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11 11:49: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篇1

小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和理解国语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想要实现真正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教学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并且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属于启蒙性的教学,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是智慧和知识的化身,其自身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供学生效仿的。教师的行动是一种有形的榜样和无声的语言,而教师的语言则是一种无形的楷模和有声的行为。教师的口语示范作用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备规范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能够比较容易地被学生掌握和理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具体的教学口语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形式,更多地使用小学生熟悉和习惯的语言表达手段。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般比较习惯形象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注意语法的简易和词语的通俗易懂。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要稍微强一些,所以,教师的口语可以稍微严谨一点儿、深刻一点儿。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篇2

小学教育对树立人一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教育对象的低龄化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使用的口语极易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或遵守的行为准则。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利用教学特点,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可以从教师口语中接受尽可能多的正面信息。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小学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往往比较粗略。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未来人才的基础素质的奠基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教学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而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从最简单的字、词、句子开始,使小学生能够逐步开始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事物,最终做到能够准确的遣词造句,写简单的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实现对语言的运用和准确表达。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夯实的平台,我们无法建立学校教育的高楼大厦,无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无法使中华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

第二、生动性。小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小学语文老师授课一般非常注重生动性,使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授课内容,又能充分地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知识是创造的基础,而想象是知识与创造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借助童谣、图片和课堂小游戏丰富课堂内容,寓教于乐。生动的小学语文教育使小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

第三、启发性。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并能改变世界,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要提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索。

第四、示范性。“与其叫做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示范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又一特点。语文教师的发音、重音、选词等方式比任何关于正确说话的教条都要更加有效地、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模仿是儿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学习原动力。在学校内、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儿童的“成就模范”。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学生则更易认可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标准。再说,儿童的学习一般都是从模仿到创造的,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学习规律,有人称之为“原型启发律”。示范能比教育更快、更强烈地使学生铭记在心。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学生中发挥榜样作用。

第五、重视评价。小学生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兴趣,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才会主动。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小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特别注重使用“表扬语”,对小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

二、小学语文教师口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口语,也称教师职业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师的劳动工具。教师口语属于专业口语中教育口语的范畴,是根据言语主体而确立的言语范式。

傅惠钧主编,《教师口语艺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页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单提听话、说话,而是综合起来提“口语交际”。口语教学以学生为本,以“教”适“学”,以“学”促“教”

田金江,《刍议教师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教师既是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业及社会化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老师和同学是否相互接受,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意愿和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基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思路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新颖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能够很好的获得学生的关注度并且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师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口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很显著,主要表现在:

第一、为学生架起一座“说”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还要注重创设情境对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他们从“说”做起,先熟悉“说”、热爱“说”,然后顺利的掌握“说”,掌握语文课本要求的各种知识,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运用。

第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纪律性还不是很强,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小学儿童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可以不以以往传统的权威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搞“一言堂”,而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对话,搭建自由、民主的课堂说话平台,鼓励学生多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的情趣,使之有积极的语言表现,那便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更主动更自由的接受知识吸收知识。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诗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34-01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是一门比较伟大的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规范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而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程度和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规范和准确的教学语言, 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语言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 使得语文教学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宽广和有深度,这样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 就是能渗透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比较有内涵的文章,学生就很难理解[1]。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透彻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使语言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转变,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涵, 使教学效果更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日常口语教学中必须规范运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教学语言,做学生的楷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会导致教学成效低下、阻碍小学生的语言发展[1]。例如,有些小学教师常常念错平舌音和卷舌音,将“老师”读成“老思”;也有教师会将音调读错,把“教室”读成“教驶”;有的教师则直接将口语化读音带进课堂中,把“我说过”说成“我有说过”,把“你吃了吗”说成“吃了吗你”等等。这些表达形式都不规范,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通用普通话,既能够规避自身的语言出现问题,又能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进行正确引导。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育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所以教育本身也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科学准确的语言来充盈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运用词语前,要先弄清词语在情感和语境色彩上的真正含义,深度挖掘、分析和传播知识[2]。有时候,教师会直接根据词语表面上的含义进行教学活动,误导学生产生知识性错误,也有教师在表述上含糊不清,比如“有人并不赞成这位学生的说法,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教师究竟是认同这位学生的说法还是认同并不赞成该学生说法的人呢?实在费解,所以教师一定不能使用带有歧义的句子。此外,口语的科学性也与口语的简洁精炼与否相关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嗦繁重的语言往往会使学生抓不住话语的重点,所以教师应当突出精华部分,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要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语言生动、富有活力就是其具有生动性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同时结合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的文学作品有很多,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中要传递的艺术境界里,使学生完全体验形象生动的意境,不断地解决自身的疑惑进而理解文章,最后使形象思维得到延展。例如,在讲到《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说:“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小草探出了头,树木穿上新装,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温暖的阳光下,终于显现出充满活力的一面。一提到春天,我们总是感到无穷的力量,因此从古至今,很多诗人都会写诗来赞美春天的美景。”这样表述能够使学生想象出春天到了的繁荣景象,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4、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能体现他们的认知过程,还能体现他们协调心理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恰到好处的场所和时机下,着眼于巧妙运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来指引学生,使教学充满张力和感染力[3]。让课堂充满笑声,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智慧,领悟事物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针对学生喜爱流行歌曲的特点,教师可以“投机取巧”,称宋词为宋代的流行歌曲,拉近宋词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欢笑中、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下学到知识。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能够将无聊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感知到语文教学语言的美。

