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4-03-10 08:22: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加快经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加快经济发展

篇1

东京湾的发展与世界上许多发达工业区一样,都是以港口为依托发展临港重化工业而实现繁荣的,也是以东京湾为代表的大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河北应该充分利用海洋优势、发展临港经济,把加速沿海地区的开发开放作为重大战略抓紧抓实。

河北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重化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北要顺应经济规律,把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作为加快沿海产业集聚的重要举措。要紧紧抓住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用产业集群的空间组织形式,大力发展高技术支撑的精品钢铁、大型石化、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型临港重、化工产业。

篇2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公路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需要,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加快公路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有着它自身独特的优点,与传统的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方式显得更加灵活、便捷、高效且其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公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使用十分广泛普遍。就我国公路发展现状而言,公路发展在许多方面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只有加快公路建设与发展才能适应现今时代的需要。因此,探究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方式尤为重要。

二、现状分析与问题探究

(一)观念与意识的欠缺

许多问题出现在公路经济发展转型当中,需要我们去摸索和解决。在现阶段,我国管理层普遍缺乏采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意识。许多单位普遍存在对于目前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没发现、不重视的情况,更没有去对公路经济进行整改与创新。只满足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却没有意识到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而且大多数公路管理部门缺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更没有领会到公路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缺乏合理完善的转变方案

一个完善合理的转变机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当下,许多公路管理部门缺失科学合理的转变机制,使得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方法难以高效开展。从相关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当中,存在着步骤混乱、利益混乱与工作方式混乱等一些问题。由于转变机制的不完善,许多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好,监管不严格,因此工作效率往往较低。由于缺乏针对地区的经济转型方案,在实际的地区经济发展中缺乏相应的指导方向,在实际经历转型过程中容易发生调查研究不足而引起的发展不匹配甚至是阻碍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

(三)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的公路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着公路建设重心不明确、各项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国家的公路建设大多以建设与经济上的投入为管理工作的重心,而对于后期的运营管理、经济收入管理以及后期维护都缺乏重视,因此发展很不平衡。而发展上的不平衡当然就会使得整个公路经济的转型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在这一问题上必须加以重视,这样才能够实现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

目的。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经济转型的重视

现在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方式停留在过去较为落后的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速度慢,直接影响了公路的经济发展,因此想要推动公路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对经济转型的重视。首先需要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类型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类型、数量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的具体贡献,并研究相关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公路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将这种关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明确各种经济发展方式对公路建设发展的作用以及公路建设发展推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更加适合现在社会发展情况的优化发展方式。加强地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地区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解决以往存在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导致的发展动力不足同时引发公路经济发展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二)制定专业的经济转型方案

国内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第一产业而对其他产业的重视程度较少,这就导致了国内的经济发展方式单一同时相对落后的问题,而现在的地区相关部门也没有针对现有情况来制定详细的经济转型方案,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改变。首先需要考察当地的主要经济发展类型和发展情况,同时结合当地的公路发展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资源情况、公路发达程度以及实际开发程度来制定相应的经济转型方案。经济转型的方案需要当地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避免由于单一部门制定经济转型方案而导致方案的不全面性和不客观性,也需要根据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来不断修正相关方案,保证经济转型方案能够符合实际情况并发挥作用,并对相关方案影响当地公路建设发展以及相应的经济增长作出相应研究,保证相关方案能够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整体实力的

提升。

(三)加快公路建设

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公路发展,为公路的建设提供了建设的条件和资金,同时公路的建设也会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地区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公路建设也会同步推进。加强公路建设需要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制定,如地区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可以加强相关区域的公路建设来发展地区的旅游业与服务业,对于传统的第一产业进行转变并提供发展的条件,同时交通的便利为地区发展新的产业并提供相关的资源、科学技术以及资金提供了可能,可以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来作出有效的指引。地区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有效地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模式不科学的问题,同时公路的建设也为地区的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建设地区公路并利用带来的优势和实际利益进一步推动公路的建设,在公路的实际使用中创造更多的公路经济收益,为公路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四)地区发展实例

陕西省西安市某一地区长期以来依靠种植业与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维持地区经济发展,但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类型与速度都已经跟不上时代需要,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为了摆脱现有的经济发展情况,该地区对现在经济形势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于2014年修建了高速公路,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而以传统农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新形势,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该地区经济转型为公路的使用提供了推动作用并促进了公路经济发展,最终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四、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公路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在推进地区经济转型中发挥公路建设的重要作用,将传统的低产能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确保地区的经济和其他方面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早日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为青州市公路局)

篇3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12年,内蒙古80个旗县(市)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60.11亿元,占全区的比重较2007年提高6.1个百分点,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县域34个;超50亿元的县域64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达到519.5亿元,与2007年的163.8亿元相比,增长了3.2倍,占全区的33.46%,其中:超1亿元的县域有74个,超5亿元的县域有29个。在第十一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内蒙古有17个旗县(市)名列其中。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中内蒙古有4个旗县(市),前50强中有13个旗县;准格尔旗排名第1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3位、鄂托克旗排名第9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0位。此外,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还分别跻身于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分列第12位和第29位。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结构上看,县域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到2012年的12.72:58.97:28.31。 同时,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80个县域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已达到64.34%,拉动内蒙古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继续得到巩固。企业数量占全区企业总数超过96%,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区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5%。

3.人均指标大幅度提高

2012年,内蒙古80个旗县人均生产总值为566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8262元,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旗县有27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旗县有41个,分别占80个旗县的33.7%和51%。80个旗县有43个旗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有42个旗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占80个旗县的53.7%和52.5%。

4.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各旗县加快城镇建设,增大城镇产业集聚,使得城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2012年,80个旗县(市)城镇人口达到631.2万人,城镇化率为36.3%,其中:有44个旗县城镇化率超过全区县域平均水平,有26个旗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分别占80个旗县的55%和32.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能力较弱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内蒙古仅有2个县域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虽然在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占有17个名额,但整体县域经济欠发达现状仍然突出。此次参与评价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主要指标平均规模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475.6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07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21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10560元。内蒙古80个县域上述指标平均规模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125.5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615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95元。进一步分析,内蒙古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26.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8.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2.34%。不难看出,尽管内蒙古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排在全国中列,人均生产总值更是进入全国前列,但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并没有明显的跨越,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2.资源要素流通不畅,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缓慢

