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战略范文

时间:2024-02-29 14:42: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型工业化战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型工业化战略

篇1

1 安徽工业化发展的现状

1.1 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企业的落后设备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改造或更新,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安徽省的万元gdp的能耗为1. 5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4吨标煤)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 6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7吨标准煤)的50%。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将会是安徽省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1.2 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安徽省工业结构层次和技术含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集成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以安徽省的汽车行业为例,汽车产业己经成为安徽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汽车产业的集成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仍是其发展的瓶颈。2007年安徽的汽车整车产量居全国第5位,同期浙江的整车产量排在个国的第16位,但是浙江汽车产业的产值己经超过安徽省的3倍还多,其零部件产值超过整车的数倍。江苏汽车产量和安徽相差无几,但江苏的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是860亿元,是安徽省的三倍。2007年安徽省汽车产业的产值构成中,零部件只占全部产值的16. 8%。而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汽车产业中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合理比例应为1:7。现在己经有迹象表明,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向零部件领域转移,特别是在汽车用高技术产品和电子电气系统领域。

1.3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2007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收入1000亿元,仅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20%,只相当于江苏的14. 9%、山东的18. 50%、上海的27.8%,福建的63. 9%和湖南的68. 20% 。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的r&d费用为9. 69亿元,只相当于上海、山东的20%,浙江、江苏的28%。 r&d费用占gdp的比重为0.2%,尽管在中部六省中比例最高,但低于上海(0.65%)、江苏(0. 22% )、浙江(0.3%)和山东(0. 32% )。研发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研发成果少。二是相关科研人员缺乏。目前,安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的3. 3%,在中部高于山西和江西,在华东高于浙江、福建和江西,与未来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人员占全国的1. l%,在中部和华东仅高于江西。

1.4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加工制造业等高级化产业比重小。2007年,安徽37个工业行业中,属于装备制造业的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通讯设备制造四个行业共实现增加值244. 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 6%,余下80%左右的增加值基本上是农副产品加上原材料和能源等产业创造的。如果不包括以家电为主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安徽省真正意义上的装备制造业比重只有11. 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层次看,目前安徽省工业仍属于依靠资源优势和大量的初级产品加工支撑经济增长,产业层次处于价值链的低中端,在全国位于中下水平。

1.5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滞后

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发展不平衡。200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4%,增速达到了23%,但全部工业增速却只有13.7%。安徽省的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规模以上企业,小企业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滞后于大中型企业。

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612. 9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6. 6%,国有企业一枝独秀。与周边省份相比,安徽省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营经济规模小、实力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安徽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短腿”。

2 新型工业化是安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 

2.1 新型工业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安徽作为中部欠发达的省份,工业化水平低是我们省情的典型特征,也是省区经济不发达的根源之一。因此,工业强省战略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脱贫致富的战略。但是,应当认识到,处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发展工业与以往相比,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是刚性的,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创新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等方面的新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因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安徽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内在需要。

2.2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安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安徽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的总量规模及结构状况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变化,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为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提供了新的起点。今后20年,安徽经济还有无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以及如何提高增长速度,是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重复发达地区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不仅这个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加大同全国及周边省市的发展差距。只有认清发展面临的形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探索出一条适合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安徽顺利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关键。

3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合理思路

3.1 牢固树立以工业立省强省的观念

加大以工业立省强省观念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推进工业化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安徽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没有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安徽省gdp增长13.9%,在全国增长也只排到15位。因此,能否切实树立工业立省、工业强省的理念,对安徽经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3.2 走符合安徽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安徽省的工业化现状是与安徽省的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不顾及安徽省现有的大量传统工业企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对传统工业的排斥,也不是传统工业漫无边际的复制。因此,安徽省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双重任务。安徽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我们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绝对不能忽视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空间。

安徽省人力资源丰富,既是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是突出优势。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是安徽省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任务。不断提升和拓展传统产业,对于实现安徽省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安徽具有承东启西、靠近沿海的区位优势,具有经济、科技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安徽农产品、矿产品和旅游资源丰富,粮、油、棉、茶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具有深加工优势,可形成支柱产业;钢材、水泥、煤炭等主要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具有经济快速发展中形成 “加工制造业基地”、“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条件和实力。安徽新兴产业短期内不具备主导竞争的能力,但传统产业通过深化、强专,存在进一步抢占市场的潜力。

3.3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

安徽省传统产业比重大,运用信息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任务十分繁重。要积极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进程。

3.4 加快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产权“大锅饭”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贫穷和愚昧同样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工业企业和相关产业具有采用信息技术的迫切欲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

4 结束语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注意结合安徽省工业经济自身发展的特点,抓重点、攻难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既要看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奠定的发展基础,更要认清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差距和不足;既要看到通过多年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使我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有利条件,更要认清我们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小农经济意识、温饱即安思想甚至一些“左”的思想的不利影响;我们要正视差距,奋发进取,增强创新优势,谋求新的发展,加快实现安徽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篇2

发展五大新兴产业

1.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扶持凯乐超五类线、通信光缆,神奇磁业的硬磁、软磁,711跳扩频电台、数字集群系统及CDMA数字通信系统,南机新型军用雷达,石首致远石英晶体、凯达光纤,东信磁业吸波材料,菲利华的石英玻璃,洪湖晶体管厂的蓝光源、洪乐公司的信号电缆、荆鹏软件等产品的生产,形成产业的聚集效应,将信息产业培育成荆州市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

2.发展精细化工业。重点扶持楚源“四醚”系列产品的扩改工程,提高活性染料、分散染料、H酸、K酸、对位脂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终端产品的比重;抓好博尔德公司4万吨新型邻法苯酐的达产达效,加大纳米碳酸钙、纳米汰白粉等新型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力度,支持汉科公司、天合公司石油采油化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大康盛、索克萨姆公司管道涂敷新技术的开发,加快新益集团三羟基甲基丙烷、三元科技甲基锡项目建设,力争把荆州市建成全国知名的精细化工基地。

3.发展新材料工业。重点扶持凯乐的塑料管材、塑钢型材、土工格栅等系列塑料网状物,吉象的直接印刷板、薄板、贴面板、装饰板,三江金钢石厂的金钢石,松滋金箭公司的PPR管,监利三星陶瓷的超薄微晶玻璃等新材料项目的建没,积极引进和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扩大产业化规模,建成外向型的新材料工业基地。

4.发展环保产业。重点扶持洪城公司水工环保节能设备、大型电站阀门装置节能(材)项目,公安基立公司的中密度稻草复合板项目、江陵武汉绿世界环保餐具项目、奥星环保公司“汽车尾气净化器生产”和“城市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生产线”等重点环保项目的建设,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抢占环保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5.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建设好天发高科技生物医药工业园,扶持湖北新生源公司苯丙氨酸、亮氨酸扩大生产规模,抓紧湖北科亮公司活菌生物净水剂、公安丽晶公司软骨素、松滋阳光公司的皂素、荆州皇冠调味品公司生物发酵工程、洪湖德炎公司的甲壳素等项目的建设或产品的生产,加快培育以生物医药、微量元素提取、生物发酵、生物菌培育为主体的生物技术产业。

