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6 14:50: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国各类荒漠化土地最近发展的趋势如下:
(1)水蚀引起的荒漠化,即狭义的水土流失。由于降水减少,几率明显减少,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减少的趋势。水利部第二次全国性普查(1998―2000年)结果比第一次全国普查(1983―1989年)减少14万平方公里。但新疆及相邻的甘肃河西地区西部近年夏季暴雨较多,水土流失加重,约增加4万平方公里。
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2)风蚀引起的荒漠化,即狭义的沙漠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继续强烈发展。这次水利部普查获得的面积数比林业局1995年的数字又多了6万平方公里(实际上由两个单位作的普查,虽然方法雷同,但所采取的指标体系不同,不能比较)。
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的沙漠化发展趋势也有较大的差异。①草场退化引起的草原荒漠化严重发展;②由于重点在农牧交错地带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措施,这一地区由于滥垦引起的耕地风蚀荒漠化开始逆转,并且有光明的前途;③西部水资源利用不当,河流下游地区生态失衡引起的荒漠化仍在严重发展,有两个区域采取了措施,出现逆转的前景。一是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因为从博斯腾湖向下游放水,挽救了地区生态条件继续恶化的势头。二是额济纳河(黑河),上游采取强制性节水,向下游放水的政策,已经看到了下游生态恢复的前景。
(3)土壤盐渍化荒漠化。俗语说“盐随水来,盐从水去”。从全局讲,由于干旱化的发展,普遍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渍化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也有局部恶化的地方,如新疆焉耆盆地地下水位随博斯腾湖水位上涨而升高,整个盆地盐渍化发展。
西部现有耕地5014.17万公顷,约占西部总土地面积的7.3%,占全国耕地的32.25%。西部生产了占全国26.28%的粮食、22.84%的油料、28.58%的棉花、15.67%的麻类、59.53%的烟叶和18.20%的蔬菜、瓜类。退化耕地占西部耕地面积的40%,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耕地占52%。
西部耕地的特点是多灾害、生产潜力大。消除自然灾害和土地退化不利因素,发挥西部土地的巨大潜力,21世纪我国食品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西部农业的发展。
我国5大牧区均分布在西部,天然草地的总面积为33144万公顷,占西部土地总面积的48.2%,占全国天然草地总面积的84.37%。由于草原开垦,可利用草场面积尤其是优质牧场的面积不断缩小,超载过牧严重。目前90%以上的草地处于不同程度地退化之中,其中,中度退化的草地面积达到1.3亿公顷,并以每年1.9%的速度扩大。
西部林业用地14324.83万公顷,约占20.8%。由于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及改变统计标准后部分郁闭度0.2―0.3的疏林地统计为有林地,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73―1976年间第一次清查的6.8%提高到1994―1998年间第五次清查的9.8%。但森林的质量仍在下降,表现为天然林遭受破坏,成熟林面积和蓄积量大幅度减少,生态功能削弱。
其他类型土地所占比例较小,如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别占3%和1%;园地和交通用地更小于1%。难以利用土地12864万公顷,占18.7%。
中部及长城沿线土地的旱作垦殖使农牧交错区成为沙漠化强烈发展地区;草原牲畜超载过牧使草场退化,进而沦为沙漠化土地;西北地区沙漠化土地集中在河流下游绿洲与沙漠过渡带,主要原因是内陆河水资源调配不当,上游盲目扩大绿洲,截用水资源,使下游断水,下游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环境全面旱化引起的。
沙漠化在内蒙古草原、西北、青藏高原严重发展,并导致近年西北和华北强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
上述农、林、牧业用土地的退化,不但阻碍了农业经济本身的发展,并使生态环境出现灾难性变化。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因素较多,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发展,使西部经济更加落后。西部地区是以牧业和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域,牧业绝大部分还是游牧放养,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有些地方还保留刀耕火种的落后经营方式。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7671.13亿元,而西部为15354.02亿元,仅占17.51%,尚不及广东(8464.31亿元)和江苏(7697.82亿元)两省的总和。农民人均收入1587.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3.4%,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据《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考察报告》(2000年)载,广西石灰岩地区的古兰屯林区无一分水田,停止森林采伐后,只有靠人均0.77亩石头田种包谷维生,年人均有粮140公斤,收入300元左右,可算我国贫困之最。
发展滞缓拉大了东西部经济的差距。据有关资料,1999年西部12省区市国民经济增长为15354.02亿元,增长率为4.64%,低于全国增幅3个百分点,所占份额下降。长此发展下去,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经济欠发达必然导致文化落后,全国15034万文盲,有5269.9万人分布在西部,比例为35%,高于人口比例6.5个百分点;而全国3474.8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者,却只有703万人在西部生活和工作,比例为20%,低于人口比例8.5个百分点。落后的农业方式和手工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多生育可以多占有生产资料;加之社会福利底数差,人们“养儿防老”,自然地做出多生育的选择。西部有7个省区无论人口的出生率还是自然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岁以上人口的文盲达到53.5%,大专以上水平者只有2000人,而出生率为23.2‰,自然增长率为15.8‰,都是全国之冠,经济最贫困的贵州两项指标均排第二。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属于环境恶化问题,人们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因为社会发展必须要有环境或资源作为保障。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对应,水土保持就是对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半干旱地区及干旱地区土地逐步退化的现象。无论是水土流失还是土地荒漠化,均是土地的危害,它们均会导致土地发生退化。如果水土流失严重,一定会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影响,乃至物种灭绝,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水土保持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1.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
