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安全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3-05 14:40: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安全的定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安全的定义

篇1

玩具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据了解,我国每年因玩具安全或使用不当造成儿童伤残的事故达数千起,特别是2007年引发世界性关注的大规模玩具召回事件,对我国玩具行业造成一次极大的震动,玩具安全问题被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玩具安垒问题已经成为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玩具的安全性包括:玩具的机械物理安全性、燃烧安全性、化学安全性、电安垒性以及生物、环保等方面。与熟知的机械创伤、烧伤等显性伤害比较,人类对特定元素尤其是重金属元素迁移对人体的伤害认识较晚。重金属中毒是通过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积累而成,属于隐性的慢性伤害,容易被忽视,但对健康的危害历时更长、后果更加严重。因此,深化对新型危害风险的认识,加强玩具材料中可触及特定元素迁移的检测和防范成为玩具研发、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关键所在。

二、特定元素迁移的危害及标准限量

玩具生产制造过程中涉及各种材料,包括金属、木材、塑料、纺织品等基础材料及其添加剂,这些出于各种目的(稳定、增塑、抗氧、阻燃等等)而存在于玩具材料中的添加剂往往因其含有害有毒重金属而成为隐形健康杀手。比如大多数木制玩具和金属玩具都会使用油漆,作为一种混合化学制品,油漆中会含可迁移重金属元素钡、汞、铅、铬等;一些金属材料中会含有砷、镉等活性金属;电动玩具中的电池、电路板含有镉、铅、汞等等。儿童在玩要过程中,通过皮肤接触、眼睛接触、口含咀嚼甚至吞食玩具,会导致某些高浓度超标的微量元素进入体内,对儿童健康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玩具中的有毒有害重金属主要是指:锑(sb)、砷(AS)、钡(Ba)、镉(Cd)、铬(cr)、铅(Pb)、汞(Hg)、硒(Se)等8种元素。医学证明,一些重金属会积聚在人体内造成各种器官的重大损害。以玩具中最常发现的重金属铅,镉、汞为例:

铅含量超标在重金属检测中最为普遍。2007年,数以百万计含铅油漆的中国制玩具被多个国家召回,引起国际关注。油漆配方中添加铅可以使颜色明亮并持久且价格低廉,因此很长时间里使用加铅油漆是玩具业普遍的做法。然而医学研究发现,铅几乎可以破坏人体内每一个器官,会损害胎儿和儿童的脑发育,同时也可引致高血压。铅中毒的长远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甚至智力迟钝,非常高含量的铅中毒可导致孩子癫痫发作,昏迷,甚至死亡。铅中毒对儿童的伤害是永久性的。

镉在聚氯乙烯(PVC)、涂料和颜料中可用作为稳定剂,电动玩具中的电池也可能含有镉。镉被列为已知人类致癌物,可导致肺癌和前列腺癌。镉中毒可损害肾脏、肺和肠,长期接触镉可能会导致骨质流失和血压上升;进食高含量的镉可导致急性中毒,引致腹痛,恶心,呕吐和死亡。

汞(水银)是一种金属元素。它的化合物通常用于油墨,粘合剂,以及用作为聚氨酯反应的催化剂。汞(水银)是可以长期积聚于体内的有毒化学物质,它会损害肾脏、神经系统及大脑的不同区域。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对玩具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严格限制,欧盟玩具安全指令对玩具材料和玩具部件中可溶元素制定了限量要求。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制定的EN71―3标准同时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制定玩具技术法规提供了范本。我国的《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GB6675-2003)中这部分内容与之完全一致。表1玩具材料中可溶元素的最大限量(mg/kg)

玩具是涉及安全的重要敏感商品,为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健康,特别是儿童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都将玩具安全纳入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

1、国外玩具可迁移元素安垒监管

以欧盟为例。欧盟关于玩具的安全法规指令可谓最严密、最复杂,且法规体系不断更新变化,对玩具中有害元素的限制总体趋势是种类越来越多,限量越来越严格。不仅玩具安全指令(88/378/EEC)及其协调标准对玩具特定元素迁移有明确限制(表1),另外,包装和包装废物指令(1994/62/EC)对投入市场的包装物限定铅、汞、镉、六价铬总含量不超过lOOmg/kgI通用产品安全指令(2001/95/Ec)涉及了玩具等大多数日用品,要求对有危害的产品予以回收并不得转销欧盟的任何第三国;限制有害物质和制品的理事会指令(76/769/EEC)覆盖了包含玩具在内的所有产品,指令限制了包括阻燃剂、镍释放、镉含量、有机锡等多种与玩具有关的物质。而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 2002/95/EC)中,对电气电子玩具禁止使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6种有害物质,而且对包括原材料,化工等上下游产业、对零配件、原材料供应厂家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7年6月1日生效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REACH法规),将29种物质确认为高度关注的物质(sVHC)。2009年7月20日实施的新玩具安全指令(2009/48/EC)将玩具迁移元素限制种类大幅增加,禁用的重金属物质由原来的8种扩大到19种,限量值大幅降低;欧盟2009/425/EC决议更要求从2010~7月1日起在所有消费品中限制使用某些有机锡化合物。

此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以及马来西亚、越南、印度等国也针对玩具化学元素迁移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玩具材料中的有害元素含量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

2、中国玩具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玩具安全标准最早制定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目前我国共有涉及玩具的标准32项,其中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19项。GB6675-2003《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是我国较为完整的玩具安全标准,其附录对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合格评定、对实施合格评定机构的要求、监督和过渡期安排等作出了规定,特定元素迁移的技术内容等同采用IS08124-3:1997《玩具安垒

特定元素的迁移》;同时适用干玩具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限制使用铅、汞、镉、六价铬等6类物质,被称为“中国的ROHS”。强制性国标GB24613-2009《玩具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即将于2010年10月1日生效。

在玩具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建立了分类管理为主的监管体系,采取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法定检验、质量许可证管理、进出口玩具的报检、检验和放行程序等措施;以分类管理、型式试验和现场检验为主要要素,建立了

一套有机的严密监管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进出口玩具检测中心,检测技术、测试能力以及实验室管理能力等逐步提高。中国对玩具产品安全质量的监管对中国玩具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玩具质量安全管理,特别在玩具材料有害元素迁移的安全测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玩具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1)安全标准体系的完整性欠缺。我国玩具安全标准更新速度跟不上国际玩具发展的大趋势,技术指标相对落后,标准体系的结构、层次不尽合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互补性差,标准的覆盖范围存在交叉和缺项。2003年颁布的《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第一次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具有阶段先进性,但随着国际玩具形势的不断发展,若不能及时跟踪新的标准发展趋势,势必影响我国玩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缺乏针对性的标准方法和指导性文件。我国玩具企业对国外特别是欧盟指令时常感到无所适从。欧盟指令纷繁复杂,一个产品往往要面对多个法令法规,如电动玩具,除应遵守玩具安全指令,还要遵守RoHS指令,如果构成该玩具的材料中有塑料,还必须符合增塑剂指令,而违背其中任何一条指令都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针对玩具特点的分类、拆分、检测的标准方法和指导性文件。

(3)测试成本高,企业负担重。玩具材料有害元素迁移的测试不仅成本高而且周期长,给玩具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而玩具的款式多、变化快,玩具制造使用的材料涉及到塑料、金属、纺织品、油漆、玻璃、橡胶、纸品等诸多材质,多变的物料更加大了相关元素检测的难度和成本。

(4)缺乏权威检测机构。中国出口欧洲的玩具只需企业自行验证及自行加贴CE标志即可,但必须备有测试报告等验证证明文件,而这都需要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测试,及通报机构Notified Body,但目前经欧盟成员国认可的70多个检测机构,全在欧盟境内,中国一个也没有。

四、特定元素迁移的测试与分析

1、特定元素测试项目分类

这里主要是指重金属。重金属是玩具产品中的主要污染物质,所涉及的测试项目种类主要包括可溶重金属和总量重金属两大类。

可溶重金属即可迁移或可萃取重金属,是指玩具材料中可以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迁移出来的那部分重金属,主要涉及前述的八种元素。世界各国的玩具安全标准中对可溶重金属的限制要求及测试方法目前已趋于一致,都是模拟玩具材料被儿童吞咽后在0.07mol/L的盐酸模拟胃液中萃取一定时间,然后分析迁移到该模拟胃液中的重金属浓度。

