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01 14:47: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绿色低碳发展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绿色低碳发展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 U65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低碳绿色物流的重要性

自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世界各地纷纷提出环保、绿色、低碳的概念,在2009 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 202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减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势在必行。低碳经济要求能源产业、制造业、消费等多领域协同实现碳减排。

发展绿色物流是有效减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量来看,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全世界能源消耗中,交通运输业占 26%,碳排放中,交通运输业占 21%;如果能够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无疑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从我国物流业所处发展阶段来看,其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与国际水平相比,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的精细化也随之不断深入,为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会大量使用冷藏、保鲜、动态跟踪等技术手段,此时会出现能耗增长快于物流规模增长的情况。尽早的引入绿色物流理念,在设计之初考虑到降低物流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提升物流企业运营效率,无疑可大大降低日后我国碳减排的压力。不难看出发展低碳绿色物流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

2. 我国发展低碳绿色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尚浅,绿色物流也是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与发达国家的物流尚有较大差距,在发展低碳绿色物流中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

2.1 绿色物流思想落后

一方面,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未确立。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的理念知之甚少,对绿色物流更是几乎为零。介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物流环节更是处于被经营者和消费者遗忘边缘地带。

2.2 物流系统环节设计落后

物流系统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 它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等子系统(环节),但目前我国物流系统环节缺乏有效的物流低碳化模式。

2.3 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综合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方面还没有很好的规划,大型配送中心承担着物流资源的组织协调功能,是提高整体物流效率不可缺少一部分。交通运输业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包括交通工具的增长与运输线路的增长不协调,道路堵车现象严重;城市交通不畅,严重影响全国交通运输网的运输效率;作为运输骨干的铁路改革进展缓慢等。我国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经营分散,设备落后,物流技术含量不高,不能满足进行现代物流和配送的要求,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2.4 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管理水平低

相较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也较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除此以外,人员管理制度,员工绩效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3. 我国发展低碳绿色物流的对策建议

绿色物流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绿色物流战略的实施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

3.1转变观念,树立低碳绿色物流意识

作为政府,应加强对绿色物流的管理,在各种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在绿色浪潮兴起之初,要想迅速培育、发展绿色物流事业。转变传统观,将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应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和普及低碳绿色物流理念,对消费者和企业进行低碳绿色物流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绿色物流意识。

3.2 打造绿色物流系统

倡导低碳运输、低碳仓储、低碳配送以及低碳包装。通过对运输线路合理规划,缩短并精简运输线路,降低空载率,改善交通运输状况;积极采用多式联运,实现整体运输最优化,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运输中铁路和水路比重,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布局仓库及配送中心,减少货物迂流,提高物流效率从实现节能减排。积极实施共同配送,整合物流资源,减少作业量和交通拥堵。

3.3 加快低碳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首先,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与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第三,加强对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调控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与相关仓储设施规划相结合,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4 完善物流信息系统支持低碳绿色物流发展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绿色物流更是如此,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利用GPS、EDI、无线射频等信息技术为资源共享、共同配送、循环物流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减少不必要环节,从而达到节能减排,资源整合,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4. 总结

在现今的低碳时代,绿色物流将是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通过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绿色物流现有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2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历史阶段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7]发展中国家可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更多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诸多原因。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更多的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区域经济发展强烈的内生机制的促动。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扩大需求来实现内生机制的完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低碳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未来的世界将更多地采取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完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诚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实行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变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意识的强弱影响,等等。所有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和改变均围绕着成本———收益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都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9]特别是在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危机之后,这种调整和调节作用将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得以凸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助推新的产业产生,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树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理念。从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入手,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特别是注重区域经济内生机制的培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的目标,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排放等新型工业,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1]

篇3

“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低消耗、高效益、少污染产业,倡导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七彩云南’在新的时代更加亮丽夺目。”

将发展绿色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未来云南发展经济的清晰思路,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正是其核心。

2010年省两会:低碳经济声音统一

在2010年1月召开的云南省两会上,有关低碳经济的话题成为本次两会的一个突出亮点。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云南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创建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产业园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机制,抓好以一批清洁能源示范县。抓好曲靖市、玉溪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制定云南低碳经济发展纲要,争取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面对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云南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体现出的是政府对发展地方经济的深度思考。一方面,云南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依赖型和高能耗产业比重较大,有待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加以调整;另一方面,云南生物资源,太阳能等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由此看来,云南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传出的声音,而且也是社会各界的殷切希望。在两会上,许多代表积极响应政府所提出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对云南发展低碳经济建言献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发展云南低碳经济,以此助推云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九三学社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大力推进云南省低碳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建议云南应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和企业积极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着手制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行业发展规划。另外还提出了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加快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充分发挥碳汇潜力;加大我省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建立低碳领域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大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开展低碳城市和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等。

民革委则提出了《关于申请建立“国家低碳经济特色试验区”的思考》。建议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云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向中央申请“建立云南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实验区”项目并争取批准列项。建议还提出,要建立以社会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的低碳经济理念,建立云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和谐理念,强调生态道德观念,弘扬民族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神林文化、本主文化、梯田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等),建立生态道德规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农工党云南省委提出《进一步加强我省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建议云南要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调整结果,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整合项目,全面开展“九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

