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根源范文

时间:2024-03-01 14:47: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根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根源

篇1

 正  文:

网络(Network),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它蕴藏了巨大的潜能,但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建设的发展,也带来了道德冷漠、人际情感疏远、网民隐私受到侵犯、安全受到威胁等网络伦理问题。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如何使用网络;怎样发挥其正面效能而避免其负面作用;怎样使人“合理”、“善意”地使用网络技术而不是利用其发生危害,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建立相应的网络伦理规范,以避免和制约网络技术被盗用和加入恶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而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无疑有助于认识和把握网络伦理问题的实质,并为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和控制提供有价值的思路。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技术内部根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愈发广泛地承认:现代技术是现代文明得以建立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文明的未来将被技术控制和决定。网络虚拟社会伦理问题的产生同样也离不开支撑虚拟社会繁荣的网络技术层面上的根源。

(一)网络技术及网络建设“先天不足”

1.从网络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的建立始于军事需要。

1957年美国国防部(DoD)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并组建了互联网(Internet)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

在互联网建立之前,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更谈不上对网络辅以必要的人文关怀,这种缺乏论证的表现是:“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层往往有意无意把伦理因素视为无关宏旨的因素而略去,由此引发了诸多伦理、法律等社会问题。”(注:宋建国:《生命哲学》,《世界科技与发展》(成都),1999,5:P79~83.)事实上,“技术决不仅仅意味着由所谓科学真理决定的正确无误的应用,科技的发展使风险内在于现代技术的构成要素。”(注: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上海出版社,1987,P30.)自然,这种风险也包括对伦理道德所造成的解构与重构。

自从1988年莫立斯蠕虫在Internet上蔓延、造成经济损失不少于1000万美元的事件发生以来,网络伦理问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日见突出。

在托夫勒看来,当我们目睹工业文明的机构一个接一个地在无效和腐败的泥潭中崩溃时,我们已经闻到了这种衰亡着的文明“道德”腐烂的气息,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新的文明”和道德。

我们这里不去研究托夫勒对文明发展过程的阶段划分是否正确和合理,也不去论证究竟新旧文明之间的冲突强度和表现在什么方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通过对信息时代众多现象的观察,较敏感地发现了人类道德问题上的新情况,正确地指出了随着人类信息交往方式的变化,人类将出现新的,并且也需要新的道德观念和规范。

2.网络技术的特点易于诱发伦理问题。

首先,网络的快捷、便利和虚拟的特点易于导致大量的不道德、反道德的信息侵犯人们的道德心理,抑制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致使群体道德水平下降。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面相对狭窄,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友以及充分放大了的家庭——国家的方式存在和维系着。在熟人圈里,人们至少也要努力做得没有让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之处,丢面子的缺德行为大多干不出来。但一旦进入周围没有熟人的公共社会,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是很容易崩溃的。

与这一点相联系的,就是一些“私德”尚可的人,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往往却表现不出应有的公德。相反,“反正没有人认识我”这种意识,恰恰成为一些人无视公德的最好借口。似乎只要避开了对自己有实质约束力的监督、管理者的目光,什么都可以。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发现,对不顾社会公德的人、对违纪犯法的人,最常用、最有效,大多时候也最具威摄力的一招,也就是“以毒攻毒”,即“通知原单位”,或公开曝光。这样这些不道德、反道德的信息极有可能通过电子信息手段得以放大,从而成为现实社会中伦理规范难以调节和整合的社会顽症。

其次,年轻一代过多地依赖电脑网络,书本阅读、亲身实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弱化,使之获取知识的方式变成一种“快餐模式”;商业化运作的网络公司及时地抓住了人们的这种文化消费心态,为了留住网民,在网络内容上追求流行化、花边化甚至庸俗化,网络和传媒对网络交往的宣传也有很多言过其实之处。其中许多内容很难说是积极的文化消费,这就是网络的传媒运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网络信息内容被视为网站的馈赠,既然是馈赠,内容的质量就被放在第二甚至第三位考虑了,这种情况在个人网页的情形中也同样存在。整天泡在网络中的人时常容易放弃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特别兴趣或爱好。特别是在同一文化传统、同一教育模式、同一“小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日渐趋同,甚至成了“模式化的人”,这就极有可能造成知识匮乏,文化退步及人的道德素质的下降。

篇2

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问题根源

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分为自身存在的威胁和来自外界的威胁。计算机自身威胁又包含了网络缺陷、计算机硬件威胁、和计算机软件漏洞三个方面。病毒与黑客的攻击作为来自外界的威胁,是当前导致最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源。下面对四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

2.1互联网的安全缺陷

网络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虚拟环境,仅通过一个通用的协议作为网络节点的唯一标识来进行多用会多群体的授权与认证。并根据源IP地址来判断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然而该协议存在一个致命性的缺陷就是不能对IP地址进行正当的维护,这也是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进行网络欺诈、设备攻击等。

2.2计算机网络硬件的隐患

电子辐射泄漏和通讯渠道易侵入是计算机网络硬件上的两大主要隐患。前者通过电磁信息增加了被窃密的风险;后者通过常用的专线、微波等,在经行信息与数据交互时埋下了不可小视的隐患。

2.3浏览器的漏洞

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的安全漏洞统计报告中指出,IE浏览器作为应用率最广的却多次曝出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并多次被黑客远程利用,获取用户私人信息用与不法活动。据统计,平均每周的安全漏洞有180个左右,其中高危漏洞占据了漏洞总数的45%之多。

2.4病毒黑客入侵

病毒作为最常见却最难根治的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原因之一,具有传播速度极快而广、毒发迅速的特性。感染网络病毒后一开始并不会有所发觉只会造成系统卡顿降低工作效率等影响。然而不及时清除并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例如:数据剽窃、系统崩盘甚至是财产损失。造成连带效应后,不只是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不能正常使用,它往往会牵连出更多用户遭到攻击,至使整个网络走向不安定的境况。

3处理威胁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

3.1安装网络安全设备或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会日益复杂,相对其的解决方案也层出不穷。安装防毒软件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中广大用户的普遍选择。网络杀毒软件不同于单机杀毒软件,它更倾向于对网页或者来自于网络的资源的监察。病毒试图通过数据破坏和删除、垃圾邮件、后门攻击等方式对用户造成威胁。所以,建立系统的网络病毒方法体系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的最基础却最有效的办法。

3.2数据加密与防护

数据加密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从而隐藏信息内容使非法用户无法得到信息,得到信息后无法破解获取真实内容的技术手段,包含数据存储加密、数据传输加密和数据完整性鉴别三种方式。数据存储加密技术的防范目的为防止存储环节的数据丢失。数据传输加密可以防止数据流在传输过程中被人盗取。数据完整性鉴定则是对介入信息的传送、存取、处理人的身份和相关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保密措施。通过对比验证原设定参数与当前验证输入的一致性经行安全保护。

3.3了解攻击途径

对网络攻击的了解应该作为对网络应用的基础被广大用户熟悉。只有通过了解问题的根源与途径,才能正确消除不安定因素。网络攻击主要利用协议获取信息资源。不法分子会利用公开协议或工具,手机驻留在网络系统中的主机系统的相关信息以达到不法目的。

3.4提高个人网络素质,加大网络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个人网络素质同样是个人的必修课。提高网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刻不容缓,在提升其对计算机认知和技术的同时更应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心。我国的计算机产业起步较晚相对应的法律不够健全,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也会不断扩张他的重要地位。因此,完善法律制度对违法网络行使安全的人严惩不贷同样重要。

4结论

网络安全受到威胁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缺陷,更是安全管理的缺陷。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复杂与多变,都提醒用户不能仅仅只靠杀毒软件就能万事无忧。学会更多的自我保护技巧、了解问题发生的根源便能大大减少受到侵害的几率。无法创建出绝对安全的网络环境,防范技术势必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着。只有用户将安全技术与应用管理手段结合到一起,使其相辅相成,才能享受更加高效、安全的网络系统。该论文受到北京高校“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71240002,713711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C630012、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4SHB015,13SHB015,11JGB077)、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AAA1300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KM2012100038001,KM201110038002)、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9142003,9122003,9123025,《基于碳管理能力认证的北京市信息资源碳排放目标实现路径的研究》)的资助。

作者:纪凌波 卢山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

引用:

[1]高永强等.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的娱乐功能;自然语言;网络交际

中图分类号:H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3007105

一、网络语言和语言娱乐功能的界定

对于网络语言的定义,虽然目前学界看法不尽相同,但是一般都从广义或狭义两个角度进行界定。广义上,网络语言一般指网络交际中使用的所有交H符号,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用于网络交际的自然语言。学者吕明臣等认为:“将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界定为网络语言不是个权宜之计,而是意味着把网络语言放在语言的表现形态中去考察,发现其特点,给出理论上的解释。”[1]21

