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04 14:42: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震勘探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震勘探的特点

篇1

作者简介:王刚(1972-),男,四川省射洪县,大学学士,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高级工程师

1前言

随着我国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促使我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二维到三维的飞跃,其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成为我国煤炭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应用手段。特别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确度,而且增加了分辨率,促使煤矿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关于煤炭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较多。

2高频率奠定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

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分辨率。由地震勘探原理可知,地震数据频率对纵向和横向分辨率有决定性作用,分辨率随着频率的高低变化而变化,进而影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选择和接收、运用方式。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高频率的特点,提高分辨率,使煤矿企业所在区域的图像显示更为直观和清晰,方便相关人员的决策[1]。

3高密度接收技术的应用

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其高密度接收技术,使煤矿人员更好获取地震信息。在传统地震勘探技术的作用下,某一构造体或单元未能获取足够的地震信息时,不能实现消息推送,使人们难以识别地震信息,增加煤炭企业的生产风险。为满足煤矿生产和安全的需求,应用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具有必要性。首先,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具有高密度接收的特点,既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能力,又能使人们获取更加丰富的地震信息。其次,利用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实现地震信息的小网格采集,提高横向分辨率。在小网格采集过程中,需要有效把握面元尺寸,通常以10m×10m的尺寸,但我国山西地区以5m×10m的CDP网格为主。所以,我国煤炭企业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网格尺寸大小,可以有效避免面元尺寸小造成信息接收不全或遗漏的情况。最后,煤炭企业确定CDP网格时,既要考虑煤炭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任务等情况,又要考虑有效频率问题,以达到最高分辨率,促进煤炭企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高质量、高保真为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提供保证

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了地震信息的质量。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对于信息采集资料质量低、信噪比低的情况,能够采取一系列处理手段加以解决,但是却以降低剖面分辨率为代价,难以满足煤炭企业对地震信息的高质量、高保真要求。由于煤炭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结构破坏较为严重,使所在区域的抗压能力减弱,一旦地震信息的失真,将会对煤炭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损失。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能够确保地震信息的高质量、高保真性特点,在确保剖面分辨率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有效信息,以提高煤炭企业处理地震问题的能力[2]。

5三维地震勘探手段的应用

利用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增强叠前分析研究的有效性,以促进三维地震勘探手段的更好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煤炭需求的增大,促使煤炭地震勘探工作量与日俱增,尤其是解决影响煤矿企业的构造问题,对地震勘探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使地震数据体富含更多地质信息。DMO叠加剖面,不仅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而且能够充分反映地震特征,如以绕射波、回转波等识别断块、向斜等特殊地质构造,为人们提供更为清晰、直观的地质信息。由于地质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下,所以传统地震勘探技术不能充分显示地震波、地震道等微小变化,尤其偏移现象的出现,致使人们不能获取精确的地震信息。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充分发挥DOM叠加剖面的作用,对地震信息数据加以有效分析和研究,充分发挥地震勘探的效益[3]。

6单点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

随着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单点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高密度空间采样,充分反映了地震信息,为煤炭企业工作指引方向。室内组合处理技术是单点地震勘探技术的核心,促进煤炭企业获取高质量的地震数据信息。首先,该技术能够压制干扰波,避免干扰波对地震数据信息的不必要干扰,确保地震信息的可靠性。其次,该技术能够压制部分随机噪声,尤其对低信噪比地区有良好的噪声压制,以降低地震信息的信噪比。最后,单点地震勘探技术能够更好描述煤炭分布情况和所处区域地质构造情况,大大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度和资料信息的分辨率,对煤炭企业的更好发展奠定有利基础条件。

7结语

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煤炭企业充分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煤炭企业的更好发展。目前,我国煤炭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广泛,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需要我国有关人员的进一步研究。总之,伴随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技术能够为煤炭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提供动力支持,以促进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领域的更好应用。

参考文献:

[1]戴世鑫.基于物理模型的煤田地震属性响应特征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

篇2

一、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是在常规地震勘探技术基础上,使学生系统了解目前实际生产中正在或将要应用的新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地震勘探领域主流及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及时地、更好地融入授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实际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多种关键地震方法,为今后开展实际油田勘探生产以及相关方法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具体目标和要求包括掌握地震勘探新技术的概念与特点,把握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地震勘探新技术的研究意义与技术要点。学会文献检索与查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阅读、分析与总结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文献检索、总结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教学背景分析

