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之道范文

时间:2024-02-23 15:40: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经营之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经营之道

篇1

犹太教的圣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石头掉在花瓶上,花瓶碎了,花瓶掉在石头上,花瓶碎了。这个故事是犹太的先哲在告诫子孙,任何时候都要运用这个原理,从而创造出我是石头,竞争对手是花瓶的局面。聚焦法则告诉我们如何实践这个古老深邃的智慧。我认为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真正目标——它并不仅是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而是开创未来。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开创未来,不仅仅是整体意义的未来,还包括了企业业务的具体前景。从某种意义上说,聚焦经营能预见前景如何,并能通过具体步骤达到前景目标。企业经营只拥有一个概念:最大的聚焦是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一个概念,如果一家企业能最大的聚焦往往就是最大的成功。

聚焦优势战略重点阐述:你的资源是有限的,那如何去办?集中配置资源,去做你最擅长的事情,你就可以比别人做得出色,你就可以胜出。如果你什么事情都想去做,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你就很难取得竞争优势。只追一只兔子,你可能会追到,你若追五只兔子,最终一只都追不上。终生只攀登一座山,你必定会比别人登得高,若每座山都想去攀登,那你就只能徘徊在山脚下,这就叫做聚焦或集中优势战略。

集中优势也叫聚焦战略,聚焦它可以产生优势,集中也可以产生优势,假如全国人民一人节约一元钱,请问它有什么价值?那你一定要问一个前提,集中还是分散。如果是集中,每个人的一元钱都放到一起了,那体现在一个账户上的资金就有十几个亿,足以干很多大事。那如果分散呢?每人节省的一元钱在自己口袋里,它也只能是一元钱的价值,连两元钱的事情都办不到。

所以说,资源分散就没有价值了,只有集中资源,它才会产生价值。价值是集中产生的。在很多领域就是这样。时间也是这样。时间是一种资源,你比如说:你每天有效工作时间,其实只有四个小时,另外四个小时是无效的。但是你发现你很难利用,为什么呢?因为你工作5分钟,打断10分钟,工作10分钟,打断5分钟,时间全部是分散的,你很难有效的利用。如果能换一种思维方式,你集中4小时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待处理完毕后,另外的4小时,就成为一个整体的时间段,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如何聚焦或集中优势呢?

第一,客户集中

不要指望做好所有人的生意,关键是找准你的客户群体(目标顾客)全力以赴为他们提供最有针对性的价值。

第二,市场集中

找到你最好的利益市场,做小池塘中的大鱼,什么叫小池塘中的大鱼?我在这个地域,在这个市场,能做老大,能做领跑者。还有一种叫大池塘中的小鱼,我在大环境中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没地位,没分量。这就是市场集中。比如说:你有30个销售人员,全国怎么分配?一个省一个,然后迅速占领全国市场,每一个省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扫略。另一种方式:是你选定全国市场前景最好的三个省,每个人省投放10名销售人员,“做深做透,精耕细作”的在当地成为龙头老大,那你自己去看一看,怎样效果最好,最适合。

第三,概念集中

你的市场诉求,你的市场定位,你的概念,要在客户心中非常清晰。如果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后天又变换了说辞,说来说去客户依旧不知道你想要干什么,不知道你是谁,概念不集中,凌乱分散,失败就在眼前了。概念越是集中,清晰明了的企业,越是在市场竞争中凸现优势。

第四,产品集中

不要指望能做好所有类别的产品,产品一定要分出主次,重点产品,重点投放,重点配制资源,一些次要产品,要不断把它淘汰出局。福建省的雅客食品公司,最初的时候做了近两百多个品种,可是没有一个出色的。后来经过反思,开始做重点产品,“雅客V9维生素糖果”成为他们公司的第一个重点产品,市场反应极好,后来又推出了雅客DiDaDi(雅客嘀嗒嘀)糖果,都成为雅客食品公司的当家花旦。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做产品,只有一个一个做,才会大获全胜,这就是产品集中。

第五,渠道集中

把最优秀的渠道选出来,做深做透,最终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收益。

芝华士在中国有一条渠道做得特别好,就是酒吧,KTV,慢摇吧。在这样的场合当中,芝华士差不多能占到70%以上的销售额,这一渠道,每年可以带来数十个亿的销售额。而在其他渠道的份额却是微乎其微。重点就在于娱乐场所的渠道,带来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所以我们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你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有限的资源怎么办呢?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它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这样你就可以获取你的竞争优势。

所以我们说:一个企业获取竞争优势,除聚焦战略之外,常规的途径有三种:

第一,低成本优势

低成本现在为最重要的一种概念,是我们要通过管理的内功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不是靠那些不可持续的手段去维系。

第二,差异化战略

篇2

在设定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几个点:其一,核心目标应该是上下贯通的,所有的人、物、事都应该直接瞄准这个目标。其二,避免只有销售部有目标,而非销售部门没有对应目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容易犯也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目标即业绩目标,业绩目标最后变成仅仅是销售部门的目标,似乎与非销售部门的关系不大,或者说非销售部门的目标没有与业绩目标相挂钩,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在为业绩目标服务。这是非常危险的,目标的脱节最终会造成业绩目标难以达成。其三,核心目标是否够简单,简单到白痴都能明白?检验企业的核心目标是否足够简单足够靠谱,就要做到任何人都能听得懂,甚至白痴都能听懂。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强调工作目标要量化,并且给予每个工作岗位以简单明了的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白痴”都能明白团队的目标,同时也让目标更具有可控性。

把握行动关键节点,找到最直接的行动路径

当企业确定了核心的目标之后,就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行动,布局好行动的路径。如何把握好行动关键节点呢?

其一,遵循二八定律。在我们的企业里,20%关键岗位的人创造了企业80%的价值,80%的销售额来源于20%的高质量客户……同样,在为核心目标行动的路径中,我们要找出那决定性的20%的关键节点,并把握好这些关键点。

其二,找到事物的本源。分析问题需要由表及里,才能找到事物的本源,从本源发力。在家居行业,同质化的产品竞争如此之高,企业之间很容易出现盲目的效仿,不仅产品外形高度相似,就连宣传手法甚至广告语都能如出一辙。而产品的本源是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可惜,很少有品牌能够沉下心来去认真分析用户的需求,去想方设法改进用户的体验,而未来,这一点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点。

其三,在一个点上找突破,比全面突破要容易得多。最近常被人们用来举例的小米公司又很好地佐证这一点。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发展之初的小米定义为一个“聊天室”,通过论坛、微博等方式广泛与用户互动,了解用户需求,听取用户建议,从而创造出更懂用户的手机,也开创了互联网手机新品类。这一极大的成功背后有着“聊天室”这一个点的突破,目前,小米依然在充分做好这一点,不断稳固和拓展其粉丝群。而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连锁餐饮巨头,做得也极为专注,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就像一个“培训室”,复制出全球各地的门店。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寻求单点的突破,最后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集中尽可能多的资源服务关键问题

