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15:40: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项目编号:ZPCSRZ201300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娴熟职业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对医药人才的培养既要坚持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又要坚持德居首位。医药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职业道德培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系统教育和全面灌输。通过对已有职业道德规范的灌输,发挥道德规范对学生的行为养成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单一的规范道德教育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职业道德规范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陈鑫,2010)。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对于生活其中的师生,尤其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影响。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药德文化既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道德文化,又具备校园文化的功能,它所蕴含的特有的医药道德领域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道德风尚等能够弥漫在师生中,似乎不见,又处处可见,对校园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内驱力,潜移默化又细致持久对生活、学习在其中的校园人产生影响。毫无疑问,这种影响对医药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的重点侧重于药德文化的功能对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形成医药职业道德的影响,并针对性的提出发展药德文化的建议,以此为培养高素质的医药行业人才提供一些借鉴。
一、“医药职业道德”和“药德文化”内涵
1.医药职业道德
简称“药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药学实践领域中的特殊表现(赵迎欢,2012)。具体来说是指药学人员在药学实践中正确处理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关系,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及药学人员同仁关系的根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2.药德文化
目前,学术界没有对“药德文化”进行明确的界定,本文尝试从高校校园文化角度入手对其进行界定。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校园人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自身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校园文化不仅能反映生活在校园中师生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状态,而且其反作用能够影响处于其中的人。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药德文化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道德文化在校园里的运用,它同时具备校园文化的功能。
二、药德文化对医药职业道德的影响因素分析
药德文化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作为文化的表层部分;精神文化同样也是德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需要长期的累积和沉淀,内化成为自身价值观的文化自觉;制度文化指的是各种规章制度,是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等。
职业道德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医药类高职院校中推行药德文化,使其形成特有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环境必然能够直接有效地作用于每一个受教育者,往往在不自觉中决定了深处其中的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的选择。药德文化对学生形成医药职业道德的影响显而易见,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 药德文化的导向功能
高职院校药德文化的导向性是指通过对高职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尤其在医药伦理、职业道德方面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其鲜明的特点,他们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组织纪律观念弱,缺乏进取心等问题,但这些学生内心深处仍然是希望改变现状的,他们对未来也有美好的憧憬。如果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建立特有的药德文化,这一良好的文化氛围必然能凝聚和吸引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药德文化的凝聚功能
药德文化的凝聚功能体现在运用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将校园内的成员吸引在自己的群体内,形成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精神文化恰恰是校园文化形成的精髓,能够为药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提供方向和具体形态。如学校大力宣传的药德楷模,会让学生在心中对职业产生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无形的力量对校园中的每一个师生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把师生员工紧紧团结和凝聚起来,为学校的发展而奋斗,促使学生发挥才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药德文化的教育功能
药德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们千百年从事医药事业发展奋斗路程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对大学生良好品质和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职业道德培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系统教育和全面灌输。单一的规范道德教育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职业道德规范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如果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感染和陶冶学生,使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能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并内化成风格、习惯,从而带上药德文化的烙印,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4.药德文化的激励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校园一社会协奏曲的主旋律。目前,中专生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以致很多中专学校招生困难。那么学校应正确分析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卫校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卫生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1从基础教育看一些学校把教育重心和培养目标都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社会、学校、家庭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检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以分数排名次,教师以学生考分分优劣,学校以升学率作为等级。教学中完全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果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只学书本,不问社会。
1.2从中专教育看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丰富扎实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一个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个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1.3从医学类就业趋势看医学类专业初次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在90%以上,如基础医学、护理、检验、临床药学、中药学等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5%以上,而公卫医学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足50%。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个别医院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
1.4从医学教育结构看去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规定医学教育今后的发展方针是: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科一教育,面向农村发展医学高等专利一教育,使现有大量中专或中专以下卫生人员的县、乡卫生机构医学人才学历水平达到专科一以上,逐步减少中等医学教育的规模,取消中等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纲要颁布后,卫生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严竣的考验。
