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05 16:28: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培养教育内容

篇1

1、主要内容: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2、方式:热心观察,留意表现。实施“养成教育”,首重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地方实际,针对学生日常的表现。多鼓励孩子,从而增长自信心。

3、培养教育要注意的问题:养成好的习惯,包括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在习惯养成教育中,要注意:对孩子所提的要求,要好操作好达成、要求小一点、具体一点。习惯养成,应遵从孩子身心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89-02

在新课标里,北京师范大学郁波教授是这样给科学素养定义的,科学素养有三个层面的解释:一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基础科学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三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生活方式[1]。儿童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并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课,优化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存在的矛盾

在近几年的小学科学教育中,笔者发现:部分单元的教学内容逻辑性、连贯性不强。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否则学生的错误认知会导致思维过程混乱,教学难以正常进行,儿童的科学素养得不到提升。比如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材五年级的《科学》下册中,第一单元是《沉和浮》的研究性学习。纵观整个单元,沉浮的影响因素较多,按照教材的编排,第一课学生观察了不同材料的物体沉浮后,虽然有了初步感知但是却不研究“不同材料”的物体,反而很突兀地去研究“同一种材料”的物体,紧接着第二课又返回去研究“不同材料”的物体,思维跳跃大且逻辑混乱,很难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另外,教材研究“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时,仅仅是概括出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却没有指明轻重和体积同时按比例变化,其实是密度不变,所以沉浮不变;“不同材料”的物体轻重和体积不成比例变化时,物体的密度变化,沉浮状态也会改变。大部分学生学习完《沉与浮》后都会迷糊,物体的沉浮如何去研究?与轻重、体积到底是有关系还是没关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矛盾。教材所呈现的内容缺乏一定的顺序性、逻辑性,致使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果较低,儿童科学素养内化较慢。这提醒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科学课中教学内容的优化,从探究认知的科学逻辑性出发,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重组,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精细加工”。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改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广大教师转变教材观,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2]。小学科学教师重构教材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形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同样以《沉和浮》单元教学为例,教材的部分内容可以进行以下调整:

单元导入: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可以从物体及物体所处的环境—液体两个大的方面来研究。整个单元划分为五课时完成,前面四课时研究物体本身与物体沉浮的关系,第五课时研究物体所处的环境—液体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第一课时:观察各种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引发浮力影响因素的探讨——轻重、体积大小、材料等。首先研究不同材料,轻重和体积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将不同材料,沉浮与物体轻重的关系进行实验设计,控制其他因素,把一组大小相同的萝卜、橡皮、泡沫、木块等切成立方体按1~4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不同材料,沉浮与物体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控制其他因素,把一组轻重相同的萝卜、橡皮、泡沫、木块切成立方体,按1~4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

过渡:研究了不同材料,再研究同种材料,轻重和体积同时变化、轻重固定但改变体积、体积固定但改变轻重这三种情境的研究。

第二课时:同一材料,轻重和体积同时变化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设计,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呢?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浮的吗?如果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会怎样?

过渡:同种材料及重量,铁块在水中会沉,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第三课时:同一材料,轻重固定,改变体积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设计,把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想办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让它浮起来,观察它浮起来的特点。观察完后,引入排开的水量的实验。

过渡:潜水艇形状不变化,排水量也不变化,如何控制在水里的沉浮?

第四课时:同一材料,体积固定,改变轻重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设计,找一个空瓶子,盖上盖子,让它浮在水面上。往空瓶子里一次次地加水,研究加多少水,小瓶子就能沉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过渡:一则有关死海的报道。

第五课时: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实验设计,把鸡蛋(或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对儿童科学素养的促进

教学内容优化是通过优化重组等方法,使教学内容进一步逻辑化、结构化、实效化,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优质的教学效果[3]。教学内容优化是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理有效的本课程学科知识结构。优化后的教学内容更具有线索性和逻辑性,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中学教改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上,健全的人格教育成了中学教育大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强调对学生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开始注重其人格的全面、协调发展。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已经将健全人格培养作为中学生基本的教育政策。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在过去很注重对人精神层面的教育,比如“忠、孝”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巨大发展,以及所带给人的巨大物质财富,整个社会氛围变得相对浮躁,在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方面表现也是如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健全人格教育的缺失,很多高智力群体却表现出低智商的行为。基于此,对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也应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和人格层次。

2.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看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追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知识通常被当作人才的评判标准,但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所谓的人才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作为保障。只有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可以为整个国家、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群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肩负着祖国繁荣和民族富强的伟大使命,同时,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健全人格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从个体的发展要求看

康德说,教育的立足点就是不断追求人格的完善,也指出,教育的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健全人格教育会对以后个体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人格做保证,知识、技能可以在后期的学习中进行不断的强化,可是人格教育的缺失却难以弥补。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中学阶段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毋庸置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个体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成为中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社会、学校对此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适应个体的发展要求。

二、 中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人格的培养应该在尊重、了解基础上进行,同时应该以中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为依据。中学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心态结构不够成熟,在面对很多问题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正确的行为模式是这个阶段人格教育的重要的内容[2]。因此,中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意识反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的特有属性,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言,就是通过合适的方式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进行优化,让其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自尊、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人格品质[3]。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自我意识主要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的统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存在进行觉察和了解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过去经验的影响,比如过去的成功让自我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失败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其次,还有他人对自我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同学对自我的评价影响着自我评价;还有自我及他人对自身的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认知。所以,中学生正确、积极自我认知的形成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自我认同感是指对自身各个方面的正确认同,同样,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感,既不能认同感过高,骄傲自大;也不能认同感过低,妄自菲薄。自我效能感是对自身行为活动的信念和判断,主要同自身的经验相联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活动任务,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达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的调节等。自我控制在自尊、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人格特质形成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学生而言,要想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在自我控制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强化。在教育上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强中学生的行为自觉性和意志力。

