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7 14:40: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消费主义的利与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家是全球电子行业的老大,一台开足马力的盈利机器,其年销售收入1000多亿美元,季度盈利100多亿美元,市值6000多亿美元。这家公司是苹果,总部在美国硅谷。另一家则是全球电子代工行业中的王者,一支高速运转的制造大军,其年销售收入亦达1000亿美元,一年200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额超过中国绝大多数省份。这家公司是富士康科技集团,母公司总部在中国台北。
“富士苹果”生在IT价值链上
那么,这个“富士苹果”是一颗怎样的果实呢?
在始于1980年代初的IT技术革命过程中,英特尔和微软以IT产业的核心产品个人电脑为基础建立起了战略伙伴关系。前者主导了硬件的核心中央处理器;而后者则垄断了软件的关键操作系统,并将其市场支配地位延伸到其他软件产品。
过去十几年来世界电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在价值链不同阶段的分工和定位———品牌所有者专注于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而代工企业则专注于复杂繁琐的供应链管理、零部件采购和生产组装。
而在200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以智能手机为主导的新一轮IT技术变革过程中,苹果借富士康之助异军突起,将传统个人电脑和移动终端领域的竞争者抛在了后面。如果说“Wintel”联盟的建立是基于产品,那么“富士苹果”联盟则是以价值链为纽带形成的。
“富士苹果”由全球化催生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有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的原因。技术上,运输和通讯技术等“通用技术”的进步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企业运营的国际化和价值链的跨国界延伸———以制造外包为特征的产业形态日益具有普遍性。在电子和IT行业,芯片化、模块化等趋势和“摩尔定律”所预示的惊人的技术进步速度更催生了一个高度活跃的全球产业链。
制度因素同样重要。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强势全球化的时代,相应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实践为全球价值链之树的生长提供了沃土。资本的力量几乎畅行无阻,推动着稀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与之相伴随,出现了制造和消费脱节、富裕和贫穷分化等“两极化”倾向。IT产业价值链也是如此:在价值链国际化的同时,企业在“品牌极”和“生产极”上的分工日益明晰,竞争分别在这两极上展开。范围和程度空前的竞争带来了绩效的极大提升,也使个别公司脱颖而出,苹果和富士康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企业和产业层面如此,国家层面亦然。全球资本主义“无形的手”把中美这两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老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产业链的纽带,中美两国的比较优势实现了完美匹配。美国在基础研究、产品创新和品牌管理上的优势与中国廉价的要素供应、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产业配套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产业奇迹。iPhone,iPad,M ac……这些印着一颗被啃了一口的苹果标志的电子产品,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富士苹果”需要同时自我超越
中图分类号:TV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水坝建设是最能唤起人类激情的工程之一,更是人类意志和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水坝是一项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如我国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1 大坝的建设的益处
1.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1.2 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1.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2 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2.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2 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2.3 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
2.4 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2.5 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2.6 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收到影响。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对水坝利与弊、是与非的审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事物多方面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审视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原则应容许其上马。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坚决反对。 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反对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工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有的态度。
片面的认识只会导致偏激的态度。围绕水坝的是是非非,我们更应摆正我们的态度,针对各地形式各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可以说,水坝的功用众多,因此其发挥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我认为,对于水坝利与弊的考察更应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则,发展大坝。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对赌协议(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在本文中意为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融资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融资方则行使另一种权利。因而,有学者认为对赌协议实际上就是期权的一种形式。从功能上讲,对赌协议平衡了投资方和融资方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利益不均衡现象。同时,也激励并且约束管理层去合理地运营公司从而实现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的双赢。因此对赌协议看起来似乎是个公平又富有效率的存在,然而在实际运用之中却也有诸多考虑,在此,笔者站在融资方的角度浅谈对赌协议的利与弊。
一、对赌协议典型案例分析
