3—0142—4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定形式的媒体,广泛而公开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其本质是传播。而媒体无外乎是一手抓“影响力”的传播,一手抓“广告商”的投放。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创刊。这本16开本、文字竖排的杂志,彩色封面,内文黑白印刷,无封底。一翻开封面,背后就是群益书社的图书广告。内文中,同样登载有大量的广告。广告成为这本杂志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史上的经典文本,《新青年》的广告传播及其实践,对中国五四时期的期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即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新青年》广告的文化意蕴及其媒介价值。

一、《新青年》广告

《新青年》一创刊,就通过各种广告来营销。纵览《新青年》1—9卷登载的各种广告,主要包括图书广告、杂志广告、社团广告及其他。图书与杂志广告是《新青年》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允这中间既有自我宣传广告,也有商业广告,更有交换广告。

(一)图书广告 《新青年》图书广告主要包括群益自己出版的图书广告以及其他出版机构的图书有偿广告或交换广告。如《新青年》前期大多登载群益自己出版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等,后期增加了亚东、中华、商务等出版社的图书或丛书。据统计,《新青年》中广告的各类图书共计达296部。其目标及宗旨是为青年学生宣传新思潮新文化、传播民主与科学,从而更好地开启民智。

(二)杂志自我宣传广告 《新青年》杂志广告包括自我宣传广告和其他杂志广告。而自我宣传广告,主要包括“通告”、“宣言”、‘馆事”、“再版”、“合卷本”、“社告”等。这中间有对杂志的自我褒扬、经营思路传达、营销策略推销,或杂志自我形象构建等,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广告达到宣传、推广与促销,扩大杂志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三)其他杂志广告 《新青年》前期,主要以书刊广告为主,从5卷5号开始,书刊广告由大幅减少,杂志广告逐渐增多。到了第7卷第2号后,主要以杂志广告为主。这些广告,非常注重自我宣传与推销,广告策划很到位,广告语也很有吸引力,既增强了其市场号召力,又扩大了《新青年》的社会影响力,并最终达到了促销的目的。

到了后期,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很多报刊纷纷创刊并在《新青年》上登载创刊号广告。据统计,除《科学》、《东方杂志》等杂志创刊早于《新青年》而没有在《新青年》杂志上广告外,其余有一百多种报刊杂志都被广告过。很多曾和《新青年》因观点不同展开论争的杂志都在《新青年》上作广告,并最终共同成为宣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刊物。

(四)交换广告 “交换广告”指各类报刊之间相互利用对方媒体平台宣传自己的广告。《新青年》上除群益自我宣传广告,还有很多“交换广告”。如《新青年》第5卷第6号登载了这样一个广告:“一、北京大学之‘新潮’二、看‘新青年’的,不可不看‘每周评论’……三、国民公报广告:本报刊发已届十年。现在力图顺应世界潮流,将内容大加改良。采访中外新闻,务极灵确。主张正义,以期促政治之改进,某思想之革新。……特此通告。”既宣传了《新潮》,还广告了《每周评论》、《国民公报》。通过相互间的广告互动效应,拓宽了杂志间各自的宣传渠道,扩大了各自的影响力。

随着《新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求交换广告的越来越多,《新青年》对交换广告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刊登的杂志也有所选择,并有规范要求,特别“交换广告的请注意”的消息,说明《新青年》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正不断增强。

(五)有偿广告 《新青年》上还有一类广告——有偿广告。在杂志经营中,广告是杂志第二生命线,无不引起经营者的重视。《新青年》从杂志创刊的第1卷第1号开始,每一期杂志版权页都有这样的文字:“广告价目,另有详章,如蒙惠顾,即行奉告。”《新青年》的广告主要以书刊广告为主,另外也有一些眼镜与医药类的有偿广告。不管是图书广告,还是杂志广告,或是其他商业广告,出版商或运营商都是希望利用《新青年》的影响力,扩大宣传,从而更好地维持经营。这类广告虽然没有太多具体运作详情,但对《新青年》的独立经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社团广告 《新青年》上各种各样的社团、学会,包括研究会等,这些社团学会经常组织各类活动,常在《新青年》上登载很多“简章”、“宣言”、“启事”、“纪略”等章程性的广告。这类广告,大多的是反映社会底层民众的思想信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体现了《新青年》对底层大众及弱势群体关注的人本意识,是其社会责任感的显现。

二、《新青年》广告的特点

篇5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的进步和发展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团队形成强大战斗力,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十分宝贵的财富。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协调好员工,成为了企业的精神支柱。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员工的心灵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企业文化像熔炉一样能够发挥出神奇的魔力,员工的思想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统一,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企业管理能力、企业凝聚力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是否先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当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建立而存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文化与企业环境要相互匹配。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有很重要的影响。相反,如果企业文化相对落后,保守,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员工自觉遵从一定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将企业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在企业经营的历史上,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管理影响巨大。当企业的战略目标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此时,员工必须对企业文化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不要受传统企业文化的束缚,要重新认同新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应该起导向作用,企业文化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不断创新理念,重新塑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进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价值

(一)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改变思想,提升创新管理能力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创新对于企业发展非常关键。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企业要想提高内部凝聚力,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树立统一的价值观,营造一种和谐的、得到员工认可的、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建立一种先进文化,进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企业的核心是人,因此,只有在员工中营造一种和谐的、得到员工认可的、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才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得到员工的认可,才能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要想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首先,必须树立统一的价值观,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形成适应企业发展的道德规范,要引导员工信任并认可企业文化,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促进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要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自我创新能力,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管理创新,不仅要改变思想,创新管理能力,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手段促进管理创新能力的形成。思想教育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精神动力,无形的创新文化是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既要有具体措施的创新,更要有思想管理的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两者缺一不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虽然不能够具体地、直观地体现出对企业的价值,但是,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推动企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人,如果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重视企业文化,在先进企业文化熏陶下,都能够形成一种行动的自觉,必然会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管理获得成功

篇6

Abstract: corporate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n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is formed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unique values and operating philosophy, it records the success and shortage in enterprise in the past years, the enterprise culture is a foundation in society needs to have a spiritual pillar, and the key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is an important marker of future enterprises develop and expand. Factor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between enterprise culture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nov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is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enterprise surviv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culture to have the effect of the support and guidance. Bridge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establishing the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culture and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culture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Key words: road and bridge enterprises; The building of enterprise culture; The status quo; Mean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现今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其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称。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的: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经营管理的核心,具有以下特定功能: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约束功能;5辐射功能。就路桥企业而言,优秀的路桥企业文化是知识经济的适时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路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路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对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推进和导向支撑作用。

