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02 16:56: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

篇1

十年来,在中央西部发展战略驱动下,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西部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原因,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少数民族多,教育、科技发展滞后,干部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西部发展的速度。对此,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提升西部的教育水平

继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强师资的引进。在发展西部教育中,中央对西部的教育拨款应在以前的基础上加大,西部各省、自治区也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控,特别是那些处于边远落后的地区,要把增加的教育经费落实到实处,通过监管,确实把这些资金用在学校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等教学设施建设上,改善和提高西部学校的教学条件。

在引进师资上,由于西部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较差等,难度较大,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一方面要用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那些有志西部教育的热血青年献身西部,另一方面要给予物质待遇的优惠政策,确实把那些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西部,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教育师资馈乏的局面。在引进的面上,可拓展范围,面向海外、国际,把那些知名的、优秀的教育、科研人才,引进到西部,增强西部教育的发展。

大胆实施移植教育,从根本上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为了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国家教育部和各有关部门曾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援助西部的教育,利用东部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与西部各地区实施对口支援、联合办学;许多高校给予西部优惠政策,增加招收西部的学生的数额等。但西部与东部教育相比,除了师资和教学设施外,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落后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要进行创新,进行教育资源移植的措施。

通过教育资源移植,完全可以把教育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著名的国家级示范中学移植到西部,在西部各省、自治区定点,结对建立分校、分部,把东部先进的教育机制、优秀的师资直接注入到西部,提升西部的基础教育水平,提高西部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

加速高新技术发展,拓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西部的产业结构。在高新技术发展上,一方面,要用高新技术促进西部原有产业的优质化,如用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来提升西部畜牧业、矿产开采、加工业、能源等产业的产能和效益,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改造创建西部的新制造业,打造西部产业特色的品牌。另外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这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对这些旅游景地进行注入、打造,提升这些旅游景地观赏层次。要对西部更多的产业、产品注入高新技术含量,使原西部的产业类型向高新技术型转化,达到品牌化、效应化,使其更好地走入国内、国际市场。

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上,国家要给予各方面优惠政策,西部各省自治区根据所处的地区特点,发展有自身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如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可以发挥西部地理环境优势,利用西部区域广大、阳光辐射强、风力大、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等特点,开发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水能发电等的绿色能源。这样,既可以解决我国能源紧张的问题,又可以给西部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的注入。西部目前整体的高新技术的水平和规模都远不能跟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西部高技术的注入。一是要中央继续给予西部财政方面的支持,采取优惠政策,加大对发达地区,甚至包括国外优秀科学技术人才的引入,增强西部的高新技术力量。二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和力量,加强对西部高新技术的重点帮助和扶持。东部发达地区有一大批科研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利用他们强大的科研力量,根据西部的地理位置、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等特点建立设置相关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和开发,以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以科研转化为成果,促进西部高新技术的发展。

发挥西部国防科研、军工企业的优势,带动西部高新技术的发展。上个世纪60 年代,为了发展国家的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我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国防科研基地和军工企业。这些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有着极大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特别是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几乎涉及的都是高新技术领域,处于科学技术的前端,这对高新技术发展处于落后的西部来说,无疑是一剂有效的催化剂。在西部发展战略中,要把西部的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高新技术充分地注入到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整合西部的人才技术资源,有机地实施军民携手、军地结合,利用这些国防院所、军工企业优质的人才、技术资源大力发展西部的电子通信产业、计算机信息产业以及新材料、生物化工产业等,带动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西部干部队伍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西部干部的素质。一是利用高校对西部的干部进行培训,让他们接受高层次的文化、科技、经济、管理等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和管理等知识水平。二是利用东西部对口支援的省市建立东西部干部交换使用的机制。把东部的一些优秀干部对口安排到西部的一些地方工作,把东部的先进领导管理机制、好的经验和方法带入到西部来。另外再把西部的一些干部派到东部去工作、学习,把东部先进的模式和方法带回西部。

广开门路、招贤纳才,把那些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在西部干部队伍建设上,除了对原有的队伍加强培养和提高外,还要广开门路,招贤纳才,把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魄力、有远见的人推举到领导管理岗位。在提高西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上,国家和西部各省区要加大力度、开通各种渠道,可以采取面向全国、甚至海外,公开招聘、选拔西部的各级干部。在公开招聘、选拔的基础上,国家和西部各省区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真正能把优秀的领导、管理人才吸引西部,推动西部的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创建西部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国的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地理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水源少、草场严重退化、荒漠化趋势加剧等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西部的发展。近几年,有关部门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上,虽然也采取了些措施,但并没得到根本的改观。

