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4-03-12 10:10: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1

    【作者】郭倩倩 【导师】苑世强

    【作者基本信息】大连海事大学,理论,2009年,硕士

    【中文摘要】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包括引言在内共有五部分。引言简要对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阐释。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涵义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并且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从总体上探讨了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唯物辩证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三方面内容。第三,四部分具体阐述了网络环境现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网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和载体,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促进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并且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但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包括对传统教育主体权威的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更多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造成一定冲击,并且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对策,包括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网络教育观,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满足大学生的思想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和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完善网络管理机制等对策。

篇2

高校是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高校对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重视生活化的转变,并以生活为主要的内容,来将相关的生活方法贯穿到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促使师生都能够得到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20 世纪初胡塞尔提出教育要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这给我国教育生活化思想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回归到大学生活,回归大学生本身。教育回归生活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对此有更准确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包含了人本身的德、智、体的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而人的能力只有在社会关系发展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而这主要就来自人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也与生活密切相关。教育生活化就是在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产生而来的。从这个方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深入大学校园生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培养大学生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基础支撑。而就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则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基础,我们只有确保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并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确保其在进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加坚强的去面对挫折与挑战,并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因此,就针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高校的思想教育生活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社会文明的不竭动力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代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深入。因此,文明的社会必须要有思想坚定、价值观正确的青年人加入,才能真正促使社会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变化。也就是说,作为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想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实现生活化。现阶段,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并且未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学生们必须要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就针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来说,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在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一)讲究语言艺术

事实上,要想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依靠于语言媒介实现的。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求教师应注重语言艺术,并且做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来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瞬间沉默的方法,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以此来突出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声调变换的形式,来对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内容进行强调。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有一个切实的感受。

(二)从做中学

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源自于生活。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结合学生所处的时代,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其能够充分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调查、谈话等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以此来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进行游戏情景的设置,来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强化学生的实践互动,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学校的灵魂所在,校园文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为了能够更好的营造起良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政治素质的提升,就要求气门积极拓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建设起个性的校园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验活动。除此以外,应当积极引导校园文化管理与建设,来做好前期的舆论宣传工作,并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来进行文化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全面总结。

(四)完善管理机制

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各个学院的书记必须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要求班主任必要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生委员会管理机制,确保学生们能够充分的融入到集环境当中来。最后,要求其必须要做好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监督,确保其能够对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践行。

(五)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就针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其所强调的,往往是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并因此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其及时转变这一不良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建立起更加科学的评价模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再生活化的作用背景下,来实现自我思想政治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传统模式高等教育发展局势。高校应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做好深层次教育改革,利用对思政教育话语优化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水平,弥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足,力图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良好思政教育环境,不断做好多元化教育实践创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综合质量,为后续阶段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一、新时代背景下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必要性

(一)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有效性。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影响力逐步提升、自媒体发展及网络娱乐文化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同时也使思政教育工作得到巨大调整。其中,网络负面信息及负面内容的传播,时刻对大学生思想健康产生影响。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抵触心理愈发严重,对思政教育概念的曲解及思政教育内容的误读,促使大学生难以秉承客观心态参与思政学习实践,降低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围绕高校思政话语优化做好教育改革,则能从新媒体信息化、思政教育改革等多个维度,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多方面、多层次教育支持,促使思政教育能不再以好高骛远的视角开展工作,而是脚踏实地从大学生思政教育诉求角度出发,逐步做好深层次思政教育渗透,使思政教育工作真正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塑造大学生良好时代风貌的有效策略。(二)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新生态。新时代背景下丰富课程体系及多元化课程教学内容,可以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教育选择。随着大学生群体总数的逐年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一系列基础问题,导致思政教育难以更好地做好教育对接。在此形势下,高校围绕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优化做好教育改革,则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新环境的重要举措。高校对思政教育话语的优化,势必要从改变教育生态环境、提高教育适应能力、弥补角度缺失及提高教育实践水平四个维度开始规划。通过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实现思政教育能力的大幅提高,使新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能切实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后续做好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时代新机遇。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话语体系相对滞后。高校思政话语体系构建,需要基于时展不断做好改革优化。但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不完善,加之未能在思政教育方面投入足够教育资源,导致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其多元化需求。其中思政教育内容适应性不足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落后,一定程度限制思政教学工作开展,促使思政话语的运用难以起到积极教育效果。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做好系统化教育布局,从思政教育话语创新及体系优化角度,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契合度,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在思政话语有效运用下形成良性教育发展循环,从而有效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新环境。(二)话语结构脱离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确保思政教育可以进一步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是思政教育发展的核心关键,也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科学策略。在此过程中,思政话语必须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以改变大学生思想认知,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能以思政教育基本内容为原则,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及自我反省。而在实际思政教育实践方面,部分高校盲目开展思政教育布局,未能结合实际教学现状调整教学方向,导致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脱离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最终,促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这样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化推进,对后续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阻碍。(三)话语内容缺乏思想共鸣。高校思政教育的稳步推进,必须尊重学生在思想认知上的个体化差异。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因素,均可能对大学生思想状态及思想高度产生影响。所以,高校思政话语内容选择,需要基于学生个体化差异做好针对性地教育规划,确保话语内容应用有效性。但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仅注重工作的统一性,未能从保障教育多样性的角度选择思政话语内容,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无法引起大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促使思政教育无法切实发挥积极教育引导优势。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优化策略