1.5从医学专业结构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医学教育中有些专业明显老化而失去生命力,已不适应医学了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导致就亚面很窄。同时,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这也是卫校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1.6从学生的择业观看:当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统分统包”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自立择业”的就业制度转轨时,大中专毕业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困难的选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学生家长也为子女的就业而焦虑不安。仍然固守着“先国有,后集体,死活不去干个体”,“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生”等旧观念,更缺乏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对于自主择业很多人不能适应。
2中等卫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各地中等卫校在实践中虽然普遍感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就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开展就业指导的情况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和学校把就业指导仅理解为单纯的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忽视对学生进行就业理想、就业观、创业意识教育,在如何开展就业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因此,要加强中等卫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1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面对这种变化,学校在职能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全面提高就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既不能试图恢复历史上“国家包分配”的做法,也不能将学生向社会一推了之,而应该及早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 职业需求 导向 实用性体育 第二课堂 重要性
一、体育第二课堂的特点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体育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技术了解、练习掌握、改进提高、不断巩固练习等几个阶段形成的。而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达到动作运用自如是难以办到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课的基础与延伸。所以只有通过在第二课堂的学习才能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体育课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只要积极地自主地加入体育锻炼,才能更好地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技术人才。
二、体育第二课堂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校园体育生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许多的高职学院许多学生在没有课的情况下,或者在课余的时间的时候,就不知所为,无所事事,从而经常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学校开展多彩丰富的第二课堂,其一对学校的教育有很大的控制分流作用,其二给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帮助学生找到在学习中失去的自信,让好大一部分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组织,积极加入到学校第二课堂中来,充分发挥施展自己的才能,寻求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仅搞活了学校的第二课堂的气氛,而且还可以为学校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三、开展体育第二课堂的模式
(一)以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体育教学为对象进行改革阐述体育第二课堂实施的重要性,设想主要以“俱乐部和社团并举”的模式进行
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共同体育爱好、兴趣、特长的学生基于生理、心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为增进健康,促进相互间的协调和睦,以学校场馆为依托,围绕体育项目自愿选择和参加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打破原系别、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限制,根据教学课程及体育场馆和教师分设多个项目的俱乐部,每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至二个项目上课,课后学生到俱乐部去参加锻炼和接受指导,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和“教师所长”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体育俱乐部以功能为导向结合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各项运动项目划分为健身俱乐部可开设网球、攀岩、健美操,太极拳等、娱乐俱乐部开设羽毛球、乒乓球、围棋、排球、轮滑、体育舞蹈等和技能发展俱乐部保健学、体操,跑、跳、投等技能技巧项目。使课内、课外体育合二为一,为学生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进行体育教学俱乐部选择创造了条件,使学生建立起科学体育锻炼的理念,对挖掘体育课程的教育内涵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通过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与交往能力,完善了大学人才社会化发展的培养机制,为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社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载体,而且增强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活力,另外,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俱乐部,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项目,这也就是我们学院的活动课的特色和意义之所在。比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健身俱乐部,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多锻炼下肢力量,酒店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娱乐俱乐部,了解各项运动项目的知识,特别是新兴项目的学习在酒店康乐服务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的学生可以选择技能发展俱乐部,了解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学习理论知识和保健知识为今后在工作上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身心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还有艺术设计的学生、音乐教育的学生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择业、就业、从业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二)社团的开设
社团是培养学生身心,发扬个性,培养合作与竞争,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健全个性品质的又一个重要平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所以教师在俱乐部培训学生骨干并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也就不容忽视。体育教师可以对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特别的指导,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将社团开展起来,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其协助老师进行指导,互帮互学,全面提高,同时减少了老师指导的片面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该项目更好地在学校开展。在我们学校刚刚开展羽毛球社的时候,真正会打、水平很高的人全校屈指可数,但是就是通过发挥这部分人的骨干作用,从而带动了很多人加入羽毛球社、再通过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会打球的人越来越多,喜欢羽毛球球的人也越来越多,社团还通过学生自己的能力多次举办了羽毛球比赛和一些联谊活动,在学院和学生中产生了在学生中的影响更大,更可喜的是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去看比赛,从而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还有我们的健美操社团、街舞社团活动也十分火热,受到社会影响,被聘请成为市篮球协会、篮球联赛宝贝,其对学生素质各面培养有着重要的地位。
