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4 08:14: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承文化的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由历史沿袭来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古迹文物、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复合体。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其保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可选择性。每一代人都需要向传统文化搜求发展的蓝本与灵感,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发展。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它的保护与传承事关民族的未来、国运的兴衰。
电视媒体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媒之一,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对现实环境信息的纪录具有最大量和最逼真的效果。同时,形象直观的传播特点,使电视媒体受众较少受文化程度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其传播规模与效益也居当今媒体之首。如何利用电视传播的这些优势和特点,来完成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应该是电视人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1.丰富节目的类型和内容
观众对反映传统文化内涵的节目需求是呈现多样化的。以传统节日文化的电视传播为例,目前的文艺晚会或新闻资讯类节目已不能满足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清明诗会”、“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龙舟大赛”、“中秋诗会”等电视节目颇具中华文化内涵和艺术色彩,同时兼顾传统节日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海内外都吸引了大批观众。而央视文艺频道在春节期间推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的古典诗词系列讲座——《丹韵词音》,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美、文学美与电视媒介的形象直观性巧妙地融合,对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做了创新性的改变和尝试。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些节目将尊重观众与完成媒体责任有机结合,将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与电视媒体的通俗表达完美融合,很好地完成了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解读。
2.转换表达方式,营造媒介景观
电视媒体在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收视率,而是要准确理解自身价值,精心策划好各类节目。充盈着民族化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诉求的表达方式,才是观众习惯和乐于接受的。近些年,中华经典诵读会的逐渐兴起,就是电视媒介转变表达方式、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有益尝试。而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是电视媒体通过营造媒介景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龙舟大赛”、陕西“华山论剑”等等电视直播活动所营造出的媒介景观,将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融为一体,使观众在酣畅淋漓地品味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引起持续地注意和思考,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
3.制定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京剧以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道具等各个方面已达到了独特而完善的地步。
一代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等早已深入人心。而像《白蛇传》《穆桂英挂帅》《望江亭》《红灯记》《沙家浜》等古今剧目仍在公演,并深受群众欢迎。其中名段唱腔至今为人们所传唱。京剧已形成一门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2006年,京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进课堂”目的在于通过学校这一教育主阵地,将中华民族优秀而灿烂的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又使他们在素质教育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二、学校教育的优势
学校是空间、时间、财力、物力、人员最集中的实施教育场所,也是最能贯彻和实现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思想的教育阵地。学校有专门受过学科专业训练的、具备科学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教育工作者。而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在发育阶段,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学校在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环境方面有其他任何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京剧进课堂”在传承中华文化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京剧如何进课堂
1、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展开实施
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为了防备“京剧进课堂”工作仓促进行、 一哄而上,搞得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京剧进课堂”工作进行之前,应该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仔细地考察和认真酝酿,并多方面取经和征求意见,把“京剧进课堂”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做扎实。
2、明确教学目的,注重课堂教学策略
“京剧进课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听懂、看懂、了解京剧的观众。因此我们在前期教学过程中应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的,以欣赏和感受的方式为主。上课时,应抓住学生的特点,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出一段耳熟能详的唱段让学生聆听,同时在老师的鼓动和感染下让同学们带有肢体动作的模唱,而后结合唱段进行京剧的唱腔、念白、行当、脸谱等方面的介绍,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授的内容,达到了解京剧的目的。
此外还应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要求他们对京剧进一步的理解学习。比如,如何区别京剧当中不同的行当、不同的脸谱和不同的唱腔风格,以及各自表现的不同人物形象内容等等。这个阶段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让学生试着模仿一些京剧舞台上的简单动作,引导他们逐渐进入京剧殿堂之中去感受京剧的真正魅力,最后达到“京剧进课堂”的应有效果。
3、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兴趣班
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京剧兴趣班”,是“京剧进课堂”一个重要的补充内容。开班前,可请专业团体人士到学校来进行专场演出和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利用这个契机组建“京剧兴趣班”,为“京剧进课堂”奠定基础。“兴趣班”应指定具备有一定京剧专业知识的老师作为班主任来管理和辅导学生,同时要长期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兴趣班”的顾问和指导人。“兴趣班”应有科学的培训计划和管理章程,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组建一个大家认可的“兴趣班”,也许可以发掘到真正的京剧小天才,为开展这项工作起带动作用,这样才能将京剧的传承落到实处。
4、搞好戏曲学习的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京剧兴趣班”应定时、定期在校内汇报演出。一是检验其学习效果;二是锻炼其学习能力;三是扩大影响、宣传京剧文化。演出之前应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
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熟悉的同学在舞台上成功的表演,内心会感到一种无比的羡慕。为此想学习京剧的想法油然而生,有的甚至在现场就模仿起来。这样台上台下一互动,就形成一个学习京剧的海洋。这种互动演出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一、挖掘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经典中富含传统文化。我们以节日诗歌为例,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诵读这首诗时,我们在充分诵读、体会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除了诗中写的登高望远、爬山、插茱萸外,通过查找资料,我们还知道了重阳节的来历及历史传承。重阳节这天习俗众多,包括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新的含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谐、生命长久和健康长寿。我们在学习时,号召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按传统方式过重阳节,传承古老的传统。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诵读的同时,我们体会到古人过年时要放鞭炮、换桃符和欢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节的来历、传说及传统习俗让学生知晓,并要求学生将这些来历、传说讲给他人听,将传统习俗付诸实践。
像这样的古诗词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问的《途中寒食》、唐朝林杰的《乞巧》、元代元好问的《京都元夕》、汉代关于七夕节的诗词等,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诗词歌赋,从这些诗词歌赋中都能挖掘出很多传统文化资源。
二、再现经典中的传统文化画面
经典诗词歌赋的画面感都很强,我们可以在诵读时用不同方式分门别类地再现。再现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根据诗词歌赋的内容,选择合适或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
诗配画:几乎所有经典诗词都可以用此种方式再现画面,尤以写景类、叙事类为佳。配的画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连环画,让浓浓的诗情变成生动鲜明的图画。教师组织鉴赏和评比,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
诗配乐: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给很多唐诗谱上了曲子,成为人们争相传唱的歌曲,并出了专辑《读唐诗》,收录了《登鹳雀楼》、《春居》、《红豆》等名篇。我们在诵读这些经典诗词时可以欣赏、学唱,甚至把这些由古诗词编排的歌曲编成舞蹈,让这些诗词变成童谣,永生难忘。
讲诗文故事:很多经典中都蕴含有趣的传说、故事,在诵读经典时可以有意识地积累,开“经典中的传说”故事会,通过这种方式,将源远流长的故事流传下去。
演一演:叙事类、送别类作品都可以演出来,比如课本中的《杨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在学习时把它们改编成了小剧本,在课堂上表演。当学生身着古装、羽扇纶巾、满腹经纶地“劝君更进一杯酒”时,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离文明又进了一步,不得不感叹经典的魅力。
奏一奏: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大多数孩子都学了一两门乐器。我们可以把乐器和诗词结合起来,比如学习《伯牙绝弦》,我们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后,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现这个故事,演出时还请学古筝的同学演奏古筝曲《高山流水》。
三、加强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实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014-3-28.
[17] 高磊.文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路径[J].教学
与管理,2012(1):46.
[18] 贾钢涛.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50.
[19] 姚昌.姚石甫先生年谱[M].同治六年重刻本(北京图书
馆藏珍本年谱丛刊),527.
[20] 张苗.大学生创新性学习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13(7):50.
[21] 邓艳葵.高校学生学习兴趣小组新议[C]∥林宁,农克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