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05 16:28: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培养教育内容

篇1

1、主要内容: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2、方式:热心观察,留意表现。实施“养成教育”,首重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地方实际,针对学生日常的表现。多鼓励孩子,从而增长自信心。

3、培养教育要注意的问题:养成好的习惯,包括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在习惯养成教育中,要注意:对孩子所提的要求,要好操作好达成、要求小一点、具体一点。习惯养成,应遵从孩子身心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89-02

在新课标里,北京师范大学郁波教授是这样给科学素养定义的,科学素养有三个层面的解释:一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基础科学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三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生活方式[1]。儿童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并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课,优化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存在的矛盾

在近几年的小学科学教育中,笔者发现:部分单元的教学内容逻辑性、连贯性不强。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否则学生的错误认知会导致思维过程混乱,教学难以正常进行,儿童的科学素养得不到提升。比如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材五年级的《科学》下册中,第一单元是《沉和浮》的研究性学习。纵观整个单元,沉浮的影响因素较多,按照教材的编排,第一课学生观察了不同材料的物体沉浮后,虽然有了初步感知但是却不研究“不同材料”的物体,反而很突兀地去研究“同一种材料”的物体,紧接着第二课又返回去研究“不同材料”的物体,思维跳跃大且逻辑混乱,很难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另外,教材研究“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时,仅仅是概括出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却没有指明轻重和体积同时按比例变化,其实是密度不变,所以沉浮不变;“不同材料”的物体轻重和体积不成比例变化时,物体的密度变化,沉浮状态也会改变。大部分学生学习完《沉与浮》后都会迷糊,物体的沉浮如何去研究?与轻重、体积到底是有关系还是没关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矛盾。教材所呈现的内容缺乏一定的顺序性、逻辑性,致使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果较低,儿童科学素养内化较慢。这提醒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科学课中教学内容的优化,从探究认知的科学逻辑性出发,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重组,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精细加工”。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改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广大教师转变教材观,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2]。小学科学教师重构教材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形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同样以《沉和浮》单元教学为例,教材的部分内容可以进行以下调整:

单元导入: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可以从物体及物体所处的环境—液体两个大的方面来研究。整个单元划分为五课时完成,前面四课时研究物体本身与物体沉浮的关系,第五课时研究物体所处的环境—液体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第一课时:观察各种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引发浮力影响因素的探讨——轻重、体积大小、材料等。首先研究不同材料,轻重和体积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将不同材料,沉浮与物体轻重的关系进行实验设计,控制其他因素,把一组大小相同的萝卜、橡皮、泡沫、木块等切成立方体按1~4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不同材料,沉浮与物体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控制其他因素,把一组轻重相同的萝卜、橡皮、泡沫、木块切成立方体,按1~4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

过渡:研究了不同材料,再研究同种材料,轻重和体积同时变化、轻重固定但改变体积、体积固定但改变轻重这三种情境的研究。

第二课时:同一材料,轻重和体积同时变化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设计,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呢?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浮的吗?如果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会怎样?

过渡:同种材料及重量,铁块在水中会沉,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第三课时:同一材料,轻重固定,改变体积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设计,把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想办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让它浮起来,观察它浮起来的特点。观察完后,引入排开的水量的实验。

过渡:潜水艇形状不变化,排水量也不变化,如何控制在水里的沉浮?

第四课时:同一材料,体积固定,改变轻重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设计,找一个空瓶子,盖上盖子,让它浮在水面上。往空瓶子里一次次地加水,研究加多少水,小瓶子就能沉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过渡:一则有关死海的报道。

第五课时: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实验设计,把鸡蛋(或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对儿童科学素养的促进

教学内容优化是通过优化重组等方法,使教学内容进一步逻辑化、结构化、实效化,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优质的教学效果[3]。教学内容优化是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理有效的本课程学科知识结构。优化后的教学内容更具有线索性和逻辑性,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中学教改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上,健全的人格教育成了中学教育大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强调对学生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开始注重其人格的全面、协调发展。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已经将健全人格培养作为中学生基本的教育政策。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在过去很注重对人精神层面的教育,比如“忠、孝”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巨大发展,以及所带给人的巨大物质财富,整个社会氛围变得相对浮躁,在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方面表现也是如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健全人格教育的缺失,很多高智力群体却表现出低智商的行为。基于此,对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也应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和人格层次。

2.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看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追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知识通常被当作人才的评判标准,但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所谓的人才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作为保障。只有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可以为整个国家、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群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肩负着祖国繁荣和民族富强的伟大使命,同时,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健全人格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从个体的发展要求看

康德说,教育的立足点就是不断追求人格的完善,也指出,教育的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健全人格教育会对以后个体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人格做保证,知识、技能可以在后期的学习中进行不断的强化,可是人格教育的缺失却难以弥补。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中学阶段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毋庸置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个体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成为中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社会、学校对此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适应个体的发展要求。

