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创新范文

时间:2024-03-07 14:43: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智慧农业创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智慧农业创新

篇1

唐义强摸索出的“闷棚”方法是,在根结线虫依赖植物的根茎繁殖、存活期,用闷棚的方法将其杀灭。即在闷棚前把上茬的瓜菜根茎全部清除干净,连杂草也不留。闷棚初期,棚内的土壤温度一般在20~30℃,这种温度正适合根结线虫大量繁殖。处理遗留的瓜菜根茎及杂草的作用,是使刚繁殖出来的根结线虫幼虫得不到营养,最后饿死。另外,就是用闷棚产生的高温杀灭有害病菌,采用此法,可将虫卵或已繁殖的幼虫全部闷死或热死。

“闷棚”的步骤:首先是每亩地施用200千克碳酸氢铵,碳酸氢铵在氨化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热量,释放出来的氨气对根结线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其次,每亩地使用250千克以上的稻草,稻草要粉碎,撒到地里后能起到一定的闷热作用,可有效抑制病虫害的繁殖和生存。三是每亩地撒施生石灰100千克,生石灰本身就有杀虫灭菌作用,还能产生热量,对闷棚灭虫有积极的效果。在使用这3种方法时,碳酸氢铵、稻草、农家肥、生石灰撒施在地表,采用旋耕的方式翻压到土壤中,然后浇水,地表再覆盖一层旧地膜,此方法6~9月份都可以使用,这个时期气温本来就高,翻压在土壤中的碳酸氢铵、稻草、农家肥、生石灰产生大量的热量,棚内温度能提高到70℃以上,地温也能达到50℃,可有效杀灭根结线虫和有害病菌。

闷棚方法至少可以减少一半的农药使用量,而施到土壤中的碳酸氢铵,在灭虫的同时还会促进稻草的腐烂,与农家肥一起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起到生态种植的效果。

篇2

职业学校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职业学校自身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学扩大招生规模以及教育内部其他因素的冲击,职业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时也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除了教学内容有些还是职业方面的知识以外,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还未能抛开办普教的教育思想和陈旧的教学方法,在办学方向、办学模式、毕业生去向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办学过程中,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求效益,不求方向;只管学生毕业,不管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等问题,在职业学校中也相当程度存在。而另一方面,目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已不像前几年那样波动面较大,市场的调节能力比以前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已经趋于平衡,重知识、重科技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民迫切需要掌握增产增收的科学技术,迫切希望所生产的产品能尽快销售出去,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因此,目前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任务是,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形势,如何主动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要使职业教育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必须变更教育观念,在继续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教育观念要彻底从普教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将职业教育的特点充分凸显出来。必须重视职业培训教育,特别要重视对大多数农业产业户的培训教育。坚持教育创新,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健全实验培训基地,加快“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使职业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尽快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一、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改造完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特别是农业产业调整的需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求,职业学校在办好目前初级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的基础上,要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要改变过去盲目发展第二产业专业过多的现象,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专业合理配置,以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对农学类专业要进行改造,要将单纯的种植专业和养殖专业改造成种植一加工一经营、养殖一加工一经营的复合型专业,为农业产业化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在农村既可以从事农业、养殖业生产,又可以参与产品加工,又可以从事经营等工作。为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人城镇做好准备,可增设文化建设服务专业、城镇建设规划绿化专业、餐饮服务专业、家政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对已有的专业和准备建设的专业都要落实如下工作,例如专业教学计划、专业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材资料等等,特别是重点专业、重点课程的教师、教材、实训条件等更要重点落实,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格人才

近年来,由于我国科技体制的创新,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运行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面向农村的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适应市场行情的需要,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学生除要求他们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之外,还必须让学生尽快接触新的知识、新的信息,让学生尽快掌握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相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在黑板上开机器,在黑板上种田的那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除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实行循序渐进的启发式课堂讲授外,专业课程、技术实验课程都应该实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现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探讨对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的教学方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好配套的实践训练基地,使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