总量重金属是指玩具材料中某种重金属元素的全部化合物含量,不论该元素在样品中以何种形式存在。其测试方法与可溶重金属相比,前处理方法采用消解或灰化,溶剂是浓酸进行高温分解(达到140℃以上)。

2、测试方法的选择

可溶重金属元素测定的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AAS)、ICP-A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可采用乙炔――空气和乙炔――氧化二氮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对铅、镉:铬和钡元素进行测定,采用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对砷、硒、锑、汞元素进行测定;也可以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砷、硒、锑、汞、铅、镉、铬和钡元素进行测定。前者操作繁琐、时间冗长,难以适应大量样品的测定,后者方便快捷,但存在高浓度的限制和易造成测试样液污染的缺点。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一次性同时测定八种元素,且具有较低的检出限和较宽的动态线性范围,对于10mg左右的样品测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该方法对环境、试剂和水的要求严格,仪器价格较高。

3、测试结果的分析

考虑到不同实验室间测试结果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目前大多数可溶元素测试方法标准均规定测试结果须经调整,并对八个元素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校正系数,这实际上是一种测量不确定度的实际应用。

调整后的测试结果必须与所规定的可溶性元素的最大限量值作比较,超出规定限量则判为不合格。目前欧美各国及我国标准中所规定的限量值基本一致,这是按每个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及对儿童每天平衡摄入量的假设来确定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造型粘土与儿童直接接触的实际,其可溶性元素的限量更加严格,必须引起注意。

五、控制玩具材料特定元素迁移的对策建议

1、及时跟踪国际对玩具质量安全的新标准新要求。要总体分析欧美的玩具消费警报,消化研判欧美新出台的各种技术法规或加严技术要求,及时调整玩具材料、工艺、设计的战略举措和技术路线,对近年出台的欧美关于玩具材料特定元素迁移的新标准新指令梳理汇编,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宣传提示。建立玩具质量安全风险的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避免产品质量风险,把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篇2

STUDYONTHERELATIONSHIPSANDROLESOFSAFETYCULTUREWITHITSSOMEELEMENTS

WuZongzhi

NationalCenter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WS,China

ABSTRACT

Inthispapertherelationshipsbetweensafetycultureandsafetyidea,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fetyregulationsarebrieflydescribed.Therolesofsafetycultureanditssomeelementsinworksafetyarediscussed.Thesafetyideaisproposedthat“safetyisrelative,hazardiseverlasting,accidentcanbepreventive”.Thecreationandinvention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arethedrivingforceofthedevelopmentofthesafetyculture.Theeffectofsafetyregulationsisdependentonsafetyculture.Thedevelopmentofsafetycultureisaimportantpartoftheestablishmentofthelongtermeffectivemechanismforworksafetyandthewell-offsocietyinChin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安全生产和作为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安全科技进步,安全法制健全,安全文化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全健康的社会。

关于文化的定义众多,经典的是1871年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作的“文化与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按照我国《辞海》的定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关于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也有多种表述。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等机构(HSC/ACSNIHumanFactorStudyGrup)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个人和群体的价值、态度、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的产物,它决定了对组织的安全和健康管理的承诺,以及该组织的风格和熟练度”。我国安全文化界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1]。

无论怎样表述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都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要素。本文简要论述安全文化与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法规的关系及其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2.安全观念与安全文化

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安全观念是发展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关于安全的定义众多,在一般辞典中,安全系指没有危险。由于人们主观上对安全的认识不同,判别安全或不安全有多种概念或定义,也有人认为“安全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将安全定义为“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风险”是指“特定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结合”。国际劳工组织将危险定义为“可造成人身伤害或损坏的固有的潜能”。同样地对事故也有多种概念和定义,通常情况下,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安全总是与危险、风险、事故伴随在一起的。

事故的能量转换理论认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的抵抗力,或是使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由于物质与能量的互换关系,物质的危险作用可认为是能量危险作用的一种形式。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危险源(能量源)与引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故引起的人体伤害可解释为由于能量的转换而造成的机体破坏。机械能的转换可造成外伤,热能、电能、化学能或辐射能可造成烧伤或其他伤害。存在超过一定数量(临界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里“一定数量”或临界量意味着超过该数量的意外释放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设备、设施)的抵抗力或抗干扰的能力,从而会导致人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海因利希(H.W.Heinrich)统计研究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1:29:300法则,又称海因利希法则,分析了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与事故发生起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即严重人身伤害的事故起数总是少于轻微伤害事故起数,轻微伤害事故起数又少于无伤害事故(即未遂事故或称事件)起数。

该法则表明:尽管事故发生是小概率现象,单起事故伤害程度的大小受偶然因素支配,但从大样本量统计分析,事故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同类轻微伤害事故或事件多次发生,当达到一定的概率后,必然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因此,如果要防止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必须从防止无伤害事件和轻微伤害事故发生做起。换句话说,引发无伤害事件或轻微伤害事故的原因同样可造成严重伤害事故发生。为了预防事故,必须分析无伤害事件的原因,在发生重大伤害事故之前,采取预防对策,消除或监控产生伤害的根源[2]。

事故的根源是由于存在危险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里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因失误和管理上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生产活动中的设备、设施、场所以及环境条件的危险状态等。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将“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定义为事故隐患。

理论研究和大量事故调查的实践表明,事故隐患,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隐患险于明火”。

在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上,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正确观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危险设备、设施、场所增加,人们的生产活动增加,隐患也会增加。但只要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尤其是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采取正确的安全防范措施,有效地监控危险源,防止出现隐患,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和安全水平已是有力的证明。

3.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文化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驱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当安全科学技术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安全科技进步与创新程度决定着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学技术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安全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因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

4.安全法规与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法规的实施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安全法规的生命深藏于安全文化之中。对社会、企业和个人来说,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惧怕国家强制力的结果,也不仅是对安全行为后果的期望的结果,而是安全法规能不能为社会接受,融入社会,是安全法规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否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因此,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安全文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安全法规仅是安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保证安全的充分条件。此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渐进的,对危险的认识也是渐进的,安全法规往往滞后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安全法规是变化和发展的。安全法规既需要通过外部力量来强制实施,也更需要借助习俗、惯例、伦理、道德规范等安全文化要素来自觉实施,尤其在安全法规不健全或当安全法规在边际上不起作用时,安全文化的约束力就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的符合性与系统性的逻辑必然结果是规范性。文化产生的规范力量使任何与其不一致、不协调的行为或事物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要将其纠正;如果纠正不成功,则将其排斥之[4]。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感受支配着其安全行为,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在已形成了积极的安全文化的企业中,安全系统能够有效地作用,而在消极的安全文化或没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围时,安全系统的作用难于发挥[5]。

5.结束语

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安全活动就是不断地辨识危险、评价危险和控制危险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安全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对危险的认识不断加深,危险评价和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安全水平也不断提高。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为确保安全,必须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采用动态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安全科学技术方法和防范措施,警钟长鸣,持续改进。所以说安全生产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这与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一致的,以人为本要求生产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人的可承受程度,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环境。

无论怎样理解安全文化的众多定义,必须认识到,安全文化的规范性、系统性及其具有的社会力量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全文化建设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编,安全文化论文集,第5页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2月。

2.吴宗之,经济要发展事故可预防,中国安全生产报,2003年6月19日。

篇3

近些年,国内外媒体、学术界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相关的研究专著也陆续面世。但大家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使用一直含混不清,有人喜欢用“信息安全”,有人则认为用“网络安全”更准确。随之而来的,是对“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的关系争论不休。有人说,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的一部分,因为信息安全不仅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还包括电话、电报、传真、卫星、纸质媒体的传播等其他通讯手段的安全。也有人说,从纯技术的角度看,信息安全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密码学,如各种加密算法,公钥基础设施,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而这些只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手段之一。因此,信息安全应该是网络安全的子集。这些说法是否准确,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解析。

