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3-02 16:56: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实验动物的认识

篇1

实验动物学是经过生命科学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现已成为一门具有自身理论体系的新兴学科。在医学院校中,学生接触实验动物的机会比较较多,很多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都涉及。随着实验动物学在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显得极为重要。为此,我们对实验动物标准化的认识和实验动物工作的重要性就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就是培育出符合标准的高质量、高品质的实验动物。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就是根据不同学科、需要来进行动物实验选择及饲养。控制实验动物标准化一般来讲,是根据实验动物不同的特性,来制定其饲养的环境、管理的方法、饲料的制作,达到特定的标准。

一、实验动物环境的标准化

要达到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就要根据“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标准”来控制实验动物的生产,也要执行实验动物的生产许可证制度。根据不同种类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制造能够满足实验动物生产、生活的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换气次数、落下菌数、氨浓度、噪声等。

不同实验动物根据不同的要求要分别饲养在不同的环境中,环境又分为: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三种类型。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实验动物生产生活的基本要求,我们一般的实验动物管理场所设置的就是这样的环境场所,适合饲养普通等级的实验动物,其饮水应符合GB5749的要求;屏障环境的设置就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适合饲养清洁等级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动物;隔离环境的设置就是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保存无菌动物,适合饲养无特定病原体、悉生及无菌实验动物。这三种环境的级别是生产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基本条件。屏障和隔离环境内实验动物的的饮水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对待不同环境中饲养的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应按照相应的实验动物管理标准及微生物控制标准进行饲养、管理。

二、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标准化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标准化,一般可分为:人员管理标准化、饲养管理标准化和生产材料标准化。

1.人员管理的标准化一般是指: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实验动物管理人员、动物实验人员等所有的从事实验动物工作人员,必须经国家或省级制定部门参与学习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并且定期参加实验动物继续教育、考核等。

2.饲养管理标准化一般是指:按照不同等级、不同物种的实验动物分门别类饲养在不同环境中,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饲养流程、饲养密度及特定的饲料和饮水等。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保证实验动物在舒适的环境中生长、繁育。

3.生产材料标准化一般是指实验动物所使用的笼具、器具、垫料的标准化。根据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使用不同的生产材料,这些生产材料必须是专业生产厂家供应的,符合国家标准的。

三、动物实验的标准化

要达到动物实验的标准化,概括来说一般是指在医学研究中怎样正确的选择和应用各种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1.动物实验人员的技术因素:在动物实验中,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到动物实验的实施,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起到很到的作用。能够正确的将实验动物固定、麻醉、给药、手术及术后护理,是动物实验的结果得以保证的重要流程,也是“动物福利”得以体现。

2.环境控制因素:动物实验的环境与实验动物生产、生活的环境一样,分为: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在同一个实验室内不能同时开展不同动物、不同等级的动物实验。

四、结语

篇2

一、前言

广西位于中国的西南部,足球运动在这里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五人制足球运动深受桂林市市民的喜欢,此项目是在桂林开展得最红火的全民健身运动之一。为了使五人制足球运动能在桂林市持续健康发展,笔者通过对五人制足球运动在桂林市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善策略,旨在为五人制足球运动在桂林市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理论性依据。

2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一)研究对象

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

(二)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需要,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了诸多与其相关的期刊或浏览了相关的网站,对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概括。

2.2.2 访谈法

通过拜访桂林市五人制足球场管理者和参与者,进一步掌握和了解一些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的相关信息,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3 三、结果与分析

(一)3.1五人制足球运动在桂林市开展现状调查

3.1.1桂林市五人制足球场馆现状分析

3.1.1.(1)场馆分布状况

3.1.1.(2)场馆管理与收费情况

目前,桂林市五人制球场一般均为私人或企业出资建造,所有权一般属于谁出资谁所有,而冠名权也是谁出资谁所有。若不用企业冠名则一般以地名为球场命名;管理人员方面,只有二环英腾球场是配置有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也仅限于有过足球训练背景的退役运动员,其他三个球场均是聘请没有专业管理资质的人员进行球场的管理,这类工作人员管理职责一般仅限于开、关灯、搬运水、收场费以及场地日常维护等。由此可见,桂林市五人制球场目前在管理、包装和宣传等方面还有待提高。通过调查了解到,桂林市四个五人制足球场全部为营利性体育场所,都实行收费制管理,收费均为150元/场(2小时),此收费仅属于场地租用费,并不包括饮用水费用。参与者在工作日时间内一般都选择在晚上进行消费,工作日白天时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参与者大多数以学生或其他行业的工作者为主,白天需要参加工作或学习,只有晚上或傍晚才有时间参与足球运动,而节假日的时间较为充分,很多参与者选择在下午和晚上进行运动。

3.1.2.桂林市五人制业余足球比赛开展现状分析

3.1.2.(1)参赛队伍现状分析

根据查阅2012年第十四届桂林五人制足球赛秩序册得知,此次比赛共有127支队伍将近1300名参赛队员分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青年、中年、县份队以及女子组参加该次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的角逐。

3.1.2(.2)参赛队伍经费来源现状

在对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参赛队员交流时发现,大部分五人制足球参赛队平时经费主要是由队中成员自筹资金,经费主要用于球队训练及训练赛场地的租用。到了有正式比赛时,少部分实力较强的参赛队由企业提供比赛期间的比赛消费赞助,一般提供1-2套运动装备和参赛报名费,一旦比赛结束后,参赛队与赞助商即失去联系,又恢复到由参赛队成员自己筹资训练这一种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是指球队出让冠名权,赞助商出比赛资金,双方的合作极为松散。这种参赛队实际就是一种“假俱乐部”[1]。

(3.1.2.3)社会影响力

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成为桂林市目前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之一,该赛事对桂林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也产生较大影响[2]。桂林市除了举办过市级、区级五人制足球赛外,还在2009和2010年连续两年举办了更具影响力的英超球队官方特批“188精英杯”五人制足球精英赛,参赛队有广西、广东、香港、澳门、上海等实力强劲的五人制足球俱乐部,比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报道纷纷出现在国内各大报纸、杂志、新闻媒体。此外,2010年8月,时任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韦迪对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发展给予高度的评价,称要认真研究、总结桂林五人制足球开展的成功经验,如可行将向全国推广[3]。

表2 2008-2012年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参赛人数

比赛年份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参与人数 2010 1680 1810 1730 1270

(注: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2年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秩序册)。

从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的大众参与率是极高的,由于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实行了分年龄段进行角逐的比赛方式,参与比赛的队员覆盖面更广,年龄跨度更大。从参与人数上看,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从2008年开始参赛人数有明显的下滑现象,这一现象也应该值得桂林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二)3.2影响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发展因素

3.2.1.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的支持是桂林市五人制足球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而桂林市至今为止颁布实施的促进五人制足球运动发展的文件和工程少之又少,没有对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2.2社会关注度

有媒体对比赛进行宣传对提高比赛的知名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仅限于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期间,若桂林市其他媒体(如电视媒体)在非比赛期间也能够多加关注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那么,对五人制足球运动在桂林市的普及和提高会起到更有利的促进作用。

3.2.3裁判员执法水平

目前活跃在桂林市各类型五人制足球比赛中的,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正规五人制足球裁判员培训的裁判员。他们大多是出于组织安排、经济利益、兴趣爱好等原因被动地参加裁判工作,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

3.2.4.参赛队员及球迷素质

五人制足球运动具有对抗性,参与者为了争夺控球权,在拼抢过程中发生激烈的身体接触。激烈的拼抢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但由于部分球员素质素质不高,拼抢后出现辱骂对手的现象,加之场下不文明观众的起哄或语言干扰,进而发生肢体冲突甚至群体性暴力事件,这种现象在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中时有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比赛的正常进行,更是影响了市民对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关注态度。

(三)3.3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发展对策

3.3.1.桂林市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该建立完善的五人制足球比赛的制度,推动五人制足球运动业余俱乐部的建立和发展;实施相关促进五人制足球运动发展的长期活动和工程,主要以增加足球运动人口为主,以期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3.3.2.桂林市体育局以及当地体育院校应该每年举办一至二期有关五人制足球裁判培训班,力争组建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社会责任感强,年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五人制足球比赛裁判队伍。

3.3.3相关职能部门应在桂林市五人制足球场周边设立警务治安亭,对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暴力事件起到预防及控制的作用,同时,桂林市还应出台针对五人制足球运动暴力事件的处罚办法,确保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炜浩.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J].2005年7月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7(第22卷第4期:):36-39.

