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疗技术范文

时间:2024-03-13 14:38: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数字医疗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医疗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68-01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口腔临床医疗当中,数字化技术中的辅助制造、辅助设计以及快速成型等技术[1]在口腔医疗中逐渐得到认可。本文主要对数字化口腔医疗技术在口腔整形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对患者治疗满意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我院口腔科接受口腔整形的患者共203例,其中男104例,女99例,年龄为16-38岁,平均为20.2±3.5岁。其中2011年1月至2011年2012年5月间共101例,将其分为对照组;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共102例,将其设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口腔整形类型上不具有明显差异。

1.2 方法

我院从2012年6月起使用数字化口腔医疗技术,具体方法包括:(1)数字化印模技术。治疗中所应用的口腔相机为CEREC测量相机[2],在整形过程中先用相机对患者口腔内部情况进行光学取模,并利用三维图像对患者口腔内后牙和预备体进行记录,并对患者牙齿倒凹区进行拍摄,获得该区域数据;(2)CAD辅助设计技术。根据取模结果利用CAD制图对患者牙齿的全冠、部分冠、固定桥、铁面、嵌体进行设计。并根据患者口腔内牙齿畸形情况,从牙齿形态数据库中为患者选择接近的牙冠,在位置拟定后对虚拟牙齿进行三维建模,并利用成型工具对牙齿沟窝脊进行修正;(3)CAM辅助制造技术。应用Cerec3D和Kavo Everest系统[3]来完成对患者延迟修复体的研磨切削。医生在完成对患者修复体设计之后,将修复体数据上传到数控加工系统中,计算机将自动完成对瓷块的研磨切削工作,形成全瓷修复体。而对于氧化锆的修复体材料则需依靠Kavo Everest系统完成对预结晶陶瓷的加工作业,然后将修复体放入结晶炉中进行结晶处理,以使修复体达到牙齿整形的相应硬度;(4)RP快速成型技术。这类技术有SLA技术和SLS技术之分,在整形过程中,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整形要求或牙齿情况来判断选择何种成型技术。

1.3 治疗效果评定

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接受整形手术后的治疗满意情况进行调查,计算相关满意率,比较两组满意率之间的差异。其中整形治疗满意度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满意率的计算为达到比较满意以上等级的患者数与总患者数之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相关满意率进行卡方检验,其中P

2 结果

两组患者对口腔整形手术的效果满意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为89.12%,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为97.06%,研究组的治疗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口腔医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口腔整形治疗中的发展趋势,其在口腔整形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减少操作失误,而且能够提高整形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整形治疗的满意度。本文主要对数字化口腔医疗技术在口腔整形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未使用数字化医疗技术的患者组相比,接受数字化医疗技术治疗的患者组,其对整形效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数字化医疗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口腔整形效果,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资源浪费。在本次研究中所应用到的数字化技术主要有数字化印模技术、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以及快速成型技术。其中利用数字化印模技术能够对患者口腔牙齿各个侧面进行取模,获得患者牙齿的各方面数据,为后面的整形设计和修复体设计提供依据。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则使得口腔整形中的预备体精度提高,也避免了以往手工取模时患者出现的呕吐现象,提高了患者舒适度。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应用口腔相机完成取模工作,而实际上还有另一种印模技术,即3MEspe椅旁口扫描仪[4],这种技术在口腔整形中也有应用。在本次研究中,CAD辅助设计和CAM辅助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完成对修复体的设计制造工作,而在以往则需要医生用手工设计方法,通过一次一次试戴来完成修复体的修正工作,这不仅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而且还增加了患者到院的次数,影响医院服务质量[5]。而快速成型技术则能够快速对设计完成的修复体进行制作,缩短修复体制作时间,让患者能够在最佳整形时间内完成整形治疗,提高整形效果,同时,修复体制作时间缩短也使得患者到院次数减少,治疗周期缩短,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整形治疗满意度。

综上所述,数字化口腔医疗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口腔整形效果,提高患者对整形治疗的满意程度,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口腔整形技术水平,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丽,梁正,李芳.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49):117-118.

