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实习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13 14:38: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单位实习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单位实习管理

篇1

xxx同学于200x年x月x日起在我单位实习,实习期为xx天。该学生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能够虚心听取。该学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大学所学的课堂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随时调整自己,能圆满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时加班完成工作。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管理处同事和睦相处。

该学生全程参与了管理处筹备“xxxx-xxx”验收、交房的工作,并先后去了xxx-xx、xxx-xx等小区。该学生在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业主态度和蔼,热情接待,都真实体现了她对待此次实习生活的重视度和强烈完成实习任务的使命感。

希望xxx同学继续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总结、提高工作经验,为毕业后投身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xxx花园-xxx

200x年x月xx日

篇2

一、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型改制的纵深实施,作为我国遥感事业的生力军,广大遥感类事业单位也要与时俱进,逐步引入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资产管理模式,切实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类遥感资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遥感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遥感类资产管理,必须首先要深刻认识到遥感类资产的主要特征,从而引领资产管理有的放矢。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种类多,比如广大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总体可分为遥感类专用资产、通用资产、传到资产、起重资产、运输起重资产和行政办公资产以及房产土地等资产。如何做到资产的分类管理,实现各类遥感资产的区别管理和差异对待。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伴随我国遥感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专用和通用遥感资产的种类、功能日益丰富,信息化程度逐步加深,从而对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意义

新时期,伴随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稳步推进,各级各类遥感类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日益规范,尤其是遥感类事业单位的业务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从而引发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种类、规模和金额逐步增加,于是如何提高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益,便显得尤为迫切。总体来看,新时期,各级各类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有助于自身摸清资产家底,切实做到账实一致,为后期资产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资产自查,才可以做到账实一致,从而做到责任到人,为后期的遥感类资产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和领用管理提供基础。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有助于提高各类资产的利用率。遥感类资产的管理,要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各级各类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的配制,只有科学合理高效,才可以发挥遥感类资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我国遥感类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现代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采购、入库、保管、领用、配制和调配等一体化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遥感类事业单位,尚未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有时出现资产管理的脱节现象,导致资产管理无序进行,为后期低效使用埋下祸根。比如,有的遥感类事业单位,内部采购和保管部门以及使用部门之间,由于缺乏信息沟通,导致使用部门有时出现申请采购一些性能过剩、金额巨大、款式过于超前的办公设备和专用资产,不仅给遥感类事业单位造成了巨大的财务负担,也导致原来的设备和资产闲置。另外,一些遥感类事业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理念,尤其是在办公家具和行政办公资产的采购和使用上,经常出现重复采购现象,一些本来还可以使用的办公家具却被浪费,又采购一些过于豪华的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总体来看,我国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由于缺乏科学化的制度规范,内部监管和评估措施缺失,导致资产管理低效进行,严重影响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

(二)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国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由于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科学、不规范,导致资产管理和配置低效,各种遥感类资产使用效益低下。正如前文所述,伴随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各类资产,尤其是专用性和通用性资产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于是就会淘汰很多陈旧的资产与设备,从而催生了如何处置和利用淘汰的设备与资产问题,实践证明,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并未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在资产的处置和报废上显得很随意。另外,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如何快速使用各种通用性资产,尤其是各种专用性资产的方法上,显得很陈旧,无法跟上时展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技术进步很快,各种遥感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因此如何发挥遥感类资产的最大效用便显得很重要。比如,在计提遥感资产折旧的方法上,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往往采取使用年限法进行折旧计提,并未采用工作量法更谈不上使用加倍折旧法进行计提,导致各类遥感资产的价值并未得到发挥就很快被淘汰。由此看蓝,如何及时快速采取高效的物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遥感类资产利用效率,显得十分紧迫。(三)资产管理的人才匮乏模式滞后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不仅需要坚实的制度支撑和科学的方法指引,更离不开专业的人员配置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否则资产管理将会成为无本之末和无水之源。然而,在实践中,部分遥感类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并未配置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甚至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等同于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这是很危险的。毕竟,财务管理不同于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绝非是简单的登记管理,而是要实实在在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用和价值,登记管理仅仅是资产管理的基础,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配置,充分发挥资产的价值才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另外,个别遥感类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记账和登记管理上,没有采购和引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对于JIT、MRP、ERP等现代物资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显得很陌生,长此以往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停留在粗放阶段和低效水平上,久而久之会拖累事业发展。从某种意义而言,人才建设和手段更新是遥感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保障,必须引起遥感类事业单位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三、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合理化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首先做好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集中围绕资产采购、入账入库、盘点清查、维护保养、折旧使用等核心环节,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制衡、高效协作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引领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资产采购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采购清单的审核工作,就采购物质的种类、规格和价格进行科学论证,优先使用原有的资产。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入库和保管制度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账实一致、严格监督、科学分类等原则,做好各种遥感类资产的登记、入账、保管和维护工作。第三,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盘点清查等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现代化的盘点作业方法,确保各类资产的动态管理和实时跟踪,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遥感类资产的价值和效用。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资产维修保养的过程中,要重点围绕保养维修的时间、地点、零配件领用等环节,做好登记和记录工作。

(二)科学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要集中围绕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核心任务,充分利用好各种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及时引入现代资产折旧模式,顺应信息化和快速淘汰的时展要求,科学高效利用资产,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资产的价值和效用。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要高效利用新配置资产,重点将新购置的高精尖遥感资产,应用到一些重点业务和核心领域之中,切实提高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要科学利用淘汰资产和陈旧资产,主动对接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实施资产报废制度,有效利用各种老旧资产的余热和价值。第三,遥感类事业单位要及时采用现代资产折旧模式和方法,重点应用好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加速折旧法等科学的折旧模式,主动适应信息化和现代资产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的客观实际,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要切实盘活现有的各种房产和土地等资源,充分发挥这些固定资产的效用,做好物资租赁和有效经营,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注重人才建设引入信息化管理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始终紧紧扭住人才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这一核心,通过引进、培养和继续教育等方式,打造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及时购置和利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切实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正确区分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的差异,实施财务管理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分开管理,重点招聘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切实做好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在职培训、脱岗培训、远程教育、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外出学习调研等方法,引领他们认识和掌握现代资产管理的方法、模式和流程,努力提升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专项经费预算设置,及时采购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尤其是JIT、MRP、ERP、VMI等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物资管理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绩效管理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事业单位的长期存在是我国特有的模式,改革开放前,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和其它非公益性职能部门在管理方式上的差距并不明显。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和其它非公益性职能部门在管理运行上的距离逐步拉大,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使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管理机构的撤并,公益经费的压缩,科学技术的竞争,企业民营化浪潮,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迫使事业单位必须提高效率,引入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绩效管理模式,增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一、事业单位引入绩效管理的意义

