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3-09 17:1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经济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经济的概念

篇1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时代,文字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纪录和发展某些技术知识得以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和传播,但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样的学习应定义为“有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样的用行为的变化来定义学习,只是使学习成为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概念,但它对人通过学习后思想深处发生变化而没有外显行为的变化现象就无法解释了。例如人类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在不断的练习中学到了或者说创造钻木取火的方法,正是由于这种行为在人的身心内部的形成的经验,这种行为在相当常时间内并没有变化或者说没有相对持久地变化。

就像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而且受到作为生产力之物质基础的生产工具制约,由此揭示生产方式演变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规律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决定,而且受到学习活动之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制约.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阶段,直到当代对学习的理解才有了进步,加涅在学习的定义中加入了潜能的变化,即"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加涅论学习是否发生,其中的优点就在于它考虑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简言之,这个定义可作为学习的"外形为定义",因而学习也应有其"内行为定义",原因是人的学习的实质是人的内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但人的内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看不见摸不着,由此当代的众多心理学家纷纷用实验来定义和验证这个"内行为定义",其中最有影响力也最有效果就数由桑代克建构,并由斯金纳.布鲁纳等众多学者的扩展与深化的以"刺激-反应"为核心的学习联结理论.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地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联系是意识为中介,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一定义应是"内行为学习"定义的概述.

因此,借助心理学对学习概念的界定,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我们可以定义为"凭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地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通过声音、动画、高质量视频、音频及虚拟手段等信息化的方式表述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生成对学习者具有吸引力的外部表征,激发学习者去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直观有效地使学习者思维发散,产生联想,从而顺利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内容,促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即信息技术环境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包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包括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按具体情况建构。

对学习定义的理解,我们应从三点入手:

1 学习主体自身必须发生变化。只有发生了这种变化,我们才能初步推断学习是否发生;

2 学习所导致的变化有相对持久地保持;

3 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

对教育技术来说,教育技术学探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专门研究领域,一切教学形式、设备和手段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应重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的理解。

首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主体即学习者在网络文化、智能文化等新文化观念的冲击下,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思想、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提供了容纳自组织和改变的学习框架,使得学习目标不是单纯地优先于行动,而是产生并完善于行动之中;智能的网络系统能够生成学习者知识点掌握程度及问题解决情况报表,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的实时跟踪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提供指导、调控或改进意见等等,这一系列方便智能技术的产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已发生了自身质的飞跃,在先进的教育情境中重新塑造自身的情感、思想。

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文化休养、思想、能力和感情等方面变化是否相对持久地表征,使知识存储的编码化和数字化进程,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感情、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在质量、数量上都能发生变化。知识的各种存储形式,如资料、录音甚至人的思维和判断都可以编码化和数字化,并由网络组织起来,而在相当长或相对持久地情况中,这些组织并存出起来的因素产生了相对的变化,并跟随着人的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们都是持久的、稳定变化的、实际的。

再次,学习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从接触熟悉信息技术到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来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如网络学习就是利用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高运行速度、富有创意的交互性计算机系统进行学习的过程;由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的产生,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与阅读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学习者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当信息高速公路席卷全球,信息以网状、立体、全息、超时空、发散性地提供给学习者时,输入大脑的学习材料,使学习者集阅读、声音、情感于一体,使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些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使学习者大脑皮层神经对输入信息的感觉、处理、加工、编码呈现多元性态势,加速了作用效果,使变化更持久,更稳定地变化。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这种活动过程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多,学习活动引起的身心变化多,以及学习的层次多、类型多等原因造成,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因、多果、多层次、多种类、多侧面的复杂过程。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条件都被完美的组合,在结构的编码和程序设计中得到表现。

三、传统学习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区别

1、 被动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

传统学习,一般要求学习者必须走进学堂,由教师规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并由教师测定学习结果,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知识灌输过程,教师将知识硬“输”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麻木状态,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性,并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着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根据自身特点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不仅指理解记忆的学习,也指学习者所作出的一种自主、自觉地学习,自由的实现自己潜能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使学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2、 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传统学习以继承性学习为主,即也指适应性学习为主,而所谓适应性学习是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学习者只是知道发生了什么和怎样发生的,很少考虑将会发生什么和不会发生什么,这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知识传输过程,是为了解决自身自主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一种维持现状的学习,主体在经验积累上并没有上升或者说是层次上的下降。

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习者不断地接触了解并掌握新兴的知识技术,从而要求学习者主体不断地学习即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即创新性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形成多维德可能性空间,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途径,使人的思维得到激活,使学习者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激发潜能和创造力。

