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标准范文

时间:2024-03-14 11:13: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设计标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设计标准

篇1

商业建筑不同于民用建筑,商家更注重建筑的地标性,建筑的外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会应用大量的材料对建筑的外立面进行装饰,从而使得材料没有很好地得到应用,导致材料的浪费。对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把绿色建筑技术用到商业建筑中去。尽量减少和避免无用装饰结构的设计,或是以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商业建筑材料的节约主要通过采用绿色环保技术达到,降低装饰构件的能量消耗,采用可以再次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从而提高节能效果。在建筑结构体系选择方面要着重参考资源需求量小、对环境影响小的建筑体系,在建筑强度件设计时,要选用强度较高的混凝土及钢材等,减少建筑材料占用空间量,从而节约建筑用地。

2、商业建筑设计中节约土地设计标准的应用

在进行商业建筑设计时,要注意商业建筑的用地情况及室外环境情况。商业建筑通常处城市之中,在本已十分紧张的城市土地上建造商业建筑,就要最大的发挥出建筑所用土地的所有空间,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综合性利用。并对相关的建筑设计尽量采用自然通风、自然光照等设计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对相关噪音的处理,尽可能的结合道路沿线景观设置绿化带,减少噪音污染。此外,在进行具体的商业建筑设计时,还要对预先制定出一定的绿色施工方案,对可能由于施工而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进行及时的预防及整治。

3、节约能源的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

商业建筑的绿色环保理念还体现在建筑窗体及墙体的设计之中,在设计中要注重窗墙比及朝向问题,在建筑保湿方面可采用先进的墙体保证技术,室同温度调节可采用节能空调系统进行调节。此外,可以利用市政热网蒸汽凝结水的余热为建筑提供所需的生活热水以及其他的节能设备。在商业建筑中,可以通过自然通风的模拟优化建筑幕墙来开启位置对于水资源的节约问题,也要采用绿色的建筑技术,节水器也可以利用到商业建筑中。

二、商业建筑设计中要注意的绿色建筑准则

1、对商业建筑中室内的环境质量的监控

除了了商业建筑中注意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也要注意对商业建筑中室内的环境质量的监控。室内的设计要结合建筑立面来设计遮阳反光板,分区照明并控制优化的采光设计。同时分析室内各功能区的噪声源情况,分别安排合理的噪声功能区,进行优化的隔声设计。在商业建筑的室内做到视野优化设计,并且在人员密集的区域中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以保证健康而舒适的室内环境。

2、把握绿色建筑准则,对商业建筑中运营进行有效管理

商业的运营管理的灵活性很强,商业要实施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管理,尤其注意商业建筑中的垃圾分类回收以及处理方法。在商业的建筑中注意设备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并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此外,还要提供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对商业综合体以及商务的办公楼中的空调通风系统以及其他动力用能系统设置合理的监测系统。

篇2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伴随着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使用,高品质的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应用、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标准、法律法规的形成,以及评估系统的更深入的完善,促使绿色建筑投入成本减小,提高了使用率,进而带动了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的提升,特别是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管提高,绿色建筑设计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绿色建筑设计是国际上建筑产业的发展趋势及目标,因此,探讨商业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l绿色节能建筑的概念分析

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时间内,尽最大可能得节约资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保证利用最低的污染以及最少的能源来创造建筑物的价值最大化,最终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舒适和高校的建筑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这就对设计有如下几点要求及原则:

1.1主题和谐

建筑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一种互相约束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建筑物应该与周围的环境融合,通过和四周的环境和人文背景的相互交融,从而进入一种动态的平衡中,形成一个和谐的建筑群体,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对此,在设计之初应该重视应用当地文化、建筑材料和建筑资源,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

1.2降低损耗

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术语高耗能低效率的产业,很多资源和能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引起了很大的损失,损坏了原有的自然和谐环境。因此,在对商业建筑设计中利用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应用最佳的计划进而提升资源及能源的使用率,节约用水、节省用电、降低房屋的保暖及制冷方面的能源浪费,这些都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应该对建筑耗能的每个环节加以管理,积极应用新型技术、合理使用绿色能源,努力使用自然条件直接获取能源,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

