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3-09 17:1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经济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经济的概念

篇1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时代,文字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纪录和发展某些技术知识得以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和传播,但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样的学习应定义为“有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样的用行为的变化来定义学习,只是使学习成为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概念,但它对人通过学习后思想深处发生变化而没有外显行为的变化现象就无法解释了。例如人类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在不断的练习中学到了或者说创造钻木取火的方法,正是由于这种行为在人的身心内部的形成的经验,这种行为在相当常时间内并没有变化或者说没有相对持久地变化。

就像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而且受到作为生产力之物质基础的生产工具制约,由此揭示生产方式演变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规律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决定,而且受到学习活动之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制约.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阶段,直到当代对学习的理解才有了进步,加涅在学习的定义中加入了潜能的变化,即"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加涅论学习是否发生,其中的优点就在于它考虑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简言之,这个定义可作为学习的"外形为定义",因而学习也应有其"内行为定义",原因是人的学习的实质是人的内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但人的内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看不见摸不着,由此当代的众多心理学家纷纷用实验来定义和验证这个"内行为定义",其中最有影响力也最有效果就数由桑代克建构,并由斯金纳.布鲁纳等众多学者的扩展与深化的以"刺激-反应"为核心的学习联结理论.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地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联系是意识为中介,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一定义应是"内行为学习"定义的概述.

因此,借助心理学对学习概念的界定,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我们可以定义为"凭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地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通过声音、动画、高质量视频、音频及虚拟手段等信息化的方式表述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生成对学习者具有吸引力的外部表征,激发学习者去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直观有效地使学习者思维发散,产生联想,从而顺利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内容,促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即信息技术环境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包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包括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按具体情况建构。

对学习定义的理解,我们应从三点入手:

1 学习主体自身必须发生变化。只有发生了这种变化,我们才能初步推断学习是否发生;

2 学习所导致的变化有相对持久地保持;

3 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

对教育技术来说,教育技术学探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专门研究领域,一切教学形式、设备和手段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应重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的理解。

首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主体即学习者在网络文化、智能文化等新文化观念的冲击下,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思想、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提供了容纳自组织和改变的学习框架,使得学习目标不是单纯地优先于行动,而是产生并完善于行动之中;智能的网络系统能够生成学习者知识点掌握程度及问题解决情况报表,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的实时跟踪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提供指导、调控或改进意见等等,这一系列方便智能技术的产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已发生了自身质的飞跃,在先进的教育情境中重新塑造自身的情感、思想。

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文化休养、思想、能力和感情等方面变化是否相对持久地表征,使知识存储的编码化和数字化进程,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感情、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在质量、数量上都能发生变化。知识的各种存储形式,如资料、录音甚至人的思维和判断都可以编码化和数字化,并由网络组织起来,而在相当长或相对持久地情况中,这些组织并存出起来的因素产生了相对的变化,并跟随着人的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们都是持久的、稳定变化的、实际的。

再次,学习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从接触熟悉信息技术到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来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如网络学习就是利用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高运行速度、富有创意的交互性计算机系统进行学习的过程;由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的产生,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与阅读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学习者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当信息高速公路席卷全球,信息以网状、立体、全息、超时空、发散性地提供给学习者时,输入大脑的学习材料,使学习者集阅读、声音、情感于一体,使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些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使学习者大脑皮层神经对输入信息的感觉、处理、加工、编码呈现多元性态势,加速了作用效果,使变化更持久,更稳定地变化。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这种活动过程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多,学习活动引起的身心变化多,以及学习的层次多、类型多等原因造成,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因、多果、多层次、多种类、多侧面的复杂过程。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条件都被完美的组合,在结构的编码和程序设计中得到表现。

三、传统学习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区别

1、 被动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

传统学习,一般要求学习者必须走进学堂,由教师规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并由教师测定学习结果,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知识灌输过程,教师将知识硬“输”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麻木状态,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性,并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着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根据自身特点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不仅指理解记忆的学习,也指学习者所作出的一种自主、自觉地学习,自由的实现自己潜能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使学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2、 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传统学习以继承性学习为主,即也指适应性学习为主,而所谓适应性学习是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学习者只是知道发生了什么和怎样发生的,很少考虑将会发生什么和不会发生什么,这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知识传输过程,是为了解决自身自主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一种维持现状的学习,主体在经验积累上并没有上升或者说是层次上的下降。

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习者不断地接触了解并掌握新兴的知识技术,从而要求学习者主体不断地学习即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即创新性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形成多维德可能性空间,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途径,使人的思维得到激活,使学习者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激发潜能和创造力。