绩效管理是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管理职能。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的整体运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价值创造和科技创新的效益,都要通过一定的绩效分析和管理来获得。同时绩效考核的结果对单位人员的合理开发配置、培训使用、薪酬管理、招聘选拔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事业单位通过引入绩效管理方法,可以随时发现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使员工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技术水准,提高创造绩效的信心。同时这种管理活动将单位的总体绩效目标具体分解落实到个人,员工则通过与上级的不断沟通和改进绩效的过程,提高自身价值,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信誉和形象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够得到提高。

二、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度的推行,绩效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机制。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单位在执行绩效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限制,确实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绩效考核标准难制定,任务难量化

标准的制定,任务的量化,必须建立在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一些事业单位考核标准难制定,任务难量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各类岗位的职能分工、目标任务模糊不清,未对部门内部的任务进行标准的职位分析,甚至因人设岗,而不是因事设岗。员工目标任务分工不明确,这样造成岗位职责模糊,为考核标准设计带来了难度,同时,考核内容的模糊不清,考核标准的简单笼统,又会致使其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导致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二)考核结果过于笼统,工作业绩难以区分

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通常是将每一类人员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大类,由于考核等级较少,区分度不高,导致大部分的人都集中在“合格”的这个档次内,而能被评为“优秀”的人员却极少, 基本上没有人“不合格”,这样的考核结果不能有效地、清析地体现工作人员的绩效差别,严重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薪酬管理缺乏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

当前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虽然事业单位有了较大的分配自主权,但仍然缺乏严格的考核实施办法和科学严谨的分配方法,造成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执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目前事业单位工资构成主要有两大部分: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和津补贴。按要求津补贴部分要与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导致大部分单位都很难把津补贴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关联,只能按照固定模式发放,难以起到合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

(四)绩效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

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人员大多缺乏必要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是显而易见的,这对搞好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非常不利。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具体参与绩效考评的管理人员如果缺乏必要的绩效管理知识培训,绩效考核工作就会出现偏差。绩效考评不仅需要评价系统本身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还需要评价者具备一定的考评能力,评价者的任何主观失误或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任何偏差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团队效益的整体发挥。

(五)绩效考核的信息渠道不畅通

从事业单位多年来的做法看,基本上都忽略了绩效考核的反馈面谈,不能让员工们明确认识到他们的工作绩效与预期绩效的要求还存在着什么样的差距,使员工无法了解不能达到预期绩效的原因,找到改进绩效的方法更是无从谈起。

三、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面谈和绩效结果应用这五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将绩效考核放在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中,重视考核前期与后期的相关工作,改变过去单一的绩效考核,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组织、各业务单元和员工中的每个人,使员工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保持一致,建立起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方法,使绩效考核不再是浪费时间和流于形式的代名词,扎实有效地开展绩效管理活动,促进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长足发展。

(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岗选人用人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传统做法的限制,在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中长期缺乏正常的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在员工中普遍存在人浮于事、得过且过的现象。由于在工作中定性、定量考核指标不明确,没有严格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而无法评定职工工作的难易程度和质量优劣。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缺乏主观能动性,只是一味地应付绩效考核指标。因此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绩效管理,并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运用,用系统的眼光和整体思维进行目标任务设计与组织实施,真正把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同时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适时推动组织人事工作的改革,因事设岗,因岗选人,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把事业单位逐步建成具有现代意识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能力结构的成长型组织。进一步理顺绩效管理体系,加强人力资源部门与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使职工从被动应付绩效考核变为主动挑战目标任务考核,形成单位开展绩效管理,职工积极参与绩效管理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在绩效管理中重视信息沟通与反馈的作用

在绩效管理中要把交流与沟通始终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保证沟通的有效执行与落实,必须建立健全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管理制度,使其规范化和常规化。日常绩效管理中的及时交流与沟通,帮助职工改进业绩,是业绩管理者的一种职业责任和道德修养。绩效管理的过程就是上级和下级持续不断沟通和反馈的过程。通过上下级的有效沟通和反馈,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成就和优点,明确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的方法。同时有效的沟通还可以带给组织成员纵向、横向比较的有效信息,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工作环境,使绩效考核真正成为实现组织目标、改进员工绩效和个人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助力器。

综上所述,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对提高组织绩效、开发团队和个体潜能,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推行又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逐步分类实施的。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方法,推行一个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方法,实施一个完善可靠的绩效管理方法,是当前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要通过毫不间断的努力去发现和研究绩效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绩效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04.

[2]宋卫平.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 2008.10.

[3]杨慿. 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J]. 科学之友. 2009.01.

