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4-03-09 17:11: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媒体的优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媒体的优势

篇1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最核心的优势之一是内容生产力。虽然新媒体的崛起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但是大量的原创性首发报道仍来自于传统媒体。据尼尔森评级数据一项名为《在线读者行为报告》的研究称,对数百万博客和社会媒体站点的分析表明,80%的链接都是美国传统媒体公司;站点内容中仅14%为原创,67%的热门新闻站点的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站点人员中13%的人是收集管理员,专门收集传统媒体的新闻。多所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即便是美国最好的新媒体,其生产内容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还依赖于传统媒体。①不难看出,新媒体在内容方面对于传统媒体具有相当高的依赖性。特别是在我国,传统媒体在这一点上的优势更是决定性的,这是因为根据我国当前的相关法规政策,新媒体在新闻报道的采编权限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的新闻信息在很多时候只能是转自于传统媒体。

此外,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虽然在新闻信息、更新的及时性方面有所逊色,但是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方面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新媒体在大多数时候提供的是一种简单的“新闻快餐”。与此相比,传统媒体可以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充分的采访、调研,从而做出更全面、更深刻的新闻报道。可以说,传统媒体在提供调查性新闻报道、解释性新闻报道等“后新闻”方面具有新媒体难以企及的后发优势。

媒体人何力说:“在一个产业发展和更替的过程中,内容的意义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比如在这个产业初期发展阶段,可能渠道的价值显得更大;当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内容的价值必然要显现出来。”②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渠道不断地拓宽,随之而来,对内容的需求也相应加大。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依然需要紧抓“内容”这一传统优势,不断开发优质的原创性内容,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抓好自己的立身之本。

传统媒体拥有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

早在上世纪中叶,西方社会为了解决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的问题,逐渐确立了“新闻专业主义”,这一过程最后以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又称哈钦斯委员会)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为里程碑。其主要内容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之后可概括如下:(1)传媒是社会的公器,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是仅服务于任何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3)传媒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传媒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5) 传媒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的自律而拒绝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理想状态,其理念很难完全实现,但它对于更好地实现媒介功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和理念,传统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之中已经建立了多方面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设立新闻评议制度、创设专业协会、制定行为准则等。以英国为例,英国的报刊行业在1991年发起成立了报刊投诉委员会(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简称PCC),并且制定了英国报刊记者《业务准则》。PCC以《业务准则》为依据,在规范新闻行业行为和道德水准、维护公众利益的同时,保护新闻自由;而《业务准则》在经过10多年的修改完善之后,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本国新闻记者业务守则的范本。此外,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专业化方面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传统媒体聚集了一大批职业化的优秀新闻传播工作者,这些传统媒体的新闻业者既接受过关于新闻传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专业训练,又接受过关于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专门教育。

上述新闻专业理念及运作机制在传统媒体内部的形成与完善,为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工作中赢得了权威性与公信力,这又是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的一大优势。

传统媒体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的优势

媒体品牌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一个好的品牌能够锁定忠实的受众,影响未来的受众。传统媒体大都经过了长期的经营和发展,在受众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所具有的品牌效应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优势。特别是面对当前传媒产业的纷繁复杂、产品多样且供大于求的媒体市场格局,传统媒体的品牌在受众中的信任度与吸引力,就宛如传媒市场中一块耀眼的金字招牌。

当然,传统媒体既有的品牌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新媒体在吸引受众方面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因此,传统媒体为了维持并扩大自身的这一既有优势,亦有进行品牌再造、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的必要性。如采用品牌延伸的策略来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原品牌的强化,这正是近年来传统媒体在利用品牌资产方面的一种有效策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多家报纸、广播、电视台等普遍采用自办同名网站的方式,实现传统媒体向新兴传播领域的品牌延伸。

总之,尽管新媒体挤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传统媒体拥有优于新媒体的人才、资源、权威性及品牌等传统优势——而这些也是传统媒体的立身之本。要在新兴的传媒产业中握有主导权,传统媒体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地巩固,完善自身的传统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方能在全媒体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篇2

近年来,从“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等术语成为社会尽知的潮流热词,到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召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行动计划,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迅猛可见一斑。我们不妨选取智能手机作为智能移动终端的代表,通过探讨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归纳出智能移动终端的媒介优势,分析其对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危机与挑战以及背后深层的社会发展脉络。

智能移动终端的媒介优势特征

为什么我们对智能手机如此的着迷?拍照摄像、获取新闻、聊天视频、分享图文、收发邮件等,提及智能手机的这些功能,互联网时代的居民们如数家珍,几近满足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