另外,学者曹进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网络语言所作的界定也是其中认识比较全面的代表性观点:“首先是在宏观层面上看,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交际中使用到的一切语言;其次是在中观层面上看,网络语言是指网民进行网络言语交际、思想交流所使用到的所有语言形式;从微观层面上看,网络语言是符合计算机编码规则的,能够通过计算机键盘输入,以字母、字符和符号为单位构建的流行于网络的一种普遍认可的人际传播符号系统。”[2]52

我们这里使用网络语言的狭义定义,因为对网络语言从广义上界定本质上也离不开依靠自然语言来进行阐释这一点。在这一认识前提下,学者曹进关于网络语言的界定,实际上更突出和强调了网络语言使用环境的特殊性。同时,从狭义上界定网络语言,需要我们在认识网络语言的使用规律时,不离开网络媒介所起到的制约作用。如果我们将网络语言定义为人们在网络交际中使用的自然语言,那么我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自然语言实现的诸种功能同样在网络语言交际中也会一一实现,只是实现的形式会有差异。因此,我们在本文中重点考察了网络语言娱乐功能的实现方式和形成根源,目的在于充分认识人们在网络语言交际时对于语言结构形式手段的创造性使用及其影响制约因素。

对于语言的娱乐功能,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学者雅柯布逊关于语言六功能的看法对学界影响很大。雅柯布逊定义了言语事件的六个主要因素,即发话人、受话人、语境、信息、语码、接触。与此相关,雅柯布逊在交际的六个关键因素之上建立了一套著名的语言功能框架,即所指功能(传达信息)、诗学功能(享受语言自身的乐趣)、情感功能(表达态度、感觉和情感)、意动功能(通过指令和恳求说服和影响他人)、寒暄功能(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元语言功能(弄清意图、词语和意义)[3]78。这里的诗学功能后来也被学者称之为语言的娱乐功能[3]11、美学功能[4],这种功能可以解释为语言的使用是“为了语言的成品本身,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其他目的”,也就是当我们在欣赏诗歌、相声、小品等语言艺术形式时,我们在语言形式本身上得到的审美欣赏体验。

二、网络语言娱乐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网络语言存在形式的双重特征

我们知道,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最基本的具体存在形式,“计算机网络是语言运用的新兴媒体。网络语言是将记录自然语言的文字输入计算机,通过数字化处理,又以文字形式映现在屏幕上的。网络语言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按照规定好的程序敲出来的。它是视觉的,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阅读”[1]25,所以说网络语言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网络语言的口语交际特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2629:现场性、语境的同一性、当下性、反馈的即时性以及交际形式的复合性。网络语言的书面语特征体现在视觉性、非面对面性等方面[1]26。

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除了在阅读书籍、写作文本等利用书面语形式交际时人们看到的交际中的语言文字,一般情况下的日常口语交际,人们只能是利用接听到的声音符号来传递信息。而网络交际的特殊性在于人们可以看到自己所说出的话语,实际上是看到自己敲击键盘打出的文字符号。正因为网络言语交际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所以人们有更多机会欣赏网络言语交际使用的符号。这也正是网络语言娱乐功能得以凸显的主要动因。

(二)“辞趣”思想与网络语言娱乐功能实现方式的关系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曾经提出过“辞趣”思想。他首先将修辞现象划分为两大分野,即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积极修辞里有辞格和辞趣两大部门,“辞格涉及语辞和意旨,辞趣大体只是语言文字本身的情趣的利用”[5]151。另外,他还专门探讨了“辞趣”的三个主要应用方面,即辞的意味、辞的音调和辞的形貌,这三个方面大体同语言文字的意义、声音、形体相对应。

“辞趣”思想中所谓辞的意味,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语言文字的历史或背景的衬托;二是语言文字的上下或左右的包晕。这种由于辞的经历或背景而来的风味,如语言上有术语、方言、古语等,辞的背景情味也就随之有术语的、俚语的、方言的、古语的等多种不同的情趣。除了此种语言文字的历史或背景的衬托影响之外,还有语言文字组合时,其上下或左右包晕而形成的词语之间的关系。一个辞如果换了它的上下文,就可以换出一种新的辞趣。这里的上下左右关系指的是一种浑含的所谓字里行间的上下文关系的助力。

所谓辞的音调,是指利用语言文字的声音以增饰语辞的情趣所形成的现象,大体可分为象征和装饰两个方面。象征的音调同语言文字的内里相顺应,可以辅助语言文字所有的意味和情趣;装饰的音调则同语辞的内里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只为使得语辞能够适口悦耳,听起来有音乐的风味。象征的音调,又可分为象物音的利用和音趣的利用两项。所谓象物音中有字音仿佛像事物声音的。所谓音趣的象征指的是类似语音中的长音有宽裕、徐缓、沉静等情趣;短音有急促、激剧、狭小等情趣。也就是语音长短、高低等变化给人们引起的心理联想。装饰的音调,并不像上述象征的音调能够直接辅益语辞的意义,语辞上用它主要起装饰作用,一般注意比较多的是利用韵律和音节。韵律的利用譬如押韵;音节的调协,譬如句调的抑扬顿挫、紧慢疏密等。

所谓辞的形貌指的是充分利用字形上的特点,或者字形相近的字连用,或者字形复杂或简单的字搭配使用,也就是肥字瘦字错综参伍起来。

综上,陈望道先生总结的“辞趣”理论及其具体的实现方式,主要是指利用语言文字在口头或者书面交际中语辞的变化,达到目赏、顺口、顺耳和增强读者注意力的修辞效果目的。通过对辞趣思想的阐述,我们发现陈望道先生所谈及的对于辞的意味、音调和形貌加以利用产生诸种变化形式的前提,恰恰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系统自身所提供的语言结构形式基础,这也是语言形式变化产生的内在原因,人们对于语言形式的创造性使用正是来自于本民族语言文字系统本身具有的特征。所以说“辞趣”思想中关于音形义的解释,说明了语言结构特征是语言变异形式产生的基础。

虽然陈望道先生并没有提到语言的娱乐功能,但是他提出的所谓“辞趣”思想的实质可以看作是语言的娱乐功能及其实现的方式,因为所谓语言娱乐功能的实现就是指人们在关注、欣赏语言本身时得到的一种审美情感体验。“辞趣”思想的提出就是在具体探讨如何利用语言的结构手段来实现语言的娱乐功能,或者说是实现语言娱乐功能的主要语言形式手段是什么。也就是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到的语言文字提供的可能性,主要着眼于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提供的辞的意味、音调和形貌这三个方面的利用,即“便是如何利用各个语言文字的意义上声音上形体上附着的风致,来增高话语文章的情韵的问题”[5]234。其后的研究者也多继续从“辞趣”的修辞效果角度开展研究,或主张扩大辞趣的研究范围[6],或补充完善辞趣的定义、界定辞格与辞趣的差别[7],而鲜有从其他视角来认识“辞趣”理论内涵。因此,我们从语言实现的功能视角来看待“辞趣”思想,认为“辞趣”理论实质探讨了语言的娱乐功能(诗学功能、美学功能)及其实现的具体途径。

结合“辞趣”思想的具体内容,观察网络语言娱乐功能的具体实现路径,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兼具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交际特征属性,具备独特的视觉欣赏性。在网络言语交际时,人们是看着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交际,这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日常言语交往方式。在日常的实际语言生活中,人们或者是直接阅读静态的书面语言文字,或者是面对面地通过对话完成传递信息的目的,而在网络交际中,“过去倚重听觉的语言越来越偏向视觉传播”[2]11 。所以,对应于辞的形貌的利用,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语言娱乐功能实现的主要语言形式途径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形体的再创造,比如濉,还有一度在青少年读者中流行度很广的“火星文”等,这些都是对汉字形体等语言符号的创造性使用,并且在网络交际中赋予它们新的词义。其次,还体现在利用字母词、数字符号等多样化的符号变异手段,赋予网络语言新义的同时实现语言的娱乐功能。最后,网络语言娱乐功能实现的主要语言形式途径还包括对键盘符号的利用,以及大量表情符号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到,现今表情符号以及表情包等的使用已经让人目不暇接,表情符号之所以能吸引人们在网络交际中使用,一方面是因为其节约交际的速度、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表情符号提供了充满新奇、娱乐等特征的图像化方式。

