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管理优化措施范文

时间:2024-02-24 08:14: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库存管理优化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库存管理优化措施

篇1

二、控制计划源头,提高计划的命中率

备件的计划管理是备件管理的源头,也是备件采购资金和库存资金较大的病症所在。科学合理地做好备件采购预算管理,制定考核激励机制,是降低采购资金和大幅度降低库存占用资金的“治本”手段。采购部门要根据集团公司下达的总采购预算指标,严格按照季度分解做好预控与考核,采取按月度跟踪推进,设备网实时监控提示,指标与经济责任制挂钩的管理办法,促使计划申报单位紧紧围绕备件的紧迫性、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制作周期、性价比等5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平衡,提高申报计划的准确度。

三、优化采购模式,减少库存资金占用

在现有的招标采购基础上,优化备件采购策略和采购模式,采用定点采购、签订零库存协议、总量承包、吨产品备件消耗、功能价格、寿命计价等采购模式,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风险和采购成本。定点采购能有效提高备件采购质量、减少招标频率、缩短订货周期,其主要适合于下列5种情形的备品备件:①设备主机由专业厂制造,无图纸或图纸不完整的产品;②无竞争性的专利产品;③主机虽属通用设备,但实际使用,配件互换性差,一些关键备件只能由原主机厂提供的产品;④产品虽然有竞争性,但多次招标,中标方基本不变,且确认满足使用要求的产品;⑤需要专业机具加工,有加工难度,变换厂家后可能降低备件质量的产品。零库存管理是先使用后结算的采购模式,通过规模采购效益,与供应商互惠互利,以年度招标为基础,可以获得最为优惠的采购价格,节约采购资金。

同时,由于库存转嫁到供应商,用户既减少了备件储备的规模,缓解库存保管的压力,又减少了资金占用,甚至设备停用或改造也不会造成备件积压浪费,实现“无忧”运行;而供方由于得到一块稳定的市场,在市场竞争减弱的情况下,更关注用户的设备状态及设备对备件的需求时间和需求量。功能价格和寿命计价是将备件的质量承诺与产品价格相关联,以适宜的价格获得最优品质的备件产品。对于区域或生产线的工艺件和年消耗量较大的非标件,可开展总量承包或者吨产品备件消耗承包。例如,结晶器铜板按过钢量且实行寿命计价;导位、工作辊、篦条等备件按生产线以吨产品备件消耗进行结算,提高供应商改善产品质量的积极性。因此,扩大零库存和功能价格品种是目前降低库存资金占用的最直接的途径。

四、做好备件库存定额管理

在备件库存管理中,过量的库存虽然能保证生产所需,但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库存量过少又威胁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这就要结合产能规模、管理导向、精益程度及管理人员的经验制定安全库存定额,同时健全设备的最高、最低备件储备定额,以有效防止超限额情况出现。柳钢机动工程部正在探索安全库存定额,在一定阶段设定一个值进行试行,对试行的效果进行评估并逐步优化。另外,对于大型事故备件库存可采取周边地域同行业联合储备机制,可解决资金占用和应急供应问题。

五、继续做好备件修复再利用和利库工作,拓宽降成本的渠道

修旧利废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且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可以实现修旧还新、修旧超新的效果,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引入考核激励机制,提高二级厂对修复备件的积极性。对多余备件可进行调剂使用,长期闲置备件降档使用,功能相同和规格符合可替代使用,功能失效和工艺淘汰的备件采取报废清库处理。通过做好利库工作有效盘活资金。

篇2

①RQ策略。加大对成品油库存量的检查力度,当库存量达到订货水平(R)时,就需要马上发出订单,每次订单的量为Q(不变量)。一般情况下,当成品油需求量较大,缺货成本较高时,这一策略最适用。

②RS策略。在检查成品油库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库存量低于订货水平就开始订货,那么,订货的数量需要达到最大的库存量(S)。

③TS策略。要定期检查成品油库存量,并且定期订货,以便实现库存量最大。

④TRS策略。这一策略主要适用于有固定的定期检查时间、订货数量多和最大库存量的情况。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库存量低于订货点,就要立即订货,如果没有低于订货点,就不需要下订单。鉴于此,需要根据成品油库存情况选择合适的库存管理策略。当处于成品油需求量大、缺货费用高的情况下,成品油的需求量还有一定的波动性,这时,采取RQ策略最合适。

2优化措施针

对我国成品油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基于成品油供应链的供应情况,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库存管理优化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引进信息化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在成品油库存管理中加入信息技术,以不断提升库存管理的效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①建立健全的成品油库存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对成品油库存的全方位监测,以保证当库存量达到订货点时,能够及时发现,系统能够自动将这一信息通知给相关工作人员。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库存管理中,能够实时掌握物流信息,以便及时补充库存。

②全面监控成品油,及时了解成品油的库存量,以确保能够及时将产品运输给客户。

③加强对成品油库存的自动化控制,这样就能够有效控制管理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减少库存管理中的人力和财力,进而节约成本。

2.2加强对油库的优化

加强对油库的优化,不断完善油库性能,提升油库的功能,具体表现为:

①优化油库能够提高成品油周转的效率,从而及时控制成品油库存管理中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要合理调整油库中成品油的结构,以满足各区域对各类油品的需求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降低库存,节约库存的管理成本,提升油库周转率。

②要逐步实现对油库库存的动态监控,制订一个最为合理的库存量,为油库高效运行提供保障。在具体的油库优化过程中,要妥善保管成品油,加大对油库资产的盘点力度,及时记录油库补充、订货等数据,并加强对相关问题的验收,保证油库资产是透明的。

③在油库优化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油库区分出来,并对其进行重点优化。重点油库是指供应区域广、库存量大的油库。在区分了重点油库后,需要明确规定其具体的油库量。在油库优化的过程中,有一个库存量计算公式,即:K=p×t+g+ss.(1)式(1)中:K为合理库存量;p为平均需求量;g为保罐库存量;t为订货提前期;ss为安全库存。

2.3不断完善缺货补救措施

在完善缺货补救措施时要注意:

①要划分成品油的重点供应区域,同时,不断完善现场地理勘察工作,并在勘察过程中确定最佳的油库位置,以保证成品油的日常供应能够满足区域需求;

②将一些销售成品油经济效益较高的区域划分为重点供应区域。只有做好以上两部分工作,就能够完善油库的补救措施,降低成品油缺货的概率,以保证成品油的供应。

篇3

汽车备件服务是用来为整车售后维修提供所需备件的,是以库存形式缓冲供需之间的变化和不确定性。随着我国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型号更新速度比较快,而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则暴露出库存占用资金大、“呆滞库存”现象严重以及备件响应速度慢等问题。因此基于汽车新常态发展,提升备件库存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优化备件库存管理可以提高汽车售后维修服务质量。备件是汽车售后维修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汽车种类的增加要求4S店要配备相应的汽车备件。而优化库存管理可以及时根据销售情况、用户反馈情况等确定汽车备件的数量等以此提高维修质量,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其次提升4S店备件库存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4S店盈利能力,降低成本支出。备件库存不仅占用4S店大量的流动资金,而且还需要4S店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例如租用场地、人员工资等。优化备件库存管理可以从汽车维修的实际情况出发,满足顾客需求备件的及时性、合理供应,最大限度降低不必要的库存积压,降低资金占用,提升备件库存良性循环。

二、汽车4S店备件库存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表明:库存具有调节生产和销售的作用,不适当的库存管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4S店备件库存是4S店售后维修服务的重要因素,优化备件库存管理需要达到以下目标:控制库存管理成本、提高4S店服务水平以及减少资金占用。结合多年的工资实践,目前汽车4S店在备件库存管理上存在管理模式粗放、财务成本控制不严格等问题,具体表现为:1、汽车4S店库存管理人员成本意识淡薄。基于汽车行业新常态发展,4S店的盈利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优化成本管理,提高盈利空间成为汽车4S店经营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长期以来汽车备件库存占据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而且不合理的库存管理也会消耗4S店的资本。根据调查部分4S店库存管理人员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备件损耗现象比较突出。例如库存管理人员没有按照相应的计划购买备件,导致备件库存量比较大。而备件库存大不仅增加资金占有率,而且面临备件减值风险。2、汽车4S店库存管理手段滞后,供应链不协调。优化汽车4S店备件库存关键是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技术,以此提高库存管理的工作效率。但是目前部分4S店在备件库存管理上存在手段滞后,供应链不协调的问题:一方面4S店的库存管理手段滞后,缺乏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4S店备件库存管理仍然是以传统的人工记录的方式,这样不利于对备件的集中调度。比如在汽车4S店库存管理上需要人工对备件存放位置进行确定,这样不仅增加工作量,而且还增加了客户风险。另一方面汽车4S店备件的订货与销售环节信息不对称导致库存压力较大。例如汽车备件订购与使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备件周转周期不一致,最终出现库存容量过大或者容量过小的问题。3、4S店备件库存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财务核算方法不当。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是提升4S店库存管理水平的关键,然而目前4S店在风险控制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4S店备件库存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地财务监督。备件占据企业大量的资金,但是在财务管理制度上却没有建立严格的财务监督机制,导致备件出库制度执行不严格。例如维修人员在使用备件时签批流程不健全;二是4S店备件订货时间长,导致财务风险比较大。

