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4:42: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震勘探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简介:王刚(1972-),男,四川省射洪县,大学学士,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高级工程师
1前言
随着我国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促使我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二维到三维的飞跃,其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成为我国煤炭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应用手段。特别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确度,而且增加了分辨率,促使煤矿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关于煤炭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较多。
2高频率奠定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
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分辨率。由地震勘探原理可知,地震数据频率对纵向和横向分辨率有决定性作用,分辨率随着频率的高低变化而变化,进而影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选择和接收、运用方式。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高频率的特点,提高分辨率,使煤矿企业所在区域的图像显示更为直观和清晰,方便相关人员的决策[1]。
3高密度接收技术的应用
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其高密度接收技术,使煤矿人员更好获取地震信息。在传统地震勘探技术的作用下,某一构造体或单元未能获取足够的地震信息时,不能实现消息推送,使人们难以识别地震信息,增加煤炭企业的生产风险。为满足煤矿生产和安全的需求,应用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具有必要性。首先,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具有高密度接收的特点,既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能力,又能使人们获取更加丰富的地震信息。其次,利用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实现地震信息的小网格采集,提高横向分辨率。在小网格采集过程中,需要有效把握面元尺寸,通常以10m×10m的尺寸,但我国山西地区以5m×10m的CDP网格为主。所以,我国煤炭企业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网格尺寸大小,可以有效避免面元尺寸小造成信息接收不全或遗漏的情况。最后,煤炭企业确定CDP网格时,既要考虑煤炭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任务等情况,又要考虑有效频率问题,以达到最高分辨率,促进煤炭企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高质量、高保真为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提供保证
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了地震信息的质量。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对于信息采集资料质量低、信噪比低的情况,能够采取一系列处理手段加以解决,但是却以降低剖面分辨率为代价,难以满足煤炭企业对地震信息的高质量、高保真要求。由于煤炭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结构破坏较为严重,使所在区域的抗压能力减弱,一旦地震信息的失真,将会对煤炭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损失。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能够确保地震信息的高质量、高保真性特点,在确保剖面分辨率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有效信息,以提高煤炭企业处理地震问题的能力[2]。
5三维地震勘探手段的应用
利用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增强叠前分析研究的有效性,以促进三维地震勘探手段的更好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煤炭需求的增大,促使煤炭地震勘探工作量与日俱增,尤其是解决影响煤矿企业的构造问题,对地震勘探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使地震数据体富含更多地质信息。DMO叠加剖面,不仅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而且能够充分反映地震特征,如以绕射波、回转波等识别断块、向斜等特殊地质构造,为人们提供更为清晰、直观的地质信息。由于地质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下,所以传统地震勘探技术不能充分显示地震波、地震道等微小变化,尤其偏移现象的出现,致使人们不能获取精确的地震信息。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充分发挥DOM叠加剖面的作用,对地震信息数据加以有效分析和研究,充分发挥地震勘探的效益[3]。
6单点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
随着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单点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高密度空间采样,充分反映了地震信息,为煤炭企业工作指引方向。室内组合处理技术是单点地震勘探技术的核心,促进煤炭企业获取高质量的地震数据信息。首先,该技术能够压制干扰波,避免干扰波对地震数据信息的不必要干扰,确保地震信息的可靠性。其次,该技术能够压制部分随机噪声,尤其对低信噪比地区有良好的噪声压制,以降低地震信息的信噪比。最后,单点地震勘探技术能够更好描述煤炭分布情况和所处区域地质构造情况,大大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度和资料信息的分辨率,对煤炭企业的更好发展奠定有利基础条件。
7结语
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煤炭企业充分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煤炭企业的更好发展。目前,我国煤炭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广泛,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需要我国有关人员的进一步研究。总之,伴随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技术能够为煤炭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提供动力支持,以促进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领域的更好应用。
参考文献:
[1]戴世鑫.基于物理模型的煤田地震属性响应特征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
一、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是在常规地震勘探技术基础上,使学生系统了解目前实际生产中正在或将要应用的新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地震勘探领域主流及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及时地、更好地融入授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实际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多种关键地震方法,为今后开展实际油田勘探生产以及相关方法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具体目标和要求包括掌握地震勘探新技术的概念与特点,把握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地震勘探新技术的研究意义与技术要点。学会文献检索与查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阅读、分析与总结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文献检索、总结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教学背景分析
1.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分析。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作为地震勘探原理的补充和延伸,与目前油田实际勘探开发紧密相关。课程涉及范畴较宽,内容繁多,包括VSP、井间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微地震技术等。课程中除新方法所对应基本物理方法的描述外,还涉及大量的形式复杂的数学公式及数学描述,以及多种地球物理信息和手段的分析、融合,甚至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结合。此外,地震勘探新方法随计算机发展和学科间交叉融合快速发展。同时,地震勘探是基于基本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方法与认识,并将数学物理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实践的一门课程。实践性强是勘探地球物理方法课程共同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对每一种技术有较直观和深入的认识。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授课时间较短,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研讨和课下文献调研总结,以及实际资料实践,理解课程教授地震勘探新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和发展趋势等,为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生产工作奠定基础。总之,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对学生科研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授课对象的特点分析。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该阶段的本科生既要完成预定课程的学习,同时还面临着就业或者考研的压力,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有效掌握地震勘探新方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还有部分大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有明显的厌学现象。另外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教学过程单调、教学方法单一以及作业太重等因素都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针对目前复杂多样的学生心理,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本课程以及类似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优化实践
1.精心备课,构建实际问题导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国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长期处于知识代言人的地位,掌握着话语主动权,这就导致了无法构建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无法促使学生自由探索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努力构建合作机制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应精心备课,包括必要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融为一体,提供的信息量大,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知识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要准备具有代表性的勘探实例与勘探实际难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喜欢该课程。再次,本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构建实际问题导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用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和探索者。将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以及案例式教学法运用进来,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事先查阅文献,进行总结,初步提出解决方法,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其可行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其自信心,开拓思维,激发其研究兴趣。最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用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助学生开展实践。