一、信息安全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期之前,通信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强调的主要是信息的保密性,对安全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也只侧重于密码学,这一阶段的信息安全可以简单称为通信安全。20世纪60年代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进入了实用化和规模化阶段,人们对安全的关注已经逐渐扩展为以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目标的信息安全阶段。网络安全随着网络的运用受到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由此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信息安全的焦点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原则了,由此衍生出了诸如可控性、抗抵赖性、真实性等其他的原则和目标,信息安全也转化为从整体角度考虑其体系建设的信息保障阶段。网络安全同以前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成为科技界和政府研究的一个热点。例如,美国把网络作为人类的“第五空间”,和“领土”、“领海”、“领空”、“外太空”并列,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从历史角度来看,信息安全且早于网络安全。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内涵不断丰富。信息安全随着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网络安全技术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的定义

(一)信息安全的定义

目前,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没有公认、统一的定义。常见的定义有以下5个:

1.美国联邦政府的定义:信息安全是保护信息系统免受意外或故意的非授权泄漏、传递、修改或破坏。

2.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信息安全是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

3.我国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义:信息安全涉及信息的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和可控性。保密性就是保证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以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完整性就是抵抗对手的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篡改;可控性就是对信息以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综合起来说,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

4.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5.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定义:信息安全是指信息在生产、传输、处理和储存过程中不被泄漏或破坏,确保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并保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控性。

从以上五个信息安全的定义可以看出,美国联邦政府的定义主要侧重信息系统方面的安全,不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全面。我国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的定义强调信息安全的内涵及属性。百度百科把信息安全定义为网络信息安全,以偏盖全。而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定义准确把握了信息的含义,它涵盖了上述四个信息安全的定义,表述最为准确和全面。

(二)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不仅包括网络信息的存储安全,还涉及信息的产生、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如何定义网络安全呢?从狭义来说,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所以广义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还包括信息设备的物理安全性,如场地环境保护、防火措施、静电防护、防水防潮措施、电源保护、空调设备、计算机辐射等。

从两者的定义可看出,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对信息(数据)的生产、传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有相同地基本要求,如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等。但两者又有区别,不论是狭义的网络安全——网络上的信息安全,还是广义的网络安全者是信息安全的子集。

三、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

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大。大到国家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如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4个内容:

1.设备安全。设备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含网络)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有害气体和其它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破坏的措施、过程。

2.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是指防止数据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授权泄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系统辨识、控制和否认。即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3.运行安全。运行安全是指为保障系统功能的安全实现,提供一套安全措施(如风险分析、审计跟踪、备份与恢复、应急措施)来保护信息处理过程的安全。

4.管理安全。管理安全是指有关的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管理手段,确保系统安全生存和运营。

信息安全主要研究内容有5个:

1.密码学。密码学是信息安全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现代密码学主要由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两部分组成。密码学研究密码理论、密码算法、密码协议、密码技术和密码应用等。

2.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的基本思想是在网络的各个层次和范围内采取防护措施,以便能对各种网络安全威胁进行检测和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确保网络环境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研究包括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理论、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安全应用等。其主要研究内容有:通信安全、协议安全、网络防护、入侵检测、入侵响应和可信网络等。

3.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全、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库安全、主机安全审计及漏洞扫描、计算机病毒检测和防范等方面,也是信息安全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4.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就是要求信息内容在政治上是健康的,在法律上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在道德上是符合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规范的。

5.信息对抗。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领域的对抗从电子对抗发展到信息对抗。信息对抗是为削弱破坏对方电子信息设备和信息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电子信息设备和信息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综合技术措施。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光电对抗和计算机网络对抗等。

显而易见,信息安全比网络安全的研究内容要广泛得多,网络安全只是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之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安全含义更广,涵盖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在实践中多指网络上的信息安全,而且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是信息安全重点研究对象。因此,对一般网民来说可以把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同起来,大家能明白其所指。但在学术研究中,特别在不同学科的研究中,要把两者区分开来。信息安全属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网络安全属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两者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学广等编著.信息安全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谭晓玲等编著.计算机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翟健宏编著.信息安全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篇4

回归网络安全的本质

已经成立了9年的迪普科技,今年第一次举办大规模的合作伙伴大会。4月20日,以“创・享未来,诚・献精彩”为主题的“2017迪普科技合作伙伴大会”在迪普科技的大本营杭州召开。“作为一家创业型公司,我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生存下来,以研发为本,不忘初心,实现了有价值的增长。”郑树生说的轻描淡写,但看得出他对迪普科技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让网络变得简单、智能、安全,这是我们的唯一使命,也是唯一目标。”郑树生再次强调,“我们不会空谈软件定义、云计算、大数据,也不会刻意炒作‘下一代’‘大安全’等概念,指导我们研发和销售的核心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客户的需求。”

朴实无华,回归网络安全的本质,只谈迪普科技能够帮助用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摒弃哗众取宠的那一套,这是听了郑树生的演讲后记者们的共同感受。

网络安全市场的边界在无限扩张,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因为参与者众多,竞争也十分激烈。作为后来者,迪普科技若想实现赶超并站稳脚跟,必须拥有自己的“必杀技”――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们拥有‘三个一’,即同一个硬件平台、同一个软件平台、同一个特征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安全、自安全网络和应用交付三大产品线。”说到这里,树生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自豪,“我们自研了覆盖网络2~7层的操作系统,构成一个统一的全业务平台。我们还致力于芯片的自研,保证了硬件平台的高性能。”

为什么市场上有这么多安全厂商,但能够把规模做大的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多数安全厂商在战略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只是一味跟随,其产品研发和销售陷入了低端、低价格竞争的怪圈。迪普科技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网络安全市场的主力军,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没有那些老牌安全厂商的历史包袱,从最底层的技术架构开始重新设计,并大力投入,长期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三大产品领域,先从高端领域取得突破,赢得了运营商、金融等客户,然后再向低端扩展。

2016年,迪普科技年收入达到9.6亿元,成立9年来复合增长率达到88%。迪普科技的快速成长证明了它当初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迪普科技每年至少将收入的25%投入研发,在北京和杭州拥有研发中心,研发人员55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一半左右。

“未来,我们仍然会坚持从产品端实现新的突破,为用户提供场景化的网络和安全完美融合的解决方案,实现人、物、云的互联互通。”郑树生介绍说,“我们不仅要做好的产品,还要对合作伙伴更好一些,打造诚信体系,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共赢。”

关键是应用落地

与国外厂商相比,中国厂商更迫切需要在硬件上实现赶超,现在我们的很多业务系统和应用还跑在国外的处理器和核心部件上。因此,迪普科技把重点放在硬件,以及一些核心部件上,实现自主可控。举例来说,迪普科技突破了CPU性能的局限, 实现了单板高性能。

金融对迪普科技来说是一个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在金融行业安全领域,IT供应商主要以国外厂商为主,在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中国厂商现在遇到了突破的最佳契机。迪普科技在产品和解决方案层面已经做好了准备,其解决方案已经在运营商市场经过了磨练和验证。金融安全市场的空间比运营商安全市场更大,这对急需迈上一个新台阶的迪普科技来说是一个必须抓住的商机。

迪普科技产品部部长康亮谈到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我们承接了一家银行的云数据中心项目。该银行不仅要用云支持自身的业务,还要为相关的金融客户提供云服务。该银行云数据中心对安全的要求十分复杂,既要满足虚拟化和云的需求,又要保证高性能、高可靠性,还要支持OpenStack的管理和编排,满足安全等要求。最后,它选择了迪普科技的安全解决方案。”

让迪普科技自豪的是,它拥有云安全的“硬”实力。康亮表示:“我们拥有业界唯一基于硬件的云数据中心安全解决方案。这是基于用户的需求研发的、具有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教育、政府、企业等行业用户在上云时其实也有与金融行业客户类似的需求。安全与云无缝匹配,这正是迪普科技的特长。

迪普科技没有大谈特谈SDN、云计算、大数据,并不是因为迪普科技没有相关的解决方案,相反,迪普科技的SDN解决方案在银行等众多用户那里早就得到了部署。SDN、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概念要落地,靠的不是炒作,而是具体的功能、性能如何实现,而这正是迪普科技要做的事。“你的网络产品可以用新华三的,而安全产品用迪普科技的;你的云管理产品可以用思科的,而安全产品用迪普科技的……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标准化的产品、开放的接口,更方便与第三方的产品进行整合。”康亮介绍说。

迪普科技的技术创新之道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与用户的需求和价值相匹配。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迪普科技对三大产品线进行了更新。

