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3-04 14:42: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方向

篇1

作者简介:尚豫新(1982-),男,昌吉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王红刚,男,昌吉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李淑娴,女,昌吉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34-02

关联分析是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依据空间理论数学基础,按照整体性、规范性、对称性和接近性四条原则,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之间的关联度。如果测算出的关联度较高,说明在系统中这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强。

一、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关联度计算

以2002-2011年新疆三大产业产值为序列建立关联模型,其中其他服务业产值为第三产业产值减去旅游文化业产值,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采用灰色关联理论进行关联度分析,以新疆旅游文化业产值为参考序列(0列),以三次产业产值为比较序列(1,2,3列)。

将原始数列进行均值化无量纲处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的影响,便于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均值化处理后的数据序列如表2所示。

按惯例取分辨系数?籽为0.5,计算灰色关联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i=1,2,3)

根据关联度公式:ri=■■Li(k),计算得出灰色关联度,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新疆旅游文化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大,其次为第一产业,与其他服务业的关联度最小。

二、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关联分析

(一)新疆旅游文化产业与农业关联分析

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拉动力和辐射力,是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着力点,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加快农民致富。新疆发展乡村游有很大的优势,新疆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乡村民族文化,应全面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形成既有民俗风情游又有高科技农业观光游的多类型的乡村旅游。

(二)新疆旅游文化产业与工业关联分析

新疆工业由于受发展观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工业旅游存在产品特色不鲜明、开发程度低、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旅游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发展新疆工业旅游,特色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各地工业企业应该开发自己的特色产品,丰富游览内容,使之兼具观光、体验与示范等多种功能,集中展示新疆全新的工业形象与企业文化精神。

(三)新疆旅游文化产业与其他服务业关联分析

新疆在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应着力提升新疆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信息、保险、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会展业对于提高城市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内外贸易和促进经济增长有着巨大作用。如今乌鲁木齐市会展项目也日趋多样化,既有贸易展,又有消费展;既有国际品牌展,也有国内大型知名品牌展等。随着各方面对于会展业的重视和投入,新疆会展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

[3] 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

篇2

原来艺术学放在文学门类,艺术学是一级学科,戏剧影视是二级学科,比较而言,戏剧影视学科发展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发展的空间增大了很多,促进了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对戏剧影视学科目录、人才培养规模与层次,以及课程和院系设置带来新的变化。可以预料,各人才培养单位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主动性和规模会有所增加。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完备、完善,各高校在原有戏剧戏曲史、戏剧戏曲理论、戏剧戏曲美学、戏剧曲艺史论、话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紧密关联的新的学科领地,又新增了比较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戏曲创作、戏曲民俗学、戏曲文化传播等理论研究以及戏剧戏曲表导演等实践类研究方向,丰富了学科建设,实现了学科教育的全面培养。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电影电视学科主要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细化、多样化,并且向纵深挺进,例如中国电影艺术史、外国电影艺术史、非线编辑、摄像与实践、电视新闻与采编、大众传播、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研究、影视语言、电视频道及栏目研究、录音与剪辑、媒介传播、影视制片管理、照相与实践、摄像与实践、影视策划、电视艺术研究、港台电影研究、广告理论与实务、世界电影美学思潮、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中国电影现状研究、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美国电影研究、网络电视研究等。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与电影电视学科的互动与融合会进一步加强,戏曲电影、戏曲电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有关戏剧戏曲改编成电影电视,有关电影电视改编成戏剧戏曲,这种改编与融合的研究会得到进一步深化、细化。因此,戏剧影视学科内涵会变得丰富,外延也会得到拓展。

二、推动艺术教育发展

戏剧影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会促进戏剧影视教育的发展,也会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中国戏剧影视学科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国家艺术教育政策的力度加大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多,戏剧影视学科尤其是电影电视学科会进入全新的大发展时期。伴随着各地高校的电影电视专业或电影电视方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电影电视学科在原有的业务教学、理论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拓展了产业发展、文化研究、数字技术等多个教育领域,以期更好地应对世界电影电视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全国数百所高校陆续加入电影电视教育的行列,或者创办专门的电影电视学院,或者将电影电视作为独立学科加入艺术学院的拓展范畴,或者在原有的中文系或文学院范围内将电影电视拓展成为全新的专业方向,形成了高校电影电视学科教育的新潮流。电影电视学科体系在专业内容、人才培养、教育层次等方面多元化建构,形成了专业教育、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因此,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戏剧影视人才。

在国民艺术素养和综合性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戏剧影视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影课程已经纳入了从少儿到大学生等系统化的美育教育范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下发多个文件,对影视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并以附件形式列出百部优秀影片推荐片目,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和大学影视教育。2004年,电影频道增加了“少儿影院”节目时段,各地也把收看“少儿影院”播出的优秀影片与学校的德育课、艺术教育课等内容结合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艺术教育领域向纵深发展之外,在学科的普及教育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教育戏剧”概念的推广等,使戏剧戏曲在素质教育和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

戏剧影视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些高校对有关戏剧影视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突出了信息社会和传媒经济时代对戏剧影视人才能力的新要求,与产业经济、新媒体和传媒文化有关的课程也成为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等。

在一些影视艺术学院还新近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涵盖了管理学、影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和课程,是对影视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符合当下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体现了我国影视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与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积极。

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在戏剧影视学科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专业方向涉猎面越来越广、交叉性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强、与数字媒体交融逐渐增加的特点。同时,各类型和层级的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各有重点,特色更趋明显。如师范类院校专业方向以培养戏剧影视教育方面的师资为主,专业院校和职技学校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则多随戏剧影视市场上实际人才需求方向转型,更注重编导类、表演类与剪辑类等方向,专业的倾向性、应用性高于对其文化的要求。

当今的戏剧影视教育,基于戏剧影视的专门领域与信息技术,体现了戏剧影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即面向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代表了信息科技与文化艺术结合的新方向。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戏剧影视教育注重学生艺术的原创能力、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培养具有新的人文、艺术、科技观念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体现了戏剧影视学科交叉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星.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特点、发展动态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旨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指明方向。使得体育文化产业在未来发展走向更成熟化和标准化。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改变发展方式;战略

前言

体育文化产业是社会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因此,根据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优势以及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体制的改革,开发塑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富有朝气的体育文化产业,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指明方向。

1.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意义研究

1.1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体育事业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可以说取得了举世惊人的成绩。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衍生产物,并随着体育的历史演变体育文化产业也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国内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说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具有体育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1)国产知名体育品牌稀缺;(2)体育文化产业开发、管理、经营、服务意识等淡薄;(3)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不足;(4)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5)地域性差异显著;(6)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充分与合理。

