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28 14:40: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技推广体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技推广体系

篇1

近年来,巴州各县(市)党委、人民政府、编委先后出台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统一管理的批复,制定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彻底解决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等问题,形成了州、县、乡三级的农技推广网络。巴州9县(市)75个乡镇共核定编制605个,其中州级35个,县级246个,乡级324个。定编、定员、定岗工作的完成,稳定了农技推广队伍,确保了农技推广事业稳步发展。

2 创新机制,明确职责,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

(1)确定岗位责任,实行全员聘用制。科学设置岗位,制定岗位责任书,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范围、服务对象和内容,实行竞聘上岗。

(2)实行分类管理,优化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的结构。

(3)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人员动态管理制度。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实行责任追究,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末位淘汰用人机制。

(4)实行绩效考核。将考评、考核结果直接与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级晋职、评先选优、业务培训挂钩,进一步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服务质量。

3 加强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强农政策的扶持下,巴州农技推广体系基础建设得到了增强。县级农技推广部门相继建立化验室、监测室。有了自己的交通工具。部分县(市)有了自己的试验田,建立了有害生物的预警机制、土壤肥力长期监测点、重大病虫害监控点、阻截带、防范区。

3.2积极探索服务方式的创新

3.2.1转变推广模式

博湖县对农技人员实行包户责任制,每个技术员指导10~20个科技示范户,按照“三个一”的模式开展入户指导培训,即技术人员开具一份技术处方,为示范户提供一套技术明白纸,一块宣传的小黑板指导和服务于农民。

3.2.2项目紧密结合生产一线

通过申报科技推广项目,参与“科技特派员”活动,技术人员带项目、带资金下乡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把科技示范项目安排在科技示范户的地块上,由农技部门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及农资,科技示范户提供土地、劳力,通过试验、示范、展示、培训、信息、田间指导等方式,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送到农户田间地头,使技术部门与农户通过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双向互动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3.2.3充分发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轮台县农技中心积极与华隆公司、远江农工贸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帮助华隆公司种植工业番茄。农技部门负责种植、技术指导,企业为农技人员提供服务费,保证了酱厂的番茄供应。为了延长酱厂的加工期,农技中心又进行了两年工业番茄的复播试验,2011年设立4个育苗点,复播918(667m2),平均产量4t/667m2以上,农民平均收入1400元/667m2以上。

3.2.4与支农企业建立互利共盈的关系

尉犁县农技中心与县庆回归配肥厂合作,成立配肥站,农技部门负责测土、化验、配方,厂家负责生产销售,使企业与技术部门有机结合,2011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8.5万(667m2),为农民增收1.45亿元。

3.2.5推行“挂牌上岗”,更好地服务农民

和静县实行科技人员“挂牌上岗”,发放科技服务名片,农牧民可以随时向技术人员咨询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单位设立一部科技咨询热线,接受技术咨询,并由专人负责解答。遇到需要实地处理的问题,各承包点的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农户田间地头予以解决。

4 认真履行农技推广职责,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4.1坚持引进与推广相结合

2011年,和静县引进加工红辣椒、工业番茄、马铃薯、襦玉米、高粱、春小麦、甜菜、孜然等53个新品种进行试验;育苗移栽推广面积达6万(667m2),加工辣椒平均产量干椒400kg/667m2,最高达690kg/667m2;春小麦平均产量452.4kg/667m2,最高达702.6kg/667m2。农业科技含量较5年前提高了4个百分点,农业产值增加了3.7亿元。

4.2坚持与科研院所合作

近年来。和硕县农技中心一直与石河子大学棉花研究所合作,建立加工番茄、辣椒、棉花、玉米、黄豆、药材等新品种的试验基地。每年组织乡镇干部、科技户、专业户到试验基地参观,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欢迎,也吸引了巴州内外同行参观学习。

4.3坚持与种业公司合作

篇2

农技推广有一个典型做法就是以点带面,以面带片,以片带区。现在我们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只建设到县、乡两级,缺少村级推广网络,这就使我们缺乏最基本的阵地,而这个阵地正是我们农技推广的最基础的点,没有这个点也就带不了面,从而也就带动不了片。过去我们也曾在村里设立科技示范户,虽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也不长久。今年有项目,可能影响力大一些,没有了就又趋于平淡。因为,村示范户没有终生为农技推广做贡献的职责,另外,没有村级推广网络,县、乡两级技术人员到村里缺少一个农技联络员,给农技推广工作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难。所以说建立和完善村级推广网络是当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农技推广体系运行不灵活,缺乏激励机制是制约农技推广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技推广亦然。人们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工作,没有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就与现行的体制和机制有关,体制运行不灵活,缺乏激励是产生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原因,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唯有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实现。下面我们将这方面的改革谈一点粗浅想法。

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有――人性化的管理,量性化考核,理性化激励,个性化发展,和谐化前进;

人性化管理是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改革是搞和谐,不是搞矛盾,更不是激化矛盾。人性化管理就是针对当前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现状,采取人性化管理,不搞一刀切,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发挥自身的长处,安排合适的岗位,取长补短,给其一个适合发挥长处的环境,让其健康舒心地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量性化考核是改革的关键,掌握好,那么改革一定出成效。那么怎么量化呢?可以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考核标准:德、能、勤、绩这四个方面以按百分制来打分:德占20%,能占 20%,勤占30%,绩占30%;这种考核可采取三步走:一是自己给自己打分,二是同事们打分,三是领导们打分,这样能够有效地阻止打分的不公平性和偏差性。还有考核要达到有凭有据,必须建立个人信息档案,这样做的好处有四:第一是在考核打分时不会出现凭印象打分,第二是还能掌握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第三是了解职工的整体素质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第四是能了解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情况,第五还能从职工学习、心得体会中找到一些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今后的农技推广更好发展提供帮助。