3、 基于内容和结果的学习与基于问题和过程的学习

传统教学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传授,相应的学习也只是在内容(知识)从外界搬入学习者的记忆中形成经验,简单的说传统学习是为了成绩学习者不断地硬着头皮吸收内容,忽略了学习这一个人类特殊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是制定的,是强加于任何一主体的知识体构,学习者的学习在结果的指导中,依据学习的内容,在专家和教师设计的步骤中进行,导致学习者成为“一只被牵着鼻子走的空壳子”。产生了由成绩划分学习者等级的教育弊端。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简言之是现代学校提供的研究型学习、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考核否定了传统的以按成绩为学习者划分等级为目的的考试成为一种促进更佳学习的手段,针对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研究学习的心理,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针对问题仔细归纳,例如作为主体与环境作用产生相对持久地身心变化的学习,过程是对信息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在研究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即间接经验,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思维,丰富新的知识构建体系。

4、 个体性学习与社会性学习

传统的学习只是在相互认识的人中产生面对面有限的同步交流,交流对象范围小,这是一种单向的或是一对多的交流,而学习是个体的身心变化的表征,它要求着学习者打破个体性学习的封闭性即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习的交互性,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并请求指导,或发表自己看法和体会,使单向个体性的封闭学习转变为协作社会性学习中,获得群体动力支持,以一个平等协作者的身份为群体作贡献,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 文字性学习与数字性学习

篇2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99-02

一、网络经济内涵概述

网络经济(Internet Economy)顾名思义,指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关系。它以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网络产品为主要内容,以高科技为支持,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灵魂。网络经济虽然是全新的经济形态,但并非独立于传统经济的体系,而是传统经济在网络时代的高级形态。一方面,传统经济是网络经济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的衍生形态,网络的发展能使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交易成本降低,由此也能使过去因经营成本过高或达不到规模效益的部门步入盈利的行列。同样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会使部分产业的成长周期得以延长,如此等等都是网络技术发展对传统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反过来,现代技术和传统经济又构成了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是网络技术的基础,工业、农业、商业等行业信息是互联网传播的内容。因此,网络经济大体上还是要遵循传统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关系原则,因而必须依存传统经济才能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也构成了对传统经济的挑战。重点表现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在传统经济学中,供求均衡理论是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市场均衡是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的。其反映出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就是说,每多生产一个产品,市场价格就下降,而生产成本却几乎不变,因此最后市场所带来的收益始终是越来越少。诸如此类的传统经济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对现实的许多经济现象的分析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而网络经济将某些传统产业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推向普遍后,从而逐步突破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甚至于质疑了供求规律。网络经济的产品多为信息产品,其产品研发成本多为一次性的,而生产成本则在操作的便捷下可忽略不计,产品数量的多少、消费者的多少,几乎不会影响到整个成本和价格。

探究网络经济的内涵特征,必须结合它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在梳理区别和联系中得到体现。而无论是网络经济还是传统经济,都无法回避一个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越来越趋近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消费。

二、网络消费行为动机及其心理特征

(一)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是消费者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也叫做消费者行为,这种概括主要是从市场角度考察消费者选购某种消费对象的动机及其决策过程。由于消费是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又是由众多的消费者个人行为构成的,而消费者的购买又是一切市场活动的中心问题,因此消费行为问题,也就成为传统经济理论基础和行为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消费行为的核心问题是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的形成问题。消费者的行为趋向,是决定和影响消费者的各种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费者自身的欲望是驱策消费者去购买的主因。它既产生于消费者的内在需要,又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强烈的需要会成为决定某一时期的消费行为的支配力量。但是,某一需要还要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习惯、个性和家庭的收入总水平与财产额的高低,以及家庭规模与结构的特点,等等。外界环境是制约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性因素,它包括社会因素和企业因素两个方面。

(二)网络消费行为动机

消费行为概念的理论基础还是传统经济学,即以需要来构成消费动机并支配消费行为。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网络消费行为似乎有所突破,不再专注于需要对消费行为的绝对支配作用,而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

1.便捷型动机

网络技术应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了资源的世界性瞬间共享。因而网上购物的最直接的吸引力就在于购买商品只需要点击鼠标,并几乎按照自己的意愿搜索商品,并进行对比、挑选,在整个购买、验货、退货、退款等过程中又异常便捷,从而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迎合了网络经济追求速度的大趋势。这种方便快捷的购买渠道和消费方式足以突破“需要”的限制,而对消费者潜在的消费行为进行成功的激励和培养。

