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14:43: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素质教育体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人。首先,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的适应性、守成性、专业性教育的改造、延伸和提升,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交叉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其次,创业教育更加强调切合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适应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创业人的社会发展需要;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实践活动课程的引入,更加注重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生活、教学与时代紧密联系,个性化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以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再次,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创新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与创业心理品质。
二、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职业素质教育的涵义
职业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不同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而职业素质教育即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教育,又不同于素质教育。它偏重强调的是“职业素质”,是上述两方面教育内容的结合体。并且职业素质教育高于又不同于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涵义应该包括职业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职业业务能力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职业形象素质教育。概而论之,职业素质教育,其实主要是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
2.创业需求下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温州高职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职业素质问题
发达的市场经济和浓厚的商业氛围使温州成为创业的热土。创业教育一直以来也是温州几所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学校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扶持专业支撑强、产业前景好的学生创办企业。在温州的这片热土上,高校毕业生陆陆续续加入创业的浪潮中,但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3%,而绝大多数失败者都受制约于自身职业素质。
①职业素养缺陷
首先,创业意识、动机与创业实践的定位矛盾。或创业意识不强,动机低迷。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普遍被认为只是一种“冲动”“逞能”“瞎折腾”,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提倡。中华英才网的《2008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显示:毕业后选择找工作的学生占79.2%,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有4.3%。或存在强创业动机和弱创业实践的矛盾。据对1000名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明确表示将来有创业打算的占85%,其中毕业后马上创业的占8%,三年后想创业的占42%,五年后创业的占25%,十年后创业的占12%,无创业打算的占13%,但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的还不到1%。
其次,职业道德素养水平良莠不齐。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劳动价值观不符合现实创业的要求,责任意识、思想态度、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有待加强培养。
再次,高职学生心理品质问题。大量调查分析表明,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大量个案调查表明:决定创业成败得失的关键因素,正是创业者个性心理品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有的人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天时地利的创业条件,却患得患失,丧失良机;或浅尝辄止,因噎废食; 或小富即满,止步不前……而有的人创业条件远不如前者, 却能勇往直前,由弱到强,虽坎坷曲折,但终于创业有成。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截然相反的心理品质影响个体行为取向,对个体能否走向创业和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职业技能水平亟待提高
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技能水平与创业的要求有脱节,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经验欠缺。他们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乏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这些都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创业知识的缺乏。而且在创业过程中,最容易暴露的职业技能问题就是市场意识淡薄、理财技能缺乏、管理和商业谈判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2)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其一,大力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以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素质结构,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丰富大学生整体就业或创业结构的层次,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大增强生产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不同层次职业和创业的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业效益,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更缓解我国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
其二,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客观要求。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以知识为经济核心要素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用人单位或创业非常倚重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人才扎实的基础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未来人才的素质应是具备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
其三,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囊括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立业、创业、谋生和继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措施
1.坚持德育为先,心育同步,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课堂”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里,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创业者,职业道德与职业心理素质往往比职业能力更受到职业社会的关注。由此,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首要课堂”。
职业道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在职业道德课方面,要系统教授有关职业道德的作用、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使学生明确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增强爱国、诚信、敬业、责任、奉献等道德意识。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在课外或实践方面,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自觉养成品德的能力,如学校纪律、规章制度的约束等。
所谓心育同步,即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须渗透学生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创业者所需的健康心理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者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首先要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或创业方向,使其增强创业意识和合理定位创业目标;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再次,通过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并塑造他们的创业个性,并对他们心理发展和创业不良心理问题进行实际指导。如我院以职业心理辅导为牵引,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根据学院实际,坚持教育、辅导、咨询、服务四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重视学生的创业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2.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完善创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方面,而完善创业职业技能教育则更是时展的需要。因此,构建合理、适用的创业系统知识教学体系是保证创业型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收效良好的关键。其教学体系应该囊括创业教师人员配备、创业指导教材编写、创业教学模式创新、创业课程编排等系统内容。
我院通过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来完善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其一,采取培养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其二,结合温州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考虑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编写和选用一批创业指导教材,制作网络课件,采取开放实训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温州人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其三,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融创业教育于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其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加大由企业能工巧匠、专业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课堂与实训点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合一”功能,工学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3.促进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
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使原有的大学精神打上了鲜明的创业创新烙印。创业型高职院校作为办学的创新思路,要有效提升学生创业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水平,需要有相应的校园文化来提供精神动力。一个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而创业型校园文化,又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人的思想,才能起到职业素质教育的功效。其常见的载体有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合作交流载体、文化活动载体等职业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如我院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定期举办温商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校友交流会,把“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把区域文化特色引入到学生的行为养成中,把先进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课程的设置、人文课堂的优化、环境的熏陶、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渗透等途径,实施人文教育;通过“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和创意设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提高创业意识,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
