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5 10:57: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暑期带薪实习意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河南省濮阳、郑州、驻马店、三门峡、南阳、商丘等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相继投入使用,雷达产品数据和雷达监控数据的传输量不断增加,数据的及时传输对于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有着重要作用。针对河南省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的传输监控和质量统计需要,采用先进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工具Borland C++ Builder(以下简称BCB),依托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开发出一套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技术实用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传输监控和质量统计软件,于2007年初开发完成并投入业务应用。
一、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设计目标。系统建设目标是综合应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依托高速信息网络,对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传输实现自动化、图形化的实时监控和报警,同时,实现自动化的质量统计和图形化报表输出。
2.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决定了系统如何进行网络配置,以及各项软件功能的分配。本系统采用结构化设计方法进行系统设计,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整个系统分为用户接口层、系统应用层、数据层。用户接口层实现用户和系统的交互;系统应用层通过对雷达数据传输日志文件的读取和计算,完成各个雷达站实时传输率的显示;数据层完成雷达数据传输日志文件的存储。
3.系统网络结构设计。根据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案,我们选择两层C/S网络结构:客户机和服务器两部分。客户机部分负责执行前台功能,如数据处理和提交请求等;而服务器部分执行后台服务,如数据库操作、接收并应答客户机请求等。
基于两层C/S结构的系统的特点在于:可以提供较丰富的的系统显示和交互功能;系统运行速度较快;在网络上传送的是数据操作的请求和数据操作的结果,网络传输小;技术成熟。
4.数据库设计和数据设计。系统采用了SQL Server数据库和Poradox数据表。SQL Server数据库存储雷达传输日志数据。Poradox数据表存储质量统计数据。
SQL Server数据表radar,包括StationNum字段表示站号;BShi字段表示报文时次;OnDuty表示值班员姓名;Name字段表示雷达文件名;Date字段表示日期;Time字段表示时间;Size字段表示文件大小;OnTime字段表示是否及时,1代表及时,2代表逾限,3代表缺报;Type字段表示报文类型。
Poradox数据表存储质量统计数据,包括riqi字段表示日期;字段py、smx、ny、zz、zmd、sq分别表示濮阳、三门峡、南阳、郑州、驻马店、商丘雷达站当天传输率。
5.功能模块设计。依据系统设计目标,主要划分为四个功能模块:日志采集入库模块、实时监控模块、质量统计模块、质量输出模块。各模块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日志采集入库功能。定时从雷达服务器下载当天的雷达产品传输日志文件,分解,存入数据库。
实时监控功能。程序定时从数据库提取记录,分析计算,刷新窗口中实时显示雷达站当前和前一时次的产品和监控文件上传到省信息中心的传输率,结果以表格和百分率直方图形式显示。
质量统计功能。系统可统计任意时间段任意雷达站的传输质量,结果以表格和折线图形式显示。
质量输出功能。质量统计结果支持文件保存和打印输出。
手工监控功能。程序提供值班员手动监控。
二、系统关键技术
1.ADO控件应用。ADO(Microsoft ActiveX Data Objects)是一个数据对象的集合,主要是使用微软的OLE DB功能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访问和操作。主要优点是易于使用、高速度、低内存支付和存储空间占用较少。ADO支持用于建立基于客户端/服务器和基于Web的应用程序。本系统主要应用了TADOConnection组件和TADOQuery组件。
使用一个TADOConnection组件来建立连接提供了许多的对连接的控制。通过指定连接组件的ConnectionString属性中的连接信息来建立连接。调用TADOConnection::Open方法激活一个ADO连接组件;Close方法关闭一个ADO连接。
TADOQuery组件提供C++Builder应用程序从使用SQL的ADO数据库的一个或多个数据表中存取数据的能力。在TADOQuery组件中使用的SQL必须对当前使用的ADO驱动程序是可接受的。如果SQL语句产生结果集,则它通过C++Builder从后台数据库传送到应用程序使用的TADOQuery组件。
2. DBChart控件应用。TeeChart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统计图表类库。在TeeChart类库中主要包含了TChart,TDBChart,TQRChart三个类:TChart类是TeeChart类库中最主要的类,使用它可以创建给定数据序列的统计图表;TDBChart类继承了TChart类的属性和方法,它的使用方法和实现的功能与TChart类似,可以方便地连接到Bodand Database Engine数据源,获取数据序列;而TQRChart类继承了TDBChart的属性和方法等,可方便地进行报表的生成。为显示质量统计结果,本系统应用了DBChart组件。
三、系统实现的技术方法
1.系统开发平台
开发环境:Windows XP Professional
可视化开发语言:Borland C++ Builder 5.0
数据库:SQL Server 2000,Poradox 7.0
2.系统运行环境
服务器运行环境:计算机CPU P4 2.0G;2G内存;200G硬盘
客户端运行环境:Windows XP Professional;Borland BDE数据库引擎;BCB运行支持库
3.采集入库模块
支持定时自动采集入库和手工采集入库两种运行方式,结合FTP下载和ADO控件技术,首先从雷达服务器采用FTP方式定时下载雷达产品发送日志文件,然后连接数据库服务器,读取下载到本地目录的发送日志文件,分解文件,提取入库信息,写入数据表,关闭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因为在建立数据库表时设定了唯一关键字,所以重复记录不入库,出现重复记录时,系统在状态栏抛出重复记录提示,不影响其他记录入库操作。
4.实时监控模块
可以实时监控所有雷达站当前时次和前一时次的雷达产品和雷达监控文件的传输率,支持定时自动采集入库和手工采集入库两种运行方式。首先从雷达服务器下载雷达产品发送日志,从9210节点机下载雷达监控文件发送日志,然后打开下载到本地的雷达产品发送日志,逐行读取日志文件,合计出监控时次各个雷达站上传的文件个数,最后计算各个雷达站的传输率并显示计算结果,显示方式包括表格和直方图两种形式。
5.质量统计模块
支持统计任意时间段,任意雷达站的传输质量,并根据河南汛期和非汛期对雷达产品传输的不同业务要求,支持选择汛期和非汛期参数,统计结果以文字和折线图(不同颜色的折线代表不同的雷达站)形式显示,并可保存、打印输出。结合ADO控件和DBChart控件技术,从数据库的radar表得到统计时间段内逐日各雷达站的雷达产品文件个数,写入临时文本文件。然后打开临时文本文件,计算出每天各个雷达站传输及时率,写入临时DB文件中,通过DBChart控件显示。
图 质量统计界面
四、结语
河南省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监控和统计系统是针对河南省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传输实时监控和质量统计的业务需求开发完成的。系统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采用数据库技术,在Borland C++ Builder环境下开发完成,实现了对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和监控文件传输的实时监控,实现了对新一代雷达产品传输质量的自动统计。监控结果以表格和图形两种形式实时自动刷新,出现错情后自动报警,同时,传输质量统计实现了任意时间段、任意雷达站的统计,统计结果包括文字和图形方式,支持打印输出。系统界面友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系统应用后可及时掌握全部雷达站的数据上传情况,有效地提高了雷达产品传输率,取得了较好的业务效益。
参考文献: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省属高校越来越重视在校生的赴外交流学习。目前省属高校赴外交流主要有长期和短期两种形式。长期一般指赴外留学,短期指赴外留游学或实习。
一、省属高校学生赴外留学模式
赴外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项目、校际协议留学项目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一)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项目。高校在校生可利用的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留学项目主要有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及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期间的奖学金生活。三个项目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每年总计选派规模为11500名左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以上三个项目的选派目的是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留学人员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的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企业或具有一流学科专业的教育、科研机构。
但国际留学基金委的项目对申请者的语言、学术水平等方面有较高要求,部属高校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省属高校的申请者被录取的几率相对较低。
(二)校际协议留学项目。不少省属高校与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英国、爱尔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签署交换生协议、本科双学位协议等,选派符合条件的本科生赴外留学。开展交换生项目的主要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学生赴外留学一学期或一学年,所获学分可转至派出学校,最终获得派出学校文凭。开展双学位项目的主要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学校,学生赴外留学至少两学年,派出学校和接收学校互认学分,学生达到两校要求,可同时获得两校文凭。
除了本科生项目之外,部分高校还与国外大学开展硕士或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在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
(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际协议留学项目只需合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校长在协议上签字后项目即可开展,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向教育部申请,获得教育部审批后才可进行招生。申请材料复杂,审批手续缓慢,审批几率较低。该项目一般针对某个专业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计划内招生。要求至少三分之一的课程由国外高校教师讲授。
二、省属高校学生游学实习交流模式
此模式主要包含省教育厅资助游学项目、友好学校短期研修或夏令营、冬令营项目、赴美带薪实习项目。
(一)省教育厅资助游学项目。省教育厅资助省属高校开展优秀本科生游学项目,资助标准为2万元/生,资助经费用途主要为学费、住宿费、交通费、保险费、生活费、国际往返机票及签证费用等(个人消费除外),经费不足部分由高校或学生个人承担,要求派出高校原则上承担费用不少于总费用的1/3。游学高校原则上应为世界排名前列的海外知名高校。留学名额由省教育厅下放,学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选拔。
(二)友好学校短期研修或夏令营、冬令营项目。很多国外高校都招收友好学校学生参加短期研修、夏令营或冬令营项目,开展语言文化或部分专业课程,在当地居民家住宿,感受当地的生活文化,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通过此项目,学生可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独立生活能力,提高语言沟通技巧,并为将来留学深造探路。
(三)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不少省属高校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为在校学子提供一个踏上美国国土、体验美国生活文化、提高英语能力、进入美国企业,与美国同事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并肩工作的实践经历。该项目学生与美国同事同工同酬,在体验美国文化、锻炼英语能力的同时可以通过工作获得报酬,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此项目在学生中很受欢迎。
