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8 14:40: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伦理的定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目前企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为了其长远发展,不得不将环境污染治理纳入成本分析的行列。经济的过快发展一方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符合现代人的观念;一方面,由于资源的稀缺及经济创造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污染物又为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可小觑的损失。平衡好企业经营效益与环境污染治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企业经营者所纠结的问题。对于环境污染治理,收益因素并不明显,然而成本因素却占据极大比重,同时,环境问题往往具有负面的外部效应,可能会间接的给其他企业带来风险。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协调好企业间的发展,就要考虑经济效益这一决定因素,以达到环境污染的最优化治理。
一、目前我国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抓紧环境污染治理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对于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政府部门所采取的措施从成本分析的角度看更具现实意义。但实际分析中,环境污染治理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仍未突破传统模式
现今,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仍是以钢铁、电力、水泥、煤炭、电解铝等重工业为主,经济结构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尽管产品产量增加较快,但对环境的破坏力也相当严重。以2011年的工业污染源投资治理为例,其中,废水治理资金157.7亿元,比上年增加21.2%;废气治理资金211.7亿元,比上年增加12.1%。其中工业废气脱硫治理项目投资112.7亿元,工业废气脱硝治理项目投资12.7亿元;工业固体废物治理资金3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0%;噪声治理资金2.2亿元,比上年增加42.3%。所以,我国重工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警惕,要想在环境治理中取得新的突破,需要改变现今的产业结构。
2.环境成本受限于企业的生产规模及生产工艺
一般对环境污染、破坏越严重的行业,环境成本支出就越大。像化工、造纸、矿山等行业的环境成本就比其他的行业超出很多,此外,一些落后的生产工艺也会扩大环境成本,手工艺落后会使得一部分有害的副产品不能回收利用,能耗加大,环境破坏严重;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的管理制度却不配套,使得生产环节中的有害产品得不到处理。
3.环境污染收费制度不完善
为了更好地降低企业环境污染态势,政府部门在采取措施的同时,也要按照相应的法律制度进行排污收费,这样可以将环境治理问题从政府的责任转移到企业本身,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环境污染治理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排污收费不仅调动了企业的环保积极性,也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奠定了财政基础,使得政府获得的税收收入可以投资进行城市绿化建设。但由于我国相关排污法律的制定不完善,造成排污收费范围小、标准低,没有起到好的规范作用。
4.企业环境管理机构的资金投入去向不明
环境成本投入还包括对企业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支出及其他环境管理费用。一方面,随着环境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政府为提升自身形象,不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政府投入的建设资金不断增多,相应的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也在不断升高;一方面,一些环境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员却投机取巧,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私吞,使得环境治理不达标,配套的治理设备不能及时更新。
二、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效益决定因素
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部分人认为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其实建立在理想的静态假设的基础之上,前提是企业的技术、资源配置和消费需求都是固定的,环境治理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但长期会树立企业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象,收益将会增加。一部分人则认为二者成负相关,静态假设毕竟是不存在的,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必然会增加企业内部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力。而在动态的经济模型中,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决定因素有:
1.企业的创新型发展
社会处于不断进步的动态变化中,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会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弥补了企业在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也节约了一大笔资金用于生产环节中有害物质的处理。这样,环境管理成本因创新行为而引起的生产效率提高得到了补偿,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2.企业的经济发展类型
不同类型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不同,从而对环境成本的支付也存在差异。如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工等行业生产的产品对环境污染程度远高于轻工业,但衡量企业环境绩效的标准却是标准的,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环境管理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企业创新收益对环境支出成本的补偿程度。所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确定自己的发展类型,以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
3.企业对环境规章措施的敏感度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政府对环境的保护不断加大,相应的规章措施也在不时的座谈会中制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保护措施,若企业经营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政府制定的环境制度,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付费必然导致企业环境遵循成本的增加,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下降;相反,如果企业在政府的激励性制度下采取了创新,便会使企业的生产效益提高,弥补环境成本的支出。
4.企业排污权的标准化
目前的企业排污市场的交易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政府收取排污费是想通过增加成本的方式,激起企业经营者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的意识,但在排污权的争取中,一些企业采取特殊手段,违背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给政府制定统一的排污权规划造成了阻碍。出现了一些企业花钱买排污权,努力提高生产效益而不是减少污染,造成了污染物的持续增加,是一种隐性的污染转嫁,不符合现今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排污权的标准化、排污费的合理化、排污权交易的公平性将加大程度的改变排污权的交易市场环境,使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效益最大化。
三、针对经济效益决定因素环境治理的改进措施
环境保护作为当今时代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每一个企业的立足的基础,而作为影响环境成本的决定性因素,经济效益是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做相关的环境治理决策时,要根据成本分析,及政府的相关制度措施,制定合理的经济模型。面对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经营的创新水平,将极大程度的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环境污染治理必定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力。所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在生产工艺方面不断创新,缩短产品生产的周期,加快对生产中污染物的处理,将可以明显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补偿,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实现“环境、效益”的双赢。
2.加大政府对环境规制的预见性
政府的职能不仅是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命令企业部门执行,还要有一定的建设性,时刻留意国外环境的保护趋势,一味地提高环境的规制标准与国际脱节,可能会严重打击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在联系我国市场经济实际,制定出与国际环境规制相一致的原则,合理引导国内企业生产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以扩大我国环境友好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
3.提高企业对政府环境规制的敏感度
绝大部分企业对于政府下达的指令,多是简单了解,真正认真执行的少之又少。同时,企业管理者总会对政府的环境治理补贴的优惠政策总会十分敏感,但对于相应的税收政策则是了解的很少,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干扰,使得企业获得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大部分企业面对突发状况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即使政府的环境规制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但无人遵循,就无法占领国际市场的先动优势。所以,要加大对企业的考查力度,使经营者意识到政府环境规制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遵循程度。
4.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组织能力
对于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人员,他们无法清楚的认识到环境治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从而会对领导下发的指示产生散漫的心理,更有一些人钻空子,私吞环境治理的投入资金,而领导层对于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极容易造成企业的财产损失。所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的业绩考核,制定高效的环境管理战略,相信将会为企业的环境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管理人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这一决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争取将环境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为企业争取效益最大化,开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953年,由“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霍华德·鲍恩(Howard Bowen),在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首次阐述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政策,做出决定,以及采取行动”,这个定义开启了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潮。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社会责任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重视,如1963年,约瑟夫·麦奎尔提出了一个从企业的经济和法律义务角度中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社会责任观念意味着企业不仅具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应具有某些超出这些义务之外的对社会的责任;1967年,戴维斯也提出了著名的“责任铁律”,其内容是责任和权力应是相伴而行的。除此之外,他还首次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扩大到机构和企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戴维斯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在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以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利益;1979年,卡罗尔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其中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伦理责任。1991年,美国佐治亚大学管理学教授、社会责任专家阿尔奇·B·卡罗尔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了一个较为清晰的阐述:企业社会责任乃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守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可以自主决定其履行与否的责任(即慈善责任)。
同时,国内学者也对企业社会的内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2002年,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总结为对债权人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等方面;2003年,常凯则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内部员工的诚信,公平地分配企业利润,保障员工合法的收入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二个是对社会的诚信,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欺骗消费者,依法纳税,不偷税漏税;第三个是企业必须有公益心,为社会公益活动做贡献;2004年,赵琼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其中包括遵守职业道德、制定安全生产措施、确保员工职业健康、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法律责任,包括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不违背商业道德。在高层次上表现为企业对社区、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和捐助;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及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黎友焕长期以来致力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他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了一个内容较为完整、相对来说非常严谨的、动态的定义,即“在某特定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
到了21世纪,由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对外部环境带来了危害,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敏感问题,如血汗工厂、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世界组织机构研究的重点,其中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欧盟则把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关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它们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
国际标准化组织认为,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在开展任何活动时都要负责任地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其活动应当满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不与法律和政府间协议相抵触,且全面贯穿到该组织开展的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研究横跨了数个领域,如经济领域、管理领域、法学领域以及社会伦理领域等,角度不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也不同,也阻碍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概念差异进行分析。
有关企业社会的概念差异主要来自于理论的差异和概念属性的差别上。
1 理论基础差异
法律责任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由于某些领域内法律规制不完善或法律尚未涉足而需要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附属原则论认为,企业作为社会构成的小部分必须接受社会管理者——政府的干预和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是积极配合政府实现广泛的社会目标的要求。
社会契约论认为,企业自成立固有的假定和期望,即企业的责任;利益相关者试图根据企业活动影响或影响企业活动的团体或利益团体来界定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
2 概念属性差异
各学科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属性理解也不相同,具体如下。
经济学视角的观点认为,企业在从自由市场经济获得利益的同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诸如企业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问题,必须由企业承担对应的责任。
法学视角的观点认为,企业作为法人组织,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既包括从市场获取利益的权利,也包括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二者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空间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那些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停止运营的工业厂房、矿山、采石场等“灰色斑块”改造的呼声日益高涨,后工业景观也逐步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新景观类型。尤其是在中山岐江公园改造成功之后,后工业景观在国内正式进入高峰时期。
现代设计的发展日趋多元化,它突出了生态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地质学等多方面理论交叉。后工业景观责任设计再次引起人类对现代工业科技环境及社会问题的反思,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设计创新。
一、设计的伦理尺度与责任设计
(一)设计的伦理尺度。设计的伦理观念最初是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提出的,他认为设计的意义不只是为满足眼前的功能、形式、目的服务的,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设计本身具有形成社会体系的因素。对设计的考虑,也必须包括对社会短期和长期因素的内容。设计伦理是设计师综合考虑人、物和自然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为目标,主要体现为关怀理念和责任理念。[1] 因此,现代设计的伦理尺度主要包括设计的人文价值性和生态价值性两个方面。
设计的人文价值突出以人为本,集中体现在人性化设计之中,人性化设计不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物质上的生理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2]诚如维克多・巴巴纳克所说: “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第三世界的人服务。”设计师不仅为一部分人服务,也要肩负社会责任感,为更多人服务。设计的生态价值性主要通过生态设计来表现,生态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关系,需要设计师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减少对于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设计的生态价值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设计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责任设计。负责任的设计简称为“责任设计”。为了理解责任设计的构成,我们需要重视设计本质的操作性定义,这样才能确认与这项艺术有关的责任。美国普雷斯顿・科维(Preston Covey)博士一直认同一个可行的和具有深刻见解的定义,这个定义认识到设计作为一项创新和创造性艺术的现实性和伦理性。正如科维的精辟论述:设计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内,将手段和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活动”。[3]
手段、目的和约束条件是这个定义中的中心概念,它也确实将所有的设计和设计管理纳入到其范围之内。想想看,任何设计项目的成功都必须依赖于这三个因素。设计师必须知道要做什么(目的)、如何做(手段)和他们行动的限制(约束条件)。没有理解这三个因素就等于是设计项目本身的失败。鉴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设计、设计管理和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
二、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伦理尺度
