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05 14:40: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碳中和的必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在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窨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选择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方法是阅读牧师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

通过阅读,感悟作品主旨,积累语言素材。

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

篇2

所有一线教师的教科研的源头都是来自于学生,高中数学教师亦是如此.因为,教师如果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一旦深入教学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不是教学重点难点突破不科学不严密,就是教学成果与付出的辛劳相差甚远;不是学生问题无法驾驭,就是教学艺术无法实现.而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都是来自于学生,比如重点难点无法突破,其本质就是教师没有充分分析好学生的学情,然后没有把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衔接好,最终难以巧妙突破.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达成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我们就必须把符合学生的学习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以此促使学生学习困难的解决或减少.此时,科研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比如,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感受到数学中的文化素养,觉得数学是死板的计算与论证,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对数学学科价值的认可.那么,我们就要研究我们教学中的文化价值,通过研究来帮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感受到数学学习中内在的学科魅力,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科研的目的服务于教学

科研既然是因学生的学习而生,那么他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而学习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教学行为的有效开展,无论是学生的主观原因导致学习动力的不足,还是学生的客观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深入,教师的教学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从很大程度上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无论是科研理论方面的著作与论文,还是科研实践方面的经验推广和辐射,它的效果都是巨大的.教学理论将会引领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理论指导教师要注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进行建构引导.在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考虑学生已经建构的基本初等函数和初中阶段三角函数的情况.比如马斯诺(Abraham h・maslow)原理就告诉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实践经验的科研可以让很多年轻教师、经验匮乏的教师少走弯路,少碰壁,借助名师的经验进行分析和对比,以此找到一种满足自己教学的教学资源.

三、科研的实践深入于实践

科研内容和目标一旦确定以后,我们教师如果要完成内容,并实现目标的话,就必须付出不一样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突出以下几个附加的教学价值:

(1)带着明确的问题去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此时的教学行为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中预设的教学目标,还带着明确的研究目的进行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开展.比如,有一个研究课题为“提升高中数学边缘生课堂关注度的实践与研究”.此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问题就是如何提升边缘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关注度,包括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等,从边缘生的锁定、到关注度的判断、再到关注度的提升.一系列问题都会成为教师教学环节的注意点.

篇3

中图分类号:P632+6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建设的相关科技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热拌沥青因为其行车舒适、容易维护及噪声低等优良特点,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了道路建设中,尤其是质量要求较高的公路建设中。但是随着近年来沥青公路建设的实践,发现部分工程有明显的低耐久性与早期易坏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些问题有因为设计的,也有因为施工方自身问题产生的,比如施工工艺、沥青配合比、材料质量等。在这之中,沥青配合比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如果沥青配合比不满足施工标准,即便是使用再好的材料和施工工艺,也不能达到既定的工程效果。下面主要探究沥青配合比在施工中的应用,以体现沥青配合比原材料检测的重要性。

2、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根据我国现在的《公路沥青路而施工技术规范》,其中所规定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通常是指马歇尔设计法。马歇尔设计法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级配和沥青用量,从而使其混合料达到目标空隙率。其包含的设计步骤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混合料类型的确定。混合料类型的确定主要是根据相应的规范级配和实际工程的设计级配来综合确定的;第二是原材料的选择。当相应的材料达不到试验单一规格集料的质量指标技术要求,但是其集料配合比所表示出来的质量指标满足相应要求时,这种情况是符合工程实际要求的。此外在受热易变质的集料方面,尽量利用经拌和楼烘干以后的集料进行下一步的检验工作;第三是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调整不同的矿料级配。其主要是把0.075mm、2.36mm、4.75mm等大小筛孔的通过率放在实际设计级配的上方、中值及下方。一般来说,混合料中的天然砂用量要小于集料总量的百分之二十。

3、影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因素

合料的合成级配等级主要是由矿料的合成比例来决定的。因此,在工程开始应该首先明确所用的混合料是粗型(G型)还是细型(F型)的。一般来说,对于重载多、交通繁忙等路段,应尽量选择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并且在施工设计方面一般利用骨架密实型结构,同时实际施工中也需要较高的设计空隙率;而对于重载少、交通较少等路段,应尽量选择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并且在实际施工中也要有较低的设计空隙。除此之外,在实际工程中为了保证所建设的道路拥有高温抗车辙能力和低温抗裂性能,在其配合比设计方面应该尽量的采用粗集料用量,同时科学的减少细粉在工程施工中的用量,从而达到中等粒径集料较多的效果,进而形成相对来说较为平缓的S型级配曲线。根据道路施工设备和公路等级要求,工程设计的实际级配范围应该小于规范级配。在这之中4.75mm和2.36mm的通过率在上下限差值方面应该小于百分之十二。在明确道路施工设计级配范围时,设计出来的沥青道路应该满足耐久、稳定、密水及抗滑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因此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工作应该考虑到各个层面对其功能方面的要求,并且在施工中应保证沥青混合料能更加容易的摊铺和压实,从而避免其出现不良的离析现象。

4、增强沥青配合比原材料检测的措施

就目前的沥青道路施工现状来看,影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原材料本身的质量、检测试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测试仪器的精确性、测量数据计算的严密性等等。就目前而言,为了做好沥青配合比原材料检测工作,最大程度的降低检测的误差,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1 原材料方面