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职业中学的实践课与理论课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应各占50%,但目前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职业教育观念的薄弱和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多职业学校在实践教学的时间上大打折扣,基本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除了计算机专业上机操作所用实践教学时间较多以外,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还不到教学总时数的六分之一,甚至不到十分之一,有的学校实践教学时间比例还要小,这种现象严重阻碍着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学校要从根本上改善实践教学,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建立好实践训练基地。职业学校的实践训练基地建设要贯彻小型化、综合化、实用化的原则。首先,学校要建好专业基础实验室和实践训练场所,保证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第二,利用联合办学的企业和单位接受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第三,利用私人企业或者学生家庭进行有关的实践训练。在建设好实践训练基地的基础上,要制定好各专业的实践训练计划。首先在时间上要落实根据各专业的情况,保证学生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参加实践训练,例如计算机专业、机械电子专业、大农学专业都可以这样进行;其次在实践训练的内容安排上,要制定详细的实践训练目录、实践训练规程;第三,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有实践经验的实践训练教师;第四,要制定实践训练的管理办法和测评办法,将实践训练成绩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考查的重要参评内容;第五,要千方百计地筹集实践训练经费,以保证实践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职业学校要培养动手能力强、职业能力强的学生,就必须建立起一支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提到职业学

校发展建设的战略的高度,作为职业学校的基本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所谓“双师型”教师,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能力两种技能,又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和专业系列职称两种任职资格的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要采取校内校外结合、教师自主提高与外出进修结合等多种方式,开辟多种渠道,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既循序渐进又重点突出地展开。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帮助他们更新知识,重点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职业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制定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并制定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定期考核的制度,让“双师型”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采取如下方式:第一,定期定点派青年专业教师到工业企业、农业企业挂职工作,每次不得少于三个月,有条件的可挂职一年;第二,短期到高新科技企业或者大专院校学习专项专业技术;第三,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以使他们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先进技术和技术革新动态;第四,聘请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或者进行技术示范,经常开展传帮带活动;第五,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第六,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还要制定有关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争取破格评为“双师型”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特殊奖励。另外,对“双师型”教师,要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稳定“双师型”教师骨干队伍,使他们能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工作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灵活多样的现代学籍管理制度,以适应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需要

职业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点,一所学校里办学层次比较复杂,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既有长期培训,又有短期培训等。就学生而言,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个性比较鲜明,绝大多数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不太用心,但想像力丰富,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具体来说,必须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对学生成绩要合理评估,不能只凭一张试卷的卷面分数来判定学生成绩。对开设的理论课、实践课(包括实验课、实践训练课)都要进行合理管理,使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都能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公正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培养出符合工厂企业、农业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在学籍管理方面,要实行灵活的管理机制,在保证完成必学内容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准许学生延长毕业年限,譬如三年制的可以延长至六年,两年制的可以延长至五年,在休学期间,学生可以出去创业,然后回校继续学业,还可以准许学生不连续地学完有关专业课程,最后经综合评定成绩决定是否准予毕业。对中途进校的学生,只要学完了相关的课程和综合能力考核合格,也应准许获得相关的毕业证书。

六、加强信息资料库建设,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对社会各个方面、对各行各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的信息对职业教育自然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工业、农业、交通、电信、服务等行业的新科技、新技术层出不穷,职业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及时地、迅速地捕捉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尽快地反映到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能及时把握新知识、新技术,毕业后能适应技术市场的多方面需要。为此,职业学校必须加强信息资料库的建设。学校可以图书馆为基地,在加强图书资料建设的同时,要加强互联网建设,要与国家远程职业教育联网,让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取职业教育的新信息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在职业教育中的时效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教育改革,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4).