理性化激励是改革的动力,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学生时代的上进心就比较强,而参加工作后上进心反而弱了呢?这与当前没有激励机制有关。学校中对三好学生还发个奖状和奖品,而现在的单位上是干多于少一个样,你说谁会多干呢!至于为什么说理性呢?我们是这样想得:既然是激励就是对那些平时上班不积极,责任心不强的人员有所触动,使他们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拉开太大的距离,变激励为刺激,效果反而不好,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不和谐的局面,甚至会出现拖后腿不配合的局面,这就与我们当初的想法背道而驰了。

个性化发展是改革的升华,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五个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训和使用人才和时要注意观察和培养自我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使之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然后再通过单位上互相学习交流配合,提升每位专家的工作能力,最终实现一专多能,一专博学的工作局面。

篇3

0.引言

农业生产作为我国的第一主导产业足以证明农技推广的重要性,并且农业生产要想提高产量,就必须要依靠科学的生产技术做铺垫,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近年来,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问题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于乡镇等基层地区而言。由于乡镇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各项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应用都不到位,因此必须要详细的掌握基本的农技知识和生产措施,才能确保农业生产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并且科学专业的农技推广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并加速优良品种的种植培育,从而有效地提高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才能为进一步提高乡镇地区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1.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现状,但是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且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因此,必须要在乡镇地区多成立农技推广机构,并积极做好实践指导工作,才能将农技推广落实到实际应用中。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12.6 万个,其中县级 2.4 万个,县以下 10.2 万个,其中区域性推广机构 3817 个,且与2005相比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1]。因此我们说乡镇农技推广基本处于相对缓慢的发展现状。并且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视,并逐渐采取了相关政策方面的帮助,从而使得乡镇地区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相对稳定。此外农技推广的范围和种类也在不断的扩大,且逐渐将农技推广人员分散到全国各地,从而有效地增加了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人数。

1.2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地区对农技推广的认识依然有许多不全面地地方,例如:对农技推广的宣传、学习、及法律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的长远发展。甚至有的人片面的认为农技推广只是单方面的向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从而忽视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完整性,并且大大降低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农民的接受能力。因此不全面、不系统、不健全的认识严重制约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顺利实施。

1.2.2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农技推广相关事项主要由政府管理,并向以下各个省市县级单位下达命令和相关指示。并且农业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指导,从而造成政府部门与农业部门的管理内容出现矛盾冲突。目前管理体制总体呈现的趋势大致为农业部门管事不管人,从而导致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达不到标准要求。而乡镇政府部门管人不管事,从而导致许多实践性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因此这种管理体制会造成农技推广工作严重脱节[2]。并且无论是管事还是管人,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推广力度。

1.2.3经费不足、农业推广队伍建设滞后

经费是支撑乡镇农技推广的重要动力资源,一旦资金出现短缺就会导致推广体系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得不到保障。并且农技推广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必须齐全,包括办公房和办公电话等配套设施必须齐全,才能保证农技推广能够真正的面向大众。据调查,目前乡镇地区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用于采集样本的照相机和课题研究的投影仪等设备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工作水平相对落后。此外农业部门并没有按照各个乡镇地区的面积及地理因素配置相应的农技推广人员,从而导致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与土地面积不成比例,迫使各个地区的农技推广出现年龄和技术断档甚至是不同步等问题。

2.改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对策

2.1强化农技推广公益定位

由于农技推广是国家发起的一项大型的工艺推广政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帮助乡镇地区的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上病虫害及种植业、畜牧业的各项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从而起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说农技推广是一项服务于民的惠民项目,所以必须要把农技推广的公益定位深入人心,才能加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的认识农技推广的作用。因此必须要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并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要求,重新对农技推广的结构和计划进行调节,便于提高乡镇农技推广对农民的吸引力[3]。

2.2扩大农技推广领域

目前我国农技推广主要集中在农民的生产上,并没有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从而无法真正的让农民认识和了解农技推广。因此必须要扩大农技推广的范围,并逐渐向农民的生活领域扩展,例如:扩展到经济、法律、管理等层面,从而有效地丰富农民的生活,并提高农技推广更好地为农民提供致富道路。

2.3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农技推广人员必须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才能有效地发挥农技推广力度。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鼓励大学毕业生就加入到农技推广的队伍中,并通过采取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大学生加入。此外还要定期组织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成立相关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从而实现农技人员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在长期坚持下,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应用到农技推广中,从而有效地为农技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并且农业生产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对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覆盖面和推广力度,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基层地区的农业水平。总的来说,只有提高对农技推广的重视程度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推广制度和推广措施,才能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科]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1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力显著提升,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然而,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就必须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撑。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加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主要措施之一,要将先进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目前,我国农技推广体系虽相对稳定,各个分支无较大变动,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较为稳定。但稳定并不代表发达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需切实加强发展与改革。

一、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

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直接决定着农技推广事业的健康运行,乡、县是农技推广体系的主力军,虽然目前大多数乡、县均设有农技推广中心或推广站等机构,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指导不到位,导致农技推广体系与农业实际相互脱节。此外,许多部门对农技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宣传、学习不到位,导致相关人员对农技推广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

2.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偏低

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技推广体系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技推广人员存在“三多三少”的突出问题,所谓“三多三少”;即指非专业人员多、高龄者多,年轻人少、高学历者多、低学学历少。且在择员问题上把关不严格、程序不规范,导致基层农技推广人的素质普遍偏低,影响和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扎实顺利开展。

3.经费投入不足、装备落后

经费投入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雄厚的经费投入为支撑,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将难以落实。目前,我国乡、县政府普遍存在财政困难、经费不足等问题,导致无力投入足够的资金切实加强和改善农技推广的装备水平。虽然各级政府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但许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依然入不敷出。因农技推广部门是非盈利性组织,无法自给自足,导致事业经费严重欠缺,推广人员工资低,直接阻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和改革的几点建议