1.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分析。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作为地震勘探原理的补充和延伸,与目前油田实际勘探开发紧密相关。课程涉及范畴较宽,内容繁多,包括VSP、井间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微地震技术等。课程中除新方法所对应基本物理方法的描述外,还涉及大量的形式复杂的数学公式及数学描述,以及多种地球物理信息和手段的分析、融合,甚至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结合。此外,地震勘探新方法随计算机发展和学科间交叉融合快速发展。同时,地震勘探是基于基本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方法与认识,并将数学物理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实践的一门课程。实践性强是勘探地球物理方法课程共同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对每一种技术有较直观和深入的认识。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授课时间较短,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研讨和课下文献调研总结,以及实际资料实践,理解课程教授地震勘探新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和发展趋势等,为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生产工作奠定基础。总之,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对学生科研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授课对象的特点分析。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该阶段的本科生既要完成预定课程的学习,同时还面临着就业或者考研的压力,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有效掌握地震勘探新方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还有部分大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有明显的厌学现象。另外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教学过程单调、教学方法单一以及作业太重等因素都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针对目前复杂多样的学生心理,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本课程以及类似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优化实践

1.精心备课,构建实际问题导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国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长期处于知识代言人的地位,掌握着话语主动权,这就导致了无法构建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无法促使学生自由探索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努力构建合作机制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应精心备课,包括必要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融为一体,提供的信息量大,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知识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要准备具有代表性的勘探实例与勘探实际难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喜欢该课程。再次,本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构建实际问题导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用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和探索者。将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以及案例式教学法运用进来,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事先查阅文献,进行总结,初步提出解决方法,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其可行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其自信心,开拓思维,激发其研究兴趣。最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用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助学生开展实践。

2.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总结,培养动手能力。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准备实际油田资料和相关软件与程序模块,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数据的分析、处理与解释,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和问题总结,加深体会,并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相关问题文献的查阅、分析与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文献检索,培养必要的文献整理、总结等基本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的报告能力,提供充足机会并鼓励学生对自己所做的文献调研和实际问题解决方案、效果进行报告。教师的讲授要在学生自求自得而又遇到困难时,要以画龙点睛式的手法去贯通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其深入理解研究问题,提高地震勘探新方法的教学效果。

3.关心、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给学生减负。国外在概说中国教育的特点,确切的说是缺点时认为:大学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正因如此,大学生成了世界大学生群体中学得最辛苦的一部分,他们要完成的课程数量多,所学知识过于专业化,过深、过难,考试呆板且频繁,知识学习的负担过重,使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独立思考的能力差。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的教学安排,充分分析了大四学生面临的毕业、考研及就业压力和处境,考虑到目前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情况和课程所针对高年级同学时间紧、压力大的特点,不能增加过多的学习负担,而应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减负具体实施措施包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地震勘探新技术的认识与理解,减少作业量,尤其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和实实在在的勘探实例,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尽力做到在课堂上理解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所需的成熟软件和程序模块,并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同时在课程授课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地震勘探原理、资料处理等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减轻考研同学专业复习的压力。

篇3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102-01

从油田地质勘探工作实际出发,地震勘探方法的选择对油田地质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油田地质勘探工作的现实需要,地震勘探技术将成为保证油田地质勘探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要对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的内容、分类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保证地震勘探技术能够更好的为地质勘探工作服务,使地质勘探工作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为油田地质勘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满足油田地质勘探的实际需要,达到促进油田地质勘探效果,提高油田地质勘探实效性的目的,促进油田地质勘探取得积极效果。

1 广角地震解决模糊成像区成像技术

在油田地质勘探工作中,如何解决模糊成像区成像效果,是保证地质勘探工作取得积极效果的重要内容。结合油田地质勘探工作实际,模糊成像区成像主要可以依靠广角地震技术来解决,具体应采用以下方式。

