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7:34: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风险控制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随着经济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企业在生存经营中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为了更好地在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地位,企业不断建立与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而企业的会计内控在整个内控中占据着非常核心的位置,没有任何控制可以代替会计内控在企业中的作用,企业实施会计内控,一方面保障了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完整,另一方面,会计控制将企业面临的风险给降到可控制的范围内,提升了企业风险控制的水平,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企业在风险控制中实施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一)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化的要求与挑战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是科学技术的世界,在二者以较快速度发展的同时,既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也同样增加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在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后,对外越来越开放,为国内的企业带来了非常便利的机会与条件,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要想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运营,则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会计控制体系,并对该体系适时完善,这样,企业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优势,才会更有信息与能力来应对国际化的要求与挑战。
(二)企业自身进行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各个企业处在一个十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因而面临的选择与竞争极为激烈,在这样一个超竞争的环境下,企业要适时满足变化的要求,进行深刻变革,对企业内部进行变革与调整,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自身内部的管理水平。
二、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一)合理防范企业的控制风险
企业在经营与运行的过程当中,会伴随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如何将控制风险降到合理范围以内,一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点。企业的控制风险随时都会发生,控制风险一旦发生了,企业将蒙受着非常大的损失,并且在管理过程中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但是,如果在企业中建立内控制度的话,则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控制风险,将各种风险都进行合理的预测与估计,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合理预估,做出分析。通过会计内控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对风险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对风险进行评估的体系,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意识,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的心中都深深建立控制风险的目标,尽早的发现风险,适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实现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做出各种决策的过程,会计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完整,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做出各种正确的决策,而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建立在企业会计内控的基础之上。企业会计工作的执行,要遵守严格的要求与标准。在会计内控的推动下,会计工作会有秩序、有步骤的开展,进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真实性,也可以最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会计内控,可以发现会计信息资料中存在的错误,这样可以及时的纠正错误,避免后期错误的发生,减少工作中的损失。
(三)合理控制风险,保全财产安全、完整
企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企业的运营不仅仅关注自身能创造出多大的价值,而且非常重视自身积累财富的多少以及财产是否安全、完整。将会计内控贯穿企业管理的整个环节,可以在很多的环节降低对财产的损耗,将一些没有必要的浪费或损失降到最低。例如:将会计内控用到采购上,将入库单与出库单进行核对,只有二者达到一致,才允许付款,这样就可以避免资金的多付与浪费。
三、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会计内控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在会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会计内控的重要性被忽视。在企业中,有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内控的本质,甚至一度认为只有企业的财务工作才和会计内控相关,其他部门与会计内控没有任何关系,恰恰出于这种不恰当的认识,才导致会计内控在企业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一些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在为企业制定一些财务方面的战略的时候,并未考虑会计内控的作用,短时间来看,企业的战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在长时间范围内,财务战略方面的弊端便会日益凸显出来。在有弊端的战略的指导下,企业的发展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成本问题、操作问题等等,长时间内累计会造成会计内控的混乱,使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控制风险,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会计内控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
会计内控工作的好坏依靠实践的检验才会得出结果,而对会计内控进行检验的标准主要依靠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会计内控是否明确划分员工的权利与责任,并且在决策的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会计内控是否充分发挥了监督的作用,决策是否正确、执行度是否有效。另一方面,对企业工作是否进行了内部审计,并且采取的审计方法是否明确。会计内控只有符合这两方面的内容,才称得上是科学、有效的,才会凸显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但是,在真正落实到会计内控的过程中,会计内控还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例如:出纳岗位、会计岗位均有一个人兼任,这样不同岗位之间彼此监督的作用就消失了,容易造成以权滥用的行为,会对企业产生不好的行为,此外,企业的资金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薄弱的地方,这样,会计内控的实施便受到了限制。
四、完善会计内控对企业风险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对会计内控进行完善
企业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会计内控体系,对企业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监督与控制。企业内部的每一位员工,要明确自身的权利与职责,杜绝各种兼职现象的产生,减少财务方面舞弊行为的发生,企业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时,一定要做好审批工作,实行审批、执行业务相分离。
(二)管理者要重视会计内控的地位和作用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情况下,会计内控的建设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主体的关注,特别是政府。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会计内控方面的法律制度,为了促进会计内控的良性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一些法律法规并没有被执行,也没有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了一些与和谐相悖的画面,一些违法现象、有法不依等屡禁不止,企业高管中忽视会计内控的人大有人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扭转管理者对会计内控的认识,遵守政府出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会计内控有序执行与完善。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深入了解会计内控在企业实施中的具体情况,与企业进行合作,针对会计内控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并适时解决,促进多方主体对会计内控的重视,为会计内控的良好实施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以及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前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张镇锋 单位:普宁市天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凤丽.企业常见会计内控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6
[2]宁平.内控——企业的“防火墙”[J].中国农业会计,2012
[3]金英惠.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
[4]郭飞.浅谈企业会计管理面临的风险与防范建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二、运用完工百分比法存在的问题及分包风险识别
1.运用完工百分比法存在的问题。设计行业取得的收入属于提供劳务收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相关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完工百分比法是企业在提供劳务时根据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一种常用方法。设计企业一般项目周期较长,资金回收期也较长,因此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与成本显得更为合理。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对合同完工进度的确认来确定收入与成本,确定完工进度时可采用成本法、工作量法和实际测定法三种方法。由于实际测定法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测定,费用高,因此一般采用成本法和工作量法。成本法按累计实际发生的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计算完工进度,要求实际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准确核算,并与完工进度相关,也需要准确的评估合同预计总成本。由于设计行业的特征,不太适合用成本法确定完工进度。这是因为实际设计过程中,项目资源重复利用率高,设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设计项目的复杂程度、绘图质量等因素使传统的人工工时量化衡量变得不再合理;同时由于设计企业主要的成本为人工成本,设计人员的部分薪酬一般在项目完工时才能发放,实际发生的成本不能得到可靠计量。随项目进程项目设计变更、优化等会投入更多的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但是这些成本并不增加设计进度。因此设计企业采用工作量法确定完工进度较为合理,但在实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困难,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设计工作量确认的依据难以取得。工程设计项目一般分为设计准备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审图出图阶段。与施工企业不同,在项目进行中工程设计企业已完成工作量不具备由监理等机构出具完工进度报告的条件。设计项目已完工作量一般由具体负责该项目的设计人员统计,工作量仅来源于企业内部,因此可靠性较低。在实践中由于设计企业处于乙方的被动地位,受合同付款约定和设计内容修改的影响获得甲方的设计进度确认单或相关工作量确认依据比较困难,即便取得进度确认单,也相对滞后,与实际的设计进度也会存在较大的偏差,影响收入计量的准确性。