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9 14:42: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口统计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项目“吉林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支撑环境研究”(项目编号:
2012B292)、东北电力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BSJXM-201114)、吉林市科
技局软科学项目“吉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43206)
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人-组织匹配的三种形式及测量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城市的553名企业员工进行了调查,从性别、年龄、学历、职位和工作年限等五个人口统计学变量来探讨员工对以上三种匹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益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人-组织匹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位 工作年限
人-组织匹配的概念与测量
(一)人-组织匹配的概念
匹配,又称契合,指的是一种相称、适应或胜任的状态。人-组织匹配,是指个体特质与组织整体之间协调一致的状态(Gregory等,2010),它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Chatman(1989)认为人-组织匹配是人与组织在规范、价值观方面的高度契合和一致。Muchinsky和Monahan(1987)认为匹配包含两种类型: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一致性匹配是指个体在目标、价值观以及态度等方面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或组织文化具有相似性,互补性匹配是指个体拥有的独特资源可以满足组织的需要。Caplan(1987)则从人与组织互相满足对方需要的角度,将人-组织匹配分成个人需求与组织供给相匹配以及工作要求与个人能力相匹配。需求-供给匹配是指当组织满足个体的需要和偏好时,才能出现人与组织的匹配;要求-能力匹配是指当个体拥有组织所要求的能力时,才能出现人与组织的匹配。
Kristof(199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组织匹配的不同类型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人-组织匹配的整合模型,指出人-组织匹配包括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一致性匹配指价值观匹配,互补性匹配则进一步分成需求-供给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Cable 和 DeRue(2002)以及Hinkle和Choi(2009)的研究也表明人与环境匹配是三维度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组织匹配的完整涵义包括人与组织在三个方面的匹配,即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
(二)人-组织匹配的测量
对于人-组织匹配的测量,本文选用的是Cable 和 DeRue(2002)的英文测量量表,并采用“双向翻译”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中文量表。具体做法是:首先请一位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并已在美国工作8年的专业人士将量表翻译成中文,然后再请英文专业的老师将其回译成英文,最后由专门研究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专家将其与原文进行了对比,来确保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从而形成了中文版量表。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人-组织匹配差异分析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以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调查范围涉及吉林、长春、成都、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沈阳、石家庄等多个城市,行业涉及化纤、电信、汽车制造、IT等多个行业,共收回553份有效问卷。研究样本的详细信息如表2所示。
(二)样本的T检验与方差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是利用来自两个正态总体的独立样本数据,来推断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一种统计推断方法。给定显著性水平α后,首先需要利用F检验来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等。如果F统计量的p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可认为两总体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此时可进一步观察方差相等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如果t统计量的p值小于或等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可认为两总体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反,如果p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可认为两总体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进行F检验时,F统计量的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认为两总体方差有显著性差异,此时需观察方差不相等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是对两组数据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统计检验,如果组别在三组以上,则需要采用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所研究的是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当只涉及一个分类型自变量时,该分析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类型自变量时,则称为多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来推断总体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存在显著差异,接下来就要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如何,哪些水平的作用明显区别于其他水平,哪些水平的作用不显著。这就要用到多重比较的分析方法,多重比较是利用样本数据,对各个水平下的总体均值逐一进行两两之间的比较检验。由于所采用的统计量不同,多重比较有许多具体方法。方差相等时常采用LSD法比较,方差不相等时常采用Tamhane法比较。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研究样本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位和工作年限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于员工的性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员工的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和职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表4、表5、表6、表7、表8、表9、表10、表11所示。置信度水平为95%,两两比较只列出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的结果。
结果与分析
(一)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性别对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是有显著差异的,要求-能力匹配则无显著差异。男性与组织匹配程度更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中男性占主导地位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导致了男性更注重工作和事业,女性更注重家庭。因此,组织给男性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报酬,男性也更认同组织给自我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虽然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工作能力与男性一样,都能满足组织工作的要求,但“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使得女性在企业中总体地位不高,影响力小于男性,从而表现出了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回报的不认同。
(二)年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4),年龄对所有测量变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的人在认同组织价值观、组织供给与个体需求、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匹配程度是不同的。从表5中可以看出,26-30岁的员工比较特殊,他们在所有测量变量上都与其他年龄组的员工有显著差异,与40岁左右或者年龄更大的员工差异最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26-30岁的员工是80后,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个性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经济转型及就业、住房等巨大压力使其处在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价值观有了巨大改变,这些可能都是造成80后员工不同于老员工的原因。
(三)学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6),学历对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等因素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从表7中可以看出,本科以下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方面要显著高于本科以上的员工。这可能是因为过去教育资源匮乏,年龄较大员工接受的学校教育较少,因而导致学历层次较低,但是这些员工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技能,在组织中可能也从事管理者的工作,因此对组织的整体认同感更高。
(四)职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8),不同职位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等方面有显著不同。从表9中可以看出,基层技术工人在三种匹配程度上均与其他职位员工差异较大。这可能与目前工人的地位较低、待遇较差有关,在调查中得知,东北地区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很多工人的收入低于2000元,因而他们组织认同感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五)工作年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10),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的感知是不同的。从表11中可以看出,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等方面的感知都显著高于工作10年以下的员工。这可能是因为在一个组织中工作时间越长,对组织的情感越深厚,认同感也更高的关系。同时,工作年限越长,工作能力越能得到提高,员工从组织得到的回报也越高,这与我们的认知是相同的。
管理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人-组织匹配的性别差异反映的可能是公平问题。因此,管理者应避免戴“有色眼镜”,消除“性别歧视”。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也可以“委以重任”,发挥潜力。二是80后员工在人-组织匹配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何对新生代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三是制造性企业的产品质量往往与基层技术工人关系很大。基层技术工人与其他层次人员在人-组织匹配程度上差异较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于工作报酬和工作内容的不满。因此,提高基层技术工人的报酬,增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增强他们与组织的匹配度。四是员工在一个组织工作时间越长,与组织的匹配程度越高。如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离职率是企业管理者着重考虑的问题。五是人-组织匹配程度因为采用主观填答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组织的认同感。如何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可能人性关怀更为重要,“海底捞”的做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Gregory B T, Albritton M D, Osmonbekov T.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 Fit, Job Satisfaction, and In-rol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10, 25(4)
2.Chatman J A. Improving interactional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model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3)