篇4

一、事业单位现金管理的意义

现金的主要特征是流动性最强,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 因而最易被经管人员侵吞或挪用, 是监管风险最大的资产。现金出纳是所有货币资金的收入、支付、结算以及相关的会计核算业务,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业务最频繁的部分。长期实践证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现金出纳环节是内部控制最需要关注的重要业务环节。事业单位中包括现金(钞)收付、银行存款收付、国库支付等广义现金业务占所有会计业务的绝大部分。资金结算业务是日常核算的最主要工作。如表(1):

二、事业单位现金管理控制方法

(1)制定管理流程。为了保证现金出纳业务的准确和安全,事业单位的现金出纳业务是按照高度规范程序操作的。事业单位现金业务操作程序至少包括以下程序:授予权限;制取凭证;签审凭证;审核凭证;编制凭证;收付现金;复核凭证;登记日记账;登记明细账;登记总账;盘点现金;核对账簿;清查库存。这些控制程序,能够发挥内部控制作用如表(2)。

(2)实施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可以使会计人员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单位领导层,从而可以对领导层产生牵制作用,会计委派制也可以对会计人员包括出纳实施相互监督,使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化,有利于防患未然,避免违纪、违规和违法事件的发生,保障资金安全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篇5

一、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考核业绩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贯穿于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全过程,预算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但粗略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只能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的需要。因此,事业单位内部预算应将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进行细分,分为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专门决策预算等。

1 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以合理分配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与效率。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如何将这些财政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应用,是事业单位遇到的难题。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可以帮助其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一般而言,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通过编制财务收支指标来实现的,将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指标的实际发生值与预算值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使事业单位更有效率的使用这些财政资金。

2 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预算管理制定的财务指标一般是可以量化的,这样就具有考核性。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各部门或个人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宋评定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情况、对预算执行较好的部门或个人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相反,对执行不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惩罚措施,这样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

3 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以制定更为准确的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预算是一国编制的一定时期内的财政资金收支总状况。通过预算收入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水平,反映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因此,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掌握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出现的问题。通过预算收集的这些信息、传递和分析,可以提高事业单位制定政策的准确度,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二、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专门针对事业单位预算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缺乏。目前我国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主要依据是《预算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各地据此制度的具体预算通知,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约束事业单位预算。由于缺乏统一制定依据,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预算编制和执行不规范。

2 对于预算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及员工对于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及其作用认识不足,普遍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身无关,缺乏该有的参与意识。同时,领导层所关注的重点不是预算本身的准确性的高低,而是本单位所编制的预算能否能为本单位获得更大的利益。因而在编制预算时,存在许多不符合实际和不科学的地方,只是单纯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缺少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从而使得预算结果与实际差异很大。这样的预算又会使领导者对预算的执行情况缺少关注,使得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较大。这样便失去了预算管理存在的意义,不能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

3 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预算的编制方法往往决定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合理性。我国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在长期的该体制下逐渐形成了“上年基数+本年调整数”的预算编制方法,这种编制方法在实际操作之中有时仅仅是根据上年的基数简单的乘以一定的比例。它忽略了事业单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没有认真评价所提供的服务与效益,只是简单地采用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的增量。它使得预算编制的结果粗糙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到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它所导致的结果是:对事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单位因预算过小、资金缺乏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对事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的单位因预算过大而滋长了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坏习气。

4 预算差异分析与考核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预算差异分析是指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为改进预算管理提供参考。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的事业单位只重视本年预算资金是否比上一年有增加,下拨的经费使用了多少,预算总额是结余还是超支,至于预算是怎么用的,用的怎么样,造成结余或超支的具体原因没有进行分析,预算的分析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 制定专门的事业单位预算法律法规,为预算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我国事业单位预算存在相关问题,通过制定专门的事业单位预算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实践指南等,进一步完善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建立与时俱进的具体预算程序。通过法律法规加大事业单位对预算工作的重视,同时也为预算工作开展和预算编制提供理论参考。

2 全面重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有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许多的事业单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股市管理的重要性。在预算管理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仍然受到旧的思维和习惯的影响,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就要加强意识、转变观念。首先,事业单位领导应当以身作则转变观念,要清楚的认识到预算管理是建立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和有效办法,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能从总体上提高效益、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好的榜样。其次,要意识到预算管理并不只单单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需要事业单位各部门的配合与参与,这样预算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其作用。第三,要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要早动手、早安排,编制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进行调研和论证工作,制定出一个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预算计划。

3 改进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预算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以“零基预算”代替旧的预算方法。“零基预算”它不考虑往年的数据的影响,而是鼓励事业单位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年度计划和上级任务等各个开支项目的实际需要对可能发生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费用发生可能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充分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真正做到根据需要编制科学的预算。我国要推进“零基预算”方法的使用,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要摒除传统的“上年基数加本年调整”的预算编制方法,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使用单位发展的需要。它会使预算的编制结果与实际差异较大。而零基预算则是科学的多,它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很好地提高部门和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将零基预算落到实处。

篇6

近年来,由于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在执行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为此,我们必须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预算管理观念落后,意识淡薄

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及员工对于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及其作用认识不足,普遍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身无关,缺乏该有的参与意识。同时,领导层所关注的重点不是预算本身的准确性的高低,而是本单位所编制的预算能否能为本单位获得更大的利益。因而在编制预算时,存在许多不符合实际和不科学的地方,只是单纯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缺少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从而使得预算结果与实际差异很大。这样的预算又会使领导者对预算的执行情况缺少关注,使得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较大。这样便失去了预算管理存在的意义,不能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编制质量不高

预算的编制方法往往决定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合理性。我国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在长期的该体制下逐渐形成了“上年基数+本年调整数”的预算编制方法, 这种编制方法在实际操作之中有时仅仅是根据上年的基数简单的乘以一定的比例。它忽略了事业单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没有认真评价所提供的服务与效益,只是简单地采用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的增量。它使得预算编制的结果粗糙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到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它所导致的结果是:对事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单位因预算过小、资金缺乏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对事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的单位因预算过大而滋长了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坏习气。

(三)预算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缺乏分析与考评机制

一些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会夸大一些项目的支出费用,使得预算的编制与实际不符。而由于预算在编制时就脱离了实际,在执行过程中就不可能按照制定的预算来实施。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预算计划实施进度慢,部分项目超计划实施,部分项目结余资金规模较大;各个单位之间“苦乐不均”,部分单位频繁追加,部分单位结余留用;而且普遍存在公用经费挤占项目经费、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在预算期结束后,普遍缺乏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考核和评价,没有对一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资金是否使用于相关的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有无超预算支出,资金使用是否有结余等等,这样对下一期的编制不能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导向,很难发挥预算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单位未实行预算执行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员工的绩效挂钩,从而使员工执行预算时缺少约束力,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其执行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浪费现象严重。虽然有些单位也具备相应的考核体系,但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大多只是走走形式,形同虚设。

