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概论范文

时间:2024-03-09 17:1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教育技术概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篇1

一、引言--ME命题的背景

二、ME命题为真的哲学基础

⒈ 信息技术是导致人类社会实现第三次飞跃的决定性因素

⒉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三、ME 命题为真的教育科学基础

⒈ 21世纪对新型人材的需求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对新型人材培养的重大意义

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棗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基于ME 命题的实践探索

⒈ 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⒉ 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

五、结束语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一、引言--ME命题的背景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即将进入的21世纪,将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棗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21世纪,既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棗世界各国将迎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部的新任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上述竞争态势对教育的严重挑战,并看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迎接这场挑战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陈至立部长在为《中国教育报》5月18日创办的题为“制高点棗现代教育技术”专题新闻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中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吕福源副部长在多次讲话中也强调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众所周知,“制高点”是“兵家必争之地”,“突破口”则是使整个战役获胜、或是使艰巨而复杂问题迎刃而解的要害所在。显然,教育部两位新任部长的文章和讲话精神实际上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棗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个意思也可明确地表述为下列命题: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

为了便于下面的论述,我们不妨把术语“现代教育技术”(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就用字母M表示,“教育深化改革”(Deepening Reformation of Education)则用字母E表示,这样,两位部长提出的上述命题就可简称之为“ME命题”。自新任部领导提出这个命题以来,在国内教育界已产生很大反响:不论是从教育部的部机关到各省市的教委,还是从教育理论界到实际教育工作者,或是从高等院校到广大中小学,无不议论纷纷。赞成拥护者有之,怀疑观望者有之,批评责难者有之,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命题能引起如此众多的人群为之关注(这个人群中包括教育界的资深专家、学者、名流,乃至前国家教委的一些著名领导),甚至为之激动,为之鼓舞或为之气忿,不管这个命题的真伪性如何(这有待于科学的论证和冷静的分析),至少说明这不是无关宏旨的一般性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成败、对我们子孙后代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命题。因此对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认真的探索,以便使绝大多数的领导和群众取得共识,我看是非常必要、大有好处的。下面仅就本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认识和多年来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试图对这一命题作出比较全面的论证。

二、ME命题为真的哲学基础如上所述,ME命题代表“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这样的命题。这里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因此,为了论证ME命题为真(即论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于整个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可以先看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⒈ 信息技术是导致人类社会实现第三次飞跃的决定性因素众所周知,迄今为止,人类所利用的资源共有三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有形状、有大小,人们可以切切实实地感觉到物质的存在,所以在上述三种资源中物质是最具体、最直观的;信息刚好相反,它没有形状、大小,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借助其他媒体(如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在上述三种资源中信息是最抽象、最不直观的;能量的抽象性则介于物质和信息之间:它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但是人们却可以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它的存在棗“热能”可通过温度变化感觉出来,“电能”可使人触电直至电死,水位落差所具有的势能可以使水车或水轮机转动,……。总之,能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们仍可直接感觉出它的存在,所以它和信息相比仍有一定的具体性,即其抽象程度要比信息低。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总是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在对资源的认识与利用上也不例外[1]。物质最具体,所以作为一种资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就被最先认识到并利用来制造生产工具。据考古发现,人类在200万年前即能制造石刀、石斧与石锥等工具。这是“旧石器时代”。大约5万年前,人类开始发明弓箭棗用竹子弯成弓,用牛筋作成弦,再用木棍和石锥作成箭,从而发明出一种能在一定距离内发射以捕杀野兽并保护自身安全的有效武器。这在当时来看,属于相当复杂的发明创造(不亚于今天的火箭),是高度智慧的结晶。在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无疑使人类猎获野兽的能力(即当时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所以恩格斯对弓箭的发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新石器时代”。

据出土文物考证,在7000年前左右,黄河流域已有人种谷子,长江流域已有人种稻子。人类实际掌握种植能力肯定在此之前,估计应在1~2万年前人类即开始由狩猎为主转入以种植为主,这就是农业社会的初级形态。在6000年前左右人类开始掌握炼铜技术,使人类能利用青铜这种物质制造出比石器远为强大的生产工具,从而由新石器时代转入“青铜器时代”,这是农业社会的中级阶段。到了3000~4000年前人类又进一步掌握了炼铁技术,制造出诸如锄头、犁耙、钢刀、铁斧这类更加有效的工具,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从而进入“铁器时代”。这是农业社会的高级阶段。

农业社会大约持续了一万多年,直到18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才开始转入工业社会。严格说,瓦特不是发明蒸汽机而是改进了蒸汽机[2],因为第一台原理性蒸汽机(能实现热能--机械能的转换,利用水加热后的蒸汽推动连杆以完成某种机械操作)早在1705年就已实现,而瓦特是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即1765年才研制出第一台实用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对原理性蒸汽机作了两方面的重大改进:① 使蒸汽机能连续不停运转,从而真正成为动力之源;② 大大提高了热能棗机械能的转换效率,从而使蒸汽机真正实用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也并不过份。有了蒸汽机就开始出现火车、轮船、纺织机械、印刷机械、采矿机械、冶炼机械……这类全新的生产工具,即实现了生产工具的机械化,从而使生产力与农业社会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生产效率成十倍、成百倍地提高。以纺织为例,过去用手摇纺纱机,一人一台效率很低,现在用蒸汽机带动纺织机械,可由一位工人巡回看管几十台机器,而每台机器的运转速度更是大大加快,因此效率可以提高几百倍。这是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到了19世纪后半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使人们认识到不仅热能可利用来作为资源,而且电能也有这种可能,从而在法拉第定律基础上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于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这是工业社会的中级阶段。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在认识原子奥秘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原子的“受控核反应”,使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成为可能,从而进入“核子时代”。这是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

利用物质作为资源,尽管经历了“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等不同时代,即对物质作为资源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但是,只要是用物质作为资源,所制造的生产工具就只能是简单的、没有活力、没有智能的“死工具”棗从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弓箭,到后来铁器时代的犁、耙、镐、锨皆属此类。这是人类的第一代生产工具。

利用能量作为资源也经历过“蒸汽电气核子”等不同时代对能量作为资源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要利用蒸汽的热能,通过日常生活观察水壶煮水现象即可发现有关规律,这是比较简单的;要利用电能则要用磁铁和线圈做电磁感应的科学试验才有可能发现法拉第定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电能利用;要利用核能就更复杂,必须通过精密、微观而深入的科学探索,在揭示原子核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极为复杂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受控核反应”即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不同时代对能量作为资源的不断深化的认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一次深化都带来新一代的生产工具,都伴随生产力的一次新的飞跃。但是,只要使用能量作为资源,所制作的生产工具就只能是没有智能、但有活力的工具[1]。它和第一代没有活力的“死工具”相比,有了很大改进,但仍不是最理想的工具,因为它们还没有智能。这是人类的第二代生产工具。