三、提升4S店备件库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的对策

提升4S店备件库存管理水平不仅是降低4S店成本支出,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4S店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基于4S店备件库存管理所存在的成本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提高4S店备件库存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是库存管理人员优化备件库存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一方面4S店管理人员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库存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技能。例如随着库存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要求库存管理人员要懂得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技能;另一方面库存管理人员要树立成本控制意识,主动防御备件库存管理风险。汽车备件占用企业资金比较大,因此库存管理人员要具备成本控制意识,采取有效地措施避免备件出现人为损坏的现象。2、提高库存管理手段,构建联合库存管理体系。实践证明4S店备件“呆滞库存”、库存不足或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因此考虑到成本控制因素,4S店要积极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联合库存管理体系。联合库存管理体系强调风险分担,实现了供应链的协调发展。首先4S店要加强与汽车销售企业的沟通,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订货与销售环节的信息对接,打造中间环节少的库存管理体系。其次4S店之间也要积极打造战略联盟体系,利用物流网络平台,将各个供应商的库存实现数字化共享,这样可以避免4S店库存压力过大的问题。3、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财务核算。基于汽车4S店备件库存所存在的财务风险,4S店必须要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强化财务核算:首先4S店要建立库存盘点制度,强化日常监督。例如备件库管人员在配件入库时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清点核查,保证入库配件与订单所列物品一致。当然也要做好出库登记工作;其次强化财务部门在库存管理中的作用。降低库存管理成本支出,必须要制定严格的备件财务核算方法,真实反映出备件的市场价值;最后4S店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例如公司将不定期检查及盘点库房,在盘点中如果有窜帐现象,将对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公开处罚,罚款金额按照窜账物品金额的10%计算。总之,基于4S店销售模式的转变,4S店的利润在不断下降,因此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成为4S店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强化库存管控,优化库存结构,在降低库存资金占用的同时,加快服务站资金的流动;其次,通过优化库存管控,效降低库存备件管理成本,提升备件库存良性循环;再者,通过解决备件满足率问题,强化售后服务,增加客户满意度,全面提高4S店的声誉和盈利能力。

篇4

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领也与日俱增,使建材企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但是也加剧了建材企业之间的竞争。如何提高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是每一个建材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而通过加强存货管理,能够提高资金的流转速率、减少资金的占用比例,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建材企业如何优化存货管理进行探讨。

一、建材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库存管理是建材企业的一项关键管理工作,因为建材企业的主要盈利途径便是通过销售货物而获取相应的报酬,所以做好库存管理工作,保证库存管理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减少资金占用,才能获取最大利益。影响建材企业存货管理的因素众多,包括企业自身财务情况、客户实际需求、市场价格波动、政府政策调控等,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复杂工作。库存管理不仅会影响建材企业的资金流动,同时也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直接挂钩,要扩大盈利空间,建材企业就需要从管理成本及存货效益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既要保证自身具有一定的库存量,又要避免出现货物积压现象,所以建材企业就需要提高对存货管理的重视力度。

二、建材企业存货管理现状

综合当前建材企业库存管理整体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存货管理体系不够规范

建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存货管理体系,所以每个建材企业所运用的存货管理体系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难以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进行规范,导致库存管理水平较低,其中仓库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现象尤为突出。库存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仍以手工记账管理方式为主,管理效率较低,并且还容易出现记账错误现象。

2.存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库存管理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但是当前很多建材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制度,导致管理水平较低。在编制采购计划的时候,没有结合企业资金、市场行情及客户需求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货物采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出现货物积压现象。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库存管理责任划分不清,难以保证库存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也未能根据货物类型、性质、规格对其进行分类管理,货物堆放比较混乱。

3.存货管理与物流管理脱节

很多建材企业在开展存货管理工作时候,没有结合物流管理进行综合考虑,货物供应链条及产品销售渠道不够通畅,不仅无法及时完成原材料的采购,也容易造成大量产品滞销,增加了建材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不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建材企业存货管理的优化对策

建材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所需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是确保建筑施工顺利开展和正常进行的基础,所以库存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为此,就需要制定优化对策来提高建材企业存货管理水平。

1.优化库存管理体系

规范的库存管理体系是保证建材企业库存管理工作有序_展的基础。建材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及市场形势,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对原有库存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制定一套科学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标准化管理流程,实现仓库空间利用的最大化。同时还需要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将各项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库存管理相结合,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此外,还需要定期对仓库管理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及管理设备。

2.完善库存管理制度

完善的库存管理制度对库存管理工作起到规范和约束所用,建材企业应该构建完善的库存管理制度。首先,在编制物资采购计划的时候,应该结合企业资金、客户需求、市场价格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提高物资采购计划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既要保证货物的及时供应,又要避免出现库存量过大现象。其次,应该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各个部门在库存管理中所承担的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使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配合内部激励机制,使企业员工能够积极参与到库存管理工作中。最后,需要制定严格的货物分类标准,将不同类型货物进行分开存储,保证材料性能及质量不被破坏。

3.加强库存管理与物流管理的联系

物流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所以建材企业应该将库存管理与物流管理相结合。企业管理层应该将供应链管理与存货管理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强物流管理力度,从物资采购、运输、配送及储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制定科学的库存管理方案,结合物流管理来提高库存管理水平。并且,企业的采购、仓库、财务、生产和销售等各个部门,都需要积极参与到库存管理中,共享存货管理的相关信息,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来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

四、结束语

库存管理作为建材企业的一项核心工作,管理成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情况。所以,建材企业就需要及时转变库存管理理念、创新传统管理模式。针对当前建材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库存管理体系,完善库存管理制度,加强库存管理与物流管理的联系等措施加以改善,提高建材企业库存管理水平,扩大企业的经营利润空间,为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篇5

1.可利用资源外延。旧式的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旨在充分利用本企业内部的资源,当引入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之后,企业可使用的资料就自然扩大,不在拘泥于企业内部,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都能共管理者驱使,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全面的考虑各个节点上面资源分配问题,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2.企业之间的平衡关系。供应链管理是以企业客户为核心,将客户满意、客户成功以及客户的服务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并融会贯通了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因为企业客户主动的去了解全程的供应链,使得各成员之间伙伴关系更加紧密,成员之间逐渐转变成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这种管理的形成使得供应链的各成员形成一种合作模式,深入市场,从而共同致力于总体库存的减少。因此,库存管理早已不是保证成员正常生产的方法,而是使供应链产生平衡的关系。

二、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几种模式

1.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企业的各部门的库存管理都是各自相对独立的,物流渠道的每个部分都是各自为政的,它们之间有各自不同的库存系统,并且相对闭塞,供应链中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是在交易层次的基础上面以订单的形式行进流通的静态的库存管理方式。

2.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立足于协调之上的库存管理模式,它比较侧重于供应链每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的关系,使得个部门之间同步化程度加深。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讲求的就是供应链每个部分全部加入制定库存计划的行列,这样以来就可以让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确保供应链两两之间的实际库存与预测库存之间是基本一样的,从而减少供需不平衡的现象。相邻之间的供求多少都是供需双方相互协调的结果,因此,库存管理不再是如前所说的各自为政,而是有了相互联系,成了供需之间的协作核心。

3.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决策型的模式,具体说来是一种处于战略贸易伙伴的合作性手段,将库存管理的系统加以集中,让供应链系统更加同步的运行。这种模式的库存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上面的部门可以对下面的部门的库存策略、订货方案予以同意的安排和规划,以双方获得最低成本为前提,让供应商来管理库存,然后批发商进行库存的决策,并且相互监督,不断地完善推进供应链库存管理理论、实践不断成熟的进程。

4.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是是一种协作、同步式的管理模式,它是在上述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加以优化的一种升级型的模式,减少了前两者供应链不集中的缺点,减少了分销商的存量,增加供销商的货量。运用专业的技术,检测整个供应链运作过程,将一起管理的业务和信息共享平衡分销商和供销商之间的关系,并且增加了实际库存和预测库存之间的一致性,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库存以及同样让客户满意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优点就是对于供应链出现异常时,能够迅速的察觉,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它是从整体出发,规划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方案,将库存管理视作中心,发散式的经营其他方面,所以说,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伙伴之间更好的合作,能够定向,定量,消除供应链中的一些约束等等。

三、供应链库存管理运行机制设计

供应链库存管理讲求的是各个企业的长效合作,所以需要有一种明确的规章来约束、平衡各个企业,以达到让其长期有效的合作下去的目的,因此就必须建立有效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机制。

