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2-12-01 10:30: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师能力提升研修总结

篇1

一、有力的领导小组是成功的前提

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对学校发展必须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优先发展的认识,针对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知识构成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构成特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具体实施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分层培训、分类推进、高效务实”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原则,确立形成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网络”,制定了“通识教育与分层次校本教师教育”的培训计划,有力的督促和推进了校本教研的工作进程。在开展工作中,领导小组经常深入教学工作当中,全力促进素质教育,围绕科研氛围的营造、教育理论的宣传、常规教研的落实、考试改革的研究等重点工作,开拓创新,真正突出以校为本的教研,使我校逐渐形成了以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成名之源。

二、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

在实施校本研修中,学校开展以理论培训、思想教育、经验交流、制度管理等方式,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以《解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书,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宣传,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利用升旗仪式、政治学习介绍)、经验交流、未成年人教育法规、师德教育文件和“八荣八耻”教育等培训。真正把师德教育落实在培养教师事业荣誉感、岗位责任感、生活幸福感和对学生充满爱心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施校本研修中,我校教师积极申报小课题,并得到了教研室的立项批准。为此,学校观看了郑州市教科所专家卢臻等三位老师的讲座,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在实施校本研修中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教师新课程培训,提高其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研究,新教材教学设计与典型案例分析,学习《用心做教研》、《高效课堂22条》和《有效备课》等书籍,通过多种形式的通识性培训和自学教育理论专著,切实更新了教师教育理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增强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意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完善了教研组织,健全了教研制度

学校教研组根据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安排,结合各组教师实际,均制订出了切实可行的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和学科课题工作计划,加强了对教师教研、教改的课题指导。真正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的保障机制,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和课题组等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研专业人员等校内外各方面的作用,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了平台。在实施研修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设立不同的内容,采取专题系列培训、自学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使教师的业务学习常学常新,与时俱进。严格检查,注重过程管理,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个人档案,详细记载了每学期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资料,包括课后反思、论文、学习体会、教学点滴及研究的原始资料等。同时,在研修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查继续教育内容,从长远的角度确定教师的发展方向,尊重教师的个性,每个人都制定自身发展计划,确定活动内容,与时俱进,走自身特色发展的道路。

四、加强教育教学的研修

1.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本学期教导处对教师的备课、说课、听课、评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等环节开展培训,主要通过教学评优、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经验交流、课后反思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培训,并对教师进行了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与此同时开展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专业知识更新与拓展等专业培训。各项培训主活动贯穿于学校的教研活动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2.教育教学能力的研修。开展小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育教学评价、教育科学研究的培训,通过校本研训的方式,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武装教师,使他们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拓展专业知识,提高教研能力。并能紧密结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撰写教学经验总结及学科论文,探讨继续教育和小学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五、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1、继续开展读书活动。采取通读、选读、摘录读等形式,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修和反思相结合,以教育教学专著为内容,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教师每人每年记读书笔记,并撰写读书心得。

2、严格按照教学常规要求和课程表上课,每一节课后都要写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教案书写要规范、要有创新,要及时对学生的各种作业进行细致批改。

3、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并作好记录,写好心得。

4、教师要积极按时参加教导处组织的业务学习,做好记录,完成各种任务。

我校在实施校本研修中积极为教师搭建了三个平台。即“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交流平台、领导班子与普通教师的交流平台、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交流平台;实现三个结合。即个人自学反思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研究培训与专业人员引领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学习与新理念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培带训,发挥老教师的经验、年轻教师的激情、骨干教师的专业的三大群体力量,实现新思维的突破、新模式的突破、新方法的突破。

篇2

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是北京市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出的一项创新型项目。为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北京市教委《关于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城区部分中小学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每年接收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进站研修,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设立40个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实现1000名农村骨干教师进站研修”被列入《2008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

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项目将远郊区县学员选送入城区优质中小学,由城区中小学优秀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指导,以教育教学观摩实践为主,通过随堂听课、接受指导、参与教研、理论学习等方式学习和体会名师的教育教学艺术,丰富教学实践知识,提升学科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主要学习内容是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实践性知识,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理论。指导教师均系特级教师、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或市级骨干教师。

首期培训中,40个工作站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及学习需求,为学员精心安排了内容丰富的讲座;同时还为学员提供了多种锻炼平台。在校内,学员参与所有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参与监考和阅卷、参与教研组活动。学员还走出学校,广泛参加区级研修活动,考察北京市、外省市学校,拓宽了学员的视野。

篇3

教师工作坊这里指一种混合式的教师研修模式,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借助于网络研修平台,发挥学科专家和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带动区域性骨干教师开展常态化的全员培训。本质上是由学科专家、培训者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异质化的学习共同体。名称上借鉴了传统手工作坊的意蕴,强调教师缄默性的教育智慧的凝练与分享。操作上它将短期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与在岗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提升。通过工作坊,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网络课程研修和基于问题解决的网络校本研修,还可以进行网络空间教学等活动。

教师工作坊的主体是研修的教师群体,由培训者和学员共同组成。对于工作坊的培训者,教育部有关文件中统称为“主持人”,由高校专家、优秀教研员(培训者)和骨干教师组成“三人行”核心团队。湖南省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加强分工与合作,将“主持人”细分为“学科专家”“坊主”和“坊主助手”三种角色。每个教师工作坊“学科专家”“坊主”各一人,“坊主助手”根据研修活动开展的需要可设多人。研修学员几十、上百甚至数千人不等,统称为“坊员”。工作坊成员登录网络研修平台,事先会被分配到预设的研修社区,赋予相应的角色,并自动拥有该网络平台的实名制“个人空间”。

教师工作坊一般基于单一的学科或领域开展研修,有些综合性的工作坊也是可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坊研修模式突破了单一远程培训、集中面授或自主研修的局限性,将几者有机融合在一起,让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种新型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要力争做到以下“六个结合”:

(1)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教育部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集中面授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可以分段进行),地方性的教师工作坊集中面授时间数天不等。集中面授时要求理论讲授、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提升“主持人”工作坊的主持能力。面授过程中,举办方要注意观测学员的学习态度、服务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遴选并确定坊主,组建主持团队。网络研修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线上与线下研修相结合,重在专家引领、主题研修、反思实践、交流研讨和成果展示。网络研修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坊”课程学习、交流研讨和“个人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在线生成、推送分享功能,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2)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建坊以后,主要由工作坊“主持人”组织学员在线上进行课程学习、活动参与、研讨交流等。推动学员及时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巩固学习效果,实现学用结合。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机构采用名师巡讲、主题论坛和现场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学员开展线下集中研修活动。

(3)主题研修与自主选学相结合。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机构应配合工作坊主持人,根据学员需求设定研修主题,优化研修内容,明确研修任务。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提供丰富适用的课程资源,供学员选学,实现按需施训。

(4)专家引领与团队协作相结合。通过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和工作坊主持人的规划设计、教学指导、组织协调和诊断评估等,引领研修持续高效开展。建立坊内学习小组,实现分层研修;建立学员相互指导和帮扶机制,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建立坊间有效联结机制,实现协作研修。

(5)问题解决与案例研讨相结合。研修项目实施机构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探索利用测评工具进行诊断分析,帮助学员发现问题。针对重难点问题,依托典型案例,专家引领学员进行分析研讨,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6)行动研究与成果评价相结合。通过专家指导,基于学科大主题,设立行动研究小课题,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体研究方式,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驱动学员深度学习,形成系列研修成果。建立研修成果学员互评机制,将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激励学员分享研修成果,生成遴选高质量成果。

二、目标与任务

教师工作坊实行坊主负责制,坊主可由高校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或一线名师担任。坊主在学科专家的指导和助手的协助下,共同引领一定数量的区域骨干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探索建立骨干教师常态化培训模式。具体实现三大研修任务:

1. 培训工作坊主持人,分级组建教师工作坊

通过集中培训培养各学科(领域)“种子”教师,担任省级和县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分级组建省级和县级教师工作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组建省级教师工作坊。采取工作坊研修方式,培养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县专职培训者和教研员成为工作坊主持人,并不断提升其培训能力。主要包括团队打造与引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主题并引领研修的能力、突出的教育教学示范能力、工作坊线上和线下活动的组织设计与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现场诊断与指导能力、资源汇聚与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分学科(领域)组建县级教师工作坊。依托工作坊主持人,利用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遴选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不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材分析与使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教学评价、基于课堂教学的小课题研究等。