内蒙古县域经济虽然发展快,但经济构成主要以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为主,形成经济规模狭小、生产要素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的发展状况。首先,县域基础设施对县域资源要素流动的承载力不足。长期以来,县域的基础设施薄弱,尽管经济发展需求增大,但是80个县域所辖的10214个嘎查村中,仍有5566个没有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为45.5%,2012年全区行政村通宽带率仅为5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造成了交通闭塞、物流不畅、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市场的形成。其次,县域资源流通空间狭窄。在县域发展战略上,很多县域局限于从县域内规划产业和城镇布局,导致了县域资源要素交流的半径过于短小,县域与的资源要素交换不顺畅。再次,县域资源吸附力不强。县域自身经济社会和政策环境优化不够,社会服务不到位,吸引和容纳县域外资源的能力不大,导致了县域资源要素流通量不大,资源要素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目前,内蒙古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超过20%的有26个,最高的达到47%。在产品异质性不强、产业趋同、科技含量低,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缓慢,又造成县域资源要素粗放式使用,经济效益不高。资源要素的趋利性流向,必然导致县域资源要素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集中,向发达地区转移。

3.农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生产大县仍然贫弱

内蒙古县域的农牧业大县与全国的农牧业大县一样,都是一些产粮和畜产品大县,同时也都是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都具有经济结构不优、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主导地位不突出的共同特征。虽然农牧业大县肩负着粮食安全和畜产品供应的国家责任,而农牧业比较效益偏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近十年间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下降了14.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内蒙古农牧业大县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型结构,所提供的大多是经济效益较低的农畜产品,故大多数农牧业大县的农畜产品只具有数量优势,没有真正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内蒙古农牧业大县不仅是GDP弱县、财政穷县,而且大多数农牧业大县也不是农牧业强县。2011年新一轮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名单出台,共计57个旗县,其中国贫旗县31个,区贫旗县26个。从粮食生产规模看,内蒙古粮食产量前十名的旗县中,有国贫旗县4个,区贫旗县3个,占到70%,在2012年受到国务院表彰的9个粮食生产先进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可以看出,伴随着内蒙古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农牧业的发展没有停滞,但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贫困仍是产粮大县经济发展现状的明显特征。产粮大县的前十位人均GDP为全区人均水平的63.12%,人均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为全区平均水平的24.6%。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力相形见绌,由此带来的最显见的结果就是生活在贫困地区居民的钱袋子不鼓。2012年,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县域有33个,占43.4%,收入后十位旗县的平均收入只有3464元,为全区平均水平的45.5.65%。在地方财政窘迫的背景下,职工的收入也难以提高。在产粮大县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大约只有全区平均水平的77%。

4.贫困面广量大,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

2011年国家和自治区调整了扶贫标准,农民上调66.67%,牧民上调72.22%,按照这一标准,全区的贫困人口为266.6万人,占全区农牧业人口的20.34%。与此同时,新一轮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名单出台,共计57个旗县,占全区除市辖区以外旗县级行政区域总数的71.5%。其中:国贫旗县31个,占38.75%,区贫旗县26个,占32.75%。在全区旗县人口排名前十位中,5个旗县是国贫,1个是区贫,占60%,人口总数达到266.72万人,与全区贫困人口数相当。

5.县域改革滞后,基层政府职能不适应现实需求

在县域经济发展转型期,县域政府的管理职能仍不完善,一是行政管理转型滞后。政府对市场运行的干预过多,特别是习惯于直接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微观经济,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意识较弱。二是县域事业单位改革滞后。仍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仍大包大揽行政事务,不仅使公共服务的能力退化,而且造成县域财政负担过重、县域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的局面。三是县域政绩评价机制滞后。没有形成正确的县乡干部评价观念,没有以是否创造了财富、为老百姓办实事、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县乡干部的标准,而是以GDP为核心管理干部和考察业绩,制约县域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四是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基层政府在制度层面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县域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夯实县域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县域政府承担的事务越来越多,权力却越来越小;财权事权和管理权的不匹配使县域政府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造成管理职能虚化,难以保障县域发展的需求。

二、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是内蒙古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具有广褒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80个县域国土面积占内蒙古国土面积的98.25%;700多万公顷耕地几乎都在县域;草原面积占71.5%;林地面积占79.5%。80个县域中,只有4个县域没有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总量约占全区的72.6%,有4个县域矿产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14个县域矿产资源量超过100亿吨。

(二)贡献了一半以上的经济增长指标

2012年,80个县域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区的62.7%,其中:第一产业占88.14%;第二产业占65.46%,其中:工业占64.34%;第三产业占51.52%;实现投资总额占67.43%。同时,具有扩大消费的潜在能力。80个县域人口占内蒙古总人口的69.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占38.07%。

(三)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在县域

内蒙古拥有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及沙化最集中、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的占36.7%,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61.2%,因此,内蒙古也成为国家实施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全部覆盖的唯一省区,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生态地位。

(四)县域经济必将支撑内蒙古再创辉煌的发展蓝图

内蒙古党委提出了“8337” 发展思路,并出台了指导内蒙古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对县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到2017年,80个旗县市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其中50个以上旗县市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县域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新增2-3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旗县市区。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实现上述明显变化就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而实现“四化”的着力点必然落在县域发展上。

三、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一) 依靠内生经济增长动力

内源型发展理论是旨在寻求从地区内部、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推动地区发展的理论。内源型发展理论主张一个地区能否加快发展、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从区域内部寻找发展经济的路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源型增长的发展轨道。内源型发展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现实发展实践的反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的经济和生活迅速得到发展和改善,人口以及资本不断向城市集聚,与乡镇及农村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尤其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内源型发展理论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

对于欠发达地区,应采取适宜大多数欠发达经济推进发展进程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达到“联系效应”。作为欠发达经济,其主要稀缺资源是资本,应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投资,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把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视为己任,其次应把有限的投资投入到具有战略意义和“前向联系”较大的产业部门,促进其优先发展,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同步,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三) 以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体系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产业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集群内企业依赖于集团特点,具有强劲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不同的产业结构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优势。所以,对于尚处于欠发达状态的地区、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的经济而言,改变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集群是加快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力抓手。