5、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成了一种艺术,而口语的艺术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用富有创造性的美的语言,使学生逐渐感知到语言不论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的魅力,进而对美具有一定的鉴赏、感知和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很高的审美特性:教学时的声音要宏亮有力,语言通常流利,这是语音上的审美;要善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运用词语和各种修辞上凸显具有形式上的艺术美;教学语言要传达出深刻具体的思想意义,这就是内容上的审美;针对语境上的审美,则要求巧妙运用语言,将学生引入情境,有很强的逻辑性;在结构上,要流畅通顺,衔接得恰到好处,语言节奏鲜明,结尾引人入胜;最后是体态语的审美,教师要善用表情和形态,这也是一种教学语言。

总之,语文教学语言富有规范性、趣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等,这表明语文教学语言有很高的境界,这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语言应当具备诗歌语言的简练、散文中语言的优美、形象的小说语言、风趣的相声语言、雄壮的演讲语言等,这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最终追求。语

参考文献:

篇4

二、可接受性特点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选择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并且在教学中,应将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语言时可以按照小学生的喜好进行选择,例如风趣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动画片有关的例子等。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抽象思维训练,当学生升入到高年级后再进行严谨的语言教学。

三、规范性特点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规范性。由于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职业,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会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产生影响。教师是小学生接受教育和知识的主体,所以教师的语言对小学生具有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要保证语言的规范性,使教师的榜样力度和示范效果得到体现,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小学生不管是在心理还是智力的发展方面都不够成熟,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对语言的规范性进行重视,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较强的模仿力,超过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而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进行模仿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管从哪方面出发都会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词汇、语音、语言等内容的传授时,要进行慎重的考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艺术性特点

艺术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各种表达技巧,对美的语言进行巧妙的应用,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使学生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得到培养。从审美角度出发,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仪态美。使用丰富自然的姿态和表情结合到演讲中;②流程美。沟通融洽,衔接紧密,节奏抑扬;③语境美。完美的逻辑推导,出神入化的进行讲解;④内容美。语言含有哲理,耐人寻味。

篇5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特征,因此很容易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进行模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具有规范性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经验积累较少,因此学习方式主要还是以模仿为主,尤其是对教师的语言进行模仿,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语言很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并且小学生的模仿能力与记忆能力都较强,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不正确或者不合适的语言,很容易被学生模仿并形成习惯难以改正。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注意自己每一个字的发音,并合理使用词汇,正确组织语言结构,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有一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习惯于使用方言进行教学,或者受到方言的影响,导致个别字的发音不够准确,特别是平舌音与翘舌音之间的混淆,还有前鼻音与后鼻音的混淆。例如,很多教师习惯于把“学生(xue sheng)”念成“xue shen”,或者把“晒太阳(shi ti yng)”念成“si ti yng”。除此之外,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受到自身语言习惯的影响,把自己的一些语言习惯带到课堂中,例如,有些教师习惯于把“你们去过吗”说成“你们有过去吗”。这些语言表达方式都缺乏规范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自己的发音方式及语言习惯,为学生起到正确的带头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正确使用教学方式,使用正确又灵活的表达方式来引导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每个词语的情感意义,结合语境进行科学使用,将正确的使用方式传授给学生。有些教师之间都不理解词语的内涵及使用场合就随便使用,导致学生也跟着一起出错。