2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及其在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绿色为建筑设计技术的含义

绿色建筑技术指的是使用这一技术建设的建筑,具有健康、舒适的室内空间,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在建筑的生命期限内的各个时期,都能够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色建筑技术术语技术研发范围,它也不是独立于传统的建筑技术,而是站在绿色环保的角度对传统的建筑技术进行再次审视,是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建筑设计技术相符合的。应用这些绿色技术能够形成一个适合商业活动的室内空间,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2绿色建筑设计在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2.1.节地和室外环境

在对节地和室外环境的评价过程中,项目主要应该从四个方面对绿色建筑的空间利用进行设计和考虑主要为噪声、场地通风、优化设计和日照环境的模拟分析;室外地面透水性的设计和场地生态景观建设。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结合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设计适当的绿化方案来保护场地的环境。幕墙光要尽量避免污染,玻璃的可见光放射率要小于零,从而防止照明光污染,室外景观的照明要保证没有直射光射入,对溢出建筑物范围的光线要进行有效的限制,在商业建筑的主要道路沿线,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绿化带的设计,以减轻噪声对场地环境影响;商业建筑物内部车行道和人性道路的铺设都应该使用透水砖,停车场如果是地面的,需要使用植草砖设计。这样能够降低热岛效应,地下水涵养率也会增加,地表流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保证透水地面设计面积至少为室外地面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2.2.2.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及效率的提升

商业建筑的设计中,能源利用评价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对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技术进行考虑:外墙与室内墙面的报温措施要做好;其中外墙使用性能高的节能玻璃和外部遮阳组件,并且利用节能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手段来提高商业建筑的节能率;窗墙比和建筑朝向要控制好;如果空调系统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应该使用可调新风比或全新风措施;排风系统使用排风热回收装置;使用高能效比空调机组;建筑需要的热水利用市政热网蒸汽凝结水余热来提供,也包括水泵和电梯等节能设备;商业建筑的照明利用节能灯具进行控制。

采取自然通风模拟的方式对建筑幕墙的开启位置进行优化,同时对室内自然通风状况也要进行优化,建立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冬季的迎风面风压很大,就需要提高外窗气密性,以此来降低冷风渗透而造成的采暖能源消耗;利用新风热回收措施、可调新风比措施和变频调节措施对空调设备的能源消耗进行控制,以节约系统能源消耗;生活热水等热源的提供可以采用蒸汽凝结水的余热来提供,根据商业建筑的结构、照明和采暖空调系统等系统设备进行考虑,最大限度提高节能率,利用对系统设备、遮阳和建筑等方面进行优化,使商业建筑的总消耗能源低于国家标准,或者低于备案节能标准值的百分之八十。

3.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约

商业建筑工程项目的水资源利用与节约项目,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分析:节水管材、计量水表和管件的充分利用;绿化带的灌溉利用微灌或者喷灌方式以达到节水目的,节水器具的使用需要按照用途来确定计量水表的使用;利用水质监控设备、精华设备以及雨水净水系统设计;并且在绿化中的灌溉方式采取微灌和喷灌方式,最大程度对雨水和蒸汽凝结水进行回收并用于绿化使用。

2.2.4建筑材料资源的利用

一般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尽量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可以节省开支投入;选择高性能建筑材料,能够保证建筑质量;可以选择可循环再利用的新型材料,对环境的破坏性小;建筑空间应该使用较为灵活的隔断,这种隔断对于商业活动非常适用。商业综合建筑的适合做通过复合空间设计,使用灵活的隔断,将室内空间的灵活性展现出来。

2.2.5室内环境质量。

建筑内应该与建筑的里面设计遮光反光板相结合。分部位进行照明管理并优化采光设计;研究建筑空间内每个功能区域的噪音来源,科学安排有噪音的功能区域,对隔音设计进行优化;在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中凭借仿真模拟途径对通风进行设计优化;建筑空间内视野的优化设计:中央空调系统使用可以单独启动和调节温度湿度的空调尾端,同时在人员比较集中的部分安置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系统,确保人民能够在舒服健康的空间内进行商业活动。