(四) 以制度创新减少发展成本

不断创新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规范交易秩序、节约交易成本,增强交易主体间的信用。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制度把劳动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取决于制度为生产和交易所保障的范围。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度、特别是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是最为稀缺的资源。因此,欠发达地区经济要取得可持续发展,首先面临的是制度上的变革,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 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的关系

(一)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既注重量的扩张,更要追求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GDP得到了大幅增长,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增长的背后常常伴随着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显然,这样的发展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中求快,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促进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对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要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将其培育成规模大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细化分工协作,着力培育中小企业梯队,促使它们由“小”向“大”转变。

(三)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要跳出县域、放眼全国,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当前,尤其要紧紧抓住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区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大集团、大企业在县域落户。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调动县域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

(四)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

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认真解决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着眼长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要把目光放在GDP规模的大小上,还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认真落实“8337”发展思路,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把促进产业培育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要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继续培强壮大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制造产业;推进绿色农畜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和无公害产品,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内蒙古县域经济要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以强势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实力的物质基础。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县域经济才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要把工业强县作为推动跨越的第一战略,扎实抓好国家和自治区级 工业园区建设,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入驻园区发展。各级政府要继续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要素,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重点项目尽快竣工投产,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三)把加快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招商引资是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是推动内蒙古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抓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各级园区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实施园区专题产业链招商,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壮大产业规模,重点引进龙头型和基地型项目,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引导和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集中。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全程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和投资客商营造文明开放、宽松舒适的发展环境,使内蒙古成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和投资热土。

篇4

要解放思想,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要解放思想,必须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不同的地方,条件不同,情况各有不同,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比如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着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突出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上去了,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带动三产,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对中央的方针政策一定要正确理解,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不能从本本到本本、从条条到条条。

要解放思想,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市场运作,扩大对外开放。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不大会用市场的手段、开放的手段来搞经济建设,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市场力量,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必须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市场经济知识和规律,不断提高运用市场的办法和手段来发展经济的本领,多从市场中、从对外开放上想办法、寻出路、求发展。

要解放思想,必须营造敢干事的良好氛围。只要有利于发展,在党纪国法范围内,就应放开手脚去试、去闯、去干。共同努力营造这种环境。要很好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头脑中少一些条条框框,少一些担心顾虑,多一份激情,多一份闯劲,大胆去闯、去试。

二、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定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强县工作思路,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抓。要抢抓当前难得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动接纳发达地区的企业转移以及工业扩张,打造优势特色工业品牌,迅速扩大工业经济的规模,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二)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载体。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必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经济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按照一区多园的建设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进度,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聚集产业、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小高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兴起全民招商的热潮。要加快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要站在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高度,加大为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的力度,对引进项目实行全程服务,做到多支持、少干预,绝不能门槛低而巷子深、陷井多,保证外来资金“低门槛进入、低成本发展、高效益回报”。要破除传统思想障碍和思维定势,不要怕外商赚钱,眼红外商赚钱。只要对我们的长远利益有利,对增加就业有利,对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有利,要坚决地引进来,并帮助他们加快发展。

(四)认真落实政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研究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好财政、税收、用地、信贷、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领域,都要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要让民营经济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在权益上有保障,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篇5

河北省秦唐沧地区处于环渤海核心腹地,该地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和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快秦唐沧地区开发开放步伐,有助于提升河北省的整体经济实力、有助于加速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国民经济水平。

一、秦唐沧三市现阶段情况分析

秦皇岛市努力建设环渤梅地区经济隆起城市,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2010年1―9月,全市直接利用外资1.56亿美元,完成省定目标的66.52%;实际引进内资30.07亿元,完成省定目标的96.42%。海湾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4.3亿港元。临港产业有新发展。首奏金属材料、旭硝子汽车玻璃等大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天威保变、GE燃气轮机等大项目顺利开工,美铝渤海铝业、永顺泰麦芽等大项目正式落地,秦皇岛至仁川国际航线顺利开通,中粮精炼糖、三养玉米深加工等项目顺利推进。对外经贸呈现新气象,我国中断8年之久的对中东活畜出口在该市得到了恢复,耀华玻璃集团承建的中国政府首个援朝浮法玻璃生产线顺利投产。

唐山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以沿海县(区)和开发区为支撑,辐射沿海区域、带动全局的开放型沿海经济隆起带,吸引了大唐发电、北京焦化厂―迁建、恒通精密薄板、韩国相林皮革、韩京电工、美国气体化工产品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唐山港京唐港区运营今年有望突破3000万吨,成为全国港口20强之一。

沧州市在项目建设上,总体抓集群,单体抓项目,重点抓工业,把对外对接合作的重点放在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主导产业上。这包括化工产业、汽车配件、裘皮制品。另外,河间线缆、献县扣件、东光塑料加工等也正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产业龙头。在抓好产业链的同时,该市注重推进有影响、有牵动作用的重点项目,主要是美国通用电缆公司参股的宝丰线缆项目、法国液化空气公司与沧化集团合资空分装置项目、临港污水处理项目、临港输水建设项目、沧州炼油厂扩建项目和沧东电厂三期工程等大型合资合作项目,形成了竣工一批、建设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梯次发展结构。在招商方式上,该市确定了“主攻日韩,巩固港台,拓展欧美”的招商策略。随着韩国客商的增多,韩国工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

二、秦唐沧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秦唐沧三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环渤海经济圈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隆起地带,河北省秦唐沧地区处于环渤海核心地带,内接京津,外临渤海,北接辽宁沿海经济带,南连山东黄河三角洲,中嵌天津滨海新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自古贸易活动十分频繁,有天然的不冻港――秦皇岛港,从长远来看,是我国沿海最具开发潜质和影响力的战略要地之一。

(二)发达的产业集群区

目前,这一地区已形成了以钢铁、化工、装备、建材为支柱的制造业体系,以电力、煤炭为主体的能源产业体系,以物流、旅游、运输等为主导的服务业体系,培育出了一批有实力、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优势产品,建设了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等一批产业聚集区,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和培育的经济区。