(一)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教育影响力。提高思政教育话语影响力,必须从强化教育渗透能力及话语的生活化实践两个维度做好规划。高校需要针对新时代思政教育需求,开展一体化思政教育联动,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不同学科,促使各个学科之间能以思政教育为中心开展深层次专业教学工作。其中,高校思政教育对话语内容的运用,需要与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保持高度契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政诉求及生活现状的同时,调整对思政教育话语内容的运用,逐步从话语内容生活化布局角度开展教育实践。以教育实践作为核心切入点,逐级推进思政教学工作,使环境变化对大学生思想认知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进一步改变学生思想状态,使其保持积极心态参与课程学习实践,逐步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基于对思政教育话语影响力的强化来弥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足,进而为高校建立新的思政教育环境[1]。(二)提升新时代信息媒体的思政教育话语引导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时代新媒体引导作用,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能力至关重要。高校应从掌握媒体话语主导权角度,做好信息网络媒体的教育宣传;以理论体系为中心,逐步拓展思政教育涉及内容及领域;通过在思政教育话语中融入大学生感兴趣元素,强化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在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引导下,有效融入现有思政课程学习环境。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网络社交平台设立媒体账号,还可以与媒体平台开展合作的方式进行教育话语优化,运用媒体力量重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使高校思政教育对话语内容的运用可以紧跟时展步伐,切实从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视角看待思政教育问题。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从更深层次挖掘信息化时代教育资源,使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话语的教育引导可以切实发挥多元化教育的优势。(三)建立多元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改革机制。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与时俱进,需要通过积极的教育探索积累经验,从实践中掌握多元化教育技巧,并建立完善教育改革机制,促使高校思政话语体系的改革可以得到充分落实。通过开辟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实现对教育能力的提升。对此,高校可与政府机构、企业开展一体化教育联动,由政府机构派专员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支持,并指出当前教育不足,进一步传达政府机构的政治思想精神,使高校在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2]。企业则可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提供学习实训场地,通过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思政概念的学习能力,使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一定探索意识。一方面,运用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亦可为高校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思政教学经验提供保障,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四)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新思维及话语新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政学习成绩开展布局,忽视对思维逻辑及思想认知教育培养的重要性[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优化,必须要从教育创新的角度做好改进,提高话语的适用范围。例如,对思政学习存在抵触心理的大学生,高校不应利用学分进行约束,而是要利用柔性策略,对大学生进行感化。根据大学生存在的思政学习问题,逐步做好深层次教育分析,了解影响其积极参与思政学习的阻碍因素,帮助大学生摆脱学习困境,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逻辑。而后再结合对思政教育话语的运用开展系统化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在思政学习方面形成正确认识。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在话语内容创新方面做好优化,结合新时代的新事物提升话语内容包容性,使其符合当前时代背景,让大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定亲切感。以此,提升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应用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优化,需要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做好深层次教育规划。通过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动态及掌握大学生学习动态,进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改革,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运用对以后思政教育稳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亮华,查静.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9-82.

篇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Inspirational Edcation in the Field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Yupe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channels to access to Western hedonism, money worship and other degenerate ideas, and because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as the main part, the students with poor self-control gradually become easier to be late, skipping classes and so on. This leads to a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ntinues to decline. So, how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eatures, combined with socialist ideology,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ild the tim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spirational education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model system, it becom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ortant topic of research worker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motivational problems o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nd proposed more systematic view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意识到励志教育的重要性,也曾在校内推行励志教育,但其结果的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励志教育附属化。励志教育未能形成系统、独立的知识体系,只能附属于人生观等思想教育体系,在课堂教育中被轻轻带过。有的高校曾组织一些名人开展励志讲座,但也是零打零敲,不能形成体系化,常态化。(2)励志教育形式化。励志教育的成绩无法量化,教学成果无法明确展示。因此许多高校、教师学生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抱以走过场的态度,使励志教育趋于形式化。(3)励志教育教材僵化。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千变万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千年不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对学生来说,难免有答非所问,学非所用的感觉,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无所谓甚至抗拒的心理。(4)励志教育应试化。中国教育应试化风气严重,在分数为王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也是为分数而学,为分数而背,考完就忘,完全达不到励志教育的目的。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内容

2.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励志教育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励志教育不是简单地宣传个人成功,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要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励志教育的灵魂。

2.2 励志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清朝末期,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强烈的屈辱感使许多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信心。有的学者将中国的失败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盲目地崇洋,大力推行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崇尚个人主义。受此影响,我国的励志教育也片面地将个人在财富名利上的成功作为衡量人才成功的标准,而忽略了品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而实际上,西方价值观中并不是将个人的成功作为成功的标志,而是将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作为成功的标志。我们没有学习西方完整的人文思想体系,妄想学点皮毛就能成功,结果就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因此我们必须从我们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励志教育的养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更有无数的英雄事迹,这其中可以提取教育素材是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励志教育体系更符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3 将职业中的励志作为励志教育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否有指导作用是检验励志教育成功的标准之一。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站,害怕参加工作,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对理想和现实工作之间的落差产生迷茫等是学生们常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将职业中的励志作为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积极进取,以自己的努力赢得未来。

另外,根据职业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励志教育与高校中的专业实践课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励志的信念和习惯。

3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措施

3.1 励志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的励志教育应以课堂教育为主,同时辅以榜样励志、赏识励志、社团励志、自我励志等教育形式。

第一,课堂上的励志教育。首先,应构建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励志教育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层层推进。其次,要多设置课堂情景教学,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活泼的教学形式、浓郁的情感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则,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影片、音乐等功能,通过听觉、视觉、气氛等多方面的刺激来激励学生。第二,榜样励志教育。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重要年龄特征。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选取一些影视、文学或现实中的人物作为榜样,号召学生向榜样们的高尚情操和励志事迹学习,从而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第三,赏识励志教育。励志教育,不仅包括逆境励志,还包括赏识励志。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赞赏学生,学生受到赏识后,即使受之有愧,也会在不自觉中产生自信心,或者产生“不负知遇之恩”的感激心态,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工作热情。尤其当学生在逆境中时,教师的赏识更能抚慰学生的心理,树立学生的信心,鼓舞学生的斗志。第四,群体励志教育。高校社团是兴趣相投的大学生聚集起来,共同为理想和兴趣奋斗的地方。学生参加社团,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能被社团积极奋斗的氛围所带动,潜移默化地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当然,学校也要对社团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保证社团的良性发展。第五,自我励志教育。励志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鼓励。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励志品质,使学生不仅能接受别人的励志教育,也能自主地开展自我励志。

3.2 高校应大力支持励志教育的开展和发展

励志教育知识的研究、励志教育体系的建立、励志教育氛围的培养、励志教育的开展等等工作都离不开高校的大力支持。高校应对思政工作者予以政策、物质、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并鼓励全体教职工和社会各界一起参与到励志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中来。

目前我国高校的励志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思想,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构建符合时代、适合高校学生的励志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各界的重要任务。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人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一起促进励志教育在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松.高校励志教育研究[J].才智,2011.44(11):102-105.