篇3

基金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支持体系与政策导向研究”(14BSH039)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4-0041-06

一、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①。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城市化倾向、职业期望值、权利意识等与第一代农民工具有显著的不同,他们更渴望通过创业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并获得城市社会的认同②。如何通过各种社会支持体系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帮助他们顺利走上创业道路,已成为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创业问题的核心。

根据创业过程中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资源,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分为尊重支持、信息支持、社会认同支持、工具性支持③。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也是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也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工具支持和交往支持三个维度⑤,社会支持体系分为情感支持网络、实际支持网络和社会交往网络三类⑥。农村环境是影响农民创业的关键因素,是社会支持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能够支持农民顺利创业,农民创业者的知识、资金、创新意识、风险承担能力、经历等因素影响农民创业,因此,应构建包括财务支持和精神支持的创业社会支持体系。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的社会支持及其影响因素,很少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同时,由于区位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在城市和农村具有一定的差别,但现有研究多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导致对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进城创业研究缺失。为此,本文通过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积极开展实地调研,基于创业动机、创业模式、创业产业流向等方面对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现状进行调查,从政策、技能、资金、法律、观念、服务等六个方面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社会支持AHP-GEM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为例进行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期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城创业实践以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化解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困境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2015年9月对哈尔滨外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调查数据,调查对象是18―35周岁的哈尔滨市户籍人口以外的外来新生代农民工。本次调查以新生代农民工个人为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的有效问卷1215份。

1.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是指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出县境到城市打工或者经商半年以上,决定不回到农村而在城市创办工商企业的行为。本研究主要从创业动机、创业模式、创业产业流向等方面分析哈尔滨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现状。具体情况如下:

(1)创业动机。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根本动机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决定进城创业取决于其进行的创业活动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经济利益。通过调查显示,62.30%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最主要目的在于获取财富,即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为了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占25.95%;为了提高在城市社会中的地位的占7.04%;由于兴趣爱好而选择进城创业的占1.78%;其他原因占2.93%。同时,通过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动机的重要因素,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获取经济收益”的创业动机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而“解决自身就业”和“提高社会地位”等创业动机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兴趣爱好”所占的比重变动不大。

(2)创业模式。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模式分为创办企业创业与自雇创业两种具体模式,创办企业创业主要包括企业股东、私营企业主、职业投资者等形式;而自雇创业一般包括包工头、个体工商户、无证小摊贩等形式。调查发现,性别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职业分布,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所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模式如表2。

由表2可知,在自雇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模式中,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低于女性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在自雇创业模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在创办企业的创业模式中,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高于女性,私营企业主在创办企业模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3)创业产业流向。基于产业流向视角,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所选择的行业一般多为服务业以及商业,具体情况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多选择在第三产业领域进行创业,并且性别因素影响创业的产业分布,在第三产业进行创业的女性多于男性,而在第一和第二产业进行创业的男性多于女性。

2.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社会支持因素

(1)创业资金支持。资金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现实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只有在资金累积到一定程度或资金来源得到保障时,才会考虑进城创业。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所需的资金,依靠家庭获得的占48.55%,依靠亲属获得的占13.48%;11.75%从朋友获得;18.53%来自于银行贷款,其他占7.69%。调查中还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创业资金的获得,具体见表4。

根据表4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资金渠道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文化水平越高则越容易获得创业资金。在创业资金来源中,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来源于家庭和亲属关系的创业资金逐渐减少,而来自于银行贷款和朋友关系等途径的资金逐渐增多,可见,银行贷款逐渐成为中高文化程度进城创业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创业资金的重要渠道。

(2)创业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重要支持力量,如何取得政策支持以及取得多少政策支持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家已经逐步加大了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具w见表5。

由表5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城创业过程中,对政府创业政策的评价满意(包括很满意和满意)的占26.7%,不满意的(包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占很少比例,仅为19.8%;对政府部门资金支持满意的占25.7%,不满意的比例为24.7%;对创业法律制度满意的比例为32.7%,不满意的为20.4%。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城创业过程中,对创业法律制度的满意度最高,对政府创业政策的满意度居中,而对政府资金支持政策的满意度较低。