4.完善学生创业实践机制,开辟培养职业素质教育“第三课堂”
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先生曾一再强调职业教育训练应做到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手脑联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训练,是指办职业教育,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黄炎培的这一基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充分展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和其精髓所在。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检验创业能力、确立创业方向、提高创业所需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应该是校内外创业实践形式的结合进行。其中,校内模拟创业经营是创业教育的一个既便捷又有效的形式。校外创业实践则是创业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的检验、延伸和深化。另外,相关促进性、辅的制度机制扶持学生顺利踏出创业成功体验第一步,使他们对创业实践成效和经验总结方面的职业素质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我院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浙江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构建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素质体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院校和地方创业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开阔视野,针对性地在上述几个“课堂“努力创新,开拓具有院校特色品牌、地域特点、创业氛围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系统教育,卓有成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或就业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能力。
作为了21世纪的高职生,除了应具备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和公共协调能力等。高职院校要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人文课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开展校内外的人文实践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和被评价者,使他们能够制定更好的教育决策、教育或学习计划,促进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
教育专家顾明远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学者徐涌金认为,人的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具有深层意蕴的品质特征,是蕴藏在人自身的尚需开发出来的身心潜能,并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得到外在的表现。
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搜集整理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所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是否符合高职生个体需求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和其他评价一样,都是在科学、系统、全面搜集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整理与分析。虽然最终的评价结果是由人的大脑判断产生的,但这一判断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之下得到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以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证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一)为构建并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供科学决策
没有科学的决策,就不可能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效果,或者说没有科学的决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根本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实施。通过教育评价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决策者可以得到大量有效信息,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通过教育评价,不仅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客观地了解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状况,而且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也能够知晓自己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各项工作。通过评价的实施,可以检测本校各项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明确本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了解本校每位人文素质教师的特长与潜能,从而为本校人文素质管理工作改革、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人文素质环境建设、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正确的指导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为高职人文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正确指导
人文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自身的教学水平发挥如何,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对其人其课接受与否等等问题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得到回答。也可以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对人文素质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通过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可以对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为人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出努力的方向,为高职人文教师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正确的指导。
(三)为检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统一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如何,教育教学效果怎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科学评价依据。
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是整个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起点,也是终点,更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重点和方向。只有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整体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三、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一)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
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保障制度、考查评价奖惩机制等。领导重视程度的大小是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首先是对领导体制进行考察评价。
考察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主管领导的分工情况,分工合作情况,相关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情况、运作情况;相关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及运行情况;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研究会议的召开、决策及落实情况,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及解决实际问题情况;将人文素质教育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情况,高职院校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教研科研经费等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对教师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考评的办法及相关奖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二)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相关教师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的评价也应纳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人数、学历结构、学源结构、专业结构,其主要授课情况,开展讲座或报告的内容、次数、参与学生人数、效果情况等,组织人文素质教育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撰写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参与编写或出版教材论著情况,主持或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类各级课题的研究及获奖情况等。
(三)对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情况是评价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开设是否齐全,每个专业、每个学期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开课门数和上课学生人数,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该校各专业所开设所有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以及学生修读此类课程的成绩情况,该校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所处的位置及影响,相关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及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设置、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情况等。
(四)对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高职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人文能力、人文精神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该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及效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次数,学生参与人数,活动效果,学生满意度等。
(五)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人文气氛是否浓郁,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生活习惯、精神风貌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就必须包括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所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绿化美化,建筑布局、风格,各种标语牌等人文景观的布局及内容以及由整个校园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精神等内容。