壮大传统产业

1壮大纺织工业。以奥达、金安、沙棉、望春花、一棉、洪源、津翔、金蝶地毯等优势企业为核心,大力招商,整合资源,建设好开发区温州出口服装工业园,加快差别化化纤及纯棉面料国债贴息项目的实施,抓紧印染生产线的建设和改造,形成以棉纺织、印染后整理、产业装饰用纺织品、服装四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链,提高终端产品比重和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纺织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重振荆州纺织工业雄风。

2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以恒隆、神电、车桥、德尔福、法雷奥、四联、环字、环球等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资源整合,培育几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汽车零部件集团,按三个层次重构全市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框架,产品分三类进入国际国内市场:一是进入国际国内轿车厂家的全球采购体系,二是进入国内轿车维修市场,三是进入卡车、特种车、客车、农用车、摩托车等零部件配套体系,将荆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产业。

3壮大家电产业。抓紧三个100万台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小天鹅荆州电器公司尽快形成100万台冰箱、冰柜的生产规模;小天鹅荆州三金公司尽快形成100万台的洗衣机、热水器生产能力;华意压缩荆州公司尽快形成100万台无氟压缩机生产能力。同时大力支持松滋飞利浦汽车灯泡、荆州华强本邦公司的环保节能灯具等日用电器产品上规模;支持仪表公司的无氟空调、锂电池项目尽快上马投产,打造几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把荆州建设成为国际性的家电生产基地。

4壮大农用化工业。重点支持沙隆达农药新品和源药装置两个国债项目建设,推进产品转型,实现传统农药向“环保、高效、高附加值”的新型农药转变,进一步增强在农药行业的优势地位;支持大田、龙蟒扩大尿素、复混肥、磷肥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环保肥料等新型肥料;支持移栽灵加大生物农药新品的开发力度,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增创特色优势。

5.壮大食品加工业。重点扶持天荣、天颐、银欣、望春花果汁公司、银利达、德炎水产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打造绿色品牌,尽快将荆州建设成为以生产色拉油、高蛋白饲料、精制免淘米、食品专用面粉、高钙营养食品、鲜果汁、绿色蔬菜、水产品、肉制品等为主的全国有影响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同时,扶持白云边、黄山头两家酒类企业,扩规上档,进一步提高品牌价值和市场占有率。

6壮大造纸产业。重点扶持骏马纸业、帅伦纸业、大枫纸业、拍马纸业、宽宏纸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调整力度,提高生产集中度,逐步淘汰初级产品,开发生产高档新闻纸、书刊印刷纸、信息用纸、卷烟包装纸、涂布纸、食品医疗用纸、特种工业加工纸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做大做强造纸产业。

7.壮大机械装备产业。石油设备行业以石油部第四机械厂为龙头,扩大固井、压裂、绞车等石油特种设备的生产规模,建成全国知名的石油机械设备工业园。机床行业以荆州机床厂、楚凌公司、沙市机二、荆州钻床厂、南机等企业为依托,主攻数控机床、专业机床及各种专业设备,建成以机床为主体的加工设备生产基地。轻机行业以沙市轻机公司为主体,抓好高档涂布机及纸板生产线国债项目建设,开发替代进口产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造纸设备生产基地。

8.壮大日化工业和医药工业。重点扶持活力28、活力美洁时进行结构转型、产品升级,开发生产无磷洗衣粉、植物洗发精、环保清洁剂、高档护发护肤品、空气清新剂等新型日用化工产品,培育新的市场需求,再现日化产业的品牌活力。大力支持滨湖双鹤药业、舒尔迈康药业、亿雄药业、江陵制药厂等医药骨干企业发展,加大新产品的开发,扩大现有准字号产品的生产规模,促进医药工业发展壮大。

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篇3

    中图分类号:F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0)12-0010-02

    工业化是指随着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的逐步增加,经济发展由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工业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分为工业化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大致对应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阶段。

    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转型,其本质在于转变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新型工业化应致力于完成以下几个转变:一是从盲目追求生产数量、规模的扩张到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二是从以资源的大量投入和环境损害为代价的GDP增长到关注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环境友好的转变;三是从重生产、轻管理到注重管理效率与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前提和保障。换句话说,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客观上必然要求对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经济结构是一个综合范畴,它涵盖了产业结构、分配和消费结构以及区域与城乡结构等多个组成部分,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重中之重。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一是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要素含量,二是逐步实现经济发展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变。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党和国家在当前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随着资源与环境双约束问题的日益凸显,依靠资源高投入与环境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注定是一条不可持续之路;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在经济长期高位增长下所隐含的不合理经济结构。产业分工的低端化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只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角逐中换取微薄的收入,最终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因此,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抢抓机遇,实施结构性大调整,以培育和增强国家长久的产业竞争力,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一)工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工业整体科技水平不高,低技术含量与低附加值产品居多。黑龙江省以采掘业或能源工业为主,居于从属地位的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2009年,黑龙江省的装备、石化、能源和食品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617.6亿元,占地区GDP的90.1%。但四大产业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和配套能力弱等结构性问题。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获利能力,都无法与领先的广东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有些指标甚至低于辽宁与吉林省。

    (二)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黑龙江省由于重化工业长期片面发展带来的惯性引发了工业内部的不良循环,不仅使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受到制约,也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第一、第二产业,已成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制约因素。2009年,黑龙江省的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CDP比重分别为47.3%和38.8%,第二产业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发展重化工业必然依赖资源的大量投入,即便努力改进技术,提高资源效率,仍然无法改变其本身所具有的耗能高、污染大的事实。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历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是逐步上升的,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甚至超过了70%。

    (三)黑龙江省的非公经济发展严重不足

    2009年,全省非公经济所占比重约为43%,属于全国非公经济比重较低的省份。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黑龙江省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久远,导致公民市场意识淡漠;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有经济历史上长期处于绝对优势,使政府和社会产生重“大”轻“小”思想,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重视扶持不够。

    (四)协调好消费、投资、出口的关系

    从国民经济的支出性结构来看,消费、投资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这就要求三大动力之间需要协调配合,而黑龙江省的经济则存在明显依靠投资拉动的倾向。2009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29.1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国际金融危机使本来就不占优势的出口贸易急速萎缩,居民的消费增长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鉴于黑龙江省对外依存度偏低的情况,目前应在拉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上做好文章。此外,黑龙江省各地区与城乡之间还广泛存在着收入水平、科技实力、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显着差异,直接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篇4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稍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战略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来说,人力资源战略更是尤为重要。内蒙古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化时代进行的工业化,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内蒙古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是一种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而要使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新工业化体系真正建立、发展起来,就离不开其背后隐性的支撑,即人力资源的支撑。

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提升,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的支持。知识经济是一种人力资源依托型经济,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将由传统经济的物力资源转换成人力资源。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竞争的全球化。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落后,内蒙古面临着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国内竞争。

2 内蒙古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分析

2.1 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

内蒙古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约束整体不高,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据统计,内蒙古全区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20%,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低素质人口多,导致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大,就业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