(3)创业技能支持。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创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技能支持体系可以分为创业培训机制、创业辅导和咨询体系、专家团指导机制等三个方面。近年来,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现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过程中对技能支持状况的评价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的创业技能支持体系的评价基本满意,满意度最高的为创业辅导咨询体系,最低的为专家团指导机制,说明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注重发挥专家团指导机制的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

三、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社会支持因素的AHP-GEM模型构建

1. 方法和模型选择依据

AHP(层次分析法)和GEM(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在研究决策评价问题方面应用比较广泛,但二者在适用性和算法等方面各具优劣。AHP方法构建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能够把所研究的问题层次化和条理化,突出所研究问题的层次结构。但是,层次分析法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性。由于判断误差的存在,构造出一致的判断矩阵往往很困难,判断矩阵常常出现aij≠aik×akj的情形。目前普遍采用一致性比例C.R.=C.I./R.I.作为判定一致性的指标。当C.R.

2. 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以及AHP层次递阶结构的建立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在某种程度上,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社会支持状况能够作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创业过程中获取社会支持状况的缩影。哈尔滨市是汇集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大市,是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首选区域和典型代表。根据调查显示: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显著特点可概括为四个“具有”(具有融入城市的愿望;具有较高的职业期望值;具有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具有吃苦耐劳精神)⑦,这一特点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总体特点相同。

依据数据的可得性、完备性及科学性的指标选取原则,基于哈尔滨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特点,并将视角放眼全国,与10位长期从事农民工创业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经过反复问答式交流,最终建立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1个一级指标层(目标层)、6个二级指标(准则层)和20个三级指标(指标层)。具体指标层次结构框架如表7所示。

3. 构造GEM专家评分矩阵并确定指标权重

假设在一个群组中存在m个专家Si(i=1,2,...,m),每位专家将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积累等对准则层Bj(j=1,2,...,n)相对于目标层A的重要程度打分,并组成m×n阶评分矩阵:

其中,Xij表示第i个专家Si对第j个待评目标Bj的评分值,Xij值越大,说明对研究目标的评价越优。根据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运用1―5分评分法进行专家打分,如表8所示。

根据表8,可以得到准则层B对于目标层A的相对权重以及指标层C对于准则层B的相对权重。假设存在一个决策水平最高的理想专家,使其评分向量x*i=(x*i1,x*i2,…,x*in)与其他专家个体间的差异最小,则该向量为所求的最优评分向量。记矩阵F=XT*X,则F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就是最优评分向量x*i。在精度为ε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数值代数中的幂法求出向量x*i:

用|zkzk+1|代表Zk与zk+1之间所对应分量之差的绝对值的最大者,判断是否满足|zkzk+1|

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出的理想专家评分,即为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最后,根据指标层各个指标对于目标层A的组合权重来确定指标评价的最终排序。

四、实证分析

1. 指标权重的确定

基于表7中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上述AHP-GEM评价方法对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兼顾专家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经验,综合选取5位长期从事农民工创业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组成专家小组,并结合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特点,根据1―5分评分法分别对准则层B1、B2、B3、B4、B5、B6相对于目标层A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打分结果见表9。

根据公式,令精度要求ε=0.005,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迭代运算可得出结论:

(1)在满足|zkzk+1|

WB-A=(0.1324,0.2615,0.4327,0.0619,0.0492,0.0891)T

(2)类似地,指标层Cj(j=1,2,…,20)对准则层B,即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在政策、技能、资金、法律、观念、服务等方面的得分权向量为:

WCt-5-B1=(0.3644,0.0702,0.0701,0.1308,0.3644);

WC6-8-B2=(0. 6000,0. 2002,0.6001);

WC9-11-B3=(0. 4126,0. 3274,0.2600);

WC12-14-B4=(0. 5917,0. 3332,0.0751);

WC15-17-B5 =(0. 6479,0. 1222,0.2299);