3.Muchinsky P M, Monahan C J. What is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Supplementary versus complementary models of fi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7, 31(3)
4.Caplan R D. 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 and organizations: Commensurate dimensions, time perspectives, and mechanism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7, 31(3)
[关键词] 口碑传播 电子口碑
“轻点鼠标赛过口耳相传”,这句电子商务时代的新谚语,把口碑传播在网络世界的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口碑传播,即顾客在购买和消费后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关系到企业的声誉,更是潜在顾客购买的重要决策依据。本文试图对目前中国金融服务消费者的电子口碑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力图从口碑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两个角度,揭示电子口碑的性质和特点。这一研究将传统的口碑研究扩展到在线领域,并澄清了将在线口碑、尤其是将在线负面口碑等同于传统口碑的认识偏差,从而丰富学术界和企业界对口碑传播的认识。文章最后还给出了对企业管理者的建议。
一、研究程序和方法
我们希望发现:
1.较之传统口碑传播,顾客更倾向于在线负面口碑而不是正面口碑;且对负面口碑的参与力度较传统口碑更强;
2.较之传统口碑传播,在线口碑的传播范围更广;
3.较之积极口碑传播,负面口碑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强;
4.较之其他同类信息,负面口碑对接受者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样本来自知名中文门户网站新浪网财经论坛的银行和保险版块。时间跨度为2007年11月至2007年8月。样本简况见下表。顾客参与口碑信息的行为和参与力度,用发表相关主帖的次数计量。在线口碑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用点击数和回帖数计量。网友的点击行为表示对主题的一般关注,代表着信息的送达;回贴行为则表示更为深入的关注,代表着信息的影响力度。本研究使用SPSS11对样本数据进行假设检验。
表 研究样本简况
二、结果与讨论
1.参与和参与强度――负面口碑vs.正面口碑
样本中对金融服务商负面口碑的主帖有159条,而正面口碑只有6条,其中关于银行服务的负面和正面口碑分别为115和5条,保险服务分别为44和1条。这表明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服务业的顾客相对于正面口碑更愿意负面口碑信息。
这一发现与传统的人际交往背景下的研究结果有很大不同。以往的研究表明,口碑传播行为是顾客对购后满意/不满意的一种反应;如果顾客感到满意,会进行积极(正面)的口碑传播,反之,则传播负面口碑,这意味着顾客表达正面或负面口碑的可能性受购后满意/不满意评价的制约。有关研究发现,高达70%的顾客在被问到对所接受服务是否满意时表达了完全满意或非常满意的评价,那么可以推断,传统的口碑沟通中,积极口碑较负面口碑更为多见。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不同发现,传达出一个在线口碑在性质上迥异于传统口碑的清晰信号。
传统口碑研究还发现,顾客对负面和正面口碑事件的参与强度是不同的,那些经历过差的服务的顾客大约会告诉11人,而那些有愉悦经历的只会告诉6个人。我们可以近似地将其理解为顾客负面和正面口碑信息动机的强度对比为11/6。那么在线口碑的情形如何?对银行、保险两组样本的分布形式进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值为76.914,p值为0.000,拒绝负面与正面口碑参与强度为11/6的零假设。这表明金融服务业顾客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负面口碑传播的热衷远远超过了现实世界中类似行为的热情;参与负面口碑传播的力度也大大超过了正面口碑。
2.传播范围――传统负面口碑vs.在线负面口碑
样本中159条负面口碑信息点击数均值为914,中位数386,众数286,最小值48,最大值10653。这些数据表明,在线负面口碑的传播人数远远超过传统口碑的11人。
传统负面口碑传播的范围大小与顾客的主观努力有关,并且受顾客社会结构(如家庭,社会群体等)、时间精力成本等条件制约。在线负面口碑传播则不同,它借助互联网这一特殊工具,能够使负面口碑信息以更快、更低成本的传播在更大范围内制造舆论从而给企业造成影响,其实这也是绝大多数在线负面口碑传播者的主观意图,也确实形成了如此的客观后果(高点击数)。因此,在线负面口碑行为较传统口碑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一种心怀不满的顾客采取的具有相当破坏力的报复行为。
3.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线正面口碑vs.在线负面口碑
对样本进行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由于p值为0.045和0.017,均小于0.05,故拒绝检验零假设,即结论为在线负面WOM与正面WOM的点击数和回帖数不同。由于编秩次采用由小到大,因此平均秩次大的其实际水平高,平均水平小的其实际水平低。负面口碑的点击数平均秩和为84.72,大于正面口碑的37.42,表明负面口碑较正面口碑获得了更多点击。同理,负面口碑也较正面口碑获得了更多的回帖(84.44>44.92)。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线负面口碑较正面口碑更加受到关注,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更大。
4.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线负面vs.其他相关信息
对样本进行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由于p值均为0.000,小于0.05,因此拒绝零假设,即结论为在线负面口碑主帖与其它同版块主帖的点击数和回帖数不同。而且,负面口碑主帖较其它主帖获得了更多点击(3146>2106)和回帖(2778>2121)。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互联网论坛的浏览者(口碑信息的受者)来说,在开放性的论坛提供的多种信息选择中,人们更倾向于关注负面购后评价,从而使其影响力度较其他同类信息更大。
上述研究揭示了在线口碑行为的一个重要性质,即口碑信息的接收者开始由被动变主动,其主动获取的行为使得在线口碑的影响力大增。而且,相对于其它信息和正面口碑信息,接受者有主动获取负面口碑信息的倾向。这在金融服务业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可能与消费者竭力规避风险、追求财产安全的动机有关。消费者的这一行为更增加了在线负面口碑的破坏力,这对管理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三、结论和启示
在此,我们将在线口碑与传统口碑的性质比较总结如下:
1.传统口碑传播是由传者主动,受者被动接收;而在线口碑传播则是传者主动与受者主动获取(点击行为)以及双方互动(回帖行为)的双向交流过程。
2.传统口碑信息具有易逝性,信息随传随消,除非启动另一个传播过程;而在线口碑信息则可以随时随地获取。
3.传统口碑属私人信息,而在线口碑则具开放性,其显性化特征增强了顾客获取信息的便利,也使管理者和营销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利用变成可能。
4.传统口碑的基本型态为一对一传播,而在线口碑传播的初始型态即为一对多;如果有转帖或转载行为(转帖是网上论坛的普遍行为,指主帖被其他网友在其它论坛或版块;转载指被传统媒体转载或追踪报道),则进入多对多传播过程。
综上,传统口碑与电子口碑传播的效率、范围和影响力都不可同日而语,不能简单地认为在线口碑是传统口碑在互联网上的简单复制和再现。尤其是负面在线口碑远远超过传统口碑的传播范围和影响,更应该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此提出的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对顾客电子口碑现象的研究和控制。这要求企业认真研究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不满所在,顾客怎样表达他们的不满以及后续行为,以利于服务质量的改进,提高顾客满意度,最终达到维系顾客忠诚和提高经营绩效的目标。
第二,与时俱进,掌握与消费者新的沟通方式。企业管理者对口碑在顾客购买决策中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传统口碑的私人隐秘性质使得营销者几乎无法直接控制这一因素。使用在线收集的方法,将会大大增强企业获取信息并参与沟通的可能性。目前已有企业有意识地与顾客在线直接沟通,对服务失败的及时补救和实现顾客二次满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Reichheld & Schefter. E-Loyalty: Your Secret Weapon on the Web 2000.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78(4):105-113
[2]Stauss, B. Global Word of Mouth. Service Bashing on the Internet is a Thorny Issue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7,6(3):28-30
[3](加)杰姆・G・巴诺斯著刘祥亚等译:客户关系管理成功奥秘――感知客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2:109
一、我国老年人口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51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老年人照料问题突出。
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2200万和5300万人。那时候,我国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具有老龄化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这些新特点将给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老龄化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社会养老意识低的现状。与之相应的赡养问题、劳动力人口老化、抚养比升高都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2011年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2月25日在云南昆明举行。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在此间表示,“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相伴随,与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收入差异扩大相重叠,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相交织,这给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增加了新难度,也提供了新条件。
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
由于我国在近50年的高速发展中,很大情况得益与我国处于15-64周岁的人口比例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工业发展前进的必要动力;而紧凑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60-80年代的人口比重较高,80-目前的人口比例较少,我们人口老年化的最大问题就是沉重的人口赡养问题,试想80年代出生的人们以后多数要赡养4个老人(父母+爷爷奶奶),或者一个家庭要赡养父母和岳父岳母。
(二)人口老年化也会带来新一轮的投资和消费变化
表现在老年化社会的消费需求日益丰富。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较快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社会老龄意识明显提高,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老龄领域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合作也取得新进展。同时,我国老龄事业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如老龄化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与老龄工作积极应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老年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与老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等,需要各方面引起重视,积极予以解决。
三、解决策略
(一)完善现行生育策略
1、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的转变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群众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都是旧的传统的生育生育观念。引起这种生育观念自发转变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出现。因而要由国家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各种措施,推动和引导群众减少生育,降低出生率,控制住人口的迅速增长,努力使人口的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生产类型,并努力使人口再生产类型达到稳定的零增长。
2、建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保障体制
在我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人口政策及相关的社会发展政策应该作出及时的反应,努力创建一个促进我国人口由外生性低生育率向内生性低生育率转变的社会、经济条件。
3、教育战略地位与人口发展战略相结合
