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3-12 10:10: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道德行为的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92-02

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会计舞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另业内业外头痛的老大难问题。随着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事件的曝光,又有多少人不会对非上市公司的账簿产生质疑,面对我们的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逐渐瓦解,因此,会计诚信问题成为发行方、投资者、监管方关注的焦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引起实务操作者与理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从非道德的会计行为到几年前的“郑百文”的虚假上市乃至近年“多佳股份”、“远东股份”的虚假财务报告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但从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入手分析会计舞弊这一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见,现将研究过程阐述如下:

1 道德与经济是矛盾的统一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GDP保持高速增长,人们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与此同时,一个现实而沉重话题显现在人们的眼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道德影响是推动作用还是抑制作用的摆在人们的面前。市场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又有经济和道德的矛盾,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体。

2 会计舞弊非道德行为的边际效用规律

2.1 “效用”理念 经济学中所讲的效用是指人们从商品的消费中获得的满足程度,也就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而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本身。笔者认为不仅商品货币有效用,感情活动、精神鼓励等也都有效用,有关商品效用的特征也都表现在人的精神感情活动上,同样的精神感情活动在同一个时期,可以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满足;在不同的时期,给同一个人的满足也不同。正因如此,效用理论同样可以用来分析人类的道德行为,会计舞弊非道德行为的选择实际上也遵循经济学效用的理念,或者说,经济学效用理念同样能够揭示会计舞弊非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正是本文研究会计舞弊这一非道德行为的理论依据。

2.2 正向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众所周知,商品的效用遵循边际递减的规律,简言之,就是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等量商品的增量给人的满足程度的增量不断下降。不管是出于生理还是心理的原因,重复发生的外在刺激,其给人的影响肯定不及它的第一次。这种商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具有普遍意义,放在社会层面上,对企业中会计道德行为也起作用。

2.3 反向研究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有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分析都是从商品效用为正开始的,但是,理论逻辑和生活经验都可以证明,边际效用递减也可以从商品效用为负开始。也就是说,当人们接受某种一开始边际效用为负的商品,其重复使用使人的痛苦程度逐渐下降,不仅会趋向于没有痛苦感,甚至还可能转化成一种满足。举个常见的生活实例,有些人喜欢吃辣味的食物,这是他天生就喜欢的吗?回答是否定的,当他第一次吃的时候可能感觉特别辣人,甚至想哭起来,但如果每天没有其他口味的食物吃,只有这一种,时间长了变喜欢上了这种口味,不觉得辣人了,没有辣味还不吃饭呢!精神上的感觉也可能如此,开始做某件坏事会感到不好意思、羞耻、痛苦甚至厌恶,可一旦开始做了,第二次的感受就没有第一次强烈,往后的感觉可能越来越淡漠,甚至还会喜欢做坏事。自然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从正效用开始的行为边际递减,向零乃至负效用靠拢,从负效用开始的行为同样边际效用递减,也向零,甚至向正效用靠拢。换句话说,从正效用开始的行为,其动力逐渐递减,甚至因为痛苦加剧而完全继续不下去;从负效用开始的行为,其动力则有可能逐渐增强,以致它会不断地持续下去。这就是市场经济中会计舞弊连续发生,不道德行为会越来越严重的主要的原因,尽管第一次舞弊带着道德风险,但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无论给短期的投资者、还是长期的公司自身信誉度乃至资本市场的效率所带来的后果都非常严重。

2.4 会计舞弊非道德行为的边际效用规律

2.4.1 会计舞弊非道德行为的效用 该“效用”指公司高管或者说会计人员从舞弊的行为中获得的社会满足程度,这种满足程度具体表现为:股价平稳、取得上市及配股资格、管理层业绩突出、融资的偏好等等。

2.4.2 会计舞弊非道德行为的成本 该“成本”指实施舞弊所付出的代价,按照经济学中成本概念,将其分成“直接成本”、“时间机会成本”、“惩罚成本”,三者分别表现为“实施舞弊过程中的人力投入、物质准备、信息收集成本等等”;“舞弊过程中会丧失许多合法投资机会,体现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降低、股价下跌、声誉下降等等”;“舞弊被发现后所受到的证券监督委员会的处罚,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后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2.4.3 会计舞弊非道德行为的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机理 一般来说,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边际效用递减,而边际成本递增,两者相交之时正是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中止之时。然而,会计舞弊非道德行为的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一起递减,待其为零之后,其边际成本可能转化成边际效用,从而使得非道德行为比道德行为更有自我持续的力量。这样的作用机理可以从坐标图中得到进一步的说明。