对应于辞的意味的利用,词语及其组合形式衍生出的网络新义更为复杂多样。比如青蛙、恐龙、偶像、贤惠、白骨精、蛋白质等在网络交际中又增加了新的义项;还有原来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没有出现过的词语组合方式,在网络交际中也可以实现搭配同现。以这些词语组合作为类推的基础,出现一系列该结构模式的词语组合形式,在网络交际中往往具有独特的娱乐功能,这是在以往的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交际中很少出现的语言使用现象,比如:很好很强大[8],被就业[9]、傻白甜、白富美、高富帅、豆你玩、楼脆脆等。另外,还有一类是以语句形式出现在网络交际中充满娱乐性的网络流行语。例如:“神马都是浮云”“我唱的不是歌是寂寞”“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网络交际中属于这一类甚至包括字数更多的一段文字或是一个个结构形式不同的语篇类型,以及以往被称为“甄痔濉薄胺部吞濉薄疤员μ濉薄俺屡诽濉薄芭叵体”等类型的各具语言风格特色的网络交际语体,被广大网民仿写,而这些片段式的语篇类型之所以会在网络交际中传播如此广泛,究其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网络语交际时的可视性、可直接欣赏的特点,使人们可以在网络言语交际的同时能够同时关注到语言形式本身。在网络交际中,不但是语言系统中常用的词、词组或句子,而且有很多是较长的句子或篇章段落,它们在表意的同时也在完成Z言娱乐功能的目的。

从对辞的音调的利用来看,在网络语言形式中,人们利用同音或音近的词语实现了语言的娱乐功能。谐音就是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网络词汇中谐音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方法,主要原因一是拼音输入法造成的,二是网民对网络语言的一种游戏心理,新奇、独特是主要的成词原因[10]。比如大虾(大侠)、斑竹(版主)、板斧(版副)、驴友(旅友)等,另外还有利用外语单词谐音构造网络词语,如粉丝(fans)、茶包(trouble)等。

在《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中,除了一些计算机使用的专业术语外,还集中收录了大量体现这种娱乐功能的网络交际用语,主要有汉字部分、字母部分、数字部分、符号部分等四大类型。我们仅以该词典中所举的汉字部分类型为例,就可以看到上文我们分析的实现娱乐功能的网络语言形式。

例1:白骨精:公司的优秀白领、骨干、精英。

例句:在职场奋力拼搏的“白骨精”们,自称起得比鸡还早,跑得比狗还快,吃得比猪还差[11]2。

例2:白托:“拜托”的谐趣形式。

例句:哪位大哥大姐有女生稍侧面像的照片啊!小生急求今晚就用,普通照片即可,白托各位了,白托各位了[11]3!

例3:茶包:麻烦。[英文trouble的音译]

例句:有些人就是茶包,喜欢给自己麻烦不算还总喜欢给别人麻烦,可惜另一些人偏偏喜欢茶包[11]21。

例4:纯净水:论坛中没有实质内容的帖子。

例句:请不要在本论坛发纯净水!

同义词语:灌水帖、水蒸气[11]24。

例5:葱白:“崇拜”的谐趣形式。

例句:我葱白写小说的人[11]25。

例6:提上小板凳等:网上看帖时,因楼主正在一段一段写帖子,看帖时为了表达自己对后续帖子的焦急渴望而这样表述。

例句:好帖啊!楼主加油!提上小板凳等[11]137。

如果以上我们讨论的网络语言形式是在讨论自然语言在网络交际中实现出来的变体形式,那么探讨网络语言形式产生的原因也就是在探求自然语言网络变体产生的原因。对一种语言变体产生原因的探求可以从四个主要因素来考虑:传播媒介、社会文化、交际主体和语言结构[1]165170。其中,语言结构形式是一种内在原因,它为网络语言形式创造提供了形式保证;传播媒介提供了网络语言形式产生的技术环境;社会文化是网络语言形式产生的外在环境,而交际主体的心理则是滋生网络语言形式的内在动机。任何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交际需要,网络语言形式也不例外。

三、网络语言娱乐功能实现的本质及其根源

在网络言语交际中,我们凸显语言娱乐功能的实现,并非是要否定语言的其他功能,实际上,交际的复杂性使人们往往在交际的同时还会实现语言的多种功能。学者吕明臣等在谈到网络语体的风格时认为: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所谓虚拟强调的无非是网络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较远。在网络交际中,人们较少受到现实规范的制约;于是,网络言语交际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语体的一些风格特点,主要是自由、轻松和娱乐。并且,他认为人们参与网络交际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娱乐,这也是网络语言娱乐功能实现的本质原因,网络言语交际行为就是充满了娱乐性的行为,网络语体充分体现了娱乐特征。网络言语交际的娱乐性主要表现在网络言语交际的形式上面[1]31。

网络言语交际中娱乐性的根源来自于客观的社会物质条件因素和交际主体主观内在需求因素。追求娱乐是人在各种行为中都会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需求,差别在于满足娱乐目的的方式,不同的满足或实现方式决定了娱乐的类型。网络言语交际时通过言语交际实现主体的娱乐目的,但因为其使用了网络媒介,所以和一般的言语交H相比,它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过程”“创造”“偷听”体现出的娱乐性[1]104,体现在交际过程本身、对于交际工具的创造性使用以及作为交际中的旁观者欣赏别人谈话过程这三个方面。

所谓“过程”是娱乐,这里的“过程”指的是网络言语交际本身,网络中的言语交际过程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络中存在的各具特色和功能多样的“聊天室”。我们知道,“闲聊”是现实生活中得到交际快乐的表现方式,而网络言语交际更是将这种“闲聊”发挥到了极致,说话本身就是目的。学者曹进在谈到网络聊天室之所以受到网民欢迎时也认为,“在聊天室里网友更喜欢嘻嘻哈哈的插科打诨或热热闹闹的语言游戏”[2]96,“有人对网络聊天的琐碎凌乱感到失望,殊不知,网络聊天的重点在于‘聊’本身,而不在于‘聊什么’,所以聊天室里网语特征鲜明,口语化风格较浓。而且从网络聊天的本质上来说,网络普遍重组社会场域,聊天已然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聊天了,电子聊天不但影响了许多个人的言语行为,而且影响了整个群体的言语行为。网络通过改变各种群体彼此接触的场景类型,继而改变了人们的自我认识以及对各种社会角色的认识”[2]98。 所谓“创造”是娱乐,指的是人的创造力来自于人们能将自己发明的工具变成欣赏、娱乐的对象。网民通过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交际形式的创造化使用来充分体验交际时的愉悦感受。这在上文,我们结合“辞趣”理论对网络语言娱乐功能实现的语言形式路径的分析中可见一斑。所谓“偷听”是娱乐,指的是网络言语交际与日常言语交际的最大不同,也在于在网络言语交际中可以有机会看别人交际,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获得偷听的,在欣赏别人谈话的过程中享受其中乐趣[1]104107。

四、结语

网络交际为人们打开了方便、快捷进行即时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人际互动交流的方式,人们在网络交际中体验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视觉传播活动,我们在这里结合陈望道先生提出的“辞趣”思想,探究网络语言娱乐功能的具体实现途径,一是想充分挖掘“辞趣”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尝试总结汉语本体在网络语言娱乐功能实现方面的语言形式特征和自身规律特点。

参考文献:

[1]吕明臣,李伟大,曹佳,等.网络语言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M].李瑞华,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58.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袁其华.关于“辞趣”的研究[J].鞍山师专学报,1993(4):90.

[7]魏淑梅.浅谈辞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6.

[8]靳开宇.“很X很XX”流行语模式的语言动因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99.

[9]靳开宇.“被+XX”式词语结构模式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7):49.

[10]张云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112.

[11]周建民,熊一民.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A Study of the Ways to Achieving Internet Language’s Entertainment Functions and its Roots

JIN Kaiyu1,2

(1.College of Literatur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2.Editorial Offic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Journal,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China)

Abstract:

The manifes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Internet language’s entertainment functions attract great attention and extensive study within the academic circle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examples were employed to illustrate the ways to achieve Internet language’s entertainment functions and find out its roo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function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revealed the connotations and double attributes of Internet language.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entertainment functions of a language and Language Spice, a termed put forward by Mr. Chen Wangdao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Internet language’s formal spice, phonetic spice and semantic spice helped study the theory of Language Spice and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was re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ys to achieve Internet language’s entertainment functions. The reexamination in 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the entertainment roots of Internet language came from the resultant force of social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the subjects’ internal demand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came from the medium of the Internet.