3、 基于内容和结果的学习与基于问题和过程的学习

传统教学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传授,相应的学习也只是在内容(知识)从外界搬入学习者的记忆中形成经验,简单的说传统学习是为了成绩学习者不断地硬着头皮吸收内容,忽略了学习这一个人类特殊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是制定的,是强加于任何一主体的知识体构,学习者的学习在结果的指导中,依据学习的内容,在专家和教师设计的步骤中进行,导致学习者成为“一只被牵着鼻子走的空壳子”。产生了由成绩划分学习者等级的教育弊端。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简言之是现代学校提供的研究型学习、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考核否定了传统的以按成绩为学习者划分等级为目的的考试成为一种促进更佳学习的手段,针对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研究学习的心理,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针对问题仔细归纳,例如作为主体与环境作用产生相对持久地身心变化的学习,过程是对信息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在研究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即间接经验,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思维,丰富新的知识构建体系。

4、 个体性学习与社会性学习

传统的学习只是在相互认识的人中产生面对面有限的同步交流,交流对象范围小,这是一种单向的或是一对多的交流,而学习是个体的身心变化的表征,它要求着学习者打破个体性学习的封闭性即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习的交互性,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并请求指导,或发表自己看法和体会,使单向个体性的封闭学习转变为协作社会性学习中,获得群体动力支持,以一个平等协作者的身份为群体作贡献,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 文字性学习与数字性学习

篇2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99-02

一、网络经济内涵概述

网络经济(Internet Economy)顾名思义,指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关系。它以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网络产品为主要内容,以高科技为支持,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灵魂。网络经济虽然是全新的经济形态,但并非独立于传统经济的体系,而是传统经济在网络时代的高级形态。一方面,传统经济是网络经济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的衍生形态,网络的发展能使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交易成本降低,由此也能使过去因经营成本过高或达不到规模效益的部门步入盈利的行列。同样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会使部分产业的成长周期得以延长,如此等等都是网络技术发展对传统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反过来,现代技术和传统经济又构成了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是网络技术的基础,工业、农业、商业等行业信息是互联网传播的内容。因此,网络经济大体上还是要遵循传统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关系原则,因而必须依存传统经济才能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也构成了对传统经济的挑战。重点表现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在传统经济学中,供求均衡理论是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市场均衡是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的。其反映出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就是说,每多生产一个产品,市场价格就下降,而生产成本却几乎不变,因此最后市场所带来的收益始终是越来越少。诸如此类的传统经济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对现实的许多经济现象的分析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而网络经济将某些传统产业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推向普遍后,从而逐步突破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甚至于质疑了供求规律。网络经济的产品多为信息产品,其产品研发成本多为一次性的,而生产成本则在操作的便捷下可忽略不计,产品数量的多少、消费者的多少,几乎不会影响到整个成本和价格。

探究网络经济的内涵特征,必须结合它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在梳理区别和联系中得到体现。而无论是网络经济还是传统经济,都无法回避一个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越来越趋近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消费。

二、网络消费行为动机及其心理特征

(一)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是消费者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也叫做消费者行为,这种概括主要是从市场角度考察消费者选购某种消费对象的动机及其决策过程。由于消费是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又是由众多的消费者个人行为构成的,而消费者的购买又是一切市场活动的中心问题,因此消费行为问题,也就成为传统经济理论基础和行为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消费行为的核心问题是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的形成问题。消费者的行为趋向,是决定和影响消费者的各种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费者自身的欲望是驱策消费者去购买的主因。它既产生于消费者的内在需要,又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强烈的需要会成为决定某一时期的消费行为的支配力量。但是,某一需要还要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习惯、个性和家庭的收入总水平与财产额的高低,以及家庭规模与结构的特点,等等。外界环境是制约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性因素,它包括社会因素和企业因素两个方面。

(二)网络消费行为动机

消费行为概念的理论基础还是传统经济学,即以需要来构成消费动机并支配消费行为。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网络消费行为似乎有所突破,不再专注于需要对消费行为的绝对支配作用,而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

1.便捷型动机

网络技术应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了资源的世界性瞬间共享。因而网上购物的最直接的吸引力就在于购买商品只需要点击鼠标,并几乎按照自己的意愿搜索商品,并进行对比、挑选,在整个购买、验货、退货、退款等过程中又异常便捷,从而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迎合了网络经济追求速度的大趋势。这种方便快捷的购买渠道和消费方式足以突破“需要”的限制,而对消费者潜在的消费行为进行成功的激励和培养。

