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2 14:39: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垃圾循环利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R12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在高速增长,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有关统计显示,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每年20亿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建设将持续10~15年,同时每年会产生约6亿吨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是指工程新建、改扩建及危旧建筑物的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渣土、废砖、废瓦、废混凝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此外还有少量的钢材、木材、玻璃、塑料、各种包装材料等。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过分拣、粉碎和筛分后,大多可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如砖、瓦、混凝土等废料可作为再生骨料重新利用;废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木材则可用于制造人造木材。其中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已有较成熟的再生利用方式,且在建筑垃圾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通常所指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即是指废渣土、废砖瓦、废混凝土等的资源化。
一、建筑垃圾的界定与特点
建筑垃圾是指构造物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根据生产源不同,建筑垃圾可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施工建筑垃圾是指居民住宅、商业建筑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在新建、改建和扩建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而拆毁建筑垃圾是指建筑物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在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其中,无污染的无机物占90%以上。无机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水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同时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的特点。建筑垃圾的这些性质决定其经过处理是一种很好的再生建筑材料。废品可能具有污染物的废弃物分拣后可作为再生资源利用。建筑垃圾在城市垃圾中属最清洁的垃圾,只要合理利用就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二、建筑废弃物的组成
建筑废弃物的组成,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筑结构、拆除和回收方式不同而变化,通常含有水泥基材料、烧结材料、天然石料、金属及其他材料。在拆除混凝土结构时,建筑废弃物主要为废弃混凝土。
三、建筑垃圾的危害
建筑垃圾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广泛性是客观的,但其模糊性和滞后性就会降低人们对它的重视,造成生态地质环境的污染,严重损害城市环境卫生,恶化居住生活条件,阻碍城市健康发展。
四、建筑垃圾的处理过程及技术应用
4.1建筑垃圾预处理
预处理是指建筑垃圾在制成再生产品之前的一些列准备措施,一般包括以下阶段:
4.1.1建筑垃圾的粗分
由于装饰装修工程日益复杂,使得产生的建筑垃圾成分增多,增加了后续处理工作的难度。建筑垃圾混杂收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后续处理设备的投入,降低了效率。如果在源头上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可以大大提高主要成分的回收利用价值。
4.1.2建筑垃圾的破碎
建筑垃圾的破碎作业是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重要辅助作业之一。破碎作业的对象主要是混凝土材料和石料,目的是减小颗粒尺寸,增大其形状的均匀度,以便后续处理工序的进行。例如,破碎作业能使建筑垃圾的粒度变小、变均匀,在垃圾物料间的空隙减小,容量增加,因而节省储存空间,运输时增加运量;对破碎后的建筑垃圾进行筛选、风选、磁选等分离处理时,由于建筑垃圾的粒度均匀,流动性增加,因而能较大的提高分选效率和质量,破碎处理后的建筑垃圾还有利于高密度的填埋处理,节省填埋场空间。
4.2建筑垃圾的分选
建筑垃圾分选是实现其资源化、减量化的重要一环,通过分选将有用的充分选出来加以利用,将有害的充分分离出来,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将建筑垃圾分成不同的粒度级别,供不同的再生利用工艺使用。分选定基本原理是利用物料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将其分选开。
4.3目前应用广泛的建筑垃圾处理站类型及设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建筑垃圾行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大量重型机械制造公司把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纳入重点研发和制造领域。随之产生了一批建筑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公司。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建筑垃圾处理站形式主要有就地再生和厂拌再生两种方式。
五、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建筑垃圾的用途广泛,可以被分离成单组分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5.1旧木材、木屑的再利用
从建筑物拆下来的废旧木材,一部分可以直接当木材重新利用。对于施工产生的多余木料,清除其表面污染物后,根据其尺寸大小直接利用,而不用降低其使用等级。建筑垃圾中的碎木,锯末和木屑可作为燃料堆肥料和侵蚀防护工程中的覆盖物。
5.2旧砖、瓦的再利用
老式建筑拆下来的粘土砖和陶瓦材料,不能混在混凝土中,会降低强度。可在粗分后将其破碎,充当轻型砌块骨料。旧砖瓦还可制成地面砖材料、做免烧砌筑水泥原料、水泥混合材,或者在粘土砖碎粒中加入石灰,在道路路基工程中使用。
5.3旧沥青的再利用
旧沥青路面经过破碎筛分,和再生剂、新骨料、新沥青材料按适当比例重新拌合,形成具有一定路用性能的再生沥青混凝土,用于铺筑路面面层或基层。
5.4旧混凝土的再利用
混凝土块占建筑垃圾总量的30%左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回收利用价值较大的组分,混凝土块经过破碎后,可用于生产再生混凝土、再生水泥,或作为路基材料,或与碎砖、石灰混合由于夯扩桩。
六、建议
6.1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来看,今天的建筑物就是明天的建筑垃圾,在建设过程中要少用建筑材料而保证质量,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延缓建筑垃圾产生的周期;将建筑垃圾资源化,达到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6.2探索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新模式。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问题,关键是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健全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科学的、全过程的管理模式,达到综合利用建筑垃圾,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6.3加强科学研究。建筑垃圾转化利用主要是以再生骨料为主要形式。应加强对再生混凝土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研究,以及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抗冻融性、抗侵蚀性、碳化性、变形性、收缩性的研究,以科技进步推动建筑垃圾转化利用的步伐。
七、结束
目前的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城市建设,每年都有不少旧房屋被拆掉,而建筑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填埋,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唯有通过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对建筑垃圾采取资源化的管理,使这些废料得到循环利用,才能确保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达到和谐人居环境的最终目标。
一、建筑垃圾的界定与特点
建筑垃圾是指构造物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根据产生源不同,建筑垃圾可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施工建筑垃圾是指居民住宅、商业建筑和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在新建、改建和扩建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而拆毁建筑垃圾是指建筑物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在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其中,无污染的无机物(包括泥土、石块、混凝土块、碎砖) 占90 %以上。无机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水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同时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的特点。建筑垃圾的这些性质决定其经过处理是一种很好的再生建筑材料。废品(包括金属、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木料、塑料、玻璃等) 可能具有污染物的废弃物分拣后可作为再生资源利用。建筑垃圾在城市垃圾中属最清洁的垃圾,只要合理利用就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二、建筑垃圾的危害
建筑垃圾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广泛性是客观的,但其模糊性和滞后性就会降低人们对它的重视,造成生态地质环境的污染,严重损害城市环境卫生,恶化居住生活条件,阻碍城市健康发展。
1.占用土地,降低土壤质量 。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加,而垃圾堆放场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此外,露天堆放的城市建筑垃圾在种种外力作用下,较小的碎石块也进入附近的土壤,改变土壤的物质组成,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的生产力。
2.影响空气质量。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一些腐败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腥臭味,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3.对水域的污染 。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的污水,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垃圾渗滤液内不仅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而且还含有大量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水质成分很复杂。一旦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将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4.破坏城市软环境,影响市容。城市建筑垃圾占用空间大,堆放杂乱无章,与城市整体形象极不协调,工程建设过程中未能及时转移的建筑垃圾往往成为城市的卫生死角。混有生活垃圾的城市建筑垃圾如不能进行适当的处理,一旦遇雨天,脏水污物四溢,恶臭难闻,往往成为细菌的滋生地。
5.安全隐患。大多数城市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施工场地附近多成为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场所,由于只图施工方便和缺乏应有的防护措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垃圾堆出现崩塌,阻碍道路甚至冲向其他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回放历史
园区发展如“芝麻开花”节节壮大
记者:皮主任您好。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垃圾处置工作在绿色节能领域取得了飞跃发展,为北京市、朝阳区的节能减排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更成为国内领先的典范。立足于今天的成就,请您先为我们回放一下产业园的发展史。
皮猛:好的。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建设于2002年,前身是北京市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主要承担着朝阳区城区垃圾的终端处置,当时辖区内约有24个乡的农村垃圾并没有纳入到城市管理系统,属于自行处置。无害化处理中心建立之初规划的处置能力为日处理垃圾1000吨,处置工艺是单一的填埋方式,占地面积约600亩。是北京市第一家实现全密闭作业的大型垃圾填埋场,也是北京市第一批循环经济园区类试点单位、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朝阳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2002年、2003年以后,北京市四环、五环的居民小区飞速发展,城乡垃圾量剧增。无害化处理中心每日1000吨的垃圾处理能力无法满足巨量垃圾的处置需求,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的时候,无害化处理中心是以400%的作业量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实际日处置垃圾量为3700-4100吨。
随着城市垃圾量的剧增及人们对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的进一步认知,垃圾的分类和循环再利用逐渐成为引导垃圾处置的战略性方向。无害化处理中心逐渐发展壮大,园区设施逐步完善,垃圾处置功能也发生了细分:2005年园区完善配套设施,实现了对垃圾渗沥液的收集利用、2006年增加了医疗垃圾的处理工艺、2007年实现了填埋气的收集利用、2008年实现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2010年餐厨垃圾处理厂竣工、2011年终结了原生垃圾的填埋、2016年清洁焚烧中心投入运行……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渐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综合型垃圾再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从处置设施和技术,产业园目前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从工艺链条来说,目前还需要继续向建筑垃圾、飞灰处置方向完善,以增强园区内的链条衔接。
记者:听了您介绍,我们了解到产业园的自身建设已经立身于高处,请问它在规模建制上发生了哪些巨大变革?