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解,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查阅相关档案材料,召开相关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进行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在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出上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被评价院校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改进,以切实提高本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尚处于摸索阶断,更为完善科学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于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进行不断教育实践与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发挥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推动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追求。所以,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高职教育如何同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与时俱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合格人才,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前途命运问题。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探索一条贯穿于知识技能培养全过程、“两课”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校企文化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职业素质养成途径,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大学生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必须通过不断教育学习、实践锻炼和自我修养等大量科学有效的素质训练来实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共同作用,第一课堂教育是基础性的,依托这个基础,拓展第二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新“第一课堂”素质教育育人环境
第一课堂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抓第一课堂建设,就要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手段及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将职业教育的显性特性与素质教育的隐性特性有机统一起来,将素质教育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有效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一致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四大素质教育模块内容及奠定个体发展基础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学习发展能力等五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层层分解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实施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
2.重构课程体系
中医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基于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构建“三平台两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职业拓展模块和职业方向模块。“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专业基础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拓展职业能力;“职业方向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面向特殊岗位领域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自我学习、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立客观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有机结合,将知识技能的评价和职业素养评价与职业证书有机交融,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变理论考核为项目考核,变由学校一方评价为校企双方评价,形成了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三个阶段”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搭建“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
第二课堂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培养或拓展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即“多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医患沟通等专题讲座;开展道德讲堂、杏苑讲坛、中医药论坛、创业能力大赛、“5.12”国际护士节授帽与宣誓仪式等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活动,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校园文化熏陶
1.具中医药特色的校园布局和文化特征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精髓寓于校园环境,将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核及其精神融于校园结构。建立了“太极广场”、“历代中医药名家雕塑群”、“中医药文化百米长廊”、“药用植物园”、“中医药博物馆”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景点和设施,校园绿化以中草药为主。整个校园有景、有韵、有味,方便师生生活学习,陶冶师生情趣,养目养生养心,宁景宁心宁神,同时又寓育人功能于校园环境中,使学生置身校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中医药文化渗透育人
学校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为着眼点,以“杏苑讲坛”为平台,积极开展中医药系列讲座,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让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精髓在与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的交融中展现出巨大的时代价值。
(二)中医药文化社会实践
中医药学生积极发挥专业所长,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医中药乡村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农村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的精神。
三、校企文化融合
(一)搭建文化融合平台,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实现渗透育人
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特色活动等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平台,将企业文化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对职业的认同。将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渗入到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融入团队、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能力。借鉴企业文化建设成功案例,设计学生社团活动,实施“名医大家进校园”等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感知企业文化和大家风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二)引入企业文化,创建职场氛围,实现真岗实练
优化实训基地环境建设,营造具有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双重育人氛围,营造现代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内容,通过思政课、卫生法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诚信、守法、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素养;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教学环境和过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工作第一线的真实情况,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为他们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企业管理理念的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另外,建立一支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职业教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总之,在社会发展、医疗进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医药人才的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建成集知识、技能、素质等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使学生具有相对完善的整体素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高占玲 刘玉雪 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敏智.浅论加强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118-119.
2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的音乐教学中,虽然教学理念一直在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够把专业知识教学与师范性教学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师范性教学。因为高师学校就是以培养专业素质强的教师为目标,如果只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师范性的教学,这样学生就很难适应以后的教师岗位,所以在现在的教育中还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下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不重视师范性教学。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老师只是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师范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可以学以致用,不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学生可以很好的练习发声技巧以及可以很好的演唱歌曲,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够把发声技巧很好的传授给学生甚至不能够很好的胜任一节声乐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把音乐基础知识熟练的背诵,但是在教学中却不能很好的把它讲授出来,这样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胜任音乐教师一职的。
(2)重视专业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受利益的趋势,只是一味的重视专业技巧的学习,目的是可以利用好的专业技巧教一些私人学生,为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但是这样往往忽略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认为基础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很大的作用,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不能全面的发展,对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片面性。高师培养的学生以后都是从事教师行业的,在教学过程中基础教育是关键的,其次才是音乐技巧。所以高师学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这样才有能力去传授音乐知识,才能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有能力去胜任教师一职。
(3)音乐教学模式不够新颖独特。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模式新颖独特。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些课程不能做到创新,教学模式单一乏味,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中,学生只是通过老师讲解把理论知识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使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老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适应快速更新的教育体系的。