1.2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1)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2)拉动体育消费,加速体育文化与体育事业的发展;(3)满足民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增长的需要;(4)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的客观需要;(5)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6)体育文化产业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1.3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国内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成功的经验可循。例如:河南的太极拳产业、大连的足球产业、河北的体育文化历史产业、江西围绕鄱阳湖的体育旅游产业等。国内的众多体育文化品牌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例如:李宁、安踏、乔丹、匹克、361度等。以及体育明星效应的价值也非常广泛,像亚洲小巨人姚明代言等。可以说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1)传统体育历史文化丰富;(2)山、江、河等体育旅游资源丰富;(3)全民体育健身热浪汹涌广泛;(4)竞技体育长期保持强大的发展势头;(5)城市体育基础性设施日益完善;(6)体育服务行业的不断壮大。

2.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动态及发展策略分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不仅使生产的物质形式发生改变,也使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发生了新变化,进而精神生产体现出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文化创意是未来产业核心,体育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之一。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将成为新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新的体育文化产业将具有高质量,高适应性的发展潜力。

2.1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态

(1)奥运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契机,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中国已进入后奥运时代,市场的运作,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来越明显。 (2)紧紧围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而演变。例如:太极拳、马术、龙舟运动、舞龙舞狮运动、风筝、棋类等。(3)不断融入现代体育文化内涵与手段。近代体育传播媒体事业的飞速发展、网络体育产业文化的出现等等,都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动力。(4) 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通过信息和网络技术为载体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产,创造体育文化产业新的服务体系。

2.2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1)构建良好的政策、资金、环境、市场平台,助推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对体育市场供求关系调研及理性预测基础上,构建既具有高度差异化又具有内在关联的体育文化产业系统。(2) 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历史资源、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加快,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消费,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速度。(3)打造品牌,狠抓质量。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4) 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加快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抓好体育文化发展规划,科学构建国家计划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互融合,加快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系统。 (5)开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网络体育文化产业”。(6)加快体育文化产业服务意识与服务体育系的建设。

结论

促进体育产业各门类统筹规划,加快区域体育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重大项目带动体育产业影响战略,结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加快区域内体育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合理的体育产业基地的布局规划及建设,要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体育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鼓励和引导国家做各类别体育文化产业基地创建工作。

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我国应在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在体育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抓住机会,实施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发展战略。要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体育文化产品及富有商业价值的体育文化精品,丰富内在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要完善对体育文化市场的管理,使其市场规则符合国际惯例,促进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市场规则形成。

参考文献:

[1]赵蕾.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J]. 新西部(理论版). 2013(22)

[2]于洪波,韩广义,梁显辉.浅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3(03)

篇4

什么是文化产业呢?迪士尼的产品生产都是一条龙的,就拿米奇来说吧,设计师设计出了形象,影视出版部门把它绘制成卡通片,并通过影音、书籍等相关出版物出版发行。这个过程中必要的还有广告的介入和媒体宣传推广。市场和公关部门对消费者和广告商的满意度和卖座率进行反馈,要是效果不错,那么米奇的文具、服饰、生活用品等等周边产品也开始加工生产,米奇文化以各种方式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米奇的品牌也就应运而生。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有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于是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文化产业管理涉及的就是整条文化产业流水线的各个环节。如米奇文化生产和经营需要有演出人员、影视出版人员、报刊网络编辑、广告经营、咨询者、策划者。那么如何管理这些人才,就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要研究的范围了。

文化产业管理下设很多细分的方向,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实力对专业的设置都有一些不同,如我所在的云南师范大学开设的是影视文化欣赏和新媒体研究方向,侧重的就是对影视作品和新媒体的研究,将来可以从事与电视媒体或新媒体(如网络、广告媒体)等相关领域的工作。通俗地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人才。

人们一提起学管理,首先在脑海中浮现的词就是刻板、严肃。其实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很轻松、很有趣的专业,虽说是管理,但管理学并不是主要的。就我的方向而言,课程还有介绍各国风情民俗、历史文化的中外文化课;学习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行业生产、营销的媒介管理学;写作广告语、广告文案,策划广告方案的广告文案写作与策划课;新闻学、新闻采访等等。

既然是与文化相关,就有许多课程重视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和对生活品质的理解。记得一次影视文化欣赏课,老师给我们放映的是迪士尼版的《花木兰》,我心里老不高兴,这部影片我都看过好多次了,但老师却提示我们:“注意体会几点:异域人是怎么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木兰的人物性格是如何刻画的,其中又有什么转变;迪士尼版本的木兰与传统的木兰有些什么异同;影片当中有什么新颖的元素出现等。”于是我带着这些新问题去欣赏。果然,同学们看完影片后有了很多与以往不同的感受,最后大家讨论总结得出了如下结论:

1.美国人眼中的标准中国女性都是丹凤眼、瓜子脸;

2.木兰从军过程中她的心理和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了“立大志,代父从军受排斥,垂头丧气思国危,重鼓勇气女儿身,无可奈何保国家,坚持到底大事成,终成眷属”这样一个十分人性化的过程,既英勇善战,又柔情似水,既能保家卫国,也有美满爱情,但中国传统的木兰形象一直是一个勇往直前的单纯巾帼女英雄形象,少了人物性格的蜕变和成长过程,迪士尼刻画的木兰人物性格得到了丰富;

3.在影片中有不少创新的元素,例如,把“祖宗保佑”这一元素具化成了一条叫做“木须”的小龙,不但生动有趣更有利于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

了解文化,才能更好地打造和推广文化产品。带着审视文化差异的心态看电影,不但让我看到了更多有趣的现象,还使得我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分析问题更加深入、理解事物的现象更加透彻,眼界也变得开阔了。

除了影视文化欣赏课,有些学校还会学习文化消费学、文化市场学、文化政策学、文化产业学,还包括财务管理、经济学、线性代数等经济类和基础类课程。课程领域跨度大,涉及面广,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不但需要掌握必要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对文化产品和产业的敏感和把握,而最难的则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

文化产业的力量让各种文化得以推广和体现其价值,而我国正大量需要能创造文化价值的人才。2004年1月,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招收了第一批这一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班,招生人数在20人至60人不等。在此之后,全国又先后有50多所院校获准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再加上虽然没有被批准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设立了这一专业方向的学校,文化产业管理可以说已经是遍地开花。

篇5

溶入了民族创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文化在当今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了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比例越来越大,据2006年全球经济统计分析,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4.7%,日本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8.5%。在我国尽管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已经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2006年,北京、上海、云南省、广东省等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当地GDP的5%。河北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容了海洋文化、经济文化、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但目前文化产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高,整体水平处于快速起步发展阶段。

在文化产业中,知识和创意作为一种不可以完全模仿与替代的资源,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诸如金融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成为文化创意型企业中最为关键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人力资源作为文化和知识的拥有者、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成为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决定因素,直接影响文化型企业的成败兴衰,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经营绩效的高低。同其他传统产业相比,人力资源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文化产业中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力。

本文在统计分析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策略与途径,对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会产生有益的帮助。