图(Ⅰ)表明在MC与MU相交点,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者的效用最大化,他的道德会计行为也就中止在A点上。因为,而在这交点之前,会计道德行为的MU大于MC,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者还没有实现他的效用最大化,继续道德的会计行为可以提高他的总效用。过了这点之后,道德行为的MC大于MU,道德行为者的总效用会下降。图(Ⅱ)表明会计舞弊非道德行为的MC一开始就很高,因为非道德行为者要担惊受怕(可以解释为担心会被会计监管部门发现并受到处罚)但是,随着非道德行为的重复,边际成本越来越小,甚至趋向于零,因为会计舞弊非道德行为的胆子越来越大。待非道德行为的重复过了B点之后,这边际成本可能掉头向上,转化为边际效用,因为非道德行为的担惊受怕消失之后(解释为舞弊没有被有关监管发现和查处之后)非道德行为者很可能从这种行为中得到。此时两条曲线相交是两条边际效用曲线相交,也就是非道德行为获得的满足程度下降了,而新的诸如冒险舞弊之类的(从舞弊中获得的满足感)则相应形成并上升,此两者的交点不具有中止非道德行为的意义,因为非道德行为可以不断地增加总效用,而不会自发停顿下来。

2.4.4 用边际效用规律解释会计舞弊 上述边际效用规律用来解释某一公司连续会计年度舞弊最有说服力。笔者在这里把舞弊的会计年度看成是一次非道德行为,把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书舞弊也看成是一次非道德行为,统计上市公司年报和中报舞弊的数目,连续性舞弊的占大多数。由此可见,这种边际效用规律并不能说明会计舞弊行为有减少的趋势,相反是增加的。此作用规律可以反映出产生舞弊的内在机理,换句话说它可以充分暴露道德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3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通过上述会计舞弊非道德行为的边际效用规律的分析,造成会计舞弊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配套体制低下、规范不严。因此,笔者认为预防和控制会计舞弊,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相关对策的考量上,同时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其他对策研究。

3.1 建立完备的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维护会计秩序的重要工具,但即使是会计制度最发达的国家,会计制度的不完备性也是存在的。因此制度的制定不一定要全国统一,可以体现地方的特色,首先由业绩突出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来起草;然后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来制定、颁布;最后由地方财政部门实施监督、测评。

3.2 建立建全规范的测评体系 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确定该监测系统的人员构成情况,范围由当地“会计人员服务中心”确定,年龄限制在五年以上的资格从业者;其次检测系统的主管部门应为省、市级财政部门,在省级机关中设立“会计职业道德评审处”,在地方机关中设立“会计职业道德评审科”;最后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投入资金、启动电子软件系统进行系统、详细、量化性的连续测评平台,当然这种检测测评系统可以率先在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或主管等高级管理层进行尝试性检测,效果理想之后再普遍实行。

参考文献:

[1]Adam Smith.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J].Libertu Fund Indianapolis,1984.

[2]茅于轼.道德—经济—制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篇2

会计道德建设是一个与会计人员息息相关的永恒话题。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会计环境又是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和探讨会计环境对于我们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环境的概念及其关系

(一)会计道德及会计环境的概念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而会计环境则是对会计活动这一主体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因素的集合。

(二)会计道德及会计环境的关系

会计职业道德不同于思想道德,其本身更具有社会性的特征。职业道德的遵守虽然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自觉,但相当一部分的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受到了会计环境的影响。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无疑会对会计职业道德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亦然。

二、影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外在环境分析

会计外在环境是对会计主体所处的并能够对会计主体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的集合。我们把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的外在环境分为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以及工作环境。

(一)影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社会环境分析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城邦的动物”,这句话说明,人类是天生集群的,也必然受到其所在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的同时,也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风气、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等人文环境。它对于会计人员的影响是长远的、潜移默化的。一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开放意识等传统观念对于会计人员从业道德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个公民道德意识败坏、自私自利的环境下是不会诞生出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的。

(二)影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经济环境

会计产生于经济活动,服务于经济活动。经济环境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经济越发达对会计的要求越高。在影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因素中,经济环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体制、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资本及货币市场的发达程度、关联方的利益分配等。下文分别对于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二是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和组织形式。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会计活动,间接作用于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经济体制紧密联系。