3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教学模式。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应该不断完善音乐教学模式,使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高师学校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制定适合音乐专业学生提高专业素质的教学模式。加强对教师教学思想的改革,使教师明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新颖独特的音乐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中,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基础,为学生发展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其他科学素质,不能使学生单方面的发展音乐,也应该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使学生全面的发展。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以及其他科学素质的培养对教学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技能,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生应该把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与音乐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视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不够多。音乐专业课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欣赏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但是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中不可能一味的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需要的不是专业技能强而文化知识贫乏的人才,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技能强大的新型人才。如果一个学生对文化知识都不能很好的理解,那又怎么可能去深刻地理解音乐专业知识中的内涵呢。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全面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社会更好的服务。
(3)对音乐课程进行重新调整。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高师学校应该重新调整音乐课程,使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音乐基础课程上,应该设立师范性教学课程,例如开设教学模拟课程、音乐制作、音乐舞台剧等一系列适应社会要求的课程。应该开设音乐选修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置这些课程时,应该建立相关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开设的课程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学生学习的效果,对效果差的课程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音乐课程,不断加强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所以要想完善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是必要的。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由老师决定,如果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那么对音乐教学的思想也有所改变。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所以只有老师的素质提高了,才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正确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才会重视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
语文课堂的语文情境包容纵多,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笔者试在这里谈谈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途径。
一、直观情境
1.应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教学综合利用声音、图形、图像、文字、表格等媒体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利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可以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但要注意,语文阅读终究是文本的阅读,阅读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学生要通过文字产生再造想象,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文学是用语言符号表现生活的,而电影则用动作语言,鉴赏的方式前者靠的是思维想象,后者靠的是视觉冲击。我们一定要记住,阅读归根到底是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在学生已经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视觉冲击,可以弥补学生想象的不足,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2.应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一种可以跨越国界、跨越古今的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结,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学习和体会是非常关键的。但极其凝练的中国古诗往往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意会”呢?例如,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不妨通过音乐的渲染,请学生收集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离别”的歌曲,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低沉凄婉的曲调营造浓厚的“离别”气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学生之间亲身体验的交流,营造具体的生活情境。 同学间经验的交流比教师单纯的传授,从学生接受心理的角度来看,效果更好。例如,作文教学中习作片断的分享学习,从而懂得究竟怎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泛泛而谈的注意事项,而更多的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写作实践中的体会。再例如学习荀子的《劝学》,由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
4.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营造情境。 舞台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排演课本剧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和原作主旨。课堂短剧表演也可融合文本、音乐、道具、服装等多种因素。除了课本中设定好的戏剧单元,其他课文可以同样尝试改编、排演课本剧。如《阿Q正传》《鸿门宴》《雷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表演带动阅读理解,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因素的使用、调动,可以开发学生多种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想象情境
想象是指人们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思维的活动。人们通过想象可以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事物。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所有的思想、发明、创造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对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除了专门进行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训练外,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情境设计,渗透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途径。以将教材作为出发点,有两种进行想象力训练的途径。
1.使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教材内容。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妨动笔画画荷塘的景致,体会一下作者描绘景物时的空间感,将文字变换成图画,既要依据课文原有信息,又加入读者的再创作,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扩展性想象活动学习。讲授《项链》,学生对于作者所塑造的玛蒂尔德这个处于当时法国社会中下层的妇女形象的深刻同情与认识后,不妨追加个“假如玛蒂尔德早在舞会前就知道项链是假的,那在她丢项链以后她的生活将会怎么样?”的讨论,由学生各抒己见,从而进一步深刻的领会、挖掘原作“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64-02
是否拥有过硬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胜出的关键性因素。在当前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背景下,构建完善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紧迫任务。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是国家政策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是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把高职生培养成具有敬业意识、责任意识、诚信品质、爱国守法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是社会的需要。十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各用人单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将随之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敬业精神、终身学习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基本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指标,必将成为用人单位的标志性要求。仅仅具备单一职业技能已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在拥有良好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具备其他综合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会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凸显就业优势。
三是学生的需要。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于贴近实际,树立“学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不断进行实践和创新,培养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教学过程中突出对高职生的能力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明确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岗位的业务工作范围,开发出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这是高职生适应社会、适应用人单位、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是人脑对职业的反映,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职业素质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是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做准备的。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职业意识直接影响着在校大学的专业学习态度。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尽早明确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意识早就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核心要素,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必须在毕业之前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职业方向、具备职业能力。
高职生专业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职业意识,对高职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也就成为高职生素质培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形成绝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应该是长期教育积淀的结果。所以,要把职业意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规划设计并付诸实践。
职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结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实施以“职业发展”为核心理念的职业教育内容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全程化系统化和专业化,面向市场、面向职业,贴近学生需要,做到学以致用。第一学年以职业基本知识的教育为重点,帮助学生认知职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则重点通过职业实践方式推动职业角色转换,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提高职业能力;最后一学年则突出择业。最后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创新改进,形成系统化的职业意识教育体系,并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中。