皮猛:产业园的变迁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谈,一是建设规模。2002年初建时期只是一个垃圾填埋场,占地600亩;后来,规划把当时的高安屯村全部拆除进行建设,占地面积扩增3800多亩;加上陆续竣工投产的其他项目,当前的规划面积是4636亩,比初建时面积扩大了近8倍;二要从垃圾处置的能力说,2002年初建时规划日处置垃圾能力为1000吨, 2008年日处置能力增加1600吨,2010年餐厨垃圾处理厂竣工增加400吨日处置能力,整体达到日处置垃圾3000多吨, 2016年日处置能力1800吨的清洁焚烧中心投入运行,园区日处置能力达4800吨,而实际设施的运载能力可以达到日处置5500吨;三从园区人员结构看,2002年初建时,园区的用工主要为当地农民和环卫工人共200人,工艺为单一卫生填埋。随着项目不断建成和完善,工艺不断细化,园区的人员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十二五”时期,管理中心积极探索体制改革办法,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2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5名。目前仅管理中心在编人员(44人)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98%,其中包括研究生11人,博士1人,个个年富力强,平均年龄在37岁;四从置工艺看,园区已由最初的单一处置工艺发展成为集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沼气处理等一条龙的大型综合产业链条,全部采用国际领先的技术。
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即承担着来自朝阳区的垃圾处置任务,负责朝阳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朝阳区也自此结束了垃圾无序填坑、简易堆放的历史。仅“十二五”期间,填埋场处理垃圾912156.459吨(含焚烧残渣),扫街土31671.21吨,医疗垃圾1637.85吨,原生垃圾20218.43吨,总计处置垃圾912156.459吨;处理渗沥液41.46万吨(处理率达100%);处理填埋气3091.52万立方米;发电988.77万度。焚烧厂处理垃圾332.76万吨,上网发电10.68亿度;餐厨厂处理餐厨垃圾12.49万吨;医疗厂处理医疗废物1.3万吨,收集和转运8250吨(因提标技改工程于2012年3月停产)。
环境变迁
从城区的“污染源”
到居民的“后花园”
记者:一提到“垃圾处置”,首先让我们联想到的便是“脏、乱、差、臭”的景象。但我们来到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看到的却是红花、绿叶、小桥、流水的景观,被当地居民誉为“后花园”,请您给我们讲讲是如何做到的?
皮猛:“脏、乱、差、臭”的景象曾经在这片土地确实发生过。特别是2008年,填埋场超负荷运行,高峰时垃圾进场量超过设计值的四倍之多,大量的渗沥液、恶臭气体无法有效控制,以及周边脏乱不堪的地表环境,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最终直接导致在2008年8月30日发生了当时北京市影响最严重的“8・30”环境事件,数百居民通过断路、游行等非正常方式进行抗议,要求改善生活环境。
好的管理是以问题为导向实施解决方案的过程。老百姓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诉求,对政府和管理者都只有一个目标:解决问题,让老百姓满意。从源头上处理好“8・30”环境事件成了北京市政府、朝阳区政府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2009年,政府即斥资2亿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一方面不断完善垃圾处置设施和项目,另一方面强力整治整个厂区的环境。对填埋场进行了膜覆盖,实现全密闭作业,把异味进行隔离封闭,再通过负压技术把臭气抽出来,进入填埋气处理车间进行过滤、提纯、发电。其次是全场绿化。2700亩的土地全部种植了花草树木,还建设了公园。现在,园区环境怡人,空气清新,不仅工作人员变得喜欢现在的单位,连周边居民也把这里当成餐后散步或晨起锻炼身体的休闲地。
记者:这样的变化着实令人吃惊。记得很多媒体都报道过垃圾处置场所受到周边群众围攻、抗议的事件,产业园周边的居民也曾发生过聚众抗议事件,我想由不理解到现在常常逗留其间应该不仅仅源于环境的改变吧?
