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3 16:16: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初三语文舞台上,为了不让学生们输在这关键的一年,为了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成绩,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得到安慰,我将改进教法,勤奋工作,为同学们成才和升学提供帮助。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
我刚接触这个班,对学生的思想不太了解,总体来说本班学生思想不太活跃,不能向老师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男生大部分基础太差,字写得不好,课文读得磕磕绊绊,学习态度不端正。女生比较好,但缺少尖子生,导致班级优秀率不高。面对当前严峻的中考形势,要想在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难度很大。
二、对语文教材的初步分析
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定位
(一)思品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能力目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词,强化对文言诗词的积累,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中考打下良好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一)认真学习导学案,转变教学观念。导学案与以往教学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做到提前预习,课堂展示,限时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纸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六)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七)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标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八)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助学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材选的课文体裁、风格多样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从教学策略、教育理念、教学计划等方面尝试创新和改革。以下是笔者针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浅谈的几点实践经验与体会,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理解团队精神并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不断创新精神而采取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此教学模式,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语文知识,为此,他们需要经过合作谈论、阅读、实验、等实践过程,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具有这种自觉的、主动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更好的响应了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正因如此,教师在实践中应当多多运用“合作探究”这种创新式教学模式,以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实现教学上的创新。具体来讲,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结合为3-4人的学习小组,并让其讨论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这一问题,在其理解的前提下合作完成一副“西林壁意境图”,完成之后要求每个小组轮流结合诗句讲述本组的画作。通过开展这种在“合作探究”的模式中穿插绘画以理解语文诗意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改变传统学习思想,科学质疑教材
质疑,这一学习思想在实践中很重要,因为不论是语文教材还是其他书籍都是人根据生活经验和理论实践创作出来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所以,教师要培养小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对书籍上的知识和观点采取科学性、批判性的接受,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学习观点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提出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质疑的重要性。但是,质疑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或实践依据作为基础,不能乱质疑,否则就让大家见笑了。这质疑的基础还需要教师教导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素材,以启发、鼓励和诱导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以便日后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节课时,有一段作者是这样写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思考,小孩子被埋在地底下38个小时存活的几率有多大?并且凭借父亲一人之力实现这一营救目标是否符合现实?从而使学生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并能从思考中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养成善思、多思,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素养。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吸取语文教材中的精髓部分,摒弃文章中的不合理成分,实现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以上是质疑中的“揭示矛盾法”,此法在质疑时使用较为广泛,除此之外还有“查找原因法”、“比较优劣法”和“区分差异法”等,教师要教导学生在质疑时灵活运用。
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自学意识
自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区别的学习模式,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成果上也能取得较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点也正好契合了新课改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要求。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多为“一言堂”,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让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式教学,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若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是很好的实践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合理、科学的安排预习任务,明确学生的预习目标,让小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温故知新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有效实现自学的关键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小学生也要以预习要求或者自学问题作为基础,带着问题运用学生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策略感知教材、精读教材。在预习的时间上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准备,“慢工出细活”这一道理众所周知。如此,方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可以布置如下教学任务:1.搜集相关圆明园被毁的图片和视频以便在课堂展示。2.结合其他历史资料了解圆明园被毁的背景、经过以及重大意义。3.标出本课文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让学生开展如此自习任务,让小学生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又能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对小学生的家国思想起到了积极的启发意义,换句话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德育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通过让学生自习,自己也能空余出一些时间来进行下一段语文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从而丰富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模式,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广大的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开展“合作、质疑、自学”的小学语文创新式教学模式,如此,方能丰富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焕.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时代教育,2013,(12).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困惑大于收获,教书大于育人。这让我们每个老师都感到非常痛苦,我们的集体备课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调整的意见与建议也是工作中每时每刻的命题,在集体的思考中,我们也做出了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尽量将语文教学工作引向符合语文学科的正轨。下面就将我们的困惑与我们的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课的正常时数是每周四节,必修内容应该是四十个教学时数完成一个教学模块。36个学时学习,4个学时考试。而我校则安排了每周6节教学课时,1节语文辅导,并且为了新课标的顺利进行,原本开学后进行的军训也已提前到暑假完成,可是我们的必修一仍然完成得很粗糙,仅仅是因为有长假吗?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总结了形成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教材将学生的已有水平设定过高。譬如必修一当中的大量长文教学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比较少见。尤其是文言文中《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两篇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各自都花了一周的时间,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建议中的教学时数来教,我们必须舍弃对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紧接着的《记念刘和珍君》和《包身工》篇幅更长,时代背景复杂,理解困难,如果我们教学中一味求快,恐怕学生连将课文读一遍的基本习惯都丢掉了。
二是学生的初中时代的“新课标”并没有形成固有的技能。我们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习惯更是大相径庭,这些都给理想化下的新课标教材教学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鸿沟,产生了令人痛苦的“教书就是教教材,赶课赶到人麻木”的教学现状,然而学生的学习现状要不要关注?如何关注?