三、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重视对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对所学专业不认可,学习动力不足。进入社会之后对工作认可度不高,没有职业兴趣,造成职业倦怠,跳槽频繁等现象。
教育部文件提出: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简称活动周)。在活动周里,要进行开放校园,开放企业,为民服务等活动。“让社会了解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同时,“激发全社会对于劳动和技术技能的兴趣爱好,增强创新活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职生由于生源结构的多元化,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人文素养缺乏,由此带来的是自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钻研的兴趣等。认真研究和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激发高职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职业个性。用人单位在选人上逐渐认识到性格比能力重要。这种认识在国外已经相当普及。其原因是,如果一个人的技能不足,可通过培训短期提高。但一个人的性格与职业或岗位不吻合,要改变起来,可就困难了。所以,企业在招聘新人时,往往会将性格的测验放在首位,当性格与职业或岗位吻合了,才对其能力进行测验考察。如果性格与职业或岗位不吻合,再高的学历,再高的能力,也不予录用。高职院校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安排上,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逐步塑造与其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职业个性,从而保证就业优势。
第三,培养学生应挫能力。耐挫力较强的学生在挫折面前不会过分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耐挫力较弱的学生则会紧张、消沉、颓废等,这些心理失常的状态,势必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或走上邪路,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近期,媒体频频报道学生经不起挫折,而采取消极的做法。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高职生在与困难和挫折做斗争中经受磨炼,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对付挫折的能力。通过挫折教育,使学生敢于面对挫折,挑战挫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耐挫能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涵盖到诚信品质教育、敬业精神教育、合作精神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法纪意识教育等几个方面。
一是诚信品质培养。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教育却出现了滞后问题,对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诚实守信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学校作为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必须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专业教学中。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诚信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二是敬业精神培养。通过教育和实践,把爱岗敬业精神发展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公德和公民社会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是发达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动力因素。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成为我国工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敬业精神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决定了自身职业发展的成败。为此,高职院校在对高职生的职业教育中,通过系统教学设计,使高职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岗位产生神圣感。通过职业规范教育,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职业生活价值和意义。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和责任。在将来的岗位上能够兢兢业业、尽心尽责,自觉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
三是合作精神培养。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社会。高校毕业生踏入社会以后,要想在短期内成就一番事业,单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这就需要积极主动地同他人进行合作。但是,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合作意识比较匮乏,特别是独身子女身上的个人主义、自利主义表现更为明显。这就需要学校无论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课外素质拓展的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主阵地作用,规划设计好社团活动,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赋予校园活动的文化内涵,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有效促进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四是法纪意识培养。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是法律意识的先行者,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践行者。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治化水平。尽管近几年教育部各高校加强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但高校恶性事件、犯罪现象不时发生,并且有上升趋势。对大学生不仅要加强普法教育,还要多组织学生参与法律相关实践活动。社会应该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法制观念,进行普法教育,使互联网成为法律宣传的一个新平台。学校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利用好暑寒假组织法律相关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
五、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能教育
1.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解析
高职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挖掘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高职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1)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使其具备讲诚信的道德品质、一定的求职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及服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全国铁路行业蓬勃发展,高铁、地铁和城际铁路相继建设和开通,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铁路专业毕业生需求大幅增多,据调查尤其青睐高职学生。然而,从我院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存在违约现象,同时跟几个单位签约,隐瞒身体不符合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参加面试等,用人单位反映强烈,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大幅度减少在我院的招聘计划。由此可见,高职学生树立诚信观念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而且有助于用人单位树立招聘信心和多投放招聘计划。求职技能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恰当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开场白和结束语等都能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具体,高精尖设备投入使用,人际交往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用人单位相当看重。我国铁路一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集体。加强服从意识教育和适应社会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服从安排,提高学生的服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迅速提高学生在单位领导心目中的印象,获得可能的发展良机。
(2)加强专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及一定的学习、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铁路新设备使用多、更新也快,设备出现的新问题时有存在,因此铁路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正确操作、维护保养及解决问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校要根据行业需要和岗位要求,组建包含行业专家、教学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参与学生实习实训,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学生毕业时至少获得一个跟岗位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组织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3.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我院紧紧围绕国家高职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院经过反复调研、分析、归纳和论证,总结出一套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简称“77331”的素质教育体系。
(1)七项重点素质。以产业应用型高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进入职场阶段的素质要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为参照,按照专业培养岗位指向,确立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协作素质、身体素质等七项素质,制定七项素质的教育内容,形成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任务库。其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是灵魂,人文素质、身体素质教育是基础,专业素质、协作素质教育是重点,而创新创业素质的形成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基因。
(2)七大教育平台。为全面、顺利开展七项素质教育,制订素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活动、进网络、进宿舍、进管理、进社会的行动计划,制定“七进”的具体方案。
(3)素质教育“三化”。建立起轨道交通行业员工素质总体情况调研制度、走访毕业生制度和轨道企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制度,根据需求制定各个时段、各个岗位素质培养内容和任务,使素质教育“实时化”。制订素质教育总计划、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及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使素质教育“标准化”,明确各部门、各职员的教育职责、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使素质教育工作“具体化”。
(4)素质教育“三可”机制。为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有成效,学院制定素质教育督导、考核、评价办法,使素质教育可检查、可考核、可评价。
(5)建立一个素质教育网络。开发一个素质教育网络,在校园网上实现链接。上传所有素质教育教学视频、课件、案例,宣扬典型事迹,文体活动、科技创新、技能大赛、书法交流、专家讲座、心理咨询等信息,做到向学校开放、向师生开放,时时可进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国联,何燕,张敏海.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人才培养建议[J].考试周刊,2013(91)
[2]张斌.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1(1):125-128.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的综合体,综合反映出他的个人气质和修养。他所掌握和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因素的程度,最终会影响到他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将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他们个人的人格特征。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所谓三导向培养模式就是始终坚持以职业情感、执业能力、社会适应为导向实施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适应口腔医学和患者多层次的需要。