一、轻巧便携,使用友好。硬件方面,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常见智能终端虽然显示屏、电源容量越来越大,但质量和厚度却在不断减小,用户可以方便地携带智能终端外出使用,不增加负担。我国网络信号覆盖日益普及,智能终端可以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即时接入网络,体验智能化生活;软件方面,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与主题设计日益简化完善,让用户可以更加容易掌握并体验个性化定制服务,从智能推送到自定义设置,用户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媒介机器,而是一位懂你心思的友好小伙伴。

二、功能聚合性强大。智能移动终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出发,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完美有效地聚合进了一块屏幕内并呈现给用户。智能移动终端的这种聚合并非将报纸、广播、电视的内容简单复制或搬运,①它首先需要差异化地适配到手机、平板、阅读器等不同终端,再进行二次加工,让用户仅需一手操控,便“足以极视听之娱”。

三、即时交互传播。以微信、微博、QQ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平台让我们可以与好友随时沟通、分享照片、评论点赞;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购物平台可以让我们实时查询物流进程;以谷歌地图、滴滴出行为代表的交通助手可以让我们查看现时路况与闲置出租车。即时交互传播可谓智能终端最大的抓人之处,于是移动社交平台也成为智能终端的第一大应用。根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第三季度用户每月平均使用移动社交平台数据,微信用户的每月使用次数最高,为423.2次,QQ和陌陌紧跟其后,均超过了100次。②

四、私人化媒介。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演化为仅供私人专享的媒介,用户需要注册个人信息,获得唯一账号登录,体验个性化服务。某种程度上,智能手机作为传播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对每位用户而言独一无二,这也与以上提及智能终端的交互性、功能聚合特征密切相关。基于此,用户对智能终端的粘合度更加强化,两者相关性更加显著,因为每一次传播交互都是与自己本人挂钩关联,无可替代。

苏州广电“无线苏州”APP的实践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壮大,用户与广告数量的流失直接冲击了传统媒体,有关传统媒体“转型”“媒介融合”呼声日益高涨。然而,纵观近年传统媒体所谓转型变革,无外乎是开发所谓新媒体平台,即以“两微一端”尤盛。“两微一端”的运营维护看似相对经济廉价、简单易行,可实际效果与成绩却不尽人意,转型之路依然举步维艰。主要问题一方面在于传统媒体在转型变革中并未从自己多年以来积累的优势出发,思考与发掘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媒体终究要和市场挂钩,倘若在媒介转型中只是跟风建立“两微一端”,没有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便丧失了竞争发展的空间与动力。

“无线苏州”APP始于2011年,由苏州广电旗下的苏州世纪飞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研发。“无线苏州”APP实现了苏州广电节目内容、苏州本地信息资讯以及苏州城市公共服务信息查询的整合。③“无线苏州”体系以手机终端APP为核心,并包括网站、微信、微博以及苏州广电传统媒体资源,建立了多屏、多渠道、多终端、多服务的传播服务体系。借助苏州广电的传统优势资源,极大地迎合苏州市民需要。

借鉴打造智慧城市的思路逻辑,“无线苏州”发挥苏州广电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充分调动包括公交地铁、医疗、教育、水电、气象、交管、影院等苏州本地多方资源,一并聚合到“无线苏州”APP,并突出苏州地方特色,连其中的游戏模块都是让本地人倍感亲切的“苏州麻将”。这种转型变革思路让苏州市民真切体验到“‘无线苏州’在手,生活无忧”的。迄今为止,“无线苏州”APP已拥有220万用户(达苏州市人口五分之一),并已通^电商、项目、广告等多渠道实现盈利,其模式也受到国内其他省市广电单位的肯定并慕名前来取经。“无线苏州”模式已在国内输出到40余个省市,包括“无线西安”“无线青岛”等。

“无线苏州”模式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一是精确定位为本地的传播服务媒介;二是基于市民的需求所在,着力打造用户服务入口;三是充分发挥广电等传统媒体多年来积累下的公信力、影响力、人脉等资源。作为媒介融合中的正面案例,苏州广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终端的天下,巧妙将用户需求与自身传统媒体优势相结合,顺利地实现转型变革,重新获得用户与经济效益。

思考

媒介研究层面――从“受众”到“用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能移动终端成为我们每个人私人化的媒介,随之而来是我们角色的转变――从“受众”演变为“用户”。