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应该严格的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并加大对原材料质量的重视力度,同时对于各种碎石备料的质量也应该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施工中,各级检测人员应该充分明确材料质量对于道路质量与寿命的重要性,从而严谨的进行工作,其中的技术指标主要有矿料的级配、颗粒的形状、坚固性与粘附性等级、沥青和填料的质量等。

4.2 设备方面

在设备方面,首先应该保证各个检测设备的检测精度满足工程施工所要求的误差范围;其次要对各级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与保养工作;最后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应该保证其检测流程在各个环节都满足规章制度的要求,从而增强检测的精度。一般来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所需要用到的设备有称量仪器、马歇尔稳定度测量仪、试件保养用的恒温水浴与烘箱等。这些设备对于整个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其精准性对于沥青配合比原材料的检测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些设备使用以前,应该先对其进行预检,满足要求以后才能投入使用;在检测进行中,如果发现所遇荷载增加很小的情况时,不仅仅要对所用的设备仪器进行必要的检查,还应该对其测量结果进行科学的修正。

4.3 操作人员方面

提高相应操作人员在沥青配合比原材料检测中的技术,应该首先增强对相应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应定期的进行技能演练或者是培训课程,从而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在工程中的操作流程满足相应规章制度的要求。对相应操作人员基础知识的培训,能够使他们进一步的了解沥青配合比原材料检测的检测理论与原理,从而面对工程实际建设中出现的小误差和其他突况时,能够及时的采用相应的措施。此外,在对原材料进行平行检测试验,应该极可能的保证其试验的精准度,并把误差明显较大的数据剔除出来,从而进一步的减少试验中的误差。

4.4 设计与施工方面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实际一般包含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配合比设计验证三个方面,在最后还要明确级配所允许的波动范围,给下一步的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生产配合比设计试验应该与目标配合比的设计保持一致。在工程中所使用的马歇尔实验,其技术标准沥青最佳用量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沥青混合料时,应该结合工程实际选择相应的设计孔隙率,从而满足不同道路的功能需求。在实际工程施工中,还应该根据相应的实验数据来选择沥青的最佳用量,并通过生产配合比验证、拌和楼试拌、对试验段进行铺筑等。此外,相应的检测人员应该在检测完成以后,进行必要的跟踪测试,从而对沥青配合比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5、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道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沥青配合比原材料检测作为道路建设的重要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本文经过科学合理的探究,从各个方面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体现了沥青配合比在其原材料检测中的重要性,给广大道路施工技术人员到来了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意义。因此在实际生产施工中,相应的技术人员更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沥青配合比的各个因素,提高检测仪器与操作人员的精度,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检测的误差。

参考文献

[1] 葛秀平,忠,焦红,齐京玫. 试析榆绥高速公路路面工程中SBS改性沥青的应用[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09:69-71.

[2] 南通恒通混凝土有限公司 王勇军. 混凝土原材料的检测与控制方法[N]. 中国建材报,2007-08-14B03.

篇4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是以课本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变化。但是在中职学校,由于中职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差异性,要求中职教育不能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变化。而是要我们找到新的方法,来应对中职教育,特别是数学学科。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理工科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专业等)与专业结合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笔者就以案例来进行分析和总结。

笔者所教授的课程为数学,分别是数控技术应用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有一段时间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平时上课比较认真的学生现在上课的时候有一点不知所措,平时上课表现一般的学生现在竟然开始睡觉。经过和大部分学生的交谈,了解到由于他们在听课的时候觉得数学这门课程和他们的专业没有多大关系。经过笔者的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以课本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些适当的变化。怎样才能使学生觉得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并和他们的专业学习密切相关呢?

经过思考,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调整(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首先,上课之前对学生的专业课课本进行研读,从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公式、方法等信息。其次,让学生的专业课任课老师将专业课本中,与数学有关或学生遇到的问题是由于数学知识缺乏所导致的一类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笔者。再次,笔者让学生把他们专业课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笔者。最后,笔者结合以上得来的信息,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数学课上进行新的教学尝试。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原来专业课中的数学内容还不少,比如,在《电工基础》这本书中有数学中的科学计数法、三角函数等相关内容。其中有一节课是这样的:在笔者进教室之后宣布:“这节数学课把你们的《×××》专业课本拿出来,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学生都很纳闷,就问“老师,上数学课我们为什么要拿《××××》这本书”我故意不回答。这时候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非常渴望想知道接下来我会怎么做。接下来我让他们把《××××》翻到×页,这时候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更强了,都非常认真地把课本翻到我指定的页面,带着疑惑的眼神认真地寻找着。这时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这节课要给我们上《××××》吗?”我故意回答“是的,那你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上《××××》怎么样,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开始上课了,我给他们讲了这一页的一个公式的推导,其中牵扯到一个数学问题,当讲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刚好数学课本上把这个问题归结到了一课。我就顺水推舟把这节课讲完了,公式的推导相当于这节课的一个导入。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非常高,课后在和学生谈到这节课的时候,几乎每个学生都要求在今后上数学课的时候,与他们的专业知识结合,这样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才会很

轻松。

为什么按照“以课本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变化”的教学方式和“数学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学生的变化会这样大。笔者分析原因有下面几点:

1.学生的情况

中职学校现在大规模招生,有一部分学生是没能考上高中才来职校就读的,他们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并不了解,有些甚至专业都不是自己选的和自己喜欢学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起点低、差异大、厌学现象严重。与这些差异相对应的,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水平和态度之间的差异,很多学生害怕数学,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动机不强、信心不足。

2.教学内容的情况

据调查,75%的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和专业课学习的需要;22%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3%的学生是为了升学。大部分中职数学课是以琐碎的知识性传授为主,缺乏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性内容。而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是以应用为目的。

学校应该立足本学校所开的专业课特点,确定不同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数学内容,使数学教学能联系实际,突出专业个性。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中专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可考虑在第1学期内学习),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学得会、用得上。实用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方向学生的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可考虑在第2学期内学习)。实用的数学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用性,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

专业学习是职业教育的特征,数学作为一门文化课,要发挥其工具性的功能。所以,要求中职数学课教师授课时合理补充相关专业的应用性教学内容。首先,应从学生所学的专业中挖掘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其次,要求数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补充数学知识,为专业课教学做好铺垫。

总之,学生只有看到数学能够应用到专业以及实际中去,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提高数学素养。作为教师,应该正视中职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结合所教专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进行教学,使数学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一、财务管理的主要原则、任务、目标,内容

1.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制止奢侈浪费的方针;在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下讲求经济效益。

2.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合理编制医院预算,如实反映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3.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医院这个特殊环境理好财、用好财,以保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生存的前提条件就是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和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财务制度》中明确医院的性质是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医院自身的发展也要求医院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增收节支,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

4.医院财务管理的内容:预算管理、绩效考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净资产管理。

二、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财政拨款不足。随着医疗机构不断深化改革,国有医院从全额和差额依靠政府拨款,转为定额和定向补助,财政补助收入严重不足,财政补助收入只占医院总支出约4%―5%,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医疗服务收入,药品差价收入来实现。

2.国家对医院的定性为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医院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的价格执行国家物价部门的规定标准,使医院的业务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3.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医疗社区的建立,百姓对医疗环境和医疗质量的要求等使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医院必须通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收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持医院的生存,促进医院的发展,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须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1.为医院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提供财务信息支持。医院财务部门要定期向医院领导、财政部门、医院主管部门、税务部门等提供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中所载的每一个财务数据都是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如果做得比较好,财务监督和控制贯穿于提供数据的每一个环节,就会使最终财务报表上的数据真实可靠,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才能为院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提供财务信息支持,否则会产生误导,使决策失误。

2.提高医院整体效益,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财务工作不能创收,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将医院应收的收入全部收回,避免由于财务管理漏洞的存在,而使应收回资金的资金出现损失。并将收回的资金做好筹划和合理分配,使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使医院的资金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使职工的利益得到满足、医院生存和发展有可靠的资金支持,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3.保证医院的经济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财务工作的直接对向是钱和物,财务工作受国家很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而建立起来的财务管理制度,从不同角度,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层层监督,保证了医院的经济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篇6

        现代检验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②其对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③在检验的过程中采取多参数分析、微量化标本,检验更科学;④其检测采取床边检测与流水线检测并存,使检验更加准确;⑤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检验的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医院里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所以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工作。如果检验科提供的结果不准确或错误的话,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检验科在平时的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对科室人员加强管理,对检验过程要进行全程监控。除此之外医师还要主动学习相关的临床知识,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及时接纳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临床医生及其所在的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检验结果解释。临床科室了解了检验项目对的临床医学意义,可以在众多项目中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沟通十分必要,是紧密结合的。 

        首先,从检验方法上来说,检验项目有定性法或定量法,有老方法或新方法,有生化法或免疫法等。各种方法的报告方法、灵敏度、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向临床医生讲明这些方法的区别,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检验项目,准确的分析和合理使用检验报告。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需要的紧缺性人才。在我国,经济实用型人主要是由中职学校来培养的。由于这种人才具有实时性的特点,因此在我国实行弹性学习制度迅速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显得日益重要,势在必行。

一、中职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的必要性

1.实行弹性学制,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要。中职学校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需要的初级、中级、技术工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就最近几年中职学校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从总体上来说陷入了“招生难”的境地。中央提出“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这说明技能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传统的学制下,中职学校几十年一贯制,显得单调、呆板、无生气。要培养出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经济实用型人才就必须有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办学思路,包括改革传统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办出朝气蓬勃的新的中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中职学校发展的需要。

2.实行弹性学制,势在必行。在当前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说明,中职教育必须加快发展,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据悉,我国有些省市已制定并颁布实施了这一政策规定。明确规定:放宽学生入学年龄,放宽招生范围,针对某些专业可实行弹性学制等。这些举措都大大有利于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发展,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的优越性

1.实行弹性学制,可以增强学校办学的活力,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职学校普遍实行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传统学制,学习期限的长短,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上是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的。但事实上,传统教育模式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上存在很大的缺陷:其一,置学生主体地位于不顾;其二,无视中职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其三,忽视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其四,脱离现实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性。这样就束缚了学校的发展,束缚了学校做大做强。实行弹性学制,可以使中职学校的每个专业灵活对待,既可办全日制,又可半全日制,还可办业余时间制;既可一年制、二年制,又可是二年半制、三年制,还可是“2+2”年学制。学生既可进行全日制学习,又可进行部分时间学习(半日制、一周一次制、一年数周制),还可进行分阶段学习,以学完规定课程,达到相应水平为毕业标准。优秀生可以在短期内提前毕业,后进生可以延缓一段时间推迟毕业。提前毕业的学生还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直到毕业发给毕业证书为止。灵活的学制,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稳定生源,减少流失生,保持学校规模,促进学校的发展。另外,弹性学制的学科体系、过程管理等内容都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推动中职学校的自身发展,以做大做强。

