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3 14:38: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内涵发展的概念
内涵是指事物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质的方面,它回答该事物“是什么”或“什么样”的问题,表示内容和实质。外延是指事物所反映的对象或对象范围,是事物的量的方面,它回答对象“有哪些”或“是哪些”的问题,表示数量和形式。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质量优化、素质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增强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指教育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在坚持硬件达标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制度、改善管理、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共享率和使用率,从而增强学校效能、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特征
教育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自然演进,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应。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
(一)教育需求的阶段特征
我国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告别了短缺教育阶段。但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充足,今后面临的是需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优质教育阶段”,质量问题成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人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即要达到“办好每一所学校,配好每一位校长,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作用,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放心”。
(二)教育投入的阶段特征
教育工作的重点过去着重抓硬件,经费投入、学校建设、仪器配备等等,解决了“缺保障”的问题,告别了“收费发展”阶段。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个体享受教育机会仍不均衡,当前需要解决教育“保障均衡”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均衡、公平”阶段,教育投入和公平问题成为热点问题。
(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解决了“少资源”的问题,告别了“规模扩张”阶段,但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教学方法仍不先进,当前和今后需要解决的是“讲效益”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体制机制问题成为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要由继续保障硬件的同时,着重注重软件建设。即要注重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改革以及学校的管理。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硬件、软件都重要,并且软件更为重要。要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总之,进入新时期,要着重提高质量,转移教育工作重点。教育事业面临着中国崛起、低碳经济、民意社会、时空拉近、转变增长方式的时代特点。特别是在下一个十年,教育需求、教育投入、教育发展都将凸显阶段特征。
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
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有关人士强调“要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说明教育的内涵发展,既是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也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涵发展,当前就是要根据当地教育的发展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和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内部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突出质量第一意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符合教育方针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学校不断提高内部“加工能力”,努力实现几个转变:即从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转变;从教育应试向提升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转变;从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向发挥每个主体积极主动性的扁平化管理转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人本
内涵发展就是要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教育本质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既包括员工,也包括学校管理者,还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而实现这种回归必须以认识人为基础,以尊重人为前提,认识人是为了发现人,尊重人是为了发展人。人本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面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受教育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校教育而言,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进步,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具有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对于学校办学来说,就是要以人才为本, 确认并保证广大教职员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一、提升官兵全面发展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
军队的发展进步,官兵是最基本、最具活力的能动因素。可以说,官兵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所具有的发展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军队发展进步的能力和潜力,也决定着这支军队在未来战争中的命运。
官兵全面发展,是一个随着时展而逐渐展开、凸显并不断丰富的进程。这种发展,由某些侧面逐步向全面演进,由浅层逐步向深层拓展。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人的因素在军队发展和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也推动着官兵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是发展内涵上的变化,即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是官兵以高新科技知识为基础、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这是一种成为知识型军人、智能型军队的发展模式。从更深层次看,这种模式,更在于其发展动力的变化,就是从传统的以外在要求为主,转变到内外结合、主要通过开发内在动力上来。因为信息化战争形态,对官兵能力素质的综合性、智能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其中不仅有在更高层面上对思想境界、战斗精神、知识技能、身心素质的要求,更需要培塑官兵的创造个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深层意义的变化,是官兵主体地位作用上的一大升华。