1.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推广人员选拔体系

完善管理体制是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康发展的“主骨架”,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需直接落实到乡镇和农村,然而,同时必须保证县级推广部门有足够的资金和试验场所以及完善的设备,由县级统一管理乡镇和农村,使农技推广体系一体化,以便于管理。此外,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故必须切实加强农技推广人员选拔体系,通过提高推广人员工资、改善推广人员福利,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同时通过加强宣传,组织学习农技推广前沿技术,使农技推广人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更深的理解和更浓烈的兴趣。最后,要定期进行农技推广人员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可增强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在精神层面上推动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2.加大经费投入和装备更新

经费投入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的基础,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投入为后盾,一切计划、制度都将成为空谈。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农技推广的经费投入和合理分配,使最需要经费的地方得到最大的补助,还应严格监督财力流向,防治财力因种种原因而流失。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配备完善先进的设备,先进的设备是农技推广工作的依托,着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便于统一管理和服务。此外还应搞好农业装备的配套推广。农业科技是一项复杂的由多项单一的技术科学地组合而成的一项系统技术,以此达到功能更加完备、工作效率更高的目的。

3.改革基层农技推广运行体制

改革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需建立完善的运行体制,包括财务管理体制、考勤管理体制、卫生管理体制、绩效评比管理体制的等相关制度。将农技推广制度化,用工作成果评价优劣,以确保农技推广人员承担应有的责任,同时积极组织工作考核评比,给予优异人员一定的经济奖励,或者设置评比栏将每月工作成果公诸于众,借此增强农技推广人员的竞争意识。其次,建立农民需求反馈机制,了解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快速推广农业技术,甚至可以设定专门的反馈日,切实落实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另外,要切实加强先进技术、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归纳、总结,再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农民,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再次是加强农业技术科研研究。在推广农技的过程中研究相关农业技术,将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这方面包括农产品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管理技术等等。最后是加强后续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更深层次的研修,培养出更专业更高素质的人才,以此推动农技推广事业的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结语

农业发展靠国家政策、经费投入、农业科技。中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上至政府下至百姓以及社会各层人士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郑启军,冷妍,商颍,申华梅,郑永胜,于东明。由磐石农业技术推广史谈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j]吉林农业.2011(04).

[2]邢婕,金明珠.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之现状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1(04).

篇5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这是多年实践形成的共识[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将逐步向农村科技综合服务转变,不再局限于农业领域的技术示范与推广。一些地区初步形成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科技教育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践证明,这一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不同类型的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2-3]。

1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公益性农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推广体制不畅通,运行机制不灵活[4],形成“该管的(乡镇)不想管,想管的(县区)管不着”的局面。二是推广机构不健全,专业队伍不稳定,乡镇农技推广仍然面临“线断、网破、人散”的危险。三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工作场所极为不稳,“缺钱养兵、没钱打仗、无处安身”的现实困扰着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四是农技人员断层断档、知识老化,农技推广技术落后。五是工资待遇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转行跳槽现象极为普遍。六是技术装备落后,服务手段单一,严重影响推广工作的开展。

1.2市场性或公益、市场混合性农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龙头企业发展缓慢,且规模较小,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二是科技、教育、供销等部门参与农技推广缺乏制度性、应用性、带动性和持续性,短期行为依然存在。三是农业科研和生产实际脱节,部分成果束之高阁,难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实体功能因缺乏资金支持,带动能力弱。五是政府宏观管理和扶持政策不到位,与市场体制不适应,知识产权受侵犯见利忘义,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六是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农民科技意识差,农村技术市场发育滞后。

2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从不同类型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发现,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队伍结构、推广方式、服务功能、服务手段、资金投入、设施配置等方面,存在着与农民需求和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影响农业成果转化、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探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1 逐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的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

一要逐步建立以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为龙头,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依托,乡镇农技站(场、所)、职业中学、成人学校、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和民办农技推广组织为网络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二要逐步完善以涉农高中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现代农技推广机构为阵地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三要逐步建立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核心,农技推广、教育培训机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2.2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探索农技推广方式

主要创新农技推广机构之间的协调运作机制及其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畅通高效的农民需求反馈机制、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传播机制、农村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机制、农民需求与市场导向机制、产业发展与系列服务机制、政府引导与公共服务机制等。探索农技推广的方式首先要更新农技推广理念,由以“技术”为主的“技术推广”观念向以“人”为主的“农业推广”观念转变;二要搞好农业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综合效益;三要运用教育和技术培训手段,最大限度地把需要推广的技术信息传播给农民群众;四要运用示范引导和产业集聚法宝,以看得见、学得到的示范效果引导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五要运用现代技术、管理方法和传媒手段,实时高效地传播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信息[5]。

2.3创新服务主体,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壮大多元化农技推广队伍

要对农技推广服务主体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分类,按照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坚持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导的同时,加强对市场性农技推广的宏观引导和对公益、市场混合性农技推广的指导,推动科教部门、高校、院所和中介机构面向农技推广领域,实施有效对接,提供高效服务。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市场机制建设,推行农技推广人员准入制度和绿色证书制度等现代管理制度。

2.4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各类农技推广体系高效运行

必须确保以公益性投资为主导,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不断改善推广费用投入结构,不断加大业务经费投入,适当提高试验示范和宣传培训经费比重。科学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三资”资本(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和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领域。

2.5加强条件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技推广的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先进的装备和推广手段,是提高农技推广水平和效益的物质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在农技推广中的应用,逐步配备信息管理系统、先进技术工具、科学仪器设施、现代影像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特别是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逐步配齐基本装备,确保推广手段多元化和服务能力现代化。

2.6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为农技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法律保障

进一步提高对农技推广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理论研究、组织领导和法规建设。要用大农业、大科技、大市场理念,健全组织领导和法律法规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农技推广的效率效果。

3农技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

随着农技推广服务主体的日益多元化,政府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角色将逐步从主导转为引导,政府职能发挥将更多地转向宏观调控和公益。农技推广也不再局限于少数部门,将成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高校、院所、涉农企业、民间团体等共同参与的社会事业。目前,各地探索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农技推广经验模式[6-8]。

