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2-24 08:14: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古典文学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古典文学的特征

篇1

前言

高职古典文学的教育不仅需要将课堂教育主导位置全面巩固,并且还应该与课外时间互相结合,古典文学教育中课外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国古典文学有着较为长远的历史,通过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后,有着较为深厚的底蕴,高职院校的古典文学与我国艺术有着相同的根源,学生相互结合古典文学以及学习艺术,能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思维能力

高职古典文学有着较为准确、凝练的语言,在相对形象的同时还具有逻辑性,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增进与培养有着较大的帮助,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凝练、精确、严谨等特征。古典文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将形象的事物向学生展现,例如,贾岛的诗词《寻隐者不遇》中的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虽然诗句的字数不多,但是20个字的诗句中却将故事情节、故事环境、故事人物等全面概括,并且将作者急切寻找“隐者”的心情在学生的阅读视野中全面展现。如,诗人白居易在诗歌《长恨歌》中仅仅是通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简单凝练的诗句,通过形象具体的方式将感情全面书法,让学生感受到诗句中蕴含的形象感相对鲜明。再例如苏轼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句中,将造化自然、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全面展现。同时能够将所要描述的事物以形象的方式向读者展现。这种类型的诗句,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诗情画意的画面有着再创造的余地以及全面联想。高职古典w文学教育中通过让学生了解诗词所要讲解的形象,让学生在具有约束的范围内,将诗词所要描述的艺术内容全面领略。

提高学生学习的人文素养

古典文学中通常蕴藏着我国文化悠久的历史,属于景观的浓缩精华,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面记录,并且将历史的生活全面反映,使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得到全面透视。让学生采用诵读、学习古典文学的方式,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得到增强,全面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品位。例如,李清照通过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及李煜通过诗句“向君能有几多愁,恰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描述自己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例如,白居易诗人在《长恨歌》的诗词写作中,通过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便能够将杨贵妃神韵的“美”清晰的进行刻画,让学生在阅读诗词时能够了解杨贵妃迷人的神态以及灵活的眼神。同时,通过“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诗句,将杨贵妃“泪美人”以及愁容满面等特征形象的进行呈现。诗词的描述中有着较为精炼的笔法,能够让学生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古典文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集中体现文化品位的提高,通过能够集中体现文化精神。古典文学属于艺术语言,使作者在体验情感时的感触,能够将诗人新颖审美情趣、审美思想全面渗透[2]。例如,学生在高职古典文学教育时,能够根据古典文学的特性,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美,使自己文化品位、鉴赏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例如,李后主所做得《虞美人》受到王国的较大推崇,该古诗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句,可以以比喻艺术表现手段进行分析,属于作者真实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李后主的《虞美人》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具体是因为古典诗词中存在的真挚、深沉的情感能够让人受到很大的震撼。例如,《天净沙・秋思》诗词中,马致远采用高度艺术概况的方式将不存在关联的事物有效的进行拼凑,构成清秋逆旅图,并且散发着凄凉的气息,通过“日暮乡关何处是”的诗句将游子在外乡感伤的感情全面概括。马致远诗人基于“真”的前提上,将旅人内心存在的哀愁通过含蓄体验的方式进行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的艺术较为深刻。高职古典文学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美、善、真等情绪对学生进行感染,使学生艺术气质、审美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古典文学教育不仅要考虑学习科目的基本特征,确保古典文教育有着较大的文体性,同时要从不同层次将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有效提高。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古典文学教育成果得到强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典文学,使学生积极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得到提高,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程度。

篇2

一、人文素养教育与古典文学概述

(一)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人身价值、世界观与品德修养等层面的内化,可视为个体具有的文化情况、特殊性质与有益社会发展的潜在能力。就当代人文主义而言,以科学主义为对照,更为注重个体的生命、价值与追求。实践论证,人文和科学是个体生存与发展不容缺失的关键价值尺度,人文注重怎样做人,科学以怎样做事为中心。故而,人文素养是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表述与实践规范,个体对人文知识的汲取与掌握,均能促使个体精神、价值追求更进一步。就人文素养教育而言,是把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经由知识教授、环境陶冶与亲身实践让其转化成个体内在人格、气质与道德修养,其属于人性化教育,将个体发展实际需求为教育价值观,将个体健全的心性为宗旨。

(二)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即各大民族具有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关键部分与当代文学发展的前提,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在文学发展史中不容或缺。当然,现今社会提到的古典文学,也寓意具备较高价值、较为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就“古典”二字来看,拉丁文对其的解释即“一流、典范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文艺理论家将罗马等地的优秀作品为经典示范,视为古典文学。就国内来看,将远古流传的古老歌谣、神话传说至五四前期诸多具备较高价值的文学作品称作古典文学。

二、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就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来看,效果差强人意。现状如下:

(一)职业教育持续推进、人文教育落后

高职学校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职业教育类院校,其教育宗旨即给社会培育、输送高素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使其熟练运用某一项或多项职业技术技能,能社会、职场中站稳脚跟。职业教育独有的教育宗旨及理念,导致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偏颇,具体为: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未对文化气质、人文素养教育予以高度关注,因而使得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难以提高,人文教育落后的现象极为显著。