只有到了20世纪后半叶,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不仅物质、能量可以作为资源,而且信息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甚至是更为重要的资源。这是因为信息和知识密切相关(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提炼、加工就可以成为知识),而知识的多寡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智慧的高低。因此利用信息作为资源就可制造出新一代既有活力又有智能的生产工具[1],而计算机则是这类生产工具的代表。利用计算机可以构成智能决策系统、智能指挥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系统、各类专家系统、各种智能卡以及机器人……。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正日益扩大:潜水机器人可潜入人类无法进入的深海(人类不能承受深于50米的海水压力),维护核电站的机器人能抵御任何强辐射,化工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不怕各种污染和毒物的侵蚀,超微型机器人可送入人类血管中去当“清洁工”,帮助清除血管中的杂质乃至血栓,把人类从当今第一大“杀手”棗“心血管类”疾病的威胁下拯救出来。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新一代智能生产工具强大而神奇的威力,从而使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未有的大发展、大解放,也带来人类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与发展。这是人类的第三代生产工具,也是最理想、最完善的生产工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一条规律: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水平决定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而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则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

根据的哲学理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改变将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经济基础则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导致生产关系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导致经济基础改变,从而又引起上层建筑从政治、法律、经济理论、文化教育到整个意识形态的彻底变革。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部分组成的,一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整个社会就必然要飞跃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资源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下列关系:

对物质作为资源的利用导致第一代生产工具(简单的无活力、无智能的死工具)的诞生形成人类社会较低程度的生产力使人类脱离狩猎为主、开始进入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社会。

对能量作为资源的利用导致第二代生产工具(无智能、有活力的机械工具)的诞生形成人类社会中等程度的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跃进到工业社会。

对信息作为资源的利用导致第三代生产工具(有智能、有活力的智能工具)的诞生形成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跃进到信息社会。

可见,如何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即“信息技术”),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飞跃密切相关的决定性因素。21世纪之所以对我们有极不平常的、至关重要的意义,就是因为在21世纪人类社会将要面临又一次巨大的飞跃,而这样的飞跃在迄今为止200多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上只发生过两次(如上所述,第一次发生在一万多年前棗跃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发生在18世纪棗跃入工业社会),现在将面临的是第三次棗跃入信息社会。

⒉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按照的观点,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是最革命的因素。信息和信息技术(即如何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的技术)由于能导致第三代生产工具(智能工具棗计算机)的诞生,使生产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导致人类社会的新飞跃。可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是人类社会跃进的杠杆,是推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革命因素。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显然,这决不能仅仅看作是一般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既然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将导致整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那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也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即ME命题为真。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是由哲学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所决定的,这就是ME命题为真的哲学基础。任何把现代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都是极端肤浅的、近视的。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来认识ME命题和整个教育改革的形势,才能做到高屋建瓴,才不致于迷失教育改革的方向。

三、ME命题为真的教育科学基础任何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材。ME命题之所以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整个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正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对于21世纪所需的新型人材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从“21世纪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对新型人材培养的重大意义”等两个方面对ME命题作进一步的论证。由于人材培养问题就是教育问题,对人材需求的特点就是对教育需求的特点,所以从人材需求与培养的角度对ME命题进行论证,也就是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对ME命题进行论证。

当前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从全球范围看,21世纪将是信息化社会,九十年代则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开端。因此21世纪对人材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社会对人材需求的特点,下面就是对这类特点的分析:

⒈ 21世纪对新型人材的需求特点(1) 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材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所提出的需求

篇2

数学课是高等院校中理工、经管类各专业学习的基础理论课,其开课目的在于培养各专业人才所必备的数学素质,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多彩纷呈,对数学基础课提出多元化、小型化、分散化的要求,同时要求精简学时提高效率。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自然也不例外。独立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就对数学教师在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安全工程、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都开设了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这门课程,学时安排48。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让学生在这48学时中把该学的知识掌握好,这是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思考最多也是最难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是把两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合而为一。不管是线性代数还是概率论(统计)都过于强调细节而将理工、经管等学科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数学内容排除在外。现有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教材偏重于“现成结论的应用”,而忽视了数学教育是引导学生实现数学再发现再创造的教育发展规律,“应用”这一块还应该在教学中强化。此外,由于没有数学实验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一些学生经常问老师数学有什么用,学生看不到应用就认为没有用,就没有了学习兴趣,这就影响到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数学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这种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过于注重概念、定理的推导和证明,过于注重计算和解题的技巧,一味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觉得这门课程过于抽象无法理解,该学的学不到。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学生本来抽象能力就不是很强,这样过于偏重证明和解题技巧的教学使他们非常难以接受。这完全不符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初衷。

原先的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都是两门单独的课程,各方面都不觉得有压力。但现在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只有48课时,“够用为度”不好把握。课时的严重压缩对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产生的教学压力非常大。

二、教学思考

根据上述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希望对做好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淡化理论,够用为度”为指导思想。传统的线性代数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学过多地强调数学的严密性和理论的严谨性,教师花大量时间用于定理的证明、方法的推导或者解题技巧的讲解,只注重传授知识,往往缺乏对知识的学以致用。因此,教学效果一直不好,学生普遍感到学起来很吃力。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应用意识不强,只知道套公式套方法解书上的习题,这叫读死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在于它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没有了这种关系,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生不出有意义的问题和方法[1]。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让学生了解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在本专业的应用,不提高学生用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显然不符合独立学院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应该重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淡化理论,突出基本,使学生学好该学的,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第一部分是线性代数。线性代数定理多、符号多、计算方法多且麻烦,且前后内容交错,行列式、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一学期下来学生都搞不清楚这些内容的联系,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有什么用。其实在这四部分内容当中,行列式、矩阵、向量及向量组都是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基础。线性方程组才是线性代数这门课程的中心。因此,在线性代数这部分内容,首先确定以线性方程组为中心[2],在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中引入行列式和矩阵的概念,并以矩阵秩的概念给出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对任何一个线性方程组,在有解的情况下,我们都能利用初等变换求出它的全部解。那么在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的情况下,解与解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能否利用有限个解表示这无穷多个解呢?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讨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有关理论。由此可见,以线性方程组为主,可以将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等概念联系起来。这层关系必须给学生指明。其次可讲一次线性方程组的应用专题,结合学生的专业性质,选取一些应用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线性代数的应用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第二部分是概率论(统计)。概率论(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一门数学课程。理论严谨,应用广泛,是理工和经管类部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对于这样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注重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下定决心学好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基本概念和方法外,还可融入很多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因为概率论(统计)的产生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

1.结合专业特点,引入案例教学。

学生普遍感觉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教学枯燥乏味,缘由就是教学太过抽象,教学方法单一。可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起来。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可引入线性方程组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如(工科专业)在物理电路中的应用、(经济管理专业)在经济平衡中的应用、在减肥食谱中的应用,等等。结合专业特点,讲讲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拉近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2.变填鸭式教学为互动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和启发性都很强的问题,引导学生们自己分析、研究和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3]。在线性方程组的应用专题或假设检验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对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作出假设,求解问题。

(三)编制课程学习指导书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这门课程开课已久,但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课程学习指导书倒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可编制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的学习指导书,在书中不仅要列出知识要点,而且要编制配套的例题和习题,辅导学生学好这门课。

三、结语

“要给学生一桶水,老师先要有十桶水”。如果要做好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统计)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就一定要多下苦功。教学相长,除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进外,教学还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希望教师在实践中能多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促进教学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3