后工业景观指在原先作为工业生产用途而现已废置的工业场地上,通过对自然要素和工业要素的保留、更新与再创造后,形成具有全新功能与含义的新景观类型。[4] 因此,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伦理尺度解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后工业景观设计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阶段,经济活动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生产力高度发展,而致使传统的工业在经济活动中比重不断下降,迫使大量的企业倒闭或区位迁移,产生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废弃地再利用再设计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要对象――工业遗产资源。它共划分为三个等级序列:一是作为工业发展史上典型代表和物质遗存的工业遗产;二是历史价值略低于工业遗产但具有较大开发空间的工业遗迹;三是大量城市中所存在的具有少量或没有工业遗产的工业旧址。工业遗产资源作为一种可利用二次资源,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处理不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担,而且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
因此,根据设计伦理的人文价值性和生态价值性,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伦理尺度就可以具体表述为工业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再恢复。
三、后工业景观的责任设计
通过对后工业景观设计伦理尺度的解读,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愿景是工业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再恢复。因此,我们可认为,后工业景观的责任设计包括明确目标、正确行为以及行动方案等三个步骤。
(一)明确责任设计的目标。责任设计的首要关注点在设计目的上,即某个设计项目是否值得做。后工业景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场地的保留与更新,为工业衰退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寻找出路,是符合责任设计的现实和伦理的要求。
设计师在考虑后工业景观设计时,需要明确树立四个目标:第一,保护好场地内有价值的工业遗产;第二,挖掘和彰显场地内的工业文化内涵;第三,改善和优化场地内生态环境;第四,充分发挥和利用场地材料、设施等,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只有确立了这四个目标,后工业景观设计才达到责任设计的目的,实现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价值。
(二)重视物质环境分析,自觉运用生态技术。如果设计目标已经确定,接下来责任设计必须强调的就是正确的行为,工业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再恢复的后工业景观设计伦理尺度要求,我们的设计必须重视物质环境分析,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运用生态技术。
1. 重视对场地环境、工业设施以及废弃物等物质环境分析。景观设计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后工业景观也摆脱不了这些真实世界的条件,如成本目标、资源的可用性、场地环境和技术问题等等物质环境,这些都是设计师不可回避的。
假定某个工业遗址改造存在许多限制,那么设计师首要的是重视对物质环境的深入分析。只有对场地环境、工业设施以及废弃物等等三者透彻地分析,才能有效地将其转化成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要构成元素,实现设计项目的成功。
2. 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和运用生态技术。生态学理论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对后工业景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后工业景观设计和实践中,处理被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重建破碎的生态系统等都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运用生态技术。譬如,将得到控制的工业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不仅可以提高抗洪能力也可以补充地下水源。又或者许多工业废弃地的环境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变化,已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而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地保护这种新的生态系统。
(三)空间结构重新整合,工业遗址资源再利用。后工业景观设计融合了生态学、现代艺术、技术美学等多门专业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因此,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应该采用有效的行动方案。
1.对场地的空间结构重新整合。一般性的工业废弃地的场地构成要素有工厂废弃的建筑物、废弃设施、荒废的道路系统以及一部分绿化设施等。对于工业废弃地的场地空间结构整合首先需要对景观进行合理分区,采用顺畅、便捷的交通路线把不同区域连接起来,并保持不同区域过渡的完整性。由于工业厂区原有的空间布局往往与后工业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不同,场地整合就需要特别关注场地现状、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环境设计与保护等等。因此,要针对场地的改变依据于场地现有的景观进行分析,有效地挖掘出它的“工业景观”特点,同时针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定位,在工业废弃地的场内进行准确的空间整合。
如,波鸿城西公园地形总体上呈现“盆”形,设计师通过利用公园周边高起的路堤来围和形成公园的环形道路,并且巧妙结合步行道路、自行车道路台阶、坡道、桥等交通元素来形成不同高度的不同层次的连接。
2.对场地工业遗址资源再利用。原本作为工业生产使用的工业材料、生产设施、工业建筑等由于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要求而被荒废,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责任设计的始终,因此在后工业景观设计中尽最大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工业设施、建筑物循环再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北京798艺术区原先是许多闲置厂房,由于这些厂房具有包豪斯建筑风格,因此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了新元素,赋予了新的功能,使得这些厂房逐渐成为了北京的都市文化地标。
设计伦理是设计师综合考虑人、物和自然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为目标,主要体现为关怀理念和责任理念。它对现代设计活动提出两个伦理尺度:设计的人文价值性和生态价值性,要求设计的目的、手段和约束条件等关键因素是三位一体的一种动态关系――责任设计的辩证关系。后工业景观责任设计再次引起人类对现代工业科技环境及社会问题的反思,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赵伟军,杨剑.现代设计的伦理尺度与设计师的社会责任[J].艺术百家,2014,(2):229-230.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原则和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两类定义,一是广义社会责任,例如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archie b. carroll(1979,1991)提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另一种是狭义社会责任,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戴维·普卡德提出“企业不仅要赢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赢利之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本制度设计采用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本制度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
(二)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术语是美国戴利教授在1972年的学位论文中首创的,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一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利用会计核算形式衡量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从而揭示和测定这些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的总体资产。
根据社会责任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完成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除经济责任(赢利责任)之外的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本制度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其对象是企业,属于微观会计。
(三)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构建
二、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一)企业经济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企业经济责任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最早仅仅被界定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变化,企业经济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将企业经济责任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部分是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一种新观念。本报告采用国际经济伦理学会主席、美国圣母大学多萨商学院国际商务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1)赢利或利润的最大化:短期的和长期的;(2)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3)所有者与投资人的财富的保值和增值;(4)尊重供应商;(5)公平对待竞争者;(6)保护雇员利益,包括保留和增加工作岗位、公平支付工资和社会福利、对雇员进行再教育并向雇员授权;(7)服务消费者。
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以使投资者满意并维持企业运行的价格,按社会需求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经济责任报告与传统的财务报告在内容方面有着重叠之处,但在原有通过披露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经营绩效的基础上,经济责任报告还应侧重于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资源配置、产业优化、管控能力、风险防范、客户服务、核心竞争力等信息的披露,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及时反映、评价和预测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合理决策的目的。
3.经济责任的指标分解
根据上述分析,本报告将经济责任分为以下6类:经营理念类指标、经营目标类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类指标、强化经营管理类指标、完善客户服务类指标和经营绩效指标。
(二)企业人力资源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人力资源责任定义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的责任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人力资源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资源,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具体说,人力资源责任包括:维护劳资雇佣关系,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素质进行培训,人才的晋升,关爱弱势员工和家庭。企业有责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攸关者地位,维护好劳资、雇佣关系;企业有责任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落实员工的保险保障权益,给员工提供归属感;充分发展员工的潜力,提供再培训再晋升通道;企业有责任关爱贫困员工及其家庭。
2.人力资源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社会责任会计中报告企业对人力资源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其中通过支付员工工资、激励机制等完成其承担的依法支付现金或股权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过员工培训、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完成企业对员工的道德伦理责任。
3.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分解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会与业主的劳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职工保障、工伤率、职工素质、培训、人才晋升通道、贫困救助等8项。
(三)企业社区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社区责任定义
社区责任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盈利目的的过程中,对其所在社区应尽的义务,或企业对所在社区整体繁荣发展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带动所在地区的发展,为所在地区政府贡献财税收入,为当地居民谋福祉,促进当地经济整体均衡良性发展等。
2.社区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区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对所在社区所负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企业发展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该把促进社会创造繁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承诺,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地区,作为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上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以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社区责任的指标分解
考核企业社区责任完成情况的指标包括:贡献地方发展和公益事业捐款两个方面。
(四)企业环境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环境责任定义
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其产生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企业目的实现的客观性、公司权利的社会性及股东利益的相对性。
2.环境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环境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社会环境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理念和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通过环境保护设备、环境保护技术、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三废的治理等,努力减少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百姓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完善环保管理及监督制度,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使环保设施与主机同步高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周边环境友好发展、和谐共赢的有效途径,力争实现和谐共赢、共享共生的发展模式。
报告公司环境责任的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所做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各方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实施现状,通过报告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有利于达到企业环境责任目标,实现环境、社会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环境责任的指标分解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环境责任指标可以分解为:环境保护理念、环境治理目标、环保设备投入、环保技术投入、“三废”治理情况、厂区环保投入等。企业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设定特殊指标。
(五)企业安全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安全责任定义
安全责任是企业对其安全生产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应做好分内之事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以及未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惩罚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个岗位上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时,根据个人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承担相应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不同岗位的人员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义务,即职责;另一方面是对未能按照安全规范作出相应行为的安全主体给予相应的批评、惩罚。安全职责包括:(1)安全职位和安全职责,即一定岗位上的人员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义务;(2)职业道德定位,即安全生产责任的存在可以避免利用职务之便的徇私行为;(3)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2.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安全责任的成本和效益。通过落实安全责任的理念,制定安全生产总目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安全监查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落实责任,检查安全责任履行情况,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责任的指标分解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安全理念、年度安全生产总目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文化、安全绩效等。
(六)企业创新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创新责任定义
企业的创新责任是承担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生产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等责任。企业的生产创新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等实现;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通过采用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取得结构优化等;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管理流程、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实现。
企业的创新责任,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技术上和应用技术上的创新,例如产品的设计、在组合功能方面的创新等;另一面创新就是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的创新,这个创新也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提高速度、提高竞争力方面。
2.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公布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本和效益。
3.创新责任的指标分解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设备创新、项目创新、财务创新、管理创新等。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会计报告设想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企业对投资者、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披露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格式设想
本制度将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分为六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责任。具体应当披露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等。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
2.人力资源责任。披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的信息,如劳资关系、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人才晋升通道等。
3.社区责任。披露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对公益事业投入以及企业的公益捐赠等。
4.环境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以及企业为优化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
5.安全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安全培训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安全绩效。
6.创新责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二)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