一、路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突出了本行业的特点,推广、弘扬“筑路人”精神。该精神是由路桥企业倡导、广大员工共同认可的团体意识,是在生产时间中形成的职业思想、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企业及其员工价值观形成的集中体现,是路桥企业各种精神因素的凝结与融合,可以把潜在于员工中的认识、信念与理想,追求凝聚为统一的群体意识,促进路桥事业的发展。

2加强约束力

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所带来的制度文化和道德规范,对员工的行为有着规范作用,按照企业的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建立统一的群体意识,是企业符合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公司在充分调研并借鉴多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汇编》,制定了36个制度和81项流程,对员工按章办事、约束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引导员工

路桥企业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明确了努力目标和方向,能有效的引导和员工明确认识自身努力的方向。

4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宣传

路桥企业的企业理念、企业形象、员工形象和企业信誉等内容,能够使人们真切的认识到企业的魅力及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树立员工对企业的自信,进而确立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自信。加强企业信誉在公众心中的总体印象,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公司创作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歌曲、标志,形象识别系统,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宣传。

二、路桥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路桥企业文化的发展主要有整体行业特点、行业环境和人才构成这三方面因素。

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这造成路桥行业竞争激烈、行业整体利润率低,并且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路桥企业在资本和劳动力方面经营规模不断增大,经营生产困难也日益体现。

2路桥企业是以工程项目施工为主,经营场所不定,项目工地分散,点多面广,人员流动频繁。因为项目大多远离市区,且相对较为偏僻,同时现场工作时间长,工作生活环境艰苦,所以员工业余生活单调,而企业也对员工缺乏及时有效的了解和沟通,人才评价信息滞后。这样造成企业组织中人才难以长期安心工作,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引进困难。

3人才构成具有层次性明显和多样性的特点。对路桥企业而言,人才构成中有高学历的中高层经营管理者,也有低学历的一线员工,甚至没有任何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专业技术人才,也有低层的技能操作人才;有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知识水平较高但相对缺乏经验的大中专毕业生。这些人才处于不同层次,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价值目标,由他们构成的人力资源系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以上原因综合起来就是造成施工企业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文化建设提速缓慢的重要原因。以前大多数路桥企业由于不注重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对企业的认同感参差不齐,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经营理念的错位。员工在日常岗位中对企业未来缺乏归属感,缺失工作动力。并且作为企业本身也没有很好地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几个层面对企业文化进行凝练和升华。如今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强烈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又往往没有系统性建设的方向和定位,缺乏建立与完善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路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创新

1路桥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路桥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价值理念的塑造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支撑保障。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产品层,表现的是表层竞争力,其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技术研发能力;第二是制度层,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其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第三是核心层,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经营、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多元化发展目标。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充分发挥路桥企业文化的多项功能,可以形成一种上下和谐、内外一致的合力,是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2、管理创新的概念及其方向

管理创新是通过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可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于创新,持续不断的创新是路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创新能力是衡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决定企业市场地位和成长潜力的基本因素。企业按照市场经济模式和国际惯例规范运作,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虽然在管理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仍然需要不断扩充新内容:

2.1企业战略创新,现今路桥企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相当一定程度上是对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

2.2路桥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的普及,促使企业管理上升一个新的高度。它主要是通过对满足员工的生存、人文关怀、员工成长方面的需求出发,调动员工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发展兼顾员工发展,通过制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双赢”的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不再是取决于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取决于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构建和谐、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2.3协调发展

路桥企业应该积极推进协调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由于路桥企业作为基础建设的主力军,应在进行道路施工过程中改变以前的生产施工方式,对资源进行整合,建设方式进行创新,进而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树立企业公信力,是之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路桥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些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是在企业中每位员工在从事集体的、有组织的劳动过程中,为了进行有效劳动所必须服从、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如何把对职工强制、客观的约束力变为自觉的行动,尽职尽责,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并在管理上运用有效的途径、手段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对企业来说,在调整战略方向、精简组织结构、畅通管理体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通过企业文化实现管理创新,使制度的禁锢变为员工的动力、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吕玉辉.浅谈企业创新文化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6(08)

[2]李锦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9(08)

篇7

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倡导与时俱进,都是对传统旧文化到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都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去看待当下,引导未来。所以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融合教育,它一方面保证了校园文化朝正确方向发展,永久保持了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与高势能,一方面也为高校教育的实施创新开拓了新思路,使融合教育理念的传播速度更快、更广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共建融合教育的现实意义

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形成融合教育是目前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及教育发展的共同需求。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校园教育及大学生素质都有所提高,对未来高校培养输送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综合型人才也更为有利。

(一)对价值冲突的化解与文化安全维护

目前,社会转型所产生的价值冲突与外来文化思潮争夺无处不在,它为校园教育文化发展带来了诸多矛盾,所以此时有必要在校园文化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领校园文化价值导向,整合各种价值冲突。高校所处的文化环境特殊,校内校外文化环境也有不同,所以当社会上一元价值论所引起的“社会失范”现象严重影响到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时,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在未踏入社会前就陷入迷茫,这无论对他们的思想境界还是心智发展、人生阅历积累都有一定负面影响。当然,开展融合教育的另一大现实意义也在于让大学生明确自身在未来的社会价值,让他们明白自己在未来成为社会人的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让他们知道他们之于国家、之于社会层面所存在的意义,这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价值理念。因此,一定要开展融合教育来净化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早日形成大学生的社会文化价值追求思维,帮助他们在思想和知识层面同步成长。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这种融合思维来拓宽自己的工作路径,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实现实效性发展机制。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是与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家庭文化的多重交融,它更加注重围绕校园文化所展开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与实践教育作为第二课堂,希望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向良性方向发展。为此,高校也会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升级校园文化活动,将诸如五四青年节、劳动节等等重大节日与校园文化思维结合起来,利用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一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动式接受教育”的弊端,实现“主动探索式教育”。让大学生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实现自我思想教育和自我能力提升,真正做到以融合教育为新内核的思政教育内外化统一。