三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材编订上过于泛化。例如必修一的诗歌单元在配套的教学目标设置上为“意象与情感”,但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情感一直是诗歌教学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只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很容易,可是,学生的技能有可能并没有生成。
针对在新课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困惑,我们积极思考,展开广泛讨论,做出了一些尝试,有些能看到结果,有些则还要将评价权交给时间。
1.舍学案存个性:我们虽在炎热的夏天让每位高一的老师辛苦编写了必修一的学案,但是,开学后我们发现,学案的编写并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我们主张将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打通分配,各个击破,然而,学案的设计者的思路可能会给每个老师的个性课堂带来阻碍。另外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对学案的定位也有偏差,学案的习题量过大,题目略显陈旧,发放也不够及时,没能起到学案应有的作用。于是,我们果断弃用,将使用权交还给诸位老师,有利则用,无用则弃。我们统一认为,学校传统中的“一课一得”是与新课标精神不谋而合的,不必对已有事物亦步亦趋,更不必生搬硬套。
2.整合教材应该更大胆一些。针对新课标教材的新体系、新思路,我们要找到更符合我们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新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必修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必修二的教学中我们在确定教学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将教材整合的权利交给每个老师,教学顺序与教学时数不做统一,但是必须完成必修二的教学总体目标。譬如有的老师将现代散文单元与古代散文单元进行了整合,有的老师则按照时间顺序对教材重整。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了体现。
一、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拿着教材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挑选重点文章反复引导学生阅读、背诵,对高考考点更是要求学生熟记笔记,强制背诵,不要求学生对文章有太深入的了解,只需要根据经验判断类似文章类型,再根据语文教师总结的“定义式”进行“填套式”答题,以保证考试时答案的标准化、准确性。
中国的教育传统就是师傅带徒弟,不管在哪个行业,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刚刚参加工作时都需要拜师傅,由师傅带领着工作,而大多数师傅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诉徒弟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让徒弟强制记下了等熟练以后慢慢理解,以保证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当然教育系统也免不了这一规矩,而且高中教学面临着中国最严格、最残酷的考试-“高考”,高中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更是谨记师傅的经验与教诲,要求学生熟记高考考点,而高中的语文早读就是最明显的体现,学生只管认真背诵教师标记的高考考点,并不在意文章真正的内涵,此种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标准件式”的书呆子,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相关概述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新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几十年前难以实现的“楼上楼下”早以不能满足人类对科技的需求,因此声控、光控的电灯早已遍布大街小巷,手机、电脑、平板、电话手表等高新科技亦服务着人类生活,而发展高科技、发展人类文明的教育行业自然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应用信息技术,让未来时代的领导者的学生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依靠课本、教材等传统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新课标所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目标了。因此高中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通过网络技术搜索优秀文集让学生阅读,增大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让学生不断积累信息素养。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高新科技教学资源的优势,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所用,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课文教材的等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取长补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高中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现如今的学生大多很早就接触到了信息技术产品,但由于家长和教师的限制,很少有机会碰到高新科技产品,而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文文本教学内容单一,课本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但多媒体资源可以加载图像、视频等内容,教师在讲述文章尤其是古文时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有关的影像资料,让讲解课文时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等资料,让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由于图片、视频等可以给学生一种视觉感官的冲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似得,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触景生情,更容易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
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势互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信息技术教学是高中教学的大胆尝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扩宽语文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水平,以实现新课标要求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5.
