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2 10:10: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郭倩倩 【导师】苑世强
【作者基本信息】大连海事大学,理论,2009年,硕士
【中文摘要】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包括引言在内共有五部分。引言简要对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阐释。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涵义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并且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从总体上探讨了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唯物辩证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三方面内容。第三,四部分具体阐述了网络环境现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网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和载体,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促进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并且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但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包括对传统教育主体权威的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更多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造成一定冲击,并且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对策,包括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网络教育观,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满足大学生的思想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和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完善网络管理机制等对策。
高校是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高校对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重视生活化的转变,并以生活为主要的内容,来将相关的生活方法贯穿到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促使师生都能够得到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20 世纪初胡塞尔提出教育要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这给我国教育生活化思想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回归到大学生活,回归大学生本身。教育回归生活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对此有更准确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包含了人本身的德、智、体的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而人的能力只有在社会关系发展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而这主要就来自人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也与生活密切相关。教育生活化就是在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产生而来的。从这个方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深入大学校园生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培养大学生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基础支撑。而就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则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基础,我们只有确保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并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确保其在进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加坚强的去面对挫折与挑战,并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因此,就针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高校的思想教育生活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社会文明的不竭动力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代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深入。因此,文明的社会必须要有思想坚定、价值观正确的青年人加入,才能真正促使社会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变化。也就是说,作为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想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实现生活化。现阶段,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并且未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学生们必须要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就针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来说,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在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一)讲究语言艺术
事实上,要想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依靠于语言媒介实现的。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求教师应注重语言艺术,并且做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来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瞬间沉默的方法,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以此来突出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声调变换的形式,来对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内容进行强调。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有一个切实的感受。
(二)从做中学
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源自于生活。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结合学生所处的时代,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其能够充分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调查、谈话等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以此来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进行游戏情景的设置,来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强化学生的实践互动,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学校的灵魂所在,校园文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为了能够更好的营造起良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政治素质的提升,就要求气门积极拓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建设起个性的校园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验活动。除此以外,应当积极引导校园文化管理与建设,来做好前期的舆论宣传工作,并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来进行文化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全面总结。
(四)完善管理机制
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各个学院的书记必须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要求班主任必要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生委员会管理机制,确保学生们能够充分的融入到集环境当中来。最后,要求其必须要做好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监督,确保其能够对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践行。
(五)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就针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其所强调的,往往是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并因此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其及时转变这一不良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建立起更加科学的评价模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再生活化的作用背景下,来实现自我思想政治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传统模式高等教育发展局势。高校应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做好深层次教育改革,利用对思政教育话语优化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水平,弥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足,力图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良好思政教育环境,不断做好多元化教育实践创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综合质量,为后续阶段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一、新时代背景下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必要性