当今时代是经济社会发展时代,更是人的全面发展时代。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会释放出巨大能量,创造出巨大社会财富,根本的是调动激发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发展积极性。就我军建设来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强军打赢的目标,需要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更需要所有官兵全面发展。官兵发展是人才群体生长最丰厚的土壤。只有基础日益丰厚,并不断向高层次发展,高素质人才群体才会持续涌现,所有官兵的创造能量才能最大限度释放。
目前,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武器装备水平的提升,大幅提升官兵综合素质,培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突出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同时,官兵素质的不断提高,包括大批大学生入伍,高学历人才比重提升,又在更高层面上对发展提出新的需求和要求。所有这些,决定着促进官兵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军队发展必须解决的时代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课题。必须确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理念,把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作为推进军队科学发展的系统工程、基础工程,提升官兵全面发展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构建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大思路大格局。
二、科学把握官兵全面发展新的内涵和要求
应当说,我军对官兵全面发展历来是重视的。但时展,不断赋予官兵发展新的内涵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作为军队建设的战略课题,深入研究科学把握。
官兵全面发展,是以军事职业为轴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内涵丰富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品质、精神意志、知识技能、体能心智、正当权益、交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层面的发展。就当代官兵来说,这种发展,首先应当是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增强综合素质,才能使官兵适应时代、适应社会,才能为军事职业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这种发展是以军事职业为轴心的。离开这个轴心,全面发展就失去了支点,就会偏离军队整体要求的轨道。再次,这种发展不同时代又有不同的核心内涵。就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看,其核心内涵或深层要素,是创新能力和潜力。既要防止和克服偏离军事职业的倾向,也要防止和克服只关注与军事职业的有关发展,以及对官兵深层发展重视不够的问题。
官兵全面发展,是每个官兵立足自身实际多层次持续不断的全面发展。人人有梦想,国家才有希望;每个官兵都发展,军队才会强大。对官兵来说,由于岗位不同、担负任务不同,因而所处的发展起点、面临的发展要求、追求的发展目标不尽相同。但每个官兵都应立足自身起点和肩负使命,不断发展提升自己。因而,这是一个所有成员参与的、多层次的从既有起点向更高层次提升的过程。只有立足自身实际和发展起点,人人有发展期望、发展目标、发展追求,以及发展成果的持续实现,军队发展才会有深厚的动力和活力。应当赋予每个官兵公平公正的发展权益,调动大家的发展积极性,使发展措施落实到每个人,成果惠及到每个人。
官兵全面发展,是以追求自我发展为主因、外在要求为条件的发展,因而是激发内在动力与强化外在激励有机结合的发展。官兵自身是发展的主体。在过去很长时间,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个人发展的追求和实践,更多的是简单服从。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尽管在最终意义上,每个人的发展成果会汇聚到整体目标上来,但个人已成为发展主体和价值追求主体。个人如果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和追求,缺乏实现自我发展的动力,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也不可能为整体作更多贡献。反思我们不少的工作设计,往往总是强调我让你如何发展,而对如何让官兵自我发展重视和开发不够,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这种理念和思路,抑制了官兵发展的内在动力,使有些人产生了发展“依赖症”、“等靠症”。
官兵全面发展,是多种形式指导规范的发展,因而是个体与整体有机统一的发展。军队作为武装集团,对官兵发展有着特殊的规定性,必须有与自身要求相适应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对官兵自我发展加强引导。只有把基点放在鼓励官兵自我发展上,才会有内在动力;同时,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引导规范,才能使官兵发展与军队发展方向和趋势要求相适应,与军队发展整体目标相一致。但这种引导和规范,不应是简单地由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自上而下引导规范与自下而上参与并发挥作用的互动结合,是一种注重规划森林而让每棵树木自由茁壮成长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肯定会有矛盾,关键是统筹兼顾,既兼顾重点,又在兼顾中促进和实现其他方面的同步发展,防止只顾一面忽视另一面。
官兵全面发展,是促进官兵发展与推进军队发展互为目的发展,即两者互进共赢的发展。有种观念,认为军队建设主要是军队的发展进步,即使讲官兵发展,也是为军队服务的;甚至认为官兵发展只是手段,是军队发展的工具。这些观点是片面的。如果把军队发展看作是目标,而把官兵发展仅仅停留在工具层面,官兵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主体地位和作用,也就不可能有能动创造性。把推进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就是说,两者互为手段和目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所有的追求和全部工作,既要推进军队发展进步,又必须同时实现官兵全面发展;既是为了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又是着眼培养塑造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三、构建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指导服务体系
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是涉及军队建设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时展、使命任务和官兵需求,不断推进改革创新,逐步构建起扎实有效的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指导服务体系。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1、感恩教育的缺失
阅读解析相关文献以及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学生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认为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是天经地义,不顾及他人感受。