2.2 农村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人力资源的二元结构非常典型

内蒙古经济文化程度发展较为落后,二元化经济结构非常典型。一元是技术落后、生产率低、自我雇佣的传统经济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分工与交换还很不发达;一元是由国家重点扶植的、技术比较先进、生产效率较高的现代化工业经济。与这种二元经济相联系的是人力资源的二元结构。在总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2008年,内蒙古乡村人口为1198.92万人,城镇人口1206.14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9.8%。虽然乡村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近一半,但由于受教育和素质的制约,农村牧区的劳动力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2.3 高精尖人才匮乏阻碍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高精尖人才总量不足,工人队伍中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比重较低,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如内蒙古旗县以上国有独立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及转制科研机构仅有110家,从业人数10642人,从事科技活动的有7164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有5234人。二是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匹配,现有高精尖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不能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三是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比例明显偏低。四是职业工种构成不合理,现有高技能人才大多集中在汽车驾驶、汽车修理等通用职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工种紧缺。五是分布不合理,,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重偏大,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比重偏低。

2.4 人才创新素质与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协调

人才的创新素质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不足,主动竞争意识不强。如2007年内蒙古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32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2项,应用技术成果207项,软科学成果3项。全年专利申请2479项,授权专利1486项,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11.9%,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蒙古全区国家发明奖是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仅仅有1项。

2.5 收益分配机制与激励效果不协调

收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方式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制约了人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合理的分配机制,才能留住人,才能激励人。就物质激励而言,拿工资,奖金和福利去满足人,不如拿股份和期股人才创新素质去激励人,付出与报酬不成比例的状况,返回头来又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6 人力资源的所有制比较单一

从内蒙古人力资源的所有制配置状况上看,内蒙古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很不充分,还要加快发展步伐。到2007年底.内蒙古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为162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14.9%;城乡个体劳动者为93.6万人,仅为全区从业人员的8.7%。由于就业结构比较单一,行业和职业的多样化程度低,分工不发达,从而限制了交换和市场范围的扩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3.1 人才观念转变

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除了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和制约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撑。要实现崎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首先树立科学人才观,以盘活人才存量、增加人才总量、调优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各种人才资源,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人才差距”,提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人是最重要的资本和资源,把对人的管理作为组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工作的相互适应。同时注重对人的培训,开发人的潜能,谋求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要实现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首先从思想上改变对人的观念,并学习和掌握如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方法,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3.2 人才流动机制、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转变

3.2.1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需要正常的流动,需要依据市场原则配置到最合理的岗位上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流动是很正常、合理的,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化机制,建设好人力资源市场,用市场导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构建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支持与发展适合人力资源流动的就业指导、职业资格认证、专业能力考核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3.2.2 实行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为选拔真正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真正的人才施展才华提供的广泛的发展空间,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人才的成长营造了公平的环境。合理的选拔机制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落到实处,使人才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发挥人力资源的“鲶鱼效应”,从而有利于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人力资源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2.3 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一种“主动财产”,其载体完全控制着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也使其难以监督,难以准确度量。所以,只能以激励机制为主,以惩罚机制为辅,因此,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使用等过程中,要解决激励机制问题。正确而充分的激励会使人的能力的发挥得到有效提高,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需要对人的动机进行正确的把握和引导,从物质心理与精神的需要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激励。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使技术、管理要素所有者获得合理的报酬,从而促进技术、管理要素积极投入生产,成为当前相关政策制定的一个难点。

3.3 大力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只有把科学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优势,才能更好地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既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作者,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使的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得以发挥,实现科教兴区战略与劳动力充分利用战略的良性互动。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优化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政策配套为手段,大力推进“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全面加强科技和人才工作,为加快推进定海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3.4 注重开发少数民族人才

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开发在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立足点,也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外流和人才低度使用问题的主要途径。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教育的提升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支撑。虽然在教育方面还处于落后地位,但内蒙古的教育事业正逐步发展起来。以2009年为例,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1所,全年招收学生11.3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9.97万人,在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8.69万人,分别增长1.9%和1.1%;全年毕业学生7.58万人,增长3%。年末在校研究生12491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4158人,在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中有蒙古族研究生3703人,分别增长8.5%和9.5%。

3.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篇5

中图分类号: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020-04

一、引言

2010年国务院在批复同意《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时明确指出,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市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起广泛关注。

2004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市是中部六省的中心城市。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8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继北京中关村后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部崛起战略、“两型社会”示范区、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三项国家战略相继在武汉实施。

基于这三项国家战略,武汉市应该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武汉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同时武汉市老工业基地着眼于进行工业化改造、打造先进制造业。武钢、武船、中国南车集团、中铁科工集团、东方电气等大企业,陆续将生产车间搬到武汉江夏、阳逻等地泄界500强的法国阿海珐集团、德国西门子公司、富士康等纷纷斥巨资在武汉建设大型生产基地,对武汉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武汉市需要设计其新型工业化战略,推进武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与地区经济增长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工业化是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增加,人均收入也随之增加的过程。A.K.Bagchi等(1986)学者对工业化的特征进行了论述。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在消耗较少资源、带来较少环境污染条件下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并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的工业化(胡鞍钢,2003),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振兴制造业,是城市化、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李义平,2003)。

(一)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程度会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新型工业化较传统工业化而言呈现出不同特点与优越性,简新华、向琳(2004)提出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各地方应在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克服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不足,发展信息化、高新技术、资金、虚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地区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挤稳定增长,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面临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产业结构主要问题(王丰国,2008),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和经济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基于这一背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节约发展、集约发展、高效发展,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原则,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源或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土地、技术设备、自然资源、信息、制度等)是否得到有效的配置,而产业结构状态对于资源配置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国外学者霍夫曼、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对产业结构与经济拉长的研究表明:一定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是同一定的产业结构乃至工业结构相对应的。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曹新(1998)认为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越快,产业结构变换率越高。朱慧明、韩玉启(2003)通过实证得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扩大第三产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我国经济的良性增长。金星(2010)认为第二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即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拟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产业结构。

三、武汉市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现状

(一)武汉市经济增长现状

1 武汉市人均GDP

由表1可以看出:2003-2009年武汉市的人均GDP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状态,7年间上涨了1.6倍,高于全国增幅1.4倍。且人均GDP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人均GDP的2倍左右。如2003年武汉市的人均GDP是全国的1.86倍;2007年是全国的1.80倍;到2009年为全国的2.0倍。

2 武汉市轻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

2009年,武汉工业总产值达6317.94亿元,轻工业总产值1580.00亿元,重工业总产值4737.9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5.0%,城市工业“重型化”及支撑作用都比较突出。以2008年8城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数据进行比较(见表2),武汉市重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居第2位,从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看,8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35%,其中武汉37.5%,列第7位。工业对各城市支撑作用突出。

3 武汉市产业结构

根据2009年经济普查资料,武汉市三次产业为“三二一”结构,呈现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二产业比重经历下降后再与三产业并行发展的态势,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2:46.4:50.4,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为13.6:37.4:49.0。

由表2可知:横向比较,2003-2009年,第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都远远高于第一产业。纵向比较,武汉市的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在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由2003年的43.3%上升到2009年的46.4%;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

4 固定资产投向

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以2008、2009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投向来看(见表4),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最

大,且呈增长状态。200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分布为1.4:29.7:68.9,其中工业投资占比28.7%。2009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4.0%,工业投资比例有所下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87%。

(二)武汉市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经济是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工业兴市”战略推动下,近年来,武汉市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从2000年到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18.0%,比“九五”时期提高5.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5.9%上升到38.4%,提高2.5个百分点。但与相关城市比较,武汉市工业实力仍然不强。2009年,武汉市工业增加值在8个相关城市(表2中)中列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排第7位。