[2]李刚.数字化口腔医学影像的工作原理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3,7(4):8-8.

篇2

关键词:医疗电子;模拟;MCU;连接器

DOI: 10.3969/ j.issn.1005-5517.2013.12.002

医疗对高性能模拟混合信号的挑战

ADI公司亚太区医疗行业市场经理王胜指出,医疗设备种类众多,其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其共性都包括:高集成度,低功耗,小体积,系统级方案以及专业的技术和商务服务,当然,合理的价格也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

便携医疗领域的各类电子医疗设备要求电子元器件更高的集成度,更小的尺寸以及更低的功耗;高端医疗设备要求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精度,更紧凑的高集成度,当然更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合理的价格控制已成为共性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个人医疗电子设备如血压计、血糖仪等因其技术和市场都已很成熟,从而受到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外,其他新的技术和应用也将带动未来的便携式消费类医疗电子设备市场的发展。例如,针对个人和家庭应用的生命体征信号检测等。在2013年,值得关注的的变化是在越来越多的传统的非医疗保健类的消费电子产品中嵌入生命体征信号检测的功能。

目前,中国本土医疗设备制造商正逐步向中高端高技术附加值的方向开发产品,如高端彩超、多层CT以及高端监护类产品等去扩大国内外的市场份额,我们期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接近并达到同行业最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的本土品牌不断涌现。但我们认为这些成功绝不是技术盲目效仿的结果,而是能够找到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点,针对特定的细分市场而开发出具有技术和性能竞争优势的产品。单一的低成本已不再是赢得市场的唯一法宝,其在技术、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方面的创新同样至关重要。当然,我们必须把握开发成本相对较低,项目开发及执行效率较高的优势,也要迎合市场发展的新需求,例如移动及便携式的发展,确实扩大新产品的投入,争取早进入,早引领,并获得快回报。

医疗设备制造商要想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上保持长期增长,进而不断增加市场份额, 通常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其一是要有核心技术,其二是要有良好的市场策略和营销渠道。而两者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创新。

医疗保健是趋势

Maxim Integrated战略市场事业部医疗设备应用总监John DiCristina指出,全球范围内医疗保健的费用支出很高且在不断增长。如果能够使医疗保健系统更接近病患,并最终走入家庭,将有效降低医疗保健成本、提高收益、提升生活质量,这种可预测性医疗保健系统将是发展的趋势。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现代化医疗保健产品,因此对便携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医疗保健市场,医疗设备联网越来越普及,数据可以处处共享,安全就成了大问题,医疗设备生产商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安全保护,确保患者隐私、数据的真实性、患者安全以及设备生产商自身保护。

高精度模拟的重要性

高技术硬件(如集成电路,IC)的哪些特征会在不断变化的医疗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呢?“在我看来,答案非常简单,但不很明显。”Exar高性能模拟产品应用工程副总裁 Craig Swing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世界,但人类不是数字。人类是模拟生物,我们有5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才是模拟的核心。数字仿真如视频、音频和许多触摸屏应用程序等许多东西,仍通常需要系统里的某种模拟数字电路(ADC),或数字模拟电路(DAC),才使其工作。这就意味着要采用数字处理中必要的数字电路系统,将模-数电路(ADC)和数-模电路(DAC)以及必要的原本为模拟电路的缓冲或感应放大器集成在一起,去开发未来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专用标准产品(ASSP)。这就是为什么Exar使用最先进的连接、电源、数据压缩、模拟信号链的核心竞争力来开发下一代应用特定标准产品,为我们的客户开发新一代的医疗设备!