资源总是有限的,大公司如此,又何况中小企业呢?要想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企业的核心发展目标,无疑需要集中公司尽可能多的资源为关键问题服务。

篇3

其实,太宗也并不就是完人,但他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他指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上谏的气氛,把大臣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到“国家兴旺,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并深知基层民众的重要性,所以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力争为百姓做事,在太宗和他的贤臣集团的努力下,唐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君臣相得,人民安居乐业,不仅国家的统治力和影响力空前强大,而且社会经济也发展迅速。史家称为“贞观之治”

有“全球第一CEO”之称的通用电气第八任总裁杰克.韦尔齐,他认为:一个成功的CEO,他本人不一定是天才,因为天才也会有疏忽的时候。因此身为一个天才的CEO,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懂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他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人才,发现一大批人才!他们比大多数的CEO都要优秀。”通用之所以成功,杰克.韦尔齐认为与通用的用人之道和纳谏制度大有关联。

涉及到用人之道,就联想到现在的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他们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口口声声在强调,企业的用人理念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在将人员招聘到企业以后,实际情况又是这样吗??权利没有下放;管理没有达到承诺的标准;连做事都会受到其他部门和其他工作人员的限制。就是有些企业在刚到企业是,的确将权利及时下放了,但是,在你短时间没有做出业绩,他们会认为能力欠佳,从没有考虑到业绩也需要时间,调整市场也需要时间的问题;就是你把业绩做起来来了,他们又会考虑,此人会在企业待多久,在辞职的时候是否会给企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呢??

谈到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就联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道,对人才的重视是太宗成功的最大因素,包括他广开的纳谏之路,并对纳谏之人采取用、引、责、激、誉、赏、评、正、制、戒、罚等十一字,特别适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在奖罚之外另外开辟的一条新的途径,引用前人知识,吸取竞争对手之精华,采取对臣子的责、激、誉、赏、评、正、制、戒、罚等方式激励和奖罚并存机制。

对于企业来说用人之道也在于:

1、用有才之士:只有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机会、发展、赢利的才是企业最需要、最适合的人才,而不是一味引进高级人才,往往许多的知名企业的高管或者MBA他们的能力需要的发展平台,一般的企业不一定可以提供,相反的还会让企业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2、引追求上进的人才:只有不断的学习才可以更好的工作,否者最终将被社会淘汰。

3、挖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不断的创新是为了满足市场的不断需要,同样的思路是不可能长期有效的。

篇4

相比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中小企业普遍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家族企业占比很高,公司的重要决策往往是实际控制人的“一言堂”,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在财务透明度方面,出于避税或是降低成本等原因,中小企业缺乏真实、准确、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财务造假事件,反映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健全,进一步加深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以往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轻资产,缺乏银行能够认可的有效足值的抵质押品。如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较少,企业核心价值反而是特许经营权、专利、商标等。

此外,在我国社会征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部分中小企业诚信经营意识淡漠,骗取银行贷款、非法集资、卷入高利贷等事例屡禁不绝,在经济下行期甚至有进一步抬头的趋势。

上述种种风险都造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现实困境。应当说,解决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监管当局和银行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也只有依靠各方共同努力方能根本解决。

例如,政府如能进一步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税负,则中小企业出于“逃税”目的的财务作假会大大减少,其财务真实度的提升对银行融资的顺利获批将是巨大的利好。再如监管当局如能在社会诚信管理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司法系统的审判效率、执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则对银行信贷权益的保障无疑将大大增强。

从银行自身来讲,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拓展客户基础和收入来源,既是其应有的社会担当,更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金融脱媒,大企业越来越少地依赖银行;而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都使得银行的经营压力空前加大。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业务,不管对中小银行还是对大银行,都是现实的课题。而要拓展中小企业业务,风险管理无疑是核心环节。笔者以为,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商业银行要秉承“收益覆盖风险”的基本理念。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从本质上说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不论采取何种风控措施,这种本质特征难以改变。因此,要通过合理定价覆盖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等于发放“政策性贷款”或“扶贫贷款”。商业银行最根本的社会责任是确保千千万万储户的权益,确保存款的安全。银行一定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盲目放贷。

在资产组合配置方面银行应加以重视。在组合层面主动管理,较之单一客户、单一交易的管理更为重要。银行应通过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合理确定资产组合分布。并结合通过对宏观经济、市场环境、行业风险和银行获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情景分析结果,监控中小企业信贷资产的行业分布、地区分布及其风险与收益状况,最终确定业务发展优先级。还可根据资产五级分类情况及资产质量迁移情况,预设资产质量监控指标进行监控管理。

在授信过程中,银行要兼顾审批预警并重。银行在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中要既重审批,也重授后管理及风险预警,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营变化、波动远比大企业明显。银行应对授信客户进行日常监控,对各种风险信号进行调查、归纳及分析,及时调整策略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回收。

银行还要注重现场调查,以及“三品三表”等非财务因素的调查核实。基于中小企业普遍财务报表不真实、不全面的情况,为缓解信息不对称,银行应通过对企业主人品、企业产品、抵质押品和企业水表、电表、税表(或海关报表)等的审查,力求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主要风险因素,合理地选择客户及给予适当的授信额度。

此外,银行应以供应链为切入点,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实现中小企业的信用增级。中小企业发展看似各自为营,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银行,与其单一地寻找和看待一个个中小企业,不如将其置于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加以分析判断,有效控制风险。

篇5

集中于顾客心智指向的品类

我们很多企业经营原则第一条是顾客是上帝,第二条是如果我们有什么不对,请看第一条。我们企业明白了满足顾客需求的重要性,一度把顾客当成上帝看待,忽略了企业经营第一条原则应该是集中顾客心智。

满足顾客需求没有错,错在于我们企业没有明白满足顾客需求是必要条件,而不是致胜的必然条件。顾客需求是没有止境的,一秒钟之前可能顾客需求矿泉水,一秒钟之后可能顾客需求又转向保健饮料了。那企业是否有这个应变能力来满足顾客需求呢?答案是不可能的。

当然,满足顾客需求是关键的,关键在于企业要集中于顾客心智。企业集中顾客心智时,满足顾客需求就轻而易举达到。心智指向是品类,只要企业将品牌做成品类代表后,顾客就会源源不断购买品类代表品牌。比如可口可乐,从美国风靡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之所以受到顾客欢迎,其品牌就是指向顾客心智认知中最有价值的品类——可乐品类。还有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门锁中的Keylock,借助顾客对美国这个国家具有高科技产品的认知优势,开创了“美国高端指纹锁”的品类战略。

