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3-12 16:2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篇1

一、全球化有多大的推动力,就有多大的冲击力

全球化的载体有信息流、人流、商品流和金融流(包括资金流和各种金融产品)。信息流拥有顶级的流动性。网络化为信息流洞开了多维空间,全球涌流的信息宛如风流云散。金融流具有极好的流动性。现代金融市场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和不断创新的衍生产品开创了广泛便捷的渠道。如果说信息流是“气”态的,金融流便是“液”态的,商品流乃是固态的,人流则是“生”态的。

全球化增加了多少“流动”性,增强了多少流动力,同时也就潜伏着多少野性和破坏力。一旦这些流动性泛滥成灾,人们就会穷于应付。全球化为世界增加了广泛而便捷的联通性,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然而,全球化在顺境时具有多大的功效,在“流感”来袭时,就具有多大的传染性。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致的世界经济衰退就是很好的佐证。

全球化使世界联成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局域的影响会很快扩散到整体。我们在享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功效时,很可能也在增加系统的应力和风险。数千亿美元的顺差,5千万吨钢材的净出口,世界市场可谓大矣!可一旦美国人囊中羞涩,减少消费,世界需求不振,中国出口立马萎缩。看似很远的寒流,眨眼就吹到面前,冷入肌骨。

二、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始于商品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渐人人才全球化、企业全球化的佳境。全球化为每一个人带来历史的机会,敞开未来的大门;为每一个企业提供广阔的世界舞台,洞开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谁能真正把握机遇,谁能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谁才能最终享受全球化的大餐。否则,全球化带来的只是挑战和不幸而已。

国家也是如此。全球化给你一个开放的世界,你得还之以一个开放的国度。外商会近悦远来,投资会纷至沓来,热钱会逐利而来……,可你得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廉价的土地,容忍某种程度的排放和资源的耗散……全球化会带来产业的梯度转移,问题是你将把什么菜捡到篮里?捡菜的过程就是一个产业分化和经济结构形成的过程,就是国际分工的过程:有的国家趁势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有的国家一举成为世界工厂,有的国家借机逐鹿世界办公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制造了辉煌,也制造了不少麻烦和问题。“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自造,从为洋人做嫁衣裳到更多地为国人制造畅销品,把过剩产能转向农村,转向“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品。“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智造。最好的转化过剩产能的途径是提升产能,剑指高端;跳出低水平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的红海,直挂云帆济蓝海一一开拓全新的更大的价值空间。

中国要化挑战为机遇,必须把调结构放在首位,把扩内需置于要冲。经济增长则是随之而来的因变量。因为中国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GDP增速一般是不会低的,完全不必再大“保”其驾。明智的做法是稳增长,常常要提防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提防通货膨胀、提防经济过热!

三、金融加剧全球化的风险网络时代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当网络搜索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也如人们早晚面对的三屏(电脑屏、彩电屏、手机屏)一样变得触手可摸。如果说丰富的比特之于全球化颇具加速效应,金融杠杆之于全球化则富有放大效应。金融杠杆不仅激发并放大了全球化的能量,也积聚并放大了它的风险。 美国的住宅贵也罢,贱也罢,本与世界其它各国了无关系。可一旦它被债券化之后,从次级贷款衍生出一系列颇具创意的金融衍生品,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事态就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次贷引发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全球化为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进而诱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在金融领域虽然幸免于难,但出口通道却间接受到重创。

金融有多大的创造力,就有多大的破坏力。金融杠杆的魔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金融体量大。外汇的日均交易量高达3万亿美元,股票年交易量逾百万亿美元,2008年全球债券余额达到86万亿美元,场外利率衍生品(叮C)余额达到458万亿美元。金融体量远远大于实际经济体量。二是反应速度快。三是衍生产品多。四是关联性和隐蔽性强。太极生两仪。美国要去杠杆化,因为美国人把金融杠杆玩得太疯,杠杆率玩得太高,风险太大。“两房”曾经玩到60倍,投资银行玩到30倍。中国则应杠杆化。我们的金融杠杆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住房公积金还远未发挥乘数效应。我们应该倒过来想、倒过来汲取经验教训:金融有多大的破坏力,就有多大的创造力。中国应有健康的“两房”、“三房”,也学学美国人,玩玩金融杠杆,只是不要玩到60倍,甚至不玩到20倍,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四、全球化不同情弱者,适者生存,强者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强者才能驾驭潮流,得心应手。商品可以攻城略地,技术可以斩关夺隘,资本可以抢滩称雄,信息和文化同样可以洗脑掠色。强国会竭力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压抑甚至取消弱国的贸易壁垒,而自己在必要时总会悄悄祭起贸易保护的旗帜。技术强大自会打技术牌,资本雄厚自会打资本牌。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看似强大,但只是处于“微笑”曲线的下方,靠加工、代工,消耗资源、能源,通过出口取得一点微薄的收益,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营销通路大都假手他人,肥水外流;到头来,还背上一个“高排放”、污染环境的恶名。我们用制造品去交换美国的金融品(国债),把血汗挣来的“顺差”又借给美国人消费挥霍。吃尽亏,到头来还落了一个“高储蓄”的不是;美国人享用了“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反倒无理地数落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值!

强国的货币流通为世界货币,强国的语言流行为世界语言。强国的文化也横行世界,拥有压倒的优势。中国要争取货币话语权、产业话语权,就必须自强不息,努力增强实力。只有发展了,才有发言权。在全球化浪潮中,国力是基础,只能以内需为体,出口为刃,而不能本末倒置,过于依赖出口市场。

篇2

(一)美欧日对中国产品需求大幅下降

美、欧、日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由于美、欧、日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滑坡。必然导致需求的减少。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金融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美国消费支出占到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l万亿美元。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因此。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及消费者信心是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这是美国经济对中国出口的直接影响,如果考虑到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会进一步下降。当前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向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中。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8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同期,美国继续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4亿美元,增长10.5%。日本仍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667.8亿美元,增长13%。

(二)美元贬值导致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

与东南亚和拉美金融危机不同,此次危机并没有导致美元暴跌,但却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并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但这与中国国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了矛盾,即美元利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利率不断提高,使得人民币利率大大高于美元利率,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进一步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对目前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而言,价格优势仍然是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的侵蚀始终是一大威胁。

(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贸易摩擦与全球或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当经将发展良好时,贸易摩擦会减少;当经济发展减弱时。贸易摩擦将加剧。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了大量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加剧。以贸易救济调查为例,2008年,美国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柠檬酸、后拖式草地维护设备、厨房器具置物架和挂物架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涉案金额5.1亿美元。同时,美国对中国的床用内置弹簧组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2.8亿美元。

(四)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产品成本上升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产品出口的外部影响加大。鉴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输入型通膨使得2007年中国CPI指数上涨达4.8%。是1997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最高的一年。2008年前6个月CPI上涨均在7%左右。食品和住房价格上涨会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如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与出口高度关联。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出口制造业价格的上涨。使得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上涨。从而进一步削弱出口产业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对企业的外部影响还包括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与融资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调整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等。除外部影响之外,出口企业遭遇的困境也与企业或行业自身的问题有关,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缺少研发、技术、设备的投入,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缺乏诚信、不注重企业自身的形象。这些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产品出口。

(五)出口信用风险增大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出口风险特别是对美国出口的风险增加。2008年1~4月,美国买家出险案件132宗,较2007年同期增长10.9%;报损金额9301.76万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260%;美国买家案件赔款金额689.72万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144%。但是,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与保险意识还比较滞后,通过保险转嫁信用风险的企业还比较少。截至2007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实现承保金额仅为396亿美元,出口信用保险占出口总额仅3%。因此。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信用风险进一步向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蔓延,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企业收汇安全。

二、中国出口贸易的应对策略建议

(一)调整政策,推动出口增长

自2008年12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提高3770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并调整了部分钢材、粮食、化肥等产品的出口关税。其中仅纺织产品出口退税率累计从11%上调到15%,有将近160多种商品达到了17%的“触底线”,相当于零税率出口。

针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应该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尽可能做到足额退税。进一步推动银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降低出口收汇风险。稳定人民币有效汇率。改善加工贸易政策环境。鼓励地方政府出台诸如出口企业的融资担保基金、减免收费、贷款贴息等应对措施,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增强外贸企业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促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

(二)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

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等贸易大国,一旦这些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我国的出口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出口市场,尽快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放眼全球,近年来,拉丁美洲、南亚、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这些市场拥有巨大商机,进口需求也越来越大,值得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

把这些市场作为自己较好的出口市场加以考虑,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因此,要缓解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压力,就应该摆脱单一的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只有通过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来拓宽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才能分散我国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三)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美国需求萎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外贸出口企业可以把低附加值的订单进行跨地区转移,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以进一步降低成本;还可以把订单向一些关税政策优惠的国家转移,享受与所在国企业同等市场待遇,以获得资源、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主动出击,开展跨国收购