1 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表述不太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采用文化产业的定义描述为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的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具体行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观光旅游业、体育业等五个方面。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产业增长迅猛,正在成为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孕育新兴主导产业的一个潜在发展产业。依据河北统计局数据和河北文化产业分析报告,“十五”以来,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4%(可比价格)。2006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34.8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当年价),占全省GDP的2.01%,比上年提高近0.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到57.8万人,比上年增加7.6万人,增长15.1%(见下表)。

河北省社会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速度明显加快[1]。预计2007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突破340亿元,比2006年增长45%以上(按当年价格估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接近2.5%,从业人员将突破60万人。在河北省文化产业中主导优势行业为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出版发行、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但从全国其他省份同行业比较看,除出版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外,其他领域还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效应凸现,新闻出版等领域组建和培育了一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等领域,民营中小企业逐步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的格局[2]。

在河北文化产业中,超过90%是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而人力资源总量的近80%分布于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中。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和知识创新,目前,河北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存在加大差异,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创意创新能力较弱,在人力资源组成结构当中,绝大部分人员的主要工作价值体现在复制加工和事务处理等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效率较为低下,在中小型文化企业事业单位中具体体现为缺乏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和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手段单一;而在大型国有文化单位中集中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被束缚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下而缺乏活力。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供应链在现阶段尚未形成无缝连接,人员的教育专业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同时用人单位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尚未建立,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能力,文化产业内的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不高。河北人力资源与京津的流动共享性较高,知识和信息的可分享性,为文化产业内人力资源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京津冀文化产业间的梯度差异性和门类互补性促进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渗透扩散,相近的社会、地缘和产业联系,使得北京、天津和河北人力资源间的交流合作性、知识共享性、能力互补整合性显著增强。

2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要素

影响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要素、群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环境要素中的政治、经济、地域、体制等因子直接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外部发展空间,群体要素中的组织文化、团队建设和创新氛围等因子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价值观,个体要素中的先验知识结构,创新批判精神、文化自觉性和风险承受度等因子则影响了人力资源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水平。下面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要素在河北省的具体特征。

2.1 环境要素

文化产业追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政治在人力资源的环境要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的新目标,这对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从而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为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而服务。环境经济影响因子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和发展进程,河北经济发展主体是基于资源加工的传统产业,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小,非市场性干扰因素较多,人力资源管理应遵循基本市场规律和理论。毗邻京津的地域环境,使得河北将直接分享北京奥运效应,奥运会不仅是全球的体育盛会,更是主办城市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娱乐消费的最大平台。现代奥运效应的直接影响期至少要持续10年左右,河北省是奥运经济的核心层,河北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应紧紧围绕与京津对接这一优势,做好奥运文章。文化管理体制的直接制约人力资源发展的外部因素,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关联紧密,河北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宽松的政策引导环境。

2.2 群体要素

在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群体的组织文化、团队建设和创新氛围是微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强作用于人力资源的个体成长。组织文化是一个单位的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文化产业中组织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增加组织的柔性化管理,将人力资源的个性化融合于团队建设之中。创新氛围的是孕育创意的温床,而基于知识创意的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推动文化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创造的主要途径是基于知识共享和摩擦性创意基础上的知识重组,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交叉融合从而组合成新知识[3]。人力资源是创新知识的主体,通过战略决策层、管理执行层和具体操作层的人力资源不同管理方式,有效营造企业创新氛围。

2.3 个体要素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个体要素包括先验知识结构、创新批判精神、风险承受度和文化自觉性。先验知识结构是指个体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它影响着个体对于新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创新批判精神是个体吸纳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内在精神动力,影响了人力资源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水平。风险承受度体现了个体在创新过程中的韧性,创新过程存在大量不确定性,风险承受度高的个体拥有较多的创新成功机会。文化具有民族历史性特征,人力资源个体的文化自觉性是指明白文化历史形成的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未来的发展趋向;文化自觉性可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适应新环境文化产品及服务选择的自主地位,促进河北地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在产业创新过程中发展延续。

3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

针对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我们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宽松管理机制和优化激励方式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3.1建立学习型组织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提高人力资源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价值链管理的有效途径。创新是建立在群体内知识流动、分享、创造和应用基础上的。知识价值链反映着组织中知识流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和知识扩散五个依次相互连接的核心环节,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往复回路,从而完成知识的价值实现和知识的增值创新[4]。学习型组织应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注重学习氛围的培养和人员开发培训机制确立,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制定人力资源的培养、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计划,逐步提高员工的个体素质和整体水平,满足文化转型发展对员工提出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市场运营的新需求。

3.2宽松管理机制

世界上对于文化产业有两种不同管理体制,一是以法国、中国为代表的政策扶持,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无为而治。鉴于自身需求的特殊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以团队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宽松管理机制,遵循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鼓励人才流动和知识扩散。通过人员流动和知识扩散,知识主体可以获得以知识转让为代表的多种扩散收益,可以促进群体中其他个体新知识创造的实现,从而提高群体的知识创造能力,营造出知识创新的环境氛围。改进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文化产业人才流动管理机制,企业自主用人,员工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营建良好的诚信体系,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是知识转化、知识组合创造以及知识应用和扩散的基本前提条件。

3.3优化激励方式

激励是指可以提供一种行为的动机诱因,并通过特别的设计来激发被激励者的兴趣[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不同需求的激励对象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在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激励方式应采取加大物质激励和注重精神激励的多种方式优化组合的形式。物质激励主要包括薪酬激励、股份激励等,在充分体现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注重满足员工心理期望需求。基于文化理念的多种精神激励手段相结合的激励效果是把文化事业溶入个人追求、情感和责任,尊重自身知识价值的实现,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

4 结论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速度明显加快,然而河北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存在加大差异,创意创新能力较弱,在分析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要素、群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表现特征基础上,我们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宽松管理机制和优化激励方式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知识创新能力,建立以团队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宽松管理机制,和采取加大物质激励和注重精神激励的多种方式优化激励组合的形式,将有效提高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河北经济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省略河北省文化产业蓝皮书专栏

[3] 张建华, 刘仲英. 知识管理系统要素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 2005, 23(2):72-75.

[4]许庆瑞, 王海威. 全面创新管理形成的动因探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7):17-20.