另外,有些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中使用一些歧义较深的句子,混淆学生概念,这种行为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具有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以及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简洁精练的语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嗦的现象发生。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具有生动性

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方面特征,对于课文中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教师应使用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运用一些灵活生动的语言进行说明和讲解,为学生创造与课文情感相匹配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在针对教材中一些经典课文进行讲解时,对课文中一些情节曲折或感人肺腑的故事进行渲染,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描述出来,使学生在故事的刺激下联想到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

教师在课堂中进行适当的语言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语言,以此起到吸引学生注意的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语文教师要想游刃有余地应用教学语言,短期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长期的积累,具体包括各种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说话措辞的积累,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掌握更正确的语言方式,真正体验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具有情感性

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传递的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知识,更多的是正确的处事方法、价值观念及品德品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使用,还应做好情感教学的渗透,带有感彩地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引导学生去理解并挖掘课文作者想表达的深层含义,并体会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彩去创作的,教会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富含感染力及感彩的Z言去讲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情感带动下不仅可以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深刻体会作者的创造意境,还能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05-01

我国开办语文教学的真实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指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无意识的影响着学生以及他们今后语言的形成。把握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小学语文教学与其自身的实质更接近。以下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几个显著性特点:

1 把握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本质就是应该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最准确合理的思想传达给学生。

首先要把握语言中的规范性。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其学习的好坏对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生在接受教学时最直接的效仿对象就是老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普遍都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且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正是其语言能力成熟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日常的教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性对小学生自身的语言系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对语文中的一些语法、发音、词汇等方面的的影响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中将“师范”读成“思范”或者将“你先走”说成“你走先”这些不规范的用语及其容易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时要注重自身的普通话用语遵守规范性原则注意语调适度自然、语音清晰洪亮、语句顺畅。

其次要把握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科学性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正确准确的掌握语文中一些句子、词汇等的真实含义,在向学生传达知识时确保将最为正确的意思传授给学生,在对学生的一些观点进行评述时一定要注意语意的明确,如“该学生的阐述,有些人认为不正确,但是我认可”这样的语句有不同的理解角

度,对学生也产生了一些歧义,应该说成“该学生的阐述我认为是正确的”要向学生非常明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要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淆。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十分明确的指出相关观点,让学生尽可能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最多的知识。

2 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

情感一直都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所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几乎占据着整个学科,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一层的在诸多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需要学生在字词之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进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长江之歌》一文中教师为了唤起学生们热爱长江和祖国的感情,不仅要在教学言语中饱含深情打动学生还可以采取其他途径如给学生播放《话说长江》中的精彩片段并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情感。

在语言教学中其艺术性也是不容小觑的。口语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师的表达技巧上面,教师要能够充分运用各种表达技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达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所在。语言能够生动活泼也能幽默诙谐,正确运用好语言个各种技巧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不自觉的带入到课文中去。

3 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语言的生动性要求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这一特点正好与小学语文教学要求相符合,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名人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光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能够完全把握住文章中的深意,这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生动性也能更好展现文章感情,带动文章内容的推进。让学生在教师具有生动化语言的引导下更加深层次的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在不断的理解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而言不仅仅是其思维认知的过程也是个性化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整个课堂都充满趣味性,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愉快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活跃身心更加的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乐趣。

3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语言形成还有其今后的学习态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特点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便利和轻松的吸引学生的注意,正确掌握语言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提升整个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更加积极的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学习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80-01

通常来说,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是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一学期的语言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语言教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交际等方面的教学。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小学生们基本的认知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是迅速的,我们老师应该牢牢把握学生成长的这个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在学生语言学习方面给予足够的指导,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巨大进步。