篇8

一、绿色会计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剧增,以及自然资源的有限和稀缺,在当今经济生活中,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从而使能源日益紧张,自然灾害频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最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会计界也积极投身于环保和绿色革命,深入研究和探讨会计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如何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深层融合与发展,并直接导致了绿色会计这一现代会计新型分支的创立与发展。

绿色会计也称为环境会计,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定的方法,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及范围大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其成本范围和效益范围也远远大于传统财务会计。绿色会计理论认为,空气、水、土地以及臭氧层等,都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他们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财产”。并且这些资源总是稀缺的,理应赋予一定价值并得到补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既有经济性信息又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并有助于会计理论的发展。这些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于会计学来讲属于一个新鲜的、边缘性的科学,是站在会计的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是用会计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对环境问题加以分析和考虑,以解决发展经济与维护生态环境关系的矛盾。

二、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一)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

1.绿色资产的确认。绿色资产是指特定的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其标准一是其未来效用的可能性;二是其计量的可靠性;三是环境资源的地域性。绿色会计只对会计主体内的环境资源形成的绿色资产进行确认。

2.绿色负债的确认。绿色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的,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如果企业有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则应将其确认为负债。确认负债时,不一定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虽不存在法律义务而企业负有推定义务;或有在法律义务基础上的推定义务。如企业可能将超出法律规定的标准消除污染作为其既定政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确认绿色负债,企业管理部门必须作出负担有关成本的承诺。同样,不能仅仅因为企业管理部门日后不履行其承诺就不确认其为负债。若确实发生了不能履行承诺的情况,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事实及原因。

3.绿色资本的确认。绿色资本是与特定环境资产资源相对应的会计要素。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会无偿或低于其实际价值使用环境资源。是环境对企业的一种投入,虽然环境不能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方,却有实际资源的流入。它可以反映企业净资产中绿色资源的数量和比例,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指标。

4.绿色收入的确认。绿色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绿色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绿色收入可划分为直接绿色收入和间接绿色收入。绿色收入的确认标准:一是可计量性。作为绿色收入的效用应能够计量或合理估算,若不能计量或估算,不能确认为绿色收入。二是效用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三是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绿色收入的产生是一个持续和缓慢的过程,需要划分各个会计期间,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5.绿色费用的确认。绿色费用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绿色资产的转化形式。绿色费用可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保护费用。绿色费用的确认标准有两个特性:一是未来效用的不可能性;二是计量的可靠性。如果一项支出不产生未来效用,或者未来效用不符合确认绿色资产的标准,那么该项支出应确认为绿色费用。

6.绿色利润的确认。绿色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与环境有关的业务活动的最终财务成果,也就是绿色收入和绿色费用的配比相抵后的差额。绿色利润的确认同一定会计期间相联系。同传统会计利润相似,其确认是通过期末的结转、计算而得出的。

(二)绿色会计的假设和计量

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根据其特性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多元计量。多元计量假设是指将涉及环境资源的经济事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在绿色会计核算中,以货币计量为主,还要兼顾到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能单单以货币计量,而应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计量等作为辅助计量方式,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用图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说明。

三、中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篇9

关键词: 中央空调;水处理;腐蚀;结垢;寿命

Key words: central air-conditioning;water treatment;corrosion;scaling;life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15-02

0 引言

中央空调循环水处理主要是由冷却水系统和冷冻水(或采暖水)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是敞开式循环体系,而后者一般为密闭式循环体系。他们主要是依靠中央空调的循环水系统来实现的,不做水处理会使管道等被腐蚀,缩短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也会导致冷凝器结垢,传热效率下降,能耗增加。

1 循环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1.1 水垢的危害 由于循环水和补充水是普通的自来水,有一定硬度,如果系统未进行水处理和合理的排污,那些溶解于水的碳酸氢钙、镁在受热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分解的产物碳酸钙、碳酸镁会沉积在管道上,这些产物就是水垢。水垢的产生原理告诉我们,在热交换温差越大,热负荷越高的系统材质表面(如热交换器),水垢越容易沉积。水垢不仅增大管线的阻力,导致循环水量减少或支管的阻塞,还使热交换效率大大降低,碳酸盐水垢的导热性能只有钢材的1/200,影响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影响结垢主要因素是冷却水、PH、Ca2+、总碱度、循环水浓缩倍数、水温、流速及金属表面光洁度等。

1.2 腐蚀的危害 由于循环水中含有大量的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气体溶解在水中,对金属都有腐蚀作用,这是引起腐蚀的主要原因。腐蚀还可以有菌藻的死亡腐败物变成有机酸,攻击金属材质而产生。系统中电导率相对严重偏高,易使管路上金属产生电化学腐蚀。