作者简介:李巧玲(1973-),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朝阳(1973-),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财政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Z27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64-0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2年正式被教育部批准为高校本科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它主要由食品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组成。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依靠高新技术和设备,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技术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以保证生产质量优良的产品;同时,帮助生产部门开发新的食品资源,试制新的优质产品,改革生产工艺,改进产品包装和贮运技术等。因此,对于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检测中的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外,还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中学会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鉴于该课程涉及的科学理论体系较多,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本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以强化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基础理论知识是学好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毕业生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做好食品检测工作的前提。[1]该课程理论教学信息量相对较大,教学时数(64学时)相对较少。在教学中我们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扩充应用知识,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用动画和多媒体等教学来增加动感和形象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信息量,以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1.针对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要是从化学、食品科学、生物学等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进行培养。[2]从河北科技大学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看,毕业后主要从事食品分析、动植物检验检疫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中所涉及的检测设备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设备为主。为此,结合专业特点,我们着重讲授了这些相关设备等的原理、基本结构和实验技术方法。对于那些在生产实践中很少应用,并应用昂贵仪器的方法(如现代生物检测技术、电子传感检测技术等),不作为授课的重点。[3]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重点内容的学习中,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2.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新内容,并加强专业英语术语的课堂导入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内容涉及到许多大型仪器设备的原理及应用等。由于分析技术及相应的仪器设备发展较快,教材内容难以做到及时更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拘泥于现有教材,注重不断引入最新内容,将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新的科研发展的动态,拓宽知识面,掌握最新科技信息。让学生更加了解“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何用?”这一关键问题,体现本课程的应用性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4]

目前,我国很多大型仪器设备仍然依赖于进口,鉴于大多数设备的操作界面均为英语版,所以,掌握一定的英语术语是必须的。为了让学生掌握大型仪器设备分析和操作方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英语专业术语的自然导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大型仪器分析设备英文文献的阅读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该设备涉及的英语词汇、术语及相关的一些知识等,从而使教学形式、学生学习内容更多样化,[5]并为后面的实验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 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毒豆芽”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对我国整个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我们在讲授“现代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时,围绕食品中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的危害及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4.丰富教学手段,增强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和应用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涉及的分析仪器较多,并且大多数仪器价格昂贵,制作复杂,仅在少数高等学校和较大的科研单位才能见到。尽管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些仪器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型化,价格也越来越便宜,但高等学校中拥有的仪器设备仍然相对比较贫乏。[6]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配合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开发了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用动态循环字幕的方式给出;对于难理解的抽象理论使用动画并加以辅助讲解,力求做到直观、具体,易于接受;对于仪器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及流程等采用实物影像资料或解剖图表示,并辅以动画和讲解,能够直观、具体地反映仪器的结构和性能;对于仪器的应用,采用实例分析,并对仪器的应用范围、样品的要求做详细的介绍。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课程进度和内容,进入课件的相应部分,通过该课件中的多媒体信息,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条件达不到等因素的限制,致使一些实验课开设不了。CAI课件的应用既弥补了这些方面的不足,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组成。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结合一定数量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强化,最终能达到借助资料和已掌握的实验技能,从事食品分析检验工作的目的。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和现场工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实验”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更扎实的实验“真功夫”,能否经受住社会这个大“熔炉”的考验等问题。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实验教学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1.增加设计综合实验比重,鼓励创新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通常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实验操作步骤均由实验指导书给出,学生在实验课上经过一番“验证”后,交上一份实验报告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研究能力,我们增加了许多“设计型”实验。在实验课开始前,我们先要全面动员,让学生了解以后实验的大体内容以及实验的整体安排情况,让他们知道哪些实验是“验证型”的,哪些实验是“设计型”的,他们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前做准备等。

学生在完成“设计型”实验方案设计时必须查阅资料,了解所测产品的性质,结合有关国家标准和法规等明确所测定的指标和使用的方法。对于运用大型仪器设备的项目,如果改变操作条件,学生应该充分论证并报告管理人员和实验指导教师,在确认无危险无损害的前提下可以探索。例如,在做“食品中酸度的测定”这个实验时,我们让学生自行设计。学生所选取的实验材料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要测定醋中的酸,有的学生要测定葡萄酒中的有机酸,还有的同学要测定饮料、乳品中的酸……所用的方法和设备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要用酸度计,有的学生要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还有的学生想用酸碱滴定的方法等。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要求实验员和指导老师在学生交上“设计型”实验方案后要立即着手准备。尽管“设计型”实验无形中会增加教师的很多负担,但是这种形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保证。甚至有的同学在完成了自己设计的实验后会有一种成就感,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信心。

2.抓好预习,改革实验报告的书写形式

预习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7]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交上预习报告,由教师检查预习报告并计入到最后成绩之中。同时教师在讲解实验重点、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时,通过提问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实验实际了解的情况,调动学生做预习报告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实验前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结束后,由教师检查学生原始数据并签名后,学生才能离开实验室。学生在上交实验报告时,必须附上有相关教师签名的原始记录数据。由于不同学生的原始记录数据不同,这样可有效地杜绝部分学生在课后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情况。

3.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实验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在实验教学方面也积极把实验与社会热点事件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更新实验讲义。例如,结合“染色馒头”事件、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我们在“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实验教学中安排了“食品中添加剂的测定”、“奶粉中假蛋白的测定”等实验内容。2011年3月,卫生部正式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等增白剂。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根据国家颁布的检测方法亦及时更新了实验内容,并及时向学生做介绍,为他们零距离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我们认为适当增加这类实验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食品检验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且能让他们更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和技术,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完善理论和实验教学考核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理论与实验的考核打破了原有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模式。理论教学考核主要采用“学习心得论文+平时成绩+笔试成绩”的方法。笔试考试中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已学内容的灵活应用能力,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通过“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学习心得论文占总成绩的10%。

实验考核采用“平时成绩+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35%,主要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等各个角度进行评价,同时加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巡视,以便对学生能达到客观评价。预习报告占15%,主要看学生的预习报告是否完整,对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是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实验报告占20%,从侧面来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考核占30%,所考题目由学生抽纸条决定。尽管这部分所占比例不大,但如果学生操作不及格,则实验部分被判定不及格。通过全面考核学生,给他们较客观、公正的成绩,让他们真正掌握实验技能,达到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束语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对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科学的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在食品加工、食品安全性评价及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起着“眼睛”的作用。它对保证食品质量,监督各部门各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严格把关起了重大作用。为了能培养出更多能及时适应今后食品安全检测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补充新知识,强化操作技能,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邱春江,李升福.《食品分析》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08,(2):27-28.

[2]权英,张根华,詹月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体会[J].广东化工,2009,(11):198-199.

[3]赵杰文,李永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3.

[4]杨勇.《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陕西教育,2008,(6):84.