2、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需要依赖税收、财政、融资等国家经济政策,同时也受其制约。经济政策调节着企业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调节着企业的会计活动,最终作用于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影响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如企业要上市,必然需要达到国家的相关上市条件。而一些达不到相关条件的企业,为达到目的,往往会采取对资产负债表等技术处理的手段,这无疑是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一次挑战。

3、资本及货币市场的发达程度。企业参与经营活动,必然需要通过资本和货币市场作为媒介。一个健全有效的市场,必然是一个会计信息透明高效的市场。而一个会计信息透明高效的市场,必然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4、关联方的利益分配。企业的关联方包括企业内部的职工,企业的主管部门(工商、税务、财政部门),这些关联方之间的利益分配直接影响着会计人员的行为,最终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产生影响。

(三)影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制度环境

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法制健全。会计人员置身于经济活动之中,难免受到各方面利益的诱惑。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会计人员,往往会寻求一些法律制度上的漏洞为自己谋求经济利益。而一个完善的会计制度体系,无疑对于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说,制度环境为会计职业道德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00-03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大学生能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标准。高校教育者和相关专家已经意识到: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为时过早,而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研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探讨影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四个重要因素:知、情、意、行,已成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点、着眼点和落脚点。笔者认为,当前,提升大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和理解,培养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情感和责任感,磨练大学生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规范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未来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知”是决定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

“知”是指对职业道德的含义、重要性以及职业道德价值、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个要素,只有在深刻认识和理解职业道德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职业道德认识的养成是职业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是进行职业道德意志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决定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在职业活动中,一些人之所以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不知道什么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什么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或者认识上模糊,是非不清,缺乏职业道德选择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向职业人过度的关键时期,对职业道德“知”的认识和理解是他们走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没有对职业道德“知”的认识和理解,谈不上对职业道德感情的培养,就不可能有对职业道德的评价、选择和意志力的提升。据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大学生“诚信”等方面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自评对“大学生诚信”方面“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率之和是66%,说明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他们自身的诚信都感到不满意。一些高校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观念淡薄,有些学生考试抄袭,还有的学生有意拖欠学费;在纪律方面也表现得散漫拖拉,课堂上经常迟到早退;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方面更缺少高尚的情操,常以自己的得失为出发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严重。这些都说明一些大学生不注意自身的道德培养,更不能从职业的角度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

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并把这些理论自觉转化为职业道德观念,否则他们就不可能成为未来事业的合格接班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整合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高校的每一位职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形成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第一印象、认识和理解职业道德修养含义有很直接的影响。特别是经常接触学生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谐的同事关系,敬业的工作精神都是大学生职业道德看得见,学得着的样板,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高校各级组织通过让非毕业班学生参加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或参加企业人员到校讲座,或参观企业等活动,都对大学生在思想上、实践上提前产生“冲击”与“碰撞”,对他们自觉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是大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第一摇篮,家庭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渗透性、针对性教育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先天”优势。尤其是今天市场经济趋利性显著,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明显的状况下,家长更应该培养子女的诚信、纪律、奉献、自立、自强、不怕吃苦的意志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力超过了学校和社会教育。

二、“情”是形成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实践的直接动因

“情”是指对职业道德的情感,它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对于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对良好的行为产生敬仰喜好之情,对不道德行为产生厌恶憎恨之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更加珍贵。积极的思想道德情感应集中表现为对集体、对工作、对同志的爱,对真善美的道德追求,以及对社会上消极丑恶道德现象的憎恨。积极的内心情感体验是正确认识的产物,又是不断深化认识的条件。一些大学生在对客观事物需要做出道德评价和选择时,常处于职业道德理想和职业道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困惑中,他们既赞赏英雄伟大,但自己又不想学;认为为人民服务精神高尚,但自己难以实践;认为考试作弊可耻,但同情那些因作弊而被抓的学生。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相应的情感,在道德认识上仅仅限于口头。