篇6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其发展迅猛的态势,因此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从2004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传媒大学等4所高校开办该专业以来,到现在已有近百所大学争先恐后的开设了该专业。然而该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致使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笔者将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为题,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解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形成一系列文章,供各位同行参考。本文仅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建设问题进行探析,不成熟之处,还望各位同行能给予批评指正。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目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市场对该类人才的急需,加快了各高校专业设置的步伐和招生数量的扩大。然而,由于历史上没有设置过相应专业,导致该专业师资储备严重不足。目前,该专业的在岗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其他相关院系中调配过来的,专业师资的人数少,水平低成为该专业师资现状的突出表现。具体来说,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上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创办时间不长。虽然近几年来,一批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补充到了教学队伍中,但是从整体上,真正属于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并不多,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艺术学等其他相关专业调配过来的。这些教师在自己原有的学科领域内理论功底雄厚,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研究成果丰硕,但当他们从原有学科领域内转型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领域内后却难以得心应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文化产业缺乏深刻了解,对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律不是很清楚,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致。

(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文化产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行业,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懂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为文化产业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其最大的一个专业特色就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践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的从业经验。但是,由于目前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教师较少涉入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领域,普遍缺乏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导致这些教师在理论传授时往往讲得头头是道,但在联系实践进行案例教学时,却只能泛泛而言,不能触及问题的实质。

(三)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从在其他相关专业调配过来的教师由于受“抱残守缺”思想的影响,面对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的态势,适应新形势的主动性不强,固守着以前的专业领域,对新知识兴趣不足,惰于知识的更新与补充,不能积极地吸收文化产业领域内的行业动态,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上的对策建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专业建设的主力军。鉴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加强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机制创新为主线,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在岗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现有教师进修深造,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就目前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与相应师资短缺之间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为此,加强在岗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开展岗位研究和教学任务研究,加快教师从原有专业向目前岗位主动转型,应成为解决当下教师短缺的主要路径。各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教师主动转型,争做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专家,同时要创设多种平台,根据课程模块组建专业教研室、课程小组等组织机构,通过专题研究和集体备课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委托培养、双向交流等途径鼓励在岗教师到国内外名校、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资培养训练。

(二)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过来,本身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和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产学研结合,即通过专业理论教师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践型专家共同做文化产业相关课题,一方面可以使得教师对文化产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解决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熟知文化企、事业单位需求人才的技能特点,同时把自己对文化产业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自己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另外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不懂地方可以通过科研得到更深入的了解,既可以使教师自身素质、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又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教师也可以带动、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有关文化产业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既能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外聘专家教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补充校内师资不足、实践型教师匮乏等问题,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需要,要积极聘请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机构、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类社会文化团体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文化素养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专业研讨、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活动,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纲.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2]王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内容与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10).

篇7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2-0003-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100

1 概述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一个突破口。近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区的文化产业活力充足、趋势迅猛,已成为中东部地区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地处西北地区的甘肃省,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相比,虽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革命文化遗存,但由于长期以来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弱势的状态,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点较低,基础配套实施不足,市场化程度滞后,因此文化产业实力薄弱,竞争力不足。在国内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如何抓住机会,有效挖掘文化产业自身的潜力,促进其发展效率,已成为甘肃省文化产业当前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构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和评价了甘肃省和其他省市的文化产业绩效水平,并提出了几条建议。

2 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从发展绩效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较少。侯艳红采用数据包络法(DEA)和经济增加值(EVA)的评价指标从中微观的角度对2006年天津文化产业投入的运行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郭国锋、郑召峰模拟了2008年中部六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投入产出路径以及研究各个省存在差异的原因。但是这两者的研究只是从横截面数据进行的绩效研究,并没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绩效的时间变化进行探讨。李炜应用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对我国各省2007~2009年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绩效水平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杨智勇根据我国1996~2009年的文化产业的数据,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定量地分析各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并构建模型检验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柳青采集西部文化产业2003~2011年的数据评价发展绩效,同时构建Tobit模型实证性地说明了投融资环境对西部文化产业的作用。总之,我国学者对文化产业绩效的研究大多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涉及西北部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的文献不多。本文试图从定量的角度对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进行评价,了解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3 甘肃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收集2012年全国31个省的文化产业的数据,重点从文化产业的投入要素和效益产出两个方面,对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实力进行全面的评析。考虑到数据的统一口径,选取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建立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

投入评价指标 产出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人力资源 X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 万人 分类指标 Y1:接待国际游客 百万人次

资本资源 X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Y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百万美元

X3:地方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亿元 Y3: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 %

文化资源 X4:博物馆数 个 Y4: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 %

X5:艺术表演团体 个 Y5:图书出版总印数 亿册

X6: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 个 Y6:报纸出版总印数 亿份

X7:图书馆藏书量 万册 Y7:期刊出版总印数 亿册

市场资源 X8: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X9: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 元

4 甘肃文化产业绩效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SPSS软件对2012年31个省的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进行建模处理,并对31个省的投入和产出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得到甘肃省文化产业的绩效发展水平。

结果得到:KMO值为0.717和0.737,Bartlett的值为0.000,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前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75.239%和76.286%。这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做因子分析,且指标的因子可以代表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时投入指标的旋转成分矩阵提取的第一个因子F1在X9、X2、X6、X1、X7、X36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二级指标表示了文化产业基础因子的投入程度,可称为基本投入因子;第二个因子F2在X4、X2、X53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因素能够提高消费者对文化产业的满足率,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潜能,可称为公共投入因子。产出指标的旋转成分矩阵提取的第一个因子F3在Y1、Y2、Y6、Y54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量,表示了文化产业资源投入的产出效果,可称为效益产出因子;第二个因子F4在Y4、Y3、Y73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表示城市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渴望,可称为公共产出因子。

如表2,全国31个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差距。东部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而甘肃省所在的大西北地区整体的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水平都比较滞后。从文化产业的投入水平的综合评价的得分来看,甘肃省的文化产业投入综合评价在全国排25名。其中基本投入和公共投入的排名分别为30和12。由此可见,甘肃省的优势是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等,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的基础,但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图书馆的规模有限,且政府和社会对文化产业投资度较低,未产生一定的产业规模。另外,甘肃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文化产业的产出水平的综合评价的得分来看,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产出综合评价排在全国的第26位。其中效益产出和公共产出的排名分别为28和18。从中可看出甘肃省的国际外汇收入、接待国际游客和报纸图书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严重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广播电视业和期刊业发展较快,对居民的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从综合竞争力来看,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在全国排29位,其发展的整体竞争力较弱,与前3名的广东、北京、上海差距悬,而其在西北地区,仅略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周边地区如陕西、新疆的文化产业比甘肃更具竞争实力。综上所述,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水平均位于全国的末端,整体综合竞争力水平也较低。

表2 我国31个省的文化产业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评价结果

城市

名称 F1基本投入 F2公共投入 投入综合评价 F3效益产出 F4公共产出 产出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

名次 名次 名次 名次 名次 名次 名次

北京市 1 25 1 15 6 9 2

天津市 6 30 9 30 4 24 21

河北省 21 9 17 25 5 19 30

山西省 20 14 20 13 23 14 14

内蒙古

自治区 11 20 15 27 22 27 19

辽宁省 7 11 7 9 12 7 7

吉林省 13 24 18 21 7 18 22

黑龙江省 26 13 24 29 9 23 28

上海市 2 27 3 5 2 5 3

江苏省 5 2 5 2 3 2 4

浙江省 4 6 4 3 8 3 5

安徽省 25 3 16 17 15 13 20

福建省 8 15 10 10 19 10 10

江西省 22 16 23 23 14 20 25

山东省 15 1 6 4 11 4 8

河南省 16 5 12 14 13 11 15

湖北省 14 8 14 8 1 6 17

湖南省 9 18 13 6 26 8 9

广东省 3 7 2 1 24 1 1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7 21 21 16 21 15 16