2.低价型动机

低价型动机是消费者追求商品低价格的一种消费动机。网上购物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网上销售的商品价格普遍低廉。由于通过网络销售产品,可以减少经销商、商等中间环节,采用订单生产、减少库存,从而降低了成本,因此往往同种商品,网上的价格比超市和商场的价格低廉,许多网络消费者就是冲这一点采取网络购物的。因此,低价定位策略也是网络销售过程中十分有效的一种策略。低价动机虽然在传统经济行为中也是生效的,但是传统经济中,商家降低价格依靠的是不同于其他商家的独特的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和营销策略,从而在生产、分配和交换领域降低了能耗,从而降低了价格,获得了竞争力。而在网络经济中,网上购物的商品整体上要低于商场商品,而在这个基础上,各个网购站点再进行各自的价格大战。因此,这里的“低价”对需要的激发是双重的。

3.猎奇型动机

这种动机比较好理解。因为网络经济是一个新兴事物,网上购物也自然带来全新的体验,带给消费者无与伦比的新鲜感,史无前例的选购、付费、退货方式强化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这一点在传统经济模式中也能够见到。产品包装和营销理念的新奇特,也是为了吸引消费者驻足观赏、增加购买的可能性。而网络消费本身就是一个前无古人的经济行为,它赋予了消费者更为宽广的主体选择性和自由的时空选择性,从而形成了网络消费者固定的网购冲动。

4.炫耀型动机

由于猎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和激发,网络消费者往往以网购作为实现自我、向他人炫耀的资本,更是标榜个性、树立风格化生活方式的首选。很多年轻人以网上购物为时尚,选购与自己个性想匹配的个性化商品,用以在自己的社交圈表现和炫耀,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扩散目的。这都与消费商品本身关系不大。

以上动机,大体来说,都突破了传统消费行为动机的外延,代之以更为高层次的动机形成因素。而形成这些动机的,往往是网络经济环境对现代消费者心理的重新塑造和影响。

(三)网络消费者心理变化

1.消费心理的理性化、个性化

理性化表现为消费者消费满足感标准的提高。伴随着全球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商品数量和质量都空前提高,因而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因为全球经济的主题由提高生产转向了刺激消费。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步步提升,将消费动机锁定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上,而将生理和安全需要抛到脑后。因此消费者会以更为深刻、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消费行为。而网络经济由于其有效利用了网络这个巨大的信息载体,将商品的信息以瞬间无穷尽式的方式传输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可以施展这种理性来锁定商品。个性化表现为消费者越来越按照自己的审美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等私人化方式来选定消费对象和消费手段,而网络在经济领域上的应用恰恰是在迎合这种个性化消费,网上购物也是在以更为人性化、个性化的形象展示给消费者。

2.消费心理的娱乐化、快餐化

由于网民中青少年群体是主要成员,这一群体对于网络给予更多的是娱乐需要的满足,继而将这种需要移至网络经济领域。很多年轻人习惯网上购物,就是为了标新立异、寻求刺激,而往往对商品本身并没有直接的消费兴趣。追逐时尚,对新事物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消费品的“寿命”一般较短,产品更新的速度较快;由于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但缺乏耐心,注意力容易转移,如果浏览一个站点很费时间,就会很轻易地改换其他,由此又体现出网上消费者“好奇而少耐心”的另一特点。网上消费者的消费特点,有一种类似于儿童的消费性格,需要不断地有新事物来唤起兴奋,也就是说,他们在消费行为上“孩童化”了。这种快餐化的倾向,也恰恰是网络文化的一大特征,泛娱乐化,且瞬息万变。

三、对我国网络消费的一点体会

(一)明确网络消费主体的群体特征

把握消费主体的心理特征,是刺激消费的重要前提。而明确这一群体的心理特征,需要对该群体的整体特征进行全面把握。我国网络消费主体集中于知识精英阶层,一般具有高学历、可观收入和相对先进的消费理念。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我国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高速增长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速度也将是不可限量,因而未来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生产、谋求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而知识分子和知识精英阶层也将成为网络消费的生力军。由于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信息取代资本,成为协调经济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维系社会化生产的核心因素。因而,优化、细化、强化信息的基础性作用,并力求开发知识阶层这一巨大潜力市场,则是未来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落脚点。

(二)网络消费是一个动态过程

网络虽可以提供一些即时性消费内容,但主要地还是提供一系列的“功能”,因此网络消费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过程。实际上,自工业革命以来,消费过程的概念已经为人们所熟悉,汽车、家电、电话都是以提供“功能”而引发消费过程的实例。这类消费不是在短时间内消费掉消费品,而是在长期间内使用消费品,从而使消费成为一个历时性的动态过程。网络消费的历时性过程,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使消费效用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因而,网络产品设计、网络营销手段优化、全新的网络消费动机培养手段,是未来网络经济商家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倪清燃,张根荣.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J].经济师,2008(2).

[2]葛幼康.网络经济中消费特征及消费心理分析[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6).