三、对省属高校扩大交流规模的建议
(一)努力争取公派留学游学项目。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项目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不仅对语言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学术背景、科研潜力、综合能力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对省属高校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被录取的几率相对部属高校较低。这就要求省属学校做好相关项目的宣传工作,指导有意向的学生有的放矢,提前规划,争取获批,为学生树立标杆和榜样。
省教育厅的游学项目将指标划至相关院校,各院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选拔,原则上要求申请者语言水平达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相关要求,同时要求申请者具有较强的学习、适应和沟通能力。能参加此项目的学生皆是学校的佼佼者,项目结束后可通过讨论会、讲座等方式与其他同学分享,在学生中间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依托校际协议留学项目和合作办学项目。校际协议留学项目和合作办学项目是省属高校的重头戏,属学生自费留学项目,对语言的要求比较灵活,语言未达标可进行有条件录取,省属高校绝大部分有出国意向的学生通过这两个项目派出。
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的交换生项目费用较低,一般免除学费或者仅缴纳一少部分学费,家庭状况一般但想体验国外留学生活、增加自身阅历的学生一般选择这种留学途径。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一般是双学位项目,留学费用较高留学时间较长,学费、生活费等各项开销每年20万人民币左右,在国外学习2~3年,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优秀学生一般选择此种途径留学。合作办学项目一旦获批是列入计划内招生,招收的学生可在国内学习仅获取国内学校文凭,也可在国内高校学习1~2年后赴国外友好学校学习,方式跟双学位项目类似。
毕业找工作,关系到一家人的喜怒哀乐,关系到一个年轻人的奋斗与理想,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未来。所以,每到盛夏来临,当全国各地的学子把学士黑帽高高抛向空中的时刻,也是“蚁族”大军又要扩充队伍的时刻。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各界都紧张起来,纷纷参与其中贡献力量,为毕业生提供系统的指导与支持。
2010年这个火热的夏季,我国又将有超过650万的就业大军进入职场。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之道,在自由经济体系下的西方发达国家已是常年面对的老问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更是遭遇就业滑铁卢。因此,各国从政府到社会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加以应对,其中应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英国的“国家实习计划”
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有全世界羡慕的贝克汉姆、哈利・波特,经济却迟迟不见起色,民众也是对它总是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而颇多怨言。
全球金融危机对英国大学生就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前工党政府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布朗首相明确表示,他不会让教育成为经济衰退的牺牲品,表达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决心。为了帮助更多应届毕业生找到工作,英国政府2009年出台了一项“国家实习计划”,为毕业生提供带薪实习机会。带薪实习能提高毕业生的技能和工作经验,而且获得实习单位雇用的机会也会增加。
工党政府还考虑收紧对欧盟国家之外工作人员通过“技术移民”到英国工作的限制,以缓解本国大学生的就业紧张。今年5月,保守党、自民党的二战后首个联合政府上台后,对移民的限制更趋严格,每年大批海外“技术移民”给英国大学毕业生带来的竞争压力可望缓解。
美国大学设立“就业指导中心”
美国大学生求职通常求助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根据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2007年对即将毕业的1.2万多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有效工具,有52%的大学毕业生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招聘会上找到工作。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美国各个高校普遍设立的一个机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对在校生进行求职培训,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服务,其服务范围涵盖大一至大四,及研究生阶段的职业规划、假期招聘、实习和毕业后的去向等领域。由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扮演了雇主与学生之间的中间人角色,它已经成为学校品牌的重要部分。
从大一学生一入校门开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就开始教学生如何撰写简历和求职信。美国社会普遍重视心理服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与学生长期的对话,还能帮助学生设计职业规划。
到了大二,该机构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习。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实习项目。以洛杉矶附近的波莫纳学院为例,学校有专门的网络数据库给位于南加州包括洛杉矶在内的各类公司提供实习生招聘信息的平台。学生可借此平台投递简历和求职信,如果拿到实习机会,学校还会报销交通费并且提供工资。
进入大三直到大四毕业,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始提供模拟面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问题。其他主要工作还包括暑期实习招聘,并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在实习招聘会上,许多公司被请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对于已经毕业工作的校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都与他们保持联系,因为这些已经获得工作职位的校友可以帮助师弟师妹们打开机遇之门。
德国完善“分流教育”制度
与英美等国家不同,德国没有单独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刺激方案,因为德国在教育制度上提前把关,紧密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以及合理的收入分配办法,使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提前分流,大学毕业生因此能学有所用,从容面对就业。
德国的孩子们在完成4或6年不等的小学学业后,就根据父母意见及自己的成绩、潜能、爱好、个性等综合评价开始实行分流。进入中学阶段的孩子分别进入职业预科学校、实科中学以及文科中学和综合学校。前两种中学的学生日后多数接受职业训练或者全日制的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只有读文科中学和综合学校的孩子日后才有可能进入大学学习,而大学又分成偏重研究的大学和偏重技术应用的高等专科学校。
通过提前分流,超过三分之二的德国学生进入了日后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学校。最为关键的是,这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成绩差而被排挤到此类学校,也不会因为在此类学校读书而降低受教育的程度和日后就业的机会,他们毕业后的工作薪酬并不比大学毕业生低。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仅2009年9月,德国申请职业教育的人数超过53万人。而截至2008年,德国15岁以上人口接受过职业教育的达到4115.7万人,占总人口的57.8%。
在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下,受教育者除了学校的学生身份之外,在企业内是学徒,获得了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联系,明确了日后的职业方向,同时赚取了相应的收入,减少了自身的经济压力;而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也获得了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并能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如此完备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下,德国人都很认可现行的职业教育,因此对于是否上大学也并不看重,德国的父母更看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
日本推行就业意识教育
日本的经济连年不景气,金融危机后失业率居高不下。文部科学省今年2月修改了科目设置标准,以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教育。新的标准规定,从2011年4月起,各大学有义务设置职业指导方面的课程,旨在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意识。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调查显示,目前大约有74.1%的大学开设专门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观。
文部科学省今年还推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扶持项目”,向130所通过审查的大学提供每年约2000万日元(约合150万元人民币)的专项经费支持,以此鼓励各大学积极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为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地方企业和小企业工作,日本经济产业省和日本工商会议所也于今年共同推出“Dream Match”项目,免费为求贤若渴的小企业和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之间牵线搭桥。项目对小企业的要求是,人数少于300人,有完备的保险制度,雇用正式员工。登录该平台的大学生有望最短在两个星期内拿到企业的录用通知书。
印度大学生就业心态良好
选择法国是为了学英语之外的一门外语
初中时代的盛泽惟成绩优异,然而进入高中之后,他却以提升综合能力为借口与年级前10名渐行渐远。“篮球、PlayStation游戏、网游等,总之那时男生爱玩的我都迷。”盛泽惟的学科成绩唯有语文和英语还能笑傲风月。高三那年,北外小语种提前招生,只考语文和英语。盛泽惟以为自己的出色发挥已经稳拿韩语系通知书,虽然最后事与愿违,但是他从未对自己的语言天分有过怀疑,毅然决定高考后出国强化自己的优势。没当成韩国“欧巴”,最后在德国的严谨和法国的浪漫之间选择了后者。“说了这么多,其实来法国就是为了学英语之外的一门外语。”他说。
像大部分高中毕业便来到法国的留学生一样,盛泽惟选择了读语言,第一站是图尔,在一个安静的小镇他开启了自己的留学生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哗,比较适合刚刚出国的年轻人学习法语并融入法国的生活节奏。然而每一个留法学人都对巴黎有着无限的憧憬,尤其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大城市的丰富多彩更能实现年轻人的理想和抱负。
顺利考入巴黎二大经管系后,盛泽惟也终于加入了这场流动的盛宴。巴黎生活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不在丰富着盛泽惟的阅历,开阔着他的眼界。“这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城市。我现在依然这么认为。”
奢侈品管理――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
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这些别人眼中的圣地并不是盛泽惟留法之前的憧憬,也不是他来到巴黎的首选打卡地。更加令他向往的是这里大大小小的奢侈品牌,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潜移默化地,通过前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盛泽惟开始慢慢了解这个行业,并在研究生第二年选择了巴黎九大的奢侈品管理专业。“到今天,我觉得自己的留学经历最出彩的地方并不是学到了多少经济学知识,而是练好了法语,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入了自己当初感兴趣的行业。”