二、 中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人格的培养应该在尊重、了解基础上进行,同时应该以中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为依据。中学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心态结构不够成熟,在面对很多问题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正确的行为模式是这个阶段人格教育的重要的内容[2]。因此,中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意识反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的特有属性,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言,就是通过合适的方式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进行优化,让其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自尊、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人格品质[3]。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自我意识主要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的统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存在进行觉察和了解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过去经验的影响,比如过去的成功让自我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失败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其次,还有他人对自我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同学对自我的评价影响着自我评价;还有自我及他人对自身的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认知。所以,中学生正确、积极自我认知的形成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自我认同感是指对自身各个方面的正确认同,同样,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感,既不能认同感过高,骄傲自大;也不能认同感过低,妄自菲薄。自我效能感是对自身行为活动的信念和判断,主要同自身的经验相联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活动任务,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达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的调节等。自我控制在自尊、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人格特质形成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学生而言,要想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在自我控制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强化。在教育上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强中学生的行为自觉性和意志力。

2.心态结构的成熟

健全的人格特征应该具有合理的需要动机、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等。需要主要有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两类,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情绪是个体对反映内容的一种态度,需要是其产生的基础。而意志是个体为达成目的,自觉组织行为,进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在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这三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个体发展的规律看,中学生的很多需要动机是正常的,不过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在满足需要的方式上存在很多不足。对需要动机方面,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自身的需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规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学校的教育中,老师也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行为规范进行学习,不能脱离既定的学习路线,学生的活动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学生正常的需要动机,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情绪、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要,它的产生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正常的,对中学生也是如此,但是情绪、情感的表达需要正确的方式。在中国的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人际交往以情感为纽带,宣扬忠、孝;另一方面又压抑情感的正常宣泄。在中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情感的表达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让学生学会正常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是尤为重要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培养正确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是适应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在成长中,任何困难、挫折、磨难都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这些问题,进而使自身获得成长。中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后期的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帮助中学生对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承担必要的责任,不能回避。通过合理的干预、告诫,激发其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3.多元价值观念的培育

健全人格的结构包括系统的思维方式、合理的价值观念、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等。个体表现出认知的差异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获取事物本质的重要方式。价值观念在个体的人格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社会角色意识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态度,应该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角色意识等方面进行思考。

社会文化向着多元化发展,同样,在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多元化、统一的思维方式,即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是由不同部分通过相互作用组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对中学生尽快掌握独立思考问题、正确思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学生而言,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经常用极端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价值观与个体的行为相互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同时,个体的行为决定着其价值观。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学生理应具有合理的价值观念。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对中学生的成长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在为社会、他人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学生正处在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通过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是促进其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角色认知是个体对于各种社会角色行为模式的识别,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对于中学生而言,其社会活动主要是在学校和家庭,其社会角色更多是学生、子女的身份。良好的社会角色认知就是要让学生对自身角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实现家庭角色、学校角色、公民角色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

4.合理行为模式的养成

健全人格的表现形式就是外在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个体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健全的人格系统不仅要有内在的精神特质,还需要将其外显化。在中学生人格培养方面不能忽视对其外在行为模式的培养,很多不合理行为的发生都是由错误的行为模式导致的。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对中学生后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个体的心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内在心理与外部行为并不是相对应的,对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培养身心统一的人格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心理与外部行为的脱节在中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就是给予学生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原因造成的。中学生内心渴望独立,行为上却要依赖他人,这种不统一、矛盾给其健康人格发展造成了很大困扰。

三、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途径

1.培养目标要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实际

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健全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人格培养并不是简单将自身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在培养过程中要同中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改变,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同十年前中学生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心理特征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在对中学生人格的培养上,应该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成长背景、气质类型,所需要的培养方式也是不同的。人格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者的追求,预示着人格培养的结果。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不是所有学生的人格特质都相同,这一点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

2.完善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内容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可以从培养民族精神、践履社会公德、勤俭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中学生正处在人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发展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心理意识,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判断,但是由于自身的身体、心理等不够成熟,需要依赖于外部环境,表现出一种矛盾性。

在人格教育的培养上,应该让学生正视这种矛盾,承认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方法上,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校教育的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观看爱国电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假期兼职活动培养勤俭意识等。同时,良好行为的产生必须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做保证,可以采用适度的量化的方式进行考评。

3.重视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健康的程度决定的,健全人格的前提需要健康的心理做保证。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出人性、叛逆等特征,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发展不足,创新意识薄弱等。因此,在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进而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表现出片面性,比如对自身的能力与表现过分重视,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等。教师在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上应该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同时教会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当个体有了健康的自我意识与目标时,其发展便有了方向与动力,健全的人格特征也自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4.优化人格发展外部环境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作用,人格的发展是由外部环境与心理成长共同作用的。相对于中学生而言,首先接触的是学校、家庭,其次是对学校、家庭产生的因素,第三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三方面从内到外共同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中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越好,自身人格特质更容易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相反,外界环境不好,会对健全人格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从大的环境而言,要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中学生更多的了解到社会的积极一面;从学校环境而言,要不断完善校园环境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将所学知识、技能视作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镇硕莉.论私立学校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何春霞.班主任工作与社会文化的协调与整合.教学与管理,2011(3).

