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4-02-24 15:08: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传统文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传统文化

篇1

[关键词]:现代设计;传统文化

有人说文化与设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我觉得两者是不可分开的,人类已经有300万年的历史了,那么完全可以是设计的有300万年的历史。设计可以说是一门最老的学科,但同时可以说他是最新的容貌。我们说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范指一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设计的狭义是专指艺术设计与人有关的各种造型领域。包括建筑.日用品.装潢等。设计是应用绘画来欣赏,来审美,设计是以艺术和技术,并以应用使二者结合的事业。

设计是制造工具.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必须有目的的。设计的对象是产品,设计的本质目的是人。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有些艺术家总想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的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1]

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直到今天,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淘汰掉了,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人类从一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在设计,如果说设计是一个有广阔的发展的事业,那么他就最前卫的。中国的文化距离今天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其青铜的礼器和鼎,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有鱼纹、鸟纹和兽面等多种逼真的动物形态。你能说它落后吗?20世纪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但又激动人心的时代,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大量发明出来的新工业产品,包括飞机、汽车、远洋轮船、电灯、电话、电报等等,对于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诞生,都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的解放。

由于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技术革命激发起来的新思潮,使投身现代设计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如果我们回眸这场至今未果的现代设计运动,便会发现,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文化产生全方位巨大影响的,当属德国的包豪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影响之深远,不仅大大超过了它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披乌斯,而且也远远超出了它的国界———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以至于在包豪斯的故事发生七十二年后,即1991年,重新向人们讲述包豪斯故事的英国人弗兰克·惠特福德,在他的《BAUHAUS》一书的前言里就写道:“很显然,包豪斯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设计我们生活环境的那些人,还是继续从包豪斯的作品当中汲取着灵感。而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院校里,包豪斯的艺术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响着它们现在的教学。[2]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自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近乎修道式的清心寡欲、朴素天然的风格,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和规范,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其难以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以一种从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的影响了无数设计师、消费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突出影响,我们不应忽视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启示作用,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没有传统的辉煌和历史的积淀,就没有当今绚丽于全世界的现代设计作品。传统文化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是随时都能够见得到的。欧洲的“海洋文化”论,就一直影响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心态,军事扩张、经济扩张、政治扩张、文化扩张⋯⋯无所不在的扩张。演变到今天,扩张就变成了所谓的“全球化”文本。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上面的个案分析中,已经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十分深刻,所谓的“前卫”艺术家们,也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寻找创造的灵感,甚至常常直接把前人的艺术成果改头换面成自己的创造。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这本身就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就像法国印象派兴起的时候,连街头擦鞋的女子也会谈论莫奈的油画,中日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情况。宋朝宋徽宗崇尚道教,导致了街上卖烧饼的老人也会说道。

这不也说明了我们设计在引导人的时候同时也在引导自己的方向。反过来,人引导设计的时候也引导自己,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影响意识,意识也影响物质。当人们有一定的共同认识即(共通语言)设计与人就走到一起了并带着一定的时代特性往前发展了,这时用什么来做为共同语言呢?无疑最好的还是“传统文化”。毕竟传统文化还是离我们较近的,如我们一些生活习惯,中国用筷子用了这么多年,如果改用叉子,还是有点不习惯的。这是人的一种意识一种情怀。设计师如果把握住这个情怀,一切问题也就好办了。

当代设计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个人问题而是设计师与大众的配合的问题,寻找相同的切入点,即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来说对当代设计文化具有推动作用。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的最大意义了。

篇2

然而,竹艺区一个报价1600元的八角篮,明明也是可看可用可亲近,却被评价为“这么贵?市场里花几十块就能买到”。尽管做这个篮子要劈许许多多条超薄的竹皮竹签,要细细编上七八天,却仍然受到了冷遇。对比之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青神竹编“牵手”世界顶级品牌“爱马仕”共同打造的竹编定制品,却能卖到上万元。

青神竹编大师张德明于2008年开始和爱马仕(中国)合作,为瓷胎穿“竹衣”。合作的第一年,没能做出让爱马仕满意的作品。张德明采用两根丝交叉起来编,才让爱马仕一方觉得有点感觉。第二年,张德明将编织的经线变细,“线条开始流动起来,变得生动”。最终受到认可的作品出来时,距离最初提出合作,已整整过了三年。

张德明说:“能与这样的大品牌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我想让中国竹编艺术真正登上大雅之堂,把竹编艺术推向一个高度。”

让传统工艺成为时尚的缔造者,青神竹编谋划来一场“越传统、越时尚”的转型:一是高端品牌嫁接,比如与爱马仕的合作、为宜家生产灯具;二是瞄准国际市场,比如专门针对国际市场推出竹编女包,售价不菲;三是构建电子商务渠道,在淘宝开设青神竹编店,集中所有竹编企业;四是培育新产业,从单一竹编产品拓展到竹家具、竹建筑、竹纸巾。

相关主题:合作/品牌/影响力/优势互补

文化合作享共赢

如平价女装H&M和大牌范思哲合作、优衣库和爱马仕联手,大牌想要提升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平价品牌想要提升形象,两者的合作,让“阳春白雪”不那么“高冷”,令“下里巴人”也多了一些“气质和颜值”。在这样的优势互补中,权衡和冷静是关键。对于传统的手工业而言,与大牌合作,无疑可以将“中国元素”做出“国际范”来;对爱马仕来说,加入中国传统元素,能使自己的产品更精致、更富特色,这是文化的合作共赢。

篇3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并不是简单的进行渗透,而是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要素较好地融合起来形成新的艺术设计观念。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者积极寻找中国传统色彩的内涵,并且将传统色彩灵活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促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充满丰富的传统色彩。虽然艺术设计在色彩应用方面体现着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但是作为中国传统的色彩始终被人们尊崇。很多设计者将中国传统色彩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了众多杰出的作品。其中中国传统色彩应用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红,中国人们始终喜欢红色,甚至红色被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中国红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象征着热情、奔放、团结的民族品格。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在春节期间推出的广告。其在中国市场的宣传过程中,广告内容就将传统色彩与艺术设计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在这则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整幅画面红色的背景,同时也能够看到穿着红色衣服的福娃和身穿红色衣服的人们,同时手举可口可乐展现出一家人高兴、和谐的画面。