若设计项目存在分包,则进一步增加了设计工作量确认依据的取得难度。1.2项目总成本难以准确预估。按照工作量法进行收入确认,同时应结转与收入相配比的成本,这需要设计企业对单个设计项目总成本进行较为合理准确的估算,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一个设计人员可能兼顾多个项目,项目的难易程度、设计变更频率都影响项目成本的归集,实际工作中设计企业很少对单个项目进行完整的成本核算,项目成本的估算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存在分包业务的企业,其成本控制和核算资料滞后性就更为明显。企业要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需要对项目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核算,由于设计企业项目资源重复利用率高,设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设计项目的复杂程度、绘图质量、设计变更等因素,加大了项目成本管理和核算难度。根据设计企业的特征,需要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数据统计归纳合理的人工工时费用,并建立较为完善的成本管理和核算信息系统,这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1.3后续工作的不确定性导致成本、完工进度不配比。由于设计业务的特征,有的项目成本投入与完工进度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例如设计完成后的设计维护、设计变更频率较高,会发生额外的人工成本和差旅成本,但是对完工进度并没有产生影响,也不会产生收入的追加。1.4不签合同导致完工百分比法难以运用。设计项目签订的合同是运用完工百分比法的前提,但是在实际中企业设计项目存在不签订合同的情况,或者签订的合同对于付款的约定,没有按照完工进度约定付款比例,这两种情况导致合同总收入无法可靠计量,使完工百分比法无法得以运用。2.设计项目分包业务风险。由于设计项目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设计企业有时会采用分包形式将项目的一部分发包给相应分包方,以获得更加精准、高效的结果。由于更多信息流向企业外部,企业无法掌握,因此分包也变为风险的高发区。目前企业对分包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完善,认为分包风险管理就是当分包出现风险时才应去考虑的问题,因此日常风险管理中较少涉及,减慢了风险应对速度,也使得风险应对变得低效。本文根据设计企业分包业务特征,识别出分包风险如下:2.1分包方选择不当易引发经营风险。分包方的选择是设计项目分包的前期阶段。大多数设计企业对于分包方的选择流程不够规范,缺乏合格分包方的入围、比选环节,没有制定合格分包方目录及比选规则。对于规模较大的设计项目分包业务没有履行招投标程序,加之设计企业与分包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分包方为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刻意向设计企业提供误导性的信息,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导致设计企业可能会选择服务较差的分包方,给后期设计项目的分包实施过程带来风险。2.2管控力度不足引发质量、进度风险。在设计项目的实施阶段,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风险。设计企业对于分包出去的设计项目往往很少参与过程管理,又由于分包方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设计质量和设计进度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设计方案可实施性差、设计功能不符合要求、设计范围不符合要求、设计不符合规范、设计变更不能实时跟进客户的需求变更、设计进度失控、延期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会导致设计工作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无法通过验收,带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工程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后期施工的质量,因此一旦出现问题,设计企业不但在经济上要承担连带责任,对自身的市场信誉、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造成严重的影响。2.3分包方人员胜任能力影响合同履约和效益。设计分包对于设计企业来说可控性较差,其中分包方负责业务的设计人员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分包方设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设计经验不足、没有充足的时间保障、人员稳定性、职业操守等因素会直接导致设计企业承担较高的风险。一方面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经验不足、没有充裕的时间保障、稳定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设计项目的有效实施,降低设计质量,使设计进度失控,甚至导致无法按照合同履约。另一方面分包方设计人员不良的职业操守会使他们可能出于利己主义而做出有损于项目正常运行的事情,例如泄露设计企业机密等。2.4合同订立引发的法律风险。在实际中,设计企业关于分包的项目存在不与分包方签订合同、分包合同订立不规范或严重滞后订立合同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设计企业与分包方关于设计质量、设计流程、设计价格、结算流程等关键点仅有口头的承诺,没有合同或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约定,一旦出现问题和纠纷,难以分清双方权利义务、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针对完工百分比法存在问题的策略及分包风险应对措施
1.针对完工百分比法存在问题的策略。1.1强化进度确认的管理。设计企业应统一签订规范的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各阶段完成的工作内容,提交的成果性文件对应的收费金额,例如合同中约定初步设计方案阶段,设计单位将项目的初步设计方案交付给甲方并通过验收以后,甲方即支付给设计单位初步设计方案对应的设计费用。同时为了及时掌握设计项目的具体进度,设置项目进度管理员,负责统计设计人员上报的项目进度数据,及时与甲方人员进行沟通,及时取得甲方对设计进度的确认资料。同样在分包合同详细约定不同阶段完成的工作成果,并依据方案或阶段图督促甲方单位确认。1.2引入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数据可靠性。建立以项目工时为基础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根据经验和以往数据统计分析计算人工工时费用,依据不同设计项目预期投入的工时数以及其他成本估计单项成本总预算。引入适合自身情况的成本管理信息平台,若存在分包可以设置分包项目管理板块。设立项目成本核算管理部门,对设计项目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充分运用成本管理信息平台,由设计员根据项目进度填报项目工时,逐级审批,达到对项目进度和过程管理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项目完工后,将项目进行过程中预估的总成本与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不断更新完善项目管理系统数据。1.3合理预计项目后续维护成本。对已完设计项目,收集信息,合理判断项目成本的完整性,对于预计产生的后续维护等费用应进行合理的估算,保证项目成本的完整和可靠性。1.4订立合同为财务核算提供基础保障。签订设计业务合同是运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财务核算的基础,所以必须规范订立业务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设计进度和付款金额。合同的订立也是保证双方权利义务的载体,形成法律上的相互约束,使双方的合作做到有据可依。2.分包风险应对措施。2.1制定比选规则,规范选择分包方。制定详细的分包方入围比选流程,综合考虑资质等级、以往设计质量、进度保证、人员素质、服务反馈以及价格收费等内容,建立规范的分包方比选标准,定期更新合格分包方目录。在实际选择分包方时,慎重、全面地对合格分包方进行比选,确定最优的分包方。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公开招投标的范围和标准,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分包方。2.2注重质量管理,增强管控深度。加强分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可专门安排人员直接参与设计项目的管理。通过工作周报、质量例会等形式,了解项目设计进度,实时了解甲方在设计方面的需求。对项目设计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及时进行现场的指导。要求分包单位人员定期交付可量化的成果资料,组织专业人士对设计图纸的关键节点进行设计质量的复核,并以书面形式反馈分包方,并监督修改完善。2.3重视人员管理,强化过程管控。对分包方人员综合素质、胜任能力、以往项目经验、公司质量复核流程等进行详细了解,判断其是否具备胜任能力,分包方是否有完善的复核程序,设计质量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组织项目培训,要求设计人员制订详细的设计进度时间表,并督促完成。要求分包企业人员备份,以备不时之需,在设计人员变动时监督做好交接工作;及时收集整理设计资料和各阶段设计成果,减少对相关人员的依赖。2.4规范订立合同做到有据可依。与分包方签订规范的分包合同,在合同中对于设计质量、设计流程、设计价格、设计人员管理、结算流程等关键点做出相关条款的规定,一旦出现纠纷,使企业利益有所保证。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企业在运用完工百分比法时,针对设计工作量确认依据难以取得、项目总成本难以准确预估、后续工作的不确定性导致成本与完工进度不配比、不签合同导致完工百分比法难以运用等问题,以及分包业务中存在风险:分包方选择不当易引发经营风险、管控力不足引发质量和进度风险、分包方人员胜任能力影响合同履约和效益、合同订立引发的法律风险,可以通过强化进度确认的管理、引入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数据可靠性、合理预计项目后续维护成本、订立合同为财务核算提供基础保障、制定比选规则和规范选择分包方、注重质量管理和增强管控深度、重视人员管理,强化过程管控、规范订立合同做到有据可依等措施更好地运用完工百分比法和有效规避分包风险,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李振洁 单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资金集中管理;大型企业;风险控制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日渐扩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多,经营管理逐渐分散,企业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变大,因此内部审计管理的需求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上市公司必须要设立审计委员会也是《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内部审计的设立,对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还可以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一、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大型企业存在的风险
(一)采购环节风险
(1)部分企业没有完善的采购管理网络系统设置。如金额没有上限,也没有较为稳定的供应商设置等。在申请采购项目时,由于缺乏统一规范要求,员工使用的申请方式不一,导致采购管理混乱。
(2)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应根据采购需求对供应商进行比价,并且对供应商名单进行最后确认,再向主管部门提交报价审批申请。主管部门所需做的只是事后管控采购业务,而无须管控前期采购工作。
(3)销售计划随着市场的变化时常做调整。由于企业的采购计划都是依据销售部门年初设定的计划编制而成的,采购和销售部门没有及时沟通,导致企业虽然有采购预算和计划编制,却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造成采购过剩或短缺,从而对企业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企业对采购人员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使员工的工作责任意识缺乏,不利于提高采购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导致企业采购成本不断升高,供应商供货质量不断下降,进而使得企业业绩和盈利能力也相应下降。
(二)财务报销环节风险费用报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看似不重要,但是不考虑生产原材料成本外,员工日常推广及活动产生的费用支出(如差旅过程中的费用、业务招待费用、推广活动费用等)同样在企业主要运营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商业贿赂等行为。工作人员在日常报销时,擅于钻企业财务管理上的漏洞,通过使用虚假发票编造虚假业务进行报销,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面临严重的税务风险。财务人员在收到员工报销时,对其取得的报销凭证的真实性也难以辨别。员工在填写报销凭证时也不能够按报销要求规范填写,使得报销凭证不符合公司报销制度的要求而给予退回重新申请,这样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等的严重浪费。此外,企业财务还经常出现报销凭证和业务项目不相符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报销人提供虚假报销信息。部分企业报销人员将一些自费项目归类到企业活动,并且向企业申请报销这一部分费用。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