篇3

 无对应概念    注意力经济

 无对应概念    学习曲线

 企业    虚拟企业

 空间    虚拟空间

 社会    虚拟社会

 营销    网络营销

 制造    灵活制造

 规模经济   供给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

 劳动分工    知识分工

 劳动价值    知识价值

 劳动生产率    知识生产率

 经济管理    知识管理

 无对应概念    网络效应

 竞争    网络竞争

 贫富差距    数字鸿沟

 大规模生产    定制、个人化、特定化。

二、原理的对比:

 物质资源起决定性作用   

 信息资源起决定性作用

 产品和服务分离,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企业与企业分离。   

 产品和服务的边界模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模糊,企业与企业的边界模糊。

 供给不足   

 需求不足

 以供给为中心   

 以需求为中心

 稳定均衡   

 不稳定均衡

 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增

 边际收益递减   

 边际收益递增

 边际成本递增   

 边际成本递减

 规模收益经历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   

 规模收益递增

 供给方规模经济起主要作用   

 需求方规模经济起主要作用

 负反馈起主要作用   

 正反馈起主要作用

 垄断受到限制   

 垄断是竞争的结果

 垄断会降低社会福利   

 垄断会提高社会福利

 产品竞争是主要的竞争形式   

 网络竞争是主要的竞争形式

篇4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经济管理是综合性的应用管理学科,综合了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重要管理模式,实践经验的总结则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的经济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且对于当代经济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现代农业还是现代企业,都受到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指导。因此分析与研究传统经济管理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的内容。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应用

企业管理学起源与20世纪初,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管理思想,为人们进行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之后的工业管理中,经济管理才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由此,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基本形成,经过后人的不断研究与实践,一些思想应运而生[1]。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就是传统经济管理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管理。经济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学科特性,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辅助管理,保证管理实践的有效性。依靠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生成的管理方式与传统管理的方式相同。因此在实施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运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实现企业全面发展。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1.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农业活动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生存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因此就需要将农业的发展作最基本的政策。在我国,小型的村庄城镇是农业社会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就需要将经济管理作为指导思想,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使用经济管理方法非常重要,在生产中获得的经验与理论性的认识要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应用于实践,逐渐寻找出适合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新思想以及新形势,从而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2]。农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循环性,采用自给自足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管理的稳定发展,减少因为生产对管理活动造成的影响,促进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

2.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政治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

对于政府机关来说,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人民的力量,例如财力资源、军力资源以及人口资源等,而国家政治经济管理就是从对国家进行有效治理的基础上实现的。西周时期,“量入为出”的概念对于国家财政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量入为出”强调税收的征集是国家获取财政收入的关键渠道,也是对人民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下,财政收入方面应当开源,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当节流,有效的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对财政支出进行控制,如此才能够保证国家拥有重组的资金进行生产与发展。

3.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货币金融管理产生的影响

金融与货币的结合,通常是基于需求以及供给等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种行为活动。在货币金融管理中,对于供求关系以及管理活动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在传统的货币金融管理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是价格,对于国民来说,官方价格中的传统观念是以“谷米为基础”的形式进行最终定价的[3]。在以往的定价历史中,农业与商业的重要性就是按照粮食的价格来进行判定的,在古代经济管理思想中,对于货币的管理是一项非常丰富的概念。而在当今社会中,借贷与利息是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货币的存在也对借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高利贷的出现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当借助法律法规政策的影响来处理这些问题,保证国民经济能够稳定发展。

4.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供求活动产生的影响

在经济活动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供求活动。对供求活动进行管理需要对物品分配进行管理、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以及对消费活动进行管理。不同的社会分工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在以往的经济政策中,在对物品流通进行管理时应当保证供求平衡,如此才能够保证国民的生活质量。但在对生产活动与物品流通进行管理时,不能单纯的依靠模式化管理的形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涉,应当按照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定。一般情况下,放任经济活动通常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而对经济活动进行干涉通常是为了保证国家的收入,只有按照实际情况交替使用两种经济管理形式,才能够保证我国物品的生产与流通处于平衡状态。

5.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当代企业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

随着企业管理学的出现,人们实施的经济管理活动便逐渐有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开始按照科学的管理形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在此阶段内,各种管理理论均得到了创新与发展。企业的管理理论也开始逐渐由原来的古典理论转化为科学的理论,并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经济管理的科学性是经过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升华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为经济管理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够不断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当代经济环境下,应当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优点进行整合,从中取得经验,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传承,有效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一、概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

