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3-12 14:39: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

篇1

兵团党委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回答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合理区间和工作重点;对2015年工作的部署,既明确了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又提出了预期目标、政策取向;围绕把握和顺应经济新常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是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准确把握形势、总结今年工作、部署明年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也是指导今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落实好会议部署和要求,对完成“十二五”、开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意义重大。

面对新常态,要有新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判断上来,提高对新常态的认识,增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要深刻把握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自信自觉地把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作为指导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应对新常态,要有新思路。要全面把握好明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把握好稳中求进总基调中“稳”和“进”的内涵和重点,把握好中央对明年改革开放的具体要求,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紧密结合新疆和兵团工作实际,深入思考、认真谋划做好兵团明年的经济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对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推动各级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创新,推动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工作,为新常态下兵团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篇2

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新常态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系统阐述。概括来讲,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将带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的趋势性变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常态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在,应与经济发展中一些短期现象、局部问题区分开来。我感到,准确理解和认识新常态,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何谓“新”。新是与旧相对而言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该有别于过去的发展模式,要看到经过30多年的大开发、快发展,传统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增长方式和增长动力亟待转换;应该有别于过去的发展条件,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口趋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难以再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应该有别于过去的发展环境,要看到冷战结束后由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带动的一轮增长周期已经进入尾声,国际和国内总需求增长放缓,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第二,何谓“常”。常是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存在的状态,如果把经济发展中一些短期的、偶发的问题,一概归结到新常态上,是不准确的。比如,2013年以来金融市场虽然出现所谓的“钱荒”,造成一时的资金紧张和利率上扬,但这只是特殊时期、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偶发现象,从长期趋势看市场融资成本应该是趋于下降的。

第三,何谓“态”、态即为状态、态势,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总体表现,不应是某个行业、个别企业的特定表现。比如,近年来因煤炭和铁矿石价格大幅下降,火电行业逐渐走出低谷,钢铁行业经营情况也有所好转,部分传统行业景气回升;又如,当前因卢布汇率大幅波动,一些对俄罗斯进行贸易的企业,遇到暂时的经营困难,我们不能将这些情况当做是新常态下导致的结果。

二、新常态的河南特征

河南与全国一样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同时受基本省情决定,在一些方面也呈现出特有的个性特征。一是结构调整压力更重。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后,我省煤炭、有色、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需求空间受阻,而新兴产业短期还难以形成巨大拉动力,结构转型任务艰巨。二是需求增长潜力更大、我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投资、消费需求具有很大增长空间,保持较高投资增速仍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也是平衡当前人口红利与未来人口负债的客观需要。三是基础条件支撑更强。我省人口红利具有从总量向结构和质量挖潜的空间,区位、交通、物流优势突出,生产要素保障能力较强,特别是近年来谋划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增后劲的大事要事,发展载体集聚辐射能力日益提升,综合竞争优势日益突出。

三、新常态需要新思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着许多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一味走老路只能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必须跳出传统观念、惯性思维束缚,主动求变、以变应变,积极创新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提高驾驭管理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能力、一是战略思维。要有登高望远、统揽全局的视野,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新趋势、新动向、新苗头,敏锐研判、积极应对,做到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跟上发展步伐,抢占发展先机。二是创新思维。创新是新常态下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们绕不过的“坎”。要形成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下大力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新思路、新办法解决问题,以新科技、新产品增强实力,以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活力。三是辩证思维。历史辩证地看待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性变化,认识到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应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同时,也要“跳起来摘桃子”,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争取更好结果。四是底线思维。凡事把问题想在前头,把风险看到明处,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积极防范煤炭、钢铁等行业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隐形失业显性化、小微企业关停倒闭、非法集资事件等社会稳定风险,把潜在风险因子可能带来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四、新常态应有新作为