1.建立供需计划协调管理机制。它涵盖了各企业一起合作的目标、库存优化规划、协作方式、合理的利益分配以及风险分担等机制,确保信息能都在供应链的各部分及时的传达。

篇6

(一)供应链管理欠缺整体观念 目前,各个供应链节点的绩效构成了供应链整体绩效,但是每个节点处的部门又都是相互独立的单元。他们拥有独立的目标以及使命,他们的有些目标又与整体目标是不相干的,甚至还有可能是冲突的。

(二)交货状态数据不准确 交货状态数据不准确主要体现在顾客下订单方面,由于顾客一般想要知道商家什么时候能够交货,但是由于很多企业过分强调一次货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及时且准确的把修改过的数据来提供给顾客查询,因此造成了用户的不满。

(三)信息传递系统效率较低 在供应链系统中,库存状态、需求预测以及生产计划等都是在进行供应链节点企业管理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中,因此,只有实时的传递才能做到有效且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的标准。

(四)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 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货物需求的变化、原料的质量以及生产过程的时间、订货提前期、运输状况以及运输时间等。

(五)库存控制策略逐渐简化 库存控制在各种性质企业中的应用都是为了保证供应链的良好运行,还可以使它能够应付各种不确定性需求。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了解并且跟踪不确定的因素;二是利用跟踪而得到的信息来制定库存管理控制策略。由于存在的不确定性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这个过程是动态的。

二、联合库存(JMI)给企业库存管理带来的比较优势

供应链的库存管理不是每一个企业各自去追求最低的库存从而降低成本,主要是用系统优化的思想来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库存水平,通过这种办法来提高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传统供应链的运行主要涉及两个步骤:首先是从供应商到制造商,然后再由制造商到分销商。这个过程中,每个企业都有单独的库存。即供应商、制造商及分销商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库存,用来储存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这种现象引起了严重的库存浪费,并且增加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同时减弱了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

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JMI)思想的出现为库存成本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该思想主要是用于解决供应链系统中所出现的因为各个节点的企业中,因为没有进行良好资源配置以及资源的整合而导致需求放大的现象,所以JMI对于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拥有显著的效果。它主要有四个优点:一是实现了供应链运作的同步化,同时,JMI还为同步化的正常运作提供了保证;二是可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减少库存风险,并且解决了供应链中的需求扭曲现象;三是每个供应商重复建设仓库的成本很高,进行联合管理可以降低这一成本,同时,这一点有利于库存管理的集约化;四是联合库存强调信息的沟通交流,在信息传递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善管理水平。最后,供应链中的问题会通过JMI体现出来,如果合理解决必将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三、企业供应链管理思维与联合库存管理融合研究

(一)引入供应链库存管理机制的原因 理论上,科斯给出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解释:相同合作效果下,交易的两方或者多方倾向于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契约,这就是合约的制度安排。诺斯认为当交易成本为正的时候,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现实中,库存管理的模式不同,参与主体也不同,而且供应链常常是多层级库存,而绝不是简单的单层库存。多级管理就不能单纯地以库存所有者和库存控制等同。在复杂的管理中,重点是供应链的全面、协调、系统。库存管理制度就在这个系统中担当着不可缺少的计划者、协调者角色,即库存管理的复杂性特点产生了对规范性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机制的需求。

(二)库存管理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库存管理的运行机制在具体运作上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特点,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的指导者。一般而言,各方之间的合作是库存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用来协调双方供求的机制就是保证。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运行机制重点应该放在这三个方面:(1)实现供需双方的共同平衡发展。共同的合作目标是合作的前行条件。常见的共同目标有追求利润增加、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等;实施具体方法实现资源优化管理,常见的管理方法有需求方之间库存矛盾协调,库存量的数量控制、安全库存等;构建信息全面沟通渠道或者系统,从而保证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在供应链中传递;实现最大化激励可以通过具有公平性和竞争性的利润机制手段来进行刺激参与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供需机制的协调发展。最后,实现风险分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保证企业间的责任分担,风险共享。(2)实现供应链的规范运行。这主要是制度、政策方面的要求。在供应链整个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参与者都应该用制度、政策来进行规范。比如交易时规范的合同,管理中信息的共享机制、财务上规范的结算体系等。(3)实现合理有效地绩效管理。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要有绩效评价、管理制度相配套。在评价指标上应多元化,借鉴平衡计分卡方法实现内部流程、外部客户满意度以及财务指标的结合。

(三)联合库存管理的思想基础 合作是联合库存管理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各个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双赢。该思想主要强调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的管理者要同时参与并且共同协商来制定库存计划等。另外,每个处于供应链节点的管理者都要考虑到各个节点管理者之间相互的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节点的库存管理者保持一致的需求预期。协调是实现双方需求统一的最好方法,决不能将各个参与者独立化,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纽带上各方的协调发展。JMI思想中的协调管理主要由上游和下游两方主导,它们实现了供需双方的对接。在事实上,参与各方首先从各自需求出发,积极协调后达成一致,进而一起制定双方满意的库存计划。这样的过程保证了信息流通、风险减低,促进了库存管理的稳定。

四、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企业联合库存管理策略

(一)实施促进供需平衡的管理机制 供需平衡是联合库存管理的基础,实现联合库存中的供需平衡离不开充分的协调。他们既要坚定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职责,又要参与到合作中,充分沟通,积极构建协调机制。供需协调机制构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联合库存管理机制的构建,达成共同目标。这是实现双方共同目标的重要力量,只有双方在共同目标上达成了一致,乐意为了互利共赢参与到合作来才能实现共同目标。针对每个参与者各自的需求和供给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找到双方契合点,共同目标。(2)协调控制机制的构建,实现利益共享。利益永远是各方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必须要把供需各方的利益放在制高点,这就需要协调协调控制机制发挥作用。其中,库存优化是有效途径。常见的库存优化措施有库存量大小的控制,安全库存的控制等。(3)信息沟通渠道及机制的构建,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在库存管理中,对信息的要求也很高,要求信息流畅、及时、正确,要减少冗杂的信息,要提高信息的预测能力,实现信息传递的透明化。因此,信息沟通渠道的建立是实现供应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4)协调中心的构建,实现有效激励。利益分配及其激励效果的实现需要一个协调中心。协调中心要试图建立公平公正的利润分享机制,加强对供应链中刚刚参与企业的监督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破坏行为,提高整体运行的有效性。

(二)发挥两种资源计划系统的协同效应 在联合库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资源计划系统,其中产品的协调管理阶段适用于物资资源配送计划(DRP)运用,而原材料的协调管理适用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II)。两种系统如何有序、有效运用到整个联合库存管理中是关键。最为成熟的结果就是将两种手段科学合理的结合,同时运用到库存管理中。这样带来的协同效应会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势必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三)实现快速响应系统的构建 快速响应系统起源于20世纪80

年代,是一种使用的供应链管理手段,它可是实现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环节和库存时间的减少。这个系统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实现商品的条码化管理;第二阶段实现了内部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功能;第三阶段是采用更有效的企业间的合作。据美国著名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快速响应系统的作用极其重要,它对供应链管理具有很大好处:一方面保证了货源,快速响应系统内很少出现缺货情况,甚至出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协作;另一方面提高了存货的周转率,促进了存货的流动;此外,快速响应系统还有一个有点,就是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快速响应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四)发挥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系统是指在供应链管理中,面向联合库存问题时使用的一种技术方法。第三方物流也就是物流活动张的第三方提供者。第三方物流的职责在于为客户提供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活动,从库存到下单、运输。毫无疑问,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出现在于其强大的功能。首先,第三方物流的存在减少了企业的工作压力,第三方物流专注于企业的物流活动,企业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任务,即业务扩展;其次,第三方物流是枢纽,架起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之间的联系;再次,第三方物流系统存在成本优势;最后,企业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总之,从供应链参与的供需双方来看,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带来了极大便利,提高了物流传送的灵敏性和活跃性;从客户角度来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可以带来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水平和搞笑的物流速度,进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五)共建供需双方战略愿景 共同的战略愿景是最高层次的管理思想,也是实现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思想精髓。在操作中表现在供应双方共同目标的建立,这需要双方站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对方的利益,找到双方的共同契合点,并在不断协商中构建更高层次的共同愿景。

(六)注重利润分配,实施激励机制 合理、科学的分配利润可以直接刺激企业的积极性,而其他配套的激励措施会加强库存管理的协调发展。建立竞争性的利益分享机制是基础,建立有效性的激励机制是重要保证,两者一起发挥作用才能促进联合库存的前进,减少不必要的机会主义现象,提高联合库存中的协调。

(七)开拓信息沟通渠道 为了实现供应链的稳健运行,避免信息不畅,需要持续开拓有效地信息沟通渠道,提供可靠、透明、及时的信息来源。现代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系统,物流企业要跟上时展要求,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特点的物流信息化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来减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效率。

五、结论

随着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更多表现在了供应链上的竞技。因此,如何设置和维持一个合理的库存水平成为一个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建立从供应链角度出发的联合库存体系。联合库存是一个集合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既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即以合作互赢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又需要配套的机制、措施相运行。其中,有效的供需协调机制是基础,资源计划系统的协调实施以及快速响应系统是重要手段。另外,信息机制是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信息化管理是未来库存管理的必经之路。通过构建联合库存管理体系,实现库存管理中资源配置最优化、利润分配最优化。