[2] 王茜.大学校园“励志”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1.45(12):201-204.

篇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困境、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西方思潮冲击、社会结构变迁、信息网络化等外向性风险,又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系、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衍生的内源性风险。当前,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危机评价等环节着手,借助可视化、可量化、可感知的评估方法,有效提升高校防范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能力,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一、风险识别:发现风险项目与辨认危害要素

风险识别是评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辨识是一个发现风险、辨认风险并描述风险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发现风险项目、辨认危害要素、描绘风险要素特性并输出风险清单。1.治理风险的识别因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识别的要素主要包含危害要素和风险源、确定的风险事件、潜在的风险征兆等。其中,辨识源头类危害要素和衍生类危害要素是第一步。只有做好危害要素的识别工作,才能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真正诱因。识别风险事件和潜在征兆则属于风险识别的中心任务。一切风险皆由事件触发,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确定性事件和潜在征兆。2.治理风险的识别程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是一个发现、辨认、描述、清单输出的完整过程。其中,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和对象是风险识别的首要环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大体可划定为国际国内两大变局,对象则是各危害要素。把握风险项目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二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由危害要素、确定的风险事件和潜在的风险征兆构成。归纳风险类别并凝练风险特质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三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类别大致可分为外向性风险与内源性风险。风险清单输出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四步。这一环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输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分析的输入。通过形成风险清单,既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也可以为风险分析提供可量化的标准。3.治理风险的样态归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因教育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不同形态的风险。根据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大体可归结为外向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其中,外向性风险源自国际、国内双重语境。从国际大局势看,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推行、教育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运行造成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的认同。从国内大环境看,社会结构变迁和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主阵地作用有所削弱。内源性风险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存在的工作地位边缘化、工作机制滞后、政工队伍游离、主体资源流失、教学与科研绩效割裂等治理风险。如面对不断上行的社会竞争压力,部分高校为了提高院校的竞争优势,将关注点侧重于增设校园硬件设施、扩大招生规模、争取办学经费等方面,“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的风险”[1]。4.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一般而言,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安全检查表法、问卷调查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其中,德尔菲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的反馈匿名函询法。该方法能够迅速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源。安全检查表法则是辨识危害要素的“索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风险排查的全面性、广泛性。问卷调查法和Citespace数据计量法则属于定量分析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常用方式,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某一时段学科体系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Citespace为代表的大数据识别方法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不仅可以直观、准确地识别风险点和风险源,还可以构建科学的知识图谱。

二、风险分析:寻找风险点与追溯风险源

风险分析是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核心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第二个子过程,对治理风险的致因分析着力于寻找风险点和追溯风险源的成因,侧重于从环境和主体风险源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发展阶段、运行机理以及内在张力。1.治理风险的分析理路。首先,风险要素包括风险源、触发行为、风险点、传导路径等。其中,风险源包括确定性风险事件、引起损失的不确定因素、潜在导致风险的事物或现象等。触发行为则是风险引爆的“助燃器”,它能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风险事件。风险点是连接潜在风险源和外部环境的媒介。传导路径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中的线索。通过这一线索,风险点、风险源、触发行为得以串联。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主要由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引发。前者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严峻,后者指高校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产生,实际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风险要素的动态互动过程,即在特定危险行为的触发下,导致风险点、风险源产生集群风险,进而通过传导路径不断延伸和扩散。2.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既受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又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因而,我们大体可从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切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一是对环境风险源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环境风险源可归结为国际风险源和国内风险源。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生活方式极易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追捧。隐藏在西式生活表象下的西方价值观念是冲击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市场经济中滋生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漠视。此外,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知偏差以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些新情况也会产生环境风险源。二是对主体风险源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受教者和施教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意识的多变性势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高校治理结构中各权力主体失调引发的学术权力地位边缘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异化,增强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财务管理和人事任命等各类权力运行过程的不确定性。[2]3.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事件树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根原因分析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智能算法等。其中事件树分析法属于事故概率分析范畴。只有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能确认该事故能否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风险。因果分析法主要结合“‘是/否’逻辑”来识别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有相关的原因和潜在结果”[3](P53)。因而,它能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病因。根原因分析又称损失分析,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方法,旨在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4](P43)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和智能算法则可以帮助人们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隐性风险明晰化。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三、危机评价:划分风险等级和确立优先次序