篇4

不管做什么行业总会被怕被误解,我明明是做的对的,为什么企业老板会觉得我们在做错事,或者是在打扰他们,其实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抓住用户的心态与用户的体验度。

今天,在这里想要分享的也是我从事网络整合营销的第一次彻底分享,在我看来,要想减少客户对于我们网络营销的反感,首先要把我们自身的网络营销工作做好。

如果我们是做房产门户网站的或者我们是做行业门户网站,还是做SEO培训、企业网络营销方案,我们都需要进行一个正确的定位分析,比如,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业,为什么这个行业需要我们,为什么这个行业不需要别人,是因为我们比他们更优秀?与其说我们选择行业,不如说是我们更能胜任某个行业。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对是必须要改变。

1提升企业的整体氛围,首先,就是企业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如果企业形象不好,难免会被客户感觉,企业无形象,让他们怎么能放心合作。

2雄厚的技术实力。无论是做房产还是门户网站或者SEO培训行业都需要有非常棒的技术,酒后一帖的成功得益于我们的广大会员,也需要有非常强大的技术来支持,提升我们的技术就是提升整体实力。

篇5

曾记得当年夏达凭借一部洋溢着中国元素的漫画《子不语》获得成功后,大家对于中国元素漫画的印象便停留在了清新的画风与柔美的人物形象上,而此次谢峰却用《鬼王》证明了中国风漫画同样可以通过热血的语言来表现,更进一步使得中国元素漫画在漫画市场中落地生根。多年以来,以日本动漫为代表的国外漫画形式曾一度充斥着中国动漫市场,中国原创漫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文化的作品寥寥无几。随着漫画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读者阅读水平与阅读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声音在呼唤着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原创漫画作品的出现,长篇中国古风玄幻漫画《鬼王》的出版发行,使得中国原创漫画为之一振。

篇6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18?0059?03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生产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高效运行,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随着生产产业链的扩大和业务分工细化,一个业务网络中所包含的计算机数量越来越多,网络覆盖的地域范围也越来越大, 计算机网络规模和网络结构随着业务需求千变万化,如电力调配网络系统可能覆盖几个省,银行自动柜员机网点网络会覆盖一个城市甚至几个城市,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网络也可能覆盖一个城市的不同校区,保障正常生活和人身安全的天网工程会覆盖整个城市。在人们享受计算机网络给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依赖日益增强。但是,计算机网络运行却面临着许多潜在的风险,网络设备的运行依赖着设备硬件和软件等环节的正常运行,设备的供电系统不稳定、设备的存储故障、软件积累误差、软件病毒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有可能使设备运行不正常或者停止运行[1]。网络节点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如果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出现问题,将可能造成整个网络的崩溃,对企业单位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经济损失。但是网络节点的分布范围广,通过人工方式对网络节点进行日常检查和维护,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2]。因此,如何监控网络设备的运行状态,预先判断可能出现问题的节点,发现网络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减少网络设备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是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全天候自动化的网络运行状态监控,可降低网络设备运行风险,保障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远程、自动化、智能化网络设备检测软件系统,是解决日益突出矛盾的有效手段。通过Agent技术的应用,对系统关键技术之一的信息采集的开发及改进,可提高监控系统的运行效率。采用Agent机制完成采集被监控网络终端设备的运行信息,由监控Agent对采集的系统运行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自主判断被监控终端的运行状况,并给出不正常的系统的错误类型和所在的网络位置,可提高系统排查故障效率,优化监控系统结构。

1 Agent技术介绍

Agent的概念是由美国M.Minsky教授提出的[3],Agent是一个软件过程,这个软件过程通过采集信息对相对于其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判断并做出反应,Agent应该具有自管理性和自处理性,并应具有人工智能的特性,可以通过信息采集和处理过程的积累,获取经验并提升自身的处理能力,能依据事先设定的原则来对采集信息做出一定的反应。监控Agent一般情况下可分为智能型Agent和非智能型Agent两种,即认知式监控Agent和反应式监控Agent,两种Agent的主要区别是认知式监控Agent可通过对采集的信息进行自我学习和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能够根据自身采取的策略和其他监控Agent采取的策略进行演绎推理。而反应式监控Agent则是根据对采集的系统运行信息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反应动作[4]。本系统由于存在大量的复杂的故障判断,可通过简单的认知式和反应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Agent功能,将大量简单的故障判断由Agent完成,同时将原始信息和复杂的故障判断传送到Agent控制服务器端完成。

2 远程监控系统软件架构

由于Agent具有自主性和智能性,因此通过采用Agent技术开发的网络设备状态信息采样Agent可以自主完成基本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将简单分析结果传送给Agent控制服务器进行存储和响应处理,大大减少了Agent控制服务器对前端Agent数据采集的控制和信息处理工作量,也使后台系统管理变得简单快捷,提高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基于Agent技术远程网络监控系统采用三重体系结构即设备信息采集Agent,Agent控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故障应急处理服务器和系统管理控制终端。为提高系统管理对平台的兼容性,系统管理采用B/S模式进行系统模式设计[5],其中设备信息采集Agent通过JAVA语言编程,提高了采集对不同系统平台的兼容性;系统管理工作终端采用编程实现,通过不同的系统平台可以轻松实现对Agent控制服务器管理和控制命令。通过这样的实现策略可以提高监控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通过扩展接口通讯可以方便地完成故障应急处理服务器与Agent控制服务器的通讯、紧急状况短信通知等主动监控功能[6]。通过移动通讯端口设计实现系统设备和移动设备的连接,系统能够很好的支持移动用户登录和管理系统。体系机构如图1所示。

根据Agent的特点将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的软件逻辑模型分为5层:具体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管理层、数据分析层、数据处理层和数据表示层。各个层次核心线索是数据。系统软件的数据采集Agent分布在各个被监控的网络终端计算机上,以服务程序的形式随设备的启动运行,Agent运行于设备的整个运行期内。数据管理层、数据处理层和数据分析层软件模块运行于Agent控制服务器上,数据表示层可运行在系统管理终端上,管理者可在系统管理终端和远程终端对系统进行监控管理,同时处理结果如需要产生应急服务的表示信息,可通过应急处理服务器产生相应的应急服务任务。

3 设备信息采集Agent设计

由于在整个系统中监控终端的数目巨大,而控制服务器只有一个,这样当系统繁忙时,控制服务器需要完成大量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事件生成操作。监控大量终端监控点时由于集中处理数据量大,会产生处理延时,降低整个系统的应急处理速度。通过使用Agent技术,将部分监控服务器的简单任务下移到终端Agent,降低了服务器的事务处理强度,就可以提高对异常情况响应处理速度[7]。

通常,设备信息采集Agent的工作流程如下:在程序初始化时先生成一个信息采集Agent实例Collect_Agent,然后通过Agent启动自身的传感器(Sensor)从待采集信息的环境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根据采集的信息而采取相应的动作来响应Agent环境的变化[8]。监控终端运行两个Agent模块,分别是信息采集Collect_Agent和指令执行Instruct_Agent。信息采集Agent通过对采集的信息的判断处理,形成判断报告并根据判断结果执行相应的处理,然后将判断报告与采集数据发送到Agent控制服务器,完成信息操作记录。Agent控制服务器对数据和报告进行存储和结果响应处理。服务器定期对采集数据和报告进行评估,同时对可能发生错误的报告进行判断条件参数的修改并发送到指令执行Instruct_Agent,指令执行Agent根据指令完成判断条件更新、系统重启等任务。程序依次反复循环运行。两个Agent的程序流程如图2所示[9]。

4 结 论

系统通过Agent技术的使用,充分发挥了Agent对数据监控的自治性、智能性和协作性等特性,降低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网络通讯负荷和数据流量,降低了控制服务器的信息处理和运算强度,提高了控制服务器处理的效率和整个系统故障响应速度[10]。系统进一步需要改进的工作包括完善Agent的自学习算法以及进一步研究Agent智能处理,实现分布决策与集中管理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冯登国.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颖江,晏德军,李腊元.基于大规模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4(6):832?835.

[3] 胡斌,高济,郭航.规范多Agent系统动态模型及其属性验证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3):1014?1019.

[4] 伍尔德里奇.多Agent系统引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 余海萍,梁征.B/S结构网络设备运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7(1):33?35.

[6] 冯博琴.计算机网络与通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 郭航.面向自治服务协同环境的规范多Agent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篇7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6-0218-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均已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络。校园网为教职员工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以及广大学生对网络的各项应用提供了基本保障。由于网络应用的深入、规模的扩大和数据存储量的增加,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如数据丢失、系统瘫痪、病毒入侵、网络阻塞、信息传输中断等问题都对校园网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影响和制约,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活动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运行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系统是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人员的切实需要。

1 Agent技术

IT界的Agent概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计算机学家和人工智能学科创始人之一的Minsky提出来的,他在“Society of Mind”一书中将社会与社会行为概念引入计算系统。传统的计算系统是封闭的,要满足一致性的要求,然而社会机制是开放的,不能满足一致性条件,这种机制下的部分个体在矛盾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某种协商机制达成一个可接受的解。Minsky将计算社会中的这种个体称为Agent。这些个体的有机组合则构成计算社会-多Agent系统。Agent是指驻留在某一环境下,能持续自主地发挥作用,具备驻留性、反应性、社会性、主动性等特征的计算实体。

Agent具有自治性、反应性、主动性、社会性、进化性等特性,和对象一样具有标识、状态、行为和接口,但Agent和对象相比,又有以下差异:

(1)Agent具有智能,通常拥有自己的知识库和推理机,而对象一般不具有智能性;

(2)Agent能够自主地决定是否对来自其它Agent的信息做出响应,而对象必须按照外界的要求去行动。也就是说Agent系统能封装行为,而对象只能封装状态,不能封装行为,对象的行为取决于外部方法的调用;