皮猛:是的。发生在我们周边的邻避事件太多了,除当年影响颇大的“8・30”事件,很多人对国内一些焚烧厂纷争之事也都记忆犹新。官方说,垃圾焚烧很清洁,市民们就是不信。政府致力于用最好的科技和方式解决垃圾管理问题,造福于民,老百姓就是不买账。作为一名基层城市管理者,我常常自问:为什么我们明明做的是好事,却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与支持?我认为这是我们的管理出了问题。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置技术已完全可以做到无害化、无毒,为什么不能向老百姓公开呢?你越神秘老百姓越不信任,越公开老百姓越能信服。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向社会透明公开。为此,2013年7月,产业园专门设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室――对外接待科,履行环保教育职能,积极邀请各界各层民众前来参观,组织了专门的讲解员,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专门的讲解词和不同接待模式,让他们身临其境体验垃圾处置的全过程,老百姓通过参观理解了垃圾处置的无害无毒性,一传十、十传百,充分理解了政府决策。有很多在垃圾处理问题上和我们站在对立面的群众,在参观过处置工艺流程后和我们成了朋友。因为放心所以信任,所以园区将环境整治好之后,大家自然把这里当成了“后花园”。
技术变迁
从单一填埋工艺到综合产业链条
记者:从“无害化处理中心”到“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实现了质的飞跃,请结合产业园的工艺变迁为我们讲讲垃圾的回收和再生循环利用。
皮猛:2010年, “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正式更名为“循环经济产业园”,经历了设施、工艺、人才、技术和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从最初的单一填埋工艺,到2005年,建成了配套设施渗沥液收集利用车间,经过处理的水质可以达到北京市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被用于园区绿化及道路降尘;2006年3月,高安屯医疗垃圾处理厂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40吨;2007年,填埋气收集利用系统投入使用,可以保障园区生产及办公用电和取暖的自供。2008年,高安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是目前亚洲单线处理规模最大的项目。垃圾焚烧后,达到了减容90%、减量80%的效率,进一步实现了无害化处理的目标。该厂年余热发电额定发电量2.2亿度,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约7万吨标准煤。采用中水作为循环冷却水,每年节省160万吨市政供水资源,有效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 2016年5月,朝阳清洁焚烧中心投入运行,日处理规模1800吨,年发电量2.9亿度。该项目采用国际主流设备,技术世界领先、建设标准高、排放优于欧盟2000标准,建设过程中还产生了国际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该项目还被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住建部和国土部等四部委列为国内唯一清洁焚烧标准案例,并荣获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
目前,产业园的两个垃圾焚烧厂年发电量可供50万户左右居民一年的用电。运到我们这里的餐厨垃圾经生化处理后,生成有机肥料再返回到田间,间接实现了二氧化碳减排。
记者:跨越了单一的填埋方式,城市生活垃圾在产业园实现了再生和循环利用,请您为我们讲讲这两种方式,以及产业园目前在国内、国际处于何种水平?
皮猛:垃圾的管理和处置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城市管理中终端或者末梢最重要的环节。最初的原生垃圾填埋,工艺简单粗放,但由于填埋的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残留着大量的细菌、病毒,同时还潜伏着沼气和重金属污染的隐患,其产生的渗沥液还会长久污染地下水资源。产业园从2012年即实现了原生垃圾的零填埋。现在的垃圾回收后,垃圾焚烧从工艺流程上可以说是“一进四出”,即进来的是垃圾,出去的是渗沥液,通过“生物+膜”水处理技术,把它理成中水,再利用于园区扫洒及其他;二是残渣,目前是进行填埋,建筑垃圾厂建成后可制成路基砖等等;三是废气,经过烟气处理系统,完全达标排放;四是飞灰,外运至有资质的危废公司进行处理,这也是未来园区需要填补的技术和产业空白。总体来说,卫生填埋工艺的优点是技术成熟、管理简单,缺点是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减容减重效果不好,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焚烧工艺的优点,一是焚烧中的高温可以消灭垃圾中的病原体,将垃圾无害化处理;二是减容减重效果好,可以减容90%、减重80%;三是垃圾焚烧后可产生电能,残渣可用来制成建筑用砖,将垃圾进行了资源化处理。焚烧工艺的缺点是一次性投资比较大。
我们考察过很多国家,比如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等等,包括一些亚洲国家,其实类似于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这样的综合型园区几乎没有。比如日本,他们大力发展的就是焚烧厂,城市里遍地都是垃圾焚烧厂,与居民区和谐共存。欧洲国家发展垃圾焚烧的城市比较多。综合考察下来,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垃圾循环产业链条,凝炼出独特的循环经济模式,园区新建的垃圾焚烧厂更采用了国际顶级的技术和设施、工艺,甚至比很多国家要先进很多。我们的做法之所以先进,还不仅是与其他国家运作模式的不同,还体现在我们建立了先进的管理制度,是通过运用先进机制来使技术效益最大化。我们的技术运用是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企业利润。
使命变迁
从终端垃圾处置设施
到行业发展领跑者
记者:现在我们知道,单纯说一座城市的垃圾终端处置,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经做到了技术工艺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但在科学赶超、跨越发展进程中,产业园还承载了很多社会功能和使命,请您略谈一二。
皮猛:职责,是指要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使命则是做好本分工作之外的一种对待自身及民族、国家利益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谈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任务和职责,无疑就是承担朝阳区城市生活垃圾的终端处置,要立足本职,认真分析总结产业园区的产业链,要发现短板、填补空白,不断完善设施,力争使整个园区的产业链条实现无缝式对接。但谈及使命则就不仅仅局限于垃圾终端处置了。我们要立意高远、勇于创新,勇于去承担很多的社会职能,具体说就是我们要放眼全国、放眼世界,成为业界和人民的环保教育基地,除了当下所履行的宣教外联工作,还要打造国家级的“环博园”,通过这个平台把和环境治理、固废治理有关的技术、设施、产品,特别是国际、国内日新月异的新产品、新技术都拢起来,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还有,我们要依托园区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优势,打造研发基地,为环境治理的课题提供研发平台,为环保产业提供研发以及大数据分析的专业服务,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再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我们想在产业园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国家级实验室。
从小处说,产业园作为我国第一批示范园区,我们要肩负起与全国各个园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力争成为业内进行管理交流、技术交流、规划交流的枢纽和平台,为其他城市提供建园示范的使命;作为园区的管理者,我们既要依托园区平台凝聚同业,还要承担帮助入园的上、下游企业良性发展,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更要实现经济效益,促进它们成为业界精品,从而提升整个园区运作实力的责任与使命。此外,要放眼大局,看到这个行业的短板:缺乏法规标准、缺乏自律、缺乏行业规范,产业园有责任和义务为此付出努力,助力提升行业自律,这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使命。