1.2中国传统书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文字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设计作品的信息,更发挥着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作用,这也就对现代艺术设计文字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观察这几年的艺术作品,我们便能够清晰的看到很多作品中的文字都是经过电脑合成,这样的字体与书法相比缺乏灵动性,呆板生硬,缺乏内涵。然而,将传统书法较好的融合到现代艺术设计中,能够较好的体现现代艺术作品的风格。不同的书法具有不同的文字特征,不同的文化特征对艺术设计作品产生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其中篆书代表着高雅;隶书代表着古朴的特征;草书代表着活泼和灵动。通过将中国传统书法较好的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有利于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体现出来,为艺术作品增添精神内涵,从而引发人们的共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印”的设计,就是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设计者通过深入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内涵和含义,然后将其灵活的应用到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出非常灵动的标志。这个标志通过自身蕴含的内涵有力的向世界传递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全新理念。为了将传统书法灵活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便需要设计者深入理解书法表达的意义和内涵,然后将书法内涵的经典之处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强的魅力。

1.3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关于吉祥的图案。这些吉祥图案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吉祥平安的美好期盼,并且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得到了完善。其中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包括“福禄双喜”、“龙凤呈祥”、“年年有余”、“如意纹”、“云纹”、“龙纹”等。这些吉祥图案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中国联通的标志。这个标志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佛教的“盘长”图案,从而让整个标志都充满了东方神韵。同时这个标志环环相连,蕴含着“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公司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华夏银行的玉龙标志、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邮政的回纹图像标志。这些现代艺术设计作品都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元素的延生和分解应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并且准确形象的将设计者的思想理念体现出来。但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时,不仅要注意对吉祥图案形的把握,还应该注意吉祥图案的“意”。只有深入领会了传统吉祥图案的意蕴,才能够灵活应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有效提高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价值。

篇4

一 研究缘起及综述

当代农民群体包括留守乡村的务农群体和流动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外出群体,他们从一开始就带有农村固有的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习俗,这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在农民生活中起到“在场”和“缺场”的种种社会效果。笔者认为农村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域或时代了,而是成为整个人类行动和跨时代的现实存在物,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生存的或即将生存的大脑。因此,研究农村传统文化需要将农村场域和城市场域相结合,把农村群体和进城群体进行对比,将传统文化逻辑和现代文化逻辑相比较,以此来看待农村传统文化的现代遭遇。新时代的国民,甚至是身处其中的农民群体也无法真正地认识到此种风俗习惯的重要作用,而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现代新生农民群体所轻视和忽略。运用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对农民群体文化中的固定行为模式进行心理解读,再通过简要分析外出务工农民群体的固有文化习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与新的文化逻辑碰撞时产生的行为失范、自我认同感缺失等一系列社会后果,笔者将对这些表面现象背后真实的心理运作机制进行分析。

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心理结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始终与这个社会的文化密切相联,文化和社会心理行为的取向是双向互动的关系[1]。从已有的对农村文化、社会网络、农民群体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例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人情”,这一“世俗化的文化概念”。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生产的象征,它使得人情的产生和形成,除了表现在中国的家族制度和家族主义文化观念中,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深化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以及文化的泛化过程[2]。有的学者将情境知识与社会互动的双向建构作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利用符号互动论将“意义”视为关于“自我”和客观世界的知识,这种知识产生于行动者对行动情境的反应和泛化他人的态度,利用情境知识作为现实知识的构成部分,具有影响行动并建构社会的功能[3]。有的学者从跨文化心理学角度揭示个体或群体在城乡两种亚文化背景下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以获得文化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意义。也有学者从区域心理学角度开展系统的文化与社会心理学研究,因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差异较大,所以不同历史区域、地理区域、文化区域、生态区域生活的民众在文化社会心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4]。还有学者在社会转型及人情社会的背景下,利用民间文化的深厚传统和“送礼”的心理基础——安全心理及从众心理、面子心理,进行农村文化心理要素分析以指导农村社会文化建设[5]。

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农村的文化传统,可从“符号互动论”、跨文化心理学、农民的社会人类心理学等角度,探讨社会情境与社会互动、不同群体与社会环境等关系,但学者们大多忽略了农民群体自身的现实心理体验和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象征。本文将结合以上研究成果并着重以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探讨农村传统文化及农民群体的现代性遭遇,对比生活在不同区域环境的农民群体的日常实践得出一些反思,从而进一步思考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及现代社会关系重建问题。

二 基本概念及理论简介

关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讲述:第一、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由有机体的感受性选择决定了他的环境将是什么,在环境中发现的刺激本身释放出一种按照某种方式动作的趋势;第二、意识与有机体相联系的环境的关系:说明意识是取决于环境中某物与某个有机体的联系的一组特征,心灵的东西便于环境对于一个特定有机体所具有的特殊特征相应;第三、“自我”的普遍特征与个体特征的关系区别:“客我”是普遍的,而个人的不同感受使普遍的“客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表现。“理性”出现在有机体(主我)在自己的反应中采取了其他的有机体的态度(客我),并控制自己和他人的行动。这种合理性的东西与群体的语言、文化等符号相关系,所以理性(心灵)以组织以及这个社会组织中的合作活动为前提,思维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种对话的继续。“主我”对采取群体的态度时,发生的姿态唤起了一种略有不同的姿态,这样无限循环下去,最终促使社会的改变。“客我”是指自我的关于他人对自我的形象的心理表象或自我对他人对自我的期望的内在化。它代表自我的被动性、社会性的一面。“符号”就是用于唤起其他人反应态度的一套表意姿态(语言等)[6]。

农村传统文化指的是从农村的生产生活中自然演化出来的一种族群的生存哲学,其主要内容包含农民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规范等。信仰体系主要有神、祖先、鬼三类;仪式形态有家祭、庙祭、墓祭、公共节庆、人生礼仪、占验术等;象征体系包括神系的象征、地理情景的象征、文字的象征(对联、族谱、道符等)、自然物象征等。“传统的文化除了满足一般民众的个人心理需要之外,还表现出个人与社会的不可分割性”,“对‘己’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私与公、人与‘超人’、世俗与神界关系的界定,是民间信仰仪式的主要内容”[7]。传统文化以惯有的亲属关系生产为中心的象征逻辑,深植于农民的历史记忆和生活实践之中,例如祖先祭祀、人生礼仪、族谱修复、宗祠重建等,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以人的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文化表现系统,但当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以物质经济生产为目的的现代意识形态的渗透时,这些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亲密关系的“客我”普遍性模式,是正在消失还是复兴?在外来力量的冲击下,农村的社会网络互助关系将走向何方?流向城市外地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什么会遭遇被排斥的境遇,他们对此会有什么反应行为?