(一)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有效性。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影响力逐步提升、自媒体发展及网络娱乐文化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同时也使思政教育工作得到巨大调整。其中,网络负面信息及负面内容的传播,时刻对大学生思想健康产生影响。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抵触心理愈发严重,对思政教育概念的曲解及思政教育内容的误读,促使大学生难以秉承客观心态参与思政学习实践,降低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围绕高校思政话语优化做好教育改革,则能从新媒体信息化、思政教育改革等多个维度,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多方面、多层次教育支持,促使思政教育能不再以好高骛远的视角开展工作,而是脚踏实地从大学生思政教育诉求角度出发,逐步做好深层次思政教育渗透,使思政教育工作真正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塑造大学生良好时代风貌的有效策略。(二)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新生态。新时代背景下丰富课程体系及多元化课程教学内容,可以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教育选择。随着大学生群体总数的逐年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一系列基础问题,导致思政教育难以更好地做好教育对接。在此形势下,高校围绕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优化做好教育改革,则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新环境的重要举措。高校对思政教育话语的优化,势必要从改变教育生态环境、提高教育适应能力、弥补角度缺失及提高教育实践水平四个维度开始规划。通过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实现思政教育能力的大幅提高,使新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能切实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后续做好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时代新机遇。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话语体系相对滞后。高校思政话语体系构建,需要基于时展不断做好改革优化。但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不完善,加之未能在思政教育方面投入足够教育资源,导致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其多元化需求。其中思政教育内容适应性不足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落后,一定程度限制思政教学工作开展,促使思政话语的运用难以起到积极教育效果。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做好系统化教育布局,从思政教育话语创新及体系优化角度,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契合度,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在思政话语有效运用下形成良性教育发展循环,从而有效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新环境。(二)话语结构脱离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确保思政教育可以进一步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是思政教育发展的核心关键,也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科学策略。在此过程中,思政话语必须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以改变大学生思想认知,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能以思政教育基本内容为原则,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及自我反省。而在实际思政教育实践方面,部分高校盲目开展思政教育布局,未能结合实际教学现状调整教学方向,导致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脱离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最终,促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这样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化推进,对后续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阻碍。(三)话语内容缺乏思想共鸣。高校思政教育的稳步推进,必须尊重学生在思想认知上的个体化差异。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因素,均可能对大学生思想状态及思想高度产生影响。所以,高校思政话语内容选择,需要基于学生个体化差异做好针对性地教育规划,确保话语内容应用有效性。但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仅注重工作的统一性,未能从保障教育多样性的角度选择思政话语内容,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无法引起大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促使思政教育无法切实发挥积极教育引导优势。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优化策略
(一)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教育影响力。提高思政教育话语影响力,必须从强化教育渗透能力及话语的生活化实践两个维度做好规划。高校需要针对新时代思政教育需求,开展一体化思政教育联动,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不同学科,促使各个学科之间能以思政教育为中心开展深层次专业教学工作。其中,高校思政教育对话语内容的运用,需要与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保持高度契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政诉求及生活现状的同时,调整对思政教育话语内容的运用,逐步从话语内容生活化布局角度开展教育实践。以教育实践作为核心切入点,逐级推进思政教学工作,使环境变化对大学生思想认知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进一步改变学生思想状态,使其保持积极心态参与课程学习实践,逐步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基于对思政教育话语影响力的强化来弥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足,进而为高校建立新的思政教育环境[1]。(二)提升新时代信息媒体的思政教育话语引导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时代新媒体引导作用,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能力至关重要。高校应从掌握媒体话语主导权角度,做好信息网络媒体的教育宣传;以理论体系为中心,逐步拓展思政教育涉及内容及领域;通过在思政教育话语中融入大学生感兴趣元素,强化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在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引导下,有效融入现有思政课程学习环境。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网络社交平台设立媒体账号,还可以与媒体平台开展合作的方式进行教育话语优化,运用媒体力量重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使高校思政教育对话语内容的运用可以紧跟时展步伐,切实从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视角看待思政教育问题。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从更深层次挖掘信息化时代教育资源,使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话语的教育引导可以切实发挥多元化教育的优势。(三)建立多元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改革机制。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与时俱进,需要通过积极的教育探索积累经验,从实践中掌握多元化教育技巧,并建立完善教育改革机制,促使高校思政话语体系的改革可以得到充分落实。通过开辟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实现对教育能力的提升。对此,高校可与政府机构、企业开展一体化教育联动,由政府机构派专员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支持,并指出当前教育不足,进一步传达政府机构的政治思想精神,使高校在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2]。企业则可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提供学习实训场地,通过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思政概念的学习能力,使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一定探索意识。一方面,运用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亦可为高校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思政教学经验提供保障,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四)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新思维及话语新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政学习成绩开展布局,忽视对思维逻辑及思想认知教育培养的重要性[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优化,必须要从教育创新的角度做好改进,提高话语的适用范围。例如,对思政学习存在抵触心理的大学生,高校不应利用学分进行约束,而是要利用柔性策略,对大学生进行感化。根据大学生存在的思政学习问题,逐步做好深层次教育分析,了解影响其积极参与思政学习的阻碍因素,帮助大学生摆脱学习困境,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逻辑。而后再结合对思政教育话语的运用开展系统化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在思政学习方面形成正确认识。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在话语内容创新方面做好优化,结合新时代的新事物提升话语内容包容性,使其符合当前时代背景,让大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定亲切感。