[2]徐长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整合模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70%的学生来自边远的农村,多数学生阅读写作的基础比较差,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言不达意,语无伦次,写起作文来空洞乏味,或是胡编乱造,写出虚假的作文。而现行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课程主要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选修的几个系列注重并突出了阅读和写作运用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和写作运用所占的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新课标的设置不但符合文化发达地区的教育,对我们这些落后边远的地区也应该很适用,教育专家们已经从根本上给我们明确了教学努力的方向,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理解,就自己的一孔之见,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的看法。
一、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认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新课程的改革,实际明确提出了加强阅读写作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语言运用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新课程改革,不但在语文教学课程上作了重大的改革,而且,近两年以来,高考语文也改变了好几年来的语文高考固定的试卷结构,不再从字形、字音、词语、病句、文学常识等考查入手,而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考查。现在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可以说语文教学是返本归真。
二、阅读和写作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息息相关且相辅相成,大多数写得好的学生恰恰是那些坚持阅读的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内部消化的过程,是综合运作多种解读方法,洞察各类文章的个性,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详略处理的过程。写作则是运用写作原理,进入创造想象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阅读不只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也处于重要的地位。因为阅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形式。它既是认识语言的过程,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在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积累丰富的知识,扩展视野,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从古到今,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多读,精读,学生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古人的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抓好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挥语文工具性学科的作用。
三、加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首先,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厌学和应付为想学和爱学。第一,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引导,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兴趣,哪来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切不可动辄批评、讽刺、甚至怀疑。第二、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使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并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古人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可引导学生写区区几十字,亦可洋洋洒洒写成千上万字,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一种挥洒自如的心情。第三,在上课文前,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这样学生有了知识背景,在课堂上对老师的问答往往能够有理有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好效果,使课内与课外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倾向。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它没有标准答案,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兴趣爱好、经验水平等都不同,老师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充分地读书、思考、讨论、表演等,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和条件,实现自己个性特征的发展。指导学生抓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文眼句阅读理解,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设置问题进行理解,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所有的这些最好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而且一以贯之,把这种阅读能力的训练坚持到底。最终养成学生爱读、会读的习惯。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实际已为今后的写作做好充分的铺垫。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拿着教材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挑选重点文章反复引导学生阅读、背诵,对高考考点更是要求学生熟记笔记,强制背诵,不要求学生对文章有太深入的了解,只需要根据经验判断类似文章类型,再根据语文教师总结的“定义式”进行“填套式”答题,以保证考试时答案的标准化、准确性。
中国的教育传统就是师傅带徒弟,不管在哪个行业,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刚刚参加工作时都需要拜师傅,由师傅带领着工作,而大多数师傅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诉徒弟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让徒弟强制记下了等熟练以后慢慢理解,以保证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当然教育系统也免不了这一规矩,而且小学教学面临着中国最严格、最残酷的考试-“高考”,小学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更是谨记师傅的经验与教诲,要求学生熟记高考考点,而小学的语文早读就是最明显的体现,学生只管认真背诵教师标记的高考考点,并不在意文章真正的内涵,此种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标准件式”的书呆子,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相关概述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新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几十年前难以实现的“楼上楼下”早以不能满足人类对科技的需求,因此声控、光控的电灯早已遍布大街小巷,手机、电脑、平板、电话手表等高新科技亦服务着人类生活,而发展高科技、发展人类文明的教育行业自然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应用信息技术,让未来时代的领导者的学生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依靠课本、教材等传统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新课标所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目标了。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通过网络技术搜索优秀文集让学生阅读,增大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让学生不断积累信息素养。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高新科技教学资源的优势,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所用,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课文教材的等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取长补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及具体措施
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势互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信息技术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大胆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扩宽语文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以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新课标背景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主要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信息技术和文本情感的有效整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应当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这就需要利用动画、解说、音乐和文字等多种信息,通过充分利用电脑,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体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将信息技术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使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看短的学习片段,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分享心得,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将信息技术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整合,今后学生可以通过该信息技术这一平台与家长和教师多多交流,将自己的各种想法充分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广博.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特别强调诵读,直至朗朗上口,背诵为止,私塾先生并不做多的讲解,而是让弟子慢慢去领悟,古人读书的方法古人呆板,但也不无道理。它强调读是理解的前提,不读就不能理解,感知是在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出来的。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阅读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读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读熟读透,而不要带着学生将目光集中在段落和层次上。教师应让学生有一个充足的时间去精读,去细细品读,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其实做到“正确、流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学生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这是阅读的基本功。小学生能够做到这些需要教师的指导,要耐着性子把读的环节做好。很多教师往往考虑到教学进度,忽视读的环节,或者是不重视,在教师范读或学生通读课文后,蜻蜓点水、草草收兵,开始了内容的讲解。在教学中,一节课40分钟,教师可以这样安排读和讲的时间:学生初读课文时,可以用1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教师再用20分钟时间讲授。这样读的时间为15分钟,其效果比教师多讲15分钟好得多。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上更是舍得花时间,于老师在丹师附小上《新型玻璃》时,曾鼓励一名女生自读八遍。
二、读中领悟
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精读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如果一味地读,而没有理解,那就是无效的阅读。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有的教师还是抱着旧的教学方式不放,教师讲,有时还逐字助段地讲,甚至到了繁琐的地步。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弄通文意,关键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读文章,认真思考,也就是“披文以入情”,舍此别无他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读中领悟呢?