通常情况下来说,如果不在冷却水系统采用化学处理措施的话,针对系统中的碳钢的腐蚀速度来说,腐蚀率常常是维持在80-100mg/dm2区间之中,然而要是某些部位被腐蚀了的话,腐蚀速度就会迅猛增加,均匀腐蚀速度常常是可达到的4-10倍。点腐蚀是破坏性及隐患性最大的腐蚀形态之一,它是一种局部但很剧烈的腐蚀,严重时会发生管道穿孔及泄露,使人措手不及,而且它通常被腐蚀产物或沉积物覆盖,检查及发现非常困难。大大减短设备使用寿命,造成维护费用及生产成本上升。

1.3 微生物的危害 这些微生物会以块状形式进入系统中堵塞管道。微生物会产生一种胶状、粘性或粘泥状的附着力强的沉积物,它们覆盖在金属表面上降低传热效果,阻止循环水中缓蚀剂、阻垢剂到达金属表面,并使金属表面形成差异腐蚀而发生沉淀物腐蚀(垢下腐蚀)。

1.4 氯离子的危害 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均属水中腐蚀性离子,尤其是前者,能够对金属表面形成的钝化膜带来很大程度上的损害,因为氯离子可以穿过细孔而产生点蚀,尤其是对于有污垢的情况下损害相当严重。

2 水处理技术应用的三大流程

2.1 清洗阶段 全面检查系统历史运行状况。根据该地区水质情况筛选水处理配方了解系统材质状况及设备状态后向系统投入杀生剂、表面活性剂、渗透剂、分散剂、缓蚀剂、铜缓蚀剂、高效清洗剂,按系统的具体状况调整品种、数量以及先后次序,并利用动力系统借助科学方法进行循环清洗与排污。

2.2 预膜阶段 系统达到技术要求后即进入了预膜阶段。预膜处理也叫基础处理。即在清洗结束后整个系统的运行初期,向系统中加入预膜缓蚀剂、阻垢剂、分散剂、预膜辅助剂以及特定材质缓蚀剂等进行循环动态预膜,使金属表面迅速生成一种化学保护膜,以阻止介质对设备的侵蚀,从而起到缓蚀阻垢作用。预膜处理使清洗后的活化金属表面钝化,为日常维护保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预膜处理一般在常温下进行24小时。

2.3 保养阶段 按系统日常运行保有水量进行定期投加各种水质稳定剂,定期检查水质指标,控制浓缩倍数,利用水质管理指标来指导日常加药。日常加药的目的是补充因排污、泄漏、补水等引起的药剂损失和消耗等,维持水中药剂的浓度,以保持保护膜的完整性,并起到稳定的缓蚀阻垢作用。

3 水处理技术应用的四大机理

①投加缓蚀剂延缓系统腐蚀;

②投加阻垢剂阻止系统结垢;

③投加分散剂减少泥巴淤积;

④投加杀生剂抑制菌藻繁殖。

4 加药方式

对于敞开式冷却系统药剂直接从冷却塔加入,然后开泵进行循环清洗,最终达到预膜水质要求。

虽然冷冻水药量损失不大,然而如果想要确保药剂在水中具有稳定的有效性,就要采取以下的措施,人为的实施实时适度的排污、补水、加药等措施。

①有规律的对水质进行检测,然后依据相应的结果不定期加药。

②连续地少量排水与补水的同时连续加药。

③在每间隔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换水加药。采取间隔几个月时间换掉部分冷冻水、补充部分药剂的措施。由于换水会带走大量的冷能,所以说这样的措施通常情况下都不能大范围的排水补水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进行的。

④自动控制加药:现场可通过仪器反映冷冻水的电导率、排污量等来控制加药。

5 水处理的目的和效益分析

5.1 节电节能降耗,使系统热交换效果达到或维持最佳状态 机组以电制冷机组为例,一毫米的水垢将使机组制冷量降低20~40%,同时使冷凝器压力升高,导致电机负荷增加,多消耗电能10~30%,若机组容量为100万大卡,设备能效比为3.2kw/1万大卡,平均负荷80%,每年浪费的电费是10.24~20.72万元。

例如:某房间制冷效果不好,清洗前,室温下降至25度需10分钟,清洗后,仅需7分钟,设备可缩短工作时间3分钟,则节电30%。

5.2 延长系统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折旧率 中央空调机组各主要部件的耐用年限略有不同。实验表明,新机组经预防处理后,设备耐用年限平均延长一倍,中途进行水处理,设备耐用年限平均可延长40%左右。经水处理后,耐用年限可延长3年左右,相当于每年减少设备折旧费6万元。

5.3 降低机组故障率,减少维修费用 没有实时的处理好机组,就会使得机组囤积大量的水垢、设备被锈蚀、产生很多的污染,由此使得空调主机在高压的状态下运行,从而容易使得机组出现故障,导致停机,无法供应冷气。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措施的话极容易出现主机腐蚀穿孔,溶液泄露。而维修主机的成本是很大的。所以说来只有实时清除机组的锈蚀、水垢,有效的控制微生物污染,以确保冷凝器铜管干净和风机盘管畅通,使得机组处于最佳热交换状态,尽可能的维持机组无故障。减少维修费用,保证机组良性运转。

6 小结

综上所述,中央空调系统经水处理后,可以大幅提高热交换效率,降低能耗,延长机组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机组故障的发生率,减少维修费用,从而能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行,因此,对中央空调循环水系统进行恰当的水处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10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的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真正展开的两个关键性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上还必须明确,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感到小组合作学习是势在必行。