在我国,境外私募投资基金在投资境内企业最早运用了对赌协议,由于这些投资企业对融资企业抱有较高的预期,所以在投资时就会给融资企业较高估值,对赌协议作为一种激励和约束方式促使其管理层合理运营公司,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笔者以下将以蒙牛企业和俏江南企业对赌协议的案例来分析对赌协议对于融资方的利与弊。
(一)蒙牛对赌案例特点分析
2002―2003年,蒙牛引入外资私募股权投资,2002年底,摩根史丹利、中金公司分拆出来的鼎晖投资和英联投资三家投资机构与蒙牛就2003至2006年的复合增长率进行"对赌",如果达不到百分之五十的增长目标,蒙牛就会损失七千八百万股的股票或者是等价值的现金。然而蒙牛集团在2004年6月就达到了百分之五十的增长目标,完成了合同中的约定而避免了巨大损失。
在这个融资方对赌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如下七个特点。首先,从投资方看,外资私募股权投资人的目的在于资本报酬,而非控制公司,因而投资方更希望能获得资金回报。其次,在于融资方的坚守,牛根生(蒙牛创始人)以32%作为最高外资投资底线,降低了对赌协议给蒙牛带来的风险,因此三家公司第二轮投资只能认购可转债。笔者认为,此时选择可转债的优点有三个:一是保证管理层的绝对控制权;二是确保每股经营业绩稳定增长;三是减少三家机构的投资风险。第三,就对赌协议的激励作用来看,如果没有达到约定的目标,蒙牛将会损失巨大,迫于如此压力下,蒙牛的管理层需要更加谨慎和努力的去实现对赌协议所规定的目标,降低乃至避免损失。第四,从两方公司主要经营的业务方面来分析,摩根士丹利为一家金融服务公司,擅长财务型投资,其主要目的在于盈利,对乳业的运营和管理方面涉猎不深,对乳业的经营管理参与较少。第五,蒙牛在香港上市,其股票在交易市场上来回流动,有助于创业型企业的发展。第六,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及其管理层原为伊利公司的人员,所掌握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相较于充足,尽管属于创业型企业但是对行业拥有较深的了解。第七,乳制品为日常消费品,行业的投资风险较小,其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幅度较小,在树立良好的品牌和信誉后,替代品就很难将其取代。
(二)俏江南对赌失败案例特点分析
2008年9月30日江南与鼎晖创投签署对赌协议,约定俏江南必须在2012年12月31日前上市,否则张兰将付出高昂的价格回购鼎晖创投持有的俏江南股权。然而经过多次尝试,俏江南未能在协定中所限定的时间内上市,张兰最终失去俏江南控制权。
在这个失败的对赌案例中,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张兰对入市规则的不深刻了解,证监会曾开会内部讨论餐饮企业上15条,证监会对于餐饮业上市的态度更偏向于大众消费的餐饮业,而不鼓励定位高端的餐业企业。第二,张兰对资金渴求过多,由于俏江南为民营企业,往往受市场热情左右,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渴求永远不嫌多,为了获取资金而签署了要求苛刻的合同。第三,对自身企业发展前景评估过高。因对俏江南未来预期较高,没有做到客观认识俏江南的行业潜力,签订了与自身发展前景不符的协定而导致无法实现协议所规定的内容,从而导致了失败的结果。
二、对赌协议对企业的利弊分析
结合以上两个案例的具体分析,笔者初步总结了对赌协议对融资方的利与弊。
(一)对赌协议对于融资方之利
1.满足融资方的资金需求
签署对赌协议的企业顺利获得了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在需要资金注入的时候得到了资金支持,顺利解决了企业自身的资金短缺及融资问题。同时,大额的资金的投入使这些企业获得更大成功,成为乃至迈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2.获得国际化通道
风险投资机构在为企业带来资本注入的同时,更搭建了与国际长期投资者合伙的桥梁,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并为企业带来了更多潜在的利益。国际性风险投资机构的认可,对于创业型企业,或者是在国内发展甚好想开阔更大市场的企业来说,是一种对于未来发展的认可,这种认可带来的鼓舞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 对赌协议对于融资方之弊
1.风险巨大
为了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企业以牺牲其所有权、控制权以及收益权的风险作为代价。被投资企业在引入风险投资的阶段,好似在刀尖上跳舞,因此,公司高管必须时刻都需要确保其公司经济效益持续增持,面临巨大风险。
2.承受各种限制性条件
风险投资机构在通过对被投资企业管理层授股的限制 ,某种程度上来说签著对赌协议的公司可以说是没有的。反观投资方,既分享其投资的企业所带来的利益,又加强了对其的控制,既保证了其管理层对股份控制权的稳定性,也可以较大可能的避免被投资企业业绩出现下滑所带来的利益亏损。
三、对于融资方签订对赌协议的建议
鉴于上述两个经典案例,对赌协议的签订对企业来说有利有弊。针对签著对赌协议的企业来说,笔者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设计合理的契约
对于公司未来的价值,一般要通过收入和利润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然而公司未来的收入和利润等方面的内容,投资方很难全面了解,因而为了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机会主义等风险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需要设计一套合理的契约。而要想设计一套使双方利益平衡的契约,就必须通过约定双方实质的权利与义务,并且结合统一的信息机制,使由于信息不对等这个原因造成的风险最小化。
(二)正式企业未来预期收益,低调双方预期
一般签订对赌协议的企业为民营企业和创业企业,因为投资者认为这样的企业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由于自身规模的局限性,没有达到对自身的一个明确认识,对未来发展预期估值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在签著对赌协议时,企业应当正视自身未来预期收益,签著一份符合自己情况的协议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建立项目风险预警机制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这两年虽然在数量上快速增长,却没有保证质量的提高,因而使得原本目的在于平衡双方风险的对赌协议,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甚至可能违背基本的投资伦理,逼迫或引诱目标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与其签订一些超出融资人企业能力范围的不合理目标。有些融资方通过隐瞒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负债情况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使得对赌协议在实质上沦为一种"陷阱"。这种种不正当行为非常不利于保障资本市场的良好秩序及健康发展。如果在融资时不可避免的要签署对赌协议,那么当最糟糕的结果――对赌失败发生时,政府部门及司法机构是否应建立项目风险预警机制,并制定应对预案,以此来减轻对赌失败对于企业的影响,从而预防由于某家企业的衰败而引起的连锁反应。对于公众公司尤其需要注意商业风险的披露要求,让股民享有充分知情权。
四、小结
虽然目前对赌协议的应用在我国存在诸多争议,很多企业愿意冒着高风险来获得高回报。仅从企业方面来看,对赌协议为其拓宽了融资渠道,为融资方筹集了大量资金。笔者认为,倘若签订对赌协议的企业合理评估自己的未来收益预期,并制定合适的对赌目标。那么对赌协议就有很大的可能成为投资方和融资方双赢的捷径。在未来,签订对赌协议的企业必定会攀升,其在我国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我国应当对对赌协议的立法逐渐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其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昭.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出路[J].学术界,2015(02).
[2] 刘宇成.对赌协议在中国境内的法律地位 ――以对赌协议第一案为视角[J].法学研究,2015(04)P81- P82.