篇2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政治觉悟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早日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成家立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自己、对孩子、对生活、对社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其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同列入十七大报告中,其意义深远,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员和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是有觉悟有素质的一类人群,他们能否了解环境知识和具备生态文明意识,掌握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是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未来发展趋势。再次,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各高校全面发展的重点要求。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晚、发展慢。据调查,现代多数高校只看重保护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推广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当具备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当作自觉性的观念,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德育教育内容的实际要求。是21世纪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成长的使命。

二、提升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对策

生态道德问题不仅仅靠说教式的课堂教育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重点是让大学生自身形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担负起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任,而大学生的自觉性是要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形成的,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潜移默化,使自己的内心对生态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合理规划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教材。当代各高校始终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的完整合理的教材,而太专业的理论教材又只是注重介绍环境知识概念,缺乏说服力和灵活性。希望教育部门合理改编教材,更加符合现代性教育,让生态道德教育有巩固的理论支持,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德育计划中,不但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更应该把生态文明道德建设引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规划中,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第三,推动大学生主动作为生态道德实践主体,让大学生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宣传员、推广活动家。努力发展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和普及推广活动,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活动规律,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打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寝室、和谐校园,可以更好的建立生态道德教育并养成氛围。积极鼓励大学生组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利用这些组织引领大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可以组建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演讲辩论大赛和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好的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和传播活动中来。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厉行节俭,提倡绿色消费。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攀比、虚荣之风盛行,这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流行。致使一些大学生对金钱、物质的概念模糊,导致高消费、过度消费、挥霍拜金。生态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要利用社会大众、家庭学校,多角度的教育引导模式,要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生态文明消费理念,实现生态健康消费观,推动绿色环保消费,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建立一种对生态环境不构成破坏合理的可持续消费观,达到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育理性生态的大学生,指导大学生正确的生态行为方向,建立优良的生态道德行为方式,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各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建的环保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的认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大力开展一系列环保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共同打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培养大学生爱护自然环境、治理被破坏污染的环境、提倡正确绿色消费观念。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和自身体验达到完善和发展,引领他们成为一名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合理消费的理性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的大力支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道德知识,尊重自然规律,提升空气质量,努力为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而努力。

作者:黄金石王圣祯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学院

篇3

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举足轻重。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熟悉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从事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如今,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相当广泛。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生态园林的呼唤更为强烈,仅靠传统理念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

1. 景观的含义

景观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楚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面与再现的对象,就是风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红灯、园林绿化和小品。而一个更文学和宽泛的定义把景观表述为,“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很不同的理解。

1.1 以前,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早期景观是一种乡野之人对大自然的逃避,是对安全和提供庇护的城市的一种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1.2 如今,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文明社会关于景观(风景)的态度经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转变的轨迹从逃避恐怖的大自然向往壮丽的城市,到设计与炫耀理想的城市,并把乡村作为城市的延伸和未来发展的憧憬,进而发展到畏惧城市、背离城市,而把田园与郊野作为避难之所,从而在景观中隐隐地透出对自然田园的珍惜与怜爱。

2. 景观设计的误区

2.1 误区一:行业缺乏规范。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或者把关不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2.2 误区二:设计追求“档次”。“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然而,现在设计者往往追求金钱的“档次”,认为授入越大“档次”越高。不考虑艺术和生态,只注重诸如大量应用大树、名贵树种等设计,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3 误区三:创新作品缺乏。在现在的景观设计中模仿多于创新,景观的重复率很高。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得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2.4 误区四:效果图决定方案优劣。现在的方案介绍时,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立体效果图,仿佛使人进入一个世外桃源,让在场的人为之一震。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景观平平,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然而“生米煮成熟饭”,只能将就。

2.5 误区五:生态效益忽视。许多设计人员认为景观设计就是将各种物质要素(地形、建筑、植物、道路等)排列组合,注重华丽的外表,忽略生态效益。当然,城市景观不可缺少艺术表现,创造美的环境,但是如何把艺术和生态完美结合是设计人中相当困惑的难题,也是难以把握的关键。往往以为设计了园林植物就是解决了问题,其实仅仅种植树木是远远不够的。

3. 生态化——现代化园林的发展方向

3.1 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现在城市建设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城市的本质更应强调人类聚居藉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综合多样的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包括诸如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驳岸等;自然景观包括大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的普遍问题是过于人工化。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惟绿色植物,既可与山水自然景观亲和,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并可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城市景观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天人合一”。我国传统文化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孤立地提以人为本,而认为第一大的是自然。如我国众多的山水风景城市,依靠地势,从山麓到山腰,山顶布置了不少建筑和道路、场地。“虽为人作,宛如天开”是中国园林的特色。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遵循这条原则同样非常重要,也是创造生态园林的理论基础。