1)利用折射波,以取得高速屏蔽层顶面和基底的构造形态及基底的速度。

通过采取这一手段,模糊成像区的光波折射基底得到了改变,光波的传输速度发生了变化,使得模糊成像区的成像效果较原来有所改善,满足了模糊成像需要,提高了成像质量。

2)利用广角反射波,以避开近偏移距上的各种难以避免的干扰波,提高成像质量,使得常规方法成像模糊区变得更清晰。

对广角反射波的利用,是模糊成像区提高成像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模糊成像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广角反射波法将会得到重要应用,对模糊成像区成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利用高速层中的转换波,以对高速屏蔽层之下的低速储层成像。

在模糊成像区成像过程中,应善于利用高速层中的转换波,保证模糊成像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需求。同时,要利用高速层中的转换波与低速储层的差异,做好成像工作,满足成像需要。

由此可见,广角地震法成为了解决模糊成像区成像问题的重要技术。为此,我们应认真总结广角地震模糊成像法,在模糊成像过程中积极运用广角地震法,满足模糊成像的实际需要。

2 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

在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对于地形特殊的地区普通地震勘探技术难以奏效。通过了解发现,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在山区地震勘探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并取得了积极效果。

“针对目标基于模型的分段、分线、分区设计”是复杂山地山前带地震采集方法设计的正确路线。

1)“面向目标基于地表与地下特征”的“分段、分线、分区设计”是优化观测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准则。

在山前带地震勘探过程中,分段、分线和分区设计是保证山前带地震勘探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为此,我们要理解山前带地震勘探的总体过程和技术特点。

2)“分区、分段设计激发方式与激发参数” 是做好激发工作提高原始资料品质的基础。

在山前带地震勘探中,分区、分段的设计往往能够在激发方式和激发参数上取得较好的融合。为此,我们应在山前带地震勘探中,将激发方式与激发参数进行有效融合。

3)“多信息分区建模、统一建库”,采用“中间参考面”计算静校正量的方法是提高山地山前带静校正精度的关键。

对于山前带地震勘探而言,勘探精度是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勘探精度满足实际需要,应在勘探中有效计算静校正量,提高勘探的整体精度。

目前来看,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对山地地质勘探具有重要作用,不但提高了山前带地震勘探的整体效果,也解决了山前带地震勘探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应重视山前带地震勘探的作用,将其作为重要的地震勘探方法来看待。

3 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

对于油田地震勘探而言,除了上述地震勘探方法之外,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也得到了重要应用,并取得了积极效果。目前来看,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特点和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采用大排列方式的观测系统采集数据存在着相位差,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应该进行相位校正,才能得到连续可以追踪的反射同相轴。地震相位的变化和地震波入射角及岩性都密切相关。对地震相位校正的前期工作,主要是基于模型的地震分析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展方法技术研究,完成相位校正。

2)目前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在油田地震勘探中得到了重要应用。从其应用范围来看,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改善了原有的数据处理方式,提高了数据处理效果,并进行了必要的相位校正,保证了相位校正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需要。为此,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对于油田地震勘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提高油田地震勘探效果,提升油田地震勘探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油田地震勘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基于这一优点,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在油田地震勘探应用中取得了积极的应用效果,满足了油田地震勘探的整体效果。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油田地震勘探过程中,地震勘探方法的选择是保证勘探效果的关键。从目前油田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来看,可供选择的地震勘探方法较多。为此,我们应根据油田地震勘探现场实际,合理选择地震勘探方法,并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分类及应用效果进行认真分析,满足地震勘探工作需要,达到提高地震勘探效果的目的,促进油田地震勘探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韬.基于QT的地震属性分析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李新幸.多维度关联分析及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2.