控制制度,但是没有涵盖所有业务活动,或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对数额仅以“较大”来描述,但具体多少数额才算较大却没有明确标准,造成无法操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由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督之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重要环节实施全面控制。在设计企业系统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提升设计的完整性,简化控制程序,提升企业效率,减少企业在此方面的支出。在确保有效性的基础之上,应该依据企业规模与业务特色进行控制,确定控制节点,对于不同金额应有不同的审核方式。对于牵扯到较大金额的重点项目,应采用更为严密的控制措施。这比制度不完善的危害还要大,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的制度好比没有关闭的防盗门,根本不防盗。企业受利益驱动,更看重企业经营,而忽视企业的管理,未建立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通常是违规的事情发生后才采取补救措施,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偏重于事后控制。
二、大型企业风险控制策略
(一)明确会计责权,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当员工将报销单据递交会计人员后,在业已完成初次审核后,还应对较大金额的付款申请加以复核。只有当复审人员确定报销申请无误时,会计人员才可以将此次报销的金额付款给相应的收款人。倘若复审人员对于报销单据存在疑问,就可以在系统中退回此次报销申请。复核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报销申请进行第二次审核,检验报销的真实性,涵盖支持此次活动的文件、发票,报销项目类型、初次审核人员的审核方式是否符合流程规定等。实现网上电子审批系统后,财务人员无需手工在财务系统中做账,相应的财务人员只需在员工电子费用申请单上选择正确的费用类型,点击批复按钮即可。相关的费用明细会自动上传的财务系统,实现电子自动做账模式。财务人员无需再手工做账,只需要对审批记录准确性加以确认即可。不同的费用类型会有与其相对应的费用科目,电子审批系统会根据财务人员在电子审批单上选择的费用类型进行分类,上传到财务系统的相应费用类型的科目中。对于应付账款科目,则设为系统固定使用的贷方科目。只有借方的费用类型科目是根据活动的实际类别进行分类的,贷方科目则设为固定的科目。如果财务人员在电子审批系统中选错费用类型,上传到财务系统中后可以在财务系统中进行修正。但也仅限于对借方的费用类型科目进行修正。贷方的应付账款科目应设置为不可修改状态。负责银行付款的财务人员,每次付款时,在财务系统中导出应付账款科目即可进行付款。不同付款类型的性质不同,对相应财务人员的财务使用权限应有严格规定。对于与采购相关的对公付款以及与员工报销相关的个人付款,应对相应财务人员的财务系统使用权限进行相应的设置。
(二)定期对员工进行采购及报销相关知识培训
财务人员及采购人员应对自己负责的区域人员做费用报销相关知识培训,并将培训内容作为对财务及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目标。财务及采购人员通过工作中对员工费用申请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定期以座谈会、电话会议或者其他形式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财务、采购相关知识培训,优化员工费用申请进度,提高各部门间的配合,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要注重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在市场调查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构架物资信息库,提升企业信息传递效率。此外,还要构架信息管理系统已支持网上采购和审批。降低采购风险,提升企业效率,掌控采购流程。企业应该对各项业务的交易流程有全面地了解,对合同约定的事项特别关注,而且还要注意是否存在合同约定以外的事项。当收到货物时,采购人员应对货物进行及时登记。对于作为某些有特殊使用目的的支出要加以关注,与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及时沟通,避免交付货物的难以收回;或者仍然挂在企业账上,没有及时做账务处理。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招标的方式,获得质量好同时价格又合理,性价比高的产品。在招标时,应使用更为公平、公开、公正的方法,部队企业供应商进行投标限制,确保过程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尤其是管理人员,要做好对于招标过程的管理工作。倘若某家供应商确认中标,相关人员应告知企业管理人员供应商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在董事会上应安排专人负责其监督工作。如果发现某个中标供应商存在价格虚高,应严肃处理相关招标负责人,确保招标流程的合规性和公平性。
(四)做好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工作
这是大型企业风险控制的第四大策略。预算办法涵盖企业固定预算、企业概率预算、企业增量预算等等。在进行企业预算编制时,应使用综合预算编制的方法进行。除去增量预算,还应该对概率预算、零基预算、动态预算等加以考虑。就程序而言,应逐步从增量预算向其他预算过度。对于银行所用的预算方法而言,其有着各自的优劣性。例如增量预算方法是指基于企业上期固定成本收益水平,比对企业上一期业务数变化,在某种水平上升降银行预算额度的手段。而对于零基预算而言,就并非基于企业上期固定成本收益水平,而是基于零这一基数,分析某项开支方式和数量的必要性,将预期收益考虑在内以后进行预算确定。就增量预算过渡到零基预算而言,参考项目重要性程度高低,再根据先后缓急这一策略,进行经费预算。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过渡可以最大程度上确保银行业务稳定。
作者:孟祥革 韩东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融资租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将被放大而越来越明显。比如,承租企业拖欠租金是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若融资租赁的公司不断以新债还旧债,就会使其经营困难。另一方面,人才缺乏也成为融资租赁快速发展的另一障碍。在2013年第七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上,租赁协会会长杨海田表示,风险防范体系的缺乏和人才紧缺使融资租赁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而风险控制人才的缺乏是重中之中的问题。
为此,天津商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成功申请获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融资租赁企业风险与控制研究”,并参加了首届中国国际租赁产业博览会,在博览会上进行了周密细致的问卷调查。本文在问卷的基础上,探讨了融资租赁风控人才的培养,以期减缓当前两大问题的紧迫性。
一、融资租赁风险控制人才需求
风险控制(以下简称“风控”)和人才缺乏是现在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虽然大多数融资租赁公司都设置有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但是企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有风险控制意识。而优秀的风控人才都是各大融资租赁公司迫切需要的。而将适合的人放置在适合的岗位,才能达到融资租赁公司控制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从投资的角度看,产品,服务,技术,市场可能被竞争者复制,而风控人才是不能被复制的,这将是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之一。
为了更好地解决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人才的培养问题,获取第一手数据,我们精心制作了相关调查问卷,在融资租赁企业中进行了发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围绕融资租赁风控人才培养的问题展开,共设计了13个问题,涉及了问卷对象的公司的性质、风控人员招聘要求、风险意识和风控状态、培养方向等的相关内容。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首届中国国际租赁产业博览会上的参展融资租赁企业。
二、问卷分析
问卷对象是民企和国企租赁公司的各占36%,而合资、外资的租赁公司相对较少。几乎所有的融资租赁公司都将风险管理与控制看得很重要,并且不断地对融资租赁从业人员强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目前来看,被访者认为他们的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良好。从问卷结果来看,融资租赁公司招聘基层风控人员倾向于至少具有本科学历、租赁业务或金融业务经验的人才,并且他们愿意自己培养风控人才,而对于融资租赁人员需要很强的综合知识和技能。那么,问卷对象认为风控人员应掌握的最重要的知识为法律(如图1所示),最基本的素质为职业道德(如图2所示):
图1 风控人员应掌握的知识示意图
图2 风控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示意图
本次问卷反映了融资租赁风控人员培养的一些问题。第一,融资租赁风控人员的高要求。由于融资租赁行业的复杂性,风控人员的胜任性有赖于他们的广泛知识、学历、经验、能力等来提高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而对于大多数的国企和民企来说,招聘合适的基层风控人员还是很难的,这可能是跟对其的高要求有关。第二,风控人员是否有必要持证上岗,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第三,培养企业需要的融资租赁风控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毕业生不能够很快适应融资租赁企业的工作。融资租赁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培训风控人员。
问卷的优势在于内容基本覆盖了融资租赁公司培养风控人员的相关问题,所涉及的问题简单明了,并非强专业性等。然而,第一,从问卷对象来看,这些融资租赁职员主要是业务人员。他们有可能并不了解自己公司风控人员招聘、培养等情况,而有可能根据主观想法来填写问卷。第二,问卷对象的数量不多。第三,从内容来看,某些题,如应掌握的知识,选项并不完整。
三、针对融资租赁企业的管理建议
为了保证融资租赁业务的快速发展不受人才缺乏的制约,且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融资租赁风控人才,学校和企业均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首先,高校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和知识的培养。目前,国内开设的风险控制类的课程并不多,但高校应该着眼于未来,培养同学的风险意识并提高他们的风险控制的手段。一方面,高校应在传授学生法律、财务、金融、会计等融资租赁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风控人员应具备的其他素质,如职业道德、沟通和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聘用具备丰富融资租赁知识和经验的从业人员为讲师,和开启融资租赁相关项目两种途径,在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实践经验。
其次,融资租赁公司应注重对风控人员的能力培养。培训与开发是融资租赁风控人员管理的重要部分,它是构建完善的、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风控体系的基础。一方面,对风控人员的培训的应依据租赁公司主要风险,并切实贴入各项风险进行开展,例如信用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法律风险、租赁物风险等。大型融资租赁企业还可定期邀请外部专家为公司的风控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另一方面,企业可为风控人员提供轮岗,使其更好的了解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及其应对之策。
最后,学校和企业应注重合作。为了使高校培养出的融资租赁人才具备融资租赁公司所需人才的素质,学校和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通过合作和沟通,降低所培养人才与所需人才的能力差异。例如,学校可提供自身的硬件设施和相应课程的教学队伍培训学生的基础知识,企业可提供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做到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
四、结论
本文结合问卷调查,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数据,例如目前一些融资租赁企业对风控人才的需求,以及他们需要的风控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等信息。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能探讨出能减缓当前融资租赁人才缺乏和风险控制的紧迫性,通过高校和融资租赁公司的努力,更好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融资租赁风控人才,而可以不通过挖人来暂时解决危机。融资租赁企业绩效评估和薪酬体系可以作为未来更进一步依旧的内容,因为好的企业绩效评估和薪酬体系可以保留优秀的融资租赁风控人才。本文通过分析问卷,得出结论,找出问题,提出建议的方式来找出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人员培养方法,以达到能有效帮助企业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Quinn,J.B.,Doorley,T.L.and Paquette,P.C.“Beyond Products:services-based strategy”,Harward Business Review,90(2):59-67.