所谓的奢侈品管理在今天看来更多的是讨论如何管理一个以制造和销售精品为战略方针的品牌,这种理念在酒店业、旅游业甚至投资理财领域都有很好的延伸和互补。盛泽惟认为,法国学校所开设的奢侈品管理教育,可以概括为:为你尽量全面地打开与奢侈品行业相关的所有窗口,让你方方面面都知道一些,最后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从窗户看到的景色中选择其一,并找到对应的大门走进去。
比如巴黎九大,其奢侈品管理就是市场学下面的一个专业,涉及市场、营销、物流、会计、法律、设计、历史等几乎所有相关专业,并以奢侈品品牌为案例,研究这个行业特殊的游戏规则。学生通过与老师和职场前辈交流,参观工厂、店铺,以及最后的实习,选择最终的就业方向。
法国开设奢侈品管理的公立学校和商校众多,盛泽惟认为选择学校的时候可以注重其学校本身的名气或该专业在业内的名气。公立大学中,马恩河谷大学和巴黎九大的该专业早已名声在外,行业内校友众多。有很多私立商校也开设相关专业,实习机会也很多。该专业的中国学生数量不少是事实,但是盛泽惟认为这不见得是坏事。“我觉得利用好了就是资源,没利用好才叫扎堆儿。”
从实习销售到品牌大使
从路易威登的实习销售,到春天百货的奢侈品销售经理,再到法国时尚品牌CHLO?的中国品牌大使,盛泽惟认为,想进入这个行业,第一块敲门砖很重要。
盛泽惟的第一次实习是在本科第二年的暑假,当时学校并没要求学生暑期实习,但是他希望在找工作前简历上至少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工作经验,所以他在期末考试前两个月就开始到各大品牌寻找实习机会。很快,通过一个前辈介绍,盛泽惟得到了路易威登香街总店的销售实习面试机会。人生第一次面试,当时的紧张和怯场依旧历历在目。面试形式是集体面试,简单的一轮自我介绍之后,开始角色扮演模拟销售情景,主题是当遇到各种苛刻难缠的客人时如何自如应对。一向对语言自信的盛泽惟在当时的表现并不理想,没能在一群法国年轻人中体现自己的优势。结果也没有任何意外,一番象征性地夸奖之后被告知还须努力,不久他便收到了正式拒信。盛泽惟说,从拒信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公司的正规流程,小品牌很少能有如此缜密的企业文化。第一次看到拒信,还是触动良多。“不知道哪来的崇拜,对这位业界老大就是不甘心,不放弃。于是我又自己跑到路易威登其他门店和商场投了同样的申请。很快收到了老佛爷店人力资源部门的电话。这次一对一的面试我算是少有的胸有成竹,也顺理成章地拿下了第一个看似来之不易,倒也算没多走弯路的实习机会。”
实习为期4个月, 期间路易威登对员工包括实习生的培训是很到位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前辈都建议入行前值得去那边学习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不仅让盛泽惟的法语有了质的提升,也让他对奢侈品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一个百年企业将如何延伸自己的品牌文化,中国的消费者有着怎样特殊的消费习T,以及工作中常用的语言规范等,企业都做了十分严苛的培训。“路易威登经常被比作一架巨型机器,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齿轮,能一窥它运转的法则,已受益匪浅。”
良好的工作表现让团队破例在实习结束后继续留盛泽惟半工半读。后来他才感悟到这段时间对接下来的求学、求职都有不小的帮助。研究生最后一学年的实习期,盛泽惟得到了春天百货楼层销售经理的工作,工作内容也从单纯的门店销售上升到运营管理。如今,盛泽惟担任法国时尚品牌CHLO? 的中国品牌大使,任职巴黎总部,主理欧洲区的中国市场推广,参与中文员工招聘和培训,以及对中国本土的市场分析和意见反馈。工作核心是协助欧洲各大门店店长及欧洲零售部门,吸引更多的优质中国客户,这包括跟各行各业的相关机构或个人寻找创新的合作方式,达到双赢的目的。
谈起奢侈品行业的就业形势,盛泽惟说:“经验和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更要看这个品牌的企业文化和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你是否能理解企业文化并且融入,以及你的情商和综合素质。”盛泽惟认为,对奢侈品行业的职业生涯来说,第一块敲门砖很重要。从纵向规划来看,零售最容易晋升,因为有业绩指标,从销售―资深销售―监管―副店长―店长―网络经理―区域经理―大区总监,这条路也许要经历不同的品牌甚至国家,却也有人在10年之内可以完成。
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院校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其旅游管理专业已有10多年的办学经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该校内涵式建设的全面推进,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和示范效应的、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六双三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六双”是指双目标(两个培养目标)、双资源(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双证书(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身份(教师的双重身份及学生的双重身份)、双方(学校与企业)和双赢(效果),“三真”是指基于真实环境、真实岗位和真实任务的实践教学,“一体化”是指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详见图1)。
一、制订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确立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培养目标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本专业针对珠三角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充分调研,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旅游职业能力(含职业拓展能力),二是综合素质(含职业道德)。重点面向珠三角各类旅行社、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导游服务技能及旅游管理能力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在上述培养目标的统领下,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招生对象与学制、就业范围与岗位、毕业标准、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师资要求及实践教学条件等,由此制订出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修订一次,及时根据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二)构建了岗位职业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根据旅游行业主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确立本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导游带团能力、旅行社经营能力和旅游景区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然后,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针对旅游行业岗位主要能力和素质设计开发相关课程,构建了以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为主要模块的课程体系,每一模块又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子模块。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教学的组织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融合起来,开发了《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和《导游才艺》等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旅游职业资格考证等设置成相应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业导向”、“工学结合”、“职业化”等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与结构详见表1。
二、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实施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校企密切合作,双方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尤其是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等),让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一)依托行业企业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兼职教师师资库
早在2004年,本专业就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是同类院校中组建时间较早的专指委,后经两次换届重组,专指委成员现已包括省市旅游局、大型旅行社、旅游景区和职业院校等各类单位的10多名专家,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工作会议,专题讨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从珠三角各类旅游企业中聘请了10多名高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师资库,让他们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实习指导等工作,从而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人力、信息等智力支持。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并发挥其作用
与20多家知名的旅游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地网络立足珠三角、覆盖省内外,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开发公司等各类企业。基地与学校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不仅为学校提供大量兼职教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场地和环境,而且每年接收许多毕业生就业。庞大而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企业行业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开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指导及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从招生入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课程教学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毕业招聘等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订阶段,校方(专业教师)以问卷和座谈等形式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在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草拟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提交专指委审议、修改,形成可实施的培养方案。
邀请专指委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请他们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让他们承担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的部分或全部教学任务,如《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旅游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与毕业指导》等课程,参与这些课程的开发、设计及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等工作。就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而言,除课程教学与实习指导外,企业还参与从招生面试到就业求职的全过程。自2007年该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以来,坚持聘请合作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面试考官,鼓励他们用企业的眼光选拔新生。在就业方面,以邀请企业人员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召开校园招聘会等方式,指导和吸纳学生就业。
三、工学交替,师生以双重身份开展教学和企业实践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及实践活动是在学校和企业两地交互进行,培养过程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循环递进线路,即学生在学校完成一定阶段的课程教学后,必须到行业企业中去工作(见习、实训或实习),然后再带着工作体验、发现的问题回到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学习,以此实现工学交替。