2.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总结,培养动手能力。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准备实际油田资料和相关软件与程序模块,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数据的分析、处理与解释,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和问题总结,加深体会,并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相关问题文献的查阅、分析与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文献检索,培养必要的文献整理、总结等基本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的报告能力,提供充足机会并鼓励学生对自己所做的文献调研和实际问题解决方案、效果进行报告。教师的讲授要在学生自求自得而又遇到困难时,要以画龙点睛式的手法去贯通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其深入理解研究问题,提高地震勘探新方法的教学效果。
3.关心、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给学生减负。国外在概说中国教育的特点,确切的说是缺点时认为:大学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正因如此,大学生成了世界大学生群体中学得最辛苦的一部分,他们要完成的课程数量多,所学知识过于专业化,过深、过难,考试呆板且频繁,知识学习的负担过重,使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独立思考的能力差。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的教学安排,充分分析了大四学生面临的毕业、考研及就业压力和处境,考虑到目前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情况和课程所针对高年级同学时间紧、压力大的特点,不能增加过多的学习负担,而应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减负具体实施措施包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地震勘探新技术的认识与理解,减少作业量,尤其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和实实在在的勘探实例,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尽力做到在课堂上理解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所需的成熟软件和程序模块,并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同时在课程授课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地震勘探原理、资料处理等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减轻考研同学专业复习的压力。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102-01
从油田地质勘探工作实际出发,地震勘探方法的选择对油田地质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油田地质勘探工作的现实需要,地震勘探技术将成为保证油田地质勘探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要对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的内容、分类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保证地震勘探技术能够更好的为地质勘探工作服务,使地质勘探工作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为油田地质勘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满足油田地质勘探的实际需要,达到促进油田地质勘探效果,提高油田地质勘探实效性的目的,促进油田地质勘探取得积极效果。
1 广角地震解决模糊成像区成像技术
在油田地质勘探工作中,如何解决模糊成像区成像效果,是保证地质勘探工作取得积极效果的重要内容。结合油田地质勘探工作实际,模糊成像区成像主要可以依靠广角地震技术来解决,具体应采用以下方式。
1)利用折射波,以取得高速屏蔽层顶面和基底的构造形态及基底的速度。
通过采取这一手段,模糊成像区的光波折射基底得到了改变,光波的传输速度发生了变化,使得模糊成像区的成像效果较原来有所改善,满足了模糊成像需要,提高了成像质量。
2)利用广角反射波,以避开近偏移距上的各种难以避免的干扰波,提高成像质量,使得常规方法成像模糊区变得更清晰。
对广角反射波的利用,是模糊成像区提高成像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模糊成像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广角反射波法将会得到重要应用,对模糊成像区成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利用高速层中的转换波,以对高速屏蔽层之下的低速储层成像。
在模糊成像区成像过程中,应善于利用高速层中的转换波,保证模糊成像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需求。同时,要利用高速层中的转换波与低速储层的差异,做好成像工作,满足成像需要。
由此可见,广角地震法成为了解决模糊成像区成像问题的重要技术。为此,我们应认真总结广角地震模糊成像法,在模糊成像过程中积极运用广角地震法,满足模糊成像的实际需要。
2 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
在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对于地形特殊的地区普通地震勘探技术难以奏效。通过了解发现,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在山区地震勘探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并取得了积极效果。
“针对目标基于模型的分段、分线、分区设计”是复杂山地山前带地震采集方法设计的正确路线。
1)“面向目标基于地表与地下特征”的“分段、分线、分区设计”是优化观测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准则。
在山前带地震勘探过程中,分段、分线和分区设计是保证山前带地震勘探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为此,我们要理解山前带地震勘探的总体过程和技术特点。
2)“分区、分段设计激发方式与激发参数” 是做好激发工作提高原始资料品质的基础。
在山前带地震勘探中,分区、分段的设计往往能够在激发方式和激发参数上取得较好的融合。为此,我们应在山前带地震勘探中,将激发方式与激发参数进行有效融合。
3)“多信息分区建模、统一建库”,采用“中间参考面”计算静校正量的方法是提高山地山前带静校正精度的关键。
对于山前带地震勘探而言,勘探精度是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勘探精度满足实际需要,应在勘探中有效计算静校正量,提高勘探的整体精度。
目前来看,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对山地地质勘探具有重要作用,不但提高了山前带地震勘探的整体效果,也解决了山前带地震勘探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应重视山前带地震勘探的作用,将其作为重要的地震勘探方法来看待。
3 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
对于油田地震勘探而言,除了上述地震勘探方法之外,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也得到了重要应用,并取得了积极效果。目前来看,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特点和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采用大排列方式的观测系统采集数据存在着相位差,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应该进行相位校正,才能得到连续可以追踪的反射同相轴。地震相位的变化和地震波入射角及岩性都密切相关。对地震相位校正的前期工作,主要是基于模型的地震分析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展方法技术研究,完成相位校正。
2)目前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在油田地震勘探中得到了重要应用。从其应用范围来看,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改善了原有的数据处理方式,提高了数据处理效果,并进行了必要的相位校正,保证了相位校正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需要。为此,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对于油田地震勘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提高油田地震勘探效果,提升油田地震勘探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油田地震勘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基于这一优点,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在油田地震勘探应用中取得了积极的应用效果,满足了油田地震勘探的整体效果。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油田地震勘探过程中,地震勘探方法的选择是保证勘探效果的关键。从目前油田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来看,可供选择的地震勘探方法较多。为此,我们应根据油田地震勘探现场实际,合理选择地震勘探方法,并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分类及应用效果进行认真分析,满足地震勘探工作需要,达到提高地震勘探效果的目的,促进油田地震勘探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韬.基于QT的地震属性分析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李新幸.多维度关联分析及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2.
[3]汪晴川.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中图分类号:P63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25-02
1 引言
随着勘探难度的增加和对岩性勘探要求的日益提高,以纵波勘探技术为依托的传统三维地震勘探已经难以应对勘探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谓多波多分量勘探是指利用三分量检波器同时记录地震纵波(P波)、横波(S波)和转换波(P-S波)信号,并进行相应的资料处理和解释工作。相比以记录纵波为主的传统勘探方法,该技术能够获取更丰富的波动信息,在描述储层参数和空间展布、预测裂缝发育程度、研究储层含气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2 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
针对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理论研究最早始于前苏联,而相应的勘探实践则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前苏联、美国、法国等国家展开。这一时期的勘探主要着力于利用横波速度低于纵波从因此在理论上能实现更高的分辨率这一特点,试图获取分辨率更高的地震资料。但由于横波在速度低于纵波的同时,其频率也低于纵波在因此传播的过程中衰减严重,采集到的横波地震资料信噪比过低,因此多波多分量勘探在该阶并未取得显著进展。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多波多分量勘探开始转为综合利用纵波、横波的联合勘探,其应用主要集中于求取包括泊松比在内的岩石弹性信息和鉴别含气亮点的真伪等方面。但由于多波勘探相较于单一的纵波勘探成本过高,且在当时尚有诸多相关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多波地震勘探在岩性勘探方面的应用最终被以AVO为基础的纵波岩性勘探所取代。