篇4

一、金融生态环境

(一)定义

简单的说,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等。深层次的又可以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去理解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从宏观角度上来说,是与金融业发展有关系的政府、社会因素的综合,其实就是与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关,包括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等等。从微观角度上来说,包括法律制度,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等等。

(二)建设的意义

1.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商业银行的发展除了和自己的经营实力有关系之外,外界环境对它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区域的经济发展又会影响当地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良好则会吸引大量企业进行投资,在银行进行存贷款行为,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各环节相互脱节,社会信用信息分布广泛,并没有统一的可以集中处理大量信息以及查询信息的系统,社会资源不集中。有些不法分子正是通过这个漏洞谋取私利,出具假审计报告,使得整个社会信用水平下降,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以及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提高信用水平,就必须要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严格打击不讲信用的行为,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改善金融法治环境。当前金融法治环境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民事纠纷案件层出不穷,而且纠纷案件诉讼和执行周期长、成本高、效果差,导致金融吸引力下降。近几年,不少地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支持金融业发展,对金融资源的流入有很大吸引力。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金融发展所获得的政策支持,尤其是法律环境的支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农村金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它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服务,便利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促进农村城市一体化。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直接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农村经济大量外流。根据报道,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农户“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的现象,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大于贷款,形成资金净流出。

2.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制度应该与时俱进,很多法律已经不适用于农村的金融发展。现行的法律规章中并没有针对农村金融的专项法律,不能够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实事求是,自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且也没有严格的严惩制度,针对企业所做的不法行为无法采取合理的惩治措施,不仅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影响了信用水平。

3.农村经济基础差。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可是农业发展却并不被看好,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农业发展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极低,使得很多人都不愿意从农,甚至很多人都认为从农是羞耻的。农村金融机构想要一展宏图,奈何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苟延残喘。

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金融业的发展依赖于该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强地方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力度不足,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

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方案,改善了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但是在各种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更多只是集中在政府和金融企业的管理层面,而其他企业管理者、居民,甚至金融业的普通员工了解的并不多。根据调查,很多人并不了解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占多数的平民百姓来说更不懂得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这使得我们的政策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政府有时会干预金融企业

有些时候地方政府还会通过行政干预强迫银行对自己重点扶持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迫于政府各个部门的压力,银行只得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办事。

四、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方案

(一)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广泛开展金融业务、金融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多向人们普及金融知识,通过媒体等有力途径大力宣传金融理念,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全社会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识。需要金融行业与媒体行业的共同配合,共同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舆论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一项艰苦又复杂的项目,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体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全国人民都能知通知晓金融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二)健全完善法制建设

虽然我国近几年来在金融法制建设上逐渐完善,但是仍难以适应当今金融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金融业的法制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维权力度,加大严惩制度,提高企业与个人的法律意识,此外还应该实事求是,根据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的法律方案,提高法律方案审批和执行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法律案件中金融案件的立案率、结案率和执行率。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不法企业与个人,全力加强完善法律制度,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切实保障金融机构、企业与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信用秩序。

(三)政府要高度重视金融行业,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要加强各级政府对金融生态的推动与引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应该做好金融工作的领导协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政府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要把改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方案,要纳入对各级政府的业绩考核范围,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政府还应该密切金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让客户更多的了解金融,同时也让客户有更多的防卫能力。但是政府又不应该过分的干预金融企业,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要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主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四)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的好坏严重影响金融生态环境,所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信用系统建设是促进金融生态优化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诚信意识非常淡薄,失信行为经常发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天平的稳定。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也曾部署制定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应该将诚信建设放在显眼的位置上,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应该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加大司法执法力度,加强对金融C构、企业以及个人失信行为的监督,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五)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

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政府应该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元化发展的金融业,这样可以形成各个部门相互制衡的现象同时也可以相互合作,加大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力度。同时要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地方政府应在商业银行之间建立良好的竞争范围,让商业银行通过良性竞争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实力,同时政府也应该重视商业银行对自己的评价,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评级等级,以此争取商业银行对自己的资金支持。

五、总结

在金融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国都非常重视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无论政府实施力度有多大,最重要的还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与个人协调好关系,共同努力,才能促进中国的金融发展,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

[2]梁磊.浅析甘肃金融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陕西教育理论,2004(6).

[3]赵国永.关于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热.2008.

[4]宋延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