迪普科技的安全产品给用户的感觉是,防护能力非常强。在此基础上,迪普科技推出了三款新的安全产品。第一款是安全威胁态势感知平台,它其实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增强了可视性、可预防性,以及安全的把控能力,通过对安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确定攻击源,实现整个网络的可控。

第二款是安全智能分支机构解决方案,它天生就是一个高性能的设备,可以进行双活部署,并实现集中管控,通过虚拟化技术保证高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只需在总部一键部署,分支的数千台设备便可实时、同步完成配置。该方案实现了安全软件功能(包括访问控制、入侵防御、应用控制、行为审计、链路负载均衡等)的大集成,以及硬件(包括高密接口、无线控制器等,还支持POE,以及3G/4G上网)的大集成。

第三款产品很特别,它被称为安全攻防实验室,包括教学平台(课程管理、靶机管理等)、实验设备(提供硬件设备,搭建真实的应用环境),以及配套服务(包括教师培训、教材更新),可以进一步提升培训人员的安全实战能力。

迪普科技的自安全网络产品,实现了安全与网络的完美融合。有网络安全专家指出,现在对安全厂商最大的考验在于,网络与安全深度融合的创新能力:从通信的最底层直到上层实现深度的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又不能影响性能,还要简化部署,降低运维的复杂度。这一观念与迪普科技的自安全网络产品策略不谋而合。

“我拥有比较齐全的网络产品,包括核心交换机、接入交换机、应用控制、无线产品,以及工业交换机等。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完整的自安全网络。”康亮介绍说,“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实现网络与安全的融合、人与物和云的互联互通,还要实现身份认证、行为回溯、安全接入、资源保护、威胁控制等,从企业内部做好全面防护工作。”

迪普科技的自安全网络产品线此次新增了自安全信息网、自安全物联网两个新解决方案。具体来说,自安全信息网无需客户端认证,接入层就可智能定位用户,并可实现全网策略跟随和内网防护。“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将智能放到接入层交换机上,而不是手机等终端设备上,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用户和设备的识别。”康亮介绍说。自安全物联网基于迪普科技创新的“白名单模式”安全网络,可以实现实时的统计和设备展示等。

众所周知,安全与网络密不可分。那么拥有了融合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后,迪普科技为什么还要涉足应用交付产品领域呢?迪普科技市场部总裁李强介绍说,在应用交付市场上,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达到66%,中国厂商急需突破。如果从技术底层分析,应用交付与网络安全有高度一致性,一些国外知名厂商的应用交付产品就内嵌了WAF、流量清洗等安全功能。迪普科技应用交付产品的优势是可以部署在用户的全场景中,与用户的应用共成长。

迪普科技是不是长了一块“反骨”?别人追捧软件定义,它却偏偏强调硬件的重要性和价值。迪普科技沿袭了设备制造商少说多做的风格,依稀还带有“码农文化”的色彩,即踏踏实实搞研发。其实,迪普科技并不否认软件定义、云计算、大数据是大势所趋,但它的做法是让这些概念实实在在落地,变成具体的产品、功能,而且能够为用户带来价值。如果说这就是迪普科技的”反骨“,那么我们应该对这块”反骨“竖指称赞。

合作伙伴是战略核心

2016年是迪普公司的渠道元年。这一年,迪普科技了完整的渠道政策,逐步建立渠道体系,认证了1300多家商,其中包括110多家星级服务商,同时培训了300多名迪普科技的认证工程师;合作业务规模超过500万元的渠道商数量增长125%,所有渠道合作伙伴的业务收入平均增长27%。

李强表示:“合作伙伴是我们战略的核心。在为渠道合作伙伴赋能的同时,我们也十分注意倾听合作伙伴的声音,建立公正、透明、诚信的渠道体系。”在本次大会上,迪普科技宣布成立第一届渠道顾问委员会,由18位渠道商的老总担任委员。迪普科技将为委员会提供运作资金,每年固定举办聚会,并随时接受委员们提出的批评和建议。渠道顾问委员会将成为渠道伙伴和迪普科技的管理层直接沟通的平台。

篇5

1.导言

中国食品的供应历经食品供应紧张阶段、逐步实现温饱的阶段到现在稳步迈入小康的阶段。相应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也从萌芽期,经过发展期进入到如今的成长期。虽然目前食品供应充足,食品卫生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食品科技以及食品认证工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是食品安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产品的农业投入品滥用、产地环境遭到破坏;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存在隐患:食品的销售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科技还存在巨大的缺口;生物技术产品、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监管的机构、监管的标准和监管的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完善和发展,可是与发达国家比较,监管力度、监管水平还相差甚远,监管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食品是我们日常挂在口边的概念,最直白的解读,那就是吃的东西。如果要加上定语的话,应为人吃的东西。食品还包括饮料和酒人是经常饮用,经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的各类保健品,农户自产自用的农产品等。

2.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静态的结果,是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食品安全也是动态的过程,追求安全是监管制度一直行进的历程;如果食品安全的外延和内涵发生认识的分歧,将会使监管主体、被监管的食品企业、消费者的认识趋于混乱。因此,分析食品安全这个概念,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进一步的定义为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安全是指所有的那些危害,无论这种危害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都会使食物有害于消费者的健康”。2005年IS022000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链中的任何组织的要求》中规定食品安全为:食品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到消费者的保证。从食品安全的定义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对国家而言,食品安全不仅指不安全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还包括一个国家是否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食品安全是社会概念,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导向都是社会问题的范畴;食品安全是政治概念,食品与国民的生存和发展相关,食品贸易与国家的政治形势紧密相关;食品安全同样是法律概念,世界各国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反映了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的重大意义。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中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的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的、亚急性的或者慢性的危害。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的法律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看食品是否符合国家对食品营养标准的要求,二是看食品是否对人造成了现实中的危害。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供给总量有了巨大的提高,在食品多样性和食品营养水平上,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的食品生产能力有长足的进步,食品消费结构逐步的实现优化,居民的健康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

3.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是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短期增加了产量,但是造成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化肥用量过高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天然无污染的地下水是洁净的,含氮量极低,在长期使用氮素化肥的地区,地下水含氮量是逐年增高的。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会有致癌的危险。而硝酸盐污染不仅发生在浅层地下水,而且已经进入到深层地下水。危险进一步升级。化肥用量过多,会导致湖泊、江海的污染。我国很多的湖泊都陆续爆发了“蓝藻”问题,富营养化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其根本原因在于过量氮、磷转移到湖泊。因为湖泊的氮磷污染来自方方面面:农田的污染、生活污水的排放、养殖业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己经降雨带来的氮磷。江海的污染跟湖泊的污染一样严重,化肥量的增加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长期的粮食供应紧张,导致一味的追求高产量。要达到高产的目的,就必须投入农药。农药被滥用,对农业环境和人们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胁。农药滥用造成污染环境,包括土壤、水源、大气污染;过量投入农药,在防治病虫草的同时,会杀死有益生物或环境作物;过量使用农药会使病、虫、草产生抗药性,使得农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过量使用农药对虫(益虫),鱼,蜂,鸟产生直接或间接毒害,破坏生态平衡;过量使用农药致使农产品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兽药和饲料的使用极大的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可是目前兽药和饲料的不当使用,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的瘦肉精事件就是兽药使用不当的最典型例证。动物用药后,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随粪便、尿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高铜、高锌等添加剂的应用,有机砷的大量使用,可造成土壤、水源的污染。长期滥用药物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还可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较少发生的细菌病(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转变成为家禽的主要传染病。

4.有效的措施

合理的使用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肥料特别是其中的氮素和磷素是一把“双刃剑”,肥料使用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农药的合理使用既要防治病虫草,又不能杀死有益生物或环境作物,保护生态平衡。禁止违禁兽药的使用,做好监督和检验,禁止非法药类的经销以及使用。严格控制兽药和饲料的加工、经销和使用,确保养殖业的安全、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是一件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因此不得有半点马虎。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验,确保人们能在享受到无毒无害的食品。

参考文献:

1.钱建亚,熊强.食品安全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1安全成本的定义及安全生产的经济意义