尽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不同,但危害作用基本相同,土地荒漠化的危害要比水土流失的危害严重很多。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会给农业带来较大损失。土地荒漠化的地区,种子播种以后极易被风刮走,幼苗也能容易被沙尘覆盖,对其正常的光合作用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植物会不能够正常的生长。荒漠化会导致草场逐步退化,影响牧民的正常收入。因为水土流失会使农田里的很多农作物也随水流失,降低土壤物理性质,致使土壤中的农作物减产,甚至会导致人们食物出现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会危害人们健康,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都给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危害,阻碍地区经济发展。
导致水土发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地貌、植被及土壤等,我国不仅有许多山,也有分布着大量黄土,黄土地区和山地丘陵地形连绵起伏,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时很容易被侵蚀。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季风性气候,夏季降水量很多且十分集中,我国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地貌地形极易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出现。人为因素是人们破坏与移动地表土壤,一些生产建设活动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异常、过度放牧、有充足沙源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与开荒等。
2.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思路或措施
2.1节水灌溉
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很大,退耕还林政策难以实施,所以,必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面临着很严重的缺水问题,节水灌溉既能促进作物生长,也能充分运用水分,节约更多的水,有效防止水资源浪费。具体实施节水灌溉时要按照各类农作物需求特征,合理布置它们的种植区域,促进土地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另外,要注意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灌溉方法有所不同,要依据农作物生长特性进行调整。
2.2利用科学技术治理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工作涉及很多部门、学科及行业,必须运用科学技术,根据以往治理方法和效果,不断总结治理经验。根据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情况,我国整体治理水平还较低,仅有小部分地区运用科技来治理,并获得了良好效果,因此,要做好检测后记录工作,并在此前提下,构建便于开发资源的各种模式,根据科学技术总结切实可行的技术。尽量运用科技去开发新技术,把科技融进各项工作中。
2.3控制人口增速,运用科学方法种田
一些土地荒漠化区域,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后,如果人口增速过快,就会加剧荒漠化情况,因此,一定要掌握人口增速,降低生态环境由于人口增速受到的破坏。治理和开发土地荒漠化时,必须改变过去开采伐木的方法,有效运用水资源,切实实行等高耕种,尽可能地减少土地耕种面积,运用科学方法耕地种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合理耕种。在一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地区,要注意充分运用这些可再生资源,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能源优势,使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4不断提高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平
一切生产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关系很多行业及学科,必须运用科学技术,制定良好的质量方案,并不断总结以往的治理经验、治理效果。目前,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平还较低,仅有小部分地区能够充分运用科学技术进行治理,并取得较好效果,并做到仔细记录检测结果及治理经验。实际治理过程中,要不断尝试开发利用资源的各种新模式,并根据科学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运用科技武装新型技术,把科技真正融入治理工作中,并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培养基层人员工作能力,广泛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尽快构建全国的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监测网络,方便有关部门及时了解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扩展信息,为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5退耕还林、防风固沙