[5]田林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

篇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启动,我市某些县、区也被浙江省教委列入2003年教学改革实验区。新课程将会如生机勃勃的春风走进广大教师的生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去解读体育课程标准并转换角色去适应新课程标准呢?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的一些认识,以供广大同仁们参考。

2 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2.1 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终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一直是一个过程,它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何处,教育总是贯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渊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体育思想正日渐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来减少现代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十分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他们打下爱练爱玩和会练会玩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必须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2.2 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

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目标要顺利实现,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直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诚然,竞技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如果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课堂中,就难免会造成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人化倾向。此外,我国以往对每一项教材规定具体的学时比例,目的在于全国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却造成了统一性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结果。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2000年《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一个显着区别,是课程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2.3 体育课程评价日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手段

体育课程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有关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以发展性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为目的,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体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3 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3.1 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优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了充当合格的新角色,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体育教师将不再是为了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他们将帮助每一个学生分析并确定自己的体育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方法。体育教师将变成导师和咨询人员,而不是继续充当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权威。体育教师还应成为体育诊断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工作中,他们都应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2 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在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进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已逐渐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中。大卫?奥麦基曾说:“真正的教育决不是从科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中拮取一些事实,而重要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言,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而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此,体育教师的角色也不应仅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方法的创新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体育课程建设将面临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新形势下,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还是全面优化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科研促进体育课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

4 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训与培养

篇5

1. 引言

近年来,招生规模扩大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行为,使得课堂教学质量日益走向滑坡,教学效果的下降直接导致学生就业困难以及学校招生困难的连锁反应,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是国家花大力气抓好质量工程建设的所在,如何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例如:数值模拟软件教学,游戏编程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诸多大学重视的主要问题。“教学效果”的研究受到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青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出受社会青睐的优秀人才的课题数量逐年增长,研究内容也日益广泛和灵活,课题研究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课题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等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并收到了很好的研究效果,并在实际的办学中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推广和应用。学生评学和教师评教工作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同时它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极大的激发了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土木专业学生的结构分析计算课程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更为少见,本课题以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分析计算课程《有限元概论》为主要载体,以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为切入点,试图分析研究在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及引发的课堂教学效果变化,探索研究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后发挥的作用。

2. 研究概况

本科教学是大学的立校之本,而课堂教学是我国高校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所采用的主要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创新,使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无疑依托的是课堂教学的理念与不断创新的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是教、学双方传授知识与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主要通课堂教学实现自身价,学生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筑成自己的知识殿堂。实践证明,一个人的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获得的。学校的基本职责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教师的讲授,所以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搞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同样,一个教师的良好声誉也是通过课堂教学取得的。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整个过程需要教师丰富的知识来铺垫,更需要教师的热情投入与理性思考。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当事者了解情况,不断努力改进。最有发言权的是他的同行和他的学生,但一般同行的评价并不客观,学生是否满意应该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优劣的主导意见,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完全可行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活力、美与精彩。近年来,社会上的浮躁、功利等不良风气不时侵害着大学校园的课堂教学,“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片面追求学术成就,忽视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缺乏创新,特色与亮点寥若晨星。这种状况与当前大学教师队伍不断提升的学历层次形成了明显的不对称,也与高水平的大学不对应。

篇6

教育技术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21世纪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能够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抢占教育技术这个高地。

一、新时期赋予现代教育技术的职能

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与互联网。从20世纪50年代我们向信息时代迈进了第一步,现在已走入了“信息时代”的鼎盛时期。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大家的认知方式,同样可以引领中国的素质教育不断前行。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已逐步成为教育改革,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在上个世纪末期,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成为先进的教育手段广泛应用,传统教育的模式与地位受到威胁。教育需要改革,教育技术能够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所以,教育技术站在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应该成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助推器,成为教育改革的生力军。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更好的顺应时展需要,解决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高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

二、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工作任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载体,拓宽师生视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时代赋予现代教育技术的光荣使命。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就是要在集中优势资源,开展现代化教育教学,服务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快高效内涵建设,发挥人才、智力、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1.教学职能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高校要加快信息化教育的进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高校改革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为适应发展需要,教学部门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教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加快信息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发展,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自身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服务职能

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决定其又一重要职能便是服务职能,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服务职能可分为对内服务和对外服务。

对内服务:

服务于学校教学部门所列教学计划,确保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课堂课件、教学录像的制作等工作;服务于学校各类大型活动和会议的灯光、影响、摄像以及音视频的后期制作;负责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维护与管理,并且通过校园网、校内宣传载体,编发新闻、广播、教学栏目、安全教育、宣传等一系列。

对外服务:

对校外单位提供教育技术服务,组织收集、编制、管理、应用音像类、计算机类等多媒体教学资料,包括信息咨询、摄录像、软件编制、设备安装等。运用音像技术和网络技术做好学校对外宣传服务工作。

3.培训职能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大大加快,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等诸多因素制约着现代教育技术服务课堂教学,这些无疑给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困难和问题。国家教育部也曾就如何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课堂教学提出过要求,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教育信息化的意识,普遍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从而为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服务。

三、目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省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情况看,多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扩大办学规模、促进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各高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程度不同、普遍认识不高;在经费保障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等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在成长进步的过程当中所必须经历的,但有些问题不容忽视,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势必影响、制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1.管理体系混乱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往的“电化教育”也随之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以适应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但我们在认识程度上存在不足,有的高校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之前的“电化教育”,已经过时了,所以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合并到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国资处等;有些高校虽没有合并,但是没有赋予其应有的职能和行政级别。这些都在客观上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内涵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2.投入不足,软、硬件建设不同步

大部分高校对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人员、资金、物资投入偏少,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求。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重硬件,轻软件,一些高校即使购置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硬件设备,却无力添置开发软件和开展师资培训,反而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事倍功半。高校普遍建设多媒体教室,但往往只是注重于形式忽略其现实作用;投入大额资金建设校园网,但能够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作用,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并不多。

3. 加强队伍建设

在我国电化教育开展初期,职能范围较为狭窄,仅限于幻灯片制作、照相、录像、设备维修等内容,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无需具备过高的专业素养与文化层次。

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首要任务是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专业都与本专业相匹配。

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的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无疑应当肩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成为这场新的信息数字风暴的主角,无愧于这个信息时代付于的使命和任务。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何克抗,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南国农. 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7

信息技术的普及是如今典型的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个领域,信息技术都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教师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又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典型,也影响着该专业的每一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其自身的迅猛发展为教师教育专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若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两相结合,便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作为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师范生,有责任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流行的名词深刻影响着教育行业的发展。而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呢?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课堂里,师范生们的学习任务已经远远不能只是三字一话、说课、微课、专业课这种传统的课程学习。为了顺应“教师专业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各大网站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域做了努力,“网易公开课”就是一个例子,而其中的“可汗学院”则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一个非常成功的运用。“可汗学院”里面的每一节微课视频,都简明地阐述了该节课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而这些精美的小视频,在师范生学习阶段,都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来制作。除此之外,一些理科的教学,powerpoint早就不能满足技术上的需要。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师范生们要主动学习几何画板、数学建模软件。掌握这些技术,除了自学,也只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上获得。从技术本身的层面上看,现代教育技术将数字、网络、多媒体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实际可操作的各种技术软件,应用于每一个可以影响到的领域;从教育的层面上看,现代教育技术赋予教育行业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资源共享化以及管理自动化的一些新的优势。因此,教师教育专业要想走得更远,发展更好,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有力的助推器,共同完成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历史重任。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师范生自身专业学科交叉、和谐的整合,并服务于所学的专业,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实现教学最优化。为了达到以上的几个目标,师范生早就不能只具备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必须具有能够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具体说来,在现代教育技术还没有普及的课堂上,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时,要想表现出多种位置关系,就必须在黑板上自己画出多个圆,这既浪费时间,也存在着表达上的不准确。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之后,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便可以形象准确地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除此之外,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则是信息时代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得力助手,它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课题资源、工具支持和策略方法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网络毋庸置疑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之一,网络为资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选题的确定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均需要大量的调查工作,合理地利用网络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例如,现代教育技术也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整合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新型教师具备的独特的专业素养。利用现代技术改变教学方法是历史潮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准教师们在象牙塔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在职教师们自觉主动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更加轻松高效,都是教师教育专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一)教学目标模糊,无法感受到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师范生的公共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受往往是“这节课学到了photo-shop,那么下一节我们会学什么呢”。这种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或者教师未明确地传达教学目标,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试想在上下一节课之前,如果教师能够提前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那学生就可以有一周的时间提前下载好相应软件熟悉准备,而不是在课堂上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甚至,各个学校都有自成一套的课程价值取向,如理论、技术、技能取向。这样的一些差异性都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性培养,其产生的结果也必定是参差不齐的。