(四)预算监督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对预算监督不力,缺乏有效监督主要由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预算过严,定额过紧,使得事业单位频繁打报告向政府要钱,使其财务部门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处理资金申请报告的时期,没有过多的精力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财务监督缺位。另一方面,在事业中单位负责人对预算管理及财务人员的重视不足,财务人员在部门预算中只是负责简单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的事后性辅助工作, 加上财务人员对单位具体业务和决策了解不足,业务部门具体实施专项前和财务部门缺乏事前沟通,使内部监督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另外,财务人员本身是单位中的一员,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一定程度上也很难监督到位。

篇7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1、特殊性:众所周知,事业单位的性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它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和权利的实现,由国家机关创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创办的,承担国家某一方面的公共事物和事业,向社会提供精神和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其固定资产、国有资产和活动经费都属于国有资产,资产的来源都是国家的调拨,主体资金都是相对固定的

2、公益性:由于事业单位本身天然的公益性,业务主要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远不及对企业严格,事业单位的运营动力也不及企业,加之各事业单位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年度任务的完成和考核的过关上,很容易忽略日常的财务管理。

3、服务性:事业单位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事业单位的财务的确特性是耗费,社会特性是以自己的技术和人力为公众服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延伸,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财政预算执行质量,决定政府贯策招待财政意图能否实现。

4、预算的重要性;重视部门预算管理,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部门预算编制在有关科室的配合下,应着重对事业单位收费、房屋租赁等非税收入、单位专项工作支出等进行详尽,细化的预算。编制年度预算方案,提交单位领导同意后,作为资金管理的依据。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是事业单位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物质保证。财政支出预算体现公共财政的性质和发展要求,要进一步规范财政预算资金的供给范围,确保事业单位法定支出,加大建设性支出比重,集中财力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主要问题。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坚持统筹兼顾和保证重点原则,应严格按照批复的项目,金额使用,不得随意进行调剂使用,预算管理政策一定要确保前后一致,并保持连续和稳定。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①首先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漏洞,预算设计与预算落实相脱离想象很严重,导致财政支出跑、冒、滴、漏想象及为严重,并伴有大量的资金浪费,财务帐目在审计部门的印象也不尽完善。有的事业单位甚至成为了腐败想象滋生的良好土壤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渠道,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事业单位的先天的体制不完善造成的

②独立而不成体系的基建核算。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资金来源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并没有对事业多元化投资的会计进行明确规定。目前,事业单位的基建核算大多是独立于事业经费核算的,这种两张皮式的核算及管理方式,无法全面系统、完善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既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又不利于财政等上级部门对基建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进行跟踪与监管,这与企业的区别也是极为明显的,企业的基建预算和核算都是整个财务管理的重大项目和主题工程,绝不能独立设立和执行。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①财务管理观念落后,一些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有些财务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缺乏创新意识,对财务管理的理论了解的不深,致使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不统一。

②会计人员的整体知识素质还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高层次财务管理和会计人员缺乏,而低学历或无学历的会计人员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实施,一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实践工作的需要。在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队伍中,掌握市场经济、现代财会技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会计人员不多,相当多的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低下对市场经济发展、会计改革深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不够,更缺乏理论研究。一些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也有待提高。

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完善

①有些单位未能充分理解预算对本单位的重要意义,认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花钱”的过程,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编制预算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编制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使预算缺乏严肃性,最后由于编制时间仓促,预算难以做到自下而上。

②财务部门应根据单位特点,对支出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论证,搞好支出结构的优化设计。事业单位往往忽视资金时用前的预测控制,资金使用单位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的状况。为此各事业单位往往要扩大事业性支出的比重,相对减少用于管理等方面的消耗性支出,对消耗性支出不研究其支出的必要性。

4、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健全

①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损耗无法在成本中体现,人为降低了成本支出,虚增了使用期内各个会计期间的结余,使得单位的资产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国有资产未经批准也未办理产权转让手续,随意调转,一些单位转让、拍卖国有资产不按规定的手续审批,就随意报废,使大量资产流失。

②对收入类的核算不统一处理,事业单位的各种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也就是说要对事业单位实行收支扁平化统管。具体来讲就是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补助收入要纳入单位预算,取得的属于预算外资金性质的收入要首先上缴上级财政主管部门,从主管部门拨回来的预算外资金要纳入单位预算,事业单位其他不属于预算外资金性子的事业和经营收入等,直接纳入单位预算。这很明显看到,规定中说事业单位收入包括其中的‘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科目的核算与‘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有关规定并不相符,极易造成操作、认定和监督上的混肴和推诿。

三、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1、 明析财务管理职能。采取措施避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相互重合,改变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状况,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职能都转移结算中心的认识偏差。要加强宣传,进一步明确无论是否纳入会计集中结算,会计主体不变,财务管理的责任仍由单位自己承担的制度规定。

2、强化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部门应根据单位的特点,对支出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论证,搞好支出结构的优化设计。事业单位应改变忽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控制,资金使用单位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的状况。为此,各事业单位要扩大事业性支出的比重,相对减少用于管理等方面的消耗性开支。对消耗性支出,应认真分析研究其开支的必要性,规定最高消耗限额和加强各种消耗性支出的控制,使费用预算能够确实有效地执行。同时,采取措施,逐步向企业编制生产费用和成本预算一样,制定各项费用的消耗定额,彻底改变“寅吃卯粮’’的状况。

3、发挥财务管理的核算与监督作用。充分发挥会计结算中心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运用核算与监督方法,控制费用支出、平衡各部门经费支出,制定单位用款计划,核算系统实行会计和部门预算两维核算,彻底改变单位传统统收统支的习惯,建立“有指标才能使用资金,按照指标使用资金’’的观念;强化单位内部相互监督的职能,制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控制制度,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实行资金统一管理,贯彻资金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单位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财务和审计部门对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对违反财务制度及有关法规的行为严格处理。