适应新常态,不是被动适应,而应主动作为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中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讲话总纲,就蕴含了从认识到适应、进而主动作为的递进要求。我们应深刻领会和把握,在全省发展和本职工作中积极作为,通过作为来克难攻坚,通过作为来趋利避害,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篇3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积淀的问题还是过去的延续,必须充分认识。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内部控制停留在文字层面,内控意识薄弱。二是内控制度残缺,内控机构缺乏独立性。三是单位内控机构不健全,缺乏内控管理人员。四是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五是预算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约束。六是预算外资金监管不力。七是缺乏完善有效的内控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八是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远滞后于现实需求。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正确审视存在的问题,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围绕“经济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大局,从变化中更新思维观念,树立机遇意识,正确履行行政事业单位各自的组织机构职责,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深化自身改革,加强制度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以健全完善的制度建设,为全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途径与措施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上层建筑的管理制度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因此,要充分认识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变化为参照,寻求新时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1.加强环境控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把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作为控制建设的目标,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单位组织对内控作用的认识,从单位领导到全体人员要力求形成重视和参与内控建设的氛围,定期培训、展开宣传、解析内涵、组建机构,积极调动各类人员掌握和运用涉及内控制度建设的政策,以此增强内部控制的刚性和严肃性,保证这一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得到落实。

2.强化制度控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发挥制度管控的作用,从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重要环节和从事经济收支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建立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或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岗位,充分发挥单位财务、审计、纪检、检察等机构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层次清晰、便于操作、内容细化的内控制度和执行机制,形成制度与实践的良好契合。

3.建立完善的集体决策和议事机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权应该受到相关机构的监督,重点是对重大事项的调查研究、风险分析和论证程序,必须采用集体决策制,以此规避错误和风险。

4.落实财务管控和业务过程的协同,强化资产管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协同好财务管控和业务过程的工作融合。内部控制是基于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财务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通过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按照不相容岗位的要求,发挥财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使单位内控制度能够有关键性保证。此外还必须使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实现有效衔接和信息交流,让财务控制渗透到业务活动的每个环节,由此才能形成单位“全过程、全方位”的内控。同时,还应加强固定资产的清查,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内控制度。

5.夯实收支核算基础,实现预算控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发挥经费预算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中枢作用,用科学、合理、完整、严谨、可行的预算为单位内控工作建立前置性的制度保证。

6.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健全监督机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将预算外资金纳入管理范畴。从制度安排上讲,任何资金都必须进入预算管理,这是单位内控制度的基础,囿于历史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些资金暂未列入预算,但必须重点进行监督,堵塞漏洞。预算内外的资金,无论怎样管理都应建立应有的收支依据、标准与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把单位的内控方向直指防止资产损失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7.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监督工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评价监督制度,形成应由单位全体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监督机制。通过评价、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

8.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推动内控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充分认识“互联互通”的内涵,紧跟形势的变化,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9.跟进审计控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按照2014年10月27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把审计控制作为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风险防控,实现常态化审计监督。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组织领导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组织领导是关键,应着手以下工作:

1.思想认识要到位。单位领导要结合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变化,充分认识内控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起领导负责、责任明确、有关部门机构落实、全员参与的组织体系。

2.保证机构人员到位。结合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工作变更,调整充实内审机构或工作落实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使新形势下的内控工作有机构人员和适应能力的保证。

篇4

新常态应从三个层次理解

从2014年至今两年间,我在各地的调研当中,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大家都在讲新常态,但是,随着交谈的深入,我发现一些同志还没有完全认识新常态,也就难说适应新常态了,这也造成一些同志在实践中对于新常态引领乏力。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应重在把握以下三个重要角度。

第一是速度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进入新常态的起点和动因。

1978年,我们全国城市人均的年收入只有343元,在1978年中国的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33元。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温饱。当时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就是要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38年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是9.8%,是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得益于此,我们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发展到去年的67.67万亿。中国经济随着30多年的加速发展,主要矛盾从“速度”变为了“质量和效益”,也终于迎来了“换挡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长速度的回落一方面会给增长带来困难与挑战,但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走上更新更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阶段。

第二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说到根本还是结构问题。新常态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的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

第三是动力转换。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进入新常态的必要条件。

过去我们更多依赖大量物质资源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这不可持续,而且这也造成资源与环境的不堪重负。由于我们粗放增长、高能耗、高物耗,最终的结果就是诸如雾霾的出现。因此,我们今后要靠创新驱动。在这个阶段,创新驱动的作用能够较快提升,对经济增速的稳中求进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而后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正处于换挡期,当一辆汽车高速行驶时,司机不能将五挡直接换到一挡,更不能换到倒挡上去。正确的驾驶方法是五挡换四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形象地说就是“五挡换四挡”。但是,无论中国经济增速如何减速,我们都应明确一个底线――即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