WC18-20-B6=(0. 6687,0. 0882,0.2431)。

(3)综合得出方案层各指标Cj(j=1,2,...,20)相对于目标层A的组合权重:

WC-A=(0.047372,0.009126,0.009126,0.017004,0.047372,0.156000,0.052000,0.052000,0.177418,0.140782,0.111800,0.035502,0.019992,0.004506,0.025916,0.004888,0.009196,0.053496,0.007056,0.019448)

2.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各个评价准则对指标层的权重,得到哈尔滨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总评分和排序,如表10所示。通过层次总排序(表10)可知,6种社会支持的影响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排序为:资金支持、技能支持、政策支持、服务支持、法律支持、观念支持,由此得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创业基金。

资金支持对总目标的权重值最高,表明在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过程中资金支持最为重要,新生代农民工只有在资金累积到一定程度或资金来源得到保障时,才会考虑创业的问题。另外,技能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权重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创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还要有国家的优惠政策作为后盾。排在后三位的是服务支持、法律支持和观念支持,虽然它们的权重相对较低,不会成为影响目标层的最核心因子,但也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行为产生影响,仍需关注与重视。

在指标层的所有影响因子中,创业基金、小额信贷担保和民间借贷分别位居第一、三、四位,说明资金是创业时面临的最现实问题,也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瓶颈;创业培训机制、创业辅导和咨询体系以及专家团指导C制作为技能支持体系的一部分,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六位,说明目前创业的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还比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和相关创业能力;创业环境在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中位居第五位,表明创业环境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行为,良好的创业环境是进行创业的基础;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位于第八位,对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城创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五、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课题组2015年9月哈尔滨外来新生代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构建了基于AHP-GEM的哈尔滨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层次递阶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社会支持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重要支持力量,需要综合考虑资金、技能、政策、服务、法律和观念支持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只有在资金累积到一定程度或资金来源得到保障时,才会进行创业活动;第三,为有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创业的成功率,必须着重提高社会支持体系的服务水平,通过多种渠道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基金,加强对创业农民工的培训与辅导,不断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第四,培训观念、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政策、创业基地等也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2. 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资金支持渠道。当代中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大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在城市务工经商,2010年之后城镇生活人口、非农就业人口已成为多数⑧。政府应通过改革财政政策和户籍政策,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壁垒,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提供基本保障。

二是提高技能支持水平,健全服务支持体系。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职业教育的招生范围,依据不同的创业项目和创业环境,建立免费的创业培训机构,并采取案例、试验等较为灵活易懂的方式,基于创业知识、技术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进行授课;成立创业咨询机构,定期聘请专家亲临指导,以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城市顺利创业。

三是完善法律支持制度,强化观念支持体系。建立体系化、全过程的创业法律支持体系,将新生代农民工创业与国家层面的创业政策相融合,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包括创业准备、创业运行、创业发展和创业失败退出等各阶段的创业法律支持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全过程提供法律保障。

注释:

① 张秀娥、张梦琪、王丽洋:《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6期。

②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③ S. Cohen, T. A. Wills,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 98(2), pp.310-357.

④ B. Wellman, S. Wortley, Brothers’ Keepers: Situating Kinship Relations in Broader Networks of Social Support,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1989, 32, pp.273-306.

⑤ 杰、童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⑥ 李树茁、任义科、靳小怡等:《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2期。

篇4

 

1.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界定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区分他们的标准主要是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较之于一般公共产品,其特殊之处在于供给区域主要限定在农村,其产品类型主要是体育设施和服务等。因此,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应是指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设施和服务。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这就意味着,若按边际成本定价,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必须免费供给。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无法排除打便车者毕业论文提纲,私人部门供给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获得补偿,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但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改善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主要由政府承担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并辅之以其他供给方式。