1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如果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幽默诙谐、自然得体、悦耳动听,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更好地帮助学让接受信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让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有效地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总之,语言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主要特点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特点。老师教学最主要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所以,语文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要很好地把握教学语言的特点来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老师上课的语言要想做到抑扬顿挫,最为主要的是要通过句式的整散长短,语言的高低起伏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达到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不断加强对教学语言的调控,老师要注重对教学语言地巧妙编排和组装合理。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主要可以从:(1)老师在讲授到重难点的时候要加强语调,一字一顿,声音响亮;(2)过度语言有一些讲背景等知识的话语,我们可以稍微的加快语速,音调也可以变得低缓一些;(3)在表现一些较为强烈的心情和反应的时候,例如:兴奋、壮烈、激昂等可以用快结构的语言,慷慨激昂。当表达宁静、优美、悲哀等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慢节奏的语言,温情脉脉等方面来体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安静的场景,这样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这节课的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所讲的故事或者是文章,可以尽量用设问的形式,这样可以为本节课留下较深的疑问,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课堂的印象,加深学生对课堂的理解。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舒缓连贯,疏密相见的特点。懂得教育艺术和教学语言技巧是对老师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老师必须要具备的素质。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教学语言,句子连贯和拘役清晰、逻辑合理,然而,在说话的时候也不能够紧锣密鼓,没有停顿。老师所说的语言必须要流畅,并且不能够没有任何的起伏,语调平淡无奇,这样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语调的高低起伏变化,而不能够一直使用一种语调。还有,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调配信息,合理地安排讲课的重难点,对于不同程度的知识应该要注意语调的差异。老师上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紧张中拥有松弛,在激动之中也要有舒缓,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才可以张弛相继,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更有利于愉悦的学习,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需要有一些导语,可以让学生稍作休息,然后再让学生逐渐进入状态。老师在进行讲述的时候要不急不缓,还要先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再合理地组织语言,才可以不断地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小学教学语言还具有言为心声,饱含真情的特点。老师讲课应该带有丰富的感情,理解、感悟、合理地运用语言,更好地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不停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从而产生有效的、积极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需要讲授的知识熟记于心,只有在老师在清楚和熟练地掌握自身所讲的内容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地运用具有情感的、完整地、绘声绘色的讲授这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的工具,老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深情饱满、声情并茂、和谐动听,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让学生听得更有趣味,更有激情,更加津津有味,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提高课堂效率。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更好地运用教学语言,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一、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首先就应该保证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语言学则和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严责。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他们是无所不能的。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甚至会塑造其行为取向和价值观念。考虑到教师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的语言会直接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保证语言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够展现出教师榜样的力量和示范效果,从而达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不论是从智力上还是心理发展上,小学生显然是不成熟的,老师在这个阶段必须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因此在这一时期,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超过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知识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模仿老师。所以,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的选用不仅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语言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正因如此,语文教师在援用语言、语音、词汇等方面都要经过慎重考虑,尽量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非为。调查发现,我国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没有过关,比如教师将“吃饭”说成“吃换”,或是老师语法不正确,比如把“你先去吧”,说成“你去吧先”等等。这些错误的语言都极大的影响了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因此学校必须要发挥其作用,不断规范老师语言的使用,对于普通话不过关的老师要及时培训,争取老师做到语言表达规范。

二、可接受性

小于语文教师教学语言除了规范以外,还应该保证语言的可接受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选择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是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接受语文知识。

具体来看,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语言的过程中应该选用小学生们喜欢的语言风格,比如与动画片有关的举例、生动风趣语言表达等等。其次,鉴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不突出、形象思考较为发达的情况,所以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等到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再采取严谨的语言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有关瀑布的内容是,语文老师可以这样向孩子们描述:有一种水,它不是向前流淌的,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落下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小学生虽然没有太多的见识,但是看到的瀑布也是非常多的,但是如果他们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但是一经老师如此解说,必然会产生好奇心,从而推进语文教学的开展。

三、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点,即语言的规范和明确。语言的规范主要指的是读音语调的标准、词汇愈发的准确、辐合思维逻辑等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小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能否清晰准确的使用词汇、规范的讲解普通话会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必须要保证科学性。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的掌握好语言的准确含义和感彩,清晰准确的向学生们表达出讲授内容的含义,使学生易于理解。