作为风险评估的第三个子过程,危机评价主要是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风险准则进行比对,以此决定风险等级或其大小是否在主体容忍的范围之内,并依据损害程度确立防控的优先次序。1.治理风险的评价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对象是指风险后果或损害程度。一般可将风险带、风险等位线、风险等级等因子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要素。其中风险带确定风险评价的范围。按照风险的容受程度,可将风险带划分为风险上带、风险中带、风险下带。如我们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中的环境作为风险带,其中国际环于风险上代,国内环体处于风险中带。风险等位线是风险评价的中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风险等级数值,规定风险评价的指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评价中,风险等位线一般指风险的阈值点。风险等级是风险评价的关键,它确认风险评价的结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评级中,可以通过评分的方式来确定风险等级数量以及风险等级的范围。2.治理风险的评价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本质上是对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概括与总结。它侧重于关注治理风险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乃至社会运行带来的消极影响。因而,可以从政工队伍、师资力量、教育客体、教育环体、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产生的后果。一是对政工队伍的评价。高校政工队伍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要力量。对政工队伍的评价要围绕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展开,既要充分肯定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过往取得的成绩,也要立足现实,客观陈述各院校、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师资力量的评价。师资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应当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和价值倾向。三是对教育客体的评价。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成效最直观的反映。要善于根据上课出勤率、志愿活动参与次数等具体指标来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四是对教育环体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从范围来看可分为国际大环体和国内小环体,其中国内小环体又可分为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评价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精准。因此,有必要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联。五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社会效益的评价。通过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成果,能正确引导社会舆情的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的社会认可度。3.治理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价,就必须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我们要推动风险评价的定性指标朝民主化、法治化、高效化、协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入可量化的指标,如可以将评价指标与监控指标、预测指标相协调,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治理风险的评价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后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目标检验法、比较法、效益评定法、接受程度评定法等,此外还有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等。以比较法和效益评定法为例,运用比较法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驻地环境之间,教育过程、目标、内容、形式和效果之间,甚至教育单位之间”进行共时性与历时性比较。[5]效益评定法则是一种量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大小、高低,可以通过确切、直观的社会效益进行评定。换言之,如果投入远大于产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如果产出远大于投入,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等级较低,质量较高。

参考文献:

[1]魏明禄,丁烈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及其规避[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31).

[2]许迈进,章瑚纬.高校内部治理风险的结构性探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85-01

1969年,互联网诞生。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3.84亿人。对比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图和学历结构图发现,大学生网民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网络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成为了高校教育者需要思考的紧迫问题。

1 网络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深刻的影响

(1)网络的海量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偏离主流价值观。网络传播具有信息海量和传播及时的特性,它的查询搜索功能使得信息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网络为多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快捷的渠道。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他们对网络世界的多元化思想尚不具备准确地判断力,无法鉴别出精华和糟粕,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煽动和控制。

(2)网络的隐匿性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匿名世界里,网民可以隐藏自己的个人真实信息,任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攻击自己的“敌人”,谩骂、污蔑、诽谤和攻击不需负责,甚至造成网络暴力,使得诚信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纪律意识淡薄,延续到现实世界里,冷漠的社会风气也愈演愈烈。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也是参与者和推动者,甚至是主导者。

(3)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心理更加封闭和脆弱。WEB2.0技术的兴起,维基百科、百度知道等网络站点的上线,让众多网民依赖于在网络中自己寻找很多问题的答案,而不屑于亲自亲口询问。与外界沟通少,交流少,而热衷于沉迷网络,使得大学生人际关系单一,心理承受能力差。

2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获得的注意力减少。以往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也好,还是德育教育的辅导也好,是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获得思想帮助的主要途径。而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有更多答案供他们选择,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答案对他们来说是单调、乏味、说教和枯燥,是非首选答案。高校的德育教育,不再是主要的引导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力量。一些高校在网络教育方面的尝试,也多因为信息量小、信息单一、更新速度慢而遭到冷遇。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模式遭到质疑。在网络时代充斥着的多元文化正慢慢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信仰对他们来说变成了遥远的词汇。高校所倡导的主流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信息,在众多文化面前,被大学生否定,近年来大学生入党意愿降低和入党动机不纯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传统教育由教育者选定教育内容,居高临下灌输的单向性方式,在网络的互动性面前,遭到了抛弃。网络世界中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深深影响了大学生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的态度。

(3)教育对象本身的变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最大难题。一切教育都是人的教育。网络时代,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身上出现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近年来社会科学对于“80后”、“90后”整体的共性研究日益增多,比如他们身上体现出来更强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等结论都是我们在思考教育本身时的重要参考。但我们也看到“80后”、“90后”由于自主意识的增强而体现出来的个体的差异性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的巨大变数。前所未有的心理问题的增多,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显著特点。

3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坚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教育变革的机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尤为重要。我们要及时解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强化实践证明了的相关理论知识,弘扬社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指导大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新事物,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真理是在实践的反复论证中产生的,对于社会上出现的诸多社会思潮,要教会大学生用掌握的知识理智地分析,最后辨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网络时代,既有的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因为年代久远等问题效果不佳;而受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于大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也走入了困境。网络时代更加呼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回归。教育内容的设计要求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平等性。我们的教育需要从细腻的生活细节入手,逐渐拔高教育的层次。近年来各个高校强化的“感恩”教育就是很好的尝试。感谢父母、家人、老师、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更加感性的效果。把德育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更利于教育目的的达成。我们在工作中要特别强调大学生人文精神、法制观念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公平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3)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有益探索。网络是把“双刃剑”,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也给教育者提供教育方式方法革新的平台。建立相关主题网站,通过新兴科技手段如博客、聊天工具群组、BBS、微博等渠道,极大丰富教育者教育信息的渠道。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接受能力强,我们的教育工作投其所好,本身就是对教育效果很好的促进。网络的互动性为我们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BBS、校园网等渠道获得大学生舆情资料,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和改进。

(4)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当前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信仰缺失、偏离主流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于网络媒介信息认知能力不足造成的,从而在现实态度和行为上发生了偏差。大学生在面对网络浩瀚的信息海洋时,缺乏批判解读的能力,加强对其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针对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要积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利用网络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较为快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思想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探索以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成为我国众多高校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总结今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历程,我国的高校思想教育在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之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重视一下几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问题:

(1)缺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入研究

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已经制订了教育规划,其中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以及教育方法等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划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来看,高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方面的研究还不是特别的深入,只是仅仅出于学术理论方面的研究上,缺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实践方面的深入的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体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方法之间的联系没有做到全面的研究,并且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发展相关联的方面的问题研究比较薄弱,不能够完整的总结归纳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发展。

(2)缺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深入研究

2010年,成功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重点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必须要结合现代的教学手段进行研究发展,这就要求在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方面的研究中要必选结合新社会和新形势研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转化为一种经验的总结缺少了内在规律方面的研究,严重的缺乏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深入研究。