2.心态结构的成熟

健全的人格特征应该具有合理的需要动机、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等。需要主要有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两类,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情绪是个体对反映内容的一种态度,需要是其产生的基础。而意志是个体为达成目的,自觉组织行为,进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在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这三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个体发展的规律看,中学生的很多需要动机是正常的,不过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在满足需要的方式上存在很多不足。对需要动机方面,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自身的需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规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学校的教育中,老师也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行为规范进行学习,不能脱离既定的学习路线,学生的活动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学生正常的需要动机,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情绪、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要,它的产生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正常的,对中学生也是如此,但是情绪、情感的表达需要正确的方式。在中国的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人际交往以情感为纽带,宣扬忠、孝;另一方面又压抑情感的正常宣泄。在中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情感的表达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让学生学会正常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是尤为重要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培养正确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是适应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在成长中,任何困难、挫折、磨难都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这些问题,进而使自身获得成长。中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后期的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帮助中学生对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承担必要的责任,不能回避。通过合理的干预、告诫,激发其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3.多元价值观念的培育

健全人格的结构包括系统的思维方式、合理的价值观念、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等。个体表现出认知的差异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获取事物本质的重要方式。价值观念在个体的人格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社会角色意识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态度,应该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角色意识等方面进行思考。

社会文化向着多元化发展,同样,在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多元化、统一的思维方式,即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是由不同部分通过相互作用组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对中学生尽快掌握独立思考问题、正确思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学生而言,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经常用极端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价值观与个体的行为相互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同时,个体的行为决定着其价值观。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学生理应具有合理的价值观念。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对中学生的成长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在为社会、他人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学生正处在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通过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是促进其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角色认知是个体对于各种社会角色行为模式的识别,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对于中学生而言,其社会活动主要是在学校和家庭,其社会角色更多是学生、子女的身份。良好的社会角色认知就是要让学生对自身角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实现家庭角色、学校角色、公民角色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

4.合理行为模式的养成

健全人格的表现形式就是外在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个体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健全的人格系统不仅要有内在的精神特质,还需要将其外显化。在中学生人格培养方面不能忽视对其外在行为模式的培养,很多不合理行为的发生都是由错误的行为模式导致的。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对中学生后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个体的心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内在心理与外部行为并不是相对应的,对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培养身心统一的人格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心理与外部行为的脱节在中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就是给予学生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原因造成的。中学生内心渴望独立,行为上却要依赖他人,这种不统一、矛盾给其健康人格发展造成了很大困扰。

三、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途径

1.培养目标要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实际

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健全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人格培养并不是简单将自身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在培养过程中要同中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改变,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同十年前中学生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心理特征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在对中学生人格的培养上,应该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成长背景、气质类型,所需要的培养方式也是不同的。人格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者的追求,预示着人格培养的结果。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不是所有学生的人格特质都相同,这一点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

2.完善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内容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可以从培养民族精神、践履社会公德、勤俭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中学生正处在人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发展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心理意识,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判断,但是由于自身的身体、心理等不够成熟,需要依赖于外部环境,表现出一种矛盾性。

在人格教育的培养上,应该让学生正视这种矛盾,承认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方法上,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校教育的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观看爱国电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假期兼职活动培养勤俭意识等。同时,良好行为的产生必须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做保证,可以采用适度的量化的方式进行考评。

3.重视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健康的程度决定的,健全人格的前提需要健康的心理做保证。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出人性、叛逆等特征,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发展不足,创新意识薄弱等。因此,在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进而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表现出片面性,比如对自身的能力与表现过分重视,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等。教师在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上应该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同时教会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当个体有了健康的自我意识与目标时,其发展便有了方向与动力,健全的人格特征也自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4.优化人格发展外部环境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作用,人格的发展是由外部环境与心理成长共同作用的。相对于中学生而言,首先接触的是学校、家庭,其次是对学校、家庭产生的因素,第三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三方面从内到外共同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中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越好,自身人格特质更容易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相反,外界环境不好,会对健全人格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从大的环境而言,要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中学生更多的了解到社会的积极一面;从学校环境而言,要不断完善校园环境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将所学知识、技能视作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镇硕莉.论私立学校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何春霞.班主任工作与社会文化的协调与整合.教学与管理,2011(3).

[3] J.M.伯格.人格心理学(第六版).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Chang L,McBride-Chang C,Stewart S M,Au E. Life satisfaction,self-concept,and family relation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3,27,182- 190.

[6] 钟明华,罗明星.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指导.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许多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在高中女生体育课程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呢?在体育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今天,我想有必要让学生参与到教材内容的选择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贾汪区贾汪中学2009级、2010级、2011级高中女生共470人,其中2009级女生194人、2010级女生169人、2011级女生107人。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实验方法设计如下:每届高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作为对照期,在对照期内,按照教学大纲各项教材内容的课时分配表所确定的比例制订学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待第一学期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对体育课的想法。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实验,首先由全体女生针对大纲确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除此之外,每位学生还可以选择学校条件允许一两项体育活动内容,然后统计学生选择的内容,而体育课程教材安排以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把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的教学内容比重减少,再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再作适当调整。与此同时在体育课教法上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练习形式、评价考核方法等,在每学期四五项考试内容中,允许学生删去其中一两项自己基础差且又不喜欢的项目,选择自己有一定基础和特长又喜欢的项目作为考核内容,这样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与她们的兴趣相合,考试的项目自己有一定的基础,从而减少对考试恐惧感,对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增。经实验以后再对实验班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实验教学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和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逐步建立符合高中女生生理、心理特点的体育教材体系。

二、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三学年的教学实验,对每一研究对象再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到的有效问卷460份进行归类统计。

从统计数据中可看出,实验前按照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喜欢上体育课的女生仅占34.7%,一般的为44.9%,不喜欢的占20.2%;而经过选择教学内容的实验后,喜欢上体育课的女生占60.0%,一般的为34.7%,不喜欢的减少到5.3%。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实验,喜欢上体育课的女生比重提高25.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对照期。

针对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一现象,深究其原因,认为教材内容太枯燥的有184人,占39.1%,认为组织形式太单一的有120人,占25.5%,认为自己基础不好,学不好的有155人,占33.0%,其他的有11人占2.34%。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内容枯燥、组织形式单一成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