2. 发挥主持人引领作用,生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作坊主持人在本区域学科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其从优秀迈向卓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主持人持续发挥影响力的工作机制,为乡村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实施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为各地生成一批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及服务于乡村教师一线教学需要的实用教学资源。将教师工作坊与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对接,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遴选汇聚、智能推送和交流分享。

3. 整合教育信息化项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推行教师工作坊研修,有机整合全省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优质空间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空间”等项目,提升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规程与要求

教师工作坊研修应是有组织的活动。教育部印发的《“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指南》对“种子”教师的遴选、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实施流程提出了指导意见。为了保障湖南省“名师工作坊”和其他“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效,便于相同学科(领域)实时交流分享,有助于研修成果的提炼汇聚,对研修平台、开坊流程以及工作坊主持人提出了相应要求。

1. 统一研修平台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统一依托“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http://

)进行。通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教师工作坊研修。“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具备成员管理、计划、课程学习、资源推送、活动组织、成果汇聚、监测评价、行为记录与信息反馈等功能。

2. 规范开坊流程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规范了各类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开坊的基本流程:报到确认分班开坊申请提交坊管理成员设置班级管理成员通过开坊审核。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在平台上均有公告说明。

3. 明确坊主责任

择优遴选高校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专职培训者)和一线名优教师担任教师工作坊主持人,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教学(教研/科研)工作业绩优异,在全国或本省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②具有丰富培训经验,承担过省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③能够为人师表,引领帮助其他教师成长的愿望强烈,团队合作能力和凝聚力强;④省级特级教师、“未来教育家”或“青年精英教师”培养对象,其他省级名师候选人或入选“国培计划”专家库的一线教师、教研员和高校专家优先。

教师工作坊主持人的专业水平、敬业精神和履职情况,直接影响到工作坊的研修效果。工作坊主持人肩负着组织管理、专业指导、监督评价、成果提升等四大方面的职责。①组织管理方面,主要是引导学员登录,通知公告,管理学员行为,学情统计反馈等;②专业指导方面,负责制订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活动,提供研修资源,诊断关键问题等;③监督评价方面,点评学员作业,推荐优质资源,推荐优秀日志,监督研修进程等;④成果提升方面,主要是策划特色活动,总结研修经验,汇聚优秀成果,生成培训课程资源等。

在明确教师工作坊坊主(主持人)基本条件和主要职责的基础上,还应分别对学科指导专家、坊主助手的工作条件与职责提出相应要求。同时,对工作坊坊员的研修活动提出合适的、可操作的考评标准。

四、课程与资源

丰富、优质而实用的课程资源是吸引教师长久留在研修平台的关键因素,因此,预设的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与动态生成的优质教育资源显得同等重要。教育部相关文件对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课程设计与资源提供分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教师工作坊每次研修活动都要先确定一个主题,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全员准备,各自阐发自己的理解认识,形成争鸣与碰撞,做到有理论思考、有实例研讨、有反思总结。研修主题涉及六大领域,即师德素养、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工作坊研修指导等。

研修课程由教师培训机构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根据研修项目的目标任务和学员实际需求,围绕一个或若干研修主题,分阶段设计系列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应包括学习目标、专题内容、典型案例、研修活动、研修方式和成果要求等。研修课程应标明必修与选修,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的学时任务。

由于工作坊研修倡导混合式研修,不同的研修阶段(或环节),培训要求以及课程资源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面授阶段侧重工作坊主持能力,包括工作坊研修规划和指导能力、线上及线下研修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线上协作研修工具使用能力、课程资源设计与整合能力、研修效果评价能力等。网络研修阶段重在为坊主设定切合的研修内容,帮助其在指导学员的同时,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凝练教育思想,塑造教学风格,提升专项能力。

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培训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二是提升培训能力,具体包括培训教学能力、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校本研修规划与指导能力、区域性教师培训设计与组织能力、网络研修指导能力等。

承担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培训机构须提供高质量资源,满足学员必修课程的学习需要。资源应针对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聚焦学员的共性需求。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要参照MOOCs方式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碎片化加工,原则上每段课程不超过15分钟,能够通过即时问题测评和作业互评监控学员学习过程。“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四分之一。资源应聚焦课堂教学前沿问题、核心问题、焦点问题,有效整合典型案例。“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2倍。

教师工作坊推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每个成员既是原创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享用者。主持人在培训机构的支持下,结合研修主题,通过自主开发与推荐使用相结合的方式,提供针对性的研修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实录、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微课程等。每位学员围绕研修主题,在学习小组帮助下,开发不少于2学时的生成性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微课程和研修日志等。

五、组织与保障

教师工作坊研修虽然已经推行两年,但还是新生事物,要确保常态化、有效地开展,必须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考评,建立并完善一系列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1. 加强组织管理

建议实施分级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各司其职。“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由教育部负责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线上研修。省级项目办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评审,建立项目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与,提供研修支持服务,开展过程监测和绩效评估等。

省教育厅要将工作坊研修纳入全省项目规划,为学员线下研修提供经费支持,做好学员选派管理、工作坊研修监管和绩效评价等。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本地学员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将研修学分计入教师培训学分。

培训机构负责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组织实施工作。组建研修专家团队,做好平台支持与服务,提供课程资源;会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学员学习管理与评价;按要求做好项目总结评优等工作。

工作坊主持人负责主持工作坊研修活动,做好整体规划、研修指导、活动组织、资源提供和学员评价等工作。高校学科专家提供研修专题的理论指导,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家引领作用。坊主助手协助工作坊主持人组织学员进行日常研修,协助做好学员评价工作等。

2. 加强考评监督

“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由教育部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省教育厅和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加强项目管理,按照相关标准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指导工作。

省教育厅会同培训机构做好省级教师工作坊研修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工作,并根据工作和学习成效及时对工作坊主持人和学员进行动态调整。

培训机构负责教师工作坊、工作坊主持人和研修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考核要坚持实效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参照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标准,利用大数据做好监测工作,综合评价各工作坊及相关主体的行为,将相关结果定期反馈项目办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研修社区显要位置公布优秀名单,优秀成果,并向学员“个人空间”推送。

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在省教育厅规划指导下,建议由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省级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统筹管理;具体负责名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组织实施;协同各教师培训院校(机构)组织实施工作坊研修环节;指导县级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开展。

建立监督反馈机制,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组织实施机构安排专人在线全程跟踪,及时了解并反馈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定期召开学情分析会议,以研修简报、周报、月报等形式上报省教育厅。

3. 完善激励机制

(1)减轻工作坊主持人的日常工作量。担任“国培计划”示范性工作坊或省级名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主持人,经县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建议在正常工作量的基础上,另外计算一定的标准工作量,或者按照此标准减轻日常工作量。

(2)为工作坊研修提供经费保障。工作坊研修经费应按照教师网络研修经费标准予以保障,目前,湖南省是按照3元/人学时的标准用于平台运行费、资源费、辅导费、管理费等。其中辅导费应不低于1元/人学时,用作坊主、专家和坊主助手的劳务费。建议对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组织评估,评为优秀等级的省级名师工作坊、教育部示范性工作坊,由省教育厅给予一定的奖补经费。评为优秀等级的县市级教师工作坊,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酌情奖补。

篇4

本文以学科研修组织者的角度,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入手,提出了以“项目化自主研修”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常规研修的有效补充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引发更多对提升音乐教师研修有效性的思考。

一、“项目化自主研修”的主要内涵

所谓项目化自主研修,是指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情况和发展需求,选取一个研修专题项目,明确目标,在个人专业发展内驱力的促进下,立足课堂教学,自觉主动地进行研修活动。

根据小学音乐学科的特点,项目可以是器乐课、歌唱课、欣赏课等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舞蹈教学、合唱教学等特色拓展课的教学研究;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评价、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等的专题研究;对小学某个年级、学段的教学实例进行研究;或是音乐教师专业特色能力的提升、专业发展方向研究等。

这种研修强调教师的主体实践,强调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借鉴、思考,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有具体的目标、途径和实践载体,以提升教师落实研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实施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必要技术支持。在落实自主研修的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分享,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研修实践的过程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获得主动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二、“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策略