多波多分量勘探近年来的再次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海上多波地震勘探的成功。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先于陆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一定深度的海床相比于陆地环境噪声更低,采集到的横波资料信噪比较低;(2)海洋地震勘探面临着诸如硬海底、气柱等用传统纵波勘探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促进了海上多波勘探的发展。此外,海底多分量电缆接收系统(OBC)的研制成功为海上多波勘探排除了资料采集方面的障碍。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陆上多波多分量勘探再次受到关注。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三分量数字检波器的广泛应用为多波多分量勘探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相比传统的检波器,三分量数字检波器的优越性表现在动态范围大,输出的信号频带平坦,具备较大的频带宽度,抗干扰能力强等方面。近年来的多波多分量勘探以利用P-S转换波为主,这是因为激发横波需要专门的震源而导致成本升高。相比之下转换波利用传统的纵波震源即可激发,并且同横波一样能够反映岩性和各向异性等地下信息,尽管成本仍然高于普通的纵波勘探但低于专门的横波勘探。因此,目前工业界应用较多的多波勘探方法是利用纵波激发,同时采集纵波和转换波的地震资料。
目前,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正逐渐趋于成熟,而路上勘探受限于低信噪比、静校正复杂等问题尚不能完全实现商业化应用。北海地区的Alba油田是应用多波多分量进行勘探取得良好收益的典范,对P-S转换波的地震解释发现了以往纵波难以识别的含油饱和砂岩,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对该区域的油藏构造认识。我国多波多分量勘探应用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南海西部的莺歌海盆地多波地震勘探,应用转换波地震勘探成功解决了纵波勘探面临的“气云”问题,在中深部地层的岩性识别和含气预测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3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相关技术
3.1 采集技术
与采集相关的技术主要包括震源、检波器、观测系统三个方面,由于需要激发并接受到横波或转换波以及纵波,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对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了比传统纵波勘探更多的要求。
目前陆上多波勘探用来激发横波的震源有三排井震源、水平可控震源、倾斜气枪震源等,但这些方法存在的共同缺点在于成本过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且激发的横波衰减较快观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采用纵波激发对,对转换波观测仍是目前多波地震勘探的主要方式。海上多波地震勘探震源则同纵波勘探一样采用空气枪震源。
早期的陆上多波地震勘探采集使用双检波器,即除设置用于记录地面震动垂直分量的检波器外再沿水平方向设置一个用于记录水平震动的检波器,近年来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发展使三分量数字检波器成为主流。海上多波多分量采集目前主要采用4C OBC电缆(由四个检波器组成,其中三个记录速度分量,一个记录压力分量),将检波器组内置或外挂在电缆上铺设于海底。相比陆上作业海上多波勘探面临着更复杂的定位问题。
陆上和海上多波勘探都面临着数据量增多的问题,由于要在记录纵波信息的同时记录横波或转换波的信息因此多波勘探的观测系统记录道数相比于纵波勘探成倍的增加。此外,考虑到纵波和转换波传播特点的不同,在设置偏移距时要兼顾对二者的接收,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在施工前进行波场特征调查。
3.2 处理技术
当前针对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处理技术根据处理流程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标量波场理论的波场分离处理方法;另一类是基于矢量波场理论的多波联合处理方法。其中波场分离处理方法是目前应用的主流,而多波联合处理方法由于相关技术不够完善目前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的思路大体上同纵波地震资料相同,但考虑到其传播路径的非对称性这一特点又不能完全照搬纵波资料处理中的成熟方法。目前基于波场分离理论的多波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流程是首先进行波场波场分离,然后分别处理纵波和转换波。对转换波的处理主要涉及到不对称抽道集、确定转换点、噪声压制、静校正、动校正、转换横波速度分析、转换横波偏移、求取纵横波速度比等。其中,横波静校正问题是转换波资料处理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这源自横波信噪比低、对应的低速带更加复杂,且受到各向异性的影响等方面。
3.3 解释技术
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是做好纵、横波地震资料的层位对比,这也是其主要难点之一。在此基础上要结合VSP和测井资料等进行纵、横波联合反演。正确解释的多波地震资料可用于分析地下介质的岩性及其含油气性、识别真假两点,利用横波分辨率高的优势可识别小断层、薄互层、尖灭等微小构造,通过横波分裂现象研究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进而发现裂缝油气藏。此外转换波资料还可以用于改善地震成像质量,在对饱含气的油藏和波阻抗差异较小的储层其应用效果尤为明显。综合多种资料信息进行综合解释是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发展方向。
4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4.1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面临的问题
尽管对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研究迄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实现了一系列成功的商业应用,但这项新技术仍然面临着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这里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横波在传播过程中衰减严重,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低。如何有效的去除其中的噪音,并正确认识其传播规律进行有效的静校正是利用多波地震资料的基础。
(2)当前缺乏针对转换波和横波的精确速度建模方法。由于横波和转换波的传播规律比纵波更加复杂,且缺乏相应的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因此对这两种波尚不能进行精确的速度建模。精确的速度模型是对相应地震资料进行一系列处理的基础,对深度域成像和纵、横波联合层位对比等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对横波分裂不能实现准确的分析。横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各项异性介质时会分离为极性正交的两类横波。该现象有助于认识裂缝的发育情况,进而预测裂缝油气藏。但目前对各项异性的分析在各向异性层位较多时便会出现较大误差。
(4)对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在理论和技术上不够健全。
4.2 发展趋势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被认为是地震勘探领域的第四次革命。尽管该技术从基础理论层面到技术层面都还面临着诸多尚未解决的障碍,但随着勘探工作对复杂油气藏和岩性勘探要求的提高,以及对各向异性问题认识的深入认识,多波多分量勘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在可预见的未来,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仍将以转换波勘探取代直接针对横波的勘探,而与转换波特点相适应的处理技术将是研究的重点。现有的多波资料处理方法基本是以波场分离技术为基础,但该方法很多情况下仍然难以解决纵、横波场的耦合问题,很多情况下难以是两种波的波场真正分离开进而影响成像精度。相比之下,多波地震资料联合处理方法从理论上能根本性的避免波场耦合对成像精度的影响,但该方法目前尚在理论研究阶段且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投入实际应用尚需时日。
目前的多波勘探更多的关注对勘探本身在采集、处理、解释方面的研究,而在多波勘探资料与其他勘探和地质资料的结合方面研究较少。事实上,转换波资料与纵波资料、VSP资料、测井资料等其他资料的综合运用将对其解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目前尚无针对多波多分量资料进行综合处理、解释的专门商业软件,这种情况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此类软件的开发将随着多波多分量勘探商业价值的日益凸显而受到更多的重视。
除了自身理论和方法上的完善,多波多分量勘探也将与AVO、时移地震、全波形反演、逆时偏移等技术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在微小构造解释、岩性勘探等方面发挥优于传统勘探手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丽萍,杨勤勇.多波多分量技术发展与展望[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25(3):47-52.
[2] 普济廖夫.横波和转换波法地震勘探[M].裘慰庭,李乐天,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117.
[3] 刘海波,全海燕,陈浩林,等.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综述[J].中国石油勘探,2007,(3):52-57.
[4] 朱光明,李庆春.多分量地震的装备[J].石油仪器,2001,15(1):48-51.
[5] 钱荣均.P-SV转换波勘探和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17(6):90-93.
[6] 黄中玉.多分量地震勘探的机遇和挑战[J].石油物探,2011,40(2):1312-1371.
Abstract:The 3-component data acquisition technology is improving and getting into application as the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3-component data acquisition project and guessing . The purpose is promoting the 3-component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technology with managers.
Key words:3-component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development
近几年,针对川西成熟油田探区,特别是川西地区裂缝性油气探区,都在尝试和探索开展三分量地震勘探资料采集。作为近年来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本人结合目前开展的三分量地震采集现状,从观测系统如何优化、饱和激发控制、低信噪比地区攻关尝试以及制约三分量采集技术推广的瓶颈等等多个方面,提出个人认识和广大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管理者探讨。
1、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简介
根据横波分裂理论,当横波通过方位各向异性介质时,会分裂成两个偏移方向正交的横波,一个与裂缝走向平行的快横波,另一个与裂缝方向垂直的慢横波。三分量地震勘探就是指利用地震激发来获取P波、PSV波、PSH转换横波共三个分量的勘探资料。结合目前横波激发震源的研制以及勘探效益而言,目前主要是利用纵波激发来进行三分量采集,不需要特殊的横波震源,就可以采集到S波的资料,施工成本低、工作效率高、操作方便。和常规三维勘探相比较而言,三分量勘探可获得三个分量含有纵、横波和转换波资料,而常规三维勘探只有垂直分量,在所有采集状态一致时三分量地震呢采集可多获得两倍的地下信息量,该技术在近年内成为多波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主流技术。
三分量地震勘探资料用于解决的问题已不再只限于裂隙检测、岩性预测以及变化、油气检测、还可以通过三分量地震勘探判别真假亮点,甚至确定地下流体的性质、含量、陡倾角界面成像等等。基于四川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及裂缝性气藏的情况,三分量勘探有着更好应用性,S波对裂缝性储层更有着P波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对三分量采集技术发展的提升显得极为重要!