代表卢云涛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建议中指出,尽快成立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领导小组,积极推进《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规划纲要》的实施工作,注重科研、技术支撑及人才培育。建立专项资金,并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领导干部及全社会公众意识等。

政府主张、各派建议、代表献策,发展低碳经济,在2010年云南省两会上形成了完全统一的声音。

发展低碳经济:挑战和机遇并存

2010年,云南遭受了60年一遇的旱灾,目前灾情仍在蔓延。据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分析预测,2010年3、4、5月云南省饮水困难民众将分别达到792万人、951万人和1014万人。

这是气候变异给人们制造的一场灾难。对于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这样的自然灾害无疑会对经济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为救灾,截止2月28日,云南省已积极筹资3亿多元。虽然旱情的起因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但是这次旱情的严重爆发,凸显出云南环保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就云南所处的境况而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无疑是云南实现“绿色强省”的首选之路。

2009年,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已经初步明朗。2009年12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视察云南省时,对云南生态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发挥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巨大潜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努力增加碳汇,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碳源。

纵览云南的工业、农林业,以及新能源、生态产业等实际发展情况,在云南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呢?

工业呼唤低碳经济

云南并非工业强省,长期以来云南在工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云南工业中呈现出资源依赖型和高能耗产业比重较大,企业技术水平整体落后和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等。目前在云南,冶金,化工、造纸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仍占制造业投资40%以上。工业经济的低级、粗放、污染能源体系支撑局面一时难以改变。

欠发达的云南工业如何应对国家对工业节能减排下达的刚性指标,这既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需要也是现实难题。国家以2005年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为基准,确定各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要求云南万元GDP能耗下降17%;化学需氧量(COD)削减4.9%;二氧化硫(SO2)削减4%。为达到国家制定的指标,云南省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统一考核,进行表彰奖励和问责。同时狠抓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淘汰炼钢、炼铁、电石、水泥孰料等落后生产工艺和产能。在“十一五”前三年,云南省COD削减1.58%,时间过半,但任务还未过半。从总体上看,“十一五”前三年,单位GDP能耗虽然已经下降10%,但实际能耗仍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40%。要在2010年圆满实现“十一五”目标,特别是COD减排目标,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从目前云南工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管是为了达到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还是为了进一步推进云南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在发展工业化道路上,云南均需要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即:既要做到保护好环境,又要发展好工业。

就现阶段云南工业水平状况而言,加快大中型企业推广应用“能效对标”步伐,持续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技术和产能,当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之举和可行之措。

农、林业企盼重推低碳经济

云南是个山多地少,地理环境独特的省份。云南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4%,林业用地3.64亿亩,占国土面积的61.54%,是常用耕地面积的6倍,居全国第二位。

由于云南省近3400万人口分布在山区、半山区,92.3%的老百姓与林业发展息息相关。这就为云南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充分发挥碳汇潜力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发挥碳潜力,就是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

按照云南农林业现有的条件,结合因地制宜的农林业发展的思路,云南只要加强和改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发挥各民族自然生态理念的优秀传统,就可以走上一条发展农林业的绿色环保之路。另外,通过沼气替代薪柴、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进行木材产品深加工,循环使用等措施来实现碳替代,这些都不失为云南发展农林业经济与保护环境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清洁能源、新兴产业利好低碳经济

除了工农林业这三大重要产业,云南还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例如:云南的水电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太阳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由此发展绿色能源、非碳能源等可再生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云南在生物质能发电和生物燃料生产,包括大中型沼气工程供气和发电、生物固化成型燃料等方面也具有较好的优势,尚需很好的开发利用。

在云南的清洁非碳能源中,太阳能是最为突出的一种。云南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能量相当于730多亿吨标准煤,完全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建成中国太阳能利用重要基地。目前,云南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保有量已超过800万立方米。全省太阳能产业产值已经超过10亿元。太阳能与建筑结合,太阳能与风能干燥,太阳能制冷及热泵技术的研究水平还处于国内领先,太阳能供热与制冷联合循环,吸附式太阳能并向的研究已接近产业化水平。

另外,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云南已经得到了蓬勃发展,发电量达到7000多万KWH,年减排约7万吨温室气体的石林66MWP并网光伏电站试验示范项目第1MWP已经成功并网发电。此外,在云南各地农村已建成50多做独立运行的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约350KW.