这些ASSP开始与核心放大器、DAC、ADC模拟电路一样独立存在。但经过精心规划,这些细胞可以结合必要的数字电路,使系统工作。这可能听上去像SoC(片上系统)技术,但其实不是。所以往往SoC开发者专注于数字电路作为系统的中心部分,在我看来,这不会为许多下一代医疗IC赢得未来。为什么?因为人类是模拟的,如果你正确使用模拟,其余的会随之而来。因此,对于高技术医疗IC,SoC开发和ASSP开发之间是有区别的。SoC开发更关注数字电路,而ASSP开发则更专注于满足消费者,病人和医疗监督者需求的模拟电路。

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件事情是,接口模拟人类需求所需要的模拟电路系统既可归入高频类,也可分入高精密应用类。高精密应用有时在实现上可使用低成本的数字工艺和电路技术,但这些需要在开发超大规模复杂电路上予以投入,以减轻工艺上所带来的噪音和电压不精确等负面影响。因此,要在性能最优和成本最低方面做到优化,通常情况下,纯粹的模拟解决方案就可获得最佳的效果。这可以在集成电路级上实现,有时,如果将数种集成电路技术(模拟和数字)集成到同一个组件之内,也可以在MCM(多芯片模块)上实现。这对于高频应用而言同样正确。通常,这些会涉及到低噪声、高带宽放大器。从SoC的观点来看,在实现上存在难度;但如果从ASSP的角度来看的话,高频应用的模拟电路是可以开发出来的,因为在此情况下,各种模拟功能变成了使系统为消费者、患者以及医疗机构工作“必须要有”(must have)的电路。

总之,医疗设备与IC硬件都在以加速度扩张来满足市场需要,Exar致力于提供模拟解决方案,结合数字电路,丰富人类体验!

可穿戴产品对MCU的挑战

Silicon Labs公司微控制器产品市场总监Daniel Cooley谈到,要创造出能成功地满足所有这些挑战的可穿戴计算设备,需要开发人员考虑以下设备特性和功能。

为了以经济的价格来提供这些产品特性,便携式医疗设备、健康和健身追踪器的开发人员必须在设计中将分立式元器件的数量降至最低,以降低系统成本。半导体供应商也承担了提供功能丰富的嵌入式控制解决方案的任务,要在严格的功耗和成本预算内实现性能和可靠性的提升。这些便携式医疗设备的设计核心正是节能型的微控制器(MCU),如Silicon Labs基于ARM技术的EFM32 Gecko MCU,它在超低供电电流下可带来优异的处理性能。

像所有的便携式电池供电设备一样,个人医疗设备和可穿戴活动监测器需要极致的能效来使电池寿命最大化。一些设备使用可充电电池,而其他的产品则设计为使用高性价比的用户可置换的锂离子或AAA电池即可运行数周或数月。例如Silicon Labs的EFM32 Gecko MCU就是这类电池供电便携式应用的理想选择,因为它们在所有能耗模式下都提供行业领先的能效。

易用性也是便携式医疗/健康追踪器产品的根本要求,因为它可减少由操作员失误所致的测量错误。这类用户友好型设备应该要求最简易的用户交互,以实现正常的操作、一种简单化的用户输入(例如更少的按钮和流畅的软件菜单)和大型容易查看的显示(如带背光的大型液晶显示器)。为了支持这些功能,MCU必须提供现场可编程非易失性存储器(通常为系统内可编程闪存),以及灵活的I/O配置来充分利用有限的管脚。

个人医疗市场广泛使用了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来支持标准化的数据和信息传输,而不受限于哪家设备制造商。个人医疗设备制造商可从各种各样的、带片上USB控制器的8位和32位MCU中选择,也可考虑各种单芯片、“即插即用”桥接解决方案,它们支持从USB转接到UART、从USB转接到SMBus和I2C、甚至从USB转接到I2S(使终端产品能够容易地添加音频功能)。USB桥接极大地简化了USB在个人医疗设备设计的实现流程。桥接芯片通常用所有必需的USB软件实现了预编程,消除了开发人员必须具有很深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复杂的USB规范这一局限。