2、如何优化三分量地震采集观测系统
通过三分量三维地震勘探的实施,如何优化三分量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也必须考虑如下因素:
①根据影响CCP迭次的有关参数,翔实收集勘探区内地震资料、实际钻井资料、VSP资料,特别是勘探主要目的层纵横波速度(图2-1)等构建地球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的参数论证。
②接收线距越小,CCP覆盖次数的差异越小,分布更均匀。小滚动距离有利于CCP覆盖纵、横向分布的均匀性,并使炮检距分布得到改善。因此选择线距、束间滚动距离不能过大,避免影响CCP的覆盖次数分布的均匀性。
③结合勘探目的层,选择好炮检距的分布。为确保CCP叠加成像效果,选择合理的最大炮检距(纵波勘探炮检距的1.5-2倍)。根据转换波传播特点以及转换点的规律(图2-3、2-4),首选非正交观测系统,结合设备的局限性,为了尽可能确保有效的最深目的层的CCP迭次,炮点尽可能布设在在排列的四周。
④观测系统参数论证应以最深目的层为目标,以地质模型为基础,进行射线追踪或波场模拟来论证(图2-2)。
⑤各方位扇区内的炮检距分布平衡,避免导致不同方位角叠加成像效果差异大(图2-5),影响勘探精度。
⑥结合地质任务及施工条件,做好经济和技术的统一
对于三分量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优化是需要从很多方面来综合考虑的。项目部署前须结合勘探地质目标需求以及勘探投资等实际情况来综合优化,做好了观测系统的优化,能够起到较好的勘探效益。
3、对“饱和激发”的理解
要想获取信噪比较高的转换波资料,通过针对性的试验来进行对比是必须的。因为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与岩石物性参数有关),且纵波频率比横波频率高。即S波的吸收系数比P波大。根据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通过Z分量试验资料以及X分量资料来确定选取合理的激发药量,以便获取相对P波和S波均信噪比较高的地震资料。
以某地区三分量三维药量试验为例,采用16m的激发井深,分别进行了4kg、6kg、8kg、10kg、12kg、14kg、16kg、18kg、20kg的不同激发药量试验。
从Z分量原始单炮AGC显示看,16kg-20kg药量激发记录有效波连续性较好,同相轴清晰,有效反射信息较为丰富,10kg-14kg次之,4kg-8kg较差(图3-1)。
从Z分量原始单炮固定增益显示看,随着药量的增加,激发能量逐渐增大,12kg以上能量变化不是很大且趋于稳定(图3-2)。
通过Z分量试验记录以上定性对比可以看出12kg激发是饱和激发的界限。接下来主要是通过定量分析来对比分析饱和和过饱和激发对于P波勘探的影响。
从定量分析显示,随着药量的增加,记录能量具有逐渐增强的趋势,12kg之后变化趋于平缓,到16kg药量激发时,记录的能量和信噪比较高,主频和频宽也具有优势(图3-3、3-4)。从初至波能量分析看, 12kg之后变化趋于平缓(图3-5)。
从上述Z分量资料定性、定量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对于Z分量资料而言,12kg是P波勘探的饱和药量的界限。因此主要对比饱和激发和过饱和激发资料,也就是重点定量对比12kg―20kg激发转换波资料信噪比的变化来确定对转换波勘探有利的激发药量。
选择X分量原始单炮、分频扫描记录AGC显示看,4-12kg较差,信噪比相对较低;16-20kg药量激发记录的信噪比和有效反射连续性较好,能量较强,信噪比较高,针对X分量资料而言16kg激发已经达到饱和(图3-6至图3-7)。
从上述X分量资料定性、定量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对于X分量资料而言,16kg是饱和药量界限。想要获得信噪比较高的S波勘探资料,须采用16kg激发药量。
从以上药量试验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相对三分量地震采集而言,饱和激发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因此,要想确保转换波资料的信噪比,就需采取相对P波勘探而言适当的“过饱和激发”来选取针对转换波勘探而采用的“饱和药量”激发更为合理。
4、低信噪比地区能否开展三分量地震采集
针对P波勘探低信噪比地区能否通过开展三分量地震采集来获取一定信噪比的转换波资料呢?我个人认为在低信噪比地区还是可以通过取得的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认识来适当开展转换波勘探尝试的。
首先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与岩石物性参数有关,如图4-1),且纵波频率比横波频率高,即S波的吸收系数比P波大。虽然S波勘探深度不如P波,但是针对适中的勘探深度而言转换波勘探对于构造刻划方面是否较纵波勘探更为精细呢?因此在理论上而言对于勘探深度适中的低信噪比地区开展横波勘探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尝试三分量地震采集从技术上是可以进行尝试的。
其次结合前面关于“饱和激发”的理解,针对低信噪比地区同样可以依据饱和激发理论来寻求合理的相对转换波勘探而言适中的激发药量来确保转换波资料的信噪比。根据S波在不同低信噪比构造响应以及成像精度略高于P波勘探的特点,结合国内外一些应用实例,特别是在纵波弱反射界面、高陡构造带等等证明转换波成像的效果对于P波勘探勘探相对而言是否更具有一定优势呢(图4-2至4-3)?
从上面的资料对比来看,纵波资料成像精度就明显较转换波资料,个人认为针对低信噪比、勘探深度适中的地区,可以尝试结合转换波资料来辅助解决低信噪比地区的勘探问题,因此在低信噪比地区还是可以做一些技术尝试的。
5、多波低测采集技术的瓶颈影响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
多波低测调查能够为后续转换波资料处理能够提供准确的静校正量。众所周知,对于三分量地震采集而言ps波的静校正问题是石特别突出的。在前期川西浅丘地区实施的三分量地震采集项目开展的多波微测井采集技术攻关已经取得了一些认识和进展,比如使用较低频的井下井下检波器接收、不同方向的激发试验、横波初至的有效判别以及拾取技术等(图5-1),但是受川西卵石区成单深井难度极大且无法保井的现实条件限制,需要打破多波采集技术的瓶颈,开展如多波小折射采集技术攻关等。
对于多波小折射采集技术攻关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①继续改进和研制适宜的、较为稳定的多波小折射激发装置,利用多次叠加技术,进一步增加横波信号强度,争取获得容易识别的横波初至;②借鉴多波微测井技术的成功经验,如尝试低主频检波器接收来进行采集攻关等;③加强多波小折射资料处理技术研究工作,如更加有效的横波初至拾取技术等,获取多波小折射解释的可靠方法。
6、建议
通过对前期实施的三分量地震采集项目技术发展以及遇到的实际问题,个人小结了未来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⑴三分量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优化是很有必要的,是项目实施的技术依据和基础。
⑵三分量地震采集激发药量实施,对于纵波勘探而言属于略过饱和激发,但是对于转换波勘探而言是饱和激发,能够有利地确保转换波资料的信噪比。
⑶转换波资料本来就具有频带较窄,主频较低的特点,但是结合转换波的特点以及国外应用实例,个人认为针对勘探深度适中的低信噪比地区可以尝试开展三分量地震采集工作。
⑷多波低测采集技术制约着转换波资料的静校正处理,是制约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发展的瓶颈。因此针对川西平坝卵石区开展多波低测采集技术的攻关极为迫切。
以上是个人对于未来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发展的一些看法,谨代表个人观点,仅供与技术管理者进行交流和探讨。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参考文献:
⑴《石油物探工程监督》 沈 琛 著 2004年
⑵《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理论与实践》-赵邦六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
⑶《多分量地震技术》-黄中玉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2008年
⑷《多分量地震采集技术实践》-刘胜著,内部培训教材
⑸《合兴场―高庙子地区三分量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技术设计》 刘 胜等著 2008年
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96-02
高密度、宽方位、宽频带数字检波器地震勘探,顾名思义就是数据采集密度要高,观测方位角要尽量宽,在激发点的周围进行360°的观测接收,密度要大。和常规三维地震勘探相比,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具有空间采样间隔小、高覆盖次数、道距小、方位角宽、分布均匀的炮检距等优点;小尺寸面元、单个检波器单点接收能够有效提高分辨率,实现高信噪比和高保真度,进而提高勘探精度,满足日趋复杂的高精度地震勘探的要求。
1 高密度采集具备的特点
针对开发地震小断层等微幅构造,关键在于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因此高密度采集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采用单点数字检波器,拓宽频带,充分接收地下反射波信息,提高小断层成像能力,有利于断点位置准确归位。
(2)观测系统采用高采样密度接收面设,实现对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充分采样,比较精细地记录了地震波场,提高资料纵横向分辨率,运用小道距接收,避免空间假频的产生,为实现无假频去噪和有效信号的高保真处理奠定基础。
(3)选择最优观测系统,炮检距得到保证,方位角,覆盖资料分布均匀,选择适当的最大炮检距,提高总体覆盖次数,从而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2 数字检波器
数字检波器频带宽,动态范围广、记录弱信号能量强,来提高高频信号的记录能力,实现高保真采集:针对检波器的电磁感应和漏电现象,研制了一个全屏蔽的电路,具有压制50 Hz频率干扰能力,较好的弥补了野外仪器使用50 Hz陷波或室内滤波衰减50 Hz存在的缺陷。即消除50 Hz干扰的同时较好的保护了有效波不受损害。
采用数字检波器接收,提高高频弱信号的接收能力。数字检波器的低频响应明显优于常规检波器,低频可以达到1Hz,高频响应优异。数字检波器在整个接收频带范围内相位变化很小,在低频段不会引起相位畸变,且在高频部分的相位畸变也比常规检波器小得多。
数字检波器对信号都不产生任何畸变,同等的给予通过,而模拟检波器对低频的振幅和高频的相位进行不同程度的压制,同时也会破坏地震信号本身
3 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技术参数标准
观测系统的设计要根据地质任务和地区特点而定,面元网格应当接近正方型,同时观测系统应当是宽方位分布。如煤层目的层埋深1000 m左右,则以炮点为圆心、1000 m为半径的范围内,进行观测效果最佳。因此,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技术准则是。
(1)加密空间采样,提高覆盖次数。
(2)有利于室内去噪(面波、散射、环境噪音等)。
(3)保证无假频破坏有效信号。
4 采集参数实例分析