[3]汪晴川.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篇4

中图分类号:P63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25-02

1 引言

随着勘探难度的增加和对岩性勘探要求的日益提高,以纵波勘探技术为依托的传统三维地震勘探已经难以应对勘探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谓多波多分量勘探是指利用三分量检波器同时记录地震纵波(P波)、横波(S波)和转换波(P-S波)信号,并进行相应的资料处理和解释工作。相比以记录纵波为主的传统勘探方法,该技术能够获取更丰富的波动信息,在描述储层参数和空间展布、预测裂缝发育程度、研究储层含气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2 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

针对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理论研究最早始于前苏联,而相应的勘探实践则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前苏联、美国、法国等国家展开。这一时期的勘探主要着力于利用横波速度低于纵波从因此在理论上能实现更高的分辨率这一特点,试图获取分辨率更高的地震资料。但由于横波在速度低于纵波的同时,其频率也低于纵波在因此传播的过程中衰减严重,采集到的横波地震资料信噪比过低,因此多波多分量勘探在该阶并未取得显著进展。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多波多分量勘探开始转为综合利用纵波、横波的联合勘探,其应用主要集中于求取包括泊松比在内的岩石弹性信息和鉴别含气亮点的真伪等方面。但由于多波勘探相较于单一的纵波勘探成本过高,且在当时尚有诸多相关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多波地震勘探在岩性勘探方面的应用最终被以AVO为基础的纵波岩性勘探所取代。

多波多分量勘探近年来的再次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海上多波地震勘探的成功。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先于陆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一定深度的海床相比于陆地环境噪声更低,采集到的横波资料信噪比较低;(2)海洋地震勘探面临着诸如硬海底、气柱等用传统纵波勘探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促进了海上多波勘探的发展。此外,海底多分量电缆接收系统(OBC)的研制成功为海上多波勘探排除了资料采集方面的障碍。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陆上多波多分量勘探再次受到关注。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三分量数字检波器的广泛应用为多波多分量勘探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相比传统的检波器,三分量数字检波器的优越性表现在动态范围大,输出的信号频带平坦,具备较大的频带宽度,抗干扰能力强等方面。近年来的多波多分量勘探以利用P-S转换波为主,这是因为激发横波需要专门的震源而导致成本升高。相比之下转换波利用传统的纵波震源即可激发,并且同横波一样能够反映岩性和各向异性等地下信息,尽管成本仍然高于普通的纵波勘探但低于专门的横波勘探。因此,目前工业界应用较多的多波勘探方法是利用纵波激发,同时采集纵波和转换波的地震资料。

目前,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正逐渐趋于成熟,而路上勘探受限于低信噪比、静校正复杂等问题尚不能完全实现商业化应用。北海地区的Alba油田是应用多波多分量进行勘探取得良好收益的典范,对P-S转换波的地震解释发现了以往纵波难以识别的含油饱和砂岩,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对该区域的油藏构造认识。我国多波多分量勘探应用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南海西部的莺歌海盆地多波地震勘探,应用转换波地震勘探成功解决了纵波勘探面临的“气云”问题,在中深部地层的岩性识别和含气预测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3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相关技术

3.1 采集技术

与采集相关的技术主要包括震源、检波器、观测系统三个方面,由于需要激发并接受到横波或转换波以及纵波,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对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了比传统纵波勘探更多的要求。

目前陆上多波勘探用来激发横波的震源有三排井震源、水平可控震源、倾斜气枪震源等,但这些方法存在的共同缺点在于成本过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且激发的横波衰减较快观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采用纵波激发对,对转换波观测仍是目前多波地震勘探的主要方式。海上多波地震勘探震源则同纵波勘探一样采用空气枪震源。

早期的陆上多波地震勘探采集使用双检波器,即除设置用于记录地面震动垂直分量的检波器外再沿水平方向设置一个用于记录水平震动的检波器,近年来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发展使三分量数字检波器成为主流。海上多波多分量采集目前主要采用4C OBC电缆(由四个检波器组成,其中三个记录速度分量,一个记录压力分量),将检波器组内置或外挂在电缆上铺设于海底。相比陆上作业海上多波勘探面临着更复杂的定位问题。

陆上和海上多波勘探都面临着数据量增多的问题,由于要在记录纵波信息的同时记录横波或转换波的信息因此多波勘探的观测系统记录道数相比于纵波勘探成倍的增加。此外,考虑到纵波和转换波传播特点的不同,在设置偏移距时要兼顾对二者的接收,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在施工前进行波场特征调查。