这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部分企业陷入了暂时的困境,增强了原股东出售的意愿。降低了美国企业的估值,更削弱了美国国民和政府对外资并购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态,从而降低了收购的政治性风险,一些欧洲企业也存在相似的情况。这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并购机会,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为我国企业海外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些国外知名企业拥有知名品牌和成熟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所缺乏的,如果我国出口企业能够选择美国欧洲同行成功地并购,整合优质资源为我们所用。会极大地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目前,国内已有成功的收购案例,值得出口企业借鉴。

篇3

中小外向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外部需求减弱,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山西省出口增速出现回落。据海关统计,2008年1~9月份,山西省进出口总额117.6亿美元,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2.8个百分点。特别是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可能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经营困难,生产前景不容乐观。1~9月份,完成出货202亿元,同比增长12.6%。焦炭近期订单很少,港口积压严重。铸造、玛钢、玻璃器皿、法兰盘、芦笋等行业出口全面受阻。

企业汇兑损失增大,竞争优势减弱。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元疲软态势加剧,

美元持续贬值,

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山西省出口大多以原材料、化工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人民币升值非常敏感。据测算,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对欧元贬值,而对内实际相对贬值等原因,企业的利润被“吞噬”约三分之一,许多出口企业已游走在“保市场”、“保盈利”的边缘。

国外进口商货款拖欠多,企业难以收回货款。由于国外进口商在本国银行很难贷到款,往往提出赊账要求,甚至有些进口商拿了大量货物后就宣布破产,以至企业很难收回货款,坏账增多。2008年由于经济形势严峻,欧美买家给的订金越来越少,不少外国买家货款一拖就五、六个月,严重积压中方资金。据估算企业被拖欠的海外帐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

部分行业中小企业经营受到严峻挑战

山西省的煤焦、钢材、房地产等行业均受到一定影响。一是钢材价格下跌、钢铁企业亏损加大。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际钢材需求下滑,钢材行业一改近年来持续高价上涨形势,价格开始下降,钢材企业利润下滑,亏损面加大。据调查,钢材价格已由年内最高峰的每吨6000元下跌了40%左右,钢产量减幅达30%,企业亏损面达75%;二是国内外焦炭价格纷纷下挫,煤焦企业亏损加大。世界经济增长衰退,国际市场对能源需求明显下降,对以能源为主要产品的山西省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焦化企业由于购煤成本压力增大,炼焦成本远远高于售价,部分地区焦炭销售价格出现倒挂;为减少损失,目前焦化企业普遍存在减产限产。目前煤炭价格开始走低,各类煤价每吨普降20元左右;焦炭价格由3000元/吨下降至1000元/吨,降幅达60%;不少大型钢铁、焦炭企业已处于微利或亏损的边缘。三是市场观望气氛浓厚,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断裂风险。次贷危机影响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居民对房价下跌的预期强烈,推迟购房,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可能性加大。据调查表示,近期居民购房的仅占3%,表示尽快出售手中余房的高达30%,持观望态度的占了绝大多数达52%。居民对房价进一步下跌的预期增强,市场观望气氛浓厚,住房交易量明显萎缩。2008年1~9月份,山西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50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1%,增速同比回落22.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为112.4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同比回落42.3个百分点。多数中小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减少,总体资金趋紧,负债率上升,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

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

金融机构审慎贷款,企业融资难度增加。2008年初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收紧信贷闸门,金融部门把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转向了大企业、大项目,从而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更加突出。据调查,山西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今年拟完成投资834亿元,已经落实的银行、信用社贷款不到总需求的四分之一。为控制信贷规模,各银行把限制重点放在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上。9月末,全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分别同比少增46.53亿元和31.15亿元,使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更难以满足。如我省某市三季度新增贷款10.45亿元,其中近10亿元投向了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得到的资金支持很少。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当前的宏观政策不动利率而控制贷款数量,对中小企业雪上加霜,他们很难拿到贷款额度,不得不求助于地下信用机构,承受几倍甚至十几倍于官方利率的借贷成本。目前山西省民间借贷月息在1.5分以上,短期贷款最高的达到了月息3~5分甚至更高。从抵押上看,一方面中小企业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较高。土地、房地产一般为70%,机器设备为50%,动产为25%~30%,专用设备为10%。另一方面是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企业资产评估登记涉及土地、房产、工商行政及税务等众多管理部门,而且各个部门都要收费、收税,如果再加上正常贷款利息,所需费用几乎与民间借贷利率相近,普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市场机制作用发挥欠佳。目前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梗阻,反映了市场调节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民间资金的供给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没有形成有效对接。一方面,大量民间资金因缺乏有效的引导和适宜的投资渠道而盲目流动,据测算,山西省民间融资规模大约在1300亿元,而从被调查企业融资渠道看,民间融资仅占其全部融资额的0.7%;另一方面,与浙江、上海、河北、内蒙古等省份相比,山西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发展还不够充分,难以吸纳大量的民间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市场跌幅巨大,导致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更加困难。2008年年初以来,山西省无一家企业IPO融资或通过配股进行融资。

中小企业融资难引发的负面影响加大。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经营难以为继,迫使其不得不停产或降低生产规模,设备闲置、资源浪费、税收锐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产出总量的减少。二是因企业融资困难,生产资金不足,会造成大量中小企业停产,这就使得许许多多工人面临下岗的事实,社会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职工失业,收入锐减,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不断突出,从而有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安定。

沉着冷静应对金融危机,趋利避害破解融资难题

笔者认为能否把各种风险和负面效应降至最低,关键在于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因势利导,主动解危,化弊为利。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和次贷危机影响下,过分依赖银行,风险过大,只依靠间接融资,难以实现跨越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树立“三靠”意识,即主要靠市场机制、靠深化融资体制改革、靠自力更生,需要中小企业自身、银行、市场和政府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奏效。基础在于中小企业自身能力的提升和银行信贷的支持,核心在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和政府的合理引导,推进“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模式,实现“政府+银行+评级+担保+企业”五位一体,相互融合、协调推进,即政府提供政策倾斜和扶持,创建好的融资环境;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企业主动改善自身条件,银行、评级和担保公司提供优质服务,多渠道解决融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现中小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企业主动。中小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改善自身经营状况,积极应对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一是调整产品结构,走高附加值路子。突出自身的经营特色和产品优势,合理定位市场,更重视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走品牌化经营道路,以高端产品开拓国外市场,加快贸易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二是转变营销方向,更加重视内贸,开拓国内市场,走内外贸共同发展的路子。加大产品内销比重,扩大非美元客户的比重,从根本上扭转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融资困难问题。三是要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严格各项成本控制,通过压缩成本来缓解因汇率变化、原料上涨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借助电子商务来实现采购及交易成本的降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中小企业必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来逐步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坚持诚实守信,提高资信度,依靠良好的信用、真实的信息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

银行积极。在金融的制度设计中,要更多考虑市场的作用,应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增强业务发展的协调性,注重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机制,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授信审批机制,积极建立对资信良好中小企业信贷审批的绿色通道,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营销力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创新产品。一是积极进行信贷创新,科学合理地划分信贷管理权限,适当放权与综合授信制度相结合。二是改革银行信贷操作流程,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三是处理好信贷管理中责、权、利关系,辩证地看待对信贷风险,实行奖罚并举的管理制度,增强信贷人员的放贷、收贷积极性。

篇4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069-04

2008年下半年,几乎全球所有的经济体都受到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也不例外。具体来看,本次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冲击我国实体经济:第一,外贸途径。由于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的总需求下降,加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应抬头,导致我国出口额迅速下降,出口企业由于产能过剩不得不被迫转型或倒闭,直接冲击了我国与出口型企业及其相关的实体经济。第二,投资途径。由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外投资减少甚至抽逃,使部分对外资依赖较强的企业遭遇资金压力,加剧了宏观经济的运行风险。第三,汇率途径。受金融危机影响,各主要经济体为减缓本国经济下滑的趋势,竞相采取贬值货币刺激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大国间经济刺激政策博弈的焦点之一。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迫于其国内压力,采取各种手段要求人民币升值,导致人民币被动升值压力加大,总体上,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实体经济、外资依赖比较强的地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大。因此,首先受到这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地区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其后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其负面影响逐渐向全国各地区扩散。

一、金融危机对河北省经济的影响

河北经济对外资和外贸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不仅远低于江、浙、粤等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初期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一方面,早期遭受严重冲击的沿海外向型企业加大开拓国内市场的力度,从而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并且会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寻求低廉的要素成本来为其遭受重压的外向型出口产能减压;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后期冲击伴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变化、要素价格的升高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逐渐传递到河北。这对综合竞争力不强的河北企业来说构成巨大压力。一方面,直接受到了同类型沿海外向型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的挤压,另一方面,在同一地区面临沿海外向型企业过剩产能在同质化政策下向中部寻找出路的压力。金融危机对河北省的冲击可以概括为:“近忧较小,远虑堪忧”八个字。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对河北经济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