数据的无线传输将使个人医疗、保健和健身应用的连接变得更容易和更方便。RF发射器和接收器与MCU协同一致工作,能为多样化的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应用提供无线连接。此外,无线MCU——如Silicon Labs基于ARM的 Ember ZigBee SoC这样的单芯片器件,集成了一个MCU内核并带一个RF收发器——现在就能广泛地提供给医疗/健康追踪器的开发人员。无论使用何种连接方式或系统架构,通信协议栈在MCU中将需要更多的代码空间。因此,在更小占位面积的器件中具有更大的内存将是日益增长的需求。

助听器刚刚兴起

安森美半导体消费类健康产品线高级经理Jakob Nielsen说,对于中国本土企业的特点,以助听器为例,当前中国市场对听力方案的需求刚刚兴起(例如为数众多的较小公司目前正推广多种多样的助听器方案,同时也在开发具有更多功能及优势的下一代助听器)。此外,有些公司专注于因应人工耳蜗需求,这些人工耳蜗通常旨在用于患有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中国本土的助听器制造商可以采用像安森美半导体这样领先半导体供应商提供的先进预配置DSP系统,快速地从设计转向生产,加快产品上市,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位置。

严苛环境对连接器的挑战

为乡村诊所制造医疗电子诊断和监控设备的设计工程师面对开发用于严苛环境中的产品的挑战,比如极端的温度和非传统震动、振动。这些情况通常在医院设置环境中并不存在。

在设计耐受严苛条件的设备时,医疗系统互连产品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的考虑事项。领先的互连产品制造商采取的一个方法是堆叠具有极低侧高(0.7mm高)的PCB板对板连接器,具有窄的占位面积(2.5mm宽),这样的互连产品通常具有高保持力、双触点系统,提供强大的电气信号完整性锁定。

领先的互连产品供应商提供的堆叠连接器材料是额定温度高达260℃的高温LCP塑料,并且镀有闪亮的金层(最小4μ”),这是用于严苛环境的最好的信号触点镀层材料。另一个关键的互连特性是小间距,范围为 0.2mm。

由于医疗设备设计人员需要在更薄、更小的空间中装入越来越多的功能,具备这些特性的连接器至关重要,因而连接器密度和热管理成为挑战。

与传统的冲压成型连接器相比,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正在帮助减少60%的空间需求,微型柔性板对板(flex-to-board)和板对板应用中的MEMS技术已经经过测试,可以耐受最高60G震动/振动。此外,这项技术能够提供最高5A的连接电流,实现低功率。当处于严苛应用中时,这些特性可让医疗设备运行良好。

医疗电子的三个变化及挑战

风河智能系统部门总经理Santhosh Nair 称,相对于席卷全球的物联网大潮,医疗电子领域对这种技术似乎有点滞后。值得欣慰的是,这个情况已经开始改观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移动健康的概念和相关产品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二,随着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在各个领域的兴起,有些医院也开始接受一些患者把个人平常在家使用的健康护理设备带入医院来使用;第三,医疗设备开始呈现集中化(Consolidation)的迹象,以便节省空间和能耗。

医疗电子领域接纳物联网概念之所以相对滞后,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这些原因依然是必须逾越的挑战。

第一大挑战就是基础设施的更新。尽管无线网络覆盖率越来越高,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但与之配套的医疗环境基础设施仍然是传统上比较老旧的。大多数厂商都比较热衷于人们直接看到的终端医疗设备的研发制造,对于处于后台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热情还不高。

第二大挑战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仍然难以管理控制。医疗影像设备、血液透析机、心脏除颤器等设备每年都有很大的采购量,但这些设备的更新换代却很慢,有些型号十几年都没有换,因为法规非常严格,而制造商也不愿意冒风险去改变任何功能,更别说利用软件来实现设备的更新换代了!这跟一般消费电子产品几个月就换代的周期相比是极大的反差。

第三大挑战是信任度问题。医疗行业对电子系统的信任度相对滞后。其实,能源、航空等重要领域也是如此。相比之下,银行业就走得比较靠前,ATM早就十分普及了,许多业务都可以在网上办理。面对面的金融服务已经过度到比较复杂的理财业务了。