正在研究开发利用的一项项非碳清洁能源正逐步走进云南人的经济视野,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和发展无疑为云南的环保产业,即低碳经济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低碳经济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

篇4

关键词:

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环境保护;成本;公众利益

一、低碳经济的由来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与日俱增,这反过来又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呼之欲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高技术生产方式,在提高生产效率、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污染排放总量,为社会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其中“低碳”二字意味着要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现有化石能源的消耗,切实降低污染排放总量,“经济”二字意味着要在降低对现有能源消耗的同时继续发展,这种理念现已成为多数国家和人们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势在必行。

二、绿色会计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又被称为环境会计(EnvironmentAccounting),是一种研究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间关系,并采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与损失进行计算的会计方法,是环境科学与传统的会计学之间的交叉而成的新学科。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绿色会计的重要性正日益得到凸现:传统的会计方法侧重于计算企业内部的生产与消耗,对于组织外部的损害往往忽略不计,从而导致许多企业为了单纯的、片面的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而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偷排偷放,将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公众。而在推行低碳经济的今天,通过绿色会计,能够将对环境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通过事前、事中控制,进而增进企业自身效益,提高环境保护效益,能够更充分的考虑企业生产的整体环境成本,准确核算国民经济发展的真实成本。因此,推广绿色会计,是低碳经济战略落地的重要工具。

三、推行绿色会计的阻力因素分析

尽管绿色会计符合当下低碳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推广绿色会计并非易事,可谓是阻力不断,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对绿色成本的认知不够。许多企业缺乏主动意识,对待污染的态度是能偷排则偷排,尽量少付甚至不支付相关费用,将所有成本转移至外部,这反映在会计计量方面则至多是将排污费用列入核算,对其生产经营行为导致的环境成本只是简单的进行计量,这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二是当下绿色会计理论体系仍需要完善。这也是导致绿色会计推行受阻的一大原因,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推行绿色会计体系的重要性,但由于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的复杂性,在计量和确认企业的环境成本方面仍然不尽完善,致使多数运用绿色会计的企业仅停留在环境费用处理层面,目前《会计法》和相关会计制度中缺乏与环境相关的核算、监督、披露及处罚等相关规定,使得绿色会计的可操作性打了折扣。三是人才储备不足。绿色会计涉及到会计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是交叉渗透型学科,对使用者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加之绿色会计目前普及面不广,应用程度不高,致使相应的人才培训数量并不多,这反过来又抑制了绿色会计的推广;四是缺乏对企业环境成本的跟踪审计。由于风险防范方面还没有开展绿色审计,致使审计环节缺失。

四、推广建议

笔者以为,在低碳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推广绿色会计已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推广绿色会计有着前文所述的种种因素干扰,但凡事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事物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绿色会计也不例外。针对上述几个因素,笔者建议如下:一是深入研究绿色会计体系,并运用法律保障其实施。建议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绿色会计体系的有关标准,如计量、核算等内容,并尽早将绿色会计的实施纳入会计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将绿色会计进行强制性推广,从而提升全社会对绿色会计重要性的认识,加速绿色会计的普及;二是加快出台相关的配套管理措施和规范性文件。如修改《审计准则》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增加对绿色会计的审计标准和审计内容,强制规定企业必须经过有环境审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绿色审计报告才能够有效,又比如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内部绿色审计,包括核实企业排污数据、环保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等;三是制定绿色会计人才培养战略,并加强对在职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绿色会计要想成功推广,就需要财会工作人员熟悉绿色会计的全部内容和操作流程,针对现有掌握绿色会计的人员数量较少的现状,一方面要调整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合格的会计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也要组织对现有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特别是企业财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而确保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能够落到实处,绿色会计工作能够正确开展;四是多管齐下,不断提升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如要求上市公司或经济上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披露绿色会计相关信息。由于企业的绿色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的品牌形象具有正相关性:积极推行绿色会计体系,诚实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能够树立一个负责任、服务社会的正面形象,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相关信息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注重绿色会计相关信息的质量。又比如引进激励机制,对积极推进绿色会计,并认真降低能耗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激励,并可与税收优惠政策挂钩。

参考文献:

[1]史蒂芬.肖特嘉(德),罗杰.布里特(澳).现代绿色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秀敏,姚建明.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会计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07(12):92-94.

[3]陶月英.我国绿色会计实施存在的阻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122-123.

篇5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能够与生态环境相平衡,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开发新能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可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经济性。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治理环境问题。第二,创新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对能源利用技术等的革新,提高生产效能,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第三,可持续性。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可持续,既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又保障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降低资源能耗、治理环境污染又保障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履行大国责任成为全球瞩目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实严峻。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一步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但是,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依然很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贡献率仍有待进一步加強。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我国是以煤炭为能源结构主体的国家,且需求量巨大,而提高煤炭的利用率、降低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难度较大。同时,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等资源的利用和推广需要循序渐进,资金、技术、管理等配置很难一步到位。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讲,需要实现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长期钻研,我国在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方面尚欠缺长期的投入机制。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环境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环境税制,对能源消耗所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缺乏补偿机制。现有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虽然针对资源利用进行了一定的税收调节,但并未突出其补偿能源消耗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功能,且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其环保节能的作用较弱,利用税收手段进行有效调节的目的难以实现。相较而言,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税收体系较为完善,不仅能够利用税收收入补偿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能够通过提高企业成本、利用税收调节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进行生产。