由于河北经济发展对外依赖程度还不够高,金融危机对河北省的直接冲击还不十分明显,间接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出口困难。以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总需求下降导致河北省的出口额下降,但由于河北实体经济总体对外依存度较低,所以,在这一阶段出口贸易下滑对河北实体经济总体影响相对较小,实体经济依然表现出总体向上的态势。据石家庄海关统计:2009年进出口总值完成29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9%,其中出口总值156.9亿美元,下降34.6%,降幅分别比上年收窄0.6和1.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完成出口28.5亿美元,下降15.4%,降幅比上年收窄6.3个百分点。出口贸易所受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但受到的冲击幅度远小于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实体经济。

2. 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引资困难。长期以来,河北省的发展始终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而近期全省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资金短缺更为严重。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国内外流动性骤减,在危机的初期国外投资出现减少甚至抽逃,国内各地区的跨区投资也出现大幅度萎缩,这给河北省的对内对外引资工作带来了困难。2009年前三季度,河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9%,增幅居全国首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9%,拉动经济增速5.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增速为9.6%)。虽然从数据上来看,河北省的引资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要把这些数据放到河北省各地积极推进“三年大变样”以及承接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其引资工作仍不容乐观,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总体上来看,外资以及国内跨区投资不足加剧了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

3.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总需求不振导致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下滑,大大降低了河北省实体经济中支柱产业的盈利能力。同时,由于国家加大对房地产的调控力度,导致国内粗钢和建筑用钢需求极度萎缩,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以粗钢为主要产品的河北钢铁产业压力颇大。

(二)延伸阶段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纷纷出台各种经济刺激政策,采取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手段,如我国沿海部分有实力的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内地,由此也给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压力。

1.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大面积倒闭影响了沿海资本向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环渤海区域的转移,而且还同河北省竞争国内投资,给河北省吸引国内资金参与省内建设的构想形成一定的障碍,影响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2. 部分有实力的外向型企业,在外部需求日益趋紧的形势下把目光瞄准国内市场,实施战略转型。由于这些企业积累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成熟的生产技术和高水准的管理水平,使得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能力,这些企业的转型直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给河北省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以浙江省为例,2009年,在净出口同比下降22.1%的情况下,浙江经济保持了8.8%的增长速度,这与企业迅速调整了市场结构是分不开的。

(三)复苏前的黑暗阶段(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阶段)

金融危机到底会对世界金融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到底会对世界经济体系造成什么样的冲击?世界经济到底会在何时见底,到底会在何时走上复苏之路?这一系列问题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可以预见的是――复苏前的黑暗阶段、碳关税条件下的贸易保护、“两反一保”的调查升级以及竞相的货币贬值就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在危机末期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在这一阶段,欧美发达国家把保护的重点放到加强其国内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上,以维持其技术优势产业的全球垄断地位。在这一阶段,中国庞大的实体经济的过剩产能所受到的挤压超出人们的预期,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各区域经济间的竞争也会因此而加剧。据美国劳工部称,美国的失业率仍维持在10%的高位。同一阶段公布的欧元区失业率也达到10%。以往经济危机的历史表明,欧美失业率居高不下往往会造成其政府纵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在这一阶段,全球以增加社会责任为借口的各种各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逐渐蔓延,为危机中的全球经济复苏增加不确定性。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在国际贸易保护行动中“首当其冲”受害在所难免,2009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发起“两反一保”调查38起,案件数同比上升26.7%。

从河北省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河北经济在延伸阶段和复苏前的“黑暗”阶段受到较大的冲击。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2009―2010年生产总值增速全年为10%左右,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7%左右。这印证了我们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在初期对河北省经济冲击相对较小的判断。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河北省经济受直接冲击较小的背后既有经济外向性较低的因素,也有国家大力投资基础建设对河北省钢铁等产业拉动较大的因素。如果全球金融危机不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被扼制,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各种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蔓延,将导致河北省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日益恶化,河北省所固有的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较差、产品科技含量低等劣势将逐渐显现,河北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将受到不利影响。

二、河北省应采取的对策

应该看到,当前国家所采取的维持经济发展的各种措施都是围绕在短期内维持经济以相对较高的速度发展而制定的,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短期政策。这些短期政策措施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河北省在经济发展上已经落后了其他沿海地区,但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调整、缩小差距的机遇,我们必须在国家刺激经济计划的大框架下,结合河北省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经济发展计划,从而使河北经济在下一个经济扩张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河北省应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在初期对河北实体经济直接冲击较小的宝贵时机,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河北省的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渡过金融危机冲击的后期阶段以及实现实体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增长提供保障。具体来看,河北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发掘新的投资来源

目前来看,河北省能够发掘的新投资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把吸引外资的重心从美、欧、日等地区向外扩展,把单纯吸引发展资金向吸引先进技术转移。比如,可以考虑到资金充裕的中东、拉美等产油国进行定向招商,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河北省的石油化工产业,充分利用河北要素价格较低的有利条件,吸引产油国的资金和原油资源到河北省发展石油重化工业;到具有技术优势的欧美发达国家,吸引拥有先进、专有加工技术的中小企业与河北省的低价格要素结合,打造定向产业园区,提高河北省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第二,扩大对内开放力度,吸引沿海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从实体经济退出的大型产业资本到河北省投资,充分展示低要素价格对大型产业资本的影响力。

(二)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升级

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已经到了亟待升级的地步。在其主要支柱产业中,钢铁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为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粗钢产能超过了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煤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重点发展的产业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过剩。具体来看,实现产业升级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坚决淘汰、转移落后产能;第二,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升现有产业;第三,发展一批有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虽然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等社会问题会给河北省淘汰落后生产力、实现产业升级带来极大的压力,必须克服当前困难,充分抓住欧美很多大企业由于金融危机不得不放松对我国高科技产品及新技术的出口限制这一有利时机,结合河北省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融合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为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增强省内企业的竞争力,积极抢占经济复苏后的国际市场

河北省这次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北省企业的竞争力强。金融危机终将过去,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一定会恢复。由于很多外向型企业元气大伤,对外向性不强的河北省企业而言,这将是一次难得的重新洗牌的机会,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够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我们就会成为危机过后最早获益的地区。对河北省而言,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一,谋划未来河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要适应人民币货币环境变化所释放出的引导信号,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降低单位出口产品中的资源、能源与廉价劳动力的占比,减少出口品对廉价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财政手段鼓励河北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产业技术增加值,引导、鼓励、企业主动增加河北省新兴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的进口,使用全球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实现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第二,从贸易方式上看,由于服务贸易对环境与资源的消耗极低,而且贸易条件较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要优越,尤其是高端服务贸易出口环境相对宽松,应该成为河北省对外贸易增长的新动力。

(课题组成员:孙东升、董葆茗、孟萍莉、樊亚宾;

执笔人:孙东升、樊亚宾、孟萍莉)

参考文献:

[1]刘重.国际金融危机对京津冀地区实体经济的影响与发展趋势分析[EB/OL].省略/news/txt//content_17758897.htm,2009-05-11.

[2]张志英,邵惠芳.金融危机对河北省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102-103.

篇5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01-02

一、金融危机对吉林省医药产业的影响

1.要素成本价格持续高位。要素成本上涨是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受金融危机、雪灾、地震以及国际油价大幅攀升的影响,中国煤电油运、农产品、化工原料等基本生产要素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明显上涨,加大了制药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吉林省重点调查的9户医药企业中,有11种原材料平均涨幅为30%~50%,有的超过70%以上。如化学原料醋酐涨1 352.34元/吨,硫酸二甲酯1 536.13/吨。甲胺1 202.25/吨。同时,《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制药企业的环保成本大幅提高,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的背景,制药企业的运营面临巨大成本压力。从中药企业看,中药材柴每公斤比去年同期涨52%,白术每公斤比去年同期涨70%以上,马钱子、川乌、草乌分别涨幅为24.25%、29.98%、21.76%。

2.两项资金占用率在拉大。2008年1―12月份,吉林省医药行业两项资金占用合计74.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98亿元,增长17.22%。其中,应收账款净额52.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3亿元,增长21.44%;产成品资金占用21.9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5亿元,增长8.15%。在重点调查的9户企业中,有5户企业应收账款在明显增加,产成品库存在减少,资金占用率在不断加大,资金流在不断减少,企业再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3.医药产值环比下降。2008年下半年以来,医药行业发展速度逐渐回落。2008年全省医药行业产值环比下降0.14个百分点、8月份产值环比下降3.74个百分点、12月份产值环比下降4.18个百分点。在重点调度的54户医药停产半停产企业中,停产检修的44户,占81.5%;订单减少的5户,占9.2%;受奥运禁运影响的5户,占9.2%。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医药企业全年发展速度。