(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讲究培养内容和培养何种人才类型,因此它配合新素质教育正在实现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是指引大学生朝着何种方向发展,它就是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风向标。高校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为了抵御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所存在的不良思潮,让大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文化,培养他们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给他们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科学性、人文性、思想性的多位一体校园文化环境。以他们为基础核心来实现全面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他们的自我人生价值作为终极目标来体现融合教育的现实意义[1]。

二、融合教育创建思路与契合方式

为高校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要有效契合高校本身的物质文化创建路径,做到遥相呼应,实现校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文化形态共建机制。

(一)融合教育的创建思路

1.挖掘高校物质文化基础价值从高等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高校为大学生所提供的物质文化资源已经相当全面,但有些高校对自身物质文化基础的挖掘还并不到位。因此高校为了有效迎合核心价值观理论,实现融合教育的全面开展,就应该构建4点思路。第一,合理设置专业学科课程,尤其要重视思政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语文、地理、外语教学中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第二,要建设拥有高思想觉悟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拥有足够高的思政水平,学生才有可能受到良好的融合教育指导;第三,要丰富校内现代化软硬件设施,包括对计算机室、图书馆、实验室相关数据资料、藏书以及基础设备的丰富,要实现校园网的全面覆盖,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内学习及舆论空间;第四,要美化卫生校园环境,始终保持校内景色充满活力和生机,让大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学习而愉悦。笔者认为理想的校园美化环境可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良好的言行举止,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向上发展也有益无害。2.凝练文化精神引领融合教育价值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指高校所蕴藏的丰富精神财富,它也是整个学校师生为达到共同理想目标的一种亚文化力量。具体来说它就包括了高校的教育模式、办学质量、价值规范与校内文体活动组织。应该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就突出校园文化精神灌输,同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融合教育体系,在军训、新生入学典礼等等活动中有所体现。大学生在校期间,高校还应该从校训、校风、校徽、校歌、学风等方面来培育和塑造大学生,凝练以融合教育为基础的精神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信仰,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灵魂,从深层次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而在大学生即将毕业阶段,还应该在诸如社会入职心理咨询交流、客座讲座、就职辅导教育活动中结合融合教育,培养和坚定他们的意志品质,让大学生明确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他们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

(二)契合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教育也要讲求契合方式,本文认为应该从价值观念导向、文化建设两点来着眼看问题。首先是价值观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次对指导地位与思想基础的巩固,它基本满足了时代需要,明确了我国高校融合教育的价值观念导向。在现有资源基础层面,我国高校一直在以专业为基础形成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对大学生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理论的多元化思政教育,并在师资、教学资源、评价等方面给予了制度上的优越保障。也为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党团社团主题活动,给予大学生更多深入社会、联系时代、学以致用的机会。以上都是深入系统学习,高度概括和浓缩时展的价值观念正面引导,它为高校融合教育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校园文化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也契合了国家社会时展的实际需求。其次是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系统的契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关键就在于精神层面的融通与制度层面的共享,达成一种核心价值理念与师生行为互动、环境渲染的作用。例如在精神融通层面,各个高校就坚决贯彻自身办学理念,明确学风和高校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来引导学生学、文明、和谐的真正价值,同时鼓励自由交流,师生共享平等权利,教育管理绝对公正、一视同仁,而且要建立健全的学校管理法治规范。在如此基础上,融合教育就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友善教育奠定了扎实理论实践基础。所以在这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阵地,它发挥了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也是它联接了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成为一条纽带,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网络媒体活动提高了高校融合教育建设的自主性,并获得了最好的环境渲染和教育融合效果[2]。

三、基于主体互动理念的融合教育建设优化途径

所谓主体互动就要求主体需求与价值均衡要始终保持平等、自由、公正、民主,在以上状况下实现对主体情感、意志、认知和行为的自觉转变,并相互作用。在高校中,主体互动能够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而且主体互动也并非单一一方行为,它是双方或多方的相互作用及影响过程。因此在这种互动条件下所引发的教学过程更有实践价值,它也会不断提升高校师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的自觉学习能力。以下从两个方面简要探讨一下高校基于主体互动的融合教育优化途径。

(一)教研实践文化活动

主体互动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高校教研、实践教学等教育文化活动中,并形成融合教育的有效联动。以党团课的互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之前搜集各类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素材,然后在课上将这些素材与理论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形成问题机制,对应教学重点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形成互动教学机制。在这里,教师辅助学生解决他们无法达成共识的疑难问题,由此再衍生出诸如座谈会、辩论会、演讲会等分支教育形式,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活跃性。教师在这里只作为引导者出现,引导学生明确融合教育学习内容的重点、时序与对象,并将这些关键点落实到相应环节上,为他们重整素材,以便于帮助他们展开辩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此教学方法可以解决传统中大学生厌倦思政教育课程的心理问题,因为一方面它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提高了参与度,同时也贴近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也是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生活的融合,这种更贴近学生内心的情感融通教学理念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认知、强化他们的意志、完善他们的行为与人格。

(二)网络教育方式

互联网多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高校目前宣传思政教育的新阵地,所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引入到校园文化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简单来说,高校就可以通过手机媒体来构建微信公众平台,以大学生最喜欢的方式来传达声画教育内容,并同时满足大学生共享社会资源、自由发表言论的客观需求。体现高校融合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例如南方某高校就建立了以系为单位的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平台上建立聊天群、定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及相关新闻。更重要的是这里成为了该系传播校园文化的阵地,例如每周末所组织的各种图书馆读书会活动、聚餐活动、体育文化活动包括思政课程安排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正能量,将融合教育传播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让大学生随手就能看到最新鲜的校园文化动态,随时随地都能到感受和学习融合教育内容,形成一种学习意识和习惯,并拥有了自我发表言论的自由空间。可以说,以手机新媒体为主的融合教育网络传播方式并非盲目的轰炸式传播,它的传播更有针对性和自主性,所带来的教育效果也已经被普遍认可[3]。自党的十以来,我国就倡导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形成全新融合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共识。它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中所含有的独特人文价值理念,也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了对现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以高校应该鼓励和大力推广这种全新融合教育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名大学生的思维行为中,实现未来共建和谐中国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开鹏,陆晶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视角[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5-37.