淮南某井田进行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根据勘探区特点和地质任务,观测系统进行设计时,主要考虑面元覆盖次数及均匀,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分布等。其中,(1)覆盖次数根据以往经验及数字检波器特点,设计为高覆盖次数,为64次。(2)炮检距的均匀分布对面波、多次波及各种相干、随机噪声的压制和衰减及速度分析的精度是很重要的、若分布不均匀,则会引起倾斜信号,震源噪声、一次波发生混叠,甚至导致速度分析错误。(3)方位角主要考虑宽方位角和分布均匀,只有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才有可能采集到相近的全三维波场,尽可能缩小因为观测系统造成面元间的偏移距与方位角分布差异带来的振幅异常,进而通过全三维数据处理与偏移,得到地下介质的真正影像。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对此项目的野外采集设计了束状正交规则16线10炮观测系统,该观测系统横向覆盖次数为8次,纵向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的覆盖次数,本设计采用纵向8次覆盖,总覆盖次数64次;其单面元炮检距分布均匀,炮检距与中点个数分布变化平缓,见图1,图2。
该观测系统属宽方位角采集,且方位角范围大、变化均匀,见图3,图4。
16线减少了翻线工作量,相对提高了施工效率。具体观测系统参数见表1。
5 结语
针对开发地震的高密度观测系统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质任务,进行综合研究,实现覆盖次数,地下面元网格,炮检距分布与方位角分布等观测系统属性的最佳组合,解决信噪比和分辨率的矛盾。数字三分量检波器频带宽,动态范围广,记录弱信号能量强,能够提高高频信号的记录能力,实现高保真采集。野外采集完成后结合处理中的波阻抗反演技术、相干/方差体技术、地震相和谱分解技术,定能处理出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的包含丰富地质信息的成果数据体。
参考文献
[1] 刘二鹏.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
1.1世界海洋能源含量
据数据显示,全球所有海洋中的石油总资源量占到了全球石油总资源量的35%,但由于技术有限和开采环境的限制,目前,可开采率仅为总资源量的29%,开采技术和勘探技术有待提高。《油气杂志》中对世界的海洋能源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进行勘探的石油储量约为2000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200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中的石油资源量约为1700亿吨,天然气储量储量为160万亿吨。
1.2世界海洋能源分布
海洋中的能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且含量丰富,约占全球海洋总资源量的65%,其中,大陆的深水和海底的能源最为丰富,可以占到总资源量的35%左右。但在已勘探开发的能源中,浅水区仍然占有主要地位。随着海洋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现已开始向深海区迈进。我国现规定的海洋分类主要有浅海、深海、超深海三种,其中,500m以下的属于浅海类,500m以上的属于深海类,1500m以上的属于超深海类。截至目前,全球经过勘探已知的含量中:深海类为42%,浅海类为32%,陆地为26%。
1.3世界海洋石油产量
在全世界的海洋石油勘探中,北海区域的石油开采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且始终位列全世界海洋石油开采量之首。另外,波斯湾的石油产量最多,基本保持在3~4亿吨,墨西哥湾、巴西等区域的石油产量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年均增长幅度约为6%,且墨西哥湾的前景最为广阔,有望在未来的勘探中超过北海,成为世界最大的开采海域。
2海洋石油地震勘探的作用
进行海洋石油地震勘探可以充分带动和提高我国的海洋地质调查能力,并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勘探事业的发展,对海洋区域的地质构造研究、海洋环境研究、可持续生态发展研究、周边海域的岩石圈和上地幔地址层研究等都有重要帮助。
3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技术
在进行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时,无法使用经纬仪,必须应用先进的导航定位系统,通常使用的是精确度极高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英文简称GPS),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出的电磁波来确定所述位置的经纬度,该技术具有覆盖面广、24h运作、精确度高等诸多优点。卫星导航技术自1968年开始投入市场,现已广泛应用于海洋石油的地震勘探技术中,可随时测定船舶和震源及检波器等设备的准确位置,效果显著。海洋中,无法使用传统的人工激发地震波技术,因其主要靠炸药作为震源,但若在海洋中引发炸药,不仅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对海洋生物造成群死群伤等危害,另外,在海洋中引爆极易容易产生大量气泡,从而产生冲击波,这会对有效波产生大量的干扰,造成无法准确勘探。因此,研究人员针对海洋石油地震勘探研制了特殊的方法,即非炸药震源,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主要为空气枪震源,且应用效果良好。在海洋中,地震接收设备也与陆地的设备有较大差别,海洋进行石油地震勘探时主要使用的是海洋检波器,这种设备需要密封在长拖缆线中,并在一定的位置下放到海洋中的某个深度,再由海洋深度控制器来控制其深度不变,并由船舶拉着缆线进行施工,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现已发展成一系列先进的海洋漂浮电缆接收系统,并已大量推广使用。
4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技术特点
4.1工作环境
海洋石油地震勘探与陆地石油地震勘探相比,海洋上的环境更为恶劣,且不确定性因素极多,例如:海洋上极易形成台风,它所产生的巨浪和狂风对勘探工作的正常进行会带来巨大的威胁,导致工作暂停,甚至会对船舶上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4.2勘探方法
陆地上的石油地震勘探方法在很多方面都与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技术相通,但海洋的自然地理环境更为神秘,直至今日,都无法准确预测海洋的天气,也没有对海洋有完全的勘探和地理数据,同时,海水中的物质含量较多,且存在生物,这都使海水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即为多变,容易对勘探技术的准确度造成一定影响。
4.3投资风险
海洋的石油地震勘探需要的投资较大,且随着使用的技术不断精细化,资金更是大幅度的提升,平均是陆地石油地震勘探的投资金额的3~4倍。且投资大多花费在钻井设备的制造与应用、及其设备的搬迁运输、维修定检等方面,海洋上的工作人员也都需要高额的安全保险,这都使海洋上的投资金额始终居高不降。
中图分类号TD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66-02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煤炭工业的基础,煤炭地质工作在煤炭资源勘查直至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探技术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损害小、速度快的探测技术手段,它以其显著的优势成为地质勘测工作的主要手段。下面就我国煤炭物探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论述。
1 煤炭物探技术的现状
地下层和岩石的某一物理性质存在差异会引起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物探技术正是利用仪器来观测这种变化,从而处理分析来探究地质构造状态和矿藏分布等问题的一门科学。煤炭物探按照观测空间和工作场所可以分为地面物探、矿井物探、孔中物探和孔间物探四种类型。
煤炭资源预查阶段一般利用重力、磁法勘探,将重点叙述地面和井下地震勘探与电磁法勘探技术及装备的发展现状。
1.1三维地震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最早在平原地区的煤矿采区进行使用并获得成功。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出现之后就不断地进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在地质勘测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加深。在经过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之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不仅仅适用于平原地区的煤矿采集区,其被进一步应用到海洋、山区、隔壁、沙漠等地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使用者种类也逐渐增多,包括国有、民营、个体等多种煤炭经营者。服务从以往的资源勘查,上升到服务于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总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大大提升了地质勘探工作的精度和能力,成为地质勘探工作首选的技术手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和地质勘探工作者一致的称赞与认可,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以其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优点,逐渐渗透到断层地质的调查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地震勘探逐步实现岩性勘探
与地震构造勘探不同,岩性勘探不仅仅利用地震波的运动学原理,还利用了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来对地层的岩性进行研究。地震岩性反演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钻孔测量技术可以很好地测量地质的纵向分布特点,并且分辨率很高。而地震剖面技术则可以很好地测量水文地质的横向分布特点,且横向分辨率很高。地震反演剖面技术很好地结合了钻孔技术与地震剖面技术的优势,既具有很高的纵向分辨率又可以很好地探测横向分布特征,成为岩性勘探的桥梁和纽带。地震岩性反演剖面的高纵向分辨率有助于提高对于深部薄煤层的勘探和煤层顶、底板岩性信息的获取能力。该技术有望在圈定导水裂隙带的分布范围、围岩的透气性等开采地质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1.3地面瞬变电磁法的广泛应用