从产业结构上看,一般将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第二三产业比重大体相当划分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据此,武汉市产业结构基本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特征相吻合,武汉市工业化正处中后期阶段。但从目前武汉市经济发展及与国内相关城市比较看,发展不够仍是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中层次不高,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不足、工业与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势不突出的问题还存在。为不断加快武汉市经济发展,提升实力,武汉市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

重视发展工业,既是提升武汉市经济实力的需要,也是完成工业化历史性任务的需要。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必须加大力度培养企业主体,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工业投资,促进工业结构的集约化,不断增强工业优势产业的竞争比较优势。

(三)武汉市经济增长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1 工业产值与经济增长

2009年,武汉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市GDP比重为38.4%,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9%,拉动全市GDP增长6.0个百分点。从表5可以看出,武汉市工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维持在37%左右,且有一定幅度增长,工业产值对GDP的贡献率明显。

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1.7:63.3:25.0调整为2009年的3.2:46.4:50.4。而从近几年情况来看(见图1),武汉市的三产比重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唯一变化的就是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稍微增大,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这一变化并不妨碍武汉市经济正常快速地发展。

通过武汉市的例子证明,武汉市经济发展主要依托重工业、高科技产业,武汉市产业结构符合比较优势,在符合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逐渐提升产业结构,促使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武汉市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武汉市加紧制定“十二五”标准化战略发展规划,力求围绕增强建设新型工业化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标准研制、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力度,为工业强市加油鼓劲。武汉市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打造产业集群,构建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武汉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具有地缘区位优势、丰富的高素质人力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具备发展产业集群模式的基础条件。武汉市需要重点发展以下产业集群:

1 远城区环城工业带

武汉市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的原则,结合新城组群规划,沿三环线和绕城公路展开工业布局,建设“环城工业带”。“环城工业带”包括四大组团:东北主要为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环保产业,东南主要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产业,西南主要为汽车及机电产业,西北主要为航空工业、烟草、食品及家电产业。以此为核心,力争到2015年,远城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实现“繁华在城区、实力在郊区”。

2 洪山光机电产业集群

以洪山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依托“武汉一中国光谷”,聚集光机电科技的企业,集群激光及数控加工、软件及电子信息、光通讯、集成电路设计、网络及安全五大产业联盟。通过“输出管理、功能示范、建设开放型服务平台、资源共享”等方式推动光机电产业集群发展。

3 黄金口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依托黄金口经济开放区,聚集汽车零部件科技产业集群,形成黄金口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主要任务是: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汽车零部件产业“研发一孵化一产业化”创新链,“供应一生产一销售”产业链,建设汽车零部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4 葛店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中国药谷”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形成研制化学合成药、医药中间体为主导方向的产业集群建成集研究与开发、生产与流通、人才培养与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生物产业发展平台。

5 青山环保产业集群

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石化、471厂、461厂、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等为龙头,依托国家武汉环保产业基地,聚集环保科技企业,建设青山环保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包括:形成环保科技战略联盟,打造公共技术平台,促进环保科技产业链“研发一孵化一产业化”的形成。

(二)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武汉市工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推进新兴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规模化、现代产业集群化,应采取综合措施。

1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导向。武汉市选择区域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包括:光电子信息产业、轿车制造为重点的现代机械制造业、钢材生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以及环保产业。

2 改造传统产业。以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鼓励传统国有企业引进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发展质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3 加强外商直接投资引导: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企业的引进,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地建立研发机构或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通过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科技人员的流动来促进本地区研发水平的提高,促进武汉市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三)以城市化推进工业化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保障和产业基础。

一是加大县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扩大城市工业发展空间。

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工业发展输送大量的劳动技能型人才,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就业,改变农村地区有土地优势无人才优势的状况。

(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武汉市应采取措施,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包括:通过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科学基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多渠道的融资模式;建设“武汉市共性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等。

2 建设产学研联盟。武汉市应以企业为核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作用,建立产学研联盟,搭建武汉市产业战略性技术研发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联盟建设的重点:建立互信共济的合作机制,推行项目矩阵式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产学研联盟专项基金。

(五)加强循环经济发展

武汉市应大力推进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清洁化、资源使用减量化、废物处置资源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生活消费节约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建设。

1 循环型企业建设。实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额、用水定额、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推进“四节约一利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建立清洁生产型企业,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

2 循环型园区建设。对进入工业园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和“三废”排放及回收利用指标要求,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园。

3 发展循环型产业。建设循环型工业、产业集群,创建绿色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循环型产业。积极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篇6

一、在新型工业化中,提高认识和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首先,要加强全民素质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抛弃传统的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它强调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资源的平等配置,并且形成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要使人们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真正领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必须大力加强全民的素质教育,使人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其次,要科学界定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澄清模糊认识。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界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定义。第三。要完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设。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有一个量化的评判标准,必须完善这样的指标体系的建设。

二、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精神文明建设可塑造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需的社会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强调的集体主义原则,明确提出要坚持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有机统一,可以克服工业化模式从剥削阶级集团或血缘、地缘的局部利益出发,无视整体与个体,全局和局部关系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另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社会物质文明与人的精神状态,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要同步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等等,可以为新型工业化塑造其所需的综合价值目标体系,使人们在实施新型工业化中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自觉地对经济体制进行思考和改革,真正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建构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伦理道德。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内容看,它不仅十分注重倡导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及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而且强调倡导满足社会需要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既考虑到当代人的需要和发展,也考虑到后代人的需要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构造的这种伦理道德,正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所需要的伦理道德观。随着社会成员的“三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公德意识的增强,对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我们可以不断克服主体主义、人本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干扰,不断克服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和法制不健全而出现的某些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社会风气败坏、伦理道德沦丧、生活行为野蛮、腐败受贿等不文明现象及其所导致经济行为病态、野蛮失控和混乱,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等不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使他们能够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发展的权利与保护自然资源的义务,把经济发展和造福子孙后代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最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增强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影响新型工业化实现的重大问题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品“含金量”不高、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加强科学领域的研究,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其内在机制,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通过提高科学水平,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利用它们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我国能在消耗极少资源的情况下,生产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并且通过科学研究,发展各种高新技术、无害化技术、低消耗技术、资源可再生技术等,克服粗放经营和急功近利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减少工业发展带给社会经济结构、人文结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篇7

当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金融业增强相应的扶持力度显得尤为重要。以辽阳为例,该市以发展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抓手,促进芳烃化工产业集群的壮大。截至2010年5月,争取政策性贷款3.5亿元,商业性贷款5亿元,帮助企业上市融资23亿元。

一、区域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辽阳市以发展精细化工为重要载体,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路子。其工业化特点:一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基地管理引进ERP管理系统,实现自动控制、信息化管理。二是科技创新。基地突破仿生催化氧化等8项关键技术,转化重大成果50项。三是建设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建设高标准气、氮、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将附近众多化工厂的废水、废渣、废气统一回收,将副产品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四是积累人力资本。基地锻造大批行业精英和技术人才,成为新型工业化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

