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1 16:12: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实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文件,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本人根据多年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了解和研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结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试着对农村学校体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也能向素质教育方向很好的发展。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只图于表面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好多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地位不高,认为它不是主干课程,可有可无。或者说,平日开口闭口说重视,真正操纵起来困难太多,什么资金困难,场地有限,器材太少等,都限制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全面开展。因此就有:说起来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
2.现阶段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目标不够明确,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由于学校体育理论的落后,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当今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差异,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混淆不清。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质教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等等。这些观点过于简单化,把学校体育弄成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锻练,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误区。身体素质仅是体育教学中一种简单的练习手段,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的全部,只有体育素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融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于一体,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素质教育相一致,共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我们有不少体育教师习惯认为只要专业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排球也有两下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人师表不严,举止仪表不端庄,语言行为不够谨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这些问题困扰了体育教师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当前在农村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但是,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单调呆板、内容陈旧,方法与手段简单落后,考试标准过死,考什么教什么,为达标而达标,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就这样简单重复、周而复始,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因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设想
1.转变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素质教育也推广了好多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担负起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全民健身协同起来,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这是体育教育思想认识的升华,更是教育本质观念性的变革。另外,学校加大对体育资金投入,添加必要的体育设施与设备,这对学校发展有利无弊。
2.明确学校体育目标,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由于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培养目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相配合。现代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体育工作的环境、氛围。
3.开发资源,激发潜能,师生共进。“引进流行时尚教材、挖掘地方特色运动、发动自编自创内容”,目前,全国各地已掀起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潮。像江苏海安的“三门球”、湖北武汉的“台式排球”、安徽蚌埠的“毽球”及“沙包垒球”等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运动项目,很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欢迎。农村教师要以身作则、因地制宜、发明创造各种切实可行的体育器材。
4.加大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农村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精神,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
新的课改教育理念已走进课堂,它给农村中小学孩子带来的改变是:勇敢、顽强、自信、自制、灵敏、果断、冷静、豪爽、开朗、热情与热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我们农村学校体育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此外,随着新历史时期的不断发展,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又对培养我国21世纪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教育思想理念,主要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学生培养成21世纪高素质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切实加强体育课的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切实加强体育课的素质教育呢?现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切实加强体育课的素质教育进行简述,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一、着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般情况下,身体素质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机体能力。
要想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首先就应当想方设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此,体育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开展的体育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水平,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中都能学有所获。
2.在不同的体育教学环节当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能够考虑到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水平。
3.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应用各种体育锻炼方法,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免学生出现运动伤害。
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化学生遵守纪律的思想
要想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组织纪律性。具体来说,体育教师应当做到:
1.体育第一节课要重视课堂常规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遵守课堂常规的意识。
2.体育教师要重视队列操练,强化组织纪律性。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在统一的口令下,动作一致,整齐划一。长期对学生进行队列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度组织纪律观念。
3.在体育课中组织比赛、组织训练时,体育教师要讲清规则,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4.体育教师要利用学生从众心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最佳时机。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恐慌、害怕等心理进行及时的发现、分析和处理,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适当降低训练和练习标准,逐步增加练习难度,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指导,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2.适时增加练习难度,使用激励性话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和失败的毅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开展启发诱导的教学活动,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根据学生的体育水平、爱好、性别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团体,为他们设定具体的训练目标,让学生自行设计训练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培养学生的各种品质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依据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各种优良的品质。
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适当的体态语提醒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
2.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激励竞争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在采用激励竞争法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享受比赛成功带来的喜悦,也要接受暂时的失败,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
3.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整理体育器材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爱护公物的习惯。
总之,在体育课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此,体育教师要想方设法切实加强体育课的素质教育。
一、客观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