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过程中,研修的具体组织者――教研员,需要从诸多成功的专业成长案例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引导教师思考:我需要什么?我需要从研修过程中得到什么?并指导教师在自主研修时必须把握好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

音乐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就是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同一单元或课时的课题在教学平行班中,作多种教学设计方案的思考和实践,通过记录、对比课堂实践的反馈效果,记录有效教学设计与过程,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从公式化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并且通过在学科集体研修过程中互相交流借鉴,激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扩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策略。

2.“微格剖析式”的音乐教学方法对比研究项目

目前,便捷的网络、信息传递手段,使各具特色的、不同理念、不同侧重且丰富的中外音乐教学法呈现在音乐教师们面前。在上同一个音乐作品的同一个教学环节时,许多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对作品的理解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微格剖析式”教学法的对比实践中,不同教师将自己对一个教学环节的思考以及教学法的课堂实践运用情况,用录像剪辑的手段,以微格形式有针对性地呈现出来,大家通过网络共享微格录像,进行对比剖析“同一环节的教学,哪些教学方法用得巧妙,能有效引导学生?巧妙在哪里?哪些不适用?操作的背后是怎样的理念支撑?”等等一系列问题,能够引导教师进行系统、整体的思考。体悟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需要有科学的理念,并且与教学目标、重难点紧密联系。

3.“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

“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是利用便捷的家用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的教学研究。如:某教师自行选择三年级作为重点研究的年级,此年级有六个平行班。教师用同一教学内容在给第一个班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上用自己的手机,或者在手提电脑上接一个小型摄像头,用“拍拍”等软件,拍摄下教学过程;课后通过回放观测,并参照音乐课标和学科集体研修中教学的指导意见,进行自我评课,记录课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教学设计的电子文档用“修订”格式工具进行修改;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再次课堂记录,并做同样的自我评课与反思改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务安排、反思修改进展等情况,灵活地选择录像记录的次数。一般六个平行班,以前、中、后三次记录为佳。

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持续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的过程,能够积累最有研究价值的实践材料,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研究的过程,能直接提升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并且,建立在这种认真实践与自我主动反思基础上的专家点评,会进一步促进教师内化专家的点评和指导,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4.“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

“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为宜,也可以说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研修。如:选择“歌唱教学”作为研究项目的教师,针对同一单元中的同一课题分别备课,并各自先行在自己的班级进行执教和改进;然后大家带着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组(通常以四人左右为宜)现场研讨,各组的现场研讨过程一般需要四个课时。第一节课由一名教师执教自己的实践课;第二节课组员一起评课、修改教学设计;第三节课可由另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并结合大家的修改意见,在另一个平行班执教,同时,听课教师边听课边进行进一步思考;第四节课由剩下的教师针对自己听课中产生的新的思考,进行片段教学。小组现场研讨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位教师拍摄录像课,参加区里的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

实践中的即时体悟是最真切、印象最深刻的。“即时实践式”提倡快速、高效分享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使教师保持思维的活跃兴奋状态,并通过即时的课堂实践进行现场反思、改进,提高教师的剖析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即时实践对教师常规课的教学实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加强对日常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关注经验的积累。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很好的专业能力锻炼和提升过程。

5.“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

“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是针对音乐教师的自身专业提升需要而进行的。首先是根据本区音乐教育和师资基础的实际情况,集合来自市级的学科重点培训和专家培训的视频、音频、文本等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较大的研修资源库;然后,请音乐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进行选择,分享培训中的资源。如:在区级音乐研修过程中,和大家分享由专家提供的美国合唱教学系列视频中具启发性的精选片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解析,引发大家的兴趣和思考;然后,将完整的视频发在学科网上,做到资源共享;同时,针对美国合唱教学视频中呈现的最具借鉴价值的内容,安排进行区级合唱教学专题研讨与展示,请进行合唱项目研究的各位教师,以现场课和录像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科教师在研修活动后的持续专业学习,发挥优质资源的实效。

6.“生活积累式”的音乐特色课程开发项目

有些成熟型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生活积累式”的特色课程项目,即鼓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音乐之外的爱好与特长,充分挖掘和应用音乐教学中的可用素材,为建设自己的校本特色音乐课程服务。如:某位音乐教师,喜欢旅行、喜欢摄影,于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会有意地寻找当地的音乐等艺术素材,并用自己的摄像机、摄影机记录下来,这些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处理,编制成校本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资源的补充。在与学生共同分享中,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也让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并在教师丰厚了自己文化底蕴的同时,体现了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相结合的价值。

7.“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

今天的互联网,使英语基础好的音乐教师,采集与借鉴国际音乐教学的信息变得非常方便。“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正是鼓励拥有语言专长的教师,关注并收集国际音乐教学研究与活动的动态,来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如: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比较侧重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应用,则可以此作为国际音乐教学比较研究的项目主题,或通过网站与国外有相关研究的音乐教师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了解关于奥尔夫教学法在国外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收集相关的案例,并在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实践。这一自主研修的过程将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专业潜力,而且有利于教师创新专业发展的视角,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开展“项目化自主研修”的途径与策略还可以有很多,它为不同研修需要和愿景的教师提供了自主专业发展的多种可能,同时也引发了以教师研修活动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三、对自主音乐研修活动的再思考

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那么,面向音乐教师的研修工作也要“以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音乐研修需要关注每一位教师

一方面,音乐研修活动应基于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基础和发展愿景,在明确学科总体研修的方向的同时,引导教师增强参与研修的目的性,明确自己的研修主体性,真正提升研修的参与度。同时,音乐研修活动需要激活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智慧,并使每一位教师有应用的机会和动力,让“实践”这个最好的老师推动教师的成长。

2.音乐研修需要创新提效

1)提倡灵活规划与实施。音乐研修活动应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创新、丰富研修机制、组织形式等,以减少教师参加研修过程中的路途、时间等方面的额外消耗和负担,提升研修活动的效率。

2)提倡激趣开放式的研修引领。不能仅拘泥于课本的内容研讨,需要激发教师对音乐艺术各领域信息的兴趣,为教师后续的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和学习资源的支持,以适应不同教师自主选择性学习的需要。

3)提倡课堂、团队统整研修。音乐研修活动应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领域中展开,不能仅局限于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应为音乐教师在各自学校开展校园音乐特色建设提供专业方向与能力的引领,以及专家支持,帮助教师弥补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提升音乐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4)提倡多元化发展引领。音乐研修活动要针对不同研修项目,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使其感受专业发展的多元化可能,增强研修的信心和动力。

篇5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组建团队,共同反思

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组建一支成员各具特点、优势互补的团队,这是有效组织教研活动的源头活水。笔者在组建研究团队时,充分考虑到成员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以教研组内不同特点的一线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主体,同时还邀请学校校长的加盟,以及课程专家(学科教研员)作为研究顾问。实践证明,这支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成员之间注重协作,经验分享与互助是贯彻始终的。学校领导的参与在保障团队研究时间和研究顺畅进行方面起着重要的行政支持作用;课程专家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和对教学本质的深刻把握,在团队研修中为一线教师提供理念指导和专业支持;一线教师在研修中和课程专家共同反思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然后行为跟进实现理论和行为的结合。研修过程中多方人员的互助合作,为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和共同反思的平台,让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教研文化。

课例研修在系统开展的过程中,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合作一般会经历一个纵向发展过程。最初,专家对研修活动主要起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包括课程理论指导、研修技能指导和学科专业指导。随着研修活动的深入和持续开展,专家的指导作用不断淡化,而促进和合作作用则不断增强。专家和教师共同确定研修主题,形成研修方案,专家提供教学设计的指导意见,教师负责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多次课堂教学和建构性反思中探寻弥合理念与现实差距的有效途径。在此阶段,专家从理论层面走向教学实践,教师从实践层面走向理论提升,理论与实践不断交互作用,双方在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三次实践,两次反思