经过教学实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教材内容丰富有趣的共有231人,占49.1%课堂气氛活跃的有154人占32.8%,能健身的有53人占11.3%,其他原因的共有32人,占6.8%,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在高中女生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让学生主动参与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健身与运动的乐趣,提高运动水平。

实践表明,学校的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受授课时数、班级人数、教学条件和地理、气候、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运动项目都放到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根据高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体育课才能成为高中女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经调查最喜欢的学科首选体育课的有197人,占41.9%,列第一位。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中女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中,选择羽毛球的有383人,占81.5%,列第一位,选择游戏的有191人,占61.9%,列第二位:选择篮球有222人,占47.2%,列第三位,依次还有排球174人,占37.0%,乒乓球138人,占29.4%。武术131人,占27.9%。其中球类运动占三四项。在体育课中,教师传授球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简单的小战术,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不仅可在体育课堂中快乐地练习,还可以在课外开展比赛,愉悦学生的身心。而学生喜欢游戏教学,除了与学生心中不泯的童心有关,还因为游戏教学营造了一个充满欢乐、充满生机的课堂气氛,而这样的课堂气氛正是学生所喜欢的。最不喜欢的教学内容中,列首位的是耐久跑,共有371人占78.9%,接下来的是跳高、跳远,有147人,占31.3%,支撑跳跃144人,占30.6%,双杠136人,占28.9%,单杠128人,占27.2%。以上教学内容之所以成为高中女生最不喜欢的是由于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乏味及运动量较大,因而高中女生对它们有恐惧和畏难情绪,从而产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心理。但以上教材的健身价值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排斥教材本身,而应把这些教材有机地穿插于其他教材中,一方面改变教学练习方法,多以游戏形式出现,同时降低动作的难度等,另一方面正面引导学生,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从让学生适当选择教材内容可以得出,如果在体育课教学中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主动,“健康第一”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认为,适合学生的力所能及的运动将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课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加深对现代健康的理解,积极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终身体育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广大女生的个性和生理、心理特点及兴趣和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激起高中女生的体育热情,使她们主动地去看、听、练。所以,体育课教学内容应符合大多数高中女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她们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轻松活泼的体育课堂学习气氛,使她们乐学、会学和要学。

(3)高中女生处在青春发育后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学习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独立性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趋于集中、稳定,教学内容安排要增大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个性发展需求。

(4)高中女生最喜欢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游戏为主的锻炼课、以竞赛为主的球类活动课和以自主练习为主的练习课。

2.建议

(1)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探索教学改革路子,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条件,让高中女生充分参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建立更符合高中女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材内容体系。

(2)要树立以“健康第一”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篇5

根据阅读过程的基本规律,“披文得意”只是阅读的前半路程,“运思及物”才是阅读的更加艰难的后半路程。检查我们的阅读教学,绝大多数仅仅把“阅读”理解为“披文得意”的“意化”过程,因而只在“感言辩体、人情得意”上下功夫,而对“运思及物”的“物化”过程相当忽视或轻视,表现在只重阅读“吸收”,不重阅读“表达”,只管阅读“认知”,不管阅读“应用”。这就是阅读效率不高的主要“病根”。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具有阅读的科学意识。

第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学”,即要给学生创造一种热衷阅读写作的“氛围”环境,让这种良好氛围去诱发他们,构成“氛围教育”,例如,读书比赛.诗歌朗颂、名言名句集锦比簧.学生投稿、发文章、编稿件、编排小报、成立阅读写作小组,自编优秀作文选,让他们在一个个阅读热潮的“氛围”中自我进取,产生自我学习欲望。

第三,要善于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思维训练与知识性训练相结合,作文教学要写实作文与想象作文相结合,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结合,片断作文与整体作文相结合。阅读水平是思维、认识、心理、语言、表达等的综合反映,课外阅读就是将课堂之外的语言揽括在人的大脑从而形成自已的个性语言。,例如,世界名箸古今中为的作品,现代当代的作品它比课堂阅读丰富得多,课外阅读是课外生活的折射,要善于引导学生丰富课外生活,扩大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新的思维意识,让他们在新的思维中去创造新的世界。

第四,教师在分析范文时,有意识地设疑点、悬念,有意制造语文阅读障碍,让学生在寻思解答中诱发阅读灵感,充满读书兴趣。例如《记一件小事》鲁迅写老太婆是被车夫的车把子“兜”住的,随后就是“头破血出”,试想作者为什么没有用“挂住”、“钩住”、“撞着”……为什么作者不用常用词语“头破血流”,而偏用“出”。“兜”是事件的起因,“出”字是事件的结果,这两字紧扣文章的“小事”,充分体现词语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又如:孔乙己的长衫是谁脱去了?设疑周瑜和诸葛亮在同一个单位怎么办?让学生在疑问中去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6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将如何唤醒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来促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地处江苏锡山小镇的锡山中学,90%的学生来自农村,98%的学生是农家子弟,可该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制订了课程总目标: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具有现代中国人意识。在该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毫不客气地拿走“自行车维修”“就业指导”,写上自己需要的“交际课”“心里辅导课”。调查显示,98%的学生按本意选择了自己开设的课程,满意率几乎达到100%,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者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并培养其独立的思想意识,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有独立的见解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展成为建设性和研究性的人。

二、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

伴随着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将如何教育学生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我认为,首先应当把学生从家长和教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自主地做一些事情,自发地组织活动,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遇到问题才能自创地解决,并从实践中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另外,教师应从包办学生的一切事务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大胆交往,让学生去应付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学生才有自己的思维,而我国目前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价值与态度无法应付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所受的教育成了“善意的欺骗”,使学生浪漫的理想破灭,不得不顺其自然,而无独创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是当代主体性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加以充分认识。

三、在教育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把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学生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够独立的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这就要求学生对自身进行道德教育,即“主体性道德教育”。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当主体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才会激发学生新的发现和新的行为,促使学生奋进,追求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这就要求主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并在生活中能自主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来促使人格健全、道德行为的完美。