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基地,自然要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角度来看,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适应了学生兴趣多样性特点,为学生发现、发展、挖掘自己的兴趣、潜质、特长创造了条件,为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拓展空间。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能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减轻心理压力,他们在活动和交往中,有高度的心理自由,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有利于其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挥,能促进学生情感和健康人格的养成,激发起上进心和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学生社团一个活动的设计、一个项目的策划以及一次成功参与的体验,都能极大地丰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个性潜能、素质和修养。其次,社团走出校园,直接与校外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在社会上吸收了资金、先进的理念、有用的信息,为社团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帮助大学生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之广泛地接触社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结论
体育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的重要环节,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体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第二课堂才会经常持久。通过我们学校体育现状,开展第二课堂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希望体育第二课堂能在全面推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应有的效能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远航.浅谈现代教师职业素质结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性、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为更好的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将拓展训练内涵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素质相联系,为高职院校培养职业性、应用性、专门性人才和 “以就业为导 向”的定位提供“身体—心理”准备和从事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特殊体育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升职业工作能力。
1 拓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体育拓展运动划分为室内拓展运动、户外拓展运动以及专业场地拓展运动。室内拓展运动主要包括破冰流程、团队建设、信任背摔、牵手解扣等,它主要是在室内进行,灵活机动等特点,户外拓展运动主要包括漂流、野外生存、定向越野、丛林穿越等,它主要是在室外进行,灵活性也非常大,不受任何场地器材的影响,能非常直接的融入到大自然中,但是它的安全性比较差,所以在进行户外运动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专业场地包括空中单杠、断桥、天梯等,它主要是在专门的拓展场地内进行的,投资比较大,危险性高。
拓展运动作为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其区别在于更能突出强烈目的性,有的是以激发个人潜能为目的,有的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为目的,有的是促进身体、心理健康为目的,有的是以拓展思维为目的。这些特点非常适合年轻学生的心理需要,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
2 高职体育教学现状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对体育健身活动都有兴趣。健身、调节心理与发展个性是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由于受就业压力及其社会综合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活动意识正在逐步加强,不可避免的导致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也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其中就业趋势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未来的社会角色与岗位额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与其相应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而今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健身活动存在脱节现象,学校只注重数量与形式,不注重学生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单调的体育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更无法产生群体效应,这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所必需面对和改革的问题。
3 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如果能很好的把体育教学与拓展运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拓展运动的运动特点,一定能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1 对运动参与的影响
通常的体育教学实践课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讲授 —学生的练习—教师的指导循环进行的,学生的所有活动 都要围绕教师来进行。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拓展运动中教师只负责把规则和安全措施讲解清楚,其余活动都是学生自主去进行,扩大了学生的活动范围,使学生成了活动的中心。包括操作过程和事后的回顾教师也只是起到引导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3.2 对课堂氛围的影响
快乐体育就是让大家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给人带来的愉悦体验。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上,主要受教师的影响较大。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往往比较沉闷,课堂气氛表现的比较平淡。拓展运动中所营造的氛围往往富于变化。如高空项目练习中大家都跃跃欲试气氛活跃,当真正开始又气氛紧张了,结束后又欢呼雀跃,学生也体会到了其中的快乐。
3.3 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
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教学训练的方法,学习目的性和自觉积极性等。拓展运动中很多项目是完全区别于传统的体育项目的,其中很多练习动作是生活化的,对学生的运动水平要求并不是很高,通常学生学习动作时间短,掌握快,同时有些拓展运动还能大幅提高学生的体能,如户外拓展中的漂流、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等。
3.4 对学生品质培养的影响
3.4.1 调节心理,锻炼意志。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个共性,看似简单,其实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在教育学理论中有一个适度原则,就是说对学生所开课程的难度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有所不同,拓展运动就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在“空中断桥”这个项目中,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穿越长度,使这个难度适宜。这样学生就在自己本身能力可以达到的前提下进行了心理挑战,并在过程中体验了勇气、同伴的鼓励坚持。
3.4.2 提高自我、培养团队精神。拓展训练大部分练习实行分组活动,分组活动后强调集体合作。练习中力图使每一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在拓展运动中首先会让学生选出一个队长,由队长负责领导、指挥小组行动。在不同项目中学生会根据同学的特长,选择不同的同学作为队长,比如在“求生墙”这个项目中,有的学生力量大,有的学生个子高,有的学生有号召力等。要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给予不同的分工,积极的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为集体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即表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
3.5 对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社会适应能力一般是指适应社会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包括竞争意识、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最初的体现是对学生就业观念及择业的影响。比如,现代的高职学生基本90后出生,生活经历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很少经受挫折。在巨大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往往比较茫然,没有明确方向,对今后的职业和工作岗位没有预见性。这时进行相关的意志品质锤炼,通过拓展训练来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生存能力、 耐挫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提前感受社会压力,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4 建议
4.1 由于高职生的生源面广泛,有城镇的、农村的;有普高的,也有职高的。所以体育基础参差不齐,体育兴趣多样化。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不同运动水平选择拓展项目,分别制定教学计划。
4.2 不同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尽相同,大体上分为理工类学校,文史类学校以及综合类学校三种,不同类别学校的学生们对体育、健身、调节心理和发展个性的认识也存在偏差。体育教师在选择拓展项目时也必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合理安排。
4.3 由于男、女大学生间的性别差异,也给体育教师选择拓展训练提出要求,既要选择符合男、女生生理、心理不同特点的项目,也要充分考虑拓展训练的锻炼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