篇3

从实际授课看,该教师授课时间约25分钟,我授课时间约15分钟,学生课后反馈达成了相应的学习目标.但是在由我主要进行的,也是本节课重难点的教学内容――“经过实验探究活动,由平均速度向瞬时速度过渡”环节上,由于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教学活动的组织、重难点的突破、最终的课堂学习目标都有所损失.同时更可惜的是,这一部分本应该是体现物理学科思想性和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思维的教学意图和追求没有到位.

1从学科思想和学情分析找不足

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将粤教版教材中的一个理论探究活动实验化――教材中通过一个“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研究物体在一副图片中A点的瞬时速度,并且假设物体分别沿ABCDE、ABCD、ABC、AB四段曲线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5 s、0.9 s、0.4 s和0.1 s,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四段平均速度后设问“哪一段曲线运动轨迹上的平均速度能较精确的反映物体经过A点时的瞬时速度.”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使用DIS实验系统,以两光电门的联动方式测量“和谐号”动车模型在经过一棵树木模型附近的平均速度,并且逐渐减小两光电门的间距,直至两光电门紧靠树木模型,让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并体会“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个时刻或某个位置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它等于在这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一富有代表性的物理学科思想.考虑到瞬时速度的定义,我认为这种思路是更能体现某点瞬时速度就是“不断减小曲线轨迹的长度,求出越来越短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从而不断逼近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也呼应了教材中“宽度一定的物体经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就可以用物体经过光电门短暂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去替代.”的提法.

实际教学中呈现的情况是:学生的确测量出了几组不同位移情况下的平均速度,但是其思维活动水平仅停留在“操作”上,认知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测量的更精确等问题上,并没有把思维的中心放在这几组结果和内在关系的寻求上.使得整个探究活动的“形式主义”较严重.学生没有很好的自发的寻找到一种获得“瞬时速度”的方法,更谈不上由此认识到“再精确的测量,也是测平均速度,我们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平均速度代表某点瞬时速度”的问题,乃至不能认识瞬时速度本身的重要物理意义,造成了学科思想培养的缺失.

学生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对活动本身意义认识不到位造成的.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探究而探究,重形式轻内容,重知识轻思想;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情的认识不足,由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中也没有很好注重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这个阶段是很难在课堂较短的时间内,从具体的情景,抽象出物理本质的.如果不能从中抽象出物理本质,自然就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师预想的过度和生成“瞬时速度”的概念.这属于教师设计上的偏颇造成的学生呈现出“活动很热烈,热烈过了就过了”的情况,这也是现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加以改变.

2从学习过程和时间分配看弱点

该活动设计导致的学生学习过程呈现出如下情况:在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和强调注意事项后,学生进行了分组的探究活动.同学们有的记录数据,有的控制小车,有的操作计算机,有的计算平均速度.特别是在活动过程中第一组同学出现了测量失误,又立即重新测量.两位教师在这个过程分组进行指导,获得了实验数据――三组不同的平均速度.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对物理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限的.它可能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这并不属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中的核心要素.

从时间分配的角度看,这部分活动实际持续了约9分钟,占我所掌控的教学时间的60%,这造成了后续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深入理解,对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比较来深入理解“瞬时速度”,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思维、学科思想等重要活动时间的受到挤占.在“例题与练习”上也没有办法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因此就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来说,削弱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3从思维培养和终生发展谈认识

篇4

问题提出

近几年,在全球贸易量增长和传统要素红利下降的背景下,物流活动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物流活动涉及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运输、包装、装卸、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方面,几乎涵盖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缺少相关的前瞻性和传递性信号,物流活动的预测工作难度很大,不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体有效调控。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Index,简称PMI)是国际上通行的一套月度的宏观经济监测和预测的指标体系,涵盖生产和流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等领域。因此深入研究采购经理人指数对我国物流活动的影响,分析其对物流活动的传导效应,对预测物流活动发展变化,科学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减少物流费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自2005年才开始PMI月度数据,国内对其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已有的文献多集中在对PMI体系和内容的介绍、PMI月度走势分析,国内外PMI的差异性研究等方面,较少涉及实证分析的内容。查阅已有文献,发现PMI作为一个先行指标,与宏观经济中工业增加值、产成品库存和沪深指数变化具有强关联性。已有学者对PMI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本研究带来很大的启发,但是仍需要在以下方面深入讨论:第一,应区分研究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路径和传导效应,并分析两者的传导特点,解释传导路径中存在的障碍。第二,研究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对实体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对物流活动产生的传导效应,建立物流活动预测和先验指标体系。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分析PMI对物流活动的影响,同时研究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对物流活动的传导效应和传导特点。

采购经理人指数对物流活动影响机理分析

我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现分为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整套指标体系涵盖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新订单、产量、雇员、供应商配送、库存、价格、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等指标。根据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采购经理人指数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对物流活动进行传导,可以概括称为“正向推动”和“反向拉动”。

路径一:制造企业通过生产订单正向推动物流活动。制造企业一般是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企业,和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以及下游的零售、批发商具有紧密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制造企业根据自身生产情况,以订单形式推动原材料的采购、半成品、产成品的组装、仓储和配送等活动。制造业的生产活动集中反映在制造业的PMI数据上,因此这种路径也可以称为“制造业PMI正向推动”。

路径二:非制造企业通过需求订单反向拉动物流活动。非制造企业一般处于供应链的下游,零售和批发企业根据终端用户的需求信息制定采购订单,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根据零售和批发企业的订单,合理计划仓储和配送数量,下游非制造企业的需求订单逐层向上游传递,反向拉动各个节点企业的物流活动。非制造业PMI是非制造企业商务活动的体现,这条路径也可以称为“非制造业PMI反向拉动”。

从以上理论分析来看,通过两种路径采购经理人指数对我国物流活动产生影响,现实经济中这两种路径是否存在,两种路径的传导效应有何特点还需要结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采购经理人指数与物流活动关联性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的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其中制造业PMI选取的是综合指标,非制造业PMI选取新订单指数,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分析非制造业订单需求反向拉动的效应。物流活动的月度数据比较缺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选取货物周转量作为衡量物流活动的指标。

(一)平稳性检验

为了提高估计的准确度,首先需要对月度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运用ADF检验方法,对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和货物周转量进行平稳性检验,见表1。