1、客观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它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长期形成的一种教育工作机制和教育观念,它的代表即是“考试”这个教育考核评价方法,考试作为基础性知识的考核办法无可厚非,这种考核评价直观明了,整个操作比较简单易行。然而,也就是这简单明了,极易产生教育过程中的惰性思想,进而以偏概全,形成应试教育这种机制和观念。在这种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提出“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针对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
既然“素质教育”是针对旧的教育机制、观念和教育考核评价方法提出的,我们就不能用这一词语的基本意义来确定它的具体概念,而应把它放入教育这个大环境中来理解。因此,本人认为: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概念,任何对它的解释都有失偏颇,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要求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来促进现行教育体制“归本正源”,服务于教育的目的。如何具体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呢?其实,我国《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想,这也许就是对何谓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好回答。
2、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及其考核评价机制简述
通过以上对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就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而言,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素质,即理想信念、政治修养、道德素养、法制观念、意志情操和兴趣性格等;二是专业素质,即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三是人文素质,即文化知识等的继承;四是信息素质,即获取信息的能力;五创新素质,即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六是身体素质;七是心理素质等等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和发展性主要体现在“知和行”的统一,亦即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是基于高校图书馆参与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应给予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话语权,而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贯穿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丞待研究。
二、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曾说:“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作为已经拥有自己图书馆的高校,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课堂之外,首选应该就在图书馆”。事实也告诉我们,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中心,与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并列被称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其优势和作用是其它机构无法代替的。
1、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大学生全面教育提供了“新阵地”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主要有:一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二是高校图书馆具有及时的信息资源优势;三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优良的物质环境优势;四是高校图书馆具有自由的学习氛围优势等等。
高校图书馆的这些独特优势有助于学生从封闭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通过丰富的馆藏资源,在优良的环境中,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自觉的接受教育。图书馆属于开放式教育,它可使大学生开阔视野,获取全面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2、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发展契机
我们知道,高校图书馆做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和情报两大职能。然而,长期以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这个辅助的认识和现实弱化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致使高校图书馆的潜在功能和教育职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用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展。面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本人认为:图书馆的教育作用势必、也应该被凸显出来。然而,高校图书馆必须提高认识, 跟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更新落后的办馆观念,树立图书馆的知识形象,开拓创新,从“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辅助职能中解放出来,理清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全面服务为抓手,利用多种途径,拓展图书馆的职能,强化教育职能。
三、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教育职能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教育职能有:
1、思想道德教育职能。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缺乏教育载体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然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图书馆,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2、专业知识教育职能。图书馆的专业知识教育,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延伸、丰富和对比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课堂以外的综合性知识,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教学科研服务职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4、信息素质教育职能。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职能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知识,掌握搜集、获取文献情报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接触新事物、了解新思想、扩大知识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四、增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
增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这是建立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前提,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认为增强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转第63页)
(上接第143页)1、实现观念上三大转变。新形势下,图书馆应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思想上要与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接轨,实现观念上的三大转变:一是图书馆建设由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文化内涵建设的转变;二是图书馆的模式建设由传统型图书馆向学习型图书馆转变;三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由书本管理向信息管理、知识整合的转变。从而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推行。
2、加强馆员自身教育与培训。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高校图书馆员是各类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是完成信息技术咨询的服务员,更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因此,要注重高校图书馆员的教育,提高馆员服务素质教育能力。图书馆员的教育,实行系统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力潜能得到挖掘,形成一个积极的、学习的、合作的、上进的团队。保证图书馆各项教育职能得以实施。
3、完善图书馆硬件建设,优化馆藏结构。图书馆硬件建设和馆藏建设是图书馆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在内外部环境上要美观典雅艺术,在布局上要科学规范实用;图书馆的藏书结构要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指导,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及时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文献载体,科学划分图书资料的馆藏比例,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开设电子阅览和多媒体阅览等,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优美、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各项活动有秩开展。
4、建立读者组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读者组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图书馆的信任与感情,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有利于引导学生们读书、学习、研究和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热情。图书馆在整体管理上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在工作中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同时,利用读者组织采集读者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帮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不断完善自我。
5、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系合作,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不是那一个部门的事,它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联动。图书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系,有利于掌握学校的教育动态、学生的精神动态;图书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合作,有利于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总之,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切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反复探索、实践、总结,才能形成新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桂香.浅谈21世纪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
[2] 曾宪丽.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长春师范学 院学报.2007(2).