财政支持投入不足且手段单一。一方面,通过我国公开的政府预算可以看到,财政支出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金额较少,所占比例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据测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单一。在目前我国采取的政策手段中,占最大比例的是财政支出和财政补贴手段,而其他财政税收形式利用的较少,如间接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多的国家,且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但是,由于缺乏交易系统等建设,我国长期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一直都处于低端位置。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和发达国家相比,不仅起步较晚,且相关的金融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碳金融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交易平台尚不成熟,交易价格不合理。这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技术革新、发展低碳经济。此外,我国碳交易市场上的碳金融衍生品较为缺乏,金融体系发育不足,不利于多元化的投资。

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持机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贷款等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绿色金融理念。金融机构需要建立间接融资等多方位的体系支持低碳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并加大支持力度,依靠金融创新服务于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的追踪管理,从而保障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管理。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出的问题,本文对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四条政策建议:

建立和健全环境税收体系。在资源税改革和环保税推出的背景下,要加紧落实环境税收体系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提高企业税收成本的手段促进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转型,突出环境税种的环保节能的功能。同时,税收收入作为负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应成立专项基金,用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生态恢复的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丰富支持手段。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政府预算中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比例,并整合专项资金、完善资金管理配套措施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同时,要丰富利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优化补贴等支持环节,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对于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以便于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提高生产质量和绿色研发。

完善碳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衍生品。一方面,我国需完善碳交易市场,在排放权交易中加强金融创新,并积极拓展绿色中间业务,开展风险投资基金等。另一方面,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各类碳金融衍生品,如碳基金、碳期权、碳期货、碳信托基金等,丰富投资渠道,并完善相关机制降低投资风险,推动市场发育。此外,对于低碳企业上市融资,要加强政策支持,设立绿色通道,促进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绿色生产。

篇6

通州区滨水特色突出,境内分布着包括运河在内的潮白河、温榆河等大小河流13条,其中有7条流经形成境内。尤其是,在古运河核心区,这里五水交汇,成为通州以低碳建筑带动绿色新城的理想之地。

唯“绿”是图

“今年10月份,现代化国际新城第一批建设项目就要破土动工。”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岳鹏透露说。

去年,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内国际优质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将通州新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此,“国际化新城”成为新通州的定位。

于是,通州新城的核心区将从原规划的新华大街移至五河交汇处,其内将开工建设两至三个集品位、质量、低碳等特点的标志性建筑。此前,曾有消息说通州新城将建超过300米高的新地标,事实上不是。“新城核心区已经启动一级土地开发,而地标性建筑关键不在高度,而是实践环保低碳建设理念。”岳鹏说。

新的通州新城规划确定,核心区将建高度200米的星级酒店、高度达250米的企业总部和区域地标、14.7公顷的特色博物馆,以及以主题水景酒店等为一体的运河水乡区。

以运河核心区为亮点,整个通州区都在鼓励开展低碳建筑来这里“落户”。

作为通州的低碳建筑代表――北京ONE,最近就博得了不少人的关注。这个被称为“中国首席低碳养生建筑”的北京ONE,为北京首座高科技低碳“氧”生住宅,作为惟一获邀参展上海世博论坛的房地产项目,一亮相便受到业界好评。

北京ONE位于通州新华大街南侧,总体量106万平米。项目公寓区由5栋高舒适度科技“氧”生住宅组成。“为了帮助人们远离污染、健康长寿。首先,我们的公寓是一栋真正可以养生的建筑,该项目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恒湿恒温技术以及置换式新风系统使您和您的住宅更加具有生命力。”北京ONE的开发商这样表示。

此外据悉,以中国首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著称的上海世博会伦敦案例零碳馆或将落户北京通州。虽然此次通州考虑引进零碳馆主要是为了学习和引入技术,倡导低碳环保的理念,但也预示着中国城市社区发展方向出现转折的信号。

新城核心区将被打造成为集文化、休闲、文化商务休闲、会展综合服务和高端商贸居住为一体的运河北京商贸文化区。“这里将被建成一个‘白天因商务而繁荣,夜晚因休闲娱乐而繁华’的不夜水城。”岳鹏自信地对记者说。

事实上,通州新城的建设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他们也热衷于为这片区域提供“绿色建议”。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江家泗教授提出,未来的通州新城应是一个“绿色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因此,要整合新的能源技术,加强对各种绿色能源和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利用,建设新的低碳示范区,成为绿色低碳观光景点。

英国永续创新环境顾问公司总监郑一青女士表示,通州新城可以以水为主题,建设一个博物馆,展现的不仅是过去及现代的艺术,更多的是要展示动态的“未来”,人们在里面能不断看到世界最新的绿色环保理念和技术。

而来自美国波士顿的环保人士则建议说,通州新城应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不仅是在水的文化上,还应以人为本,建设水上交通系统。

以水为“媒”

岳鹏说“通州新城未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筑亲水。”

在国际新城的规划设计中,通州区将把一些特色建筑安放在水边。眼下,运河源头的源头岛,对岸的矗立千年的燃灯塔,奥体公园里正在加班加点建设的巨型体育场,一栋栋整齐的高楼大厦,以及远处一排排透着勃勃生机的绿树,东关大桥上车水马龙,已然初步构成一幅“北方水城”的画卷。