(3)没有形成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体系

想要更好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科学发展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教学方法现代体系作为技术上的保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评估,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否满足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大学的特点,是否具有创新性,这些教学方法的评估都离不开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体系。但是就今年来发展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架构方面还不是十分的完善,在相关的内容上面还没有做到深入的建设,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进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进步。

3.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1)总结吸收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教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与推进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国内,应该走出去,结合国外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方法进行。与国外的先进教育方法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选择适合我国社会体制的有益方法,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借鉴发展,这样更有利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工作的开展。

例如,美国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其教学方法和教育 体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美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经政治观念渗透到不同的课程中,结合其余非正式政治课堂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念,让学生在非政治课堂中体会到思想政治的内涵。除此之外,美国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也不同与我国的课堂教育为主的模式,美国的模式比较侧重于对于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切身的体验,如同身受,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我过高校反思。因此,利用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知识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适合社会的要求,最主要就是要判断方法是否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方法是否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因此,科学的总结归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经验,形成理论知识的沉淀,对于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步的必经之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种类,在进行这些方法的实践应用中,应该做到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和提升,做到结合时代思想的变化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要将在应用过程中的有益的经验形成理论知识上的积累和总结,进行指导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而为探索研究更多的方法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还能够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提供有力的理论证据,为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注入内在精华,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知识方面、实践应用方面以及体系建设方面都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进步。

(3)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合理化发展步伐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必须具备的因素就是要实现方法的发展研究,一方面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行为、动机以及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从哲学、心理学、统计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进行综合的研究,实现多学科间的交流,将这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要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过程之中。

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过程中,除了进行学科理论知识方面的研究外,还要在综合学科之间进行多学科研究,结合优秀的研究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共同研究,实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拓宽思路,不能受制于局限的方面,要结合科学和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经验。、除此之外,在实践应用中结合发展的思想逐步进行方法的改进、优化和创新,也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合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4.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适应时代快速进步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步,更加科学合理的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效性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思想的变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研究创新的方式,开发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构件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雪霞,尤太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现状的调查报告——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01) .

[2]吕萍萍,张睿. 论“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的价值体现[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

篇8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络、电视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多元性和交互性,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产生积极作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在大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达到辅助学习的目的,特别是调查到,使用电脑和网络查资料的大学生很多,其中用于完成作业的也不少。可以说,新媒体技术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有明显的优势,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也都有良好的影响。在大学生的生活方面,新媒体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他们最常接触的媒体。这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也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能受到新媒体的深远影响。而在大学生的思想方面,新媒体技术对他们的思想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能增强他们个人的政治信仰、品德修养以及对目标的坚定程度等。

总的来说,新媒体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途径多样、交互便利的新平台。将它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大大提高。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创新

可以说,新媒体环境自身拥有的信息形式的多样性、信息来源的隐蔽性、信息价值的多重性、信息检索的便捷性等技术优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新平台、新模式。这里就结合新媒体环境的特性,从方式、手段等方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较强的私密性和隐蔽性。因此,要想获取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并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始终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心态,通过沟通交流来消除彼此的心理隔阂;其次始终围绕学生“成人成才”这一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以及社会的责任等。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中要建立和谐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二)构筑教育资源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首先,要通过构建高校“理论学习”、“网上社团”、“时事政策”等思想政治网站,不断完善校园网络。与此同时要加强校园网论坛的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积极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力量广泛开展宣传普及活动,并通过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和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构建新媒体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开发受广大大学生喜爱的媒体空间,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分层教育方式。由于大学生群个人习惯和喜好不同,对使用不同的新媒体技术表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与偏好,对信息的关注、接受和辨别能力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切实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应结合大学生个体发展方向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群体的特质因群施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因业施教。也就是说,必须改变传统媒体时代的“一对多”的工作方式,通过“点对点”的分层分阶段教育,及时、全面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四)适应时展要求,打造教育核心队伍。新媒体技术的频繁更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对其加以引导和帮助。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变化,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交流方式等,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面向全体高校教职员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打造理念先进、思维活跃、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总之,对新媒体的影响要实行有效监控和合理引导,以培养既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又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核心队伍。

(五)加强正面引导,创新教育新途径。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导致信息繁杂,以致虚假信息泛滥,而大学生在成长阶段中产生的好奇心理以及对权威信息的质疑与排斥心理,使大学生更容易对虚假或不良信息产生兴趣,造成价值取向受干扰。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探索虚实统一的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切实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中,应当切实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数字化建设,开发受大学生喜爱的新型媒体空间,并逐步构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的、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最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1.1“参与式”教学对于思政课程本身的意义。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知识传授强调的是知识灌输,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重点的包办式教学[1]。而这在无形中弱化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课程内容缺乏理解认同,其真正教育需求无法得到回应,预期教学效果更是难以达到。而“参与式”教学则尊重并突出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提倡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情景重现、互动讨论、微课呈现等创新性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从灌输式教育中解脱出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意见提出、经验总结等各方面参与到思政教育过程中来,既激发了学生潜能,提高了其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也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创新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与教育主体的满意度、认同度。1.2“参与式”教学对于学生主体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2],是当下我们培养青年一代的重要渠道工具,但政治性质较强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在实施上过度追求学生的理解与服从,却会忽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学生思想及其个体多样性、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等。因此,提倡“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沟通、交流、讨论、协商甚至参与改革与决策,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发声、深入思考,从而真正实现其教育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认同度更高,更容易摆脱之前被动学习的功利心态,会更容易理解讲授内容,更有利于将知识内化升华,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于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大有裨益。1.3“参与式”教学对于课程教师的意义。“参与式”教学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向教学情况得以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随之增加。但强调学生参与,突出其主体地位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就被削弱了,“参与式”教学的真正实施同样需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3]。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注重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革新,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新媒体,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再现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接受质疑、广泛研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这些改变提升均有利于任课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知识内容的更新及更好教学效果与成果的获得,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提升。

2“参与式”教学具体实施途径与实现形式

篇10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4-0012-03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on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XU Chun-L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 essence is eventually determined by people and the value of these two kinds of latitude. With the increasingly high degree college inform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for the final properti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which play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lue effect.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face network media for specific reforms, respect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ubject, form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ictly control quality of public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transform value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public opinion into the social reality.