你可以想象,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她们日常生活都习惯了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医院或者健康护理的时候却不得不使用款式老旧的医疗设备,那种反差是多么明显。大家一定都希望医疗设备也可以尽快跟上时代的进步。

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大国,说明中国是有能力开发和制造出让全世界满意的设备,当然包括医疗设备。中国要把已有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就必须补上自己的"短板",这就是从产品设计到制造都遵循国际标准与规范。尽快获得国际规范认证,是中国医疗设备提升并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部分厂商的产品和方案

ADI

AD8232:单导联心率监护模拟前端

ADI针对各类生命体征监护应用推出了一款低功耗、单导联、心率监护仪模拟前端(AFE) AD8232,专为满足新兴的健身设备、便携式/佩戴式监控设备和远程健康监护设备的ECG信号调理要求而设计。AD8232 AFE将健身和医疗监护的价值和性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卫莱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于ADI单导联心率监护仪模拟前端AD8232设计实现的主打产品:“心博士”远程心电监测仪,目前该产品已具备实时心电监测和血压、血糖、血脂和运动数据上传及管理功能。

Maxim

就可穿戴医疗部分,Maxim的体征监测服(FIT shirt)代表了未来医疗保健的一个发展趋势。该体征监测服能够以三导联心电图方式监测心电信号;此外还集成加速计,能够监测活动量,报告脉搏速率;内部还包含温度传感器,能够监测体温。所有监测数据通过蓝牙上传到智能手机,这就是第一代体征监测服。现在正在研发第二代体征监测服,将包含更多的Maxim产品:将使用Maxim自己的加速计、自己的蓝牙RF芯片,还将在产品内增加安全功能。Maxim不仅会增加蓝牙无线接口,还会增加近场通信接口。

村田MEMS传感器创“主动智能生活”概念

智能医疗领域,村田的MEMS设计和制造技术造就了体积小,功耗低的性能,这使村田在内置式医疗领域占有领先地位。

“主动安全检测”是村田在医疗领域不得不提的一个主张。突发性疾病,如心脏病,往往给治疗带来了被动性,即使是在病房里,从病情发生到处理,这之间的滞后性也可能随时为生命安全直接造成威胁。因此,在临床上,我们更需要提前对各种突发性的疾病进行早起预防。例如借助心脏冲击扫描:村田高精度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可通过感知人体的心跳引起的机械振动为医生快速精确地提供患者的心率,每博输出量,呼吸率,心率变异性等指标。这针对心脏瓣膜病,冠心病等的早期检测,能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再比如高风险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应用,通过村田独有的3D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对于患者人体运动状态的检测并动态调整搏动输出量。换言之,传统的心脏起搏器,通过每分钟固定输出一个搏动量来支持心脏病患者的心脏搏动需求。但通过村田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感知患者的不同运动状态诸如奔跑,上下楼梯,睡眠,下蹲等,进而根据这些运动状态所需要的心脏搏动能力,动态调整每分钟的输出量。此外,村田还有能够在手术以及治疗过程中更灵活方便地调节角度变化以及捕捉动态影像的倾角传感器,以及用于眼压监测、脑压监测等领域的元器件。

安森美

安森美半导体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研发活动着重于三类关键领域:听力健康、病人监测及疼痛管理。这些领域的特征是需要小巧、可穿戴、采用电池供电的设备,都包含两项关键技术特征:超低电平的信号感测、信号处理及控制。

在助听器领域,安森美提供公开可编程的DSP方案及预配置DSP系统,这两种方案的特征包括领先业界的性能参数,如24位高精度计算及超高音频保真度。安森美的可编程DSP方案可使客户能够使用全集成开发环境,应用他们自己独特的音频处理算法。

风河

篇3

关键词1:集成

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的发展,目前,软件和IT企业已经越来越专业,例如有专门做电子病历的软件企业,有专门做HIS系统的软件企业。而随着不同应用系统的应用,集成的需求随之而来。而根据需求不同,集成也可以分为多个层级。比如,最初级的需求,就是将各个系统连接起来;再高一些的需求,可能还需要数据的交互;而更高级的需求,则需要建立一个平台,从底层建立一个集成体系。所以,从2013年以后,集成平台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医院的愿景、规划里面。