除此之外,考虑到小学语文教育主体是小学生,因此语文老师的教学口语也应该保证学生能够有效接受和理解。所以教学口语也应该尽量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可以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不但可以极大的增加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亲切感。而且通过口语中形象、通高速的词汇,可以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乐趣,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四、趣味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不应该枯燥无谓的,语文是一门每秒的学科,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不仅要富于文采而且也应该擅于描绘。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让孩子们更好的接受教育,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了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内容,那么小学语文老师应该要善于运用比喻,要恰当的运用比喻的方法简单的将深奥的道理传达给学生,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防止孩子们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一定要保证趣味性,但是趣味性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切忌丧失了老师的严肃性。只有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即可。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来说,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就能够帮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教师也能够更好的把握好课堂教学,进而让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课堂中学习知识、锻炼思维。

五、艺术性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教学中口语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艺术性,艺术性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即能够巧妙的使用美的语言并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进而培养学生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所使用的教学口语同我们日常所用语言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音美:声音宏亮清晰,语言流畅明快。

形式美: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在遣词造句和修辞的运用上方法灵活。

内容美:语言富有哲理、体现的思想深刻、耐人寻味。

语境美:娴熟地运用语言机智,出神入化的讲解,完美的逻辑推导,创设引人入胜。

流程美:沟通融洽畅达,导入新鲜有趣,衔接紧密无漏洞,节奏抑扬,结语耐人回味。

仪态美:以态势助说话,丰富自然的表情和姿态,演讲结合。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这样不仅能够给予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而在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能够得到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陈利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语言》[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向华《对话教育论纲》[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06-01

一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众所周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这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基础。当前,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基础有严格规定,对语言学和教学有明确规定,教师要严格根据规定开展教学。对于教育事业而言,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这个职业是神圣的。而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智慧的化身,他们无所不能、无所不晓。小学生很崇拜、敬佩教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深深地影响学生,随着时间推移,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考虑到教师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组织者,因此教师的语言会直接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保证语言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展现出教师的榜样力量和示范效果,从而达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论是从智力发展上看,还是从心理上看,小学生都会表现得不成熟。教师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规范性。这个时期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有时模仿能力甚至超出思维能力。小学阶段,学生进行语言学习以及知识学习就是一个模仿阶段。因此,教师要明确自身的重要性。不论从哪个方面和角度出发,小学教师教学时,都不能影响课堂质量。从教学经验来看,教师的课堂质量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进行教学时,应从语音、词汇等方面来分析,慎重地进行选择,努力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 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时,除了使用规范性语言之外,还应该保障语言的可接受性。小学生的思维还属于开发阶段,教师在选择教学用语时,应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的语言。学生感受到这些语言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从身边例子感受到。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接受语文知识。从实际上看,教师在选择语言时,应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风格。另外,鉴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不突出、形象思考较为发达的情况,所以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等到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采取严谨的语言进行教学。

三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规范性要求比较高,语言使用比较有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点:(1)要充分考虑语言使用的明确和规范。语言规范主要是语调规范以及读音规范,词汇搭配准确,能够符合逻辑思维。在小学阶段,语言学习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使用标准的发音和规范化的语言,这样学生在模仿时,才能保障语言学习的准确率。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语言教学的情感因素,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成分,使用准确的表达,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能把握词语的含义,在日后学习中能灵活运用。(2)应充分考虑教学的主体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体是小学生。因此,教师使用的语言也应符合学生需求,且是学生能接受的语言。教师开展语言教学时,尽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最好是接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可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还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丰富的词汇,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喜欢上语言学习,实现教学目的。

四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语文教学不应是无趣的,语文是一门美妙的学科,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更加浓厚。其中语言的描绘更加精准,文采奕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趣味性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见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汇,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灵活使用比喻手段,恰到好处的比喻促使学生更易理解词汇。学习课堂被激活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得以提高,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时,应保证语言的趣味性。但是把握好趣味性有一个难度,教师在提升课堂活跃度时,还需要保持严肃性。做到活跃课堂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好奇心被激发了,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他们乐意参与课堂学习,投入语文学习活动。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其思维得到了训炼,提高了学习质量。

五 结束语

篇10

语言教育包含着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交际等能力,而小学语文教育可以说是思想的启蒙阶段,是个体语言发展中的黄金期,也是学生认知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内,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都是迅速的。若是能把握好这一时机,在适当刺激学生语言兴趣的前提下给予他们足够的、全面的指导,便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发展中取得较大进步。