结果显示,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和物流活动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ADF值均大于10%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3个序列都不是平稳序列。通过进行一阶差分变化,3个序列的ADF值均小于10%临界值,接受原假设,序列平稳。说明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和物流活动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分析

运用E-G两步法对3个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第一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别对物流活动和制造业PMI以及物流活动和非制造业PMI进行静态回归。结果表明,回归方程各变量的系数都是显著的。第二步,对两个静态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ADF 单位根检验(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个回归方程的残差ADF统计值均小于5%和10%水平下的临界值,接受原假设。虽然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和物流活动不是平稳序列,但它们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即存在协整。意味着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对物流活动具有传导作用,采购经理人指数和物流活动在长期内存在均衡关系。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本文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最小化原则选择最优滞后变量的阶数,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通过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和物流活动之间的动态联系,分析给物流活动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判断当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发生信息冲击时,物流活动的动态反映。特别说明的是,脉冲响应函数假定系统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只受到一个变量的冲击。

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前,需要对VAR模型的特征根进行稳定性检验。经检验VAR模型的特征根没有在圆外,说明由此得到的脉冲响应函数是稳定的,如图1所示。图1中横轴代表物流活动受到PMI信息影响后的滞后期数,纵轴代表PMI的大小,实线代表物流活动受到冲击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组脉冲效应曲线均收敛于0,说明整个系统长期是稳定的,存在均衡关系。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对物流活动的传导特点存在不同。

本期制造业PMI发生一个标准差大小的信息改变后,物流活动获得0.014个单位的增加,产生正向影响,此后逐渐呈递减状态,持续 6个月后减弱为零。本期非制造业PMI发生一个标准差大小的信息改变后,物流活动获得 0.0059个单位的增加,产生正向影响,此后迅速下调,在第二个月产生负影响,然后再次缓慢上升在第四个月达到峰值,此后逐渐呈递减状态,持续 9个月后减弱为零。

通过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看出两种指数对物流活动的传导特点:

第一,在冲击力方面,制造业PMI对物流活动的冲击力强于非制造业PMI,说明制造业PMI的变化对物流活动产生立竿见影的同向变化,制造业生产订单推动是影响物流活动的主要动力。这反映了在我国目前的物流活动中,主要依靠生产订单进行产品和要素的实体转移,需求订单产生的反向拉动效应较弱。

第二,在波动性方面,非制造业PMI变化对物流活动产生的波动性较大。主要因为非制造业的需求订单产生一定的“牛鞭效应”,需求订单数据在供应链中被逐层失真而不断放大,增加了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不稳定性。

第三,在持续性方面,非制造业PMI对物流活动的持久影响大于制造业的PMI。非制造业PMI的影响在9个月后逐渐削弱为0,比制造业PMI长3个月。说明最终用户的需求带动整条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运动,用户的需求订单是物流活动长久持续的源动力。

结论与建议

结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论,本文分析了“制造业PMI正向推动”和“非制造业PMI反向拉动”两种路径对物流活动的传导。运用实证分析表明采购经理人指数是影响物流活动的重要因素,采购经理人指数和物流活动在长期内表现为正相关,并且趋于均衡。其中“制造业PMI正向推动”传导路径具有冲击力强、稳定性好、持续性弱的特点,“非制造业PMI反向拉动”传导路径具有波动性、弱稳定性、持久性的特点。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相关调节我国物流活动有效运行的对策建议:

重视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变化,及时做好物流的预测、计划和准备工作。政府和企业根据每月初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统筹安排,合理分配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加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联动合作。通过建立契约信任机制,制造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不断将传统的运输、仓储等活动进行整合和扩展,提升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通过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联动,进一步扩大制造业PMI对物流活动的前瞻力和影响力。

积极构建以大中型制造企业为核心节点的供应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政策导向和鼓励作用,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标准化、一体化建设,建立公共信息平台,营造供应链运行环境,为制造业整合外包物流活动和物流企业嵌入制造业供应链提供政策支持,增强“制造业PMI正向推动”传导效应的持久性。

改善非制造企业需求订单信息失真。利用先进的需求管理系统,减少最终用户需求信息的传播途径,缩短订货的提前期,提高各个节点企业快速响应能力,弱化需求订单传递中的“牛鞭效应”,增强非制造业PMI对物流活动传导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三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许志伟,薛鹤翔,车大为.中国存货投资的周期性研究—基于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动态视角[J].经济研究,2012(8)

5.汤伟娜,汤莉,胡珈铭.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3(2)

篇5

[DOI]10.13939/ki.zgsc.2015.34.020

1 问题的提出

汇率和物价是开放经济体中两个核心的经济变量,汇率和物价都是一国货币价值的体现,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同的是,物价体现的是一个国家货币的对内价值,而汇率体现的是某个国家货币的对外价值。根据传统金融理论,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本币升值则国内物价水平应该同时下跌,本币贬值则国内物价水平应该上涨。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来看,人民币表现出“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

第一,“对外升值”。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2006年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显示出升值的趋势,在当年的1月4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中间价8.0702拉开了升值的序幕;在2007年,除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之外,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如英镑,日元等,也显示出了升值的趋势。近年来,在美国等国家的压力下人民币持续升值,而到了2013年6月末,人民币兑美元已经跌到6.1718,汇改八年来人民币升值近25.07%。第二,“对内贬值”。2005年以来,不仅人民币汇率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物价指数也是关注的重点,2005年和2006年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8%和1.5%,增幅较小,而2007年和2008年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增幅较大,分别上涨了4.8%和5.9%,2009年出现小幅负增长,2010年和2011年又恢复了较大幅度增长趋势,分别为3.3%和5.4%,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CPI增速有所放缓。

2 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导机制特点

2.1 人民币汇率对价格正向传导机制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一路走高,名义有效汇率也处于攀升阶段;另一方面,国内通胀压力则日益显著,由此,汇率与价格双双走高,体现了汇率升值对于国内价格上升具有正向的影响。其中,汇率预期升值传导机制在该时期凸显出来,见图1。

图1 汇率预期升值传导机制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加速上升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升值预期一旦形成,国外资本大量涌入,一方面,加大央行外汇占款压力;另一方面,游资的进入也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急剧上升,进而带来国内价格水平的提高,通胀压力的增大。

2.2 人民币汇率对价格负向传导机制

根据汇率对价格传导链传递效果理论,人民币的升值将带动进口价格的下降,通过两条渠道:一是进口的最终消费品价格下降直接带动消费者价格下降;二是进口的中间产品价格下降,通过影响生产者价格和批发价格,进而带动最终消费者价格的下降,见图2。

图2 人民币汇率――价格链传导机制

从收入机制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扩大进口,抑制出口,贸易收支的恶化,会降低总需求,从而导致本国的收入减少和物价水平的下跌。从对外贸易发展实际情况来看,2005年汇改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加快的趋势,汇率影响已经逐渐显现。

3 人民币汇率对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节对 2006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月度数据进行处理后,运用ADF平稳性检验。得到平稳性数列之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得到大致的影响因素与物价水平之间是具有正方向的关系还是负方向的关系。

3.1 数据描述

(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CPI数据为月度同比,即本月与上年同月的变动比率,作者据此计算了以2006年1月为基期的消费者价格定基指数,其中月度环比数据来源于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月度报告。

(2)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ER):本文直接引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数据。PBC公布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属于间接标价法,其数值下降表示人民币升值,数值上升表示人民币贬值。该指标数据来源于BIS网站。