一、口腔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口腔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落后。在口腔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的实现需要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配置以及教学方式的采用等方面进行高度的重视。虽然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他们也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人文的现象还较为突出。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人文学科的课时比例较低,大部分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部分高校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修得学分,并没有充分领会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2)课程设置不合理。口腔医学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一些高等医学院校为了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口腔医学生,他们加大了对基础学科的设置力度,而忽视了人文社科类课程。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口腔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还存在着课时偏少,课时所占比重较低的现象。3)师资力量薄弱。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师资力量决定着最终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口腔医学院校的人文师资力量还较为薄弱,部分教师人文社科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他们在授课时不能将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充分的融合,造成了学生无法调动学习的兴趣,将学习作为一种负担。同时,还有教师无法将人文知识恰当地融入到临床实践中,造成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人文知识没有用的错觉,从而使教学与实践相脱节。4)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中还存在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口腔医学的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学生们的职业态度的形成、道德素质的提高等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很难达到。因此传统形式上的医学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全面素质提高的需要。5)评价机制不够完善。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核评价的方法也侧重于对学生笔试成绩的考察。这种考核评价的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腔患者对治疗手段和效果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原有的评价机制充分暴露出了他的弊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教学的需要。
二、构建三导向培养模式口腔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策略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有赖于观念的更新和认识的提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和学生要牢固树立起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意识,充分考虑患者心理因素在整个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既要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又要加大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全面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走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2)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力度。为防止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被边缘化,各大院校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来合理优化和创新已有的课程体系。尤其是要加大此类课程的配置比例和力度可以结合口腔医学的专业特点来融入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新的成果,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设置一些必修课,任选课,特选课等来拓展他们学习的范围。比如:可以设置一些医学人类学、中西医医学史、医患沟通概论等。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标准,定期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再提高。针对教师现有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人文素质培训计划。可以考虑聘请业内专家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专题培训,快速提高他们的能力。也可以鼓励教师参加社会中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另外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具有同时兼备医学背景与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综合性人才,加强日常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同时,这部分高素质人才也会对其他教师形成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4)创新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是最古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充实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的场所。然而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饱受诟病。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为强的学科,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形成他们全面的人文素质。为此,我们就要加大教学形式的创新,拓展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巧妙设立情景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来组织在校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社区的活动,向社会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增强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掌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定期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等。5)完善评价机制。完善原有的评价机制,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评,采用动态的考评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予以衡量。同时还要对教师的人文素质考核,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等进行评分等。针对在评价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要及时予以整改,确保整个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和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口腔患者在接受医疗诊治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更加多层次的需要。因此,口腔医学生和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就要侧重于人文素质的教育,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醒下,从而更好地适应口腔患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瑛.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78-81.
[2]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63-68.
[3]陈洁,姜柏生,刘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09:94-97.…
[4]赵书峰,滕志香,景学安,郝岗平,韩子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医生,2012,25:130-131.…
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与国家、企业、社会需求零对接的学生素质教育五化体系(工作体系化、教育课程化、活动项目化、文化企业化、服务网络化),形成和完善具有带动作用的全员覆盖、全过程渗透、全方位展开的校企合作共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模式。
2 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主要建设内容
2.1 优化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运行体系
(1)建立校企融合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人才共育、标准共设、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基地共建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机制,成立综合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等校内外专家担任委员会成员,对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评价及考核办法、年度工作计划、校企共建方式等进行决策。
(2)构建人人育人、课课育人、处处育人的大思政[2]工作格局。改革思政课成绩评定方式,形成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测评体系。以企业用人需求为标准,细化量化每个岗位、每节课、每个地点的育人职责、育人目标和育人方案。
(3)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综合素质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以综合素质教育与企业和社会需求对接为原则,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职业需求,分专业群分年级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建立实时、动态的网络测评平台,及时反馈学生综合素质现状。测评结果与学生择业、就业紧密联系,充分发挥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导向功能。引入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和第三方评价,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2.2 开发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较多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培养都是采取课外活动形式,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需要从制度层面、工作层面进行规划。首先要成立综合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其次要完善教材体系,要组织编写《综合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形成具有学院特色、专业特色、企业用人单位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将综合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构架,综合素质教育课程进入学生课表,在年度预算中拨付专门资金予以经费保障。
2.3 创新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载体
(1)开展三百工程,形成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实施百家企业进校园,建立100家主要用人单位企业文化展示区,引导学生增加对企业文化、就业岗位和企业用人标准的了解和认同,强化职业意识。实施百位导师进校园,以双导师建设为基础,聘请100位优秀校友、企业精英担任学生导师,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指导,助推学生取得职业成功。实施百项文化进校园,每年举办企业文化论坛、创业者论坛、名师学者论坛、成功论坛、学子论坛等讲座100场,多维度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企业文化。