记者:听您介绍,真是心潮澎湃。那么,请您介绍一下针对所承载的使命,园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皮猛: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远大的理想也需要从点滴做起。如要承担环保教育的使命,对老百姓公开作业流程,让他们理解行业的意义。为此,产业园专门设立的“对外接待科”成立后,即明确了其宣传教育的职能。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十年间,我国垃圾的产生量已经翻了一番,而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把历年产生的垃圾加起来,总量已经高达六十亿吨。尤其是做为经济发达和人口富集的大中型城市更是垃圾的密集区。在我国已经有大约百分之七十的城市被垃圾所包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持续快速增加,城市的垃圾量也势必会有很大的增长。至2007年我国的城市垃圾清运量已近达到1.5亿吨。仅随美国,排在全球第二。
2.城市垃圾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大量的城市垃圾堆放在城市的周围,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现实的和潜在的危害。对于这类问题比较严重的城市,垃圾的大量堆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阻碍,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堆放的垃圾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气体,这类气体会直接对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同时还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堆放的垃圾在填埋和堆放的时候没有采取防渗处理或是防渗处理做的不够完善,致使垃圾的里的污水渗入地下,对垃圾场周围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危害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堆放的垃圾还会释放出大量的臭味气体,滋生对人有害的细菌,影响环境的美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3.垃圾处理的方式落后,可再用的垃圾没有被资源化
我国的垃圾处理没有被重视,总的来说垃圾的处理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垃圾的资源化水平低。在我国目前被采用最多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填埋,焚烧和堆肥三种。这些处理手段都是垃圾的末端处理手段,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垃圾填埋,不仅要占用大量的优质土地同时还会对周围的水,空气和土壤造成污染。对垃圾采取焚烧的方法,虽然可以是垃圾的体积减少至原来体积的十五分之一,但在焚烧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强致癌物质二英,以及电池中的蒸发的汞蒸气,并有有毒的炉渣产生。堆肥只能对能够降解的垃圾起到减量的作用,对于无法降解的垃圾就没有作用了。实际上,垃圾中包含很多可再用垃圾,只要对这部分垃圾进行循环利用就可以成为资源,在西方已经在这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作方法。
二、可再用垃圾前景和处理方法
1.垃圾资源化的前景和内在潜力
在西方发达国家垃圾已经被综合利用了起来,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而我国的利用率还远远达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以废纸为例。我国的利用率就非常低,每年都有大量的废纸被浪费,浪费了纸张就是在浪费森林资源。同时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甲烷气体量也是十分可观的,所以城市垃圾的资源利用还是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的。
2.垃圾资源化的途径
垃圾变为资源主要包括回收,转换和能量的转换。根据我国目前垃圾的特点和我国所处的状态,在垃圾资源化过程中应该要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优先考虑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尽可能节约和加速资源化,然后再考虑垃圾的处理和能量回收,最后再对残留的不可利用的部分进行最终处理。这条原则的本质是实施垃圾资源化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然后逐渐建立健全垃圾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系统。
3.可循环使用垃圾的处理方法
对于废旧塑料的利用和回收主要可以分成两大类:改性再生和直接再生。直接再生指的是把回收来的废旧塑料经过人工分类再经过清洗和机器破碎,造粒等工艺手段生成可以作为生产原料加以利用。而改性再生则是将回收来的废旧塑料经过化学或是物理手段对其性质进行改良后再利用。在国外,废旧塑料经过改良后再多个领域已经被广泛利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首先可以用作防水涂料,可以通过对废旧泡沫塑料加入合适的改良剂对其化学和物理性质进行改良,就可以制作成具有常温快干和耐水时间长的防水涂料。将废旧的聚苯乙烯泡沫经过清洗晒干和粉碎后,按照科学的比例加入化学溶剂,溶解后再加入一定量的塑型剂充分搅拌后加入乳化剂就可以制成防水涂料了,这种防水涂料就可以代替防潮油用于防水。其次还可以用在建筑板材的制作上把农业上的剩余物如稻草麦秆或是稻壳之类的东西和废旧塑料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制作成复合刨花板,其各项物理性能都和普通的刨花板没有区别,甚至在某些性能上要优于普通刨花板。由于其具备耐水性好,不易变形,无毒等优点,除了可以代替刨花板用于制作家具之外还可以当做木质结构房屋的外墙使用,对尺寸要求严格的运输业和包装业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还可以制作成化工原料使用,国外的科学技术已经具备把废旧塑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转化成芳香族化合物和氢气的能力。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的橡胶资源十分的匮乏,每年国内消耗的橡胶有超过一半来自于进口,而废旧橡胶的产生量却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在递增。目前在我国废旧橡胶的产出量已经达到每年一百万吨以上,而其中得到再生利用的不到百分之二十五,剩下的废旧橡胶则成了垃圾。这些废旧垃圾不仅浪费大量的资源,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当今全球的橡胶产量已经达到了每年1400万吨以上,世界各国都在被橡胶垃圾困扰,所以废旧橡胶的再生利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对废旧橡胶的利用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用适当的方法把废旧橡胶做成废橡胶粉,这种废橡胶粉可以用来改善沥青表面使沥青的粘结性提高,还有一种办法可一把废旧沥青通过气化技术,是废旧橡胶转化成燃料来使用。
三、垃圾的循环使用和发展对策
1.针对我国公众对于垃圾资源化意识不够的问题,首先要进行广泛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可再用垃圾的循环使用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经济,有利于环境的。让公众树立垃圾资源利用的意识。同时要加强相关立法,从法律上保证垃圾的循环使用。
2.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清洁生产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对垃圾的产生,收集,回收进行全程的管理,最终达到减少垃圾的目的。这其中主要的手段有,使用清洁能源,如使用天然气或者液化气减少对煤的依赖。限制产品的包装和减少一次性包装材料的使用,推广使用无害的纸包装或者是可降解材料的包装,对垃圾进行分类。
3.注重废旧物品的回收和再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量。目前我国的废品回收站点小,内部效益差,针对这一点要建立新的废品回收制度,首先要加强资源回收的发展,兴办各种形式的资源回收公司和实体,增加废品收购站的数量和收购项目,其次可以建立废品回收中心和废品回收信息库等。
4.开发新的垃圾利用技术,紧跟国外的垃圾处理新技术,根据地方财政的实力引进一些国外的新技术和新设备。鼓励国内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处理技术和相关设备,并对社会进行示范和推广。同时可以建立垃圾收费制度,借助于经济杠杆的作用给企业和个人形成一定的压力,不仅可以提高公众对于垃圾循环使用的自觉性还可以有效降低垃圾的产生量。对于垃圾资源化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而且还可以降低可利用垃圾循环利用和垃圾资源化过程中资金短缺的矛盾。
总之,可再用垃圾的循环使用不仅有利于环保,同时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垃圾循环使用率的提高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公众的参与。
参考文献:
[1]刘明城市垃圾的再利用[J]. 江苏环保科技, 2006(5).