海南省 24 29 28 22 27 28 23

重庆市 19 22 22 24 10 21 27

四川省 15 4 8 12 17 12 11

贵州省 27 23 27 7 31 22 6

云南省 18 17 19 11 25 16 13

自治区 31 26 31 20 30 29 26

陕西省 10 10 11 18 16 17 12

甘肃省 30 12 25 28 18 26 29

青海省 29 28 30 26 29 30 24

宁夏回族自治区 23 31 29 31 20 31 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8 19 26 19 28 25 18

5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的文化产业处在成长发展初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薄弱、集群综合竞争力不强,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文化资源整合和挖掘不足,文化企业散而小,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甘肃省的人均收入较低,文化消费需求不足;人才任用机制滞后。从以上结论中,对于提高甘肃省文化产业绩效水平可以提出以下五条建议:(1)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公共信息平台,新建和规范文化产业基地,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吸引文化企业入园;(2)统筹区域发展,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3)提高文化需求意识,扩大文化消费市场,要注重居民的教育水平;(4)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特别是经营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创新类人才;(5)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有效地发挥产业集聚辐射

效应。

参考文献

[1] 侯艳红.文化产业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

[2] 郭国锋,郑召峰.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价与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

[3] 李炜.陕西省文化产业绩效评价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1.

[4] 杨志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析[J].未来与发展,2011,(9).

[5] 柳青.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效率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3.

[6] 宋立森.西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篇8

[中图分类号] 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069-03

[作者简介]赵美嘉(1988-),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蔡德发(1966-),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导,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财政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一、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现状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多种多样,冰雪旅游资源与冰雪艺术、民俗文化、体育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资源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因此,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打造自身特色、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黑龙江省冰雪资源丰富,冰雪期长、雪量大、雪质好,降雪期长达4个多月,在国内冰雪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目前,黑龙江省有高、中、初级滑雪场百余家,雪道180多条,总长度近18万延长米,基本实现了滑雪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2012年黑龙江省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44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915亿元,增长235%。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02369万人次,增长28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319亿元,增长241%;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065万人次,增长198%,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2亿美元,增长203%。

黑龙江省冰雪艺术文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5年1月5日第一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至今已举办29届,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规模也是逐年扩大。哈尔滨国际冰雕比赛也已经举办了27届,吸引了俄罗斯、法国、蒙古等国家派队参加。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城市几乎每年都举办冰雕表演、冰雪摄影展、冰雪散文大奖赛、冰雪笔会和冰雪电影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以及冬泳比赛、冰球赛、雪地足球赛、高山滑雪邀请赛、冰上速滑赛等冰雪体育活动。哈尔滨冰雪节与加拿大的魁北克雪节、日本札幌雪节、挪威的雪节一起,并称世界四大冰雪盛会。

多年来,贯穿冰雪产业链的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经贸、冰雪旅游等活动的广泛开展,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见表1)。

二、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2011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支出7935亿元,其中文化事业经费43亿,占05%;2012年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出7906亿元,其中文化事业经费51亿元,仅占06%。可见,冰雪产业的财政投入所占的比重显然太少。相对于近年来黑龙江省冰雪的蓬勃发展,显然地方财政的投资力度太小,不利于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该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虽然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增多,但是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冰雪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

(二)融资渠道较狭窄

现有金融产品主要是针对传统产业开发的,缺少对冰雪产业专属定制的金融业务;大多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而文化企业资产多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无法达到贷款对于资产抵押和风险控制的要求。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比,专业性极强的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很难在资本市场进行股票、债券等融资,而且受发展规模的制约,相对于资本市场的增长水平并不相称,很难达到资本市场要求的准入条件,因此大多数冰雪旅游企业达不到要求,无法有效进行融资。

(三)人力资源缺乏

目前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行业中,从事管理服务的人才较少,一方面,由于季节性原因,单一从事冰雪旅游的人工作收入无法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无论事业单位或者冰雪旅游企业都缺乏发展空间,也缺乏为员工进行职业培训、职业策划、晋升及奖励机制的规划,导致业内人才严重外流。

(四)产业融合存在障碍

无论是何种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关联和互补,冰雪旅游文化产业更是如此,需要产业间相互渗透和融合来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间互补和延伸,往往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目前,促进产业融合的政策正在逐步实施,单独依靠产业的竞争力是有限的;各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上存在政策性的障碍,政府引导、技术支持、实践带动较少;缺少能够融合并且促进产业间合作的项目和活动,如举办冰雪旅游文化促进交流会、滑冰滑雪运动比赛等。

(五)缺少冰雪旅游品牌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品牌力较弱,缺乏品牌推广意识,没有把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提升到地方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组织和推进,相关部门缺乏对冰雪旅游文化品牌的构想和规划,缺少文化含量高、有特色、科学技术成分高的冰雪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因此,文化品牌薄弱是冰雪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1扩大财政资金投入

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每年增加幅度不应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的方式,减少地区间文化事业投入的差距。增加国债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中央政府每年在国债项目资金中支出5%以上的份额作为引导性资金,带动社会资本,加快冰雪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2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

政府有必要设立冰雪旅游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应每年增加投入鼓励其他企业及机构共同加入基金,进行管理,在组织或者参加各类活动时,为各投资企业提供优先权利,宣传企业。

3加强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制定《冰雪旅游文化企业管理办法》,采取与高新技术企业相似的各类税收和奖励政策。可开展地区试点,使从事冰雪旅游文化产品运营、衍生品生产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鼓励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见表2)。

(二)加快产业融合

1优化产业结构

黑龙江省政府应设立统一的冰雪旅游文化管理部门,对全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分析、整合资源、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并衔接经济、文化、交通等产业同步发展。

2延伸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政府指导、引导和倡导作用,加快产业链体系建设,实施协作发展战略。不应该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滑雪文化、冰雪雕塑文化,需要建立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群和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贯穿产业链的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经贸、冰雪旅游等,吸收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集民族性、地区性文化性于一体,延伸并进一步完善冰雪旅游文化产业链条。

3不断创新文化产品

黑龙江省将冰雪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成冰雪旅游特色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把冰雪旅游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势,才能突出黑龙江省的文化特色。黑龙江省目前的观光滑雪套餐,将黑龙江省冰雪背景、冰雪观光、冰雪艺术、冰雪产品、冰雪体育和冰雪教育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提供了多元化的复合型冰雪旅游文化产品,在注重冰雪旅游产品多元化建设的同时,还应深入挖掘冰雪旅游文化产品潜力,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促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强化国际交流合作

国外对冰雪旅游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后产生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促进了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欧洲和北美以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已形成巨大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冰雪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所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促进我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1高校增设冰雪文化专业