篇8

凝炼格言,培育共识。组织教师通过师德论坛、座谈交流、凝炼格言等形式,将教书育人的精神和作风熔铸到教师的价值观中。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明确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具有矢志不渝、甘为人梯的精神,要不畏辛苦。能耐寂寞,自觉抵御住金钱、地位、权力等种种诱惑,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师德访谈,正向强化。组织学生开展“师德访谈”、“聚焦魅力老师”等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领略老师的精神风貌,感受老师的学术魅力,领悟老师的人生体验,探寻老师的治学理念,彰显老师的道德文章,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另一方面让老师从学生的价值选择中收获欣慰和启迪,从学生的价值追求中收获愉悦和激励,体味为人师表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师生互动共勉,形成较高程度的理解和尊重,促进良好的沟通和相互支持,对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

入职宣誓,升华境界。新教师入职时,请党员教授带领他们面向鲜红的五星红旗庄严宣誓:“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学相长;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终身学习,创新创优;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全部智慧和力量”。实践表明,入职宣誓对于培育核心价值观,构建新型师德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它是新教师公开承诺和展示其“责任”的一种形式,使新教师感受其“职责”的神圣化,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责任意识、义务观念、道德自律和行为审慎的自觉性。

典型示范,师德实践。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师德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教研活动中,组织教学名师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让他们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学生和学习的本质及过程,如何活跃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创造更成功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体会“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为目标”,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让他们领悟教学以人为本,就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教育的过程管理。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由有效地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诱发反应,培养深度思考,包括多元视角,帮助他们达到最佳状态。在打造一流特色学科、一流教学团队、一流精品课程、一流教学成果、一流科研成果等方面,我们用师德建设中培育的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创新创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生物化工学科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遴选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一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生物分离工程被遴选为国家精品课程,一项教学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科研成果获得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及其凝聚的师德精神,既是教师学术魅力在师德实践中的卓越表现,也是教师人格魅力在师德建设中的生动体现。

篇9

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国内外趋势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还是会显露出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的规模问题和寿命问题较为凸显。就规模问题而言,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经过不断发展,形成较为巨大的规模之后,就很难再继续成长下去。就寿命问题而言,我国的民营企业基本上会产生短命的现象。一方面存在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中,所产生的缺陷,所以,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缺陷被看做对发展阻碍的重要原因。以下论述就核心价值观在民企文化中的合理运用而言,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引进了外资以及外国的一些较为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企业的文化是以管理模式在我国的企业当中引入,顿时使得较多的企业都将企业文化作为首要的实施政策。可是,在建立企业文化的阶段,还是会显现出或多或少的问题。以下主要利用对于民营企业文化的探究,让民营企业中的文化建设凸显了几大问题:

(一)民营企业的信誉危机是短期化的行为所造成的

民营企业中所具备的企业文化往往具有严重的感性化、家庭化以及个人化特色,企业家一般在经营行为上利用短期化,缺失一定的诚信。民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依托的是不够规范的市场环境。一些企业家的成功创业,一般不是由于比别人付出更多,而是由于他们敢于挑战一些项目。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市场空子,使其相信企业在所达到的功能上,一定会将个人财富有所增加,民营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将利润最大化实现。

在经营民营企业的阶段,业主的独到眼光一般只会在资金的积累上停留,一方面对员工的利益不是相对关注,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于周边环境所带来的危害也不去顾及,构成了将私利放在首位的价值观。这样的思想指导,让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对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是严格关注的态度,一些适应企业的长期发展理念十分缺乏。企业的政策经常摇摆不定、模糊不清,大多数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不断修改,企业中不同级别的职能部门,只是重视当下的经济利益,普遍会存在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

诚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信誉危机。在市场经济当中,诚信是较为重要的资源,相对民营企业而言,诚信更加重要。在古代就有“信誉无价”的名言。在我国社会经济逐渐改革的过程中,以及不断好转的经济态势,使得民营企业中的游戏规则,和市场法则也在不断的普及和推广,在经济范畴当中所显示出的无序状况,让有序状态相应替代。在这样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一定要将优质的企业信誉塑造好,不然,一定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在一个不利的地位中,有可能还会惨遭淘汰。例如:正泰集团提出了“就算失去一亿元的产值,也决不能出厂一件不合格产品”,提出的这一方针,合理的证实了诚信的重要性。

(二)创新在企业文化中较为缺乏

所谓企业文化主要指的就是企业的独特文化背景之下,所体现的个性化行为哲学和经营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当中较为独特的体现。企业文化一定要和企业的实际相互融合,构成具有自身的特色,才可以拥有一定的生命力。当下,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文化,在建立的过程中只是对其他的一些企业做法进行效仿,促使很多的民营企业在文化方面拥有着较为类似的特征,缺失较为突出的文化个性。由于各个企业的成分构成、发展历程都不同,所承受的竞争压力也不相同,针对环境方面所给予的处理和策略,都会让内部冲突拥有不同的特色,不可以基本相同。所以,民营企业需要关注建立适应自身个性与特点的,较为显著的企业文化,同时保证企业文化的发展生命力。

(三)价值认同的缺失是民企超强个人意志和家族文化主

导的结果

民营企业文化拥有着显著的老板意志,会让法治被人治替代。创业者创业意识和民营企业文化起源、胆量品质和管理风格、经营思想有着较大的关系。较多的民营企业创建人,拥有着特殊的成功技巧,例如:有的人际关系超强、有的融资能力超强、有的能够灵活掌握市场空子等。这一系列的独到能力,让他们构成了一种盲目的自信心,将所具备的能力看做企业经营的武器。企业在发展成功以后,他们还是不能够将这一思想摆脱,总是独揽大权。可能有一些创业者懂得授权,可是还是会缺失合理的管理制度,那么责权部分就会产生,人才不能够拥有一定的发挥空间。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作为枢纽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家庭是情感、生活、教育、消费、生产的小型社会,家庭和家庭的利益是会高于其它组织的。让家庭作为中心的领域当中,家庭的血缘关系在个人角度上是非常核心的关系。家族文化会让信任感完全归咎于亲属,然而对外人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因为拥有着这样的情节,亲戚基本上是非常信赖的人,企业在分配权力上一般会聚集在熟人朋友、亲属以及乡亲当中。

大部分的亲戚们承担了企业当中全部的高层职位,一般情况下对企业中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有所控制。企业不但要保障家庭成员中的特殊权力,其中的家庭成员还需要将本份尽到,争取各种各样的资源,从而让家族的需求得到满足。在家族认同方面,极大的减轻了对组织和社会的认同,导致对待家庭的依赖感增强,构成了家庭血缘为中心的家族文化。