人口素质的高低影响生育意愿。人们有了文化知识就容易理解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容易接受新思想,这也是为什么城市人口更容易接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政策。因此,人口素质的提高能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改变生育意愿。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人口控制,更重要的是,促进内生低生育率的转变,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我们大力普及教育,将教育与人口政策相结合,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1、解决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
从目前我国国情看,应采取国家、社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1)发展养老保险事业。由政府完全供养老年人是一项沉重的负担,若由人民本身负起大部分责任,将收入按照规定比例存入银行。当他们退休后得到一笔累积下来的养老金,至少可以用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2)提倡家庭养老的美德。政府应提倡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尊老、敬老、养老的美德,靠家庭成员供养老人家。这不止能减轻社会的负担,还可以让老年人有精神寄托,不会觉得晚年孤单。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失业人口与日俱增,失业问题相当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解决好失业问题是当前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形势下,加强统计工作,获取真实、准确的失业统计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是失业统计的前提。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所谓失业就是劳动力的闲置,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在总量、结构、时间、空间上没有有效结合。失业人口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滞留着的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或等待被重新招回工作的群体。失业人口通常可分为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两部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非自愿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以上,在规定的调查时间范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有劳动能力,正在寻找有报酬工作的人。具体说,失业人口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 因工作合同已终结或暂时停止,目前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有报酬工作的人;②从未曾受雇工作,现正寻找有报酬工作的人;③已经退休,但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工作,并正在寻找有报酬工作的人;④目前尚无工作,但已经安排好在某一段时期后开始从事一项新工作的人;⑤暂时被解雇而又没有薪金的人。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失业人员是指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
二、对我国现行失业统计的分析
我国现行失业统计较之过去已有重大改进,但在失业统计内涵的界定、统计外延过窄以及统计指标体系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一)关于失业统计内涵
首先是年龄规定的不一致。目前我国的失业统计将年龄限定在劳动就业年龄(16岁至男 60岁、女55 岁)是不合适的。因为它已不适应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表现为法定就业年龄和离退休年龄都偏低,造成现实劳动力低素质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在国外对失业通常规定年龄下限,退休后曾经工作并继续寻找工作者仍算失业。显然我国这样的规定会缩小失业人口的规模。其次是没有明确界定劳动时间。按国际惯例,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时间有具体规定,凡是在一定时期内劳动时间累计不足于这个规定时间的人就会被列入失业统计范围。由于我国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必然导致就业与失业统计不以劳动事实为依据从而会产生一部分人在失业后未进行登记而未被统计在失业之中,又会导致一部分人进行了失业求职登记而事实上从事一些有报酬的劳动的人被统计在失业之中,最终导致失业与就业统计的双重失真。
(二)关于失业统计外延
我国失业统计只面对城镇失业人员,对事实上占我国失业队伍较大比重的农村失业人员不统计,这大大地缩小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失业规模。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的国家,劳动力绝大部分在农村,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现出来,并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大量的农村失业人口。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平均每个劳动力拥有的耕地面积为4.2亩,但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可耕种土地约有8亩,这就意味着中国农村中约有1.5亿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中估计每年还要新增500万~600万人的剩余劳动力。
(三)关于失业统计指标和调查方法
我国目前只有失业人数、一般失业率指标,大量存在的不充分就业、隐性失业等现象没有进行反映。失业是一种时期现象,大部分失业人员往往是一年中的某一段时期处于失业状态。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只有年度数,没有规范的季度失业统计,更缺乏国际通行的月度失业统计,这就大大降低了失业统计时效性和使用价值,没有起到统计数据为宏观决策服务的作用,不能用于准确判断我国的失业现状。另外,我国的失业统计不是采用国外通行的住户抽样调查取得,而是通过对地方各级劳动管理部门登记的失业人数汇总而来,这必然导致失业统计结果偏低。城镇失业人口的统计来源于在当地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
三、对改进我国现行失业统计体系的建议
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严重的失业会极大地限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容易引起社会的震荡。因此,我们应对反映失业统计给以足够的重视,尽量把失业统计做好、做细,同时密切注意西方失业统计理论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统计手段,建立起科学的失业统计方法,及时、准确地为有关部门提供失业统计数据。
(一)建立科学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失业统计调查方法
建立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关系是能否全面、系统反映失业状况的大问题。因此,我国失业统计体系既要有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指导,又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能体现失业现象的基本特征,又要能与劳动统计指标体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有反映失业人员的数量方面的指标,又要有反映其素质方面的指标;既要有总量指标,又要有反映结构和分布的指标。总之,要建立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指标体系,彻底改变原有失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和不全面的现象,这不仅是统计科学性的需要,而且也是正确估计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和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的需要。
(二)对失业人员的年龄应取消上限
对失业者的年龄下限应有明确规定,这样,可以防止企业使用童工。但对失业者的年龄上限可不作限定,因为目前规定的失业者的年龄上限(男60岁,女55岁)偏低。如果这部分人不统计为失业者,不但与事实不符,也人为地缩小了我国失业人口规模。不设年龄上限,同时也有利于与国际标准接轨。国际标准的失业人员一般只规定年龄下限而不规定年龄上限,即已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但符合失业定义的人仍被视为失业者。当前我国规定的失业者年龄上限还低于国家规定的城镇职工的退休年龄,这种年龄差别使得一些未到退休年龄的城镇失业者没有包括在城镇失业人口的统计数内,进而影响失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取消失业年龄上限,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而且有利于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加强隐性失业统计
隐性失业是指用人单位所雇佣的劳动者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或从事那种劳动生产率低于他能达到的标准的工作。通俗地讲,隐性失业就是名义上的就业,实际上的失业。城镇隐性失业的存在,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而且因占用企业稀缺的物质资本,分享企业收益,而使这些企业人均物质装备水平降低,也使有效劳动力预期收入下降而影响劳动积极性的良好发挥,而且企业无效劳动力的存在也是企业人浮于事的重要根源,这将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按照现代企业改革的要求,这些人都会在企业减员增效过程中逐步由隐性失业者变成显性失业者,妥善安置这些隐性失业人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关系到深化企业改革、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四)加强对农村失业的统计
农村与城镇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劳动力的就业方式、特点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因而两者在失业率统计中,其指标设置、调查侧重都有所区别。应把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统计上来,为下一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加迅猛的转移提出对策。由于现阶段这方面的理论准备和实际操作问题都还没很好解决,可暂不对农村进行有关失业率的调查。但在城镇失业率的调查中,有两种农村劳动力是需要考虑的:第一种是城市近郊部分农民的耕地已被城市建设全部征用,政府虽付给一定量的补偿金,但并不负责给这些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他们除了户口仍是白色的本子(即农业户口)外,与城镇人员并无本质区别,如果这部分劳动力也正在寻找工作,则不应将其排除在失业调查对象之外。第二种是部分农村劳动力长期脱离土地进城谋生,有的在城镇已常住半年以上,如果在调查期间这部分人中有的正在寻找工作,则应统计为失业人员。
参考文献
[1] 杨宜勇.失业冲击波[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2] 袁志刚.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当前电子商务主要是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NET来完成的。电子商务应用中的另一个领域是允许使用者直接访问金融机构,许多人已开始通过电子方式来购买车票、支付账单和管理银行的账户。
一、电子商务的安全隐患
由于电子商务活动的买卖双方大都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因此电子商务特别是其网上支付领域有着各种各样的交易风险。但无论是何种风险,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登录密码或支付密码泄露造成的。而大部分公司和个人受到网络攻击的主要原因是密码政策管理不善。大多数用户使用的静态密码都是字典中可查到的普通单词、姓名或者其他简单的密码。有86%的用户在所有网站上使用的都是同一个密码或者有限的几个密码。最典型的例子是2011年12月,CSDN的安全系统遭到黑客攻击,600万用户的登录名、密码及邮箱遭到泄漏。黑客在获取了CSDN的用户登录名和密码后,再用这个密码尝试登录注册邮箱,如果成功则利用很多网站常用的密码取回功能得到了该用户的其他关联网站的账号和密码。故随着CSDN"密码外泄门"持续发酵,天涯、网易、新浪和飞信等多家大型网站也相继被曝用户数据遭泄密。解决静态密码安全性不足问题的根本性方法之一就是使用动态密码技术。动态密码的一次一密的特点决定了黑客即使捕获了当前密码也无法下次使用,从而有效防止了密码的泄露问题。
二、动态口令技术的基本原理
动态口令又称为一次性口令OTP(One - Time - Password) ,其特点是用户根据服务商提供的动态口令令牌的显示数字来输入动态口令,而且每个登录服务器的口令只使用一次,窃听者无法用窃听到的登录口令来做下一次登录,同时利用单向散列函数(如 Sha-1算法等)的不可逆性,防止窃听者从窃听到的登录口令推出下一次登录口令。选取动态口令认证这种方案的商用系统采用的是静态密码与令牌相结合的双因素身份认证。这种方式在检查用户静态密码(知道什么) 的同时,验证用户是否持有正确的令牌(拥有什么)。现行动态口令根据其产生方式一般分为三种:事件同步,时间同步和挑战应答模式。
三、基于动态口令技术的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系统的实现
1.我们这里以挑战应答模式的动态口令系统为例,讲述一下系统实施步骤:
(1)新用户在网站上先注册会员,并要求提供动态口令服务。
(2)新用户被审核通过后,网站产生两个随机整数(如12,25)作为密钥KA1和KA2并存放于数据库用户登录信息表中。
(3)网站根据该用户ID(用户注册时产生)和其相应的密钥KA1和KA2生成一个可执行文件(EXE文件),并发放给该用户。当用户登录网站时,首先输入用户ID和静态密码,如静态密码错误,则提示重新输入或拒绝提供服务。若正确则网站页面显示6位挑战码,用户运行客户端文件并输入挑战码,得到相应的8位动态口令。
(4)用户在网页上输入动态口令,如果正确即可登陆成功。系统运行效果如下图:
动态口令系统运行模拟效果图
2.由于电子商务参与者和网站的成本承受能力不同,客户端文件的方式也可有如下多种形式:
(1)如对于一般小型或非盈利性电子商务网站,我们可以把身份认证软件做成网页浏览器的插件形式,用户在第一次使用时安装该插件后即可反复使用。此种方式使用软件来生成动态口令,不需额外购置硬件,其成本是很低的。但由于插件文件中包含了生成动态口令的算法,因此其口令生成机制容易被攻击者通过软件跟踪或其他方式予以破译,故安全性比其他方式相对较低。