本专业从第二学期起,除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分别穿插安排学生到行业企业中去开展旅游企业认知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旅游综合实训、带团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活动,以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行业企业、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从事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再带着从行业企业体验到的问题到学校来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在企业实训、实习期间,以准员工身份按照相应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要求自己,通过工作(生产性实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能教书育人,又是行业技师与工程师,熟悉并能胜任行业企业工作,即双师型教师,能指导学生从事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
四、学中做、做中学,创新了由仿真到“三真”的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在教学模式上力求教、学、做三者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其职业综合能力。
(一)设计并建立相对完善、配套的校内实训室
设计、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在模拟实训中学做结合。本专业已建成了由旅行社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旅游交通实训室和旅游开发实训室等四大实训室组成的旅游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占地450平方米,拥有价值1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能满足《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等核心课程的仿真实训教学。
(二)建立了基于“三真”模式的实践教学制度
除校内仿真实训外,本专业根据企业需求及专业教学特色,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参观调研、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组织学生到旅行社进行带团实习、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接待和讲解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承担真实的任务、顶替真实的岗位,实现“三真”实训实习教学模式。在这种带团服务和接待服务中,学生真正顶替了导游员、礼仪接待员等岗位,从事正式的导游讲解、接团带团和礼仪接待工作,由此获得实践经历,锻炼和提高了旅游职业能力及素养,同时,还能得到企业给予的工作补贴(每人每天50~100元不等)。
“三真”实习通常在周末或节假日(应企业用工需求,有时也可能是周内),为规范管理和有效实施,本专业力求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培训、实习中的指导监控、实习后的总结提升等工作,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实训实习教学管理和实施制度。
五、以就业为导向,将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
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开展半年以上的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调研报告),像企业员工一样承担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接受企业的考察,同时也考察企业。在实习期间,学生既是企业的准员工,也是学校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实习期满后,学生通过企业考核可签约成为实习单位的正式员工。
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就是在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前,邀请合作企业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招聘实习生,或者学生自行到企业中申请实习求职岗位,实习与就业的指导及考核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主管(或经理)共同负责承担。这种建立在聘人意愿和就业意向基础上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能够调动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培训资源,促进实习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毕业生,也保障了企业招聘员工的质量与渠道。同时,毕业生由于较早地了解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有利于将来更快地融入企业中。学生一毕业,实习单位根据其表现直接录用,转为正式员工,有的还能把顶岗实习时间计入企业工作年限,从而缩短学生升职前的锻炼年限,实现“真实的工作”和“带薪顶岗实习”真正全方位结合,促进了高质量、零距离就业。
六、执行双证书制度,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由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还要获得由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等,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标准审视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及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以及对学生就业所需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导游员、茶艺师)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标准衔接、对应,课程教学直接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形式展开,提高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学生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无需再参加专门的考前培训,从而节约时间、费用和成本。
改革课程考试方式,特别是那些与职业资格证密切相关的课程,学校不再组织这些课程的考试,而是让学生参加由颁证机构统一组织的考证测试,考证合格者方能获得本课程学分。以职业资格证考试代替相应课程考试,由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组织的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开展对课程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评,逐渐改变高职院校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于一身的传统考试与评价模式,学生课程考试合格与否不再是由任课教师或学校说了算,而是采用第三方评价标准和考评程序。
七、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双赢效应
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双赢效应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归宿。本培养模式的双赢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二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双赢。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历史比较长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都比较久远,这些国家大都已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与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并且在管理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在此,对若干主要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作一些分析,以便开阔视野,学习借鉴。
一、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点
职业技术教育在各类教育中是起步比较晚的一种,有了真正的职业教育机构才谈得上管理。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是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产生而慢慢出现的。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1.法律手段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根本手段,它决定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各方面的权限与职责、体制的运行以及经费、师资等有关发展的重要事项。尽管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以及复杂性,使得通过立法手段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都为各国所重视。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法规、法案。美国的教育立法相对比较完善,联邦法典第31章就是《教育总则法》。有关职业教育的立法,主要有《乔治·巴顿法案》(1946)、《职业教育法》(1963)等。《职业教育法》还在1968年、1972年及1976年作过修正,1982年本想再作修正,经过反复讨论酝酿,终于在1984年10月通过了新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拨款协助各州改善和发展职业教育,为条件不利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减少失业,发展经济。为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法案规定设置州职业教育董事会和州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可见,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也是建立在比较完善的立法的基础上的。
2.经济手段
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与社会经济各领域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要有充分的物质经济条件。因此,经济手段是各国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主要是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和调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因此,经济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保证手段、调节手段和控制手段。具体实施有以下两种:
(1)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投资或规定经费来源进行管理。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极其重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主要对实施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保障措施。例如,瑞士政府明确规定联邦政府给职业技术教育拨款12亿瑞郎,占职业学校经费的1/3,其余2/3由州或市镇政府承担。而工厂和企业的培训费用则由企业和职业联合会承担,这部分经费占双元制教育全部费用的4/5。瑞士每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共计180亿瑞郎,按全国人口平均为人均2000美元。
(2)通过规定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化,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日本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工资额比其他学校的同级教师高出10%;德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比资历相近的工人的工资高出50%至100%,比相同等级的国家雇员工资也略偏高。
3.行政手段