二、金融危机后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逆境中实现快速增长。2008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在克服各种困难中实现增长。据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厅医药石化处分析,2008年上半年,吉林医药产业因上游要素成本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加大了医药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吉林重点调查的9家医药企业中,有11种原材料平均涨幅为30%~50%,有的超过70%以上。而在去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原料市场需求减少,导致部分医药产品出厂价格下行,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但是,由于医药产品具有较强的刚性需求和抗跌性,医药业已成为目前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较为有限的行业。从多数药企的统计报表来看,吉林医药企业的业绩目前并未因金融危机而受到明显影响。相关统计数据现实,2008年,吉林医药产业实现快速增长,累计实现产值400.79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工业增加值196.39亿元,同比增长23.36%;完成新产品产值41.36亿元,同比增长18.13%。其多项经济发展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发展计划。

2.重点区域医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吉林省长春市和通化市分别于2006年12月、2007年被商务部、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是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重点地区,2008年,两个重点地区医药产品出口实现大幅增长。其中,长春地区医药产品出口实现8 770万美元,同比增长113.7%;通化地区医药产品出口实现1 932万美元,同比增长31.7%;其他地区除白山地区医药产品出口负增长外,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辽源、松原、四平、延边、白城、吉林等地区医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70.3%、83.2%、27.5%、38.5%、528.9%、0.3%。

3.骨干品种出口增幅较大。2008年,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骨干品种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是我省医药产品出口骨干品种,实现出口额14 224万美元,同比增长88.2%,占全省医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为84%。其中,制成的饲料添加剂出口实现7 044万美元,占全省医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为41%。同时,中药材、医药品出口低位徘徊,分别增长3.35%、-18.53%。

4.新型医药出口企业异军突起。长春大合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长春宝成生化发展有限公司、白山创萌参业有限公司、通化乐陶陶人参特产有限公司、吉林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吉林省宏久生物科技公司等新兴医药出口企业出口快速增长,占据全省医药产品出口市场较大份额,2008年,上述企业实现出口额6 390万美元,占全省医药产品出口比重为38%,同比增长127%,成为推动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5.大部分地区医药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1―12月份,吉林省医药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61%。通化、长春、白山、四平、白城、松原分别为26.47%、25.61%、57.51%、33.86%、34.63%、122.46%,高于全省医药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水平。延边16.18%,低于全省医药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水平。吉林、辽源分别同比下降了6.33%和3.60%。

6.重点调度企业和重点调度品种生产好于去年。2008年,重点调度的23户企业产值平均增幅为22.20%,多数企业都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产值增长的企业有18户:天风制药同比增长62.25%、长春祈建生物增长46.89%、通化万通增长44.11%、通化东宝增长40.78%、吉林金宝增长33.37%、诺氏制药增长33.21%、博大制药增长32.72%、延吉喜来建医疗器械增长29.01%、通化振国增长27.43%、吉林修正增长26.85%、敦化华康增长24.27%、辉南长龙增长20.92%、通化茂祥增长16.35%、长春迪瑞增长7.49%、吴太感康增长6.85%、吉林敖东药业增长4.86%、长春金赛增长2.39%、生物制品增长0.51%。产值下降的企业有5户:舒兰合成同比下降17.31%、紫鑫药业下降11.69%、长春长生科技下降9.78%、吉林制药下降5.42%,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降0.55%。

2008年,重点调度的23个品种中,已有15个品种产值超过亿元:修正药业斯达舒19.25亿元、万通药业万通筋骨片7.1亿元、天风药业施慧达6.6亿元、吴太感康5.9亿元、修正消糜栓4.9亿元、修正药业益气养血4亿元、吉林市长白山制药康艾注射液3.7亿元、金宝药业止痛化症胶囊3.6亿元、吉林敖东安神补脑液3.4亿元、通化东宝人胰岛素冻干粉3.2亿元、集安益盛生脉注射液2.7亿元、长春祈建生物冻干水痘疫苗2.5亿元、一正药业一正痛消贴膏1.2亿元、辽源百康扑热息痛1.1亿元、集安益盛振源胶囊1亿元。在没有被列入重点调度的品种中,还有10多个品种达到亿元以上。

7.吉林省医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排位次序稳定。2008年吉林省医药工业主要综合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序是:工业总产值第十位、主营业务收入第十五位、利润第十二位、利税第十三位。其中:中成药排序是: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均列全国第一名。

三、今后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

1.充分抓住新医改给医药市场带来的发展契机。随着全局性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推开,新医改的实施,特别是国家加大对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场的投入力度,将使医药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抓住这次发展契机谋求吉林省医药产业得到一次跨越式发展。

2.加大对医药产业支持力度。吉林省为支持医药行业加大保增长的力度,在全省的医药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较大医院开展产、供、销对接活动,对增长高、销售省内医药产品力度大的生产、销售企业和医院给予相关的扶持政策,确保和拉动吉林省医药经济快速增长。

3.政府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为医药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政府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医药企业提供各种基础平台。如搭建机构支撑平台,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或服务中心,发挥产业规划和服务指导作用。如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政策支撑平台,设立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医药重大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优势项目、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升级等。

4.强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整合利用、深度开发吉林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在原有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中突破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中成药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以及生物制药创新产品,推进医药产业尤其是中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5.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破解药企融资难题。强化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引导性投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快医药企业上市融资。紫鑫药业就是通过上市融资实现快速发展的。吉林省目前已有13家上市医药企业,但这一规模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上市融资。

6.加快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医药产业集聚。为应对金融危机以及将来的发展,吉林医药产业应变分散式发展为集群式发展。加强产业链条分工协作,加快发展医药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加强与区内外企业的协作配套。大力推进医药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兼并,鼓励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整合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培育若干个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现代化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吉林省已经在通化市初步形成了医药产业集群的雏形,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分工更紧密、覆盖范围更广的大型医药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篇6

(一)全球经济可能出现“滞缩”

去年9月份以来,各大国际组织不断调低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2009年3月19日,IMF最新预测,尽管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推出了重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但贸易量急剧收缩,产出和就业严重恶化,2009年世界经济预计收缩0.5%~1%,为60年来首次下降,其中发达国家增长为-3%到-3.5%,美国下降2.6%,欧元区下降3.2%,日本下降5.8%,衰退进一步加剧,新兴经济体增速下调到1.5%~2.5%,明显放缓。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拖累恶化,全球制造业急剧下降。摩根大通(JPMorgan)全球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世界制造业活动降至11年前调查开始以来的最低点,2008年12月份美国制造业出现30年以来最急速收缩,日本制造业指数创2001年以来最大降幅。欧洲汽车业产能闲置并开始裁员。根据2009年3月8日世界银行最新报告,2008年第4季度全球工业产值下降20%,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下降23%和15%。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全球制造业正面临危机,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全面衰退。实体经济恶化又对虚拟经济造成循环影响。目前美国信用卡欠账高达9 517亿美元,且应收账款已证券化,一旦危机爆发将损失重大。中东欧经济金融形势恶化,可能引发第二轮金融海啸,并严重拖累西欧国家和世界经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高位时多数下降1/3~2/3,近期虽有所回升,仍处于谷底。各国纷纷实行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等利率水平均降至历史低位。但由于惜贷普遍,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可能出现流动性陷阱,重蹈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覆辙。经济下滑与通货紧缩叠加,出现“滞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国际贸易增速急剧下降

WTO预计今年世界贸易将萎缩9%,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全球商品贸易将下降6~8个百分点。根据各国官方统计,2008年最后两个月,世界贸易已经陷入急剧衰退,东亚等周边国家出口降幅基本在两位数以上。今年1、2月主要经济体出口下滑进一步加剧,同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衰退。一是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出口下降10%~30%,简均降幅高达24.3%。2008年11、12月和今年1月,日本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6.7%、35%和45.7%;4季度美国出口同比降幅高达33.6%;按美元计算,11月欧盟27国出口下降22%,12月下降6.9%。三大经济体出口占全球比重51.6%,按简均计算,已导致同期世界贸易大幅下降13%。二是新兴经济体出口均下降10%~20%。2009年1、2月巴西出口陡降22.8%和21.9%,1月俄罗斯出口下降50.3%,印度1、2月出口分别下降16%和13%。三国出口比重超过4.8%,平均降幅将近30%。三是东亚等周边国家出口降幅基本在两位数以上。今年1、2月韩国出口分别下降32.8%和17.1%;今年1月,中国香港下降21.8%、新加坡降35.7%,印尼降36.1%,马来西亚降27.8%,泰国降26.5%,越南降24.2%;去年12月菲律宾陡降40%,中国台湾降41.9%。此外,1月瑞士、挪威分别降14%和34%,去年12月阿根廷降27.8%。由于上述国家占世界贸易72%以上,基本代表了世界贸易的走向,按照简均计算,2008年11~12月世界贸易估计下降15%左右。四是国际海运和航空运输急剧萎缩,也验证了世界贸易大幅下降。BDI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从2008年5月的最高点11 425点跌至年末的558点,跌幅超过95%,最近指数有所回升,但仍处于历史地位。据国际航协数据,2008年12月承载国际货物贸易价值35%的国际航空货运周转量同比暴跌22.6%。仅美国就有近千架飞机停飞,运力闲置。