1.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多渠道采集数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实际付出代价,可以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投入金额、成本费用以及实际收益可以从企业财务部门所掌握的财务数据中进行分离整理,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数据;而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数据,也可以采用实物量或者相对数指标进行披露;同时,财务部也不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唯一信息来源,一些财务部门难以掌握的指标数据,可以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获得。例如,人力资源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人事部门提供,创新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技术部门提供等等。
2.兼用数据分析、文字说明等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要由数据指标构成,但对于无法用数据计量的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性说明。例如,环保责任指标中,某企业“环保先行,绿色生产”的环保理念,以及多年来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共完成绿化面积87.33公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良好,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并获得了“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需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说明。
3.特殊指标的计算公式说明
本文所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除了要求企业披露各项指标的上年数据和本年数据外,还单独设立了“贡献率”这个报表项目,用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的投入产出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此外,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专业性较强的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与数据来源,应在报告中予以独立说明。
(1)履行经济责任的指标
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利税等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产总额、净资产及总资产报酬率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动力、工作效率、计划完成度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产品销量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5)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2)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
1)技术人员比例对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
2)人均培训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3)累计培训人数与违章作业的次数的影响。
4)高级工的人数对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气废水减排的影响。
5)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3)履行环境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源节约对企业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量的影响。
3)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水废气的减排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4)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4)履行社区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指标对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企业修建城乡公路对当地区的社会贡献。
3)为当地建设消防站、防疫站、希望小学等公益事业投入对地区的贡献。
4)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5)履行安全责任的指标
1)企业安全检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安检次数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的影响。
3)违章作业的次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4)专职安全管理队的规模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5)工伤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6)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6)履行创新责任的指标
1)创新责任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创新项目开发成本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创新项目开发收益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必要的科目收集汇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数据。这些账户可以在企业财务会计账外单独设账户进行会计信息的归集。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分别设计: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成本、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安全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创新责任成本。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贡献、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社区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安全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创新责任贡献。
账户格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贡献账户可以采用棋盘式格式。在账簿中,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项目的详略情况分类设置栏目,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管理的特点设置项目,分别累计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计量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账户的数据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账户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或贴现值进行会计计量。
企业定期随财务报告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部门应随时更新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具体指标项目,使报告可以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保持同步。
2.非财务类指标数据与本企业其他部门数据的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标数据不仅来源于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和产出成果也息息相关。因此,财务部门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编制时,应注意各种非财务数据的日常积累,并且与其他数据来源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做到数据共享,从而保证所披露的数据可以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各方面情况。
【参考文献】
1 我国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和土地沙漠化定义
1.1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基于一个科学常识之上,即:人类生存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内,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的子系统。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会导致人类的毁灭。因此,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同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人性与生态性的全面统一。我国十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的趋紧、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理念也将是未来人类全面发展的“绿色向导”。
1.2 土地沙漠化定义
目前,对于沙漠化有两种定义,广义的沙漠化和狭义的沙漠化。国外研究者以广义的沙漠化为主,该定义有多种表述方式,如干燥化、沙漠扩张、干旱化和沙漠化,但他们都认为沙漠化是生态退化、植被退化和土地退化的综合反映。据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的规定,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主要类型,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这一观点已被广泛认可。而在国内一度采用的是狭义沙漠化观点,此观点将沙漠化等同于土地退化、土地沙化。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术界又将沙漠化定义为:具有一定砂物质基础和干旱大风动力条件下,由于过度人为活动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情况下,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
2 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2.1 自然因素
干旱缺水是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干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在内蒙古东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湖泊众多,从80年代以后逐渐缩小干涸。
2.2 人为因素
内蒙古地区人口的增长和社会需求的扩大,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也破坏了传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内蒙古地区的草原被进一步开垦,也使草场面积锐减,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从以放牧为主转变成以农耕为主。内蒙古土地利用的强度也逐渐加大,连年耕作和倍增的牲畜又集中在逐渐减少的草场,加大了放牧的负载;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增也使樵采活动加强,这些都构成了导致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导人为因素――过度开垦、放牧和樵采。
3 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对治理土地沙漠化采取的措施及伦理思考
3.1 治理措施
3.1.1 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一旦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弹性”限度,就容易发生土地沙漠化,而一旦减轻了这种压力,生态环境就可以一定程度的恢复。内蒙古地区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种植植被和草场的保护,为大面积土地恢复地力,恢复植被创造条件。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更新改换品种,发展适合舍饲圈养;二是把然草场全部承包到户,打破了吃“大锅草”的局面,解决了管护问题;三是帮助农民种植高效牧草,使大面积草场得到恢复;四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建设高效农业,引导农民种植适合的农作物,为大面积退耕还草奠定基础。
3.1.2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土地沙漠化综合整治
在沙漠化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服好务,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从总体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进一步开源潜力不大。从长远计,应以节水为重点。在流域用水上统筹考虑,统一调配,限定各段的用水量,保证实现生态平衡的最低限度用水量;在地下水开采上,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加强管理,慎重开采地下水。引洪淤灌、拉沙造田是运用天然降水治理沙漠化的有效经验,应大力推广。发展节水灌溉,搞集约式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沙漠化土地整治创造条件是有效途径。
3.2 伦理价值
3.2.1 生态文明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基础
“生态文明”就是在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前,人类认真反思和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摆脱生存和发展困境做出的理性选择与科学回答。生态文明视人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原则,要求人类的发展以保护和尊重自然为前提,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进,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整体好转,局部恶化”成了描述我国生态环境的惯用术语,就是这个“局部”,仍存在大问题。所以我国生态文明道路必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而应该致力于贯彻生态文明指导下的长远大计。
3.2.2 树立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生态伦理价值取向
要用科学发展观取代“竭泽而渔”的传统增长观念。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发展观和伦理认识,与生态文明在价值层面高度契合。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摒弃轻视生态和征服自然的思想,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确保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共存共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理念,使得我们最终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才是生存之本,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引人深思的伦理问题,是人类发展的“成功之果”。
4 结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和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文以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为例,通过对内蒙古环境的破坏分析和探究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伦理关系。土地沙漠化的恶化指明了人们要担负应有的伦理责任,保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由此,生态文明理念为全人类发展奠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十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不可或缺之一。
【参考文献】
[1]卢风,刘湘溶.现在发展观与环境伦理[J].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4).
目前人类各项涉海活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涉海活动的频繁性、多样性与公共性。随着人类各项涉海活动的日益增加,海洋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对海洋资源进行文明有效的开发管理亦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我国目前对于海洋伦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开始起步,更多的学者与专家对于海洋伦理在人类涉海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影响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重视。将海洋伦理作为一种完整的规范的体系应用于促进各项涉海活动以及提高人类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之前,将其理论性质与规范体系做出详细的界定与条理的分析至关重要。目前学界对于海洋伦理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洋伦理的内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研究相关问题的基础。对于概念、内涵的模糊性势必导致研究方向的盲目性。对于"海洋伦理"的定义应从其根基--"伦理"的内涵开始研究。"伦理"因其内涵和外延的特性而多种多样。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1]其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人们观念中由思辨把握的伦理,一是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伦理。[2]
对于"海洋伦理"的定义,国内学者并未达成一致见解。侧重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视角就会形成思路不同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主要从生态伦理、公共伦理和公共行政伦理三个领域对其做出了相关阐释。
学者邱文彦、吴成根,滕娜以及王刚、吕建华从生态伦理三个角度对海洋伦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海洋伦理"一词较早出现于台湾海洋大学海洋资源管理研究所邱文彦教授的《海洋新伦理--跨世纪的环境正义》一文当中,其主要思想是将海洋作为一国国土,质疑了台湾现有法律的现实执行性。他认为我国的海洋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在"永续性"和"跨时代公平正义"上,还有很多有待商榷的余地。[3]但其仅将海洋伦理作为生态伦理和环境正义来探讨而未对海洋伦理的内涵及特殊性作详细阐述。学者吴成根结合人类涉海活动愈加频繁,由诸多海洋行为引发了道德关注的现实状况,从全球范围和国家层面将海洋伦理体系的建构上升到海洋伦理学这一学科理论的创建层面。[4]其更多的将伦理学作为海洋伦理的研究基石,以生态伦理的观念阐述海洋伦理体系的建构,对于海洋伦理的内涵阐述欠充分。滕娜认为海洋伦理是一种海洋环境道德,是人们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而自觉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实践的总和。[5]其更多的是将伦理与道德,手段与目的相等同,仅仅将人与海洋作为海洋伦理的调整对象。学者王刚,吕建华从生态伦理角度探讨了海洋伦理的内涵。他们认为海洋伦理是一种生态伦理,我们在构建海洋伦理的过程中所关注的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之间关于人类是否是自然界唯一的价值体的争论, 而是他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和敬畏的心态, 这种心态对于海洋开发显得尤为重要。[6]与此同时,他们认为海洋伦理也是一种公共伦理。
学者俞树彪将公共管理学作为海洋伦理学的元理论,以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学、伦理学为学科基础,认为对于海洋伦理内涵的界定至少应当包括:生态公平,公共正义,全球责任,人海和谐,敬畏生命,大海有机和边际效应七个方面。[7]其将人类作为价值论的本体,更着重强调人类涉海活动是一种管理行为。
学者吕建华,吴失在海洋伦理内涵方面加入了公共行政伦理这个创新性的视角,以公共性为基础元素,将海洋伦理纳入到公共行政管理的范畴。其从海洋伦理的诸多特性进行探讨:生态性、公共性以及行政性,探讨层面相对较广泛。
一、什么是“看与被看”
“看”不仅是人的一个自然的、自在的行为,还应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的行为。在社会学的视阈内,“镜中自我”理论就是“看与被看”关系的最好解释:人作为存在的主体,往往会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观察“他者”,也就是通过观察别人,进而对自我再确认。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首经典诗句,卞之琳的《断章》,也是对“看与被看”关系恰如其分的一种描述。
二、旅游业中的“看与被看”关系
在旅游业中,“看与被看”的关系似乎简单而又明确,那就是旅游者和旅游对象的关系。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由于相关主体的多元性,这种关系的呈现方式要复杂很多。依据世界旅游组织(UNW TO)所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里的内容,“旅游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就包括政府、旅游业从业人员及组织、旅行者、当地居民和旅游目的地东道社区代表;其他法人和自然人包括专注于旅游、直接涉及旅游项目的非政府组织和旅游服务提供者等。
所以,旅游业中“看与被看”可以涵盖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地居民之间,以及作为道德人的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与自然环境之间等多重的、复杂的关系。
基于化繁就简的需要,旅游业中“看与被看”关系的主体,可以有选择性地简化为旅游者、旅游对象、旅游行业组织。其中,旅游行业组织和旅游对象需要去了解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兴趣和期望的情况,并努力使他们在文化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同时,旅游行业组织、旅游者等“旅游利益相关者”还要“抱着对不同、哲学观点和伦理观念容忍和尊重的态度”,处理好与旅游对象的关系,例如“旅游活动的开展应当与东道地区和国家的特征与传统保持一致”。三者之间通过直接的、自发的、非附属性的接触,增进友谊和理解。
其中,旅游对象通过旅游利益相关者实现。也正是由于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旅游对象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的展现物,而是大多依照旅游者或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而塑造展现物。