(二)作为公共课,学科专业针对性不强

其实这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在现今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教学中,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公共课,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它们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课,往往都是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个学科的师范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却由于多种原因,最后只能体现出最宽泛、最普遍的教师专业知识。无形中讲台下的“数学师范生”“语文师范生”都被同化为“师范生”,缺乏学科专业的针对性。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能教学的仅仅是最具普适性的多媒体软件的应用,数学学科所特需的几何画板未曾涉及;物理、化学学科所特需的实验数据统计软件未曾涉及。学科的差异性与教学内容的普适性产生了冲突。

(三)教学方式陈旧,评价标准单一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明显不能满足促进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就聚焦于教师所演示或要求的某一个具体任务的完成,没有机会去研究这个软件的其他功能,也不会去思考这个软件的其他可能运用方式。同时,讲一节课,做一节课几乎已经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典型的运行方式。学生参与互动很少。在评价方面,这门课程目前绝大部分还是采用最传统的笔试和提交指定任务上机作品两部分评价方式,并没有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堂参与有机结合,也没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进建议

(一)加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

所谓系统性是指课程的内容结构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构成一个特定的体系。首先,要明确一个统一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无论理论内容、技术内容,还是实践内容,都要从一个整体的视角下重新定义。即从整体上明确现代教育技术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所谓逻辑性是指在课程的知识内容上应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即严密的知识排列顺序,避免出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教学内容随意,无明确安排,计划的现象。所谓科学性是指赋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一套理论要求,不论是哪一项技术的学习,都要能从科学的角度完整地阐述该项技术的前因后果,而不是仅仅是学会某一个多媒体软件的操作。

(二)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具体学科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虽是各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公共课,教学对象却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由于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不同、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教师不能用统一的课程内容去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师能够对相应专业师范生所真正需求的“教育技术”有一个较明确的了解。能否真正做到“教所需”,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提出了要求。不能仅仅是把“我自己会的”技术教给在座的所有人,而是要根据实际学科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理科学科师范生所需要的技术往往具有共性,那就统一整合理科师范生学习,做到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如此才能增强学生从事专业教学的技能,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使信息技术与其任教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生今后所任教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会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首先,过程性评价要贯穿始终。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学绝非是检验一个学生是否会做某一个视频,某一个动画,而是要考查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促进了本专业教师技能的发展。增加课堂上的互动过程,多了解各学科专业师范生自己的想法,既有助于具体学科的差异性体现,也有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的过程性评价。其次,促进师生共同评价。我们要让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的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就必须给学生自己充足的空间。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所学,制作出一些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工具,如某一个知识点的动画演示或微视频等等,让该学生上台模拟微课现场讲解,其他学生和老师在台下倾听,结束后予以讨论,给出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成新.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新模式———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构想[J].现代教育技术,2002,12(2):48-53.

[3]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65-69.

[4]魏国强.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2):77-79.

[5]陈建新,胡中亚.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05,25(3):115-118.

[6]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104-105.

篇8

1培训流于形式,只图完成任务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对新入职的教师采取集中进行《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使新进教师们能系统地掌握高等教育的基础理论、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开展理论知识培训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培训时间和课程进度安排不合理,培训大都安排在周末进行,仅通过几个周末的仓促培训和考试就完成四门课程的培训,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新进教师怎能将教学内容学深学透。另外,很多新进教师一进校就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周一到周五有上课安排,周末还得来参加培训,精力已经消耗殆尽,容易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二是培训教师的授课方式呆板、单一,从头到尾基本运用填鸭式讲授法,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继承,而没有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忽视教师对新型教学环境、新教学方法手段的体验和实践。三是很多学校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导致新老师们学习的知识不能对自己的工作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2培训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能力的训练

作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仅仅靠速成学来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泛泛了解的政策法规和师德常识等教育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有关部门设计的培训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教育教学实践性的训练课程,从而无法有效提升新进教师实践能力,无法满足新进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3评价方式落后,不能全面评价教师的水平

评价是对新教师学习结果、成效的一种鉴定,同时也是对新教师的一种激励。现代教育技术提倡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评价、注重阶段性评价等。而大多数高校培训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之后,大都采用卷面考试或者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作为最终的评价手段,这样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地检验培训效果。

4没有形成培训的长效机制,导致培训效果不明显

学校对新教师的培训,大都集中在入职第一年,培训次数大概1-2次,内容包括教师资格的培训、校本岗前培训,之后的培训便寥寥无几。正是由于绝大部分新进教师都不是师范类学校毕业,光靠入职前的突击短期培训,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效果不大,因此对教师教学理论及教学技能的培训需要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过程中,对其常抓不懈。

5杜绝形式上的培训,把培训作为一件重大的事情狠抓

许多新进教师在学校读书期间没有经过教学素养、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因而对教师的入职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新进教师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新进教师入职后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对高校新教师的培训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实效,科学、合理、有计划地安排培训。5.1合理安排时间,可以选择在入职前许多新进教师一进校就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一旦再把入职培训安排在周末,教师们会感觉疲惫不堪,把培训当做累赘,就会消极地应付培训,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可以把对教师的入职培训安排在入职前一个月。因为这个时间段新进教师们没有其他事务的干扰,可以安心的参加培训。5.2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手段让新进教师把相关知识学懂学透首先,安排足够充裕的时间对新进教师进行《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程的培训,让授课教师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的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写教学方法、丰富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将教学理论知识学懂,悟透,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一味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其次,应安排足量时间对教师们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教师教学教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课程的培训,让新进教师能亲自对一个或多个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并亲自实践授课,以不断提升新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5.3分岗位、分层次、分批次对新教师进行培训高校新进教师队伍一般分为三类:高校应届毕业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从其他单位招聘的老师;岗位也不尽相同:有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等;学历层次也不尽相同:其中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由于新进教师来源不同,从事岗位不同,学历层次也有差别,如果把他们杂糅在一起进行培训是不妥当的,应该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学历层次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尤其是针对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应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6改进培训方法和手段,让新进教师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带来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样的研究工具手段,而且为教学活动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即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或者“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地在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探索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师生观念,构建教学双重主体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