在我国,建筑施工业一直都是安全事故多发的行业之一。深层的原因在于管理者对安全的经济含义、安全成本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对施工企业而言,安全的经济意义在于:(1)通过防损、减损而直接产生经济利益,因为事故造成的损失最终体现为工程成本。(2)通过保障生产、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间接地发挥增值作用。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分类方法很多,从安全成本优化角度考虑,最典型的分类是将安全成本分为保证性安全成本和损失性安全成本。保证性安全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而支出的费用,损失性安全成本是指因安全问题影响生产(或因安全水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或因安全问题本身而产生的损失。其中,保证性安全成本包括固定预防费用、变动的预防费用和保险费用,损失性安全成本包括非保险费用。

事故所造成的无形损失体现在社会、企业、个人三方面,如对区域性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对环境和公众安全的影响,对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商誉和形象的影响;对与之相关的市场和发展机遇的影响等。而最直接的无形损失是受伤亡者本人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精神和肉体所承受的痛苦,以及对其家庭造成的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精神创伤。

根据安全成本的分类和内容,我们可以将固定的预防费用、特殊的预防费用和事故的保险费用集合在一起,定义为狭义的“安全投入(C)”,将变动的预防费用和事故的非保险费用集合在一起,并将其倒数定义成狭义的“安全产出(Y)”,这样,我们就可以定义出一个狭义的“安全效益(E)”,即E=CY。从这一公式中,可以根据安全业绩的情况,调整C和Y,以获得最佳的“安全效益”。

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实行必要的安全投入与提高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企业为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注重安全,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以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一个企业安全工作搞得好,没有事故发生,也就没有发生损失性费用,这项没有发生的损失费用,实质上就是安全部门创造的效益和前期安全投入的回报。因此,适当的安全投入实现安全生产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或基本保证。实践证明,安全对企业生产的发展及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现代化生产中,安全得不到保证,生产就根本无法进行。

2静态条件下安全成本优化的理论依据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进步水平条件下,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我们可以区别性地确定企业当前的期望安全保证程度下的安全成本总量。为了简化系统考查的重点,屏蔽诸多变化因素对考查目标的影响,假定外部条件相对固定,并以此来确定该条件下企业最佳安全成本投入量,从理论上寻求达到安全总成本最经济的目标。一般说来,安全保证程度与安全成本之间存在着安全保证程度越高,保证性安全成本就越高,损失性安全成本则越低,并且安全成本总额随安全保证程度的由低到高变化,而遵循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变化的规律(如图1)。这种安全成本与安全保证程度的变化规律被认为是指导安全成本优化工作的基本理论依据。在横轴所示的安全成本上可以找到经济安全成本所对应的Y0点,根据Y0点可以确定纵轴上对应的安全成本C0点和横轴上的E0点,其中C0就是安全成本最佳投入量,E0就是期望安全保证程度。

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管理根据安全总成本水平所对应图1中的不同区域,分情况进行下一阶段安全成本的优化:在A区,表现为损失安全成本过高,保证性安全成本较低,总体上安全成本较高,很明显,安全工作存在缺陷,安全保证程度严重不足。针对性安全投入的优化方式进行安全设施的投入、加强安全监测控制、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检查制度、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在B区,期望安全保证程度对应点的安全成本最为合理,是非常理想的情况,在E0点两侧较小的区域内安全成本较为合理,安全保障适中,安全工作较理想,进行安全优化的策略是把期望安全保证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C区,表现为期望安全成本较高,以牺牲较高的保证性安全成本来达成较高的安全保证程度,虽然损失性安全成本较低,但保证性安全成本过高,两者之和表现为保障安全而进行的投入过多,出现安全功能过剩。对此,安全工作优化的策略是利用ABC分类法对安全工作排序,减少不必要的安全措施只保持合理的安全工作的运行,以降低安全成本。

3安全成本的动态变化

在建筑施工企业静态安全成本的优化模型中,没有考虑期望安全保证程度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安全成本动态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施工企业所面临的经济技术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安全成本的优化策略不作出相应的调整,则不可能达到安全成本优化的目的。如图1所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条件进步,人们期望的安全保证程度从E0提高到E0′,从图上可以确定安全成本的Y1点和安全成本投入量C1,很显然Y1点不是安全总成本的最低点,而应该是Y′点,按C1进行安全成本最佳投入量是达不到安全成本优化控制的目的。

对同一个项目,施工单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适应变化的安全保证程度,不同的方法对应不同的安全方案,不同的安全方案又有不同的安全成本曲线,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所处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大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管理、技术、组织结构,合理选择相对更有效的方法(如图2)。若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处于M1,相应的期望安全保证程度为E1,则选择方案1来实现安全保证;若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处于M2,则期望安全保证程度为E2,则选择方案2来实现安全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条件进步,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不论企业自身适应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该时点对应的期望安全保证程度都会逐步提高,如图2中从E1到E2得出在变化的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想要实现安全成本的真正优化,必须想办法改变安全成本曲线或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采取措施构建成本曲线,例如从方案1曲线改变为方案2曲线。而改变安全成本曲线,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改变安全方案和生产技术条件,进行技术创新。

篇7

安全生产五要素是指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心、安全科技、安全投入五要素。安全文化即安全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安全责任就是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必须加大安全科技投入,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监控。

安全文化,支配人们行为是否安全的思想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于1986年针对切尔诺贝利事故,1991年出版的报告即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是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安全法制即指一个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并且按照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的中心内容是信息系统的安全,即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系统信息安全、信息传播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系统信息的安全主要涉及网络硬件方面的安全,包括物理环境、设备、媒体等方面的安全。信息传播和信息内容的安全多涉及软件方面的安全,也是和大学生网络安全更为紧密的部分。

2、全面认识网络信息安全对大学生的意义

在网络信息传播和储存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安全因素,这其中对大学生危害最大的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这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提及的问题。虽然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但并不是网络安全问题的全部。实际上由于网络犯罪隐蔽性较高,再加上学校教育的侧重点的偏失,因此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信息安全,他们没有感受到自己的网络信息有什么不安全。据有关调查显示只有1.4%的学生有过QQ号、MSN号、网银账号被盗的经历,90.2%的学生认为没有人企图对他们实施数据盗窃。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不是普通大学生要注意的事情,网络犯罪分子只会对机密性文件、银行账户和其他价值较高的数据下手,而对普通大学生的信息数据不感兴趣。但是事实的状况并非如此,根据《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一年中遇到过网络安全问题的网民比例高达74.1%,影响总人数达到了4.38亿,这其中年龄在19-29岁的人群占总人数的29.5%,而这一群体的绝大多数恰恰是在校大学生。所以,这样不难看出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并且需要我们马上应对和解决。[1]

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犯罪的方式方法也是层出不穷,除了通过技术手段直接窃取个人信息,再进行后续欺诈行为的犯罪外,还包括使用手机恶意软件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授权情况下,通过自动订购收费业务、拨打收费声讯电话、偷跑流量等方式,为自己谋利;使用假冒网站/诈骗网站通过伪装成正常网站,以抽奖等方式骗取钱财;以网络中介服务平台的名义进行高利贷业务;开设网络赌场进行赌博活动或利用赌博的名义骗取钱财等。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利用了网络安全漏洞进行窃取或者骗取个人信息来实现犯罪目的的。因此,大学生必须全面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要单纯地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并非机密,犯罪分子不会感兴趣,因而就放松了警惕。事实上,犯罪分子获得个人信息不是目的,它只是为了达到犯罪目的的手段。大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保护好自身免受网络安全问题的困扰。

2 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科技道德的关系

1、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科技道德的关系

科技道德是调节人们所从事的科技活动与自然界、科技工作者与社会以及科技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科学活动中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从科技道德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科技道德所要约束的主体是从事科学研究或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或群体,而对象是科技本身。通过定义可以推断出违背科技道德的后果:科技一旦不被正确地使用,必将产生恶劣的影响。科技发展必须重视伦理规范,以弘扬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从这一点来说,科技发展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一切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科技活动必将遭到人们的异议、反对,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2]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拥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基础,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也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网络既是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又肩负着传播流行文化的任务,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媒体之一,它有时甚至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的发展,加速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使其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网络文化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容易使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中,破坏他们已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虚拟空间难免发生改变,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独立价值判断能力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就会处于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状态,从网上获取和传播各类信息,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缺乏清醒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道德意识弱化、价值判断能力弱化,进而产生道德危机。而这种道德危机如果存在于一个拥有一定网络技术储备的大学生身上极有可能促使他走上破坏网络安全的犯罪道路。所以,网络安全和技术道德之间存在着联系。技术道德是网络安全的前提之一,拥有良好技术道德的大学生断不会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利用所学知识维护网络的安全稳定,防止网络信息泄露。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同时一定也要做好技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要关注。只有约束了不正确的技术思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阻断网络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源。