(三)港口经济各具特色

秦皇岛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港之一;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输出的第二大通道,也是继天津港和秦皇岛港之后我国第三大煤炭输出港;唐山港分为曹妃甸港区、京唐港区和丰南港区,正在快速崛起。河北省正在形成以秦皇岛港为主枢纽港,以黄骅港、唐山港为区域性重要港口,以曹妃甸为大型深水矿石,原油接卸码头的港口群体系。

但是,目前秦唐沧地区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直接影响河北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而影响京津冀地区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区域地位提升,甚至拖累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

三、秦唐沧三市未来应采取的措施

(一)利用秦唐沧地区现有工业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这一地区是建材、冶金、化工产品的生产基地,在全国也占重要地位。这些具有雄厚基础的特色工业是提高秦唐沧地区工业结构水平的主导产业。因此今后这一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应走集约型发展的道路,而不能搞粗放、低效型的产值型模式;不仅应使这些主导产业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和出口创汇支柱产业,而且还要通过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外向度高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力争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和最大生产基地的地位。

(二)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高三市产业结构水平

迁安市积极与首钢集团携手,促成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建立,就是成功的案例。实际上,首钢东迁不仅仅是其生产流程在空间上的迁移,而且必然会涉及到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的调整。迁安作为产业承接方,在接收首钢部分生产环节的同时也自然会触及其部分新产品、新工艺与新技术,这无论对迁安还是对整个唐山的产业发展以及整个河北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积极引进京津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产业梯度转移

秦唐沧应充分利用环抱京津的特殊区位优势,大力引进我省相对稀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等要素。这就需要积极培育生产要素市场,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政府应加快制定、实施灵活多样的鼓励性措施,吸引京津的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人才等,真正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利用京津先进、充裕的生产要素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与升级。

(四)加强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

秦唐沧地区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立足对内、对外开放,通过“外引内联”,营造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要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委关于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以制定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手续、提供良好服务、完善基础设施为核心,大力加强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加快引进内资、外资步伐,提高对内、对外开放质量,通过外力带动本地区的发展。

综上所述,以秦唐沧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和贸易水平,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十二五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金田,姜萌.韩国一欧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

[2]张玉山,刘维.韩美自由贸易协定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8).

[3]王冬英.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步伐,构建中华自由贸易区[J].理论导刊,2004(5).

[4]郭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

120-123.

[5]河北统计年鉴:2007-2010.

篇6

一。畜牧业结构调整日益优化。几年来,我市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猪、牛、羊、禽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畜产品结构更加符合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精深加工畜产品和无公害畜产品比重增加,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竞争力得到增强。

二。畜牧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近几年来,我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并得以迅速发展。龙头企业与广大养殖户之间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和运行机制,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涌现了华懋双汇、万东牧业、九牧牧业、源汇牧业、明军肉鸽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促进畜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畜牧区域化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已形成了四大专业养殖区。即:以枣林、八台、尹集、庙街为主的生猪养殖区;以尚店、杨庄为主的牛羊养殖区;以枣林、八台、尹集、铁山为主的肉鸡养殖区;以杨庄、武功为主的奶牛养殖区。专业养殖区畜禽饲养量占全市各类畜禽饲养总量的50%以上,有的达到80%以上。

四、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金融部门加大了小额贷款的规模和力度,为畜牧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三年共发放养殖贷款3亿多元。在贷款规模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金融部门与各乡镇联合实行了“揽储返贷”,全市用于养殖业的揽储返贷资金达5000多万元。

以上四点是当前我市畜牧业生产形势的主要特点。下面,就如何搞好畜牧业统筹规划和项目的筛选推荐,如何搞好技术指导和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谈几点意见,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做好畜牧产业的统筹规划。一是立足长远,研究制定畜牧整体发展规划。建立畜牧大产业、大发展的目标规划体系,用长远规划指导畜牧业发展。各乡镇都要根据市里的总体规划和当地的资源现状及特点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二是建立市、乡、村三级领导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分解指标,实施专职专责,专项推进。三是建立畜牧业发展的长效推进机制。用长效机制来保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二、培植大户,规模发展,做好项目筛选和资金投放。要完善项目管理制度,让那些市场前景好、竞争优势强、辐射作用强的项目早立项、早投产、早出效益。畜牧部门将重点筛选一批现代化大型种畜禽项目、现代化大型养殖项目、大型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参加全国各地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力争在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同时,注重利用协会等民间组织引进外地养殖大户来我市发展。对于资金投放,把握好三点:一是畜牧部门向上级争取的贴息贷款和低息贷款,由于数量较大,将主要投向大型畜牧企业,帮助企业扩量提质增效;二是畜牧部门与我市金融部门推出的小额贷款以及政府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将主要投向养殖户,解决农民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快推进专业户、专业村建设;三是注重资金投放后的效益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使用的不规范问题。

三、科技引导,效益发展,加强技术指导。变被动服务为上门服务,由普通的科技培训向品种改良、科研成果转化及科技推广转变。从建立完善市、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入手,推动畜牧业专业化生产、集约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步伐。一是要加快品种的改良步伐。繁育改良工作要有新突破,全市要以引进和推广良种肉牛、奶牛为核心,建立标准化繁育站点10处,使畜禽的改良率达85%以上。提高品种的纯度,提高生产性能,抢先占领科技的制高点和市场销售的经济点。二是要大力开展科技培训。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教宣传,科技下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系列化综合服务,提高科技养殖的意识和能力,增加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要大力推广桔秆养殖技术。提高桔秆的利用率,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篇7

(一)加大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用于市区工业发展资金不少于1亿元,主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业平台建设、节能降耗减排、培大育强、品牌建设等方面。

二、实施培大育强工程,着力培育明星企业、优质企业

(二)完善明星企业资金扶持政策。明星企业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对明星企业两个方面的奖励:一是授予明星企业主要经营者市明星企业家称号,对首次获得市明星企业家称号的,奖励30万元;二是对明星企业按销售收入规模和当年新增财政贡献(制造业增值税、所得税)实行奖励。明星企业考核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三)鼓励明星企业资产重组。明星企业内部资产进行整合时,其子公司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股权转移、兼并涉及的房产与土地使用权,在过户环节暂不征收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市得部分全额给予奖励。