一、绩效考核的基本方法
目前企业用的较多的绩效管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360度综合考核。这是对考核者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考核,考核的主体可以是被考核者的上级,下属也可以是同级或者外部考核者如供应商以及客户等。这种考核面全,结果相对有效,可以让员工意识到公司很重视绩效管理,激励员工的斗志。不过,这种方式耗费的时间资源较多,成本高,定性的成份较多,考核结果的分析很复杂并且主观性强,会使结果有失公允。
2.基于KPI的绩效考核。KPI即关键绩效指标,所谓关键则是指对业绩产生关键影响力的指标,这需要根据不同公司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层层界定。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约束员工行为,通过考核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行为,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的达成一致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它的指标界定起来比较麻烦,定量化的指标容易让考核变得机械、僵硬。
3.基于BSC的绩效考核。据说世界上有70%的500强企业在用BSC考核方式,它包括四个维度:财务、客户、内部运作流程和员工的学习能力。这种方式综合了财务和非财务,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的各个方面。它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具体细化到工作行为中,的一种考核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即不能有效的考核个人,且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对技术和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4.基于MBO的绩效考核。这是一种常见的绩效考核方式,首先要设定绩效目标,其次要确定绩效目标的完成时间安排,然后比较实际绩效和目标绩效之间的差距,这时候就需要再弥补差距,最后再重新设的目标,这样的过程,达到企业目标的不断升级,绩效的不断循环考核。这种方法把绩效目标进行了分解,从公司总体到部门,再到个人,目标明确容易测量。但是过多的强调结果,则忽视了过程。对考核目标的设定比较客观,没有较多的人为主观成分,同时可以促进公司的人员互动,因此在目标的设定以及完成中存在着歧义,和不确定性。多数情况下目标是短期的,忽略了长期目标的设定。
以上四种方式是绩效考核中最常用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都各有利弊,除去这些方式外每个公司有自己不同的,具体的绩效考核,下面就综合总体而谈绩效考核的利与弊。
二、绩效考核的优点
绩效考核既然存在就一定有优点存在,它是公司提高员工绩效的一种手段,主要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促进公司内部人员的互动,增强人际交流。从以上方式可以看到每种考核方式的制定,考核的过程都需要公司干部和员工,管理人员的交流。假设没有一个好的交流,考核的指标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则结果也就很难让员工信服,最后会在员工中出现不良情绪,所以绩效考核一定要有群众基础,让大家积极勇敢的发表看法,指标的制定取得了大家的认可,才会容易执行,最终目标的实现才有可能。其次,如果考核秘密进行,不与员工交流,则员工就会对考核的公平,公正,合理性进行猜疑,甚至带来不安。所以一个全面的,有效的绩效考核一定是公司上下的员工都可以参与进来的考核,这对促进公司的人家交流有很大作用。
2.激励员工,提高公司绩效。绩效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绩效,一个好的绩效考核应该会使员工意识到自己的优点、缺点,绩效好的员工继续保持并不断完善自己,绩效不好的则积极进取向他人学习,提高绩效。
让领导发现每个员工的长处与不足,帮助绩效不好的员工找到缺陷和问题,并帮助积极改善。对绩效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和表扬。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奖罚分明,将员工的收入与个人的表现联系起来,从而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着员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提高工作能力。对员工而言收入的多少直接与自己的表现相连,积极性就会提高。同时对公司而言,可以留住人才,增加效益,并且不会增加固定成本。
3.有利于对过于一个绩效周期进行总结。就像学生时代学期末要进行考试一样。每个绩效周期之后要对员工,管理者以及公司执行的政策,公司的业绩进行一个评估总结。从中发现问题,挖掘原因,进而制定出新的阶段的新目标,不断完善公司的经营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可以制定新的福利政策,激励员工不断积极进取,这是一个总结和提高的过程,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三、绩效考核的劣势
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绩效考核也不例外,它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公司内部的不良竞争。绩效考核的结果一定会是对每个员工进行优劣的划分,优秀的名额总会有限,每个人都会去争取,则会破坏工作氛围。考核的结果也很难让所有人都信服,获奖员工不一定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反而会受到排挤,优劣之间的差距也会伤害绩效不好的员工的自尊心,可能会使员工之间形成好的会更加优秀,而差的则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的巨大鸿沟。同时,绩效考核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员工的绩效。这鼓励员工之间相互比拼,会破坏员工之间的团结,友善。员工之间相互保密自己的优秀经验,信息,甚至排斥优秀的员工,这对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以及利益一致的团体将会产生不良后果。
2.损坏客户的利益。工作人员为了提高业绩,完成业绩指标,会向客户推荐价格高但不一定能适合客户的产品,比如医生开高价格药物给病人。或者鼓励客户多进货,提高自己的业绩的同时,增加了客户的库存,客户卖不出去货物,导致现金流不足,则难以再进新货,也会失去对企业的信任,忠诚度下降。或者销售人员通过不正当的手段销售产品,就会破坏公司和客户的关系,最终还是会阻碍公司的发展。
3.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的考核。一个绩效考核的制定是个繁杂的过程,在真正执行中,由于很多原因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结果。原因有四,第一、在大的单位,企业岗位繁多,员工众多,要制定一个能够对所有员工进行考核的指标体系成本昂贵,并且这个指标体系不能做到对每个岗位的员工都适用。第二,一些企业在不同的地区设有分公司,由于地域,资源,消费习惯的差距,每个地区的管理,业绩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公司不能制定出合理的考核制度,平衡这种差距,则结果就有失公正。第三,考核的结果评定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术基础,比如统计分析,计算机软件等对考核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方式,以及考核人员的主观医院而造成的考核结果不公平的现象很多。第四、会造成工资水平的不均衡增长,薪水高的,能力强的,受领导喜欢的职工的工资会涨的快,相反则有一些人一直在努力工作可是却不讨领导喜欢,或者其他客观原因而导致不能受到奖励,这会增加公司的等级制度。
4.考核会形成作弊风气。如果员工不能完成指标,或者完成指标有困难,就会想办法投机取巧,虚报指标。对于不同岗位的考核有不同的工作目标导向性,员工为了得到好的绩效评估,会过分注重考核指标的结果,而忽略指标的完成过程,对于一些素质较低,好高骛远的员工而言,他们会不择手段的完成考核指标。
四、总结
绩效考核的存在已经有接近三个世纪的历史,目前被许多单位广泛的采用,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也在不断完善。尽管如此,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困难。绩效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它的最大优势,避免劣势,并采取措施避免考核的不利结果,平衡各方面的利弊,结合各公司自己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人事安排等制定符合自己公司的考核指标,并在不断实施的过程中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改善企业管理,实现有效的控制,最终实现提高公司业绩和竞争力的长远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四大绩效考核方法的利弊.R.绩效管理研究报告.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4)
2、批判转嫁生态危机的行为。西方学者在研究生态危机过程中,也极力批判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将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其他国家的行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各种危机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自己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为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生态环境,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危机,并不断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以期解决自己国家的生态危机。然而当代的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只要局部出现危机就可能危机整体。为此生态危机转嫁看似是聪明的,其实是愚蠢的,其根本无法解决当代出现的生态危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危机。