(2)对于大中型电子商务网站,我们可以采用基于手机的动态口令牌或者口令卡等来实现身份认证。由于手机使用的普及和手机性能的提高,使得在手机上运行令牌软件成为可能。手机用户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并下载软件到手机上即可。由于只是使用了手机这个载体,故此方案的实现成本也是很低廉的。
(3)对于类似于银行等高安全性和高成本承受能力的企业,我们可以采用安全性和成本都比较高的电子令牌等来实现身份认证。一个常用的令牌(Token)需要解决:输入设备、输出设备、CPU、存储设备、电源、通信端口、晶振以及二进制和十进制的互相转换等问题,故成本较高,但由于设备的唯一性,其安全性非常高。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商务活动过程,电子商务将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而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动态口令又称一次性密码,其产生可以根据用户的安全级别和实用性要求,分别用软件,手机或者电子令牌产生。该技术可以方便的融合进现存的各种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系统,并可有效的解决静态密码易泄露和易被攻破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传目.一次性口令技术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8(2):160-163
1.1模糊的人口迁移概念
所谓人口迁移,其实就是人口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所发生的大规模移动现象,基于人口迁移有着较为复杂的界定,时期与职能部门的不同,对迁移人口界定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期称谓也较为杂乱。
多样的称谓。现阶段,我国很多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与研究文案中都有关于迁移的文学术语,常见的人口迁移包括:暂时性迁移、非户籍迁移、流动人口、永久性迁移、户籍迁移以及暂住人口等,这些称谓都可以从一定角度对人口迁移进行定义,而且各定义间具有相互融合现象,像户籍迁移与永久性迁移其实就有着某种交集,而两者又具有一定差异性,根据人口学定义,移居迁入地一年以上为永久性迁移。
不统一的人口迁移时间限定。根据全国性人口普查,我国在1987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并未对迁移实施时间限定,而全国人口普查在1990年限定迁移时间为迁移原住地超过1年,之后的中国人口普查中,更改一年的迁移时间至半年。此外,在某一地区的公安部门明文规定,离开原居住地超过3日就被定位迁移性人口,出发于自身工作需求,计生部门紧紧统计到达现住地或离开原住地超过30日的外迁人口。
分散的人口迁移空间限定。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中,对我国迁移人口来源地进行全面调查,1990年全国性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人口来源地进行细化调查,使其细化到县、区、市,近年来,我国人口普查进一步细化,开始对乡镇街道一级进行普查,跨县迁移是对县市区一级进行统计,而在调查现住地方面仍然比较混乱。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与1990年人口普查,调查现住地是细化至县市区一级,近年来,我国人口普查调查中,也对乡镇街道一节进行了细化调查。全国户籍管理中,相关公安机关只要有户口变动,那么就会有登记。因此,对于户籍人口迁移来源地和现住地,都可以进行基层户籍登记地的细化。针对暂住人口的等级,可细化其来源至市级、县级,不存在现住地统计信息。计划生育部门流动人口管理系统中,并没有涉及到区、县内的迁移,对于跨县迁移需要达到乡镇街道一级的细化,对于现住地的调查也可达到乡镇街道一级的细化。
1.2人口迁移不统一数据采集内容
通常全国人口普查与人口抽样调查均为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由于该调查本身极具特殊特性,且对人口资料的搜集相对也比较全面,所?项目比较多。自我国展开1%人口抽样调查之时,对人口迁移资料进行搜集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表现在选取调查项目中,同时还在调查内容方面体现出来。虽然人口计生部门和公安部门从其工作职责出发,他们所调查的人口迁移信息要比1%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信息小很多,然而,相对来说,在涉及我国人口迁移统计内容及项目方面,公安部门要比计生部门少,这种不统一的人口迁移统计数据采集内容,最终会导致人口迁移统计数据质量差。
2.提高我国人口迁移统计数据质量的解决建议及对策
2.1对人口迁移概念予以明确
因为不断完善的国外覆盖全国社保体系,也未受限于户籍制度,因此,国外在定义人口迁移时较为纯粹,比如,美国人口咨询局定义迁移为:所谓迁移,就是人们以半永久性或永久性居住为目的,并进行距离较长的地理迁移。要求对人口迁移予以界定时,要尽可能的与国际相接轨,另一方面,要尽量从人口学角度对迁移目的属性、空间属性与时间属性进行考虑,而且还要考虑到迁移后的户籍制度。根据现阶段我国人口有着多样的迁移称谓,必须进一步规范于统计实践中,因为各人口迁移称谓使用频率,可以定义为:在不同地区间的人口移动或者流转,都被叫做人口迁移。
根据我国户籍制度,对我国几次较大规模人口迁移普查与调查进行借鉴,有效结合目前计生部门和公安部门人口迁移调查,主要参照系为流入地或者迁入地居住时间,对有迁移行为的人口进行具体分类,见表1。
2.2对采集人口迁移数据进行进一步规范
1%人口抽样调查和全国人口普查最终目的表明这类调查中有着极为丰富的人口迁移调查内容,而且所设置的调查项目也比较合理科学,可以满足研究与管理人口迁移工作之需。然而,很多必要人口迁移资料仍然不足,像人口迁移过程中迂回迁移与回迁的信息资料、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基本信息等。所以,计生部门和公安部门在采集人口迁移数据时,除了对自身工作之需予以考虑外,还要尽量接轨于统计部门所收集的资料,实现数据共享。
2.3形成数据采集“一张网”,实现数据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2.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4-0020-05
Analysis on the Premium Rate of Children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in China
JIA Hong-bo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c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Premium rate of children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refers to the proportion between premiums of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that policyholder namely insurants who foster children pay and wages in one period (generally a month) form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average level after children become the insurants of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The premium rate of children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hould adapt to the basic function of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namely it must guarantee the resident’s basic medical security,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 to the fully use and optimum allocation of resource. The premium rate model of children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is constructed. Furthermore, this model provides a measuring of the premium rate of children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and gives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Key words:basic medical insurance;premium rate; institution improvement
1 引言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没有把少年儿童人口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目前,就全国范围来说,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障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没有系统的运作方式,也没有健全的保险种类。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障明显不足。在2007年7月10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2007]20号)中提出少年儿童人口可以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对于把少年儿童人口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把少年儿童人口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立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保障宪法赋予少年儿童人口的基本权利,有利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完善现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有利于防止人才外流,有利于推进医疗保险的国际化。而且,随着国家对居民医疗保障的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实力增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经验的积累,建立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也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是建立少年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的关键变量之一,它关系到少年儿童人口的基本医疗安全和资源配置效率,关系到少年儿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乃至整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能否正常运转。因此,对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国内外学者对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进而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医疗服务的界定[1,2],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确定[3],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相关的医疗保险体系[4,5],以及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相关的道德风险[6~10]四个方面。国外没有学者对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和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进行研究,他们一般以本国医疗卫生制度为背景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地区性,而且在医疗卫生制度改进方面的相关研究受到了文化和价值观的较大影响。目前,国内有两位学者对少年儿童医疗保障做过分析,但是都没有对中国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11,12]。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现收现付制条件下政府规定标准的中国城镇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
2 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模型
2.1 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涵义
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是指把少年儿童人口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后,从社会平均水平看,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月)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少年儿童抚养人口所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占其工资的比重。也就是说,从社会平均水平看,在一定时期内,少年儿童抚养人口工资中有多大比例用于少年儿童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在工资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它是从供给方面来衡量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规模的数量指标。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要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功能相适应。基本医疗保险的功能是:第一,要有利于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安全。第二,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三,要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2.2 模型构建假设