二、构建民营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民营企业诚信文化的构建

民营企业中的诚信观念,主要指的是企业经营当中将诚实守信作为经营的关键,社会形象是必须要优质树立的。在儒家道德中诚信是作为代表存在的,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对儒家道德有所集成,同时将其当做一定的商业道德,约束和规范员工和企业的行为,让民营企业可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最后会使民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独占鳌头。所以,民营企业一定要将至诚守信放在首位,这一经营理念能够让民营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在民营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中,是不能够缺失的因素。

1.企业信誉需要充分树立。现阶段,小部分的民营企业缺失相应的诚信观念,不去按照诚信的准则发展生产,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欺瞒行为严重,只是对自身的眼前利益看重,不去顾虑国家利益、其他企业利益以及消费者利益,产生了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对企业自身的信誉严重损害。所以,民营企业需要将诚实守信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当中。想要将企业信誉良好树立,一定要将名牌战略建立健全,创设出一些名牌产品。这样的方式能够为民营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较为必要的措施。

2.至诚守信的价值观需要树立。民营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人的地位十分重要,逐渐的构成了民营企业中管理工作的关键。所涉及到的具体工作则是创造企业内部的优质文化氛围,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够时刻的对诚信有所关注,同时会在时时刻刻强化企业的诚信度。此外,还需要在民营企业的内部,构建起员工和员工、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诚信关系,使得在民营企业的内部构成一种亲密合作、互相信赖的关系,形成这样的企业才可以拥有高端的灵魂和凝聚力,可以将所有的企业员工将企业品牌定制为诚信。

3.企业的经营理念需要将客户作为中心。民营企业在发生、发展、生产以及经营的过程中都不能够和客户分离。在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生产的阶段,客户是企业经营中最后的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生产在最后一定会形成优质的效益,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成功的销售出去产品,同时获取较为可观的利润。民营企业一定要将客户为中心这一理念良好树立,将此核心价值观念充分培育和塑造,从而将客户为中心的民营企业文化建立健全。就客户的责任来分析,民营企业有责任履行,同时还是企业必须做到的。

(二)民营企业的创新文化构建

在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创新作为十足的动力存在,企业中若拥有不断的创新,才可以不断的成长,自然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永居首位,也能够完成百年老店的愿望。在我国一些较为成功的民营企业中,都会利用不断的开展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将民营企业逐渐的扩大发展规模,增强其竞争力。

例如:一些民营企业从创立初期和同类公司的比拼,直到之后的和优秀竞争者同行,再到最后的独占鳌头,创新的持续是非常必要的。再例如:康佳企业中的核心价值观为:创造生活的每一天;澳柯玛企业中的核心价值观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所凸显的是新时期市场经济中的理念是不断创新的。民营企业想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相应优势实现,就一定要树立适合企业的经营理念,将民营企业中的创新能力有所提升。然而创新性的民营企业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民营企业中所取得创新的最重要支撑点。

1.创新宽容的意识需要塑造。民营企业的创新,基本上不能走现成的道路,也不可能拥有成功把握,那么一定要放开大胆的反复实验和摸索。所以,对于共享形式的创新价值观想要塑造,一定要将宽容的意识有所树立,创新出有助于创新者有效发展的企业文化环境。对于创新真正开展的过程中,一般会被认知为不会干、不能办或者不该做的。创新最为珍贵的地方在于,创新者会用于凭借自身的直觉进行尝试,其中的理由可能还不够充分,并且缺失较为显著的理由。一些优质的民营企业,由于对这样非理性的行为十分宽容,从而让创新的成功占据着较大的几率。

2.创新竞争意识需要塑造。民营企业的外部和内部中所生成的竞争环境,主要是作为企业创新的强硬动力。优质的民营企业一般都会擅长利用和营造竞争环境,激发员工的相应竞争精神,从而将创新价值观的认同和形成加快速度。例如:索尼公司对于外部的竞争环境,重视度极高,会适度的创造,引起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创新的强烈激情。索尼公司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不会产生抱怨的心理,而是担心缺失竞争环境。可是,在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随处可见,是不需要担心是否缺失的。只要拥有积极的心态,核心价值观一定会合理运用在民企文化建设中。

3.创新超前意识的塑造。想要将创新实现,就要做到超前意识,然而不是让过去的种种来决定现在的状态,再去用现在的状态猜测未来的经营模式。而是需要用未来的展望来确定现在,再通过现在的状态来对过去进行反思。民营企业想要实现创新,就一定要运用超前的思考模式。在未来的竞争市场当中会有怎样的产品即将流行,未来的客户会要求怎样的服务流程,在未来的竞争社会要求民营企业使用如何的组织结构,以及未来的设计方面会是怎样的工艺技术和理论等都要考虑到。对未来的预测可能是非常棘手的,可是如果想要实现创新就一定不能够对其逃避,需要熟练的利用预测到的结果,对实践进行指导,同时付诸行动。

(三)民营企业人本文化的构建

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价值观是作为核心体现的。我国的民营企业因为受到家族文化、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建设企业文化阶段会显现出显著的企业文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应变、至诚守信、以人为本能够凸显出民营企业中的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是民营企业的核心状态。这里所提到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存在于企业价值观当中的整体型走向。民营企业中需要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正确树立,利用创新文化、人本文化以及诚信文化的构建,提升和构造核心型竞争力,让企业能够把所取得的力量源泉可持续发展。

例如:儒家文化,主要是将“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儒家文化极度的关注人的作用,不但对个人的德行有所关注,对修身养性尤为强调。还会对人所发挥的作用有所关注。不同类型的人会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同时会和企业中的价值观反映出一定的差异感。开展价值观的整合能够将人本文化的内容充分营造,凸显将管理和人放在中心的思想。就民营企业而言,需要把企业价值观作为基本,利用协调、引导以及灌输的行为准则和方式的要求,还需要进行共享的利益政策等,整合员工的价值观。以员工而言,需要按照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判断企业价值观,将自身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整,不断的去认同企业价值观。

1.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需要强化。其一,从最大利润的西方价值观,向投资者和经营者利润共享的价值观转变,再从共享利润和社会责任履行的价值观的演变来分析,民营企业中的相应利润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变化。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当中员工就是企业中的股东之一,所以对创造企业价值的员工给予一定的鼓励,是新时期中推广的价值取向。其二,就管理模式而言,民营企业十分的关注全员的参与、分权以及授权的管理模式,在企业中员工是资本的所有者,逐渐提升的是地位,构成了或者正在构成一定程度上的主人。所以,民营企业中的人本文化要求,员工职业规划要和企业发展规划有所融合,也就是需要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