2、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计划生育国策实施的背景之下,导致我国独生子女急剧增加,孩子是全家人的心头肉、掌中宝,导致青少年独立自主性不强,严重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制度,导致教育目标偏离教育本质,呈现出功利化的一面,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智育”,缺乏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的“德育”,?е虏糠盅?生人格不健全。加之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当前的实际严重脱节,形式主义严重。为考试,一味进行填鸭式理论灌输,中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3)自我教育不足:目前我国的中学生,感恩意识的自我教育还未形成,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去主动学习感恩教育的有关内容。(4)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中学生不可避免过早“触网”。然而,由于辨别力和自制力的缺乏,其独立人格的形成受到影响,淡化了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许多不良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B入到中学校园,功利化、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和文化侵蚀,使中学生丧失了对生命、生活的感恩。
三、“三生教育”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2008年秋季,云南省率先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下简称“三生教育”)。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具有国际教育领域改革的前瞻性视野,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
1、“三生教育”的内涵
即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
2、三生教育
(1)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敬畏生命,进而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生存教育:让学生学习并熟练运用基本生存技能,加强自身生存意志,掌握生存规律,提升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3)生活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在掌握基本生活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生活观,用正当方式追求幸福生活。
3、“三生教育”的理论依据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人的素质或者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功利性明显,制约了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而“三生教育”的本质,就是充分尊重生命成长、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2)科学教育发展观。主要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创新。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发展创新,也在总体上和根本上,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3)教育人本论思想。这一思想尊重、关注、体谅与信任每一个人,发现并挖掘人的价值、潜能,个性,从而尽可能把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主体。“三生教育”也正是要帮助个人学会生存、珍视生命和热爱生活,实现生命价值、学会科学生存、创造幸福生活。
四、“三生教育”是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的必然举措
1、从内容上看,“三生教育”包含着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如诚信教育、绿色环保、感恩教育等等新内容。
2、从实施方式上看,“三生教育”依靠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依靠的教学方式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依靠教学渠道有德育课教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乃至渗透到教育各个方面。
3、从效果上看,“三生教育”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上教育方式丰富灵活,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得到深化,从而使感恩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生教育”让“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得到最大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升感恩教育时效性的必然举措。
五、 针对目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现状,全面推行三生教育
1、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将“三生教育”引入必修课或选修课,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要内容和出发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真正让“三生教育”不仅走入教材、进到课堂,还深入学生内心。这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德育中刻板单一的模式,提高德育的时效性,通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更有实效地促进中学生德育的提高,进而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
2、在社会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经常组织和引导学生,到社会、企业之中,去了解、感受、认识现实社会,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创新进取的热情,进而造就了学生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3、在家庭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则是人们对校园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参与运动的主体通过体育活动所传递的教育信息附带的价值观念并施加于运动者自身所形成的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看法.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已渗透到教学、管理以及师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来自其本身所蕴含的真、善、美.这种真、善、美被校园体育活动的主体———师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运动实践而折射和彰显,其受一定的社会文化符号而制约,并将个人意志及社会伦理、风俗形态通过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则向大众传播,同时能够唤起师生共享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淋漓尽致地诠释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向社会辐射的魅力,以此达到校园文化和社会的人文化及和谐进步.校园体育文化这种行为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比政治、哲学都来得更为直接和广泛,它对道德和法律规范之外的社会生活和行为的调节、控制和引导也非常行之有效,这是因为校园体育文化能促使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人,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汇聚到一个共同的体育理想、共同的体育价值观、艺术价值观之下,实现各种矛盾的缓和协调,促进师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校园的和谐.