4、做好财务印鉴、会计资料的保存和归档工作。财务印鉴和会计资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会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有关规定,使单位的各种会计资料保存整齐完备,以备查询和调阅。银行预留印鉴是重要的财务凭证,为了保证资金安全,防止财务风险,印鉴一定要由不同的财会人员分开保管,印鉴和银行支票不能放在一起保管。财会人员要对财务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或电子版档案等会计资料定期整理,装订成册或立卷后送档案室存档,对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以书面形式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由档案部门和财会部门共同监销,并在销毁清册上签章。会计人员工作变动或会计机构改变,会计档案转变时需办理交接手续,并由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签字或盖章。

篇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25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36- 02

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介绍

结合我国事业单位运营和发展的基本现状来看,其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包含4方面的基本内容,即财务预算管理、日常经费管理、建设资金管理和资产监督控制。

(1)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资金有效循环的基础条件,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日常财务活动中收支控制工作的重要依据。财务预算管理就是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进行全面控制,把握预算资金的使用方向,对预算执行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并对各种挪用预算资金或者是抽逃预算资金的行为进行控制。

(2)日常经费管理。日常经费管理是对事业单位日常业务的经费收支进行有效核算,认真把控每一笔经费的具体开支情况,并对资金的来源与实际用途进行严格审核;与此同时,日常经费管理还需要对单位内部的报销手续进行规范,禁止白条抵库问题和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在禁止胡乱收费的基础上对单位财务的收款行为进行规范,进而保证事业单位日常经费运用的合理性。

(3)建设资金管理。事业单位建设资金管理包括基建预算管理和预算指标控制两方面的基本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对基建项目的招标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禁止项目招标的暗箱操作;强化对基建资金的有效管理,对建设资金的用款计划进行全面审核,并把控好对建设项目的验收和结算工作;同时,建设资金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对项目审计机制进行完善,通过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来对建设项目进行共同管理,以期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前提下做好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工作。

(4)资产监督控制。资产监督控制要求事业单位在严格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对各项资产的产权进行明确,完善单位内部资产的采购、维修及报销的处理程序,并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手段避免单位资产虚增或者是资产流失等问题的发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对其财务管理的工作体系提出了相对较高的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必须通过包含规划、分析、管理、监督和控制在内的财务管理体系来提升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为单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奠定基础。

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尽管我国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改革,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依然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其财务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亟待改善的不足之处。

首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资金的使用缺乏一定的计划性,财务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只是简单地进行事后的核算,忽略了对于各项资金进行使用之前的科学规划和预测,也没有在资金使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资金收支考核工作停留于表面,资金使用效率相对较低。

其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单位内部财会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安排不够合理,而财务管理方面的会计核算制度、管理牵制制度、财务监督制度以及稽核制度等制度体系的建设也相对滞后。这种基础工作的薄弱,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再次,事业单位对于部分重要的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比如说单位对于支票管理和发票管理方面的制度就没有准确的认识,没有根据财务管理的整体要求来制定票据管理制度,制度体系建设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在财务管理、监督和控制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单位内部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我国最新的财经法规以及财经制度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财务管理制度与单位运营、管理和发展的变化情况并不适应,制度体制的不切实际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权威性。

客观来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要求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足和缺陷日趋突出,不仅影响其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同时也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影响。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全面改革和完善成为事业单位运营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3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完善

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我国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基本现状,对其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在满足单位自身发展要求的同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1)确立适当的财务管理目标。所谓财务管理目标实质上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所要实现的特定目的。对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目标决定其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方向,但同时,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又取决于单位发展目标。所以,要在实践中保证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推动财务管理的全面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需要确立适当的财务管理目标,保证事业单位的生存发展。其中事业单位存在的基本前提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则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一种双重性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目标。

(2)推行财务管理的制度改革。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础条件,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在充分考虑国家宏观政策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会计核算流程及财务管理制度,以便于通过系统全面、细致严谨的制度体系对单位的资金管理、财产审批、管理及审批权限分配、财务规划、资金筹集使用、预算编制、财务监督评价等工作进行具体的规范和指导。与此同时,制度体系需要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重要岗位进行着重管理,在细化责任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控制的改进与完善。

(3)完善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对事业单位而言,预算外资金也属于财政资金的范畴,是单位依赖于各种行政性手段或者是强制性的措施而获取的各项收费。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发展要求以及我国财政预算的完整性原则,将各项预算外的资金都纳入到财政预算体系当中进行集中且统一的管理,以便于保证单位财政资金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公开性,保证财务管理的整体质量。

(4)完善审计及内控体系建设。当然,财务管理工作要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开展和落实,避免各种行为的发生,事业单位还必须对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作用。具体来看,事业单位需要从机构和岗位设置、职能划分、牵制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规范,保证内部控制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利用牵制手段避免一人多岗的问题。当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还必须从制度方面进行加强,利用制度体系的构建来处理好内部控制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冲突,保证单位审计监督工作可以在有效的内控体系中得到有效的开展和落实,发挥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对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基础性管理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与改革,保证财务管理能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与时俱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使财务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为实现单位发展运营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目标提供有效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鹏.简谈知识经济时代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J].中国总会计师,2011(2).

篇9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age, business units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based on informatization mode only, use informatization method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level, make the system overall optimization,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So this article on how to develop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 personnel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to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effect, enhance unit core competition ability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effective.

Keywords: institutions; informatization; personne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发展信息化人事管理科学内涵

发展信息化人事管理是信息时代,各项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人事管理工作领域的科学应用,是相关单位人事部门借助人事管理科学理念与现代化技术体系有效利用开发人事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质信息交流,优化传统人事事务型管理为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事管理综合决策水平与实践效率的科学过程。由此不难看出,继工业革命与农业革命发展后,信息化成为一次更为深刻的广泛社会革命,其会对社会与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巨大影响。社会组织体系结构中作为承担重要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在信息化潮流的广泛影响下,令人事传统管理模式无法良好的适应信息化、现代化社会的综合需求,因此只有信息化开展人事管理工作,才能优化管理效果,真正提升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水平。