三、“看与被看”关系的伦理关照
然而,旅游业中总是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例如:旅游对象是否会成为了依照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塑造的展现物?三者的利益诉求如果出现冲突,那么最好的协调途径又是什么?如何修正“看与被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
对于这些问题,似乎可以作为一种对以上问题的回应:将伦理作为核心定义的生态旅游正在迅猛发展。根据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生态旅游应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
在此,曾经身临其境却又置身事外的旅游者被赋予了道德责任,旅游者在“看”的同时还处于“被看”的境地。比如旅游黑名单制度,在将不文明游客纳入此黑名单的同时,还与诚信平台进行有效对接,因攀爬雕像的陕西李某等人已经被记录在案。
作为旅游对象的“自然区域”,其传统意义上单纯的“被看”身份也在改变,它通过其道德――也就是“旅游利益相关者”――表达了要求被保护的伦理诉求。比如中国曾有多处世界遗产被黄牌警告:苏州古园林因为政府计划在拙政园周边兴建博物馆而受警告;明清皇宫紫禁城遭遇警告,是因为故宫周边原有建筑生态环境越来越与故宫明清建筑风格不协调;云南的“三江并流”被警告,原因是旅游开发过热和大坝建设。
旅游行业组织则一直处于自我再确认的状态,一批旅游相关的规范相继出台,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旅游法》第四十一条规定:“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旅游者的风俗习惯和,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公德的行为。”
那么,在这种“看与被看”关系的背后,其伦理关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笔者以为,回应的要点大概有四:
(一)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都应该被置于伦理的规范之内,旅游业的相关行为也是如此。
(二)作为道德患者的自然环境/旅游对象,可以拥有道德人,如旅游利益相关者。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进程,信息化及现代化的逐步实现,使各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缩短了人类生产生活需品的时间,拉长了人类的自由时间。在我国,由于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5天工作周制及三个节日长假制度,使人们有了更大的经济能力和更多的自由时间来用于休闲,并且开始发展高品味、高层次、高质量的健康、向上、轻松、从容的生态休闲。对于生态休闲的定义和生态休闲的本质问题,尽管目前也有学者提出,但很少有人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进行深入地研究。生态休闲是建立在休闲的基础之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融入自然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或者可以说,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暂时放弃人类特有的、以人类为主体的观念,接受自然和感受自然环境,使身心处于“无为”或零度心态的状态。生态休闲的实质是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态环境的体验,作为休闲的一种特殊形式。
1 生态休闲的伦理属性
生态休闲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休闲、绿色休闲、原生态休闲,同时也是一种高质量休闲。因此,生态休闲应当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兼顾休闲相关利益群体。伦理属性是生态休闲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生态休闲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生态休闲作为大众休闲的更高级形式出现,所反映的是对传统大众休闲批判反思的结果。人的休闲活动有着多种价值取向,诸如以解除体力上的疲劳为价值取向,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为价值取向,以满足基本需要为价值取向,以追求享乐为价值取向等。但只有建立在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道德价值取向基础上的休闲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态休闲。杰弗瑞戈比曾把人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重新定义休闲”的基本方面。那么,人怎样才能获得这种自由发展的条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关键。尤其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消耗,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困境的今天,保护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就越来越成为人们满足休闲需要,提升休闲质量,并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前提。生态伦理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揭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休闲中的道德价值意义。
其次,生态休闲概念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描述性的事实如何的概念,而是一个应该如何的伦理概念,这是生态休闲与其他休闲形式如艺术欣赏、聊天谈心、旅游、娱乐、购物、园艺、阅读、健身锻炼等传统概念的重要的区别。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休闲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为一体的意境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自中国古代,休闲就“崇尚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推崇静观、独处等宁静的状态”。但中国古代休闲对人与自然交流与融合的追求,与今天可持续休闲方式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为一体的意境追求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追求修身养性,“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而后者则是社会迈向后工业阶段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是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自觉要求。
最后,生态休闲是对传统休闲的道德修复,或者说是休闲者和休闲利益相关者义务和责任的追加。在社会迈向后工业阶段的急速变迁中,影响休闲质量的诸因素发生了显着的结构置换,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与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环境因素在休闲质量结构中的地位突出。休闲的可持续伦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为人们认识休闲质量,确定追求高质量的休闲目标,评价并规范休闲行为,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我们应该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生态价值、存在性价值,即在维护整体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多样性与不断优化中的作用。这种内在价值是自然界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在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过程中,依靠自身创造出来的,它对于维护整个系统的存续、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正确定位自然界价值的基础上,可持续伦理进一步要求人们珍惜和爱护地球上的生物,尊重并维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因此,人类必须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协调出发,自觉承担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义务;自觉担负起保护自然界,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的生态责任。
2 生态伦理道德观为生态休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伦理支持
生态伦理的道德观念体系包含和谐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及生态消费观,生态休闲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着新的生态伦理观念,而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又将驱动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对重新塑造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培养人类对后代的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伦理观有引导作用。因此,生态伦理道德观对生态休闲的构建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生态伦理包含的和谐自然观有利于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环境道德观
生态伦理的和谐自然观要求人类与自然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关系,人类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把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规范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破坏大自然,浪费自然资源,就等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就等于是在慢性自杀。人们秉承一种生态危机意识,才能担负起保护地球、保卫家园的神圣职责。
生态休闲提倡回归自然,因为人类的生存从物质到精神都离不开自然,而今天的人离自然越来越远。在无知和贪婪之下,人拼命掠夺和滥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匮乏,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紧张化。大自然中体现生命力的“绿色”正在丧失,环境意识觉醒的人们渴望到原始优雅的自然中,享受生命的绿色之美,绿色化。杰弗瑞戈比认为,“从美学的角度上看,如果空气更加清新,树木不再被砍作木柴,机动车和大货车不再制造大量的噪音和尾气,环境不再因为人类的能源消费而发生大的变动,那么社会休闲活动的质量将在这种环境下得到很大的提高。”如今的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在回归自然、涵咏自然中体悟宇宙之道和人生至境。近年来不断呈现的农家游、郊区游等生态休闲形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即便是一些现代人造新景观,也都在不同程度地着意营造人与自然相谐的环境和氛围。例如上海郊区最大的旅游度假区太阳岛,高尔夫球场、室外网球场、田园式度假村等一流的休闲娱乐设施,与鲜花、绿树、流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因此,休闲者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环境,尊重大自然的价值,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确立新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调节功能,合理协调旅游者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休闲活动符合大自然的规律,进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2.2 生态伦理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建立生态休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观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承认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生态系统的规律性,摒弃以往那种只顾产出、不顾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方式,在求得发展以“满足需求”的同时,要顾及“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蕴含着制约因素。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即自然资源与环境。不言而喻,人类的存在和活动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要保持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指导使人为干预自觉地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生态休闲是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体现,强调整体和全面的理念,在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过程中,人们应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维,即人与人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当前与未来的协调。休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关注人、关注人的祖辈传流的历史文化,也关注人类未来的走向,人们应该增加对休闲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生态意识和伦理观念,建立起对休闲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的保护意识。休闲管理者以整个地区协调的区域规划为基础,对休闲地区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在保护当地厚重的自然遗产和优美的人文景观的基础上,适度发展休闲资源,保持休闲地的绿色生机;同时重视生态环境承载力,自觉将游客限制在承载范围内。因此,管理者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经济社会问题,还要关心生态环境问题,即要实现该地区的生态化发展。此外管理者还应注重培养游客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美,使生态休闲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转贴于
2.3 生态伦理的生态消费观有利于树立生态休闲的生态消费观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消费问题很少被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来加以重视。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人们充分意识到,正是由于在消费问题上缺少规范和约束,才使得人们对自然环境破坏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提倡合理的、健康的消费是生态休闲环境伦理的重要规范内容。
生态休闲作为一种消费行为,既有物质消费的内容,又有精神文化消费的内容。生态休闲提倡合理、健康的消费,反对奢侈浪费:一是以精神消费为主,适当辅以物质消费活动。在生态休闲中,参与该项活动的人群主要以获得生态感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境界为目的,因此其消费活动主要把满足精神需要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要与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要求相适应;二是生态休闲者在参加生态休闲消费活动时,不应把这种消费仅仅看作是个人的爱好,进而尽情地大肆消费或奢侈浪费,而应遵守“绿色”消费的行为准则,将生态休闲视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手段,努力使休闲消费行为不破坏生物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真正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
总之,生态休闲必须建立在生态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要求休闲的参与者包括开发者、经营者与休闲者都能在享受环境、认识环境的同时,共同开发其内涵的、丰厚的道德底蕴,为生态休闲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伦理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59-64.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04902
1 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进逻辑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由学者Sheldon首次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后,企业界也相继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如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David Packard提出,企业应该在盈利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1953年,学者Bowen发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并在书中给出了商人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揭开了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端。总结已有文献,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进逻辑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开创时代,提出企业应将社会责任视为社会义务。
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纷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主要代表为学者H.R.Bowen。Bowen(1953)首次明确提出社会责任的概念,并以规范的方式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商人在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者采取某些行动时,为了遵循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所需要履行的诸多义务”,此概念对后续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也在后续学者如Carroll(1979)、Brown和Dacin(1997)、Sen和Bhattacharya(2001)的研究中大力推广。
(2)第二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发展时期,社会责任概念研究深入、多视角。
20世纪60—70年代,大量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了探讨,研究向多视角,纵深化发展。Davis(1960,1967)、Frederiek(1960)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其中,以Davis(1973)的研究最有影响,他从支持和反对企业社会责任两个方面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并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法律要求的、企业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Bowen和Haire(1975)扩展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方法,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这一研究进一步补充了已有研究的研究方法的不足,使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更具有科学性。
(3)第三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议题的研究,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研究逐渐减少,对社会责任的相关议题研究增多,主要探讨企业社会响应等领域的研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如实证研究等方法。如Shane and Spicer(1983)对污染报告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Carroll(1980)对家族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模型。