如何实现?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艰苦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充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针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发展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诚如所说,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一句话,五大发展理念绝非坐而论道、凭空想像,而是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创新理念揭示了如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着眼于培养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协调理念揭示了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发展的健康性;绿色理念揭示了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着眼于发展的永续性,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放理念揭示了如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着眼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外发展联动;共享理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目的,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完善。

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科学发展;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遵循社会规律,才能包容性发展。有了这样的“发展新思维”,不仅会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开局要落实“五大任务”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把握了新常态,明确了新思维,那么今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要怎样去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第一,去产能。产能过剩之所以严重,从根本上说,是过去粗放的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问题累积。在去产能过程中,更多运用兼并重组、改造提升的办法,减少破产清算。对不得不破产清算的企业,应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保证员工最基本的利益。

第二,去库存。在化解房地产库存方面,现在的房地产库存,相对于现有户籍人口肯定过剩,若加上2.7亿多非户籍人口可能就不多了。因此,中央确定明年要在两个方面深化改革:一是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二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是主要方向,为新市民服务。要保持房地产健康发展,需要把握差异性与结构性矛盾,因城施策。一线及部分热点城市主要任务是稳定价格、增加供给,而三、四线城市主要任务是去库存。

第三,去杠杆。我国金融的杠杆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有可能会引发相应的金融风险。除了居民家庭负债率较低外,企业、地方政府、银行等都出现了加杠杆的趋势,如果不采取措施,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去杠杆”意义重大。

第四,降成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和效率。在降成本上应特别注重改革政策要“实”,采取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策来减税清费,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

篇5

首先,中国对新常态的认识开始进入新的阶段,而这种认识的深化与升华,集中体现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做出创新性的理论概括,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安排,明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其次,中国对新常态的适应开始进入新的阶段,而这种形势倒逼下更自如、更贴切的适应与应对,集中体现在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克服种种困难与挑战,依然保持稳中有进、中高速增长,各主要经济指标表现基本均好于预期,其中居民收入更是保持较快增长,劳动力市场也继续呈现供不应求向好态势。

第三,中国对新常态的引领开始进入新的新阶段,而这种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主动作为,集中体现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推进。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而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中国经济开始由工业主导,以及投资、出口拉动,转向结构更为合理的服务业主导及消费拉动新模式。

上述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的新趋向,势必在新一年中相互激荡、共同催生更多更美新气象。透过这些来之不易的新趋向,交织其中的动力机制清晰可见并且仍在不断稳固,而这种动力机制概述之就是:坚持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其中尤其是长期作为改革主导者的政府自身,不断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这种动力机制之所以长期有效,盖在于其能够面对不同阶段不同挑战,及时提供新生动力以适应市场新的要求。因此,尽管新一年中中国经济遭遇的困难更多更复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主要任务不仅本身难度空前突出,而且更棘手的是,这些任务在整体经济进一步探底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目标兼容及步序协调更为不易,但这类困难与中国经济以往一次次爬坡过坎(包括2015年)遭遇的困难起码有一点并无不同,那就是依然会促使政府与市场更进一步良性互动并及时做出适应性的改变,进而释放出新的、更有效率的发展动力。

篇6

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

在2015年4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了“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认识,特别指出了要对我们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上的新常态观念上要认识到位、工作方法上要得力。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统一认识才能把握住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和大趋势,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有很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中高速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新常态。但是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劳动力成本、资源产品价格上升、国内可用土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将来对外贸易必将进入一个增加的困难期,出口将对经济增加的贡献率减少。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导致中国经济呈现“适度增长和中度通胀”的现象,以至于每年GDP增长率在7%左右徘徊。