二、金融支持区域新型工业化面临的现实矛盾

第一,工业快速壮大与金融扶持战略缺失之间的矛盾。目前,地方政府尚未将建设地方新型工业化龙头与促进当地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提升有效结合起来,未能抓住当前的有利契机实现当地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一次飞跃。主管部门所考虑的金融支持仅局限在要求银行增加贷款额度,未能考虑加快金融深化,提升地方金融服务档次,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金融业基础。导致企业对私募基金(PE)、创司普遍抱有不信任心理,相应的金融引导与配套改革滞后。

第二,政府融资渠道狭窄与基地建设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工业基地的先期建设资金缺口巨大。然而,地方政府财力紧张,主要依靠政府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支撑,再由区财政统借统还。这种体制存在弊端:一是地方政府的开发行为缺乏市场考量,容易存在决策风险,加大改革的试错成本。二是融资平台运作还不规范,项目投资缺乏成本约束机制,项目收益也存在不确定性,缺少有效担保措施,给地方法人银行造成潜在经营风险。

第三,外地企业的产业转移与本地银行服务滞后之间的矛盾。对外来企业的金融服务亟待改进。一是外来企业经常面临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二是企业异地代购代销通过POS机方式结算较为方便,但是目前未获准安装。三是基地内的外地员工和高校毕业生,对本地环境尚不熟悉,办理业务不方便。

第四,工业“迅速上规模”的短期需求与银行审慎经营原则存在矛盾。基地开发的短期要求是上大项目、迅速形成生产规模。因此,部分企业“边审批、边建设”,个别项目还没有取得土地许可批文就开工,不符合银行审慎经营要求,难以获得授信。此外,政府重视发展产值5000万以上的大项目,只有3家小企业被允许入驻。这与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货币政策相矛盾。还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不够规范,其部分贷款是监管部门的重点风险监控对象。

三、金融助推地方新型工业化的策略

第一,战略规划,构建金融支撑平台。基本思路:一是搭建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对接平台。要体现“政府引导和撬动、多元融资、提高合作层次”的方针,为企业推介融资租赁、投资银行、私募基金等机构,并提高融资对接成功率。二是打造金融智力平台。应倡议组织区域金融论坛,集思广益谋求发展,建立门类齐全的金融人才储备库。三是建立新型工业化的金融信息网站。为工业化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提供网上对接的渠道,尽快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库,建立失信披露制度。四是积极发展直接金融。帮助涉农企业并购重组和上市融资,积极探索涉农贷款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途径。

第二,市场导向,优化平台公司管理。以强化平台公司的资本运营能力、规范信贷行为为突破口,解决基础设施资金不足的问题。逐步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项目的成本约束机制。一是做实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补足注册资本,聘请高校专家为外部监事,落实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二是强化管理团队。引进专业的金融投资人才,组建专业的资产管理团队。三是规范融资行为。在遵守金融法规的基础上,运作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手续齐全、程序规范透明,维护自身信誉。四是革新融资方式。实现融资方式和渠道多样化,灵活运用资产证券化、BOT等多种融资方式。

第三,客户导向,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一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产业基金,支持工业化支柱产业发展;完善支撑科技创新的投资机制,建立科技孵化器等;鼓励村镇银行介入,增强差别化服务的能力。二是完善金融服务渠道。选择“离行式ATM+客户经理”的模式,推广网银使用。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四是强化对外来企业的服务。包括:解决外来企业临时性资金需求,尽快完成授信评级,开展保理等业务;为其异地购销行为提供便捷的结算渠道,为外来职工在按揭贷款、消费信贷等服务。

第四,发挥金融导向功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部门要引导资本要素向新型工业化方向集中。一是央行要综合运用再贴现、窗口指导等政策工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二是金融各部门更要利用好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化解新型工业化遇到的金融现实问题。三是强化主攻方向,重点支持区域主柱性产业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条。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四是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统筹城乡工业协调发展步伐,要支持县域农产品和矿产品深加工工业,增加工业附加值。

参考文献:

篇8

战略新兴产业研发资金企业出大头

苗圩一行先后考察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广州科学城、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科学城,苗圩表示,我国规划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项产业,其中有4项在工信部。除了军用的部分,有300多种涉及战略新兴产业的相关技术研发要跟各省对接。

他强调,这种对接将非常细化,不仅是工信部与省经信委对接,工信部各司与广东省经信委系统各分管部门对接,还要落实到企业,细化到企业有多少技术力量,企业与各级政府又将如何分担研发投入的资金。“中央财政肯定要拿钱,还要问省里、市里拿多少,企业肯定要出大头。”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应放宽领域

苗圩一行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召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座谈会”。广东省副省长刘志庚陪同调研并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苗圩详细询问了广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情况。根据2008年起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统一为25%,唯有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15%的优惠税率。苗圩表示,在其他省份调研时不少企业反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面比较狭窄。他认为,一些传统工业企业也要技术创新,有必要创新研究下认定范围。对此,广东省国税局也表示,目前省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门槛高,领域窄,技术进步应涵盖传统产业,希望扩大认证面,降低门槛。

刘志庚指出,广东将从六个方面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内需和外需并举,协调推动转型升级;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推动绿色发展战略,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产业支撑能力。

转变方式重在企业参与

苗圩指出广东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有很多好的举措,也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下,广东遇到的问题早,见事早,所以转变得也早。因此广东的经验将对全国有借鉴意义。

他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外,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参与。企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特别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有了更多企业的参与,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搞好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出口或将遭遇寒冬期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座谈会”上,杨建初表示,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国际经济形势可谓曲折、复杂、脆弱、不确定,不仅欧美经济,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风险亦加大。

具体来说,杨建初认为经济形势有以下五大趋向。一是经济波动频繁化。金融市场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将加剧,使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广东更加突出。二是外需下降常态化。由于发达国家经济低迷,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可能会经历寒冬期。这点在广东已经体现,去年12月广东外贸仅增长3.7%。而且出口增速可能会继续下滑。出口不利,企业势必转向内销,挤占内销市场,这又会加重本已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竞争会更惨烈。三是实体经济主导化。欧美发达国家已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回归制造业。这将使得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难度加大。四是金融政策不断调整深化。各国短期急功近利救火式的政策与长期调整政策矛盾突出,国际游资以及国内游资变动莫测,加重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五是人民币汇率升值长期化。杨建初认为,去年底人民币贬值只是短期现象,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并未改变,受此影响,我国出口可能会经历负增长时期。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为此,杨建初表示,我国尤其广东应该及早应对,他就此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把握平稳增长阶段的基本判断,加快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核心任务。他认为,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已不现实,扩张性、刺激性政策可能在短期刺激经济,但对调整不利,应该慎重出台。在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及早预警的同时,加快内涵式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尤其是骨干企业,突出政策的实效性,切实为企业服务。

此外,杨建初还建议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城乡居民服务均等化等。应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与金融资金、中介机构结合,形成“产学研资介”融合。加强政府、银行、企业融合,减少“钱炒钱”,防止产业空心化。他还认为,应加大改革调整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府架构。应最大限度地开放民间资本准入。他提出,国有企业应进行二次改革,允许民间资本平等入股。

工信部有300多种涉及战略新兴产业的相关技术研发要跟各省对接,这种对接将非常细化,要落实到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要加快内涵式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尤其是骨干企业,突出政策的实效性,切实为企业服务。