(3)Agent之间有通信通常采用支持知识传递的通信语言。

但Agent可以看作是一类特殊的对象,即具有心智状态和智能的对象,Agent本身可以通过对象技术进行构造,而且大多数Agent都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技术,Agent本身具有的特性又弥补了对象技术本身存在的不足,成为继对象技术后,计算机领域的又一次飞跃。全球范围内的Agent研究浪潮正在兴起,包括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集成以及其它行业的研究人员正在对该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引入到各自的研究领域,为更加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

2 系统设计

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与防护系统运行于具有分层结构的校园网络环境中,根据学校网络分散、复杂等特点,系统采用了网络分布式体系结构,终端Agent运行在各个用户终端上负责监控和收集系统信息,而控制服务器则可以进行集中的管理,该体系结构兼具灵活部署能力与良好拓展能力两个特点。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主体包括:控制服务器、用户终端控制台和用户控制台。其中用户控制台和控制服务器之间采用 C/S 模式确定规则部署、告警信息设定和统计报表等功能;终端用户控制台和控制服务器之间采用C/S模式实现各类数据上报,采用B/S模式实现客户端软件下载安装;控制服务器还提供 B/S 模式实现服务器自身维护和管理,包括软件升级、服务管理和用户管理等。

网络安全管理与防护系统各模块功能如下:

(1)控制服务器: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具有集中存放、管理和分析监控数据的功能。控制服务器还完成构件的集中管理、自动部署以及快速开发、组装,同时新的数据采集探针、监控分析构件也可在系统平台上快速开发、部署。控制服务器具有拓展灵活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监控应用环境。

(2)用户终端控制台:为终端用户提供的图形用户终端,以供用户查看当前终端相关安全信息。Agent 驻留用户监控目标机上,负责按设定规则对桌面操作进行监控,在必要时触发报警,并实时对控制服务器上传数据。同时用户终端控制台还具有远程控制和实时录像的功能,能够对信息系统的多层面进行监测、扫描。通过多途径的数据过滤、分析和处理,及时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Agent 还完成探针组件包的调度、升级更新等管理操作。用户终端控制台又细分为3个模块,Agent 管理模块、Agent监控模块和终端用户应用程序模块。

(3)用户控制台:所有管理工作运行的平台单位。用户控制平台为了便于控制利用,实现了用户终端的图形可视化,为用户提供查看报表、配置规则及其他相关方面的信息。

3 Agent模块功能设计

由于 Agent 具有的自适应、自组织能力,将其安装在被监控机器上,负责自动执行接收到的监控策略,同时相应地更新策略信息,并记录监控信息,在适时地上传警报。其中包含了通讯Agent、监控Agent和策略库。通讯Agent用于实现系统和被监控主机间的通信,可收发来自控制端、配置端和 监控Agent端的数据,同时更新被监控机器策略库中的子策略。策略库存储了被监测机器的所有策略,为监控Agent端管理提供了规则。监控Agent负责根据策略库中的规则来对数据包进行分析,并产生日志和发出警报。

整个Agent端可以划分为监控和管理两大模块,两个模块都是由多个不同功能的Agent子模块组成,监控模块分为:网络连接Agent、设备监控Agent、系统环境监控Agent、程序行为监控Agent、文件目录监控Agent。管理模块分为:Agent自我保护、Agent状态管理、桌面违规响应动作、桌面动态信息实时采集。

4 系统测试及结论

篇8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舆情蓝皮书显示,2008年流行语排行中“”字居榜首。“很、雷人事、你晒了吗”等词语和表达铺天盖地的出现在网络语言中。随之而来,“文化”也正向人们的生活蔓延。网上出现了众多“”官方网站;深谙营销之道的商家也嗅到了其中的商机,推出了李宁牌“”鞋、“咖啡”等;报纸杂志中也开始出现“游泳池事一大把”(《申江服务导报》2008年8月20日)这样的标题。其实,“”字古而有之,由于生僻它原来的意义被渐渐遗忘,今天被赋予全新的意义并被广泛应用。“”字的复兴有深刻的社会和认知根源。而“”的英文对应词则没有一个产生、削弱、复兴的过程,这也是由于社会文化和语言的不同造成的。

二、“”的历史考证

“”是一个今已罕用的古汉字,普通话中读“jiong”,最早见于甲骨文,表现日神崇拜的漩涡火焰纹(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第142页)。“”的原意有四种:窗户说、仓廪说、祭名说和地名说(陈晶,张英 2009)。后来,随着词汇意义的演变,“”作为形容词表示明亮的意义被保留下来;其它意义渐渐消失。《说文解字》中点明“”为窗户明亮透明的意思,与“明”同意。《辞海》中指出该字同“”,明亮的意思。演变为方块汉字后,“”外面的大方块表示房子,里面的小方块表示窗户,窗户能引进光照,故“”有光明之意,是象形字。

三、“”的新意

(一)表示尴尬、无奈、为难、拮据:如,“我不晓得该怎么办了,从来没有这么迫过。”(省略/b174061/d97878762.htm)。此例中“迫”义同“窘迫”,作形容词。因为“”字的形状像人们陷入困境时的表情,故网友用“”取代了“窘”;(二)形容面貌、行为、穿着、语言等怪异:如,在题为《超明星鬼脸,认不出来了》()的网页中,曝光了明星们搞怪作鬼脸的照片,与他们平日的良好形象大相庭径;(三)表示特别、很好、很强大:如:“很很强大―― 英雄2超雷搞怪头饰上线”(http: //game.china.tom/zh―on/on1inegame/news/10003534/20081022/15148549.htm1)和“科技:震动马桶圈”(网易•数码,2008年11月18日),等;(四)表示佩服:如,“武侯祠发现人一幕不得不佩服诸葛先生。”(dzh.省略/topic/main/readSubMain一8893533―0.htm1)。

以上“”的四种新兴意义,第一种是贬义;第二种意思表示有悖常风、奇特、可爱,贬义色彩就不那么浓重了;第三、第四种意思则表示好、强大、佩服,有褒义色彩。但是,在新意义(二)(三)(四)中多多少少都含有一些第一种意思中提到的“无语、尴尬“的成分。可以得出,“”的新意义中,(一)是基本词义,或中心意项;其它三种词义由它延伸发展而来。

四、“”新意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

语言诸多要素中,词汇最活跃,对社会发展变化也最敏感――任何社会变化都可以从词汇上得到最直接、最迅捷的反映。一个词的产生发展与社会价值体系、文化背景和语言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反过来人们也可以通过词汇考查当时的社会现象(王薇,刘渭锋 2009)。“”字复兴有其内在语言、文化和社会的根源。

(一)社会文化根源

1.语言文化根源

“”字的形状像人们尴尬、拮据、陷入困境时的表情。“”字就像是一个人的脸,“八”是两道因悲伤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他很的时候,心情和表情都淋漓尽致地由这个字表达出来了。与其说是汉字,它更像是表意的符号。“”这一新意义的产生,是象形的结果,体现了汉字作为音形象统一的语言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2.网络语言的独特性及现代网络生活方式

网络语言生动活泼,力求拉开与主流表达的差异,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网络语言的这种独特性也正是“”象形表义最先在网络中被创造并流行的原因。现代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便捷、时尚,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全遍整个世界。这一当代特有的生活方式使得“”在网络上流行并迅速向人们的生活蔓延。

3.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现在我国处在欣欣向荣的变革之中,逐步和世界接轨,引入了竞争和公平机制;但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快节奏、压力大。人们想出色地工作和生活,但不时会感到失落和“郁闷”。社会的普遍心态要求有恰当的、独特的词汇来形容和承载它。“”的新意义就是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

(二)语言学根源

1.词义变化、发展的原因

语义的发展变化主要发生在词汇层面。传统词汇语义学更多的将词义演变归因于社会历史的因素。实际上这只是其外部因素,其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转喻和隐喻是两种重要的认知思维)。历史社会因素只能说明变化的必要性,而认知因素才能说明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义的发展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赵燕芳 2001)。

2.突显论(突显原则)

一个物体、事情或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对事物突显属性的认识源于人的心理上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如:船员在船上最忙碌的是两只手,所以在认识“船员”概念时两只手最为突出,产生了“hand”和“水手”这样的词语,这不是偶然的巧合,是不同民族认知方式上的趋同。

3.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

传统的语言学将转喻和隐喻看作是语言修辞的手段,但是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有力工具,它们不仅是语言的,更是认知的、概念的(赵燕芳 2001)。隐喻指通过一事物理解和解释另一事物,如:ARGUMENT IS WAR。转喻指用一事物的突显特征来替代某事物。如,在We need some new faces around here.中,部分(面孔)被用来激活整体(人),这样整体就得到了突出。不同词性间的转化也是转喻思维的结果,因为同义而不同词性只是突显事物的不同方面而已。Leech(2000:318)认为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