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已经处于萌芽阶段,如姜尚就已经提出了“国富家余”的思想,管仲则强调要“富国安民”等,不过这些都是管理者所提出的一种经济目标而并非能够用于管理实践的具体方法。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经济管理思想最早是由老子提出的,即老子典型的“小国寡民”的治世思想,主要内容就是无为,不做改变,顺其自然,主张“领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不现实,这是因为人的经济欲望无法压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阻挡的。具备实践意义的经济管理思想在战国时代因商鞅“农战论”的提出而正式形成,他认为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从农业开始,继而才能为军事力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实现国家富强,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军事化思想,后来的荀况则将这种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荀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封建经济管理思想,即“富国之学”,认为农业才是国家富强、经济发展的根本,同时还提倡节约消费,作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另外一条有效策略。此后,我国重农的思想一直在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持续到明末清初。后来又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有识之士又提出了工农商并重的经济管理思想,再后来直到在我国的不断传播,才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理论与方针。

二、我国传统经济管理对当代经济管理的重要影响

(一)对农业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因此我国注重农业发展的传统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纵观历史,我国从实现农业稳定生产入手进而实现社会稳定的思想一直存在,直到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社会一直倡导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农业管理成为经济管理的关键部分和重要方面,与国家经济发挥在那态势息息相关,此外又由于我国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也必要严重,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也都不敢在农业方面进行过为激烈的改革,从而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农业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这种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今天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强烈,对我国当前重视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有着重要的保障与促进意义。

(二)对社会供求活动的影响

实际上,经济活动主要是基于供求关系产生的,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存在某种形式的供求需求。具体来说,经济管理就是对商品的生产、流通及消费等环节的管理,涉及了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概念。从经济管理的综合性可以看出如果仅仅对某一个方面进行管理显然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势必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进而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因此,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要对商品的供求有一定的了解,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经济管理思想应用其中。另外,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也会出现一些政策性的内容及放任的情形,实际上这些管理方法也都是处于对具体环境背景的考量。因此,对今天的社会经济管理仍然适用,对社会供求关系的调节也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三)对社会货币金融的影响

就一般的经济活动而言,经济管理涉及了具体的货币和金融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货币金融和供求关系的管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社会中,对货币金融的管控通常是由政府来进行的,政府通过对价格的控制来实现对金融市场的管理,通过金融市场的稳定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管理效果。而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都是使用谷物对价值进行衡量的,从而再确定规定的价格标准。在我国,自从秦统一货币之后,金融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具备了构建货币金融管理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成熟,相关的经济现象也随之产生,例如借贷及利息等,成为了货币金融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今天,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货币金融的影响仍然存在,并且其相关的经济现象仍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对社会政治经济管理活动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依据一般是量入为出,换句话说,国家进行的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进行的,其中包括财政政策、军事政策及民生政策等。另外,在传统社会中,国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赋税,国家的责任是对这些财富进行合理的二次分配,以实现促进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直到今天,传统社会的相关经济管理思想,对社会政治经济管理活动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虽然存在很多不足和落后的地方,但是其中也不乏能够体现管理思想精髓的经济管理方法,对今天农业、社会货币金融及国家政治的发展等都产生着不小的影响。对这部分好的管理概念我们应继续发扬传承并加以有效的利用,使其符合我国现代化的管理的思想,促进我国的政治、文化、科学及农业等经济不断的发展,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天向.试析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5,24:52.

篇6

“持续发展”,关于这个概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研究机构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本国的国情给出了不同的内涵。我国也积极参与了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并结合自身情况,界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其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既包括数量的增长也包括质量的提高,数量增长是有限度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发展的综合效益才是可持续的。

(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中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永续性。必须努力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生命的支撑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如空气和水,是人类生存进步不能替代的东西。可持续发展就是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平衡。

(四)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贫穷是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提高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在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增长的同时,注意资源的整合、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些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立是指工业化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中没有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活动违背客观规律、经济增长粗放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加之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也就破坏了经济建设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统一是指经济建设与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经济建设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持,高素质的人才、充裕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都是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活动应该给予鼓励,反之应该予以抛弃。在发展评价指标上,不能单纯用国民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而是应该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来衡量。这种发展观念能够较好地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促使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就是工业物质最大的循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和清晰。目前,众所公认的循环经济含义,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人们用自然生态学的模式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模式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流动过程,用生态经济学的观点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两低一高理论)”的目标。这不同于过去一直沿用的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消费―污染物排放“的线性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提出不仅突破了传统经济的观念,而且树立了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促使生产、消费和废弃物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向资源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和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方向发展,继而推动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转变。

目前,我国仍处于传统经济发展向循环经济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三个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经济和社会的矛盾、社会和环境的矛盾,以及经济和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自然资源有的效利用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三者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对待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实现经济活动向自然生态循环的方向发展,其技术的支撑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环境友好技术。由此建立一种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目标,即,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三、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普及面、深度和质量等都有待于提高。因此,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强理论、实践和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环境无害化和环境友好技术的研究。提高政府决策部门和相关政策指定部门对推动循环经济重要性意义和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第一,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中的角色定位,是保障传统经济方式向循环经济方式转变的关键