篇9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开发和积极推广低碳技术,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深入,“十二五”末高耗能产品单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耗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再下降10%,主要产品实现清洁生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再下降10%。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这就意味着当前高污染、高耗能的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进程必须加快。

1 我国化工行业节能现状的分析

化工行业主要是从事化学工业生产和开发的能源工业以及基础原材料工业。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它对经济发展、国防事业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化学工业本身的缺点和局限,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

当前,由于在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上的滞后,导致我国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水平落后,也使得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现状持续得不到缓解。从而导致我国化工行业的能耗量始终排在全国工业领域的前列。而化工行业的废水排放量甚至长期高居全国工业领域的第1位。2008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排放工业废水43.82亿吨,工业废气4.04万亿立方米,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1.71亿吨,分别占全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三废”排放总量的20.2%、10.0%和9.6%,分别位居第1位、第4位、第6位。此外,化工行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COD62.4万吨,氨氮化合物11.7万吨,二氧化硫185.1万吨,烟(粉)尘112.2万吨,排放量均位居全国工业部门前列。如此严峻的节能环保形势加重了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和任务。

2 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探究

2.1 发展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模式

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念就是打造产业发展的循环生态产业链模式,即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入手,推动化工行业生产的废物循环再利用,从而降低废物产出率。而随着循环经济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认可,一些石油化工企业开始尝试在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如重庆市在2009年已初步形成以建峰化工为代表的天然气―合成氨―尿素―胺类衍生物、以川维厂为代表的天然气―乙炔―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维尼纶纤维和精细化工产品等四大化工产业链。事实证明,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来减少化工行业的废物产出和能源的再利用,不仅可以推动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也对资源再生项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 采用新型节能减排技术―空气冷却器

空气冷却器广泛应用于炼油、石油化工塔顶蒸气的冷凝工业中,在长时间的实际应用中,空气冷却器已经得到了化工行业小范围的认可,在节能环保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是从整个化工行业来看,空气冷却器节能技术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从实际来看,空气冷却器有很多的优点,它可以节省大量工业用水,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基建费用。特别在缺水地区,以空冷代替水冷,可以缓和水源不足的矛盾。如此看来,空气冷却器在节能方面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因而这项技术应该在化工行业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2.3 采用节能型生产工艺

采用节能型的生产工艺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能耗量。而要降低产品的生产能耗量就要切实改造和提升化学产品的生产工艺技能。改造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技能,要加强对生产工艺的节能环保的重视,强化生产工艺的连续性和持久性,避免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间断,以导致对能源资源的浪费。特别要降低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装置的加热或制冷等状态转化中能源的消耗。

2.4 采用生物质基节能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枯竭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化工企业要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开发新能源,生物质资源是一种数量可观的环保型可再生资源。同时,生物资源与化石资源从生产转化上来看,有一定的共性,是可以兼容发展的。因而,生物质资源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生物质资源研发的力度。当前研发出的生物质资源是普遍采用热化学的方法来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将其加工转化为一定的中间物质,然后再将中间转化物转化为生物质基产品。同时,在工艺生产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生产过程中的高温余热来发电,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2.5 有效利用余能资源

化工产业的余能资源是指某一热工艺系统排出的未被利用的能量。余能资源可以分为余热资源和余压资源两类。即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热能通过散热或者废物等中间媒介排放或者散失到外部环境中,是一种可回收利用的能源资源。而目前我国对这种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率还比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化工产业生产过程中的余能资源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再利用,特别要加强对冷却水排放中的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降低能耗、节能减排的目的。

2.6 推行清洁生产

加快推行化工行业的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和工艺生产的全过程中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的消耗。清洁生产的核心理念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增加效益”。它改变过去的先生产、后治理的后期治理的生产方式,而是采用从源头和工艺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式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生产方式,帮助化工企业走出生产误区,形成清洁的工艺生产模式。而推行清洁生产的工艺模式,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着力解决关于清洁生产的技术问题。它关系到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工艺生产流程的把握、生产材料的选择、废物循环利用的方式和途径的选择等。要细化各个环节,串联各个工艺生产部门,实现化工产业工艺生产的清洁化,以此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和扩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3 结语

目前我国的化工行业仍然面临高耗能、高污染、以及节能环保效果不明显的困境。所以,对于化工行业来说,寻求一条适应绿色发展的高效环保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树立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战略眼光,多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化工能源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加强对工艺生产过程的控制,充分发挥化工行业在节能环保上的发展潜力,实现我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惠兰,李春燕.河北省中小化工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需求诊断与评估[J].河北企业2009(11):121-123

篇10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021-05

Evolutionary Equilibrium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Capital in R&D Activiti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Capital Investment

LIU 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model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and equilibrium between public capital and private capital in R&D activities. Result shows that public capital investment will promote private capital to participate in the R&D activities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R&D activities. Meanwhile, the private R&D investment will encourage government to perfect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private capital investment i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R&D activities.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public capital; R&D; evolutionary equilibrium

引言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导全球经济走向新一轮黄金增长期的根本途径[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的核心是技术创新[2]。研发活动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是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必不可缺的要素,然而研发活动高度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等特点使得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私人资本对其望而却步,如何有效利用公共资本引导私人资本参与新兴产业研发活动,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难点之一。

自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起,以约瑟夫·熊彼特(Schumpeter, 1942)、肯尼思·约瑟夫·阿罗(Arrow, 1962)和理查德·纳尔逊(Nelson, 1982)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已展开了对公共资本参与产业研发活动有效性的讨论[3~5],并指出公共资本参与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竞争力[6]。但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发达国家以及当时这些国家正在兴起的新兴产业。我国学者程华、王恩普、郭晓丹等通过新兴产业相关面板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政府公共资本研发投入能够为企业指明技术攻关方向,对于企业研发产出有明显促进作用的结论[7~8]。张金胜、师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公共研发的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认为存在一个最优公共研发规模,使经济增长达到最大化[9]。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资本参与研发活动进行了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公共资本对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效用方面,针对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互动关系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

本文从公共资本投入的视角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论,建立新兴产业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博弈模型,对均衡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寻求两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实现长期共赢的路径。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特征

研发是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的简称,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研发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为增加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科技研究活动。前者追求知识本身的发展,后两者主要针对实践活动。从公共资本投入的角度出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活动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1.1 需要公共资本进行长周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核心是技术创新。1962 年,由肯尼思·阿罗首先提出了研发活动的三个突出特征,即不确定性、不可分割性和创新利润的非独占性,其中不确定性是研发活动的核心特征。因而重大技术创新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创新的技术强度越大,不确定性越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活动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由传统产业中追随者身份转变为同行者,在研发过程中,没有确定的技术路线可以遵循模仿,要在不断的摸索试错中前行。因此,中国将与发达国家一起面对技术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只有公共资本研发投入到达一定的高度,私人资本研发投入才可能大量增加。这也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政府在研发活动中投入的公共资本占财政收入比例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10]。因而,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需要政府进行长周期、高强度的公共资本研发投入。