三 农村宗教仪式的社会心理解读

(一)对农村宗教仪式的分析

农村盛行的看风水、占验术等宗教仪式,在科学主导的现代意识形态下,往往被贴上“迷信”、“愚昧”、“落后”的标签。在当今众多人类学家看来,宗教仪式作为认识事物的一种另类思维方式,与当今的科学思维是平行的,并不存在进化高低等级之分。但正因为当今社会是以科学实证的唯物主义观统治着我们的思想观念模式,而巫术等民间信仰带有的神秘和超验色彩,在科学世界里显得难以被理解和接受。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无法解释的认知模式,对于民众“自我”在现实生活的实现来说是毫无关涉的,因为民间自古以来就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自己感知和解释世界的另类逻辑,特别是当农村文化处于现代化进程的河床底端,对于表面的河水浪潮冲击要滞后甚至逆流而上,促使民间宗教的不断复兴,这种存在已久的事物,与其说是与来自人们对外界的一种恐惧感有关,不如说是民众的“自我”在当今过于唯物化、去魅化的现代社会认知压力下,寻找一种重新通往救赎的新途径。而将其打上“迷信”、“愚昧”、“落后”的标签,是一种对意识形态的过于强调和没有批判对象的虚假解释。相信鬼神、灵魂的存在,却又不能与其进行直接的交流以获取某种满足,但可以通过宗教“专家”获得某种联系,甚至达到某种神秘的体验和感应。这种基于个体的感应体验,并不为社会大众所共同经验和现代科学仪器所证实,因此失去了其普遍性的“客我”意义,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的道理所在。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者采用一种悬置的态度,从它所关涉的社会情境来解读。

(二)农村宗教仪式复兴的社会心理探源

在当今农村,因人口流出、市场商业竞争渗入、贫富差距拉大等各种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农民缺乏对现代性后果的有力预防,这使农民面临着种种不安全、不稳定的“客我”反应心理,急需各种特定力量来进行庇护。农民的“自我”在失去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自然环境的稳定感情况下,除了“自我”在主观意识下的勤勉劳作外,还要寻求其他方式以满足“自我”的期望。因为农村社会对家庭繁衍的祈求、命运的掌控、声望的追求等,不断地影响着农民的“客我”集体标准,而为强化自我的存在感,控制风险厄运带来的威胁是带来否定性的“自我”。寻求宗教、人情就是因为农村生活环境下形成的“泛化的他人”使“主我”从中找到改变现实的另类途径。所以说,民间宗教的复兴反映了民间把过去的文化改造为能够表述当前社会问题的意识模式的过程,这种有机体与物理对象的关系,与人们对巫术的关系和社会对象与自我之间的重合关系类似,是没有矛盾的“主我”行动决定融合其中,在动作之手段表现了目的[6]。

(三)农村宗教仪式的社会心理解读

在宗教仪式中,由民众、宗教“专家”、超验力量三者构成社会行为主体。民众祈求与自然环境、超自然力量的和谐共处,宗教“专家”作为联系人与自然、超自然的中介角色,完成民众对于自然、超自然的刺激形成的“客我”形象认知。民众对于超自然的相信,是民众与宗家“专家”进行合作的前提,也是民众对“专家”的角色扮演意义的信任。“专家”的角色扮演融合了民众和超自然环境的“客我”与“主我”的具有超验性的实践相结合,使自我在咒语、道符、姿态仪式等符号中得到表现。而民众的反应是否具有同一性和有组织性,关系到宗教仪式的普遍性与习惯性反应。这种反应是否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系统(社会时空)中的一种必然性关系中,以说明宗教仪式的意义,使民众的“主我”能通过“专家”的语言等符号的指示,直接做出针对“客我”的一系列可控制的行为,从而改变现状,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当然,“专家”的姿态符号系统并不为民众所熟悉,因为该符号系统对所有不同个体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但由于对前者和超验力量的深信,民众以一种非思维的意识参与该过程,所以宗教仪式的意义并不是一种心理意识内容,而只是当它和人类的表意符号成为同一的时候,意义才变成了有意识的东西,例如金钱、权力等。所以说,我们认为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谋取利益的手段,是带着现代功利主义的理性心理偏见来看的。“意义”不是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存在的东西,而是到后来人们的交换关系脱离自身的社会网络环境,变成了货币之间的交易时才产生了理性计算的意识。

(四) 不同社会场景的农民群体社会心理比较分析

当今农村社会环境急剧变迁,农村的社会关系、道德传统似乎日益衰微,他们的“客我”和主我都将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所有中国村落里,都存在着两种或多或少互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制度和信仰:一种是广义的、合作性、凝聚性的原则,其作用在于促使社区形成一个共同体;另一种原则是自我关照的、裂变的,其作用在于强调分化与差异性[7]。在市场经济越来越盛行、越来越“自由”的时代,个人选择能力的增强对经济理性约束的淡化甚至崩溃时,“经济人”的过于理性意识带来的异化后果,使得爆发式的逐利吞噬一切心灵(自我)[8]。所以,当今很多农村是以第二种原则占支配地位的,但另一方面,宗族等民间的互助网络势力在新的充满敌意的状态下,不断地寻找自身的生存空间,甚至主导着农村的社会变迁,提供国家无法提供的社会互助、公益事业等。在全球化的时代,农村社会的经济生产、交换、消费不是封闭的存在,而是以历史记忆中的“客我”为标准,重新吸纳并调适外来的力量刺激,以整合进一个新的“客我”之中,“主我”仍然运用传统的符号模式去创造性社会实践,以实现符合传统的“自我”。所以说我们一味的以经济标准的“客我”去衡量农民的“自我”成就时,我们陷入了一个相当狭隘的“自我”偏见之中,盛行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之中。“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到人们的共同生存”。[9]这也许就是当今城市生活出现不安定或者社会维稳成本如此巨大的客观来源。因此,我们急需做的就是疏通河道,让河水中的每一分子找到属于自己前进的渠道以实现自我。

四、反思与总结

从农村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仪式、象征中,从农村新时代的社会变迁下的农民群体的社会心理及外出的年轻农民群体的现代遭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仍生活在农村土地上的人们,仍然会坚持他们原有的社会规范和文化的“客我”模式。日常实践一方面实现了个人自我,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再造了原有的结构和系统,使社会的再生产得以继续循环下去。因此,复制社会文化符号体系的不是社会化和仪式,更重要的是个人日常的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个体组织了社会环境的“客我”,“主我”受其影响和制约,不断地在现实环境中复制这些社会文化体系。但离开乡土这样的变异,是不影响农村体系的维持,而只会影响外出人的“自我”实践和实现,这是因为与城市的文化观念等一系列的隔阂,他们并未实现“主我”与“客我”的融合。面对失去有普遍性意义的“客我”,“主我”也就失去了应对的所有期待、规范及理智,只剩下如何实现“自我”的优越感以获得自尊感,而面对不被尊重和无多大能力展现的社会环境下,只能采取一系列扭曲的行为来实现自我的存在感。