“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研修模式,是指研修团队确定研修主题、形成研修方案以后,选择一个课例进行教学设计,指定一位教师负责实施课堂教学,研修团队分工合作进入课堂观察,并在课堂观察之后进行反思研讨,探寻理念与现实的差距,提出行为改进的方案之后,授课教师再度进入课堂,实践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包括第一次课堂教学以及两次反思研讨后的行为跟进。“三次实践,两次反思”之后还要对课堂教学和研修活动做一个综合性评价,对研修主题的目标达成度做一个整体评估。这种研修模式有利于教师将他人的经验扩充进自身的经验范围,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距,避免狭隘的经验主义。笔者在2012年11月的一次研修活动中,团队确定了“高中政治课生活化课堂研究”的研修主题和“文化创新的途径”研修课例。通过集体讨论形成研修方案后,采用“三次行动,两次反思”的研修模式开展研究,探讨和实践如何使用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舞蹈《云南映象》的创作历程,探究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如何通过欣赏苏州市歌《苏州好风光》和了解市歌的创作过程,探究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如何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好声音》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非常感兴趣,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表明,将研讨过程中获得的建构性反思成果再次付诸于课堂的过程是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有效途径,是使教师将建构性反思真正内化、获得专业成长的必经过程,为研修团队获得实践智慧提供了厚重积淀。这是一个的过程,教研组在的合作中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在“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研修过程中,为保证研修活动的有效性,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在教学设计中,要围绕研修主题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保证研修活动不偏离主题;授课教师在三次实践中都要提供规范的教学设计,以利于团队通过教师的变化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教师成长的规律。第二,在研讨反思环节,也要紧紧围绕研修主题,把课例作为载体,作为探寻问题解决的平台;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反思氛围,注重思想和思想之间的交换,不要把他人或集体的观念强加于人,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而不同的教师关系。第三,有时经过三次实践和两次反思之后,没有获得有效的策略解决所要研修的主题,此时第三次实践就不应成为研修活动的终点,可以进行第四次实践或者采用说课的方式继续研究。第四,综合性评价应包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进步的评价,对研修团队获得收获的评价等。

三、采菊悠然见南山:交流总结,理论提升

篇6

校本研修是校本研训的进一步升华和拓展,是基于学校,关注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其核心是立足于学校的教研、科研、进修三位一体的活动,其宗旨在于提高教师之品行,教师之素养,教师之技能和教学质量与效率。其目的是提高和强化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能力、工作效率,并关注教师自我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所谓研修,研即研究、钻研、探究,其内涵则是学习与思考,探索与积累,反思与总结。修乃是修己、修身、修炼。校本研修应该是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发、自愿、自主的一种自觉行为,应该是以自我研修为主,同行互助为辅的形态出现的。而那种失去了以我为主的自主决策、自主探究、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研修,是片面而不可取的。参与研训和自主研修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个体成长与成熟的需要,是探索与实践的需要,是进步与提升的需要。研修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它是动态的、持续的、鲜活的、经验的、发展的,更是习惯与养成,历练与成长,实践与提高的艰辛历练过程。研修可归纳为:濡养品德,涵育人格,滋润智慧,荣发思想,凝聚力量,健康成长。

自主研修具体讲就是教师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教科研活动,认真学习和汲取他人的经验与智慧,不断提高自身在教学中观察与发现问题,分析与思考问题、总结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研修中去思考,在实践中去研修,并在研修中不断地感悟、反思、提高、升华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并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之基础。校本研修对个人而言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和常态化。

一、研修目标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研究课改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自发自觉的结合学情与教学实际认真研读并深刻领悟课程标准,在课改实践中的不断钻研教材、教法和学法,并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可通过一些课题的研究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科研能力。哲人说:“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因此,作为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学习意识、探究意识、反思意识、科研意识、”才能使自己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学者型、名师型的教师。古人云:“书到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可见,加强学习,认真读书、濡养品德、滋润智慧乃是研修之首要。

作为音乐教师的研修目标应由专业型向育人型转变;由专业知识与技能单一型向综合性转变;理念上由教书匠型向名师、学者、专家型转变;教法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不断的研修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智慧、有作为、有业绩、有成就的名师。

二、研修内容

研修对一名教师来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持续的、常态的、发展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应围绕音乐课标——教材——教法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有针对性的去研修。通过参加各种音乐学科的培训,聆听不同专家的报告和讲座,认真细心的去研读新课标和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在领悟新理念、钻研新教材、探究新教法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和感悟课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主动地去总结和反思自己成功的经验与不足,能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撰写教育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与叙事文章,以此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业务素养、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水平。在教育实践中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音乐学科研修具体讲就是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课程标准和把握教材的基本功

(2)备课基本功

(3)组织教学基本功

(4)运用教学语言基本功

(5)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基本功

(6)设计板书基本功

(7)专业理论与技能基本功

(8)熟练运用课程资源和学科的各种教学方法基本功

(9)教学评价基本功

专业基本功:指具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和较高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中能认真组织、科学训练学校的乐队或合唱队或舞蹈队等,使其具有持续性、达到常态化,并形成良好的发展性。同时,音乐教师在学校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中当率先垂范,能歌善舞、能说会写、吹拉弹唱、能编会创以展示自己的风采。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应力求在提高综合能力与素养方面下工夫,处理好“专才”与“通才”的关系,使自己成为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专多能”、“通才型”的优秀教师。

三、研修的方式与途径

篇7

一是校本研修内容零散。部分校本研修缺少必要的规划和计划性;同时,规划和计划不够细致,不能体现阶段性内容的主旨特点;没有建立长效的校本研修机制,校本研修往往只停留在工作计划与责任分工阶段。

二是校本研修组织形式单一。一般以教研组长牵头为主,组织教师进行开课、评课等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研修过程中缺少反思与总结环节,不利于组内成员专业水平的迅速发展。

三是校本研修时间受限。目前体育教师周课时数超常,加上体育社团、运动队、比赛等工作,要承担的工作量很大,校本研修的时间难以完全保证,往往应付了事。

此外,由于优质教师资源分布不均,多集中在一些区、市级重点学校,所以很多基层学校有研修需求的体育教师苦于没有优秀的领军人物,使得校本研修无法进一步深入开展,研修质量大打折扣。

鉴于此,从校本研修的广度与深度方面进行充分挖掘,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完善校本研修的内涵和组织形式,将有利于促进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深度。基于松江区内体育学科校本研修的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阐述通过构建以教研组为单位、以不同外力与内力共同作用的多维一体校本研修支持系统切实提升校本研修实效的路径。

二、构建多维一体的

体育教研组校本研修支持系统的策略

校本研修虽然是以校为本,以本校教师为主的一项集体活动,但它不应是一所学校内的“封闭式”的活动,而应具有开放性、多维性。

“多维一体”是指由教研员、领域专家、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校际联盟等支持者组成的,为教研组的发展及组内各个成员专业发展提供切实支撑的个人与团队力量,能更好地满足校本研修发展需求。基于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构建“以校为本,以组为本,以人为本”的校本研修支持系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寻求的研修行为过渡,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自主学习型组织转变,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指导思想,从区层面转向区域层面、学校层面、教研组层面,谋求来自各个层面不同对象的帮助与支持,以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形式,做到“小规模”“大效应”,真正落实、完善校本研修的开展。

1.教研员搭桥。教研员要发挥组织领导与桥梁作用,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实际情况与需求,为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提供各种支持与帮助。策略:一是要了解本区内体育教师的特长,发现典型,使其各尽其能,并且要根据不同教龄和职业阶段,给予不同的帮助;二是教研员除了传达各种政策,进行专业引领外,要更多地亲近一线教师,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三是利用教研员人际网络的优势,为基层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牵线搭桥,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2.领域专家点拨。科研兴教、科研促教,科研对于学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基层学校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上存在一定难度。比如有的教师虽然有科研需求和科研设想,但是通过科研方法总结和反思教学问题的能力依然有限。为此,领域专家着重于专题讲座与学科前沿问题探讨,为校本研修提供理论支持。策略:一是教研组邀请学科专家来基层学校举办学科讲座,让基层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与学科发展动态;二是以科研课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科专家帮助教研组开展科研工作,在摸索和实践中使一线实践者真正向研究者的方向迈进。

3.骨干教师主导。骨干教师应发挥其教学上的优势与特长,帮助其他教师提高把握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策略:一是骨干教师定期进行公开课展示活动,言传身教,帮助其他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二是骨干教师进行现场诊断与指导,听课、评课、再上课,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探讨、学习方式改变研究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三是基层教师听骨干教师上课,课后点评示范课,重点讨论骨干教师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教学理念。