从历史上看,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时,世界贸易增速分别为-6.5%、-1.5%和-4.1%,目前危机程度远超过当时,世界贸易可能衰退更深。综合各大机构预测,普遍认为全球贸易下滑并没有见底,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世界贸易信息服务公司最新预计,全球贸易活动的下行走势将至少再持续6个月。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也认为,世界贸易已陷入深度衰退。据联合国全球经济展望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出口额将下降4.4%,进口额下降3.9%。IMF预测,全球贸易量将下降2.8%。估计一段时间内,欧美日经济贸易衰退将进一步波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贸易已经陷入衰退的国家降幅还会加剧;同时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严重打击,加入到衰退的队伍。国际劳工组织(ILO)预计,今年全球失业人数将新增2 000万人,到年底全球失业总数将超过2.1亿人,这将使全球消费需求进一步收缩,加剧国际贸易下行压力。

(三)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规模锐减

历史看,每当发生大的经济动荡时,国际投资很可能下降,比如2002年全球投资增速下降69个百分点,其中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资下降十分明显,第一次石油危机、拉美债务危机和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分别下降52%、33%和33%。这次危机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能力大大削弱,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仅2008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比上年减少21%,2009年将减少30%~40%。发达国家流动性不足,从新兴发展中国家抽回资金的数量明显增加。

2009年全球并购形势难见好转。毕马威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并购资产规模减少30%至2.94万亿美元,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30%。1 309宗计划中的并购案被取消,包括必和必拓放弃收购力拓。作为此前两年中并购交易的重要力量,2008年私人股本公司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72%,降至5年来最低。因企业并购意愿受财务实力及盈利状况恶化影响,2009年中期前并购形势难见好转。

FDI流向发生逆转。OECD预测,发达国家资本流出速度下降,流入速度在加快。2008年1~10月,日本企业海外并购金额约为681.82亿美元,为2008年同期的3.7倍。美国并购交易额则大幅下降38%,其中四季度同比减少55%。另外,欧洲交易额下降29%,亚太地区下降12%。有关机构预测2009年,金融危机将使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减少40%。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商务发展冲击明显

(一)出口增长困难

一是外需不足严重打击我国出口。去年以来,我国的出口回落基本上是与国际贸易走势相关联的,但回落速度之快、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超出预期。2008年11月、12月出口分别下降2.2%和2.8%,扣除通胀和汇率因素,2008年名义出口17%,实际出口不足10%,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增长10.8%,基本反映了真实出口状况。今年1~2月出口分别下降17.5%和25.7%,前2月累计出口下降21.1%,累计数据基本较准确反映当前出口形势;加工贸易出口降幅更大,前2月下降39.5%,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

二是工业品出货值和出口订单指数显示出口会进一步下滑。2008年11~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同比分别下降5.2%和8.8%,2008年全年增幅回落10.7个百分点。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5月低于50%,2月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43.4%,已连续8月低于50%,虽然最近3个月指数有所回升,但分行业看,绝大多数行业仍处在50%以下。此外,由于我国加工贸易比重超过50%,1~2月加工贸易进口量大幅下降39.5%,是未来出口量更严重下滑的先行指标。

三是出口价格竞争力出现拐点。过去二、三年能源原材料涨价、劳动工资成本上升和有关政策调整等已经大大增加了我国的出口成本,累计在80%~90%之间。与此同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更是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带来重大损害。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08年7月~2009年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6.4%,相当于汇改近4年来累计升值幅度的55.3%,其中2009年2月当月升值6.78%。同期,周边国家和地区实际汇率与我国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贬值。其中贬值超过两位数的货币有,澳元24.3%,韩元24%,俄罗斯卢布18%,印尼盾12.9%。今年以来,韩元兑美元汇率下跌了21.22%。中国制造有被其他国家廉价消费品取代的可能。2008年10月份以前我国出口回落主要是成本约束所致,相对平稳;但从去年10月开始需求约束突然加剧,导致出口大幅下滑。越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消费者越把价格放在第1位,我国出口竞争力将面对更大的考验,出口企业将遭遇更大的成本和价格压力。

(二)利用外资明显放缓

一是合同外资下降预示我国利用外资状况可能不断恶化。2008年,在新批项目数方面,各月始终呈同比下降趋势,月度降幅有时高达30%~40%,全年合计新批项目2.75万个,同比下降27.35%,表明作为投资主体的中小企业入资减少;在合同外资方面,单月增幅逐步下滑,且7月以后各月为同比下降,全年合计金额2 112.9亿美元,同比下降6.18%;在实际使用外资方面,1月份增幅曾达到109.8%,但主要是“两税合一”过渡政策效果所致,此后增幅逐步下降,10月以后也出现同比下降,全年实际使用外资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2009年1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41亿美元,同比下降32.67%。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 496家,同比下降48.7%。虽有春节假期、2008年同期基数偏高等因素,但仍延续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来自发达国家/地区投资下降明显。今年1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53.76%,实际外资金额同比下降70.03%;原欧盟15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27.39%,实际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4.02%。外资总体态势是新投资资金流入明显放缓,已投资者投资策略渐趋保守。

二是部分国家采取的危机应对措施对我国利用外资构成竞争。一方面,部分国家货币贬值幅度较大,跨国公司投资成本有所下降,如印度劳动力成本下降40%;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各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资政策:如日本对外资免除法人税;新加坡对部分贸易、金融、运输企业在内的各行业外资企业给予5~20年、最低5%的优惠所得税率,允许企业研发费用15%扣除;法国免除企业再投资部分税收。另外,国内外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所下降。部分跨国公司的经营呈收缩态势,如巴斯夫、拜耳、摩托罗拉等公司均有停工减产现象。部分行业企业面临生存困难。据统计,2008年温州外资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下降17.3%和21.2%,现有外资企业投产开工率不足68%。到今年年初,浙江部分地区纺织业下游企业停机率达50%以上。

(三)“危”中有“机”,我国商务发展也面临机遇

外贸优势仍在。一是劳动力综合优势。我国人力成本相对仍较低,在劳动力素质,受教育水平总体也高于东南亚国家。二是30年对外开放奠定了开放型经济的良好基础,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三是当前出口仍有一定市场空间。根据既往的经济危机规律,在危机的特殊时期低端生活必需品需求和中低档非生活必需品需求趋于增加。如金融危机以来,欧洲零售普遍不景气,沃尔玛、乐购等在华大量采购中低档商品的大型超市销售和利润反而增长。我国出口的许多产品处在中低端,在发达国家的替代性不强,扩大出口仍有一些机遇。我国在完善相关政策、减免税费来增强出口竞争力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危”中之“机”。

对外资仍具有吸引力。我国传统引资优势仍然存在。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经济较快增长、金融基本稳定,对国际资本仍有较强吸引力。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调查,85%的会员仍将中国作为其在全球开展业务的首选地。调查显示,由于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特别是我国在此次危机中所展现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活力,我国对外资吸引力有所增强。据中国美国商会调查,76%的企业将中国市场列在近期全球投资计划的前3位,51%的企业将中国市场作为首位战略目标。扩大内需将给吸收外资创造新的空间。另外,虽然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相对谨慎,但在生命科学、健康方便食品、运输设备、商业服务、个人服务、机械设备、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源、化学和塑料、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资可能成为未来投资的热点,也有利于我们优化外资结构和布局。2008年,农业、服务业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分别达到1.3%和41.3%。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由上年的4.9%增至7%。今后,中国促进区域协调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将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另外,我国4万亿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和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给外商来华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

“走出去”面临宽松环境。美欧在一些领域放宽对我国企业投资限制,我国对外并购的政治环境总体趋缓。危机后,美国“通用汽车”股价为1929年以来最低,必和必拓、力拓两大矿业巨头股价分别下跌35%和79%,存在低价收购优质资产的难得机遇。经济危机加速全球产业重组,也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一些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有利于我国扩大工程承包。国外资产价格下跌,为我国投资资源能源、收购国际品牌、建立国际营销渠道和网络提供了现实可能。我国纺织业产业链完整,生存能力强,“走出去”有可能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三、扩内需与稳外需并重,综合应对危机

今年1~4月,全国进出口同比下降24.3%,其中出口下降20.5%。从出口企业反馈的订单情况和广交会的签约情况看,上半年出口形势难以好转。如果没有有效措施,出口将继续大幅下降,即使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能好转,外需复苏,全年出口也难以弥补上半年的亏空。据测算,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9%,拉动当年GDP增长1.7%。今年若出口零增长,其他条件不变,将导致当年GDP增速下降1.71%,增速降低到7.29%;若出口下降5%,将减少当年GDP增速2.8%,增速降低到6.2%。若下降10%,将减少GDP增速3.9%,增速降低到5.1%。