3.1农业部门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这方面的成功模式很多,如农科教结合模式,以农业、科研、教育有机结合、协调运作为基础,以共同创办集行政管理、技术培训、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乡镇农科教中心为依托,面向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生产经营等全方位服务;农技推广网络模式,以农业部门所属的乡镇农业、牧医、林果等站、场、所为依托,联合有关部门,建立专兼结合、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把技术培训、项目推广、信息服务合为一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系列服务;农技110模式,结合农村实际条件,以农业专家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便捷地向农户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农业科技入户模式,将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定位为“进步农民”,作为农技推广人员直接面对面的服务对象,其余农民则不作为直接服务对象,由“进步农民”去影响带动。在服务方式上,突破传统的单向技术传输,强调入户指导和双向交流。

3.2科教部门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政府科技、教育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或混合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整合和盘活各类科技资源,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流向农业和农村,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合作组织等的科技服务需求。如科技特派员模式,通过政府推动,运用利益机制引导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较高科技素质的科技人才到农村,通过参与或领办农业企业、合作社、技术协会等形式,为农民提供示范、培训、咨询等服务;农村科技服务港模式,通过打造面向农村的综合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探索城乡科技资源的对接机制,拓展农村科技服务通道,为各类农技服务组织和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信息户户通模式,通过“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组织网”五网融合,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教育依托模式,以教育部门所属的各种学校为依托,在实行普教、职教、成教统筹的基础上,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技术培训。

3.3高校、科研院所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技术开发、示范推广和信息服务模式。这类模式是将市场机制与行政推动相结合,激励科技人员走进农村,推动科技人员、企业、推广组织、中介机构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遵循“三导”(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原则和“五一”(一位首席专家,一处科技示范园,一所培训学校,一个特色产业,一方经济效益)条件,采取“专家+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方式,探索专家入股的有偿服务机制;农村经济技术承包模式,以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为主体,以经济技术承包为依托,建立农村科技示范推广服务基地,实行技术承包与人才培训、技术服务相结合。

3.4农民组织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技术咨询、信息服务模式。如农村科技合作社模式,通过培育新兴农村科技经济合作组织,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采取县总社、乡镇联社、村级分社三级联动的运作方式,面向广大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农业科技传播站模式,以增收为目标、科技为先导、产业为基础、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通过企业化运作进行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传播和服务;专业技术协会模式,主要是由农村各类能人发起,以民间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等组织为依托,有关部门参与指导,实行科技知识普及、技术人员培训和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

3.5涉农企业主导模式

主要指以创办经济技术实体为依托,引进科研成果,联合有关部门,开发龙头产品,实行产业集中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把农业部门与其他产前、产后部门在生产、组织上联成一体,形成经济规模,提高推广效率。如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以高新技术或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和中介组织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组建创新型利益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农业关键性技术推广应用;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以企业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组织农民共同参与组建经济联合体,推行订单生产,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机制;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厂家,改变其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间接供货发展为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相结合,经营销售和推广服务相结合,采取多种手段宣传农资产品,向农民直接提供生产资料。

3.6其他模式

不同类型的农技推广主体通过独立或联合方式组织实施的推广服务模式。如项目依托模式,以项目开发为依托,围绕项目包含的科技成果进行技术试验、培训和推广,一般将“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和“星火计划”,和农业综合开发计划项目、扶贫项目等有机结合、统筹实施;基地依托模式,以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由政府主导、专家组织,县乡、村组、农户参与,突出示范、抓点带面、整体推进、促进转化;专家依托模式,根据“稳定、放活”原则,鼓励各类科研、推广、教学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推广农业技术,实现成果转化;会议展览模式,通过构建以“中国杨陵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为代表的各种农业技术与产品交流交易平台,培育各种农业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转化辐射载体,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经济信息传播。另外,科技信息辐射中心模式、三电合一模式、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农技入户直通车模式等,也都是比较成功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4参考文献

[1] 赵锦域.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5):83-85.

[2] 马琳.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丛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11.

[3] 王征国,杨建锋,李海瑞.构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J].决策咨询通讯,2004(3):71-74.

[4] 刘东.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8):114-117,12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百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0.

篇6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10-02

建立稳定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客观要求。但从现实情况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存在农技人员数量减少、人才断档、知识更新慢、知识结构单一、综合业务素质较低、服务手段滞后、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对涟水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全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

1 涟水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涟水县于2003年初按照公益性与经营分开的要求,采取公开考试、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方式,通过考核、考试、公示,积极稳妥地对全县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改革,全县招聘了100名乡镇公益人员,隶属于乡镇政府管理。10年过去,因农业技术人员的退休、病故、调离等原因,目前基层尚有在编在职农技人员75人。

1.1 现有人员情况

乡镇农技推广人员除了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外,兼职(或由乡镇安排专门从事其他职业)情况如下:农机3人,林业3人,农业办3人,城建1人,计划生育办1人,2人,工会1 人,文化站1人,农保1人,招标办1人,基建办2人,财政1人,党政办8人,税务2人,妇联1人,村支书2人,劳动保险1人,园区办2人,城管1人,防违拆违办2人,工业办1人,道路1人等;有55人定村,大部分人员大部分时间都从事乡镇中心工作。

1.2 现有人员年龄结构

目前,在职在编的75人中,50岁以上的有32人,占在职在编人员的42.7%,其中,46~49岁的有14人,占在职在编人员的18.7%;40~45岁的有21人,占在职在编人员的28.0%;小于40岁的有8人,占在职在编人员的10.7%。

1.3 现有人员学历及职称情况

目前,在职在编的75人中,本科4人,占在职在编人员的5.3%;大专15人,占在职在编人员的20.0%;中专及以下56人,占在职在编人员的74.7%。高级农艺师2人,占在职在编人员2.7%;农艺师17人,占在职在编人员的22.7%;助理农艺师48人,占在职在编人员的64.0%;技术员级8人,占在职在编人员的10.7%。