Key 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utility

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表达自我想法、观点以及价值诉求最为集中的地方,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价值交流平台,而且直视学生群体中的内在价值诉求,真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的网络舆论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价值场,对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正面的作用。当然,网络舆论一旦价值失控,也必然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舆论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将网络舆论中的正能量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一、网络舆论的哲学思考

从传播学、新闻学以及舆论学研究角度而言,网络舆论往往都是以工具的形式出现。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舆论产生与传播的方式,舆论与网络结合所形成的网络舆论往往更偏重于工具的形式。然而,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尽管网络舆论能够以其“易便”的价值效应吸引公众注意力,但从其存在的实质而言,网络舆论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中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之中。因此,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舆论价值场的形成是以主体人为最终目的,同时也以舆论价值场主导网络舆论的价值方向,并以此影响现实社会的舆论方向。

哲学家普罗塔戈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是万物存在,不存在是万物不存在。”[1]在唯物主义者看来,这似乎颠倒了其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秩序。然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无论是现实的社会存在中还是虚拟的社会存在中,人都是社会存在的中心。同样,在网络舆论中,人的中心价值地位并没有因为存在空间的虚拟化而改变。虽然,社会舆论因为网络的出现,而使其迅速产生并能够在公众之中迅速形成公众意志,但这并没有取代人在社会舆论中的核心地位。同社会舆论一样,网络舆论从产生开始,就强烈地表现着主体人对社会存在的感知、认识、主观愿望、价值信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公共价值信念。麦克卢汉将媒介视为“人体的延伸”,这也同样可以运用于网络舆论之中。从表面而言,麦克卢汉的这句话似乎更加强调媒介与网络的工具性一面,然而,实质而言这恰恰意味着社会舆论越来越直接体现着社会存在中的主体人,特别是网络舆论。由于没有现实空间的限制与社会现实规范的约束,网络舆论中的信息则会更加体现着主体人在社会存在中的“生命力”与内在的、真实的价值意志。对于网络舆论而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舆论场中价值氛围,更加能够使主体人的意向转移至舆论的焦点之中,更加能够接近主体人的意志与本质。所以胡塞尔的意向性绝不会仅仅停留在朴素的认知意识范畴之内,更应该是一种“为我”的精神本质表达,“它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精神的存在意义的表达”,“‘我’可以有肉身,但我的本质没有肉身。”[2] 对于网络舆论而言,主体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也绝不会仅仅停留于自我的感知基础之上,也是主体人的意志。当然,这种主体人的意志并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网络舆论是公众意志的体现,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价值意志。在网络舆论中,“孤掌”是难以形成舆论的。因此,即使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人在现实社会中丧失约束,但这并不妨碍在网络空间中公众公共意志的形成。网络中的舆论也会像现实社会中的舆论一样,借助于公众之间的价值协商、社会信念以及宗教等形式形成一致的价值见解。

当然,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虽然是以社会信息的形式为其存在的第一原始状态,但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舆论中主体人价值意志的体现。也就是说,对于舆论而言,它更加偏重于社会事实存在中的价值应然性,以此来吸引公众的视线。对于网络空间而言,由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受限制,公众主体在接触社会事件时,远远超越了在传统社会中所接触到的信息量,也完全不受空间的限制。在网络空间中海量的信息存在,如何博得公众的视线,必须以“投其所好”的价值定律来吸引公众。当然,这就必然使舆论在网络空间中更加偏重于对价值的喜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舆论的价值存在实质在于,网络中的社会信息与网络主体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构建,“传媒的第一个功能是在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接触或一种关系。与其说是让人知道一件事,不如说是让人重新认识一件事,分享社会化的经验认知或观点立场。”[3] 这对于网络舆论而言又何尝不是。当然,在网络舆论价值存在背后,也存在着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如果网络舆论仅仅停留于对网络主体的“价值取悦”,那么必然会扭曲网络舆论存在的价值方向,也会丧失网络舆论存在的社会价值。作为网络舆论而言,其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共同价值立场、共同道德理念以及价值意志追求,以此形成一种价值信念,并将这种价值信念从虚拟的社会中转化至现实社会之中,对舆论公众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形成价值指导。

因此,网络舆论的价值本质属性也在强调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效用性,这种价值效用性主要取决于社会事实是否符合主体人的价值需求,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网络空间中的舆论价值场,以此来影响与主导现实社会中的舆论方向,并在现实社会中的各个方面起着价值引导作用。

二、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性

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其成为高校学生表达意见抒感的重要渠道之一。当现实世界中社会热点问题被学生关注,并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一致的价值评价的时候,舆论在网络空间中的形成也就有了一定的可能性。网络舆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价值交流的平台,也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形成一定舆论场。关注校园网络舆论,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网络舆论为平台,能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并以此形成良好的舆论价值场,在现实的校园氛围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果网络舆论一旦没有被有效控制,也会形成负面的舆论价值效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起到正面作用。