篇7

供应链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直接或间接地满足顾客需求,提升客户体验的各个职能或方面组成,涉及从研发到购、仓储、制造、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或者说凡是影响产品生产制造的任何环节都与供应链有关,这些环节包括但不限于新产品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达成销售、财务和客户服务。

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是从最初的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到中间制造商制造成产品并通过销售渠道把产品销售到顾客手中,把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顾客连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化的网络链结构模式。这个链条上不仅仅是物流链、资金链和信息链,更重要的是一条价值增值链。物品在该系统网络中流转从而让该系统增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库存管理理论已比较成熟,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出现,对传统的库存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以供应链价值增值为目的的库存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供应链的整体观念。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生态链条和功能系统,应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但由于企业或部门往往都是从各自的利益点出发,而忽略整体的利益。

(2)交货状态数据不准确。在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链条上各个企业的交货时间频繁的变动导致供应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彼此间不信任和缓冲库存的增加。

(3)信息传递系统效率低。在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中,各企业外部的未来订单如何预测、库存情况、运营计划的调整等都是供应链中的重要数掘,这些数据对于上下游企业的库存控制至关重要。目前这些数据分布广泛并且比较散,无法对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系统模型进行改良,让供应商可以快速了解用户的相关需求,减少因为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的无效库存的增加。

(4)库存控制策略过于简单。目前很多公司并没有针对库存物资采用分层次的库存管理控制策略,或者针对物料的分类不能反映需求中的不确定性,而传统的库存管理策略中没有体现或并未关注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制定采购策略。

二、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方法

基于供应链整体角度考虑的库存管理的目标应统一于整个供应链价值,将供应链上流动的各个企业的库存控制在所需的最小限度内部,使得供应链整体成本最低,降低库存总体水平,减少资源的损耗浪费。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供应链思想的库存管理模式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理念、联合共同库存管理理念、多级鲁村优化与控制以及协同计划预测调整系统。

(1)供应商库存管理:由提供货物的供应方代替采购方管理库存水平,制定采购方案,将库存管理的相关职能向供应商负责转变。打破了分隔式的库存管理模式,能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共同分担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

(2)联合库存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在VM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应商与用户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方式,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兴企业合作关系,解决了供应链条上各个企业独自建立库存的运营模式,导致相关需求被系统逐渐扩大的效应,提高了供应链整体的协同化程度。

(3)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分布式库存管理策略,各个库存点独立地采取各自的库存策略,操作简单,但不能保证生产系统全部的供应链改进;另一种是集中式库存管理策略,考虑了各个库存点的相互关系,通过协调的方法赢得库存的优化。

(4)协同计划预测调整系统。协同计划预测调整系统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它能降低销售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该模式下各供应链合作伙伴通过建立顾客情报系统和销售网络系统,应用一系列的技术模型等共同管理业务和共享信息,提高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最终达到降低库存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三、结语

在基于供应链整体角度管理库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库存最小化,是站在供应链整体系统上考虑整个系统的价值,从而实现系统的效益最大化,实现库存最小化。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不能打破企业界限去考核库存管理问题,不能实现整体上最优。而现代库存管理思路体现了信息化、集成化、整体化的管理策略和思想,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建立起来需要时间,但一旦建立起来将会对内外部企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8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特点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的目标服从于整条供应链的目标,通过对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将各阶段库存控制在最小限度,从而削减库存管理成本,减少资源闲置与浪费,使供应链上的整体库存降至最低。与传统库存管理相比,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不再是作为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是作为一种供应链的平衡机制。通过供应链管理,消除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实现供应链的总体平衡。供应链管理理论是对现代管理思想的一种发展,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其一,管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供应链流程为基础,物流、信息流、价值流、资金流、工作流贯穿于供应链的全过程。因此,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管理。

其二,资源范围扩大。传统库存管理模式,管理者只需考虑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导入,企业资源管理的范围扩大,要求管理者将整条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资源全部纳入考虑范围,使供应链上的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其三,企业间关系伙伴化。供应链管理以最终客户为中心,将客户服务、客户满意与客户成功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并贯穿于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由于企业主动关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间的伙伴关系得到加强,企业间由原先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双赢”关系。供应链的形成使供应链上各企业间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致力于供应链总体库存的降低。因此,库存管理不再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措施,而是是供应链管理的平衡机制。

二、供应链管理下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不是简单的需求预测与补给,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改善客户服务,提高收益水平。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采用商业建模技术对企业的库存策略、提前期和运输变化的准确度进行评价;测算存货经济订货量时,考虑对供应链企业的影响;充分了解库存状态,确定适当的服务水平。目前,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信息、供应链运作、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三方面。这些问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未形成供应链管理要求的整体观念。许多供应链管理系统没有针对全局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各节点企业各行其道,导致供应的整体效率低下。

(二)信息传递系统效率地下。供应链库存管理强调协作和信息共享,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必须实时准确传递分布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传递系统尚未建立,供应商了解到的客户需求信息常常是延迟的或不准确的信息,使短期生产计划实施困难。因此,应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有效传递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提高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

(三)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供应链库存的形成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生产运作需要建立的一般库存,另一类则是为防范供应链上的不确定因素建立的保险库存。企业在制定计划时,无法顾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波动,供应商的意外变故导致的缺货,企业内突发事件引起的生产中断等,都会对库存产生影响。不确定因素是企业建立保险库存的主要原因。研究和追踪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是供应链库存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转贴于

(四)缺乏合作与协调性。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各成员企业的协调合作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但企业间如果缺乏相互信任,就会增加企业间协调与合作的困难。企业间缺乏相互信任,是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关系不稳固的根本原因。因此,需要在各成员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与建立企业内部针对各部门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相比,建立企业间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困难要大得多。

(五)产品设计未考虑供应链库存的影响。现代制造技术使企业的产品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毛利率较高。但是,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常常被忽略,使产品生产过程中节省下来的成本都被供应链上的分销与库存成本给抵消。因此,在供应链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库存的影响。

三、解决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的途径

首先,必须树立供应链整体观念。要在保证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条件下,实现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间的库存管理合作,需要对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供应链企业的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价值追求等。要在信息充分共享的条件下,通过协调各企业的效益指标和评价方法,使供应链各成员企业达成共识,从大局出发,树立“共赢”的经营理念,自觉协调相互需求,进而建立一套供应链库存管理体系,使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所有参与者在绩效评价内容和方法上取得一致,充分共享库存管理信息。

其次,要精简供应链结构。供应链结构对供应链库存管理有着重要影响。供应链过长、各节点之间关系过于复杂,是造成信息在供应链传递不畅、供应链库存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优化供应链结构,是保证供应链各节点信息传递协调顺利的关键,是搞好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础。因此,应尽量使供应链结构朝扁平控化方向发展,精简供应链的节点数,简化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关系。

再次,将供应链上各环节有效集成。集成供应链上各环节,就是在共同目标基础上,将各环节组成一个“虚拟组织”,通过使组织内成员信息共享、资金和物质相互调剂,优化组织目标和整体绩效。通过将供应链上各环节集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复杂性对供应链库存管理效率的影响,使供应链库存管理数据能够实时、快速地传递到各个节点,从而大大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对顾客需求做出快速的响应,提高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整体绩效。

四、供应链库存管理运行机制

供应链库存管理强调各节点企业的长期合作,需要一种明确的制度安排来强化各节点企业合作的持久性,以抑制各节点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诺思曾经证明:当交易成本为正时,制度是重要的。建立合理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机制,是保持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系统运行稳定健康的重要方法。供应链库存管理机制的建立应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着手:

篇9

一、制造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要性

(一)加强企业库存管理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国家30多年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制造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竞争和摩擦加剧,国家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避免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其中,如何加强库存管理,如何通过加强库存管理来提升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对制造企业而言,是关乎企业生死命运的重要关键环节。

(二)加强企业库存管理是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准确的重要保证企业原材料库存管理是否规范,存货分类是否正确,账、卡、物是否一致,存货进、出统计是否准确并及时传递给财务核算,直接影响到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并对公司进行产品成本分析、生产作业流程分析产生直接的影响,最终会影响产品成本的准确性,影响企业产品的定价决策。

二、制造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制造企业发展之初,由于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如生产、销售等部门,仅仅是作为服务部门配合支持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营,但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仓库存货越来越大,占用大量资金;仓库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存货周转时间拉长;由于管理不到位,到处存在有跑、冒、滴、漏的材料浪费现象,等等,库存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严重的甚至影响企业的永续生存。