2.对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尊重。在以人为本当中所特殊强调的就是人本管理,也就是企业中的所有活动都会围绕留住人、激励人、培养人、用人、选人而开展。为了人、发展人、依靠人、尊重人等,是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归宿和出发点。关心、爱护员工还会凸显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民营的企业需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树立,对每一位员工都要平等对待,企业为了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需要给予相应的发展媒介,有效的发挥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还要关注鼓励创新以及员工的发展,对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尊重。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不健全的信用环境、剧烈变革的经济体制以及行为不够规范的地方政府行为等条件下,不断开展的。我国现今所处于的传统社会文化以及特殊历史阶段,让民营企业和国外的一些企业有着质的差距,同时和我国的一些国有企业也不尽相同,所以构成了民营企业中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所开展的民营企业文化一定要基于核心价值观,树立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之上,融合民营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管理实践,并且还要参照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方式和理论,让企业文化能够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李彦亮.浅谈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创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3):157~159

[2]徐向农.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民营企业文化模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9(5):123~126

[3]明霞.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以H电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工商管理.2011,2(6):113~120

篇10

新闻报道有5种基本的报道形式,即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和新闻照片。除去5种基本报道形式之外,还有目击新闻、采访札记、新闻素描、特写、新闻速写等。有专家统计有六十多种。而新闻漫画亦是新闻报道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它以独特的形式服务于新闻内容,作用于报纸的编辑方针、编辑思想,以其思想的敏锐、感觉的幽默、视觉的美感而秀于报刊,为读者喜闻乐见。

新闻漫画即新闻和漫画的结合。

漫画家庸非创作过大量新闻漫画,他认为“新闻漫画是一种新闻性和艺术性结合的‘纪实漫画’,它通过漫画语言去报道、评论新近发生的事实。”漫画家沈同衡说:“举凡国际国内时事,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带有新闻性题材的漫画,都可以包括而统称为‘新闻漫画’。”

新闻漫画在我国历经几度兴衰。在“”时期虽然被报纸打入“冷宫”,几乎绝迹,但仍顽强地坚持下来,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站稳足跟,显放异彩,成绩斐然,成为新闻战线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闻漫画在新闻领域的影响不断提高。

要了解新闻漫画在新闻报刊的应用,看看广东和深圳的几份主要媒体,应该是有借鉴意义的。《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晶报》、《深圳晚报》经常刊载时政经济、社会生活的漫画,画幅所占版面均三栏以上,有时超过四栏,顶天立地。漫画作者庄锡龙、邝飚、王建明等为群众所熟知,很有影响。新闻漫画虽然在各报中应用情况有所不同,有的重视,有的不太重视,有的视为“不可缺少”,有的是可有可无,但完全不用新闻漫画这一形式的则没有。

我国著名新闻人安岗这样论述:“报纸要有漫画,漫画同新闻照片一样是报纸形象的宣传。没有漫画的报纸很可能就失掉了一部分读者,或是减弱了一些吸引力”,“漫画是我们新闻报道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新闻漫画,来看新闻漫画的新闻价值。

新闻漫画和新闻报道其它形式一样必须要具有新闻报道的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和新鲜性。用文字的新闻报道是以文字作报纸的宣传形式,新闻漫画则是以漫画作报纸的形象宣传。他们异曲同工,各显其能,但对报纸新闻来说基本相同,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新闻漫画毕竟是画,而不是直接的新闻表述,它的新闻价值不但具有新闻的共性,还应具有“画”在报纸版面上可以实现的自身价值。

第一、监督性。新闻漫画的价值是由报纸的特性所决定的。新闻漫画的价值的判断总要看其对社会的意义如何,包括针对性、指导性、思想性、影响性等等。新闻漫画善长于通过讽喻手段宣传主题思想,和其他绘画不一样之处是它的宣传功能大于它的欣赏功能。新闻漫画的内容,不管是从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反映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歌颂性漫画,还是从鞭挞腐朽抨击落后现象和针砭时弊的批评性漫画来看,用讽刺与幽默的漫画语言对事物和问题加以评论。漫画作者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新闻的敏感,通过漫画画面把党和国家的政策体现得准确明白,起到对群众的启发、引导、鼓舞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团结。新闻漫画的倾向性鲜明,有的可以直接影响舆论,有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感染着读者,这就是新闻漫画的价值所在。

还有一类新闻漫画比新闻更直接。有些报纸如《羊城晚报》在1984年便在头版开辟《新闻漫画》专栏,由漫画家方唐主笔,一画一文,每日选取当日新闻作画。 这个新闻漫画专栏在全国新闻界颇有影响。由于新闻漫画都是当地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新闻漫画的观点,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同,深化了新闻报道的含义,引发读者去联想,对扶正祛邪,警醒世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剂。漫画被称作是“笑的武器”。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的新闻漫画往往是通过读者会心一笑发挥作用的。随着人们文化素养、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对体现高级思维能力的幽默艺术高要求与日俱增,面对繁荣的经济,丰富的物质,劳动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人们需要一种能转移紧张兴奋,调节神经的文化来调剂、。报纸登载一幅幅有滋有味的新闻漫画适合人们的口味。幽默可以驱去疲劳,逗乐惬意,使剑拔弩张的生活化为轻松豁达。用理性的话说是从物质转化为精神,从而提高人们的劳动、工作的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

记得当年报纸宣传培养人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时,漫画家方成画的《武大郎开店》令人叫绝。画面是个店堂,四张餐桌没有顾客,几个营业员伏桌打盹,前面一个矮小粗壮的店小二昂首站着,对面是个比他高出半身的书生,低着头来找工作,店小二高声说:“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都不用”。谁看了漫画都不禁笑出声来,画面的场景是虚拟的,而谁都不会否认这在生活中大量存在。读者从笑声中得到感悟,明白问题的所在,而且心平气和地联想到现实,这张漫画成了一幅经典作品。新闻漫画处于新闻和艺术的结合点上,和文字报道评论相比,其长处是可以揉合进美学因素,在执行新闻宣传任务时,起到文字报道和评论难以起到的作用。新闻报道评论要求准确鲜明,新闻漫画可以鲜明又含蓄,在含蓄中见鲜明,让读者舒舒服服地接受新闻所表达的立场、观点,而这种立场观点是用“尽在不言中”的漫画形象表达出来。