曾经,蜿蜒流淌千年的北运河(京杭大运河的通州至山东聊城段)自北向南横穿通州区,将整个通州区划分为了新城和旧城,见证了通州的兴起和几度繁荣。

“未来的运河在通州新城中间穿过,这个特点在北方城市当中是惟一的。我们有信心把运河两岸打造成巴黎的塞纳河。”岳鹏说。他进一步表示,未来通州新城肯定是现代化的新城,无论是从建筑、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包括亲水的体现――有一句词,那就是“京东魅力水城”。

这几年,新修的东关大桥雄跨运河两岸,衔接新城和旧城。桥的东侧是新城区,沿河而建的运河广场,远远就能看到8面巨大的帆影灯和整齐的绿地。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迎着大运河的晚风,漫步在广场的千年步道上,便如同在运河的历史中穿行。

周正宇认为,通州新城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低碳”、“绿色”理念。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通州建设成为展现21世纪新一代城市风采的新城市。

而以水为媒,更多的绿色、低碳元素还需要被引入和体现。

“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把生态文明作为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核心目标,生态优美、环境宜居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原科技部副部长吴忠泽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建议,城市的规划建设和产业的发展要贯穿以低碳的理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以低碳排放为主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要通过新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智能建筑,提高城市建筑节能水平。

通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元建议:“要建设生态新城,通州就要大力推进万亩滨河森林公园、核心区河流景观绿化、街道景观绿化等生态、绿化工程建设,同时积极加强区域供电、供热、燃气、电信、垃圾处理及环卫等设施建设,为新城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在他看来,通州坐拥环渤海地区加工业腹地,处在环渤海多条发展走廊的节点,京杭大运河的源头,百里长安街的东端,水绿交融,生态特色突出,又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积淀,具备发展绿色、低碳城市的基本条件。

原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也表示,应该多层次规划、分步骤建设通州国际新城。特别像工业园区,实施上一定要分步实施,认真规划。但是,人文项目,景观项目,民生项目可以优先实施。

“通州令人最向往的就是运河的发展,这条古运河使得通州有了名气。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非常注重把运河两侧最美的风光留给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千万不要在设计图上紧贴运河搞一系列的高楼,挡住运河的风光。”仇保兴说。

新城共同体

“我们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中和美国摩立特集团合作,编了城市建设低碳标准,把这个作为城市建设的规范样本,这在目前城市建设中作为规划的还是第一家,这次在土地招标中也体现出来了。”

在他看来,未来的通州新城一定是低碳的,一定是环保的,包括路面交通的问题,能源问题,中水、雨水回收利用问题,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问题等一系列,概不如此。

“这些规划,将和通州新城建设同步。把路面让给行人、自行车、和公交,其他的车辆怎么办,就让到地下,在地下连通。在市政基础设施上,我们准备采取管栏建设,对维护路面有很大的好处。我们总结比如像深圳、滨海新区建设的经验,我们是站在人家的肩膀上建通州新城,我们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岳鹏说。

通州面积912平方公里,大体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面积相当。综合通州区的地理位置及现有条件,新城的规划将达到115平方公里,未来人口承载将达到100万,其中核心区的面积是48平方公里,位于运河两岸,京哈高速等在此交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鸣指出,北京赋予通州的使命,就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示范区,要打造这三个区,就是要进一步挖掘通州运河文化底蕴,要发挥通州的水城优势,打造成运河文化和低碳绿色发展的示范区。

在空间结构上,王一鸣提出了“一道一廊和四区”的概念。“道”就是建设通达北京中心城区和天津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包括快速轻轨、地铁,也包括城际快线、汽车等;“一廊就是以运河为走廊,打造生态廊道;“四区”即打造商务总部区、现代服务区、科技创新区和休闲服务区。

篇7

低碳经济即指相关企业单位在具体的施工安排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应秉承生态利益第一的原则,努力优化施工方案以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根本目标,进而推动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稳步提升。因此,建筑企业的管理者需努力打造与生态环境高度契合的施工方案,以确保低碳经济在我国房地产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在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中融入低碳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

传统的房地产单位在具体建设环节都仅仅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在建筑原材料与技术方面没有积极革新,此外他们往往会忽略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即未能注重对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建筑的开发,这难以为人类提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同时也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将低碳经济巧妙渗透于建筑设计中非常关键,这不仅可以逐步完备房地产单位的内部构造,从而促使企业管理更加有秩序;同时它还可以减少现有的能源或资源的滥用,进而确保低碳资源的统一归并。所以,我们需合理利用低碳资源并将其与环境高度融合,其具体通过择优选择与外界气候和环境相符合的建筑地址、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来增强建筑的绿色舒适性、选择易分解的建筑材料等准则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绿色低碳性能,从而为开发低碳环保型的绿色建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低碳经济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

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自然会促使人们萌生低碳经济的想法,因此,建筑企业人员会在绿色设计方面有所创新即积极引进先进的绿色建筑原料,采纳光能或风力发电系统、安装污水收集系统等,以努力将碳排放量降到最低,但是这种环保性的设计必定会有较高的安装费用,