[2]乐沸涛.完善我国融资租赁法律制度[J].中国金融,2011(14).
[3]杨海田.2012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年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早从1990年开始,全世界都开始注意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性,于是掀起了一阵浪潮。世界各国各组织着手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制度,随之出现一些相关法律给予支持、保护和制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让企业更自主地去担当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管理规则发展至今,也遇到了许多麻烦和问题,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到2012的工业松香腿鸭,以及亨氏等洋奶事件,都是企业忽视了社会责任的缘故,这就要付出相应的甚至是更大的代价。正是这些问题,给企业带来了更大更多的社会风险。此外还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如2010年英国石油泄漏事件、2004年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案、2005年浙江东阳画水镇化工污染等,一些企业并没有得到确切的环境评估报告,却已经上马开工,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因此,企业不仅自己要发展,还要带动社会的发展,不要让利益蒙蔽了双眼。
企业的功用就在于它把社会的财富和社会责任联系到了一起。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社会责任开始成为一种义务,是企业不得不去施行的,这不仅是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负责,还是社会和人民负责。一个企业最好的发展方向就是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来打造社会责任管理,只要在进行社会责任管理工作,就会对企业对社会产生积极效果。比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加大质量把关的力度就可以大大减少食品的不安全因素;企业不再强制订购纸质资料而采用“电纸书”,将会降低管理成本;对员工的教育采用责任管理,则会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和生产质量等。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政策正在缓慢发展,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社会管理的缺失,却也是力不从心,很多企业都是在无管理、无制度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
正是由于无“规”生产,让企业承担了更大的风险,这种风险让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中不注重风险控制的现象屡见不鲜,它为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不利的社会影响和形象的缺失,甚至还会造成致命的伤害。然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并没有完全实施风险管理政策,如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风险管理的建立,让一些隐藏的危险变得不那么可怕,在每一个危险后面总有一个解决办法。这就相当于给企业的生存发展上了一层厚厚的保险。高质量的风险管理系统让更多的企业免于资金和形象损失,也让他们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认识,致力于打造智能实用的风险管理技术,让风险与社会责任管理相结合,展开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研究,让更多的企业受益于此,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管理,创造出更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系统。
二、文献综述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发展和研究,其研究成果丰硕,给社会和企业的共同进步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风险控制的研究在我国企业中很少涉及,也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社会责任管理与风险控制的融合研究不多,难以应用于现阶段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本文的重点就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的研究,提出实际智能的系统管理体制,为社会和企业共同服务。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嵌入风险控制
(一)企业社会风险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风险,是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如社会动乱、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等等。然而现价段不仅仅是上述外部原因的控制,还有企业自身的环境影响,像上文中所描述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于企业本身所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对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阻碍。本文所讲述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把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归结为没有足够重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要求承担一定的名誉损失、法律制裁、人才流失、甚至破产的危机。这时企业风险控制的作用就得到了凸显,企业按照与股东、亦或是债权人、供应商之间的合同,建立相互间的权利和责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可以加大企业与外界之间的利益承担关系。另一方面,在社会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假”产品横行,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风险控制的介入,让企业对于自身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提高,避免了不良社会效应的产生,也使得企业更加稳步向前发展。企业借此向供应商、消费者等表示自己的产品是可以信赖的,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风险。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各利益相关者,比如消费者,对于多种多样的生产企业不能准确地达成信任,而企业又纷纷打出可信赖的大招牌。针对这种不对称的结构现状,企业就必须向消费者等提供更为让人信赖的信息,比如承担社会责任风险就是其中一种。
针对以上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来分析现阶段企业社会风险的主要特点,从企业风险的产生原因来看,不外乎是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社会责任,给相关利益人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失。企业的这种自私行为,最终将会自食恶果,承担社会责任风险。从企业风险的承担对象来看,企业社会风险有内外兼有的特性,所谓内外兼有就是指社会责任风险承担的是个人或者组织。随着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的发展,企业的治理有着自我完善性,其相关利益人就会发动一切因素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的风险承担的特点会更加浮现。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结构来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社会责任管理是对相关利益人或者环境进行责任承担,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承担的社会风险的种类也会有所不同。此外,从承担风险的结果来看,企业风险有两重性:一是给企业自身产生了巨大的损失,二是给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再者,从企业社会风险控制上来看,这种风险是可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控制机制的作用。综上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中风险控制的特征可由图1表示。
(二)企业社会风险控制路径 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中是有一定的操作风险的,这种风险为企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管理人员的操作不力,以及企业中的业务欺骗等,都让企业的社会风险控制得不到适时的管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是由多方面的工作所决定的。它控制工作是否顺利进行,都与外界多种因素有关。这种因素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企业的员工素质、企业的相关利益人等。因此,社会责任风险控制进入企业课程中,为生产经营过程的质量以及员工工作环境增加了风险保障,从而控制好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从企业的相关利益的监管方面来说,政府是在整个过程中的宏观调控者,政府依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在适时的情况下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信息;人民大众对于企业中的社会风险也有监督的权利。企业只有意识到了外部环境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由以往的被动执行到现在的主动履行,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努力。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控制不仅仅需要以上路径得以实施,还需要社会道德层面的帮助,文化方面的辅助。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道德和文化作为基础,才能稳步向前。有些是法律法规所规定不到的,就需要社会道德评价。比如中小企业的一些小批量掺假产品,并没有对整个社会产生大面积的影响,在法律上没有定性的惩罚,此时就需要道德来评价,用道德标准来约束企业自身的发展。其企业社会风险的控制可如图2所示。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所谓风险,即为在达到预计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不确定因素。风险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由上文中所列举的企业社会风险控制的主要作用源来看,企业可能面临如下不同风险,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企业风险控制的目标不明确。每个企业对其自身的风险控制是不同的,比如钢材生产公司目标是其质量问题,食品公司目标是食品安全问题,因此,企业对于风险控制的定位一定要科学,充分根据自身情况来开展控制工作,同时还要对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环境作一个必要的分析。
(2)企业对外部变化没有及时应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如果忽视社会责任,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虽然当前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社会责任管理中风险控制,但是真正能及时发现并且还能及时有效分析的比例并不多。这就使得不少企业错失了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以至于发生不可挽救的影响。
(3)企业对内无法客观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获得企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能正确科学分析自身的不足和矛盾。由于受到种种利益的限制,企业的改革也无法顺利进行,这就造成了所实施的风险控制政策无法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4)企业的管理不能与时俱进。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思想保守的阶段,也会出现思想政策偏“左”的现象,这就让企业的管理控制无法真正与时俱进,成为了一种空谈。这样一来,就会企业的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使企业大厦发生坍塌现象。
早在1999年,国外的学者就提出了企业的战略实施风险是引起风险浪潮的重大导火索。对企业发展的战略实施不到位,或者根本无法定位企业的发展目标,这都是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中所要面临的风险。(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嵌入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 企业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要明确,它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占有很大的作用。它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企业改革和企业机制,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企业的利益是与所有相关利益人所决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也就无法获得利益。在现实生活中的外部环境与企业本身内部矛盾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潜在危机的发生,因此社会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必须改革,并且建立起只能以社会责任管理为基础的风险控制机制。这才是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也是现实的选择。
我国的社会责任管理的风险控制,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经验,有了迅猛的发展,并且也开始建立一套自己的管理系统。首先,健全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的不足,从企业的外部和内部同时入手,共同治理,在制度上先人一步,做好社会风险管理的坚实基础。其次,建立起特殊通道,让特殊问题特殊对待,使之更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特殊通道,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得到更快地发展,更有效地承担其社会责任,加强社会风险的控制。各个企业协调发展,避免危机重演。最后,企业的监管制度一定要过硬,可以与政府协调建立共同监管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引导,并且加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还要建立相对健全的奖惩制度,对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奖励,对表现不好的企业进行停业整顿。
参考文献:
[1]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张兆国、刘永丽、郑洁:《企业社会风险控制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12期。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预算控制
一、企业风险分类及识别
(一)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在战略层面上对企业未来发展、经营效益等施加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战略风险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影响范围波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企业战略风险包括战略规划风险、公司治理风险、组织架构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如产业政策、宏观经济走势、生产环境)等。尤其是在企业的成立或转型阶段,很有可能因为战略定位、目标规划的风险及缺陷,而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如长虹在等离子电视市场上的战略决策失误而导致企业业绩大幅下滑。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因为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能造成的损失。财务风险的来源既可能来自企业内部,如财务结构不合理、会计体系不健全、现金流量管理不善、资产管理和处置盲目等;也有可能来自外部,如汇率、利率等金融市场的波动,外部融资环境恶化带来的融资成本抬升等。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企业过度举债、短期债务成本挤压现金流带来的现金流量风险非常普遍,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