为加快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应在高校增设冰雪文化,设立冰雪文化教育,冰雪体育,冰雪艺术设计,冰雕雪雕等研究方向,培养旅游文化复合型优秀人才;鼓励现有从业人员继续深造,设置冰雪旅游文化硕博专业,健全冰雪旅游文化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环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冰雪旅游从业队伍。

2增设旅游文化艺术基地

应采取政府引导、教育部门、文化部门与高校合作建设一批冰雪旅游文化艺术基地,将黑龙江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美术艺术等元素融入其中,定期组织作家、书画家、摄影家、艺术家,运动员、高校学生到艺术基地体验锻炼,增强知识沉淀,培养创作灵感,为黑龙江省冰雪文化艺术家和专业人士提供软硬件支持。

3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

为弥补国内冰雪旅游文化人才的不足,应该加强从业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既要引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也要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完善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四)强化金融支持

1创新金融产品

一是进行多元化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推出涵盖知识产权、并购贷款、理财、现金管理的金融产品,开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二是推进直接投资股权、债权,完善风险保障工作;三是发展支持文化企业成长的保险产品,以进一步完善冰雪旅游服务内容。

2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建立冰雪旅游文化产业促进基金,运用资本手段,探索构建属于黑龙江省投资与运营平台;二是支持冰雪旅游文化企业通过债市融资,如利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集合票据等方式;三是建立冰雪旅游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为文化企业开辟投融资多元化新渠道,并为资本的退出开辟新通道。

3鼓励社会投资

支持社会资本以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积极参与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资本投资兴建各类冰雪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应从政策上倡导企业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投资冰雪旅游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4加强配套金融服务

构建冰雪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冰雪文化资产价值评估机构,建立冰雪旅游文化资产的交易平台。当文化企业无法及时偿还贷款时,银行可以对其质押的文化资产进行交易,从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时产生的问题。建立国家政策性的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基金,分散文化企业贷款的风险,从而提高银行向文化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欣,董欣,朱红黑龙江冰雪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开发[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

[2]朱红彦,韦文杰金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2(1):40

[3]王冰,孟范香发展龙江文化产业促进和谐产业体系建设[J]对外经贸,2011(11):11

[4]付瑞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师,2012(9):16

[5]张艳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产业开发的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141

[6]卢巧云文化产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收政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8

[7]杨园争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J]企业导报,2012(19):80

[8]李良胤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2(8):187

[9]李村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与国外冰雪旅游发展之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145

[10]金承哲,李爱晨构建吉林省冰雪文化特色及相关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10):6

篇9

1.2热能与动力工程中锅炉的相关概述燃气锅炉的电器控制以及外壳部分有机组成锅炉,而燃气锅炉外壳有机组成冯芬亦包括面壳与底壳两方面。通常情况来说燃气锅炉底壳主要组成成分为主热交换器以及三通阀和板式的热交换器,还有电控盒以及燃气阀、轮回水泵、膨胀水箱等,其经过底壳连接主要作为整体而存在,且底壳可连接固体墙体,防灰尘以及防风等各类保护的作用是锅炉面壳主要功效。锅炉最重要的一个硬件部分为燃气锅炉的电器控制,对地暖温度的探测器、燃气阀与轮回水流、风压开关、风机、轮回水泵、燃料燃烧等装置有效运行进行控制是其主要的作用。目前使用最多的方式是电脑控制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法对于温度的掌控更为合理,而且还能够平衡燃烧温度。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早在商周时期

2.1热能与动力工程中工业炉的应用发展分析对于工业生产来讲,工业炉的地位非常关键。在早些时候,工业炉一般是经由燃烧材料的方法来提供热能。在这种过程中,人们发现此种方法虽然能够带来热能,但是也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工业炉来实现电和热的有效转化。目前热能相关的研究工作在不断开展,而且锅炉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已经可以使用电脑控制锅炉,这就在无形中将能量的利用率显著的提升了。当前锅炉有两大类型,分别是推钢型的和步进型。这两者的差别是它们的输送材料方法不一样。

2.2热能项目中风机面对的问题锅炉设计风机的目的是为了压缩并且运输气体,也就是说把机械能合理的变化为动能。当设备运行的时候,风机能够将有关的气体运输到特定的设备中,它的功效比较显著。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人们对于能源也更为需求,有关能源生产单位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应该切实的提升锅炉的工作总量。正是因为不断的增加其活动量导致风机因为长久的运转而发生破损,一旦破坏就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变换风机的工作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事项,叶轮本身结构非常复杂,在其测量温度的时候外在要素会对它的工作产生一定干扰。对于这个问题当前还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法。虽然如此,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为采取热能与动力工程已研发出的相关软件可从多种方向对风机叶片燃烧的速度进行有效测定,且可对数值进行二维模型的模拟,通过此创建来对网格进行有效划分,之后采取求解器对网格输出、所需结果进行有效求取,最终获取较为准确的一些模拟结果。

三、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广泛运用了所取得的科技创新

3.1燃烧控制良好的环境。顶层设计的联合行动,为各省市的行动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科技部、文化部联合召开部际会商议定书签订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商会议,推出11项具体措施指导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工作的开展,其中包括联合研究、制定并《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联合行动计划》,联合认定“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为区域性科技部门与文化部门的深度融合注入了动力。科技部明确表态,今后在国家科技计划中优先启动数字、信息、网络等技术在公共文化与新型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的科技项目,并在国家科技与文化联合行动中给予优先安排;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中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研究方向并给予重点支持,等等。这些政策是地方实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必需条件,对地方调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科技型文化产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3.2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的进步需要有科技的支撑和铺垫,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与进步,必须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才能放射出文化产业灿烂的光彩。为此,科学技术部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在技术上,要加强虚拟现实技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内容集成存储等技术的应用,以现代服务观念,缩小服务实施环境差距,促进虚拟会展、在线体验、数字内容等新业态发展,扩大服务人群范围。要借助技术的进步,充分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的价值和意义,推出既体现我国科技水平又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在政策上,要以促进文化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文化产品产权评估、定价标准体系,打造网络交易和服务平台。在具体措施上,从“技术研发、文化旅游平台、演艺文化服务平台、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数字内容交易平台、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几个方面,开展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全面打造数字文化。

3.3我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现状国家政策和各项举措有力促进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各地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北京中关村以高端人才、园区建设、创新企业、科研机构为特色。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一基地多园区”联动发展战略。深圳市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接近25%的速度快速发展,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国16个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出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核心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崛起,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重点项目驱动、科技创新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式发展格局。

四、特色鲜明,发展良好

4.1示范基地文化特色鲜明,园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好,在发展中注重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自身发展特色。示范基地普遍发展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广播艺术等文化产业,同时注重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对已有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密集,文化氛围和科技实力较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四大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群:数字内容产业群、智能终端产业群、信息媒体产业群及应用服务产业群。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20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3%,是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哈尔滨素有“冰城”“文化之都”的美誉,是国家认定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新媒体产业化基地、动漫出版产业基地。以此为基础,哈尔滨重点建设冰雪文化产业、欧陆文化产业和音乐文化产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兰州高新区集聚了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服务机构,发挥敦煌文化和伏羲文化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为主体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