曾经,我们是受众,“受众”是媒介(平台)的使用者,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受众的“受”字体现出更多被动性成分,表现出随从性,是一个同质化的“众”的概念。现在,我们是用户,“用户”是一个“非众”的概念,表现出主动使用――自主地获取和创造信息,并与他人分享的特点,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媒介的进步发展与用户的需求满足是同一个空间的两条平行线,缺一不可。特别是在提倡媒介转型的今天,不考虑用户需求的媒介难以转型成功,甚至连生存都是难题。

社会政治层面――从“看客”到“参与者”。从近期台湾大选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智能移动终端的即时性、交互性、参与性等特征已逐渐渗透并改变着人们参与日常社会政治生活(事件)的方式与效果,以往的看客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因此,一方面,政府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预见性,积极引导,加强监管与治理;另一方面,作为智能终端的开发与维护人员应在政府监管的框架下,不断发掘、探索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佳设计体验。

社会经济层面――从单一“注意力经济”到多元“商业模式”。从“注意力经济”提出以来,迫于市场竞争发展的需要,各种媒体付费方式层出不穷。在未来的智能移动终端时代,随着聚合关联的功能增多,个性化需求的加强,这种私人化媒介将会衍生出更加多元的商业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多媒体与传统广播媒体的结合既是时展的需要,更是加强传统广播媒体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多媒体时代的来临,给传统广播媒体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与发展机遇,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想让广播的受众市场保持不变或者拓宽,那么就必须要认清目前多媒体发展的趋势,要善于抓住多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位置,有效结合多媒体,进行创新改革,让传统广播媒体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一、多媒体目前发展的情况

多媒体是全面的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常见的表现形式有文字、资料、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音、特殊效果,再经由电脑表现出来,它能用来达成信息传播中的任何媒体资源。多媒体技术也是目前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目前多媒体发展的情况来看,多媒体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人机接口界面进行了改善,将计算机使用的领域逐步扩宽。基于长远的目光来看,多媒体还能对计算机机理与体系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人会直观的认为,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导致多媒体相关的产品价格昂贵,而且技术不够成熟,可能会在网络通信这些领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曾几何时报纸是新媒体,风光无限数载;当广播媒体出现的时候,报纸逐渐沦为旧媒体;而当多媒体出现后,广播媒体也很快成为了旧媒体。但是随着多媒体的不断发展,必然给传统广播媒体带来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因此,想要更好的保住广播听众的市场,作为广播工作者就应该积极顺应趋势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使广播媒体更好的延伸下去。

二、多媒体与传统广播媒体的有效结合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发展,将传统广播与多媒体结合起来,是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广播媒体要积极顺应发展趋势,努力探索多媒体技术传播的要求与规律,逐渐使传统广播媒体融入到多媒体的领域当中。

1、改善理念

传统广播媒体首先要从理念去改变,要积极将采制广播新闻向采制多媒体新闻转化。第一目标应该是以听众为基础,保障新闻的最新与最受欢迎,一定要将眼光放远,不能受到传统广播媒体范畴的制约,特别需要重视采写环节,不能依照传统广播的表达形式来进行新闻制作,需要制作出适合不同多媒体传播方式的新闻作品。传播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并且速度很快,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媒体,还是多媒体的出现,受众对新闻传播形式的取舍有什么变化,新闻永远都是广大群众的终极需求。传统广播要将工作空间拓宽,要积极与多媒体结合,吸纳与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全力以赴的打造最佳的新闻作品,然后将新闻以各种不同的媒体传播方式进行加工,利用网络、移动通讯、无线网络、手机、计算机、电视、收音机等等方式为广大听众服务。这种相互结合的先进理念已经被一些积极采用新传媒手段的媒体所肯定。

2、树立品牌战略,加强节目内容建设与形式的创新

传统广播媒体的追求是“内容为主、受众为本”。这就需要广大广播工作者坚持创新的精神将新闻内容做到最好,将节目做到最佳。多媒体时代的推动,对传统精品战略、强调的品牌战略提出了新的诠释。所谓精品是指不仅能反映社会风貌与时代气息,而且又时尚、新颖的节目,不仅要符合传统广播的特点,还必须能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与欣赏需求。因此,在多媒体环境下,传统广播的精品战略应该站在品牌的高度来理解与分析,其目的是通过品牌战略来促进节目的创新,特别是传统广播直播节目中的“口水多于茶”的现象要最大限度的避免。在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大前提下,要服务于大众,只有这样才能将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从而打造优秀的传媒品质。