找不到真正的属于超越单一标准的“客我”,而这种“客我”与我们的大环境有关。从农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处于两个极端,一个是以亲属关系为中心的传统象征体系的生产复制为取向的人生取向,另一个是以物质经济生产为中心的唯物体系的生产体系,两者之间存在着深深的鸿沟,以致当农民脱下传统的装束走向另一极时,难以找到适应现实的“客我”及那一套信仰、价值规范、情感和态度的反应体系。各层面的“客我”标准互不干涉,也就难以形成一个更高程度的“主我”的主观创造和发展水平了,自我也就不断地在现实无奈之中为寻找优越感而处于极端之中。

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就是对已经形成的具有历史普遍意义的“客我”的尊重,这对于来自农村的青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只教育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文化体系,却没有教会他们以什么方式来对待这种生产体系的裸的理性牢笼,使得他们像“流浪者”出没于城市的铁栏中一样。对于流入城市的农民群体,不使其成为失去“客我”的单向度的人,让他们在工作的场域中找到归属感,形成一个受人尊重的群体,这不仅需要他们“主我”的主观性提高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管理者、城市市民群体的不断地改变交流的态度,有情感的投入到现实行动中,作为城市的“东道主”和共同体的一部分做到应有的善待“客人”,客人的“客我”才能做到逐渐改变社会的感知结构,客人的“主我”才有可能做出相应的改变,最终客人的“自我”才会因共同的社会情感利益和社会目标而平和实现的可能,也就是在物质生产的环境中形成亲情关系增长的共同体社区。米德认为:经济社会和普遍宗教能够接近我们所说的人类社会的理想[6],但缺乏普遍宗教信任的“去魅化”的经济社会,人与社会之间是难以达到大同的理想。因此,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互助网络的维护,对于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晓明.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心理要素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07):42.

[2]李伟民.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1996(02):57|64.

[3]赵万里、李路彬.情境知识与社会互动——符号互动论的知识社会学思想评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10):87|93.

[4]张海钟.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和区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01):50|54.

[5]欧阳晓明.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心理要素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07):42|46.

[6]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4|5、246|247、286|290.

篇5

一、引言

建筑住宅中的门是建筑的出入口,是联系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通道。又称“门面”或“门脸”,是居住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供人出入,同时还有防护安全和界定内外空间的作用。另外,门除供出入的物质功能外,还具有标志与象征的作用。建筑大门上所表现“中和”观的哲学思想所反映出的传统礼制以及其他文化内涵可说是建筑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门的本体含义及哲学含义

1、门的本体含义

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东汉《说文解字》将门解为“闻”,意思是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阐述了门对于内部和外部的“通”的作用。古人又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更有“变通”之意。归纳起来门有两层含义:一是大门的穿行意义,二是大门的标志意义。在现代门不再是仅满足功能需要,还要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和审美需求。

2、门的哲学含义

(1)门的“阴阳观”。门的基本功能是开与关,基本概念则是阴阳变化,由此又有许多引申意义。开与关之间,关是为了防卫和隐藏,是保守的、被动的;开是为了出入和吐纳,是开放的,主动的。《尚书・舜典》曰:“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比喻开门纳贤、博采兼听。阖辟之间,阴阳生化成为人们对“天人合一”追求的绝好解决方式。

(2)门的“秩序观”。两千多年来礼制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受礼制思想影响,中国古建从周代起便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来规范其规模和型制,故有“门户之别”之说。历史上建筑等级制度不仅对各阶层建筑的规模型制、材料构造、装饰标准、室内摆设有严格限定,还专门对“门”这一标识等级、地位的符号,以及象征居住者身份的油漆颜色、铺首兽面、门环用材、门钉数量等都有详尽规范。

三、建筑住宅之门的装饰

1、门扇的装饰风格及特点。门本身最重要的部分是门扇,是一扇或者两扇甚至多扇可以关启的门扇。在中国古建筑中,这种门扇都是用木板制成的。一般住宅,一扇门扇的宽度至少60厘米宽,需用几块木板横向拼合,故又称“板门”。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门扇在装饰方面有不同风格特点。在江南水乡,其整体色调以青灰为主,人们以清新淡雅为美;而闽粤地区常有大漆绘就并加以纯金涂饰,因为福建、广东和云南一带,人们喜欢在建筑上大饰彩绘。

2、门扇的装饰题材及图案。中国建筑住宅之门的雕刻装饰图案,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题材方面,明清时期内容丰富,常采用云龙、缠枝花草等图案。明式门扇装饰纹样题材有自己的倾向,如松、梅、兰等植物题材,另外,还有大量民间传说,人物故事、吉祥寓意的门装饰图案。清代,门扇的装饰大都比较雅逸。清代门扇的装饰纹样较好的有仿古图案、古代玉文和青铜器纹,大多以简练的线条组成变化丰富、有韵律的几何形。内容多是求多、求满、求富贵、求华丽,追崇色彩的金碧辉煌。

3、门扇的装饰纹样及加工工艺。门扇的装饰纹样手法很丰富,手段也很多,主要包括雕刻和镶嵌等。其中雕刻又分为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浮雕是主要手法。为打破门扇功能上的死板,常采用透雕手法,但最广泛是透雕和浮雕结合,使装饰纹样更突出,圆润。圆雕在门扇装饰中,一般起点缀作用。

加工工艺方面,中国南北地区差异较大。浙江一带雕工发达,其门窗上无论浮雕还是透雕,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另外,江浙地区工匠技巧的精致绮丽也格外有名。在中国北方,人们多采用穿插工艺,舒展大方,体现北方的粗旷风格。

4、门饰、金属装饰件造型及材质。建筑住宅之门金属装饰件有铺首、门环、看叶等。铺首是门环下的下座,主要用黄铜制作,明清时期,根据形式不同,金属饰件也有高低、尊卑之分。现在最常用的是采用兽头作为铺首的装饰,其兽头口中含的圆环为门环,原为叩门之用,也具有祛邪意义。“看叶”指宽度较大的门扇上、下两头包以铁皮以增强门板的横向联系,称为“看叶”。