集中顾客心智,就是开创新品类,让品牌成为新品类代表品牌,只要中国企业这样做,品牌自然会满足顾客需求,达成企业经营的目标。中国大多数企业经营的品牌,普遍缺少心智指向的品类,因此,集中顾客心智,是中国企业首先要考虑的。

集中于单一鲜明的产品

我们企业往往会有这样的意识,认为越多的产品会赚越多的钱。事实上说明并不是如此。看看红遍大江南北的王老吉吧,就凭一个红色罐装的产品,2009年在中国市场一举超越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可口可乐的罐装,成为中国第一罐。

王老吉成功说明了什么,集中产品的关键性,一个品牌要想赢得顾客购买,单一产品是最容易让顾客达成心智认知的,并且,在这个浮躁的信息时代,易于消费者作出迅速的购买决策。

我们很多中国企业固执己见,减少产品就是影响到企业经营啊,企业经营风险很大。其实这个担心是可以原谅的。毕竟投资上指明说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说得也是分散投资以规避风险。但是中国企业一定要认清企业经营与企业投资不同,企业经营是需要利润的,没有利润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就是面临破产的危险。

虽然企业经营产品多,销售额也比较大,但是就是不见企业利润,像日本东芝、富士通等大企业,居然上销售额非常迷人,可是利润不够偿还银行贷款,还怎么为股东分红呢!中国企业没有人家那么大,就更不应该扩大产品线,集中于单一产品上,做最利润的产品,是我们中国企业集中经营其次选择。

集中于称配品类的渠道

渠道为王。我们中国企业由于面临着市场历史特殊性,以渠道建设为重要往往是中国企业的使命,因此有得渠道者得天下之说,中国企业也拼命地为攻占渠道大打出手。

渠道固然重要不用说,但是渠道不是中国企业本身自有资源,在一个阶段内,可以凭借着一定的财力支持达到占领目的,随着时间发展,假如企业的产品无法为渠道获利,那么,等待的就是企业的产品自动下台。

谁能为渠道获利,可能渠道就选择谁,更为重要的是,毫无目的地占据渠道,企业不仅浪费资源,而错失利用渠道抢占顾客心智的先机。王老吉指向“防上火”品类后,就是集中于餐饮渠道,大力开拓酒菜馆、川菜馆、火锅店、烧烤场等餐饮渠道,因为饮食是上火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辛辣”、“煎炸”饮食。

王老吉此集中,不仅可以节省企业开拓渠道资源,而且把资源集中到餐饮渠道上,有效支撑到其指向“防上火”的品类,自然,集中渠道后,利润回归就不在话下了。

集中势能人群的传播

还记得有一个CEO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我知道自己的传播费用有一半是浪费掉的,可我找不到是那一部分。其实泄露了企业在传播上是很无奈的。

中国企业传播上喜欢轰炸式宣传,或是遍地开花。这不仅是传播费用浪费的问题了。搞轰轰隆隆不会带来客户的。经常看到中国企业搞公关活动,活动时场面异常热闹与火爆,可是活动后,发现产品依旧没有畅销。热闹不会带来营销,集中传播于势能人群,才能不至于浪费的。

篇6

古代《庄子.拓盗篇》记载了这样一则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男子尾生高,跟他心爱的姑娘相约蓝桥下见面,尾生高在桥下等着,偶遇天下大雨河水猛涨,美丽的姑娘迟迟未到,他为了信守诺言而痴痴等待,不忍离去,终于河水漫过头顶,他抱着桥柱被洪水吞噬。用生命履行了对情人山盟海誓的诺言。尾生高虽死,但却化为儒家五常中“信”的象征,后人奉之曰:信若尾生。他成了我国古代的守信典范。

小企业者的社会责任在哪里?信誉意识在哪里?职业道德在哪里?

市场经济与“赌场经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如:重庆小型家装材料企业或是经营者,他们是知道利用协议、合同、货单、标书等这些经济文书,为自己的企业谋利的。但他们牢牢掌握了消费者不会为了小额数目的金钱和他们去打官司,去消费者协会投述,去跟他们争分夺利的心理。像零摊货担一样,只求做一次不求回头客。他们知道新房装修对一个消费者来说不会是接二连三地消费。所以,他们也和消费者签协议、合同,要求消费者严格履行合同条款,但是,企业方却往往不严格按照合同办事,违背协议,损失消费者权益。它们要么拖延交货时间、要么在建材质量、要么色彩、尺寸、甚至款式上等都不能满足业主要求。特别是装修时间或交货时间的拖延,或许是建筑行业的火爆导致他们生意太好了太忙了吧。

公平不仅是价格的公平,也包括双方地位的平等。小型家装企业和业主的这种不平等交易归根到底也就是企业的不诚信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诚信本应该是企业的生命,也是经营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其行为跟赌徒没有两样。这些经营者的行为真的很符合爱德曼的调查数据。

篇7

二、主要目标

民营企业50个,全县新发展民营经济业户1530个。民营经济新增税收400万元,对财政贡献率提高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值5亿元,新安排从业人员3000人,出口创汇值2000万元。巩固发展“一大两小”基础上,年内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500万元以上的5户,100万元以上的10户。

全县民营经济发展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

(一)围绕现有工业企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高科技产业等大项目,突出抓好项目工作。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机遇。重点抓好有机黑大豆系列产品深加工、免煮面、药厂固体制剂车间改造、玻璃厂格法生产线改造、华海集团新打油井、英华乡肉羊养殖加工等项目建设。

(二)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突出抓好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建设。有助于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重点抓好到镇的万元田(棚)园区,股份牧业园区,农产品贸易园区,稻米加工、豆制品加工、葵花仁加工出口和嘎什根苇柳编织的资源产品加工、森林公园等标准高、规模大、特色强、科技含量高的园区建设,尽快拉动农村各业快速发展。巩固每乡原有的一大两小”农产品加工项目,并在做大做强和新上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突出抓好全民创业。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扶持引导力度。支持干部职工轮岗创业;支持域内外资本合资合作办实业;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帮助其上规模、上水平。大力发展信息、旅游、金融、现代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完善服务体系,扩大经营规模。重点抓好苇柳编织、玻璃器皿、葵花仁加工、羊毛衫等重点出口创汇企业的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017-02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志丹博士的专著《道德经营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已经出版,我有幸捷足先登,拜读了此书,在饱览清晰独特的研究思路和创新深刻的学术观点的同时,深感敬佩。我们知道,经济伦理学自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兴起,渐成为“显学之显学”,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涵盖了企业伦理、劳动伦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伦理等在内的诸多领域,学科体系日渐完备,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其中关于企业伦理的研究成果和论著更是灿若群星,不胜枚举。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在一个前人已经进行了深入探讨的领域,想要再开辟新的研究视阈,提出新的论题并系统论证之则实属不易。难能可贵的是,志丹博士却另辟蹊径、锐意创新,一改以往纯学理研究企业伦理道德问题的理路,聚焦企业究竟应该如何“用德”、“践德”,进行企业道德经营的研究。可以说,这决不仅仅是一种研究视角的转换,更蕴含着一种新时代的经营哲学的诞生。