(四)改善对明星企业的服务管理。明星企业由市监察局发放检查登记卡,凡政府各部门到明星企业查帐、收费等均必须登记在案。对明星企业反映集中的事项,由市监察局牵头负责核实、处理。

(五)着力培育优质企业。每年在市重点骨干企业中评选30家左右优质企业,授予主要经营者**市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并奖励10万元。

(六)支持引进、留住高层次人才。明星企业、优质企业引进符合《**市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施办法》规定的高级技师、硕士研究生等七类高素质人才,经有关部门确认后,其3年内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市得部分可专项奖励给个人。

三、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七)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奖励。重点对生产性设备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重大技术引进项目的贴息或奖励。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投资项目,按其设备投资额的3%给予奖励;先进制造业基地“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投资项目,按其设备投资额的2%给予奖励;其他工业性技改项目,按其设备投资额的1%给予奖励,单个项目财政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100万美元以上的技术设备引进项目,按照上述标准奖励的同时,增加补助10万元。对零土地技改项目,旧厂房拆扩建或利用原有厂房加层,按一般性项目设备投资的政策给予奖励。

(八)鼓励企业增加工业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工业性投入超过一亿元的项目,经审核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其他产业工业性投入超过1亿元的项目,经审核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九)鼓励吸引市外内资投资。对引进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十)鼓励企业提高装备水平。凡符合国家产业目录的内外资项目的引进设备,按政策规定,经批准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十一)鼓励经营者扩大再投资。企业经营者(含企业股东)以分红或股权转让所得用于项目再投资的,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市得部分经批准给予专项奖励。

(十二)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十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本地金融部门要提高工业项目和配套流动资金贷款的总额和比例,市人民银行对各商业银行进行统计监测,努力保障工业性投入对银行信贷的需求。

四、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十四)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行业(区域)公共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补助。优先加强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和培育。

(十五)鼓励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对省级以上新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形成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每项10万元的奖励;对列入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并通过省级鉴定的项目,给予每项10万元的奖励。

(十六)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对列入市级以上重大技术创新专项计划并完成实施的项目,给予每项10万元的奖励;对列入省级以上重大技术创新专项计划并完成实施的项目,给予每项20万元的奖励。

(十七)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家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运行一年有实绩,经考核合格的奖励20万元。每两年对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20万元的奖励。

(十八)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重点培育的行业(区域)技术中心,运行一年以上有实绩,市级经考核合格的奖励30万元,省级经考核合格的奖励60万元。在区域块状经济中创建国家、省级区域行业质量检验中心的,给予重点扶持。

(十九)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奖励。投资额大(5000万元以上)、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二十)加大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起3年内,给予相当于当年应交所得税超过上年应交所得税的市得部分的奖励,其中对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基因工程产品的企业,自认定起5年内,给予相当于当年应交所得税超过上年应交所得税的市得部分的奖励。

(二十一)加大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的奖励力度。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在企业当年计税利润比上年增加的前提下,自认定当年起3年内,给予相当于该产品上缴的所得税市得部分的奖励。

(二十二)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二十三)支持企业开展技术转让。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十四)鼓励设立科技投资或风险投资机构。凡在我市注册、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占其项目投资总额的比重不低于70%的投资机构,比照执行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并可按当年总收益3—5%提取风险补偿金,用于补偿以前年度和当年在我市的投资性亏损。风险补偿余额可按年度结转,但其金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当年年末净资产的10%。

五、加强平台建设,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二十五)加大平台建设投入的引导力度。对经考核认定的市示范、重点和成长型乡镇工业功能区,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重点和成长型乡镇工业功能区经考核认定提升档次的,分别给予补足两档之间差额。

(二十六)支持乡镇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市拟培育名单的乡镇工业功能区,当年建设的桥梁、道路、给排水管网、电力、通讯等属园区管理机构投入的基础设施项目,每投入1000万元给予8万元的补助,单个园区年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二十七)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内立项的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建设项目,竣工后,第三层按10元/㎡补助,三层以上按15元/㎡补助,市财政已安排专项补助的除外。对列入市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单位当年经考核实绩名列前三位的,给予每个单位10万元的奖励。

(二十八)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用于实施该项目的各商业银行。补偿比例为当年小企业贷款月平均余额新增部分的0.25%(实际随省下达的比例调整);对当年达到准入标准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给予10万元补助,同时按当年平均担保额3‰给予奖励;每新增一家当年末担保贷款余额1000万元以上的协作担保机构,奖励该商业银行1万元;对年平均担保贷款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基层商业银行,给予平均担保贷款额1‰的奖励。

(二十九)鼓励小企业加快发展。对列入我市微小企业培育库的小企业,在经营者及员工培训、技改投入、科技开发、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专项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三十)扶持家庭工业作坊向中小企业提升。通过建立现代家庭工业孵化器等方式,依托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现代家庭工业的服务,并引导其集聚发展。

(三十一)合理安排工业用地比例。每年安排新增工业用地指标原则上不低于建设用地总量(不含国家、省追加的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的60%。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推进工业集中,控制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区外项目。

(三十二)鼓励企业通过盘活土地筹集建设资金。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企业主体工业园,其企业老厂区土地因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的条件下,由工业用地改为商住等经营性用地后,政府优先收购、储备,并公开出让,其土地收益优先支付收储成本,用于企业搬迁、技术改造。

(三十三)增加工业技改项目的土地来源。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闲置土地应依法予以收回;鼓励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内存量工业用地和淘汰落后工艺腾出的工业用地依法转让,差额征收营业税。

(三十四)积极实施企业家和员工素质提升工程。支持和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各类高层次的系统学习和专题培训活动,每年选拔一批优秀企业经营者到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着力培育一支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岗位操作技能。鼓励企业开展员工技术比武、发明创造等活动,企业的收入分配、评比先进等应向一线优秀员工倾斜。

六、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三十五)大力推广实施节能技术和节能项目。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实现节能、节水、节材的项目,设备投入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按照设备投入总额的10%并结合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情况给予专项奖励,单个企业当年奖励不超过50万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发利用项目以及设备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应用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0%-20%并结合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及示范作用大小,经综合平衡后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当年最大奖励额一般不超过50万元。