(3)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我国反映出厂价格的指数有两种,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本文选用的是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是反映企业之间物质商品集中交易价格变动的统计指标,是比较好的测度通货膨胀水平和反映经济波动的综合价格指数。其公布的数据亦分为月度环比和月度同比,作者据此换算为以2006年1月为基期的数据,换算方法与CPI的换算相同。该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4)外汇储备额(FER):该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

(5)国际原油价格(OIL):主要采用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该数据来源于国际石油网。

(6)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1):该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

3.2 实证分析框架与检验结果

(1)平稳性检验。通过检验,我们看出原始序列并非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所以本文对原始序列取差分进行研究。在选择滞后期数(k)时,采用赤池信息标准AIC和施瓦茨标准SC最小化原则。通过对CPI 、ER、CGPI、M1、FER、 OIL等变量的ADF检验,发现各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无法拒绝,即变量的原始序列是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可以拒绝非平稳的原假设,因而我们可以认为,CPI 、ER、CGPI、M1、FER、 OIL等变量是一阶单整数列,可以认为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2)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接下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研究各个变量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相互关系是如何发生作用的。通过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下表结果:

(3)模型的结论。从上面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本模型的拟合优度系数是0.846764,这表明本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F统计量为100.1682,而它相对应的概率为0,这表明本模型的线性关系比较好。对各变量的经济意义检验:常数项c=3.925547,为正数表明在其他各个变量为零的情况,物价水平依然是变化的,依然受到影响,说明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是多种的;人民币汇率(ER)的系数是-0.213796,表明人民币汇率与物价水平是存在负的线性关系,即人民币升值,那么对应的物价水平应该是下降,但在日常生活中,物价水平一直在上涨,说明物价水平受别的因素的影响;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系数是0.387258,是一个正数,说明物价水平是随着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的不断增大而上涨的;货币供应量(M1)的系数是0.002482,是一个正数,说明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是存在正的线性关系,即货币供应量大量增加的话,那么对应的物价水平应该是上升的;外汇储备(FER)的系数是0.001203,是一个正数,即物价水平是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而上涨的;原油价格(OIL)的系数是0.021085,是一个正数,说明物价水平是随着原油价格的提{而上涨的。

4 政策及建议

4.1 不断完善外汇市场

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强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外汇市场的不断完善,是非常关键的。应以欧美发达国家为鉴,充分降低准入标准,放宽限制,赋予各种金融机构更大的权利,并且积极开发增加外汇交易品种,不仅仅局限于即期交易,还有远期、掉期、期权期货等衍生品,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交易关系,使市场更多元化,提高市场的竞争性及其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

4.2 进一步改革价格调节机制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价格体系经常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升得多,降得少,没有跟随经济的波动而做出相应的完全的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运行,造成市场的紊乱,也间接造成了价格的紊乱。因此,完善价格体系,积极改革价格调节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一方面应该完善资源配置,形成以市场经济引导的价格调节体系,让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的高低,让价格体系根据市场的信号做出合理,正确的反应;另一方面,逐渐地让政府退出对价格的干预,实现由政府定价向由市场经济定价的转变。同时,预期在通胀形成中也占据着关键作用,所以应该尽可能地让人们对未来物价的稳定充满信心。

4.3 强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

一是加强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和国际监管合作。要理顺监管体系,进一步明确分工,划清职责,防止监管疏漏和重叠,避免增大监管成本,影响监管效率;二是加强对银行系统的监管,建立一个稳定安全的金融体系。一个安全、稳定、完善的金融体系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三是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防止国际游资自由进出对资本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参考文献:

[1]陈六甫,刘厚俊.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J].金融研究,2007 (4).

[2]封北麟.汇率传递效应与宏观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2).

[3]范志勇,向第海.汇率和国际市场价格变革冲击对国内价格波动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6(2).

[4]毕玉江,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导效应[J].财经研究,2006(7).

篇6

作者简介:徐坚(197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高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张文珊,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业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三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LICC范式的高职院校专业化听课工作实施研究――以南京X学院60门专业课听课实践为例”(编号:ZCZ63),主持人:张文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82-04

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过程中,无合作的任务,无明确的分工;评课过程中,无证据的推论,基于假设的话语居多;听评课过程中,无研究的实践,应付任务式的居多[1]。课堂观察正在取代传统的听评课。课堂观察,一般是指除课堂教、学双方外的第三方,在课堂现场通过观察,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运用的一系列活动[2]。通过观察课堂,可以总结出四个要素,分别是: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在此基础上崔允t等提出专业课堂观察的LICC范式[3]。本文基于这一范式,通过观察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的行动导向教学课堂,对行动导向中任务单形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课堂观察具体问题分析

首先确定本次课堂观察的研究问题。本观察量表研究的问题是:采用行动导向的任盏バ问降慕萄Хㄊ欠衲芄惶岣咧耙到逃(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专注性?

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划分的学科模式是按照学科分类来划分课程门类。一味按照学科结构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有违职业教育的性质。从实际的角度看,容易使学生学习许多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的知识;并且由于他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所以不利于学生形成把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不利于在工作情境中把握知识的意义,最终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学科模式不同,任务模式是以工作任务的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职业教育课程分类。其基本假设是:(1)可以把工作任务划分为一系列独立存在的任务模块;(2)工作知识是以与工作任务密切结合的方式存在的;(3)以工作任务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进入工作体系做好准备[4]。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的主动性,是职业院校普遍面对的一个困难[5]。有学者归纳了能对学习起到激励作用的六个理论上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重要性(例如应用与实践,贴近实际等);(2)授课质量;(3)教师对课业内容感兴趣;(4)集体团队型的社会联系;(5)对能力培养的支持(信息反馈,针对性的指导);(6)对自主能力培养的支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选择)[6]。

任课教师讲授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科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该门课程既可以考虑以学科模式进行教学,也可以考虑任务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已有知识储备较少。如果以学科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采用任务单模式进行教学,将本门课程基于学科专业组织的知识点打散,重新面向职业特点。任课教师设计开发了三个主要的项目,并将知识点按照任务的需求分别归入不同的项目。每节课完成一个小的任务,通过设计任务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由任课老师自行开发的任务单形式,通过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引导文教学法,并针对学情对其做了校本化设计。通过该任务单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对学生更加科学的评价。

在任务单形式的课堂中,学生被分为5人小组。每节课由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每节课的开始,由授课老师先对本节课的任务进行简要讲解和引入。该阶段完成后,由学生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自行收集资料,完成任务单的内容。授课老师在学生自主完成阶段,随时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引导。

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可将任务单形式课堂中学生行为态度粗略的分为表1中的六种。

将学生的行为态度进行编号,如第一阶段行为态度1,编号为P1B1;第一阶段行为态度2,编号为P1B2。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分类,可以将P1B1、P1B2、P2B1、P2B2归为学生学习主动性正面的表现。P1B3及P2B3归为学生学习主动性负面表现。其中,尽管P1B1和P2B1的实质内容为一致,为了保证不同阶段的对比,仍将其标记为不同的行为态度。

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表2的第一版观察量表:

在实践中发现,由于观察量较大,将观察两名学生更改为观察一名学生。同时,对于时间的计算也进行修改,只记录行为开始的时间点,中间行为持续的长度可在课后进行计算。修改后的观察量表提高了记录的效率。修改后的观察量表如表3:

其中表3的观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教师引入任务单阶段和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单阶段。通过记录学生行为态度所花的时间来量化表现学生在任务单形式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其中,假设引入讲解阶段作为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完成阶段作为面向职业和情境的任务教学模式。