2.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分析

2.1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重城轻乡”的二元发展战略,以二元社会制度下城乡一国两策的“体制内、体制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重点或优先把财力、社会资源用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以农养工、以农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顺、大行其道。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渠道则是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国家仅给适当补助。而且在特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差别政策的作用下,国家通过工农价格的“剪刀差”等非经济手段提取农业剩余提供工业资本积累及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职能加强的同时却弱化了公共服务职能,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是由于城乡二元发展战略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资金流出多、补偿少,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投资的“城市偏向”情况下,农村已形成了“城乡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资金来源、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更加滞后”的恶性循环现状。因此,我国传统二元社会制度下农村公共政策的偏颇性和不公正性是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总量上供给严重失衡以及城乡极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初级性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

2.2“举国体制”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形式的弱化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初。在半个多世纪中,这一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提纲,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奥运战略不可动摇的基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虽然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时期以及现在的农村税费改革后时期二个阶段的变迁,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以政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中心”供给体制。在政府内部,各级政府之间的公共责任划分不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在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单一供给体制下,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是由各级政府联合供给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政府只负责地方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县乡财政目前困难重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便失去了必要的财政支撑。由此,处于边缘状态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更是首当其中成为“弱化”的对象。

2.3责任主体角色“缺位”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挤兑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产品的责任供给主体。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来看,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但农村基层政府、权力部门在各项达标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及目前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的还不够完善,体育公共产品资源配必然成了他们挤兑首选的对象。其次,农村实行分税制后,因制度变更改变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没有相应的财权作基础状态下下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承担过多的责任,本已捉襟现肘的基层政府,势必再次陷入与上级政府在税收激励和自筹边界确定问题的矛盾之中。虽然税费改革后农村的“一事一议”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一定制度空间,但广大农民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根本得不到多数人的统一和有效的供给。可见,在这一不公正公共财政制度和财事权不对应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责任角色的长期“缺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包办”单中心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我国地广人多农业社会环境下毕业论文提纲,以及人们多样化与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服务面前,不仅显得杯水车薪,而且“缺位”现象越来越严峻。当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观念和体育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

3.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3.1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体制

历史地看,中国举国体制既反映了中国国情特定的发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时期对于优先与兼顾、效率与公正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协调社会利益机制的立足点,从以往注重竞技体育走向两者之间的“同步化”或“相对平等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和最好结合点,建立合理配置体育公共资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基于社会公正基本理念和规则,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改变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体育观念,以政府再分配职能的正当性,通过专门性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公共政策的出台,制定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持续性,来确保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建设资金具有稳定的来源,以制度和法规的手段保障农村这“边缘群体”享有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益。

3.2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那些市场调控失灵的体育公共产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提供那些与本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有关的体育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多元主体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属性和本质决定的。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成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优先的供给者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提纲,私人及企业可以提供一些产权归属明确、能够市场化运作和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监管。还有各种非政府合作性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也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提供主体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是某一领域或生产环节所需的重要的技术和生产信息。优化供给结构,实现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多元主体的转变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给主体的资金、知识、技术等优势,较好地使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发挥开放系统的整体功效。

3.3实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真正实现农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实行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多中心决策体制,必须坚持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决策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关系地区农村村体育发展大局的,如农民体育活动组织规定、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方案等体育公共产品的决策中,要不断整合其决策程序,从而真正体现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深入基层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进行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增强对农民需求的反馈,做出反映农民真实需求的决策。建立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向,真正体现广大农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干部考核制度毕业论文提纲,将农村基层干部的晋升与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直接挂钩;其次,政府要加强对私人企业、非盈利组织供给体育公共产品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村公共产品有效性供给。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组织方法、操作规则、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配备多学科和具备政策科学知识的评估领导队伍,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此外,要加大对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采用“走下去”和“走出来”两种方式来进行培训;对投资西部偏远和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企业,除上述政策上给与优惠外,国家可对其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给与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农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资,采用共用、共管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团体以及农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来共同完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2]赵艳芹,等.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农业经济,2006,5.

[3]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4]楚永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J]. 农业经济,200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