四、结语

总之,在住宅设计蓬勃发展的今天,门作为建筑中的重要元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从中国古代建筑的门到现代设计中的门,文化的交融与沉淀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影响着形态构成的不断改变和创造, 门元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和文化体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中,门也随之发展,有些形式的门已经脱离原先门的功能性作用,而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象征意义。受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的洗礼后,现代设计师在充分理解并感受到门在千百年进化历程中所积淀的艺术造型及其具有的社会美学意义之后,逐渐开始运用现代的手段和材料来表现门的建筑美学意义和文化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品的品味和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的对产品的艺术美感和所具备的内在寓意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一现状,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努力提升艺术品的个性、特色以及精神内涵。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具体的设计中来,不但可以为设计提供理论知识的帮助,同时能够通过引入文化元素提升设计的灵动性、厚重感。

二、现代艺术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外关联

(一)现代艺术设计从传统文化中发源

古典哲学中一直有着“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思想,而现代艺术设计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熏陶和启发,将人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从人的需求愿望出发,满足人的主观需要,同时注重对人产生积极作用,这就是现代艺术设计的要求和目的。而现代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也印证了现代艺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文化的定位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定位是相同的,都重视将艺术和技术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设计者的思想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设计中去,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追求的作品。世界鼎鼎有名的设计师包豪斯就曾经这样形容过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任何一门艺术都无法脱离它生长的环境,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元素的影响,也时刻体现着传统元素的影响[1]。由此可见,尽管设计理念和技术都在不断进步和革新之中,但无论如何现代艺术设计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而单独存在;反而,由于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而传统文化就是生活的一种浓缩和体现,换句话说现代艺术设计是从传统文化中发源出来的,它将持续受到具有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比较健全和完善,数千年来也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科学的审美理念和思想,直到今天依然能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例如:传统文化中对园林建筑的要求非常高,非常讲究建筑与自然和谐一致、相互融合,讲究建筑与建筑的对称性,讲究大景与小景相结合,讲究山、水、建筑的相互调和等,这在如今的建筑设计中依然被广泛运用,就像苏州园林,其建筑设计的精妙至今都为人称道和学习借鉴。而在服装设计方面,典雅、得体的传统设计风格也被沿袭至今。在陶艺作品设计中,造型的设计仍非常注重线条柔和与瓶形圆润两者的相得益彰,这也是借鉴学习传统文化美学和设计学的例证。

(三)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的创新提供基础保证

现代艺术设计要想持续进步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而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设计创新提供许多好点子。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作为浓缩了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其中有太多能让设计师吸取营养和精华,让现代艺术设计得到启发之处。传统文化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创新提供基本保证,能使作品更富生命张力和表现力,而这正是现代艺术设计创新的重中之重。需要注意的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并非否定和摒弃传统文化,而是将其进行提炼和加工,使之具象化,更加可触可感。一旦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艺术作品将变成一种既单调无味、又夸张造作的“四不像”。就像欧洲“黑暗的中世纪”一般,提倡独立于传统文化之外进行艺术创造,企图抛弃传统,最终反而导致艺术的快速灭亡,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逐渐将其捡拾回来,欧洲文化才得以“东山再起”,逐渐繁荣昌盛起来。由此看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保证其所具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四)现代艺术设计将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发扬

传统文化可以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而现代艺术设计也可以反作用于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提取,并将其传播出去,发扬光大。我国土地广博、民族众多,每一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有许多已经逐渐走向衰亡和埋没之路,甚至有些已经消失不存在了。那么,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何将其保留下来、传承下去就成了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而现代艺术设计恰恰能够充当传统文化的提炼和传播发扬角色,设计师在设计时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作品中,便能使这一元素广为人知,让人们更加了解它。人们喜欢上这一元素之后,更多的艺术作品将其作为设计要素加入其中,以此类推,这一传统文化就得以保留、发扬和传承了。例如,在当前接受度最广泛的通俗歌曲中加入传统的戏曲,在现代舞中融入古典元素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和传承。

三、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的应用

(一)现代标志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引用

如今,现代标志已经不仅仅承担着产品识别的功能,还兼具彰显企业特色和企业文化精神的功能,一个直观简洁又富有深意的标志在对企业建立自身形象、传播企业文化、加深用户印象等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而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精华所在,并将其注入企业标志之中,无疑使企业标志更加有内涵和厚重感。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设计师和企业都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已付诸于实际,一些企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就非常有深意,圆形方孔状似古代钱币,暗示银行的货币职能;标志中的方形孔有如一个“中”字,与中国之意符合。这种巧妙的设计让中国银行的标志看起来一目了然,便于识别,又于简单的图标中传递了悠久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寓意丰富。融古今、中西文化于一体,几者的完美结合,使中国银行这一标志的设计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二)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历史的沉淀产物,它依然或有声或无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对设计师设计出科学合理、具有美感和特色的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城市环境设计中越来越多地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古树、古建筑、古街道等在城市中都非常常见,许多城市的步行街、小吃街都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气息;而学校、小区、公园等地也积极引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凉亭、走廊等都颇有古建遗风。同时,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也被设计师们引用到现代建筑中来,其中讲究的对称原则、曲径通幽、人工与自然相互融合等都被广泛运用。此外,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时,通常会将场地中的一些旧的建筑物进行保留,如古井、牌坊、桥、石碑、房屋等,用它来达到留存记忆和保留历史的效用,这也使得该园林更具历史感和内涵。

(三)在服装设计中融入的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作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而首要的便是“衣”———服装。现在服装有许多都充满着浓郁的中国气息,如在服装上绣上刺绣,用丝绸制作衣裳,在服装上融入某朝代的服装特色,用传统文化元素做装饰等。同时,有的设计大部分沿袭了传统的服装,根据实际生活的需求进行小幅度改进后直接使用,如旗袍和汉服。它的大部分元素并没有被改变,只是依据现代人的审美以及生活现状进行了适当改进,其传统元素气息非常浓厚。此外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在出席和参加一些国际性竞赛如奥运会时,运动员所穿的服装都具有浓烈的中国气息,例如2008年我国运动员的服装,采用白底红图案的设计方式,红色被白色衬托的非常明显,而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热情、希望、胜利;同时,红色勾勒出的是龙的图案,龙一直象征着中国。这样的服装设计让人们在人群中一眼就辨认出中国的队员,而且也让国际友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传统文化进入千家万户优化室内设计