1.4 “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已建成

涟水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可以说“缺钱、缺物、缺阵地、缺基地、缺人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县农委领导班子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于2012年为涟水县23个乡镇(园区办事处)争取到建设项目,目前这23个乡镇(园区办事处)农技站面貌焕然一新,服务中心已初步建成,但办公设施正在配备当中,还未完全配备到位,特别是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还未正式投入运行。

2 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技人员青黄不接,科技推广人才严重缺乏

乡镇农技推广部门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普遍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比例较低、素质不高、年龄偏大、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很难吸引年轻的专业人才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农技人才青黄不接、断档现象严重;受资金等条件制约,在职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较少,知识更新换代慢,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2.2 农技人员精力分散不集中,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

由于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从事乡镇中心工作。实质上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真正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归乡镇管理,农业部门仅仅是在技术上给予培训和业务指导。人员聘用由乡镇和县劳动人事部门负责,考评由乡镇负责。培训和多元推广由县农委负责。很多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同志年龄偏大,乡镇农技推广有员精力分散不集中,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1]。

2.3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推广工作经费几乎没有

大多数乡镇政府长期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对农业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力度不大,不重视农业发展,对农业投入较少。几乎各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都存在“有人打仗,无钱养兵”的现象,财政已经多年没有安排基层农业的工作经费,至于农业示范、科研、教育等经费也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连常规的试验示范工作都难以开展,没有经费支撑,连正常的办公都难以开展,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发挥。

2.4 上下管理渠道不畅,技术推广大打折扣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难度大。据调查,一方面,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由乡镇和县劳动人事部门负责聘用,另一方面,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在业务上又由县级农业部门指导,导致农业技术在实际推广中大打折扣,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从事乡镇安排的其他工作,而真正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很少,对待农业生产工作敷衍了事。

2.5 农技推广服务配套设施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由于经费不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有些农业推广技术部门甚至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不利于农业推广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2.6 农村留守的多为妇女、老人,接受科技意识普遍不强

近年来,经济不断发展,种植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较低,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已成农村常态。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无法开展正常的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同时,由于留守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新技术的推广难度较大[2]。

3 促进农机推广工作开展的建议

3.1 补充农技人才,解决人才断档问题

政府应有计划地逐步引进农业院校毕业生到一线工作,充实县、乡2级农业科技队伍,并对现有农技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有计划地缓解农业科技人才面临断档的危机。

3.2 加大资金投放力度,确保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政府每年可安排一定的农技推广、教育、培训等工作经费。经费主要投入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二是对扩大农业补贴的范围和内容,逐渐将良种、商品有机肥、农业机械等都纳入补贴的范围,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3]。

3.3 调整人员管理渠道,稳定农技推广职能

理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管理体制,将其纳入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便于及时贯彻农业政策,开展农业“三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乡镇农技人员技术力量的平衡和调整。

3.4 完善推广机构建设,提高农技队伍专业水平

要加强对农技推广机构重要性的认识,为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员提供固定的办公室,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同时,要不断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水平,对现有人员积极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4]。要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吸引优秀人员加入到农技推广的队伍中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3.5 加强科技知识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

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最终要靠农民,要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有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涟水县的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也不高,不利于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要采取多种形式,灵活掌握时间,及时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参考文献

[1] 张惠.浅谈农技推广的现状及对策[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3):67.

篇7

1现状

1.1农业基本情况

郫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心,都江堰自流灌溉之首,是古蜀文化的发祥地和天府之国的源头,地势平坦,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粮仓”,素有“银郫县”之美誉。全县幅员432km2,辖14个镇、175个村,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总耕地面积2.13万公顷。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蔬菜、花卉,是国际都市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农业保护区,“中国盆景之乡”、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 212元。

1.2推广体系现状

2004年,按照市、县乡镇机构改革精神,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布局、区位条件及镇级机构改革的实际,郫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下设了粮油土肥站、植保经作站、花卉办、8个农技片区站、4个农业产业化推进办公室。全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现有农技人员73人,其中:县级16人,农技片区站42人,产业化推进办15人。

在农业部、省农业厅、市农委的亲自指导,县委、政府亲自督促,县财政、人事等单位的积极参与下,2006年郫县承担并顺利实施了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项目;同时全面启动了全县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1年多的运行, 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系统、操作性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新机制。2007年1月20~22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项目总结会在成都举行,农业部和全国28个省市的领导及代表到郫县考察了三道堰、友爱农技服务片站,通过听、看、问,“郫县模式”得到了国家农业部高度肯定,探索出的推广体系和运行模式为兄弟省、市农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运行研究提供了参考。

2作法

2.1整合资源、健全网络,构建全方位覆盖的农业服务体系

2.1.1充实片站人员,配强农技推广服务力量。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为了让专业技术人员沉下去,服务工作更到位,在片站(办)人员编制和机构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人员优化调整,推出了“调、派、驻”三条措施。2006年以来,全县8个片站和4个推进办进行了人员编制的调整,由原来的每个片站5人,调整为4~6人不等;全局已下派27人到片站和推进办工作, 有20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重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工作, 从而加强了一线服务队伍的力量,提升了基层农技站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构建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依托, 片站(办)为纽带, 农户(业主)为对象,运用现代服务手段的快捷高效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2.1.2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化农业服务格局。在推行公益服务与经营服务相对分离的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以弥补公益服务的缺失。扶持和培育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鼓励他们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农民走产业化道路。在农资经营户的管理上,采取“硬件设施必须达标、经营人员持证上岗”的办法,定期进行培训和检查,要求他们在经销农资产品的同时,必须搞好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对于擅自农情信息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让农民接受技术“不出村、不过夜”。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建立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使用新技术。