事实上,对于医院而言,建设集成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以往被HIS系统所绑架的问题。行业内的人都知道,过去医院数字化建设中,基本上所有的系统都要与HIS系统做集成,但由于HIS系统本身是具有知识产权的。这意味着,如果拥有知识产权的HIS系统的厂商表示无法进行集成,那么医院的集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现在把集成平台作为一个诉求,作为一个技术架构的底层,就解决了之前被HIS系统绑架的问题。这也是目前行业内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

另外,随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推出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医疗行业将会建设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那么,医院信息平台是什么呢?

从国家卫计委的角度来讲,医院信息平台是一个把临床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集中管理的一个工具。同时,它也是连接医院临床和运营管理的载体。可以看到,医院信息平台的核心其实也是一个集成的过程。

关键词2:标准

之前我们一直在谈集成,而集成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共享,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标准。目前医院进行的集成都是基于实际业务的集成,不同业务系统之间,会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交换。而如果数据不标准,那么集成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厂商在开发系统时,要遵循这个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集成的效果。

而国家卫计委颁布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就为医疗行业的IT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我认为,这一规范就如一个灯塔,为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未来的航向。尽管在这个技术规范里面,涉及到很多标准也许还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可以看到 这应该是我从业16年来很具有标志性的一份指导性的文件。因为在这之前,有很多指导性文件落地的实体的可操作性并不像这份文档那么强,而这份文档操作性很强,而且国家卫计委在这两年里分批通过10多家医院的互联互通评测,基于这一标准去做互联互通,事实证明,这一标准是完全可以落地并普及的。

而随着这一标准的普及,未来几年,医疗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标准时代。而同一标准的出现,将会给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带来非常大的改变,而且能够给医院的数字化建设投资带来很大的保障。

以往因为缺乏标准,很多医院的数字化建设都缺乏延续性,一旦要进行系统更换时,原来的数据即便能够保存,也很难为新的系统所使用,基本上都成为死数据,显然这是对投资的极大浪费。

可以预见,集成和标准,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医疗数字化建设的重心和热点。

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

自总理今年在两会上提出“互联网+战略”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也正在推进中。医疗行业也不例外,不过,与互联网给其他行业所带来的颠覆性变革相比,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颠覆性变革,更多的是一种补充,因此,与其称其为互联网医疗,不如定义为医疗互联网更准确。

因此,其他行业如金融、零售、物流、教育等等,人和人之间不见面,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解决业务问题,但医疗行业是无法躲开这一环节的,医疗的主要环节是诊断和治疗,而这两个环节必须面对面才能完成。因此,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而言,并不是一个革命,更多的是一种补充和辅助。

我认为,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有四个方面的辅助和增补。

方向一:信息对等的增补。过去医疗的所有信息都存在于医生的脑海里,患者了解任何信息,都需要向医生咨询,医生告诉什么,患者才能知道什么,可以说,患者对于信息的获取,完全是被动的。而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患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和查询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

方向二:对国家推行分级就诊、分级诊疗的支持。我国医疗行业一直都面临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分配医疗资源,是医疗行业急需解决的难题,是带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我国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没有完全推开。

实现分级诊疗最重要的是患者信息共享,患者无论在哪个机构就诊,医务人员都能及时了解到患者的健康、诊疗、用药情况,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整合服务。在这个环节,互联网恰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它能实现医疗数据共享、互联互通。虽然各医院都有信息系统,但大多是为医院工作服务的,为患者服务的较少,如果未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患者信息的共享,互联网一定能为我国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起到关键作用。

方向三:对于健康管理的支持

目前我国慢性病人口多。数字显示,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达到了2.7亿和9200万人。管理庞大的慢性病人群、开展精准规范的慢性病治疗、提高与患者的沟通互动、效果、质量,推动患者和患者的家庭进行自我健康管理,互联网在这些方面都有非常广阔的探索空间。事实上,目前一些移动医疗公司,已经在医疗信息推送、健康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也取得了效果。