1.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爱动、好玩、乐于交往,且小组合作具有一定的民主和自由探究性。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这种心理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得到满足,因而总是兴趣较浓。比如在这学期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当学生列出方程后,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编题练习。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还可推选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广大空间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运用小组合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我想,平时的教学中如果经常训练的话,对学生帮助是很大的,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3.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小组中,由于提倡民主协作,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动性把学生由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积极的参与者。由于学生间原有的认识特点、经验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个体从他人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理解得更丰富全面,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4.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对权威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合作评价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要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5.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5.1 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教学中,应让学生先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一个探究知识的过程。如果为了追求合作的气氛,顺应教育的潮流,教师在呈现问题情景后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自己觉得该合作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合作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这样容易造成小组合作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篇11

关键词 高中音乐;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从小学减负到提倡素质教育都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对于高中教育而言,由于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导致高中的教学模式在高考的指挥之下,也没有发生变化。如今,高考制度改革日渐清晰,改革的力度空前。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改革高中音乐教学的希望和前景。一般认为,音乐鉴赏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一个人在高中阶段接受音乐的课程教学对其音乐鉴赏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也确立了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构建适应需要、时代性强、基础性优的音乐课程,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创造好条件,打下好基础。

一、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我们清楚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个人的修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实际音乐教学和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音乐课程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首先是因为教师很大程度受到应试教育惯性思维的熏陶,不能真正重视音乐课程的教学,更不会去体会音乐教学对学生的深层次影响,往往应付了之。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面临高考,学习压力增加,同时音乐学习不如想象中轻松,多少还有点枯燥,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音乐课程。另外,高中音乐教学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比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授课内容与学生兴趣不符,导致音乐课形同虚设。同时,高中阶段对音乐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音乐教学片面追求客观知识测验,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以及艺术素养的提升,进而影响了高中音乐教学,所以,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高中的音乐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高中音乐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要准确把握高中音乐的学科特点

高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学会把握音乐的本质。音乐作为听觉艺术,首先要加强听觉体验,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其次要把握音乐学习的方法,通过感受音乐和鉴赏音乐,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才真正体现出音乐教学的特点,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感悟音乐魅力。

(二)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

对于音乐的感受和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教师只能是一名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并没有差异,都是音乐的欣赏者。所以,音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关系应该是和谐民主的,教师是教学组织者,在选择教学内容健康向上的基础上,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意见,挖掘学生音乐学习的潜能,保证音乐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

由于以往对于高中音乐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往往教学方法比较的单一和死板,不能结合实际和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的安排和设计,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契合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且教学方法不能结合最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做得不够,因此,要把现代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创新方法优化课堂设计,实现教学相长。

三、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新方案探索

(一)改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导音乐教学的根本,应该和新课程标准统一,确定音乐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感受音乐,学会领略艺术的魅力。另外要通过音乐作品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味,丰富学生气质内涵,提高音乐的鉴赏力。转变理念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爱好倾向,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为学生紧张的学习调节氛围。

(二)改革教学过程

前面已经分析,音乐教学以听为主,通过理解旋律,在脑海中形成不同的世界。所以,今后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音乐教学过程,尽量增多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营造出学习音乐的浓厚氛围。可以引入互动学习、表演式学习等模式,让学生把握作品情感,多媒体的引入能够更加的促进学生融入音乐世界中。

(三)注重民族音乐的强化

“音乐没有国界,但是音乐家有祖国”,把曾经的一句名言这么引用到音乐上同样适用,还有就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高中音乐教学更应该重视民族音乐的弘扬,提升高中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理解程度,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理念,同时起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意识的树立,引导同学们树立文化自豪感和价值观。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注意事项,并提出了改革的新举措,对于音乐教学更加贴近新课标,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作为音乐工作者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狠下工夫,突出音乐教学的艺术性,引导学生感受艺术魅力。最后本文还特别提到了弘扬传统音乐的学习与鉴赏,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复兴的强烈使命感,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振兴.试论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J].黄河之声,2011,18(14):132-133

篇12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3-0012-06

进入21世纪,随着后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能源安全和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在一系列的应对方案之中,旨在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并成为新时期人类发展的目标。从利用更少的环境资源消耗,产生更少的环境污染,但是获得更多地经济产出的“低碳经济”,到提倡减少碳排放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治理模式的“低碳社会”概念,低碳的理念在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迅速地推广。各国纷纷从国家层面推出相应的规划和计划,确认低碳理念在国家发展方向上的指导地位。例如,最先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的英国在其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明确提出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快速增长到2000年的36.22%,平均增长速度超过每年1%。据预测,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在2010年为46.50%左右,2014年可能超过50%,预计2023年可能超过60%。GDP在过去20年间保持近8%增长速度的同时,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也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2005年为例,美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71.5亿t,而据联合国统计,同期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为56亿t,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50亿t。我国的百万美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日本的9倍。快速的城市化同工业化的进程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发展必须摒弃发达国家在19世纪工业化初期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转而遵循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模式。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低碳发展的关注重点。从2007年开始,低碳城市的实践和概念拓展成为低碳发展的新兴领域。本文从低碳城市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入手,探讨我国低碳城市的概念和发展特点,借助国外发展低碳社区和低碳城市的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建设低碳城市治理模式的建议。

1 低碳城市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城市脆弱性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凸现并加强