3.2 处理技术

当前针对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处理技术根据处理流程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标量波场理论的波场分离处理方法;另一类是基于矢量波场理论的多波联合处理方法。其中波场分离处理方法是目前应用的主流,而多波联合处理方法由于相关技术不够完善目前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的思路大体上同纵波地震资料相同,但考虑到其传播路径的非对称性这一特点又不能完全照搬纵波资料处理中的成熟方法。目前基于波场分离理论的多波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流程是首先进行波场波场分离,然后分别处理纵波和转换波。对转换波的处理主要涉及到不对称抽道集、确定转换点、噪声压制、静校正、动校正、转换横波速度分析、转换横波偏移、求取纵横波速度比等。其中,横波静校正问题是转换波资料处理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这源自横波信噪比低、对应的低速带更加复杂,且受到各向异性的影响等方面。

3.3 解释技术

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是做好纵、横波地震资料的层位对比,这也是其主要难点之一。在此基础上要结合VSP和测井资料等进行纵、横波联合反演。正确解释的多波地震资料可用于分析地下介质的岩性及其含油气性、识别真假两点,利用横波分辨率高的优势可识别小断层、薄互层、尖灭等微小构造,通过横波分裂现象研究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进而发现裂缝油气藏。此外转换波资料还可以用于改善地震成像质量,在对饱含气的油藏和波阻抗差异较小的储层其应用效果尤为明显。综合多种资料信息进行综合解释是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发展方向。

4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4.1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面临的问题

尽管对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研究迄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实现了一系列成功的商业应用,但这项新技术仍然面临着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这里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横波在传播过程中衰减严重,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低。如何有效的去除其中的噪音,并正确认识其传播规律进行有效的静校正是利用多波地震资料的基础。

(2)当前缺乏针对转换波和横波的精确速度建模方法。由于横波和转换波的传播规律比纵波更加复杂,且缺乏相应的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因此对这两种波尚不能进行精确的速度建模。精确的速度模型是对相应地震资料进行一系列处理的基础,对深度域成像和纵、横波联合层位对比等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对横波分裂不能实现准确的分析。横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各项异性介质时会分离为极性正交的两类横波。该现象有助于认识裂缝的发育情况,进而预测裂缝油气藏。但目前对各项异性的分析在各向异性层位较多时便会出现较大误差。

(4)对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在理论和技术上不够健全。

4.2 发展趋势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被认为是地震勘探领域的第四次革命。尽管该技术从基础理论层面到技术层面都还面临着诸多尚未解决的障碍,但随着勘探工作对复杂油气藏和岩性勘探要求的提高,以及对各向异性问题认识的深入认识,多波多分量勘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在可预见的未来,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仍将以转换波勘探取代直接针对横波的勘探,而与转换波特点相适应的处理技术将是研究的重点。现有的多波资料处理方法基本是以波场分离技术为基础,但该方法很多情况下仍然难以解决纵、横波场的耦合问题,很多情况下难以是两种波的波场真正分离开进而影响成像精度。相比之下,多波地震资料联合处理方法从理论上能根本性的避免波场耦合对成像精度的影响,但该方法目前尚在理论研究阶段且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投入实际应用尚需时日。

目前的多波勘探更多的关注对勘探本身在采集、处理、解释方面的研究,而在多波勘探资料与其他勘探和地质资料的结合方面研究较少。事实上,转换波资料与纵波资料、VSP资料、测井资料等其他资料的综合运用将对其解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目前尚无针对多波多分量资料进行综合处理、解释的专门商业软件,这种情况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此类软件的开发将随着多波多分量勘探商业价值的日益凸显而受到更多的重视。

除了自身理论和方法上的完善,多波多分量勘探也将与AVO、时移地震、全波形反演、逆时偏移等技术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在微小构造解释、岩性勘探等方面发挥优于传统勘探手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丽萍,杨勤勇.多波多分量技术发展与展望[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25(3):47-52.

[2] 普济廖夫.横波和转换波法地震勘探[M].裘慰庭,李乐天,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117.

[3] 刘海波,全海燕,陈浩林,等.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综述[J].中国石油勘探,2007,(3):52-57.

[4] 朱光明,李庆春.多分量地震的装备[J].石油仪器,2001,15(1):48-51.

[5] 钱荣均.P-SV转换波勘探和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17(6):90-93.

[6] 黄中玉.多分量地震勘探的机遇和挑战[J].石油物探,2011,40(2):1312-13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