此外,即期出口下降会在经历一定时滞后对国内消费和投资产生负拉动。对1978~2006年出口数据回归分析表明,出口每增长1%,带动消费增长0.68%,国内资本形成增长0.74%;出口每下降1%,也会使消费下降0.68%,国内资本形成下降0.74%。即使考虑到出口对国内需求作用累计可能有2年左右的周期,对内需的抵消作用仍不可小视。因此,短期内,出口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作用可能是不可替代的。靠扩大投资拉动增长在中期内还面临着最终需求不足的严重约束,出口下降和消费走低碰头,将加剧产能过剩和投资资源浪费,使经济出现“W”型走势,难以最终走出衰退。我国GDP、工业与出口三者之间的关系,更直观地反映出口下降对GDP的冲击。2007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0%,出口占工业增加值的72%。出口持续大幅下降将从下游向中上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可能把我国经济拖入衰退乃至危机之中,重蹈其他国家经济衰退的覆辙。因此,当前扩大内需应与稳定外需并重。

为稳定外需,减轻出口持续下滑拖累整体经济,当前有必要协调采取综合应对措施,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促进服务体系和法律制度建设,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一)一步到位实施出口及时足额退税,并完善相关制度

出口退税是当前稳外贸、促增长、保就业的一项十分重要且效果明显的措施。建议按“征多少、退多少”,全面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一是可迅速恢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起码的价格竞争力,扭转其大幅下滑势头,并抓住在世界经济衰退形势下低端产品需求反而走强的机遇;二是可减轻IT、汽车、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未来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滑的冲击,减少其出口损失;三是可较快缓解多数中小出口企业遭遇的生存压力;四是可稳定预期,有利于出口商及时对外签单成交。同时,要完善增值税和出口退税法律制度,避免以后政策频繁调整。

(二)加大贸易融资支持力度

出台有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支持政策,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允许信用证抵押贷款,推广“股权出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经验,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可参考香港特区政府做法,建立中小出口企业专项信贷担保资金。

(三)加大政策性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支持和覆盖面

借鉴韩国、巴西等国的做法,增加用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出口信贷专项资金;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改革外贸政策性金融体系,及时出台有关法律,加大财政政策性支持力度,降低出口信用保险费率,最大程度上帮助出口企业缓解资金困难和有效防范出口信用风险。应该着眼于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长短结合,把带动力强、金额大、技术含量高的成套设备和工程项目的出口作为重点,从政策性金融措施如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甚至是买方信贷方面给予支持,创造外需。

(四)扩大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范围

目前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正在试点。考虑到许多国家有进口需求,但缺少外汇,建议:一是尽快细化完善人民币结算的有关操作办法;二是在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中全面允许实现进出口人民币结算;三是参照与巴西双边贸易使用本币结算的经验,争取与更多国家达成这种安排,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四是对外援助全部使用人民币,以扩大外需,支持国内企业,带动货物出口。

(五)稳定人民币实际汇率

改变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严重损害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局面,不仅要保持人民币名义汇率的稳定,更要努力保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基本稳定。考虑改变人民币汇率盯住的货币篮子,建议以贸易加权方式来计算汇率篮子。同时,及时推出新的保值避险工具,帮助企业化解汇率风险。

(六)稳定利用外资政策,预防跨国公司产业外迁

篇7

中图分类号: F113.7

文献标识码: A

2006年春季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这次危机蔓延全球,影响深度也在一步步扩大,并且在向实体经济延伸。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迈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和冲击。

1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开始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在全球拓展市场、提升实力。主要表现如下:

(1)业务规模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的稳步上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规模日益扩大,领域逐步拓宽,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8.5亿美元,2008年就达到了406.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3.6%;2002年末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32.2亿美元,2007年末达到1011.9亿美元,年均增长32.1%。

(2)多元化的经营格局正在形成。目前,中国对外投资办厂和加工装配业务已扩展到全球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多个领域,投资重点逐步从港澳、北美地区,转移到亚太、非洲、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3)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为主向大中型生产企业为主转变,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不断增大,贸易公司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特别是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一些优势企业开始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并初步形成了全球研发生产销售网络,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海尔、联想、TCL、华为、中兴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已经将产品出口国外,占领了部分海外市场,并在国外研发生产自己的产品,培育自己的品牌。

2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带来的冲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回落1.5个百分点,美国经济2009年将下降0.7%,欧元区2009年经济将下降0.5%,日本将下降0.2%,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增长5.1%,比2008年回落1.5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

(1)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中国企业出口增速下降。由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百分之五十,美国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美国经济减速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将加剧。贸易摩擦与全球或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经济发展良好时,贸易摩擦会减少,当经济发展出现衰退时,贸易摩擦将加剧。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遭遇贸易摩擦仍然不断,涉案金额将近15亿美元,给我国出口带来很大压力。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受贸易摩擦将更加严重,增加出口的困难。

(3)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本上升。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受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而所在国在经济低迷时期往往会放弃或抵制投资自由原则,在外资的审批或经营方面施加行政干预或消极施政措施,从而增加外资企业经营的风险。

(4)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与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刚刚处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企业规模较小,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无论在理解和适应东道国文化、与利益相关各方面的交流沟通、对市场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在人员管理和公司管理方面,中国企业与国际行业领先者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得金融危机环境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也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3 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带来的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同时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危机引发的大调整会形成全球经济新格局。

(1)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下跌,“中国制造”更具竞争力。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资金逐步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同时,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日益悲观,从而预期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下降,价格下跌。国际原油价格从140多美元的历史高位下跌到目前的不到40美元;铁矿石价格也终止了上涨势头,开始回调。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买方,国际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大大缓解中国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并增加中国企业在价格上的话语权。

(2)国际投资环境有所改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经济的流动性出现严重不足。为了促进经济复苏、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引起的失业问题,欧美政府纷纷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免企业税收负担,鼓励和引导消费者消费并简化审批手续,吸引和鼓励外国投资者参与本国经济。此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开展海外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是很好的时机。

(3)国际市场引资需求增大,跨国并购或参股成本降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各国金融机构资金紧张,并在相关行业引起连锁反应。而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中资银行金融资产状况和流动性良好,中国企业在此次危机中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在客观上形成了投资空档,因此在世界面临危机的时候,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比较好的对外投资并购时机。

(4)为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带来吸引人才的机会。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未来中国企业能够在国际上走多远,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化的人才。此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欧美企业纷纷裁员,而这些分处于金融、IT、服务、管理各领域的人才却是国内企业所缺乏的,这

正是企业引进国际化人才的大好时机。

4 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

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国企业应该坚持国际化经营战略,熟悉国际市场规则,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度过此次金融危机。

(1)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应该坚持多元化经营之路。首先,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虽也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是仍有增长,中国企业应该把这些市场作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走出去扩大出口。

(2)通过海外收购、参股等方式获取行业核心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竞争异常激烈,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欧美众多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资金陷入困境。为缓解这些企业的资金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不得不降低对外国企业的投资门槛要求,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 通过股权收购获取欧美国家,如软件、计算机、精密仪器、通信技术等技术领先企业的股权,进而取得对目标企业高端技术的学习权,以及高端技术企业转向中国的“产业转移权”。

(3)加强自有品牌建设,利用中国品牌抢占国际市场。品牌是种信号,一旦被世界所知并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就会为企业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将逐渐成为主流。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发生演化,美欧一些跨国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困境,在当前环境下采取观望的市场策略,一定程度放缓了其品牌的开发及扩张。而随着中国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应该以自己的品牌独立开发国际市场,这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品牌国际形象、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的时机。

(4)积极推行本地化管理策略,提升管理能力。跨国经营的企业都将推行本地化作为自己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应该利用此次金融危机所在国经济发展放缓的时机,积极雇佣当地员工,使用当地资源,了解当地法律和文化,建立了自主的生产、销售或研发中心,在东道国扎根、生长,实现了全面的本土化,才能真正走向国际,成为国际化的跨国企业。通过实行人员、企业文化、物料、营销等本土化,在公众中树立本地企业的形象,使“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欢迎。

(5)重视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国际合作。2008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时候,作为世界经济代表的庞大的跨国企业也成为金融危机中受“伤”严重,裁员、合并、减产、出售资产,这些利空的词汇最近经常和跨国公司甚至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名字结伴出现。尽管中国也受到危机的影响,但一些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仍然充满信心,并积极在中国寻求战略合作机会,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中国企业可以“走出去”积极选择与西方企业合作,进行资源整合、规范治理、引入跨国战略合作伙伴以获得核心技术、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或者通过西方国家的合作伙伴获取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095-03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其不仅撼动华尔街金融体系,重挫全球金融市场,更导致金融业流动性急剧紧缩,商品流通市场严重受创,我国的经济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伴随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调整,我国已率先扭转困局,经济持续回暖。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09年前三个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 057亿元,同比增长33.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为7.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3 177亿元,增长33.3%,加快5.7个百分点。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投资同比增长28.8%,第二季度增长35.7%,第三季度增长33.2%,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除公共投资表现强劲外,近期民间投资已开始好转。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这既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国家财政部的前三季度税收增长结构性分析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45 057.56亿元,同比增长2.2%,同比增收964.44亿元,第三季度末累计收入首次实现正增长。