3、提出生态理性概念。经典的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探讨资本主义制度的利与弊,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是其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要克服这种危机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然而面对新出现的生态危机,这种传统的解决方法完全解决不了。西方生态学者为此提出了生态理性概念。生态理性倡导社会生产不要再一味地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们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在保护生态环境观念的前提下进行消费,引导社会生产良性地发展。发展高科技,用科技治理污染和改善企业生产方式也是缓解生态危机的有效手段。
4、提出双重危机理论。20世纪末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盛行,全球性生态危机也日益加重。西方生态学者詹姆斯?奥康纳从新的角度分析生态危机提出了双重危机理论。双重危机理论阐述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着两种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两种矛盾的运动变化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而全球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也客观上加重了这两种危机。因此分析研究资本主义这两种矛盾运动,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将有助于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
70年代后的西方学者们将应用于社会的生态环境领域,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出现的生态危机。他们的研究的确给我们现在建设生态环境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借鉴。
首先西方学者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社会生产方式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暗示着我们要从全面了解资本主义及其在新时代显现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探索有效途径解决生态危机。其次学者们指出消费者观念的异化及无政府的生产状态是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并适时提出了生态理性的概念。为我们现在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转变政府职能,改进企业管理方式,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最后学者们提出了双重危机理论,并极力批判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态危机转嫁行为。对我们更好地了解资本主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出现的双重危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西方生态学学者们还十分强调人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协调,要求社会生产与保护环境并重且统一于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其对我们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综观近现代国内外艺术进程中,笔者对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我国“政治波普”艺术家王广义、美国“照相写实主义”及其代表画家恰克.克洛斯与我国超写实主义代表画家冷军等人参照照片进行油画创作的艺术作品有着独特的感受,故而将他们之间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比较,并分析里希特、张晓刚参照照片独特的用法,旨在说明这些艺术家参照照片进行绘画创作的技法。
安迪・沃霍尔是后现代艺术的始祖,他彻底打破了图像与绘画之间的界限,图像的复制与并置成为他绘画的主体。《玛丽莲.梦露》中,每一个独立的图像成为他绘画的内容,同时也是绘画的形式,二者完美相结合,图像之间或者相同或者有所差别。笔者认为无论他的“重复与并置”的手法是否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在当时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刺激消费者的欲望,虽然他颠覆了传统绘画的模式,但他看到的是“照片挪用”与手工绘画的区别和商业效益,从这方面讲是他的成功所在之处。另外,这些模式已成为我们现代社会中最容易记得的“形象符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迎来了“读图时代”,“政治波普”艺术家受到西方波普的影响,在我国艺术界崭露头角,其油画作品体现出图像“挪用与并置”的特征,更多关注当代“图像文化”。代表作如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作品中工农兵形象反复出现,并与西方流行文化中的“Coca Cola”和万宝路香烟等符号并置。笔者认为王广义与安迪・沃霍尔的画风相比,画面以图像的故事性来传达我国经济变革与转型时期艺术家独特的内心感受和社会现实问题,并带有明确的文化针对性,成为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绘画式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兴起的“照像写实主义”或称“超级写实主义”风靡一时,这一画派其实就是画照片,是一种形象风格。艺术家将照片放大在巨大尺寸的画布上,通过自己精湛的技艺和耐心,专注于细节刻画中,把摄影的逼真程度反映在画面中给人以震撼感,其特点是真实、准确、忠实于照相的效果。
上世纪80年代初,现实主义画家罗中立的作品《父亲》面世,与美国超写实主义作品相比,笔者认为《父亲》具有更强的震撼力。他在表层的超写实技法之外,又多了一层对贫苦但坚强的劳动人民的认识,他用汗水、伤口、皱纹及破了口的粗瓷碗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画面中不是表面的写实,而是挖掘个人内心深层的感受,是在观念中渗入并力求解读某种社会状态下生存的含义,在超写实绘画中获得了更多表现空间。
冷军的照相写实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极端写实、细腻、逼真。《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等作品精致入微的刻画一点也不逊色于美国照相写实主义作品,两者相比,者认为冷军的作品传达出一种平和与恬静的意境,主张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国际上参照照片进行绘画最特别的艺术家当数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他利用摄影、录像、电影的“动态影像”特征,创造了与众不同的绘画技法―“虚象绘画”。笔者认为他利用照片“虚”或“模糊”的效果在画面中寻找人物瞬间状态,记录下生活的片段,寻找人的音容笑貌,定格人们美好的时刻。这种参照照片的手法,首先从绘画技巧上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方式,在塑造空间、体积、人物动态方面生动、自然,另辟蹊径,启发我们对绘画方式的思考。再次,区别了照抄照片和超写实模拟照片的手法,别出心裁。
张晓刚将家藏的老照片挪用成独特的绘画语言,一种怀旧的主题思想。画面中技法单纯,人物像是虚拟的,眼神、表情都一样。如他画的大家庭系列,一张张类似照片的画面诉说着一个人成长的历程,说明了血缘关系的重要性,成为当代油画创作的重要标 以上是近现代国内外艺术家参照照片的典型代表,虽然他们对照片使用的方式不同,但每个人都立足在当代社会,传达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及自身的艺术感想,在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中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任何事物都有其利与弊的两面性,参照照片亦如此。艺术家参照照片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贴近社会和生活,找到了照片的利用性质。照片识读的直观性是其主要优点,在自然与照片面前人们似乎对后者具有更加快速的浏览能力,其方便性自然是无法相比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缺乏筛选主题思想的能力。学生缺乏写生经验的积累,阅历较少,对社会生活认识不足,长期依赖照片,他们作品中往往会表现出无主题性。第二,缺乏艺术性的加工整合能力。
在生活或艺术学习过程中,任何意识的产生都不是单方面物体的作用,而是由两者或两者以上物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创作中,创作的主题思想是由照片中的内容和人的想法相互吸引共同产生的,只单一的依赖照片或者个人是难以产生共鸣。因为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观看世界的活动被证明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情志与观看主体的本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当“授”与“受”的关系发生时,笔者认为,创作者要将个人情感赋予照片的内容中,并通过其内容将自我感受表达出来
综合分析油画教学中参照照片创作的优缺点,利多于弊,笔者认为要适度参照照片,但不要刻意摹写,而应将参照的照片视为自身的精神寄托载体并表达情感需要,同时密切关注社会,竭力吸取文化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观念与绘画技巧,努力将照片与绘画结合的更好,创作出有价值、有时代感、社会认可的作品。
一、收入分配差距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难以避免,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收入差距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没有收入差距或差距过小就会丧失效率;但差距过大又会导致不公平,激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安定。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的消极影响有:
1、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一般来说,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收入阶层的购买欲望不足,而低收入阶层的潜在消费需求又由于收入下降而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这将会进一步导致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降低和有效需求的不足。杨天宇已经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与消费需求之间有着显著的,很强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不断下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而社会保障的不完善,而消费能力增长缓慢,消费意愿弱,这就制约了消费的增长,从而也就制约了经济的增长。
2.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内讧,都常常以‘不平等’为发难的原因……内讧总是由要求‘平等’的愿望这一根苗生长起来的。”在我国弱势群体中,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工人和农民的相对收入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这一方面使他们产生了“被剥夺感”;另一方面,更让他们对地下经济和隐匿行贿受贿的受益阶层的强烈不满。人们关于贫富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公正”的信念,对于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期的社会来讲,确实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这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严重不公甚至两极分化时,就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动摇性的负面影响。此外,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容易降低人们对改革的认同和支持,从而不利于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实现,甚至成为深化改革的严重障碍。
3.从机会均等的实现角度看,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诸多造成机会不均等的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造成机会不均等的藩篱会进一步的遭到削弱,经济活力会进一步增强。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听任收入差距拉大,这种经济结构不平等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打破造成机会不均等的制度藩篱所能够起到的给与人们自由选择、公平竞争机会的作用。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低收入阶层就不可能自由选择职业,也不能公平的接受教育,劳动者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就无法实现。
4.从政治经济机制的角度看,因为税前收入分配不平等会导致政府对资源的再分配和政策的再调整,包括以税收等形式的直接再分配、政府公共项目、立法管制等,或者富人为阻止政府再分配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将使经济信号发生扭曲,投资减少,从而损害经济增长。
二、收入分配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有益因素
但是,哲学观告诉我们,看问题应该遵循唯物辩证法。就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阶层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居民消费及投资水平、规模、结构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而这些影响是正负两个方面并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两个方面也是不断变化的。从积极面上来讲,不同阶层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有以下三点影响:
1.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增强经济个体之间的竞争,以提高经济效率。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严重的平均主义大大的抑制了生产效率,当时拉开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打破这种平均主义,不均等的分配制度使一部分人形成了较多的资本积累及较高的购买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已被事实所证实。
2.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收入分配平均化容易形成消费结构趋同、消费热点集中等弊端,使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化,不利于形成完整的、连续不断的产业链条。“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基本平均到逐步拉开差距,收入差距的扩大形成了多层次的购买力及消费需求,有力的推动了企业的生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3.有助于改善社会投资结构,对改变传统投资模式有重大影响。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金融资产在一部分人手中的积聚,客观上为非公有制经济及非规范部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活力,推动和加速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总结起来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从总体来看,激励作用和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主导方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在我国经济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分析它,认清它存在的利与弊,就可以做到正确把握、准确调控,通过多种政策和途径,达到一个适度的分配比例,保证国家经济在不同时期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在高校校园的商业行为中,大学生作为商业活动的参与者,其队伍浩大。据某高校的调查:98%的同学称同学中有人参与过校内的商业活动;100%的同学在校园看到过同学摆设摊点;62%的同学从推销的学生手中买过物品;45%的同学自己参与过商业活动。而对大学生从事商业行为的看法,90%的同学认为正常。如何把握和面对这一现象,下面谈一谈笔者的看法和建议。
一、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类型
大学生从事的商业活动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充当校园经纪人。校园经纪人多为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干部,其商业行为多表现为替学生团体或组织拉活动赞助。他们代表社团与商家协商,联系和帮助商家在校内进行商业宣传或替商家从事商品促销,以换取商家对社团活动的资金或奖品支持。
2.作商家校园。校外商家在校内没有经营权以及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员工,为了占领高校市场,他们常会找一些学生充当校园,通过校园长期在校内销售其商品。学生校园的形式一般有两种:承揽商家产品的校园独家销售权,商定最低销售额,利润与销售业绩相关,同时承担赔偿风险;不要求独家销售,不设销售底限,只销售商品。先商定商品的底价及提成比例,再根据销售业绩赚取提成。
3.自主的商业经营。该类经营的情况最为繁杂,人员不稳定,形式多样。小到随地摆摊设点,大到经营店铺、娱乐场所。经营的商品有旧货,也有新批发商品;有小玩具、小饰品、图书和影碟,也有服装、生活用品、mp3或mp4和电脑。每年的新生入校和老生毕业时,该类经营活动尤为活跃,校园几乎成了商品博览会或旧货市场。
4.兼职做家教。做家教是在校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商业活动。它不需资金投入,既可巩固知识,又可锻炼社会能力,适宜大学生从事。家教的对象多为中、小学生。
5.承揽网页、广告制作等。该类经营技术含量高,投资小,利润大。从事该类商业活动的同学多有专业背景,要么是计算机、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要么是业余高手。他们只需购买几台电脑及部分辅助设备,挂块招牌即可营业,场地或租赁,或直接利用宿舍。
二、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动机
在校园商业活动中,大学生无论是作为商业活动的主体,还是辅助商家组织活动,其动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筹措资金,贴补活动经费。大学校园里各种活动日益丰富,活动经费日显短缺。于是,拉赞助搞活动成了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线。商家为学生活动提供经费或奖品,学生团体通过冠名、广告等形式为商家提供宣传,双方互利共赢。
2.业余赚钱,补贴生活。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随着校园商业机会的增多,多数都会在学习之余,不失时机地赚点外快,补贴生活。对于家庭比较贫穷的同学来说,赚钱贴补生活,是他们的主要动因。
3.锻炼为主,赚钱为辅。多数大学生都觉得做部分兼职可以早点融入社会,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许多大学生都热衷于通过参与商业活动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自己与人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大学生商业活动兴起的原因
1.高校是一个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生规模越加庞大,形成了较为集中的高素质的消费群体。同时,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其消费心理新潮,品牌意识强烈,对中国未来高消费市场的影响巨大。商家不管是出于眼前的经济利益或是将来的市场培育等目的,都会加大与校园、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从而带动了学生商业意识增强和商业行为增多。
2.部分高校校园内的商业配套不足、布局不合理,加之不了解师生的需求和消费潮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需求。而学生的经营不但商品对路且多数不用缴税和租金,具有价格优势,所以学生的商业经营有了较大的空间。