建筑垃圾是指弃混凝土、弃土、碎砖、碎玻璃等固体废弃物,主要产生于建筑物建设或拆除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规模在不断扩大,而需要拆除的老旧建筑物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建筑垃圾的处理量也在逐年增加。从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加强了对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法律政策手段推动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在我国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本文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建议。
1美国、日本的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
1.1美国
美国是较早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国家之一,主要从技术政策、法律政策、经济政策等方面引导企业从事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活动,促使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得以实现。
1.1.1分级利用建筑废弃物
美国建筑垃圾年排放量约3.25亿吨,占城市垃圾总排放量的40%。美国根据建筑废弃物的种类和特性,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大致分为3个层次,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层回收:1)低级利用。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拣堆放,简单回填等,约占建筑垃圾总排放量的50%~60%;2)中级利用。建筑废弃物处理企业回收建筑垃圾,用建筑垃圾代替传统的路基材料。建材生产企业将建筑废弃物加工成为各种砌块、骨料等,约占建筑垃圾总排放量的40%;3)高级利用。将建筑废弃物加工还原,成为可循环建筑材料,如将建筑垃圾加工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
1.1.2制定完备的法律政策,规范建筑废弃物回收行为
美国建筑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得益于完备的法律制度。1965年颁布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对固体废弃物做出分类,对建筑产业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做出规定。1970年颁布的《资源回收法》,进一步扩大了建筑废弃物管理的工作范围,从简单地控制排量、废弃物处理工作到回收、再利用、减量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1980年颁布的《超级基金法》、《建筑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处理建筑垃圾行政许可制度》等法律制度则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相关行政部门做出专门许可后,企业方可排放或运输建筑废弃物。生产过程中产生工业废弃物的企业,不得随意倾卸废弃物。这些政策实现了源头控制,即控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
美国依靠政府强制力来推进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进行了三次大的政策变革。20世纪60年代,通过政府及部门的行政手段,实现建筑废弃物的污染控制;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市场进行经济刺激,鼓励企业在源头消减建筑废弃物产量;20世纪80年代,政府倡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三方结合,各州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法律规定,公开建筑废弃物年排放量,限制建筑废弃物的排放。美国各州积极响应联邦政府的政策,目前已有37个州提供建筑废弃物排放量信息,27个州提供建筑废弃物处理量信息,11个州提供再生建材产量信息。
1.1.3制订经济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从事建筑废弃物处理活动
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例如:亚利桑纳州的法律规定,若企业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再生资源或处理废弃物型设备,政府可以按10%的比例减少企业需缴纳的销售税;康涅狄格州政府对生产再生资源的企业,提供利率较低、风险较小的小额创业基金,同时减免该类企业的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等。美国也通过直接刺激手段,推动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例如,美国政府对排放建筑废弃物的企业征收排污费、垃圾税等。
美国环保局(EPA)发起了BuildingSavings计划,引导企业从事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活动,从源头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及排放。各州的政府与企业积极响应,出现了一系列示范项目。譬如,俄亥俄州的Marion参议员区在拆除过程中,对建筑废弃物进行人工分类和机械分类,回收可利用的建筑废弃物,使得该工程的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2%,节省成本约160000美元。美国各州政府也制定政策,引导企业进行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环保局建立了建筑废弃物回收商品数据库;俄亥俄州环保局了建筑废弃物在线查询目录,为有意愿进行建筑废弃物减量化的企业提供参考;德克萨斯州交通部于2013年投入6.77亿美元,用于购买再生建材,使得250万吨的建筑废弃物得以循环利用而非简单填埋,仅回收利用碎混凝土一项就为当地环保局节约了120万美元。
1.2日本
日本国土面积窄,自然资源匮乏,使其必须考虑如何节约资源,实现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日本将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划分为三个阶段:建筑废弃物产生阶段、建筑废弃物处理阶段以及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阶段。通过对各阶段的立法,结合严格的管理制度,减少了建筑废弃物的排量,实现了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1.2.1建筑废弃物产生阶段的法律和政策
在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阶段,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源头限制建筑废弃物的产生。日本政府对建筑物的建造和拆除有着严格的约束,表现为:在项目的设计阶段,要求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建筑废弃物从施工现场的排放;设计需尽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新建或拆除建筑物需向部门申请,不得擅自拆除等(见表1)。
1.2.2建筑废弃物处理阶段的法律和政策
在建筑废弃物处理阶段,日本法律中规定,建筑废弃物的处理需由排放者负责,排放者可按法律规定,将建筑废弃物委托给建筑废弃物处置企业进行处理。日本的《废弃物处理法》、《建设副产物妥善处理推进纲要》等法律中规定建筑废弃物由企业亲自处理或委托给其他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对于不按法律规定履行义务的企业或个人,政府将对随意燃烧丢弃者处以5年以下拘役或1000万日元以下罚款(见表2)。
1.2.3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阶段的法律和政策
在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阶段,为保证建筑废弃物被高效回收,日本政府确立了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制度。为规范再生建材的市场,引导企业从事再生建材生产活动,日本的法律中采用建筑废弃物处理的准用许可制度,明确了相关企业的责任与入行准则。政府需要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单位或企业提供资金资助,以鼓励企业进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同时,法律中规定了工程项目中必须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的种类与比例,要求公共建筑必须使用建筑副产品作为原材料,明确表示未按规定使用将受到处罚。法律强制要求政府和施工单位使用再生建材,可以保证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的利益,使得更多的企业从事再生建材生产,以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见表3)。
2美国、日本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的经验和借鉴
2.1完备的法律体系,保证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美国和日本通过立法,既控制了建筑废弃物随意填埋、堆放的现象,又保证了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践证明,实现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关键,在于制定一套完整且符合本国情况的法律。如美国政府于1965年颁布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和1970年修订的《资源回收法》等,日本政府于1970年颁布的《废弃物处理法》及2003年颁布的《建筑废弃物再生促进法》等十几部法律详尽规定了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方法、程序、相应的激励政策与惩罚措施。这使得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有了法律依据,在法律的约束下促使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
2.2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相结合,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美国、日本建立了完备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体系又结合法律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证了法律的系统性与政策的可操作性。美国环保局针对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发起了BuildingSavings计划,列出示范工程节省的材料和资金,鼓励企业进行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日本结合法律规定,在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各个阶段实施不同的政策,如在产生阶段实行建筑物新建拆除备案政策,在处理阶段实行建筑废弃物转移联单政策,在回收利用阶段实行分类回收、强制性使用建筑废弃物的政策。法律与政策之间有效衔接,确保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2.3政府激励扶持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发展
为激励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积极从事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美国、日本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并且带头购买再生建材。美国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可获得税费减免,各州政府带头购买再生建材,国家的审计人员有权对未按规定购买再生建材的地方政府机构进行行政处罚。日本为使企业增加对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设备、技术研究及开发项目的投入,首先鼓励中央和地方政府率先购买和使用以建筑废弃物为原料的再生建材。通过这种方式,鼓励企业开展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活动。
表3日本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阶段法律措施
3我国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现状及问题
3.1我国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现状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新建工程、扩建工程、改建工程、需拆除的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大量的建筑废弃物产生。对我国近十年来建筑废弃物的年产量进行估计,发现我国建筑废弃物年产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见表4)。