(一)库存管理重视不足,库存管理人员能力水平较低制造企业初期发展时,往往对仓库管理重视不够,仓库管理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协助生产做好物料供应服务工作,管理人员专业性低,有些甚至是一线生产线转岗到仓库的。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低,学习和接受能力也低,从而给存货管理带来更多的困难,企业新的管理措施无法有效执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库存现场管理不到位制造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的正常需要,往往会储存一定量的安全存货。由于管理缺失,现场存货分类码放不到位,标识不清,没有定期对现场存货进行检查,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库存现场管理混乱,现场落地料、浪费现象严重;另外,由于仓库管理员责任缺失,物资入库验收不及时,委外维修工器件跟踪不到位等情况时有发生;入库产成品手续办理不严谨导致发错客户等等。

(三)制造企业车间各生产线剩余材料、废旧材料管理不到位制造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制造企业,生产线多,生产工段分得较细,设备保障维修班组按生产工段分成若干个班组。随着企业经营期限的增长,设备资产的老化,生产线技改、设备改造工作频繁增加,各工段的二级仓库越来越大,现场余料越来越多,报废材料物资处置也不及时,成为了企业资金占用及浪费的又一个管理漏洞。

(四)库存管理制度不健全,绩效考核缺失大多数制造性企业都是重资产的单位,特别是高耗能企业,固定资产占比达到企业总资产的60%-70%,原燃材料存货占总资产的6%-10%,甚至更高,制度不完善,未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库存管理效率不高,存货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生产工艺流程改进等原因,有些存货备件无法及时领用消耗,导致这部分备件积压、呆滞越来越多,占用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因制度缺失,存货管控效率低,存货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造成公司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

(五)库存管理信息化不到位近年来,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股东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离发达国家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远远不够,还远未落实到存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上来。或者有些虽然引进如MISS存货管理系统,但作用有限,管理比较单一,存货管理与生产、销售、采购等未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成本管控难以有效开展,从而无法采用如作业成本法等对生产作业成本进行精细管理和控制。

三、改进制造企业库存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库存管理部门地位,发挥库存管理职能作用制造企业管理层应以战略性的方法,加快转变提升企业运营管控能力,一方面在抓好生产的同时,提升库存管理部门的管控职能作用。库存管理涉及原燃材料、包装材料、备品件、产成品等管理,业务流程包括存货验收、入库、发货出库管理的各个管控环节,管理人员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上百个,在管人、用人上要多下功夫,人员优化、引进专业性、执行力强的库存管理人员,提升库存管理部门的地位,发挥库存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如检查生产过程的材料耗用是否符合工艺流程,是否符合耗用标准,生产需求计划与使用是否一致,生产过程中是否有浪费情况。通过产品质量结果反馈,监督采购入库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采购过度情况等等。

(二)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流程,提升库存管理效率制造企业因其生产过程较复杂,存在很多的制度漏洞,企业应加速完善原材料的各项业务流程及制度建设。从原材料采购验收流程,到入库流程、再到生产需求使用流程,以及最后的剩余物料的管理及奖罚措施等,要从制度上来堵住存货出入库业务链条上的管理漏洞,减少管理随意、混乱的局面,全面提升库存管理效率。

(三)量化库存管理绩效考核目标,提升经营管理效率1.建立运营资产控制目标,减少资金占用此处营运资产单指存货。制造企业根据生产订单的需求,通常会提前储备一定量的原材料,防止生产出现“断料”风险。但是,企业为避免过度备货导致资金被过度占用,增加存货储存成本,应采用科学方法建立合理的最低安全库存及最高限额库存,量化库存管理目标,并与库存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挂钩,确保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减少营运资产(存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库存管理效率。2.建立存货周转率目标管理存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是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应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制定存货周转率考核目标,把存货规模与实际产品需求相适应,提升存货周转率,提升公司运营能力。3.建立备品件存货目标控制为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防止发生生产事故,对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企业会对生要的生产部件、配件保持一定库存量,以满足日常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对此部分的备品件设定严格的库存目标,确保备品件库存控制在合理、最低的库存量,通过制度规范设备管理部门,按重要性对运行设备进行A、B、C分级管理,建立设备维护保养档案记录,保证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备品件库存符合预算经营控制目标。4.建立存货呆滞考核管理控制存货呆滞是指预期不会被使用或极少使用而形成长期储存,但账面仍有价值的物料。存货呆滞会造成资金被占用,长期呆滞导致失去使用价值造成企业浪费。因此,存货管理部门应联合生产、采购等其他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对存货呆滞及报废的管理,制定存货呆滞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存货的预警机制,防止存货呆滞。确实对因生产工艺改变等客观原因形成的呆滞存货,通过一定的奖励办法进行消化,防止存货呆滞、浪费,造成企业利益损失。5.加强对车间二级仓库、余料的管理制定车间各生产线、各工段的生产管理制度,加强车间耗料的过程管理,采取生产预算目标与绩效考核管理挂钩,全面清理、杜绝制造企业的二级仓库,加强各生产工段剩余材料、报废材料物资的统一存放和管理,按照制度流程进行有效的统一处置,盘活资金。6.加强生产工艺流程管理工艺流程管理是制造企业抓好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企业应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对生产线进行改良,对生产工艺流程标准进行完善和创新,通过财务角度分析每一项作业流程、材料单耗及成本的控制结果,最大限度降低存货单耗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品成本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利润。

(四)加强存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当前,制造企业存货管理成本过高已越来越成为企业战略转型、影响企业提升营运能力的障碍,成为制造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市场的不断变化,存货管理需要所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控制逐渐上升的库存管理成本。因此,存货管理信息化是帮助企业提升存货管控的有效途径,是提升企业经营管控能力水平的重要保证。管理层可以通过企业存货管理信息化系统,了解物料的进、出信息,采购成本、供应商信息,生产计划及材料消耗情况,并通过绩效考核措施,全面提升库存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益。

四、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企业需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对企业经营成本进行有效分析和控制,切实加强对企业存货的管理和控制。存货管理涉及到公司的产、供、销各个环节,需要综合、系统地进行人、财、物的分析与研究管理。通过上述的库存管理对策,运用预算目标并进行绩效考核,切实提升企业库存管理地位和作用,发挥存货管控效率,控制不断上升的存货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才能提升企业经营能力,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提升企业的市场益利水平,推动制造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2日

供应链库存管理从满足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在整个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降低相应环节的成本以及提供相关信息等方面进行的实施、计划和控制。供应链库存管理属于物流管理范畴,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和拓展,供应链库存管理不仅仅包括商品流通,而且还包含企业各环节的协调以及业务流程的调整等。近年来,在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管理层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视不断提高。同时,库存管理在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库存管理在供应链各环节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库存影响着石油企业供应链条一定环节的成本,同时也制约供应链条整体的功能和竞争水平。因此,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理念形成,使得企业不能在使用局部最优的办法运作库存管理,而应该从供应链上各环节合作的角度来管理企业库存,以此来提高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率。石油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注重供应链条各环节之间的长期协调、合作,即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制度安排。要确保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要做到整个供应链中库存的优化配置,这样不仅一方面降低了石油企业的运营成本,又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一、石油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确定性和库存管理问题

(一)供应链环节不确定性。石油企业供应链各环节库存分为两种:分别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库存问题和成品物流环节的库存问题。而石油企业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不确定性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链接的不确定性,即石油企业部门之间功能衔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企业间合作层面上即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因此需要增加各企业及其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另外一种是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即石油企业内部低效率的控制机理对企业供应链的不确定影响,制约机制低效率便是企业经营管理不确定的根源所在。因此,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来提高企业间各环节的稳定性。石油企业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主要根源在于供应商的不确定性、生产商的不确定性以及顾客的不确定性。

(二)供应链各环节中库存管理问题。现代石油企业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供应链的战略规划问题;供应链各环节反馈信息问题;供应链各环节的运行问题。主要表现为:

1、石油企业各环节信息反馈的低效率。石油企业供应链中各环节之间的库存数据、需求变化、生产计划供应链管理过程的重要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存在于供应链的不同环节之间,石油企业要做到高效库存管理,需要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反馈。目前,各大石油企业普遍都是分级物资供应管理模式,有些甚至将物资管理部门分为采购部门和供应部门,分权化严重。其库存管理模式为,在物资供应管理部设立中心库存,各二级生产单位设立物资供应站点,同时在各生产点设立独立的库房。物资从采购到用料单位上经历了层层环节,首先由物资管理部门集中采购后存入中心库存,各二级用料单位按照上报的计划领回物资存入供应站,各基层单位再到供应站领取物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审批复杂,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各生产点地理位置差异,路程远,运料车辆往往存在空载现象,浪费了大量资源,供应周期很长。各生产单位为了避免因此造成的缺货,大幅度提高物资需求计划,这又造成了库存物资积压现象。

2、库存管理方式简单化。在对物流企业和生产经营性企业中,库存管理的目标都是确保供应链各环节经营中的持续性,避免不确定情况的发生。而目前大部分石油企业的物资库存管理主要是根据个人经验,而其中订货时间、数量、订货频率、库存量设置等全靠计划人员来决定。