从中西方体育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方面来讲,体育承载着人类不断进取、完善自身、超越自我的精神.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无疑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性的完美以及校园的和谐进步服务的.育人就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校园体育文化与人的发展倾向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将人的发展规范于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的至善至美领域.即通过身体活动,达到个人强身健心;通过身体活动的不同形式,展现“天人合一”的修身理念;通过自身的肢体运动,向社会及他人传达一种安身立命的生命真谛以此达到身心健康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基于身体活动而衍生出来的体育文化不但规范着身体活动的内容、形式,同时还制约着“人”作为文化一份子存在的要求.在体育意识、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等方面,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表现截然不同,西方体育文化中的个人奋斗精神是一种主导精神,它充分肯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早已渗透并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形成了一种生活价值标准.文化的模仿始于行为的模仿,校园体育文化更是如此.校园体育活动中的主体—以青年学生为主要组成的群体通过模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历史内涵的体育运动形式而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以此达到领悟不同运动形式所蕴含的文化魅力,继而感受不同运动形式所附带的审美价值观念,达到享受不同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体验,最终体会自我完善、超越自身的体育人文精神诉求.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模仿、交流、沟通快捷而方便.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方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西方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校园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践,需要全面汲取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粹,既要体现体育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对客体的自身的一种身、心、群的修炼过程,是对健康人的最直接、全面关怀[1]的东方体育文化的内在诉求,也要体现倡导个体的自由、竞争、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生命潜能和智慧的西方体育文化的人文精神要求.将校园体育文化上升到运动文明的高度来认识体育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中国校园体育文化以人的运动为依托,注重于向“内”发展,“內修心”———内容以社会伦理、个人修养为主,这与学校教育目标相辅相成.西方校园体育文化以人的运动为依托,注重向“外”发展,“外塑形”———内容以形体健美、个性完善为主.基于人发展的观点,可将“內修心”“外塑形”统一于人文观念和教育观念之下,以“內修外塑”作为参与运动的主体的终极价值选择.
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个人是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石.人作为社会的人,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4].现代校园体育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体育的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反过来,相对独立的校园体育文化与外界不可避免会形成沟通和融合.这种沟通和融合从内容、形式、制度、观念等方面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内涵、表现形式都会形成影响,从而影响到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个体,使个体在身体活动中体现社会价值观和彰显社会主流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呈现出相辅相成的态势.中国传统校园体育文化强调社会伦理道德,从而显现出轻个人发展的倾向.事实上,社会哲学并不排斥人的精神独立性,它不是用否定人为代价来求取人的社会价值,而是强调用人的价值和目的来建构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规则[5].中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受到社会现实基础的制约和规范,使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人“内向化”,用修养自身,完善人性作为参与体育活动的衡量标准.西方校园体育文化受西方社会大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将彰显自身、超越自然作为一种体育活动的审美情趣,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的个性的“外向化”,用健美的体格、激情而张扬的个性诠释体育的真谛.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校园体育文化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及其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全球化语境下的校园体育文化交流促使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环境的改良以至于促进社会形成良好文化氛围的作用日益显现.这种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对建设和谐社会、规范人的行为的促进作用正是校园体育价值的核心体现.校园体育文化的终极选择一切人类文化活动的主体是依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进行文化实践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造就了属于它特定的文化实践方式及结果[5].
基于人发展的观点,可将“內修心”“外塑形”统一于人文观念和教育观念之下,以“內修外塑”作为参与运动的主体的终极价值选择.师生的全面发展和校园的和谐进步则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核心.作为人文主义核心部分的人文观是以推崇个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为主要内容的,以此审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可以确立这样一个观念:人文视野下的校园体育文化价值选择必须结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校园文化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将二者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人文环境之下,使不同的体育活动形式和不同的身体运动所蕴含的人文理念在校园这个育人基地有机整合,服务于运动的主体———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建设及社会的和谐进步.
作者:张宝文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