4.自主学习探究。自主学习是校本研修的内在驱动力。教师要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不同层面人员的支持帮助,提升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策略:一是教研组制定组内成员学习计划,有明确目标,并予以监督,以提高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二是教师要经常性地记录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好问题积累,主动寻找外力的帮助与支持;三是课前、课后进行常规性的总结与反思,适时地将一些教学经验用科研方法加以理论化、系统化,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篇8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行很长时间了,但步子不是很大,今年市教育局加大课改力度,全面推行课改。我校在市局教育精神的指引下,也加大了课改的力度,人人参与课改,人人实施课改。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我校确立了“导学探讲练”五字教学模式,全体教师都努力践行这一模式。下面就实施这一模式时的感想作以总结。 在全面实施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胜任今天的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边教边学,利用学校为我们安排的外出听课的机会,向其他学校的老师学习,吸取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同时利用网络观看名师的课例。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施“导学探讲练”的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角色,我把本班42名同学重新分组,并给他们讲清每堂课的具体思路使学生学习起来有的放矢。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遗憾的是,我们班还有个别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上有掉队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地改变策略,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平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校本教研中主动献课,得到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及时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地方,并寻求好的解决思路,不断改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课改中早日脱颖而出。 回顾一学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存在一种惰性思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改工作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学校课改工作总结范文二

一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认真学习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以重实际,抓特色,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速了学校发展。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我校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大力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各种培训、在这一学期里,我校芦小妞老师,杨翠萍老师到郑州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精英论坛观摩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组织教师听专家讲座,看专家教学实录,并对自己的教育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经常性的反思。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我校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并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室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师集体备课与论课活动,强调合作交流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

在校内教研活动中,我校制订了语文教研组长李艳利老师,数学教研组长许亮老师。要求教研组长,每学期初制定好该组教研计划,写好教研活动记录,学期末做好教研工作总结。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期内都要讲一节校内公开课,教师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本学期,我校共举行教研活动17次,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效果。本期作课的教师,均在各方面展示了自己的高素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教态亲切、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范读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如梦如幻的美景之中。教学语言流畅,板书美观工整、新颖,教态大方,驾驭课堂能力强。部分教师设计制作的课件很好,运用自如。

另外,我校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组织教师学习专家讲座,优秀示范课等,和校内听课间周进行。本学期校长听课不少于30节,主任听课不少于40节,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

让老师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2、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 狠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实际,重实效

1、我校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3、积极参与一课多研活动。通过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4、结合我区的教学工作计划,把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开展“走近、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校本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

5、注意总结经验。在这一学期里,我校的教师能按要求做好教学反思,能积极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有意识的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撰写成文章。

总之,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改工作。

学校课改工作总结范文三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大规模送教师外出学习也不现实。因此,学校必须探索出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尤为重要。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校在加强校本研修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工作达成度概述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1、拜师结对模式。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如英语组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组内进行“师徒结对”,帮助他们尽早走向成熟。他们是这样做的 (1)搀扶新教师“学走路”。新教师在上岗不久,能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方案,但在课堂上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指导,对每一课时都为他们解读教材,分析教材,同时向他们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同时进入课堂为她们上示范课,然后在另一平行班听她们上课,总结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优点,分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2)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通过一阶段骨干教师引领,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让新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让新教师自己先有一定的思考,然后骨干教师对教案设计进行一定的修改,再进入课堂听新教师的课,进行反思与重建。(3)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英语学科的每个单元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的,每个版块的功能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现出的课型也就不同。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通过一年不到的师徒结对,两名新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张丽丽老师在片级小班化教学评比脱颖而出,出片参加县级小班化教学评比;徐振飞老师由于教学扎实而代表新教师向全县的英语老师展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英语课。

2、案例研修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修时,研修者一定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课题研究模式。以我校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多元联动”校本研修提高中老年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研究》为抓手,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以“学科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以日常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组建了各学科的联动小组,由各学科组长具体引领承担本学科的日常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机的整合。通过本校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多元联动”的校本研修来提升每一位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

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立研究主题,我们确立的研究主题基于这样几个思考:一、问题直接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是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决的;二、围绕课题研究目标能提升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三、在前期实践中骨干教师已对这方面有一定实践研究的基础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的主题,因为引领的力量与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开展“三段四步”主题系列联动教研活动。它分两个层面:第一、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就是对于确立的研究主题,如果之前骨干教师也没有很多经验积累的,就先在骨干教师的课堂中进行联动的实践研究,先从寻找相关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再到进入各自课堂进行实践,然后通过骨干教师之间的一次次互动研讨交流,集聚群体智慧,解决遭遇的问题,逐步对这个研究主题形成共识,形成可积累的经验与做法。第二:将骨干教师先行实践较为成熟的研究主题作为与其他教师联动研究的主题。具体的流程与做法是:

第一阶段:骨干教师示范性研讨。它经历了(1)认知准备(骨干教师进行相关主题研究的资料解读及结合主题进行的课程资源的开发);(2)骨干展示(先由骨干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弹性化教案的设计说明等,在走进课堂上示范课)(3)问题研讨(先由骨干做自我评价,其他骨干就示范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中老年教师参与评价)(4)后续拓展(骨干教师把前期自身整个示范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整理成文本,然后让中老年教师学习,并结合研究主题布置一到两项作业)。

第二阶段:以其他教师实践为主的螺旋式研讨阶段。它经历了(1)合作开发与设计(围绕主题,集体备课,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集聚群体智慧共同设计教学方案)(2)初步尝试(先由一位教师尝试课堂实践,再由执教师自评,骨干教师点评,其余教师参评)(3)再度重构设计实践(骨干教师组织再次修改教学方案,其余逐一上重建课,再反思再重建)(4)反思、总结、提升(执教老师谈过程中的体会,骨干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作总结提升,并对主题研究作动态调整)。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研讨。它由网络作业评价;阶段课堂教学展示;主题活动经验总结;完善多元评价等几步构成。

(四)校本研修内容丰富多彩

1、加强师德建设,夯实立教之基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无从谈好的教学质量。本学年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为依据,以县教育局师德建设活动为契机,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教育引导,注重内化,扎实有效的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大力学习和宣传师德教育理论,展开师德大讨论、宣传师德典型等多种形式,结合荣辱观学习,提高教师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认识,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载体。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以此为辐射点,常抓不懈,使每位教师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2、新课程理念研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本年度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一书,加强通识研修,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二是确保研修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三是形成研修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通过校内各科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研修,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其他成员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研组集体备课研修。教研组定期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教研组每月一次教研公开课,进行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使教学反思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上传到“县研训博客群”。

4、教育科研培训。我校在“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引领广大教师走科研之路,开展多层次教育科学研究,人人有课题,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一,健全机构,加强教科研指导。教科室主任负责课题的管理和规划;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指导安排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和课题成果的总结。第二,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第三,抓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我们把“小班化教育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师在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高了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5、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我校校本培训积极推进以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组织人员对教师进行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培训和网页制作的培训,指导教师充分应用网上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使教师逐步适应这一形势,并向高素质,高水平发展。

二、特色与成效

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特别强调要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打破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每一堂展示课都是教研组集体的结晶,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不断提高了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已形成的教育观念顺利地转化了能动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推行主题式研修,提高研修实效。各教研组推行主题式研修,以提高研修质量。如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读写结合的有效实践”为主题的研修活动。数学组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了以“解决问题”为专题的研讨活动。这些专题性的主题研讨真正提高了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综合实践活动组开展了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指导”为专题的研讨。

实行多元联动式研修,促进了中老年教师迅速适应新课改理念。对青年教师实行“结对制”培养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要求,实现跳跃式发展。除了师徒结对工程,学校还引导教师自行组成“学习伙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营造了“人人有学习之所,处处是学习之地”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不断走向成熟。

由于我校校本研修机制的完善落实,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形式的丰富灵活,使我校逐步形成人人爱研修、大家共研修的学习局面,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带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学校整体工作也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认可,让我们再次理解了“教育质量就是教师质量,选择学校就是选择教师,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素质”。