3、供应链各环节及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沟通和协调。首先,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调动各环节的资源来确保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协调的目的在于使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顺畅地传递,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的需求,最终达成优化的供需关系,以此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其次,由于物资供应属于后勤保障工作,与一线生产单位没有充分的信息交流,这就造成了采购有一定的盲目性,又因为缺乏与技术部门的沟通,技术升级或产品更新等原因导致所购材料闲置;最后,由于没有同市场管理部门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不能随企业生产计划及市场动荡及时调整自己的物资供应计划,所以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4、缺乏物资储备定额研究。相关资料表明,各大石油企业对物资供应普遍没有足够的储备定额研究,都是采用一种“被动式”物资供应模式,完全按照生产单位上报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供应,没有参与到生产单位的物资需求预测中,因为不能完全掌握物资需求情况,只能大批量全面的准备各种物资,以防物资需求状况发生变化,即只能被动应付,不能主动改善。在这种状况下,必然对企业的库存管理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由于没有物资供应部门参与,物资需求预测工作只能由生产单位本身来做,因其专业缺乏,同时不能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做出的物资需求计划往往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库存物资积压或短缺;另一方面由于物资供应部门都是生产单位物资需求计划上报后才能制定物资采购订单,供应过程不能同步于生产过程,经常造成物资配送到生产单位时,发现生产单位由于等不到物资已经用其他相似物资代替,这样,物资只能存入库房,增加库存管理负担。

二、石油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一)传统库存管理模式——SCM。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将库存管理分为两种模式:独立需求、相关需求。前者采用订货点EOQ模型管理,后者采用原材料需求计划管理。生产过程中的产成品库存管理属于独立需求库存管理问题,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库存管理属于相关需求库存管理问题。在整个供应链中,供应商、分销商、制造商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自己的库存管理问题。供应商的库存管理问题为独立需求库存;制造商的中间产品的库存为相关需求库存问题;分销商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有自己的库存,其属于独立需求库存。

(二)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VMI。供应商库存管理是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基于用户和供应商之间达成的合作协议,将多级供应链问题转换成单级库存管理问题,最终目的是降低“牛鞭效应”优化双方的产品可获得性。在这个合作协议中,用户库存交给供应商管理,运行过程中以合作互利、总成本最小、目标一致、连续改进四大原则为基础,不断调整协议内容,改善履行环境。供应商库存管理主张优化必须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不能只是局部的优化,要考虑到供应链的全局性,必须以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管理,使库存管理实现一体化的运作。在实施过程中,将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的库存设在需求方,补货决策权和存货所有权交给供应方,由供应商负责把订货和供货作业进行集成和协调执行,最终使得用户和供应商的运作同步化,降低信息误差带来的影响,实现库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这种管理理念是由产品全过程管理思想转化而来的,它认为当产品售出后不能算供应活动的完结,供应商还承担在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监管责任,只有产品被用户使用才算是最终完成。实际上是库存管理交给供应商,责任倒置的一种管理模式。

(三)联合库存管理模式——JMI。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刚开始是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出现。通过现实中的应用,发现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像库存责任倒置引起的用户过度依赖供应商,双方利益分配不均等。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就是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而出现的,它与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不相同,它主要强调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得供应链运行过程中每个库存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都能站在彼此的立场去考虑,相互协调,保持供应链中相邻环节之间的物资需求预测的一致性,最终减少直至消除“牛鞭效应”。在这种库存管理方式下,每个环节的物资需求都经过彼此协调,库存不再成为一种成本负担,而成为各环节企业间的信息连接纽带,成为供需协调中心。

联合库存管理将供应链上下游集成为两个协调中心。库存管理参与各方制定库存政策时,从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消除了原本由于各自为政导致的库存波动现象。联合库存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公平的利益分担机制、合理的风险预警和分担机制、合理的物流成本和库存相关成本的分担机制,减少由于各方的短视行为造成供应链片面优化现象的产生。在两个协调中心基础上,构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对彼此生产状态以及需求状况的了解,共同承担起稳定整体供应链利益共享的目的。

(四)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是一种立足于供应链各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型。它通过建立一整套涉及各个合作方的业务流程,以电子信息化为主要方式,共同制定运行方案,协同预测物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同补货,有效降低了由于信息流通不畅带来的高风险、高成本,是一种以协同运作为特点的库存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石油企业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合作协调关系,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供应链功能及预测精确性,完善企业库存管理。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是一种更加注重各环节协同运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理念。

三、对我国石油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物资储备定额研究。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加强库存物资的计划性,有效地对库存物资进行控制管理,并对不同类别的物资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库存定额多少。要根据库存情况和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制定物资储备定额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按照金额和品种对物资进行ABC分类,按照使用特性对物资进行通用及专用分类,并将既属于A、B类的物资,又属于通用性的物资筛选出,作为能够建立物资储备定额的物资。其次,分析物资消耗规律,对需要建立储备定额的物资,建立物资消耗规律模型或消耗定额,将又属于通用性的物资,按照其消耗特征统计出年或月的实际消耗量;然后选取订货模型。基于定量订货模型、定期订货模型的特征,考虑石油勘探、开发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总体上可以对石油企业物资建立既定服务水平下的定量订货系统,同时也相应确定物资的储备定额。

(二)加强物资计划管理。1、对石油企业二级单位需求计划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季度的考核与通报,培养并树立基层物资计划管理典型单位,提升基层单位计划管理工作整体上水平;2、强化与需求部门的协作,坚持每季度现场办公并结合业务人员每月到生产一线跟班劳动,掌握主要物资需求动态;3、加大物资需求信息化管理力度,完善物料消耗数据库,逐步形成需求计划引导订货机制;4、加强工程项目和维修项目的计划管理,与二级供应部门联合成立项目采购组,提前介入项目到前期论证和设计阶段,加强与设计部门的沟通,优化需求建议,提前解决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降低供应风险和采购成本;5、对重点工程项目,编制采购统筹计划,作为项目物资采购大纲,根据采购统筹计划制定主要物资的采购计划。

(三)加强针对库存水平、服务水平的考核。实行严考核、硬兑现,有利于库存管理目标的实现。对库存管理的考核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落实:一种是明确绩效考核的步骤,包括确定绩效考核的具体目标及建立工作期望,达成承诺、设计评价体系和客观公正地进行业绩评价、绩效考核、绩效改进计划。另一种是明确针对库存服务水平的绩效考核内容,包括加强对库存服务水平的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一套针对库存水平的统计指标,如周转率、服务水平、缺货次数等;在库存水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针对库存水平的考核指标、制定降低物资库存责任制,成立专门的库存小组,根据历史数据,制定一个合理的考核指标,确定奖惩措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奖励,超出范围给予惩罚。依据当年的实际完成情况,逐年更改提高,根据历史数据每年调整相应的库存控制指标,促使库存管理部门不断改良。根据前一年的库存运营情况,历史数据制定次年的库存指标,使库存管理不断提高。有了库存成本的考核制度,给了相关部门库存管理压力,增加了管理的动机,调动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促使管理者更注重库存管理,具有行为的导向性。

(四)加大积压物资处理力度,努力降低当前库存。库存积压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降低当前库存已变得刻不容缓。企业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设计、施工以及勘探开发等单位首先选用库存物资,尤其是积压物资。还可以广泛利用电子商务网等信息网络,加强与同行单位之间的联系,多余积压物资信息,互通有无,调剂给其他单位使用。对于技术升级换代的产品,可以通过组织自身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对库内积压物资进行改造利用,确保对积压物资的处理有效地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育海,武树东.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7.2Z.

篇11

关键词 :油品销售 企业 库存管理

一、引言

石油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从开采、加工到销售,石油工业的每个环节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油品销售企业来说,做好库存管理十分重要,良好的库存管理体系是油品销售企业做到量效兼顾的重要前提。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油品销售领域也引入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开始运用erp操作系统,成品油的定价机制得到改善,大库存管理模式下成品油的流转问题也引起了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近年来,由于政策变化、消费疲软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油品销售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阻力变大,对成品油的库存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油品销售企业应当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

(一)从库存量的角度来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

1、库存管理与物流管理应当相互配合。物流管理是针对商品及其他物资从生产地或库存地到销售地的高效流动而进行的规划、实施以及控制,其目标是让恰当的商品或物资在恰当的时间、以良好的状态到达恰当的地点。完善网络和统筹优化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而一直是油品销售企业在努力开展的工作。库存管理与物流管理相互结合能够促进销售网络的完善及其统筹优化。在物流管理理念的引导下,改善油库的数量和分布情况,重新确定合理库存量,油库的使用效率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拓展经济效益的增长点。在ERP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油品销售企业拥有足够的信息技术平台,能够实施大库存管理模式,对库存物资进行多角度分析,比如油品的入库、出库,资金占用、来源与去向。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油品销售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有利的内部条件,在库存管理过程中引入物流管理的观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库存量的角度来提高成品油的库存管理效率。物流并不是简单的物资搬运,强调的是物资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增长和成本控制,油品销售企业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应当以效益增加为目标。总的来说,库存管理与物流的相互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同一决策而已,而是要在库存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物流管理的相关原理,为油品销售企业降低成本,赢得新的效益增长点。