今天,为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更应该张扬个性。孔子认为,任何人都应该有坚强的个性、坚贞的气节、昂扬的志气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他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肖川教授也说:“道德知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更具有强烈的主体性。”

篇7

在中世纪,印度就有了以“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为基础的师资培养方式。之后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影响,印度的教师培训系统又在借鉴吸收英国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成长发展起来。在国家独立之后,经过几十年发展,印度的教师教育课程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的教师教育开始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和丰富性,表现在全国对教师教育项目的重构和实施达成了共识。政府开始关注、重视教师教育的课程,并对它们进行适当调整,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师质量,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至此,印度的教师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联系更加紧密,将教师教育的发展过程各个环节承接得相对科学、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素质。

印度的职业教育受众对象主要集中在中等教育阶段。20世纪中叶,印度拉达克里希南委员会提出了开办一些中间学院的建议,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中等教育结束后顺利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在学习期间激发学生对某些职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技能掌握水平,并且在高中阶段应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来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样就促成了“多目的学校”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中期,职业技术教育在印度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继而引发一系列教育社会问题。政府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强制将一些实用性和操作性强、与社会生产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添加进学校的教学课程计划中。就这样,通过政府的控制手段,确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在普通中学的合法地位。

二、印度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框架

印度的高中教师教育,为了区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目标,实施因材施教,分为学术流教师教育与职业流教师教育,各自的课程设置也各有侧重,大不相同。其中职业流教师教育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职教师资,不仅要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教育技能,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对学生进行教授引导知识技能的师范能力。

职业流教师的培养侧重点是将工作技能和实用操作相结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经济价值,注重学生就业或自我创业。因此,印度的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某一行业的高深技能,还要投身于为该行业培养后继人才、取得职业成功的事业,进行职业科目的教学成为职业流教师教育课程安排中的重要内容。职业流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是:使教师能够理解并欣赏印度社会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及其相关的原理、目的和需求,使教师具有传授知识、发展必备能力的能力,使教师具备对某一行业或职业领域特定规则的理解,具备取得职业成功而必备的技能和价值观,具备培养学生追求更高生产技能和能力欲望的能力,具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其职业技能从某一行业向另一行业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自立、自信的精神,能够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和在岗培训。

从印度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的设置来看,印度的职业流教师明显区分于学术流教师,专业性明确且突出重心。在印度的技术师范里,通常设有长期和短期两种课程,让学生在长期课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在短期课程中参加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避免与实际社会生产脱节。此外,印度还设有一些师资培训机构,学制一般为一年,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相关师范技能。这些中心培训学院通常都会与附近的师范培训学校结成合作培养关系,在中心学习的教师可以去师范学校获得实习的机会。

三、印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内容对我们的启示

篇8

一、内容型教学法的含义

内容型教学法(contend-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指语言和内容融合的教学方法,在《语言教学的流派》一书中作者指出:内容型教学法的核心原则是:(1)当语言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目标时,二语习得会更加成功;(2)内容型教学法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需求。同时内容型教学法主张二语或者外语的学习要有真实的交际目的,也就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去获得其他领域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真实的交际目的,所学习的内容要生动有趣,同实际生活相关联,从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一特定的主题来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欠缺的原因

(1)词汇量的不足。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大纲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途径认知词汇达10000~12000个;且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的5000~6000个及其最常用的搭配。然而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平均词汇量在60000词左右,单从词汇量方面就很难相比。其中目标语中不乏包括诸多俚语,方言等,更增加了这种词汇理解的难度,单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在词汇调取方面也会出现困难,而口语交际又是反应能力的体现,因此记忆上的不牢固就会导致在词汇调取的时候很脱口而出。其次,英语专业是把英语的学习当成一门学科来作系统的研究,然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要与专业的技能相区分,在碰到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商务谈判、贸易、法律等又会出现很多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词汇,这无疑会增加更多的词汇量,导致口语交际的失败。(2)情感认知因素。学生口语能力的欠缺也有情感认知方面的因素,学生因为害怕他人嘲笑进而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久而久之就会转变成一种对口语表达的恐惧,一味的去规避自己与他人说话交流,这无疑会削弱学习兴趣从而无法树立自信心。其次除了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课堂模式的因素,由于班级人数多,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有的学生表现的优秀会获得更多的发言机会,而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表现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3)系统练习的缺乏。从教学标准上来说,教师更加注重卷面的成绩,考级率过级率等,重结构轻表达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因而在口语方面练习的力度也不是很强,口语训练的材料也是仅限于机械的死记硬背,比如从英语刚入门开始就学习-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一直到大学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会习惯性的套用这种问候模式,学习已经变得固化和僵硬,而口语应当是灵活多变的,只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口语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4)文化语境的缺乏。根据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大纲,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口语能力应达到:能就国内外重大问题与外宾进行流利而得体的交流。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由于过度侧重对语言系统知识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从而导致说话空洞,缺乏具体依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在语言中得以传承,因此语言的学习就离不开对一国文化的依托。但作为第二外语,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没法在目的语国家生活从而得到文化语境的熏陶,只能通过书本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做简单的学习。在口语会话中也会出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I lend her a few green backs这句话直译过来时我借给她绿色的背,然而在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下,green back指的是美钞,因为美钞背面是绿色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对文化语境知识的缺乏也会导致口语交流中出现障碍。