三、问题与思考

在教师研修过程中,只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强迫来维持“填鸭式”的研修活动,不仅使研修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在研修过程中,我们有时采取的“研修者主讲,被研修者听”的单一的“灌输式”的研修方式,必然导致交流的封闭性,也必然使被研修者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在日常的研修活动中常常忽略教师已有的经验,认为只要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传授给教师,教师就会认同,就会接受,就会付诸实践。其实教师作为一名学习者,他需要一个体验、接受的过程,才能将正确的观念内化,然后才能带来教育行为的变化。如何使校本研修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还需要探索。

结合我校的课题方面,由于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及中老年教师的分布不均衡,成员科研水平及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程度不同,导致目前各学科组的发展态势不均衡,还需加强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加强互动交流和培训,倡导研究和创新。在具体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感觉到对每个具体研究主题中所需要的理论支撑比较薄弱,有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得到教研室专家及兄弟学校同行的指导与帮助。

为了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继续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开发校本研修内容、创建校本研修的新形式,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对以后的校本研修,我们将提出如下理念:研修规格上追求“教师即研究者”——充分利用教师现有经验,改进而不是改造教师及其教学行为。我们提出“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以研究推动工作,把研究成果落实在工作中”的工作要求;研修方式上走“校本化专业发展”之路——学校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场所和舞台,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化社会的窗口;研修策略上采用“科研先导、课题带动”;研修内容上偏重于实施新课程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对校本研修我们还要确定如下原则:持续性,即终身教育;针对性,即按需施训;主体性,即主动参与;合作性,即校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一致性,即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看了“学校课改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学校课改工作总结及计划

2.学校课改工作总结范文

篇9

以提高培训实效性为工作重点,以“聚焦高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师德修养、研修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研修高效课堂模式、研修专业技能、推动读书活动等板块为主要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优化管理机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三、培训目标

培训中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有效学习评价”为主题,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紧贴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高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结合“微课 ”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及对“网络同步助学”资源的研究、整合和使用,增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业务水平。

(1)实践性知识的校本研修。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切入口,抓住师生沟通与交流、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业布置与反馈、听课评课有效学习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环节,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改进,最终达到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和提高课堂教学机智的研修目标。

(2)发展性知识的校本研修。围绕师德修养、教师礼仪、人文艺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保健知识、自我发展规划、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展校本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师德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以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3)研究性知识的校本研修。通过开展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反思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理解、接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知识和方法,并主动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校本培训进一步推进以好于学习、善于研究为导向的教研组文化建设。

四、培训内容

由学校统一实施组织,紧紧围绕“有效学习评价”主题,围绕“网上晒课”、名师教学、读书活动、专家讲座等板块进行专题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板块:以网上晒课为平台,展示“有效学习评价”。

1.“微课”技术的培训与指导。

2.培训形式:专家报告、观看实录、视频制作。原则上每位教师都要摄制一节“微课”,摄制或者研备一节“优课”。“微课”、“优课”并分别在20xx年9月1日和20xx年11月1日前上传在校园网上。

第二板块:以名师课例为抓手,辐射“有效学习评价”。

1.名师的课虽然设计迥异,风格不一,但是无一不把“有效学习评价”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观摩学习名师对学生学习多元化的有效评价,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2.培训形式:案例研究、观看实录、仿课赛课、课堂再现。

第三板块:以读书活动为契机,交流“有效学习评价”。

1.主要目的:教师读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积淀自己作为一种特殊身份的内在专业底蕴,提升其专业素养,乃至整个生命价值,而不是为了呈现其身份所需的外在表征。有鉴于此,教师读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重在切合自身需要。总体要求是:有精有略,因需制宜;眼到心到,读到实处;言意兼得,读出真效。

2. 活动形式:开设读书沙龙、撰写心得体会。各校要结合实际,遴选优质图书引导教师阅读,从中汲取营养。培训期间可以结合主题,选择相关专业书籍,要鼓励老师们积极撰写读书心得,并将读书心得上传至学校校本培训“读书活动”专栏,并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畅谈读书的收获,分享彼此的经验,感悟读书的乐趣。大力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五、培训考核

(1)校本研修参与录(由学校设计)。以课例研修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方式,包括教学与学习活动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个方面。

(2)总结提升改进单(由学校设计)。教师个人填写,学校审核。包括主题活动、主要收获、效果评价等,引导教师对本学年校本研修进行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

篇1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其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的能力。“工程”明确要求“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整合式培训”。

教师网络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然而,当前的网络研修存在“教师网络研修的资源库建设紧缺;研修活动设计尚处于研究层面、不利于推广;网络研修环境差异性较大”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工程”过多关注在职教师的发展,忽视职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有悖于教师教育理论中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割裂了教师发展的完整性。这些不足和问题都影响网络研修以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效果,需要构建一个基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补当前网络研修不足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网络研修模式。

结合教师教育理论、当前信息技术网络研修的现状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和实施了“基于网络协同研修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实施模式”(以下简称“模式”)。

二、“模式”解读

(一)基本内涵

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目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资源,以由职前和职后教师为主体构筑的学习共同体的协同研修为学习方式,开展的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模式。

1.指导思想:教师教育理论

指导思想是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核心,是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强调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和系统化,重视教师的职前和职后的协同发展。

2.运行方式:协同研修

协同研修是教师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网络的协同研修可以简称为“网络研修”。马力提出“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而开展的有组织、有引领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研修成为教师协同研修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所倡导的方式。

3.组织形式:教师学习共同体

协同研修离不开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以及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社群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自主自愿结合而成的学习型组织。我们所谈的教师共同体的组成人员类型与当前我国常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人员组成类型是不同的。这里的“教师”,既包括在职教师,也包括职前教师,以及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有关的其他相关人员。当前,我国组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人员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人员是广大教师;第二类人员是区(县)级研修员、网络班级主任、研修辅导员;第三类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学科专家、教授、教师教育专家等。黄慧芳等指出“国内教师网络研修的对象是教师,而且是中小学教师。”也就是说,常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主要是由在职教师组成的,强调共同体成员的“同质性”。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组成,既重视“同质性”,还重视“异质性”,突破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固有模式,还原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本来面目。

(二)理论基础

1.教师教育理论

教师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教育应该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并使之一体化。作为当前教师教育重要内容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需要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把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协同发展、共同提高。

2.情景学习理论

情景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莱夫和温格认为,学习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构的;这样的学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而获得的,要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

3.学习共同体理论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斐迪南?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这一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它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相互协作、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动。

教师研修共同体是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个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在教师的研修实践活动中联合互动,共同开展研修,可以“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该模式对于弥补当前网络研修过程中的资源不足、缺失网络研修的系统设计、扭转“简单的网络环境和虚拟网络社区等环境并存”的“一刀切”局面、贯彻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国加紧实施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尤其是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以及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建设和使用、职前教师和职后教师的互补性和协同性等方面为开展网上研修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开展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实施模式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三、“模式”的实施

(一)共同体的组建

以区域(省或者市)为单位,由师范生、在职中小学教师、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主讲教师、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等,通过行政命令或者自主自愿的方式组成学习共同体。

通过这种方式组成的共同体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特征。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成员,具有共同的地缘性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力的同一目的性。共同的地缘性和学习目的是开展协作交流、组成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同时,在职教师和师范生具有不同学习经历和学习需求,体现出此学习共同体的异质性的特征。异质性的特征使得共同体的成员间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倾向。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行为倾向直接影响教师学习的效果,影响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的互助行为。

此共同体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是共同体的最主要的组织者和发起者,负责课程的设计、开发、完善以及课程的讲授,同时负责疑难问题的解答以及网络研修活动的组织、开展和协调。《教材教法》课程教师是共同体网络研修的重要参与者,负责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学科知识的解答(尤其是针对具体学科的内容)。

当然,最初组建的共同体可能是一种松散型的共同体。随着课程的进行,最终会形成由《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教材教法》课程教师为固定对象、在职教师和师范生为流动成员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可以分为专家(大学教师)、技术派(师范生,当然也包括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经验派(中小学教师)等。

(二)研修的基本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是大学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常设课程,每个学期均开设。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研修过程可以分为:注册、研修、评价等几个阶段。

1.注册

师范生根据本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登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行申请注册、登记。在职教师根据当地主管部门的要求或者自主自愿的原则,在高等学校学期开学前,登录当地高师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并进行注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主讲教师负责申请人资格的审核,根据相关要求确定申请人是否具有课程学习以及网络研修的资格。