(三)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内部管理的有限性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及损失。运营风险涵盖企业运营管理的全部过程,如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售后服务、合同管理、员工操作等。如锤子科技因为对自身产能估计失误和供应商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产品供销脱节、质量把关不严,严重影响了客户体验,一度酿成严重的品牌危机。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市场环境包括市场竞争者、技术壁垒、消费者需求、市场消费文化等,这些外部因素都可能对企业的运营活动造成影响,一旦企业应对失当,就有可能会造成相应的损失。其中技术革新引发的风险必须引起企业的重视,许多传统企业在面临市场技术的更新和升级时,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和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如柯达胶卷在数码相机诞生和普及后迅速没落。有时企业也会面临一些“伪需求”,如上门洗车、上门美容等,不假思索、盲目轻信就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五)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企业经营活动违反经营活动属地政府的法律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环境的复杂使得企业可能面临多种多样的法律风险,如未能按照合同要求履责的违约风险,会计舞弊风险,员工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劳动风险,触犯相关行政法律法规而产生的风险(如证照不齐全、经营活动违规、重大安全事故、偷税漏税等)。此外,对于某些跨国企业集团,还有可能面临多个国家不同的法律风险。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转,保障投资人的利益,目的是一致的。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来看,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内部控制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对风险的管控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控制活动上,而内部控制就是通过规范和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从而实现和达成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对于内部控制而言,风险管理是其重要内容。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本就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坚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机制”的风险管理原则,由此提高内部控制实施效果。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管理策略
(一)建立起良好的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是建立起同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权责相适应的原则构建起合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同时,企业要在内部强化对风险意识和管理方法的宣传和培训,引导领导班子重视和支持风险管理,并自上而下在内部带动广大职工增强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营造出良好的管理氛围。积极建设和培育企业的风险文化,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完善岗位设计和责任划分,建立起严密、逻辑的责任网络体系。另外地,针对风险管理,企业还应当建立起专门的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并在各部门和机构配备必要的风险协调员,强化对风险控制的组织管理。
(二)加强对企业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企业应当建立全面、及时、准确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对风险进行实时评估与监控。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的标准对风险进行归类,并对风险进行细化,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事件和风险隐患进行辨识,分析企业风险的成因、影响因素,并评估风险事件对企业经营可能造成的后果或损失。对企业风险合理排序,明确关键风险、重点风险和一般风险,由此确定不同的风险控制策略。制定和编纂《内部岗位操作风险管理手册》,梳理、汇总企业内部重点区域、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的风险点,为减少和规避员工操作风险提供指引。借助引导式培训、情景模拟、案例回溯等方式帮助员工熟悉和掌握风险识别和分析工具,增强风险控制实操能力。
(三)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策略
实施和开展全面预算管理,通过财务预算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和收支活动的控制,减少和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健全投资决策机制,重大投资项目必须经过调研论证和风险评估,必要时可委托外部专业机构进行调研,规避和减少决策风险。同时,企业还应当引入和建立权限审批和职务不相容机制,加强对内部关键岗位、重要活动、重点区域如采购、库存管理等的风险管理。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加强企业发票、账簿管理,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完善会计信息核算与披露,规避财务风险。加强合同管理和合规管理,组织归口部门对合同内容进行法律审查,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此外,企业还应当借助供应链同盟和保险等来合理分散和转移风险。
(四)完善企业风险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加强企业风险信息的交流与反馈。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听取关于企业风险状况的报告,同时就各部门的反馈信息作出评价和处理,促进风险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与共享。健全风险管理报告机制,定期和披露企业风险管理报告,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管理计划、应对策略、实施成效等方面做出规范、全面、细致的解读。加快内部信息化建设,畅通内部沟通渠道,建立起互联畅通的内部信息传递与交流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企业风险信息数据库,并根据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子数据库,如客户违约信息数据库、员工操作风险信息数据库等,充实和完善企业风险数据信息,加强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指引和规范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
(五)健全风险管理内部监督与评议机制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的过程,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监督与评议机制,来不断改进和封堵内部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借助审计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检视和监督,排查和发现安全隐患,并在审计报告中形成合理的改进建议。定期开展监督与检查,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尤其是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监控,增强风险管理的执行力与管控力。开展风险管理评议活动,对风险管理进行考评。明确考评机构、考评标准、考评办法和考评流程,按照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对内部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和评议,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将风险管理考评与部门绩效相挂钩,增强风险管理考评的严肃性。
四、总结
总之,企业应当坚持以内部控制建设为前提,夯实风险管理的基础,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增强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能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汤淑泱 单位:东盟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0.前言
铅锌冶炼企业污染以重金属为主,企业周边土壤和水体受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影响,重金属含量较高,并且重金属具有富集性,能通过生物链转移。铅锌冶炼污染物可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亟需对铅锌冶炼企业环境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铅锌冶炼污染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行业可持续发展与污染矛盾解决的需求和行业污染防治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建立铅锌冶炼企业环境污染控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铅锌冶炼污染风险控制体系建立
污染控制体系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污染物排放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铅锌冶炼企业污染风险控制体系,该控制体系主要由企业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部分组成。
1.1企业外部控制
企业污染物具有负外部性,即冶炼生产过程中,不考虑环境污染影响,造成外部环境污染防治成本增加的特性。因此需进行企业外部控制,外部控制主要由国家政策法规#地方监管#市场调节和公众监督四个部分组成。
1.1.1国家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法规是利用政策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进行控制。我国的铅锌冶炼行业标准、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有《铅锌冶炼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铅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铅锌冶炼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等,为铅锌冶炼行业污染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1.1.2 地方监管
地方监管是利用地方政府环保执法权对企业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对企业污染控制具有直接作用效力。加强地方监管力度,增加企业环保排查次数,核查企业环保设施运行,加大企业环境污染惩罚力度,做到严格执法,以控制企业环境污染。
1.1.3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是利用市场对企业的作用力,以控制企业环境污染。市场调节促进技术改造和创新,使企业从冶炼过程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市场和政府建立企业环保信誉制度,利用价格。税收。信贷和补贴等市场调节工具,限制环保信誉差的企业其产品在市场中流通,降低其市场竞争力直至被市场淘汰。
1.2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与环境污染风险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环境污染风险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含企业环保文化、环保政策和法规的执行、企业周边环境质量控制、污染物排放的预防与治理控制、污染物利用控制、清洁生产技术控制等。美国企业风险内部控制COSO 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要素组成。冶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污染风险、风险处理程序、风险处理办法。风险责任管理。日常管理措施和内部监督管理六部部分构成,前五部分构成一个循环控制体系,可循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的提高。监督管理部分是对循环体系进行监督控制,
1.2.1 污染风险预警
污染风险预警是对企业污染排放对环境危害性进行预警。铅锌冶炼企业的污染物主要为废气、废水和废渣。其中废水主要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一般90%以上废水经处理后回收循环利用,剩余部分按照《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达标后排放。
1.2.3 风险处理办法
风险处理办法是在接到警情后,领导要做出相应的批示和处理。管理者要以全过程技术控制和操作管理相结合进行污染控制。一般警情产生主要原因是技术问题和操作管理不当。
2.控制体系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企业生产以成本为向导,市场激励促使企业以成本最低的方式进行生产。通过企业环境污染强度与生产边际成本关系分析可得出企业环境污染强度在企业内外部条件允许下的最低生产边际成本。该关系分析如图1所示。图1中斜向上的直线表示企业外部控制条件允许的生产边际成本,斜向下直线表示企业内部控制成本,空心箭头表示通过企业外部或内部控制,生产边际成本发生变化移动。斜线以上为企业可达到的生产边际成本。斜线的移动即控制成本的调整不一定是平行变化,还可以是倾斜移动,如通过技术改造的内部控制,可能还会造成企业环境污染强度较大时对应的生产边际成本较改造前增加,如图中点线所示。
在没有进行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调整的情况下,企业生产边际成本最低值为P(A),相应的企业环境污染强度较大"由于环境污染形势逐年严峻,这样迫使政府和公众进行企业外部控制,增加企业生产外部控制边际成本,使生产边际成本最低值从P(A)变成P(B),相应的企业环境污染强度也减小。企业为了盈利和增加市场竞争力,必然会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降低生产边际成本,使边际成本由P(B)变到P(D),这样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环境污染强度。P(D)为企业环境污染强度为经过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调整后企业生产边际成本最低时对应的环境污染强度。企业虽然可以在虚线区域进行生产运行,但由于边际成本的驱使,企业会选择在P(D)条件下生产。P(C)为企业外部控制没有调整,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调整所能达到的生产边际成本最低值,而且环境污染强度也较低。企业污染减排具有正内部性,但是企业为避免发生内部控制成本如图中点线方式变化。
3.结论
我国铅锌冶炼行业污染日趋严重,亟需对企业污染风险进行控制。建立完善的污染控制体系才能有效控制铅锌冶炼企业环境污染强度。铅锌冶炼污染控制体系主要由企业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部分组成。外部控制主要由国家政策法规、地方监管、市场调节和公众监督四个部分组成;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污染风险、风险处理程序、风险处理办法、风险责任管理、日常管理措施和内部监督管理六部分组成。
参考文献
[1]屈小梭,梁兴印,秦飞,王亚军. 铅锌冶炼企业污染风险控制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3:57-60.