4.2环境建设不断完善。为了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环境的建设,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都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尤其是环境建设。当前国家级的示范基地入园企业可享受国家和当地的各项扶持政策,也可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一体化服务,如工商税务、法律维权、公共信息、企业孵化等。青岛市在《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中规定,“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先后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青岛市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西安市将文化科技融合工作列为《西安市“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2012年支持5个文化科技融合项目,资金达760万元;支持4个文化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支持资金200万元。陕西省科技厅也将西安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列入地市重大专项,支持科技资金1000万元。上海了《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把基地建设和文化创意园区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载体,把文化科技企业作为融合发展的推进主体,把培养和集聚各类文化科技人才作为关键”的原则,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存在的问题

1是在企业融资渠道上,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该类企业多为中小型“轻资产”企业,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少,而品牌、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难以估值,因此从银行等传统渠道融资的门槛较高,而能够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也在少数。虽然我国投融资环境在不断改善,各地也普遍重视解决企业资金不畅的问题,出现了科技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但这些都还处于发展初期,仍然需要完善相关机制,为中小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在核心技术上,“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的五大任务之一,也说明我国文化领域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化不足的现状亟待解决,否则在技术上依赖进口,短期内将会造成文化产品制作成本昂贵和推广普及难的问题,长期则会形成文化产品技术含量低、文化服务效率低等问题,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2是在品牌影响力上,我国缺少文化产业自主品牌,文化内涵缺乏,技术应用也与国际市场存在差距。国内大多数动漫制作公司靠拿外国订单做加工谋生存,既没有原创,更谈不上出精品。同时缺乏既通晓高科技又熟谙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科研产出与文化需求无法对接,难以创作出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文化与科技融合走向地方的建议近年来,中央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出台一系列文件进行鼓励引导,在示范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从试点推广到全国,才能真正体现科技文化产业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在一些小城市及西部地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六、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促进科技与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城市都形成了特有的风俗和习惯,以及千姿百态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各地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走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道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以烟台市为例,2013年,烟台成功收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两张“国”字号名片,展现了烟台市的文化成绩。同年,烟台市政府正式推出“红色烟台”建设规划,提出“打造‘胶东红色文化’,建经济文化强市”的口号,将在史料征集、史馆建设、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等多领域展开活动,发掘渐被淡忘的胶东红色文化。这有别于当前争抢名人故里但却漠视名人精神的文化发展模式,是对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更高要求。建设现代旅游景区、挖掘保护文化遗产离不开科技管理手段,如建设环保、安全、人性化的自然景点;史志的数字化管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多种表现形式创作富有感染力的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建设全景式的现代化展示场馆等。除此之外,各地区还可以依照国家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项目,设立专项资金,着重支持文化科技产业项目,以新兴科技文化产业刚起步为契机,尽快开展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工作。

(二)完善政策环境完善环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尽快制定与中央配套的一系列保障和鼓励措施,刺激科技与文化融合,扶持科技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有必要尽快出台规划指导类、专项资助类的实施细则,如“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专项资金”“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计划”“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与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文件,不搞象征性、不具有针对性、具体措施欠缺的文件。建议从宏观层面,抓紧研究制定科技与文化融合总体规划;在政策安排上,参照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的相关政策体系,细化优惠政策条文并落到实处。

篇10

[2] 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篇11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时代的朝阳产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产业活动现象。作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增加就业的作用日渐显现。发展和振兴文化创意产业,是邯郸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应成为邯郸市建设文化强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一、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几年来,邯郸市以建设文化强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努力实现着从文化资源大市到文化产业大市、文化强市的转变。

1.产业规模。近几年,邯郸市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发行、印刷、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网络文化、动漫等行业。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9%,比上年增长30.8%。文化产业已成为拉动邯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0年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5391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2万人。文化产业2010年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23%。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邯郸市发展注入了活力。

2.产业园区建设。文化创意园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被视为衡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邯郸市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推进“三园、五城、六基地”建设。同时,谋划推进了成语典故文化资源开发工程、市传媒中心、青年电影院整体改建、洪生山庄文化生态园、荣宝斋艺术家村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园区建设带动了全市整个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虽已初见成效,但同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些发达区域相比,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上,都明显落后。目前,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管理协调难度大,政策引导不够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部门和行业,涉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如: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管理出版物市场;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旅游部门、建设部门及各区、县都参与旅游资源管理。虽然成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但尚无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行政管理机构划分过细,交叉重叠,难以形成合力,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削弱了整体优势,不能很好的引导整个产业快速发展。

2.自主研发能力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国际经验表明,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制约邯郸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仍显不足,制约了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另外,邯郸文化创意产业还基本停留在简单的生产阶段,缺乏关联产品和衍生产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3.公共服务平台尚不完善,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良好的创业氛围、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需环境。实践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降低企业投入成本、减少企业交易成本、促进企业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巨大。目前,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还不尽完善,园区建设过多依靠政府和政策的规划引导,缺乏信息、技术、投融资、交易等配套服务体系的构建。

4.规模小,在投融资方面存在困难

文化创意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资金的来源问题。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条件中需要其资产进行抵押,但是中小企业的赢利模式不明确,自身又缺乏有形资产,所以金融机构在给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文化创意企业本身存在的缺乏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难以评估、还款来源不明确的问题,使得他们无论在金融机构还是在资本市场,融资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5.人力资源匮乏,人员结构不合理

大多数文化创意行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一些新兴行业,如动漫、游戏、网络等对创新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尽管邯郸市积极引进人才,一些院校也调整方向,加大培养力度,但短期内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其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1.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构建高效的以政府服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体制,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是协调发展。市政府应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战略研究、战略规划,做好跨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并协同完成产业发展任务。二是政策保障。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现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制定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税费优惠、投融资便利、出口支持、中小企业扶持、鼓励创业等各项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政策,形成全面系统的产业政策体系。

2.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创意产业园

良好的创业氛围、良好的创业环境、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需环境。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公开、透明、开放的企业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产业环境,吸引创意设计各类企业集聚在邯郸。二是加快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创业园区应为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办公、通讯与网络等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提供政策、融资、法律和企业管理等中介服务,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3.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邯郸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要不断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立足本市的实际,突出并创造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区域创新体系对文化创意环境的塑造和激发原创的作用。一是引导创意企业不断创新。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实行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事后补助,或相关费用税前列支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二是扩大创新合作范围。加强与高校等传统重点合作对象合作的同时,迅速展开与北京、上海等创新实力强市之间的合作,积极推进境外合作。

4.开展多渠道融资,解决资金问题

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像重视生产性投入一样增加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对符合规划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要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予以扶持。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银行金融业积极探索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等为标的的质押贷款业务和创新金融产品。三是积极吸收社会资本。鼓励和引导优质文化创意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对接。