尽管现代建筑和现代元素充斥着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但传统文化仍然能在严峻的形势下从容不迫,无声无息地进入千家万户优化室内设计。我国古代居室中一律采用木质家具,并在家具上雕花、绘上花鸟图案,如今许多家庭依然沿用这种家具。一些设计师在对室内进行设计时,会巧妙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龙”“凤”等文字形象,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室内装饰;而剪纸、窗花、对联、陶艺、刺绣、木艺等传统的艺术形式都常常被设计师和住户运用到家居装饰中去,增添居室的文化气息和中国元素。此外,现代居室中多功能厅的天花板是采用传统的天花藻井结构形式进行设计的,用现代方式塑造出藻井的构架,既能够确保居室构架的坚固性,又使建筑更具艺术感。将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不仅能够满足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还能创造出有品质的室内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发展和创新起着指导性作用和理论依据以及动力支撑。现代艺术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现代艺术设计从传统文化中发源,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保证;而现代艺术设计将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发扬。由此看来,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要得到保留、发扬和传承,也要以现代艺术作品为载体。

[参考文献]

[1]赵炜.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0(11).

[2]奉隆瑜.浅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J].大众文艺,2010(21)

篇7

一、引言

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同,更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底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态。本文着手于中国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关系,探讨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传统文化元素多是人们想象幻化出来的美好事物,既便是描绘现实中的事物,也经过了加工和变形,力图表现一种圆满和谐的意境和美感。中国虽没有经历过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相比,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例如众所周知的朱雀、青龙、白虎等,取材多与吉祥、辟邪有关,造型简洁有力,极具韵律美。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等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如果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没有意味的作品是不会被世界认同的,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

三、在现代艺术中创新运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1.运用传统文化的优势:

a、满足消费者日益上升的审美需求

在现代化的城市,人们的审美需求逐渐趋向简单化、自然化,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运用到现代艺术中,使设计具有古朴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元素能够很好的给艺术设计注入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b、弘扬了民族文化

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不仅要在外观上夺人眼球,更要在设计中注入一种价值观、文化属性以及时尚感。从当前的设计趋势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总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不但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我国艺术设计走向国际市场,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运用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设计元素正在被广泛的运用,一个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完整的传达设计师的信息。当传统文化用在艺术作品中的时候,被成功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设计简约而精致,具有极强的认知性。例如,我国的几大银行都采用了中国古钱币为基本型来作为标志,正是因为这一传统元素能够准确的给人们传达金融机构这一信息。

追溯传统装饰艺术发展的渊源,它首先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造物的主观创造性活动,到后来为了审美需求而进行装饰创作,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各个时期,传统装饰艺术作品往往成为见证该时期文化、工艺和艺术水平的代表。并且,传统装饰艺术作品不论其形式如何,都融入了原始先民为生存而激发的全部感情,都体现出了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1]它不是纯艺术现象,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的转变和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不断更新拓展,具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类繁多,在设计过程中不可盲目乱用,面对现代艺术设计的领域,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让将传统文化创新的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艺术设计立足于现在,还属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观是不明智的,我国的艺术设计必须是要发展的,而来自外部的促动和营养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以何种态度对待随经济、科技、传媒浪潮奔袭而来所谓“强势文化”,是传统艺术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将现代艺术设计注重功能、标准、量化的特点与传统设计中的注重感性、象征的审美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的现代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和历史的积淀,有着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特色,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进行艺术设计之前,还要充分理解这个传统图案的寓意和内涵,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使传统图案与设计的风格、功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之中。

2.提炼赋予现代感的传统元素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每天都有非常多的设计作品不断地出现在消费者的眼前,容易造成人的视觉疲劳。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在设计时能够在思想、内容、形式这几个方面契合消费者的心理,如果只是一味的注重设计的功能、标准及量化,就会显得肤浅、庸俗。因此在设计时可以大胆的将传统文化创新运用,融入鲜明的个性,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注意与认可,从而在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

现代艺术设计的风格千差万别,往往是通过形式、材料、色彩、图案或者工艺等表现出来的,这些风格或细腻、或粗犷、或朴素、或华丽。作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元素,应该尽可能与作品的风格和谐一致,从而对整体设计起到渲染和强调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水平相对应的,必须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审美标准,充分考虑设计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特点,有利于强化传统风格的表现和运用。

传统文化作为手工业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现代设计发展的需求,但不能因此说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继承传统不是古板,更不是照搬,因为时代是在不断前进的,把民族化与现代化截然分开是错误的。在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元素的同时,要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感,要注意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紧跟时代潮流,推陈出新,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传统应是一种风格,一种时尚,可以通过多种设计途径在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时代感。

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艺术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要融入传统文化必须把握两者的关系及运用,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其人文风俗和文化底蕴也大不相同,所以,设计家们惊讶地发现,民族的东西是一种很好的区别于其它地域作品的设计语言。

在外形上,中国传统艺术在对形的处理上一般遵循“以简代繁”的原则,造型多为简洁和规整,着重表现自然物象的基本特征,而现代艺术设计更是注重几何和抽象的图形表达,两者在对形的处理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在设计中可以取其精华,巧妙结合。传统文化在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和现代艺术的设计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形成强烈的视觉美感,唤起人们审美心理的愉悦。因此,我们可以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背景,用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和二次设计,把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元素更加简练化,用现代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

在寓意上,中国传统艺术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现代艺术经常采用象征图形来传达各类设计理念、思想主题以及文化内涵,因而传统艺术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的寓意性,对现代艺术设计来讲,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众多素材,丰富我们的设计语言,还可以为我们的设计提供思考的切入点,对设计创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使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时,能准确找到传达设计意图的最佳设计元素。我们在设计中运用传统艺术宣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不断挖掘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在设计中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现代艺术思潮融入中国设计的时候,我们应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不但要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更要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相互渗透与融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演绎,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现代设计。

六、结语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旦不再发展,处于“虚静”状态,就会成为被人复制的固定模式,不但因此逐渐失去自我创造的能力,而且也会逐渐无法适应社会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仅要吸收现代艺术思想,更要考虑到中国的当下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中国本身的艺术传统,只有这样,才既不会陷入设计领域的民族主义,又不会失去艺术的中国身份。

人们喜欢意蕴深刻,形态生动的美好隐喻,这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含蓄、不张扬是有关的。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自是一种文化的揣摩和推敲。往往这种妙想和美好意愿的镶嵌,比平铺直叙,明明白白交代的死板要有活气、有灵性,意蕴深刻饱满,不入俗套,经久不衰,才能够给人们以心理上的满足和视觉上的赏悦,去体会前人的智慧,继承文化,传承经典。