(1)规定职业学校师资的条件和考核进修制度
为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及考核进修制度分别有明确的规定。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一般由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由于这三类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不同,各国都分别规定了他们的资格要求。
如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均作为所在州政府的公职人员,其中理论课教师必须接受大学教育,并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后,经过3年左右的教育学和教学法方面的学习与实习,再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能取得高级公务员教师资格;实践课教师则必须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科学校(师傅学校或技术员学校)或专科大学的毕业生,再经过两年的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并通过国家考试才能取得中级公务员教师的资格。由于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以“双元制”为主体,故企业内还有大量的施训教师,但是施训教师并非是一种特定的职业,他们可以是师傅、技术员、工程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是通过施训教师资格考试的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他们可以全部地也可以部分地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而不像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具有公务员的资格。
(2)规定办学建校的审批制度
各国对建立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一系列的规定,建校都要经过教育部门的批准。如日本,对高等专门学校的办校标准就有严格的规定,通常由国家有计划地投资兴办,一般不准私人滥设,这就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
(3)通过考核发证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共同推出的《由学校到就业法案》,要求实施在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企业培训的学习计划。从高二年级开始至少进行3年(包括高中后1年)的学校职业教育计划,并在生产单位的岗位培训中学习较为广泛的就业技能。凡完成“由学校到就业”计划者,可同时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
(4)职业技术教育视导
视导即视察与辅导,这也是国外普遍采取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工作是由各州组织进行的,各州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又大致相同。总起来,主要有三种视导方式:一种是双管制视导,由教育督察长负责组织开展视导工作,辅导工作由两种人进行,一是一般行政人员,对教师进行辅导,二是专业辅导员,对教师进行业务辅导;第二种是行政与辅导分立制,由正副督察长、校长和各部主任等行政人员直接对教师进行辅导,而专科辅导人员只提供专门意见和建议,与教师不发生直接关系;第三种是联络分布制视导,这是行政与视导结合的制度。
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分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的教育科学部设有视学长,下属一批视学员,分管各类教育的视导;各地区则设有教育委员会管理当地教育,教育委员会下设教育处,处长下设视学员与专科指导员若干人,地方视学员受教育科学部视学员的指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比较完善,设有三级视学员。中央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学员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退职教师,由教育部报总统任命,每年由教育部长派赴各地视导;大学区视学员通常只有一人;初级视学员受大学区视学员的领导。
(5)职业技术教育评估
评估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国外学者把课程、教学法和评估看作教学过程的三种信息系统。有人把评估看得比课程和教学法更重要。
(二)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使就学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特别强调技能的培养,而保证受教育者充分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当然是职业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往往涉及职业技术学校、实习工厂或有关企业。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必须保证学校、工厂和企业的紧密配合。发达国家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将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实习基本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校内实验室、教学车间和模拟室进行;二是在校外工厂、农场和企业里进行,以便使学生既通过间接媒体得到试验训练,又直接投入生产岗位从事实际操作,获得与某种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本领。
德国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学校与工厂企业的挂钩关系,明确规定各方的义务和职责,互相配合,规定每周学校学习理论一至一天半,工厂实习操作三至四天,学生的考试既考基本理论,又考专业技能,还规定企业主需付给实习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保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加坡也决定推行“攻读双轨计划”,1991年7月起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开始推行该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在校大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训练。学生必须完成为期4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的文凭。
可以看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都很重视生产实习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学员熟练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
(三)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自然密切。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参与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中来,并逐渐地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美国有合作教育,即攻读课程计划;日本搞产学合作;前苏联中等职业学校都与企业挂钩;德国与瑞士都实行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培训徒工的双元制。
企业参与办学的形式包括提供办学经费,提供实习操作场所,对学生实习操作加以指导,付给学生—定数量的补助费,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
在德国、日本等国,都有明文规定学生在工厂企业实习,不仅不收实习费,相反,企业要付给学生一定数量的补助费。
美国的合作教育就是企业与各级学校联合办学,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参与合作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高中到研究生院各层次,属于合作教育领域的学生总数达80余万人。
在企业办培训方面,美国最为突出,每年美国企业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300-500亿美元。日本的企业培训也颇有特色:一种是企业内培训,有经常性的短期培训和业余培训,还有企业办的各种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例如三年制的丰田高中,四年制的卡田工业大学,学员来自企业有一定工龄的职工,入学后享受不同等级的津贴和奖金,结业后还获得某种资格、企业外培训是由厂外的各种培训中心进行,职工学习费用由厂方支付,培训期间工资照发。人们认为日本在对外经济中竞争性日益增强的原因就在于日本重视职工培训,劳动力的素质高。
(四)重视职业指导
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也是各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1908年,美国设立波士顿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工作。这是美国职业指导的开始。
法国于1936年颁布了《法案》,提出了职业指导的问题。尤其是二战以后,美英等同把职业指导作为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的一种方法。
德国就十分重视在普通中学进行早期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国就在普通中学设立了“工作研究”课,旨在给最后两年的学生以职业指导。其形式有:参观、职业咨询、报告会等。
职业指导在英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职业指导活动。1909年,国家制订就业介绍所负责安置青年就业。英国教育家把它看作是教导过程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英国还设立安置青年就业局,在综合中学和现代中学里设置职业方向指导课,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
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趋势:
(一)管理重点上移
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有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有的是切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有的是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不管是几十层次,目前多数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从中级层次上移到高级层次,美国、日本等国家,社区学院、短期大学一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
泰国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该国想在20世纪末成为经济强同的愿望不能实现,但是这反而增加了泰同大办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一方面强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在职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向农村大力推广农业技术,落实到每个村庄,兴建5000个农业技术短训班和流动培养班,到2000年已培养农民达40万人次,并且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规模。
