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2 14:39: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兵团党委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回答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合理区间和工作重点;对2015年工作的部署,既明确了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又提出了预期目标、政策取向;围绕把握和顺应经济新常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是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准确把握形势、总结今年工作、部署明年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也是指导今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落实好会议部署和要求,对完成“十二五”、开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意义重大。
面对新常态,要有新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判断上来,提高对新常态的认识,增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要深刻把握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自信自觉地把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作为指导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应对新常态,要有新思路。要全面把握好明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把握好稳中求进总基调中“稳”和“进”的内涵和重点,把握好中央对明年改革开放的具体要求,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紧密结合新疆和兵团工作实际,深入思考、认真谋划做好兵团明年的经济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对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推动各级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创新,推动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工作,为新常态下兵团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新常态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系统阐述。概括来讲,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将带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的趋势性变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常态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在,应与经济发展中一些短期现象、局部问题区分开来。我感到,准确理解和认识新常态,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何谓“新”。新是与旧相对而言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该有别于过去的发展模式,要看到经过30多年的大开发、快发展,传统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增长方式和增长动力亟待转换;应该有别于过去的发展条件,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口趋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难以再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应该有别于过去的发展环境,要看到冷战结束后由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带动的一轮增长周期已经进入尾声,国际和国内总需求增长放缓,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第二,何谓“常”。常是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存在的状态,如果把经济发展中一些短期的、偶发的问题,一概归结到新常态上,是不准确的。比如,2013年以来金融市场虽然出现所谓的“钱荒”,造成一时的资金紧张和利率上扬,但这只是特殊时期、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偶发现象,从长期趋势看市场融资成本应该是趋于下降的。
第三,何谓“态”、态即为状态、态势,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总体表现,不应是某个行业、个别企业的特定表现。比如,近年来因煤炭和铁矿石价格大幅下降,火电行业逐渐走出低谷,钢铁行业经营情况也有所好转,部分传统行业景气回升;又如,当前因卢布汇率大幅波动,一些对俄罗斯进行贸易的企业,遇到暂时的经营困难,我们不能将这些情况当做是新常态下导致的结果。
二、新常态的河南特征
河南与全国一样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同时受基本省情决定,在一些方面也呈现出特有的个性特征。一是结构调整压力更重。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后,我省煤炭、有色、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需求空间受阻,而新兴产业短期还难以形成巨大拉动力,结构转型任务艰巨。二是需求增长潜力更大、我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投资、消费需求具有很大增长空间,保持较高投资增速仍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也是平衡当前人口红利与未来人口负债的客观需要。三是基础条件支撑更强。我省人口红利具有从总量向结构和质量挖潜的空间,区位、交通、物流优势突出,生产要素保障能力较强,特别是近年来谋划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增后劲的大事要事,发展载体集聚辐射能力日益提升,综合竞争优势日益突出。
三、新常态需要新思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着许多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一味走老路只能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必须跳出传统观念、惯性思维束缚,主动求变、以变应变,积极创新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提高驾驭管理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能力、一是战略思维。要有登高望远、统揽全局的视野,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新趋势、新动向、新苗头,敏锐研判、积极应对,做到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跟上发展步伐,抢占发展先机。二是创新思维。创新是新常态下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们绕不过的“坎”。要形成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下大力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新思路、新办法解决问题,以新科技、新产品增强实力,以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活力。三是辩证思维。历史辩证地看待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性变化,认识到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应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同时,也要“跳起来摘桃子”,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争取更好结果。四是底线思维。凡事把问题想在前头,把风险看到明处,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积极防范煤炭、钢铁等行业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隐形失业显性化、小微企业关停倒闭、非法集资事件等社会稳定风险,把潜在风险因子可能带来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四、新常态应有新作为
适应新常态,不是被动适应,而应主动作为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中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讲话总纲,就蕴含了从认识到适应、进而主动作为的递进要求。我们应深刻领会和把握,在全省发展和本职工作中积极作为,通过作为来克难攻坚,通过作为来趋利避害,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积淀的问题还是过去的延续,必须充分认识。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内部控制停留在文字层面,内控意识薄弱。二是内控制度残缺,内控机构缺乏独立性。三是单位内控机构不健全,缺乏内控管理人员。四是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五是预算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约束。六是预算外资金监管不力。七是缺乏完善有效的内控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八是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远滞后于现实需求。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正确审视存在的问题,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围绕“经济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大局,从变化中更新思维观念,树立机遇意识,正确履行行政事业单位各自的组织机构职责,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深化自身改革,加强制度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以健全完善的制度建设,为全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途径与措施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上层建筑的管理制度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因此,要充分认识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变化为参照,寻求新时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1.加强环境控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把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作为控制建设的目标,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单位组织对内控作用的认识,从单位领导到全体人员要力求形成重视和参与内控建设的氛围,定期培训、展开宣传、解析内涵、组建机构,积极调动各类人员掌握和运用涉及内控制度建设的政策,以此增强内部控制的刚性和严肃性,保证这一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得到落实。