2、事业单位发展信息化人事管理的科学重要性

事业单位发展信息化人事管理充分适应了我国信息化战略的相关工作要求,为整体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事业单位是我国建设信息化的重要主体,因此应加快推进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事业单位改革更新人事制度,是其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伴随终身制被聘用制代替、身份管理被岗位管理代替、固定用人转向合同用人,令事业单位基于全新模式形成了频繁的人才流动,因此其人事管理机构需要进行管理技术与方式的科学创新,方能满足实际需求。为此事业单位应创建迅速反应、完整信息、高效灵活的信息化人事管理系统。从本质层面来讲,人事管理属于事务性相对繁琐复杂的工作,不仅需保管职工档案、审核发放工资、进行职称技术评定,实施年度考核管理,同时还需负责例行性相关事务,例如查询文件、开具证明、解答政策等。倘若均采用手工操作,势必会耗费相关人员较多时间。一些事业单位在管理人事工作中主体应用两级模式,令信息呈现出一定的分散性。为此我们应科学开展信息化的人事管理,令工作人员良好的从纷繁性事务工作中解脱,有精力从事更重要的工作,对于分散信息则可有效集中,进而全面提升人事工作水平及效率。

3、事业单位发展信息化人事管理包含的问题

纵观事业单位发展信息化人事管理进程不难看出,基于受到传统模式思维的深远影响,令事业单位具备的信息化观念有所欠缺,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决策管理中一些领导仍旧多以主观意志为核心,欠缺统计数据、应用人事信息的良好习惯,导致了实践工作的不良失误。同时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对管理实践中的整理、收集与分析信息不良忽视,无法科学发挥主动性。事业单位开展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手段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落后性,多采用效率较低、误差较大的手工操作,令实践工作相对滞后,更新与补充信息则相对较慢,数据具有较差的共享性,并体现出不统一标志现象,无法对历史信息实现反向查询,并令存档信息模式相对单一。再者多数事业单位欠缺使用便利、完整全面的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各个基层部门构建的信息系统数据与标准欠缺良好的统一性,影响了信息的科学共享及综合使用效率。另外相关工作管理人员也呈现出了参差不齐的信息化素质,一些人员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信息化专业培训,掌握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水平有限,应用信息化技术实践能力相对偏低,令整体工作队伍水平素质不高,令事业单位信息化发展人事管理工作进程受到了不良制约。

4、事业单位发展信息化人事管理的科学策略

4、1 树立良好的信息化管理观念

事业单位要想开展科学的信息化人事管理,首先应树立良好的信息化管理观念,企业各级领导、员工及干部应通过共同的努力参与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实施。领导应基于战略化高度提升信息化意识,形成自主应用人事信息及数据资料的科学管理模式,重点关注并给予事业单位建设信息化的科学支持,积极参与到部署与制定建设方案实践中。管理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应主动挖掘科学有效的人事信息,提供管理控制的科学依据,并做好管理及优化维护信息系统工作,令各项信息化规划建设事项真正落实到位。基层员工应主动积极的接受良好科学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模式,切身加入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促进其实践过程良性循环及稳步发展提升。

4、2优化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科学组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为优化建设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首先应科学遵循适应性、渐进性与安全性原则,不应盲目攀比,应基于实际需求选用良好的技术、设备及软件工具,逐层推进,围绕阶段目标与整体规划实施分项分步的信息化建设,有效控制投资成本,降低实践周期及不良风险因素,进而全面提升系统应用效益。同时系统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安全防范,树立安全隐患意识,创建规范安全的操作程序与制度,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实施系统加密,确保权限访问控制,令信息资源得到安全的管理维护。同时应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制定信息化人事管理科学策略,依据事业单位业务特点与工作性质,确保规划系统共享化、跨库查询统计科学优质功能。同时应实现与自动化办公软件的良好无缝衔接,确保系统的高度模块化运转,并提升良好扩充性。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应基于人事档案创建基础人员数据库,令其作为原始证明及用人选人的科学依据。建库阶段中应科学遵循相关规定,清理档案资料,令其规范条理化,并进行基础性组合、编号、分类、排列、建立卷宗、实施目录编制,并录入计算机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为科学保障传输数据的良好畅通与资源共享,应确保指标体系、传输采集数据格式、应用软件的科学统一。同时应配备建立维护更新数据库管理制度,确保人事管理信息化数据库的良好时效性。接着应以事业单位人事日常工作相关内容为核心基础,基于模块方式及软件工具创建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应具体涵盖,档案管理、业务、工资管理、离退休管理、绩效考核、专家与技术人员管理等。再者应基于综合服务创建事业单位人事信息服务咨询管理平台,令其人事法规政策、需求人才信息实现与网络的有效连接,进而形成统一完整的、多视角方位的综合信息化人事管理体系,促进人事信息的全面共享。另外应基于实际需求适应性选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所需硬件与软件设施系统,本着适用节约的原则,避免不良浪费现象。

4、3强化事业单位发展信息化人事管理人才队伍科学建设

事业单位发展信息化人事管理,离不开综合素质全面人才队伍的科学支持,因此应采用普遍提升与重点培养综合方式,选拔一批具有丰富人事管理经验,掌握基础计算机知识人才进行重点培训,成为领军人物并科学发挥优质信息化建设作用,对其给予一定的时间与培训经费辅助倾斜。同时事业单位应对人事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开展有针对性教育培训,令他们良好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真正满足人事工作日常处理信息要求。在培养人才方向层面应强化能力与素质培养,对单位人才展开思想政治、工作业务与职业道德培训,创新能力意识培养,令其具备高尚的思想觉悟、诚恳热情的态度及严正的工作作风,掌握综合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进而全面提升工作业务水平。

5、结语

信息化人事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实践管理中我们只有正确把握方向,开拓进取、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基于信息化理念指导人才管理、技术应用、系统建设,才能真正优化人事管理工作效果,提升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并促进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篇10

第二,会计电算化下的档案管理控制发生了变化。会计电算化下,档案的管理出现了新的情况。会计档案改变了以前那种纸质的档案,把大量的数据存储在具有磁性的载体上,信息储存量大,携带方便。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很容易丢失,一旦丢失即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为它的储存量很大,一旦丢失很难弥补。它的使用条件非常的苛刻,必须有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第三,会计电算化下的出纳工作。在跨级电算化的时代,出纳工作的职能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出纳工作职能,依然如故,反倒是在出纳工方面更加方便,不用再来回跑银行,只需在办公室就把银行账单对了,省去了不少麻烦。但是也存在出现错误的情况,导致无法正常的履行义务。