(4)第四阶段: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主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繁荣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断发生:污染环境、用工上的性别歧视、恶意收购、恶性事故频繁发生等等催生了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大繁荣。该阶段,主要衍生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等重要的研究议题(侯敏丽,2008)。其中,将相关利益者理论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认为,企业应该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任(C1arkson,1995);Donaldson和Preston,1995),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群、客户、政府。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及维度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自Bowen于1953年提出了企业社会的定义以来,后续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和方向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从国外学术界来看,Frederick(1960)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经济组织的运作的检查以便满足公众的期望;经济组织也应该采用这样的一种生产方法,使生产和分配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福利。Johson(197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能够重视供销商、社区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学者carroll(1979)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Sen和Bhattacharya(2001)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给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对股东、社群、员工、消费者、政府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国外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定义。刘长喜(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综合性社会契约责任,这种契约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伦理责任和企业慈善责任。谢佩洪,周祖城(200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需要企业对股东负责,还需要企业对公司员工、消费者乃至自然环境负责。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一书中提到,环境伦理学的基本主题是——环境保护运动的伦理根据究竟是什么。具体而言,我们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保护自然存在物的义务是何种性质的。关于这一论题,有许多理论给予了解释。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认为,人只对人自身(包括其后代)负有道德义务,人对人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动物解放/权力论(animalliberation/rightstheory)认为,人不仅对自己负有义务,对动物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生物中心论(ecocentrism)认为,人的道德义务的范围并不只限于人和动物,人对所有的生命都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所有的生命都具备成为道德顾客的资格。生态中心论进一步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生态系统。生态中心论大致包括以下三种观点,即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其中,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从传统的价值论伦理学出发,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拥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不能还原为人的主观偏好,因而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所负有的一种客观义务。将环境伦理学与旅游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就演绎为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的伦理思考。
二、大自然所承载的旅游价值
根据罗斯尔顿对大自然所承载的价值描述,大自然所承载的主要旅游价值有以下几点:
1、旅游的生命支撑价值。无论是旅游者还是非旅游者,只要是人类,都存在于大自然的生命支撑系统之中。生态保护运动使我们认识到,文化受制于生态系统,人们在重建的环境中的自由选择仍然是大自然的受支配者。大自然是一个进化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是一个后来的加入者;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价值(good)在人类出现以前已经存在。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价值承载者,人类只是利用和花费了大自然多给予的价值。如果给旅游一个更为广泛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也同样具有生命支撑的价值。
2、旅游的经济价值。通过开发自然物,利用自然景观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使旅游者参与到旅游的活动中来,进行旅游消费。大自然为旅游活动提供了极大的经济价值。
3、旅游的消遣价值。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惬意的、休闲的、具有创造性的感受。愉悦是旅游者对大自然的客观特征具有的感受。旅游者可以在大自然中寻找到更加真实、使他们感动的东西。
4、旅游的科学价值。一些旅游者,尤其是科学家们,在对大自然的探索中,去挖掘大自然的科学价值,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5、旅游的审美价值。旅游者在异国他乡游览自然山水,鉴赏文物古迹,领略风土人情,在对大自然的欣赏过程中,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感,达到美的享受,获得愉快和休息,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6、旅游的历史价值。人类是一个历史存在,在另一种意义上,过去的遗迹又有极大的价值,它们可以帮助了解我们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正是这种驱动,使得一些旅游者进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生命中的一种感动与领悟。
7、旅游的文化价值。大自然的一些景观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强烈地吸引着旅游者前去追求文化的熏陶,通过旅游活动,学习到各方面的知识,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8、旅游的宗教价值。一些旅游者到宗教胜地朝圣、拜佛、求法、取经或宗教考察,在对大自然的沉思联想中产生了一些思想,如有关我们是谁且来自何方,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思想,关于在环境中我们如何适当的行动的思想。通过对这些价值的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价值具有客观性,不能把价值当作满足我们人类的一种偏好,而应该承认大自然旅游价值的客观存在,从而遵循大自然的法则。
根据上述思考,可以用图形表示旅游与旅游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旅游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摩擦
旅游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在摩擦中彼此协调、存在、发展。旅游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优美的自然风景和舒适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影响旅游者旅游的满足程度,破坏旅游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环境,可以实现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消极影响,即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环境产生的破坏和污染问题。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的状态对旅游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令人身心愉悦、非常舒服的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享受这种惬意与舒适,这样的环境还可以激发旅游者自觉的投入到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为友的情境之中;而一个破坏非常严重的自然环境肯定会让旅游者感觉不舒服,不仅会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有所损害,对于旅游者将来的选择和其他潜在旅游者的选择都会形成一种冲击,不利于旅游地长期的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实是一种在摩擦中发展的关系,二者在摩擦中冲突,也必将在摩擦中演化出一种和谐的旋律。
四、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的伦理思考
环境伦理的提出,为旅游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注入了新的力量,同时也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它对于重新塑造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培养人类对其后代的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伦理观,起到了显著的引导作用。对旅游者而言,旅游者应该正确对待旅游者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而要实现旅游活动融洽的氛围和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旅游者应该首先从以下几点做起,确立新的符合道德规范的、彼此认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者之间的伦理关系。
1、确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环境道德观,爱护旅游生态自然环境。罗尔斯顿认为,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平等的道德原则,不要再以人为唯一的尺度,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道德对象由人扩展至自然界,承认自然界和人有同等的存在和发展的权利,强调人和自然的平等关系,以“人——自然”共同体的协调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给自然赋予应有的道德地位,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平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
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自然的掠夺与破坏则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问题,而且具有社会性。旅游者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环境,尊重大自然的价值,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确立新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调节功能,合理协调旅游者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使旅游活动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2、树立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协调的理念,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在人与大自然之间,也就是人与人的生存环境之间,人虽然占主导地位,但是二者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协调的和谐关系。所以,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的发展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考虑下一代人以及他们子孙后代的需求,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而要顾及人类发展的未来利益。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以经济为准则,还应该以道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合理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在旅游自然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破坏。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自然生态环境道德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人类生存方式,不但体现在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更体现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道德价值观当中。所以,在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维,即人与人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当前与未来的协调。所以,应该增加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伦理观念,使人们建立起对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的保护意识。
4、对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加强环境伦理观念的教育。无论是旅游者、旅游企业,还是旅游目的地的居民,都会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环境伦理方面的教育,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环境对于旅游活动的重大意义,从而能够以伦理道德观念来指导他们的旅游行为。
5、不仅要对自然生态环境采取伦理态度,也应该考虑人文环境的伦理。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是非常密切的,二者是一个综合体。人文环境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它的破坏会从另一个侧面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甚至影响旅游业的整体、长远发展。所以,把二者结合为一体,才可以说是真正把伦理融入了旅游的环境系统之中。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原则和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两类定义,一是广义社会责任,例如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Archie B. Carroll(1979,1991)提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另一种是狭义社会责任,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戴维・普卡德提出“企业不仅要赢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赢利之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本制度设计采用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本制度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
(二)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术语是美国戴利教授在1972年的学位论文中首创的,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一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利用会计核算形式衡量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从而揭示和测定这些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的总体资产。
根据社会责任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完成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除经济责任(赢利责任)之外的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本制度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其对象是企业,属于微观会计。
(三)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推动我国企业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和谐发展的经营理念,将追求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有机统一,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我国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赢得“话语权”,也是至关重要的。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社会责任的诸多方面,具有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层次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要形成阶层性的功能群,每项上层指标都要有相应的下层指标与其相适应;整体性是指不仅要注意指标体系整体内部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整体的功能和目标。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拟定、指标的选取、公式的推导、数据的采集等都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坚持科学性的原则,才能有效保证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和客观性,评价的结果才具有可信性和决策有用性。
(3)目标一致性原则
选取评价指标时要考虑行为目标的一致性,即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要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4)时效性原则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要随时跟踪实际情况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未然,同时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否则,可能会因不合时宜而导致决策失误或非优。
(5)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做到概念明确、定义清楚,能够方便地采集整理数据和收集情况,而且,指标的内容不应太繁太细,过于庞杂和冗长,否则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6)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指标,应满足可比性原则,即具有相同的计量范围、口径和方法,同时指标值应经过归一化处理。这样使得指标既能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又便于比较优劣,发现问题。
(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满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应进行量化处理。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较为准确地揭示实际情况,尤其对于一些缺乏统计数据的定性指标,可采用科学方法使其量化。
3.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007年12月29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研究[2008]1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分四大部分,系统阐述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虽然《意见》主要针对央企提出,但其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分类,以及细化各种责任指标,最终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意见》第三部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另外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报告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本制度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标准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指标体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标准层是为了达到指标体系的目标,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所作的基本分类;指标层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分类的细化和具体分类。
二、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一)企业经济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企业经济责任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最早仅仅被界定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变化,企业经济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将企业经济责任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部分是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一种新观念。本报告采用国际经济伦理学会主席、美国圣母大学多萨商学院国际商务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1)赢利或利润的最大化:短期的和长期的;(2)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3)所有者与投资人的财富的保值和增值;(4)尊重供应商;(5)公平对待竞争者;(6)保护雇员利益,包括保留和增加工作岗位、公平支付工资和社会福利、对雇员进行再教育并向雇员授权;(7)服务消费者。
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以使投资者满意并维持企业运行的价格,按社会需求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经济责任报告与传统的财务报告在内容方面有着重叠之处,但在原有通过披露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经营绩效的基础上,经济责任报告还应侧重于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资源配置、产业优化、管控能力、风险防范、客户服务、核心竞争力等信息的披露,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及时反映、评价和预测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合理决策的目的。
3.经济责任的指标分解
根据上述分析,本报告将经济责任分为以下6类:经营理念类指标、经营目标类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类指标、强化经营管理类指标、完善客户服务类指标和经营绩效指标。
(二)企业人力资源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人力资源责任定义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的责任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人力资源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资源,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具体说,人力资源责任包括:维护劳资雇佣关系,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素质进行培训,人才的晋升,关爱弱势员工和家庭。企业有责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攸关者地位,维护好劳资、雇佣关系;企业有责任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落实员工的保险保障权益,给员工提供归属感;充分发展员工的潜力,提供再培训再晋升通道;企业有责任关爱贫困员工及其家庭。