三、内容型教学法与口语教学的结合

(1)口语交际的内容要真实再现。传统的口语教学常常是模拟一段情境,通过机械的记忆来存储这些句型以便在提取的时候能够形成自动化反应。然而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这些固化的句型往往老套或者过于的书面化,由于缺乏具体的应用情境和练习,这些句子就变得模式化,如同我们在书本当中会出现这样的询问语:-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Yes,I’d like a cup of

black tea.然而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下,目的语国家的人则往往会这样表达:-A cup of tea?-Yes,black,please.由此可以看出真实的情景同书本模式是不尽相同的,教学的目的不是一味的只强调语法,更是要了解语言的真实应用情况。内容型教学法就提倡选材内容的真实性,选取的内容要真实可靠,然而当代的英语教学大多在母语国家而不是目的语国家中,那么如何才能保证选材的真实性呢?除了通过原版的英文报刊杂志的节选,文学作品的赏析,原版的英文电影,外教课等方式,可以让学生选取真实的情境会话通过录音和视频等方式在课堂上重现,因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语言系统,大家可以根据视频或音频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大量的真实语言情景的输入达到真实的口语会话能力。(2)语言能力与知识并重。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已经获得基本的英语功底,然而当我们运用英语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的时候,则会发现学生们言之无物,也就是相关知识领域中专业知识的匮乏。语言是我们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媒介,如果单纯把它视作一门专业来学习则缩小了它的范围,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应遵循其本质,也就是内容型教学法所提倡的语言能力与内容并重,通过语言来获取新的知识,促进内容和语言系统的融合从而达到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在专业英语口语课堂上,学生大多掌握了基本英语词汇,那就可以运用第二外语来教授和设计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和渗透,如历史、人文、地理等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涉猎,呈现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如:法律案件陈述、外贸谈判、热点新闻辩论等即贴近生活又能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练习,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3)口语课选材要贴近学生兴趣和学习生活。内容型教学法是以语言为载体,合理的运用第二外语去获取新的知识和内容,是将语言系统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再只是强调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口语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在多方面的拓展,教材可以当做一个依托而不是权威过度的去依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阶段性特点来选取适当的学习内容,由于教材的编写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时事热点,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做到紧贴教材但又不完全依赖教材,专业英语学习的灵活性较大,可以适当选择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流,学生只有建立对主题探讨的兴趣才能够更好的调整状态进入课堂,融入口语训练的模式中来,因此口语课堂的内容选择也十分重要。(4)根据内容来拓宽口语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注重第二外语的习得顺序,往往从最简单的时态到最难的时态按部就班的学习,然而在内容型教学法中则提倡做中学,即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下模仿句子结构和词汇用法去进行自主的探究和学习,而没有固定的学习顺序,内容才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依托学习的内容,通过模仿和不断的操练来获得真实的语料的不断丰富和整合,教学的策略也要根据内容来做调整,无难易之分,只要遇到就可以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虽然内容型教学法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从教学目的和内容型教学的相关原理出发,二者的结合是具有可行性的。

参 考 文 献

[1]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Crane Brinton.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2003

篇9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5-0013-05

20世纪,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全人教育思潮,即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对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提出批判,倡导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使人在身体、智力、知识、技能、道德、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1〕在全人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各国开始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如英国政府在2000年就颁布了面向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在学习目标上强调幼儿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倾向,社会性技能,注意力和坚持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等。强调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应能促进幼儿“身体、情感、社会以及认知”的发展,也就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人格健全是指人格结构中的各种成分和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可以说,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这不仅符合当今国际教育潮流,而且是实现当前幼儿教育培养目标的明智选择。

一、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一)幼儿时期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期

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的过程,前一阶段的发展状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已有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创造性、坚持性、秩序感等重要人格特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强调幼儿时期的人格培养,他指出:“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主要决定于在他五岁以前把他造就成一种什么样子。”〔2〕因而在幼儿时期进行人格培养既是促进儿童良好人格品质形成的需要,同时也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幼儿健全人格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并且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属,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现代化的人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3〕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须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一个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健康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在儿童早期即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当前,由于人们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良好人格的培养,使得有些儿童身上出现了许多让人担忧的现象,如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创新能力、不善于合作,等等,这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影响着人的现代化进程,制约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利于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始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培养幼儿健全人格是检验与整合当前幼儿人格发展理论的需要

人格问题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经久不衰的话题,国外关于人格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各种理论流派的学说对我们开展人格教育都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我国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大量探索我国儿童人格发展的规律,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儿童人格研究的成果,涉及幼儿人格的结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等。这些研究成果丰富及完善了幼儿人格理论,为教育领域人格培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当前我们有必要依据已有的人格发展理论在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进行实践探索,一方面为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格教育课程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为检验现有的关于人格的研究结果提供实证依据。

二、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一)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总目标

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即促进幼儿人格的全面发展。对人格结构的研究目的是对人格进行科学的划分,变抽象的特征描述为具体可操作的手段,从而为幼儿人格的培养寻找切入点。已有研究指出,幼儿人格结构由智能特征、意志特征、外倾性、亲社会性、情绪性特征五个维度构成。〔4〕因此,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应以促进这五个方面的发展为目标,这是幼儿人格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结合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我们提出幼儿阶段健全人格培养的总目标,即通过幼儿园三年比较正规、系统且有意识的人格发展教育,使幼儿: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自尊自信,有主见,勇于进取;积极探索,有创新性;精力充沛,具备敏锐、灵活的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力和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善于与他人交往;乐观,性格开朗;学会合作,乐于与他人分享,诚实、谦让、讲礼貌,有同情心;做事认真、负责;较少攻击性;稳重、坚持、自制,有秩序感;心境平和,不骄不躁。最终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具备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二)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分年龄段目标

幼儿的人格发展具有特定规律和相应的年龄特征,每种人格特质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发展速度有快有慢,而在关键期内的发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确定幼儿不同年龄段人格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总结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初步确定小、中、大班幼儿人格培养的分年龄段目标。

1.小班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1)能愉快地入园,有积极的情绪表现,适应幼儿园生活。

(2)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要、说完整句、与他人作简单交流。

(3)能尝试简单的操作活动。

(4)初具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渴望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同伴的好评,能自我肯定。

(6)能理解一些简单生活常规,做事有条理,能体验良好的秩序所带来的舒适感。

(7)能在教师的提醒下坚持做完一件事,并保持注意力集中。

(8)会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能主动向他人打招呼或交流等。

(9)能分清想象与真实,在成人引导下敢于承认错误。

(10)能对他人的病痛表示关心,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提供简单的帮助(物质方面或体力方面)。

(11)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满意,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2.中班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1)不缠人,能够情绪自控。

(2)在游戏中愿意与同伴合作,乐于交往,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

(3)能够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冲突,较少主动性攻击。

(4)能在游戏中进行有意想象,愿意探索,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5)开始具有责任意识,知道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答应别人的事能努力完成。