(2)依托主题教育活动,夯实综合素质教育基础。开展品牌引领人生大学生文明修身、春华秋实学风建设、梦想起航大学生创新创业、阳光人生心理健康、诚信感恩、我和我的祖国核心价值观、我爱我家宿舍文化、关注就业关注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教育,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活动平台。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建设双创导师库,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234N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和创业两项能力,学校、企业、社会3方联动,合作搭建课堂学习、课外拓展、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实验室4个平台,开展SYB培训、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N)学习实践活动。
(4)建设富有企业特色的宿舍文化,营造职业素养氛围。在宿舍工作中推行8S企业管理模式[3](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建设宿舍企业文化展示区,开展一方四线五不文明达标宿舍建设。通过宿舍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方向感、急迫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强化宿舍服务育人功能,切实发挥宿舍文化育人作用。
(5)实施榜样的力量引路工程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动力。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加强在校各类优秀学生的挖掘、报道,加强优秀校友成功案例收集和宣传,以榜样激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
2.4 建设综合素质教育专兼职队伍
(1)全面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按1∶100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兼职班级导师,按1∶50聘请校内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学生班级导师,指导学生树立职业认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参与科研项目、科技创新和各类竞赛活动等,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1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运动员在人民心中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公众形象要求他们不仅要担负参加比赛、为国争光的任务,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运动队走院校化道路,各省先后成立了体育职业学院,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面临新形势的挑战和考验,需要与时俱进,如何更好的构建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真正的使运动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成为思想坚定、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为开创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的战略任务。
2当下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状
2.1.1教练员对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个运动队内,教练员是整支队伍的灵魂人物,他们与运动员朝夕相处,陪着运动员南征北战,见证着运动员的成长,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等方面都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多数教练员存在着观念误区,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对运动员进行专项的训练,未能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工作形式,走走过场,而将运动员比赛成绩作为衡量自身教育工作质量的唯一指标。
2.1.2运动员重视竞技成绩而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在运动员身上也同样适用。每一名运动员都有一个“冠军梦”,在这种冠军梦的指引下,他们能够不畏训练的艰辛,顶住伤病的折磨,展现超出常人的毅力最终获得成功。然而也正是在这“冠军梦”的金牌意识下,一些运动员急功近利,只看重训练,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甚至个别运动员在功利心作用下走上了违法的道路,最终误入歧途。可见,在运动员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成为运动员队伍建设的首要出发点。
2.1.3家庭和社会对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支持不够
伴随着竞技体育在国际社会中逐渐成为彰显综合国力的一项有效指标,运动员队伍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家庭正是他们素质养成的重要的发源地点,而在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是衡量一个运动员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大多数家庭将竞技比赛成绩作为其子女进行成长成才的唯一指标,而忽视了其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教育。从社会层面来看,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关注度和影响力要高于普通人,甚至会因为竞技比赛的成绩而为产品代言、为商家宣传,功利性趋向不言而喻。而普通民众对运动员的关注则更多的是其竞技状态和比赛成绩,而忽视其思想道德素质,这就更增加了运动员对于运动成绩的渴求度,很多运动员虽然比赛成绩突出,但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极其低下,很难使其成为一个正面的公众人物,甚至可能对普通民众带来负面影响。
2.2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教育模式僵化
运动员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日常训练,缺席文化课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就高校而言,为了让运动员出成绩为学校争光,很多领导和老师对运动员缺席文化课的情况是默许的,这形成了运动员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佳的现状。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多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有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教育模式僵化,以批评教育为主,缺乏教学方面的引导,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升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
2.2.2教学方法单一
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灵活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而在现实的运动员教育培养过程中,一些运动队领导有提高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意识,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形式单一,多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有的运动队甚至将日常训练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完全割裂开来,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如人意。
2.2.3教练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退役的专项运动员,这就使得教练员思想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练员自身思想素质不高,无法给运动员以表率作用,其不良言行甚至会成为运动员学习和效仿的对象。2011年的“范斌门”事件中,当事人范斌曾直言:“我是在骂声中扛过来的”。足见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以及运动员队伍中思想道德素质的传承性。此外,一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式非常粗暴,动辄以命令和惩罚的方式开展,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甚至有可能使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的矛盾激化,不利于运动队内部的稳定。
3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新型德育体系
3.1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健全而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这就需要相关领导明确自身职责,建立和健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相关党政领导还应有效深入到德育工作中,通过会议、讲座、文件等宣传手段呼吁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使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教师能真正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加以重视,使德育工作不在流于形式。
3.2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
运动员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单以专项训练为主。而作为教练员而言,本职工作也不单单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应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将德育工作渗透于体育训练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动员队伍自身的管理和建设。教练员应首先从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入手,明确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充当高素质的先锋和表率。其次,努力寻找体育和德育的有效契合点,寓德育于训练,如:从努力训练为国争光的角度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从运动员协作训练中融入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运动员失败的案例中解释心态的重要性,帮助运动员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等等。
3.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
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很大,但是单凭教练员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德育渗透是无法完全提升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这就需要每一支运动队都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形成教练员与德育教师的合力,保证德育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可以从德育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工作资历等方面进行合力配比,并经过专项训练,使这支教师队伍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既能有所创新,又能凸显实效。
3.4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拓展教学领域