(二)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随着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逐步重视,各国都加大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建立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要求。而今后,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俄等同就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技能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目标。美国于1994年通过了《2000年目标法案》,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应设置全同性的教育标准,以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整体水平。按照该法案,美国政府设置了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等机构,其职责是通过自主促进行业规范技能标准,以作为同家认可的资格标准据此。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选定了22个行业设立项目并给于资助,以制定综合性的行业技能标准,从1996年起已陆续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行业技能标准印等级考核标准,目前,已有部分职业领域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完成,供各州自愿选用,用于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指导和评估,以及用于招聘、考核、办证等方面。这项工作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对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各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建立进修与晋级加薪相结合的制度。如日本规定翻译任教若干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若在大学加修规定的学分,可获得高一级的教师资格,并晋级加薪和提高社会地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若参加留职带薪进修,就可获得高一级的任职资格,或可获得另一种新的资格,诸如另一学科的任教资格、校长任用资格、督学任用资格等。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证书则规定了4至10年不等的有效期限,迫使教师利用夜间或暑期进修,并利用每7年一次的休假(半年至1年)去大学修读规定学分,以换取新的教师证书并提高待遇。
今后,各国在这些方面还会加大管理力度,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政府投资力度增大
近年来,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所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且投资规模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这一趋势在新发展起来的一些国家表现尤为突出。
新加坡政府1998年对教育的投入已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左右,占CDP的4%;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局负责对组织和建立起来的4所理工学院予以拨款,对理工学院教学和日常开支予以补助,按每个学生每学年人均2万新元拨给。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征收技能发展税,建立了全国性的技能发展基金,作为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费用。负责管理该项基金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借此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津贴,鼓励和扶持雇主开展厂内的职工培训。
法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也在增长。1988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710亿法郎,占当年教育经费3980亿法郎的17.8%,计划2005年上升为25%,约为1420亿法郎。企业为教育的投资也在增长,在法国教育总投资中,企业投资1984年占4.6%,1988年占6%,2005年将占7%。
(四)学校管理民主化、多元化
近年来,各国的职业学校管理都呈现更加民主的趋势。校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制相辅相成。在学校里,师生员工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教代会,充分保证广大教职工行使民利。教代会主要是:对行政工作的计划和总结,财务预决算,基金使用,分配方案,人事任免,机构设置等重大事宜和改革方案有审议权;在法律和改革允许的范围内,对职工福利等切身问题有决定权;对校长和其他领导干部有监督评议权;对校长有表彰、批评和建议上级给予嘉奖、晋升或给予处分、免职权等。
职业技术教育在各类教育中是起步比较晚的一种,有了真正的职业教育机构才谈得上管理。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是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产生而慢慢出现的。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1.法律手段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根本手段,它决定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各方面的权限与职责、体制的运行以及经费、师资等有关发展的重要事项。尽管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以及复杂性,使得通过立法手段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都为各国所重视。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法规、法案。美国的教育立法相对比较完善,联邦法典第31章就是《教育总则法》。有关职业教育的立法,主要有《乔治·巴顿法案》(1946)、《职业教育法》(1963)等。《职业教育法》还在1968年、1972年及1976年作过修正,1982年本想再作修正,经过反复讨论酝酿,终于在1984年10月通过了新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拨款协助各州改善和发展职业教育,为条件不利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减少失业,发展经济。为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法案规定设置州职业教育董事会和州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可见,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也是建立在比较完善的立法的基础上的。
2.经济手段
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与社会经济各领域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要有充分的物质经济条件。因此,经济手段是各国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主要是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和调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因此,经济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保证手段、调节手段和控制手段。具体实施有以下两种:
(1)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投资或规定经费来源进行管理。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极其重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主要对实施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保障措施。例如,瑞士政府明确规定联邦政府给职业技术教育拨款12亿瑞郎,占职业学校经费的1/3,其余2/3由州或市镇政府承担。而工厂和企业的培训费用则由企业和职业联合会承担,这部分经费占双元制教育全部费用的4/5。瑞士每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共计180亿瑞郎,按全国人口平均为人均2000美元。
(2)通过规定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化,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日本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工资额比其他学校的同级教师高出10%;德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比资历相近的工人的工资高出50%至100%,比相同等级的国家雇员工资也略偏高。
3.行政手段
(1)规定职业学校师资的条件和考核进修制度
为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及考核进修制度分别有明确的规定。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一般由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由于这三类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不同,各国都分别规定了他们的资格要求。
如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均作为所在州政府的公职人员,其中理论课教师必须接受大学教育,并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后,经过3年左右的教育学和教学法方面的学习与实习,再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能取得高级公务员教师资格;实践课教师则必须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科学校(师傅学校或技术员学校)或专科大学的毕业生,再经过两年的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并通过国家考试才能取得中级公务员教师的资格。由于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以“双元制”为主体,故企业内还有大量的施训教师,但是施训教师并非是一种特定的职业,他们可以是师傅、技术员、工程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是通过施训教师资格考试的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他们可以全部地也可以部分地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而不像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具有公务员的资格。
(2)规定办学建校的审批制度
各国对建立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一系列的规定,建校都要经过教育部门的批准。如日本,对高等专门学校的办校标准就有严格的规定,通常由国家有计划地投资兴办,一般不准私人滥设,这就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
(3)通过考核发证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共同推出的《由学校到就业法案》,要求实施在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企业培训的学习计划。从高二年级开始至少进行3年(包括高中后1年)的学校职业教育计划,并在生产单位的岗位培训中学习较为广泛的就业技能。凡完成“由学校到就业”计划者,可同时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
(4)职业技术教育视导
视导即视察与辅导,这也是国外普遍采取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工作是由各州组织进行的,各州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又大致相同。总起来,主要有三种视导方式:一种是双管制视导,由教育督察长负责组织开展视导工作,辅导工作由两种人进行,一是一般行政人员,对教师进行辅导,二是专业辅导员,对教师进行业务辅导;第二种是行政与辅导分立制,由正副督察长、校长和各部主任等行政人员直接对教师进行辅导,而专科辅导人员只提供专门意见和建议,与教师不发生直接关系;第三种是联络分布制视导,这是行政与视导结合的制度。
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分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的教育科学部设有视学长,下属一批视学员,分管各类教育的视导;各地区则设有教育委员会管理当地教育,教育委员会下设教育处,处长下设视学员与专科指导员若干人,地方视学员受教育科学部视学员的指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比较完善,设有三级视学员。中央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学员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退职教师,由教育部报总统任命,每年由教育部长派赴各地视导;大学区视学员通常只有一人;初级视学员受大学区视学员的领导。
(5)职业技术教育评估
评估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国外学者把课程、教学法和评估看作教学过程的三种信息系统。有人把评估看得比课程和教学法更重要。