1.2 需要公共资本在基础研究阶段大量投入,在研发后期对私人资本进行补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研发活动,尤其是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不确定性。其外部性使基础研究产生的社会效益往往高于该研究给创新者带来的私人收益,从而导致私人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投资总量低于最优水平;其不确定性使得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主的私人资本在研发活动中缺乏前瞻性和充分的信息,在投资方向上难以达到最优。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政府投入公共资本以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基础研发阶段公共资本的大量投入和在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阶段对私人资本进行补贴,政府分担了大型研究开发项目的风险,补充了私人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的不足,缩小了其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间的差距,促进私人资本跟进投入;另一方面,公共资本在基础研发阶段的投入和研发后期的补贴可以对私人资本在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阶段投资方向进行引导,优化私人资本的投资路径,同时完善私人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激励机制。

研发活动中,公共资本的投入对私人资本的投入可能产生的效应主要有两种:杠杆效应(the leverage level)和挤出效应(the squeezing-out effect)[11]。前者指政府通过投资基础研究等方式,降低私人资本投资成本,刺激私人资本研发投入。后者指政府在私人资本研发活动投入领域投资或公共资本投资引起研发资源价格上涨,提升私人资本投资成本,将私人资本投入挤出。因而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公共资本如何恰到好处地有效发挥作用,针对不同新兴产业,有效引导更多的私人资本参与研发活动,将公共资本研发投入效用最大化,并完善私人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激励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运用复制动态演化博弈,考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互动和均衡。

2 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及假设

2.1 模型假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是否能够获得所需的资本可以看作是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博弈的结果。本文认为,由于不完全信息和博弈双方的有限理性,在政府投入公共资本,企业和个人投入私人资本时,很难确定其策略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因此,政府在投入公共资本时,可以选择对某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基础研发阶段开始持续进行公共资本研发投入的策略(以下简称“引导” ),也可以选择不对该产业进行公共资本研发投入(以下简称“不引导” )。企业和个人在投入私人资本时,可以选择在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阶段进行投资(以下简称“参与” ),也可以选择不参与研发活动(以下简称“不参与”)。为方便模型分析,本文对模型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 1: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分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的两个群体。两个决策主体均为“社会人”,即在有限理性下进行策略选择。

假设 2:模型中“公共资本”是指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投入的资本。模型中“私人资本”是指企业和个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投入的资本。

假设 3: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进行的引导包括两个方面:在基础研究阶段大量投入资本,在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阶段对私人资本参与研发活动进行补贴。

2.2 模型建立

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本,企业和个人投入的私人资本为该模型体中的两个群体,分别用 P和 F 表示。两个群体的策略集分别为:Sp=(s1,s2),SF=(s3,s4) ,其中,s1表示公共资本选择“引导”策略;s2表示公共资本选择“不引导”策略;s3表示私人资本选择“参与”策略;s4表示私人资本选择“不参与”策略,从而构建了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博弈矩阵:

上述矩阵中,各项支付的含义为:

(1)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中,在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进行引导,并且私人资本参与投入的情况下(公共资本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等,缩小了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差距),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几近相等。即πp(s1,s3)=πF(s1,s3)=a。

(2) 在公共资本选择“引导”策略,但私人资本选择 “不参与”策略的情况下,公共资本进行引导的成本为c,私人资本选择不进行研发投入,而在其他领域获得的收益为d,公共资本的收益为-c。

(3) 若公共资本选择“不引导”策略,私人资本选择“参与”策略的情况下,由于研发具有的外部性,产生了部分社会收益,因而公共资本的社会收益为b1,私人资本由于独自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高度的不确定性,获得的私人收益为b2(b2b1a)。

(4) 若公共资本选择“不引导”策略,私人资本选择“不参与”策略,两者的收益均为d。

3 模型求解及分析

假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初始时间,公共资本群体中选择s1的比例为x,选择s2的比例为1-x;私人资本群体中,选择s3的比例为y,选择s4的比例为1-y。公共资本选择s1的期望收益为πp1、选择s2的期望收益πp2以及公共资本群体的平均收益πp分别为:

πp1=ay-c(1-y)

πp2=b1y+d(1-y)

πp=((a+c)y-c)x+(b1-d)y+d)(1-x)

同理,私人资本选择s3的期望收益πF1,选择s4的期望收益πF2以及私人资本群体的平均收益πF分别为:

πF1=ax+b2(1-x)

πF2=d

πF=[ax+b2(1-x)]y+d(1-y)

通过适当变形,可以得到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复制动态方程:

f(x)=dxdt=x(1-x)[(a+c-b1+d)y-(c+d)]

f(y)=dydt=y(1-y)[(a-b2)x+b2-d]

分别求出两个方程的平衡点:

若y=c+da+c-b1+d=11+a-b1c+d,则f(x)0,即所有水平都是稳定状态。

若y≠c+da+c-b1+d,令f(x)=0,得x=0,x=1是x的两个稳定点。

对f(x)求导:df(x)dx=(1-2x)[(a+c-b1+d)y-(c+d)]

演化稳定策略要求df(x)dx11+a-b1c-d时,f′(x=1)

公共资本群体三种情况下的动态趋势及稳定性如图2所示:

同理:若x=d-b2a-b2,则f(y)0,即所有水平都是稳定状态。

若x≠d-b2a-b2,令f(y)=0,得y=0,y=1是y的两个稳定点。

对f(y)求导:df(y)dy=(1-2y)[(a-b2)x+b2-d]

演化稳定策略要求df(y)dyd-b2a-b2时,f′(y=1)

公共资本群体和私人资本群体的演化过程如图4所示,分析该非对称复制动态演化博弈可得到不同的均衡状态:

① 区域 I 内的初始点最终收敛于平衡点(0,0),即(不引导,不参与)是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② 区域Ⅲ内的初始点最终收敛于平衡点(1,1),即(引导,参与)是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③ 区域Ⅱ内的初始点最终收敛于平衡点(0,1),即(不引导,参与)是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④ 区域Ⅳ内的初始点最终收敛于平衡点(1,0),即(引导,不参与)是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由图4可知,(x,y)=(0,1),(x,y)=(1,0)都是鞍点,(x,y)=(0,0),(x,y)=(1,1)是演化稳定策略。

4 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演化博弈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结果1 :当博弈初始状态在Ⅲ区域时,如果选择“引导”策略的公共资本比例多于d-b2a-b2,并且选择“参与”的私人资本比例大于11+a-b1c+d,该博弈将收敛于演化稳定策略(x,y)=(1,1),“参与”策略成为私人资本的必然选择,“引导”策略成为公共资本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最终的均衡是:公共资本选择在研发活动基础研究阶段进入,在其引导下,私人资本选择“参与”策略,以获取私人收益。此时,基础研究阶段公共资本成为主要推动者,研发后期私人资本成为投入主体,公共资本以对私人资本研发补贴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私人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机制,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以获取社会收益。

江苏省锡常地区光伏产业的研发活动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产业发展初期,当地政府对光伏产业进行大规模公共资本研发投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私人资本逐步参与到光伏产业的研发活动中,其中尚德和天合两家公司分别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而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光伏产业领军企业的发展需要,兴建例如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等光伏产业园区,建立公共检测平台、技术研发平台等研发服务机构,并提供相应的研发补贴,协助企业不断增强研发实力,从而使政府和企业获取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的双赢。