[2]欧阳丽伟. 铅锌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4.
[3]姚莉. 有色铅锌工业的环保问题及政策创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一、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界定
同一般企业类似,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经济运行的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和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事先控制的因素影响,造成一段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出现偏差,而遭受到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货风险
1.存货预算风险
存货预算风险是指按照实际预算而进行的储备存货大于市场需求,或超出企业销贸能力之外导致的预算 超出。
2.存货安全风险
许多企业各地分公司的存货仓库采取异地第三方租赁形式,仓库出租方负有监管责任,按照合约规定货物提货出库必须有规范、完备凭证,但可能存在管理疏漏,导致“无凭证(指令单、出库单等)”出库,导致存货安全风险。
3.存货跌价风险
存货跌价风险是指因存货积压和市场变化,致使存货将来的可变现净值低于预期值,甚至有可能低于存货账面价值。
4.客户库存补差风险
货物供应给渠道客户之后,销售方就同一规格商品的销售价格或销售政策发生改变,导致价格改变时点客户尚未出售给用户的该产品库存所给予价格调整的差价补贴。
(二)应收账款风险
1.客户信用风险
客户信用风险主要针对客户资信与背景调查,若信息不完整或失真,客户不履行合同约定的相关条款,产生的纠纷所带来支付货款的风险。
2.资金回笼风险
国有贸易型企业供应商和客户地域分布广、背景复杂,现金、支票、银行汇票等结算量大,为业务的开展导致大量资金回笼风险。
3.担保与抵押提货风险
某些客户因临时资金紧张而采取担保、抵押的方式赊销提货,贸易型企业面临着担保与抵押到期、客户或担保人履行担保与抵押执行难、不履行担保与抵押责任等风险。
4.票据兑现风险
物贸系统客户回款中有巨额的银行承兑汇票和少量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大量是背书支付,容易出现背书不规范、商业承兑汇票填写要素不全、汇票提示付款期限到期但未到银行兑现托收回款等票据兑现风险。
5.应收账款管理风险
对于应收账款管理,易出现客户应收账款信息反馈不及时、客户对账及客户确认不及时完整、客户账款逾期及跟踪反馈不及时、账款催收措施及方法不到位等问题。
二、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诱因分析
我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管理当局往往十分注重战略、人力资源、品牌、经营等传统方面的管理,而风险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尤其疏于对风险进行控制,具体表现如下:
(一)企业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我国许多国有贸易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在管理上各种政策、制度、管理方法等均习惯依赖于上级企业集团。上级企业集团政策的强制性以及子公司自身管理的被动性和依赖性,造成子公司经营管理层和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容易忽视企业潜在风险会带来的经营损失和财务波动损失。
(二)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缺乏
财务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先兆,因此它具有可预测性。我国企业已经具备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条件,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控制机制,却没有起到有效的预防控制作用,在财务风险的萌芽阶段没有及时改善企业生产经营,也没有及时处理现有投资以避免更大的损失,没有利用预警信号做出信用决策并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管理,也不能在财务风险发生时及时找出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控制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三)盲目对外投资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不少企业利用市场契机,实施并购或拓展外部市场,对外进行大量的投资,这是许多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由于走向市场经济的经验不足,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没有进行系统的调研和周密分析,决策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无法达到预期,财务风险日益凸显,造成投资损失。
(四)担保引发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具有产权链长和组织结构复杂的特点,其可用的借款和担保主体过多,使得企业可控的金融资源倍增,其扩张对资金的需求日益膨胀,导致企业内部银行信贷规模无限扩张,担保关系复杂度加深,可能会产生许多恶性循环担保。当多个债务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资金链条发生断裂,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财务破产。
(五)融资行为引发财务风险
资产负债,在盈利状况下可以扩大盈利规模,在亏损状况下则会加速企业的亏损甚至破产。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不仅使得利息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更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致使企业融资风险进一步加大,有可能造成大量的不良债务和公司资产损失。
三、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20-02
在1992年《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的基础之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以下简称萨奥法案)的相关要求进行扩展研究,美国科索委员会COSO在2004年正式《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并形成一个比内部控制更广泛的管理概念和工具。”该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行了扩展:监督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以确定企业风险的运行是否有效,监督对象在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扩展,但仍然遵循了内部控制监督的基本原则和方法。COSO委员会于2009年1月了《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南》(Guidance 0n Monitoring InternalControl Syslems,以下简称监督指南)。该指南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理念,以将监督有效地植入公司的持续控制过程为根本目标,从而能最小化内部控制失败,并提高决策所需信息的可靠性,它在实质上推动了内部控制监督要素的应用性发展。我国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强调了风险管理。
但是,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的内部控制框架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风险管理的强调不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无法有机结合,所以应该加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
一、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1.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 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内部控制理论是内部控制框架和标准制定的基础,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在我国,吴水澎,邵贤弟,陈汉文(2000)、杨雄胜(2005,2006)、潘琰,郑仙萍(2008)、毛新述,杨有红(2009)等从不同的视角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探讨。谢志华探讨了内部控制的本质和结构,陈关亭讨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假说。
2.风险管理理论。(1)风险的概念。人们在特定客观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对于某一事件或行为产生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就是风险。这种差异程度在本质上体现了预期主体之间的价值调整。(2)风险的特征。风险的主要特征包括: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是相对且可以变化的,风险是可以预测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风险损失与风险价值的对立统一性。(3)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是企业在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衡量风险的基础上寻求有效控制风险的途径,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处置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尽可能使得某一风险事件或行为造成的损失比预期小,创造的价值比预期大,即风险溢价最大化。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向企业的管理者和董事会在企业各目标的实现上提供合理的保证。企业风险管理目的在于企业同标的实现,保证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并非平行的关系,应该说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风险管理则是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延续。内控主要是针对常规性风险,风险管理主要针对非常规性风险。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观点不一,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是:内部控制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包括风险管理。COCO的报告认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CICA(1998)阐明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即内部控制包括风险管理。
2.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Blackhum(1999)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仅仅是人为的分离,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两者是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而已;Matthew Leitch(2004)认为,理论上风险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随着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不断外延,两者正趋同一致,即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陈关亭(2005)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并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完全等价的。
3.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美国科索委员会COSO于2004年正式的ERM--IF表明了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2009年的《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南》也体现出了类似理念。通过分析,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认为风险管理的范围大于内部控制,且二者逐渐在融合。原因主要在于:(1)按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来看,内部控制早于风险管理;(2)COSO于2004年9月正式颁布的ERM--IF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并形成一个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管理概念和工具。”所以,在当前大力提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的大环境下,必须要基于风险管理来开展。
根据上述分析,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融合关系框架如图l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必须把这两者融入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充分考虑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过程中的风险,并针对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内控控制。
企业实现管理目标的前提是防范风险,防范风险的内在机制在于内部控制。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及实施情况仍然比较落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风险管理与内控脱节。一些企业由于风险问题而损失严重,甚至倒闭,不是因为没有内部控制体系、风险控制制度,而是根本就未有力执行,公司治理控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治理层风险意识单薄,人员职业道德偏低,从而未起到强有力的制衡作用,导致管理层无视企业的制度,按自己的意图肆意妄为。这有待于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外部监管来强制企业按制度办事,并针对违规行为制定严厉的惩戒措施来逐渐改善,使得风险管理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机结合。
2.企业缺乏良好的风险管理及控制环境。我国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文化,企业及高管很少具备进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科学知识结构,企业存在的环境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合理的氛围。在实践中,内部环境受企业历史
和文化的影响,具体包括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和胜任能力、员工的培训、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和经营哲学、企业文化等。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治理层、高管层和基层必须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和遵守业务工作流程,因为在风险面前,任何一个疏于坚持原则的行为或判断,都很可能导致控制失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很多企业发生风险管理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高度的风险意识和坚定的原则操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关注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制度规范、市场等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也是影响风险管理和内控实施的重要因素。
3.监督机构不健全,独立性不强。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必须有良好的监督约束机制。内部审计机构在其间发挥着重要的内部监督作用。为此,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批准公布了《内部审计准则》,以加强内部审计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及监督能力受到管理体制、外部干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能发挥的监督作用有限。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不独立于企业的其他部门,不具有监督所应有的权利和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财会知识,因此,行使监督职能时就会力不从心,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仅仅流于形式,大多数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观性大、评价标准不统一、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对风险进行评估。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更多的是依赖经验,模型分析和量化分析较少,找不到关键控制点,这导致企业风险管理及控制徒有虚名,给企业运营带来严重后果。
5.信息和沟通渠道不畅通。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不能及时获取有用信息会妨碍风险管理和控制。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会导致很多信息的流失,这都会导致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不能有效地实施。
四、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强化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随着我国制度和规范的健全,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不是缺乏制度和政策。而是缺乏让制度得以执行到底的风险措施或流程。工作流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技术和人有效运作在企业组织之中,从而推进企业的技术性(技术、标准、程序、结构等)和社会性(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发挥整体绩效的功能。企业在制定工作流程时可以将企业的制度和执行人有效地衔接起来,从而增加工作的价值,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减少错误降低风险。所以,在当前必须要强化风险管理,否则有效的内控也难以实现。