2.强化制度控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发挥制度管控的作用,从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重要环节和从事经济收支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建立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或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岗位,充分发挥单位财务、审计、纪检、检察等机构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层次清晰、便于操作、内容细化的内控制度和执行机制,形成制度与实践的良好契合。
3.建立完善的集体决策和议事机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权应该受到相关机构的监督,重点是对重大事项的调查研究、风险分析和论证程序,必须采用集体决策制,以此规避错误和风险。
4.落实财务管控和业务过程的协同,强化资产管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协同好财务管控和业务过程的工作融合。内部控制是基于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财务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通过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按照不相容岗位的要求,发挥财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使单位内控制度能够有关键性保证。此外还必须使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实现有效衔接和信息交流,让财务控制渗透到业务活动的每个环节,由此才能形成单位“全过程、全方位”的内控。同时,还应加强固定资产的清查,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内控制度。
5.夯实收支核算基础,实现预算控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发挥经费预算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中枢作用,用科学、合理、完整、严谨、可行的预算为单位内控工作建立前置性的制度保证。
6.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健全监督机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将预算外资金纳入管理范畴。从制度安排上讲,任何资金都必须进入预算管理,这是单位内控制度的基础,囿于历史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些资金暂未列入预算,但必须重点进行监督,堵塞漏洞。预算内外的资金,无论怎样管理都应建立应有的收支依据、标准与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把单位的内控方向直指防止资产损失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7.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监督工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评价监督制度,形成应由单位全体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监督机制。通过评价、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
8.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推动内控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充分认识“互联互通”的内涵,紧跟形势的变化,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9.跟进审计控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按照2014年10月27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把审计控制作为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风险防控,实现常态化审计监督。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组织领导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组织领导是关键,应着手以下工作:
1.思想认识要到位。单位领导要结合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变化,充分认识内控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起领导负责、责任明确、有关部门机构落实、全员参与的组织体系。
2.保证机构人员到位。结合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工作变更,调整充实内审机构或工作落实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使新形势下的内控工作有机构人员和适应能力的保证。
新常态应从三个层次理解
从2014年至今两年间,我在各地的调研当中,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大家都在讲新常态,但是,随着交谈的深入,我发现一些同志还没有完全认识新常态,也就难说适应新常态了,这也造成一些同志在实践中对于新常态引领乏力。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应重在把握以下三个重要角度。
第一是速度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进入新常态的起点和动因。
1978年,我们全国城市人均的年收入只有343元,在1978年中国的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33元。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温饱。当时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就是要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38年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是9.8%,是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得益于此,我们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发展到去年的67.67万亿。中国经济随着30多年的加速发展,主要矛盾从“速度”变为了“质量和效益”,也终于迎来了“换挡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长速度的回落一方面会给增长带来困难与挑战,但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走上更新更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阶段。
第二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说到根本还是结构问题。新常态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的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
第三是动力转换。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进入新常态的必要条件。
过去我们更多依赖大量物质资源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这不可持续,而且这也造成资源与环境的不堪重负。由于我们粗放增长、高能耗、高物耗,最终的结果就是诸如雾霾的出现。因此,我们今后要靠创新驱动。在这个阶段,创新驱动的作用能够较快提升,对经济增速的稳中求进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而后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正处于换挡期,当一辆汽车高速行驶时,司机不能将五挡直接换到一挡,更不能换到倒挡上去。正确的驾驶方法是五挡换四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形象地说就是“五挡换四挡”。但是,无论中国经济增速如何减速,我们都应明确一个底线――即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
如何实现?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艰苦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充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针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发展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诚如所说,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一句话,五大发展理念绝非坐而论道、凭空想像,而是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创新理念揭示了如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着眼于培养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协调理念揭示了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发展的健康性;绿色理念揭示了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着眼于发展的永续性,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放理念揭示了如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着眼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外发展联动;共享理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目的,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完善。
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科学发展;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遵循社会规律,才能包容性发展。有了这样的“发展新思维”,不仅会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开局要落实“五大任务”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把握了新常态,明确了新思维,那么今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要怎样去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第一,去产能。产能过剩之所以严重,从根本上说,是过去粗放的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问题累积。在去产能过程中,更多运用兼并重组、改造提升的办法,减少破产清算。对不得不破产清算的企业,应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保证员工最基本的利益。
第二,去库存。在化解房地产库存方面,现在的房地产库存,相对于现有户籍人口肯定过剩,若加上2.7亿多非户籍人口可能就不多了。因此,中央确定明年要在两个方面深化改革:一是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二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是主要方向,为新市民服务。要保持房地产健康发展,需要把握差异性与结构性矛盾,因城施策。一线及部分热点城市主要任务是稳定价格、增加供给,而三、四线城市主要任务是去库存。
第三,去杠杆。我国金融的杠杆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有可能会引发相应的金融风险。除了居民家庭负债率较低外,企业、地方政府、银行等都出现了加杠杆的趋势,如果不采取措施,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去杠杆”意义重大。
第四,降成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和效率。在降成本上应特别注重改革政策要“实”,采取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策来减税清费,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