假设1 基本医疗服务是基本临床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险是能够满足基本临床医疗服务需求的保险。
假设2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采取现收现付(pay-as-you-go)的财务制度安排(这样假设是基于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和制度公平的考虑,也符合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做法) 。
假设3 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缴纳主体是城镇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就业人口。
假设4 工资是职工当期收入的惟一来源,而且能够反映职工的真实劳动力价值。
假设5 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假设6 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国民收入按要素进行分配。
假设7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费用为零。
2.3 数理模型
假设以M代表一定时期内基本医疗保险费,W代表该期内工资收入,则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R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R=M[]W(1)
为了分析的进一步深入,在基本医疗保险费与工资收入之间加入“国内生产总值”这个中间变量。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在宏观上国内生产总值有多大份额用于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工资收入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在宏观上国内生产总值有多大份额是由劳动这种生产要素创造的。
假设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则H=M[]G代表基本医疗保险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B=W[]G代表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1)式可以改写为
R=M[]W=M[]G÷W[]G=H÷B(2)
这样,就把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分解成两个测定指标,即H和B。H又可以称为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基本医疗保险水平有大、中、小三个口径,这里指大口径基本医疗保险水平)。这一比重用来测定基本医疗保险费能否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安全,同时又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它是从宏观上衡量基本医疗保险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B又可以称为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13]。这一比重用来测定基本医疗保险是否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它是从宏观上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合理与否的最基本
指标。
所以,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R就可以转化为确定基本医疗保险水平H和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B,然后把两者相除,就会得到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
首先来确定基本医疗保险水平。
基本医疗保险是针对基本临床服务的医疗保险,它和基本公共卫生计划共同构成了基本卫生服务事业。基本卫生服务事业可以通过卫生服务费占GDP的份额来进行界定。然后,只要确定了基本卫生服务中基本公共卫生计划和基本医疗保险的适当比例关系,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就可以确定下来。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看,可以把卫生事业总费用占GDP的最低比重定为基本卫生服务占GDP的适当比例。这是因为:一方面,卫生服务费占GDP显然有一个最低比重,这样才能满足基本公共卫生计划和基本临床医疗服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卫生事业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高于某一最低比例后,卫生服务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14]。这种界定办法实质上是将对健康水平改进没有明显作用的卫生服务排除在基本卫生服务之外。
假定基本公共卫生计划费用占基本卫生服务总费用的适当比例为α,则基本医疗保险费占基本卫生服务总费用的适当比例为1-α。用T来代表基本卫生服务总费用,则基本医疗保险费M可以表示为
M=(1-α)•T(3)
所以,可以把基本医疗保险水平H的公式变形为
H=M[]G=(1-α)•T[]G(4)
其中T[]G是基本卫生服务总费用占GDP的适当比例。
其次来确定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
在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函数应该为一次齐次生产函数,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可以借助于欧拉定理来确定。假设总量生产函数中只包括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技术进步是物化在劳动和资本中的生产要素。假设劳动适龄人口数为Nm,自然失业率为μ,职工平均实际工资为w。根据欧拉定理得到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为(15)式就是经过细化的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数理模型。
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这一测算模型的意义在于:第一,通过分别考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和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这样就可以逐步把问题的研究引向微观深入。第二,可以找到现成的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的变量分析数据,有利于分析的展开和测算的可操作性。第三,该模型相对来说参数较少,使用方便。第四,可以测定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为政策制订者和决策者提供依据。同时,居民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对自己未来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做出预测,从而选择自己当期的消费和储蓄行为。
3 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测算
假设α=25%[15],T[]G=5%[16],β=3[17,18],Nm、Ne、Ny可以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预测得到。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有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为7.5%,2007~2016年为6.5%,2017~2050年为2%[19]假定GDP的增长率(这里对GDP增长率的预测是根据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作出的,没有考虑经济波动的短期行为,所以某些年份的数值,比如2006年假定的GDP增长率比实际增长率略低一些)在2006~2010年为8%,2010~2020年为7%[20],2020~2030年为6%,2030~2040年为5%,2040~2050年为4%[19](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根据专家对2006~2020年和2040~2050年GDP的预测值做出的假设)。
根据模型和参数假设,可以测算得到2001~2050年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中用于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率,具体数值见表1。
4 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选择的政策含义
在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障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因此,应该按照以下做法尽快建立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一,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少年儿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出台《少年儿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把少年儿童人口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这是建立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前提和依据。
第二,由劳动适龄就业人口负担建立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所需要的费用。根据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做法,可以由各用人单位的雇主和雇员分摊建立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所需要的费用,提高现行的占社会平均工资8%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提高的幅度为不同年份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所对应的缴费率水平。
第三,以社区为依托来组织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因为少年儿童人口数尤其是婴幼儿人口数在社区都有比较详细和明确的统计。这样一来,以社区为依托来组织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就可以保障少年儿童人口尤其是婴幼儿人口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使基本医疗服务对他们具有可及性。少年儿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可以以社区为单位按月或者季度组织报销,其基本医疗费用报销所需要的费用从劳动适龄就业人口及其所在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划拨支付。
参 考 文 献:
[1]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112-115.
[2]郑功成,杨健敏.“跨世纪的中国医改”话题讨论系列[J].中国社会保障,1998,(8):14-19.
[3]刘小兵.中国医疗保险费率水平研究[J].管理世界,2002,(7):69-88.
[4]Gordon M S.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in industries countri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5]Petretto A. Optimal social health insurance with supplementary private insurance[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99, (18): 727-745.
[6]Arrow K J.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 of medical car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LⅢ, 1963, 53(5): 941-973.
[7]Pauly M V. Overinsurance and public provision of insurance: the role of moral hazard and adverse selec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4, 88(1): 44-62.
[8]Ma C T A, McGuire T G. Optimal-health insurance and provider paymen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87(9): 685-704.
[9]Nyman J A. Is moral hazard inefficient?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a new theory[J]. Health Affairs, 2004, 23(5):194-199.
[10]Koc C. Health-specific moral hazard effects[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05, 72(1): 98-118.
[11]周燕.少儿医疗社会保障不该忽略[J].望,1998,43(10):30-31.
[12]邱晓丹.深圳市青少年儿童住院医疗保险研究概述[J].特区经济,1998,(3):41-43.
[13]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135.
[14]维克托•R•福克斯.谁将生存?健康、经济学和社会选择[M].罗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9-242.
[15]刘彦明.政府加大投入和适度医疗将成为新医改看点[J].卫生经济研究,2006,(10):14-15.
[16]林毓铭.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8,(10):17-21.
[17]赵曼,柯国年.医疗费用约束机制与医患双方道德风险规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7,(1):113-118.
[18]舍曼•富兰德,艾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卫生经济学[M].王健,孟庆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94.