篇4

医疗CIO的云战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儿童医院”)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的儿科医学基地,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科医院。每天来自全国各地到此就诊的病患儿童络绎不绝,超负荷的医疗体系运转,让北京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不堪重负,作为全院IT支撑机构的信息中心临危受命,在信息中心主任孙宏国的带领下,筹划实施儿童医院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孙宏国对记者说,儿童医院每天都有大约300人挂不上号!

这一数字绝不是凭空捏造,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现象发生在儿童医院也决不是个例,国内的大多数三甲医院几乎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问题。

“一般的三级医院甚至一些小的一二级医院其实都设有儿科,但是现在人都认为只有带孩子到三甲医院看病才放心。其实很多时候一些孩子只是轻微的感冒,二级医院或者社区医院完全可以解决。这就大大占用了一些紧急病患的就诊资源,也让大医院人满为患。”孙宏国无奈的说。

面对越来越稀缺的医疗资源,如何做到最优的调配?最好的利用?孙宏国想到了云。与业内同行交流的时候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对于医疗资源的管理,依托数字化的手段,这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具体目前的操作就是我们在儿童医院内部,建立集中的计算。”孙宏国表示,我们正在研究一个方案,基本思路就是让医院所有的医护流程更有利于患者看病,医院有些服务配置的不合理,我们就通过加大宣传引导手段来改善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其实作为医院IT部门来讲,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和病人就诊过程的体会,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孙宏国表示,儿童医院实施云部署的外部过程目前就是与多家医院搭建统一的视频诊疗平台,通过与其他医院建立的视频平台,患者可以依托视频平台,通过视频与广播技术达到院跟院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院与病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医院之间取长补短,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对重点的病例进行讨论达到互相提高。

这是目前儿童医院对于云应用的尝试,到底未来云计算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会达到什么程度,覆盖面究竟有多大,孙宏国表示自己也不是很确定,但是有了最初的尝试,他对儿童医院未来的云部署踌躇满志,也将积极的进一步研究摸索。

像儿童医院这样对云应用情有独钟的还有二炮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卢敬泰一直肯定云计算对医疗IT建设的积极价值。“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飞速的走过了10多个年头,可以看到的是绝大多数医院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但是要想根本解决,还有一段路要走。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可以为医院信息化带来新的机遇,云计算作为一种很好的技术体系,可以支撑医疗IT建设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实际上,云计算解决了硬件整合的问题,这有助于医疗机构之间搭建互联互通体系。”卢敬泰这样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二炮总医院还没有实施云应用落地的计划,但是也在试着做些与云相关的项目。卢敬泰表示,他看好医疗云的未来落地。

当然,也有些CIO对医疗云持谨慎态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计算机主任曹德贤就表示,如何使医疗云走出“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状况,就必须有保守持重的态度。他认为就目前国内医院信息化的现状来说,有两条路可以试着落地云应用:一是基础设施资源的调配利用,可以借助云的力量分担一些医院在设备购置方面资金短缺问题;二是通过云对软件的使用对现有医疗机构软件应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进行整合,如果可以推广,都是很好的事情。

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崔杰也认为云计算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时日尚早。他表示,对于新技术的应用,随着区域化医疗的发展,云计算会逐步成为研究的方向,但离大范围的实用恐还需时日。

数字医疗未来 借云起飞

目前,我国大部分三甲医院都已经部署了电子病历系统,医生可以通过规定的数字架构浏览、查询患者的相关病历记录。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的推广为医疗改革的推进奠定了基础。百姓看病不愁,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利用,这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整体目标。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区域协同医疗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中国卫生信息协会副会长李包罗教授就对借助云计算来构建区域云平台深信不疑。他认为,云平台可以解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其操作能力的弹性问题,固定平台在扩展时会遇到很多问题,云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