2、准确测算合理库存量及最低库存量。库存量的相关决策是库存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油品销售企业只有尽可能地准确测算出合理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才能够使库存量的相关决策更加合理有效,进而提升库存管理的效率。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在测算合理库存量时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因而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物流条件和销售需求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因此油品销售企业应当充分利用ERP操作系统,综合分析与物流及销售相关的数据。合理库存量一般是周期库存量、安全库存量以及最低库存量三者之和。为了满足两次成品油到货之间的市场正常需求,油品销售企业需要保持相应的周期库存量,以维持正常的销售。为了应对突发性的订货需求,油品销售企业需要设定一个安全库存量,这是针对不确定性因素的缓冲库存。而最低库存量则是受到油库罐底存油以及重点市场保障等客观条件影响而维持的最低保障库存。为了使测算结果尽可能的准确,油品销售企业应当仔细分析历史销售数据,多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多关注市场动态。在ERP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油品销售企业的信息更加畅通,可供参考的数据和资料更多,更应该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结合各种可获得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库存量测算的准确度。

(二)从库存占用资金的角度来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

1、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油品销售企业通过合理确定自身的库存量,能够有效降低库存过多的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库存占用资金的数量,减少了资金成本。这也是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中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为物流和库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库存管理的模式也得到了拓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就是一个具有特定优势的模式。从库存占用资金的角度来看,油品销售企业的合理库存占用资金越少,相应的资金成本就越小,对企业就越有利。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就是一个既能保证合理库存量又能有效降低库存占用资金的库存管理模式。通过与客户达成合作性的协议,在一个共同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来管理双方的库存。根据协议及目标框架的具体内容,油品销售企业的安全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减少库存所占用的资金量。当然,这一新模式有着非常严格的实施条件,比如与客户的充分沟通,客户的成品油需求量等。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模式在实施的初期也具有较大的风险,双方的协议框架可能会经历多次的修订和调整。因此,油品销售企业在采用该模式前需要对其实现条件及风险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在条件不成熟或者风险较高时不能急于求成。

2、联合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与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的原理类似,都是通过与客户合作来合理降低库存量,从而减少库存占用资金。区别在于联合库存管理是利用油品销售企业一对多的关系,与多个大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各个用油节点上进行充分的协调与合作,制定出一套全局性的用油量和供油量计划,并以此来确定库存量。首先,油品销售企业需要根据用油量和客户信用等来选择几个大客户,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建立共同的目标,形成联合库存管理的基础。然后,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共同的工作平台,及时共享相关信息,以便对库存量进行及时的调整。此外,还要定期召开供需见面会,对联合库存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并提出改进意见。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双赢的库存管理模式,对油品销售企业来说,能够提升库存管理的效率,而对客户们来说,则不仅可以提升库存管理的效率,还能够使用油更加有保障。但实施条件较多,前期的风险也比较大,油品销售企业为此需要更加重视客户信息的管理,保持与客户的沟通,也需要更加重视相关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三、油品销售企业应当控制成品油的库存损耗

油品的损耗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管理层面的原因。相应地,油品销售企业也应当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来控制成品油的损耗,以提升其库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一)从技术层面来控制成品油的损耗

控制成品油的损耗也是油品销售企业库存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技术层面来看,在油品的运送和保存过程中,相关人员的技术不过关,设备陈旧或者操作不规范等都可能导致跑冒漏滴的情况发生,不仅造成油品的损耗,还会污染环境,甚至引发安全隐患。因此,就工作人员方面,油品销售企业应当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操作更加规范安全,必要时可采用定期培训和考核的方式。就设备方面而言,则应当及时维护和更新油罐、油车以及相关测量设备和回收系统等,控制成品油损耗的同时也减少污染,减少安全隐患。此外,油品销售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引入一些新的设备或技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在油品的运送和保存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技术进步,通过运用这些新的设备和技术,能够克服一些客观原因,使成品油的损耗降到最低。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油品销售企业不妨做一些新的尝试,不仅能够节约资源、造福人类,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从管理层面来控制成品油的损耗

就管理层面来看,油品销售企业应当主要从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内部控制,杜绝油品的非正常损耗,制定科学的操作流程来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方法,减少由于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油品损耗。其次,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约束消极怠工的行为,使每个员工都参与到控制成品油损耗的工作中来。最后,还应当在企业内部培养控制损耗的文化,从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以及减少安全隐患的角度让相关人员认识到控制成品油损耗的重要性,逐渐形成控制损耗的良好习惯。

四、结论

在政策变化、消费疲软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油品销售企业的库存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对产品的正常需求,同时作为企业又要考虑科学合理安排库存,降低成本,盘活资金,增强企业获利能力,因此,库存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库存管理的改进变得更加迫切。油品销售企业可以通过将库存管理与物流管理相互结合,并准确测算合理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来提升其库存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尝试与客户合作,采用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以及联合库存管理等新的库存管理模式,来进一步减少库存占用资金,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寻求新的增长点。控制成品油的损耗也是油品销售企业库存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油品销售企业应当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来控制成品油的损耗,以提升其库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JIT 零库存 卖方策略

随着JIT(Just-In-Time)技术和管理应用模式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和施行“零库存”的管理,从而帮助企业减少库存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和利用效率,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快速响应。响应这一发展趋势的代表企业,包括计算机制造企业戴尔(DELL)公司、汽车制造企业丰田(TOYOTA)以及作为连锁超市的沃尔玛(WAL-MART)。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条码、现代物流技术以及近期RFID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买方从JIT策略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效益。

但是,在这样的供应链体系结构中,如果卖方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安排组织生产、库存和运输,同时还要满足买方的要求,那么将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效率和增加成本为代价。可以预见,在供应链整体效率并没有提高的情况,所谓买方所实现的效率增加和成本降低是通过“转移”到卖方身上来实现的。面对具有很强议价能力的买方,卖方处于相对的劣势谈判地位。同时,也正因为买方处于优势的地位,因此其选择的卖方在行业内也往往有处于具有领先竞争优势的地位。在牺牲自己的效率和效果的情况下,卖方将不可避免地损害自己的竞争能力,长期则有可能对其领先地位产生危害,因而行业内领先的卖方向具有优势地位的买方进行“零库存”供应也许并非是一个理性的“最满意”选择。

因此,卖方面对具有优势地位的买方,在买方采取合作与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是转移还是优化,从而形成简单转移的合作型转移、向上游传递的非合作型转移、卖方优化的非合作型优化和整体优化的合作型优化四种供应链策略模式。本文通过对在买方占有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卖方可以选择的策略分析,研究可以帮助卖方既满足买方的“零库存”的需求,又可以使自己能够在这样的交易条件下受益的策略选择。这样的结果可以促进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化,从而长久地保证卖方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

JIT模式下买卖双方合作与定量模型理论综述

根据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将企业间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以技术与管理革新为特点的传统企业关系阶段、以制造创新与技术开发为核心的物流关系阶段和以协作为宗旨的合作伙伴关系阶段。随着供应链中企业关系的演变,库存策略也从服务于传统企业关系的减少单一企业库存策略而逐步演变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优化整个供应链的合作策略。在供应链关系中,不仅买方要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同时为了供应链各个参与者整体能够更加健康和长效地发展,卖方也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库存降低策略需要从传统的“转移”变成利用在途时间进行协调的“连续”系统,由此再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系统。

近年来出现的VMI策略即是合作供应链的典型代表。VMI是由供应方管理买方的库存即供货方决定什么时间补货和补多少货的一种策略,是一种降低物流成本和压缩库存的供应链管理技术。针对不同的商品,VMI关注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补货,不采用常规的手工商品订购单据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数据库和信息处理技术,保证实时监测商品库存水平、预测商品流量,从而有效确定什么时间补货以及补多少,可有效避免断货。

JIT 策略在过去数十年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Pan和Liao(1989)提出一个简单的适用于JIT 采购的EOQ模型,它将一次采购分成n次送货;Fazel(1997)提出一个数学模型来比较JIT 策略和EOQ 策略;Kim和Ha(1998)研究了在有限计划期内的批量分割问题。

研究证明,如果买方实行JIT的管理模型,那么买卖双方的紧密合作对双方都非常重要,充分而及时的信息交换将帮助双方获得显著的成本改善。例如,Chapmen and Carter(1990)利用汽车制造公司的历史数据,对JIT模式下的买卖双方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买卖双方的紧密联系、快速的工艺交流与有效的JIT运营是紧密相联系的。O'Neal(1989)强调通过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来替代原来买卖双方的传统关系,他认为卖方需要对库存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及对买方的长期运营给予更多的支持。Aderohunmu、Mobolurin and Bryson(1995)则通过公式推导和数据验证,表明如果及时的成本信息可以在买卖双方中分享,双方都可以获得显著的成本节省优势。Gollhar和Sarker(1992)发现如果以小批量进行送货,买方和卖方的成本都能得到有效降低。