中图分类号: 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79-002
一、系统概述
1.系统概述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处理与地理信息有关的人口数据的一门新技术,具有对图形和数据进行存储、更新、编辑,对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一起进行分析和模拟等功能,能按索引数据项进行地图及其上面信息的查询,对同一地图进行分层显示,将各类统计信息逐层叠加在同一地图的不同层(如行政区划、河流、公路、建筑物等)上,并能将分析结果以地图、表格、图形或统计报告等形式输出。
在对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中,人与真实世界的交互,通过地图的数字化,以及跨平台集成方法,让人能够很容易了解人口的密集度,掌握人口的信息。
系统开发环境:Visual Basic 6.0 可视化软件开发环境、Microsoft WindowsXP 操作系统。
数据制作环境:Photoshop等图形设计软件、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icrosoft Access桌面数据库软件。
系统应用平台:Visual Basic 6.0;MapInfo 7.0。
2.数字中的地图
数字地图凭借计算机高效、准确的处理功能来表示传统在纸质地图上用图形、符号、颜色、注记等表示的空间信息,进而产生各种满足不同需求的新的产品模式,表现为存贮介质、显示设备和内容三个方面的差别。
数字地图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在三维信息和时态信息的引入,还使地图与影像、不同比例尺地图、不同类型地图的纵向连接与集成,以及城市、省、国家及世界范围的地图横向“无缝”连接成为可能。对许多数字地图应用(如导航、监控、指挥等系统)来说,动态化、实时化成为应用最重要的指标。
所谓地图数字化就是将地图转换为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数据文件,这种数据文件符合一定的数据格式,有特别的比例尺和精度,包括各空间要素在某一坐标系统中的位置和属性,它们可以通过接收其格式的软件系统来管理、提取、分析和编辑制图。地图数字化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
3.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和分析与地球表面及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信息系统。它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环境支持下,观看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统合评价、管理、定量分析和决策服务而建立的一类计算机应用系统。
从学术和技术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是结合计算机、系统工程、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属跨学科的技术系统。按其内容可分为:专题信息系统(Thematic Information),如灾害监测信息系统等;区域信息系统(Regional Information System)如加拿大国家信息系统、我国黄河流域信息系统等。事实上,许多实际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区域性专题信息系统,如北京市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等。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计算机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地理空间数据、系统维护和使用人员。
4.人口分类系统
人口统计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按职能不同的分类。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为了满足城市人口空间分析而设计的,是具有面向非计算机用户的实用信息系统。它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具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与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功能,可进行常规人口统计、人口时间序列预测、人口地理空间分析、空间查询与人口动态空间预测、人口地理分布与流动模型建立,是人口地理分析与辅助决策的重要工具。
在本系统中,是利用Visual Basic 的编程语言的可嵌入式特点,再加上MapInfo的本身有查询、图形、数据库等功能,充分实现了与真实世界的交流。
所谓人口分类在本文中,就是将人口信息通过使用计算机将人口信息结合地理信息开发出来的应用系统。
系统功能:地理信息与人口信息查询显示;电子地图的缩小、放大、漫游、鹰眼;按地区查询相关的人口信息;显示各个年龄段的人口信息。
二、系统设计
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型应用系统,应对各种不同平台博采众长,利用其他平台能够调用MapInfo环境下的数据、图形等。在Windows环境下,可以通过MapBasic之外的其他编程语言控制MapInfo,例如,可以将MapInfo的地图窗口集成到用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开发的应用程序中。另外,C、Visual Basic或Delphi等,可以集成MapInfo窗口到非MapBasic应用程序中。特别是在原有成熟的应用系统中,增加地理信息管理功能,这种方法是简捷有效的。
生成一个集成地图的应用程序,不仅可以采用一种非MapBasic语言,还可以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常用的是C和Visual Basic两种语言。在这里选用的是Visual Basic语言。
1.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地图数据
背景数字地图数据包括几何图形数据和索引数据。几何图形数据以矢量化数据存在,地图的显示需要从大量索引中检索出相关的几何图形数据。
由于MapInfo可以同时含有图形表与信息表的文件,所以当在建立数据时,可以在MapInfo中同时生成数据库文件。
数据库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数据的插入、修改和检索均要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
根据数据库的要求,按照MapInfo的格式,进行将数据库的分层与结构设计,设计出数据库的E-R图。
4.系统查询设计
系统对信息的查询,是针对地图来显示记录位置以及信息的。可以查到记录在地图上位置,并直观的显示出来。
5.系统物理结构设计
在地图数据库技术中,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都要落实到对文件的存取,因此文件组织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文件是由记录组成的,结构组织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文件的使用方式。文件有逻辑文件和物理文件之分。逻辑文件指的是用户眼中的文件,只涉及各个记录的内容而不考虑他们在存贮器上是如何存贮的。物理文件则涉及到记录在存贮器上的物理组织方法。
三、系统实现
1.系统中应用程序间的访问
VB与MapInfo都支持OLE Automation方式。OLE Automation方式,实际是一种编程接口,通过它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在另一个应用程序中实现的对象,提供编程对象给其他应用程序的称“服务器”,访问这些对象的应用程序称“客户机”。这里利用OLE Automation方式,在VB应用程序中将MapInfo作为一个对象来使用,编程调用MapInfo对象,实现对人口信息的集成。
VB与MapInfo的接口:在VB应用程序里实现对另一个应用程序(MapInfo)的访问,利用前面所提到的OLE Automation技术,把MapInfo作为服务器,VB应用程序作为客户机,可以无缝地实现集成MapInfo对象于VB应用程序中。
2.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3.2.1界面
3.2.2预览图形显示模块
3.2.3选择图形模块
3.2.4数据查询模块的实现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和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制图者将成为“信息结构设计师”。
由于现在人口流动频繁,人口管理不便,所以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开发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2-51-04
Awareness status of AID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Nantong
ZHANG Zhihai
Nant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tong 226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wareness status of AIDS and to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AIDS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Nantong. Methods Between February and June in 2013,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Nantong were investigated by anonymous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All data were entered by software Epidata3.1 and analyzed by software SPSS18.0. Results A total of 812 floating population were recruited and surveyed, the awareness rate of AIDS-related knowledge was 61.1% (496/812).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occupation and educational level were related with the awareness of knowledge about AIDS b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Conclusion The awareness rate of AIDS was low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Nantong where floating population concentrate, effective efforts should b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AIDS in floating population.
[Key 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 Awareness of AIDS; Related factors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规划署的《2012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者250万人,170万人死于艾滋病,截止到2011年底,全球共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400万人。世界范围内,流动人口艾滋病疫情普遍严重于非流动人口,并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1-3]。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急剧扩增,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分析表明中国流动人口的总数已超过2.6亿,该群体易受艾滋病感染,是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的桥梁人群[4-5]。南通市开发区是中国政府最早批准设立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位于上海100公里半径圈内,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就在开发区内,是连通长江南北的重要通道。开发区以其“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已成为外地人口谋生的优选之地。本研究于2013年2~6月对该地区812名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艾滋病综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3年2~6月,在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区站办理健康证的人员中进行连续抽样,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16周岁及以上;(2)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市辖区3个月以上;(3)具有合法职业工种;(4)除去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及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5)自愿参加本次调查,能够充分理解知情同意过程,同意接受问卷调查。
1.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其中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按照《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有关艾滋病的八个问题来界定[6]:(1)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2)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4)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5)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6)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7)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8)只与一个性伴发生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答对其中6个问题,评价为对艾滋病知识知晓,调查对象中知识知晓的比例即为知晓率。采用现场一对一匿名式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
资料采用EpiData3.1软件双轨录入计算机,并建立数据库,经逻辑检查核对后,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概率检验,P
1.4 质量控制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开始前由具有丰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经验的专家对相关调查人员进行严格、集中的培训,使调查员能够充分理解调查目的和此次调查的作用,统一调查方法,统一问卷的填写标准。在调查结束后,对原始资料进行仔细核查、清理、补充、编号,必要时对被访者进行补充访问。最后,双轨录入问卷,以核查问卷录入过程中出现的非系统误差。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845名流动人口,获得有效调查问卷812人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538人,占66.3%,女274人,占33.7%;平均年龄为(30.0±10.1)岁,集中分布在19~29岁,30~39岁年龄组,分别占40.6%和29.4%;文化程度以初中(53.9%) 为主,并且以在婚为主,占60.2%。在本次调查中汉族占97.3%,职业分布上,建筑工人172名,占21.2%;企业工人343名,占42.2%;个体经营者46名,占5.7%;服务人员186名,占22.9%;临时雇佣劳动力65名,占8.0%。户籍调查情况显示流动人口中以外省户籍者居多,占86.5%。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有关艾滋病的8个问题来界定:答对其中6个问题,评价为艾滋病知识知晓,否则为不知晓,依此算得总知晓人数为496人,总知晓率为61.1%。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艾滋病知识知晓为应变量,将性别、年龄、名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户籍所在地等作为自变量,进行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是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与女性相比,男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1.286,95%CI= 1.124~1.442);相对于年龄为18岁及以下的流动人口,19~29岁和30~39岁年龄段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1.384, 95%CI= 1.198~1.527),(调整OR=1.422,95%CI=1.238~1.635);与单身者相比,在婚和同居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1.472, 95%CI=1.285~1.603),(调整OR=1.678, 95%CI=1.375~1.918);文化程度与艾滋病知识知晓的比例呈正相关,相对于文盲,大专及以上的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8.122,95%CI=6.026~10.847);相对于建筑工人,企业工人和服务业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1.142,95%CI=1.057~1.244),(调整OR=1.176, 95%CI=1.029~1.352)。见表1。
表1 艾滋病知识知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自变量 调查人数
(知晓率%) OR 95%CI x2 P
性别
女 274(63.7) 1
男 538(69.3) 1.286 1.124~1.442 16.857