3.高校校园管理体制存在疏漏。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行,放开了校园的商业经营活动,但在管理上常存在权责不清、无人问津的局面,多个相关部门站着看、靠边站。各种商业行为乘虚而入,同学们也纷纷乘势加入经商的洪流。
4.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存在生活困难,他们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总是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商业活动。目前从事校园商业活动的同学中,该类同学占较大的比例。
四、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利与弊
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利与弊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全面把握,因势利导。
1.有利方面
(1)商业企业介入校园,一方面弥补了校园文化活动经费的不足, 拓宽了学生活动的路子。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活动组织者的市场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培养了一批专门的学生活动经纪人。
(2)满足了同学门的生活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群体的总体审美观、价值取向、生活追求以及消费心理比较了解,并熟知这一群体最需要什么,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准确的商机。他们经销的商品价格低廉实惠、品种对路,较好地满足了同学们的需要。
(3)经济困窘得到缓解。 加入校园商业经营行列的大学生,通过从事商业活动,获得了一定的商业利润,有效地改善了拮据的生活状况,保障了自己能顺利的完成学业,成长成才。
(4)社会能力得到锻炼。大学生参加商业经营,有利于树立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培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及早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
2.弊端
(1)冲击了校园文化
越来越浓重的商业氛围冲击着校园文化,对学校品性的改变是非常巨大的威胁。太多的商业气息影响了学术气氛的营造,造成了重视商业利润,忽略知识积累以及学术浮躁现象的蔓延。
(2)影响了学习,滋长了功利主义思想
当学业与商业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时,许多同学常会为了蝇头小利,选择逃课,因而大多成绩较差,挂科现象严重。校园浓厚的商业气息,还助长了部分同学的功利思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浮躁情绪。
(3)造成了校园的混乱
大学生的校园商业活动缺乏商业、税务等部门的有效监管,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随意性强,造成了经营秩序的混乱;大量的学生加入经商队伍,频繁地穿行于校园各个角落及寝室楼栋之间,严重干扰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教学秩序;校园商业活动还造成了环境的脏、乱、差局面和安全隐患。
(4)产生纠纷,造成经济损失
大学生多数商业知识缺乏,经营经验不足,经营中常有血本无归的现象发生;大学生的商业行为,多是无照经营,其销售或推销产品,往往是通过学生对学生的单线交流,既没有固定经营场所,也没有销售凭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无法保证,加之缺乏监管,时常出现商业纠纷,理赔难、退货难;还有许多给别人打工的同学,因没有相应的合法协议保障,自身的权益常常遭到损害而得不到保护。
五、大学生校园商业活动的管理与引导
1.加强校园整体商业活动的规范管理
(1)合理布局校园商业网点及销售商品的类型,划定商业经营区域、规范各种商业操作形式。
(2)加强校外商业企业进入校内的审批和监督管理,严格界定商家商业宣传或商品展销的规模和形式,把握好商家介入校园的“度”。
(3)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规范商业在校园的定位,促进校园商业活动的健康进行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2.加大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引导
(1)参与商业赞助与推广的学生要有正确的、负责任的态度。既要对学校负责,也要对赞助商负责。同时,不要被功利心所左右,贪图小利而丢失人生的目标。
(2)商业活动中要注重校园文化底蕴的铺垫,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帮助大学生认清商业活动的目的,始终把握“学习”这一主业,决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规划研究――校园商业布局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3):145~148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建立信用体系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渐得到了更多部门和企业的关注。各地都逐渐出台了一些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和规范。这些法规的先后出台,提出了依法披露、合法征集、信用服务、失信惩戒、信用管理等推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设想和指导意见,在政府立法规范信用征信领域做了一些探索,但这和征信幸捣⒄沟恼逍枨笙啾仁窃对恫还坏摹T谡餍欧裥幸档淖既牍芾怼⒋右等嗽钡闹耙底矢窆芾怼⒅匆导际踝荚颉⑿幸当曜嫉确矫嫫裎共⒚挥谐鎏ń先娴墓芾砉娣丁?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信用同样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和信用服务都是发展很快的新兴领域,市场前景广阔,从二者的关系看,一方面,电子商务需要信用体系,而信用体系也很可能最先在电子商务领域取得广泛的应用并体现其价值。因为电子商务对信用体系的需求最强,没有信用体系支持的电子商务风险极高;而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又很容易建立信用体系,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再加上电子签章四者相互呼应交叉形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上,只要稍加整合分析,进行技术处理,就可以建立信用体系,并且该信用体系对电子商务是可控的。于是,整合电子商务与信用体系,或者建立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就成为一种需求,一种目标,一项任务。
那么,电子商务及信用体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政策法律环境将对信用体系的建立完善造成怎样的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信用体系大象无形
长期以来,对于如何规范电子商务活动,人们确立了几种基本模式,那就是技术手段、行政管理、法律制裁与信用保障。在电子商务和网络发展的初期,人们更多地偏重于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如加密、认证等安全措施,都是以技术为核心的。但很快人们就认识到了过于依赖技术手段解决电子商务中的问题存在着弊端,便开始更多地考虑行政管理和法律制裁。而信用保障与技术手段、行政管理、法律制裁相比,又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从一定意义上看,信用保障主要是创造一种可信赖的商业环境,尤其是与法律制裁相比较,它既是一种“软环境”,具有法律制裁所难以具备的防患于未然的功效,又不会面临技术手段难以解决的交易安全性与便捷性的矛盾。电子商务的生命就在于其快速和便捷性,如果过多地利用技术手段和行政干预手段对网上交易进行管理,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安全性,但却恰恰限制了网络交易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其优势丧失殆尽。所以,总的来看,在规范电子商务活动的四种主要措施中,信用体系可以说是一种最为灵活且最有可能与电子商务本身实现良性互动的规范模式,它可以无处不在却同时能做到大象无形。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由于电子商务与信用体系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可以很容易地做到无缝连接,这种无缝连接所带来的效率和便捷正是电子商务所必需的。而在行政管理及法律制裁中,我们发现,要实现它们与电子商务的无缝连接还是十分困难的。
2四种信用模式的利与弊
电子商务作为虚拟经济、非接触经济,如果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其生存和发展都将十分困难,个人和企业的交易风险都将提高。比如,买家付款后不能及时得到商品、卖家卖出商品不能保证收到货款、商品质量问题、网上重复拍卖等等问题,都难以避免。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主要采取四种较为典型的信用模式,即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中介人模式是将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交易中介人,达成交易协议后,购货的一方将货款、销售的一方将货物分别交给网站设在各地的办事机构,当网站的办事机构核对无误后再将货款及货物交给对方。这种信用模式试图通过网站的管理机构控制交易的全过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欺诈等商业信用风险,但却需要网站有充足的投资去设立众多的办事机构,这种方式还存在交易速度慢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担保人模式是以网站或网站的经营企业为交易各方提供担保为特征,试图通过这种担保来解决信用风险问题。这种将网站或网站的主办单位作为一个担保机构的信用模式,有一个核实谈判的过程,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在实践中,这一信用模式一般只适用于具有特定组织性的行业。网站经营模式是通过建立网上商店的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在取得商品的交易权后,让购买方将货款支付到网站指定的帐户上,网站收到货款后才给购买者发送货物。这种信用模式是单边的,是以网站的信誉为基础的,这种信用模式主要适用于从事零售业的网站。委托授权经营模式是网站通过建立交易规则,要求参与交易的当事人按预设条件在协议银行中建立交易公共帐户,网络计算机按预设的程序对交易资金进行管理,以确保交易在安全的状况下进行。这种信用模式中电子商务网站并不直接进入交易的过程,交易双方的信用保证是以银行的公平监督为基础的。