(二)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使就学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特别强调技能的培养,而保证受教育者充分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当然是职业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往往涉及职业技术学校、实习工厂或有关企业。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必须保证学校、工厂和企业的紧密配合。发达国家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将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实习基本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校内实验室、教学车间和模拟室进行;二是在校外工厂、农场和企业里进行,以便使学生既通过间接媒体得到试验训练,又直接投入生产岗位从事实际操作,获得与某种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本领
德国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学校与工厂企业的挂钩关系,明确规定各方的义务和职责,互相配合,规定每周学校学习理论一至一天半,工厂实习操作三至四天,学生的考试既考基本理论,又考专业技能,还规定企业主需付给实习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保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加坡也决定推行“攻读双轨计划”,1991年7月起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开始推行该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在校大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训练。学生必须完成为期4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的文凭。
可以看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都很重视生产实习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学员熟练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
(三)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自然密切。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参与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中来,并逐渐地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美国有合作教育,即攻读课程计划;日本搞产学合作;前苏联中等职业学校都与企业挂钩;德国与瑞士都实行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培训徒工的双元制。
企业参与办学的形式包括提供办学经费,提供实习操作场所,对学生实习操作加以指导,付给学生—定数量的补助费,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
在德国、日本等国,都有明文规定学生在工厂企业实习,不仅不收实习费,相反,企业要付给学生一定数量的补助费。
美国的合作教育就是企业与各级学校联合办学,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参与合作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高中到研究生院各层次,属于合作教育领域的学生总数达80余万人。
在企业办培训方面,美国最为突出,每年美国企业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300-500亿美元。日本的企业培训也颇有特色:一种是企业内培训,有经常性的短期培训和业余培训,还有企业办的各种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例如三年制的丰田高中,四年制的卡田工业大学,学员来自企业有一定工龄的职工,入学后享受不同等级的津贴和奖金,结业后还获得某种资格、企业外培训是由厂外的各种培训中心进行,职工学习费用由厂方支付,培训期间工资照发。人们认为日本在对外经济中竞争性日益增强的原因就在于日本重视职工培训,劳动力的素质高。
(四)重视职业指导
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也是各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1908年,美国设立波士顿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工作。这是美国职业指导的开始。
法国于1936年颁布了《法案》,提出了职业指导的问题。尤其是二战以后,美英等同把职业指导作为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的一种方法。
德国就十分重视在普通中学进行早期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国就在普通中学设立了“工作研究”课,旨在给最后两年的学生以职业指导。其形式有:参观、职业咨询、报告会等。
职业指导在英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职业指导活动。1909年,国家制订就业介绍所负责安置青年就业。英国教育家把它看作是教导过程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英国还设立安置青年就业局,在综合中学和现代中学里设置职业方向指导课,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
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趋势:
(一)管理重点上移
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有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有的是切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有的是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不管是几十层次,目前多数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从中级层次上移到高级层次,美国、日本等国家,社区学院、短期大学一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
泰国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该国想在20世纪末成为经济强同的愿望不能实现,但是这反而增加了泰同大办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一方面强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在职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向农村大力推广农业技术,落实到每个村庄,兴建5000个农业技术短训班和流动培养班,到2000年已培养农民达40万人次,并且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规模。
(二)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随着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逐步重视,各国都加大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建立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要求。而今后,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俄等同就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技能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目标。美国于1994年通过了《2000年目标法案》,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应设置全同性的教育标准,以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整体水平。按照该法案,美国政府设置了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等机构,其职责是通过自主促进行业规范技能标准,以作为同家认可的资格标准据此。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选定了22个行业设立项目并给于资助,以制定综合性的行业技能标准,从1996年起已陆续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行业技能标准印等级考核标准,目前,已有部分职业领域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完成,供各州自愿选用,用于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指导和评估,以及用于招聘、考核、办证等方面。这项工作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对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各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建立进修与晋级加薪相结合的制度。如日本规定翻译任教若干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若在大学加修规定的学分,可获得高一级的教师资格,并晋级加薪和提高社会地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若参加留职带薪进修,就可获得高一级的任职资格,或可获得另一种新的资格,诸如另一学科的任教资格、校长任用资格、督学任用资格等。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证书则规定了4至10年不等的有效期限,迫使教师利用夜间或暑期进修,并利用每7年一次的休假(半年至1年)去大学修读规定学分,以换取新的教师证书并提高待遇。
今后,各国在这些方面还会加大管理力度,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政府投资力度增大
近年来,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所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且投资规模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这一趋势在新发展起来的一些国家表现尤为突出。
新加坡政府1998年对教育的投入已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左右,占CDP的4%;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局负责对组织和建立起来的4所理工学院予以拨款,对理工学院教学和日常开支予以补助,按每个学生每学年人均2万新元拨给。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征收技能发展税,建立了全国性的技能发展基金,作为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费用。负责管理该项基金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借此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津贴,鼓励和扶持雇主开展厂内的职工培训。
法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也在增长。1988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710亿法郎,占当年教育经费3980亿法郎的17.8%,计划2005年上升为25%,约为1420亿法郎。企业为教育的投资也在增长,在法国教育总投资中,企业投资1984年占4.6%,1988年占6%,2005年将占7%。
(四)学校管理民主化、多元化
近年来,各国的职业学校管理都呈现更加民主的趋势。校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制相辅相成。在学校里,师生员工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教代会,充分保证广大教职工行使民利。教代会主要是:对行政工作的计划和总结,财务预决算,基金使用,分配方案,人事任免,机构设置等重大事宜和改革方案有审议权;在法律和改革允许的范围内,对职工福利等切身问题有决定权;对校长和其他领导干部有监督评议权;对校长有表彰、批评和建议上级给予嘉奖、晋升或给予处分、免职权等。
一、积极顺应时展,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世界教育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积极开展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请问,青岛科技大学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李庆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正成为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关注的课题。对于我国的高等学校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应立足本国基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和市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在推进学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青岛科技大学做了哪些努力?