2.完善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企业环境通常包括企业文化、治理结构、人事政策、权利和责任的分配、外部影响等,其中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完善企业环境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1)建立健全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提供了企业活动的筹划、执行、控制以及跟踪检查的框架,它包括权责范围以及管理层次。各组织机构的人员配备要注意职责划分。(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提高每个员工的风险控制责任感和敏感度,尤其是高管层;大力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企业内外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调整和升华,从而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和组织目标,保证企业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3.健全企业风险导向下的内控监督机构。有效实施内控,要做到有效监督。监督要以风险为导向,把焦点放在评估那些应对重大风险的控制。监督应该要建立在对企业目标风险的分析以及对控制如何能够或不能够应对或减轻这些风险的理解基础上,在整个监督流程中需要始终贯穿风险导向原则。健全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要做到:1.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2.推进审计内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管理审计可以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和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3.审计时点要重视事前和事中审计而非仅仅事后审计,做到对整个过程进行审计,真正做到防范风险;4.严格执行审计决定。审计决定是对具体审计项目的总结,在经过企业领导批准后应及时送达被审计单位执行,被审计单位应严格执行。这样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可以及时、准确、客观地发现和反映项目投资、业务合作、资产处置、财务状况分析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4.完善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风险动态评估机制。控制和风险的概念紧密相关’风险评估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依据。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应遵守的原则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成本收益原则、重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效反馈原则和灵活使用原则。风险评估主要报告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信用风险、合同风险。企业应在立足于自身情况的同时,构建恰当的评估模型,按照一定的风险评估过程进行评估,基本过程如图2。
风险评估体系确立了企业各种行为的边界,明确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发现有越界行为,要能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控制,把损失降至最低。而且,在评估过程中要做到根据具体的情况,实时评估,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以此反映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内部控制主要通过展开各项控制活动,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推动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实际上包括了内部控制,且当前现代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正在向以风险管理为主靠拢,因此二者间的关系备受关注[1]。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属于客观存在,内部控制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对内部控制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十分重要。
一、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联系
内部控制指的是在企业实施管理制度的条件下,进行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管,达到防范内部风险并提高经济效益的控制方式;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管理层根据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做科学的辨识、评估和预防,以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将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管理行为[2]。二者间的联系为:
(一)加强风险管理能够减少内部控制的成本,并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现阶段大部分的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内控执行力度较差,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缺陷。企业应确保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效结合,减少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减少内部控制的成本,强化内部控制的能力。(二)加强内部控制能完善风险管理的体系,使企业规范化发展,规避风险,提高效益。且内部控制可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给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结合
(一)将风险管理纳入内部控制考核
要做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结合,风险管理的控制部门应在掌握企业内部控制开展情况的基础之上,以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定期对风险管理进行全面、有效的监察,制定具体全面的风险管理评定标准,将评定标准和内控考核机制有效结合,使风险管理有布置、有监察、有评估,确保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序展开,改善内部控制的环境,有效规避风险。
(二)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风险管理文化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促进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执行习惯;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能够使管理人员树立风险意识[3]。以风险事件给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警示工作人员,并以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成果令管理人员意识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作用。企业在启动或变更管理程序、涉足新的领域时,也面临着新的风险,企业应转变观念,从“需要内控”转为“想要内控”,并延伸至“如何进行内控”的意识,推动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其次,企业需密切观察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对内控机制进行调整,明确生产经营的目标,结合相关案例,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促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效结合,把风险管理当做内部控制的导向,完善内部控制的体系。
(三)确保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主体一致
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可使用两套班子或两张皮的方式,应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致性,明确企业决策层人员、管理层人员、风险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等的职责。这样一来,首先,能够让企业的决策层人员和管理层人员达成风险共识,保证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部署的统一性,使控制管理顺利进行。其次,能优化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有助于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同一个管理范畴,而不是独立的,企业应将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外部的环境、发展状况等因素相结合,选择管理建设的重点。当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大时,风险管理体系需发挥其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当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小时,需重视管理,使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工作。
(四)全面加强企业员工风险意识
企业应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风险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训活动,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奠定风险识别的基础。此外,还应展开风险评估的知识教育及培训,以企业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并展开专业性、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活动,与内部控制相结合,明确员工的分工和职责,使员工掌握专业的评估方式和技术,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
效性。
(五)加强企业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需明确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职责,同风险控制有效结合,详细分析、识别企业中各个部门可能发生的风险。经过识别的风险应根据可能性和评级合理地进行分类、汇总,列出风险清单并初步编写风险评估报告,深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企业在财务管理、发展战略、生产经营、法律法规、市场环境等存在的风险,需分析其风险程度,划分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的属性,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风险控制对策为依据进行风险控制点的设置,明确风险控制点工作人员的职责,保证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企业应制定合理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确保其严谨性,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
三、结束语
企业应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意识,并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提高风险防范和抵抗的能力,减少风险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所谓的“风险”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当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这属于客观存在的一种规律,然而就算知道存在也无法实现对其的准确判断与预测。关于风险的界定,业界也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经济学、投资学、保险学、管理学以及风险管理与控制学等等。相关学者也针对风险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包括“差异学说”“主观性与客观性”学说、“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学说等等,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整合,并以房地产行业特点为出发点,笔者将风险定义为:房地产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实际与预期报酬存在差异,这一差异与风险成正相关。对房地产行业而言,其涵盖的经营活动包括融资、投资、资金与运营以及利润分配,由于经营活动的繁杂性,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始终存在较大的潜在的财务风险。关于风险管理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如今这已经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并形成了相对科学完整的体系。风险管理指的是通过对科学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处理以及监控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选择最佳的措施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确保在基于低成本投入的情况下使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因此获取安全性较高的保障的过程。风险管理这一过程中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其通过对风险的一系列应对方法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风险管理是为了使风险带来的损失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这与额外收入相比,风险管理带来的安全性保障与此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
(二)财务风险的控制概念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是为了使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以此保障企业利益,使企业由于财务风险而陷入财务危机的情况得以有效避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为了在风险决策时,权衡潜在的风险收益与潜在的风险损失,对企业的风险决策进行优化,力争在降低风险成本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效益。为了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企业决策主体采取的方法可以使为企业生产要素的正常投入提供保障,或者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得以强化,以此实现对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与外部环境的有效调控。企业财务结果会表现出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结果,因此,企业的实际经营消极最终也会表现出企业财务控制的最终结果,会综合体现出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盈利能力。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探析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进程
房地产又被称为不动产,其指的是土地与土地上的建筑物及其衍生物所附有的相关权益,除了房屋以外,土地财产也属于房地产的范畴之内。房地产这一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形式可以作为居住也可以作为投资项目,其具有较长的开发周期,受到空间、地域以及时间的限制,自身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其刚性需求以及保值增值的特点也受到了大量投资者的推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与房地产产生的附带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作为基本的物质资料,房地产对于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此外,我国经济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走势,这也反映出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一项综合性行业,房地产行业即房地产生产与经营服务于一体,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房地产筹资、开发、销售、管理以及物业及相关增值服务。其中开发商、投资商、发展商、金融服务机构、房产中介以及房产评估机构共同构成了房地产行业的参与者,房地产开发具体分为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其具体内容分别为筹资开发、招工建设以及流通销售。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以及调整阶段。如今,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建设基本形成了科学成熟的体系,对国家经济建设而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分析
1.外部因素
第一,外部金融环境影响因素。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与改革,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活动可能会受到重大影响,包括宏观经济利率波动、信贷政策的调整、货币政策的变化、企业信用要求以及各类金融交易严格程度的变化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如果国家实行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筹资活动与资金运作,这一点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尤其突出。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都非常紧张,这些企业处于高负债状态,为了获取充足资金,大多都会选择银行信贷业务,如此以来,如果国家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那么企业的资金链就很有可能由于银行加息而断裂,进而导致财务风险加大,情况严重时企业可能会直接破产。第二,法律环境影响因素。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而言,法律环境起到的影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就我国房地产行业现状而言,法律环境的重要性更是突出。现阶段由于房地产行业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市场中涌现出大量的房地产企业,而房价问题也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民生问题。而目前对于普通大众百姓而言,房价过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对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而言构成了威胁,因此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实现对房地产行业的限制与调控,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与银行的不合理政策使得良好的经济环境遭受破坏,房地产企业的投资风险也由此增加。第三,经济环境因素。在企业所处使其中,由于受到企业外部整个经济环境发展状况的影响,使得企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这就是经济环境因素。企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呈正相关,如果外部经济环境处于停滞或者收缩时期,那么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第四,税务环境因素。企业的资金与财务状况会受到国家税务政策调整的影响。对不同的地方其实行的税收政策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2.内部因素