一、消费型增值税的含义

对货物和劳务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前提下,根据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税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类型。我国增值税对销售、进口货物以及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覆盖了货物的生产、批发和零售各环节,涉及众多行业。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生产型增值税。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即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

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允许纳税人在计算增值税额时,从商品和劳务销售额中扣除当期外购物质资料价值以及购进的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税款的一种增值税。也就是说,厂商的资本投入品不计入产品增加值,这样,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值税相当于只对消费品征税,其税基总值与全部消费品总值一致。

我国消费型增值税的主要内容有:自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计算抵扣;购进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 摩托车和游艇不得抵扣进项税;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为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

二、消费型增值税对我国经济宏观方面的影响

增值税的转型会影响到国家的两项税收变动,一是使增值税收入减少, 二是使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

(一)财政收入相对减少,刺激固定资产投资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虽然在短期内将导致税基的减少,对财政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看,由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将刺激投资,企业收入增长后,其他税种的税收会迅速提升,对经济的增长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财政收入总量也会随之逐渐增长。

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我国采用了消费型增值税,减少的税收将直接成为企业的盈利部分。 据国家税务总局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发生固定资产进项税额870亿元,剔除东北、中部地区2008年结转到今年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129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固定资产进项税额741亿元,平均每个月发生固定资产进项税额123.5亿元。消费型增值税全面实行,对促进经济平稳回升有一定作用。

(二)深化税制改革,完善税收体系

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是促进企业投资、造福于民的制度,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公平内外资企业和国内外产品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完善税收体系。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为规范税制,进口设备免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停止执行。但由于外资研发中心大多属于营业税纳税人,进口时承担的增值税无法抵扣,造成税负增加。同时,设备集中采购时增值税进项税规模较大而造成资金占用,资金成本相应增加。考虑到外资研发中心是我国吸引外资,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平台,有利于完善我国东部沿海省市的产业结构和外资结构,同时,能够为国内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的难题,财政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出《关于研发机构采购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自2009年7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对外资研发中心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对内外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但同时还应注意到,目前我国采用的仍是一种不完全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部分行业还保留营业税形式,重复计征问题仍然存在。因此,税制改革也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消费型增值税在促进投资总量增加的同时,还起到鼓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有利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在生产型增值税模式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重复征税程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既有失税收公平原则,又加重了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瓶颈效应”,其结果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调动企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对于相对不利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推行消费型增值税将对我国的资金需求和劳动就业造成压力,就依赖于企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水平来解决。

三、消费型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

为了较为直观地说明消费型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 现设例予以说明:假设企业投资3 510万元,其中,进项税额510万元,购入设备价款3 000万元。设备的使用年限是10年。每年营运成本2 500万元,营运收入4 00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25%,资金成本率10%,不再考虑其他比较无关的支出和收入,有关的比较如下表。

通过上例可以直观地看到,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会产生如下影响:

1.税负降低,企业盈利水平提高

由于投资额支付的增值税允许抵扣,直接减少了企业的税负。如上例购进设备3 510万元中,其中的510万元列入进项税额,可在本月的销项税额中进行抵扣。

增值税转型作为强大的政策推动力,能够直接减少企业的增值税支出,也减少交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直接增加盈利水平。同时,由于增值税转型会降低新增固定资产每期提取的折旧额以及企业管理费用,尽管造成了企业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企业净收益和税后收益率明显提高。增值税转型不仅直接减轻了企业的增值税负担,而且对企业经营收益也有重大、直接和有效的影响。因此,增值税转型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还能够帮助企业保持一种稳健的财务结构。

2.投资净现值增加,企业相对利润增加

由于投资额支付的增值税允许抵扣,直接减少了投资额的现值,提高了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如上例,可在投资项目期内提高投资净现值510万元,提高投资内含报酬率7.57个百分点,提升比例达18.17%;提高年平均投资报酬率5.45个百分点,提升比例达22.2 %。这大大降低了投资项目可行性的标准,1 7 %的投资抵扣额对于促进企业的投资行为是非常直接的。

由于转型后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减少,使企业的相对利润增加。如上例,1年内该项投资每年减少折旧额51万元,10年共减少折旧费用510万元,增加税前利润510万元,增加税后利润382.5万元,企业经济利益得到显著提升。

3.促进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由于企业的资本投资获得抵税,一次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可获得的好处便越多。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前,假设企业机器设备的折旧成本351万元,在全部成本1 170万元中所占的比例达到30%。按17%的增值税率获得抵扣后,折旧成本下降到300万元,成本下降4.36%( 即51÷1170=4.36%)。假定机器设备的折旧成本占全部成本中的50%,则其全部成本下降7.26%。因此,消费型增值税更有利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也更有利于企业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

4.降低产品价格,提升产品竞争力

增值税作为价外税,是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值税税负下降直接降低商品价格。一般情况下,价格下降是提高商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2008年以后用于保护国内市场的关税、进口环节的增值税等措施将不能有效使用,国外优质商品将与我国企业商品直接竞争。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给产品的降价提供了空间,企业面对激烈的贸易挑战会进一步降低商品价格,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

四、消费型增值税背景下企业应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消费型增值税的实行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集中于会计政策的变化上,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计量方法、增值税缴纳方法与折旧政策。但增值税转型对会计核算的影响远不止此,如转型后由于增值税与所得税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将增值税额纳入抵扣范围,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也因此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该资产日后的折旧额,进而影响到各期的成本、经营成果以及所得税的核算与数额缴纳,而且增值税抵扣额的变化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等。

(二)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应注意的问题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社会总投资不足。消费型增值税是使企业扩大投资和设备投资的政策激励,会影响企业收益,但需要注意,对除房屋、建筑物、土地等不动产以外的购进固定资产(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 、用于自制固定资产(含改扩建、安装)的购进货物或增值税应税劳务,应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才能享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政策。如果购进时不能分清固定资产用途的,也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待明确购进固定资产的用途后,再最终决定是否能够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

在实行了消费型增值税后,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增加了现金流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或者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增加企业的利润。但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合理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切忌盲目购进固定资产,造成固定资产利用率降低,影响企业利润 。

(三)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统一降为3%,一般纳税人仍为17%。小规模纳税人按照收入的多少纳税,一般纳税人按进项和销项税额相抵后的增值额纳税,如果为新设企业,销项税额远大于进项税额,则应选择成为小规模纳税人,一个企业分成多个分支机构经营。如果增值额不大,则应选择一般纳税人。当然,这是仅就增值税而言的,纳税人身份的可选择性,不是所有纳税人可以自由选择作为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而且一般纳税人转变为小规模纳税人后就不能再次恢复一般纳税人身份。这些都应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予以考虑,以使企业税后净利润最大化。

当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时,必须考虑固定资产的购进时机。当企业在出现大量增值税销项税额时期购入固定资产,就可实现进项税额的全额抵扣。否则,若在一定时期,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大于该时期的销项税额,就会出现一部分进项税额不能实现抵扣的现象,从而降低固定资产抵扣的幅度。因此,企业必须对固定资产投资作出财务预算,合理规划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期分批进行固定资产更新,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与企业财税目标的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 谭祖明.对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几点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8,(12).

[2] 屈巍.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影响[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8).