1.悟其意。入选到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典范的文章。对于文章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要引导学生悟其意。悟其意的方法是:“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如《少年闰土》中,学生难以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在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闰土心里有哪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海边有如许五彩的贝壳,西瓜田里有这样危险的经历……”从这些记叙性的文字中可以领悟到农村生活多么丰富多彩,闰土的眼界多么开阔。最后,让学生体会“我和往常的朋友”却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2.悟其情。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尤其是一些与人物描写相关的文章,往往寄予了作者浓厚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见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水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如果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只是在语气上指导学生读得慢些,深沉些,或许学生也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但不够深刻。教学时,我运用“多次加温,不断领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中体会,其效果大不一样。
3.悟其法。遣词造句有其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学生用词的准确性、连句成段的多样性等方面要多加指导。比如《火烧云》一课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三段课文段式相同,通过引读,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规律:先写“天空中出现了什么”(马、狗、狮子),再写“它们的形态”,最后写“后来的变化”。这三段文字的描写,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便于学生模仿。讲完课后,教师要由学生自主选择对象,自由想象,模仿课文结构写一段话,这样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读中积累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多媒体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具体来说有下面几大优点
1.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满堂灌”“填鸭式”“一言谈”。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就完成一堂课的教学。而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并配以一定的音乐来呈现新知识,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使大脑获得多种类、多层面的知识信息,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马上调动起来了。
2.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初中语文内容多,时间紧,而多媒体的使用,缩短了教师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同时通过多媒体的使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实践证明,计算机多媒体化教学具有的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主观或客观上的一些弊病
1.教学中的人文思想不足。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是包含了教师对教育思想的理解、教师的经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以及实施过程中复杂微妙的师生双边活动等等在内的过程。即使一个设计精良的教学课件,一个由一流计算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等制作的教学课件,一个掺入了“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实现了某种时髦“教学策略”的以替代教师为目标的教学课件,其教学效果也难以与一个教师能做到的通过他的感官,从学生的体态、表情、语言、和声调等等数个方法获得大量的信息,及时、微妙、有人情味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相媲美。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层面上的交互,恰好是现代教育思想所要强调的人文精神浓厚的东西。这个对计算机显示出难以忍受的简单、苍白和低能,而人却表象出叹为观止的生动、丰富和智慧。
2.课件制作费事、费时、费力。很多课件的制作是几个人花了几十天完成的,为了制作一个比较精美的课件,制作课件的老师,很多都废寝忘食,夜不能寐,连续几天都不能正常休息,可见,一个精美的课件耗费一名制作老师的多少时间啊!而且有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课件制作素材他就会比他人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课件。所以,我认为堂堂课都用多媒体是不可取的,既浪费时间也有害于学生的眼睛。
3.设备成本高资源利用不充分。一套较为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在价格上是不菲的,而引进设备后由于缺少课件制作的先进技术,缺少人才,或者课件制作过于得简单,不能充分利用设备的优越性而使设备闲置,导致资源的浪费,又缺少技术维护而导致设备损耗严重,这样又浪费了财力、人力、物力。
总之,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上强大的优越性,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把我们的教学搞得更好,而且要认识到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教学工具,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别的教学工具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功用。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的最大效率。”我们应正确地对待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和其他的教学模具,把课堂教学做得更完美。
参考文献
1.李国庆.美育原理.