进而引起房价的大幅度上调,从而为消费者带来巨大的买房压力;其次还会对建筑单位的发展布局产生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如果不能保证建筑企业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而来实施低碳经济,或是建筑企业相关人员通过媒体对低碳经济建筑进行反复鼓吹,以保障建筑价格的稳定增长,这不仅可能会造成建筑质量不达标,甚至可能会阻碍房地产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低碳经济在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中的建议分析

近年来,国家也在推行绿色环保理念,各大城市的出租车逐渐被新能源汽车所取代,以减少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随之,房地产开发领域也创造了低碳经济的想法,以此通过强化相关人员对低碳绿色建筑的认知,来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所以低碳经济的创新可以促进房地产经济迈向更高的阶梯,我们有必要探究如何在我国房地产经济中更好地践行低碳经济,其切实有效的措施主要体现在:

(一)加强对房地产的低碳技术管理

伴随全球温室效应、环境损害与能源短缺问题逐渐明显,减少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已成为当下建筑部门的核心任务,由此,构建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发展低碳建筑极其重要,其关键是建筑规划设计、使用、运行、维护和重新利用全过程的低碳控制优化,如在建造环节,可以利用屋顶光伏发电技术来实现自然光与灯光照明的有效整合,还可通过建造无动力屋顶通风设备以调节风流风速并带动风机发电;同时我们在使用建筑时候,还可以通过种植屋顶花草来建造“绿色屋顶”,这不仅可以达到降温效果以节省空调电力,还能吸收大气污染物;在建筑物拆除方面,可通过有效回收利用建筑废弃物以防止二次污染。其次,有关建筑部门务必严格遵循低碳经济理念,并能结合自身的建筑发展实际,秉承经济性、合理性及适用性的准则,在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可以高效开拓并使用低碳节能资源,以实现房地产经济的长期稳步发展。首先,在材料选择方面,有关建筑单位应尽量选取对环境起积极作用的可循环原料如:建筑保温材料、多功能复合一体的墙体材料(玻璃幕墙、金属板幕墙、轻质板墙等)、吸音材料、防护材料等;在节能领域,着重采纳SHC技术,同时因地制宜地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热功性能及通风与空调系统,并结合当地外界环境的因素来使用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灯具、只能照明控制系统、节能电梯、太阳能光伏材料等;在水资源使用方面,施工人员可以巧妙安排冷却塔、节水器具、雨水收集系统、节水灌溉、中水回收利用体系等,主要通过这几个角度的低碳设计来完成绿色建筑的目标,进而为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积极完备并执行环境监管体制

篇8

二、现阶段房地产业实现低碳化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低碳的发展很重视,并且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战略往往都是走在人们观念前面,引导新的生活模式.只是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虽然认同低碳开发理念,却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步骤.根据调查,在我国约430亿m2的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节约措施.

三、低碳经济下房地产开发运行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现阶段房地产业实现低碳化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政府、房地产企业、房地产技术体系和消费者方面来提出对策和建议.

1.政府要倡导推行低碳开发房地产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必须要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方略.首先是制定低碳开发的产业技术政策、科技政策及财政支持政策,对于实施低碳房地产开发模式,应通过降低税收或增加财政补贴手段,降低低碳房地产开发成本;反之,严惩能耗高、排放大的房地产开发产品.

2.房地产企业要制定低碳战略、实施低碳开发模式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作为低碳开发的践行者不仅要积极应对低碳时代的到来,而且在战略上要有低碳开发的长远策略.在资金方面,从利润中预留出低碳开发的资金;在实施方面,要从低碳设计、低碳材料选用、节能施工技术开发、后期运营成本、低维修成本等各环节把握低碳运作模式,以便抢占先机.

3.健全低碳房地产技术体系和建立房地产低碳考评体系当房地产开发逐渐步入低碳模式后,由于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原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领域科技研发的投入不同,最后环保低能的效果也不同.所以,行业要制定相应的建筑节能规范,构建低碳建筑标准的第三方测评体系,并对建筑适当地进行节能评级与认证体系,使公众知晓,并公众根据标识积极选用低碳的房地产产品.

4.消费者增强低碳生活意识目前,消费者对于低碳生活意识还有待加强.低碳意识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也制约了低碳环保绿色建筑及相关低碳产品的推广.低碳绿色生产是低碳经济向前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是房地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开发商开发的房地产产品往往能够引导人们的潮流生活,所以要先从增强低碳绿色房地产的大众认知开始,让消费者接受低碳生活,愿意为增加的低碳成本买单,最终形成低碳生活的消费.另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对城市未来的规划发展有所考虑,在建造住宅小区的同时,应配套建设包括商业、工业、服务、娱乐及教育等设施.建筑本身要满足低碳要求,经过开发之后,再建一些连锁的低碳产品,比如居民入住以后可居住、也可工作和购物、消费,这样既节约了交通费用和上班时间,又使办公成本和居住成本减少,这是长远的效应,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有这样的远见,就能从项目的整体角度去考虑低碳节能.