2、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技术道德水平

(1)将科技道德课程纳入专业教育体系

要将技术道德教育与本学科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正确的科技伦理观阐述给大学生,帮助他们构建出完整的技术道德体系,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科学的社会逻辑,掌握辩证看待科学事物的能力。大学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要突出提高技术道德层次的目标,在基础理论教学内容里,要努力将设计目标同专业技术应用进行相关结合,利用科技道德教学,学习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品质,这些有助于学生调整只注重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伦理道德的视角看待科技活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真与善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3]

(2)将科技道德教育纳入思想道德课程体系

扩充德育教育的?热荩?将生命伦理、生态环境伦理、信息 网络伦理、科研学术伦理等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思想道德课程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在教授科技道德课程时要能够从“人与人的关系”逐步转变为“人与科技与人的关系”。另外,还要将科技伦理、技术道德和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相结合,通过安全教育反作用于科技道德教育,预防科技犯罪。

(3)优化第二课堂,通过校园文化发展促进科技道德建设

利用已有的校园文化基础进行科技道德建设。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和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术研究的氛围,整顿学术规范,重申科技伦理底线,大力宣传科技史上著名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批评在日常学习、学术活动和科技活动中不道德的行为,充分认识不良科技道德和科研作风的严重危害。

篇9

2013蛇年伊始,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公开解读了中国云计算发展及其将给国人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指出:云安全仍然是影响云计算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我们要发展信息安全特别是云安全技术,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也迫在眉睫。

云计算带来新安全风险

作为第四次IT革命的云计算是当今主流技术(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SOA、应用调度等)的优化整合提升,给传统IT服务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云计算除了资源整合共享导致成本降低之外,最核心优势就是能够快速地满足商业市场变化的需求。

但是,正如老子道德经所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云计算也带来了新型网络威胁、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的风险,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生诸多云计算安全事件。

美国《NetworkWorld》杂志2011年曾专门列出了全球发生过的十个最严重的云服务中断事故,包括亚马逊、谷歌、Salesforce和微软在内的多家云服务提供商都曾因为云安全事故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业务损失严重,微软公司甚至因此全面停止提供Sidekick智能手机的云数据服务。

因此,如何更好地建立企业云计算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策略管理标准体系,从而有效避免云计算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已成为行业日益关注的焦点。

在采用云计算之前,企业通过安装阻止非法访问内部网络的硬件防火墙来定义安全边界,也通过密码认证等方式来限制和阻止非法用户的访问。在移动用户很少和所有数据都在企业内部的时代,这些安全策略是完全可行的。

进入云时代之后,情况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访问连接无处不在、信息交换多种多样、之前信任的安全边界被云计算不断破坏与重组。因此,传统静态的安全控制已经无法满足云时代的动态特性。云计算的安全技术、安全策略、目标和防范措施都要求企业具有创新思维,要求企业重新定义企业网络安全边界。

解决云计算特有安全问题

不管采用什么云服务模型(IaaS、PaaS和SaaS)或云部署方式(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社区云),要满足云端时代的安全需求,传统信息安全的五大方面(加密、访问控制、审计、认证、授权验证)都需要解决云计算特有的问题,如资源虚拟化、多租户、动态分配、特权用户以及服务模式等云计算特性,造成信任关系的建立、管理和维护更加困难,服务授权和访问控制变得更加复杂,网络安全边界变得模糊等,这些问题要求在现有安全技术基础上提供更多的云安全技术和方案来解决。

正是在这样的云时展大趋势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于2012年先后成立了两家专注于信息安全的企业:中电信息技术研究院和中电长城网际。

篇10

当Rik Ferguson在台上用两部智能手机演示恶意软件的攻击过程时,相信台下很多人会感到威胁已经近在咫尺。手机如何不变成手雷?在新的环境中,企业的信息安全该如何保障?

用击剑的方式应对威胁

“在当前不断演变的数据威胁形势中,如何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让企业适应不断演变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趋势科技全球CEO陈怡桦身着白色击剑服亮相,并在开场击败一名象征着黑客的击剑手,赢得满堂彩。

“我非常喜欢击剑,这是因为:第一,击剑要有灵活的头脑,用步法骗对方攻过来才能击倒对方;第二,剑招其实很简单,但是变化无穷;第三,既要灵活又要精准。最关键的是,击剑虽然很激烈,但却是非常安全的体育运动,因为从头到脚都有很好的防护措施。”陈怡桦认为,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与击剑有类似之处。“我们首先要足够聪明,因为黑客们越来越聪明了。第二我们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很简单,复杂混乱的管理会让我们陷入更多的危险中。第三,我们要灵活应变,才能从容应对今天变化无穷的IT环境。”

全面防护

陈怡桦认为,IT消费化、数据中心云化和虚拟化、攻击复杂化是企业安全面临的三大挑战。IT消费化给员工带来了更多样的平台以及更多样的消费级应用,这对企业IT管理者而言,就意味着更大的管理难度和更大的安全风险。

“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移动设备上,但企业面临的安全威胁更重要的来自IT消费化的趋势。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和新的服务是因为它们能够提供更快捷的服务,但他们很可能把这种IT消费化的习惯带到工作中。”Rik Ferguson告诉记者,“例如,英国四大广播公司之一的CEO就曾表示移动设备并不是他最头疼的事情,最令他头疼不已的是员工很容易把数据同步到AWS(亚马逊公有云)上,这样公司数据就变成了公共财产。”

其实,消费者使用公有云服务产品时,不一定会出现问题。但如果员工用消费级的云服务产品来处理公司的敏感数据,则不可避免地为企业带来安全隐患。一方面,开放互联的环境会让攻击更加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消费级应用并非为企业级安全所设计,可能会在具有针对性的恶意攻击面前束手就擒。今年4月,黑客入侵美联社推特(Twitter)账户,并了白宫发生爆炸、奥巴马受伤的虚假消息,着实造成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短暂混乱。

“所以我们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终端用户防护。”陈怡桦介绍,它智能,可以更快速地检测真实存在的威胁并针对攻击做出集成防护;简单,具有集中式策略控制功能的统一控制台并可以灵活部署;合适,可以适应当前新应用不断、多平台并行的IT生态系统。

提升云数据中心ROI

Gartner预测,到2016 年将有71%的服务器可实现虚拟化。毫无疑问,虚拟化和云化将为数据中心安全带来变革。“对于数据中心而言,云计算已经不是趋势,而是在逐渐变成标准。”陈怡桦指出,在云数据中心中,针对不同的虚拟机、不同的应用要有不同的防护,还要实现数据中心安全的统一管理。

众所周知,为应对虚拟化给数据中心带来的安全挑战,趋势科技推出Deep Security来实现跨物理、虚拟和云环境的单一平台管理。“我们提供的不只是单一产品,而是企业数据中心的安全管理平台。可以把很多安全管理功能集成到这个平台上,为管理者带来极大方便。”趋势科技企业业务部产品开发总裁刘硕琛介绍,今年7月刚刚的最新版Deep Security 9.0采用了首创的多租户架构,使拥有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企业或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它向其用户提供安全的多租户云环境。它集成VMware vCloud 和AWS,让用户实现横跨两个云平台的安全策略延伸。

“实际上,安全因素降低了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密度和ROI(投资回报率)。尽管虚拟化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但是安全的管理成本却在增加。现在大家可以通过资源池化实现IT资源的集中管理,但大多数数据中心还做不到对安全的集中管理。”趋势科技全球云安全高级副总裁Dave Asprey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记者专访时表示,CIO应该对云数据中心的性能和安全进行联合考虑,只有实现虚拟机的自动化安全管理,才能提高数据中心的ROI。

Dave Asprey认为,选择云数据中心的安全方案要考虑三个要素:性能、是否采用多租户架构及是否易于管理。“Deep Security 9.0是整合的安全管理平台,它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通过Deep Security,趋势科技可以帮助用户提高数据中心虚拟化密度和ROI。”

篇11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内涵、属性及其重要性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失效学的内涵、与安全生产工作和其它学科发展的关系及其“认识论”