2.低价型动机

低价型动机是消费者追求商品低价格的一种消费动机。网上购物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网上销售的商品价格普遍低廉。由于通过网络销售产品,可以减少经销商、商等中间环节,采用订单生产、减少库存,从而降低了成本,因此往往同种商品,网上的价格比超市和商场的价格低廉,许多网络消费者就是冲这一点采取网络购物的。因此,低价定位策略也是网络销售过程中十分有效的一种策略。低价动机虽然在传统经济行为中也是生效的,但是传统经济中,商家降低价格依靠的是不同于其他商家的独特的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和营销策略,从而在生产、分配和交换领域降低了能耗,从而降低了价格,获得了竞争力。而在网络经济中,网上购物的商品整体上要低于商场商品,而在这个基础上,各个网购站点再进行各自的价格大战。因此,这里的“低价”对需要的激发是双重的。

3.猎奇型动机

这种动机比较好理解。因为网络经济是一个新兴事物,网上购物也自然带来全新的体验,带给消费者无与伦比的新鲜感,史无前例的选购、付费、退货方式强化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这一点在传统经济模式中也能够见到。产品包装和营销理念的新奇特,也是为了吸引消费者驻足观赏、增加购买的可能性。而网络消费本身就是一个前无古人的经济行为,它赋予了消费者更为宽广的主体选择性和自由的时空选择性,从而形成了网络消费者固定的网购冲动。

4.炫耀型动机

由于猎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和激发,网络消费者往往以网购作为实现自我、向他人炫耀的资本,更是标榜个性、树立风格化生活方式的首选。很多年轻人以网上购物为时尚,选购与自己个性想匹配的个性化商品,用以在自己的社交圈表现和炫耀,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扩散目的。这都与消费商品本身关系不大。

以上动机,大体来说,都突破了传统消费行为动机的外延,代之以更为高层次的动机形成因素。而形成这些动机的,往往是网络经济环境对现代消费者心理的重新塑造和影响。

(三)网络消费者心理变化

1.消费心理的理性化、个性化

理性化表现为消费者消费满足感标准的提高。伴随着全球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商品数量和质量都空前提高,因而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因为全球经济的主题由提高生产转向了刺激消费。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步步提升,将消费动机锁定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上,而将生理和安全需要抛到脑后。因此消费者会以更为深刻、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消费行为。而网络经济由于其有效利用了网络这个巨大的信息载体,将商品的信息以瞬间无穷尽式的方式传输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可以施展这种理性来锁定商品。个性化表现为消费者越来越按照自己的审美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等私人化方式来选定消费对象和消费手段,而网络在经济领域上的应用恰恰是在迎合这种个性化消费,网上购物也是在以更为人性化、个性化的形象展示给消费者。

2.消费心理的娱乐化、快餐化

由于网民中青少年群体是主要成员,这一群体对于网络给予更多的是娱乐需要的满足,继而将这种需要移至网络经济领域。很多年轻人习惯网上购物,就是为了标新立异、寻求刺激,而往往对商品本身并没有直接的消费兴趣。追逐时尚,对新事物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消费品的“寿命”一般较短,产品更新的速度较快;由于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但缺乏耐心,注意力容易转移,如果浏览一个站点很费时间,就会很轻易地改换其他,由此又体现出网上消费者“好奇而少耐心”的另一特点。网上消费者的消费特点,有一种类似于儿童的消费性格,需要不断地有新事物来唤起兴奋,也就是说,他们在消费行为上“孩童化”了。这种快餐化的倾向,也恰恰是网络文化的一大特征,泛娱乐化,且瞬息万变。

三、对我国网络消费的一点体会

(一)明确网络消费主体的群体特征

把握消费主体的心理特征,是刺激消费的重要前提。而明确这一群体的心理特征,需要对该群体的整体特征进行全面把握。我国网络消费主体集中于知识精英阶层,一般具有高学历、可观收入和相对先进的消费理念。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我国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高速增长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速度也将是不可限量,因而未来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生产、谋求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而知识分子和知识精英阶层也将成为网络消费的生力军。由于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信息取代资本,成为协调经济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维系社会化生产的核心因素。因而,优化、细化、强化信息的基础性作用,并力求开发知识阶层这一巨大潜力市场,则是未来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落脚点。

(二)网络消费是一个动态过程

网络虽可以提供一些即时性消费内容,但主要地还是提供一系列的“功能”,因此网络消费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过程。实际上,自工业革命以来,消费过程的概念已经为人们所熟悉,汽车、家电、电话都是以提供“功能”而引发消费过程的实例。这类消费不是在短时间内消费掉消费品,而是在长期间内使用消费品,从而使消费成为一个历时性的动态过程。网络消费的历时性过程,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使消费效用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因而,网络产品设计、网络营销手段优化、全新的网络消费动机培养手段,是未来网络经济商家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倪清燃,张根荣.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J].经济师,2008(2).