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因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浪费大量自然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也以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各国逐步形成共识,积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以环境教育作为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关键性举措。高中生物教育也亟待有效纳入环境教育,因而必须在将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及相关内容融入到高中课程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环境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生物课程的要求
高中生肩负着保护和维护环境的重要责任,但是,如今高中生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对保护环境的兴趣不高。所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育下,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精神态度,积极强化创新思想,提高自身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理解科学的内涵,掌握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有准确的把握,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二)有利于素质教育
培养素质教育,能促使人们的道德水平、知识水平、身心素质等都得到提升,素质教育是一门基础性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在初级教育到中级教育的整个过程的始终。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具有至关重的作用,而高中阶段属于一个过渡阶段。环境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融入环境知识,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知识与技能,基于正确的思想观念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平,而环境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充分体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在高中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纳入环境教育也十分关键,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融入环境教育有利于推动发展素质教育。
二、高中生物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方法
(一)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这一阵地中能将概念、原理、知识与技能传递给学生。适当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课堂中,能促使学生对环境教育理论部分的概念有个整体的了解。例如,简述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列举各个生态系统;阐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解释生态系统有效的自我调控能力。比如,一条河流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有万万千千的生命存在在这个系统内部。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实际上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生物链,如果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灭绝,进而导致其余两类物种的彻底消失。河流自身有净化的功能,污染程度较轻,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其自身能完成清洁净化,然而这个污染必须掌握一定的度,若污染过度,则会严重削弱其自净系统的功能,河流不可能再恢复到以前,会严重污染河流中的生物和植物,人们食用的水产食品也会出现问题,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命。
(二)生物实验法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能积极地进行举一反三,基于学习继续良好地运用,因此,在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和了解生物知识和环境知识的基础上,使其了解生物知识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并积极思考,运用已学知识使自己想法成为现实。此时,教师可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动手实践,指导学生到生物实验室验证自己的想法,经过试验让学生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在对“光合作用”这一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经过亲身实践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先将绿叶撕成碎片,接着添加石英砂、无水乙醇、碳酸钙等物质,再对其进行研磨,获得最后的提取物,接着继续做光谱实验,经过实验现象验证绿叶组成成分与比例和课本所述相同。在此期间,能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机理:光能经过绿叶中的哪些转换,绿叶吸收何物最终形成何物。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人们的生活受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思考,并思考当前严重的大气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生活实践法
教育效果的成功不但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而且必须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周边的环境,接着结合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生物学科的内涵,帮助其将来进一步学习生物知识。比如,高中生物中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这一知识热菔保教师先使学生了解该工程时当前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兴趣,积极搜集与了解有关信息,进一步对这一工程的利弊进行探究,最后总结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如果个别同学有心,则可以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了解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水稻的异同点,转基因水稻产生的初衷是为了防御害虫,还未能达到良好的长效结果,导致后期应用农药来防治害虫更甚。因而使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不足有更深的了解,充分意识到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性,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在保证对自然不产生危害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需求。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习环境知识与理论知识,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视角,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环保观念,还能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针。所以,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积极融入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并具有战略性意义,是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并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学体育 体育教学 竞技体育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以来,学校体育也因其多功能性也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但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各地因对体育教学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致使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几个常见问题展开讨论。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功能被忽略
因长期受制于应试教育,学校体育仅被作为升学考试中一项加分的工具,而其所占比例较小也使得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不被重视,其各方面积极的作用也一同被忽略掉。
(二)将体育教学活动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
体育活动本身竞技性较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也大多对学生进行竞技技术技能的传授,同时将各类体育竞赛的比赛结果看作是教学质量与收效的衡量标准,而这样看似公平的衡量标准实际却是极不公平的,在体育竞赛中出类拔萃的学生毕竟占少数,而大部分学生的水平与进步却被统统忽略,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也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与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如果一味以体育竞赛来衡量教学质量的话,不仅过于片面,也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实施已有几年时间,但我国部分地区在体育教学目标制定方面仍然不够明确,大多仍以应付考试为主,揪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体育教师以及学校对素质教育要求没有做过深入的探究,不愿对现有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如长此以往不做改变,将很难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较高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四)教学模式太过老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到教学模式,我们主要是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素质教育实施以前我国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无非是灌输、填压法,无论学生的理解吸收程度如何,教师都一味按照自己早已习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复一日重复枯燥的训练,而没有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没有利用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收效甚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且由于体育教师本身不够重视,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较为盲目,除对学生进行考试内容的单调训练外,大多时候采用放羊式教学,即让学生自由活动,也完全无法达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五)体育课不被重视经常被挤占
长久以来,音、体、美被统称为副科,我们往往将其理解为不重要的科目,且不仅仅是学生这样认为,就连学校和老师也对这样的理解毫无异议,也正是由于这样错误的理解使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体系多年来不受重视。在大部分地区体育课时被挤占的情况较为普遍,考试前,文化课需要更多的复习时间、文化课有问题没有讲完等都成了体育课被挤占或是取消的理由,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将直接减少了学生进户外运动的时间和机会,长此以往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偿失。