政府作为经济的管理者和调控者,在推动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循环可以分为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到企业、社区和单元内部的循环,无论资源、产品,还是消费,以及消费所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在内部循环起来、利用起来。但这种循环是有限的循环,没有外部的支持,这种循环很难形成真正意义的完全闭路循环;而中循环,主要指的是区域或是下游与上游产品之间的循环,如企业之间的循环,上下游产品与废弃物流动的循环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物流和循环等。如工业园区、生态开发区和区域协作网络等。大的循环主要是指全社会的循环。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大循环。尽管如此,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对以上三种循环都需要引起重视。因此,循环经济社会的建立应该包括传统经济模式与现代经济模式的转换、政策的扶持和创造宽松的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政府的职能应该包括:创造和谐、可持续的社会环境、繁荣经济、提高企业和城市竞争力、抓好环境建设、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等。总之,政府不仅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而且更是宏观经济的调空者。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变革与转换是不可能的。

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一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的变革。它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转变人们长期以来对经济发展与其资源环境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那种以资源大量消耗、生产不计成本和废物随意排放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过度消费的方式和生活模式。但改革政府对经济发展、资源消费和环境状况的传统的管理方式,就必然要涉及到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等一系列手段来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在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市场的激励机制。运用价格、税收、财政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植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建立一整套绿色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建立绿色GDP体系;绿色生产、规范考核体系;绿色消费制度体系和绿色投融资、税收与财政体系等等。

第三,研发并组织积极推广绿色技术,是保障循环经济体系顺利实施的技术支撑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物流和能量流的分析,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主要的目的在于降低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消费等活动中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使经济社会活动达到生态环境容量能够容纳的范围内。“绿色技术体系”既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也包括用于废物回收利用的综合利用技术,更包括生产过程中无废少废、绿色产品和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主要是为了能够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无害化和减量化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的目标,力争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推行绿色技术体系,就是要促进生产过程的废弃物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该循环利用,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和一个单元的内部循环,而是要把单个的小循环延伸到区域的循环,甚至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循环。

篇7

一、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应该说,传统经济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传统经济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传统经济是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其指导理论是社会财富论,其目标体系为高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其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竞争,其经济要素是劳力、土地、资本,其资源状况为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但是,在人类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财富迅猛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问题也不断地在全球显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被打破,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普遍呈现紧缺状态,传统经济学逐步呈现出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据世界银行及国内有关权威机构测算,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2/3的经济增长是在对生态环境严重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经济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7位,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初步实现了“小康”。

但在资源环境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采取的传统经济学发展模式选取了一条赶超型的工业化道路,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现,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且来势异常凶猛,复杂程度更是各发达工业化国家前所未有,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正是在面对这种严峻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更加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现代全面小康社会;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经济要素是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学技术;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的资源循环利用。可见,相对于传统经济学,循环经济更适应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2003年3月9日,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现在,循环经济作为国策已经被赋予了崇高而庄严的历史使命,如何运用好循环经济理念和开展循环经济教育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至高点的一场新竞赛。

二、循环经济的教育培养模式

首先,循环经济是在知识化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其所倡导的循环使用资源、维系生态系统等均需全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配合,因此,原有过分注重某一人才群体的教育模式虽然可以满足发展农业经济及发展传统经济模式下工业经济需要,但已难以维系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需要对全民进行教育,其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群体均受到良好的教育及对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刻领会。

其次,由于知识和智力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因此,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智力的不断提高,而知识和智力的来源就是教育。在此情况下,教育的目标转变为尽可能的将整个社会群体培养成为多方位的高层次人才,教育不再只是阶段性的教育,而是终身性的教育。

第三,从知识和智力资源在循环经济中的投入方式上看,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活动。因此,只有有能力把自己的知识和智力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四,循环经济对教育的要求包括了通过学习获取综合知识形成的素质,但最重要的是能力,是获取、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是把自己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把自己素质恰当地表现出来的能力。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的教育是全民的、终身的、参与式的能力教育。

三、如何开展循环经济教育

1、循环经济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循环经济把传统工业经济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从无尽开发转变到循环利用,其本身就是革命性的巨大创新,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而创新主要源于人的创造性,因此,循环经济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是要培养出熟悉循环经济理念并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循环经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一,稀缺自然资源激励更多的人在更大的领域中创新。例如,传统工业经济中的机械化农业受土地、水、气候和作物品种的制约,增产受到极大局限。而循环经济中可以进行无土栽培、节水浇灌水循环使用,在增产、增收方面开辟了更新的广阔天地。

第二,在循环经济中由于信息与知识都可以直接成为产品,而且有了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人的创新由线性模式变为多元模式,从而大大增强了人的创新机遇和创新能力。