2.研修

课程主讲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平台,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学习要求、学习方法以及评价规则等。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和教学计划,针对师范生开展面对面或者非面对面的系统教学。并结合所讲内容设计网络研修主题,组织学习共同体成员参与网络研修。《教材教法》教师也可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设计必要的网络研修主题,开展针对性的网络研修。师范生和在职教师通过浏览网络课程资源、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参与网络研修等方式,达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研修是重要的学习形式。

一般而言,网络研修的模式主要有:

(1)自主学习:学习共同体成员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资源(文本、视频、图片、练习题等)进行自主学习。在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结合自身特点和时间,开展灵活的学习。师范生可以及时、反复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2)集中研修:高校教师或者其他人员根据教学内容或者学科内容,采用自主设计研讨主题、邀请他人讲解、播放视频等方式,组织共同体成员学习、研讨。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体成员之间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种集中研修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内容为主,体现出基础性、普遍性的特征。当然,也可以在某个时期,结合共同体成员的共性问题,开展超越《现代教育技术》网络n程内容范围的网络研修。在集中研修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巧妙设计;研修中,要把握方向,启发诱导;研修后,要及时总结,凝练提升。集中研修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心血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安排、需要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需要学习共同体成员具有同一的学习时间点或者时间段等条件,这无形中增加集中研修活动开展的难度。因此,集中研修活动的开展要量力而行,控制开展的频率。

(3)随机研修:共同体成员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研修探讨。根据此模式开展的经验,随机研修是网络研修的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学习者最喜欢和收获最大的学习形式。学习共同体成员在学习或者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愿意通过此网络课程平台寻求支持帮助。他们的问题或困惑往往在第一时间就得到大家关注、讨论并很快解决。通过对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访谈,这种及时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他们钟情此种网络研修的最主要的原因。

3.评价

学期结束,教师采用综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成绩作为学习者的课程学习成绩。过程性评价以学习者网络研修的次数、发帖数量、跟帖数量、提交作业的数量和质量等为评价依据。终结性评价以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对于师范生而言,高校期末组织的惯常性考试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对于在职教师而言,可以由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

(三)网络研修的效果

通过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涌现了一批核心成员,吸引了更多的中小学教师自觉加入。有些师范生毕业成为在职教师后,仍然活跃在该学习共同体中。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研修,不仅增强了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增强了职前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感受和理解,成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模式”的特点

(一)指导思想上:凸显教师教育理念

该模式以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为主体构筑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体现了教师教育重视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共同发展、提高的理念。同时,该模式对学习者的持续性帮助,也体现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终身性的思想。

(二)价值取向上:凸显了实践性

在研修过程中,教师在进行网络研修过程中将获得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亦称为隐性知识,其特点为情境性、经验性、个性化、默会性和动态性。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徐福荫教授指出: 信息时代的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

协同研修的主题往往来源于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具有实践的价值导向,是为实践服务。这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特点,使得成员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网络研讨的热情。

(三)研修方式上:注重参与性

成人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已有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的有机结合使成人的学习更加有效,也更有意义。马克斯?范梅南认为,再好的教师(即便是大师),再好的教学(即便是启发式的教学),也不能替代学生通过亲历的方式体验和感悟知识。该模式中,在职教师可以把学到的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师范生可以感受、体验、领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精髓,提升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中的自觉性以及能力。

(四)学习方式上:凸显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肖沃斯和乔伊斯非常重视合作学习,把学习共同体中的同伴关系称之为“同辈教练(peer coaching)”关系。他们认为,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不管是由专家还是由参与者主持的专题小组研讨会,教师们对所学内容的应用率都大大提高。“同辈教练小组的形成使教职员们产生了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们转过来又将促进更为合理的共同决策。一个设计巧妙的师资发展项目能够为学校改革提供经久不衰的动力,也能够不断地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该模式构建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间互为“同辈教练”,并在基于网络开展合作学习、交流、对话、研讨和观摩,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体现合作性学习,提升了研修效果。

五、问题与反思

该模式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模式,对于可持续性地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该模式并非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唯一模式。各地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另外,在采用该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既是教师自身发展问题,更是政府工程,需要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培训前,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动员、发动;培训后,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培训结果的认证;同时,该模式的实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以及财政的支持等。

第二,中小学校的配合。教师投入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与中小学校的态度有密切关系。中小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政策推动教师参与网络研修。

第三,客观公正看待和实施该模式。该模式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模式,但并非唯一模式。对于推动局部的、地域性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具有较明显的效果。但是,我们并不否认集中培训,也并不否认我国当前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模式。

第四,需要培养骨干积极分子。骨干和积极分子是本模式运行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骨干和积极分子可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可以帮助大家克服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恐惧感,提升网络研修的崆楹托判囊约巴络研修的质量和效果。另一个方面,只有培养骨干和积极分子,才能形成较为稳固的学习共同体,及时快速解答共同体成员提出的问题,减少挫折感,提升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教师[2013]1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教育部,2013.

[2]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http:///gzdt/2013-11/06/content_2522685. htm,2015-12-10.

[3]黄慧芳,辛一君,俞树煜,李自青.我国教师网络研修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5).

[4]马立,郁晓华,祝智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

[5][美]J・莱夫,E・温格著,王文静译.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李更生,刘力.走进教育现场: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2(8).

[7]张思,李勇帆.高校教师使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影响因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8).

[8]张思,刘清堂等.教师混合式培训中的同侪互助模式与支持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6).

[9]汪晓凤,陈玲,余胜泉.基于实践性知识创生的网络教研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

[10]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篇11

本学期,学校研修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做事”,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全市教师“千人赛课”为抓手,以抓教研组建设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落实创建优秀学科组,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师教育,立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开创我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新局面。二、工作基本思路和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研修工作“三大原则”,即坚持整体性发展原则,我校教师人数较多,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科不配套,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校发展不够协调,本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将由教科室牵头,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的研修活动,最终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教师整体协同提高,学科教学独具特色;坚持研修一体化原则,以教研组研修、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以“四课”引领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活动、课型建设为主要载体,以案例分析为手段,以小课题研究、问题反思和总结为主要内容,以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质量为主要目的,实现校本研修的高效务实目的;坚持以教育科研为指导的原则,把握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引导教师改革教育工作模式,整合校内外教育科研资源,实现校内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科研工作中,严格做到“三细”细心、细致、细节、“三严”严谨、严肃、严格、“三实”踏实、务实、落实的教学管理策略。

本期研修工作立足于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师资队伍建设工作;②课标研读工作;③师德、师能提高工作;④强化网络研修;⑤州市级课题实验工作;⑥教师个体小

课题研究;⑦探索五种课堂教学模式早、晚自习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⑧研修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自主、自觉研修氛围;⑨教研组建设。

通过开展以上九项工作,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三、具体工作

1、师资队伍建设

①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自培自修,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继教培训,力争人人达标。

②组织开展好“四课”活动。“四课”活动在我校长期坚持,形成惯例,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期将进一步加强听评课管理,杜绝评课流于形式,只说优点,不说缺点的做法;听课节次严格落实,记录详备,严禁集中在一个时段完成听课学习任务,由教科室负责登记,并纳入继续教育灵活学时审登,凡听课节次不足或集中听课者将予以经济处理并在期终研修考核中予以扣分。新调入教师的汇报课在9月底完成。

③加强学校教学骨干队伍培养力度。为确保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将继续采取“分类培养、典型示范、骨干先行、整体带动”的思路,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确立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分层研修,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期终将评出优秀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管理将初步出台管理办法,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将纳入相应管理。

④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创新班主任工作机制。协调、配合政教处做好全校班主任培训工作。强化班主任教育理念更新,抓好案例分析,做好班级德育小课题研究,探索优秀班集体建设模式。

⑤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2008.9-2011.8启动,对教师的成长规划进行分类,切实落实各层教师的学期成长计划。

2、继续加强课改实验工作

按照课改的总体精神和思路,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建立既具有学校自身特点,又与国家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取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进一步深化课改,更新观念,在观念上要进一步强化新的教学质量观、师生观、评价观,在行动上要实现“三变五让”三变: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总结。

①继续加强课改工作。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紧紧围绕新课改这一核心,结合学科研修活动,开展好新课程研修工作,强化教师新教育理念的建立,强化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在教

学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总结,在创新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并把教学反思形成制度,纳入教学常规检查,成为课改实验工作的基本方针。