我国电子商务目前所采用的这四种信用模式,是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为解决商业信用问题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但各自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这些信用模式所依据的规则基本上都是企业性规范,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要克服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规划,包括银行、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的协同作战,才能使交易双方在政府信用作为背景的基础上建立起对电子商务的信心。
3信用体系是法律的辅助环节
通过近几年来对于解决电子商务法律问题的实践,我们发现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虽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在解决办法上,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其一,已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只要尽快进行立法或修订法律,就基本可以解决问题,典型的如电子签章的法律效力问题;其二,目前对于该问题还没有成型的解决方案,需要更多地从理论层面进行探寻,较为典型的有网络的管辖权问题、数字产品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其三,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类,就是即便是出台或修订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其中的法律问题也难以马上解决,需要相应的法律辅助机制的配合,或一个完善的法制环境的作用。这方面的例子有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问题、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电子商务的安全可靠保障问题、电子商务的法律救济问题等等。也就是说,在这一类法律问题中,我们看到,尽管相应的法律规定十分明确,但是还有大量的违法行为存在,我国刑法对于信息安全的明确规定并没有杜绝危害信息安全的行为,而我们的著作权法也难以使那些“拿来主义者”却步。造成这种“令行禁不止”的原因很复杂,既与互联网本身非中心性、虚拟性、跨地域性和高度自治性关联,也产生于网上违法行为的隐蔽性、低成本和便捷性。而解决这种难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在立法与修订法律之外建立起一整套的法律辅助机制,形成完善的法制环境,从各方面杜绝和制裁违法行为。而信用体系的建立就是该法律辅助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4电子商务是信用体系在中国发展最快的领域
一方面,电子商务本身是信用体系存在和发展最好的土壤,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又很容易建立起信用体系,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甚至物流通过电子签章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上,只要稍加整合分析,进行技术处理,就可以建立信用体系,并且该信用体系对电子商务是可控的、互动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0-02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开始覆盖千家万户,基于互联网而衍生的网络消费平台拓宽了“虚拟消费空间”,此后成千上万的网络消费平台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以网络自媒体为载体催生出的“微商”,逐渐成为青年群体青睐的对象,不仅在悄然地改变着中国的零售业格局,更在悄悄地改变着中国青年的消费观念。大学生在中国青年中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社会消费结构中他们是最为活跃的消费群体,他们有着较为旺盛的消费需求,他们的消费观念通常是引领整个社会消费的潮流。身处“微时代”,充满猎奇心理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微环境”的冲击,不仅刺激了没有收入来源的他们开始追求时尚、超前消费,也使得他们走上了网络借贷的危险道路。近年来频频出现女大学生“裸贷”现象,更是将“微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剧变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微时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新意蕴
所谓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耗”[1]3。而消费观作为一种观念,是“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2]。且消费观表现为一个稳定的体系,在具体的消费行为或商品消费过程通过人们对待:消费与支出的价值判断、特定的商品价值判断、商品的样式或风格、消费心理的推动等方面得以反映[3]200。大学生作为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自新式大学教育开始,他们就表现出了精神独立、思想活跃的特质,因此,在社会消费框架中常常引领整个社会的消费风潮。
身处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的“微时代”,大学生的消费形态逐渐由实体货币消费转变为虚拟货币消费,他们开始注重时尚消费、多元消费、超前消费,他们的消费理念不仅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尝试对“微时代”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重新界定,即:在“微环境”影响下大学生对其消费行为(网络购物行为)中的消费对象、消费过程、消费心理等的价值追求和综合认知,是基于网络平台消费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念,且能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果,同时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能动地反作用。
二、“微时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嬗变
“微商”购物平台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消费平台得以扩充,同时也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更新,进而推动人们的消费观取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大学生群体对新事物反应灵敏、感受力强,在消费形式更新过程中通常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因此,大学生在“微环境”的冲击下消费观极易出现嬗变和转向。
(一)大学生消费观嬗变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消费理念由实用向时尚转向。“微商”购物平台出现之前,大学生消费观普遍强调实用性,以期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但特殊的“微环境”出现后,使得大学生思想更加开放、需求更加多元。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时代前沿问题事物、新观念、新挑战的接受能力往往比较强,加之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也为他们的自我需求的不断扩张提供了年龄支持,因而他们往往愿意通过彰显社会时尚的消费倾向展示其社会地位以及其自我存在[4]。故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中一大部分主动地亦或是被动地成为时尚商品和时尚消费方式的追崇者和膜拜者,而这种时尚化的消费倾向往往体现在对品牌的追崇、对价格的迷恋等方面。
其次是消费内容由单一向多元转向。“微时代”到来之前,传统的大学生消费内容总体较为单调,大多是对于衣食住行等方面消费的追求,且商品的种类普遍单一。而随着网络自媒w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推进,网上购物逐渐演变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大学生处在一个物质丰富、消费欲望膨胀的时代,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带着一种享乐主义的消费心理,不断追求商品的时尚性和种类的多元性,尤其是对衣食的追求更高,不仅要求吃的好,而且要求穿的时尚。此外,除了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消费,各种纷繁复杂地消费活动在大学生的消费领域中比重加大,呈现消费种类多元的趋势。
再次是消费目标由保守向超前转向。依据基本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98。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消费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个人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应当总体上保持一致。在过去,受制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大学生的消费大多具有保守性,而身处“微时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消费开始向超前消费转向。因此,“花明天钱圆今天的梦”的超前消费理念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传。但大学生消费群体尚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无法对消费做出合理的度量,故而超前消费理念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05101
高校的奖助学金制度实施以来,效果显著,使众多的学子求学之路更轻松,然而在奖助学金实际发放的过程中,由于发放金额较高,涉及面较广,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现象,因此,有必要结合班级管理实践,对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各环节进行分析探讨,优化奖助学金政策的惠民效果。
1奖助学金资格认定时公开公正审核