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而超过75%的温室气体从城市产生。城市发展的速度、城市承载的人口数量、工作机会、城市各产业创造的财富、城市能源的消耗量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与变革,城市因此成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焦点所在。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尤为突出,也是考虑所有发展问题的时候不能规避的重要因子。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大、大城市分别从13和27个增加到54和85个。中国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着三项严峻的挑战:

首先,城市中的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工业、建筑和交通是城市用能增长的主要领域。在城市的生产活动中,传统的重工业依然占据主要的地位,2005年中国重工业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70%,对GDP的贡献率接近50%t。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50亿m2,并且以每年10亿m2的速度增加着。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能耗高3.5倍,每平方米建筑用钢55kg,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也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9月已有1.68亿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每年近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将导致城市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其次,在城市中,能源利用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交通噪音、城市固体垃圾处理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虽然逐年得到改善,但是依然还存在严重问题。例如,受城市规划、公共交通配套建设、机动车保有量和尾气排放标准等因素的影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空气的第一大污染源。2005年,整体空气质量评选中依然有27%的城市处于“劣三级”状态。城市居民生活废水的处理率只有32%,有193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为0%。

第三,能源和环境问题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具有长期性和惯性,非常复杂。当前的城市治理制度没有将低碳的目标纳入进来,因此,城市建设缺乏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以我国城市中的能耗“锁定效应”为例:大型的设备、基础设施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一旦投入使用,其能源的来源和效率将会保持一定的水平。如果在修筑时缺乏必要的规划和节能设计,有可能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将当地能源的使用锁定在一定的程度上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的衰减。同样,居民的能源消费习惯对于城市长期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而当前的城市治理机制在引导居民正确消费方面功能不健全。39%的城市化率表明中国刚刚进入城市的快速发展期,还将经历一个城镇人口急速膨胀的发展阶段。在消费方式上,是遵循大型住房、大排量汽车的模式,还是提倡节约型的消费模式,中长期而言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2007年5月为止,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300万辆,上海也早已突破了200万辆的大关。汽油的消耗和尾气排放都直线上升,而汽车使用的主动权直接掌控在城市居民手中。因此,城市政府必须设计有利于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居民生活消费模式,并从制度上进行保障。杭州市采用的免费租用公共自行车以及“一元钱”购买节能灯泡的政策就是对居民消费模式进行低碳引导的尝试。

1.2建设低碳城市为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城市越来越暴露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带来的威胁中,传统的发展模式并不能提高城市的抗灾害性。当前的城市发展呼唤新的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低碳城市不仅为

城市发展的瓶颈提供解决方案,而且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2.1低碳城市成为新型城市发展和规划理论的有力支持和有益尝试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新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理论指导力量逐渐衰弱,发展型国家理论随着东南亚经济危机受到重创,这些都造成了当代城市发展理论的空窗。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关注整体的城市要素,而不是碎化的个人要素;需要强调政府与企业、个人的协同作用,而不是单一一方的努力;需要尊重城市发展的基础和特质,而不是在不同的城市硬性推行同样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外城市探索性地开展了低碳城市的有益实践,低碳城市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讨带来的是城市发展观上的变革,是城市治理和管理制度上的变革。

从世界低碳发展的历程看,国家层面的宏观计划多于微观层面的实施原则,而针对某个地区的具体行动计划多于可以推广的制度理念。因此,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和探索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低碳发展将有深远的含义。我国大多数城市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类别繁多,特点各异:有的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有的以制造加工为主,有的城市主打生态牌,有的城市注重现代化建设,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的定位迥异,进行低碳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也各不相同;而我国城市地理位置不同,文化风俗差异很大,如何针对地方特点进行低碳建设,这些宝贵的实践和理论归纳都将为世界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知识。

1.2.2低碳城市的建设为部分城市提供了发展上的后发优势

在中国,城市间的竞争是国家发展、地方进步的巨大动力。各个城市政府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投资,拉动城市经济生产和社会消费进行不懈的努力。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2007年公布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均作为重要的竞争力指标,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指示。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也将可持续发展做为确保城市与周边地区居民福利的重要因子计人到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中,体现城市实力和发展潜力。具体指标包括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速度,生态环境退化率,以及资源利用效率。

低碳城市的发展为多数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很多城市政府认识到:不进行低碳发展是没有前途的,最终是要受到限制和惩罚的。及早面对减排压力,及早调整城市治理模式,可以让依赖传统工业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通过产业机构的调整、环保监控的执行、城市居民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自身在全国各个城市,甚至是世界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凸现城市特点,提升经济盈余,增加城市吸引力。

1.2.3低碳产业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都依靠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产业以及相关的环保产业不仅提供了这样的产业选择,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地区性就业机会。以保定市为例,2007年,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的骨干企业达到160余家,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42.9%,占地区GDP的13.3%;实现利税17亿元,同比增长65%;出口创汇完成4.3亿美元,同比增长95.5%,完成年度计划的190%。保定市还在筹建自己的静脉产业园――建设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在城市所属范围内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面构建并实施“收集一转运一集中处置”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2 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尝试

中国政府是第一个将节能减排列为国家发展重要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九五”计划明确表明国家将节能率确定为每年5%,并削减主要的污染物排放量。结合中央政府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科学发展观,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一级政府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积极有益的实践: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创立环保产业、构建生态城市规划、发展可持续交通、绿色建筑、推动节能高效的低碳生活方式等等,都在不同的城市里得到推广。事实上,国内的很多城市,也纷纷从低碳建设的角度调整城市发展方向,见表1。