《道德经营论》一书主要内容和基本脉络是:该书由王小锡教授的“序”、“绪论”以及十章内容组成。“序”里重点对“道德经营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该书的创新点”进行了高屋建瓴地分析厘清;在“绪论”里重点论述了道德经营研究的学术基点、研究发展趋势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一章“道德经营的概念”重点梳理了以及道德经营概念、强调“道德经营”的缘由);第二章“道德经营的合法性”着重分析了宏观层面的经济道德本质维度、中观的企业道德本质维度以及微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道德本质维度以及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危害四方面驳斥企业非道德经营神话,从而论证了道德经营的合法性;第三章“道德经营的核心价值”主要分析了道德经营的核心价值——义利统一的概念和正当性、企业义与利的概念、统一及其三个层面;第四章、第五章“道德经营的基本价值”着重阐述了道德经营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绿色发展和合理慈善;第六章“道德经营的关键环节”基于领导力问题的重要性,提出并深入地阐述了企业道德经营的关键环节就是道德领导和道德决策;第七章“道德经营的人格范式”揭示了经济道德人的合法性根据、合理性边界及其互利的行动原则,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经营的主体依托和主体模型建构的问题,并深入而全面地回击了对互利主义的质疑;第八、第九、第十章“道德经营的时代境遇”则集中分析了当代道德经营遭遇到的责任伦理、人权伦理、财富伦理、信息伦理、时间伦理、空间伦理等时代性问题,使得道德经营植根于当代实践的沃土、直面时代性的伦理问题。

纵观全书,其特点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概念范式创新。著者在企业伦理学与企业经营学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企业“道德经营”的概念范式,这在国内经济伦理学界尚属首创。著者认为:“所谓道德经营,是指在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主张道德价值观驱动经营活动,坚持义利统一的基本原则,以及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保护生态和合理慈善等基本价值,遵循伦理道德理念与规范来规约自己的经济行为、经营活动,保持经营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以及合目的性和合理性之间的有机融合、辩证统一,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相统一的战略性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经营的行为习惯、内在品质和道德境界。”[1]简而言之,道德经营就是企业按照道德理念来指导自身的经营行为,合乎道德地谋取正当的利益,从而真正建构起企业的战略经营模式。这一崭新的概念范式,既是企业伦理学、企业经营学以及管理学研究的理论新范式,也是分析企业问题的理论新范式。

除此之外,这样的概念范式或论题的创新在专著中还有很多,如“道德竞争力”、“经济道德人”、“互利的边界”、“慈善责任的合理性边界”、“时间伦理“、”空间伦理”、“道德致用主义”等。这些原创概念不仅对经济伦理学、企业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和深化拓展的作用,而且对于其他学科方向的研究也具有范式创新的意义。

2.分析视角独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伦理学科体系的完善,经济伦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已经成为现实经济活动的指导原则。在现实中,一些企业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道德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和精神资本,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理念和根本原则。但问题是,如何使这些经济伦理学的理论能够真正“面向实践”(恩德勒语),为企业经营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则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更具现实意识、问题意识和担当意识,突破现有的研究“瓶颈”,选择新颖独特的研究视角。

与以往的研究相异,本书的著者在挖掘企业经营哲学范式嬗变的历史脉络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道德经营这一新颖独特的研究视角。以企业道德经营为切入点,关注企业如何“践德”和“用德”,力图整合经营与道德,实现两者的交融互涉、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专著对道德经营之“道德”的强调,对道德经营合法性的本体论论证,对道德经营人格范式的诠释等,都不仅为企业伦理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大大增强了立论的力度。

3.体系构建完备。对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而言,理论体系的构建和问题的研究总是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始终是前提,唯有特色学科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才能奠定学科应有的地位;而问题的研究也必然是理论的依据和基础,唯有关注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感”的经济伦理问题研究,才能诠释伦理道德之于经济生活的应用价值。因此,真正的学术创新一定是“形而上”与“形而下”自觉结合的产物。

专著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道德经营问题,构建了道德经营的基本理论体系,不仅深入系统地聚焦了道德经营的一般逻辑,探讨了道德经营的概念、合法性、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关键环节、人格范式,而且多层面地透析了道德经营中的现实问题,将道德经营遭遇的责任伦理、人权伦理、财富伦理、信息伦理、时间伦理、空间伦理等突出的富有时代意蕴的论题都涵盖在内,可谓体系完备、逻辑合理、自成一体,堪称经济伦理学“形而上”与“形而下”自觉结合的最新成果。

4.研究视野开阔。专著以中国与西方结合、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互涉的“视阈融合”方式,深刻而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经营的概念解析、原因探秘、实践路径和时代境遇等四大问题,涉及的论题广泛,研究视野十分开阔。

比如,书中对时间伦理、空间伦理的探讨,就是研究的亮点之一。企业道德经营离不开时空元素,而经济伦理学中时空伦理的研究却相对贫乏。著者从人之存在的两个基本维度“时空”出发,探讨了时空的伦理意蕴,揭示了现代企业经营所要面对的主要时空伦理问题—企业劳动伦理和企业经营的空间正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者以生存论意义上的社会之间概念为基点来透视时间伦理,以资本逻辑与空间伦理建构为主线来研究空间伦理问题,这种大胆而深刻的探讨,对目前的经济伦理学研究具有补白之功。

除此之外,对企业目的幻象的批判的角度来论证财富伦理,从企业信息主体对待和处理企业信息的伦理方式与态度来切入信息伦理,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资源来阐述责任伦理,从女性歧视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人权问题来拓展性地研究企业经营中的人权伦理问题等,无一不展现了著者宏阔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5.学术资源丰富。著作不仅用一定的篇幅阐释了国内外关于道德经营理念以及道德经营研究的学术脉络,而且在全书中贯穿历史分析与对比研究方法,融合了大量跨学科的学术资源。例如,书中从中西思想史的不同视角道德经营的概念进行一番知识考古和界定透析;在阐释道德经营(而非“伦理”经营、道德“营销”、道德“管理”)的缘由时,作者选取了三个角度:一是梳理了在严格道德哲学意义上,中西对“伦理”、“道德”概念的必要区分,使得“道德”经营能更强调主体经营的主体性、自主性、自律性以及应有的经营的行为习惯、内在品质和道德境界;二是探究了西方对“形式理性”的批判与反思,提出了企业经营范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即强调道德主体的内在心性品质的培养之于企业的价值意义;三是理性批判了西方强势文化对国内学术概念的影响,揭示了企业经营活动的道德本质[1]。为了分析的透彻清晰、具有说服力,著者的研究决不拘泥于学科门户之限,广泛爬罗剔抉、灵活地整合了古今中外诸多门类的学术思想资源,所涉及学科涵盖伦理学、经济学、哲学、经济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构建了全面丰富的学术信息平台,从而使得分析说理具有充分的穿透力和说服力。