经济结构也将发生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将更加依靠消费和服务业来拉动。产业升级和驱动转型步伐将不断的加快,资源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的降低,增长的持续性不断加强,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经济的增长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产业调整和人力资源结构将基本适应。财政、金融、产业等领域的风险将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逐步的化解。企业整体上可以保持有盈利,政府财政和居民收入将保持增长的势头,中等收入群体将不断的扩大。

2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对于新常态的理解往往要基于“旧常态”,所谓旧常态就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的中国经济状态,可以概括为四大主要特征,分别是高增长、低通胀;经济优势来源于廉价劳动力、资源环境掠夺式的开发;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建设扩张和房地产投资拉动。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高杠杆率和低消费率。在2015年4月中央经济会议中提到新常态的时候对新常态在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市场竞争、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概括说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1)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加高级、分工更加复杂合理的阶段转换。(2)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加过渡。(3)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4)经济结构正在从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的方向发展。(5)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换。

3 中国经济新旧常态的转化逻辑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处,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薄弱,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物资比较匮乏,百姓吃穿住行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促进经济的增长,发展成为了检验工作的衡量指标。但是随着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有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增长每一个百分点,在就业和民生方面的规模效应也是非常大,但是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消耗方面也是成倍增加。与此同时传统产业由于相对饱和,世界总需求量不断下降,对外贸易低成本比较优势不断减少,传统产业相对过剩。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明显不足,人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口红利不断消失,资源承载能力已经或超出上限,各种风险隐患发生的概率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再也经不住或者是受不了高速的增长,需要一个调整期。国际上经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持续调整导致了中国必然要经历一个经济的调整期,导致中国经济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阶段。

4 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战略选择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的工作更有预见性和科学性。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的阶段,我们如何才能有效的缓建这一阶段的风险和矛盾呢?让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稳定运行,不仅是经济界而且是中国经济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1)主动适应新常态创造新优势

新常态意味着过去很长时间内,我们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进行投入,但是现在这个优势不复存在,如果再依靠大规模的投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以及外贸需要来拉动的话将会产生产能严重过剩的社会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动力。逐步增强传统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新格局。积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这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国家中长期的重要战略部署。

(2)主动适应新常态下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平衡

稳增长和调结构是同一矛盾中的不同方面,如果我国能处理好这一矛盾将有利于实现我国在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于这一矛盾的解决也是异常的关注,并且提出了要把稳增长和调结构看的同等重要,要找好着两个方面的平衡点。接下来我国要实现经济在宏观上要放稳发展,在微观方面经济政策要灵活多变,通过实施有连续性的经济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在新常态下如果我们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就会导致我们国家经济稳定发现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对于稳增长和调整结构都要有所考虑。我们只有在微观经济基础上不断改善结构,经济增长的目标才能有所实现。在结构不断优化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合理和适当的范围内进行经济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我们极大的智慧也需要超高的调控手段。

(3)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空间与格局

现阶段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出现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已经困扰我们很久。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合适的政策于时机。针对上述问题在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要不断优化城乡和区域发展格局,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发展战略,对待三大战略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实施。我们相信这三大战略的实施这必将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均衡的发展,有利于缩小东部和西部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几大战略又可以相互的互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支撑,创新国际开放和开发新品台。

“一带一路”,不仅是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措施,而起让整个西部有着巨大的政策优势,更加具有国际意义。在这个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将以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输出产业,在沿线国家发展和布局能源、资源、市场在外的三外产业,进一步的带动沿线产品和沿线商贸区的建立,让我国和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积极和密切。