(6)有较强的秩序感,能自觉维护秩序。

(7)不需成人提醒就能坚持做完一件事,做事认真仔细。

(8)在教师的引导下愿意与他人分享或给予他人帮助。

(9)诚实有礼貌,敢于说真话,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10)能对他人的不幸感到同情,并通过适当方式给予支持与帮助。

(11)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能初步产生羞愧体验,勇于面对出现的问题。

3.大班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1)具有自主性,做事不依赖,能够自己拿主意,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并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2)能主动与同伴合作,有较强的合作技能,能与同伴进行良好的互动。

(3)能较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不恶意攻击他人。

(4)能大胆想象,思维具有发散性,愿意创作。

(5)对新异事物具有敏感性,能主动进行深入和持久的探究。

(6)有较强的时空感,能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关系。

(7)能长久地专注于某项活动,并做到有始有终,不易受外界环境干扰。

(8)能慷慨地与他人分享。

(9)能宽容和同情他人,会用语言对他人表示关心。

(10)做事有担当,能对自己的过错负责,有初步的集体责任感。

(11)开朗大方,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敢于表达想法,不胆怯。

三、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五条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教育中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应渗透在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中,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涵盖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并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延伸和巩固。

(一)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由多个维度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各维度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在人格的培养上应把握人格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系统的动态平衡中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主题活动正是这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一种体现。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是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为核心精心安排和设计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综合了健康、艺术、语言、科学和社会等各学科领域的内容,旨在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水”这一主题活动为例,有教师针对幼儿喜欢玩水的天性,将主题“水”分解成“水好玩吗?”“水会变魔术吗?”“哪里有水?”“水上有哪些交通工具?”“海底世界神奇吗?”“水与我们人类有关吗?”等几组活动来进行,并生发出与各学科领域相关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大胆想象、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获得了诸如“使开水温度快速降下来”的多种方法,“自来水与开水有何不同”等知识,充分体验到了获得新发现的愉悦感、自豪感以及亲自动手实践的成功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活动中,幼儿几人一组进行合作,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发展了与人合作、倾听他人以及大胆表达自我的能力。在探讨水与人类关系的活动中,幼儿获得了较强的“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形成了初步的环境保护行为。这种整合的教学活动设计将对人格各个构成要素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促进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促进幼儿人格发展的各种主题活动是开展人格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幼儿天生就喜欢动物,如能以幼儿感兴趣的动物的某种特质为切入点,寻找其与某些人格特质的相关性,以此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则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有教师以“有礼貌的蝙蝠”为主题设计活动,首先引导幼儿发现,蝙蝠在黑暗的环境中是借助雷达系统去寻找食物和避开危险的,正是这种特殊的听的能力使它得以生存下来。接着,以引导幼儿学习像蝙蝠那样善于倾听为教育目标,设计开展了系列活动,诸如谈谈“善于倾听的好处”,思考“怎样才是一名好的倾听者”,讲讲“倾听所带来的收获”,等等,以培养幼儿与人友好交往等良好的人格品质。〔5〕

(二)幼儿健全人格培养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

除了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外,我们还要充分挖掘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展幼儿人格教育,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入园活动、离园活动、晨间活动、三餐两点、午睡、自由活动等。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却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用心地加以发掘即可成为幼儿人格教育的重要资源。以三餐两点为例,以往饭前餐桌和餐具的摆放、饭后餐具的整理和擦桌子等工作大多是由教师和保育员承担的,幼儿并不参与其中,进餐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也是幼儿吃得好不好。其实,这其中有很多可以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教育契机。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小班幼儿讲粮食的由来,培养他们良好的进餐习惯,餐后鼓励他们自己将餐具整理好;让中班幼儿学习谦让的良好行为,排队领取餐点,爱惜粮食不浪费;到了大班则让幼儿负责摆放和整理餐桌、餐具,分配食物等。长此以往,幼儿会逐渐养成对自己、他人和集体负责的态度,学会与人合作,获得有礼貌、讲秩序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又如,有时候发现班里的玩具弄坏了却没有人承认错误,就可以即时组织幼儿开展“做错了事该怎么办”的讨论,培养幼儿正直、诚实的个性品质。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人格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能够长期坚持,而不是靠一时的心血来潮,比如让大班幼儿负责摆放餐具就必须坚持每天都这样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在生活中培养人格的目的。

(三)将幼儿园环境创设作为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

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环境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教育内涵,学校里没有一处是无用的环境。在幼儿园中,环境也时时刻刻地发挥着教育功能。如,主题鲜明、色彩明快、形式活泼的墙饰可以让幼儿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引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活动室里开辟出的小小的角色游戏空间,可供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使用,便于他们开展交流与合作,发展想象力和与同伴交往的技能;精心布置的艺术角可供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以此展现他们的个性,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发展自信心等。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创设出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幼儿园环境,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体现家庭式的欢乐、和谐氛围,把幼儿园建成幼儿之家。第二,让环境成为一个“水族箱”,“可以映照出想法、价值、态度以及身处在其中的人们的文化。”〔6〕第三,创设易于调整和改造的环境。第四,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

(四)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

幼儿园的人格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每个幼儿都获得健全的人格,是包括教师、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心愿,有效的家园合作是保障幼儿人格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这种合作既不能满足于一时,也不能流于形式。幼儿园在家园合作方面起主导作用,这种合作要纳入长期规划中。首先,教师应从幼儿入园那天起就为每个幼儿建立人格档案。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家长等多种方式了解每个幼儿的人格发展特点,发现其中的优势与不足,并作详细记录。同时要请家长确认,以便让家长能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与教师达成教育共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家长共同确定完善幼儿人格的内容与方法。其次,幼儿园应按照幼儿人格培养计划以周为时间单位制作详细的观察记录表,供家长定期观察后填写。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督促家长持续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让教师借此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以便为下一阶段人格培养计划的调整提供依据。通过对观察表的分析,教师与家长沟通也会更具针对性。再次,定期举办(如每月一次)有关幼儿人格培养的家长培训班和交流会,通过培训提高家长对幼儿人格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家长关于幼儿人格发展的理论知识;通过交流就人格培养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并分享成功经验,以不断改进幼儿人格培养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7-21.