2008年,深圳市政府推出当年提升市民幸福的十大民生措施,《深圳特区报》重拳出击,加强报道,在市民中广泛宣传,由于计划中有待实现的措施现实中还不存在,新闻图片也无能为力,而新闻漫画则可以把措施的愿景和实现的美好画面表现出来。报纸用一整版的版面,组织画家把十大措施画成新闻漫画,传达到每个家庭。市政府还把这版新闻漫画印成彩色挂图在各社区张挂,使十大措施深入民心,温暖民心。新闻漫画成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好教材。

夸张、变形、比拟、暗示的幽默新闻画是政治民主的一种体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滑润剂,这种滑润剂是其它新闻形式难以承担的,而新闻漫画却可以在不直陈不把事里挑明的情况下给人值得琢磨和玩味的东西。“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有的虽然苦涩,但却有着悠长的余味。

第三、可受性。可受性也可说成是群众性。新闻漫画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报纸是宣传群众的,换句话说报纸是办给群众看的。报纸在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原则下,一定要考虑群众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和求新求知的欲望。而新闻漫画能为报纸满足一部分的这种需要。它为群众着想,反映群众的心声,用形象告诉群众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它在艺术内容的表现上可不拘于新闻事实的表面如实报道,可扬长避短,发挥戏谑和讽刺,嬉笑怒骂皆成画,既时效新鲜而又热情风趣,使人们在愉快中得到精神享受,领会党的政策,又使用群众生活中的可能的身边事进行创作,离人们近,离生活近加之奇思妙想很容易成为最受欢迎的群众爱看的新闻形式之一。

新闻漫画所以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为读者所接受,是因为它贴近生活,分辨美丑,幽默和风趣能给人一块心情愉快的精神园地。

第四、娱乐性。新闻漫画的幽默感必然产生与生俱来的娱乐性。作家秦牧说:“现在有种奇怪的现象,我们一些很正经的出版物却很难同一些古典的,外国的东西竞争。其中原因也许很多,但一点很明显的,即他们都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新闻漫画在强调其严肃性和思想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漫画具有的趣味性,新闻的政治性不能代替漫画的艺术性。

任何艺术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娱乐性,人们看小说、看电影、看美展都是为求娱乐而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艺术作品通过群众的这种娱乐活动,寓教于乐才能取得效果。漫画素以幽默讽刺为重要特征为读者所青睐。这是漫画较其它美术作品在娱乐性方面的一个先天优点,所以娱乐性也是新闻漫画的艺术性的体现。

目前,漫画除去直接和新闻结合的称为新漫画者外,在报纸上还有很多值得提到的如幽默画、文配画、风情漫画,诗配画。《深圳商报》王建明所作的“一文一画”的漫画坚持数年之久,其中包括政治、时事、社会、经济、世相人情诸多方面,影响很好,已经成商报的一个名牌栏目,广受欢迎。类似的这些漫画都是让人“会心的笑”“快乐的活”“努力的干”,为报纸吸引大批读者。

应该提出的是,娱乐性包括版面装潢美。这些要靠新闻漫画,漫画插图,漫画肖像,诗配画,漫画图表,漫画刊头,漫画提花,题图甚至动漫画广告,这些在报纸上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要闻版上用漫画,能产生特殊视觉张力。

经济版没有新闻漫画,则显得呆板,不惹读者看,而配经济漫画,版式立马活起来了。

社会生活版一幅抢眼的画、人物夸张、动态可笑,内容出人意表,此版即刻像活水一样流淌。

国际时事用上漫画,思想则更鲜明,针对性更强,但时下画时事漫画的少。

专刊版配以漫画插图则版秀、图佳、文美。特别时兴的封面版配漫画特写更让人赏心悦目。

篇11

关键词 人文价值教育 课堂教学文化

一、什么是人文价值教育

人文价值教育是一种在全世界都有重大影响的教育主张和实践。它起源于印度,目前全世界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国际人文价值教育学院”。“人文价值教育”主张:人类有五大人文价值,包括“真理”“正当行为”“和平”“仁爱”及“非暴力”。其目标是通过对这五大价值及其子价值的关注和渗透,让每个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课堂教学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1.课堂教学文化的含义。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来说,每天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师生在课堂上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影响、决定课堂中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表现,“是围绕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建构的关于”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课堂教学文化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2.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1)特殊性。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谓特殊文化是指“只有少数人参与的文化成分,换言之,仅适合于某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个人或团体参与的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时空里进行的,构成课堂教学文化主体的是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和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教师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获得教师资格的知识分子。学生是达到一定年龄、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儿童。其次,特殊的文化活动。教师以知识为载体向学生传授文化,学生学习并掌握文化,这一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最后,特殊的行为规范。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特殊的行为规范,如显性的课堂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行为规范,隐性的师生达成的共识。

(2)情境性。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情境性文化。首先,课堂教学文化主要发生在教室这一特殊空间和一堂课这一特定时间里。课堂教学文化是受一定时空的影响,具有特殊的环境背景。其次,课堂情境极为复杂和不断变化的,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真实的情境。最后,课堂教学文化的情境性还表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情感的融合和课堂氛围的营造上。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言语、动作和情感的交流,相互理解和信任,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3)惰性。“就文化自身来讲,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当新的文化要素或形式兴起、传播时,大多要受到旧有文化的排斥和抵制,不管新文化怎样有价值,它都要受到旧文化的反对。”新课程改所要求的课堂教学转型,其本质是文化的转型、课堂教学文化的重构。文化的惰性使得师生习惯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文化,习惯了过去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当面临一种新的教育生活时,这种观念上、行为上的差异使他们处于一种困境中,新旧文化的冲突,使师生有意无意的抵制新的文化模式。

(4)隐蔽性。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但它渗透于课堂之中,时刻左右人的行为而不为人们所觉察,但是在人的行为活动中却时时表现出文化的存在。“在很多时候,与人关系最密切的东西往往是对人而言最陌生的东西。因为,它已成为人习以为常、不假思索的生活内涵。”课堂教学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经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内化于师生的行为,无声无息的制约着人的行为而不为人所知。

(5)滞后性。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来说,每天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文化就是他们在课堂上的生存方式。课堂教学文化一旦形成,支配着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对文化中的主体产生持久的影响。由于文化的长期性、隐蔽性及对人行为的控制性。所以一旦一种文化模式形成之后就会形成持久性。由于文化持久性的存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很难一下渗透到当前课堂教学文化中去,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融合过程。