5.培养高层次的复合人才,加强人才储备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度高的产业,其价值根源在于知识、创意,而创意则源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要有新思路、新机制、新条件。一是加快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训体系。积极与在邯高校沟通,加快创意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设置相关的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加大创意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最大化的利用教育资源。二是引进各类高端创意人才。营造良好环境,拓宽柔性引才引智渠道,大力引进具有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领军式创意人才,加强区域之间人才的交流。

6.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增强竞争力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地区都非常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以此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邯郸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因此有必要打造具有邯郸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培育和打造邯郸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一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挖掘邯郸各重要景点的文化内涵,围绕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二是利用特色浓厚的地方戏曲形式打造文艺品牌,集历史文化、地方戏曲和现代文学于一体,在剧本创作和舞台创意方面着力打造文化艺术品牌。三是打造民间工艺品牌,在弘扬以“黑陶、磁州窑、草编等民间工艺产品”为品牌开发重点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技术和创意,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民间工艺品牌。

四、结论

邯郸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必须以邯郸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邯郸市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可以将邯郸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盛垒.北京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及其应对策略[J].北京社会科学,2005(3).

[3]金元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J].瞭望,2005(41).

[4]李江帆.文化创意产业:范围、前景与互动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

项目基金:2011年度邯郸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112)。

篇12

1 概述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应该放在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文化产业的内涵是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其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包括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创新思维以及完善的关联产业链。通过对文化产业与生产制造业的嵌入性关系及协同演进的研究基础上,进而提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最终实现制造业的升级。

2014年年初,江苏淮安入选“中国财力最雄厚50强城市”,成为继深圳、东莞、昆山之后的国内第四大台资高地,已初步形成了以特钢、电子信息和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文化产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清河区为淮安市的主城区,近年来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文化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并且形成了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一些生产聚焦,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因此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与生产制造业各环节的紧密配合与协同发展,是推动淮安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重点。

2 产业链嵌入: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链包含了经济活动中各个产业部门的内在关联,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背景下,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依赖、互动发展趋势。在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销售服务等环节都渗入了文化产业的相关因子。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嵌入关系是指相互联系的产业链成员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完整的产业链条上,生产制造业企业与文化产业企业基于某些共性而建立合作,从而形成相应的嵌入关系。这种嵌入关系一旦形成,将赋予上下游企业内生的发展动力,提高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协作能力。

文化产业企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把创意元素注入产品制造,使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资本,使经济发展能够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创意”经过现代技术的嫁接,与制造业融合,使产品成为一定文化的载体;而“创意”融入到研发、营销等价值环节的过程,就意味着产品观念价值的提升和价值创新的实现。

2.1 文化产业可加快制造业的创新速度

在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在企业内部完成,创新也局限于企业内部。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内部创新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创新速度成为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要素。文化创意型企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通过技术合作与共享参与制造业的创新,使得各自的优势资源得以整合,提高知识创新水平,并通过知识共享使双方受益,提高知识创新的速度,同时可以节约知识创新的研发投入,节约生产成本。

2.2 文化产业可促进制造业资源配置优化

咨询、会展类文化企业为制造类企业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重要渠道,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产生了更高的效率并改进商品和相关服务的质量,是高新技术和新品研发的重要推动者。文化产业企业通过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提高制造业的专业化效率,同时通过合作与学习机制提高制造业的创新水平,文化产业企业既是技术和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输出的媒介。文化企业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推动资金、人才的合理流动,对于加快产业链上的资源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2.3 文化产业可提升制造业的专业化效率

文化产业企业通过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基础活动,提供物流服务、技术支持、营销策划等服务,使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具有连续性和协调性,是信息交换更加顺畅,从而降低企业的合作成本,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同时,文化产业企业在信息咨询、人才管理、研发设计方面较制造业内部相关部门有着更高的专业性,通过向企业输送更多的智力支撑,有效提高了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3 清河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设想:“1340”文化产业支柱计划

“1340”文化产业支柱计划是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背景下,根据清河区实际制定的,旨在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招引培养重点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实现与制造业各环节的紧密配合与协同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以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为契机,举办1次文化旅游产业专题研讨招商活动;推进工业设计园、创意产业园、动漫产业园等3个平台建设,争取2-3年培育一个千万级产业园区;招引培育“40”家文化旅游支柱企业。

3.1 “1”次文化产业专题招商活动

清河区是作为淮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显,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已有千余相关企业落户兴业,投资环境良好。从扩大区域知名度、汇聚产业投资、吸引创意人才的角度出发,应策划举办高层次招商推介活动。

清河区可以中法建交50周年为契机,由区商务局负责筹备,同中法工商会、法国驻华大使官联络,争取“明日之城,未来市场”项目,与清河区有关主管部门及企业建立联系渠道,探讨在相关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可行性。适时邀请法国企业来淮考察投资环境,展开本地相关企业与法国企业的对接洽谈活动,对接项目合作、加深双方交流,寻找合作机会,为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搭建平台。通过这种高端交流活动,可快速扩大清河区的知名度,提升其美誉度和影响力,从而扩大本地企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3.2 推进“3”个平台建设

目前,清河区的文化产业已起步,为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建项目中工业设计园、创意产业园、动漫产业园是清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突破点,这三个重点园区的建设是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现点上突破,以点带面,推动整体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平台。

集群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从清河区总体情况来看,产业载体大多还处于企业集中阶段,未形成完善的服务平台,产业集聚的提升效应还未显现;由于总的产业布局规划不够明晰,又缺乏产业动态信息的及时沟通,已出现园区间产业同质化问题。加强设计相关行业的建设,形成上下游企业的聚集效应。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专业集中可以形成聚集效应。产业联合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园区内的企业集中于设计行业或者动漫行业等,其他行业的企业为补充。如果园区内集中了业内比较精华的企业,那么形成品牌效应就是园区良性运营的自然结果。

3.3 扶持“4”类文化产业市场主体

围绕文化名区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扶持壮大知名文化旅游企业、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骨干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产业领军人物4类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倍增发展集聚效应。重点招引10家左右国内知名的文化企业入驻,提升全区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在调查摸底现有文化企业的基础上,重点筛选10家企业作为培养对象,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扶持,逐步培养成为规模以上的文化旅游企业;在根据现有文化旅游企业纳税情况的调查,重点筛选10家企业作为培养扶持对象,逐步培养成为规模以上的文化旅游企业;以引进和培育的方式,加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省“双创人才”、“博士计划”等高层级人才,育文化产业领军人物10名左右,出台人才扶持奖励政策,壮大清河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可探索区域一体化协作机制,由区政府牵头建立相关地区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发展官方协作的管理委员会和民间经济发展行业协作组织,吸纳各地区官产学研界参与,共同合作建设区域代表性和影响力大的产业合作发展项目。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丛海彬,谢子远,闫国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以宁波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张琰.生产业创新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视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本文为淮安市2013年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

(HASZ2013012)《清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