篇9

1.整合资源。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国家资源、社会资源和企业自身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要在有限的资源下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就要不断整合优化资源。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是连锁经营的重要表现形式,“分”与“合”是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连锁经营以其独特的分合魅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渗透。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同的定位与位置,整合企业资源,进行连锁经营阶段性规划运作。连锁经营的营销模式在企业发展中产生的效用是潜移默化,犹如清水般无孔不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渗透。内部管理,外部经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管理与经营是企业的内部与外部资源。“分”与“合”是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分即外部市场经营细分,内部管理职能细分;合即外部市场经营整合,内部企业管理整合。 “分”有多种方式,在企业中随处可见。管理区域细分,工作岗位细分,市场细分,产品线细分等。某食品生产企业把他们在终端销售的促销员外包给第三方企业,这个是企业工作职能的分离。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合”的影子。企业与员工的合作,企业与企业合作,工作程序整合精简化,文化理念整合(CIS ),客户管理整合(CRM ),价格线区域整合,宣传资源整合,渠道整合,物流资源整合等。

2.规模效应。连锁经营解决了大批量销售与消费者分散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零售组织的重大变革,被称为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有着其他零售组织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连锁经营中,连锁总部保证了各连锁店在产品、店名、店貌、服务等方面的统一性,以满足消费者对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从而达到吸引顾客、扩大规模的目的。同时,连锁经营能把众多单个资本迅速集中起来,形成整体力量。在同样的竞争条件下,通过连锁体系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与消费者联系,能快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迅速将生产厂家的产品推向市场,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由于连锁店中的商品或服务较其他商业形态机构更具价格优势,而且集中采购又使商品的品质有所保证,所以对顾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企业连锁经营的成功案例分析――以屈臣氏为例

屈臣氏集团是世界第三大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集团,在全球拥有3300多家零售店。去过的人都能切身地享受到舒适的购物体验,没去的人对于它的“个人护理专家”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自1989年4月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店后,现今在中国已拥有1000多家分店及13,000多名员工,拥有超过2200万会员。 屈臣氏的成功经营管理之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独特的门面形象设计。屈臣氏的独特门面设计和独特理念,引领了化妆品连锁行业中最突出的风格特色和独特的经营模式,从整体的外到内,整体形象的统一和定位理念都融合到一起,屈臣氏的风格特色比较符合大众消费群的定位,是化妆品连锁行业中最为突出的亮点。

2.成熟的营销管理体系。屈臣氏具有一套独特的营销管理模式,从内部讲,在管理上比较专业化和正规化,员工的专业培训和对产品知识、销售技巧与屈臣氏的特色理念抓得比较好。从外部看,在整个店中,具有多样化的促销策略和管理模式,准确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针对每个顾客采取多样化的促销策略,逐个抓住终端顾客的需求。

3.产品定位符合大众消费群。屈臣氏的产品定位比较符合大众消费群,主要面对高中低价位的层次产品,大部分涉及到中低端档次的价位产品,对于消费群所选择的产品当中有利于他们各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从定位中都有高中低价位的产品陈列专区,顾客选择比较方便。

4.具有良好的服务口碑。屈臣氏的服务口碑成为消费者最大消费来源,一个口碑成为屈臣氏的一桶金,在屈臣氏消费,你可以轻松的享受不一样的服务,在店内比如你买东西,店员会对你说,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呢?或是你买到两件以上产品,店员会主动给你递篮子,这个就是屈臣氏口碑品牌的效应。

5.终端市场信息的了解与反馈。屈臣氏的终端信息反馈调研是他们最主要的竞争优势之一,因为屈臣氏的终端市场,无时无刻不在为终端顾客解决他们的需求目的。在店内,有神秘便衣员工会对顾客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你对本店的需求哪些最为满意和不满意,对本店的服务是否满意,本店产品价位符合你吗等。

屈臣氏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连锁经营先天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理论和物流管理两个方面。从理论上说,连锁经营的统一店名,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广告,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等,使商业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加强了协调,因而有利于资源的配置,节约成本,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和效益。从物流上说,连锁经营物流系统是由采购、配送、流通、装卸、仓储、信息处理等六个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能把各自特定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运行产生出新的总功能,这个总功能再去协调各个子系统,从而使各子系统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中保持协调一致,实现商品的科学流动。

三、连锁经营的风险及对策

连锁经营虽然有着显著的优势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如果不把经营者能力、企业资金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相结合,无法发挥连锁的优势。为此,企业对于连锁经营存在的风险应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一定的对策来规避。

1.风险。(1)经营者素质风险。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化经营模式,要求其经营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而现实中,各门店的经营者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各分店中如果有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的经营者,则会损害连锁企业的形象和声誉。此外,经营者如果不严格执行统一的管理规则,也会增加商品经营失控的风险。(2)市场风险。现代市场变幻莫测,连锁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可能存在兼并、收购后的文化差异难以融合,导致人员思想和经营秩序混乱;市场饱和仍重复建设;消费者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等风险。(3)监管的风险。连锁企业规模越大,门店数目就越多且分散,距离遥远,鞭长莫及,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连锁总部支援、指导不力,信息传递、后勤支援等出现偏差或力度减弱,会给企业带来意外的风险,甚至使整个企业蒙受重大损失。

篇10

江西林恩茶业有限公司自2002年创立以来一直从事我国传统绿茶、特种茶的种植、收购加工、拼配、分装、研发和国内外市场营销业务。公司通过十年来的奋力拼搏,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公司出口规模不断增大,2012年达1800多万美金,安排就业100余人,为国家上交利税260万元,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为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公司目前拥有景德镇浮梁县、南昌新建望城新区生产基地10,000多平方米的食品级茶叶生产加工厂房,组建了多达120人的产、学、研、销一体化的团队,连接专业合作社、经纪人30多家,茶农4,000多户、上游加工企业80多家,涉及茶园面积50,000多亩,建立起横跨国内茶叶主产区的战略伙伴货源基地和遍及五大洲的海外销售网络。公司引进日本、印度、英国、德国先进茶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称量、刻读、分装设备,为江西省内首家同时通过QS、HACCP、ISO9001-2002、ECOCERT等国际认证的专业茶企。公司的货架式立体仓库、立体三角包袋泡茶、全自动果味茶生产线、全自动小包装分装线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2012年公司茶叶经营4,6OO吨,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林恩”品牌荣获2012年度江西著名商标,公司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质检总局质量诚信企业、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西省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和江西省十大茶叶名企。