2.人力资源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社会责任会计中报告企业对人力资源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其中通过支付员工工资、激励机制等完成其承担的依法支付现金或股权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过员工培训、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完成企业对员工的道德伦理责任。
3.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分解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会与业主的劳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职工保障、工伤率、职工素质、培训、人才晋升通道、贫困救助等8项。
(三)企业社区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社区责任定义
社区责任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盈利目的的过程中,对其所在社区应尽的义务,或企业对所在社区整体繁荣发展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带动所在地区的发展,为所在地区政府贡献财税收入,为当地居民谋福祉,促进当地经济整体均衡良性发展等。
2.社区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区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对所在社区所负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企业发展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该把促进社会创造繁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承诺,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地区,作为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上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以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社区责任的指标分解
考核企业社区责任完成情况的指标包括:贡献地方发展和公益事业捐款两个方面。
(四)企业环境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环境责任定义
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其产生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企业目的实现的客观性、公司权利的社会性及股东利益的相对性。
2.环境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环境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社会环境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理念和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通过环境保护设备、环境保护技术、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三废的治理等,努力减少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百姓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完善环保管理及监督制度,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使环保设施与主机同步高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周边环境友好发展、和谐共赢的有效途径,力争实现和谐共赢、共享共生的发展模式。
报告公司环境责任的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所做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各方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实施现状,通过报告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有利于达到企业环境责任目标,实现环境、社会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环境责任的指标分解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环境责任指标可以分解为:环境保护理念、环境治理目标、环保设备投入、环保技术投入、“三废”治理情况、厂区环保投入等。企业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设定特殊指标。
(五)企业安全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安全责任定义
安全责任是企业对其安全生产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应做好分内之事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以及未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惩罚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个岗位上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时,根据个人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承担相应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不同岗位的人员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义务,即职责;另一方面是对未能按照安全规范作出相应行为的安全主体给予相应的批评、惩罚。安全职责包括:(1)安全职位和安全职责,即一定岗位上的人员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义务;(2)职业道德定位,即安全生产责任的存在可以避免利用职务之便的徇私行为;(3)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2.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安全责任的成本和效益。通过落实安全责任的理念,制定安全生产总目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安全监查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落实责任,检查安全责任履行情况,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责任的指标分解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安全理念、年度安全生产总目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文化、安全绩效等。
(六)企业创新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创新责任定义
企业的创新责任是承担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生产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等责任。企业的生产创新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等实现;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通过采用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取得结构优化等;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管理流程、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实现。
企业的创新责任,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技术上和应用技术上的创新,例如产品的设计、在组合功能方面的创新等;另一面创新就是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的创新,这个创新也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提高速度、提高竞争力方面。
2.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公布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本和效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的阶段。随着国内外产业差距的逐步缩小,技术引进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中国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通过自主创新,缩短与竞争对手,尤其是国外竞争对手在技术水平、技术积累和技术开发能力方面的差距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更加详细和系统地披露企业创新责任履行情况,将达到帮助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行业地位及行业发展潜力,最终完成科学决策的目的。
3.创新责任的指标分解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设备创新、项目创新、财务创新、管理创新等。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会计报告设想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企业对投资者、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披露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格式设想
本制度将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分为六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责任。具体应当披露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等。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
2.人力资源责任。披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的信息,如劳资关系、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人才晋升通道等。
3.社区责任。披露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对公益事业投入以及企业的公益捐赠等。
4.环境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以及企业为优化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
5.安全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安全培训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安全绩效。
6.创新责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二)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
1.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多渠道采集数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实际付出代价,可以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投入金额、成本费用以及实际收益可以从企业财务部门所掌握的财务数据中进行分离整理,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数据;而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数据,也可以采用实物量或者相对数指标进行披露;同时,财务部也不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唯一信息来源,一些财务部门难以掌握的指标数据,可以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获得。例如,人力资源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人事部门提供,创新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技术部门提供等等。
2.兼用数据分析、文字说明等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要由数据指标构成,但对于无法用数据计量的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性说明。例如,环保责任指标中,某企业“环保先行,绿色生产”的环保理念,以及多年来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共完成绿化面积87.33公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良好,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并获得了“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需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说明。
3.特殊指标的计算公式说明
本文所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除了要求企业披露各项指标的上年数据和本年数据外,还单独设立了“贡献率”这个报表项目,用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的投入产出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此外,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专业性较强的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与数据来源,应在报告中予以独立说明。
(1)履行经济责任的指标
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利税等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产总额、净资产及总资产报酬率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动力、工作效率、计划完成度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产品销量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5)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2)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
1)技术人员比例对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
2)人均培训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3)累计培训人数与违章作业的次数的影响。
4)高级工的人数对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气废水减排的影响。
5)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3)履行环境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源节约对企业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量的影响。
3)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水废气的减排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4)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4)履行社区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指标对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企业修建城乡公路对当地区的社会贡献。
3)为当地建设消防站、防疫站、希望小学等公益事业投入对地区的贡献。
4)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5)履行安全责任的指标
1)企业安全检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安检次数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的影响。
3)违章作业的次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4)专职安全管理队的规模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5)工伤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6)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6)履行创新责任的指标
1)创新责任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创新项目开发成本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创新项目开发收益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必要的科目收集汇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数据。这些账户可以在企业财务会计账外单独设账户进行会计信息的归集。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分别设计: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成本、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安全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创新责任成本。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贡献、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社区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安全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创新责任贡献。
账户格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贡献账户可以采用棋盘式格式。在账簿中,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项目的详略情况分类设置栏目,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管理的特点设置项目,分别累计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计量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账户的数据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账户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或贴现值进行会计计量。
企业定期随财务报告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部门应随时更新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具体指标项目,使报告可以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保持同步。
2.非财务类指标数据与本企业其他部门数据的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标数据不仅来源于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和产出成果也息息相关。因此,财务部门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编制时,应注意各种非财务数据的日常积累,并且与其他数据来源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做到数据共享,从而保证所披露的数据可以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各方面情况。
【参考文献】
[1] Archie B. Carroll,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 (1979): 497-505,1997.
[2] Archie B. Carroll,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 July-August,1991.
[3]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EB/OL].省略pc.省略.
事实上自然界或其中的各个物种即便不具有内在价值也应该而且可以得到保护。反之一定要将“内在价值”赋予自然界的物种或生态系统如果不是属于概念的误甩那么或者将陷于理论和实践上的窘境,或者走向神秘主义甚至导致伦理观念的倒退,总之未必有益于环保事业,因此我希望在这里把一些具体问题暂时放一放专门考察一下“内在价值’概念的问题。
环境伦理学家是如何使用“内在价值”概念的?
按照J?奥尼尔的归纳我们知道环境伦理学家们对这个概念起码有三种不同用法。第一种用法,“内在价值’等于“非工具价值’(non—instrumentalvalue)其具体含义是说“如果一个对象自身就是某种目的(end)它就具有内在价值。”“内在的善(goods)就是作为其它的善之所以为善的原因的善。”奥尼尔举着名生态学家奈斯为伊i奈斯说:地球上非人类生命的良好存在本身就具有价值。这种价值是独立于有限的人类目的的工具有用性之外的。”①在第二种用法中,对象的“内在价值’是就其“内在属性、特征”(properties)而言的。奥尼尔举伦理学家G-E。摩尔的用法为例:“说某种价值是'内在的仅仅意味着当你问有关事物是否具有或在什么程度上具有内在价值的问题时只考虑该事物所具有的内在性质(intrinsicn^rture)”②奥尼尔意识到“内在性质’的说法并不足够清楚他认为还有必要把“内在性质”定义为一事物所具有的“非相关的属性”(non—relationalproperties)即一事物与其它事物所不同之处第三种用法“内在价值”是“客观价值’(objectivevalue)的同义语。这里的意思是强调事物具有的不依赖评价者评价的那些价值。所谓不依赖评价者的评价又有两种意见弱的客观价值论认为这种价值在评价者不在场时仍存在;强的客观价值论则认为这种价值根本就与评价者的态度、偏好等无关。
奥尼尔认为,环境伦理学家与这三种含义的关系是这样:主张有环境伦理就要承认非人类生命存在具有上述第一种含义的内在价值。而为了给这一论点进行辩护,则需要引用上述第二或第三种意义的内在价值观。因此这几种含义的重叠使用或相互渗透也是不可避免的。
国内一些环境伦理学家也主张承认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如陈昌笃先生认为,沃斯特(Waster)所说人类必须加以尊敬的、自然界的秩序(order)格局(pattern)就是非人类生物的内在价值。④又如余谋昌先生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并表示说:“我们就要承认不仅人是目的而且其他生命也是目的;我们不仅要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在这里价值主体不是唯一的,不仅仅人是价值主体其他生命形式也是价值主体’。⑤这里作为“目的’或“主体’的价值显然是指内在价值依我看奥尼尔提到的“内在价值’的三种用法第一种是问题的关键第二和第三种则是对第一种用法含义的进一步说明、补充或强化:既然你承认内在价值是自然物也具有的那就必须说明它是什么和我们如何可以了解它们。在对它们进行分析以前我想提示的是所有这些用法都具有一种自然科学的倾向,或者是在那种话语系统中才好理解的。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这里似乎还有一种特殊的“禁忌,他们尤其怕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所有的“事”不弄到“物质”层面心里就不踏实。所有这些使他们在谈论价值问题时不太得心应手。
刘易斯的价值分类法可以给我们什么帮助?