(4)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的改革

篇7

善弈者谋势不谋子。任何事物都有逻辑发展过程,通过逻辑可以判断一件事情的总体方向和大致趋势。经济发展也是如此,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内在逻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合乎逻辑就合乎规律、合乎时宜,不按逻辑做事就是瞎折腾、就会出问题。对于河南这个发展中大省来说,只有用大逻辑观大势,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当前,做好经济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大逻辑,正确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着力引领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抓住新机遇,坚定信心。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际国内省内经济形势变化,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前提。当前,从我省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看,而临着一些挑战。环顾世界,全球经济保持温和复苏态势,但复苏之力并不强劲,特别是在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国际分工体系调整、贸易保护主义强化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增长对同际贸易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放眼国内,我国经济正经历阶段性调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进入瓶颈期,投资动力减弱与新动力接续不足并存,实体经济困难和虚拟经济风险增加并存,新兴产业发育不足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并存,工业生产领域价格收缩长期化,部分行业仍会比较困难,增长预期可能降低。审视省内,由于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短期风险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相互叠加,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可能进一步显现,一些潜在风险可能进一步凸显。但是,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新常态也有新风景,新常态也带来新机遇。一方面,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经济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传递出稳增长的积极信号,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大环境;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横向贯通、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有利于我们发挥区位、劳动力、市场等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转移替代中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多管齐下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投向重大水利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和城际铁路以及自主创新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有利于我们积极争取中支持,完善基础设施等支撑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更大气力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推向深入,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政府由直接支持具体项目改为设立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有利于我们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我省发展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随着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加快实施,一系列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工作逐步见到成效,基础设施,发展载体、人力资源等支撑能力不断增强,长期积蓄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将进一步释放,为我们迎头赶上、实现跨越提供了新的契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我们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动力,在拓展内需中促进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现代农业大省、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加快建设,有利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形成新的支撑力量,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同时,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要素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必然给加快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但这些也形成了倒逼机制,为我们充分挖掘潜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动力。总之,我省面临的是一个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紧紧抓住和用好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机遇,在把握主动中赢得先机,推动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找准着力点,精准发力。进入新常态,我们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在几个关键点上着力,达到以点带面、举纲带目的作用。一要着力扩大需求。扩大有效需求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水平低、质量不高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通过突出抓好新型城镇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扩大投资、培育消费、提升载体,实现扩大内需的综合效应,激发内需增长潜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带来新的增长,要积极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顺应人们收入持续提高的趋势,着力推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发展壮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投资热点。二要着力优化结构。从目前情况看,在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摆在全省面前的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我省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受自身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和外部需求不足影响,生产经营困难,资源优势不断弱化,必须通过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才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同时,一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革命正在酝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一些地区已经在这些领域抢先一步,如果我们不尽快发力,必将在新一轮竞争中陷入被动局面。面对双重压力,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产业布局在世界范围内按照比较优势分工调整的态势不会改变,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优势地位短期内不会失去,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我省在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上仍具有一定优势。抓住时机,早转早调早主动。要坚持以开放“一招应多变”“一举求多效”,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的平台载体作用,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做优增量、调整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三要着力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用好了这一招,就会激发活力,就会释放动力,反之则会陷入被动与落后。河南不靠海、不沿江、不沿边,在过去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慢了半拍,发展也相对滞后。这一次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决不能再滞后,人为地造成制度差异、形成差距。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积极跟进落实中央重大改革举措,做到上下对接、立足大局、配合全局,把中央各项改革举措在河南具体化、实践化。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主动有序推进改革,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四要着力创造优势。需求总是有的,焦点的问题在于有没有优势、竞争力强不强。创造优势、增强竞争力,一方面,要把“巢”筑好。如果一个地方的“巢”不行,承接力、吸纳力不足,就吸引不来要素、发展不了产业。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着力加强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和生态系统建设,创造基础支撑优势。另一方面,竞争优势的核心在于降低成本。要通过改革降低物流成本、土地成本、金融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公共管理成本,以成本优势应对区域竞争。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把握主动权,提升水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对各级干部提升做好经济工作的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制度化建设、提高法治化水平、增强专业化能力,解决适应经济新常态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一是知识素养要提升。应该看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动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原来熟悉的东西有的已经过时,如果仍然用铺摊子、上项目等老办法,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还有可能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因此,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完善知识结构,缺什么补什么,既学习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知识,也学习国际、战略、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素养,做到不说外行话、不干外行事。二是实践能力要提升。在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和锻炼形式上下功夫,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干部下派上挂、交流轮岗和到发达地区挂职等,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领导经济工作和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强、懂经济、会管理的领导干部队伍。同时,要按照省委提出的“三准三专三聚”的要求,加强产业转移、自贸区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原城市群、投融资体制等对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努力把握新动向、新模式,主动作为、趋利避害、抢占先机。三是工作作风要提升。要继续保持和发扬我省已经形成的好态势,进一步激发干劲。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切实增强纪律观念、服务意识、责任担当,强化政治保障,确保政令畅通,推进各项工作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各级党员干部都应在岗在位在状态,恪尽职守,履职尽责,杜绝为官不为现象,为河南人民多办实事、好事,在经济新常态下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篇8