第一,企业规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规模能表现出企业对市场波动与经济环境变化带来影响的承受能力。不同规模的企业,其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资金来源、贷款能力、筹资渠道、资金运作、投资规模、价格政策以及税务又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非常大。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规模、经济性质以及股权结构与其存在的经营和财务风险成正相关,这是由于这类企业具有广泛的筹资渠道与较强的资金运作能力,能有效抵御风险。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归类分析
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而言,具体可分为三类,即融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资金回收风险。融资风险指的是企业无法按照预期筹集到预期资金以支持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可能性。根据企业融资渠道,可以将融资风险划分为两类,即外部融资风险与内部融资风险。投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进行项目的投资过程中,由于预期投资回报与项目结束后带来的投资收益存在差异,进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上文提出风险在人们生活生产中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预测的,因此企业的任何投资活动存在的投资风险都是难以避免的。根据企业的投资活动的性质,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而根据不同的投资对象可以将投资风险分为两类,即对内投资风险与对外投资风险。此外就是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这是指商品在转化为货币的过程中,成品向货币资金的转化中,受到转化时间与金额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导致企业经济受到损失的可能性。通常情况下,可将资金的回收分为两个环节,即产品向结算资金的转变与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任何一个转变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导致企业资金无法回收。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资金回收风险也是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对房地产企业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三、我国针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措施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则性内容及方式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适应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原则、成本与效益均衡原则、风险防范与处理并行原则以及决策灵活性原则。而为了实现我国房地产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具体采用的方法有投资可行性分析、对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实现经营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加强紧急预案措施的完备。
(二)以AHP的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构建财务风险的评价模式
本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与研究。AHP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提出的。这是一种决策思维方法,该方法提出在决策过程中人的思维判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一定模式来规范决策思维过程,对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的决策问题而言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在决策问题中的应用,AHP层次分析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步:决策总目标的确定、目标影响因素的层次化、对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评估、对判断矩阵的求解,对其一致性进行检验。关于财务风险评价模式的构建,首先要根据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对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进行构建,具体包括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等。同时对其进行分类以表现企业的偿债、运行以及获利能力。然后根据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各项财务指标权重。不同的财务风险指标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而对我国房地产企业而言,为了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分析,就要对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进行重点研究。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解决策略
为了实现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使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与协调力得以增强,企业全体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以此使企业的发展得以推动。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具体应从价值标准的选择、员工认同的强化、提炼定格以及发展方向的丰富入手。其次,还要加强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应从企业自身管理体制为出发点,并充分考虑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手段与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使企业内部控制力度得以加强。如此才能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同时为了从源头上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风险控制能得以提高。此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改善还需要实现控制制度的完善,应使员工的风险意识得到强化,基于正确的风险观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再者,还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内部控制效率与质量。此外,还要加强房地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相比,提高外部环境应对能力对于企业风险控制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应对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与分析,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企业的健康长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COSO分别于1992年和2004年先后了两个内部控制框架,后者被命名为《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不但与原《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名称不一,并将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导入其中。尽管我国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采用了前者的形式和后者的思想,但是与我国企业的习惯认识产生了冲突。如何认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和区别,并对二者进行整合是当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综述
一般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资产安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所建立的一套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管理制度或机制。但是,COSO于2004年重新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强调了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指出了风险管理框架并没有打算取代在的内部控制框架。但并没有说清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而且既然不准备替代内部控制框架,那么提出风险管理框架的用意又是什么。其实,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始终没有达到一致意见。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的《银行业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主张把风险管理内容纳入到内部控制框架之中。例如该框架指出:“董事会负责批准并定期检查银行整体战略及重要制度,了解银行的主要风险,为这些风险设定可接受的水平。确保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步骤去识别、计量、监督以及控制这类风险。”。另外,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控制标准委员会也认为:控制应该包括风险的识别与减轻。
(二)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2004年,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明确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2005年,英国特恩而尔委员会也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内部控制应当被管理者看作是范围更广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
国内外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风险管理系统与内部控制系统没有差异。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变得越来越广,正在变为同一事物。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仅仅是人为的分离,而在现实的商业行为中,二者其实是一体化的。将内部控制定义为风险管理只是为了强调控制与战略制定的联系,刻画了内部控制作为组织支撑的特征。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比较
1992年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受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设计的过程。”2004年COSO重新推出《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风险管理定义为“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和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目的是识别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性。
1、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改进版
内部控制是生产规模化和资本社会化的产物,是基于委托关系的,其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资产安全;而风险管理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对内部控制的拓展和延伸,其目标是提高企业对外部市场的反应能力,提升企业战略的适应性。因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是必然的。2004年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通过控制目标和控制要素的安排,将内部控制全面纳入到了风险管理框架之下,从而实现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全面融合。融合后,风险管理目标多了一个战略目标,这一目标正是内部控制升华到风险管理的核心体现。另外,为了强调风险的重要性,风险管理框架另外增加了事件识别、目标设定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由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包容在风险管理框架之中的。
2、风险管理以内部控制为工具。
风险管理是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必须得到内部控制的支持,才能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受风险管理驱动,反过来为企业实现管理目标而提供有效的保证。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法定要求,是现代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应达到的基本状态。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差异。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控制的对象不同。
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目标采取的政策和程序,仅仅是一项管理职能,侧重于事后和过程的控制。因而与风险管理相比,内部控制相对滞后,如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等要素都属于事后性质的,这就决定了内部控制不能解决所有风险问题。而风险管理活动相对比较主动,通过战略目标的设定和事项识别,将内部控制提前到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使风险管理具有了前瞻性,被赋予了战略管理功能,提升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地位和能力。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风险的认识不同。
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进行控制,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而风险管理既关注风险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不利影响,还要求关注风险中所蕴涵的机会对企业战略的促进作用。
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的范围不同。
内部控制与早期的企业经营环境相适应,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关注的是企业内部风险;而风险管理与当前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相对应,关注的侧重点是企业外部市场风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关注外部风险才能够提高企业战略对外部市场的适应性
4、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采取的风险管理策略不同。
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存在多重风险,而且风险存在叠加,有的风险相互抵消减少。因此,风险管理提出了对风险进行组合管理的概念,企业不能只从某个部门或某项业务去考虑风险,而应当从组织整体角度考虑风险问题。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整合
内部控制应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的融合,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
(一)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提高内部控制的层次。
我国大多数企业之所以仍然将内部控制视为企业日常管理的工具,而将其定位于风险管理,关键是企业风险意识不强,而风险意识不强的原因是无人对风险承担责任。如果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建立独立的、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不但有助于对内部控制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增强其独立性,而且有助于创造一个独立承担风险管理责任的主体,从而激发企业领导层的风险责任意识。
(二)在内部控制框架中导入风险理念。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风险是二者联系的桥梁,这就要求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层面、各项业务流程和各个控制环节注入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定期和不定期地对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效性作出评价,并提出整改意见。
(三)明确董事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责任。
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只是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董事会才是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人。为此,企业应当建立多层次的风险责任体系,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任。将董事会的责任定位于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层次,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则主要定位于风险管理的执行层次,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则定位于风险管理的组织层次,各部门经理则对本部门的运作风险管理负责。值得一提的是,董事会不但负责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而且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必须对对违反风险管理的各种行为,都应当严加追究,无论其是否造成损失。
(四)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原《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的“控制环境”要素修改为“内部环境”要素,旨在要求提高整体风险意识而不仅仅是与控制政策和程序有关的风险意识,要求企业加强风险文化建设、树立适当的风险偏好、正确地识别风险和机会,以风险为导向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以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素质。
四、结束语
风险管理是一个比内部控制更加宽泛的概念,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成熟的标志。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强调了内部控制与企业战略之间的联系,使内部控制从狭隘的财务控制拓展到战略管理层面,要求内部控制参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说明了传统的内部控制为企业风险管理构筑的防火墙已经难以抵挡市场瞬息万变的变化带来的风险,需要更全面的风险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