课堂中需要听课老师随机抽取一名组长或组员。课后,听课老师需要记录该学生的名字,并向任课教师询问后,将该学生归为学优生、中等生或学差生。

课堂记录中需要大量的时间记录,对于听课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听课老师集中注意力,并采用人盯人的方式。听课教师随机坐在课堂中的不同位置,对其附近的小组进行观察。

二、职业教育课堂观察实证案例

本次课堂观察的假设为:

第一,不同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主动性有显著的差异。不过,由于本课程对比阶段包含在一节课中,可能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显著的差异。

第二,通过教学环节的时间记录,可对整节课中不同阶段所占时间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对学生行为态度的统计,为任务单的完善设计提供建议。

通过2016年6月12日星期日上午10:00开始的第三节课听课记录,P1B2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分34秒,占总课时长度的11%。P1B3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0秒,占总课时长度为2%。P2B1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6分02秒,占总课时长度的14%。P2B2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25分44秒,占总课时长度为62%。P2B3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分48秒,占总课时长度为11%。

所观察的同学为某一小组的小组长,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课后通过询问教师,其学习能力为中等水平。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P1的入阶段,老师并未要求拿出教材。P2阶段中P2B1的行为较少是由于在小组讨论中,给同学走出自己的座位,加入前两排的小组成员中进行讨论。该名同学没有回自己的座位拿取自己的任务单级课本。在任务一完成后,该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拿出了自己的课本。

若我们可以粗略的将P1B1、P1B2、P2B1和P2B2行为态度归为是期望的有效教学行为态度,其余的行为态度则归为对教学没有帮助的行为态度。那么,本节课中以记录到的总有效时间41分48秒为基准,有效教学时间达到36分20秒,无效教学时间仅为5分28秒。总体来看,总有效教学时间达到87%。可以说这堂课对该名学生的效果非常好。如图1所示。

经过对其态度行为的观察。下图以时间为x轴,将有效教学时间数值化为1,无效教学时间数值化为-1。如图2,可在图中直观的看出学生整节课中的态度行为转变。

任课老师本节课程采用了经典的小组教学法方法。师生、生生全员合作互助模式,让学困生通过教师和学优生的帮助得到提高;让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较大的授课班级规模进行了缩减。通过小组的形式,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另一方面,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的“适时点拨、启发和参与”。任课老师分别在11分47秒至12分34秒,17分49秒至17分54秒,32分23秒至32分55秒,39分45秒至39分50秒,到达所观测的小组,参与讨论并对他们进行评分。共计时长达1分20秒。尽管绝对时长并不长,但是由于分别在课程总进度的28%、43%、77%和95%不同结点处,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提醒作用。

所观察的学生在第二个任务开始后,至最后一个任务开始前,也即21分52秒至35分25秒,为该学生的主动性反复阶段。该时间段总计13分33秒,分别跨越第二个任务的操作阶段、第二个任务的总结讲解和第三个任务的引导。其中包含多次短暂的未关注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行为,并且在30分57秒至34分45秒之间发生了本节课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未关注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行为,达到了3分48秒。试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由于这段时间该名学生未参与前排的讨论,而是坐在自己的座位,偶尔同自己的同桌进行讨论。而其前两排的同学在该时间段内积极讨论,表现同所观察的同学明显不同。第二,该时间段处于课程总时长的中后期,可能达到了该名同学的注意力集中的极限,或该名学生认为内容已经掌握,可以放松。非常有趣的是,按照传统经验推论,该名同学在剩下的课时中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的时间可能会逐渐缩短。但是在任务三开始操作后,该名同学能够立即集中精力全力投入任务三的完成中。这一现象表明教师需要在课程的中后程,加大对部分学生的提示力度。或者要求组员间在这一时间段加强互相的督促。并且尽量采取动手操作性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专注力。

三、反思与总结

(一)行动导向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7]。职业类院校的学生通过高考的筛选,大都是可以被假设为不是十分适合纯粹动脑的学习方式。而行动导向教学中,提出动手与动脑的平衡[7]。在本次课堂的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尽管学生的主动性开始下降,但是通过任务三的动手操作,实现了学生课堂主动性的戏剧性逆转。因此,职业类院校中课程,应当坚持行动导向教学的方向,在课堂中逐渐针对性的加大动手环节的比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的关系

尽管取得如此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任课教师仅仅采用了幻灯片演示、轴承实物演示等方式,并未大量采用新的教学技术,如慕课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仅仅是在教学方法有所转变,而其自创的类似行动教学法的引导文教学法的任务单教学方法,该方法也并不是多么时髦的教学方法。舒茨・沃夫冈认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明确的教学方法,……在选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方法的框架也就被确定了。”[8]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有那么多的教学技术工具可供使用,但是教学技术的应用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特点、学生背景、师生关系等多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及选择。可以想见,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未来也应当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技术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不间断的交融过程。

参考文献:

[1]崔允t.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3):4-8.

[2]张荣胜.课堂观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45-47.

[3]崔允t.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79-83.

[4]徐国庆,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5]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一、晚泥盆地、晚石炭世岩浆岩时代的确定

玄武岩为中上泥盆统大民山组之夹层,时代置于晚泥盆世;英云闪长岩侵入中上泥盆统大民山组,而下石炭统角高山组的砾岩中见有英云闪长岩之砾石,因此,时代置于晚泥盆世;石英闪长岩获得单颗粒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310.3±1.6Ma,黑云二长花岗岩获得单颗粒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303.5±1.4Ma;花岗闪长岩侵入上泥盆统大民山组,综上认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

二、晚古生代岩浆岩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分析研究

(一)晚泥盆世玄武岩板块构造环境

玄武岩主要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含量(Wt)及有关参数见表1。在Rb-Y+Nb图(图略),样点落入火山弧区,采用Mullen的TiO2-10MnO-10P2O5图解(图略),玄武岩落入钙碱性岩区,Rb/Sr比值为0.05,K/Rb比值为333,显示为大陆钙碱性系列,与Mullen的图解一致,反映为板块边缘压应力环境下的岛弧或活动陆缘火山岩,TFeO/MgO=1.15<2.0,K2O/Na2O=0.55<0.6,两比值显示玄武岩具岛弧特征。稀土总量低,为41.58×10-6, LREE/HREE为1.41,δEu为1.11;综上认为玄武岩指示的板块构造环境为岛弧发育成熟-大陆边缘早期环境。

(二)、晚石炭世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构造环境

1.主要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含量(Wt)及有关参数见表2;SiΟ2含量=59.5%~73.6%, Al2Ο3含量=13.0%~16.5%,总体偏低, K2Ο+Na2Ο含量=5.4%~9.6%,K2Ο总体偏高;σ值变化为1.78~3.96<4,属于钙碱性系列,在SiΟ2(%)-Na2Ο+K2Ο(%)图解(图1)上样品点落入亚碱性岩区,在K2Ο(%)- SiΟ2(%)图解(图2)上样品投入高钾钙碱性系列区;A/NKC(分子比)值=0.79~1.07<1.1,NK/A(分子比)值=0.43~0.85<1.0,刚玉标准矿物分子含量小于1.24%,矿物组成为中性斜长石+普通角闪石+黑云母±榍石±褐帘石组合,副矿物组合为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型,有钛铁矿,但磁铁矿>> 钛铁矿;总体属高钾偏铝的“I”型花岗岩。