(三十六)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燃煤锅炉的炉底渣及其他废渣生产水泥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对企业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列入年度清洁生产推进计划并通过审核验收的企业,给予奖励。

(三十七)加大节能降耗减排考核力度。当年节能降耗减排不达标的企业和主要经营者,取消其当年评优评奖资格,并不得享受优惠政策。

七、积极推动品牌创新,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三十八)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除外)、国家出口免验企业或中国出口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奖励20万元;对新获得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级以上区域品牌的企业,奖励10万元。上述奖励中80%奖给企业,20%用于相关部门的工作经费。

(三十九)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对成功上市的企业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0万元;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扩大融资;对收购、兼并破产企业的,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在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

八、附则

(四十)本意见中财政补助奖励政策仅限市本级范围,涉及市、区财政分级承担的,按财政体制规定的市、区共享收入分成比例分担,在具体操作上按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篇8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07-1

国家决定实施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为伊通县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我们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找准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研究工作措施,在思想上获得更大的解放,在素质上获得更大的提升,在发展上获得更大的跨越,在项目上获得更大的突破,在资金上获得更大的扶持,必将对伊通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增强项目建设意识,实施项目突破战略

项目建设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发展振兴的脊梁和根本支撑,是实现县域经济突破的核心和有效载体,是实现伊通县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和强大后盾。扩张总量要靠项目,调整结构要靠项目,增强后劲要靠项目,提高效益要靠项目,安排就业要靠项目,转换机制还要靠项目。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就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群,推动一方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百姓。因此,我们应该切实增强项目意识,把项目建设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项目突破战略,全面振兴伊通县农村经济。在实施项目突破战略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围绕优势产业上项目

要从发展规模经济、提升产业层次出发,加快发展建材、汽车零部件、石油天然气、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通过抓项目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扩大规模,促进企业提级升档,形成系列产品和名优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1.2 围绕农业产业化上项目

伊通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快推进“三农”裂变,必须依托资源优势,在农业产业化项目上找突破口,我们可以在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方面认真规划产业化项目。重点抓好玉米制种、保护地蔬菜、高油大豆、玉米深加工、黄牛养殖、禽类养殖及加工、鹿产品加工、水果加工、山野菜开发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3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上项目

伊通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这也为我们实施项目突破战略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在城镇建设、村村通、水利工程、生态建设上统筹规划,运作项目,实行多元化融资,重点突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环境,增强城镇功能,积极稳妥、协调有序地推进伊通县生态建设发展步伐。

1.4 围绕劳力资源上项目

我们在加大劳力转移、劳务输出的同时,还要在内部消化、内部安置上大做文章。动员、组织、扶持和帮助社会闲散剩余人员各尽其力,各尽所能,自主创业。可以建厂,可以开店,可以经商,可以从事运输业,服务业,可以搞种植业、养殖业等等。实行开发经营、承包经营、入股经营和综合经营,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取得更大经济效益。

2 具体抓好几项工作

项目开发和建设,是立县之本、强县之举、兴县之策、富县之路。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大干快上,狠抓落实。具体我们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要抓好宣传教育

我们应运用多种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实施项目突破的战略意义,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思想意识,引导、教育、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来想项目、找项目、抓项目、上项目,围绕项目建设这个中心,谋划发展,推进发展。形成一个人人关心项目建设,人人参与项目建设,人人为项目建设出力的良好氛围。

2.2 要抓好项目落实

我们应进一步加大项目研制开发和建设的力度,积极谋划开发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项目,对原有项目要很好地调整,认真梳理,合理分类,把项目做实,把质量搞好。真正发挥项目的作用,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2.3 要抓好龙头带动

在伊通县已涌现出了一些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他们在项目建设上已做出了成功典范。我们还应抓好一批不同类型、不同模式、不同产业的龙头企业,既带动项目开发,又带动产业调整,还带动农民就业,更主要是带动经济发展。

2.4 要抓好政策扶持

我们应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完善项目计划、资金运行、程序审批、项目管理等各项制度,放宽再生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政策,加速资金、人才、物资引进,鼓励吸引外商投资上项目。对实施开发建设的项目,要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并在水电、交通、农机、植保、良种、肥药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合理安排。对税收、收费等应实行减、免、缓的方式,促进项目运行。

实施项目突破战略,就是要通过舆论宣传,政策激励,财政扶持,真抓实干,把全社会蕴藏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意识,增强创业信心,做到县有县的项目,乡镇有乡镇的项目,村屯有村屯的项目,农户有农户的项目,让项目在伊通县生根、开花、结果。总之,历史机遇不容错过,振兴大计在此一举,实施项目突破战略,带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伊通振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宋景华,王莉,袁文增,曹鲁,徐化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对策建议[J].山东农业科学,2004,(04).

[2] 琚兆成.对农业产业化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

(12).

[3] 周世永.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立农村新机制[J].中国农村科技,1997,(05).

[4] 如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综合评价[J].统计与咨询,2001,(05).

[5] 郭本勋.对发展县域经济几个问题的认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6).

篇9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加强社会建设、反腐倡廉、治污减排、提供安全生产保障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审视,也是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加快社会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社会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建设”作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部分,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这意味着,社会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发展,主要是指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方面。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财政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了加快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这次应对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一个认识: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注重社会发展。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添强大动力。

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可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要努力实现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为推动经济结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能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而有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反过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新要求,直接影响教育行为和教育模式选择。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我们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深化文化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

三、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坚实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第一位的民生问题。收入分配也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扩大内需,特别是广大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1.反腐倡廉,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要坚持围绕中心,与经济发展全局同步推进。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率先”之中;严厉打击腐败,为经济发展排除各种干扰;注重关口前移,把经济领域的腐败降到最低限度;主动贴近服务,积极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作风建设和效能监察为切入点,致力抓好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开展专项治理,维护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抓住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

2.以治污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看成是一对矛盾体,认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实践中沿袭了“先污染后治理、治理赶不上污染”的传统模式。新形势下,如何走出一条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创新机制,勇于争先,把治污减排的压力转化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严重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为未来发展腾出空间;通过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吸引起点高、污染轻的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提升了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层次,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治污减排,既要通过工程措施降低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从发展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

3.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安全生产保障。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进一步凝聚“安全发展”共识,有力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提升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水平。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和治理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紧紧围绕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快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要紧紧围绕提升传统产业、高危行业安全发展水平,切实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引导和促进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安全行为标准化;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努力推动和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常抓不懈。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在抓落实上继续狠下功夫,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从而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文海.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求是 2010.535(18):47-48.