4.“”字新意义兴起的认知语言学根源

人们用汉字表意符号“”表示尴尬、无奈、为难的表情和心情,进而又表示普遍的大众心态,用典型表情突显人们的心情和心态,这是转喻思维在起作用。另一方面,“”除了“尴尬、无奈、为难、拮据”的意思,其它的三个新兴意义是围绕这一中心义项延伸发展而来的,如:意义(二)就是用典型表情和心情来替代怪异、奇特的的行为等给人们的感觉;意义(三)是用表情和心情替代很好又有些的感觉,这都是转喻认知思维的作用。意义(四)词性由形容词转换为了动词,表示佩服,是转喻思维的结果。

五、“”中英文对照词的不同及其社会文化根源

(一)“”字没有直接的英文对应词

笔者查阅了多种词典,搜索了网络资源,“”字没有直接的英文对应词;“”在古汉语中同“”,英文对照词bright(光明);“窘”同“”的新意义(一),英文对应词awkward, embarrassed, ill at ease(尴尬,为难);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 hard up(穷困,拮据)。“”是因象形产生新义,这方面的优势是英语语言所不能比拟的。

与汉语一样,英语词汇也会通过隐喻,转喻等机制发生词义的变化,如:awkward中心义项是身体笨拙的、不灵活的;通过隐喻机制,指物体难用的,不便操作的;通过转喻机制,由笨拙、难用的替代其引发的结果,即尴尬的、为难的、麻烦棘手的等。英语的构词法,多是以词根、词缀等意义的组合来创造新词。

从历史变化来讲,汉语词汇的变化大,英语词汇没有词义相差很大的新兴语义。与汉语重象形构词法,英语重意义的构词法有很大关联。

(二)对应词同一时期的活跃程度不同

“”新意义(一)同“窘”,所以,我们将awkward, embarrassed作为“”的英语对应词来进行考察。笔者用Google进行搜索,与“”字相关,有28,500,000条信息;与embarrassed相关的信息小于11,400,000条,与awkward相关的信息小于15,600,000条(Google,2009\\11\\09,21:30)。在同一时期,它们的活跃程度有较大的差距,这也反映了不同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的不同。

六、结语

“”近年来在网络和人们的生活中盛行是一种词语通过象形产生新意义的语言现象。通过象形而创作新词语或新的意义,在汉语语言的历史上古而有之,这也体现了汉语作为音形义统一的语言的优势和魅力,不同于英语意义组合的构词方式。区别于汉语言学者的视角,本文从社会文化角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字新意义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并提出“”字新意义的产生以及几个意义的延伸发展都是转喻或隐喻的认知机制在起作用。“”中英文对应词的不同体现了象形和意义组合两种不同的构词方式,也体现了两国不同的文化和国情。

参考文献:

[1]陈晶,张英. “”的语义语用分析[J].语言新观察,2009,(3).

[2]王薇,刘渭锋.“”字的社会语言学解读[J].语文学刊,2009,(2).

篇9

中美电商网络零售发展中涌现出的对比鲜明的事实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研究命题:为什么基于同样的互联网技术的网络零售革命在中美会以差异化的模式展开?

二、 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网络零售的研究并没有完全解开这一谜题。现有网络零售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探索网络零售的效率根源的研究。与连锁零售革命的效率基础主要来源于组织创新不同,交易技术进步是网络零售的效率基础。互联网交易技术降低了消费者与零售商的传统对接过程中的摩擦程度(Brynjolfsson & Smith,2000)。这些手段包括:减少中间销售环节、降低搜寻与比较成本、提供24×7的全时段购物、趋向无限多样的产品以提高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以及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长尾需求成为可能(Brynjolfsson et al,2009), 等等。交易摩擦程度的降低过程就是交易效率提升与消费者福利改善的过程,网络零售的市场聚合能力也因此得到急剧增强,网络零售也得以迅速发展。第二,揭示网络零售基本特征的研究。这可以看成是从技术维度对网络零售组织某些规律的考察。研究采用的基本方式是通过与传统零售的比较来探索网络零售的独特发展规律。已经被揭示出的网络零售特征或规律包括:与价值创造和获取有关的商业模式(Timmer,1998;Mahadevan,2000;Amit & Zott,2001)、定价方式(Bakos,2001;Reilay et al,2007),等等。第三,考察网络零售治理机制的研究。这可以看作是从合约维度对网络零售组织某些规律的考察。与线下交易相比,网络零售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信息问题:网络交易不是面对面的、即时履约的现货交易,消费者不直接接触卖方和产品导致他缺乏足够的信息对卖方和产品质量做出合理判断,而订单履行过程的延续则增大了从发货到完成配送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恰当的约束机制,网络交易将因为买卖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失去吸引力。因此网络交易治理机制对于网络零售市场的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efen,2000;Standifird,2001;周黎安等,2006;胜,2007)。

现有的研究拓展了我们对网络零售发展规律的认识。例如关于网络零售效率根源及其基本特性的研究实际上指出了为什么以及如何网络零售组织会取代传统零售组织这一问题的答案,而关于治理机制的研究则部分表明了为什么网络零售组织不会完全替代传统零售组织的机制。然而,这些网络零售零售发展规律并不能直接用来解释中美差异化网零售发展模式的根源。

事实上,仅有极少数研究试图探索中美网络零售模式的差异。然而即使是这类研究,也要么以简单的描述性分析为主(史金平和李娟,2008;吴江秋等,2015),要么只对中美网络零售模式进行了局部的比较,如张琳和邵鹏(2005)对中美旅游网络零售的比较,卢涛和董坚峰(2008)对中美网络零售网站评价方式的比较。整体来看,这类研究并没有独特性的系统识别中美网络零售组织模式的差异,更没有并对这些差异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致力于探索中美网络零售模式差异的深层根源。

三、 微观原因:中美线下零售体系的差异孕育了两国差异化的网络零售模式

引致中美网络零售模式差异的根源多种多样。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源于两国零售产业格局的差异,从宏观层面来看,则主要源于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本节主要考察微观层面的原因。

当网络零售革命爆发时,中国线下零售体系的基本格局是以专业市场为主导。从2003年中国网络零售开始大规模兴起至今,专业市场在国内流通体系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现实数据表明了这一点:作为专业市场典型代表的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占全部国内批发零售总额的比例一直维持在30%,而规模以上连锁零售的份额则只有10%左右。由于大量批发零售市场的交易额低于一亿元,因此这一结果实际上系统地低估了专业市场的国内流通地位。

为什么专业市场流通体系能够孕育出平台型网络零售发展模式?我们可以从专业市场的内部结构出发做出解析。专业市场的结构与效率基础可以从技术和合约两个维度来分析。从技术维度来看,依靠集聚的批发商,专业市场可以缓解中小制造商和中小零售企业直接对接过程中存在的无效率,从合约维度来看,制造商、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又主要基于平等商品契约联结在一起。专业市场技术维度的特性决定了当前中国传统流通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交易主体规模小、交易技术传统,专业市场合约维度的特性决定了整个体系在增值型流通服务供给上的无效率,但它又赋予了其中的交易主体变革战略行动的自主权。专业市场技术和合约维度的特性为平台型网络零售模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首先,以专业市场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流通体系的效率较低,因此当网络零售革命爆发时,新的交易技术因降低了搜寻成本等机制而带来了新的创业机会。其次,基于平等商品契约基础上的专业市场流通体系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体系,一旦网络零售革命带来了新的创业机会,它们将吸引原本依靠专业市场生存的独立的中小交易主体主动拥抱新技术,并催生出众多新的中小交易主体的出现。最后,由于这些独立的中小网络交易主体规模小,无法独立生存,因此他们必须依靠一个能够提供更多公共服务的开放式电商平台的出现。正是在这些相比之下,在美国,当新的零售革命发生时,其流通体系已经演进到了以沃尔玛等为代表的连锁零售和品牌直营等流通体系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连锁零售体系是这样一种流通体系,从技术维度来看,连锁零售是依靠内部规模和范围经济而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在一起,从合约维度来看,其中的交易主体是基于关系契约联结起来的。连锁零售体系的技术维度的特点决定了其中的交易主体规模较大、交易技术先进,连锁零售合约维度的特性决定了整个体系能够有效地供给增值服务,但却又导致交易网络中处于“自由”状态的中小交易主体较少。

连锁零售体系技术和合约维度的特性为自营式网络零售模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首先,以沃尔玛为代表的高效率现代化流通企业的大量存在推高了整个社会的流通效率。因此,新的电商交易技术的出现催生的创业机会较少。其次,基于关系契约基础的连锁零售体系是一个受控程度较高的体系,交易机会的出现难以吸引或催生出足够多的中小交易主体的出现。它们无法从传统批发商和零售商处以有竞争力的价格获取商品以供销售。缺少大量网络零售商,平台型网络零售模式是无法生存的。这意味着美国的传统线下流通格局并没有为平台型网络零售模式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只为具有足够交易效率的自营式网络零售模式提供了发展的可能。