大学生积极内心情感的获得,不是单纯的社会道德标准向个体道德观念的转化,而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过程。在大学生感受到学校教育、社会现实、自我道德水准有矛盾和碰撞时,正是内心情感体验的开始。也正是教育的着眼点。职业道德情感对职业道德信念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对职业道德行为具有定向作用,并往往成为道德实践的直接动因。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三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第一,职业的热情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按照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为自己进行职业定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定向充实完善自己。大学生只有形成对未来职业热爱的情感。才会表现为对未来事业成功的执著要求,才会支配自己专心致志地向未来的职业目标投入,才会产生经久不衰的学习持久力。第二,职业的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知道他在未来的职业中对于他人或对于社会应负什么责任、应尽什么义务,它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也是激励人们实现某种职业道德目标的原动力,更是做好未来本职工作的前提。可以想象一个缺乏责任感的员工,虽然可能暂时会给个人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最终将会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极大的损失,影响单位的声誉,损害自己的名声,没有用人单位会愿意任用一些没有责任感的人。第三,职业的荣誉感。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荣誉感,就是要防止把获取荣誉作为个人欲望和目的,注意克服沽名钓誉的虚荣心,要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紧密联系起来,以集体的荣誉为荣,并注意依靠集体的支持来获得个人的荣誉。荣誉感会促使大学生有更崇高的追求,荣誉的

获得反过来又会促进大学生更加进步,从而达到更为高尚的道德境界。高校教育者要善于抓住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中差距和矛盾焦点,恰当地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引导他们认真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悦和满足,从而逐步提高价值判断能力。

三、“意”是驱使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重要保证

“意”是指在实践职业道德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克服障碍、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有没有这种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每个大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职业道德的实践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只有具备坚强的职业意志,才能在职业实践中勇往直前,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认真履行职业道德义务,遵守职业道德职责。

大学生是一个身心尚未成熟、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念必然带有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这个特点表明了大学生的可塑性和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也告诉我们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意志品质的磨炼和意志力的锻炼非常重要。意志品质是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它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克服各样困难,使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顽强坚持下去。大学生意志品质表现在他们接受正确的职业道德理论指导,按照正确的职业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过程中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大学生思想呈现时而正确。时而错误,时而先进,时而后进的状态;有时积极占主导,有时消极占主导;有时做出道德行为,有时表现不道德举止。说明大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的磨炼是一个痛苦的、艰苦的、反复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大学生要不断深化对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反复纠正大学生不良职业道德行为,锻炼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使大学生形成一个稳定的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让他们在激烈的职业道德实践中经受住考验。大学生只有根据自身内心的积极体验,深信自己道德行为的正确,自觉调节道德行为,才能使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出稳定的特征,才能具备较完美的意志品质。意志力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勤奋、吃苦、自制、毅力、奋斗都是意志力的具体表现。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儿,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到过社会,更谈不上受艰苦环境的锻炼,因而缺乏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是当前许多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做事情就不会半途而废,而是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克服困难,直到实现目标。所以说意志力是驱使大学生职业道德行动的重要保证。

四、“行”是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水平的目标关键

“行”是指在一定的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职业道德的自觉实践。它是衡量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高低、职业道德品质好坏的客观标志。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只有通过职业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因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训练与培养是职业道德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环,它是职业道德修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首先要把大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转化作为培养坚强道德意志的基础,并在这种意志的支配下,始终如一地践行职业道德行为。其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还必须与职业技能的培训紧密结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大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职业道德行为。例如,一名医生一定要有精湛的医术,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一名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及专门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必须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依靠大学生的自觉努力和刻苦地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思想品德习惯是行为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是自觉化行为。大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一个通过理论学习而提高认识、通过情感和意志的作用,最终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循序渐进,反复攀升过程。

高校要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把职业道德内化为自我需要,外化为自律行为。为此,高校一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勤工俭学等环节,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工厂实习、教育实习使大学生走上社会的预演,勤工俭学、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有效办法。服务社会、锻炼自我是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也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扎实的实践技能和过硬的团队精神;二是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国家遇到灾难和同学遇到困难时,高校应及时开展“爱心捐助”和“互帮互助”活动,培养大学生服务群众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社会意识;三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开展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求精精神;四是加强大学生学习道德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道德,教育学生自觉养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魄力。高校党、团、学生会组织可发挥自身作用创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形式,通过“学习型团支部”、“文明班集体”、“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服务大家和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中,必须充分认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内涵和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行都不能离开“情”和“意”的调节,它们是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要使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准更接近合格职业人就必须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意识,使他们把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原则、规范自觉转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在毕业时真正具有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实现大学生向合格职业人的重大人生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宏.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H:,2006:12.