7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教师的能力

篇9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必将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认真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及其在教学模式建设中的运用,根据军校战术课教学特点,建立新型的战术课教学模式,对提高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军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在依据现代教育技术及现代教学模式本质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构建战术课新型教学模式的方法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的科学领域。教育技术包含“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的技术”两个方面:教育中的技术是指教育媒体所反映的技术。它包含每种媒体可能用来提供信息的手段,涉及到教育和训练中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传输技术,二是教育信息存贮与检索技术,三是教育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技术,四是教育信息的显示与拷贝技术。

教育的技术是指如何选用教材和教具,安排教学活动的计划、分组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方法、策略等问题。它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教育的技术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相比,更突出了“现代”二字,其目的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曾对教育技术作了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呢?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对象是“学习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学”而不在于“教”。学生应始终处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应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重点放在学员的“会学”和“学好”而不是教员的“教好”上。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越来越多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更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把重点放在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上。

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学、课堂教学。加强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知识、提高能力。有了完善、正规的学习资源,学生只要能和学习资源发生联系,就能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更加注重研究与实践的系统性。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爆炸”成为现实,面对众多的学习内容,只有系统地研究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优化学习过程,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而不至于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习知识的罗列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各个层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教”与“学”这一过程,包括教育规划、教学管理、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开发等各个领域都渗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全领域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关系

多少年来,军队院校传统的战术课教学改革一直是在一种既定的模式下,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改进、改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战术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1、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技术基础

现代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也就谈不上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大家知道,构建教学模式的基本成分有理论基础(包括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教学环境和资源(硬件、软件等)、教学活动及其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其中的许多因素都与教育技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等。没有技术进步的支撑,教育水平尤其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仅靠体制改革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应当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础环节来抓,要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就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技术基础。

2、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形成

教学模式是在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观念的综合作用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学校的基本教学模式目前有二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由于受教育手段的制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靠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凭的是“两只耳朵一双眼”,要想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又缺乏必要的技术基础。显然,这种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对高技术条件下中级指挥员培养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单一和呆板,非常不相适应,必须加以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但它需要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好为此提供了这一条件,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水平与进程,将直接影响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3、现代教育技术将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一是阅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阅读方式是纯粹的文字阅读,后来,电视机、录像机的出现,使得阅读方式扩大到了视频阅读,有了活动的图像,也有了可以听见的声音。现在,电子出版物向人们展示出全新的、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除了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还可以在资料库中进行检索式阅读。

二是练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练习方式是用笔在纸上进行的纯理论的练习或利用实物进行的辅练习,现在的练习方式在传统方式之外,还有多媒体交互式练习、网络互通练习,甚至在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模拟仿真练习等。

三是交流方式的变革。传统的交流方式是通过纸、笔、口、耳进行直接的交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可以互在不见面,互不相识的情况下进行实时的、有当面交流效果的交流。

四是考核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要集体进行、统一行动,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学生的考核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纸上的、口上的、多媒体上的或网络上的等等,考核的时机也可以根据学生各自学习情况进行,而不必全体学生统一进行。

4、现代教育技术将带来教材样式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给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制带来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可以使“专家诊断式”的教材、“智能化”的教材、“开放式”的教材、“可扩充式”的教材、“可编组式”的教材等成为现实,使静止的、封闭的、模式化的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

三、构建战术课新型教学模式的方法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的综合体现。

战术课是教学学科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战术课教学模式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

战术课教学模式设计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分析学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第二,设计、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

第三,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的方式。

由于战术课授课形式的多样性,所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战术课教学模式设计就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学为中心”,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设计:

1、对于理论课程,实行教导模式。教导模式就是以教师讲授与提示为主,辅以课堂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模式。理论课程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逻辑性,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基本概念、原理及各种论证有较深刻的理解。采用教导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重点地、系统地阐述知识,受教育者可以用较少的精力,获取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把握课程的学习重点,因此,教师的讲授是完全必要的。同时,由于战术课程通常没有过多的深奥道理要理解,所以,教师讲授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提示到要点即可。作为对理论讲解的辅助方式,应利用各种媒体的组合方式,如广播、电视、网络、幻灯等,对理论讲解内容进行战例演示、逻辑分析等。

2、对于想定课程,实行辅导模式。以学生独立学习与作业为主,辅以教师的作业指导。想定课程,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也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能力,应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作业为主,教师在这里只是起辅导作用,帮助、指导学生完成想定作业。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应发挥各种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开展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式教学方式。

3、对于演练课程,实行咨询模式。咨询模式就是利用教员与媒体的信息优势,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咨询,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咨询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战术演练课程,是军事教学中一项比较特殊的课程,由于缺乏合适和必要的演练环境与条件,演练课程往往成为一种游戏式的工作,演练的结果往往是对演习计划的一种具体操作,达不到真正的演练效果。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学员可以在教员的指导下,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资料与信息,并完成各种演练科目。通过网上演练,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环境下的战役战术背景,使大家在网络上看到接近于演练需要的环境,同时,网上演练还可以使大家近似于实时地进行相互间的协作。

4、对于野外课程,实行教导模式与咨询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野外现场讲解为主。野外课的教学往往需要较为广阔的模拟战场环境,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员往往不能全面地了解作战所需的各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事先通过各种媒体,为学员提供有关的地理、社会、作战资源等情况,使学员对相关作战信息有大致的了解,现地教学时,可以利用有线与无线网络系统对野外教学学生进行远距离资源共享与情况处置,并使分布于各教学点的教员与学员可以实现交互式的指导与咨询以及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与学习交流。

5、对于考试考核,实行主题模式。主题模式就是确立考试主题,使学员在该主题下自主地完成各种考试内容,而不拘泥于教科书的条条框框。考试内容集中在某一主题范围内,而不仅仅是某一课程、某一教材上。考试方式应实行灵活的能力考核与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考核,破除原来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在传统考核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个别化交互式的考试,让每个学生依据自已的学习水平、学习进度进行独立式考试,而不仅仅进行全体集中式的考试,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范围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能力学生也将会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战术课新型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模式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以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着力于追求全体学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注意:

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造可参与性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获得知识和能力。

②重视发展个性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用于传授知识,还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③注意培养学生认识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等途径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继续学习能力。

2、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当今有许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可以借鉴与应用,如:布鲁纳的“建立结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姆的“确定目标,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优化方法,择优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生中心,参与学习”理论等。

3、要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六个方面的优势,促进教学深化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六个主要优势:一是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二是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三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四是教学信息的大客量储存。五是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六是教学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4、要重视教学过程要素中“媒体”要素的作用,并促进各要素作用的转变。教与学的活动过程简称“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通常要应用多种媒体,所以还应该加上“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要注意实现教学过程中这四个要素的转变。即:

①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②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③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71-02

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与

高职数学教学的关系

2004年,在“长春―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巴巴拉・西尔斯(Barbara Seels)在题为《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及在线课程的设计》的报告中,首次介绍了AECT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界定。新界定表述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指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重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对教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和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已成为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渗透,能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现代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即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等),并由教师负责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任务,利用多种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高职数学教学