2.稀土元素ΣREE含量中等,变化为106.1×10-6~203.2×10-6,LREE/HREE变化为7.4~10.2,二长花岗岩为岩浆演化晚期产物,δEu为0.49,岩浆演化早期岩石δEu为0.70~0.94>0.7,表明该岩石成因与板块有关;微量元素比值:Rb/Sr=0.10~1.20,K/Rb=205~318,显示为同熔型;岩石中暗色闪长质包体的产出意味着岩浆形成时有另一种岩浆源存在;综上认为岩浆来源为壳幔混源型。

3.在Rb-Y+Nb判断图解中(图3),样品点落入火山弧花岗岩区,在里特曼-戈蒂里图中(图4)样品投影点均落入造山带火山岩区(B区),说明岩石形成造山带(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背景。

4.采用 Maniar和Piccoli(1989)的五组图解判别构造环境的方法,在FeΟ(T)/[FeO(T)+MgΟ]-SiΟ2二元图解、(Al2Ο3-Na2Ο-K2Ο)-FeΟ(T)-MgΟ三元图解、(Al2Ο3- Na2Ο-K2Ο)-[FeΟ(T)+MgΟ]-CaΟ三元图解(图5、6、7)中,样品在三组图中主要落入IAG+CAG+CCG区域内,结合它的岩石化学特征、矿物学特征及岩性,判定为大陆弧花岗岩类(CAG型),即指大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在大陆上形成的岩浆弧岩石。

篇8

2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的改革

2.1贯彻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动物伦理与福利、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与法规的理念

随着实验动物管理的不断完善,课题申报、鉴定、文章发表都需要提供相关实验动物的伦理资料证明,对实验动物伦理福利与标准化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动物伦理观念的灌输与标准化的介绍。不同国家对实验动物管理和立法有不同的尺度,但都是围绕保障动物福利和实验动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的[3-4]。自1988年我国先后了国家和地方法规100余项,《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于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指导本省实验动物管理具体做法的地方法规[5],因此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介绍中,不仅要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实验动物立法有一定的认识,还要重点解读关于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与实施现状。

2.2在保证实验动物基本知识系统学习的前提下,侧重前沿知识的更新

实验动物技术正朝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国内多家大学与研究所都相继建立了先进的模式动物研究平台,如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北京大学的“转基因/胚胎冷冻平台”、“人类疾病实验动物平台”等。实验动物教学必须随着实验动物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改革才跟上形势。新的实验动物教学应该使学生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熟悉实验动物的实验技术,还要进一步了解实验动物的发展方向、动态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讲授基因工程动物制作技术及应用,介绍基因工程动物的制做流程、最新的模型种类、相关单位在该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等,并鼓励学生多看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文献,让学生对基因工程动物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机构。

2.3科研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实验动物学的理论知识广泛,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而且很难将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科研案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科研案例教学应如何实施?授课教师通过收集有关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以及文献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案例给学生举例讲解;随后拟一个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动手设计科研课题,由学生自己制订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案,若条件允许可进行方案实施;最后,学生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论述,由授课教师进行打分评价。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3实验教学的改革

3.1强化基本动物实验技术的操作在实验动物教学中,动物实验技术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所占课时的比重较大,在本校实验动物实验课的学时与理论课学时都为16学时。作为生物专业技术的人才,动物实验技术是必备的实验技术之一,因此动物实验课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必须熟练,坚实的动物实验基础是一切高深动物实验的技术储备。实验动物的基本实验内容,包括正确的抓取、固定、处死方法,各种给药途径,体液的采集和手术方法,不同种属的动物麻醉方法及急救方法等。若经费足够的条件下,在实验动物的选择除了大小鼠、豚鼠、兔子外还应适当增加大动物的实验内容,如犬或猪,让学生熟悉不同动物的生理学、解剖学特性与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该部分课程设置为12个学时。

3.2锻炼动物模型的制作能力,增加实验设计环节

为结合前沿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4个学时让学生结合实际应用,自主设计和完成一个实验方案,做一些疾病模型,如肿瘤模型、中风模型、皮肤移植模型等,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过程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具体实验方案和步骤。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交流,每一步实验都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整理、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一实验环节,不仅能验证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解决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3.3完善动物实验平台的建设

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和环境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动物实验条件稳定的前提。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对实验动物的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研究平台建设,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于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及科研实力的提升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校没有专用的动物饲育室与动物实验设施,对实验动物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障碍。为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应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筹划实验动物标准化平台的建设项目,建立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动物中心,为教学与科研供应高质量的实验动物与提供标准化的实验环境设施。

篇9

医学生;实验动物福利;教育

作者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通讯作者:顾为望 E-mail:

1 实验动物福利的提出与发展

19世纪末,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动物越来越多地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实验中,实验动物的福利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实验动物的福利就是在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实验动物的生产和使用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动物健康、安乐、舒适,从而获得客观、科学、准确的科研数据[1]。

近几年实验动物福利问题受到了国际关注,2008年11月,欧洲实验动物科学协会联盟称,它希望更新法规以更好地保护整个欧洲的实验动物;2010年4月,新闻报道称,欧盟将实施动物实验新法规,新的欧盟条约中有条款提到,“联盟国应该给足动物应有的福利,因为动物是有感知的生物[2]。”

落实和贯彻实验动物福利已成为国际趋势,是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未来建立一个国际通用的实验动物福利标准已成为共识。

2 我国实验动物福利的现状

中国实验动物科学的起步很晚,基础很差,但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前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主席罗塞尔曾感慨道:“我亲眼看到中国的实验动物科技事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半个世纪的路程。”尽管我国的实验动物科学突飞猛进,有关政策及标准不断完善,实验动物福利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维护实验动物福利方面,我国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的实验动物福利只有相关的管理办法和部分条款,可操作性不强,缺乏明确具体的处罚规定,导致人们普遍漠视实验动物福利;在教学中,由于施教者动物福利意识的淡漠,并不会在涉及到动物实验的实际操作和演示中向学生传达有关维护动物福利的信息,而给学生造成实验动物只是一种资源和工具的印象:动物在清醒的状态下或未麻醉彻底就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不给予人道处死使动物在巨大的痛苦中逐渐死亡、在垃圾堆中也时常会看到奄奄一息的实验动物,这些场面令人极为难受;只有少数实验性专业和研究生教学中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导致医学生对实验动物福利缺乏认识,甚至毫无概念,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切实维护实验动物福利,其中有些人甚至无视实验动物的痛苦,戏弄甚至伤害它们。目前情况,因为没有受到正规的实验动物福利教育,大部分医学生在设计实验和实际操作时根本不会顾及到实验动物的感受。

3 重视医学生实验动物福利教育的意义

3.1 培养术德兼备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大医精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所谓“大医”,除了高超精湛的医术,还要仁慈博爱,悲天悯人。仁慈博爱方能做到“以天地之心为己心,视人之子犹己之子,勿以势利之心易之”,悲天悯人方能做到深切同情,感同身受,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医学生在学习阶段,生理、病理、毒理、解剖、外科手术等多门课程都要涉及实验动物,毕业后无论从事科研还是临床,依然离不开实验动物,如果对动物的痛苦和福利漠视,纵使可以“精术”,却很难“立德”,更难以确保对病患“一视同仁,贵义贱利”、“一心赴救,视病犹亲”、“廉洁淳良,不唯名利”、“宽厚仁和,倾诚无忌”,有“术”无“德”是教育的失败,更是社会的损失。