由于体育考核分数占升学总分数的比例不大,各地习惯性的将体育课归为副科,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部分学校甚至会认为,体育课的设置完全没有必要,只要在升学考试前对学生进行相应考试项目的训练即可,多余时间可用来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多地都会出现校内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甚至不设体育课的情况,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场地等更是严重不足
二、相应对策与建议
(一)深入研究开发体育更教学多的功能性
体育教学因其本身具有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较之其他科目有着更多的功能,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对体育教学多元化功能的探究与总结。首先:体育教学具有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众所周知,通过正确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这点是无庸置疑的。
其次,体育教学可以舒缓沉重的学习压力,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不断深入,但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仍旧没有办法摆脱沉重的升学压力,迫于来自家长以及各方面的压力学校不得不在学习上不断向学生施压,如果学生在这种高压下长期没有发泄的途径,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升学分数中所占比例较少且趣味性较强的体育课就成了舒缓学生压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体育课因其在教学方法与内容的选择上较之其他科目单一的课堂模式来说灵活性较强,因此也更容易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氛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类对小组合作要求较高的小比赛,并通过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正确竞争意识,也可通过在教学活动与训练中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减运动量,一来可以使学生在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时增强其自信心,也能在增加运动量时锻炼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承受能力,使其在走上社会后更好的适应环境,终生受益。
(二)明确认识体育教学避免体育教学竞技性过强
素质教育要求,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不再是为达到考试要求而对学生进行无休止的训练,亦或是错误的理解了体育教学的含义,将过多的竞技性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以素质教育要求作为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使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勇于尝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与内容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传统的填压式教学很明显已不再适应素质教育这个大环境,也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学习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勇于尝试和开发更多的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新型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当然任何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主导作用,防止因掌握无度而使学生跑偏的情况出现。当然,教学内容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考试内容或是教材大纲,体育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使学生时刻对体育教学活动保持兴趣,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同时进行一些灵活的变动,双管齐下相信体育教学质量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四)努力争取,确保学生体育课时间不被挪为他用
体育课时被挤占,相信是因为大部分地区和学校还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体育教师应努力争取。首先,体育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是否愿意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中最直接的受益是什么,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之间应有更多的交流与探讨,深入挖掘出体育教学更多潜在的功能,并将调查结果提交到学校或相关教育部门,使之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教育部门应加大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升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等都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体育教学因其本身的特点较之其他科目更有处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都应逐渐重视起来,加大对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包括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施场地等,为体育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6(04).
[2] 杨贵仁,刘国永,季克异.中小学场地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研究实验总报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6(03).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通过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及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是指“素养”,是指这种平时养成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简单地说,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养成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如何加强养成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段话指出了加强青少年基本行为准则培养,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而青少年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任务在学校,因为学校的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基本道德素质抓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所阐明的“八荣八耻”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学生,我们还应当始终长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必须从这些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的培养抓起,要求他们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将这些规范作为自己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着眼于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际,从切实可行处抓起,才能逐渐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层次和水平。
(2)道德规范、准则的要求要有可操作性。
道德规范、准则要求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这是养成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青少年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知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品质。因此,我们应着重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使得青少年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3)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寓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养成教育尤其强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为此,应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青少年普遍参与,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应该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自觉参与中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家庭、学校和社会凝成合力,共同做好养成教育工作。
在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形成其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血缘上的联系决定了家庭德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具有德育内容系统性、途径方法综合性、德育管理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德育活动中使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内容理论化;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识别、抵制和消除社会、家庭中不良因素的能力。学校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地把养成教育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抓紧抓好。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和单位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青少年道德养成,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建设有利于青少年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5)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并辅以必要的法律手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靠教育,也要靠制度、纪律和法制。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规范、守则等在实践中的落实,为整个青少年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青少年道德养成还必须始终注意利用法律对其行为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因为法制是推进道德建设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证,而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约束是绝对必要的。
三、我院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院始终围绕“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中心,目标明确、常抓不懈,为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人格+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1)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引入养成教育。
从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在为期近十天的入学教育和军训期间,学生要学习学院专门编订的《学生手册》、《学生安全手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思想上绷紧养成教育这根弦,同时参加队列训练、内务整理、野外拉练等军事训练项目,从行动中落实养成教育,养成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上好入学第一课。
(2)以一日常规为抓手,融合养成教育。