第三,在循环经济教育的创新系统中实行矩阵管理,纵横交错,结点聚合,激励创新。矩阵是为某项工作目标暂时组合的系统,其中元素的选择不是按行政级别,也不是按资产多少,而是按对某个目标做创新贡献的能力。其中各元素可以是大学、研究所、企业、实验室、课题组,甚至可以是个人。这样不但改变了行政机构中固定组合,互相限制,有人干、有人看,甚至有人压抑创新的现象,而且给个人创新提供了工业经济中不可比拟的机遇,大大促进了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2、循环经济教育的重点。

首先,要研究资源循环资本、劳动力、资源(土地)三种生产要素是传统经济学的共识,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的循环,即古典经济学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再生产理论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一系列资本循环理论。传统经济学也研究劳动力的循环,如现代的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制,都是使劳动力能在休息后再次投入生产过程,并能繁衍后代提供以后所需要的劳动力。但传统经济学理论唯独不研究资源的循环。事实上,大部分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传统经济学理论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思想开辟了新的领域,研究资源的循环,是一种新的经济学,也是传统经济学的创新。#p#分页标题#e#

其次,要注重综合效益最大化。在传统经济学的发展理念中,只要产出大于投入,收益大于成本,这一经济循环就是有效的,因此经济发展往往不惜代价。这些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资源消耗的速度也很惊人。以全国为例,1983年成品钢材消耗量仅3000万吨,2003年则达2.5亿吨,20年增长了8倍。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这种靠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废弃物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研究的是综合效益最大化。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只考虑经济,还要考虑生态平衡,自然环境等综合要素。

篇8

21世纪,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被世界各国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中心之一,同时也被世界各国看作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与经济发展,同时也使我国的传统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我国信息网络化发展的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截止到 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00万人,增长率为19.4%,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198.4倍。(如图1)在“网络摩尔定律”的支配下,互联网正以带宽每9个月、主干网业务量每6个月、网上信息量每100天翻一番的速度发展。目前,中国的网络规模与用户总数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国内的大型企业已经普遍采用数字、智能和网络技术,一些传统企业也已经在融入网络经济。

二、信息网络化对传统经济造成的冲击

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对我国的传统经济造成冲击。信息网络化将改变传统产业的旧格局,使各个产业重新分配资源。这种改变将原有的社会经济活动几乎全部纳入信息网络的轨道,对我国的传统经济尤其如此。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网络化催生了新的商业形态,改变了传统经济商业价值的流向,冲击了传统商业企业服务模式

传统企业的品牌、商誉等,一般都需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积累起来。传统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一般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网络化企业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树立独特的品牌和商誉,能够为客户提供与传统企业不同的全新服务方式,它可以让客户随时随地了解各种商品和服务,与企业联络、订货,然后让企业送货上门。这种服务模式一旦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方式后,就会极大地冲击传统商业企业服务模式。

2.信息网络化使许多传统企业的精英人才大量流失,进一步剥弱了传统经济的商业基础

有专家指出,入世以后,我国有可能面临“第三次人才外流”。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无疑将会加速这次人才的外流。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得到大量的信息,同时也能把自己的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从而扩展了就业渠道和就业空间,使得企业中的精英人才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传统企业所要面临的人才流失的风险加大。同时,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精英人才投身于这种新兴的、快速增长的行业中,传统经济的基础被进一步消弱。

3.信息网络化冲击了传统经济的产业界限,使各种传统产业相互融合,界限模糊

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兼并浪潮迭起,产业间的界限渐趋模糊,出现了不同产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过去,经济学家习惯于用三次产业划分法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现实经济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网络化的普及,已使三次产业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间突破了地区和行业的界限,出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4.信息网络化在世界各国间造成了新的贸易壁垒

这不但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而且在各国间形成了新的“数字鸿沟”。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在信息领域拥有垄断地位的国家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信息强国利用其信息优势压制信息弱国的信息技术的开发、生产,抢占全球信息产品市场,势必引起信息弱国的抵制,新的贸易壁垒就有可能就此形成。

三、信息网络化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

当前,信息网络化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将大大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同时其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信息网络化对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又给缺乏生机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加速了其自身的改革,使传统经济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1.信息网络化促进了传统经济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网络经济下,工业时代所创造的严格的等级制度组织模式受到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市场结构的完善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组织效率,减少了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科层型公司组织已经日益僵化。为了适应网络经济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为管理基础的企业组织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趋势包括:

(1)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发展。扁平化即合理压缩管理层次,将原来仅在垂直通道内流动的信息与知识尽可能扩散到水平层次,使其更快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企业间通过市场交易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了,交易效率提高了,节省了大量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因此,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的需求降低了。企业会根据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逐步建立层次较少的平行流程结构,即扁平化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即指企业组织结构更加富有弹性、更加灵活。为应付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组织结构需要不断自我更新,进行实时调整。市场需求日益多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了跨功能工作小组,这种工作小组由企业内具有各方面专长的员工组成,可以针对特定需求、特定任务,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个性化定制。

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包括企业内部结构网络化和企业间结构网络化两个方面。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使企业内部决策的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提高了专业化生产水平和核心能力,并且使企业的决策越来越适应客户的需求,既增加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活力,又避免了工业经济时代常规运行中基础设施和固定成本的投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2)组织规范化将让位于创造力。在传统经济中,企业组织的规范化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确保了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但是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革命带来了时空观念的根本性变化,为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企业需要针对基础条件和基本环境的重大变化,采取多种对策,建立企业的创新体系,通过创新使企业在剧烈变动中处于有利地位,取得新的发展。

(3)企业将资源集中于核心竞争力,利用外部资源进行虚拟运作。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将资源集中于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开始将一些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或效率相对低下的业务进行外包,依靠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实施企业组织之间的虚拟运作,企业自身则专注于一个相对较小、但优势明显的领域,再通过对价值链的整合,将各种外部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实现只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完成的目标。

2.信息网络化重构了传统经济企业的价值链

图2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

“价值链”的概念,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 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如图2)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传统经济企业的价值链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

(1)对采购环节的影响。传统经济中企业的采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信息网络化,采购活动实现了网上作业,大大减低了采购的成本。大量的手工操作系统转向电子商务系统,在反应速度、服务改进以及减少劳动力和材料成本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收益。

(2)对产品设计开发和管理环节的影响。随着Interne的发展,生产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起电子联系,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时,已经实现了“用户+企业设计”。企业可以根据Internet上的大量信息,设计出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要的产品。

(3)对基本物流活动的影响。在传统企业中进货、发货、仓储等基本物流活动由企业自己独立完成。现在,80%的这些活动通过因特网和第三方物流来实现。这大大推动组织的进化,使传统企业变“轻”变“快”,从而具备了适应网络时代新竞争规则的能力。

(4)对产品经营销售的影响。互联网给传统企业带来了一个更新、更广阔的市场,这个市场是他们通过传统的人员促销和广告宣传所无法有效进入的。

(5)对售后服务的影响。许多公司在互联网上设立了自己的网站,用于介绍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查询订单处理信息。互联网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方便、省时的购物服务,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6)对辅助活动的影响。目前多数企业或依靠自身的网站,或通过网上人才市场招聘所需人员、评估员工的绩效、提升和发展员工。

综上所述,互联网已经影响到传统经济企业的整个组织的结构模式。组织结构的改变必然使组织内部的流程发生变化,其结果是传统企业内的价值链的外向延伸,企业本身只需保留其核心业务,专注于构造其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的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对我国传统经济的一次巨大挑战,同时也是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尽管网络化将会对传统经济造成种种冲击,但就目前来看,传统经济在我国的生产组织中还处于主导地位。信息网络化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即时交流信息等好处,这将更加有利于社会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有利于改造传统经济,使其获得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雷渝:电子商务对传统价值链模型的再造[J].山东建材,2003

篇9

网络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潮后似乎归于平静,然而网络经济却现实地发展着,关于网络经济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如何?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竞争策略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我认为,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网络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参考文献]

篇10

网络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潮后似乎归于平静,然而网络经济却现实地发展着,关于网络经济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如何?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竞争策略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我认为,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网络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篇11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参考文献]

篇12

    二、网络经济的特征

    (一)虚拟性。

    网络经济具有虚拟性是指这种经济形态存在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它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是有别于传统经济活动的,人类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进行生产和交换,但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已经逐渐影响到传统产业,使得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例如“电子商务”和“金融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生产活动更多的是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创造和加工,或者将传统经济的交易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中,使得网络经济和传统经济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信息化。

    信息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劳动对象,信息服务和网络产品已经成为网络经济中的主要商品,但它们是不具备物质载体的,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当生产第一份原始信息产品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成本,但是以后的生产过程可以通过拷贝来完成,并且产品可以实现无限量拷贝,其拷贝过程投入的劳动和其他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

    (三)全球性。

    从互联网的诞生至今,网络已经覆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迅速发展使得地球的距离缩小了,同时也使得国际间的交流变得更有效率。网络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得到广泛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国际贸易、跨国生产、跨国金融、跨国交流的效率大大提高了。网络经济的全球性效应还体现在可以促进技术的学习与创新,新兴技术能在世界范围能得到迅速的传播与推广,并且能够打破传统经济中的区域界限,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四)直接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