3、结合媒体互动,充分发挥信息处理技术的作用

多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媒体要重视互动的特性,互动新闻的编辑与处理要充分发挥信息处理技术的作用,有效结合。传统广播有伴随性与移动性两个固有特征,多媒体电视也想实现移动性,而新媒体广播需要将重点放在互动性上。传统媒体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增加广播的吸引力,不仅扩大了听众量,而且还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互动性能满足听众的广大需求,有意识、有自由、有选择的接受个人想听的信息,还能及时反馈相关意见。互联网的推出,已经培养了不少用户愿意互动接受信息的习惯。而且,互动性还能成为用户是否选择这种媒体的主要参考标准。根据相关实例证明,传统广播中注入互动因素是吸引客户的主要途径。传统广播媒体,在移动收听这些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互动性很难实现;在多媒体的推动下,重点逐渐转移到了互动性上。广大用户有了自,想听什么,听多少次都不受限制,只要通过多媒体技术都能完全实现。例如:具有3G功能的手机就能轻松实现。

4、结合多媒体的新技术,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的作用

传统广播媒体的接受终端需要不断的结合多媒体的新技术,如: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的作用以推动广播发展,扩大用户,这也是研究数字广播的最终目标。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中信息数字处理与传输技术日益成熟,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的终端设备也非常多。例如:笔记本电脑、WIFI功能的电子产品等等,非常容易就能实现广播互动接收。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还是使用手机,用户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广播提供的新闻产品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多媒体与传统广播媒体的结合,不仅能让广播继续占有传统电台发射传播渠道,而且让广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5、淡化“黄金时段”观念,重视频率的整体化运作

多媒体环境下,传统广播媒体需要淡化“黄金时段”的观念,重视频率的整体化运作。时展很快,驾车一族越来越多,逐渐也模糊了传统广播的“黄金时段”,对于广播电台来讲,移动人群中驾车一族的车上时间是广播的“黄金时段”。因此,多媒体时代下,应该重视移动人群的收听习惯,在不同的时段结合多媒体,传播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节目内容。这样有效地开发了传统广播中存在的“非黄金时段”,让广播频率整体美好形象在多媒体时代中成功树立起来。

三、多媒体与传统广播媒体结合的意义

多媒体时代下创制的新产品,无论是有线产品、在线产品、无线产品,都能最大限度的提升传统广播媒体的价值。

1、提升广大听众对传统广播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与手机已经被普及,这些用户的受传习惯与途径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国人口众多,网民与手机用户是一个不断增长的群体,传统广播媒体中的独家内容结合多媒体的方式,不仅能满足广大听众的多样化需求,而且还能吸引更多新的用户。

2、为传统广播提供更多的原创内容

传统广播不断被“用户化”,吸引了很多来自民间的原创素材,这些内容与广播电台原有的自采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多媒体时代的广播新内容。无论是讲数量、质量,还是意见、观点的多元性、多样化、欣赏性都比传统广播内容更加丰富。

3、加强传统广播的特性

广播属于一种“区域媒介”。听众基本上是根据区域来进行划分的,而多媒体与传统广播媒体结合以后,却将用户的特性体现了出来,利用SNS等网络听友会的建立,能有效将有同一兴趣、同一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使传统广播这一区域媒介,逐步走向开放化,增强广播与网络用户的联系度。

篇4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38-02

新媒体时代,现代科技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速度等,传媒格局也发生了巨变,电视作为传统媒介的代表,传播优势也日益凸显。

第一,用户门槛低,覆盖面广。传统的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等,要求用户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通过识别文字接受信息,并有时间去分析信息从而完成信息转化;新媒体平台要求用户拥有智能化的设备终端,并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能够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完成信息的检索、筛选和处理。而电视媒介对用户的要求则大大降低,既不需要用户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也不需要用户学习先进复杂的现代化设备操作技能,特别是在我国群体庞大但知识水平较低、通讯不发达的农村,电视媒介依然“一屏独大”,甚至在个别地方依然占据“垄断地位”。

第二,信息权威,社会公信力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爆炸。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信息的数量也急剧增加,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信息话语权,但同时,海量的信息也给受众造成了困扰:受众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找到有用的信息,还要鉴别、去除“有毒”的信息。电视媒介在信息传播上,一般都会让当事人或者信息的生产者现身说法,通过不同客体,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阐述,力求全面准确、公平公正,为受众把好了信息审核关;通过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类型和内容的栏目,让受众相对简单的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渠道。