四、 宏观原因:中美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孕育了两国差异化的网络零售模式

人类线下流通体系的演变历程表明,在特定时段内,何种流通模式居于主导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这一规律也适用于对网络零售的描述。也即在特定国家中,何种网络零售模式居于主导地位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与自营式网络零售模式相比,平台型网络零售模式的效率优势在于两点:第一,每个网络零售商所需支付的固定成本相对较低。网络零售所需的巨大固定成本由电商平台企业、网络零售商以及物流企业等分别成本,这种固定成本社会化分担方式大大降低了每个参与主体所需要支付的固定成本。第二,每个网络零售商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它们必须对决策的成本和收益负责,因而具有更好的激励效应。与自营式网络零售模式相比,平台型网络零售模式的缺陷也表现为两点:第一,平台型网络零售主体间通过商品契约联接,这种分散的体系中,每个主体的决策相对分散,因此在涉及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信息技术投资上往往无法有效解决外部性,从而导致这类投资较低,继而导致单次交易所需支付的可变成本较高;第二,无法有效解决质量保证等增值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的专用投资扭曲问题。从组织维度来看,平台型网络零售模式是分散化组织,自营式网络零售模式是一体化组织,在缓解专用投入上,一体化组织的产权配置结构更有效(Grossman & Hart,1986)。

平台型和自营式网络零售模式的优缺点决定了它们各自能够适应的外部环境。更低的固定成本支出使得平台型网零售模式在应对分散化的小规模需求时更有利。更高的激励效率则使得平台型网络零售模式在应对多样化的需求时更有利。更低的可变成本支出使得自营式网络零售模式在应对集中的大规模需求时有利。更好的增值服务供给使得自营式网络零售模式在应对服务化的需求时更有利。

当网络零售革命爆发时,中国当时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阶段。其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特点是:城市化水平低、人均收入水平、低消费者的机动性较低、资本缺乏、劳动力丰富但劳动技能低、传统化企业管理方式盛行,等等。具有这样特征的外部环境将导致稀疏的、多样化的、功能密集型需求在全部需求居于主导地位、生产体系以简单产品的生产为主。这种需求和制造模式更有利于平台型网络零售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相反,在美国,当网络零售革命爆发时,美国已经处在现代化阶段,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孕育的是集中化、服务密集型需求。它们更有利于自营式网络零售模式的发展。

五、 结论和建议

篇10

下面以中国石油邮件运维平台为例,介绍其业务服务管理的实践过程。

五大着眼点

业务服务管理致力于为企业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管理信息共享。

出于对IT资源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企业部署了诸多的监控管理工具,用于监控企业内部IT环境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这些监控工具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厂商,彼此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的手段。而管理信息无法共享,直接带来许多问题。首先,IT管理人员在发现和解决IT故障的时候,不得不同时使用多个管理操作台(Console); 其次,加大了IT故障的分析难度,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业务服务管理可以有效整合企业已经构建的众多IT监控系统,将分散的IT管理信息集中到一个单点的管理平台中,从而信息得以充分共享。

第二,定位问题的根源。

目前,IT环境越来越复杂。当一个IT组件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影响到很多关联的组件,因此管理员会收到大量的衍生或者重复的告警信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大量的告警信息中,准确定位出故障的根本原因,成为IT管理的关键。缺乏有效的根源问题定位能力,不仅会降低企业对IT部门的服务满意度,也是IT部门内部各子系统(如网络、主机、数据库)相互推委责任的根源。

业务服务管理能够提供有效的根源问题定位能力,它着眼于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通过集中与业务相关的IT信息,根据业务逻辑和IT组件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建模,企业可以在业务模型中的任何一点进行快速的根源问题分析和定位,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第三,评估故障影响范围。

当发现IT故障时,管理员不仅应该关注故障本身,更应该考虑该故障对业务系统的影响。比如同时收到了两条告警信息,一条描述某个邮件服务器宕机,另一条描述某个交换机的CPU利用率过高,此时应该首先处理哪个故障?从技术角度来讲二者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从对业务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看,显然要优先处理服务器宕机的告警,因为这条告警对业务的影响范围更大; 但是如果该宕掉的邮件服务器只是某个服务器集群中的一个呢?显然更应该优先处理CPU利用率高的交换机。业务服务管理通过帮助IT管理者构建业务场景,将具体的IT故障放入相关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评估,让管理员了解到IT故障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第四,评价业务服务水平。

业务服务管理将服务水平评价从IT层面提升到业务层面,基于构建的业务模型,可以按照关键业务指标(KPI)建立一套全面的业务服务评价体系,该体系更为准确和全面地反映IT的运行效果。

第五,基于角色的信息呈现。

IT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内部一项重要的信息内容。因此如何展现IT信息和IT运维的结果,使之能够被管理层这些非IT专业人士正确解读,建立IT和业务部门的沟通平台,成为IT部门的一项挑战。此外,IT运维团队也是由多个层次、多个专业领域、多种角色的人员构成的,因此需要能够基于角色来更为直观地、简练地展现信息。业务服务管理提供的可定制化的极具特色的业务服务视图,可以帮助实现上述目的。

三步逐级实施

为了解决业务服务管理的问题,中国石油按照以下的过程进行了基于业务服务管理的邮件系统运维平台的建设。

第一步,对邮件系统相关的IT信息进行整合。采用Novell提供的数据集成技术,从已经部署的众多IT监控工具中捕获IT信息,并集中到业务服务管理平台。被集成的系统包括: 上市和未上市的两套邮件监控系统、网管系统、协议监控系统。被集中的数据包括: 邮件服务器、应用进程的实时状态信息和实时告警信息; 网络设备的实时状态和实时告警信息; 关键协议的实时状态; 网络链路、邮件服务器、应用进程的性能数据。

第二步,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建模。

首先,从邮件系统入手,理清了邮件系统本身各个组件的结构、作用,以及各组件间的关联关系; 从网络入手,理清了邮件服务器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情况,关键网络设备的作用; 从管理入手,理清了邮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区域及权限。

其次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建模。建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成组件间的关联; 二是在关键组件上部署逻辑算法。逻辑算法也是根据业务逻辑和IT管理规则制定的。逻辑算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根源问题定位的效率和准确性。以西南区域邮件系统为例,影响西南邮件的因素有三类: 服务器、邮件应用协议和关键链路。通常,当连接某台服务器的关键链路中断时,相应的服务器及其上的协议也会显示异常状态。我们会看到大量告警节点和信息,无法判断故障的根本原因。通过在关键点上设置逻辑算法,当发生上述异常时,只让发生故障的关键链路节点变红,而让受之影响的服务器和协议节点处于静默状态(灰色显示),从而使IT管理人员能够直观快速地判断出故障的根源所在(如图所示)。

第三步,在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角色,定义直观清晰的业务视图。

基于业务服务管理的邮件系统运维平台的成功构建,带来了如下的好处: 首先,将原来分散在四套IT监控管理系统中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提高了信息分析能力,降低了IT人员的工作负荷; 其次,在邮件业务模型中的任何节点,均可进行根源问题分析和定位,提高了故障解决速度,也避免各系统之间的推委; 第三,将具体的IT问题放到业务场景中进行评价,使IT人员能够更为准确地在第一时间解决对企业业务最重要、最紧迫的IT问题; 第四,通过建立多种业务监控视图,使监控更为清晰和直观,同时企业内的非IT人员也能够了解IT信息。

中石油邮件系统介绍

篇11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过程

被称为“谣言研究之父”的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则将谣言定义为“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的、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在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来,谣言的传播需要存在以下心理条件:首先是社会共同享有某种价值趋向,其次是公众情绪处于普遍的紧张和担心中,最后是人们对处理紧张事态的社会组织不甚了解或是缺乏信任。如果以上三个条件得到满足,则谣言极可能形成。谣言的形成和传播基于两点:“相关事件、人员的重要性”以及“主题证据的模糊性”。一般而言,“模糊性”越高,谣言越容易传播。然而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区别在于,为了弥补隐蔽信息源造成的较低的置信度,许多造谣者会增加谣言的细节描述,以提高信息精确度的方式使谣言更为可信。随后传播者也会在转述谣言的过程中,有意地向其中加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强化谣言的观点。因此,相较于一般谣言,网络谣言更为精确。

网络上的谣言的传播一般发生在网络社群间,主要有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谣言被介绍或。此时,造谣者会使用谨慎的陈述,受众则会初步判断谣言是否可信。随后谣言进入讨论阶段。网络社群如BBS和微博的使用者开始互相交换信息,然后彼此间进行初步的讨论。当讨论进入到实质阶段,讨论者将对问题进行解释性的讨论与陈述。在最后阶段,社群会对当前谣言的话题失去兴趣。①