从2010年开始,我国建筑废弃物产量增长速度大幅提高。经测算,2010、2011两年的建筑废弃物排放量年增长率达到19%以上。其中,拆除建筑物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占建筑废弃物总排放量的80%以上。
建筑废弃物治理问题已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已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对建筑废弃的回收处理做出详细规定。1995年颁布的《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对于建筑垃圾的收集处理等方面做出相应具体的规定,明确了设计方、施工方以及政府部门的责任。2005年经修订后颁布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就污染者依法负责、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监测;采用先进工艺从源头控制固体废弃物的产生等问题作出规定,并规定企业对固体废弃物处理需申报登记,经有关部门许可后方可处理。2005年颁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中对企业运输建筑废弃物的过程做出规定,企业在获得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处理建筑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建筑废弃物,运输建筑废弃物的路线、时间不得随意更改,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进行处罚。为规范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行为,我国于2013年6月成立了中国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了关于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报告,以探索适合我国建筑废弃物循环再生的道路。
3.2我国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但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仍然存在问题。
3.2.1缺少关于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专项法律
涉及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虽然多,但是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定建筑废弃物的处理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对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仅在法规中有所涉及,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只是进行规定,不具有强制性。缺少专门的法律也使得各监管部门的责任范围不清,对建筑废弃物的监管体系存在漏洞。
表42004~2013年国内建筑垃圾年产量估计值
注:1.建筑施工垃圾年产量=建筑年竣工面积×单位施工面积建筑垃圾产生量,按每建成1万平方米的建筑,会产生建筑垃圾550吨进行估算;2.建筑拆除垃圾年产量=建筑年拆除面积×单位拆除面积建筑垃圾产生量,通常我国拆除建筑建筑面积约为当年新建建筑施工面积的10%左右,结合当前拆除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按照拆除1平方米建筑物约产生1.30吨建筑垃圾进行估算;3.建筑垃圾年产量=建筑施工垃圾年产量+建筑拆除垃圾年产量
3.2.2缺少达到政策目标的配套制度
为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美国采用建筑废弃物分级利用,日本细化建筑废弃物的种类以便对其进行分类利用,而目前我国对建筑废弃物的利用则是堆放或填埋,仅要求建筑企业需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但没有回收利用措施与之相匹配。此外,对处理回收建筑废弃物的责任方的规定也不够明确。
3.2.3惩罚多于奖励,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我国的法律中仅提到政府对从事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该类企业进行扶持。但政策中未详细说明何种行为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优惠政策有哪些,政府如何对企业进行扶植等。相反,政策中对排污费的计量方式及收取范围、对排放建筑废弃物的企业采取的惩罚措施规定的十分详细。国外的经验表明,通过政府的激励和税收优惠可以调动企业从事建筑废弃物处理利用的积极性。如美国各州对从事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企业或机构给予税收优惠与经济鼓励,购买再生产品或用于生产再生产品的设备可享受优惠政策。日本鼓励相关政府部门率先购置再生建材,通过“绿色消费”机制来刺激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这些国家的建筑废弃物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与本国的激励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4完善我国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建议
美国、日本的经验表明,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与政策、法律息息相关。政府作为集体利益的维护者,应发挥其理性,通过设计、安排有效的政策,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对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借鉴美国、日本的经验政策,结合我国在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对我国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4.1制定一套可供操作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体系
制定专项法律,配合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具体的规定与措施,形成一套可供操作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我国已出台多部关于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但只是一些笼统的条款,这使得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没有法律保障。因此对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需制定专项法律,出台适应我国国情的政策与措施,解决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随意填埋堆放等问题。同时,各监管部门应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成立建筑废弃物处理专项委员会,使得各部门既可以各司其职,又能做到相互配合。
4.2深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
近年来,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建成集节地、节能、环保、循环等先进工艺技术的综合平台,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在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园区内集中处理,同时做好园区排放达到环保要求。这便于形成规模效应,集中控制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有利于资金、技术、项目的整合联动,形成产业链条发展格局,有利于实现固体废物处理设施间能流与物流的合理调配,形成循环利用机制[1]。但如何在园区内充分做好污染控制、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2008年以来,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讨,从而总结出一套利用循环经济思想建设管理城市大型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园区的理论体系,对其他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一、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大型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建设以各种固体废弃物处理项目为主要内容,各项目建设和运营所需要的水、电、气、热无疑是园区内最大的能源消耗,是园区管理成本的最大支出。因此,以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以节能环保、降低消耗为目标,通过对各项目之间水、电、气、热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实现各项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成为大型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2]。
(一)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处理也应该遵循此原则,因此在园区规划建设上要考虑垃圾的前端减量,通过机械分选再次对垃圾进行分类,从而达到分类处理、资源利用的目的。对于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节能及有效性,避免过度分选,造成其他能源的浪费。
(二)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
针对垃圾处理链条中各个环节,在通过物质能量换算后,对分选出的物质及处理过程中的产物进行最大化的再利用,应采取设施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废弃物的转化效率,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注重成本,关注经济效益。
(三)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
通过对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应增强再生物的再利用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二、规划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
(一)利用经济学区域发展与区域协调理论制定园区发展规划
首先,要明确园区的基本定位、基本功能和职责,因为固体废弃物的范围很广,园区不可能全部接纳处理,而且环卫行业的固废处理园区不同于工业园,主要是以处理消纳城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园区的规划应该围绕以建设处理这些垃圾的设施及避免二次污染的环保设施为主,同时充分考虑设施间物质、能量的相互利用,综合处理减少排放,建设好公共基础设施。所以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实施方案应当优先符合“循环经济”的项目建设;考虑区域环境容量,优先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建设;坚持“整体优先”原则,分析园区内部物质流、能流平衡;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设置园区缓冲带。
根据经济学区域发展与区域协调理论,制定了北京市高安屯循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图1为发展规划中园区核心规划图。制定发展规划前,首先明确该园区的功能定位。作为市政部门归口的园区,其定位是:以处理城市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即城市生活垃圾为主的综合资源化处理园区。
规划分核心区(图1)和周边地区规划(图2),核心区主要以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环保设施建设为主,周边地区规划在核心区周围,分别规划能源产业区、绿色产业区、环保产业区、科教产业区,按照“分区布局、一区一业”的总体思路,构建“四区四业”产业体系。园区的发展规划项目设施注重节能低碳、资源循环利用及社会经济效益,明确“固体废弃物综合资源化处理中心”为园区发展主体和功能定位,为此,要着重建设发展核心区,核心区内规划了19个建设项目,其中8项为基础设施类,主要为: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医疗垃圾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物资回收中心、建筑垃圾处理厂、 园林垃圾处理厂、 东北热电厂。这8项设施发挥着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主要功能,是园区的核心设施,是产业链的节点和主线,应优先安排进行建设。
(二)利用经济学供需平衡的原理规划园区内的处理设施能力