议题三 经济新常态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吴帆:未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会继续呈现出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中国经济也步入了新常态发展的阶段。经济新常态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因此,在新常态的发展态势下,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来促进经济发展。这一经济发展态势的转变必然会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诸多影响。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在新的发展模式还未得以全面建立之前,基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维方式对意识形态依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过于强调经济的增量发展,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缺乏对发展分享的充分认识等,不仅会阻碍新常态下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限制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尽快破除传统发展观的桎梏,用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理念武装意识形态工作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一方面,亟待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与经济新常态发展模式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及时在党政建设等制度层面上确立新的发展观,明确现阶段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形式;另一方面,要运用好媒体等信息传播途径,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民众在经济新常态模式下的价值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和普及新的发展观,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创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与此同时,经济新常态也为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从单纯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到更加强调经济结构的对称,并着眼于以增长促发展的发展观为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强调人民对发展成果的进一步分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与民众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和支持的力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让民众受益,也会为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强大的活力。民众可以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模式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树立更加稳固的信心,这都为意识形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扎实的群众基础。

篇9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提出并多次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高瞻远瞩、寓意深刻,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性新特征作出的科学论断。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概括了新常态九大特征,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常态”意味着发展的机遇与新的增长,也意味着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与挑战。我国经济发展能否在新常态下实现新的目标,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新问题。

适应新常态,必须正确认识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目前已开始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集约型增长,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与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一时期既充满新机遇,也充满新挑战。现在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这既需要政策调整,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这不仅需要时间成本,而且需要巨大的物质成本。改革进入攻坚期,必须通过改革化解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推动经济高效增长,这需要下更大气力和决心。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有清醒认识,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戒除焦虑心理和烦躁情绪,保持战略上的定力和发展的平常心态,聚焦发展问题,认真练好内功,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适应新常态,必须努力把握新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作了全面、系统和准确的概括。可以说,这九种特征反映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全貌,也是新常态面临的重要机遇。目前,经济增长虽然下行压力很大,但仍然处在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不仅会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市场需求,还会带来更全面、更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结构再平衡,为我国经济提供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结构调整、转变方式、创新驱动都孕育着新的机遇。从区域发展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回旋空间较大。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必将助推新一轮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辩证看待新常态,把压力变动力,把潜力变活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适应新常态,必须创新发展新思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追求高速增长;习惯于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能源消耗严重,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严重;习惯于政府主导方式,依靠政府短期政策红利,依靠政府吃小灶、开绿灯,依靠政府大包大揽。要适应发展新常态,必须从传统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方式上尽快加以调整。要从盲目追求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从注重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推动经济由数量发展转向质量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适应新常态,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亟待突破,包括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解决市场秩序不规范、规则不统一、竞争不充分的问题;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财权事权合理划分问题。这些都关系到能否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适应新常态,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在各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适应新常态,必须乘势而上有新作为。无论是应对挑战还是用好机遇,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创新驱动,根本问题还是靠实干。事业是干出来的,等靠要不行,不作为、慢作为更不行。适应新常态,必须乘势而上,引领新常态,敢于担当,有新作为,有大作为。适应新常态,需要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主动作为的工作状态,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的改革勇气。当前,要坚决破除畏难情绪,破除观望心态,破除一切不适应新常态的思想意识,对一些不作为、慢作为和懒作为现象,要敢于问责。否则,改革畏首畏尾,发展瞻前顾后,必然影响经济发展既定目标和长远目标的顺利实现。

篇10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一直是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大部分是依靠人口红利即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严重消耗能源的传统加工制造业。而随着人口红利期的过去、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我们必须放弃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放缓经济增长的步伐,寻求平稳前进、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模式。

中国“新常态”经济与其他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新常态是不同的,国家被做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的经济新常态,即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但是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效率,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成本,是经济增长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在新时期下成长起来的公民应该对新常态的经济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看到新常态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危机与挑战的同时,也应该明确新常态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自两会以来,在政府的积极鼓励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思潮,席卷全国各地,国家也为此颁布多项法规以及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全民创业。