[3] 王红云.增值税暂行条例解读及会计处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列.国务院令(2008)第538号,2008-11-10.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umption-based value-added tax on China economy in financial crisis

ZHANG Xin

篇9

副校长卫教授指出,中国尽管不处于本次金融危机的中心,但受到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就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深刻剖析。潘淑娟教授回顾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并从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特里芬现象”出发对现行美元本位制和美元环流进行剖析和解构。她还从美国金融资产中出现的诸多“异象”出发,提出了国际金融秩序亟待改革的构想。徐旭初教授详细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机理,认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原因在于证券化产品、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结构的高复杂性导致投资者无法判断所投资金融产品的风险,增强了其杠杆效应。张会恒教授强调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认为应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建立一个适应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风险状况的有效金融监管体系。唐敏教授认为美国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房地产次贷危机、美元本位等只是引发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表层原因,其深层根源在于以自由化、私有制、放松管制等为特征的思想组织制度基础,严重透支未来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和有恃无恐的金融霸权主义,而次贷危机只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沙文兵博士就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同本次金融危机进行了比较分析。徐德云博士则认为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在于其是否会形成经济危机,更在于人们由此可能产生的心理“恐慌”。

二、关于全球金融危机与FDI、贸易发展

篇10

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自2008年爆发以来,变引起了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不管在哪一个国家,金融危机都使其经济社会当中的热点话题,可以说金融危机带给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冲击是巨大的。而时至今日,尽管很多国家的经济水平都在渐渐的回暖,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没有“烟消云散”,其依然在不停地蔓延与扩散。部分经济学家预测,今年,金融危机有可能会再度爆发。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及金融的影响依然在继续。再次条件下,要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通过对金融危机给我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地研究,并从找寻求一定的启发,以便于为我国未来经济及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可以说是尤为必要的。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不可否认,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及金融行业的影响与冲击相对较小一些,但结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社会还是收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增长的放缓。一直以来,出口贸易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我国对于贸易的依存度也要高于其他的国家,而且在我国出口贸易当中,中美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当中比重最大的组成部分。然而金融危机使得美国财富缩水严重,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也因此大幅降低,这使得我国的出口贸易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2009年来看,我国当年的出口额下降了16%,成为近30年来出口额的最低点。尽管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出口贸易开始慢慢回转,但欧美等国对我国的进口增长远不及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金融格局,使得金融危机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金融市场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也未能幸免,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因此而加剧。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金融市场也形成能够了消极的传导作用。就2009年1月份来看,全球的股票市场当中近5.2万亿美元的市值被蒸发掉,其中发达国家的市值跌幅为7.83%,新兴市场跌幅为12.44%,而我国A股更是以21.4%的跌幅居于全球跌幅的前段。

(三)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从就业方面来看,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就业情况出现大幅的萎缩。以上的分析中已经提到,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的出口行业收到很大的影响,这就使得那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营受到较为严重的打击,随着企业收益的不断减低,裁员或者加减薪则成为出口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在此环境之下,很多企业开始纷纷地裁员,原有的招聘需求也不断减缩,而一些依赖于国外订单支撑的中小型的企业也都开始减产甚至是停产,尤其是像电子产品、家具以及纺织品等这些行业,甚至出现企业倒闭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原有的用工水平大幅降低,在职职工留职停薪、下岗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走低等,都造成我国的就业的萎缩。

(四)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小觑的。在金融危机之前,随着美国楼市的整体上涨,使得我国及其他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很大的鼓舞与信息,多数业内人士及消费者都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房价只可能上涨而绝对不会下跌,所以那段时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如火如荼的发展,而房价也宛如脱僵的野马一般,一骑绝尘,各种调控政策也是屡屡落空。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国房地产行业及我国居民敲起了警钟,人们开始意识到,房地产行业并不是只升不降的,这时,一些投资开始不断撤离,居民也都持币观望。尽管房价的整体水平依然存在小幅的上涨,但是一些楼盘在价格上的明升暗降的现象却是不断的出现。一直到我国经济振兴政策的出台,才使得房地产行业又回到往日的繁荣。

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与冲击也是较为严重的。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慢慢褪去,但这并不代表未来经济环境会是稳定的。那么,从金融危机的爆发、其主要影响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结合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冲击来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几点经验教训与启示:

首先,要维持经济及金融行业的稳定,我国应当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并依此创造出更多工作岗位;

其次,要对经济及金融行业进行规范,就必须强化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督与调控,对行业市场当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治理,有计划性的进行住房攻击力的提升,对各种投机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打击与控制;

再者,要避免国际经济市场动荡对我国经济的较大冲击,我国还需要对当前对外贸易的基本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鼓励企业在出口场频的创新与研发方面进行着重提升,通过提升商品的竞争力来保证出口额的稳步提升;

另外,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此次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主要是由于美国次级抵押机构对风险防范的疏忽,所以,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我们应该意识到加强对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断对银行内部风险的控制工作进行加强与优化,避免为危机的形成而埋下隐患。

三、结论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各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影响都是较为严重的,此次金融危机不管是波及的范围还是影响的深度都较大,但着力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这一问题的探讨,最关键的还是要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与教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与完善,以避全球动荡的经济环境再度对我国经济形成影响。

参考文献:

篇11

引言: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升级,演变为金融危机,其影响迅速波及全球,造成巨大冲击,让全球经济陷入了阴霾两年之久。此次金融危机引起了政府、组织、学者和广大民众的密切关注,大家都在透视危机爆发的原因,寻求自我解赎的途径。因此我将从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的分析,探讨我国应对西方金融危机的措施。

1.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表面上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产生,但是其内在深层次的根源却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长期积弊,以及近几十年来西方新自由主义政策和资本主义各种矛盾诱发的产物。

1.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性原因。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必然会滋生各种社会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一系列连续性、并存性和均衡性关系难以得到满足,从而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不断扩展并日趋激化。①

1.2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政策性原因。1979年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上台,1980年里根在美国上台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在英美推行,并随后在全世界蔓延。他们极力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坚决否定公有制、社会主义和国家干预。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要给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画上一个句号,成为其失败的标志。英国《金融时报》说:“自由化时代也是金融危机格外频发的时代……所有这一切都蕴含着最终导致自由化时代灭亡的种子②”。

2.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此,我就主要分析西方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2.1冲击我国金融业。首先,持有美国投资银行股份或债券的金融机构,受金融危机影响,股票债券大幅缩水。其次,金融危机导致中国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放缓。主要是由于国外各商业银行缩紧银根所导致。再次,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中国股市的一蹶不振,几乎套牢了所有的股民,投资者信心受损,影响了整个金融业的经营环境③。

2.2减少中国出口贸易,就业压力突增。西方爆发金融危机后,其“消费过剩”矛头凸显。短期内出现大幅度的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随着危机的蔓延,其他国家采取类似的措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年贸易顺差的的出口国而言,必然面临着“生产过剩”的困境。生产商担心存货过多,就会缩减生产,反过来又进一步缩减消费需求④。生产的缩减又必将会对劳动力需求降低,从而使国内的就业压力突增。

2.3影响投资热情与投资能力。从国内投资来看,金融危机一是会导致投资者投资热情下降,信心不足。二是会利用外资的能力减弱。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演进,国外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甩卖海外资产,回笼资金,以套现应对危机。三是预期投资成本的上升,随着各国的救市措施的实行和危机的缓解必然导致资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迅速反弹,使得投资成本上升。

3.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国际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没有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受金融危机很大的影响,但其影响和威胁仍然弥漫在中国的周围。因此,中国应从这场金融风暴中吸收经验教训,积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3.1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中国市场经济的特色就是政府对经济主体和活动具有的强大的监督管理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够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集中力量办大事。历史证明这种模式是卓有成效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调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作用。通过增加投资需求以及由此带动的固定资本的有序更新和对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的调整,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⑤。

3.2加强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危险,注重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警示我们,在中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深化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在过渡期间,需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选择最适当的信用风险识别理论模型并将其与中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模型⑥。

3.3有效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我国对美国经常项目保持多年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美元资产,其中有上万亿美元债券。因而,美国国内经济对我国经济财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在搞活多边贸易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外汇储备的资本结构,减少美元比重,丰富币种。我国应当增加外汇储备中黄金的份额,达到保值的目的,适当增持黄金,降低美元贬值给我国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张燕生等.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8.3

[3]周慧兰、曹理达:美国金融危机:根源与教训[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9-20.

[4]郭田勇.《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和对策》《党政干部学刊》.2008第12期

[5]《列宁全集》,第5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卫兴华:《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期

注解:

①《研究》2010年第7期,西方国家金融和经济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上)。

②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8月15日。

③《现代经济》2008年第7卷第10期(总第98期),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篇12

其次,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首次出现的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此次金融危机的政治原因本质上是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结果。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的全球性市场运行对资源的全球配置需求以及相应的全球经济治理体制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充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国际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国别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矛盾的累积和激化。

二、世界经济格局新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拉开序幕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有五方面的影响:

其一,从危机发生至今全球工业产值和贸易规模的萎缩比例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已经超过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

其二,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在各国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有所抬头。

第三,美、欧、日等国经济实力都因受到危机的直接严重影响而削弱,但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势头也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未来新兴大国的增长态势将更大程度取决于各自完成经济刺激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效应和时间长短。

第四,本次金融危机无法改变全球化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包括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大国等所谓“全球化中心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或衰退)相互密切关联和影响将持续加深。最后,从整个世界范围和中长期的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对于“全球化边缘国家”的经济打击将更大于“全球化中心国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力量发展差异将在短期内继续扩大。金融危机同时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国际金融乃至全球经济体系的改革进程。一方面,金融危机标志着美独霸金融体系格局的结束;另一方面,全球金融/经济体系改革和过渡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三、世界政治、安全格局的深度变革正在加速

第一,尽管金融危机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当前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等核心成员的对外政策制定,使政策的内向性有所加强,但主要国家仍表现出强烈的化危机为机遇的意愿,力争以改革国际金融机制为突破口,在国际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的变革进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