(二)人文素养教育匮乏、文化底蕴薄弱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就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往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编制教学计划、设置教学课程。在此背景下,人文素养教育逐步淡出视野,高职院校过度注重专业知识技能讲授,无法面向学生教授人文知识,学生难以接触人文文化而受到熏陶,天天浸泡在职业性知识学习这一压抑的环境中,精神世界无法得到充实,使得高职学生匮乏较好的文化底蕴,精神气质较差。具体为:实际生活、学习时,高职学生自控力不强,应对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不高,学业负担重,在面临困境时情绪低迷、自暴自弃,部分学生不愿接受他人帮助,人文素养较差。

(三)古典民族文化精神主导性减弱,民族文化衰败

在先进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高职学生整日沉迷网络,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均消耗在网络游戏、电影等层面,民族文化正受到部分低俗、负面文化的抨击。并且,某些高职学生仅注重时尚,丧失了民族灵魂,忽略了民族文化,把华夏数千年来的古典文学、优秀传统抛之脑后,使得民族文化的承袭与传扬遭受巨大威胁。在此形势下,匮乏古典文化与民族灵魂的高职学生,不但思想无信仰、灵魂无寄托,更甚者精神世界分崩离析。

三、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实践中古典文学的融入策略

在分析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的情况下,提出了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实践中有效融入古典文学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革新理念,实施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

要确保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活动顺利实施,便需革新老旧理念,由学生脑海深处加以转变,促使高职学生知晓人文素养对个体的功能价值,同时高职校领导、教师也应以身示范,由思想层面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活动的实施,并在实际教学中把人文教育、古典文化教育置于重要位置,从而将其落实到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融入古典文学,以此借助较好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彰显民族文化的优势特征,为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浓厚的民族情感予以帮助,对其正确的民族文化情怀加以培育,对高职学生精神世界予以充实。经由面向高职学生讲授民族文化与古典文学,让其领略民族文化及古典文学的魅力,陶冶自身情操,确保思想有所寄托,从而发展成为具备人文魅力的优秀学生。

(二)变革传统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

民族文化历史极为久远,古典文学便是华夏数千年来优秀文化的凝集,具备重要地位,故而文明和文化均将由古典文学所呈现。要在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中有效融入古典文学,便需对现有课程体系予以优化、创新,将古典文学课程设置为核心课程,从而并入至高职课程体系内,让其变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并经由考试或考查制对学生加以考核,从而将古典文学置于和专业课程并列的位置,由此促使高职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功能价值并领略古典文学具有的魅力,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对古典文学予以传扬。

(三)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

实质上,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中融入古典文学是具有计划与目的的,是把文化、文学和高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等有效结合,促使双方彼此交融,以此促使高职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效学习,从而强化其人文素养,推动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就古典文学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来看,可把略显单薄的专业课程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学习爱热情,在学生获知专业知识技能期间,对其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因而高职院校需对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予以高度关注并落实。

(四)创新高职教育模式,强化鉴赏能力

将古典文学融入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创新之举,颇具趣味,因古典文学具备独有的魅力与美感,如同人文教育的灵魂,其并不与枯燥的文言文背诵等相似,具体是以审美态度分析、鉴赏古典文学,经由此模式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故而,高职校领导及教师需对人文素养教育模式的革新予以高度关注,经由多元教学模式给学生呈现趣味性古典文学教育,增强其古典文学水平,让其综合能力得以发展。实践教学时,教师需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经由多媒体面向学生直观呈现古典文学知识及相关背景,经由此吸引学生视线,从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自觉进行古典文学的学习,强化自身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予以支撑。此外,教师还可面向学生组织古典文学阅读活动,经由新媒体等面向学生推动古典文学作品,拓展其视野,对其阅读兴趣加以培育。

篇3

一、核心材料设置问题引领全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个良好的设问,往往是学生进人学习状态的良好开端,将会使学生产生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保持较强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为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与本课结合的设问呈现出来,助推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在上《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时让学生听一首较熟悉的歌曲,你听到的是什么歌?作的词来自哪里?这首词是什么朝代的?宋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词,其他的朝代呢?引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 接着围绕这段材料进行有效性的问题设置:结合本课内容,请回答“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有哪些文学,它们有哪些代表人物的哪些代表作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什么,它们的地位影响如何? 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表格,让学生带着这些设问自主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同时又引导学生掌握将材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论由史出的辩证方法。

二、重视设问的课外拓展,提升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历史学研究的方法有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分析方法:①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②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地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又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设置问题:你能结合教材中的原句论证这句话吗?王国维的这段话说明我国古典文学有何特点?引导学生透过感性的认识理解我国古典文学特点之一就是时代特色性。接着展示三则相关的典型材料,结合材料请你归纳出文学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会“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通过解决以上这些材料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文学作品因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特征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学生的视野被大大拓展,也理解了结构分析方法,提升了史论结合论证的能力。