2.2适应发展、转变观念,探索双向互动的服务方式

2.2.1以农户需求为目标,推行菜单服务方式。片站人员在服务区域内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农户需求确定服务项目,开展上门服务、定向服务,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联系、科技成果直接推广、生产技术直接指导的服务新机制。三道堰、安德片站于2006年3月、8月结合实施农业部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在辖区内进行了农户需求调查,在汇总、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每人定点联系了10户科技示范户、3个农资销售点、1个龙头企业,通过这些渠道随时了解和掌握农户需求,不断修改和完善工作计划,及时提供配套服务,此项工作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

2.2.2针对技术难题,搭建专家技术支持平台。就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加强与省农科院、川农大、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校的合作,邀请专家前来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帮助承担起技术培训、科技咨询、项目论证、技术攻关等服务工作,从而带动基层农技人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安德农技片站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在泉水村建立了水稻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攻关田2.27hm2、核心区26.67hm2,试验示范了水稻新品种23个,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管理、病虫害统一防治等,推广应用了旱育秧、连免高桩抛秧、平衡施肥等集成技术,经项目验收组现场收打,攻关田产量达11 805 kg/hm2、核心区产量达10 890kg/hm2,分别比全镇平均产量增加3 540kg/hm2、2 625kg/hm2,达到了项目预期产量指标。2.2.3运用现代科技,建立呼叫服务方式。为了改变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传递不及时、利用不充分的现状,以县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中心为平台,在全县实施了“一个网站、一条热线、三级网络、四项服务”工程。农技人员主动向社会作出了“一次呼叫、两小时到位,免费指导、全过程服务”的服务承诺。

2.3加大投入, 积极创新,确保快捷高效的服务质量

2.3.1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规范建设。根据片站工作职责、管理宽幅和工作任务,综合测算片站服务人员工作经费标准,按照实际人数足额划拨人平5 000元的办公经费。片站(办)工作人员生活和交通补贴标准高于局机关的20%,所有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由县财政全额承担。每个片站(办)都落实了固定的办公场所,配置了桌椅、电脑、电话等办公用品,大多数片站还配置了汽车。每个农技片站都做到了“五有”(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相应的设施设备、稳定的专业队伍、专项的工作经费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了“三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2.3.2实施分片包干,落实人员责任。根据片站管辖区域的宽幅、技术人员的数量,把片站人员分解落实到镇村,建立了分片包干责任制。将专业技术人员的姓名、服务内容、联系方式、服务承诺等统一制作成公示牌,在联系村显著位置向社会公示,促使服务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做好农业服务工作,同时也方便了广大农户。片站与服务区域镇政府每月召开1次联席会议,研究和讨论服务农业工作相关问题。农技人员主动参加服务区域镇的涉农工作会议,向镇党委和政府汇报涉农工作,形成多方配合协调机制。实现了片站与各镇配合更加默契 ,管理与服务不脱节,片站不因服务区域过宽而导致服务工作难以到位。

2.3.3开展社会评价,创新管理方式。片站(办)及服务人员不仅要接受县局的考核,还要接受镇党委、政府的考评,同时必须接受服务对象的定期测评。把值班情况、管理水平、协调配合、服务效率、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主要服务工作要素纳入片站(办)的社会评价体系;把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敬业精神、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等主要服务工作要素纳入片站(办)技术人员的社会评价体系。通过目标考核,大家觉得干好干坏就是不一样,站员的服务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工作积极热情、有耐心,较好地完成了下达的目标任务。

3启示

3.1 机构稳定是农技推广的保障

有的地方在镇乡机构改革中,不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致使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然而郫县在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中,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虽然撤消了原有的乡镇农技站,但建立了公益性的片区农技站,人、财、物交由县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实现了“五有”“三化”。郫县三道堰农技推广服务片站,是由原红光、三道堰、古城镇3个农技站整合建立的,自从2005年片区站建立以来,虽然农技推广人员由过去3个农技站18人精简到6人,但队伍更加精干了,能够专心从事推广工作。2年来,片区站通过分片包村、责任到人、主动作出服务承诺、开展技术培训,以及需求服务、呼叫服务、网络服务等形式,将新品种、新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对接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千米”。

3.2机制创新是农技推广的动力

农业技术推广改革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要求,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创新。

3.2.1推广观念的创新。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必须逐步实现“四个转变”。从以政府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农技推广;从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服务的农技推广;从以技术为主线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以农民需求为主线的农技推广;从以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提供生产技术、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等系列服务的农技推广。

3.2.2推广体制的创新。要根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对于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要按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设置机构,使其成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窗口、技术培训的平台。

3.2.3运行机制的创新。探索建立对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科学考评制度,改变年底“算总账”的传统方法,试行绩效挂钩、重奖实绩突出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方法。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变对上负责为主为对下负责为主,以对下负责的实绩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特别是要由服务对象――农民评价其工作业绩。

篇8

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与市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内容

㈠强化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监督;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土壤测试;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检测、检疫和强制检验;在农民中开展技术培训,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销信息和其它信息服务;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任务。

㈢理顺管理体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机构性质不变,管理体制由委托制改为派驻制,属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其人、财、物、事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人员统一聘用、统一调配。“以钱养事”经费直接拨付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考核情况发放。在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工作考核、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等方面实行市乡双重管理,以市管理为主。

㈣实行人员聘用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聘期3年。参加竞聘上岗的人员必须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国家农业中级执业资格以上证书。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原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够的可面向社会招聘。对已经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技人员原则上不再聘用,确因工作需要的可以延长聘用期。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

㈤切实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确保每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任期内接受脱产培训30天以上。在抓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指导。

㈥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各乡(镇、办)农业生产特点,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各推广站和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对象及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签订责任状,推行工作日志和考勤制度。建立市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办)、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的机制,考核结果作为农业技术人员晋级、续聘和公费参加培训的主要依据。对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的人员,视情况予以调整,任期考评不合格者做缓聘处理。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激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