引言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稳定、健康的基本保证,安全生产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条件,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则是转失败(或失效)为成功(或安全)的关键技术领域。

因此,安全、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失效学)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本文以“安全、安全生产和失效学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关系”为题,就如下三个方面进行粗略的讨论。

一安全、公共安全的内涵、外延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设置设想

(一)安全的内涵和外延

(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设置构想

(一)安全的内涵和外延

安全的内涵

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安全”顾名思义,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没有受伤,完整无损,平安健康。安全的反义词是灾害。灾害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造成危害性后果的各种变异现象的总称。

从科学的含义上看,“安全”可以认为是一种状态,是指满足人和物不受损伤、身心健康和完整完满的一种环境、物态和状态;

也有人认为,“安全”是一种能力,是指人类对自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财产、资源、生存空间(领土、领海、领空)、信息、无形资产、商业机会、传统、文化、社会结构、运行机制和秩序等——的捍卫、维护和控制的能力。

将上述“状态论”和“能力论”相结合,安全是通过“能力”达到的一种“状态”。

安全的外延可分为:

窄义的安全(又可称为传统的安全)

广义的安全(又可称为非传统的安全)

窄义的安全包括国家安全(即国防安全)、社会安全和公共安全。

国家安全是指在国家、民族、领土层面上的安全,侧重于在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中捍卫国家利益问题;

社会安全是指社会秩序、运行机制层面的安全,侧重于社会犯罪、破坏和威胁中维护社会利益问题;

公共安全是指不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状态和能力。公共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事件)等。

生产安全是指在生产经营层面上的安全,侧重于对安全生产事故的控制、预警和预防问题。

广义的安全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由于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的新的安全问题,包括环境安全、技术安全、城市安全、经济安全等。

环境安全又可分为生态、人口、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矿产)、气候等相关的安全问题,环境安全的本质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发展的问题;

技术安全是指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包括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新的化工产品及大型工程给人和自然构成的风险和威胁问题;

城市安全是由于城市规模和生产的集约化发展带来的突出的安全问题;

经济安全则是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社会经济的关联性、依赖型和“脆弱”性大大的增加带来的附加的安全问题,例如动力安全(核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

公共安全的内涵

公共安全是不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状态或能力。

公共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对全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公共突发事件的性质、发生过程和机理,公共突发事件主要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其中,事故灾难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则是指不发生重大生产事故灾难的正面表述。因此,安全生产是公共安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设置设想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设置

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1日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提出了“安全科学技术”(620)作为一级学科的建议,但未被教育部接受。我认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考虑。

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置的设想

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1.安全学(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安全系统学等)

2.安全工程(爆炸,火灾和消防,失效学,安全评价,安全检测和仪器等)

3(职业卫生工程)(待定)

4.安全工程管理(安全法学,安全人文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等

(二级学科)

几点认识

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设置拟粗不宜细。基本上分三种类型:一类是偏应用理论基础类的二级学科,即安全学学科,它初步包括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安全系统等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

二类是安全工程类学科,分安全工程和职业卫生工程二个二级学科,其中安全工程中包括爆炸、火灾和消防、失效学、安全评价、安全检测与仪器等,职业卫生工程因与医学类学科交叉,其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待定;

四类二级学科是安全工程管理,包括安全法学、安全人文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等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这个建议只是初步的想法,还要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论证。

原则上看,安全科学与工程是政府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的科学技术基础。这就是说,从根本上看,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要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要依靠劳动者安全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水平和素质的提高,要依靠全民安全文化、安全伦理、安全意识、安全科学技术理论和知识的提高。这是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安全生产大国、甚至于成为安全生产强国的治本战略方针。

当前我国已有46个大学设有安全科技和工程专业的本科或大专,每年已有一万名左右的毕业生。已有11044名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质认证人员,工作在安全管理和企业安全工程的第一线,但是一方面是人数少,二是学位层次低,三是人员不稳定;另一方面安全生产的投资少,欠账多,安全硬件严重落后;

第三方面是如何将安全生产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如何提高到依靠劳动者素质上来还缺乏有力的措施,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一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科技意识不强,也缺乏方法和途径,因此,如何开好这次会、提高安全科技规划的水平,对今后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内涵、属性及其重要性

(1)安全生产的定义或内涵

(2)安全生产工作的属性

(3)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一)安全生产的定义或内涵

安全生产工作是对产品(或商品)的

中的

进行达到的

制造(含设计),储运,销售(和)使用

(全过程)??范围

隐患,风险,事故(和)救援

(多类型)??对象

评价,分析,预测(和)预防

(多层次)??内容

健康,安全,可靠(和)优质

(多目标)??目标

监察,监督,管理(和)科技

(全方位)??手段

说明:

安全生产工作是由范围、对象、内容、目标和手段等组成的一个矩阵,矩阵中20个元素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用少数几个字相连就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定义;

安全生产工作的范围是涉及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品的制造(含设计)、储运、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对象是由安全隐患、安全风险、安全事故和安全救援等多类型分对象所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是由安全评价、安全分析(或事故分析)、安全预测和安全预防多层次分内容所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是由职业健康、职业安全、装备(或工具)可靠及产品优质等分目标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手段分别由监察、部门(省市)监督、企业管理和有关的科技活动等全方位的手段组成的,而安全科技活动则是上述三层手段的科技依据或重要内涵。因此,安全生产科技是全过程的、多类型的、多层次的、多目标的和多方位的综合交叉的新兴的科技领域。

安全生产工作的定义和内涵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安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抓安全生产工作,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依靠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上来”的原则,体现了“国家监察、部门(省市)监督、企业管理、群众参与”、“法律依据、科技保障”的工作路线和指导思想。

根据矩阵的特点,可以将安全生产工作的总矩阵分成各种分矩阵,如对“制造安全”就是对产品(或商品)生产制造(含设计)过程

中的

进行达到的

隐患,风险,事故(和)救援

(多类型)??对象

评价,分析,预测(和)预防

(多层次)??内容

健康,安全,可靠(和)优质

(多目标)??目标

监察,监督,管理(和)科技

(全方位)??手段

的分矩阵。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属性

1、安全生产是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它具有“基本”的性质;

2、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具有“绝对”的性质;

3、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各不相同,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设备和工艺不断地复杂化,安全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也各不相同??它具有“时代”的性质;

4、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长,安全生产工作也将进入高科技、高新科技的范畴??它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

5、安全是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涉及各个相关学科??它具有“系统综合”的性质。

(三)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安全生产工作是减少事故损失(负效益)的有效手段,它是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准入条件,是循环经济、经济持续健康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2、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它是以人为本(人权)的重要内涵,它是社会稳定,形成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3、从政治改革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它是国家政权性质的本质要求,它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4、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失效学的内涵、与安全生产工作和其它学科发展的关系及其“认识论”

(一)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的内涵

(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与其它学科发展的关系

(四)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的“认识论”

(一)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的内涵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内涵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对产品(或商品)的

中的

进行达到的

制造(含设计),储运,销售(和)使用

(全过程)??范围

隐患,风险,事故(和)救援

(多类型)??对象

评价,(或评定)分析,预测(和)预防

(多层次)??内容

健康,安全,可靠(和)优质

(多目标)??目标

监察,监督,管理(和)科技

(全方位)??手段

可以认为,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救援)+(监察、监督)安全生产工作,或者说,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安全生产(对象)工作中的基础性(手段)的技术工作之一。

失效学的内涵

失效学是研究产品(或商品)失效的

达到的

诊断,预测和预防

范围

方法,技术和理论

内容

补救,控制和根治

目标

失效学体系雏型

失效学

(一)失效诊断学

1.模式诊断

2.原因诊断

3.机理诊断

(二)失效预测学

1.安全状况预测??状态诊断和安全评定

2.寿命预测??剩余寿命预测和安全寿命预测

3.可靠性预测

(三)失效预防学

1.失效工程预防

2.失效设计和制造

3.数据库,案例库和专家智能系统

可以认为,失效学是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深化和提高,是它的应用理论基础,并已成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中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它们的属性相同或相似都具有“基本”的性质

安全生产

安全是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它具有“基本”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失效是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互脱离的结果,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人们深化客观事物认识的知识源泉,??它具有“基本”性质