同时,很多研究表明,买卖双方的合作是可以建立在一定的数量模型基础上的,这样的数量模型和应用将可以有效地帮助买卖双方在减少库存管理方面取得效果:Banerjee(1986)给出了联合经济批量模型,该研究对买卖双方各自的最优经济批量进行了讨论,并对谈判过程的定价给予指导。Joshi 和Campbell(1991)提出了在几种库存品种之间确定对买方的最优运输批量。Li等人(1995)应用博弈模型来构建和阐述买卖双方的合作模型。

总之,这些研究对于买卖双方在JIT模式下的合作与定量模型进行了基础性研究,特别是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了买卖双方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可以帮助双方获得成本节省的优势与效果。但是,对于卖方在买方基于JIT模式下的零库存要求如何选择策略,还缺少有效的策略分析与总结。本文将通过对目前买卖双方供应链管理环节的观察与分析,探求与总结在买方占有优势情况下卖方可以采取的策略,以及处在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不同位置的卖方对其策略选择的不同倾向。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构建以及在后续可能研究中的实证检验,将为卖方在买方零库存采购压力下的策略选择和措施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买方优势下的卖方策略选择研究模型分析

随着买方在供应链中掌握越来越多的侃价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对供应链效率优化的更高要求,特别是IT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大规模应用,卖方的供应链策略从传统供应管理、简单供应链、买方主导的优化供应链正逐步向合作型供应链模式进行转化。因此,卖方在面对具有优势地位的买方、在买方采取合作与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是转移还是优化,从而形成简单转移的合作型转移、向上游传递的非合作型转移、卖方优化的非合作型优化和整体优化的合作型优化四种供应链策略模式。

(一) 变量与指标

企业库存按照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可以分为:采购过程发生的库存,包括原材料库存、零部件库存;生产过程发生的库存,包括半成品库存;生产过程完成后的库存,包括产成品库存。企业实施零库存管理,就是要使上述三种形态的库存在时间和成本上尽可能低,甚至趋向为“零”。

买方为了实现零库存的管理目标,除了要使自己在生产过程中的库存和产成品状态的库存最低,这主要是通过优化订单、销售和加强生产控制来实现,还要使自己的供应商,即卖方能够配合自己的销售活动和生产计划,能够做到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原材料库存和零部件库存在时间和成本上尽可能为零。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在买方占据优势地位并且要求实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零库存管理目标时,卖方应该采取的策略,从而可以在满足买方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优化卖方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但是,在整体供应链的环节中,卖方越靠近上游环节,越会受规模优势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生产的计划与活动将更需要满足规模化和连续生产的要求,而为买方提供买方零库存需求所要求的供应弹性将对卖方在平衡自己的生产能力与库存管理的两难选择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卖方如果不采取策略与措施来改进自己的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计划,将不得不依靠牺牲自己的“零库存”目标来满足买方的“零库存”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卖方的产成品库存管理效率的降低。

在衡量卖方库存管理的效率方面,本文引进两个指标变量:时间和成本。时间指标主要是衡量平均每单位产品库存时间,成本主要是指单位产品库存成本(包括订货成本、库存持有成本、缺货成本、能力关联成本等)。在衡量卖方满足买方零库存管理能力方面,我们计划引用供应链柔性作为衡量标志,供应链柔性主要是指卖方相对于买方“零库存”需求的响应能力。

(二)卖方供应链策略演化模型

通过以时间和成本为指标的卖方库存管理效率指标及供应链柔性指标,笔者构建了如图2的卖方供应链策略演化过程。

在传统的简单供应管理模式中,无论是供应链柔性还是卖方库存管理效率都是比较低的。目前中国的农副产品供应模式即属于这一类型的代表,卖方的库存成本通常比较高,并且由于多层级复杂交易体系的关系以及农副产品的特性,卖方对买方零库存需求的响应要求很难实现。

随着IT系统和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简单供应链模式开始出现,在这种模型下,最先满足的就是卖方降低库存成本和减少库存时间的目标,但是在这种模式下买方零库存的需求满足并没有受到卖方的关注。例如,中国的家电生产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早期,即通过引进物流管理和IT技术来优化自己的产成品库存。

随着买方对自己零库存目标的更高要求,特别是JIT生产技术对传统生产制造企业和IT制造企业的影响,由于买方占据优势地位,卖方开始被要求提供更高的柔性供应,以更好地满足买方的需求,因此卖方将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库存管理效率来换取对买方零库存目标的响应。

但是,上述由买方主导的供应链效率提升并不能使卖方享有长期的利益,因此尽管在买方占据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卖方仍然有动力来改进双方的供应链模式,在提高供应链柔性的同时来提高自己的库存管理效率。

(三)卖方策略选择

尽管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如果买卖双方能够合作,通过提供及时的库存、生产信息,双方都可以从显著的库存成本节省中获得收益(Aderohunmu,Mobolurin and Bryson,1995),但是买方在占据优势地位时,出于心理的以及保护商业秘密的考虑,买方也许仍然采取不合作的策略。

在买方提出“零库存”要求时,卖方有两种基本策略可以选择:转移或优化。选择转移策略时卖方会将由于买方所要求的弹性供应所要求的库存管理压力进行转移,包括向上游的转移以及其他方式的转移。当卖方可以调整自己生产计划以配合买方的供应弹性要求时,他们就可以要求自己的卖方提供同样的供应弹性;卖方也可以调整自己的库存管理策略或布局,从而更好地满足买方的库存管理需求,比如卖方可以把自己的仓库设立在买方原料或零部件仓库入口,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买方多次小批量的供货。而如果选择优化策略,则要求卖方采取措施来改进自己的库存管理水平,或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与措施来减少库存的时间与成本,从而满足买方的库存管理需求。

当买方采取合作的态度时,卖方可以选择合作型优化、合作型转移策略;当买方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时,卖方可以选择非合作型优化以及非合作型转移的策略。如图3所示。

合作型转移策略:卖方可以在买方合作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部分或全部生产与仓储设施建立在买方生产与仓储设施周围,缩短产品供应的时间与距离。例如,TOYOTA与NOKIA公司要求自己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将生产基地建立在自己的生产设施周围,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于“零库存”的要求。

合作型优化策略:买卖双方也可以通过紧密合作,来共同实现买方零库存与卖方库存管理效率的提高。WALMART与P&G公司通过共享数据库以及由P&G公司代WALMART公司管理库存等措施,成功地使双方的库存成本减少了18%。

非合作型转移策略:在买方不合作的情况下,卖方可以选择转移策略将自己提供高弹性供应的压力与成本向上游转移。不过,此种策略会受到卖方生产特性的限制,并且在自己对上游供应商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

非合作型优化策略:尽管买方不合作,卖方仍然可以通过改善自己的库存与供应管理,来提供更高的供应弹性。台湾鸿海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制造中心为了能够向其客户提供更及时的供货,从而积极推动深圳海关的电子化报关技术的实现,并且成功地使自己的供货时间及时满足海外客户的需求。

本文在以上的研究中对卖方的策略选择进行了归纳,但是在实践中,几种策略的混合采用对卖方提高自己的供应弹性和效率也是有帮助的。相比于转移策略,如果通过优化涵盖买卖双方的整个供应链系统,双方在库存效率与提高供应弹性方面可以获得双赢的更优结果。

从供应链整体来说,卖方选择将库存时间和成本“转移”时,越靠近供应链两端的卖方在对买方零库存需求的响应能力方面越弱,而处在中间环节的卖方将具有比较强的响应能力(如图4所示)。通常来说,处于供应链中间的卖方能够有更多选择来转移或优化自己的供应链和库存管理;相比较而言,处于供应链两端的卖方响应能力则比较弱,一方面是原材料供应商的弹性供应能力受到更多的制约,因为其生产往往是规模化和连续性的,其对买方零库存的响应将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库存效率作为代价;另一方面,处于供应链下端的卖方,必须保持一定的库存以满足顾客购买的即时需求。比较典型的是DELL通过将获取更多的交货时间进而实现自己的零库存实现,其供应链系统对客户即时交货的需求则比较难以满足。

结论及展望

根据本文提出的模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在供应链中,如果买方占据优势地位,当买方实行零库存管理策略时,卖方将面临提供及时供应以及买卖双方供应链环节的成本与效率提高的两难选择。

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其买卖双方的合作关系可以按照买方是否合作以及卖方选择转移还是优化形成四种策略:合作型优化、合作型转移、非合作型优化以及非合作型转移。而从供应链整体来看,越靠近供应链的两端,卖方对于买方的零库存要求响应的能力越低,而处在供应链中段的卖方则具有更强的响应能力。

另外,从长远发展观点看,采用合作型供应链优化策略,将可以对双方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产生促进作用;而转移策略将在短期实现对买方零库存需求的响应。本文从定性的角度给出了卖方策略模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定量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不同卖方策略下买方、卖方的利益最大化模型和供应链整体效率的变化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Fazel,F..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ventory Costs of JIT and EOQ Purcha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7(8)

3.Kim, S., Ha, D.. An Inventory Model for Effective Buyer-supplier Linkage. International Decision Science Conference, Las Vegas,U.S.A. 19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