二、网络谣言造谣者与传播者的心理动因分析

从网络谣言的制造者角度看,制造谣言的心理动因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提醒群众或引导群众产生变革意识。利用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造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网络社群对某些现象的关注。当网络影响力转移至现实,问题的解决或群体利益便可能得到实现;二是出于报复心理。造谣者通过制造谣言引起多数人对其报复对象的愤怒或在社会范围内引起恐慌,从而实现其对个人、集团或社会实施惩罚性报复的目的;三是打击竞争对手。通过散播不利于对方的谣言,造成有利于己方的竞争局面;四是满足自我表现欲望。造谣者为了提升知名度而能吸引眼球的谣言贴;五是满足自身无目的、不负责的游戏心理。部分造谣者从谣言,预言并观察他人反应这类行为中希望获得支配地位,享受影响他人的。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们可以大胆地袒露在现实社会被压抑的欲望,还可以利用网络创造各种途径来满足不同类型的心理需求。在隐蔽、匿名等特征下,网民反抗、颠覆或戏耍等意识能得到彰显。②

而对于谣言传播者来说,网民普遍是出于参与性、猎奇性、匿名性等心理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许多网络平台的存在有赖于需要网民的相互交流,如微博与论坛等。这种高度交互的虚拟社会让网民认为自身有积极参与信息传播的责任,而网络的匿名性又免除了他们确保信息真实性的责任,因此网民对于许多能引起广泛关注的谣言选择了“转发”等扩散方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李道荣教授在接受访谈时所说,人们普遍都有好奇心,对奇异的和反常的信息的关注度会大于其他的信息。对于社会中的很多反常因素,不少人抱有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将信息传播给亲朋好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又会根据自身偏好对信息进行简化和加工,最后造成信息的歪曲。这样即便是本来真实的信息也会变为谣言。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也有些行动者是为谋求利益,借谣言事件售卖防备性物品以获取暴利。

三、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疏导措施

针对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应制定以下心理疏导措施以更好从根源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首先,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倡导诚信行政,通过及时政务及公共服务、突发事件信息的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群众应相信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以传播谣言等偏激方式引起社会关注。在接触到负面信息时,不应抱有“政府总是有所隐瞒”等想法先入为主地做出判断,而应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先官方求证。

其次,培养网民与新闻媒体的网络责任心,尤其应让公众认识到在网络上传播信息不只是自己的事情,也会对他人与社会造成现实中的影响。提倡网民在传播前对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新闻媒体应在信息前对真实性进行核查。不因网络的匿名性而减少对所传播信息的责任感,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

最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因网络的虚拟性等原因产生的造谣者与传播者的侥幸心理。相关网站要加强网络把关的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则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和办法,处理一些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公民的言论自由是建立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的,相关法律应厘清言论自由与造谣中伤的界限以及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法律责任的界限,完善法律对网络行为在民事、行政、刑事范围与之配套的规范。(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本课题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部分成果报告

参考文献

[1]陈子晨.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特点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2010年第01期

[2]王国华、方付建、陈强.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以地震谣言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02期

篇12

一、概述

企业的办公和生产终端数量庞大,并且不断增长。终端作为接入网络的主要门户,与业务网络的整体安全息息相关。如何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如此庞大的终端群体,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问题。

终端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已不再是传统的病毒,而是更加复杂的恶意代码(广义病毒)。目前,内部网络内病毒事件不断,严重地影响了使用者的使用和关键的业务应用。综合分析多起典型的安全攻击事件,可以发现传统的互联网边界已经不再是攻击者发起攻击的起点,更多的安全事件都是从感染内部终端,以内部终端为跳板,长期潜伏窃取企业机密信息或者进一步攻击企业内部网络,进而严重威胁内部重要业务系统的安全性。

随著网络规模的扩大和应用的不断丰富,终端数量增加,地理分布更广泛,访问需求更复杂,使得对桌面和设备管理的需求已经无法通过简单的手工维护方式来实现。

具体而言,企业在桌面和设备管理领域通常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有:

如何明确到底有多少IT资产?这些资产的实时状态如何?

当购置新的计算机时、当计算机系统故障时,都需要管理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安装配置操作系统。

随着客户端数量增加,人工管理的模式导致客户端系统环境混乱,使得管理员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集中管理。

使用者随意安装各种应用软件,使得整个的终端环境更加纷繁复杂。

二、终端安全管理问题及根源分析

事实上,对于终端的安全防护和有效管理并不是相互割裂、独立的两个问题,而是相辅相成,彼此影响的两个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必然导致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反之,严格地管理和约束终端行为,落实确保合法使用者合规操作,就可以提升整个网络的安全性。

为什么终端难于管理呢?进一步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使用者交互式操作是终端环境混乱的根源。显然,当一台新的机器安装配置完,交付给使用者时,无论是系统、应用还是安全都是符合安全管理标准的。但是,由于当前终端操作系、应用程序以及使用者数据(包括个性化设置)混杂在一起,随着使用者的交互式操作(特别是随心所欲、缺少控制的操作),导致终端运行状态逐渐偏离预期的标准设置,越来越混乱。使用者对应用程序的某个操作,无意中就影响了其他的应用,甚至影响到整个操作系统。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使用者数据分离,从而实现终端在操作系统层面和应用程序层面的标准化,各个终端的差异仅仅体现在使用者数据(及个性化设置)层面。使用者交互式操作不影响统一的操作系统和统一的应用程序,从而确保整个网络终端环境的一致性和可管理性。

三、终端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实现

根据对终端安全管理问题及根源的分析,要做到终端安全管理标准化,需满足以下四个要素:

要素1:标准化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终端计算机环境的基础,如果终端各自的操作系统没有标准化,就不可能实现对终端应用程序、使用者数据的标准化管理。

操作系统标准化包括以下内容:

构建企业自己的标准操作系统映像,该映像中包括了基本的操作系统、SP、补丁和标准应用程序;

通过统一的标准的操作系统映像文件快速部署新购终端;

将以前的客户端分批分期逐步迁移到标准的系统设置;

对所有的操作系统环境进行统一自动化的管理,如:补丁管理、网络设置、打印机设置等。

要素2:受控的应用程序管理

终端上可能存在和运行的可执行程序称为应用程序。根据安装方式,终端上的应用程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管理员统一安装运行的应用程序;

使用者自行安装运行的应用程序;

恶意软件(使用者无意中感染的病毒、蠕虫、木马等)。

针对不同类型应用程序,其管理和控制方法包括:对于第一类应用程序,通过软件虚拟化的解决方案,将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环境分离;对于第二类应用程序,根据不同的终端使用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既可以采用白名单方式,也可以采用黑名单的方式;对于第三类应用程序,可以采用传统的防病毒软件、入侵防护等功能进行防护。

要素3:使用者数据保护

对使用者数据的保护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对使用者数据的备份和恢复,防止数据损毁和业务中断;另一方面,对终端上存储的机密信息进行监控,防止机密信息泄露。

要素4:网络准入控制平台

终端标准化必需依托于全面的终端准入控制,否则所有的标准和规范都将成为一纸空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在终端标准化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利用管理、监控、防护技术手段。不同的终端技术偏重于不同的安全管理属性。有的终端安全技术重点解决病毒、蠕虫、木马危害;有的着重分析系统漏洞和弥补漏洞;有的强调行为控制和应用管理;还有的则侧重信息防泄漏。

显然,管理员无法管理那些不接受管理的终端,但是可以限制这些不接受管理的终端接入网络。终端如果要接入企业网络,就必须遵循企业的终端管理要求。只有在终端准入控制平台的基础上,才能全面实现前面的操作系统标准化、受控的应用程序管理和使用者数据保护要求。

四、终端安全管理标准化对企业的价值

标准化的管理可以确保终端从购买到淘汰的整个生命周期,终端必需严格遵循企业定义的流程和规范,其价值体现在:

1.提升安全性

标准化的管理确保终端符合安全基准,避免了终端由于安全防护缺失引发的安全问题。对于受控终端,可以完全杜绝病毒等恶意软件。

2.降低终端整体拥有成本

企业终端(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PDA等)除了采购成本,其维护管理成本的比重日益加重。标准化的管理是自动化的基础,IT管理员可以清楚地掌握终端的资产现状,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3.确保业务持续性

标准化的管理,提升了终端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从而确保了终端的可用性,减少当机、诊断、修复的时间,确保IT业务的持续性。

五、总结

终端安全和终端管理的问题根源在于终端无序的、不可控的管理,终端安全管理标准化其实就是对终端的安全管理由被动化转换为主动化和自动化,可以说是IT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换。终端安全管理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终端运行维护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闫龙川,刘志永,来凤刚.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及其应用[J].电力信息化,2009(2).

[2]徐名文.计算机管理中心和分布终端之间的通信安全机制及其实现[J].电信科学,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