篇8

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统和文化身份的归属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层面,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文化全球化的趋势,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各个国家逐渐意识到,不论民族,企业、还是个人发展都离不开自己所归属的文化身份,并且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动中,文化传统和文化身份的力量日益突出,只有在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始终保持民族经济、文化的独立性,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和经济立场,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不仅仅是设计者应对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策略,也是设计者构建民族特色的视觉文化责任。任何设计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问和空间里展开的,设计在它出现的同时,其本身就具有历史和地域属性.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让人看到了不同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与内涵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传统文化元素包罗如此之广,正是设计师们吸取营养的沃土,也是现代设计在中国急需的养料。在我国有着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师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我们一直强调要和西方接轨甚至对话,这种接轨是要求有自己的东西,要有本土的文化内涵在里头,否则只是东施效颦,让别人耻笑而已。传统影响设计原则,影响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影响设计的形式体系,影响设计的评价标准,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恣意作为纯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影响着每一个设计师,现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无法完全使自己脱离传统。

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在设计中加入了许多很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他将浸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一些现代的调味剂呈现出来。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跨向了世纪一流平面设计大师的行列。

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实质:关怀人本。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中国古代礼仪中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祭祀等仪式,但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礼记》也出现了“天下为公”的理念……,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生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

三、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传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俗语说:“根深才能叶茂”,中国目前的设计借鉴甚至抄袭西方的很多,这只是一种盲目的拿来主义,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的设计观念,而无需从形式上去照搬,这种照搬只会越来越失却本土自己的东西,跟着别人的步伐走。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不能不值得中国的设计师学习和借鉴。

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设计师应着重关注的问题。国人欣赏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庄子美学思想"恬静淡泊"的影响。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审美传统有所认识,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界的代表,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设计者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识别,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中国银行标志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吧。

要使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对传统造型进行再创造。这种在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北京2008年奥运会标志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传达和代表了三层含义: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印章作为标识主体图案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为主题图案基准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代表着民族与国家,代表着喜庆与祥和。二是作品主体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传递着友好、真诚与热情。三是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强调了以运动员为主体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满动感与活力。这个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赞不绝口,称其“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所能认同的现代设计。

篇9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至今仍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其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也是十分广泛的。[1]但是,由于社会及意识形态的不断更新,单一的以传统文化为诉求点已经很难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因此,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进行广告创新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所谓现代元素内涵十分广泛,它可以是指亚文化背景下新的消费群体独特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现代科技创新及其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或者当今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或其他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等,下面的例子就是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

一、爱国主义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家国观念最重要的表现。在现代广告中,如果能突出爱国主义精神,以科技创新为表现手段就容易激起受众的爱国热情,引起受众的认同。

2007年7月,长城油《心跳篇》以“嫦娥”发射成功为素材,提炼出“潮汐是月亮的心跳,奔月是中国人心跳”的广告创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一个民族和星球之间的千年情感,用感动把长城油与国人的爱国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广告最后,以“嫦娥”升空为主线,突出大众对此事的关注,在短短的几十秒的发射过程中,所有的中国人都为激动和自豪。

通过这些画面,突出“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对中国人的影响,它寄托着华夏儿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衬托长城油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而“中国航天,助力飞天梦想,长城油为中国航天提供优质保障”的诉求则清晰、准确地展现长城油在此次事件中的重大作用,把长城油、消费者、嫦娥探月三者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民族主义与奥运精神相融合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许多以奥运为素材并注入民族主义元素的广告应运而生。 例如,央视品牌广告的创意深刻地体现了奥运情结。广告大量运用超现实的类比手段,将城市场景与奥运赛场交叉对比,并通过紧凑快节奏的镜头画面,表现商场如赛场,激烈紧张的竞争形式。超现实的神奇力量使跨栏轰然倒下,高楼掘地而起,大厦楼宇快速移开展现更为宽广的视野。结尾巧妙道出“超越梦想,不是梦想”的寄语,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寓意清晰明了,爱国情感自然生成。

许多商业广告也以奥运为素材,积极进行广告宣传。中国民族运动品牌361°以“中国,勇敢做自己”为主题,斥巨资打造了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放飞奥运梦想的电视广告。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翅“腾飞”“勇敢做自己”,既是以361°为代表的民族运动品牌多年的梦想,也是十几亿中国人的奥运梦想。这一广告主题将民族主义情感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定位与其专业运动的紧密结合,点燃了国人浓烈的民族情感,坚守了百年的奥运梦想也即将在这场为奥运预热的运动风暴中勇敢放“飞”。

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是传统广告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如果运用得当,很容易引起广大受众的认同,但是创新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会产生比较理想的效果。

其一,对传统文化元素要善于进行扬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现代广告要在分析和批判中利用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取的,比如帝王效应,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等。如果不加区分地进行宣扬,很容易曲意迎合某些庸俗、甚至低劣的审美趣味与需求。因此,我们应辩证对待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对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即吸取其精华部分,抛弃其糟粕部分,然后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进行有机地融合才能发挥出良好的广告效应。

其二,现代元素要新颖,结合时代背景,引领时代潮流。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时,所选择的现代元素应该能够引领时代潮流。它应该是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倡导和鼓励的,对时代进步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意识,如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意识等;或者是在该意识形态下所产生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对中国世界化进程有突出贡献的科研成果和重要成绩。只有在广告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现代元素,使其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才能使其在广告潮流中脱颖而出,引起广大受众的注意和认同。

其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要找准契合点,使其浑然一体。现代广告要善于突破传统,合理融合现代元素,引导人们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确定更完美的价值取向和广告创意。而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关键就在于要找准契合点,通过对新时代背景和文化意识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在现代广告中,传统文化是广告创意的灵魂,而现代元素则是灵魂的载体,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双管齐下,并进行恰当地表现,才能使广告创意深入人心,达到与目标受众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三、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植根于现代广告中。但是现代广告创意不能停滞在传统文化运用的层面,而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注入现代元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为现代广告创意增加新的活力,使其取得更大的诉求效果,这对于现代广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篇10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篇11

二、室内设计要素

(一)空间要素。

设计是以建筑物的空间构造为前提而展开的,脱离了空间因素,室内设计便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二)色彩要求。

颜色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同颜色的相互点缀,可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享受效果。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不同的色彩使得家居有利于享受者的情绪调节。以达到舒适、放松心情、健康等目的。