在我国煤炭电法勘探的初期主要是引进和学习前苏联的先进技术方法。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直流电法为主的勘探技术逐渐发展为以电化学法为主的勘探方法。煤炭勘探的主要任务由原来的隐伏区寻煤逐渐发展为老窖采空区、岩溶和断层的勘探。目前,我国在地质填图、普查找煤、断层探测、探测熔岩裂隙及找水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引进,煤炭电法勘探在适应性和可靠性问题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解决地质问题的可靠程度增大。此外,我国地面瞬变电磁法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长距离地质探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地面瞬变电磁法是一种全方位、定性好的勘测技术,因此受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青睐。
1.4煤矿井下物探技术的新阶段
地面三维地震和瞬变电磁法虽然能够为煤矿开采提供一些水文地质信息,但是对于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来说,地面三维地震和瞬变电磁法对地质条件的查明程度还不够。地面物探距离探测目标较远,且极易受到地表条件的影响,所以其分辨率往往比较低,难于满足生产要求。针对此,我国对国外先进的地面物探技术进行了引进和学习,如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槽波地震等技术。在充分学习和研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进行了自主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物探设备,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试验和方法研究。槽波地震技术以其探测距离大、抗干扰能力强和波形易识别等特点得到了重视,并广泛应用于探查小断层、陷落柱、煤层分叉与变薄带及废弃巷道等地质。槽波地震技术在全国一些煤矿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设备笨重等缺点,再加之三维地震技术的兴起,这都使得槽波地震技术的发展和推广逐渐被限制。但是,随着技术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出现,槽波地震技术在超大超宽工作面的煤炭开采工作中开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态势。
1.5创新地质保障模式
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煤矿开采的地质条件进行超前、可靠地跟踪探测和及时地预测预警。因为煤矿开采的水文环境和地质条件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煤矿开采的地质条件探测工作也应该是动态的、实时的。近年来,有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地质探测工作中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对所辖区域的煤炭矿井进行动态探测,排除潜在的突水隐患。这些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有效避免了多起井下突水灾害,对于煤炭企业提高地质物探能力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和机会。
2 我国煤炭物探技术的未来发展
由于中国特有的复杂的煤炭地质条件,目前我国煤炭物探队伍的仪器装备水平是较先进的。但是,我们在许多方面尚存在较大的不足。例如,我国煤炭探物重要的物探仪器装备几乎全部依靠国外进口,欠缺基础理论研究和自主研发能力,综合研究与集成分析能力不足。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国煤炭资源储存状态多样、地质条件复杂,这都给煤炭物探技术带来巨大难度和挑战。要从现在起抓住时机,集中力量,才能实现核心技术“中国创造”。深入分析和探讨影响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主要地质问题,开展煤炭物探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煤炭物探仪器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实现具有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的物探技术。
3 结论
物探技术在煤矿的应用,需建立专业性的物探发展研究机构,构建新技术体系与机制;实现适应煤矿的物探体系,可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新技术支撑。推动物探技术的进步,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180-1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油田的浅层和中层油藏情况已经被探明,部分已经处于开发过程中。由于部分油区非常接近于高含水期,深度开发含油盆地深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运而生。它成功解决了难以获得深层地质反射信号的难题,受到了石油勘探相关工作者的青睐。
1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1.1观测系统和特点
观测系统的主要参数包括最大炮检距、覆盖次数、道间距、最小炮检距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重要的参数
(1)最大炮检距
目的层深度和转波反射系统是影响最大跑检距选取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转换波需要在大入射角的情况下,才能拥有足够强大的能量,因此,普通情况下的最大炮检距离均大于纵波勘探最大炮检距离。
(2)覆盖次数和道间距
相关著作显示,炮点和检波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换波覆盖次数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并且常规面元大小并不适合转换波。转换波面元的大小和速度比值存在一定联系。
(3)最小炮检距
转换波在距离炮检距较近的区域内,反射能力会相对较弱。因此,一般情况下会把偏移距离加大。这里所说的偏移距离就是最小炮检距。同时,由于需要接收纵波反射,最小炮检距离不能过大。大多数情况下都以纵波观测系统最小炮检距为准。
1.2采集设备
能够产生横波和纵波相关震源设备是多波地震勘探的必备条件。比较而言,纵波震源相关设备相对容易获得。横波震源相关设备大多会导致剪切力,因而需要具备能够专门产生横波的震源设备。但是,这样的设备大多价格较贵且相对笨重,会对野外施工造成一定困难。目前,我国的多波采集设备在产品性能、产品质量、采集资料质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2当前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应用现状
2.1国外应用实例
近年来,OBC(海底电缆采集技术)被被广泛应用,促进了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SEG和EAGE相关专题研究表明,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正在快速进步与发展中。
著名的北海AIba油田多波工作的重点是该油田某一侧线横波剖面相关对比分析图。纵横波能使横、纵波对岩层产生不同的地震响应。分析图显示,转换波在气层中能够产生极强的反射界面,影响纵波形态在气层界面中的清晰度。通过测线纵、横波剖面相关对比分析图能够看出气对纵波具有一定影响。比如:导致纵波形态模糊,边界不够明显等。但它对转换波的反射不产生任何影响。转换波剖面中气层所在位置地层反射非常清晰,构造形态也很明显,有利于精确地确定构造具置,了解构造的大小和反射特点。
2.2国内应用实例
我国最早接触多波勘探的相关研究是在陆地一些工业区开展比较分散的实验。由于资料有限,设备落后等因素的制约,陆地上的多波勘探研究还未能进入商业化勘探领域。但可喜的是,在我国南海等海域开展的多波勘探已经取得初步成功。
(1)1998年我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功采集了第一批次的二维四分量相关地震数据。经过相关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 2000年又成功采集到了第二批二维四分量相关地震数据。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始致力于多波勘探相关研究实验。裂缝性气藏多波勘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重要内容,其选址于四川盆地。通过国家地震局、四川地调出、石油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与研究,终于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在2001年6月顺利通过集团公司的测试与验收。
(3)在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石化和中国天然气两大集团公司确立了我国东部深层地震攻关技术项目。在该项目的深层资料相关解释方面,技术人员努力提高深层资料质量,详细解释并提出了钻探目标,促进该项目的顺利完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3石油勘探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近年来,石油勘探难度日益增大,对物探技术和相关装备也提出了新要求。多波地震勘探凭借其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被逐渐应用工业化的生产过程中。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动态监测显示、非均质性储层含油量预测、油藏详细描述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这些优势与潜力正是二十一世纪物探技术发展的前景与方向。
多波地震技术应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用多波资料研究地下介质方向,探测裂缝、研究各项异性等。第二,充分利用横波速度较小的特征,取得分辨率更高的地震资料,从而准确的判断小构造、地层尖灭、薄层、小断层等较小地质现象。第三,充分利用横波信息成像效果较好的优势,有效减少和避免高速碳酸岩、硬海底、火成岩等对纵波能力产生的不良影响。第四,多波资料信息量较大,可以提出更多的物性相关参数,从而精确预测储层线性,有时甚至能够直接识别藏油情况。
另外,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在光纤传感器和石油勘探遥测技术的应用是其最新应用进展,成功克服了传统勘探技术的诸多不足之处,其特殊性、高可靠性和经济优势是我国石油勘探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越性被成功应用于石油勘探领域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工作者应当在熟悉并掌握该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研究与创新使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更好的发挥其优越性,满足不断增大的石油勘探开发需求,促进我国石油勘探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浩. 论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3:159.