二、林恩公司经营做法和发展路径

林恩公司针对目前茶叶出口市场的新状况、新挑战,不断创新经营方式,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分工,善于引进和借助外力,将经营延伸到价值链上游的品牌、研发、融资、渠道和下游的营销网络,占领每一个经营环节的制高点,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开辟生产基地,稳定货源供应

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区域性竞争发展为全球性竞争,企业之间争夺市场、争夺顾客的竞争关键是质量竞争,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已成为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茶叶质量安全是茶产业的生命线,是产业化的核心问题。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已被茶企奉为行业的第一准则。为了产业链的稳定,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林恩公司2003年开始在景德镇浮梁县、南昌新建望城新区建立自控茶叶生产基地,通过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提高源头掌控能力,规范对生产过程中风险的控制,确保茶产品随时与随机的可追溯。建立自控生产基地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精细化,稳定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公司茶叶实现季产年销,帮助客户稳定了货源,实现了产品有效供应,增强了客户对公司和产品的信任度。

(二)建立加工基地,提高经营效益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茶叶进口国食品安全门槛越来越高。如果茶叶加工生产不规范,则会对饮用者的健康带来危害,降低茶叶的商品价值,影响茶叶产值,所以加强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控制,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是茶企加快发展的方向。

建立加工基地是林恩公司致力茶叶品牌化、高附加值化的又一新招。林恩公司自建10,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高标准的无公害茶叶加工厂,投资300多万美金引进日本、印度、英国、德国先进茶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设备和技术,实现了省内首家全程清洁化、不落地、中央除尘和灰尘集中收集,激光刻录,自动称量分装,全程现场监控的流水化生产。公司的货架式立体仓库、立体三角包袋泡茶、全自动果味茶生产线、全自动小包装分装线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茶叶加工基地的建设,确保了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经营效益。

(三)设立研发机构,丰富产品种类

为适应现代消费观念的变化,进一步提高茶叶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世界上很多产茶国和消费国都开始致力于茶叶新产品研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世界上研究开发的茶叶新产品已成为拉动茶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并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茶叶行业必须采用新的技术开发新产品,丰富茶叶种类,满足更多层次消费者需求,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林恩公司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早在2006年便率先在公司单独设立新产品研发部,并与国内知名院校专家合作,紧跟国际市场潮流,引进专门人才从事茶产品的科技研发和持续创新,走环保、美味、多样化和便利化、国际化的消费新路子。引入国际大企业参与投资和全球合作,开发全球研发共享平台,把国外茶实验室搬到了茶叶基地。通过对茶产品的深入研究和海外市场的流行趋势摸索,围绕中国茶的多品种做文章,每年定期向市场推出一批国际流行的新类别、新口味、新款式,树立起中国茶在国际市场时尚、安全、健康的新形象,走在了产业链的最前端,实现了科技创新的最佳价值。

(四)吸引国外投资,壮大企业实力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不断增加投入,然而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和国内投资困难较大,吸收外商投资是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一条出路。通过利用外资,中小企业可以提高整体素质, 从产品、技术、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入手,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作为一个以茶产品出口为主的创业型民营中小外贸企业,在与英国一家老牌茶厂通过业务关系建立信任后,林恩公司主动放低门槛,以资源换市场,邀请英方投资入股,2005年获得英方100万美金投资。吸引国外投资不仅能够使林恩公司在创业初期得到急需的资金, 弥补资本缺口,壮大企业实力,还能把英方原来在中国分散的货源和产品资源整合到林恩,提高了公司运营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公司竞争力。同时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知识,利用英方的海外营销渠道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拓展了公司发展空间。

(五)引进国外品牌,增强竞争能力

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目前, 国外品牌最渴望的是找到具有良好市场通道并且信誉可靠的合作伙伴从而进入中国市场。针对国外品牌的心理和需求, 国产品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以积极的态度与国外品牌合作。对于众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则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国外品牌或与国外销售商合作开发品牌,加速对目标市场的占有以及自有品牌策略的实施。

林恩公司五大类40多个品种产品80%以上以品牌小包装方式进入海外终端市场如麦德龙、沃尔玛、欧尚等,部分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同时公司还引进了面向白领和时尚人士、行销五十多个国家、横跨五大洲的英国品牌红茶。时尚的英式红茶自投放中国市场以来一直得到业界高度关注和市场青睐。通过引进国外茶品牌,林恩公司不仅迅速占据了国内茶叶市场的一定份额,增加了公司经营收入,还在规范的市场运作中学习了国际知名茶品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 从而提升了自己的品牌文化和企业竞争力。

(六 )开展多种经营,拓宽业务渠道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许多西方国家在取消关税壁垒的同时,逐步将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形式来保护国内的相关产业。国外茶市场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欧盟和日本的农残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给茶叶出口造成很大的困难;二是国家全面取消了茶叶出口许可证管理,国内的中小企业都可以做茶叶出口贸易,行业无序竞争激烈,影响了中国茶叶行业的健康发展。

基于发挥优势抓住市场机会的考虑,林恩公司制定了内外并举的发展战略,在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做好内销:一是兼并了南昌的百年老字号“春蕾茶庄”,开启了内销之路,整合了“春蕾茶庄”自身强大的采购和传统加工技艺;二是面向国内中高端市场打造了林恩商礼茶。林恩茶叶占有江西出口茶市场占有近40%的份额,已成为江西的一张文化名片;三是引进英国品牌红茶,推广西方时尚茶文化,扩大国内茶叶市场份额;四是从事茶加工贸易,从国外进口香精、香料,加工成新茶复出口到国外市场;五是进口非洲欠发达国家的红茶。非洲一些国家茶叶进口享受我国零关税待遇,且卫生质量安全有保障,因此非洲进口红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将不断扩大,林恩公司通过多种商业模式并举,开展多元化经营,拓宽业务渠道,不断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林恩公司的经验及启示

(一)加强行情调研,掌握市场动态

国际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业务机会稍纵即逝,中小外贸企业必须加强行情调研工作,通过调研了解外国的经济情况、市场情况、竞争情况,做出口要了解世界市场的需求,做进口要了解国外的供应。国际市场行情经常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小外贸企业只有通过调研及时了解这种变化才能正确制订和实施企业加快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林恩公司通过加入江西省茶业联合会、江西国际贸易企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与其他会员单位建立茶行业市场动态和资源内部共享机制,加大了对市场动态的了解。同时将公司内训常态化,邀请国内茶叶行业专家讲座交流,传递茶叶市场最新信息,开拓员工的视野。另外,林恩公司始终认为国际化的业务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国际贸易团队必须要到国际市场第一线去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所以经常外派员工出国,每年十几次,以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为公司正确制订和实施加快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依据。