第四,会计电算化的时代对会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人员多是以前纸质时代的会计,没有相应的电算化会计管理知识,这就使得在操作上不成熟,需要不断的磨合。由于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所限定,专业会计人员还不能完全充实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岗位。

根据以上几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信息时代的会计管理制度。根据信息化时代会计职能的转变,制定相应的会计管理制度。实行双向审核制度,即纸质与电子账目双向审核。会计电算化对于当下来说无疑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管理方式,但是最终的解释还是需要人来操作完成,尽管在软件的设计上采取了这样那样的管理措施,但是作弊的方式会更为隐蔽,更难发现。所以,一个严格的会计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必须有专门的负责人,采取问责制。要有严格的执行制度,做好收支两条线,不能随意改变制度。为此,必须重新审视会计管理制度,完善会计合理的支出制度,出纳与会计分离,不能人兼两职。

第二,制定完整合理的信息时代档案管理方法。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发生了改变,所以要实行新的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应。首先,设置设备管理权限,由会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专门管理人员建立联合的输入密码,每次工作的开始必须有两人共同的密码才能管理登陆。保证专属专管,责任明确到人。其次,防止信息的丢失需要备份各种账目文件,做到有备无患。财务主管和专门管理人员各存份,以备查证。最后,严格控制档案室的准入制度,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做到监管到位以防不测。

篇11

在卫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卫生事业单位综合能力和卫生管理能力的关键。但是因为传统管理理念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最终呈现的实际管理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严重制约着卫生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对此,研究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应对途径具备显著管理意义。

一、人力资源及其管理

人力资源这一理念是在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所提出的,对于人力资源这一理念,进行了初步的提出和界定,将人力资源划分为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当中,处于劳动年龄、未达到劳动年龄、超出劳动年龄,但是拥有劳动能力的人数综合[1]。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对于一些拥有劳动能力的管理,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和配置,促使他们能够投入到最符合自身的工作当中,从而促使自身的工作实效性和劳动成果能够实现最大化。

二、卫生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管理理念较为陈旧

在当前的卫生事业单位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方面的概念和认识,仍然是以多年前的管理理念,无法根据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不断创新和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行为[2]。在卫生事业单位中,许多工作人员都是以“金饭碗”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这一现象和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公平、公正、公开、统一、科学的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及人员聘用、晋升制度仍然没有在卫生事业单位当中实现[3]。岗位的晋升仍然是由资历为主,由组织的直接认定为依据,论资排辈现象严重,相对而言,在个人能力和个人奉献方面的重视度就显得较轻。对此,最终必然会导致卫生事业单位的员工在平常的工作中循规蹈矩,只求不过不求有有功,在创新意识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主动性非常缺乏。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作素质并不一致,整体水平也并不高,裙带关系较为明显,大多数优秀的工作人员因为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即使是在工作中再认真和投入,都无法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相应的付出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最终呈现循规蹈矩现象。

(二)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卫生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吸收仍然是以“挖墙脚”为主,主要是将其他卫生事业单位或社会中相关企业的优秀工作人员,借助高薪聘用的方式“挖”过来。但是,这一种方式的长期应用对于单位而言并不具备推动作用,反而形成严重的隐患[4]。因为“挖墙脚”这一种方式本身而言,只能够吸引重视经济利益的人才,对于重视工作和忠诚度较高的人员而言,并不起效。所以吸纳过来的人员对于卫生事业单位而言,也并没有忠诚度,在其他企业或单位提出更多利益时,便会离职。除此之外,目前卫生事业单位普遍没有针对员工提升的培训体系,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的培训和教育管理服务,这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员工无法持续提升,不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创新帮助。

(三)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考核方面存在问题

在当前的卫生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的考核大多数都是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的落实。人力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的考核普遍是在入职、晋升等方面进行,但是参与考核的人员,普遍是已经确认会入职或确认会晋升,所以并没有实际效果。与此同时,对于平常的工作表现、打卡上班等并没有纳入到考核项目中,导致在年终时,平常的工作和年终奖励无关联,促使卫生事业单位的员工在平常的工作中不会全新身心投入。与此同时,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考核并不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基本上都是采用几年前的考核方式,并没有进行改进和修正,对于员工的测评、评价、意见也并不重视。我国的卫生事业单位普遍是团体制为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锅饭”。

三、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应对途径

(一)区分卫生事业单位中的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职能

将卫生事业单位当中的临床医疗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职能分离开来,主要是为了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多的便利,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好的实现,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5]。只有将人事体制尽心改革,降低工作人员中没有加入编制的工作人员数量,才可以控制卫生事业单位的事业负担,并且不需要过度注重卫生事业单位的经济收入,弱化卫生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提高工作人员的紧张感,将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与经济效益挂钩,杜绝“大锅饭”现象。只有将两个职能区分开来,卫生事业单位才能够更好的参与到患者服务、医学研究以及公益当中。

(二)制定客观的评价体系和公正的竞争体系

制定客观的评价体系和公正的竞争体系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员工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工作当中,促使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人尽其责[6]。借助张健伟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应对途径分析客观的评价体系,记录并定期评价每一位员工的日产工作状况,尤其是在打卡上班、工作绩效以及工作成果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即将其作为对员工的评价指标,并且对于一些“滥竽充数”的员工,例如一个员工在一年间对于单位的发展没有做出任何的工作,只是循规蹈矩的工作,则可以适当的给予惩罚,促使其消除消极的工作态度,从而实现“多劳多得”的工作原则,不断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于大多数员工而言,晋升是渴望性最明显的激励方式,对员工服务所给予的肯定汇报必然是为员工创造一定的权利或便利,促使员工在职位上得到上升,从而强化员工的团体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提高员工的职位是组织长远发展的必然,行政晋升同样也是目前卫生事业单位最好的途径之一,是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最高效、直接的方法,同样也是保障组织团结性、竞争性、进取性的主要措施。借助公平的竞争体系,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渴望程度,促使员工在日产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例如,在某一管理职位空缺时,在选择填补人员时,必须综合考核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资历,采用资历占比30%,工作能力占比30%,工作投入程度占比20%的评价方式选择最符合岗位的人员,并且每一个评价和选择程序都需要在公平、公开的环境之下完成,从而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平公开性。