篇10

“十二五”建议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牢牢把握主线,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五个坚持”的要求,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下功夫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就能够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线,对此,全省上下必须必须要有统一的认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十一五”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推进“两个率先”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省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剧,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改变,这些都与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使江苏的经济发展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竞争力更强,到那时,我们才能自豪地说,江苏是经济强省!

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必须把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只有在自主创新上实现突破,才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我省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原有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已难以为继,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既是水到渠成,又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主攻创新型经济,当前的任务是重点实施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和传统产业升级计划。这“三大计划”体现了科技进步的最新趋势,符合江苏经济的客观实际,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行动纲领,是构筑新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全省要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保证“三大计划”的顺利实施,为建设创新型省开好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创新是主要驱动力。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创新载体和科技服务“四大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紧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步伐,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要面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更加注重应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努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把江苏的科教优势、开放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要围绕实施“三大计划”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有效结合,选择一批引领产业升级的重大技术课题进行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技术成果,以技术领先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必须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准问题,明确方向,制定和完善切合实际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篇11

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良好的精神状态,较高的目标追求,清晰的发展思路,扎实的推进措施。要树立雄心壮志,提升“精神区位”,清醒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差距潜力,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创先争优的责任感紧迫感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力争有几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努力实现镇域居民收入增长和镇域经济发展同步。

从发展成效看,镇域经济已成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镇域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发展潜力看,镇域经济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市镇域经济近几年虽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实力还有待增强,工业化、产业化程度不够高,部分乡镇镇域经济发展缺主导产业、龙头项目、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优秀企业家的情况比较突出,产业层次依然偏低,外向度不高。镇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内生动力显得不足,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人才结构性矛盾有待改善,资源约束、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从发展条件看,镇域经济已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地处海峡西岸等有利条件。我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大为改观,一些乡镇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我市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大多数乡镇路网建设比较完善,部分乡镇处在高速公路网的辐射中;城镇化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发展空间拓宽;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的发展,都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以壮大规模、调整结构为重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镇域经济是跨越式发展的难点,也是增长点和突破口。强化工业主导作用,加快推进镇域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业先行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当地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坚持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优质品牌为核心,加快形成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精心培育、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增强其引领带动能力。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坚持以项目建设吸引资金,以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高效优质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原则,把城郊经济圈和主导产业集聚等乡镇作为重点,明确专业化功能定位,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建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增强工业园区承载功能、辐射功能、支撑功能。坚持产业优先,把产业兴镇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坚持规划先行,优先支持城郊乡镇、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推进城镇交通、通讯、信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

强化民营经济主体作用,培植活跃市场主体。发展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抓镇域经济主要是抓民营经济发展。要坚持镇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资源和要素,打破一切限制发展的陈规陋习和条条框框,积极促进创业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主体集中,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充分发展的局面。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及促进创业创新的政策,激活民间资本,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信用担保、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培训咨询、专项资金等支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市场主体大发展、大提高。

强化开放先导作用,提高镇域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主动迎接挑战。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政策和习惯,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吸引各类投资者到镇域投资创业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园区招商等多种模式。推进“走出去”战略,推动镇域优势企业开拓省内外市场。

强化企业家引领作用,培育镇域经济发展领头人。大量事实表明,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个地方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企业家的创业带动。要真心诚意帮助企业家解决实际问题,宽容善待企业家,努力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加强镇域人才建设,制订落实倾斜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镇域经济主战场创业服务。

三、以改善环境、优化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篇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大方向和总要求,对于各个地区而言,转变的基础、条件和迫切程度不同,对转变的期望和目标也不同,实际转变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性质。用经济学的语言,转变不是同质的。因此,江苏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探索符合江苏实际、彰显江苏特色的转变之路。转变的基本原则,一是顺应发展规律,实现发展的可持续;二是彰显自己的特色,进一步强化优势,消除劣势,实现协调、稳定发展。

把握转变内涵:让创新成为企业的普遍行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没有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企业是创新和转变的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就是让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普遍、持续行为。市场是企业创新的依托平台,企业一方面通过市场获取创新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检验甄别创新成果、获取成功收益。在宏观层面,市场起到了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和创新成果的放大作用。政府不是创新的主体,因为政府既不了解市场对创新的需求,也不承担创新的风险。事实上,没有政府,企业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也会进行科技创新。但问题在于无法形成持续,因为成果会被模仿,利益得不到保障。而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强权保护创新者利益。因此,政府的作用,一是保证市场机制有效,二是保护创新者利益,保护力度越大,对企业创新的刺激作用就越强。当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时,不仅该企业的创新会持续下去,而且会成为其他企业普遍的效仿榜样,这就促进了整个经济的转变。

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在整个创新和转变过程中科研机构是配合企业运作的,并不发挥独立作用,技术与资本、劳动、信息等一样,是企业创新的要素之一,既可以内化为企业的一个部门,也可以通过研发外包来解决。因此,转变的重点在企业,研发可以通过企业的需求来带动。产学研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策结果。

从模仿走向创新:江苏转变的核心含义

以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经济发展基本路径属于跟随和模仿。乡镇企业发展是在上海“老大哥”直接带领下,从生产零部件配套起家,开放型经济向广东、福建学习,发展民营经济向浙江学习。尽管江苏在学习模仿中有自己的创新,但始终以别人为标杆,是方向既定的战术追赶。

模仿是指后起者对先进者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的行为。亚洲“四小龙”等例子表明,模仿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人口众多、空间狭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差的江苏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本质上是成功模仿的结果。

必须指出,江苏能够成功模仿的关键因素,就是政府主导。政府不仅通过行政手段层层推动,而且指出发展方向、组织观摩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和交流推广,形成了规模化运作,大大提高了模仿效率,降低了模仿成本。