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对现实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所形成的一致价值评价,并以此产生的舆论价值效应,往往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现实世界中观察人们日常思想生活的“晴雨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所形成的舆论,也往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参考系数与直接依据。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学生、老师在网络空间的中表达价值意见的时候,往往不受现实世界中的时间、空间以及规则的限制。“脱离责任”式言语表达,虽然会造成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表达观念时的“随意性”,但正是这种“随意性”使学生能够按照自我的需要、情感以及想法表达直接观念,使自己的自主性在网络空间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同时,改变了传统思想教育以老师教育为主,学生被动受教一边倒的教育模式,也改变了传统以知识授课的思政教育方式。这就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学生主体性教育、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话语价值沟通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积极的网络舆论参与虽然能够引发学生在价值评价过程中激烈的价值争论,但同时也要看到,正是这种激烈的价值争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从学生主体自身出发,激发出学生自身内在的价值激情。在激烈的价值辩证过程中,探寻真理的存在。也只有在价值辩论、价值协商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共识,才能真正地将分散的价值意见集中到一起。因此,当网络舆论在高校中既能担当“晴雨表”的角色,也能够起到“粘合剂”的功能,更加容易在网络空间中形成“舆论价值场”。对思想教育而言,不仅需要课堂上老师的授课,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校园氛围中形成一定的价值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价值氛围中得以切身体会。因此,网络舆论不仅是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一定的舆论价值场,而且也势必对现实的校园环境形成一定的舆论价值氛围。网络舆论的“粘合剂”功能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意志、社会价值、国家意志紧紧地粘连在一起,而且也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价值信仰等精神领域以舆论场的形式,让学生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之中切身感知到。

当然,网络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会起到一定的负面效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网络空间很难像在现实社会中以制度、规范对其加以约束,也就造成了网络信息内容的无法控制与公众在网络空间中所产生的言行失控。于是,在网络空间中,公众与信息传播者之间的身份经常是互相重叠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也可成为信息的阅读者。这就意味着,在网络空间中信息源就无法控制,大量的信息源势必会造成其质量的优劣性。并且,经济作为网络资源的主要目标,也会导致信息源的庸俗化、非道德化甚至是丧失最起码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受众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评价也会因为过于自我化,而造成在评价过程中社会伦理性的丧失,造成了诸如言语过于极端、言语谩骂与攻击等现象的出现。而这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一方面由于负面的网络舆论宣传,造成了学生主观意志上的动摇、理想概念的模糊以及价值意念的偏激。而不同的价值标准以及各个国家与民族的差异性,也会在网络空间不加理性地予以分析与宣传。所以,一些不成熟的思想、观念以及西方的一些所谓的“自由”观念会不时地迷惑大学生,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一些大学生在新奇的事物面前往往丧失最起码的认知能力,完全陷于自我的观念之中,甚至会造成是非不分等现象出现。网络信息源的混乱,也造成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过于独立化,也带来了互相的猜疑与不信任。信任在个体之间的丧失,造成个体之间公共价值存在的可能性,也会造成网络空间与现实的社会空间中凝聚力的丧失。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舆论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作用,尽量减少舆论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适时地改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适应现代网络舆论发展的需要。

三、网络舆论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改革

网络舆论通过受众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价值分析与价值评价,以此形成一致的价值共识,并在现实社会中,在公众之间无形之中形成一个共同具有自我说服力的公共规则,以此来约束自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网络舆论场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价值作用,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理念在网络舆论的价值场中被受众群体即学生所接受,并在现实的世界中转化为自我的实践行为。这才是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知识性考核,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在接受,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对于网络舆论而言,一旦这种舆论价值场在网络环境中形成,就意味着公众对舆论焦点的价值认可。或者说,网络舆论中所形成的价值场对受众群体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说服力,符合受众群体的价值心理要求,从而达到舆论最终的价值引导目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避免网络舆论对校园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性,必须结合网络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大学生主体的自我内在主体性。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阶段,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一直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大量涌入大学生的眼界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不再仅仅面对着书本中的知识,他们在主动接受着网络世界中的海量信息,并在网络世界中被舆论所渲染的价值场所感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超越课本的知识形态,走向社会,走向网络,尊重大学生主体的内在价值情感,重新确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网络的形式,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形成正面的舆论价值场,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 在网络舆论中,所有的信息者与受众群体以及受众群体之间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面对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从知识传授性转移到主体之间的平等讨论。从实质而言,就是发挥每个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选择、价值立场,在价值思辨的过程中,形成价值共识。网络舆论的产生,往往都形成于受众群体的价值思辨过程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作用,在网络舆论的价值场中要充分调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能动的过程之中,形成价值共识。

3. 网络信息时代也会带来认知上的偏失。当我们在肯定网络舆论的价值效应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负面的价值效应。由于信息量的过于庞大,并不能保证每个信息的质量都会以社会责任为最起码的价值标准,大学生尚无完全独立的思辨能力。因此,也有可能被负面的信息所左右,从而形成负面的舆论价值场,使其迷失价值方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必须要面对网络舆论,并利用网络舆论,运用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丰富的价值表达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形成正面的舆论价值场,以此来帮助大学生认识网络中的大量信息。

4. 新闻舆论“告知人们什么是合乎规范的、允许做的,什么是违反常规的、行不通的,而且通过塑造和推出理想人物的方式强化它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敦促人们去追求和实现这种理想的价值模式。”[4] 网络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真正效用又何尝不以价值为目的呢?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而言,一定要突破学生对知识的一种被动接受方式,在认知的过程中,特别是要学会对网络舆论的一种理性的价值分析与正面能量的塑造,形成在网络舆论世界中社会责任感,并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与内在的价值信念。

参考文献:

[1]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83.