篇9

一、企业现状

我公司以XXXX为主营业务,公司碳排放主要由XXXX运营、企业供暖及职工生活所产生。近年来,我公司紧抓国家环保政策落实和XXX市铁腕治污机遇期,积极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公司按股比累计投资2.17亿元,分批次完成了控股或参股的6家XXX的环保扩能升级改造,实现了封闭式环保型储煤,除XXX站使用装载机装车以外,其它站均实现了快速装车系统装车,有效降低了粉尘污染和装载机等机械设备的碳排放。二是公司所属各公司积极践行蓝天计划,均将燃煤锅炉、燃煤灶具改为空气能供暖或者天然气锅炉和灶具,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了碳排放。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企业生产耗电量大、耗油量大,下属个别单位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和重视不够等问题。

二、工作计划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正在逐渐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公司要想在新形势下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厘清思路,明确方向,把握机遇,积极寻求低碳发展之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加快制定公司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为公司“碳达峰”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二是积极推进公司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远景战略研究,把降碳作为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推动生产模式低碳化转型的总抓手;三是要持续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加强集装站绿色化改造,着力构建绿色集运体系;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企业植绿造林力度,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大气排放、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实现减污降碳目标。

三、对集团公司开展此项工作的几点建议

1.研究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和垃圾焚烧发电。太阳能、风能是目前陆地上分布最广泛、利用最普遍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从利用方式上看,生物质能源(薪柴、秸杆、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禽畜类粪便等)与煤炭、石油的内部结构和特性相似,可以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技术进行处理和利用。建议集团公司结合区域、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加大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研究及投资,扩大产业规模。

2.改造老旧发电机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议集团将本系统有关单位设备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的老旧发电机组更新改造,降低运维成本、安全隐患和碳排放。

3.整合铁运资源,加大“公转铁”力度。我市煤炭年产量超过4.5亿吨,除小部分以发电等方式就地转化以外,大多数都以公路运输方式销往全国各地,铁路运输量不到2亿吨。针对公路运输煤炭单车运量小、能耗大、污染大的实际,建议集团公司将系统内煤炭外运工作交由我公司统一以铁路集运方式销售,这样不仅能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增加效益,并且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

篇10

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

(二)我国的低碳金融服务业务的准备不足

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低碳金融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类的利润幅度、利益空间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没有优良合理的安排好银行业的人员分配、公司治理、机构配备的各方面的情况。低碳金融业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套的风险包括社会风险、环境风险、科技力量风险、国内市场化的风险及一切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比重仍小

目前,在绿色信贷方面,中国主要倚重的是绿色信贷银行公司,很大范围的体现在银行上。银行不断提高的绿色信贷利益在银行业的信贷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是较低的,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是绿色信贷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的不乐观。目前绿色信贷仍然较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缺少专业的相关人员,绿色信贷的产业项目标准和指导目录仍然不明确,无法去制定金融机构内部的考核评定办法和无法细则化。

国内银行业发展低碳金融的完善建议

(一)加快建立与低碳金融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金融企业的相关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没有制定出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目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我国虽然大力宣传赤道原则,但是效果欠佳,金融企业对此回应甚少。所以,建立健全的低碳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使之体系化是当务之急。在现在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贷款人的相关义务,科学审慎的评判金融企业的环境社会问题。同时,对社会环境的评估报告去参照赤道原则做出相应的更改。

(二)完善低臌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低碳金融业务要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现在,银行业的产品相似和一些规则制度的相近,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活力不足,银行准入的不完善,在市场竞争中让银行之间竞争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显然是力不从心。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在推动低碳金融发展中的意义得到证实。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的完善对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积极地作用,低碳金融普遍得到公众的认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篇11

促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2年前三季度,在“低碳金融”支持下,大兴安岭地区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项目试车成功,木制别墅、实木地板等终端产品比重大幅提升,林产工业实现产值15.8亿元,增长22.7%,精深加工产值比重达到79.4%。新增绿色(有机)标志使用权产品55个,继续居全省各市地之首,绿色食品业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增长30.2%;兴安北药业、特色养殖业实现产值3.3亿元、5.4亿元,分别增长5.7%、20.1%。在接续产业强力拉动下,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39.0∶14.3∶46.7,调整到目前的40.7∶19.4∶39.9,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存在的主要问题

低碳中小企业融资虽有缓解,但总体依然困难

从贷款余额上看,低碳企业贷款余额同比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从贷款覆盖面和占比来看,总体依然困难。截至2012年前三季度,全区共有低碳企业387户,金融支持94户,仍有75%的低碳企业急需金融“补血”。主要原因是大兴安岭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低碳企业金融支持政策还面临诸多掣肘,主要表现在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少、担保基金规模偏小、基金保障能力较弱、企业诚信度欠佳等方面,直接抑制了低碳企业融资。

低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可抵押物不足,自身经营管理粗放,融资担保的风险较高问题