年龄(岁)
~18 76(54.6) 1
19~29 330(72.9) 1.384 1.198~1.527 15.261
30~39 239(66.4) 1.422 1.238~1.635 9.372
40~ 167(55.2) 0.857 0.641~1.024 0.258 0.542
婚姻状况
单身 122(62.7) 1
在婚 489(68.2) 1.472 1.285~1.603 40.348
同居 98(75.4) 1.678 1.375~1.918 32.416
离异或丧偶 103(61.3) 0.842 0.643~1.160 2.143 0.252
民族
其他 22(62.4) 1
汉族 790(61.3) 1.061 0.891~1.258 0.295 0.344
文化程度
文盲 62(32.3) 1
小学 134(50.9) 2.059 1.730~2.543 24.091
初中 438(68.0) 4.236 3.796~5.374 18.452
高中或中专 95(75.8) 6.543 5.541~7.852 30.736
大专及以上 83(85.4) 8.122 6.026~10.847 17.933
职业
建筑工人 172(62.0) 1
企业工人 343(66.9) 1.142 1.057~1.244 40.376
个体经营者 46(79.2) 1.128 0.963~1.387 0.522 0.243
服务人员 186(69.7) 1.176 1.029~1.352 13.543
临时雇佣劳动力 65(65.9) 1.085 0.875~1.303 0.481 0.256
户籍所在地
外省 702(56.5) 1
本省 110(55.7) 1.103 0.905~1.343 0.375 0.456
3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每天感染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人数达7000人以上,2010年全球共有3400万人新感染HIV,艾滋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7]。流动人口规模不断上升,增加了地区内部HIV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桥梁式传播的风险[8-10]。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的数量在持续攀升,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一种重要的人口现象,该人群中HIV/AIDS流行的形势也日益严峻,已对我国的艾滋病防治构成严重威胁[3]。因此,加强多部门合作,在流动人口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流行和蔓延的有效措施[10-12]。
本研究显示南通市开发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61.1%,与国家提出的2010年底实现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差距甚远[13],不利于HIV感染的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和防止进一步传播。然而,在商洛地区镇安县的调查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这可能与当地大力宣传艾滋病知识有关[14]。此外,本次调查还发现,流动人口所获得的AIDS相关知识比较零散、片面、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比如,受访者对艾滋病传播知识认识较为片面,其中对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这与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一致[4, 14, 15],而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错误认识易导致对AIDS的恐惧和社会歧视[13, 16, 17],提示应针对性地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加强知识宣传,以降低人们的恐惧心理,消除社会歧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姻状状况、职业、文化程度是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这与周建波等的报道类似[18]。其中女性、低于18岁年龄组、单身、文化水平低者和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董青等[19]研究发现,男性调查对象答对率要高于女性,年龄和教育程度是影响知识得分高低的主要因素,与我们的结果相符。赵卫东等[20]分析,女性不仅在生理上更易感染HIV,而且,在性生活、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扮演等方面多属于从属地位,这些因素使得女性成为感染HIV的高危群体,更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威胁和影响。对于文化程度的影响,覃佩兰等[21]对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初中及以下的人群高(70.3%vs 40.2%, P
开发区流动人口教育程度低,居住条件差,工作繁忙,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视的机会较少,因而通过大众传媒接受艾滋病知识宣教的机会要少于一般人群。本次研究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1)艾滋病防制实施需要政府,卫生部门,社区服务工作者,以及雇主之间的多部门合作,同时,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确保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到位。(2)针对女性、低于18岁年龄组、单身、文化水平低者、建筑工人等高危人群,结合大众传媒开展一些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工作,提供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如专业医师答疑、讲座、宣传小册子等[24]。
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论证结果的把握度不够,但研究结果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措施的制定仍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4 结论
南通市开发区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高,针对女性、文化水平低者、及建筑工人,应创新健康教育方式,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努力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参考文献]
[1] Srithanaviboonchai K,Choi KH,van Griensven F,et al.HIV-1 in ethnic Shan migrant workers in northern Thailand[J].AIDS,2002,16(6):929-931.
[2] Krishna C Poudel,Junko Okumura,Jeevan B Sherchand,et al.Mumbai disease in far western Nepal:HIV infection and syphilis among male migrant-returnees and non-migrants[J].Trop Med Int Health,2003,8(10):933-939.
[3] Mark N Lurie,Brian G Williams,Khangelani Zuma,et al.The impact of migration on HIV-1 transmission in South Africa:a study of migrant and nonmigrant men and their partners[J].Sex Transm Dis,2003,30(2):149-156.
[4] 朱莹莹. 王璐,陈鑫,等.北京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行为及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9):1169-1172.
[5] 周小兰,卢次勇,陈维清,等.农村居民艾滋病/性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8):1087-1088.
[6] 吕柯,陈任,胡志,等.《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指标的应用适宜性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2):1061-1064.
[7] 刘新亮,黄靖,刘瑰.涟源市娱乐场所女人员艾滋病健康行为干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4):419-421.
[8] Burns FM,Arthur G,Johnson AM,et al.United Kingdom acquisition of HIV infection in African residents in London: mor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J].AIDS,2009,23(2):262-266.
[9] Hargreaves S.Ireland addresses HIV and migration[J].Lancet Infect Dis,2008,8(8):470.
[10] 刘树芳,许锐恒,王声涌.工厂外来女工艾滋病干预前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45-946.
[11] 尹利军,樊红光,尹晓静.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47.
[12] 李慧.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4):341-343.
[13]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2,11(1):64-67.
[14] 卢娟,闫永平,陆松鹤.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1034-1035.
[15] 丁贤彬,陈宏,潘传波,等.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高危行为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6,22(11):1293-1294.
[16] Cao H,He N,Jiang Q,et al.Stigma against HIV-infected persons among migrant women living in Shanghai, China[J].AIDS Educ Prev,2010,22(5):445-454.
[17] Klouman E,Masenga E,Klepp K,et al.HIV and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in a total village population in rural Kilimanjaro,Tanzania:women at increased risk[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Hum Retrovirol,1997,14(2):163-168.
[18] 周建波,孙业桓,郝加虎.铁路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疾病控制杂志,2009,13(2):139-142.
[19] 董青,李承希,赵根明.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 2003(4):325-329.
[20] 赵卫东,李力.女性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J].现代预防医学,2007 (23):4464-4465.
[21] 覃佩兰,张起文,陈蕊明,等.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6):1112-1114.
[22] 罗兰,吴磊, 张倩,等.宾馆服务人员对AIDS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5(4):11-13.
一、员工敬业度的概念
目前对敬业度(Engagement)的概念都没有一个统计的界定,主要有两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管理公司和学术界。管理公司主要以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学术界则是从学术角度提出相关的理论。
第一,在管理公司领域,盖洛普公司的盖洛普博士将敬业度定义为:企业首先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优势能得到有效发挥,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让员工在组织中有一种归属感,让其感受到自己就是组织的一员,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盖洛普公司将员工主要分为敬业、守业和怠工员工三类,这主要是根据员工在情感上认同工作和组织的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度;翰威特公司认为敬业度是用来衡量员工期望留在公司的程度,以及对工作尽心的程度,据此翰威特公司提出了积极评价、渴望留任和竭尽所能三维度的敬业度。韬睿公司将敬业度定义为员工意愿和努力帮助组织取得成功的程度,据此公司将员工敬业度分为理性敬业度和感性敬业度两个维度,即建立在工作给自己带来利益前提下的敬业行为和建立在对工作认同和情感归属上的敬业行为。
第二,在学术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中, Kahn将敬业度定义为:企业员工自发地控制自己,以将自己与工作角色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将自己置于一种“角色内状态”,并且他还将敬业度分为三个维度:行为敬业度、认知敬业度和情感敬业度;Maslach等学者则从工作倦怠的对立角度出发将敬业度定义为对工作积极的一面,他认为敬业度和工作倦怠分别为一个三维连续体的两极,敬业度的精力、投入和职业效能感三个维度分别对应着工作倦怠的情绪枯竭、犬儒主义和效能感低落三个维度。相对于工作倦怠程度高的员工所具有的无能感和耗竭感,敬业度高的员工通常精力充沛,不同于在工作和组织中处于疏离状态的员工,他们在工作中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在组织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有效进入工作状态; Schaufeli等人与Maslach有相同的观点,认为敬业度是工作倦怠的对立面,而他们认为敬业度包含活力敬业度、奉献敬业度和投入敬业度三个维度。
综上,本文所使用的敬业度概念为:企业中员工在工作角色中自我表达和自我投入的程度,以及员工在行为、认知和情感三个维度上对工作、组织的认同程度。
二、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别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敬业度和组织敬业度两个维度以及整体员工敬业度的得分平均数进行F检验和t检验,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二)不同婚姻状况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I度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婚姻状况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敬业度和组织敬业度两个维度以及整体员工敬业度的得分平均数进行F检验和t检验,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三)不同年龄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差异分析
本文将国有石油企业的员工划分为四个年龄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在敬业度各子纬度上的得分。如表3所示。
(四)不同学历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在敬业度各子纬度上的得分,如表4所示。
(五)不同工龄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差异分析
不同工龄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差异分析(如表5)。
三、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在以上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只有员工婚姻状况对国有石油企业员工的敬业度有较大影响,而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工龄上均无显著差异。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有相同之处,但并不完全一致,其原因是受研究对象,国有石油企业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的影响。
不同婚姻状况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敬业度无明显差异,但在组织敬业度这一维度上以及整体员工敬业度上的差异却很显著;石油企业的已婚员工不论是工作敬业度、组织敬业度还是整体敬业度都高于未婚员工,究其原因,已婚员工其家庭生活相对稳定,亲戚朋友等人际圈子范围也相对固定,对家庭承担责任也更大,他们对于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同时已婚员工较未婚员工年龄大,各方面相对成熟,更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认识,工作积累和经验都相对较好,对企业更有归属和认同感。
(李季单位为兰州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高海燕单位为中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
[作者简介:李季(1983―),男,辽宁开原人,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 Heaney C A,Israel B A,House J S . Chronic job insecurity among automobile workers:effectson job satisfaction and health[J]. Social Scienee & Medicine,1994.