以此,提升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应用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优化,需要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做好深层次教育规划。通过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动态及掌握大学生学习动态,进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改革,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运用对以后思政教育稳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亮华,查静.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9-8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Inspirational Edcation in the Field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Yupe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channels to access to Western hedonism, money worship and other degenerate ideas, and because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as the main part, the students with poor self-control gradually become easier to be late, skipping classes and so on. This leads to a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ntinues to decline. So, how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eatures, combined with socialist ideology,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ild the tim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spirational education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model system, it becom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ortant topic of research worker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motivational problems o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nd proposed more systematic view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意识到励志教育的重要性,也曾在校内推行励志教育,但其结果的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励志教育附属化。励志教育未能形成系统、独立的知识体系,只能附属于人生观等思想教育体系,在课堂教育中被轻轻带过。有的高校曾组织一些名人开展励志讲座,但也是零打零敲,不能形成体系化,常态化。(2)励志教育形式化。励志教育的成绩无法量化,教学成果无法明确展示。因此许多高校、教师学生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抱以走过场的态度,使励志教育趋于形式化。(3)励志教育教材僵化。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千变万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千年不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对学生来说,难免有答非所问,学非所用的感觉,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无所谓甚至抗拒的心理。(4)励志教育应试化。中国教育应试化风气严重,在分数为王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也是为分数而学,为分数而背,考完就忘,完全达不到励志教育的目的。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内容
2.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励志教育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励志教育不是简单地宣传个人成功,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要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励志教育的灵魂。
2.2 励志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清朝末期,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强烈的屈辱感使许多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信心。有的学者将中国的失败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盲目地崇洋,大力推行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崇尚个人主义。受此影响,我国的励志教育也片面地将个人在财富名利上的成功作为衡量人才成功的标准,而忽略了品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而实际上,西方价值观中并不是将个人的成功作为成功的标志,而是将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作为成功的标志。我们没有学习西方完整的人文思想体系,妄想学点皮毛就能成功,结果就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因此我们必须从我们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励志教育的养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更有无数的英雄事迹,这其中可以提取教育素材是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励志教育体系更符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3 将职业中的励志作为励志教育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否有指导作用是检验励志教育成功的标准之一。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站,害怕参加工作,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对理想和现实工作之间的落差产生迷茫等是学生们常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将职业中的励志作为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积极进取,以自己的努力赢得未来。
另外,根据职业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励志教育与高校中的专业实践课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励志的信念和习惯。
3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措施
3.1 励志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的励志教育应以课堂教育为主,同时辅以榜样励志、赏识励志、社团励志、自我励志等教育形式。
第一,课堂上的励志教育。首先,应构建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励志教育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层层推进。其次,要多设置课堂情景教学,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活泼的教学形式、浓郁的情感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则,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影片、音乐等功能,通过听觉、视觉、气氛等多方面的刺激来激励学生。第二,榜样励志教育。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重要年龄特征。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选取一些影视、文学或现实中的人物作为榜样,号召学生向榜样们的高尚情操和励志事迹学习,从而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第三,赏识励志教育。励志教育,不仅包括逆境励志,还包括赏识励志。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赞赏学生,学生受到赏识后,即使受之有愧,也会在不自觉中产生自信心,或者产生“不负知遇之恩”的感激心态,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工作热情。尤其当学生在逆境中时,教师的赏识更能抚慰学生的心理,树立学生的信心,鼓舞学生的斗志。第四,群体励志教育。高校社团是兴趣相投的大学生聚集起来,共同为理想和兴趣奋斗的地方。学生参加社团,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能被社团积极奋斗的氛围所带动,潜移默化地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当然,学校也要对社团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保证社团的良性发展。第五,自我励志教育。励志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鼓励。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励志品质,使学生不仅能接受别人的励志教育,也能自主地开展自我励志。
3.2 高校应大力支持励志教育的开展和发展
励志教育知识的研究、励志教育体系的建立、励志教育氛围的培养、励志教育的开展等等工作都离不开高校的大力支持。高校应对思政工作者予以政策、物质、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并鼓励全体教职工和社会各界一起参与到励志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中来。
目前我国高校的励志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思想,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构建符合时代、适合高校学生的励志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各界的重要任务。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人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一起促进励志教育在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松.高校励志教育研究[J].才智,2011.44(11):102-105.
[2] 王茜.大学校园“励志”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1.45(12):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