一、规范性与科学性的语言

小学生都好奇着周围的事物,他们不仅赋有潜在创造力,还有着探索和尝试的欲望,他们思维灵活而不喜欢受习惯约束。所以小学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展。

在小学语言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语文教师语言的影响效果是最直接的。首先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与生活中使用的普通话要标准、清晰,并多多在语言规范性和准确性上下功夫;其次,要注重流畅的表达语句,不能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再者,准确地把词汇各要素搭配在一起,尽量不犯错。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在孩子面前扮演好语言标准示范的角色。

二、生动性的语言

生动性,具体到小学语文课堂,就是语文教师通过趣味的语言来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而其中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便是体态语言。小学生的世界都是具有灵性的,就像雨儿在哭、太阳在笑一样,每一个童话故事、每一首儿歌也都是有生命力和情感的,所以孩子们会为小蝌蚪找妈妈,也想和蝴蝶一起翩翩起舞。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把握,发挥体态语对学生的强烈感染作用。比如,教师要想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借助微笑来增加亲师感;需要鼓励孩子时,可以通过轻抚头部的方式;面对犯错的学生,可以通过眼神或手势加以暗示。

三、简单直接的语言

直接、简单的语言表达是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更高要求。具体地说,其一,就是尽量把与成人对话的语言方式扔掉,学会用孩子的方式说话;其二,多使用短句和单句,并尽可能采用实词;其三,表达要避免抽象,做到具体和清晰,符合孩子的思维习惯,以学生听课不费力为原则,这样才能顺利开展语言教育。

四、情感性的语言

首先,情感是小学生行为和思想的内部因素,它直接对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教师自身带着情绪为学生上课,用有色眼镜看待蓄水,就不易与学生亲近,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愉悦的学习情绪和积极的学习情感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精神振奋,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反之,则容易引起否定的学习态度,并产生消极心理,如不满、厌恶、轻蔑以及烦闷等,最终造成学生反感语文的学习。

其次,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地位和作用都比较重要的因素,它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手段,直接对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智力发展产生目的。因此,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于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情感教学合理利用,在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也就是把偏爱转向博爱,耐心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做到对学生用心的爱、用心地教。学生们在情感的作用下会对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并在语文教师爱的影响下越来越喜爱英语,这种正能量会帮助学生慢慢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最后,和谐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外部环境。小学语文教学是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情感以及认知过程的就是师生关系。监督、权威的教师形象无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将尊重、亲切、信任、鼓励、的情感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教师用良好的形象把信息通过表情、言行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创造和谐的语言学习气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多媒体语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语言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教学手段之一,成为帮助渲染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借用教学媒体设备,比如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再加上利用简单的手势语言和语言口语表达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在一个有利于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中,把枯燥、单调的课程内容与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使得语文的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总之,语言作为一门艺术,它的魅力是无穷的。要想使语言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对规范化语言加以掌握,还要注重教学的激励性和趣味性。最终帮助孩子们在语言教育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 淄博师专学报,2011,02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专业的引导。教学成果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教学艺术语言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语言具有非常强的暗示性以及示范、指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因此,教师应深入把握教学语言的特点,不断提升语文教学语言质量。

一、规范性

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参考的榜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其语言的规范性,以期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应强调的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不仅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的规范,还包括口语表达的规范,即声音洪亮、发音清晰、语调适度自然。如有些教师授课时不注意平翘舌音的区分,把“示范”读成“寺范”,这是非常不规范的。基于此,对教师也就提出了一点硬性要求,即教师必须运用国家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这样既可避免教师语言的不规范,又可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语言示范。

二、科学性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对语文知识以及表达上的准确、科学。教师要充分把握词语的准确含义,既包括其感彩,也包括其语体色彩,切不可在其本身都为准确掌握词语特点时就贸然教与学生。例如,在文章《落花生》一文中,对于题目落花生的理解,就有教师望文生义将其解释为种花生,从而误导学生。同时,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确保其语言的准确,避免出现表达时语言模糊,产生歧义的现象。另外,教师授课时应注意其口语的简练,这也是科学性对于教学语言中口语的要求。