中图分类号TD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90-02
0 引言
胜利油田物探公司是专门从事物化探采集的工程技术服务单位,施工区域遍及国内国外广大地区。地震勘探流动作业,施工环境恶劣,施工区域复杂,施工设备众多,整个施工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因而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和困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精度、大道数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的广泛应用,一个勘探项目的施工人员就达到一两千人,甚至数千人,机动设备上百台套,甚至数百台套,单日生产量可达千余炮,日消耗炸药十余吨,雷管千余发,安全风险大。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地震勘探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1 新形势下加强地震勘探行业安全管理的策略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方法,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由于地震勘探所处的环境复杂、任务艰巨、危险程度高,因而加强地震勘探的安全管理显得十分必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地震勘探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加强安全管理。
1.1安全教育管理
安全教育管理主要是贯彻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使得安全生产得到真正的落实,防止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开展安全教育工作,让人们知道地震勘探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探勘工作中既要搞好生产工作,又要重视安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心,不能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和麻痹心理;第二,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对生产作业人员要加强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政策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认真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杜绝违法违规操作,保障生产的安全进行;第三,对作业人员进行典型的事例教育,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制定和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1.2安全技术培训管理
一般来说,安全技术培训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一般性生产技术培训。主要包括勘测单位的基本情况、野外生产与作业的基本情况、勘探仪器、勘探设备、勘探技能、勘探经验;第二,一般性安全技术培训。主要包括地震勘探安全知识、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安全防护技能和知识、高空作业的安全知识、交通,设备的安全知识、消防,防火防爆的安全知识等;第三,地震勘探专业安全技术培训。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的专业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操作规章制度、生产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等。
1.3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该方法是首先设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值,包括无重大事故率、千人重伤率、工作日损失、安全教育、事故隐患整改率等指标,然后再按照这些指标对地震勘探进行管理与考核。当目标制定之后,需要按照目标进行各项工作,对各项责任进行分解,将其落到实处,建立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体系。与此同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此外,还要对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对于没有完成目标的,需要进行处罚,对于完成得好的,可以进行奖励。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能够为目标的设定和修改提供合理的依据,有利于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1.4野外作业安全管理
地震探勘通常需要野外作业,因而野外作业安全管理是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部分。要根据野外的实际情况,制定周到详细的安全管理计划,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始终贯穿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第二,在进行野外作业之前,需要对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确定其能够适应地质探勘野外作业;第三,备足生活用具、医疗用品和保健用品,为野外的生产生活做好准备;第四,组织作业人员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了解地震探勘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作业任务进行模拟训练;第五,带好交通、联络工具,以方便与公司联系;第六,根据勘探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作业计划和劳动防护措施;第七,按照计划采购爆破物,并采取措施保证爆破物的运输、存储安全;第八,进行爆破的时候,需要设置明显标志,所有的作业人员需要带好安全帽,保证施工的安全。
1.5安全检查与监督管理
为了保证地质勘探的安全,对生产作业进行安全检查和监督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检查主要包括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安全制度等内容,其检查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专业检查、经常性检查、施工单位自查、群众检查等,安全检查能够排除隐患,发现问题,能够达到提高安全水平的实际效果。此外,各级政府还要加强对地震勘探的管理与监督,进一步保证地震勘探的安全。
1.6伤亡事故管理
在地震勘探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可能会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必须采取措施对此进行管理。伤亡事故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事故报告,当事故发生后,应该及时采取救护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同时,相关人员应当将事故及时上报给勘探单位的负责人;第二,事故调查,事故发生之后,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人员对施工进行调查,并填写施工调查报告,查明事故原因,明确事故责任和性质,吸取事故教训,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第三、事故处理。相关部门需要对事故进行处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第四、伤亡事故档案管理。事故处理完结后,应该建立伤亡事故档案,并进行保存,以方便以后的使用和查找。
2 结论
总而言之,地震勘探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作,往往涉及到众多的作业人员、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多种多样的机械设备。文章主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地震勘探行业安全管理的策略。然而,地震勘探的作业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候还会有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因此,要加强地震勘探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充分的准备,在作业实践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地震勘探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地震勘探的安全生产,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 A
地震勘探是近展变化最快的物探方法之一。它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不同弹性的地层内的不同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出现折射波或反射波返回地面。记录波的振动形状、传播时间,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测定这些界面的形态和深度,从而判断地层的岩性。地震勘探方法现多应用于天然震源。
在我国,主要有三种地震勘探方法,分别是三维数字地震勘探、槽波地震勘探、瑞利波勘探。
1.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三维地震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探技术在国际石油勘探开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勘探开发的需求一直是石油物探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物探技术在开发领域的应用将大幅度增加。针对油藏所需要的高尖物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会更加活跃。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石油公司日益迫切的需要必将迎来地球物理技术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预料,现代地球物理技术将要求物探工作者与各专业人员更紧密结合在一起,依靠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应用各种资料和信息。加强综合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提高物探工作的效率和精度,为油气勘探开发带来新的希望和成果。随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探技术也在不断成熟。
2.地震勘探中的采集资料
地震勘探技术中的运动学特征是波传播空间和时间关系,是地震波的地下地质体构造响应。而动力学特征是波传播相位、频率、振幅变化规律,表现了地下岩体特征。由此可知,若要采集资料,需要接收和展示地震波。
采集资料的顺序是,测量、钻前井孔埋炸药、埋检波器、布置电缆线。测量工序要确定好接收点、爆炸点、测线的位置,钻井要准备可放置炸药的浅井,埋炸药是在井内放炸药,爆炸后出现地震波。当地震波遭遇到岩层界面后,反射进检波器,并传至仪器车。检波器的信号被仪器车所记录,得到了埋藏地下油气的地震记录。若是在高原地带进行勘探,就要注意黄土覆盖层和地形的影响,要加强药量、孔深,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
随着采集设备的发展,地震勘探采集资料也有了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最初的地震仪器采取电子管元件,不仅笨重而且体积很大。以照相的形式把地下地震波传播过程记录于相纸中,得到波峰和波谷曲线,形成光点地震记录。该记录中,人们仅仅可以用地震信号反射时间,采取手工作画得到地下构造形态。我国早期采取该方式发现了大庆油田和克拉玛依油田。我国目前采取的三维数字地震勘探,是从国外发达国家进口的仪器,比较精确适用。
地震资料解释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和地震烃类解释。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来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的构造图。地震构造图就是用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其它地质符号直接表示出地下某一层地质构造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和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划分地震层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