园区将机械分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综合利用等集中优化设计,形成完整封闭的循环处置链,这就要根据区域内接收的垃圾量,结合不同的处理方式建设各种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要结合经济学供需平衡原理,做到区域内物质总量平衡。避免造成个别设施处理能力不足或过剩。因此,园区要根据处理的流程,规划设计总体物流供需流程图,保证供需平衡。可根据进入园区的原生垃圾、餐厨垃圾、绿色垃圾、医疗垃圾的数量,分别计算出分选中心、物资回收中心、焚烧厂、填埋场、餐厨处理厂、有机垃圾处理厂、医疗垃圾焚烧厂、渗沥液处理车间等处理设施的日处理量,以及每日产生水、电、沼气、肥料的数量。从而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数据,避免以前传统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单一、能力不足或过剩闲置,缺少相互协作,占地面积大,环保设施重复建设,污染控制分散,居民反对强烈的不利因素。
(三)根据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建设园区内循环利用基础设施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该种说法虽然还有所争议,但也说明垃圾经过分选和有效处理是可以变为资源的,垃圾通过分选可以得到金属、塑料、橡胶、木材等物质,属于可以再利用的资源,所以园区内的各处理设施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二次利用,甚至三次利用。按照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则,在建设好核心区固体废弃物处理基本设施同时,要重点建设开发循环利用类设施。这样才能将基本设施的各个节点和环节串联起来,使之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余热及处理的后产品,作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和能源加以利用,真正做到园区内的物质、能量的综合循环利用。
为此,高安屯循环产业园区规划设计了循环利用类项目7项:填埋气发电并网、填埋气循环利用、雨水利用、电力综合利用、餐厨垃圾菌剂生产车间、污水处理综合利用、余热利用。这些项目主要是利用垃圾填埋的有机物产生的沼气发电;垃圾焚烧产生电能及热能加以利用,电能主要是输入电网和生产生活自用,热能用于园区供暖、生物菌剂的生产及垃圾的脱水处理等;污水经过处理与收集的雨水一同用于洗车、降尘、绿化;对于餐厨垃圾、绿色垃圾,根据其有机质含量高的特殊情况,通过高温耗氧及厌氧发酵使其产生沼气和肥料加以利用;焚烧产生的废渣用于制砖和修路等等。通过项目的整合、技术运用,使资源在园区内实现高效利用。
综合处理园区的建设避免了传统垃圾处理仅仅以处理掉垃圾为目的,忽略资源的再利用、工艺再开发及环境的综合保护,为设备研发、技术引进、资金投入、管理创新创造了新的环境和平台。
(四)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
通过园区整体规划和加强循环经济类项目建设,大大提高了园区经济性,2012年高安屯循环产业园区经济效益为27790.66万元,在没有完全形成综合处理园区时的2009年经济效益为-136.09万元。其中,填埋气及垃圾焚烧发电上网出售、菌剂、物资回收等项目的经济效益对扭转经济效率起了关键作用。
2. 环境效益
通过园区科学的规划,建设综合处理厂、焚烧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可明显减少填埋中有机物含量,减轻填埋场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预处理可明显减少单位热能转换所释放的污染物,根本解决原生生活垃圾直接入炉燃烧,因热值不稳定造成的燃烧工况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减轻焚烧污染物的产生与释放,降低烟气控制的难度。预处理阶段垃圾物料减量,使处理单位原生垃圾产生的飞灰量明显减少,减轻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3. 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园建设集成了生活垃圾预处理系统、焚烧系统、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灰渣再利用系统等,使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总体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彻底解决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提供了切实可行、快速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循环经济不仅要注意成本、资金要素,而且还必须注意连接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3]。因此,在一定区域内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形成循环经济,必须综合考虑和缜密策划,从而实现固体废物处理设施间能流与物流的合理调配,实现循环经济理念在产业园区的应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2、垃圾分类、资源回收 、重复使用。
3、重视资源回收,永保魅力地球。
4、充分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实现环保可持续发展。
5、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6、循环利用一切可再生资源,为建设美丽家乡从我做起。
7、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8、科学发展、循环利用,全民参与、你我行动。
9、资源有限,循环无限。
10、爱护我们的环境,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1、学习贯彻十精神,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
12、再生资源回收,利国利民,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13、减少废弃物,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
14、资源回收作环保,爱护地球真美好。
15、资源回收要做好,包装减量更精巧。
16、搞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城市化发展。
17、废物利用,创新价值,资源回收,循环利用。
18、循环利用资源,保护我们的地球。
近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以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核心,以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线,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的协同减碳作用,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资源保障。
规划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循环经济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5%左右,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强制分类区域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面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全回收。
聚焦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规划提出,河北省实施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
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开发60项绿色设计产品,创建20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022年底前完成全省年产危废量100吨及以上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园区循环化发展,鼓励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到2025年,创建绿色园区20家。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以上。全面推进产城循环链接。
加快完善循环型农业体系。完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秸秆基本实现农作物全面综合利用。建设完善废旧农资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地膜新国标执行力度,推广使用0.01毫米以上标准地膜,到2025年,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回收。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到2025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
大力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争创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1至2个。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到2025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大力发展二手商品市场。推动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建立完善覆盖京津冀、辐射东北和华北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标志产品;实施垃圾分类,到2025年设区市、雄安新区、张家口市崇礼区、廊坊北三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和处理系统。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率先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建筑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完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到2025年,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90%、85%以上。
实施10项重大工程与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规划提出,河北省实施10项重大工程与行动,即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进行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
实施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以石家庄、唐山等人口较多的城市为重点,开展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统筹废旧物资“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建设,合理布局便民交投点,在商超、学校、办公场所等探索推行智能回收设施。到2025年,设区市基本建成较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鼓励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申报国家、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相关专项科研项目。围绕典型产品生态设计、再生资源高质循环、高端装备再制造等领域,加大科技支持力度,突破一批绿色循环关键共性技术等;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绿色技术体系集成示范,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以河间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迁西机电再制造产业园等为重点,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支持瑞兆激光等再制造服务企业发展。加大再制造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建设再制造技术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争创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
现今化石能源消费的加剧及消费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更严重的影响到了温室效应,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个国家纷纷将眼光注视到了循环经济的体系建设。
现在欧美先进国家所采用的循环利用体系――可再生资源分级管理的可次序战略:“减量-重复使用-循环利用-堆肥-处置”即首先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并在源头对可循环利用物质进行分离,提高重复利用物质的质量。不能减量的应该尽可能重复使用。不能减量或重复使用的部分应该进行循环利用。不能循环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填埋。