系对班级的考核以及班级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一日常规为抓手,内容涉及遵守作息时间、遵守课堂纪律、爱护环境(教室、宿舍、保洁区)卫生、文明礼貌用语、爱护公共财物、团结互助等多方面内容。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利用班会、周记、个别谈心、亲手做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他们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们很快就适应了学院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维护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激活养成教育。
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深化养成教育。平时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网站、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报道校内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等。还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举行“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对宿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干净整洁,而是要突出宿舍布置的文化品位和宿舍成员的文化素质,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逐步达到这个要求,同学们就在创建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自身养成教育的要求。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更是学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他们通过书画、美术、摄影、演讲、朗诵、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文艺才能,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以“三自”服务为契机,深化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综合竞争力。学院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大家,以自己的高素质来感染大家,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滋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会来协助搞好学生管理;通过学生评议会等组织来帮助大家解决矛盾,促进团结等等。
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校德育的核心就是养成教育,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张树臣.本能教育论.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54―01
高中语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关系着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下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开放型教学在高中阅读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本文主要对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简述
开放型阅读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阅读教学的理念、目标、模式、评价等各个方面,其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既继承中国传统阅读教学的精华,又汲取改革开放以来阅读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加上学校自身的阅读改革实践,自成体系,使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学习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型阅读教学,更能够发掘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要求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开放型阅读教学要注意的几点要求
1. 注重情感熏陶。在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是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要选择思想积极向上的爱国故事、民族英雄故事进行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提高其民族情感,净化其心灵,升华其道德情操。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积极体会英雄的民族情感,从而激发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心理的形成。
2. 注重文学鉴赏。在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筛选阅读作品及阅读材料,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多种题材、多种文学形式的接触,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能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学素养。文学鉴赏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阅读并不完全等同于鉴赏。文学鉴赏更注重感受和理解,是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受到艺术感染,体会其中思想,形成完整的思维和逻辑判断,通过对作品形象、内涵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因此,要在阅读中注重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注重语言表达技巧。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就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学实践中,在阅读的同时要注意培B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学会怎样运用语言,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与人沟通,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能够提升其写作水平。
三、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对中学体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是这一改革的核心。高中体育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重任,要求教学工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思考,同时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更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素质体能训练是新课改下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体现,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素质体能训练的作用
素质体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本质的不同,它强调的是通过运动量的提升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而不仅仅是加强体育技能的培训。首先,素质体能训练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这是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素质体能训练的直接作用。由于高中课程的紧张。学生的学习负担重,没有一个良好的体魄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素质体能训练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素质体能训练要求学生进行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养成有规律的锻炼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采用素质体能训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
2、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素质体能训练的策略
尽管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采用素质体能训练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作用,但在目前的高中体育课上,由于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有效地转变等问题,素质体能训练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运用,其作用也没有得到明显发挥。在高中体育课堂上,虽然教学项目有一定变化,但教师依旧以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为目的,而忽视了对学生体能的训练,致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针对此种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旨在使素质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运用。
2.1加强素质体能训练需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学内容
为激发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调整课程的结构,改进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身体素质。例如,删去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体育项目,增加一些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内容,如游泳、羽毛球和旱冰等项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面对这些喜爱的运动,学生会主动加入到训练的队伍中。在锻炼体能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习到某种体育技能,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培养合理锻炼和自我保健意识。
2.2加强素质体能训练需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求在体育课堂上将学生视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通过启发式教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课堂中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倡创新教学,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勇于探索趣味性、娱乐性更强的体育教材和教学方式,对相同的教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
2.3加强素质体能训练需变革评价考核机制
On the Several Opinions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Fu Zheng,Liu Ling-yan
【Abstract】With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depth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a bold attempt and explor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of languag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with some success,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to a certain extent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years of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however, found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iscuss these two aspects.