三、强化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再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思考:宋元明清不同时期有类似的历史背景却出现不同文学特色的原因是什么(即出现不同文学体裁的原因)?通过这部分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探讨的过程中懂得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高峰难以被逾越时,继承的后人往往会突破原有的体裁而另创新的体裁去发展文学。这样也推动了学生在感悟知识的广博性和思辨性的同时理解文学格式是与时代相关的理性认识。接着展示一组历代描述爱情的作品片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有一个共性就是无论是哪代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风格。通过以上问题的强化,学生在感受不同时期文学美感的同时对历史问题的敏感度也大大增强,得出我国古典文学特点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续、继承创新性。然后让学生再一次阅读这一组历代描述爱情的作品片断,设置问题:你发现这一组作品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一设问引导思考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从高雅、贵族化到通俗、平民化的过程。同时强调发展的是主要趋势、主要潮流,并不意味着高雅文学的存在就没有通俗的文学存在,反之同理,两者是并存的关系。最后教师提问中国古典文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主要发展趋势?教师再次展示“二、”中的三则相关的典型材料,调动学生进行深入地探讨、反思,最终使学生全面理解了仍是时代中的商品经济,社会市民阶层的扩大、统治者的政治因素(尤其是后者)起作用的结果,即文学主流与人有关的理性认识。既然文学格式(体裁)与时代相关,文学主流与人有关,学生也就彻底地领悟了“后世莫能继焉者”的真正内涵。

篇4

体味仁德,推崇爱国情怀

儒家推崇仁者爱人、行仁为乐,孔孟认为由“行仁”而做志士仁人是人生的崇高目的,“里仁为美”要求人们把追求仁德作为自身存在的终极目标。“仁德”作为内心世界的最高原则,至高无上。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这种圣贤的理想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以自我牺牲精神来维护宗族以至国家民族的利益,做事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诗人陆游唱道:“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他们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无疑让后人为之动容和折服。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人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词,永远都是激励人心的优秀作品。

当然,重仁德的社会心理,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人们高尚其志、净化心灵,有着积极的意义。像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曾起到了激奋人心,唤起正义感的作用,这样的伦理观念逐渐熔铸成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信念,是民族得以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因而,仁义也便成了游戏人物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比如三国题材系列游戏,不论是《三国志》《猛将》还是《三国online》《傲视》,这些游戏中最正面的人物始终都是代表蜀汉的以仁义治民的刘备,这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仁德的一种深深体味。至于爱国,也可以看出每每乱世,都会有英雄人物站出来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这类游戏的典型代表是《大唐豪侠》。

浑厚的民族精神

古典文学所蕴含的浑厚的民族精神,也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典文学披露的正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一个有着强大的民族自信、民族尊严和精神凝聚力的民族,才是真正具有现代化动力的主体性民族,这一点更加深刻地体现在游戏当中,凡涉及到古代题材的游戏,无不蕴涵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无论是《秦殇》《大唐》抑或者是《少林传奇》《郑和》,古典文学融会了民族思想与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充分浓缩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价值资源在先秦文学中,屈原以其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不仅为游戏塑造了精神主线,也为游戏提供了直接的素材。另外,中国文学又体现了人间的真善美,人与人之间的真挚与友爱,千载之后,读之仍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不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现出民族精神中富于人性、温良与美好的心灵价值。行健不息的生命精神、坚韧不拔的君子人格、积极有为的人生取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品质等等,对于当今的素质教育、品德教育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游戏中体现出来的便是对正义、善良、美好的追求和对虚假、丑陋、邪恶的唾弃,无数玩家会踏着正义的足迹前进,这也正是中国古典文学所歌颂精神的一种传承。

古典文学的悲剧意识和隐喻的使用

中国古典文学悲剧意识的这一基本特征是和中国文化注重现时现世,追求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吻合的,也和执着与超越统一,此岸与彼岸统一的传统哲学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先是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呐喊暴露了人的价值困境,然后指出了融入“悠悠”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式就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感受天道,这正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体现在游戏之中,凡是以中国为背景的游戏,绝大多数都要涉及到复杂的文化背景,反映的都是一种统一体,超越与执着的统一体,在游戏之中探询茫茫之路。

受儒家中庸平和、温柔敦厚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含蓄写意的美学风格,主张要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委婉曲折、隽永深沉,体现出温和、含蓄、偏重理性的民族文化性格。特别是在古典诗歌当中,几乎没有大喜大悲、狂风暴雨式的情感描写,而是多用隐喻意象来表现蕴蓄深厚的激烈感情。

这一点上和武侠类RPG游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凡这类游戏的主人公都是身兼重任,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以含蓄内敛的性格学得一身武功,锄强扶弱,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无论是《仙剑奇侠传》还是《剑侠情缘传》体现的都是这种隐喻的意象。

而这种隐喻在另一方面也为游戏场景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思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它在我们眼前立时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仿佛真的看见一位乘风破浪,高挂云帆横渡沧海,去济时救世的大侠。

彰显乐观知足的民族

文化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