有了前面的分析,我们就大致可以揣测环境伦理学家们在说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时可能是什么意思但这些说法是否合理我们还需再拿出一个分析框架,以对环境伦理学家的概念使用是否合适做出检验。我们先来看哲学家是如何处理价值概念的。
价值的基本含义当然就是“善”或者“好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但要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好”或“善’甚至“至善”,却的确不容易。哲学家们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刘易斯(C.I.Lewis)就把价值分为五种。⑥在刘易斯的划分中,第一种价值是“功利性”(utility)或事物“相对某种目的而言的有用性”(usefulnessforsomepurpose)不妨称为“功利价值第二种价值是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extrinsicorinstrumentalvalue)即对于某种被欲求或好的东西具有手段意义的善;第三种是“固有价值’(inherentvalue)或“善f生’(goodness),对其的进一步解释是“例如当一件艺术作品被审视或倾听时导致美好经验产生的审美价值”;第四是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或者作为一种目的或者就其本身就是善的或被欲求的事物(beinggoodordesirableeitherasanendorinitself)这种价值也是被前面第二和第三种价值所假定了的;第五种是辅助价值(contribu-toryvalue)或“一种经验或一部分经验对于其所属的整体奉献的价值(但不是作为一种手段或对象)。
保罗?爱德华兹(PanlEdwa4)主编的《哲学百科全书》“价值和评价’词条不仅介绍了刘易斯的分类法,还举例说明道:“一块木头对制造一把小提琴有用’(因此木头具有实用价值),“一把提琴作为手段对于一段美好音乐具有外在的善’(因此提琴对于音乐具有外在价值)“一段使人听上去陶醉的音乐具有固有的善’(由各种形式要素构成的完整音乐作品对于审美的人具有固有价值)“而听音乐的经验具有内在的善或假如这经验本身是惬意的它因此就是有价值的’(人的审美经验才是内在价值是善本身)“而如果它还作为一个部分为一个夜晚或周末增色它就具有辅的善”(人的幸福感即内在价值是可以在量或质的方面给以强化的)这儿括号里的话是我的夹叙夹议或我的理解。
在刘易斯价值分类法的参照下我们现在就可以知道自然物除去经济价值之外的其它价值并非一定就是内在价值仅仅证明自然物具有非实用功利价值还并不等于证明其已经必然具有内在价值了。比如不少环境伦理学家提到过森林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休闲价值和审美价值这时森林就像一首乐曲,但它还不等于内在价值。可见奥尼尔所举某些环境伦理学家在“非工具价值’意义上的第一种“内在价值”的用法是不恰当的。
奥尼尔所举第二种用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所谓“内在属性’如果是指某种物理属性、化学属性一类的属性那么就与价值无关而只是一些事实问题而如果与人的感受、利害等有关它至多还是刘易斯所谓“固有价值’。例如我们把森林比作音乐那它必定含有某些与人类健康及审美心理相对应的规律或要素。而奥尼尔所举第三种用法即“客观价值”如果存在显然也只能被理解为某种“固有属性’。我们不得不承认按照刘易斯的分类法,所有环境伦理学家的“内在价值’概念的使用都是某种误会。对自然物具有非工具价值、非功利价值、非经济价值的强调无非是要人们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这些“物,认识其外在价值结构的复杂f性而仍然无法使人相信它们具有内在价值。
语义的澄清可以消弭许多无谓的争论,也才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如果所有的分歧都在含义的梳理、用法的统一后消除了,不仅讨论可以停止而且结论就是环境伦理学的崭新出发点根本就不存在。
刘易斯价值分类法的局限
刘易斯价值分类法的优点是比较全面,它考虑到人们在进行价值判断时的大多数情况与之相比环境伦理学家们在使用内在价值这个术语时有些简单化当然这里还不仅是一个概念内含“错置’的问题即环境伦理学家们将某些意义的外在价值误认为内在价值这里还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因为刘易斯对价值分类时已明确表明第二和第三种价值是以第四种价值为前提的其实第一种价值又何尝不是以第四种价值为最终依据的呢?这就是说,在价值的几种用法间是有一种逻辑结构或相互关系的。甚至在我看来只有刘易斯所说的第四种价值即内在价值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所以有关的环境伦理学家如果离开了上述第四种意义上的内在价值谈论问题,那么他们的理论注定是有缺陷的、缺少说服力和感召力的。
当然,刘易斯分类法只是一种语言用法上的分类其中说的“目的”或“善本身”并不是对(内在)价值的定义而只不过是它的“同义谞’。在对刘易斯分类法的解释性例证中可以看出,内在价值即一般所说的价值就是指人的审美体验一类的积极心理感受这才是对价值所做的一种例证式定义。这种观点在现代思想家当中,尤其是英美的伦理学家中居主流的地位。
人们也许会不赞成上述对内在价值的定义我们也不在最终的意义上赞同它,但是离开人的好恶利害谈论(内在)价值的确是件离谱的事。
应该说在环境伦理学中,“动物解放论”(如P?辛格等)与刘易斯的理论最接近因为他们是将动物具有的感觉能力,尤其体验痛苦的能力与人的类似能力相比照希望人也能将心比心慈悲为怀。这种想法的确与佛教的思想有近似之处,但是这种伦理学的基础依然是很脆弱的。即使是在被广义地称作享乐主义(hedonism)的伦理学当中,也有一些理论认为,纯粹的(pleasureorenjoy?ment)不足以作为善的标准或规定性,只有幸福、满足(happinesssatisfaction)等更高级的情感体验才可以作为价值的底藴而幸福或满足涉及更多社会生活内容,涉及更加社会化的评价尺度。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除了刘易斯外还包括杜威、帕克(Parker)、赖斯(P^B^Rice)等并且这些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其近论传统(休谟、边沁、J°S。穆勒等)的修正。这样一种修正已经使享乐主义的伦理学与反享乐主义的某些理论(如F°H°布拉德利的“自我实现”论)在一定程度上靠拢了。
也许,一种经验主义的哲学只能以一种经验作为价值、善或好的定义无论刘易斯还是上述词条的撰稿人弗兰克纳(W。ICFrankena)以欣赏音乐获得的美好经验来论及内在价值的确是相当聪明的。但对我们来说经验论哲学的心理主义局限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无论是以还是幸福、满足等对善或价值进行最终的规定都是不够的这里或初级或高级的个人情感只是一种伴随性的心理活动。
在经验主义哲学之外观念论的哲学提供过关于价值、至善的其它一些方案。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是“卓越的活动”(eu^daemoniaexcellentactivity)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至善是“与上帝的沟通,斯宾诺莎认为是知识;布拉德利认为是自我实现;尼采认为是权力等等。
还有的哲学家认为最高的善或价值是多元的(pluralistic)这些并存的至善可能有、知识、审美经验、美、真理、美德、和谐、爱、友谊、正义、自由、自我表达等等。这些相互冲突的理论导致了认识论上的怀疑进而其中的大多数被今天一些主张“分析”的哲学家当做“形而上学”加以拒斥。然而无论在私人生活还是在公共生活中,这些价值观念显然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国内许多环境伦理学家甚至价值哲学家来说,主张“内在价值”在经验或观念当中是危险的;在他们那里一切重要的东西首先都必须是“物质的”,内在价值也不例外。人的创造、幸福与尊严在他们那里不能成为最高的价值;他们也难以参与国外学者在价值哲学方面的对话。他们比较容易承认刘易斯分类法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种意义上的价值并因此甚至没有考虑过真正的价值即内在价值的问题现在我希望正面地谈一谈自己对价值本质的看法。
到底什么是内在价值?