网络是当代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信息获取来源和交流平台,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快捷性成为大众传媒的主流,而运动员的德育工作也可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进而拓展教学领域,使德育工作不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甚至可以遍布于网络空间。可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建立QQ群、创立微信公号等方式及时更新德育教学内容,以及与德育相关的时下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让运动员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有选择性的阅读,并逐渐培养运动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张旭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有别于其他高校,是以教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的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辅以专题讲座,专题交流活动等方式为主,零散不成体系。因为缺乏持续有效的组织性,学生在听过课,进行过交流之后,人文素质依然提高不大,没有达到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对此,我们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现场测试,在调查和测试中发现,高职在校学生中只有8.8%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质的内涵非常了解;47%的学生想了解但不知从何下手;46%的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30%的学生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在明确人文素质的内涵和重要性之后90%的学生认为自己应该系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而在毕业生中8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很大;75%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人文素质培养不够全面。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全面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树立健全的人格。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和构建中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我们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人文社科艺术类课程为主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利用第二课堂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和拓展;改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式,形成以选修课为主,必修课为辅,讲座配合,长短课程结合的科学化设置;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从理论灌输到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人文理论知识的内化;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从“一张试卷”到“一个任务”全面考察学生课程学习的成果,考核结果从“标准答案”到“实践效果”充分考察学生人文素质内化情况。
(一)不能做到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全覆盖
“所谓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气质、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化。”[2]包含人文知识、文化素养、人类意志、人文精神,是全方位全覆盖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内容也应是全方位全覆盖的,而在实际构建的过程很难全覆盖,往往顾此失彼。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陷于单一化的圈圈,教育方式多样化不够不能涵盖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选择的教育内容在编排上缺乏内在联系。
(二)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
无论人文社科类,还是艺术类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都需要充分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精神环境,物质基础表现为实训实验基地和设备、人文教育基地等,而精神环境则是指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氛围。在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初期仅以校园为中心,不能完全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也阻碍体系构建的进程。
(三)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难度较大
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是否拥有过硬的能力素质成为在当今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贴市场办学,建立起与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能专门人才。
(一)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在探索高职教育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合点的过程中,聘请志愿专家和技术骨干按专业门类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设置或调整专业、教学内容,指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训教学组织,使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真正成为学校与企业、行业沟通的桥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纽带。
(二)职业分析方法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院校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深入用人单位调查对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岗位的业务工作范围,开发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确定学生在校期问所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再进一步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
(三)突出职业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养成
纯熟的专业技能与深厚的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强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能力培养,力图使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上岗所需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缩短学生走入社会岗位后的适应期,提高就业的适应性和成功率。
二、拓展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创造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工作的生命在于贴近实际,不断实践和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课堂优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锻炼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抓住机遇的决断力,培养学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精神。
(一)强化教师队伍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要把培养造就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强化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一项根本工作,多渠道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学一线,注重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派送青年教师到工厂一线实践锻炼: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努力使教育从老师讲授为重点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重点的观念,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以专业性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贯穿于课堂教学外,结合专业实际的课外科技活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学校在实际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大学生思维的原创性、多样性,尝试“优秀生培养计划”、组建“大学生技创新协会”,鼓励并组织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或参加全国大型比赛或深入实验室从事专业课题研究。
(三)培养学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精神
坚持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相结合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就业教育贯穿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尤其是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中,通过院系、专业或学生个人,与企业建立“顶岗试用”关系,使学生参加实训、企业选聘人才一举两得;在就业指导和教育中,不把单纯就业作为目的,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开阔眼界和视野,锻炼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抢抓机遇的决断力。
三、教育管理相结合保障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
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特点,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全过程育人体系,从全局高度规划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到全盘规划,统一实施,实现全院全过程管理育人。
(一)培养一支强有力、高效运行的教育管理队伍
一是适时进行调整和充实,配齐配强一线人员,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工作的连续性;二是定期组织培训,进行相关专题的交流研讨,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三是定期组织考核评比,学校制定考核实施细则,通过考核和总结评比,较好的发挥激励作用;四是教育管理人员始终坚持进公寓、进课堂、进宿舍,实行全员、全过程管理。
(二)实行带班员制度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学生带班员制度是邢台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开始探索和实施的一种新型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具有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优点,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具体做法是学校根据年度招生计划按每新生班一名的标准从各系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带班员队伍,按照“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的“四会”标准,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成一支过硬的高素质骨干队伍,完成当年新生军训任务,协助学管干事管理新生入学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该制度实践中体现出了四个优点:一是能用学校自身的力量完成军训任务;二是培养锻炼了一批学生龙活虎骨干,培养了“拳头”产品;三是协助学生管理干事指导一个教学班一个学期,使新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及学习环境,规范秩序;四是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尽快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
(三)坚持养成教育制度培养学生行为素养
一是坚持升国旗制度,每周一早晨举行一次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开课第一天早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一起举行一次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激发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升国旗仪式作为一种制度坚持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二是坚持早操制度,将其作为育人的一个环节,长期坚持下来;三是坚持例会制度,全体学生大会学期一次,学生工作会议半月一次,学生干部会、主题班会每周一次,各种例会强化计划和落实,解决学生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教育
(一)进课堂、进宿舍,培养学生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除了开展政治学习、“两课”建设和形势政策教育,还应结合学生管理深入课堂和学生宿舍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宣传和道德意识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从新生入学到毕业,都结合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不同内容的就业思想和品德教育,在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学会做人上狠下功夫,以就业教育促进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实践证明该系学生具有较强敬业精神,能吃苦耐劳,思想品德好作风扎实等特点。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须开设一系列文化教育必修和公选课程,如文学欣赏、影视鉴赏、音乐欣赏、文化常识、人文阅读等,丰富学生文化视野:通过社团开展演讲、沙龙、竞赛等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如: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学校举办各类讲座和文化学术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