三、可接受性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的生活化语言。从具体的表达方式来看,应尽量使用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以一种小学生熟悉的方式表达。如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不习惯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在表达时应尽量使用一些具象的词汇,当然,教师也要适当地使用一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抽象词汇,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地抽象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把握程度,恰当地选择表达方式与运用的词汇。

四、生动性

活泼生动的语言是使教学课堂气氛活跃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多以寓言、童谣、童话等为主,教师采用生动的语言,既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契合,又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特点相符合,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形象的意境,从而切实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内涵,发展形象思维。如对于文章《月光曲》中“幽静”一词的解释,如果教师将其直接解释为“优雅安静”,尽管准确无误,但是学生难以理解该词所表达的意境,但若是教师能够通过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便可形象地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幽静”所表达的意境。

五、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是不单是一个思维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其多种个性的心理协调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进而使整个学习的过程变得充满乐趣。幽默诙谐的语言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智慧,进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六、情感性

教学语言的灵魂与生命在于其情感。语文教学中所面对的课文大都是感怀抒情的作品,或悲伤、或气愤、或欢乐、或豪壮,要想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情,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将情感注入语言表达中。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将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化作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通过恰当的教学语言将文章所彰显的情怀传递给学生,触动学生,引发学生内心的思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七、艺术性

语文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其实也是一门艺术,而对教学语言艺术性的要求,实际上是对教师教学口语运用的最高要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要求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创造性地使用美好的语言,在授课的同时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相较于一般人的语言应具有更强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语

音、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表达意境以及语言逻辑几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给学生美的享受,提高教学质量。

诗歌语言简练、小说语言生动、散文语言典雅、相声语言幽默、演讲语言雄辩,不同的文学艺术表达形式对于语言的要求各不相同,教学语言应结合不同课文的不同内容,全面展现其内涵与情感,将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为学生带来完美的语文视听享受。

参考文献:

篇12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阶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根基不牢固将会对今后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造成深远影响。针对当前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搭建语言积累平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是小学教师不断探索和尝试的教学途径。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是语文自身特点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所决定的,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需要去吸收,去领会,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属于生搬硬套的灌输,需要开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探究式教学,弘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概念

探究性教学是探究性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探究即探讨和研究,通过学术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与传统模式最大的不同是不单单重视学生能力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知识的选择、理解和应用,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在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已经广泛开展并取得成效。探究性教学提倡民主、开放、激励的教学手段,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攻坚克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

传统教学比较死板,教学气氛枯燥无味,教师注重词句的解释,与学生周围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不容易接受,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偏重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沉闷。探究性教学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学校提倡开展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断提高能力,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提倡探究性教学模式。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教学模式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对课本内容的解读,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和主题。通过风趣幽默的解读,挖掘新颖的观点,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情境,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或观点,不光是公布答案,而且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诱发学生自主解题,前提条件是教师需要自主探究,因此要求教师对备课精心准备,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通过扎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实践结合,让文中的“言”和“意”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教师自己去亲身体验,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的。可以成立学生小组,发挥团队优势,进行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全面的经验交流,形成轻松奋进的积极氛围,促进共同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沟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差异性教学方法。只有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在学习中自我概括,归纳文中要点和重点,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有助于学生回归能力的提高,实现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的高度统一。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1)讲道理,明目的。马克思哲学理论中“质量互变规律”说得很清楚,质变和量变二者是辩证关系,学生明白了目的再去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结合实际,讲明白道理,这是量变,才能不断积累知识,应用知识,这是质变。语文学习积累是很关键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积累的词汇多了,应用才会更加灵活,才能对问题叙述得更加全面,观点更为独到。(2)讲故事,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生搬硬套学习一些东西,往往学完就忘,哪怕花很大工夫来回记忆,最后也是不能活学活用,在语言素养积累的过程中,虽然记忆是基础办法,但是单纯依靠记忆掌握的知识不但不牢固而且不能活学活用,最好的方式还是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带着兴趣,带着情境模式去领会。(3)指范围,导操作。积累的知识点包括:名言、名句、名词、名段、好的诗词、谚语、歇后语、双关语、谜语、歌谣等等;积累身边有意义的事情或电视广播大家关注的突出事件;积累听到的不同一般的特色语言、小笑话、小故事;积累日常在大自然中发现的现象或常识;积累语言组织习惯、逻辑顺序等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