三、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建构

1. 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和速度。学生属于被控制者,只能被动的学习。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形成以“支配- 服从”为普遍特征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且不再把主要责任理解为传播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与管理知识,不再把责任理解为塑造而是引导”。人文价值教育理念认为,要摒弃那种强调师道尊严,知识授受的“主———客”、“我——他”的关系,而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努力构建以对话教学为基础的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主———主”、“我———我”的师生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看成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石。

2.教学观念。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关注的是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和上级安排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都由教师决定。在忽视生命的课堂中,学生的生命价值受到压抑,不断贬值。人文价值教育理念认为,要树立起生命教育的理念。从生命的层次、动态生成的角度重新全面地审视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体,看成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无生命的工具,而要把学生视为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将学校生活视为师生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成长经历,真正把课堂变革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3.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就是“满堂灌”。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减少教学中的强制性,让学生自主活动,积极探索,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利弊,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根据教材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扬长避短,综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4.教学过程。传统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递过程,更是一种师生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要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课堂教学要再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景。人文价值教育理念下我们要把课堂看做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营造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优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压抑的气氛中快乐地体验学习,将主体性化作学习的动力。

四、结束语

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建构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人文价值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仁爱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文化的新理念。课堂教学及文化建构的目标是挖掘人的学习潜能,实现人的学习本性,满足人的学习需要,从而去传播知识、优化生命、美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秀萍.教学文化:师生生活方式的建构及呈现.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8:48.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7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核心关键。因此,当前社会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为此,高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希望以此能有效提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然而,这些教育手段大多还是基于班级概念提出并设计的,因学生生活特点的改变,学生宿舍已成为高校开展各项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的全新前沿阵地。因此,推动高校宿舍的文化建设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是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极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一项手段。

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可以被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这四大类别。并且这四类宿舍文化建设也是相互交织和深化的,共同构建出一套大学生间默认的文化价值体系。所以,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以宿舍文化建设推动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具有较大可行性和重要意义的。

(一)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要想帮助大学生正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在认知方面使其能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识。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这是一种对过往优秀经验总结后形成的“自上而下”的价值引导。

相较而言,高校宿舍文化则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集合,所以,它具有“自下而上”型价值传递的所有特性与功能。因此,借助宿舍文化建设,就能够有效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缺陷的弥补和互动,用大学生已经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文化观念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类“他文化”的深入认知。

同时,宿舍生活中不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也会加强各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知。随着这种认知的深入性,宿舍文化建设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度融合,从而通过宿舍文化的各方面进行具象化的二次呈现,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更为充分。

(二)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言行

宿舍文化对其言行举止的塑造与形成也有着较高的影响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与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相结合的做法,能够成功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

同时,宿舍还是一个发挥典型功能的场所。在同一个宿舍内,当有学生典型已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言行后,其他学生会在这一典型的带领引导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身体力行中。

此外,言行的内化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显性化展示。当这种显性展示发展到一定程度与高度时,也将对宿舍文化建设进行同向推动,继而产生一股双重推动力,切实而有效地发挥出“自上而下”型价值宣传方式的价值与功能,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培育”上升到“践行”层面。

(三)有助于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帮助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使大学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并加以践行,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的所有内容都有高度认证,促进自身整体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高校宿舍文化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和氛围营造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是相一致的。所以,依托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达成,使之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也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实现实践化、具象化的转化。特别是在宿舍生活中,大学生们可以“针砭时弊”,大胆地实现思想观点的碰撞与融合,真正帮助他们启迪思维、明辨真理、区分是非。

二、以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使宿舍文化的认同带来难度

高校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注重个性化成长、自我中心化倾向较强。所以在宿舍生活过程中,很难融入其中,加之受生源地区、家庭教育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的影响,导致搭建共同宿舍文化体系的难度更大了。

同时,高校目前在建设宿舍文化的过程中,也倾向于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类似的“自上而下”型“他组织化”模式,就更加重了大学生对宿舍文化的认同度,使用宿舍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能沦为空谈。

(二)网络新媒体平台带来的冲击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交流沟通的途径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因此,学生在对待一件事物时不再只是听取教育工作者的“一面之词”,而是寻求网上的各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辨别。这会使大学生容易被网上的不当言论所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同时,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也为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其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学生会不断质疑其中的合理性,导致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受到动摇。而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强加至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中,那么这种震动感会进一步加强,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彻底对这种培育模式进行否定。

此外,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又同当前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是吻合的,这就使学生容易对网络新媒体形成依赖,使他们逐渐失去独立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使宿舍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加大。

(三)宿舍文化建设未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统筹

在部分学校中,还存在着宿舍文化建设脱离于校园文化建设总统筹的情况。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因为它具有充足的学生认同感聚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更能成为展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平台与契机。所以,一旦宿舍文化建设没有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统筹,就会导致高校宿舍文化的局部化发展,使宿舍文化建设呈现僵化状态。如果能很好地将宿舍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统筹,能进一步使在两个环境中开展的各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保持连贯性与完整性,从而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以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建设理念

高校宿舍文化能对大学生实现共性进行引导的关键就在于宿舍文化以学生普遍认同的生活方式为基准进行建设。想要以宿舍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就需要继续保证这种“自组织化”的建设模式可以继续发挥其功效,全面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建设理念。只有实现两者的全面融合,才能真正打造出一套符合大学生成长特点的长远、非线性、协同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

(二)有效融入主流社会文化

用宿舍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渐进性,善于循序渐进地将宿舍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范畴内,并将主流文化与校园精神进行有效融入。

(三)活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同时,也能为两者在社会不断的变化中寻求到最为适合自身发展的弹性模式,以免陷入陈旧的模式“陷阱”。

我们可以建立宿舍微信群或宿舍文化微信公众平台,将线下的各种活动与主流价值观教育宣传展示在这个全新的网络平台上,加快主流价值文化的传播速度与覆盖范围。当然,在微信群中,还需要强化引导者的作用,保证大学生能在微信群里各抒己见但不偏离正轨。

并且,在将网络新媒体平台嵌入宿舍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还可以将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学术文化、研究文化与创新文化进行充分交织,形成高校精神文化构建的大视野,使其能在质量、规模、结构和速度上更好地有机统一、提档升级,从而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建波,李新刚.以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9):523-524、5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