都具有“绝对”的性质

安全生产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具有“绝对”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中无限的,因此失效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它具有“绝对”性质;

都具有“时代”的性质

安全生产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不同。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设备和工艺不断复杂,安全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也各不相同,??它具有“时代”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内容、重点、技术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它具有“时代”性质;

都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

安全生产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长,安全工作也将进入高科技的范畴,??它具有“与时俱进”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的发展己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发展的主要关健和依托,高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技术的进一步强化,并将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列入高科技领域,??它具有“与时俱进”性质。

都具有“系统综合”的性质

安全生产工作是系统工程,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新兴分支学科

它们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在社会生活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安全生产

是社会稳定、文明的重要因素

是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体现和提高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本质内涵。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促进安全、保护生产力的有效武器;

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保证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在经济和管理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安全生产

是减少负效益(增加正效益)的必由之路

是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是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指标

是打破和通过国际经济贸易中“绿色壁垒”或“技术性贸易壁垒”市场准入条件的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防止失效事故的再发生、减少经济或人员伤亡的必由之路;

是对国内外经济纠纷进行仲裁或判决、索赔的科学技术依据;

是创建优质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

是为各级领导提供反馈和进行技术经济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工程技术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安全生产

是国家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是国家安全科学技术理论、技术、工程和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结果。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机电产品维修工作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

是可靠性工程的基础技术工作之一;

是发展和完善安全工程技术的重要实践基础;

是修改和完善产品和技术标准的科学实践依据。

安全生产

是在科技进步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发展和完善安全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反映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声誉的重要体现;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认识客观世界事物本质的重要知识源泉;

是发展新学科、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重要窗口和“产婆”;

是发展科学技术,包括发展高科技的不可避免的机遇和挑战;

是从失败入手着眼于成功和发展的科技领域;是从过去入手着眼于未来和进步的科技领域;可以认为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与其他学科发展的关系

断裂事故和断裂学科的发展

疲劳断裂事故和疲劳断裂学科的发展

航空空难事故和航空器的发展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结构材料的发展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

航空空难事故和航空器的发展

廿世纪三十年代英国蛾式歼击机的9次大速度空中解体事故飞机在亚音速时机翼的颤振问题的突破

廿世纪四十年代,超声速飞机的空中解体事故突破了超音速时的“音障”问题

廿世纪七十年代,美国707-300型客机水平尾翼的折断事故发展了飞机的损伤容限设计新概念

世界各国的航空航天器是在不断出现事故中发展起来的。没有早年的失败和对失败事故的分析研究,也就没有今日的成功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材料学科的发展

严寒地区构件的冷脆断裂à耐寒钢

海洋平台构件焊接热影响区的层裂àZ向钢

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的脆裂à低碳针状铁素体和微珠光体高强度钢

化工设备构件的晶间腐蚀断裂à“超低间隙元素”的铁素体不锈钢

宇航构件的脆裂和超重à高强高韧材料:包括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

静强度设计方法

动强度设计方法

断裂力学设计方法

损伤容限设计方法

耐久性设计方法

可靠性设计方法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转失败为成功的关键

因此,重视失效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有意识地运用它已有的成就来分析、解决和攻克相关领域中的失效(失败、故障)问题,是人们走上成功、科技发展少做弯路的捷径之一。

(四)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认识论”

失效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

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历史长河来说,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失效是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互脱离的结果,失效发生与否是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失效是绝对的,而安全则是相对的。

失效分析是人们深化客观事物认识的知识源泉

失效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物理本质和规律的逆向思维探索,是对正向思维研究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是变失效(失败)为安全(成功)的基本关键,是人们深化客观事物认识的知识源泉。

安全科学与工程发展史、人类的科技发展史是人们与广义的“失效”作斗争的历史

失效分析、改进提高、再失效分析研究、再提高发展,如此往复循环、螺旋上升、发展飞跃,就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乃至于社会发展历史的全过程,因此,广义地说,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史、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就是与广义“失效”不断作斗争,变失效(失败)为安全(成功)的历史。

应进一步强化对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研究和应用

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发展的主要关键和依托,而高科技的发展也依赖于高科技发展中的失效分析预测和预防,因此,高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技术的进一步强化,并将“大型机械装备重大事故的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十一五”计划和中长期公共安全科技发展规划中。

结束语

鉴于安全的内涵及其外延不断的深化和扩大,安全的概念成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带有关键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安全应与资源、人口和环境一样应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篇1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及其特征

计算机作为一种存在于人们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习、生活工具,已近深入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根据不同计算机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也有所区别,现在通用的标准化定义为:“计算机网络安全”即“为网络信息数据系统的安全创建和使用而采取的相关技术上和管理上保护,从而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信息不会因为意外或者和人为故意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利用性的安全设置”。针对个人使用者,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保护个体信息不受外界陌生人、组织等的恶意破坏、盗取使用;对于企业机关单位等相关机构,网络安全是保护其办公系统、信息机密数据等免于外界黑客组织篡改、伪造、恶意利用等,保护机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对于国家相关组织,还要考虑应对突发事件、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安全性,保持网络通讯连贯性、安全性,提高应对具体事件的反应能力和执行效率。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征:高度的保密性,即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不能随意泄露给未授权的用户或避免任其利用的过程;信息的完整性,即其他未经过授权的用户不得随意改变、破坏、丢弃信息的特性;操作的可控性,即被授权用户具有对信息的利用、处理的权利,从而控制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审查性,即当网络安全出现问题时,采取必要的手段加以控制、核查。

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安全现状存在隐患,目前,攻击网络安全的各种手段、行为繁多复杂,黑客组织的猖獗、病毒种类繁多、攻击性强等等特征使得网络安全系统受到各方面的威胁,由于互联网本身的无时空性和地域限制,一种病毒的攻击性能够迅速的利用系统漏洞而攻击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网络系统瘫痪,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办公、企业机关部门信息安全存在极大的不利影响,由此,我们具体分析现代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里,人们畅游在网络环境中,利用网络所带来的便捷功能,但是却普遍缺乏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认识,现代网络系统,为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采取了去多手段和措施,包括设置网络安全保护软件、设置安全防火墙、安全卫士杀毒等一系列防范措施,但目前人们普遍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当为了满足好奇心或缺乏对黑客威胁破坏性的认识时,这些网络保护措施屏障就发挥不了其安保作用,因此加强人们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普遍认识,树立安全上网、打击黑客行为意识是当务之急。

2.2 缺乏计算机安全网络保护的专业技术

目前,威胁于网络安全系统的黑客组织性更强,攻击手段复杂,利用网络系统的漏洞对现实人们的经济、安全生活造成损失,盗取经济利益。造成各种流行肆虐于网络的的恶意网站、网上木马、病毒程序等已经严重威胁了现代网络安全,但是,针对这些恶意的攻击,我国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备技术尚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以致于网络系统安全问题困扰于个人、家庭、企业机关等各个领域,此外网络软件的漏洞也是造成系统安全攻击的威胁,不少网络软件的“后门”一旦被进入,后果不堪设想。

2.3 缺乏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保障

目前,我国的立法机关尚没有完善的针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法律法规政策,缺乏相关的对黑客组织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这也是造成现代网络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网络存在的弊端,立法机关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威胁行为的猖獗。

此外,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诸多,下面我们列举几方面:

1)计算机网络结构存在风险隐患。计算机网络的贯通性、结构性是的网络安全系统纷繁复杂,多重局域网组成的因特网是一个互相联系、通用的网络系统,一旦当某种危险信息触发时会间接和直接的影响到其他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攻击者利用这种网络的贯通性和衔接性,传播和不良信息、盗取机密数据安全从而破坏系统安全。

2)网络IP系统的易攻击性。IP/TCP是现代因特网的基础协议,由于它们具有公众性,从而导致黑客可以利用它的安全缺陷来实施网络攻击。

3)网络数据信息泄露、篡改。网络系统上的大量信息的于传播都是没有一定限制功能手段,而且由于大部分数据流缺乏加锁保密措施,导致信息容易被盗取、窃听的可能性高,因此,不少黑客组织利用这种信息的无密性进行电子邮件、传输文件等信息的篡改、盗取,降低了网络信息安全性。

4)软件漏洞。软件漏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应用软件、TCP/IP协议、网络软件和服务、密码设置等的安全漏洞。一旦遭受病毒攻击,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具体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