㈦建立村级服务站点。依托村级农技员、植保员、科技示范户等,利用现有办公场所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设施,采取民办公助、技物结合、开放运行的方式,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使其成为连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广大农民的纽带,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服务点,党的农业政策的宣传点。

㈧推进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多渠道培育农村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创建各类服务实体,扶持民间农业科技组织和民营企业,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项目单位农业技术人员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保障措施

篇9

1.白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情况

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的不断壮大,白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水平逐年提高,2001年以来累计获得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52项,市科技进步奖5项,市级科教兴农竞赛186项。

近年来,白城市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大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力度,使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大力实施主导品种主推制度。全市确定9个品种作为玉米生产的主推品种,确定2个品种作为水稻生产的主推品种。玉米、水稻品种的引进应用取得了新进展;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在全市广泛实施,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对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培训等,培养有文化、懂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较好的人才基础。

2.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队伍不稳定,人才外流比较严重由于乡镇农业站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也比较低,人才“跳农门”的现象比较普遍。

2.2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普遍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广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科技人员,常年累月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待遇和其他部门相差特别悬殊,有的地方连基本工资还不能足额按月发放。

2.3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工作难到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单位虽然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所拨经费只能维持开支,根本没有业务经费,有的连开支都维持不了。由于缺少经费,没有必要的仪器设备,服务手段落后,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2.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缓慢 由于受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很少有机会走出去和深造,知识难以更新,业务素质难提高,知识层次相对较低,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5农民接受先进科技知识能力差 农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传统耕作习惯根深蒂固,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

3. 农业技术推广对策及建议

3.1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适应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

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重点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按照强化性公益职能、放活经营的总体要求,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2落实“两法”,创新推广方式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和改善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延伸到广大农户。

3.3保证经费投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投入,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强化课题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手段。逐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功能,满足履行公益性职能的需要。

3.4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创新科技推广新模式

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新模式。

3.5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篇10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而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更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面对国内、国际市场,显得十分盲目,一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目前,我镇有镇级农技服务机构1个,农技服务人员11人;村级农技服务网点21个,农技服务人员69人。从文化结构来看,大学文化4人、大专文化6人、高中及中专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1人、中级16人、初级27人、无职称人员36人。农技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复合型、开发型人才较少,懂粮棉油技术的多,精通特产、畜牧、水产种养技术的少,难于满足当前农业技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农技推广事业经费不足,体制不活,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存在脱节现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不能安心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进镇级农技机构改革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点。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二、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一是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二是畅通分流渠道。我们不能认为改革就是简单地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要统筹考虑,既要巩固公益,又要放活经营。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广机制。从抓制度促规范入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制定推广激励制度,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三、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篇1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工作,提升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中央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宗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农民科学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构建“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大力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1]。浙江省建德市被列为本次“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之一,建德市委、市政府对“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出台了相关政策,在该市全面落实农技推广人员工作责任,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方案,领导小组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方案进行细化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社会反映良好。

1建德市概况

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中游。全市行政区域面积为2 321 km2,设3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个乡,232个行政村,25个社区,17个居民区。全市总人口513 871人,其中农业人口402 832人,耕地总面积17 214.93 hm2,全市基本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其中茶叶种植面积5 000 hm2;柑橘种植面积6 666.67 hm2;板栗种植面积4 000 hm2;莲子种植面积333.33 hm2;草莓种植面积1 333.33 hm2,“新安江牌草莓”荣获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浙江省国际农博会金奖;禽蛋业600多万羽,是浙江省最大的禽业基地。

2建德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

2.1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技推广组织体系

以市农业经济为基础,以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依据,合理设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责任农技人员[2]。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设置市农技推广中心、市畜牧兽医局、市农机服务总站、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级设置乡镇(街道)事业综合服务中心,责任农技人员主要设置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和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

根据市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实际情况,设置草莓、柑桔、茶叶、畜牧兽医、粮油、蔬菜、蚕桑、农机、水产、竹林、经济林、用材林等12个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岗位。担任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的条件:一是市级农技推广机构具有中级以上农业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其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在建德市同行业中具有权威性;三是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指导服务能力。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办法产生,程序为:公开报名;成立评议小组;竞岗演讲;评议小组民主评议;市主管部门审核、聘任。

责任农技员由各乡镇(街道)会同市级主管部门从乡镇(街道)事业综合服务中心中现在编的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农技推广人员中聘任。责任农技员岗位因需设置、因乡镇(街道)设置,农业特色产业比较明显的乡镇(街道)可设置相应专业的责任农技员,原则上每个乡镇(街道)应设置粮油、畜牧兽医、林业各1名责任农技员,该市责任农技员岗位共设置98个,其中专业责任农技员33个。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民营科技组织、基层农资服务站、原乡镇(街道)兽医员等社会化科技力量积极参与农技推广活动,各乡镇(街道)按照“村村都有科技示范户”的要求,大力培养农村各类科技示范户,并对乡镇(街道)所辖范围内的各类社会化科技力量加以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其对农业科技的“传、帮、带”作用[3]。由于当前畜禽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乡镇(街道)优先将该区域内参与畜禽防疫工作的原乡镇兽医确定为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并加强监督管理,落实责任。

2.2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人员责任体系

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的岗位职责为: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根据建德市农业生产的源头性需求,研究提出相应专业领域的产业发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等方案;组织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完成上级政府和部门提出的目标任务;协调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生产技术问题,及时解决农业突发事件;带头开展农技试验、示范,为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提供相关信息和咨询服务,并承担相关培训工作;为该市农业产业制定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及其重大农业科技决策提供咨询。

农技指导员的岗位职责为: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以及本专业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及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重点承担面上的农技工作指导和咨询培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联系乡镇(街道)责任农技员、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示范户等,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工作。