大兴安岭地区低碳中小企业一般组织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下、经营管理粗放,很少使用汇票、信用证、保理等现代结算工具,对新型动产融资担保业务也缺乏了解,造成融资担保业务进展缓慢。再加上企业财务不规范,提供的动产担保物透明度低,登记真实性差,尤其是部分低碳企业提供的一些动产担保物如存货、半成品、成品、原材料等价值变动大,后期管理难度大,提高了银行融资担保的风险。

银政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沟通联系机制仍待加强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银、政、企联系机制通过银企对接会、金融专报等形式不断得到加强,但当前银、政、企联系机制仍然存在常态化不足、信息交流不深入、不全面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这些方面的工作。

相关建议

认真落实低碳经济信贷政策,促进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各金融机构要努力提高对低碳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探索无形资产质押、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符合低碳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开发及推广工作。要加强对市场前景好有潜力的企业的培育,提供专业金融顾问服务,扶持低碳企业增强竞争力,切实加大对低碳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篇12

1.低碳旅游发展的必然性

作为一种最为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很多人将低碳旅游归纳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旅游活动,也就是在开展相应旅游活动的同时,将碳足迹和温室气体排行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得旅游与社会经济和公共环境效益处于一个同等的高度上。笔者分析,低碳旅游的方式是可持续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低碳旅游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与传统的旅游相比,低碳旅游突破了以往纯消费、纯损耗的模式,它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优化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降低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促进旅游模式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2)低碳旅游将在旅游者、交通和资源三方面进行突破,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注入减少能源消耗的理念,譬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其鉴定的指标清晰明了,具有广泛的发展范围。(3)从实现的手段分析,低碳旅游的手段重在“维持”和“保护”,在开发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将遗弃的资源再回收,实现局部可持续发展,既不加重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还能够创设低碳的环境,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2.低碳旅游的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旅游行业引入低碳旅游理念之后,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使得旅游低碳模式更具市场的空间和潜力,其他发展的前景也越具可观性。首先是我国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旅游类型多种多样,可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随之我国内需的扩大和相关结构政策的调整,低碳旅游可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损耗,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扩大内需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其次是在我国居民收入提高之后,旅游行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如果单单依靠传统的旅游方式,将会使得旅游资源被不断消耗,因此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开始倡导自然和谐的理念,低碳旅游也将应运而生,在相关政策的倡导下,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具发展前景的支撑。再次是低碳旅游以生态文明的姿态出现,超越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形成高效循环的产业体系,另外,低碳旅游还通过资源节约机制的建立,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开发机构,实现旅游行业可行配套体制的全面建设。由此可见,低碳旅游的发展从单纯的旅游领域升华到生态文明的高度上,缓解了旅游行业与自然资源进展的局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结构调整,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3.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措施

3.1低碳理念推广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循环经济讲究的是资源的内在发展,低碳旅游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倡低碳消费、绿色保护和回收利用等理念,作为低碳旅游的执行主体,旅游单位要在旅游者旅游的过程中,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改变以往旅游过度消费和损耗的模式,譬如旅游饭店、景区、商场等方面,一方面是倡导节能和减排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是为旅游者提出环保消费的建议,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政策措施方面,我国相关的旅游行业部门和主体要予以积极的配合支持,创建合作模式的联动机制,各县区的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创设有利的宏观旅游环境以及内在调整机制,为低碳旅游的健全发展提供政策条件,也能够快速引导公众参与。而事实上,无论是低碳理念的推广,还是政策措施的扶持,都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作为指导,促进环境的优化和提供人文的关怀,激励和引导旅游主体参与低碳旅游的建设。

3.2建设低碳旅游设施

为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笔者建议纳入“筹资渠道、合作方式和经营发展多元化“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低碳旅游开发发展当中,譬如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建立和健全低碳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在综合考虑旅游环境质量、容量和承载力发展的基础上,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措施,形成内外兼修的旅游发展模式。在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的同时,笔者认为还有必要融入以下三种旅游低碳模式:首先是景区环境卫生的加强管理,目前的旅游景区很多环境死角没有进行清理,降低了旅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因此,进行定期的清理,譬如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可以减少垃圾的污染,为了减少环境卫生清理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要鼓励景区周边学校学生为景区进行义务清理,在与学校交流的同时,将低碳理念也融入到学校当中。修葺损坏的卫生设施,要增加垃圾箱等配套设施。其次交通方式的选择也要鼓励低碳化,譬如选择铁路、公共交通、环保型骑车、步行,尽量减少自驾游,在某些景区限制自驾车辆,以减少自驾车辆产生的含碳量和气体排放量。最后是减少一次性旅游用具,譬如瓶装水、袋装食品等,鼓励旅游者自带水果和食用当地的应季蔬果,以减少大量的资源消耗。

3.3旅游人才的培养

低碳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发展的潜力,但其发展最终需要大批的专业性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为了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旅游人才,笔者建议通过开展旅游院校、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等模式,加强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研究,将相关的规划研究落实到人,为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旅游行业体系需要进行调整和健全,鉴于低碳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要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和配套设施,取代以往损耗性的旅游模式,促进低碳旅游尽快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