〔2〕叶厚隽.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J〕.天中学刊,1997,12(4):82.

〔3〕梁玉华.浅谈现代人的人格特质与幼儿人格的早期塑造〔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84.

〔4〕张金荣.3~6岁幼儿人格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其发展特点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5〕CHARLENCE C CALI.Creatures of character:Winning with character education〔J〕.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1997,2(1):19-21.

〔6〕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7-49.

On Child’s Sou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n Context of Holistic Education: Value,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Jin Fang1, Dan Fei1, Yang Lizhu2

(1Colleg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篇10

论文摘要: 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本文对应用性大学培养人才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强化实践教学、培育复合型人才的观点。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已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与支柱产业。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关键在人才。所以,培养和争夺一流人才已成为各国政府、学校、机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各大公司等重要的战略任务。

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最基本、首要的。社会的发展对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这种社会需求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挑战尤其明显。因为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际结果,都无法适应社会现状与发展的需求。怎样向社会输送合格、复合型的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传统教育模式是培养不出复合型人才的。所以,只有强化实践教学,才能培育出复合型人才。

一、贴近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按社会需求,财经院校学科应整合原有教学课程体系,主要是解决原有课程中理论脱离实际、条块分割的问题,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对于财经院校的学生而言,只具备财经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必须有相当的管理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财经院校为满足市场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制定了“培养第一线的信息管理与计算机、电子商务与网络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目标。改革方式是:

1.基础学习阶段。

基础学习阶段,学生除学习公共课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统计学基础、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项目管理、数据库、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强化公共课对于专业理论课和技能的直接支持,将公共课同相关专业课程具体内容进行适度整合,使学生在公共课的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够学而知其用,消除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脱节,促进各类课程的融合与渗透,使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打下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巩固、运用、深化理论知识,并为上一阶段的理论学习提供多种实践。加强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增加实验报告章节。如《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管理》、《项目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必须是1∶1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必须写出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和系统设计方案。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内实验室内进行模拟实践培训,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开展产学合作,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综合素质培养。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必然造成就业的多元化,过去那种专业对口,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计划分配制度一去不复还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都要强。要达到这个目的,综合培养是关键。实验报告、项目报告是训练学生从事商务运作、工程科技的基本能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延伸,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则是综合培养的重要环节。应面向社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在优化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培养的学生向复合型方向发展,应是“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品牌意识,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

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同时学习的内容应尽量和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这就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在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电子商务安全与保密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管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等课时,着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为例,我把《人事档案管理》、《学籍管理》等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发给学生,让学生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步完成,这门课结束时,学生也基本完成题目。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和培养多学历、高层次、大批量人才的桥梁。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的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座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分层次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等,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问题的求解思路与方法,能写出《商品管理信息系统》、《学籍管理》等需求报告,会对不同品牌的ADSL进行调试与安装,并写出ADSL安装的实验报告等。对学生大二、大三、大四上五个学期实验报告、需求报告等的写作和项目报告内容阐述的训练,可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毕业后也能适应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实验内容的确定,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实验过程的多样性,并尽量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网络实验中,教师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组成网络实验小组,选理解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组长带组员(同学)根据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实验的任务(①网络环境组建;②Windows 2000 Server 服务器的安装;③Windows 2000 Server 服务器配置;④SMTP 邮件服务器、FTP 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Telnet 远程管理配置等等)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中遇到问题,组员与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查询,直到问题解决。实验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任务、实验设备、实验步骤、难点解决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析。学生通过对实验记录的整理,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可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判断事物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总结并归纳方法能力。

4.开展产学合作,创“应用型”品牌。

可采用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开展产学合作,如在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时,我与电视台、图书馆、电脑公司联系,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编制《贵州电视台职称管理系统》、《电脑商品信息系统》、《贵州省图书馆督导系统》,给电脑公司的客户安装ADSL。我还带学生到贵阳南明乾坤泰丰汽车修厂、乌当野鸭中学、贵州电视台、贵州省图书馆观摩和参与网络的组建与调试。

5.考试方式改革。

改革传统的期末笔试考试方式,把考试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考试采用期末笔试形式,理论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综合题的分析,教师判分。实践考核学生课题实验完成情况,学生写出实验报告,用PPT进行答辩,由学生代表、学习委员、班长、教师五人小组判分。综合分:理论考试占50%,实践考试占30%,平时作业、考勤占20%。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我们深深体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个长远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入探讨教学改革,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和交流,共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财经院校教育的新路子,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活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彬让.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90-92.

篇11

“环境影响评价”,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这门课程既注重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理论,同时又强调在实际建设项目和规划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用。

高校老师对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质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有的教师对目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和所用教材进行了分析,有的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践环节提高使用技能,结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有的教师综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如何结合社会的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培养应用型的环境影响评价人才。我们学校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中,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修订,对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改进。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述

主要讲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由来、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内容等。主要依据新修订的“HJ 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让学生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含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工程分析的主要原则、内容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主要章节等。

二、建设项目影响的环境要素评价

这一部分包括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让学生学完后会编制报告书中大气环境评价部分。

先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术语、基本程序等内容。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部分,结合新修订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给出的大气污染预测模式的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前期已经学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学过大气污染物的预测模式推导,计算污染源下风向污染的浓度。教师在课堂上只讲授大气污染预测模式的推导思路,让学生到环境影响评价网站上直接下载估算模式,能读懂运行程序,读懂软件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说明,会根据实际情况预测污染源下风向某一点污染物浓度、最大落地点浓度和最大落地点浓度发生的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部分主要是结合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对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气象观测资料调查、报告书大气环境部分的编制等内容进行学习。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先带领学生学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本内容。

在地表水的预测模式选择上,结合水环境中存在的四种污染物: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和废热,重点学习持久性污染物和非持久性污染物的河流预测模式,主要让学生学会预测模式的使用和条件的选择。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让学生学会环境质量参数的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标准指数法和自净利用指数法。