以保定市为例,该市充分认识到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机会,而是要“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符合我市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并在国家的“十一减排计划之上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到201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5%以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控制在3.5吨以内;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

国际组织也已经开始行动,通过不同的项目在我国推行低碳城市。2007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WWF)在我国选择了保定和上海作为低碳城市的试点,分别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和建筑节能的角度尝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WWF同时在北京开展了相关政策的研究与普及,从一个侧面说明政府的力量和政策的引导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气候组织(Climate Group)指出,在未来的3至5年内要在我国推进15个低碳城市的建设。该组织特别强调: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外,项目主要选择在二、三级城市中探索低碳的发展模式,以二氧化碳减排做为城市发展新的契机,通过提升生产力、创造就业、改变消费模式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范围内的金融海啸。

3 低碳城市概念的辨析

与国内外蓬勃发展的低碳城市实践相比,低碳城市的概念依然处于初期讨论中。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8 Low Carbon Economy)”的报告,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007年,日本环境部了“低碳社会”规划草案,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的三个原则,即:在所有部门减少碳排放;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与大自然和谐生存,保持和维护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的本质追求。

我国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低碳城市进行了描述。付允、汪云林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

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胡鞍钢认为,在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低碳城市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

综合以上的论点和当前低碳城市的实践,我们对低碳城市的界定如下:低碳城市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这个定义虽然简单,但是明确了低碳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首先,低碳城市发展决不是牺牲发展换取环境的模式,而是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综合考虑发展的方式和可能性的一种发展模式;其次,低碳城市的建设最终要依赖于城市治理者和居民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才能发生。特别是从低碳城市治理的角度而言,当前理论和地方实践都在不断尝试,试图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出新的,适应经济和环境需要的治理模式。

4 低碳城市治理模式和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低碳城市发展需要建设相应的治理模式和配套制度。基本原则可以用图1说明。其中包含三个参与主体:政府、市场和公民。政府治理的最新发展摒弃了政府作为解决公共问题的单一主体的认识,转而强调政府、市场和公民之间形成的三角型的关系,即政府需要依靠市场机制以及公民社会的合作来共同解决公共问题。这样的治理架构可以动员更多的资源,争取更多的支持。新的三方合作治理架构适用于低碳城市的治理模式。三方共同为低碳城市目标而努力,这种努力既来自于各方主体本身的功能调整,也来自于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整。

4.1低碳城市是政府,公民、市场共同协作的新的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既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也不同于政府高度掌控的环境治理模式,而是一种政府同市场,同公众三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首先,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起到领导、指导、引导的作用。在考虑城市现状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制定低碳发展的目标,从而展开相应的城市规划,并同本地的企业和公众合作,同上级政府、其它城市合作,甚至同国外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多方合作,顺利执行并监管低碳城市的建设。其次,低碳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形成和良好运行。低碳产业和与其相关的环保产业形成了低碳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将现有的市场体系引导到低碳方向,完成产业节能技术的升级、减排能力的提升,形成低碳技术开发的大环境,并积极开发低碳产品,积极引导低碳的消费,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中嵌入低碳因素,是建立低碳城市不可或缺的方面。第三,低碳城市的核心和可持续的动力是拥有低碳理念的城市居民。进行低碳消费引导、低碳理念教育和低碳生活宣传是提升公民低碳意识的基本手段,也是未来建立低碳决策的全民参与、以及设立低碳的全民监测体系的基础。

三方之间的互动也是低碳城市建设治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府,有责任与义务规划低碳相关的产业结构,不仅为提倡发展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还要为企业创造相关的低碳融资环境;对于公民而言,政府的教育和宣传是他们了解低碳概念的主要渠道,宣传力度和内容直接影响到当代和后一代的公民在低碳城市建设上的兴趣与动力。而在企业和公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低碳市场需求与产品导向,是低碳城市治理模式依托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

4.2低碳治理的制度设计是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

低碳城市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新的规划、实施和监管制度的确立过程。同新自由主义思潮与后现代主义不同,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注重政府的综合主导力量。政府的主导力量主要体现在低碳治理的制度设计方面。

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例可以看出良好的制度设计的重要性。为了解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义务与责任的纠纷,《京都议定书》设定了CDM这个灵活的协议履行机制。CDM允许附件1国家与非附件1国家合作进行二氧化碳减排项目,并取得双赢的效果:附件1国家可以将项目的减排计算到他们承诺的减排数量中,而非附件1国家则可以从附件l国家中获得部分项目资金和先进技术。CDM“资金+技术”换取“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机制试图解决科学研究的市场失灵问题和全球减排的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低碳发展中的良好制度创新。截至2008年10月24日,全球共有近4200个CDM项目处于项目开发和实施的不同阶段。这些项目如能顺利注册、实施成功,则预计到2012年将累计产生29亿t的核证减排量(CERs),将有超过2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已签发的CERs中,中国的签发量为0.75亿t二氧化碳当量,可为国家直接带来超过5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资金。

4.3低碳城市的发展强调历史传承性

高速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在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政策考量。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实践表明,他们将交通问题以及住宅能耗问题作为低碳城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能耗降低等应当是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