李庆领:青岛科技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学校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学校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1年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我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现在,青岛科技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机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
作为一所多学科相互融合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外语及双语教学,通过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教育国际化开放战略,从博士、硕士到本专科不同层次、理工经管文多学科进行国际合作教育。其中,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已经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框架,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
此外,在中德科技学院的示范带动下,青岛科技大学与美国特洛伊大学,加拿大温哥华岛大学,法国勒阿弗尔大学,爱沙尼亚塔林理工大学,韩国汉阳大学、东洋大学、全州大学等国外高校举办了联合办学项目,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高校的优质资源,并进行融合与创新,逐步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您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该院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
李庆领:2001年,本着借鉴吸收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经验,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创建具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领导以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行动争取到了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ZIP),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组建了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中德科技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中德两种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中德两国的经贸、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国际化人才。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中德科技学院的教学工作在中德科技学院教学与考试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依托各学科和专业责任教授领导的研究所来开展。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结对”授课方法,即对每一门课程,由中德双方各派一名教师共同负责,使用中文和德文两种语言的教材,用中文和德文两种语言讲解,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标准均由双方协商决定。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中德科技学院把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融入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技能的国际化人才。
在与国外大学合作加强教学的同时,中德科技学院还建立了中德合作的机电一体化研究所、过程技术及装备研究所、节能及环保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已经开始引进并培养符合德国标准的博士生导师,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并将积极招收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留学生。
今后,中德科技学院将在中德两国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和德国各大学,认真总结办学经验,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拓宽办学专业,提高办学层次;继续坚持引进、融合、创新、提高的办学理念,争取用10~20年的时间,将中德科技学院建设成为多元化、多学科、多专业、多培养层次(学士、硕士、博士)的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二、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
《世界教育信息》: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放国内教育市场。请问,青岛科技大学在发展留学生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李庆领: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是推进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教育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青岛科技大学坚持教育面向世界,不断提高开放意识,多渠道、多层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由原来单一的语言生发展为短期进修生、长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多层次的留学生教育结构。
为了有效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学校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对留学生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并充分整合、利用本校艺术学院和体育教学部的教育资源,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课,使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全方位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民俗和中国社会。
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学校举办了“中外师生友情互动”联谊活动,即面向学校广大师生(主要是面向广大学生)招募志愿者,与外国留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二对一的帮教或帮学,留学生帮助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同时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与关心。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外学生的交流,深化了双方的友谊。
为了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启动了英语授课本科项目(English Medium Program),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招收母语或官方语言为英语的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学位。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逐渐向汉语过渡。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归国学者和教授按学科成立了教研组,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
为了推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计划在一些专业试行全外语(英语、德语)中外学生混班上课,即国内的学生和国外的学生在同一个班上课,专业课程全部使用外语讲授,教材以国外原版教材为主。随着这项工作的大力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与国内的学生成为真正的同窗。这将有助于提高学校师生的外语水平,营造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氛围。
三、加强外语及双语教学,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世界教育信息》: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了解外国文化的钥匙。请问,青岛科技大学在外语及双语教学方面有哪些特色?
李庆领:加强外语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理解。高等学校要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外语教学,改变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近年来,学校建立了以第一专业知识、第二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为内涵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所谓“一体”是指学生的第一专业知识及能力,“两翼”之一是指其他(跨学科)专业知识及能力,“两翼”之二是指学生根据时代要求所应掌握的新知识及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逐步构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跨国交流与服务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学校建立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和改善英语教学。学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由常规系统和辅助系统构成。常规系统是指“大学英语课程”(1-4)。辅助系统包括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目前开设了英语视听说、高级口语、高级听力、商务英语、文秘英语、英汉口译、英语演讲、英汉翻译和影视欣赏等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另外,将课外学习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青岛科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的英语广播电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课外学习英语的平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口语大赛、英语角、英语讲座等是学生进行英语实践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学校根据青岛地区的发展和市场需要,开设了日语、德语、法语、韩语等学习课程,并通过开展“外语文化节”等各种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双语教学是高校培养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精神,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增强国际化就业竞争力,学校在加强外语教学的基础上,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双语教学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双语教学形式、开课要求、任课教师条件、质量保障、激励措施等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加大了对双语教学改革的过程监控,定期组织教学督导组深入双语教学课堂,并通过学生评教的方式调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保障双语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双语教学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 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加强高级专业人才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青岛科技大学构建了具有国际化意识大机械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通过教育部专家评审,获批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请问,建立该实验区的初衷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李庆领: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基础宽厚、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本项目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以工为主,同时兼顾文理、工管结合、统筹设计,构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和高级工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为满足具有国际化意识人才的培养需求,学校坚持与国内外名牌大学进行合作办学,吸收它们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注式人才培养。例如,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韩国汉阳大学、全州大学进行合作办学,积极吸收它们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和一系列管理措施,加速大机械学科的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建设。
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青岛科技大学非常注重与国外跨国企业合作,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准,增强毕业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青岛科技大学在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吗?
李庆领:学校与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大宇宙(Trans Cosmos)公司等共建了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学士后流动站、大学生创业中心等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对进入培养基地的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语言、文化差异、礼仪公关等各方面的集中培训,以实现知识结构的“无缝对接”,缩短企业再培训的时间,培养企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2008年,朗盛青岛高性能橡胶研发中心正式落户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这是德国朗盛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研发中心。学校与德国朗盛公司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展开全方位合作。目前,学校已经与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大宇宙、美国泰科电子(Tyco Electronics)等世界500强公司正式签署了协议。这些公司将为学校的优秀学生提供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带薪实习活动。与跨国公司的这些合作,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而且通过引入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来校讲学,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使他们了解到国外科学研究的前沿以及企业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