3.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依据“HJ 2.4-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进行讲解。

首先,给学生讲解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用到的相关术语,然后以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为线讲解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评价量的选择、评价时段的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等相关基础内容。

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学过了噪声衰减的计算。所以,在声环境影响预测中主要以户外声传播衰减计算为例带领学生简单复习一下噪声衰减的基本公式,然后以习题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声衰减的计算。在新修订的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增添了典型建设项目噪声影响的预测,在课堂上以工业噪声预测为例让学生熟悉噪声预测的基本内容。

三、规划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对比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和联系,以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讲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介绍区域环境总量控制的分类和分析方法要点。

四、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是指对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非污染性影响进行评价。主要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讲述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各类开发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点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五、其他内容

1.清洁生产评价。讲述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关系,清洁生产的基本内容、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不同行业清洁生产的标准,并且针对我国不同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如何进行清洁生产评价。

2.环境风险评价。针对有毒有害和易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贮运等的新建、改建和技术发行项目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依据“HJ/T 169-200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主要给学生讲解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基本原则、评价的基本内容、风险评价的基本工作程序和评价的方法。给学生讲述在建设项目的评价中涉及风险评价部分如何进行。

六、结语

近几年,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修订、新技术导则的,工作时要按照最新的导则标准来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教学时及时关注国家环保部的最新导则和最新的污染物预测模式,并能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参数,培养学生实际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学生学会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填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能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我们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设计,目的是为了培养适用型人才,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晖,何绪文,于彩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改进思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1):18-20.48.

[2]王开勇,杨乐,庞玮.《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法实践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2):13-14.

[3]王建宏,陈家庆.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式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7):105-106.

[4]林君锋,崔喜勤.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78-80.

篇1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素质是主体通过教育、社会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心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能够体现大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其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以及工作经历等等。可见,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可能通过速成班实现,需要高职院校专门创立系统的教育课程,发挥各门学科的综合作用,共同培养好学生的职业素质。

1 思政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我国所有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可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高质量、规范化、规模化的教学为特色,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的、能满足岗位需求的毕业生。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正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趋势。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可以结合此发展特点,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着力点,创新思政教育体系,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政教育一方面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职业素质是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其中一方面,虽然职业素质教育课与思政课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从它们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两者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应该将思政课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从思政课与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性着手,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

高校的思政课内容丰富,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要课程。建立在职业素质培养基础上的思政教育,可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拓展,与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和就业特点相联系,把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及要求整合到思政教育的内容中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2.1 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出发点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支撑着人们的职业愿望,为人生的前进提供动力源泉。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受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因为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其职业选择偏向追逐利益,片面追求个人享受。还有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亲身实践,职业理想只停留在纯“理想”的限度内,目标大都不切实际。树立职业理想应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并且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能够实现。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对正确地选择职业、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大学生成才成业的不竭动力。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建立有效可行的职业理想。突破职业理想的狭隘含义,职业不是只为个人追求物质财富、追求生活享受。把职业的意义与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联系起来,把人生理想与职业理想合理地统一起来。使职业理想既崇高又现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2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要求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生才可能胜任职业岗位。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软实力”当中,比如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硬实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次之。正如古人所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三者放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也就是立德,学会做人。

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教育学生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是我国公民需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其次,重点培养职业道德,强化敬业精神,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第三,强化规则意识,作为社会的一员,无论做什么事、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法律法规去做人做事。第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加明细,工作中很多项目都要求团队完成。大学生需要培养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掌握团队合作的关键在于沟通与协作。只有具备良好的公民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大学生才是合格的。如此方可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全面的道德素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握和创造机会把工作做好,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走向成功。

2.3 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任务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三年不间断的培养才逐渐形成的。思政教育的内容可结合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拓展,针对大学生不同要求整合教学内容。面对大一新生,进行以指引为主的入门职业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是事业成功的载体,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安排,有利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尽其才。教师应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为其规划将来的职业生涯。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后,就应引导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这是着手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切入点。

针对大二的学生,可进行融合社会为主的深化职业教育。将之前所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帮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多地接触社会,在具体实践中分析自我的优缺点。着手有效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分析不断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目标作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的有效动力。这是最确实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大三的学生已经是毕业生,可进行实用能力为主的强化职业教育。毕业生群体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有了前两年的职业教育基础,第三年的工作开展起来并不困难。此时的职业能力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实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提升。

虽然大三学生即将毕业离校,但学校也要对他们今后发展担负责任。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加入对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社会的可以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建设21世纪社会的人才其职业能力之必然要求即创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当代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大量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的深层缺欠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职教育的最低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才是高职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使他们树立追求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理念,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4 以职业心理教育为辅助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逐步增强,每个人都感到生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中,因此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沟通便捷,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越发紧密,社会的变化也会影响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的大学生因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因物质生活的悬殊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因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关系不融洽而形成孤僻心理,也有的因交友、恋爱不顺而产生苦闷心理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及早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可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校园氛围相比较社会而言,显得简单宽松。工作当中的压力、社会的复杂与校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不可能胜任工作。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不退却,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学校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入社会必备的心理基础。

3 总结

从大学生进入社会需要具备的“软实力”——职业素质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在高职院校是切实可行的。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这种整合一定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本校学生发展的。这就要求学校各部门和学院予以积极配合,对本校学生近几年的就业发展有一个科学全面的统计。此外,还要求对学生毕业之后近两年的就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确实结合本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学生发展的优缺点,进行侧重点的调整。二是配备主辅讲教师组合,进行最有效的教学。主讲教师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理论功底扎实,能够把握教学的主要方向。辅讲教师以各学院辅导员为主,他们熟知各自学院学生的成长特点,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通(下转第141页)(上接第41页)过这种组合最有效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整合教学实践成功,可以很好地完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实现培养目标,也能实现教育者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基金项目: 1、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批准号:2010CY029);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XJMS2010227)。

注释

① 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吉兴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 邹伟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3] 俞立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高职思政教育新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