(三)借助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力资源奖励制度是确保人力资源得以稳定开发的主要重点。员工的潜能是否能够得到发挥很大程度取决于奖励制度。卫生事业单位应当积极研究员工自身的所需所求以及能够满足员工所需所求的奖励制度与机制,对于工作绩效突出或获得工作人员成果的员工给予精神、物理两个层面的奖励,通过荣誉与经济收益的双重奖励机制,能够极大程度的优化员工的工作人员积极性。针对卫生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可以建立一些工作成果奖,例如对工作岗位奉献最大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津贴鼓励。卫生事业单位与社会常规企业而言并不相同,其工作性质、报酬分配方式等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却别。针对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特征性,建议以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贡献作为报酬分配体系的主要依据。卫生事业单位的报酬分配方式应当以“行政职能”、“工作贡献”、“技术职称”等等多元化的分配方式。可以将“行政职能”和“技术职称”作为员工基本工作的决策依据,将对工作的奉献程度作为津贴或奖金的发放依据。与此同时,在完善员工报酬分配形式的基础上,还需要合理优化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奖励制度,完善员工的社会保障福利,以社会福利等方式向基层、困难员工提供生活物质条件方面的保障,从而不断提高员工对于单位的忠诚度,让员工真正成员单位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不仅仅是在经济方面的激励,还可以在权力方面给予适当的激励。权力激励主要表现在对工作认真、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权利福利,促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开展本职工作并督促其他员工认真工作,从而确保整个组织的各个工作人员能够高效完成本职工作。权力激励能够满足一些管理者的心理需求,感觉自身处于一个地位相对较高的位置,其能够满足权力与成就的心理需求。给予员工权力激励,能够更好的激发权力主体推动周边个体共同发展恶目标,使整个群体成员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已经被单位所认可,这也是自身努力工作所获得的汇报,在这一种背景之下,员工能够以更高的热情、严格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并且保持较高的活力。与此同时,在赋予权力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各种权力一定的控制与约束,确保权与职责是相对平等的,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明确岗位的职责、义务与权力,从而形成良性的权利激励体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因为传统理念的约束,导致当前卫生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创新空间。对此,在新形势之下,卫生事业单位必须不断创新发展,在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更新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不断为卫生事业单位提供更多高技能、高素质工作人才,推动卫生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作者:张健伟 单位: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参考文献

[1]陆超.浅析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4,13(22):103-104.

[2]孙美英.浅析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应用[J].劳动保障世界,2015,21(S1):41-42.

[3]王语轩.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31(1):219-220.

篇12

1前言

最近几年,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迎来了迅速的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行网络化办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事业单位也逐渐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应用在工作当中,对单位的办公效率有非常大的提升,对于当前的建设经济事业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不过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作用完全的发挥出来。

2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的要点

建设计算机网络的过程并不复杂,其重点在于网络系统的维护,这需要很多人力、物力时间、资金。针对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需要有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处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保证正常的工作不受影响,让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能够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做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维护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网络病毒防控工作,防止木马、病毒的入侵。首先要定期维护计算机软件,如果发现软件系统存在漏洞必须立刻解决问题,而且要为软件系统编制自动升级程序,增强软件的防控能力和系统功能。也可以通过借助路由器的安全策略防护非法入侵,防止数据信息在传送过程中感染病毒。此外,要加强局域网的访问权限,对其进行动态加密处理,设置访问权限,利用密码、数字签名手段验证访问者身份,并时常更换密码,从而提高维护宁夏石嘴山市气象局的局域网安全性能。另一方面,要提高网络技术,加强网络抗击病毒的能力,而且要定期卸载不常用的软件,为电脑杀毒、安装高性能的防毒软件,避免网络受到病毒的侵蚀。

3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的措施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当中,要能充分考虑到单位的网络环境,将维护的具体措施确定下来,达到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有效保护单位信息安全保存。

3.1做好预防工作

当前的技术发展和实践应用非常广泛,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维护过程中采用预防为主的方法受很多人的推崇,这个方法也会是未来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维护趋势。该方法主要是在提升计算机在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能,提高工作当中的使用率,增加单位经济收入。设置网络系统,维护内部局域网,以免出现使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进行工作时,出现一些IP冲突类似的问题。除了这些,应该让维护人员在单位每过一段时间就开展一次使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培训活动,使所有工作人员都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降低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的计算机网络故障。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流程考核,制定出对应的奖励惩罚制度,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积极地按照操作规范来做,并且提升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以内在因素增强操作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个人认知,从而达到约束操作人员行为的目的。

3.2网卡维护

网卡是连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线缆之间的适配卡,对网络管理的运转具有决定作用,维护计算机的硬件,首先要做好网卡的安装及其维护工作。在安装网卡时可以采用驱动安装的方法,先切断电脑的电源,拔掉主机的所有外接线,用柔软的刷子轻轻擦除主机内部的灰尘,然后用吸尘器再次进行清除,才能将所有的灰尘清理干净。清洁完毕以后,应该检查主机的内部零件组成是否有松动现象,如果有就要立即修复,然后再安装网卡,给电脑通电并开机。另外,要做好网卡的维护工作,使用电脑时候要注意保持散热系统的正常运转,定期清洁电脑,要定期检查网卡、视频卡与音频卡的质量,保持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线缆的正常连接,注意磁盘的散热状况,如果磁盘因为长时间的运行工作而出现故障,就要立即更换新的磁盘。而且,要注意控制磁盘阵列的外部磁场。对网络管理系统在布局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使外漏线路尽量减少,可以把线路固定在墙角这些人不常去的地方。

4结语

在事业单位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过在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被提升的同时,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还有一些硬件、软件上的安全隐患。所以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之前,先要掌握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建立能够符合单位工作要求的管理系统,同时还需要做好后期的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魏卫.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维护[J].中国科技博览,2011(21).

[2]周伟.试论当前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维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