篇11

【摘 要】由于自媒体的平民化、个性化、运作简单、良莠不齐、强交互性、低可信度、法律不规范等特点,大学生基本都是自媒体的参与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拥有自媒体、信息素养、有效利用自媒体、线上线下教育结合、开展“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等新要求。

关键词 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模式

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由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终端的发展,大学生基本都是自媒体的参与者,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1 自媒体的特点

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zone、说说、个人日志、个人主页、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1.1 平民化、个性化

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媒体”由公众化转变为个人化,没有专业的限制。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生活琐事,构建社交网络,张扬个性,表现自我。

1.2 门槛低、运作简单

在所有提供自媒体的网络平台,只需填写简单的注册申请表,根据相关规则,就可以在网络上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发表浏览自媒体,进入门槛低,操作简便,因此得到欢迎,发展迅速。

1.3 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得益于数字科技发展,没有空间和时间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大学生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即时传播,时效性极大增强。因其便捷性与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自媒体把这种时效性推向极致。自媒体能够即时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自媒体与受众零距离,具有强大的交互性。

1.4 良莠不齐

自媒体信息有的是对生活琐事的记录,有的是对人生境遇深刻感悟的集锦,有的是对时事政治的睿智观察评论,有的是对专业学问的孜孜探索等。自媒体上各种信息任意传播。优秀的自媒体传播正能量,可以让受众提高生活品味,增强发展事业追求。但大部分自媒体只是一些简单的转载,发表一些个人私事,部分发表虚假信息以及负能量的信息。

1.5 可信度低

自媒体数量大,其拥有者大多为隐身的“草根”平民,平民话语权在此得到伸张。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关注度而忽略了真实性,导致的部分民间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这就导致了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低。

1.6 相关法律不规范

在个体声音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势必会让一些与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相悖的声音得以传播。自媒体是个人言论自由权从日常向网络的延伸,应该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虽然我国目前有法令管制网上活动,但主要是对网站的管理上,对自媒体而言需要与时俱进,针对其特点加强规范与引导。

2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现状

包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等终端的发展就成为判断自媒体发展的风向标。据统计,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而台式电脑为 3.80亿,手机网民的数量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网民的数量,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其中60.0%的中国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在3G、4G移动电话用户大幅增长、套餐流量资费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下,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20.62亿G,同比增长62.9%;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突破200M,达到205M,同比增长47.1%;手机上网流量达到17.91亿G,同比增长95.1%,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的比重达到86.8%,成为推动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这其中,高校大学生是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智能终端不断更新,移动互联网的实用性和便捷性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推动了自媒体的快速发展。

高校大学生追求个性和时尚,思维独立,强调自主发展,不盲从别人的观点,是新生事物最敏锐的观察者、体验者和接受者,是自媒体使用者最密集的群体。

3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3.1 高校学生思想工作者应当有自己的自媒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工作,必须对学生的言行进行了解。现在的大学生通常都有自己的自媒体,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该建立自己的QQ、微博、微信、BBS等自媒体,和学生互动,在互动中掌握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思想状况,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具有针对性。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2 提高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自媒体时代观念,切实提高新时代信息素养。只有跟上时代,把握时代思想发展脉搏,才能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切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生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3.3 利用自媒体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媒体中的信息非常多,既有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有负面信息、假消息等负能量。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好自媒体平台,多角度多层次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科学发展观等正能量,并旗帜鲜明地批评并抵制负能量信息,让大学生们受到传统优秀文化、优秀党员等信息的引导,认识到负能量危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社会发展、贴近生活现实、贴近大学生,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3.4 利用自媒体实现网上与网下教育的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上是见面的方式来开展,自媒体是一种网上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日常各种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结合自媒体了解和教育学生,主动利用自媒体把课堂上要讲授的核心价值观点传达出来,以丰富网上网下教育方式,深度融合两者的优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3.5 开展 “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思想教育工作的视野从学校向家庭、社会、自媒体共同结合转变,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固化地遵循传统方式方法,需站在全新的高度、时代的前沿,以开放的模式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家庭应充分发挥天然优势,与学校老师建立联系渠道,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加强互动。对于社会和自媒体来说,与高校共享资源,注重社会责任,与高校协同营造积极健康的高校信息环境,截堵不良信息,阻止不良信息向大学生的传播,维护大学生和谐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邢红梅,谢士法.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50-51.

[2]朱浩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学(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54页)理论,2015(5):253-254.

[3]黄科.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路径浅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6):75-76.

[4]陈兰荣.试论微博自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新课程研究,2015(1):94-95.

篇1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都开始注重思想政治的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相关教育机制的建设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我们就根据一些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一)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全面。人生来各有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也会有一定的不同,价值的存在是人主观的一种认识,进行有价值的教育就是使学生更好的从教育中汲取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影响,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找到更好的精神归属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高校在进行思想教育时过分的强调了老师的主观意识,对于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建立关心程度较少,在进行思想的灌输时,完全的将二者放在了队里的位置,使学生主观意识中逐渐形成二者不可兼得的意识,但是社会价值与学生自身价值本不应该成为对立项,学生在进行自身价值发展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二者和谐相处的情况将使学生对于价值取向的树立更为全面和健康。

(二)教育方式缺乏创新。当下我国很多高校所进行的学生思想教育往往集中于思修课的设置,数十年的教育模式未曾发生改变,但是事实却很不客气的向我们证实这种教育模式过分单调与传统已经渐渐地不能满足当下的教育需求,很多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思想教育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进行思修课程的学习也更多地是为了完成相关的考试任务,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中显得尤为严重,教师对于学生所关心关注的实事方面涉及较少,很难吸引学生的关注,同时缺乏创新的教育模式与学生与学生所需的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三)师生缺少互动。近年来关于教育方式的创新报道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迎合学生的需求,我国教育部门正在积极地进行相关的研究,旨在通过教育方式的革新等方式使学生可以更高效的进行知识的学习,使教师的讲授效果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但是研究与实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进行新的教育方式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的高校教育仍以教师“一言堂”形式为主,在课堂上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课下更是缺乏相应的交流,这些问题的存在真实的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教育成果。思想教育课程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所需进行定向的问题解决才可以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这正是目前高校思想教育中所缺失的。

二、高校思想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研究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新形势下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更是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的体现,进行以人为本教育模式的发展可以更好的进行个人主体性的弘扬,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以人为本的宣传,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普及可以营造出更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进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建立时,需要真实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学生的教育,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更好的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学校的关怀,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与成长,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心情更加愉悦,怀揣着感恩心进行学习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营造以人为本的政治环境。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大对政治环境的建设,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方便学校更好的进行相关建设。在进行政治环境的建设时,学校可以积极地进行学校文化的发展与完善,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良好的文化环境还会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以人为本的政治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