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原则是奖优济困。贫困生的标准和评定细则的制定是做好发放工作的关键。优秀的标准一般通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来确定,比较容易;贫困生的界定则比较困难,困难情况多种多样,几乎每个班主任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复杂情况,因此,必须全面公正地建立班级困难生档案。这是班主任能够有效开展工作的依据,不能流于形式。要从填写贫困生登记表,提供有关贫困证明,走访宿舍,找学生座谈等不同方式,切切实实一步一步的落到实处。经验证明,走访宿舍是最直接有效的取证方式,学生的日常消费品最能反应其经济能力。
贫困生档案应及时调整,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原来没在贫困生档案的学生可能家庭突然变故,必须纳入贫困资助的范围,且要重点帮助,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减轻家庭遭遇变故的沉重压力;二是原来家庭贫困的同学,家境逐渐转好。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学生本人未必会及时主动地提供相关信息,需要多渠道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关注贫困生脱贫情况。三是存在个别弄虚作假的现象。隐瞒家庭收入,提供虚假信息,一经发现便永久取消其参与奖助学金申请资格,维护国家奖、助学金发放政策,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奖、助学金发放的目的和作用。
这样,每年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前,根据班级最新的贫困生档案,结合学生在学校德、智、体几个方面的表现,排出享有获得资助资格的先后顺序就相对简单。
2奖助学金名额分配时公平综合考量
在实际实施中,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人数远远大于奖助学金的资助名额。必须多角度的综合考量。
奖学金是一种荣誉是一种肯定。在符合条件的学生中,应优先考虑那些在班级或院系做了较多工作的学生,或有特别才能为班级或院系争得荣誉的学生,或某一方面学习能力特别出色的学生。充分做到“奖优”。不妨以成绩排名靠前或班级实际工作付出多为先考虑。
助学金是一种帮助是一种关怀。应侧重考虑在贫困生档案别贫困的学生。为限制一些学生以贫困的理由获得资助却不好好学习,可根据班级情况,在学校院系要求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符合本班情况的限制条件。如,规定综合测评排名在班级后15—20%的同学不得参与本年度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助学金的“助学”的初衷。当然,对于确有实际困难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学四年,意味着多次的奖助学金发放,应综合几年考量,尽量避免出现集多次多项资助于少数人身上的现象。
3奖助学金发放后及时深入总结
德育为先,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学校育人功能的根本保证。因此,应抓住国家奖助学金发放的良机,设计一系列相应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及时深入的思想教育。
首先,及时准确地发现部分学生不满情绪。每次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后,有一部分学生尽管表现不错但由于名额有限不能获得国家助学金。这时候,应深入细致地做好这类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如,班主任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应多留意,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信息。
其次,及时广泛地引导部分学生的偏激观念。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习惯了接受别人帮助,觉得理所当然,一旦没能获得助学金,便有偏激情绪。错误的价值观会导致心理不健康,因为一些小事,动辄自残或伤人,以致出现多起恶性社会事件。因此,要及时引导这部分学生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看问题更全面,处理问题更客观一些,对他人更宽容一些。
再次,及时深入地探讨部分学生的违约行为。缺乏诚信是当今社会普遍的问题。表现在大学生身上最为突出的是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问题。近年来高校贷款学生毕业后拖欠银行贷款无法联系,故意不还银行贷款的报道层出不穷,致使有些银行不愿再提供助学贷款。班主任可以列举往届毕业生不按时还贷的实际案例,就缺乏诚信的利与弊,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深入认识到做人诚信的重要。
总之,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实施都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具体的操作困难,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具体实施的制度原则,才能不违每一项措施的惠民初衷。
一、转变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角色,当好“导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例如我在讲“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时,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鉴别真伪,有假冒的“李宁”牌运动鞋,仿冒“伊利”的“伊俐”牛奶,并提供多种识别方法,学生热情和积极性很高。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当你遇到这种现象你怎么处理?学生踊跃发言,很受启发,既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受到教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结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的本质就是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自主探究学习”符合学习的本质特点,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探究过程采用的流程是:目标定向――自主学习――交流探究――归纳提升。目标定向是指南,这节课要学什么?自主学习作基础,交流探究为重点,围绕“读懂了的,不知道的,还想知道的”展开交流。交流探究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老师帮助解决。自主探究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要结合实际设计题目。我设计的题目有:“高房价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中学生消费面面观”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会生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锻炼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学能力。
3、创设和谐的合作探究氛围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合作学习,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关系上要改变传统的权力和服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培养自信心,教师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例如我在讲授“民主决策”一课时,举行了一次自来水价格模拟听证会,让学生分组扮演出席会议的各方面代表,围绕自来水价格“涨”与“不涨”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又不失和谐融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听证的目的是“决策利民”,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在新课标条件下,教师更应该根据教学本身的规律去选择和运用最优教学方法。
1、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
我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首先考虑的是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其次,考虑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再就是学校教学设备和条件等因素。总的一条原则就是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选择教学方法。
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个性的鲜活生命体,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二是教学手段的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元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把小课堂和大社会相结合,并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形象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2、依据课型设计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课的课型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三类。新授课的教法应当依据新课程标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特点分四步进行:首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提前编制引发导学案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任务。其次是合作探究,将学生合理分组确定负责人和活动记录人,科学设置探究内容,包括背景材料、探究切入点、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等。再次是释疑点拨,教师作为“导演”要随时观察学生合作探究情况,解答学生探究中随时出现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