要理解内在价值并不仅仅是要理解人们说“好”的时候的内心感受也不仅仅是不断地了解“好”的种种形式而是要回答最终什么才是“好的”?从根本上说人为什么可以说“好”?这时你才是在谈论价值或内在价值的问题上述刘易斯,或亚里士多德、阿奎纳、斯宾诺莎和尼采的谈论是关于内在价值或价值本质的。
对价值进行说明和进行价值判断是不同的两件事。前者是要说明、描述价值的本质;后者只是应用特定的价值尺度具体评价、度量事物。尤其价值判断是一个可以不断外推的过程呈一种辐射状的结构。所谓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分别也适用我们现在的讨论。内在价值是无条件的就是目的本身,就是至善就是终极的价值或价值的源泉、价值尺度就是所谓价值的本质;而外在价值则是有条件的是需要说明原因的相对价值或内在价值是有直接间接、远近亲疏之分的也可以说是价值的表现。
外在价值有容易讨论的一面。它的判断往往表现为一种条件句(“因为P,所以Q”)如:马是一种食草动物所以草对马的生长有利;由于“马不吃夜草不肥’,所以夜里的草价值更高;蚊虫叮咬使马无法安宁、休息,影响第二天耕地所以蚊虫是不好的等等。但这里也有困难的一面假如我们再给出一组价值判断说:“蚊虫靠吸人或动物的血才能生存因此人对蚊虫的生存是有价值的“浓烟、蚊香或各种杀虫剂使蚊虫正常的生物功能无法发挥甚至是致命的因此蚊香等等是不好的”,人们听上去总会感到不对劲这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判断总是尽可能简洁的并不用把每一个价值判断都推到底比如草对马的“好’是建立在马对人的“好’之上的我们今天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和臭氧层归根到底是保护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更何况事物的(外在)价值属性也是复杂的难免碰到两难处境如杀虫剂可以杀灭害虫但不免也杀灭益虫甚至在蔬菜瓜果上残留,对人产生危害。而在听到上述后一组价值判断,人们稍加思考就会感到其中的“基本立场”出了问题。
内在价值的讨论与外在价值的讨论很不同:外在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是逻辑推导问题,而内在价值则是约定问题、说服问题我们这样说明显有一种意思即不赞成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不认为偏好问题甚至趣味问题是完全属于私人性质的问题价值作为社会的约定俗成不仅势必具有历史性的特征,而且其约定形式也包括了某种程度的冲突和战争。詹姆士有一句话叫:“文明是在屠宰场上建立起来的。”①这的确令我们在回顾历史时感到赧颜。然而文明和历史毕竟是逐渐成型了,人们也就基本价值形成了一些共识。
但必须承认在对价值进行描述和解释时人们又可能有不尽相同的认i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价值或最内在的价值实际上是人对自身及其历史的认识、总结和断定;就是对人之成为人社会成为社会,历史成为历史的基本条件的认定。这一基本条件就是一种意志和相应的行动能力,即实践能力或者叫主体性。或许我们可以说所谓(内在)价值就是人的实践能力(创造)及这种能力的自我肯定(幸福)具体地说,这种主动性或意志行为是人所独具的。迄今为止只有人打破了自然的进程将自己的意志加在了自然之上他在自然界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当中进行选择让自然按照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他筹划了一切实施了一切也充分体验了其中的甘苦与幸福。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人际交往关系上取得了一些经验。
我们把这种价值称之为内在的,这是因为我们看到这个意义上的价值具有终极的、普遍的和历史地构建的特征而且也因为价值在这个意义或层面上还过于抽象需要依赖人们理性的思索和充分的对话,而不是说它仅存于人的意识或脑海里。对于从全部历史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这一点点精华人们才说它自身就是好的就是目的,就是至善。这样说很“绝对”,很“独断’吗?不。这种具有内隐特征的价值是一种真正的内容而所有真正的内容一定会以特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人们可以看到(内在)价值有其表达自己的三种方式。
首先它表达为广义的外在价值(功利价值、工具价值、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等)。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对象化物是人的创造,也是人的创造性的确证与象征一旦人具有了某种实践能力,对象世界就具有了相应的外在价值不论人是否真的触动了这部分外在世界;这时外在价值就是人生活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整个属人世界的创造者;历史是一个创价的过程;属人的世界因此是不断增值的;如果说事物真的有某种承担价值的客观属性那么它就必然是不断增加着的、逐渐丰富着的。与此同时外在价值是可衡量、可量化和比较的,相对于终极的价值(至善)它们是有远近亲疏可分的既有比较直接一些的功利价值也有间接的功利价值。
其次,从(社会)现实性的角度看,这种价值将在其所属共同体所有个体之间进行分配或共享表现为(每个个体对于所有外在价值和所有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平等的)权利与义务;这时它采取的是道德和法的形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内在价值(其实它只是分享的内在价值)。这时每个个体根据资格受到绝对的尊重;一些法则是绝对不可违背的违背了的话将对整个共同体的实践能力造成缺憾或灾难一些重要的权利甚至是不可让渡的让渡了的话这个个体作为人的资格和其余个体的尊严将受到冒犯。
第三,内在价值在实践和交往过程中通过符号化的形式展示为可认知、可理解、可体验和可解释的所谓“价值观”。这就是人们在狭义上所说的文化或精神文化包含了人的语言、神话、宗教、哲学、艺术、科学、历史等各个方面。这是人类对自身实践能力的自我意识。
对于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关系以及外在价值自身的复杂结构我们只能另外讨论。简单地i兑价值是历史地形成的,从其不断被否定了的形式中,人们觉悟到其肯定的内容从对历史悲剧的勇敢回顾中人们意识到其生活中未来、理想或目的的维度;原本由外在价值承载着的“生活的意义’也改由哲学、科学与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对话与交往成了人类生活中比生产更重要的方面或叫生产的前提。
同时(内在)价值就像一把尺一方面它是有内容的(是正值的)即所谓以人为本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同时它又是一种形式它向所有事物赋值给它一个或正或负的标示尽管这个尺度是历史地变化着的(辩证法)在历史性的生活中,尤其是一种有思想和理性的生活中,人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并且确信有这样一种尺度的存在,它的长度就是“一米,而且他们可以也乐于断言它作为“一米’是件很好的事。有了它,人们可以知道人类是靠着什么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才使我们每一个成熟的人如此珍惜自己的生命眷恋这个远不如“天堂’的尘世上的生活。
从我们的价值观看某些环境伦理学理论的缺陷
一些环境伦理学理论主张承认非人类存在和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内在价值而根据我对价值的认i只觉得他们这样做有两个比较主要的麻烦。其一是对他们自身来说有个认识论的困场其二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是否会造成道德上的倒退我们来看看这是两个什么样的麻烦。
首先上述价值的三种外在化方式实际是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的。价值是社会借助符号使其在个体层面被意识到的,是以反思的形式加以认定的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超越和进步着的。这也使文化具有了选择性特征和不同文化发展中的差异。这种差异更是首先表现为语言的差异上这里符号化、可反思和不断超越的价值外在化过程的特征是我们在人以外的所有物种那里所看不到的。尽管动物学家和一些符号学家也在动物种群中发现了某种简单的信号现象和信息传递行为,但无论如何在任何动物物种中都无法找到意识活动、反思和符号系统的存在;尽管也有一些动物社会学家对动物的所谓社会性行为进行研究但在动物物种的长期繁衍过程中也迄今未见到进步现象的发生。以为人的实践与动物的行为能力只有量上的区别而无质上的差异实在只是一种固执。
借符号进行反思从而造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与张力和价值观的超越,造成发展目标选择和生活意义解释的差异就使人类历史具有了目的论特征。而无论在其它物种或是生态系统、自然界或宇宙,我们均无法实证地看到或逻辑地推论出这方面的特征与迹象。我们无法知道这些动物或整个自然界以为什么是好或者善无法知道它们行为或运动的道德含义如谁能回答恐龙的灭绝究竟是一种牺牲还是一种天惩?!又如人的产生是否出于天意;人大规模地改造自然是自然自身的安排还是将人引入歧途从而达到最终审判人类的目的?这些问题都与基督教关于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的神话、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几位天使等难题一样只能导致许多经院哲学的无谓争论。
我们可以看到1无论是动植物或生态系统它们的内部没有什么“目的”的存在自然界及其物种总是随遇而安的。人们在对动植物的研究中虽然也以“喜.…?”、“耐……”、“趋……性,描述其对象的习性,也谈论“……对于……的生长是有利的”,等等。但所有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都远无法和人的栖息地之广泛相比。人可以通过种种手段调节温度获取能源追求幸福从而生活在地球的各种环境当中并还在探索在外层空间生活的可能。这时我们才可以懂得什么叫“选择,而“物竞天择’是十足的宿命。
从比较令人惭愧的方面说恶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也从负面说明了价值对意识、反思等的依赖一位哲学家曾提出过一个颇耐人寻味的问题:“狗为什么不会撒谎?’一个物种是否拥有内在价值也可以以一种负面方式(“恶”)加以验证即看它是否可以对自己的兴趣、目的等加以“掩饰”。如果我不那么人道地说,有限的暴力有时也是一种符号行为,即传达某种信息希望制止某种行为的话人对动物的“暴力”却起不到这个作用。你打死一只蚊子,其它蚊子置若罔闻;你一下子没打着这只蚊子,它也决不思改悔。所以我总说“大自然的报复”是一种比喻。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希望向动物授予某项“权利’的建议也将毫无意义。
这样我们就可以回想一下,为什么环境伦理学家们在说明自然界或非人类存在的内在价值问题时那么困难。当人们问他们自然界或动植物物种的内在价值怎样可能被人了解时他们的说法总不外乎两种。一是诉诸专家判断(expertjudgement)二是诉诸直觉(intuition)。而我们在文章开始的地方已经看到一些专家用比较清楚明白的语言讲出来时不过是将自然界的某些“属性”当作它们的“内在价值’。至于“直觉’的说法更像是某种神秘主义这种认识论的要求真是让不少环境伦理学家头疼。
第二点神秘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也许不是靠说理所能立刻解决的,如果某人或某些人、某个群体或某种文化具有某些神秘主义的信念而这些信念的确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不妨听之任之但如果任意向自然界“授予’内在价值会造成道德上的倒退人们就需要认真对待了。同时我们还要看看这种新的伦理规范是否现实可行。
比如为了证明某种“动物解放”的环境伦理观的合理性就将人与某些动物的共同性下放到“有感觉能力”或所谓“对苦乐的体验能力”的水平这就忽视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也极大地贬低了人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又如当相当多的动植物物种被放到同一个伦理地位上之后,又难以解决它们在“食物链’上相互“蚕食”的道德问题,于是进一步将“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当成这个放大了的“共同体’中的道德法则或者将某种形式的“等级制”重新合法化这势必造成人类社会内部道德水准的退步和社会失范,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日益对生活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南北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亟待进一步调整的时代有意无意地鼓吹“弱肉强食”的原则都是不应该得到鼓励的。要知道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人的尊严还并没有在多大的范围里得到尊重。
其次又比如有的理论主张在不降低人的尊严的前提下对某些物种给予高规格的待遇。这种做法的不现实性就在于,我们本来就面对的是一个资源匮乏、生态平衡被破坏的自然界,在这样的现实中再将某些物种放到与人一样的“优先地位”,只会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按照自然法则,任何一个生命物种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总是尽量多地再生产出同类的个体。这就好比我们人要养殖某种动植物,而这时我们并不是将它们作为我们的食物或工业原料而是有意地或“善意地’甚至助长这些物种的无限增殖而这些物种自身又没有任何“节育”意识(或别的什么意识)这种景象的想象也是令人恐怖的。而当一些环境伦理学家因此主张将全体物种或整个自然界、生态系统作为人“照顾”的对象时这除了意味着人放弃做人的地位又意味着什么呢?!除了拿人可怜的尊严和他的存在我们还可以做出什么奉献以表达我们的善意呢?
简单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