对于西安而言西安市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也应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但是现在的循环经济的模式采用的是西方国家的模式。纵观西安本文认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存在几方面的问题点:
一、资金、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资源回收率低,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
由于资金投入少,技术开发能力弱,一些与再生资源加工处理相伴的环境污染物未能妥善处理。据测算,目前我国可以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00~350亿元。
二、西安的废弃物的处理技术落后,处理率几乎为零。
从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的废弃物处理92.4%是直接填埋处理,只有7.6%是焚烧处理,而且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只达到69.2%,还存在不法投弃及未统计得到的废弃物。
发达国家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首先是焚烧、堆肥等,其次是填埋处理。如日本只有10%的生活垃圾直接进入填埋场,而西安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置几乎全是直接填埋。
三、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问题的全民意识及社会及公民对资源的有限性
公众意识的提高是开展资源循环再利用的前提条件。
针对以上的不足及差异,盲目的采用先进的循环体系,会加大自身的负担及发展的脚步,产生的废弃物不能及时的处理,日复一日越积累越多,不但浪费了土地、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因此我认为可以改变固有的循环体系模式,有简单、省资金的循环体系方式先将废弃物解决,随着资金的不断进入、技术的不断改进将体系完善。
一、适当的中间处理法的介入
针对资金、技术、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适当的CDM事业的导入,及现状的资金状况下简易技术处理手法的引入(可持续的简易循环体系)。
CDM事业的导入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可促进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的提高和设施的完善率。主要是由工业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而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则列入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
在这样的前提下,很多CDM企业愿意投资到发展中国家来,可以借此机会引进资金和技术。快速的完善自己的循环经济利用体系。
二、建立具有西安特色的简易可持续并不断改进的循环利用体系。
采用简易的循环体系(如图简易循环体系模式图),西安市的固体废弃物的成份主要是有机废弃物,采用简单易推广的堆肥处理、气体合成技术,例如EM(有用微生物群)技术来进行,EM在越南等地开发试验田进行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EM具有1.堆肥效率提高,生产周期缩短;2.生成物的臭气减少,质量提高;3.伴随质量的提高,需求量扩大使得资源的循环率提高,等的特点。同时它由于干净卫生,减少消毒、除臭的工序,还大大的降低了处理成本。我国和越南的环境状况相似,建议西安可借鉴使用及推广。
推广生物煤气的合成使用,不但可以解决生物废弃物的产生,解决部分能源的需要。并利用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发电及热能力利用,是农业大国的我国首选战略。
BS:(BioMass Supply)生物量(biomass)或现存量,是生态学术语或对植物专称植物量(phytomass)。是生物体构成物质的产业资源、安定化的生物物质能源,也可称之为生物燃料、经济燃料。是将纸张、粪便、食品的废料、建筑废料、下水污泥、有机垃圾、麦秸秆、残木材、资源废材、淀粉等加工后利用的生物废弃物能源。
RDF:(Refuse Derived Fuel)就是指废弃物固体燃料。它是用从家庭中分开搜集的有机垃圾、废弃纸张、塑料制品等的可燃性废弃物进行粉碎•干燥处理后并加入粘着剂•石灰等物质提炼、压缩而成的,体积可缩小到原来的5分之1。RDF可以作为废弃物发电或干馏煤气燃烧或是锅炉等的燃料等等。
参考资料:
[1]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北京市环境交易所总裁助理王颖在论坛上表示:“城市资源的循环利用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近些年,城市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中,小到生活垃圾的合理分类、餐厨垃圾的处理,地沟油回收利用问题,大到建筑垃圾的再循环等,更为凸显的是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问题,乃至火爆城市的共享单车大量报废和回收利用的问题,都是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中的新生问题。”
北京环卫集团于2016年成立了城市微环境公司,主要负责再生资源垃圾分类的前端回收工作。早在2014年,北京环卫集团首次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核心发展总目标,其中“一体”指得是大环卫主题,“两翼”指的是“垃圾的清除分类”和“城市矿产的开发”。
北京环卫集团微环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朝辉介绍,北京环卫集团经过多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城市矿产”同时具有城市资源属性和固体废物双重属性,因此确立了“城市资源中再生矿产”的发展总目标。而且“城市矿产”的开发体系又与城市垃圾回收运输体系有部分重合,更加方便推动“城市矿产”开发再生资源的回收工作,以此带来的经济价值,更是北京环卫集团着重打造“城市矿产”再利用的有力目标。
垃圾分类靠研发技术
据记者了解,在“城市矿产”的实际回收工作运行以来,北京环卫集团还探索出了“一网N源”独特运送模式。“一网”是利用北京环卫集团已有的先天优势中的垃圾清运网络,将回收服务对象从传统的公共区域延伸到了社区、学校、家庭,从服务源头获取更多的城市固体废弃物。而废物回收的服务对象也从传统的生产垃圾延伸到再生资源、大件垃圾、有毒有害、可再生资源等“城市矿产”领域,增加垃圾收运的范围和数量,并归纳到垃圾收运系统中。
李朝辉还表示,“一网N源”运送模式中的“N源”是指在传统固废末端处理中增加相应的功能设施,例如增加再生资源的“打捞站”,分布在北京五环、六环,以及城市边缘地区,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再生资源中转、打包的囤积问题,有效解决再生资源的消纳和转运工作。
由于建筑垃圾的迅速增长,有关方面也需要配套和健全相应的处理体系。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烁在论坛上表示,现在工业设计院的建筑垃圾设计处理方面并没有成熟的体系,北京建工集团只能坚持从源头做起,先弄清建筑垃圾的组成成份,再设计回收利用的不同工艺。在走访了国内几百家相应的设备的制造业企业,发现建筑垃圾只要略有不同,配套设备的差异就有可能变得很大,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据记者了解,由于建筑垃圾的成分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这无形中加大了建筑垃圾破碎料回填的难度,北京建工集团引用了先进技术,处理设备全部采用第三方检测,做了五种不同配比的静载实验,保证了建筑垃圾处理指标的稳定性,使得建筑垃圾破碎料回填比素土回填的性能更加优越,目前北京建工集团每天的建筑垃圾“杂填土”处理已达15000吨。
充分利用再生资源
全国的社区居民垃圾分类中,大约60%左右属于含水量较高的厨余垃圾,为了杜绝垃圾的二次污染,北京环卫集团采用“干湿分离”的回收方式,同时配合利用环卫集团固有的垃圾转运站的工业化分拣,在回收前端将垃圾“除湿”,再将剩下的干垃圾直接进入分拣转运站。
美国是一个环保主义流行的国家,不仅重视对废品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加工,使其成为再生资源,而且十分重视循环消费。可以说,在当今美国,循环消费已成为美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有各种二手商品市场,有节俭商店――旧货店,从瓦罐到衣服、家具、家电,应有尽有,让同一消费品经过多个消费过程,其社会效益并不亚于以废品、垃圾处理和加工为中心的资源再生工作,对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起了积极作用。
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循环经济系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在德国,循环经济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由于政府、企业和国民的密切合作,循环经济已发展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行业。官方统计数字表明,德国的垃圾利用率高达50%,创造的价值高达410亿欧元。其中一些行业如包装生产和玻璃生产行业甚至达到80%。
垃圾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或是没有有效机制来正确处理,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存。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垃圾似乎就只是一种废弃物,已经变成没有价值的物品。但实际上,垃圾的回收利用对城市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奥斯陆政府大力推广垃圾回收利用政策,并且卓见成效。在挪威,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据商务部调研数据显示,2011年挪威垃圾总量为990万公吨。其中,860万公吨为无危险废物。87%的无危险废物通过不同方式得以循环利用,这一数据较2010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在处理工业生产及矿产开采等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时,奥斯陆政府对能够再利用的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对技术手段无法回收利用的废物则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进行填埋,或输出到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欧洲国家进行妥善处理。2011年,挪威危险废物总量为130万公吨,其中30%得以回收利用,其余70%进行预处理后予以填埋。
过于干净的“烦恼”
可以说,奥斯陆是一个热衷于回收利用的城市。近几十年来,奥斯陆的供热发电都是通过燃烧垃圾,所以现在对垃圾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供给。过于干净的奥斯陆也有着“发愁”的地方,那就是垃圾不够。所以奥斯陆有时会进口垃圾,这听起来有点奇怪。实际上,挪威是世界十大天然气和石油出口国之一,有丰富的煤炭储量。但奥斯陆还是每年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垃圾,“垃圾焚烧转换能量只是一个能源再生项目,为的是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奥斯陆废物能源利用机构负责人PalMikkelsen说。每天全球会制造出数以亿吨的垃圾,大多数国家都会为此感到头疼,但挪威成熟高效的垃圾能源处理技术却使情况恰恰相反。整个北欧每年大约会生产1亿5千万顿的垃圾,而挪威已经达到了每年7亿吨的垃圾利用水平。
奥斯陆的垃圾循环利用系统
奥斯陆政府对垃圾处理和有效利用有完善的法律规定,根据《废弃物回收利用有关条例》,不仅对垃圾的填埋、焚烧、运输等处理方式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定,同时针对不同废弃物如废旧电器、电池、报废机动车、饮料包装、玻璃制品等分门别类制定了相应的回收和处理政策。挪威垃圾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在垃圾减量化的基础上实现垃圾循环利用的最大化。
奥斯陆的垃圾循环利用由市政府卫生部门与能源部门协同负责。奥斯陆市卫生机构(负责指导垃圾分类,管理垃圾回收站点和垃圾回收公司,奥斯陆垃圾能源化机构负责对回收垃圾进行处理,将垃圾安全有效地转化为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能源。“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循环利用――能源转化及生物处理”这一流程构成了奥斯陆“以循环利用为基础的垃圾处理系统。
“复杂”的垃圾分类
在奥斯陆的街头很难找到随意丢弃的垃圾,垃圾回收的理念已经变成奥斯陆人的一种环保意识。奥斯陆人都普遍具有较强的垃圾分类意识,市民需要将不同的垃圾丢弃到具有不同颜色或标识的垃圾箱或回收点。其中,食物垃圾需要用特制的绿色垃圾袋盛放,塑料垃圾则用蓝色垃圾袋盛放,以便于在垃圾处理厂中分拣提取。这两种特制垃圾袋在奥斯陆的超市中均可免费领取。
居民家中的厨房至少有四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盛放不同类别的垃圾。根据当地法律,这四种垃圾的分类分别是食物、塑料、纸张以及其他垃圾。这种以颜色来区分不同垃圾类别的措施可以极大的提高垃圾处理厂的分拣效率,同时节省了垃圾处理的时间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