篇4

统计职业道德是指在统计职业活动中 , 应当遵守的体现统计职业道德特征与调整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统计人员在进行统计处理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一个统计工作者, 必须以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把实事求是作为履行职业责任和义务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坚持不唯书、不唯上, 只唯实。

一、影响统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因素

(一)价值取向的诱导。

我国一直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统计部门业务上受上级统计部门管理和领导, 而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编制、工资、职务的任命以及统计事业经费都是由地方各级政府或单位主管, 也就是说地方各级政府或单位对统计的人财物有绝对的掌控权。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运行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利益主体亦呈多元化趋势,经济利益的驱动与法律和道德之间发生着巨大的撞击,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复杂化,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 影响在统计信息编制时有的不能够严格按照统计的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二)社会矛盾的撞击。

随着我国统计法制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加强, 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编制的统计信息经过各级科学评估, 从总体上看,统计信息基本上能够反映和接近经济运行趋势。但由于现行有的地方各级政绩评价体系以统计部门提供的各项统计数据来反映各级领导的政绩, 统计数据由统计部门搜集、汇总上报和对外提供, 而现行的“二元化”统计管理体制使统计部门处于尴尬的境地: 在处理这样的现实社会矛盾时, 保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了挑战, 统计职业道德在社会现实矛盾中撞击。

(三)工作条件的影响。

一个人的统计业务水平再高, 但如果不具有很好的统计职业道德修养, 也提供不了真实可信的统计数据, 这一点在基层统计工作中可以得到充分验证。随着乡镇费税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 乡镇财力和人员不断变化, 乡镇统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困难。乡镇是统计数据的源头, 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 如果没文有较高的统计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很难保证统计信息的高质量。

二、统计职业道德在统计信息编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一)调节统计职业行为和指导统计信息编制活动。

对于统计职业道德而言, 求真务实是其基本职能, 它通过调节统计人员及与统计相关人员的统计职业行为来实现。就是在职业道德规范和人的欲求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目前,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统计工作仍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集中体现在统计人员之间、统计人员与其他人员之间, 统计人员与单位、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统计职业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统计工作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如此众多的关系和矛盾,除了按国家的政策、统计法规处理之外, 还必须依靠统计职业道德的调节, 从而理顺统计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统计工作程序。

(二)提高对统计及其统计信息质量的正确认识。

统计职业道德能够通过统计职业道德判断、统计职业道德标准和统计职业道德理论等形式, 反映统计人员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向人们指明诸如统计的生存价值在于统计信息的客观、公正等; 并同时提供如何进行统计职业道德选择的知识, 如统计信息质量特征等。统计职业道德认识所获得的这些知识, 通常会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 成为人们从情感上处理好统计职业道德关系和统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动力。统计职业道德能够通过特定的方式推动人们的统计职业行为, 从“现有行为”向“应有行为”转化, 把握统计职业活动的客观必然性和统计信息的真实性。这种“转化”和“把握”, 既是人们对统计活动以及统计信息质量认识的提高过程, 也是对统计信息质量的一种无形保证, 更是统计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直接结果。

(三)成为统计职业行为方向的“向导”。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统计职业道德指导着人们统计职业行为的方向, 表现出统计职业道德的导向功能。由于统计工作中客观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为了正确处理统计领域内外的各种关系, 合理解决各种矛盾, 必须明确正确的统计职业行为方向并接受正确的指导。统计职业道德, 可以指导着人们在实施统计职业行为时自愿地选择有利于消除各种矛盾、调整相互关系的统计职业道德行为, 主要体现在固守统计职业道德基本概念、坚持统计职业道德一般原则, 从而能够避免上述各种矛盾的产生和扩大, 缓和与解决已产生的矛盾, 改善统计职业领域内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促进人们和谐协调地实施统计职业行为, 保质保量, 及时地收集、整理、加工并提供真实的统计信息。

(四)培养统计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统计职业道德通过形成统计职业道德风尚、树立统计职业道德榜样等形式来深刻影响人们的统计职业道德观念, 以启迪人们的统计职业道德自觉性, 并以此培养人们的统计职业道德习惯和统计职业道德品质。由于统计职业道德品质是统计职业道德行为的结果, 统计职业道德习惯是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自觉自愿的统计职业道德行为。因而, 统计职业道德可以通过其教育职能培养人们对统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而预防偏离职业道德的现象发生。

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决定着统计信息编制的质量。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尤其是要深入进行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统计职业道德在统计信息编制中的作用,努力提高统计信息质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