[2]葛幼康.网络经济中消费特征及消费心理分析[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6).

篇3

 无对应概念    注意力经济

 无对应概念    学习曲线

 企业    虚拟企业

 空间    虚拟空间

 社会    虚拟社会

 营销    网络营销

 制造    灵活制造

 规模经济   供给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

 劳动分工    知识分工

 劳动价值    知识价值

 劳动生产率    知识生产率

 经济管理    知识管理

 无对应概念    网络效应

 竞争    网络竞争

 贫富差距    数字鸿沟

 大规模生产    定制、个人化、特定化。

二、原理的对比:

 物质资源起决定性作用   

 信息资源起决定性作用

 产品和服务分离,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企业与企业分离。   

 产品和服务的边界模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模糊,企业与企业的边界模糊。

 供给不足   

 需求不足

 以供给为中心   

 以需求为中心

 稳定均衡   

 不稳定均衡

 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增

 边际收益递减   

 边际收益递增

 边际成本递增   

 边际成本递减

 规模收益经历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   

 规模收益递增

 供给方规模经济起主要作用   

 需求方规模经济起主要作用

 负反馈起主要作用   

 正反馈起主要作用

 垄断受到限制   

 垄断是竞争的结果

 垄断会降低社会福利   

 垄断会提高社会福利

 产品竞争是主要的竞争形式   

 网络竞争是主要的竞争形式

篇4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经济管理是综合性的应用管理学科,综合了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重要管理模式,实践经验的总结则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的经济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且对于当代经济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现代农业还是现代企业,都受到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指导。因此分析与研究传统经济管理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的内容。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应用

企业管理学起源与20世纪初,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管理思想,为人们进行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之后的工业管理中,经济管理才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由此,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基本形成,经过后人的不断研究与实践,一些思想应运而生[1]。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就是传统经济管理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管理。经济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学科特性,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辅助管理,保证管理实践的有效性。依靠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生成的管理方式与传统管理的方式相同。因此在实施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运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实现企业全面发展。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1.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农业活动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生存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因此就需要将农业的发展作最基本的政策。在我国,小型的村庄城镇是农业社会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就需要将经济管理作为指导思想,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使用经济管理方法非常重要,在生产中获得的经验与理论性的认识要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应用于实践,逐渐寻找出适合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新思想以及新形势,从而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2]。农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循环性,采用自给自足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管理的稳定发展,减少因为生产对管理活动造成的影响,促进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

2.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政治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

对于政府机关来说,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人民的力量,例如财力资源、军力资源以及人口资源等,而国家政治经济管理就是从对国家进行有效治理的基础上实现的。西周时期,“量入为出”的概念对于国家财政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量入为出”强调税收的征集是国家获取财政收入的关键渠道,也是对人民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下,财政收入方面应当开源,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当节流,有效的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对财政支出进行控制,如此才能够保证国家拥有重组的资金进行生产与发展。

3.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货币金融管理产生的影响

金融与货币的结合,通常是基于需求以及供给等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种行为活动。在货币金融管理中,对于供求关系以及管理活动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在传统的货币金融管理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是价格,对于国民来说,官方价格中的传统观念是以“谷米为基础”的形式进行最终定价的[3]。在以往的定价历史中,农业与商业的重要性就是按照粮食的价格来进行判定的,在古代经济管理思想中,对于货币的管理是一项非常丰富的概念。而在当今社会中,借贷与利息是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货币的存在也对借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高利贷的出现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当借助法律法规政策的影响来处理这些问题,保证国民经济能够稳定发展。

4.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供求活动产生的影响

在经济活动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供求活动。对供求活动进行管理需要对物品分配进行管理、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以及对消费活动进行管理。不同的社会分工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在以往的经济政策中,在对物品流通进行管理时应当保证供求平衡,如此才能够保证国民的生活质量。但在对生产活动与物品流通进行管理时,不能单纯的依靠模式化管理的形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涉,应当按照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定。一般情况下,放任经济活动通常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而对经济活动进行干涉通常是为了保证国家的收入,只有按照实际情况交替使用两种经济管理形式,才能够保证我国物品的生产与流通处于平衡状态。

5.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当代企业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

随着企业管理学的出现,人们实施的经济管理活动便逐渐有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开始按照科学的管理形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在此阶段内,各种管理理论均得到了创新与发展。企业的管理理论也开始逐渐由原来的古典理论转化为科学的理论,并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经济管理的科学性是经过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升华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为经济管理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够不断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当代经济环境下,应当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优点进行整合,从中取得经验,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传承,有效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