创新创业更是被确立为了国家级战略,创新创业越来越成为普遍的大众的一种行为。虽然新常态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但是经济结构发展更为合理,部分传统的手工业、加工制造业被时代淘汰,新生的经济模式正处于茁壮成长时期,带来了大量创业机会机遇。

当前社会背景下,就业成为困扰大多数国家的问题。就业难在国内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导致很多依赖土地而生的农民不得不进城打工,大量人员流入导致人力市场饱和,僧多粥少,没法满足大部分劳动者的需要,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就业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关系到国计民生。失业率的增长、失业人数的增加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以及社会问题是无法估量的。同时,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的不断拉大,导致贫富差距不断增加。而自主创业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占据很大比例,且收入较低,只有创新生产模式,转变生产理念发展新型农业才能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当前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并且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创业者以很大的支持,在三农问题上,政府也一直紧抓不下,当前政治形势十分有利于新型农业的发展。

因此鼓励高层次就业――自主创业,不但解决了创业者的就业问题,而且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国家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模式下鼓励民众创业,可以解决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所带来的失业率、经济水平下降等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支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民创业热潮。在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帮助之下,大量新型企业的崛起一定会带来多种多样的创业模式、创新产品。这也是我国转向创新型国家卖出的重要的一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的产生,市场发挥其择优而取得能力,不断有新型企业存活下来并且取代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企业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力量,优化中国经济结构。个地方政府也应该要抓住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性机遇,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落实促进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激发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应对中国新的经济模式的新常态,我们必须适应新常态。新常态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由旧常态下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变成了新常态经济下7%~8%的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一个规律,要尊重和顺应规律,也就是要适应新常态。增长阶段的转换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变化也要经历一个过程。

我们要把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我国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其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当前社会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有创新的企业才会有未来,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且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鹏.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7).

[2]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01).

[3]陆岷峰,虞鹏飞.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5(01).

篇11

>>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主要任务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探索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视角的韩国语教育改革思路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思考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存在的误区及解读思考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升基层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思考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 “新常态”下内蒙古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难点及对策再思考 新常态下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升级的思考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共享模式”理论思考 新常态下加快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突破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初探 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与贵州经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王一鸣.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期趋势和经济转型〔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3-11.

〔4〕李扬.未来投资应让民间资本发挥主导作用〔N〕.中国证券报,20140517(A02).

〔5〕龙敏,黄学昌.民间借贷刑法规制价值理念的重构〔J〕.犯罪研究,2014,(3):75-83.

〔6〕韩伟.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J〕.金融经济,2014,(16):44-45.

〔7〕杨慧.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策略〔N〕.金融时报,20140901(10).

〔8〕张雪春,徐忠,秦朵.民间借贷利率与民间资本的出路:温州案例〔J〕.金融研究,2013,(3):6-14.

〔9〕蒋晓妍,左晓慧,阮素梅.民间金融服务机构监管立法研究〔J〕.经济问题,2014,(6):79-82.

〔10〕汤红霞.对民间资本运行之嵌入式监管〔J〕.特区经济,2014,(5):55-57.

〔11〕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EB/OL〕.(20140818)〔20140820〕..

篇12

聚焦到2015年的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最为关键的一年。短期看,尽管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等在内的结构调整有明显进展,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着相当多的结构性矛盾,有可能引发重大风险。也就是说,足以支撑经济新常态的结构新常态还不稳定。中长期看,形成消费主导的增长方式,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格局,形成市场主导的经济格局,都需要2015年的改革在多方面有实质性突破。

第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加大,但消费需求释放呈现减速态势。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过去几年相比要偏低。在这方面,需要关注的是大量服务消费尚未得到有效满足,比如教育、养老、医疗、健康养护等方面。这就需要2015年把释放消费的重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比如:一是加快以制度并轨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二是在以规范国企高管薪酬为重点的“限高”后,加快“扩中”为重点的收入分配改革的进展,缩小分配差距;三是加快法治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优化消费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