模仿虽然是后起者的捷径,但也具有无法避免的内在缺陷:一是模仿有成本,包括学习试验成本、模仿失误的成本。二是模仿容易忽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三是模仿只能缩短与先进者的差距,超越先进者必须依靠创新。实践表明,模仿的负面影响具有累积效应,时间越长带来负面影响越严重。

模仿既是江苏经济过去30年得以快速发展的成功之道,但长期模仿也带来了增长粗放、结构失衡等矛盾,并日益成为严重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障碍。因此,从模仿走向创新、从跟随走向领先、从发挥后发优势转为形成先发优势,这是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含义。

优化资源配置:江苏转变的目标取向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并呈现热火朝天的态势。发展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发展新兴产业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之一,所起的作用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并不能完全替代和涵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实上,集约发展还是粗放发展与产业本身无关,传统产业依托科技集约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新兴产业也会粗放发展,IT产业多年前就成为江苏的最大产业,但并没有改变江苏经济粗放发展的局面。

因此,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这是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标。推动转变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抓发展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突破瓶颈约束;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改善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以优化配置化解粗放矛盾。如果说,过去30年江苏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如何把要素动员起来,如何引进要素,解决要素不足的问题,那么今后江苏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更加科学合理有效配置资源。要防止以新兴产业发展替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要防止新兴产业的粗放发展。

增强内生增长机制:江苏转变的重点任务

大规模引进外资企业,是江苏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腾飞的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江苏能够顺利实现“第一个率先”,开放型经济功不可没。但是,大规模引进外资企业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一是导致江苏经济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过度依赖,受国际经济的波动和冲击明显;二是导致江苏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薄弱,江苏拥有庞大的加工产业却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体系,更没有培养出一大批企业家;三是形成了招商引资力度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格局,要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不断扩大引进外资的规模,于是招商引资成了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官员替代了企业家的作用。

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企业家的创新,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也是江苏经济与浙江经济的差异所在。因此,江苏要实现经济持续领先的目标,必须着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让经济发展回归本源,形成开放经济和内源经济双强、两轮并驱的发展格局。

突破路径依赖:以理念转变推动实践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突破原有模式和路径依赖,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理念转变才会有实践的转变,解放思想依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基础。

前不久江苏省党政代表团访问浙江,全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紧紧抓住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爆发式增长,给代表团很大启发。而在北京,一家名叫京东商城的电子商务企业更是飞速崛起,2004年刚刚创业上线,2010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02亿元,占中国自主式B2C市场销售额的1/3,今年有望达到280~300亿元。在谁拥有互联网、谁就拥有未来的信息时代,北京有新浪、搜狐、百度、金山、空中网等上市公司,广东有两大中国门户网站――腾讯和网易,上海有网络游戏龙头的盛大,浙江有电子商务第一品牌阿里巴巴,江苏却还没有一家。

自200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推动,但服务业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地方仍然没有突破工业为重点、招商为中心的路径依赖,继续进行大规模招商引资,大量发展加工生产项目。事实上,江苏的资源环境已经无法支撑以工业为重点、招商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与周边省市相比,江苏的自然资源禀赋严重不足,人口高密度集聚,资源环境矛盾更加尖锐。江苏的人口密度比粤、浙、鲁分别高出40%、48%和26%,但建设用地占比是粤、浙的2倍;江苏的人均水资源仅为粤、浙的31%和29%,但单位GDP的水消耗比粤、浙高出36%、85%,工业用水量是浙、鲁的4倍和8倍;江苏单位GDP的能耗也高于粤、浙。

必须打破传统理念和经验主义的束缚,突破工业为重点、招商为中心的路径依赖,江苏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不仅是趋势,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强化转变激励:从政绩驱动到财富驱动

江苏吸引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是全国最多的,但为什么吸引不了马云这样的创业者?最近强势崛起的京东网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是江苏人,为什么不选择在江苏发展?科教是江苏最有资格引以为豪的优势,南京的大学是全国各省会大城市中最多的,但科教优势为什么始终没有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

制度经济学理论指出,当一种现象具有普遍性质时,一定与体制机制有关。江苏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却没有吸引创业者,这同江苏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有关。首先,江苏的政府主导经济程度较高,政绩驱动力度大,在追求GDP快速增长的导向下,各地政府都重视引进大项目,给以更多的优惠政策,这必然减少对小企业和创业者的支持。尽管这是全国各地政府的通行做法,但江苏由于外资大项目多,政策倾斜效果更加明显,政府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大企业上,小企业和创业者更难以脱颖而出。其次,政府主导经济是建立在对官员的政绩激励机制上的,其激励的对象是官员,与企业和创业者无关。近年来江苏也鼓励创业,重视对创业者的扶持,并对创业成功者进行表彰和奖励,但这种事后激励的面很窄,效果有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就是要让创新成为企业的普遍行为,这需要一种广泛的社会激励机制。必须从政绩驱动转为财富激励,把激励对象由官员转为创新者,即让创新者的创新成果能够通过市场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创新,逐步实现创新成为企业的普遍行动。财富激励的核心是形成可以效仿的示范效应,关键是让创新者能够获得更多收益。一些地方仍然习惯于用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去鼓励,其实补贴只是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并不能形成持续收益,所以也形不成普遍的激励效应。

规范政府行为:尊重企业和敬畏市场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和欧洲国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则是以市场作用为基础、政府加强政策促进的混合推动型。在我国行政色彩浓厚的背景下,后一类型更具现实借鉴意义,即通过行政推动来实现有效启动。特别是一些影响转变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政府的推动几乎无法解决。然而,在发挥行政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由政府主导经济向市场主导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转变政府职能,首先是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要尊重企业和敬畏市场。转变的关键在企业,必须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不能把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庸和实现政绩的工具。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创新,千万不能替代市场,走上政府主导的老路。企业行为取决于市场机制,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强经营管理,其动力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失败的恐惧。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就要相信市场的配置功能,让市场充分发展作用,不要干预市场,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为市场中的创新活动营造一个较好的制度环境。

形成稳定预期:从政策调控到制度规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