我们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在小学低年段的小朋友身上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本来就很短的小朋友爱上学习,投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信息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通过课件中生动形象的画面、效果声响,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等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拼音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如在教学字母g k h时我们可以出示白鸽,蝌蚪,和小朋友喝水的图片,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当小朋友回答时后立即出示相对应的字母进行教学。这样,小朋友自然地被带入新的学习气氛中,让图画的表音或表形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复韵母时,多媒体也是很好的助手。这样即学习了他们的读音又让他们有所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也非常巧妙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教学为主,最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攻下字形关,培养他们辨字形的能力,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学软件可以将枯燥的汉字学习变成生动的图画,更利于学生牢记字形,提高识字效果。如教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认一认 1》中的“山、石、田、土、水、火”等字时,可用课件出示与字义对应的实物图象,再让图象演变成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再逐步演变成简化的汉字,然后出示读音。还可以利用电脑设计如下课件:1、先出示田字格及完整的红色生字;2、按笔顺,各个笔画被逐一描成黑色。这样做,不但可以省去教师讲解笔顺的过程,也提高了学生书写的精确性,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风格打下了基础。
三、巧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
我们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教学名著之《赤壁之战》,可以把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电影《赤壁》中的有关片断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有关人的个性特点,分析思考、讨论赤壁之战成功需要的因素。教师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对《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战役的评价。这样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教师先播放火红的枫叶,白云悠悠的等课件,接着老师诵读全诗,配以古风古韵的古筝音乐。学生当即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理解诗意时,老师出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体眼中透露出异彩。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文, 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五、妙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理解。
妙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趣,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教师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今后,我们面对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开发性的教学环境。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合乎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学习教育心理的有关知识,准确把握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语文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学习方法、审美情趣等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的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更新传统的教学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经历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是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本身所特有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这样也就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人文性。语文学科实际是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不用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学生就是观众。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随着老师的指挥机械的做一些重复的“演奏”。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观”中强调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又能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甘甜苦辣,自觉地掌握求知的方法,且能在这个品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我们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无时不刻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教师要突破陈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在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什么分类归纳,进而总结,使得学生的学习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久而就之,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创造性学习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内容就是以文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学习。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学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它要求广大教师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2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2.1 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 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2 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这种内在动力一旦充分发挥出来,就会表现为一种创造渴望,从而形成语文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一、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新课标下,对于教学和学习方式都有了新的要求和转变,倡导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且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具体到语文教学,教师要对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实现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误读,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当的情况。一些学习为了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要求而成立专门的小组来解决新课标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将研究与实际教学相脱离。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促使学生改变其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其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使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仅仅从成绩出发,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对新课标理解的误差等原因,存在教学理念仍受传统影响,教育方式和内容仍较为传统,无法保证新课标目标的实现。实践中,教师仍以学生的成绩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较好的保证,所有这些都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预期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新课标下,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仍较为多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许多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仍才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仍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一些教师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对于教学的创新性重视不足。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教学过程中存在传统教学与新课标要求的矛盾,使得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一定的阻碍,教师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得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目标和效果也无法保证。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仍过多的关注成绩。传统教学理念下,成绩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也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会更多的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教师为了追求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在授课的过程中会更多的从考试的角度出发,讲授一些与课堂内容关联度不是很大的内容,甚至会通过习题的联系和讲解来替代相关课文的学习。这种应试为指导的教育模式,教师更加关注标准答案,而忽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更多的以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知识,使使学生的创新性被埋没。而新课标下,更多要求学习的综合性,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教师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现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多样性,使课堂更有生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教师的个人素质影响教学的质量。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整体素质会对其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些教师对于新课标要求的认识不足,教学过程中未能精心备课,从而在教学中出现一些囫囵吞枣的教学现象。教师教学能力较低,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便是其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足,从而使得学生无法领悟课文的中心思想或者无法真正的理解学习内容,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
第四,未能将传统教学与新课标有机结合。新课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种传统与发展的有机融合,在贯彻新课标要求时,更多的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一种批判式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应该是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对其不适宜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改革,实现教育理念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避免改革过程中带来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的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教学方式,实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首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及其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对于教学目标和任务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应注重课堂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其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情景的创设,是学生能够融入的情境中,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自主的参与学习,实现其能力的综合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利用多媒体手段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而富有情景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欢乐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最后,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下更加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引导,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在课堂中全面提升其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结语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其教学实践出发,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并改善其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更为适宜的教学环境,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杜娟.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3(7)
[2]宋雅.探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