(一)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塔尔曾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即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也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递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概念和外延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这种通过对知识主动建构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就基于个体的差异显示出其创新性和独特性。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主义理论也强调教师不应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创设一个探究的环境,让学生自己思考、主动参与、获得知识。教师要及时意识到学生探究的独特性并加以肯定,要有意识地反对书本知识的权威性,鼓励创新性的看法。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理论的支持下,新型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师创设适合学生建构的学习环境提供实践指导。教师应明确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是常见的教学工具,能够将枯燥、抽象的动态过程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方便教学等特点。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的特点,选取和运用合适的教学媒体,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加工,以多媒体信息为媒介,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数学课程有机整合的有效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同时结合传统的板书方式,以防教学速度过快,学生消化不了。例如,在讲解定积分的概念时,可以用动态的画面对曲边梯形进行分割,激发学生的思维。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发现有限的分割不能解决面积问题。同时结合板书,详细展现曲边梯形的面积与定积分的关系。这样的互补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建立共享教学网站,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建立教学性网站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实现网络共享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教学网站这个教学平台展示高职数学的相关课件、课外习题、典型教案等,供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展示数学历史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展示教学心得、学习体会等供师生交流。学生在共享资源情况下,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学会自主探究,同时可分小组进行合理分工,以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空间向量时,可采取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网站上对应给出平面向量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注明本章内容的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当然,教学网站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可拓展性,能通过链接向外延伸,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与学的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能充分展现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各高校可以借此进行交流、学习,促进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四)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营造实践教学环境

数学实验是将数学思想和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强调以学生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明确指出了在高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的必要性。考虑到实际教学中高职数学课时数少的特点,我们将教材中的应用模块以数学实验活动的形式展开。

现代建构意义下的数学实验,是学生在一定的数学目标(学习、研究、发现)的指导下,对具有一定数学意义的实物、模型、事物以及数字、图形、数字符号、式子、题目等,进行观察、变换、制作、演示、求解,以获取感性认识和数学信息的活动。

在数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多种应用软件,如Matlab软件、Mathematica软件、Lingo软件等,对问题进行求解、演算、总结。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亲自参与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获得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获得的亲身感受,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数学和热爱数学。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双向信息交流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即综合运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课堂评价、网络动态数据评价等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方式主要强调评价主体互动化,即学生个人、学生之间、任课教师等共同参与网络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用户名及密码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查询评价结果。

引入个人评价,尊重学生的自我反馈 个人评价是指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应充分发挥个人评价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个人评价是以鼓励学生为出发点的,促使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反馈和自我反思。

注重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小组评价指小组成员根据在学习过程中的各自表现,给予对方中肯的评价。在共享资源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小组分工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沟通交流、讨论,从中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小组成员的评价能弥补教师评价的主观性,能深刻反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优化教师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教师评价指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性,综合运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以往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以单元测验、期末考试为主,学生误以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获得相应学分,而忽视了数学是培养自身整体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师评价可通过具体的知识能力测验、课堂问答、小组合作等形式全面展开,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由于传统的期末评价是根据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过于表面化,难以真正体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应该在量化评价的同时,对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解决问题能力等因素进行定性评价,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数学学习水平。

实施网络动态数据评价,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 网络动态数据评价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反映学生的学习心得。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可为学生学习评价提供有利的依据。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方便学生自测,支持学生自我反馈,亦可作为教师的评价手段,优化评价方式。

在实施多元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水平,亦可根据学生的评价对教学方法作适当调整;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与能力状况,进行学习反思,优化学习方法和习惯。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于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思考

(一)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充分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教师作为应用教育技术的执行者,应从自身做起,主动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外出考察交流、购买相关书籍、开发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营造培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中,要注重联系教学实践。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可以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应用先进的教学软件,进而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加强信息化教育的力度,充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教育包含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信息意识教育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信息对未来时代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获得和处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我们必须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能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亲自尝试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亲自参与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从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充分营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

为了深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高职院校需配置充足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需要。适用于数学实践教学的资源主要是独立的数学实验机房、教学网络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等。在推进数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必须着手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学院应给予数学教学资源建设以资金资助,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建设。教师则要自主开发相关多媒体课件,填补教学资源的空缺。

参考文献:

[1]彭绍东.《教育技术的含义》译文[J].现代教育技术,2005,(3):70-78.

[2]罗明东.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王伟,徐娟.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93-194.

[4]隋鸣,许敏慧.数学实验活动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4,(5):93-94.

[5]潘文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嘉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3-65.

[6]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1

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培训什么,如何培训,什么时间培训?为了深入了解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特组织本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高职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确定大多数教师喜欢的培训模式以及大多数教师可接受的培训时间;采纳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硬件及软件方面的合理建议以逐步完善学校教学体系,逐步提高教育技术中心等教辅部门的服务质量。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并辅以交流和谈话等方法。结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初步的培训计划,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调查。

1.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规范;

2.网络教学平台使用频度;

3.培训内容;

4.培训模式;

5.培训时间;

6.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常见问题。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规范。

经调查,53%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室设备使用的正确操作方法知道一些,而只有47%教师完全清楚其正确操作方法,并且对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82%的教师是通过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或其他方式(自学、查看说明等)来了解的,只有18%的教师接受培训来掌握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所以,现阶段非常有必要通过系统的培训让所有教师完全掌握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一个投影灯泡,68%的大部分教师不知道其价格为2500元,这充分说明大部分教师并不了解多媒体设备价格的昂贵,也不会意识到掌握设备正确操作方法的重要性。

2.网络教学平台使用频度。

经调查,对于本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频度,其中41%的教师经常用,49%的教师偶尔用,只有10%的教师从来不用。这说明本校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已发挥作用,只是由于学科的不同或网络课程制作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应用的频度不同。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通过培训或其他方式解决网络课程制作技术方面的阻碍,大力提倡教师制作本学科的网络课程,开展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教学,实现网上批改作业、网上考试等。

3.培训内容。

经调查,在培训内容方面,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选中网络教学平台的占76%,选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占50%,选中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的占38%,选中语音室设备操作的占28%,选中计算机机房设备操作的占24%,所以培训将首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操作作为培训内容。并且,根据下表,应该首选Flash、PowerPoint作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软件。

4.培训模式。

经调查,52%的教师赞成现场集中培训,44%的教师赞成网上分散培训。所以,若开展培训,最好采用现场集中培训和网上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现场集中培训的同时,将培训内容做成网络课程,供教师随时随地学习利用。

5.培训时间。

经调查,62%的教师愿意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接受培训,而14%的教师愿意在周末上午或下午接受培训,24%的教师将培训时间选在周二、周四下午等其他时间。所以应考虑将培训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或者周四下午等其他时间。

6.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常见问题。

问卷设计了以下两道问答题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1)您在多媒体教室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的设备及其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哪些?(2)为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您觉得还需要做哪些改进?教师回答的主要论点和建议有: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应经常检修各种教学设备,损坏仪器应及时维修或更换;应在各种教学设备主控台上张贴详细清晰的操作说明;应在多媒体课室教师机上开通因特网,并安装杀毒软件,定时杀毒;若条件允许,可在较大课室配备无线话筒和扩音系统。对于投影不清晰等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设备陈旧或是由投影仪内部部件损伤引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方面(如页面颜色搭配不当等)的原因引发。所以若有条件,学校应更换部分陈旧的设备(如购买教学用高清投影仪),还应对教师开展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技术水平;学校应建设一批学科专业多媒体教学课室,专供音乐、美术等学科使用。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对高职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培训的必要性,也为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针对以上的问卷分析结果,我们对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在培训内容方面,选择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规范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初级培训选PowerPoint软件,高级培训选Flash软件。网络课程是现代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课程制作的软件环境,多媒体课件是课程的重要体现形式。