(三)阳光要求。

阳光代表着温暖,照亮每个角落,暖化心灵;阳光是生命之源,滋养着每一寸土地。对于阳光的追求一直是人们的需求。同样在室内设计时,考虑到室内采光的重要性。阳光的引入,消除室内的黑暗,降低空间的封闭感。

(四)变化要素。

变化使得室内设计变得不再单一无趣。有限的空间里将有限的构造资源,如柱子、天花板、地板等加以设计,以求呈现千变万化的效果。

(五)摆设要素。

室内摆设如,家具、饰品、窗帘、地板、吊灯等均为室内设计中的陈设要素,对于他们的摆设应兼顾实用性和装饰性。即保证了它们的实用价值也能突出了享用者的个性。

三、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探析

(一)传统文化元素中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美的象征,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享受。如:红色代表着热情、血液等;蓝色代表着天空、大海等;绿色代表自然、舒适;白色代表着庄重、肃穆等。在室内设计时,不同的地点采用最适合的色彩,是室内设计的关键。比如,卧室,是人们休息的地方,应该选择较温和的颜色,以促进人们的睡眠。颜色多以浅黄、浅蓝、淡粉等为主,其选择多以享受的不同论之。比如,儿童卧室多以浅黄或浅蓝居多,女青年较男青年而言,淡粉色居多等。颜色选择上,忌使用过艳、过重的颜色,比如代表热情的红色,会激起人们的兴奋等,不适合卧室使用。

(二)传统文化元素中纹样的应用

纹样是绘画艺术形式的一种,人们根据日常遇到的事物,通过想象丰富将其新形象刻画到某种介质上,用来表示美好的祝愿。最常用的有代表高贵的龙凤纹样;有代表吉祥如意的祥云、如意纹样;有代表丰收的谷物、鱼类纹样;有代表自然的花草纹样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纹样的巧妙运用在寓意美好祝愿的同时,还能在整体上给室内设计效果以美感。

(三)传统文化元素中材质的应用

在传统室内设计中,家居设计材质多以木和石为主。其中尤以木最为常见。传统家具的制造均采用木料进行,根据木质的好坏来判定家具的好坏,常用的材料有:枣木、松木、竹等。其中又以黄花梨木质最为贵重,是木质家具中的贵族。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稳重与低调朴实。

篇12

现代包装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是人类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载体。它是以大众生活为基础,以文化为本位,以生产生活方式为导向,沿着历史的文脉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设计与文化从来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紧密而不可分割。论文百事通设计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付诸实现,丰富发展了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同时物质生产与生活也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体而存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文化逐步成为设计的内在驱动力,而设计自身也演化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包装设计正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展现出它特有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境界。包装设计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物质文明程度,也表现出特有的民族文化面貌和审美水平,它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综合体。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大碰撞的今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既要保护本土文化,又要发展民族文化,即如何解决好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新的文化形态也在不断地涌现,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不断冲撞更迭,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些古老的事物渐行渐远,新事物纷至沓来,在纷繁的变化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人们的内心深处依然荡涤着悠然而温婉的民族文化情结,人们想尽力保持住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全球化的激流中树立起民族化的旗帜。中国现代包装设计正是面临着这一严峻课题。设计师如何在包装设计中重树传统文化的新生命,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包装设计的新生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社会留给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面对浩瀚丰富的中国本土文化,本文将分门别类地进行概括性地梳理,探讨其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实践应用与现实意义,以期探寻出新语义,发展一条适合现代包装设计的民族之路。

1.中国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如汉魏的王充、刘怨,清代的王夫之、叶燮等,美学思想家人才辈出,形成了丰富完备的美学思想观念。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受到儒、道、佛三教的影响,形成了“宁静致远”、“恬静淡泊”、“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等审美理论。这些理论对现代包装设计有着深刻而明确的指导意义。如: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是指自然、人与世间万物相互照应,形成一个完备的、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古代的粽子包装就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哲学观念;而现代绿色设计也是对这一古代思想的新解读、新诊释。可见,传统的美学思想还有待于我们深人挖掘、完善与创新,它必然以势不可挡之势融人到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中去,融人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并将开启人们精神与视觉领域的新生命、新语义。

2.中国画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画历史悠久,它在本土文化中生根开花,在立意、构思和技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中国画带着它的哲学思想和笔墨意趣为现代包装设计注人了一股激流。中国画的情境讲求“情景相生气韵生动”、“无画处皆成妙境”、“计白当黑,用墨微茫,以一当十,虚实相生,寥寥数笔意尽形全”,在包装设计中纳人这些文化精髓,将会使包装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呈现“超以象外”的民族视觉形态,设计语境也将在审美层面上达到一个全新的文化境界。新晨

3.书法文化与印章文化的运用

中国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磨砺,已达到了形神兼备、笔法与精神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其中包括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大类型。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支奇葩。书法文化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艺术平台。尤其在带有传统特色的产品包装设计中,选择主体文字为书法的设计形式确为明智之举。

中国的书法形态万千,是包装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是创造视觉语境的重要元素。中国书法中的不同门派、风格,为包装设计提供了很多可以感受发掘的空间。书法与印章关系紧密,大多印章均以篆文字作为组合元素,在位置经营上有相当的美学意境。印章的图与地、阴与阳、方与圆、多与少、粗与细、疏与密、简与繁、刚与柔等等形式美的要素,对今日的设计师在元素与概念的运用上会大有裨益。

4.民间艺术的应用

根植于民间沃土的民间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折射出多彩的民俗民风,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这些民间艺术散发出浓浓的乡情,流淌出淡淡的世故人心和烟火气。从民间艺人老百姓的生活中生发出的艺术,在包装表现上有着灼灼的、浓烈的心理效应。

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装饰感极强,简洁单纯、朴拙生动,具有强烈的“原生态”艺术魅力,如剪纸、皮影、年画、蜡染、扎染、织染、脸谱等,这些都是极丰富充沛的包装视觉元素。民间美术中常用谐音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望。“年年有鱼”中“鱼”与“余”同音,表达生活富裕、家境殷实。蝙蝠图案中,“蝠”与“福”同音,表达幸福长寿。对于民俗食品和器物的包装,尤其在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设计中,民间美术元素是不容忽视的巨大资源,它们散发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与温暖的思乡情,突破了语言与文字的局限。新晨

5.传统图案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无论是宫廷艺术还是民间美术,经过历代画家、艺人、工匠、百姓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形各具文化内涵的表现特色,体现了整个民族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情趣。如阴阳太极图、易经中的八卦图、古代器物上的图形、古代服饰上的图案等,这些构思巧妙的传统图形都是包装设计可借鉴的资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