第三,形声色一体,信息转化率高。传统媒介主要借助于文字和图形传递信息,内容繁多、形式单一枯燥,不够生动形象,容易让受众产生疲劳感,从而影响信息传达的质量。新媒体虽然形声色兼具,但信息量庞大,五花八门,容易让用户无所适从,信息转化率低。电视媒体集形声色于一体,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准确地传播信息,而且通过卫星资源频道传播,感染力更强,信息转化率更高。

第四,资源优质,品牌建设平台首选。新媒体时代,传媒格局深刻改变,传统媒体因为传播介质的“天生不足”,用户量开始急剧下降,社会价值也被削弱,经济份额“萎缩”,许多传统经营发展举步维艰。新媒体虽然用户群体庞大,但是用户分散,指向性不强,广告投放的精准效应难以实现。电视媒介凭借其传播的覆盖面、形象感、权威性、收视率等优势,被市场追捧,成为众多公司企业品牌建设的长期的首选阵地,电视广告收入也日益增加,为电视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促进了电视媒介的良性循环发展。

电视媒介凭借其特有的“天生禀赋”在激烈的新媒体时代获得了一席之地,但其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信息传播中,电视媒介受到时间和空间制约较大。在信息传播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并进行传播,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新媒体工具传播信息,扩大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电视媒介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信息的采集、编辑、审核、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电视媒介信息,所以电视媒介传播信息的流程复杂、耗时长,时效性较差。网络空间是无限的,特别是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网络的存储空间,促进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而电视媒介则只能在有限的“24小时”内,通过声音、文字、画面交错或叠加的方式传递有限的信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传播数量。

在信息传播方式方面,以单向传播为主,用户的自主性和体验感较差。电视传播信息的方式基本是“我说你听”,以单向的被动式传播为主,从信息的生产、制作、传播等呈现出“一条龙”式的单向流通。用户无法自主选择接受的内容,也无法与生产、制作、传播信息的当事人进行沟通交流,无法自主表达自己的态度,某种程度上自我意识得不到体现,体验感较差。新媒体则呈现出交流互动的双向传播方式,每个用户都是自媒体,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生产信息,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自主表达态度、观点和意见,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通,深受受众热爱,也更容易“吸粉”,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 价值。

新兴的互联网电视媒体,对电视媒介产品造成了很大冲击。目前,许多新兴的互联网传播媒介为了抢占用户,也纷纷推出了网络直播、网络电视台等产品,一方面用精细化的产品抢占用户制高点,另一方面这些产品兼具回放、速放灯功能,更具竞争力。

由此不难看出,电视媒介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只有扬长避短,拥抱时代,勇于变革,才能在深刻变革的新媒体格局中获得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巩固和扩大受众范围。要牢牢把握“分众传播”的新势,创新思维,加大对节目创新、内容创新的资金投入,真正体现出新时代、新特点。在节目设计上,要贴近受众,贴近生活,更加接地气,更加人性化,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拉近与粉丝的距离。例如浙江卫视的《中国新歌声》、江苏卫视《蒙面歌王》大赛等,充分发挥了电视的资金、设备、人力、场地等优势,创新了选秀节目的形式,引起了强烈反响,收效良好。

二是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在激烈的竞争中,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而是朋友,要调整心态,积极抢占新媒体的制高点。电视媒体要在已有平台的基础上,开通官网微博、微信,开播网络电视台等,利用多种渠道吸引不同类型的受众。要把互联网新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等利用起来,要把电视媒介资源与网络平台连通起来,做到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扩大受众覆盖范围,增强影响力。

三是加强电视包装,致力于品牌建设。只有做好了有特色的电视包装,才能让自己与众不同,才能提高电视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适应精准传播的“分众新趋势”。在电视节目和频道的包装上,坚持个性与统一性的原则,以打造优秀品牌为目标,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投入,引进优秀的主持人,打造名牌栏目,建立口碑,凸显节目内容的亲民化、特色化、优质化。

综上所述,在势不可挡的新媒体时代浪潮中,电视媒介也处在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媒体生态格局中,优势与缺点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只有科学把握时代脉搏,掌握新规律,迎接新挑战,融入新媒体,才能获得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晓静,王斐.试析新媒体时代的全民健身宣传[C]//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2011.

[2]孙长兰.打造新媒体时代的行业主流媒体[C]//中国电镀行业媒体创新与交流会议论文集,2012.

[3]刘双庆.跨界.互动.整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的变化与思考[C]//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4]张家芳.新媒体时代:践行群众路线的机遇和挑战[C]//党建思想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