责任农技员的岗位职责为:了解本专业技术知识,及其相关标准和法规;全面负责若干村全体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重点联系若干个种养业科技示范户;责任农技员通过现场指导和“农民信箱”、“建德农业信息网”、“农技110”等手段,对责任区域的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协助市级农技推广机构做好技术示范方建设;及时解答责任区域内农民提出的各类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的要向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寻求帮助。同时,要完成市级农技推广机构、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等交办的其他农技推广任务。

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的岗位职责为: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引进、试验等活动,参加或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农业科技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培训等有偿或无偿服务,重点是完成政府“花钱买服务”的任务。

2.3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人员考核体系

对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的考核,由市主管部门、各乡镇(街道)和主要服务对象等3方面按4∶3∶3的权重进行。其中,市主管部门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乡镇(街道)主要考核其技术指导服务的质量、效果和满意度;主要服务对象主要考核工作满意度。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对考核不合格的,取消下一年度的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称号,并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新的首席农技推广专家。

对农技指导员的考核,采取市主管部门和服务对象二方面按5∶5的权重进行。市主管部门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服务对象主要考核满意度。

对责任农技员的考核,按照“谁主管,谁牵头”的原则,由乡镇(街道)、市主管部门和服务对象等三方面按4∶3∶3权重进行,其中乡、镇(街道)主要对责任农技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市主管部门主要考核责任农技员的业绩,服务对象主要考核满意度。

对承担政府“花钱买服务”任务的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的考核,主要考评其承担“花钱买服务”任务完成情况、实际效果等。

年度考核优秀、成绩突出的各类责任农技推广人员,按有关规定推荐参评各级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并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

2.4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体系

建立与完善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知识更新培训[3-5]。市级主管部门、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要认真制定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和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原则上每年业务培训时间不少于12 d,参加专业相符的教育时间等同业务培训时间。在培训中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农技110”、“建德农业信息网”、“远程教育系统”等现代化工具,相关信息,开办专题培训讲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5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保障体系

确保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责任农技员集中精力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乡镇(街道)在安排工作中,责任农技员不再安排其他工作,确保责任农技员全年有2/3的工作时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进一步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农技推广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市财政建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经费主要由市财政预算安排,在农发基金、科技“三项经费”、土地出让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并确保农技推广专项资金随着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6-8]。每年安排农技推广科研经费100万元用于12个农业产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对聘为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的,每年根据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需要从农技推广专项资金中安排不少于5万元的科研经费,用于专项支出。同时,对聘为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和乡镇责任农技员的,分别给予每月200、100元的岗位补贴,责任农技员的岗位补贴从乡镇(街道)财政中列支。对考核合格的农技推广人员享受单位年终奖和其他福利待遇,对表现优秀的农技推广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享受岗位补助,年终一次性扣回已发的每月岗位补贴,并不得享受年终奖。

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确保农技推广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在确定责任农技推广人员时,优先聘用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农技推广人员;在责任农技推广岗位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责任农技推广人员的交流调配力度[9]。责任农技推广人员的补充,一方面从在编农技推广人员中进行补充,另一方面由市人事局通过公开招考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择优录用。

3结语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人事局、财政局、农口各局积极配合下,建德市通过以上5个体系建设,构建了基层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为该市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该市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4参考文献

[1] 邵洁,陈锦其,马伟冬,等.基层责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0(2):427-430.

[2] 周建发,王建玮,吴丽娜.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8):9.

[3] 祝建国.岳西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305,307.

[4] 田张厚,孙胜杰.渭南市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5-27.

[5] 马元新,王修明.金安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4):127,129.

[6] 刘涛.新形式下基层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6):59-61.

篇12

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广大农民得到了的实惠。但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等方面[1-2]。针对这些问题,昭阳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改革措施

一是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按照“优化重组资源,巩固发展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功能”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新途径,不断培育壮大农技推广队伍,切实增强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二是加快信息建设。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促使农民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三是开展科技培训。动员和利用一切资源,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经营水平。四是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和支持农技推广工作,及时解决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农技推广的各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让广大群众真正得到实惠[3-4]。

2成效

2.1培训学习提高了技术指导员的综合素质

昭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玉米、马铃薯两大产业的任务后,将50名技术指导员分2批送往曲靖农校进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培训,丰富和提升了技术指导员的综合素质。使其通过学习提高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如市场适应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群众工作与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通过培训,技术指导员懂得如何把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一是培养积极正确的态度。包括对国家的态度,对农技推广事业的态度,对推广对象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胸怀大局,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兢兢业业,坚韧不拔,干出一番事业。二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勤于思考,善于收集资料和信息的习惯;善于细心观察和及时总结的习惯;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的习惯等。另外,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拥有健康的身体。三是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与技巧。包括宽容和忍让的胸怀、善于合作的技巧、化解他人之间矛盾的技巧、活跃人际气氛的技巧等。

2.2提供给农科人员展示才能的平台

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使农科人员变成专家与技术指导员,使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全身心投入到农技推广事业中,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这让农科人员有了用武之地,也改变了以往的农技推广模式,给技术指导员提供向科技示范户讲述农业科技知识的平台。同时,还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农户提供农产品价格及流通信息等,有利于把区、乡、村、农户这个农技推广链条有机地链接在一起,形成完善的服务网络,建立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快捷通道;有利于国家的农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快速宣传。

2.3促进先进实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先进技术思路、先进高产典型、先进示范样板等,向农民展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培训的鲜活教材。通过举办现场观摩、田头指导、专家咨询等活动,达到粮食生产主导培训“能看到、能听到、能问到、能学到”的最佳培训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产示范区的引导功能,实现高产示范区与周边农户及同类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和示范户的互动,起到“应用者尝到甜头,观望者看到希望,疑惑者转变观念”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促进粮食作物生产水平快速提高,促进先进实用技术向生产力快速转化。

2.4发挥了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1户科技示范户的辐射作用可带动20户农户。技术指导员把科学知识传授给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后,再把知识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让带动户看得着、摸得到。这样可以培育出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3参考文献

[1] 王凤梅.博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几点建议[J].新疆农业科技,2010(1):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