(二)重视互利双赢,增强合作意识

为了开辟新的增长点,中小外贸企业需要逐步打破传统界限,增强合作意识,与产业链其他企业通力协作,实现互利共赢。企业之间的协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企业发展和运用资源的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战略。通过合作,各方可以利用合作的整体优势,把蛋糕做大。与此同时,合作各方都能从中获得较多的收益。

多年来,林恩公司正确运用比较成本论,通过联合发展和对外分包等方式,与农户共同入股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全部原料,逐年分批培训加工技师和评茶员,免费提供统一的包装材料和标签,统一加工技术和标准,培植茶叶生产大户和农村茶叶经纪人,提供季节性预付收购款等各种综合手段,想方设法让利益链上的上游茶农和加工户首先获益,以此调动了茶农规模化、清洁化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也保证了企业内外销市场的货源和质量稳定,有效地降低了经营成本,实现了茶企、茶农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三)组建专业队伍,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面对国际买方市场的现状,高效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中小外贸企业角逐世界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林恩公司始终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注意力放在客户满意和员工满意之上,坚信员工满意可以提升客户满意,积极倡导尊重员工的企业氛围,让员工做体面的工作、有体面的收入、过体面的生活。同时努力在企业内部打造基于制度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设立了员工子女励志奖学金、无上限助学金、员工应急帮助基金等,每年投入十几万元用于一线员工帮扶济困,同时暑期为员工家属子弟和社会大学生提供大量见习、锻炼机会。“唯有敬业,方能专业”,企业每年拿出大笔资金和时间用于员工的培训和学习,资助骨干员工接受再教育和岗位资质提升,极大提高了员工学习热情和企业忠诚度,造就了一批忠诚、专业、有学习力、创造力、国际化理念的专门人才队伍,为企业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四)讲究诚实守信,提高企业信誉

惟有诚信至上,企业才能长久不衰。讲究企业信用是一种社会责任。著名管理学家克拉伦斯·沃尔顿曾说应该把企业看成是讲信用、讲商誉、讲道德的组织而不是赚钱的机器。诚信意味着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它虽然不会像有形的产品那样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市场和利润,但它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无形推动力。

林恩公司坚信国际贸易就是诚信贸易,一直奉行“诚信为本,攻心为上”。2003年创业初期,公司没有自己的工厂,由于上游企业使用旧包装,在发给斯里兰卡客户价值2万多美金的茶叶中,发现很多杂质颗粒,导致客户无法销售。林恩公司获悉后立即决定由客户就地销毁,再发一批新货。此诚信之举令客户感动,客户决定自己帮助安排人手进行二次分拣,剔除杂质,只收分拣费用,为林恩挽回了大部分损失。林恩公司认为商业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品牌竞争、信誉竞争、实力竞争。诚信经营,讲究信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从而使客户信任自己,产生忠诚,有众多这样的忠诚客户,企业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赢得市场,从而能够维持企业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五)强化内部管理,降低风险成本

在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也随着企业自身发展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企业组织结构较为简单,规章制度缺失,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对风险尤其是投资、筹资、资金管理方面、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等方面也认识不足,风险管控较弱、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健全,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林恩公司紧紧围绕公司发展目标,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意识,重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强化内部审计,协调外部监督,在加强基础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继续强化制度管理,形成以制度约束行动的规范管理模式,建立了适合企业自身成长的内部管理制度,公司内部管理实现了体系化、流程化、管理化和制度化。同时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透明度,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防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六)重视对外联络,优化发展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在协调外部关系的工作中,建立良好的行业、政府关系非常重要。中小外贸企业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行业、政府关系计划,与相关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与其有效的联络沟通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升企业信誉度。

林恩公司深知对外联络工作的重要性,常怀感恩之心,感恩客户,感恩同行,感恩政府。公司董事长袁利人先生当选为江西省茶业联合会副会长、江西国际贸易企业协会副会长、南昌市农业产业化协会监事长、南昌市2010年度十大能人创业标兵,获得了更多的行业话语权和同行、政府部门的认同。通过与行业、政府建立良好关系,不仅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经贸信息,在经营上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而且通过参与行业、政府组织的一些活动,对自己进行宣传推介,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进了与各界朋友的相互了解,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芳,邹俊.欧债危机下中小外贸企业转型问题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12(08):28-31.

[2]朱小燕. 对中小企业国际竞争方式的分析——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国际经济合作,2010 (08):86-90.

篇11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

(1)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法律制度不是万能的。会计职业道德在法律制度之外发挥着重要的补充调整作用。这种补充作用要求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在业务素质及职业操守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以此满足会计工作本身的具体要求。(2)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会计能否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能否及时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都需要良好的职业素质做保障。会计在工作中能够正常发挥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会投入高度的工作热情,发扬高度的责任感,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减少决策的失误,从而尽快的实现工作目标,确保企业稳步发展。(3)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适应社会的内在要求。会计职业道德能够促使会计在执业时更好的进行自我约束,引导会计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促使其尽快弥补不足,改正错误,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和自我形象,适应时展的大潮。

二、企业运营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不利影响

(1)企业过于关注经济效益的追逐,导致会计工作者法制观念淡薄。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我国正在践行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然而,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运营法制化规范化,导致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我行我素,无视法律的存在,无视职业规范的约束,办事不依法,不计法律后果,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这种法律观念相当淡薄的后果不仅阻碍企业的长足发展,也可能招致个人前途的断送,最终只能是人财两空。(2)企业规章制度不能切实贯彻,会计工作者造假现象频繁。企业往往依靠会计提供的虚假信息获取相关人员或组织的充分信任,从而赢得更多的投资机会、额外照顾、不应发生的贷款项目等经济实惠。这样,企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会计人员通过造假行为反而可能得到企业奖励或职务提升。(3)会计报表制度尚未普遍建立,其他部门难以对企业进行监督。目前,鉴于我国企业尚未普遍建立会计报表的工作行为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会计弄虚作假提供了温床。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管理等部门之间沟通频率低,在办事过程中协调度不够,难以形成合力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严格把关,从而导致虚假信息频频出现,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也比较弱。

三、提升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途径

(1)营造优质企业文化氛围。优质宽松的企业文化环境能够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越来越认同学校的行为,并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步调一致,提高企业整体的凝聚力。(2)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企业应当根据自身运营目标的需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深度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培训,能够使会计人员对企业竞争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促使其树立责任心,认清工作本职和工作要领,高效率的完成工作。(3)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企业应当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确保会计工作有序稳定的开展。会计人员与其他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朗化;企业财产、资金的重大调度或处置的决策和执行应当符合内部章程,部门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定期清查财产范围、额度、处置方向。(4)健全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在企业运营中,应当严格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办事工作,对违法行为,应追究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工作出色,严格按章办事的行为予以一定奖励;对于心术不正,利用工作之便引发职务犯罪的会计人员应当严惩不怠。(5)建立会计岗位的轮换制。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可以使会计工作人员接受新的职责范围,拓宽其知识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避免因长期处于一个工作岗位而容易引发职务犯罪的可能性,从源头上遏制了财务方面的不良势头。(6)完善会计人员的约束机制。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然要注意对工作人员的有效约束。最有效的约束机制就是的自律。企业应当结合本身的现实情况,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建立一种职业道德的自律与其他方面的他律有机结合的会计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完善,有利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篇12