地震烃类解释是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3.地震勘探的精度
我国早期的地震勘探,仅仅能接受低、中频地震波。低频地震波的分辨率低,地震资料只能得出几十米至上百米厚度的大套地层。因勘探程度提高,地震工作者需要了解十几米至几米厚度的薄层,故此要对地震勘探分辨率问题进行研究。
当物体埋藏在地下3―5km深度时,可分辨出10―15m厚度地层。油气资源常储存于几米厚度地层内或薄互层中,地震勘探必须要提高分辨率。若要提高分辨率,就要从地震采集资料、处理资料和解释资料三方面着手。记录微弱高频信号,需要激发和接收高频地震波。在激发过程中,需保证足够能量,减少炸药量。接收时,采取的检波器要能够接纳高频。为了避免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可将其插在坑内用土盖上放进浅井内。为了提高接收总体能量,避免外来干扰,需组合检波器接收。同时要增加地震仪器接收道数,减少采样间隔。做到这几点,便能接收微弱高频信号。等到分辨率提高,地震勘探便能找到微小的地质体,从小断层、薄地层、砂体内寻找到油气资源。
4.海洋中地震勘探
海洋底部蕴含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海洋地震勘探和陆地地震勘探在激发接收地震波、定位系统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海上无法使用经纬仪定位,需采取先进导航定位系统。导航定位系统除了无线电导航,还应采取GPS导航定位。我国在1968年在海洋地震勘探中采用了电磁波导航定位,具有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的特点,能够随时确定出航船、检波器、震源的精确位置。
海上人工激发地震波不能采取炸药,炸药不仅会对海洋造成污染,而且爆炸时会形成气泡,引起的冲击波会干扰有效波,影响勘探的精度。海洋地震震源采取了非炸药形式,常用的是空气枪震源。在海面上寻找油气时,航船带着检波器和震源。航船不需要钻炮眼,也由于海面无障碍物,能够保证测线均匀分布和连续施工。航船携带着地震勘探设备、生活供应品和数据储存装置。不管是晴天、雨天、黑夜、白天,均可实现全天候作业。海上地震质量好、成本低、速度快,能够快速寻找到海里油气田。
5.煤层采空区的地震勘探
在煤矿勘探中,地震勘探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三维地震勘探,是以高密度的数据采集和高精度的资料处理,形成一个完整地、准确的地质体时空的三维数据体。开采煤层后,会形成煤层采空区。因为煤系地层煤层和顶板岩层反射系数有差异,故此煤层能够形成强能量地震反射波。如果这时开采煤层,采空区顶板会塌陷,破坏掉煤层连续性。以地震勘探可以准确识别煤层采空区。反射波在采空区会中断,顶板和煤层反射系数差小,会出现空白区。由于采空区下层未受破坏,能够保证良好反射波同相轴并连续追踪。煤层采空区引起的围岩破坏和顶板塌陷,会导致地震波能量吸收衰减,地震时间剖面的反射波频率低。反射波频率发生变化。采空区围岩破坏会造成反射波紊乱、畸变、不规律。采空区下方变化不明显。故此运用地震勘探能够轻易的勘探到采空区。除此之外,地震勘探技术还能查明小褶曲、小断层、陷落柱、冲刷带等重要煤矿地质资料。
结束语:
地震勘探效果取决于勘探工作地区应用地震勘探的程度,也指工作地区地震地质条件。浅层地震勘探物质条件指的是浅部岩土介质的地质特征、地表各类影响要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处理和解释地震资料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的新技术与方法,不断投入到实际生活应用内。因油田勘探开发不断深入,地震勘探技术正逐步从传统勘探工具转变成为描述油藏的高效检测工具。
参考文献:
1优化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效率
(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我国的地震勘探技术方案不断得到优化,其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精细化地震勘探技术体系的健全,大大推动了我国煤炭地震勘探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及推广,有效提升了地震勘探的精确性,大大提升了煤矿企业的工作效益。在煤炭企业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对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工作的分辨率。地震数据的频率状况深刻影响着横向及纵向分辨率,分辨率情况随着频率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这影响到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发展状况。在煤炭工程中,通过对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满足确保煤矿所在区域图像的清晰化,有利于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在煤炭生产过程中,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具备高密度接受性,能够使煤矿工人的信息获取效率提升。在传统的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中,受到技术及设备的影响,地震信息不能实现有效的推送,这导致人们难以进行地震信息的有效识别,从而不利于煤炭企业工作的政策开展。为了提升煤炭工程的生产效率及安全性,需要实现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优化。
(2)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接收性,有利于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对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地震信息的小网格采集效率,有利于提升其横向分辨率。在小网格的采集过程中,通过对面元尺寸的把握,可以满足日常工作的诸多要求。在实践工作中,企业需要针对工作要求进行网格尺寸大小的控制,避免出现信息接收不到位的情况。在进行CDP网格的确定过程中,需要针对煤炭区域的地质状况、工作状况等进行频率问题的分析,保证其分辨率的有效提升,满足煤炭企业的工作要求。在三维地震勘探过程中,要优化CDP的选择方案,进行维解释方法的应用,提升对构的识别效益。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及多道地震仪器的应用,可以实现小网格的高密度采集,满足了实际工作的诸多要求,提升了三维地震勘探的工作效益。通过对小网格的应用,可以确保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密度的提升,可以获得比较丰富的地震信息,有利于提升地震材料的横向分辨率。在一个地质目标的工作过程中,如果道数太小,可能就不能实现对目标的精确分辨及识别,因此需要保证一定数量的道数。否则较小的网格不会提供较多的工作信息,如果面元尺寸不能与横向分辨率相协调,也不会得到较多的工作信息。如果使用的面元过大,可能就会出现漏掉工作信息的情况,导致工作上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实践工作中,分辨率的损失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辩证对待。
(3)在工作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频率及面元边长之间的联系,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为了确保煤炭地震勘探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实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的健全,保证高密度采集观测系统的优化,进行CDP网格的优化选择,保证相关工作环节的优化。要针对目标地质体的大小进行勘探方案的制定,做好横向分辨率的确定环节,仔细观察地质体的可检测性及可视性,要针对实际工作要求,控制好工程成本。在处理工作环节中,需要落实好有效频带拓宽工作环节,针对其分辨率状况做好分析。为了确保煤炭地震勘探工作效益的提升,进行勘探成本的控制是必要的,这需要优化高密度采集方法,进行更多数量的地震道应用,确保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的有效开展。
2提升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质量
(1)在煤炭企业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对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地震信息的应用质量。
目前来说,我国的信息采集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煤炭企业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信息采集优化措施,但是未能取得较为有效的成果。提升信息的采集效率,不能以降低剖面分辨率为代价,在此基础上采取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满足企业对于地震信息的高保真、高质量的要求,避免对地质结构造成较大的破坏,满足煤炭企业的开采工作要求,提升所在区域的抗压能力,保证地震信息的采集质量,提升煤炭企业的工作效益。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具备高质量、高保真性,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有利于煤炭企业的地震工作的良好开展。通过对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煤炭工作的整体效益,满足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的诸多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煤炭的需求量不断提升,这大大提升了煤炭地震勘探工作量,为了解决煤矿企业的工作难题,必须要进行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方案的优化。
(2)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具备较高的工作效益,其内部含有诸多的地质信息。
其内部的DMO叠加剖面具备良好的分辨率,能够进行地震特征的良好反映,比如应对向斜、断块等状况的识别,为人们提供更加清晰化的地质信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对传统地震勘探技术的更替,在复杂多变的地质状态下,能够进行地震道、地震波等变化的有效显示,避免出现一系列的偏移情况,确保人们进行准确性地震信息的获取。通过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地震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大大提升地震勘探的综合工作效益。在煤炭企业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对高精细地震勘探方案的应用,满足了高密度空间采样的工作要求,满足了地震信息工作的诸多要求,有利于煤炭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单点地震勘探应用中,通过对室内组合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煤炭企业获得更为准确的地震数据信息,这种技术能够进行干扰波的有效压制,避免地震数据信息受到一系列的干扰,有利于提升地震信息的综合效益。通过对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随机噪声的有效压制,实现了低信噪比地区的噪声压制,有利于提升地震工作的应用效益。通过对单点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获得所处区域的地质构造状况,大大提升了地震勘探精度,有利于提升资料信息的分辨率,有利于煤炭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在煤炭生产工作中,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扮演着核心的工作角色,其为煤炭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有利于提升煤炭企业的工作效益,有利于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来说,我国的煤炭高精细地震勘探技术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存在着诸多工作细节上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进行煤炭高精细地震勘探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世鑫.基于物理模型的煤田地震属性响应特征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