3.2 有助于医学生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残忍的对待实验动物会使人堕落。同情和怜悯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人类如果对动物残忍,就会钝化和减弱他们对动物的痛苦的恻隐之情,进而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弱化甚至泯灭自身可以助人的本性。对动物残忍实际上是“恃强凌弱”,长期如此,这种心理和行为会投射到人类内部,演变成强势个体虐待弱势个体,丧失良知、爱心和同情心。

3.3 提高医学生的思辨能力

加强医学生的实验动物福利教育,还有助于他们学会辩证地、科学地思考问题。动物福利和动物利用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提倡动物福利,不等于人类不能利用动物,不能做任何的动物实验,重要的是应该怎么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怎样科学地设计实验使实现研究目的所使用的实验动物数量降低到最少,怎样改善条件使饲养和使用过程中实验动物受到的损伤和痛苦最小,著名的“3R”原则就是在平衡科研欲求与动物痛苦的基础上产生的。

3.4 获得准确、真实、可靠的实验结果的需要

动物实验能够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提是必须选择符合标准的、健康的、遗传背景清楚的实验动物,同时还要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消除不利影响。受污染、受虐待以及发育不良、营养欠佳的实验动物用于实验,其结果必然失去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此外,实验实施之前,如果对动物进行温柔地抚慰,动物会显得比较平和、温顺,有的甚至能配合操作者进行实验;反之,如果操作者态度恶劣、动作野蛮粗暴,动物也会产生反抗情绪,有时动物会有意与人作对,拒不配合,实验很难继续进行,即使勉强进行下去,也得不到真实、准确的实验结果[3]。

3.5 发表学术文章的角度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及符合一定的社会伦理原则,严谨的科学刊物在接受和发表涉及实验动物的文章时,都要求动物的来源、饲养和操作等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条例[3],比如《CELL》的投稿规定,当实验动物是脊椎动物或更高级的动物时,在实验操作部分中要有明确的实验方案得到专门委员会认可的陈述;《NATURE》杂志对作者的要求与《CELL》的基本一致;《Biology of Reproduction》的投稿须知更详细,其中提及了美国三个部门对受试动物管理和爱护等方面的规章。因此,从发表学术文章的角度也应该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实验动物福利教育。

3.6 打破贸易壁垒的制约

目前中国的医药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成为新药研发中心的必备因素都已具备[4],需要大量的医学生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承接生物医药合同外包服务,而药品的检定中实验动物的质量以及福利状况都会影响对外贸易。因此,我国加入WTO后,必须重视实验动物福利,加强医学生的实验动物福利教育,否则这将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技术壁垒[5]。

3.7 人类有善待实验动物的责任

实验动物作为特殊的动物群体是生物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支撑条件,实验动物以及较早的普通动物对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01年到2006年总共10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70年的获奖直接涉及25种动物,其中常规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兔、犬、豚鼠、地鼠、猫、猪、猴、鸡、蛙的使用频率是91次,非常规实验动物如鸟类、马、鱼、蛇、果蝇、蜜蜂、线虫等是27次。过去半个世纪的医学与兽医学的进步大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假如没有进行涉及动物的实验工作,这种进步是不可能的[3]。

3.8 体现社会文明的进步

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待动物的态度如何,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智慧和潜能的生命,但人类也归属于动物大家庭,与其他动物共享这个星球,而没有“主宰”其他动物的权利。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应当扩大关怀的范围,设身处地考虑动物的处境,善待动物,尤其应善待对人类有着巨大贡献的实验动物,尊重生命,尽量减少动物不必要的痛苦。爱因斯坦说:“我们的任务是一定要解放我们自己,这需要扩大我们同情的圈子,包容所有的生灵,拥抱美妙的大自然。”加强医学生的实验动物福利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求。

4 如何加强医学生的实验动物福利教育

4.1 普遍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加大实验动物福利教学比例

实验动物福利的内容作为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贯穿实验动物学的各个方面予以强调突出,生物学、医学、药学、护理学专业以及其他有关生命科学的在校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都应把实验动物学和实验动物福利的内容作为必修的课程;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凡涉及到动物实验部分,始终贯彻“3R”原则:即替代、减少、优化,将科学发展的需要与实验动物福利相结合,阐明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实验动物。

4.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实验动物福利教学

切实保障实验动物福利,要做到知行合一。这要求培训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师资队伍比较稳定,身教胜于言教,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对动物福利内涵的认识,定期接受以实验动物福利规章制度、相关技术为主的培训,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影响,潜移默化中使动物福利的观念和意识深入人心;涉及到动物实验时,在实验的设计和实验动物的使用上做到最大程度的科学、合理并兼顾仁爱,同时依据自身条件并参照相关法规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实验动物福利制度,遵照执行。

4.3 定期开展讲座,广泛宣传教育

医学院校成立实验动物保护协会,定期宣讲实验动物福利理念,对本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民众普及实验动物福利知识,举行祭奠实验动物的仪式等,以促进培养医学生、科研工作者和全体教职员工善待动物、尊重生命的观念,同时近一步敦促全社会推动实验动物福利事业的发展[6]。

综上,重视并保障实验动物福利是科学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医学生进行实验动物福利教育意义重大,无论是从高校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角度,还是为了医学生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加强实验动物福利教育都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参 考 文 献

[1] 贺争鸣,李根平,李冠民,等.实验动物福利与动物实验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3.

[2] 王宁,王萧,王金林.基于动物福利的实验动物管理.第九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论文集,2010:522.

[3] 秦川.医学实验动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2-153,13,8.

篇10

1.1医学动物实验的环境普遍不达标由于相关的环境标准不完善,新的国家标准出台的时间不长,目前,国内很多的医学动物实验室发展非常缓慢,实验设施比较落后,实验仪器设备比较陈旧,大多数的医院几乎不具备SPF级别的医学动物实验室。

1.2动物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动物实验工作人员不是通过专业培训的,有的仅是通过短期的实验动物培训,或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相关的证书,这样直接导致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工作的积极性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进而影响了动物实验的效果。

1.3对动物实验的重视不够目前,众多的医疗机构对科学研究用实验动物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动物实验资金缺乏、工作难以开展,同时还导致实验动物管理的标准化、网络化程度缺乏。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法规、标准监测方法以及相关的监测数据等内容都不能达到统一和共享,直接影响了实验的结果。

2改善医学动物实验管理的措施

2.1充分改善医学动物实验的工作环境一方面是规范实验环境建设,比如对实验环境设立缓冲间、洗刷室和动物试验室,保证实验环境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噪声在55DB以内,温度在18~28℃之间。同时还要具备密封、换气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购买仪器设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方便实验动物科技情报信息的计算机网络设施。

2.2加强动物实验人员的技能培训通过举办报告会、知识讲座、举办培训班或者进行外地考察学习等方式,积极组织对动物实验人员进行实验动物科学知识的培训与普及,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动物实验工作的顺利完成。在对动物实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的同时,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从事动物实验的人员热爱本职工作,不怕累、不怕脏,悉心饲养动物,进一步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与实验技术水平。

2.3建立健全实验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实验管理制度对改善动物实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进行实验前的着装规范,穿戴隔离衣、帽、鞋等,并进行必要的消毒;二是定期进行地面、门窗以及墙壁的清洁、擦洗和消毒;三是定期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测量与记录,做好相关的统计;四是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的制度,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消毒、秩序维护、卫生保持等进行管理。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61-02