一、导言

基于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环境规制的措施以及北京市资源的有限性,北京市要做大做强汽车工业,就必须走一条高技术效率、高技术含量的道路。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生产率影响进行了诸多分析及检验,得出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传统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的增长会产生抑制作用。Dension(1981)、Gollop and Robert (1983)、Barbera and MC-Connell (1990)、Gray(1987)、Jorgenson and wilcoxen(1990)等认为强制性环境规制可导致生产效率降低。谢洪军,任玉珑(2007)认为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部门经济效率在总体上处在较低水平,且污染物排放的增加使产出降低或投入增加,降低工业生产率。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在面临较高污染治理成本时,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企业效率。Judge和Douglas(1988)、Francisco和Leung(2005)分别对美国企业和墨西哥虾业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财务绩效、农业生产率有正的影响。白雪洁,宋莹(2009)的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可提升中国火电行业整体效率水平,印证了“波特假说”。王兵、吴延瑞和颜鹏飞(2008)测度了APEC17个国家和地区1980―2004年对CO2排放做出不同规制的三种情况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发现环境规制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水平。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并不必然导致企业生产率的下降,甚至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环境规制既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率提高的事实,也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率下降。季永杰、徐晋涛(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环境政策(如排污收费)对不同规模企业的技术效率影响不同。解垩(2008)指出,增加治污投资和减少工业SO2排放对工业生产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对于环境规制对北京市汽车业生产率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传导机制的研究鲜见。

二、环境规制影响北京市汽车业生产率的直接传导机制

环境规制对汽车产业生产率的传导机制,就是环境规制通过对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等作用,而对汽车产业生产率产生综合影响的过程。

(一)环境规制对汽车业生产成本的传导机制

环境规制对汽车业生产率影响的直接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方面。在环境规制作用下,产业成本的增加,其作用机理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汽车制造产业为了服从环境规制政策所产生的成本,包括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等产生变化的成本及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污染含量低,但成本较高的生产要素而增加的成本;第二,在调整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以降低污染排放所产生的费用增加产业生产成本。(1)废水污染防治成本提高。汽车及零部件的装涂是汽车制造过程中产生废水排放最多的环节之一。涂装废水含有树脂、表面活性剂、重金属离子、油、磷酸盐、油漆、颜料、有机溶剂等污染物,CODcr值高,若不妥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2)废气污染防治成本上升。汽车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是污染空气,加快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锅炉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中涂室和面漆室产生的漆雾和二甲苯气体;中涂和面漆烘干的有机废气与喷漆废气(主要污染物为二甲苯)。(3)固体废物处置成本增加。汽车制造项目固体废弃物种类较多,对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属于危险废物的有:漆渣、磷化渣、脱脂清槽废液、磷化清槽废液、表调废液、电泳清槽废液、超滤清槽液。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垃圾堆,汽车业必须采取多项措施,首先,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产生废弃物少,易回收的原材料,并根据实际需要改善包装方法,实行废弃物分离和分类。其次,提高废弃废物的利用率。

环境规制对汽车业生产成本的传导机制可描述为:北京市政府出台环境规制措施,对汽车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作出更为严格的限制与要求,汽车制造企业为应对环境规制措施必然会在污染物的处理上增加投入,致使生产成本中的环境成本增加,进而增加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二)环境规制成本增加对汽车业生产率的传导机制

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后,汽车制造产业在生产成本外,需额外支付一定的污染治理费用即环境成本,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其结果必然导致生产率的降低。实践中通常使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测算企业的生产率(投入与产出比)。

标准的生产函数为Q=F(x),Q是产出,x是投入向量。环境规制要求产业投资于污染的防治,将环境资源也作为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中。因此,包含环境资源使用成本的生产函数写成Q=F(x,y),其中y是环境资源使用的成本,也就是服从规制的成本。汽车制造企业环境规制成本增加对生产率的传导作用在于新增的污染治理投入没有用于生产,在产出不变和技术状况既定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生产率的下降。如果污染治理的投资还对生产性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导致产出的降低。则环境规制政策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得越多,对汽车产业生产率的不利影响也越大。

Dension(1981)、Gollop and Robert(1983)、Barbera and MC-Connell(1990)等经济学家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从生产成本方面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生产率的传导作用,他们认为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必然导致产业生产率下降,环境保护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必然会以增加厂商的私人成本、降低其竞争力为代价,造成产业经济上过高的成本。Gray(1987)指出对产业实施环境规制将增加产业成本,最终导致产业生产率下降;Jaffe.etal(1995)认为,环境规制会给产业造成额外的成本负担,一是控制污染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另一种则是由于受规制影响的产业的某些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提高而造成的间接成本。

三、结论

环境规制通过影响汽车产业生产成本从而产生对汽车业生产率影响的直接传导机制可描述为:环境规制措施对汽车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作出限制与要求更为严格,汽车制造企业为了应对环境规制措施必然会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处理上增加投入,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增加,致使生产成本中的环境成本增加,进而增加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在技术状况和供需条件不变情况下,新增的污染治理投入及环境规制成本没有用于生产,在产出不变和技术状况既定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增加必导致生产率降低。

综上,一方面:环境规制措施对汽车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作出的限制与要求更为严格,汽车制造企业为应对环境规制措施必然会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处理上增加投入,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增加,增加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生产率的降低。另一方面:环境规制的出台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提高,为汽车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产业为服从环境规制而进行的污染治理投资,可能挤占R&D支出,从而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说,在两种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产业技术创新不但能够降低污染治理成本,而且还可能导致生产成本下降和产品质量提高,从而提高产业生产率。

参考文献:

①白雪洁,宋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中国火电行业的效率提升[J].中国工业经济2009(8):68―77

②谢洪军,任玉珑.环境约束下的经济效率――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生产力研究2007(24):16―18

③季永杰,徐晋涛.环境政策与产业生产技术效率――以造纸产业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6):78―82

④王兵,吴延瑞,颜鹏飞.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5):19―32

⑤解垩. 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 农业经济研究,2008(l):19―25

⑥庞瑞芝,白雪洁,杜传忠.环境管制、生产力提升与产业发展2008两岸产业效率与产业发展研讨会观点综述[J]. 中国工业经济,2009(1):155―160

⑦赵红,扈晓影.环境规制对产业利润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12):78―8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