【Key words】Primary language; Improve
素质教育提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力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等。近二十几年以来,素质教育改变了死板、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不可否认在教学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1.出现的问题
首先,脱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片面地认为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贴近素质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启蒙后的初始认知阶段。紧扣课文的趣味性课文导入、巧妙的过渡以及简洁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貌似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为完全脱离教材的跑题,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懂得,所有引入的小故事、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为教学服务,为了让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群体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脱离这个目标,就成了逐末舍本,长远而言,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另外,在本人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发现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即对小学生课堂知识能力要求过高。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我已经在文章中简述,对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要求过高,无疑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心智发育不全面的小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也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对本科目的疏离,甚至偏见以及恶性循环,如此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越俎代庖,“以生为本”成为空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小学课堂平均80%-90%的时间都被教师掌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去看待,毋庸置疑,其间有不少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使其有基本的认知框架为深层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要通过启发式学习为其提供思考的方法和途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的途径才是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填鸭式的教学代替启发引导,错失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三,对“快乐课堂”的误解。近几年教育界提出了“快乐课堂”的理念,推崇自由、合作、高效的课堂环境,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这对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气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放任学生活动,单纯追求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
比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引导,就像一部影视作品的编导人员一样,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主题展开。切不可把快乐课堂变成混乱课堂,降低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忽视活泼的气氛、严谨的课堂纪律以及教学内容三者的统一性。
2.有效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教材,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善于总结教材信息,了解熟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隐性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如,坚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乐于助人等等。在引导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能通过导语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另外,除了对教材了如指掌,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等等,以此为基础从众多知识中选取与小学生阶段认知能力相契合的知识扩展。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隔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 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 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美术、动画等多种方式于一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立体感,是学生容易体会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描写景物较多的课文,仅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绘难以呈现出文章蕴含的美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赵州桥》一课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讲解,作为教学辅助。赵州桥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历经1400 年之久,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直观的认识。当然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主次,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使多媒体的动画、影片等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德行,在精神思想的成长方向上给予指引,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与课程重要性相反的现实状况,诸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学生不感兴趣等现象从而造成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初中品德课教学探讨自己的看法。以期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改进与发展。
一、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政治修养,处处为人师表,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首先,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思想品德课理论观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一个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实践精神,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使课堂焕然一新,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积极加入教师的教学活动。最后,作为政治教师,能够以德服人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教师自身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提供道德的标杆,通过高尚的言谈修养来影响学生。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克服不足,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尊重信任学生,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特别是要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信手拈来一些风趣充满哲理的说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心悦诚服,从心中认可这位教师。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离不开创新,而教学创新离不开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教学创新的着眼点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旨,要加深“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年龄段、性格成长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讲、视、听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形下学习知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的直观形象,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再如实践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无疑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教育意义。如“体验生活变化,领略现代文明”及“和谐社会”等教材内容的讲解,便比较适用实践教学。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宗旨,以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为方向。“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如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初三阶段的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实施关系,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当我们在学习有关“积极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内容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播放各种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配上悦耳动听的内容讲解,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也能帮助学生们深刻认识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科学习的热情。
一、概念诠释
分层次教学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智力、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个性化基础教育模式。分层次教学包括差异分层、异步分层、分类分层、班内分层等多种理论,这些理论的研究实践有利于教师提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加速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把兴国重任系于科教,素质教育成为国内教育者们探索新方向的时代,分层次教学模式也就更被国内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践者们所重视。
二、分层教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分层次教学模式有着漫长的演变历史、丰富的变化形态,以及更趋个性化和科学化的理论及实践现状。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德国就开始普遍采用能力分班(组)分层教学形式,此后,如文纳特制、道尔顿制等个别化分层教学形式亦纷纷出现。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国外对分层教学思想传播十分广泛,并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个别化分层教学,近些年已经成为西方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个别化分层教学包括个别规定教学、个别指导教育、按需学习计划、非指导性教学等,其中“掌握学习”是目前美国小学最常用的一种分层教学方法之一。除西方之外,日韩也在分层教学实践上有所建树,如1996年,韩国提出实现教育个性化的主张,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标准的教育课程。国内关于分层教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中孔子就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家。他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然而内分层教学的实践却晚于西方,其实践是20世纪初,西方分层教学法经由日本以及其他途径传入后开始的,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民国初期的学业成绩分组实验;20世纪20年代初的弹性编组实验;20世纪30年代末期标准多样化的分组实验;1977年恢复大学招生考试后的能力分班;1991年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分层递进教学主张。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几乎国内所有省份都有分层教学实验学校及研究课题组,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成为我国小学改革的重要模式。但目前,分层教学在我国还需要运用相关理论从方法和策略的角度做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避免机械的、为了分层而分层的做法。分层教学的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以便提高学生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服务社会。
三、分层教学理论的应用及实践研究简述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提出:“教师应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适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的是全体统一班级授课,这种授课方式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疑阻碍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学生来源、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运用传统的体育组织方法进行教学,很难解决一些学生“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却“吃不了”的问题。因此,在当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推进的差异化教学思路。但是这种教学思路具体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进一步开展差异化教学的研究,探索出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鉴于此,我建议我校应参考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理论及实践成果,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开展“差异分层”教学法的研究实验。该实验的对象为我校全体小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为总体目标,以突出素质教育的特性为依托,此课题划分为三个子目标:即基础阶段――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爱好,初步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发音、单词等;提高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基础层次上有所提高,如:填词、造句等;特长形成阶段――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英语特长,如:诗歌朗诵、情景对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