实验动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课题的确立和研究成果水平的鉴定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在医学院校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起步较晚,我校细胞工程教研室于2009年首次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中开设了实验动物学必修课,2011年后陆续在医学各专业中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根据开课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实验动物学教学体会进行总结,希望能给兄弟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提供借鉴,并进一步促进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

一、注重理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实际参观法。实验动物设施这一部分内容,单凭课堂讲述,学生很难接受,也没有兴趣。因此,针对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参观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动物中心普通级动物实验室和饲养室及屏障环境设施,边参观边讲解实验动物饲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屏障系统的人流、动物流、物流以及通风净化系统、消毒隔离系统、温湿度调控系统、录像监控系统等。通过参观教学可以把抽象的说教转为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情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即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将“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教,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1]。例如“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制作”这一章,内容包括各类不同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举例。要掌握某种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就需要学生熟悉该种疾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临床表现等基础知识。因此,这一部分内容,若单一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则可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换位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即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通过视频等声像资料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把要讲的内容形象化,利用视觉效果既有助于学生认识、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讲述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时,通过播放相关的录像,如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方法、给药方法、采血法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书本的内容及动物实验技术的操作方法。

二、适当增加实验课,实验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适当增加实验学时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亟待改进的部分在于加大实验课的比重,使得实验课与理论课并重。滨州医学院实验动物学2009年刚开课时,实验学时为15学时,通过不断的教学经验积累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信息反馈,2012年后,实验学时增加到27学时,主要内容有常见实验动物的编号和标记方法、雌雄辨别方法、抓取保定方法、麻醉方法、采血方法、给药方法、处死方法、输精管结扎技术及各种疾病动物模型制作等。实验课上,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动手操作。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实验课,能够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掌握实验技能,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学内容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方面就是实验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基本实验主要是一些常规的动物实验操作,如大小鼠、豚鼠、家兔等的抓取与保定、麻醉、采血采尿、给药以及组织采集等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综合实验,如肿瘤动物模型的制作,很多知识和基本操作在这个综合实验中得到应用。自主设计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写出实验方案。教师为该动物实验提供技术帮助等。通过上述实验教学环节,能够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重视动物福利,培养学生“3R”伦理观念。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综合的基础性学科,其内容除了介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以外,还包括动物福利和动物实验伦理学的内容。目前,国内各院校中大多数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认识不足[3],甚至完全没有此方面的意识,因此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贯穿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的讲解非常重要。在实验课中给学生引入3R原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充分注意到动物福利,树立了爱护实验动物的意识。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了解有关动物福利和伦理的知识,动物实验遵守“3R”原则,并且能将其推广到今后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去。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增加学生信息摄入量

由于医药领域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实验动物学的发展速度很快,涉及面越来越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相对落后的实验动物学教材已经无法跟上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步伐,网络教学正好能够弥补此缺陷。教研室于2011年开始进行实验动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师将部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放在实验动物学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学习。主要应用如下:①采取录像的方式把课堂讲授难以理解和实验课无法开展的内容制作成视频,上传到网站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如无菌动物养殖、疾病动物模型建立、转基因动物制备以及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和突变系的形成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动物实验技术的最新进展;②通过网络平台将实验动物学与公共服务平台中的相关学科进行课程对接,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③建立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相关网站的链接,如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网、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美国杰克逊实验室等,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实验动物资源信息;④通过网络课程的互动环节,充分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和交流,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逐步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这样的网络教学进一步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

综上所述,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对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动物学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能自觉地将其正确地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为以后依法从事动物实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丽,陈.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南方医学教育,2010,(4):31-32.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37-01

1.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中的特点与重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动物学是新崛起的一门边缘学科,生命科学是它主要的研究对象,医学与生物学的结合是它的研究核心,生命科学在不断向前发展,实验动物学在其中起着必不可少的支撑与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实验动物学本身来说,它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自己学科的特点。现在大多数医学类的高等院校都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中设立了实验动物学这门医学类的课程,它在医学、生物学的教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它自身是一门独立学科。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水映了生物医学中研究水平的高低,这些年来在很多的分支领域人们都做了动物实验,也得到了一些很重要的结论,不少新发现都跟这些结论有密切关系。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实验动物学的内容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完善,如:动植物的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胚胎干细胞的有关研究等都跟实验动物学有密切关系,在人类疾病的研究中运用转基因技术制造有关的动物模型就达上千种,并且它们在生物医学的研究中应用广泛。实验动物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较高水平是做上面实验研究的前提条件,这也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研究生的教学系统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部分知识。

2.《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该学科被设立了没几年,还没有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教学大纲与教材,设立这门课程的各个高校分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大纲与教材,但在不少方面还处在摸索的初步阶段,如学时、深度的设计和考核内容、范围等还在不断地调整中被把握;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便如此,实验动物学在高等医学的教学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该课程的建设需要加大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扎实和加快该学科的发展步伐。在实验动物学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比较落后,课程内容上更新很缓慢,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和该课程的发展。所以在研究生的教学中教学的思想与观念迫切需要改革与提高。

实验动物学课程在研究生的教学中,不少学校不重视实验课程中的实践操作,老师讲解更多的是理论上的知识点和有关的习题,学生在实验课上也不认真操作、学习,还发生了不少逃课现象;老师的教学方法落后,让学生背那些实验器材的名称、实验过程中的步骤和现象中的重点内容,这种机械性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对该们课程提不起兴趣,还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整个实验课堂都是死气沉沉的;老师没有付出多少关注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思想,只是让学生对老师教的实验过程做多次操作,实验报告都是在实验前就准备好的,学生要照着上面的步骤做,使学生不能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另外,在实验动物学的多媒体教学中如PPT、视频、网络等教学手段在研究生教学中应用的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3.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实践

互动特点的教学方式,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沟通、对话,使老师和学生都发挥他们在课程上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整个教学课堂活跃起来,使老师与学生两方面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实验动物在生物学中的特征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把它们的特征如(大鼠、小鼠、兔子等)用一些真实性很强的彩色图片或者是清晰度很高的视频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它们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以便以后深入的学习。对研究生来说,他们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都比较丰富,身体和心理上都已经成熟,形象与逻辑两方面的大脑思维都较为发达,对于问题进行思考时广度、深度与敏锐程度都是非常好的,对于学习他们目的明确并且有较好的主动与自觉性,善于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在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的问题。这些都说明互动特点的教学方式很适合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

现代社会计算机的普及范围很广,在实验动物学改变教学方法的内容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提高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质量与效果,如果实验室演示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地话,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方式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实验的操作步骤,把数码类型的显微镜和多媒体连在一起给小动物做显微注射、手术等,对这些精细的实验操作进行演示,使实验过程既清晰又生动。实验动物学课程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多练,对实验的重点进行点拔,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指导等。实验中所有学生都要进行动手操作,老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指出实验中的错误操作给学生认真详细的讲解并纠正。此外在实验课外,要通过一些实验动物学的专题讲座、兴趣小组、科研类型的课题组等其他形式,让研究生多多参与不同实验内容的动物实验。在计算机网络的课堂上,要建立足够的实验动物学课程的课件,制作与常见疾病有关的动物模型与动物实验中的手术操作过程这两项活动的视频。

实验动物学这门学科不但具有基础性的特点,还跟多门学科有很大联系所以还有综合应用的特点,在其他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供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与更新。所以加大力度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情况,以便对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与调整。在研究生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对学生的科研课题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慰华,林双峰.研究生医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56-2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