近年来,沙尘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土地荒漠化的后果。土地荒漠化影响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大量林木被砍伐后,没有作物来防风固土,强气流掠过时就造成了沙尘暴,洪水流过就造成了泥石流,不仅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而且使居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1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据最新的《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我国共有荒漠化土地约262.37万km2,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7.33%。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各种荒漠化类型中以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是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形式。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我国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t,受风沙危害,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t,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饱受风沙危害,大中城市的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也受到影响。从荒漠化的空间分布发现,荒漠化的影响涉及我国18个省、508个县,约有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影响,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
2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对策
2.1 植树造林以防风固土
荒漠化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大量树木被砍伐,未能有植被保护地表,植树造林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方法。(1)合理规划林区,能够在开采木材的过程中不破坏防风林,从而保证砍伐林木后该地区不会因为强风吹过就沙尘四起,进而有效防治荒漠化。此外,采伐后保留防风林能有效保护重新栽植的树苗,提高树苗的成活率,进而能够让新种植的林木快速成长,起到含蓄水源和保护土壤的作用。(2)科学合理地规划林区的生物群落。在不影响林木从土壤中汲取营养的前提下,根据植物喜阴或者喜阳的生活习性,在林区进行多层次造林。将经济林木种植在主要的地方,然后再在空隙处适量种植喜阴的小灌木和草皮,从而能够在经济林木被采伐后依然有植被保护土壤。
2.2 控制草原地区的人口数量
出现土地荒漠化的地区多数是草原地区,由于畜牧业的发展,草原为各种动物提供肥美的草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草原上的植被也被消耗殆尽。虽然草原植被能够实现自我修复,但需要一定的周期,并且恢复的快慢与植被消耗的面积有直接关系。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草原上的纯天然免费草料,同时兼顾预防土地荒漠化,要控制草原地区的人口数量。此外,在草原地区的管理中,规划游牧人民的放牧时间,同时制定牧场的养护工作计划,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牧场。例如,牧场要做大致分区,在放牧的过程中轮流使用牧场,防治土地荒漠化。
2.3 提高生态管理的力度
生态管理工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有利于群众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乱砍滥伐行为的出现,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抑制草场的过度消耗。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条例,对条例的实施予以有效地监管,阻止破坏生态平衡的活动。还要提高生态环保的宣传力度,引起人们的重视,让人们自觉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
2.4 研发先进的生物技术以减小自然灾害的损失
关于荒漠化的治理这一考点,由于当今世界荒漠化日趋严重,已经成为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一、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主要包括干旱(基本原因)、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扬沙(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荒漠风沙活动和荒漠化的进程,持续干旱则会促进荒漠化的进程和发展,但是这些都不是荒漠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则得从荒漠化与人类的关系来分析。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既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
素,同时也是荒漠化的直接受害者。
二、荒漠化的防治
关于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和内容,即人与自然的协调,包括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荒漠化;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现象;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其次,掌握荒漠化的整治模式和措施:即要有明确的整治目标,采取因地制宜的整治措施,要有健全完善的治理系统。整治措施可以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措施。再次,在荒漠化治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鼓励地方参与治理和开发,加强地方参与规划和决策。
三、使学生掌握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状况
可以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去考虑,此处不再详述。
阅读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
材料二:我国政府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很多地方以此为契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替代产业。
(1)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