2.在培训对象方面,依据调查问卷,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内容的培训。例如,旅游系81%的教师非常清楚多媒体教室的正确操作方法,所以这部分教师不必参加这方面的培训。电信系大部分课程可能要在机房上课,所以对于这部分教师可提供计算机机房设备操作培训。

3.在培训模式方面,选择现场集中培训和网上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现场集中培训的同时,将培训内容做成网络课程,供教师随时随地学习利用。

4.在培训时间方面,将培训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或周四下午,一般不在双休日安排培训。

5.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情况的反馈和评估是整个培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在培训前要制定培训目标,整个培训过程中及培训结束时,要对教师进行考核。

6.培训的意义和目标不仅仅在于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在于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提高。所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师的视线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转移到观念上来,使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篇12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以科技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知识管理为主线、以创新为源泉、以开发人才资源为真谛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高度专业化,另一方面又要求知识和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培养高度专业化和综合性的社会人才成为了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开发学习者的多元智能则成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趋势,学校教育也将围绕这一必然的趋势而展开,以便有效地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风行全球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它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H.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系统地提出。

(一)智能(intelligence)的定义。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的定义和认识与传统的智力观是不同的,是区别于传统的智能理论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加德纳博士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八种智能。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在对传统智力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且最初加德纳认为每个人有7种不同类型的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视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自知自省智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99年出版的《智力的重构》一书中,加德纳又设想了三种潜在的新智能,即存在智能,道德智力和精神智力,并认为“精神智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宇宙和超自然的信念,但它最终依赖一定的感受能力。”具体的8种智能解释如下:

1.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3.逻辑―数理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5.身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自知―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7.交往―交流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指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中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智能发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全体发展。

(一)现代教育技术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开放的教育环境。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开放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环境和技术环境。在全国推广素质教育的政策下,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重新认识,营造了一个素质教育,终身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励国民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则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多感官的、虚拟的、便捷的技术环境,使其具有了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重现方式多样性、学习自主性、过程交互性等符合多元智能开发和发展的特点。

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学生也不再拘束于呆板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找到符合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具有不同优势智能的学生可以找到符合于自身需求、认知和提高自我的智能活动。

(二)现代教育技术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教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教育教学资源日益呈现得丰富多样。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比传统教学过程丰富千百倍的关于教学材料、教学工具、教学设施以及教学活动等的教学资源,如课件、计算机、网络、电子阅览室、BBS等。这就为促进和发展多元智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三)现代教育技术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大量应用,使得教学的模式呈现出了多样的变化和发展。除传统的班级授课之外,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开始大量地应用于教学。出现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型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电子档案的学习,以及基于认知工具的学习等。

它们不仅丰富了教学的模式,同样可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四)现代教育技术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评价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工作研究者思索和探讨了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局限和不足。利用不断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多元的教学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和产品/作品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和工具也日益多样化和富有个性化,如电子绩效评估系统、电子档案等,可以忠实地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时间、方式和结果,帮助学习者反思、总结学习经验、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学习,多元智能可以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有意识地对这种学习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运作,多元智能的发展效果将更具系统性、目的性、连续性和针对性,成效更是显著。

教育技术可以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教育技术的系列功能特点,能为多元智能的发展创设一种适应性、触发性、沉浸性和诱导性的学习氛围,是诱导、激发和强化多元智能发展的强效活动平台。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营造的学习天地里,各种智能活动都可以“按需所求”、“自得其乐”,甚至“酣畅淋漓”。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当然,在利用新型学习资源的同时,传统的学习资源依然在利用。新型学习资源的运用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发展。

首先是教学材料的利用。传统的教学由于学习资源的短缺,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教学内容,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学材料日益丰富,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如电脑模型、教学电视、电影、各类课件、在线课程等。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者掌握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各方面的智能,如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其次是丰富的学习工具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学习工具多种多样,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工具,如作图工具、电子报表、OFFICE软件等,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加强了学习者的技术操作能力。还有如数据库、超媒体工具、语义工具等能够帮助学习者发展批判思维、创造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另外还有助于促进学生人际沟通智能发展的通讯手段和工具,特别是网络聊天室、E-MAIL、BBS等,可以支持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教师之间的沟通。

这些工具在教学过程的运用,可促使学习者的强项智能得到显著的发展,而其他各方面的智能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再者是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是专门为教育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各种资源,基本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虚拟图书馆、电子词典、教育网站、虚拟软件库、电子论坛等。它们的利用,一方面是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是提高了学习者搜集和组织资料的能力;三是加强了学生自我认识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四是还可以进行其他各方面智能的训练,如虚拟软件就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等。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选择、确定、评价相应的学习资源,建构知识和技能。

1.基于网络的阅读教学。明确学习目标后,学生可以以独立思考或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学习活动:搜寻需要的信息,阅读、理解并评价信息;加工处理,创造新信息;讨论、分享信息。这能为深入理解课文积淀丰富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言语、运动、交往和自省等多种智能的发展。如在《中国石拱桥》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两个任务:①赵州桥的历史、建筑特点;②卢沟桥的历史、建筑特点。学生通过网络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小组讨论,进行比较、评价、综合,制作演示幻灯片,向全班汇报各自的成果。在分享成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讨论两座桥的共同之处和各自的特点,并思考:课文的标题是《中国石拱桥》,为什么主要写赵州桥和卢沟桥?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究性学习。在学生感知课文,明确语文学习目标,并努力达成目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继而指导他们利用课本以外的各种资源(包括图书、光盘、网络等)进行探究性学习。问题可大可小,探究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单学科延伸到多学科。这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十分有利。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实践和延伸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语言教学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延伸学习。例如:利用全拼输入法学习生字生词;在电脑上作文、作画、概括课文内容;欣赏文章、图片或音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理解;在收集具有一定质和量的资料后,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锻炼和发展多种智能的机会。

4.了解学生的智能差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因材施教智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产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区分学生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根据各人的智能强项进行分组,利用强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应根据各组学生的智能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组知识结构和内容,改变知识表征和呈现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利用强势智能,深入理解体会学习内容,更好地促进语言言语智能的发展。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和局限的,它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测验的目的不应该是对学生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是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应当明确智力测验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的智能的培养,应加大情景化考试力度,以发现每个学生在环境测试中显露的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智力测验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使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更加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潜能特征,从而把握和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促使了教育教学工作者对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和思考,研究开发出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传统的测验、调查、观察等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如学习契约、量规、范例展示、学习档案、概念地图、绩效评估和自我评估等。这些方式运用于教学的不同过程,并呈现出不同的层面,如社会对学习者的评价、家长对学习者的评价、学习同伴对学习者的评价、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以及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基于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将现代教育技术适时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将为教育事业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当然,我们还应当清楚地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唯一一种能促进和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同样还可以吸收其他特别是传统教学理论和技术中的有利因素,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认真钻研,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学生多元智能的各个方面得以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从而更好地加快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素质教育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赵呈领.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J].教育技术导刊,200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