[3] J.M.伯格.人格心理学(第六版).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Chang L,McBride-Chang C,Stewart S M,Au E. Life satisfaction,self-concept,and family relation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3,27,182- 190.

[6] 钟明华,罗明星.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指导.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许多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在高中女生体育课程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呢?在体育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今天,我想有必要让学生参与到教材内容的选择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贾汪区贾汪中学2009级、2010级、2011级高中女生共470人,其中2009级女生194人、2010级女生169人、2011级女生107人。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实验方法设计如下:每届高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作为对照期,在对照期内,按照教学大纲各项教材内容的课时分配表所确定的比例制订学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待第一学期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对体育课的想法。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实验,首先由全体女生针对大纲确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除此之外,每位学生还可以选择学校条件允许一两项体育活动内容,然后统计学生选择的内容,而体育课程教材安排以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把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的教学内容比重减少,再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再作适当调整。与此同时在体育课教法上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练习形式、评价考核方法等,在每学期四五项考试内容中,允许学生删去其中一两项自己基础差且又不喜欢的项目,选择自己有一定基础和特长又喜欢的项目作为考核内容,这样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与她们的兴趣相合,考试的项目自己有一定的基础,从而减少对考试恐惧感,对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增。经实验以后再对实验班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实验教学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和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逐步建立符合高中女生生理、心理特点的体育教材体系。

二、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三学年的教学实验,对每一研究对象再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到的有效问卷460份进行归类统计。

从统计数据中可看出,实验前按照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喜欢上体育课的女生仅占34.7%,一般的为44.9%,不喜欢的占20.2%;而经过选择教学内容的实验后,喜欢上体育课的女生占60.0%,一般的为34.7%,不喜欢的减少到5.3%。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实验,喜欢上体育课的女生比重提高25.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对照期。

针对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一现象,深究其原因,认为教材内容太枯燥的有184人,占39.1%,认为组织形式太单一的有120人,占25.5%,认为自己基础不好,学不好的有155人,占33.0%,其他的有11人占2.34%。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内容枯燥、组织形式单一成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

经过教学实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教材内容丰富有趣的共有231人,占49.1%课堂气氛活跃的有154人占32.8%,能健身的有53人占11.3%,其他原因的共有32人,占6.8%,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在高中女生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让学生主动参与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健身与运动的乐趣,提高运动水平。

实践表明,学校的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受授课时数、班级人数、教学条件和地理、气候、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运动项目都放到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根据高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体育课才能成为高中女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经调查最喜欢的学科首选体育课的有197人,占41.9%,列第一位。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中女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中,选择羽毛球的有383人,占81.5%,列第一位,选择游戏的有191人,占61.9%,列第二位:选择篮球有222人,占47.2%,列第三位,依次还有排球174人,占37.0%,乒乓球138人,占29.4%。武术131人,占27.9%。其中球类运动占三四项。在体育课中,教师传授球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简单的小战术,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不仅可在体育课堂中快乐地练习,还可以在课外开展比赛,愉悦学生的身心。而学生喜欢游戏教学,除了与学生心中不泯的童心有关,还因为游戏教学营造了一个充满欢乐、充满生机的课堂气氛,而这样的课堂气氛正是学生所喜欢的。最不喜欢的教学内容中,列首位的是耐久跑,共有371人占78.9%,接下来的是跳高、跳远,有147人,占31.3%,支撑跳跃144人,占30.6%,双杠136人,占28.9%,单杠128人,占27.2%。以上教学内容之所以成为高中女生最不喜欢的是由于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乏味及运动量较大,因而高中女生对它们有恐惧和畏难情绪,从而产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心理。但以上教材的健身价值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排斥教材本身,而应把这些教材有机地穿插于其他教材中,一方面改变教学练习方法,多以游戏形式出现,同时降低动作的难度等,另一方面正面引导学生,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从让学生适当选择教材内容可以得出,如果在体育课教学中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主动,“健康第一”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认为,适合学生的力所能及的运动将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课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加深对现代健康的理解,积极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终身体育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广大女生的个性和生理、心理特点及兴趣和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激起高中女生的体育热情,使她们主动地去看、听、练。所以,体育课教学内容应符合大多数高中女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她们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轻松活泼的体育课堂学习气氛,使她们乐学、会学和要学。

(3)高中女生处在青春发育后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学习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独立性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趋于集中、稳定,教学内容安排要增大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个性发展需求。

(4)高中女生最喜欢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游戏为主的锻炼课、以竞赛为主的球类活动课和以自主练习为主的练习课。

2.建议

(1)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探索教学改革路子,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条件,让高中女生充分参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建立更符合高中女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材内容体系。

(2)要树立以“健康第一”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