结果2:当博弈初始状态在Ⅰ区域时,选择“引导”策略的公共资本比例少于d-b2a-b2,并且选择“参与”的私人资本比例小于11+a-b1c+d,该博弈将收敛于演化稳定策略(x,y)=(0,0),“不参与”策略将成为私人资本的必然选择。这种情况下,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热情都不高,公共资本投入缺少,研发投入机制不清晰,最终使得企业竞争力不断降低,产品始终处于产业链末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因而d-b2a-b2和11+a-b1c+d比较小。

由以上分析可得,当博弈初始状态在Ⅱ区域时,选择“引导”策略的公共资本比例大于d-b2a-b2,因此只要比较私人资本选择“参与”与“不参与”的收益,以及与平均收益相比的大小就可知其博弈的最终均衡点:πF2-πF2=ax+b2(1-x)-d>0(x>d-b2a-b2)πF-πF2=[ax+b2(1-x)]y+d(1-y)-d>0(x>d-b2a-b2)即πF1

由此可以得到推论 1:当博弈初始状态在Ⅱ区域时,如果选择引导策略的公共资本比例大于d-b2a-b2,并且选择跟进的私人资本比例小于11+a-b1c+d,该博弈将收敛于(x,y)=(1,1)。即公共资本研发投入将有效激励私人资本参与研发活动。此时,政府公共资本成为研发活动的主要动力。

以苏州的小核酸产业发展为例。在小核酸产业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风投机构等私人资本拥有者不敢轻易介入该产业,此时苏州工业园区给予现今苏州小核酸产业领军企业总计达2000多万元的公共资本投入,帮助推进苏州小核酸产业研发活动。在公共资本大力度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投入到小核酸产业研发活动中,目前,苏州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小核酸药物企业,业界逐步形成了“做小核酸,到苏州”的趋势。

而当博弈初始状态在Ⅳ区域时,选择“参与”策略的私人资本比例大于11+a-b1c+d,因此只要比较公共资本选择“引导”与“不引导”的收益,以及与平均收益相比的大小就可知其博弈的最终均衡点:πp2-πp1=b1y+d(1-y)-(a+c)y+c11+a-b1c+d)πp-πp2=[(a+c)y-c]x+[(b1-d)y+d](1-x)-b1y+d(1-y)>0(y>11+a-b1c+d)

即πp2

由此可以得到推论2:当博弈初始状态在Ⅱ区域时,如果选择“引导”策略的公共资本比例小于d-b2a-b2,并且选择“参与”的私人资本比例多于11+a-b1c+d,该博弈将收敛于(x,y)=(1,1)。此时,私人资本参与研发活动的热情将促进政府通过公共资本投入,引导私人资本进行投资,从而完善研发资源的配置。此时,私人资本成为研发活动的原动力。

以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常州素以装备制造业闻名,拥有常州飞机制造厂、新誉集团等多家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这些重点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很早就主动进行研发活动,推进企业向高端升级。目前,新誉集团已成为国内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关键设备国产化程度最高,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企业之一。在新誉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常州高新区加强了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视,加大公共资本研发投入量,在高新区内建立了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进一步推动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5 结论

建立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的有效引导机制,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博弈均衡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当公共资本选择“引导”策略,私人资本主动选择跟进参与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时,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本的“杠杆效应”将会体现,促使私人资本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2)当公共资本选择“引导”策略,私人资本选择不参与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时,公共资本需要进行长周期投入,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私人资本参与研发活动的私人收益,引导私人资本成为研发投入主体;

(3)当公共资本选择“不引导”策略,私人资本主动选择进行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时,私人资本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将激励政府完善私人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机制,最终政府将在基础研发阶段投入公共资本;

(4)当公共资本选择“不引导”策略,私人资本选择不参与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时,研发活动无法获取所需资金。

由于有限理性,在政府投入公共资本,企业和个人投入私人资本的过程中将出现各种情况,两者在策略的选择上很难达到最优,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初始时期两个群体对各自策略选择的比例。但是,根据本文结论,只要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有一方选择积极参与研发活动,而另一方能够进行主动地学习和模仿,选择收益更高的策略参与到研发活动中,最终都能够演化到均衡状态,即政府通过投入公共资本、完善激励机制,降低私人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动的成本,以激励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研发活动,企业则选择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以获取创新带来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 2010, (3) : 14-17.

[2]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0, (9):20-26.

[3]Schumpeter J A.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M].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1962.

[4]Nelson R R.Government and Technical Progress: A Cross-Industry Analysis [M].Oxford:Pergamum Press, 1982.

[5]Arrow K J.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A].Nelson R R.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4.609-625.

[6]Lundvall B A, Borrás S.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olicy[A].Waterberg J, Mowery D C, Nelson R R.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599-632.

[7]程华, 王恩普.科技活动中外部筹资对研发产出的影响 基于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11): 49-56.

[8]郭晓丹, 何文韬, 肖兴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补贴、额外行为与研发活动变动[J].宏观经济研究, 2011, (11) : 63-69.

篇1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有可能带来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工业化,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助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协调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要强调,注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早期的工业化过程一直伴随着较为突出的环境污染,直到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接近完成或完成之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被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以说是:“先发展,后治理”。新型工业化特别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协调发展的道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往往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而我国实现工业化进程是在改革开发20多年,具有巨大的体制、机制和市场活力的条件下推进的 ,同时,又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发展的,这就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有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空间。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强调以人为本,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未来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把2.2亿农业人口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而目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也仅为3.5亿人。换言之,20年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将比现在增加60%。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顺利完成劳动力大转移的艰巨任务。

新型工业化统筹安排、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逐步做到工业能够反哺农业,在坚持农村的同时,发展农村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体系,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业人口向中心城镇的聚集。

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措施

首先,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多数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任务完成之后,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变化推进信息化的。我国则是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要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因此,我们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要通过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步伐;三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

篇12

当前,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困难,资源和环境难以承受;另一个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启动困难,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关键是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而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则关键是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事实上,新型工业化是拉动力,创造供给;而新型城镇化则是推动力,创造需求,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必须同步推进才能有效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需的问题。因此,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一、“两化”非良性互动难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两化”良性互动,就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创造需求、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供给,以新型工业化引领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以新型城镇化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两化”非良性互动则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另一种是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或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均会带来诸多经济社会问题,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只有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二、“两化”良性互动应是推进“四化”同步的关键环节

“四化”同步推进的难点在于农业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率只有52.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一半的人口留在农村,而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0%,农业生产效率极低。而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必须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实行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效转移农业人口,使其在城镇安居乐业,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个是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另一个是必须为其提供必要的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而这两个要求都可以通过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来实现,新型工业化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新型城镇化则能够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

由此可见,“两化”良性互动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举措,也是推动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的关键载体和动力,故而“两化”良性互动应是推进“四化”同步的关键环节。

三、实现“两化”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发展战略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已经到了中后期阶段,而城镇化进程也到了加速发展阶段。根据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标准,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已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就业结构演进也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出现了明显的非良性互动。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在制度体制的障碍和发展战略导向问题,因此,要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优化在现有的发展战略。

从制度创新方面来讲,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无论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还是城镇的经济繁荣,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而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农民能够自愿、有偿地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出让,使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这样才能有效地解放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使他们能够转移到城镇,参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是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享有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使其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合理的就业待遇和同等的社会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其一,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劳动力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竞争,实现起点公平;其二,要切实消除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待遇,保证同工同酬,实现过程公平;其三,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享有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实现结果公平。

四、推动“两化”良性互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