②利用“四课”活动,深化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课堂研讨形式为主,把课改理论转化为课改实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探讨,同时为教师提供一些示范性强,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教学圆桌圆圈会议的形式把评课引向深入。

③研读新课标。各学科教师,尤其是初三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课标,力争做到“不走样,常创新”。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要弄清学生基础,明白教学要点,提升优质课堂教学比例。落实未认真准备的课不上、未细致思考的问题不提、未认真研究的题不做,尽一切可能减少课堂废语言、废环节。未备课却上课的视为教学事故,并与个人年度、学期考核挂钩。

④引导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记录好教师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成长经历。纳入学期个人研修考核。

⑤盘活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资源,用管理制度切实引导他们发挥教学示范作用。骨干教师要心系教育,胸怀学生,带出一个学科,带好一批教师,并初步实施各级骨干教师工作学期考核制。

⑥课型研究工作要由教研组长落实,分步实施,集中力量研讨出五种课型的基本程式,并在教师的实践中加以完善。可能的话在期终评出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组。

3、配合教务处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要确保我校的毕业班质量明年再上新台阶,完成学校制定的升学目标和质量目标。重点是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备课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利用集体智慧,做到“胸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学习现状、差异有数,手中有法”。上课要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要体现学生主体,实现能力目标,达到思维训练。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实行“走课”,推门听课、学科考点教学指导。

4、强化教育科研工作

①我校教科研工作的任务:抓好州市级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及时总结,形成课题成果,确保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小课题研究讲求实效;非课题化工作要积极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大力开展行动研究,把工作课题化落到实处。

②认真开展好立项课题研究,由教科室牵头,认真审阅教师上报的小课题,并筛选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课题立项。以教研组为阵地,学科教师为主研人员,以行动研究和叙事性研究为手段,把研究成果尽快梳理出来,力争今年有课题结题。③全校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育叙事研究积极参加校本研究网科研平台和读书活动,参加读书活动的征文交流活动。

④加强特长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在教师竞教竞技千人赛课决赛活动中予以有力指导,力争在今年取得好成绩。

5、强化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

在春季培训的基础上,本期将把培训工作范围扩大,做到培训的指向性更明确。严格落实参加远程教育的教师的网上培训,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学时与学分。不仅仅人人要会利用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上课,而且要会制作课件,会熟练运用电子备课系统。要求每位教师要高质量的完成一份电子教学设计课件、单元检测、模拟训练等。凡未在e21教育网省校本研究网注册的年轻教师要以实名注册,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网络研修,每期完成10学时的网络研修形式的学习。全员达到市仪供站对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并把培训过程和结果纳入教师个人学期考核奖惩。

6、凡参加08年秋季涉外研修活动的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每次活动必须保证时间、保证质量,继教中心安排的所有研修活动都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范学时登记。

7、不断创新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组织开展网上教研和教育观念网上辩论赛等活动。抓好“四优”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评优活动,力争上档次,出成果、展风采。

8、本期校本研修工作的几点要求:

①完善校本研修管理体制,尤其是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

②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要以负责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完成个人规划表的填写。④集体备课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明确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备教学理念、教学重难点、学习方式、作业设计;二是规范集体备课的运作程序:中心设计人提供教学设计讨论稿——集体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中心设计人根据交流讨论的结果,修改设计书——将修改后的设计书分发给组员作为教学执行书——填写课后小结。三是加强集体备课的考评。备课组要组织成员在开学初集中学习课标,规划好本期本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依据年级学生学科学情,找到学科质量提升的切入点。

⑤小课题研究的申报与管理将实行教科室与教研组共同负责制,结果纳入教研组考核。

总之,08年秋教科室工作将以务实、高效为工作指针,全力以赴做好以上各项工作,为小渡船民中品牌铸造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科研工作行事历

九月:01.校本研修工作会教研组长。

02.课标学习研读。

03.审批并确定立项小课题研究日程。

04.落实开展本期集体备课工作。

05.制定“四课”计划。

06.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07.安排落实研修活动。

08.年青教师推评后备骨干教师的遴选启动工作。

09.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

10.新调入教师见面课汇报课。

11.千人赛课组队准备参加市决赛。12.推普周系列活动。

13.市教育工作会议。

十月:01.开展课改交流课和研究课活动。

02.立项课题实施研究。

03.举办“我与课堂”主题读书征文活动。

04.集体备课月检查考评。

05.安排落实参加市千人赛课活动。

06.读书活动检查。

07.10月上旬参加全市初中化学实验汇赛活动。

十一月:01.教研组建设经验交流。

02.安排落实市研修活动。

03.课题研究交流。

04.初三复习课型、讲评课型研讨活动。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06.学期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实施阶段性检查。

十二月:01.课堂研讨交流活动。

02.初

一、初二课型模研讨交流活动。

03.立项课题的结题筹备工作。

04.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叙事论文验收。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一月:01.“四课”活动总结评奖。

02.立项课题结题、评奖工作。

03.校本研修、自主研修考核。

篇12

校本研修是稳步推进新课程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全体老师认识并接纳校本研修,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校本研修工作中来,学校多次召开校本研修会议,明确校本研修的内涵、内容、主要途径和方式。深刻理解校本研修对于全面落实新课改目标,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积极组织,认真实践,不断创新,扎实稳进地开展此项工作。

2 建立有效的校本研修制度

2.1 领导参与和包组制度。全校按照年级或学科分成18个研修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人,学校领导每人包管2~3个研修小组,负责对承包小组研修工作进行指导、研修状态、研修进程、研修质量等把握,为学校改进研修工作提供决策和依据。同时,要求包组领导必须按时参加小组研修活动,关注小组研修计划、研修主题的确定,参与小组集体备课、互动研讨、说评课等活动,引领小组研修有序优质进行。

2.2 实施分层研修制度。针对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个性基础和能力差异,将教师分为:新入岗教师、经验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三类,实施分层研修。新入岗教师——以基础培训和教育活动为核心对新教师实施塑造式培训,随机听课,实践跟进,上好合格课;经验型教师——以师德培训、优化课堂教学、历练教学素质为重点,上好优质课;研究型教师——以课堂开放和校域引领为重点,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上好研究课。确定各层级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确保每一位教师获得最佳的发展。

2.3 实施教研组捆绑式评价。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完善考核机制。由过去单一的个体化考核,变成“个体与小组考核评价,以小组考核评价为主”的捆绑式评价模式,激发教师团队精神,强化合作意识。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小组研修工作考核成绩,视为小组个人成绩;小组个人的研修成果,视为小组整体研修成果,个人与小组荣辱与共。评价结果纳入学校教师考核。捆绑式评价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教研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注重校本研修实效

3.1 激发教师自主研修,提高研修素质。校本研修,是教师的自主行为,他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激励教师自主参与研修是校本研修的基础。

3.1.1 以课题带动研修。学校确立了以课题带动研修策略,围绕立项课题、项目课题和小课题,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选择研究主题,开展研修行动,同时借助课题培训,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经验,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学习优秀案例、课例等,优化教师的研究策略和方法。

3.1.2 以问题带动实践。学校要求每次研修活动,必须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问题,带着问题参与集体备课、说评课、上课、进行课堂观察、开展互动研讨等,以问题驱动研修,确保研修的实效性。

3.1.3 以反思带动研修。我们提倡教师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把反思贯穿到研修的全过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研修的过程重要,但研修过程的反思更重要。我们常跟老师讲叶谰教授的一句话:写一辈子教案的老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的教师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每学期都要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和经验交流。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做有心人,不断反思教学,总结经验。

3.2 以“三段式”研究方式引领研修。以“三段式”研修模式开展校本研修,是我校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学校坚持平等参与、互动研讨型“三段式”校本研修,其中,前续准备阶段包括确定主题、群动学习、专题培训、自主备课、集体备课五个环节;互动研讨阶段包括教研组课例展示和全体教师的互动研讨两个环节;总结应用阶段分为:总结提炼、自我反思和推广运用三个环节,我们称为“三段十环节”。“三段式”研修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学习意识、教研意识、改革意识、责任意识,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素质、敬业精神,老中青教师团结合作、平等互动,共享研究成果,老师们感慨的说:“校本研修是我成长的摇篮。”学习发展、教师成长得益于校本研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