[2] Davy J A,Kinicki A J,Scheck C L . A test of job seccurity,s direct and mediated effects on withdrawal cognition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7.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187-02
住宅消费具有消费与投资的双重特性。由于住宅商品的特殊性质,其发展常受到政策调控的影响。出于对调控效果的考量,须对需求量及需求结构进行分析,相对而言,需求结构的分析更具重要性,本文即尝试建立一个住宅市场需求结构分析的研究框架,以求对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1影响住宅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
Clark和Onakea(1983)在对居民迁居原因的归结性研究中,将住宅需求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成家庭生命周期、收入和就业的变化、住房特征和邻里与通达性需求四个方面。Clark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但这种分类没有充分反映消费者对住宅利益的诉求。相比之下,我国对住宅需求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消费者的特性及经济与政府行为的影响。前者反映了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性和行为特性;而后者则显示了政策和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消费者的影响。
1.1消费者关联因素
1.1.1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可据以划分不同群体,其中直接与住宅需求相关的是家庭生命周期和收入状况。
家庭生命周期通常划分为单身期、家庭形成初期、家庭发展期和空巢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对住宅需求的差异。
收入状况是另外一个重要的人口统计变量。住宅的昂贵性决定了家庭的收入状况对住宅消费的层次与规模的制约,但这种制约可能因对未来收入预期发生改变。
1.1.2行为特征行为特征指消费者购买住宅时追求的利益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在这些变量组成中,追求的利益是主变量,其他变量可以通过其予以反映,对利益诉求的分析,可准确界定不同的需求特征。
图1为影响住宅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图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对居住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要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价格和质量反映了商品属性,影响对住宅的选择;收入约束反映对总体价值的需求;而未来预期则从对自身收入及住宅价格走势预期两方面影响选择。由于收入约束在人口统计特征中已经有所表达,因此,住宅的利益诉求可分解成以下五方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商品属性及住宅用途。
此外,由于价格本身只是需求的结果,而非需求的原因。因此,在研究住宅的需求结构时未予考虑。
1.2经济与政策的影响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住宅需求的特征也不一样。此外,政策调控倾向同样对住宅需求具有重要影响。
2城市住宅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市场的需求结构可通过将人口统计特征与其对应的行为特征进行有效匹配得到。图2显示为分析流程:
2.1人口统计分组
人口统计分析目的在于确定对住宅消费需求结构产生影响的主要指标,这里通过指标分组,形成四组被调查类型,见表1:
表1人口统计分组
组别 构成
A A1:单身高收入家庭
A2:单身中等收入家庭
A3:单身低收入家庭
B B1:形成初期高收入家庭
B2:形成初期中等收入家庭
B3:形成初期低收入家庭
C C1:发展期高收入家庭
C2:发展期中等收入家庭
C3:发展期低收入家庭
D D1:空巢高收入家庭
D2:空巢中等收入家庭
D3:空巢低收入家庭
2.2行为特征分析
对于行为特征的指标设计,基本上采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商品属性和住宅用途五类指标,具体分解见表2:
表2住宅消费中的行为特征
要素 主要内容
自然环境 优美的景观,宽敞的外部活动空间,低容积率
一般性要求,无明显的吵杂感,中等容积率
无要求
人文环境 高素质人群聚居
一般性要求
无要求
基础设施 交通 交通便利,可达性好
一般性要求
无要求
生活便利性 完备的生活性基础设施,日常生活非常便利
一般性要求
无要求
医疗卫生 邻近大型医疗卫生机构
有配套的医院即可
无要求
教育设施 邻近优质的中小学、幼儿园
附近有中小学、幼儿园即可
无要求
商品属性 住宅面积:小型面积、中等面积、大面积
住宅质量:高质量、中等、符合国家规定即可
住宅设施 配备车库、不需要车库、无要求
精装修、简装修、毛胚房
住宅用途 自己居住、给子女准备
投资:今后卖掉、以出租获利
备注:表中住宅面积的大中小依据实际需求情况进行设定。
2.3匹配性分析与结果
我们选择了南京市120个样本,对人口统计分析所确定的12组对象进行了抽样调查,表3为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单身期的家庭中,中高收入家庭为主要购买者。他们倾向于购买高质量、小户型的住宅,对交通便利性要求较高,倾向于居住在适合于交往的地区。购买住宅的主要用途是居住与投资,这意味着更换住宅的可能性较大;而中等偏低收入的单身者则倾向于与父母居住在一起或租赁住房。
形成初期的家庭,收入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大面积和低容积率住宅,中等收入家庭比较务实,但对生活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教育设施的质量普遍有较高要求,通达性也要求较好;居住用途明显提高,低收入家庭表现得尤其明显。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对住宅的需求主要是总价值能够承受即可,否则,则选择与父母同住或者租赁住房。
发展期的家庭,已经实现了一定的积累,因此,高收入者对住宅的需求明显表现出对环境和居住舒适度的要求。处在这个周期中的家庭,对中大面积住宅的需求明显增大,投资倾向也较为明显,更加关注邻近地区教育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完善度,要求住宅具有较好的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水平。低收入家庭受到收入约束,因此,对住宅的要求不高。发展期家庭相对于形成初期,投资性需求上升,与单身期不同的是,这个时期投资的住宅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小户型。
空巢期的家庭对住宅需求较小,主要消费群是高收入阶层,以中小户型为主,目的在于投资,这多表现在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家庭。
3结语
通过对市场需求结构分析可以发现,城市住宅需求结构是由消费者内部因素与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和收入状况表现出了不同的需求特征,形成这种特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时期中的利益诉求不同,而利益诉求又受到经济水平和政策的影响,因而,最终形成的需求特征是二者平衡的结果。
参考文献
不确定性理念。“不确定性理念”是统计实践必须牢固树立的基本理念,是统计实践的基础。人口普查实践中的不确定性首先是由于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其次是人户分离,很多人拆迁搬离后并没有将户口一并迁走;还有一些人有一套以上住房;调查对象配合度降低等。因此,统计实践应注意思维的发散性、新颖性和独特性。
质量理念。事物的“度”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如果忽视了质量或在数量上存在片面认识都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人口普查的统计实践理念还必须具有“质量理念”,它是人口数量认识的更高境界,只有达到了这一境界,才是对人口数量的真正把握。
变异性理念。变异是在自然界和社会经济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口普查中,变异无处不在,如人口统计数据与期望结果之间存有变异等。但是,变异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能对变异的量进行科学的描述,并能从这种差异中发现变化的趋势和规律,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又处变不惊,促进人口统计质量的提高。
置信性理念。统计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口统计的结论通常不具有惟一性。但误差会降低估计的精确度,过低的可信度和精确度会使统计分析的结果失去使用价值,这就是置信性问题。人口统计分析通常存在这样的分析结果:我们有90%的把握程度使实际值落在预期目标的标准误差范围内。实际上这给出的是一个置信区间,与逻辑思维由因果关系得出的确定性结果相比较,置信区间则给出了与一定概率相对应的总体特征的估计范围,或是用以判断是否应该接受原假设,这是对统计思维结果最好的表述方式,这样的结论更符合科学的标准。
人口普查对统计实践的能力要求
统计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结合人普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