3.结束语:

绿色建筑设计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应用有利于设计工作人员更加灵活地提出更优的设计方案,能够客观全面地掌握并清除建筑耗能形势和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并取得比较理想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为商业建筑的健康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篇3

1.1经济供养

这是最传统的养老,说白了就是吃饱、穿暖、能正常的生活就行了。属于最基本的经济供养。

1.2生活照料

“经济供应”再往上一个层次,就要有更好的生活品质,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实际上就是“生活照料”。大家可以理解一下,它绝对不是说你躺在床上去照料,其实人的一生都需要照料,尤其到了中老年以后更需要照料。

1.3精神慰藉

这是更高层次的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我觉得从养老层面来解释这个词,应该有三个阶段: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是经济供养;再往下一点就是养老概念的扩展,从传统养老向整个全面养老扩展的。

养老,是集养生和养老为一体的,高龄之前注重的是养生,高龄之后更注重的是传统意义的养老。把这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会发现我们开发定位时,思路会更加的宽泛,所有的理念和产品会有更多的选择。当然,养生这个概念里面还有一些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等方面的内容。我想说的是,在整个养老项目定位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养生和养老贯穿进去,就会突然发现:思路豁然开朗。

养老需求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图,是我自己杜撰的。如果对应着这张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老年群体的需求也是可以分层的:最基本的是生存需求,其核心就是现在老人最关心的居和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到安全层面,他可能有了些“情感方面的需求”,再往上是“社交需求”,然后是“尊重需求”和“实现价值”的需求。“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成”这些原则,其实很值得养老集团去研究。

另外,有一点可能大家看起来有点伤感,就是说:人的一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大家的一种共同追求,最高的需求境界。但是对老年群体来讲,我这里叫“老有所终”。当然,“老有所终”不是等死。昨天很多专家都提到,让老人在养老过程中有尊严的去养老,能够很坦然地去面对最后的那一刻。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结果已经不是那种很悲惨的结果,而是一种老人对整个养老过程全方位地,或者说高品质的主动的养老后,他能够很坦然地去面对最后那一刻。其实这是一种境界。

养老的概念总结一下,可以用这几个字:从传统的被动养老向主动养老去转换。这个观念的转变,对我们养老地产开发的需求,从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也是相匹配的。

2 什么叫养老服务体系

2.1养老服务体系定义的重要性

“养老服务体系”,可能有点抽象。其实,养老服务体系一定要有质量控制标准,为什么?因为养老服务体系是无形的,但又是落实在整个养老地产的开发和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如果没有一些质量指标的东西去检验或者去定义它,那么,“养老服务体系”说是很重要,但落地时却无声,最终也将消于无形的,也就是说,想得很好、做得还不错,最后运营的时候却慢慢的逐渐消退。

2.2养老服务体系的特点

(1)养老主体比较完整

开发社区,如果是一个全龄社区,那么服务体系还不能完全叫养老服务体系。如果更健全,那么可以叫它养生养老服务体系。这里面涵盖的人群,可能还会再往前,还有一些交叉、发散和延伸。

(2)体系的多样性

同一种养老需求,必须要有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因为老年群体的需求是比较多样化的。那么我们的服务体系必须要有多样的体系,不可能指望一种服务体系把所有的课题全部解决掉,那是不太现实的。

(3)体系的持续性

一个老者,从低龄老年期(健康活跃期),一直发展到临终关怀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整个服务体系它是一个持续的。

(4)体系的实效性

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让儿女放心,让长者安心,让社会能够感受到这种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养老体系要有实效性。

(5)体系的经济性

养老服务体系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有前提和条件下做的,如果我们仅仅讲所谓养老的质量而不谈成本和质量匹配,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讲经济性。

(6)九如城项目服务体系

我们九如城项目开发总结了一个图:整个项目里五种层次、几个板块的养老服务。简单解释一下,橙色部分是我们养老住区里最基础的,就是居住服务,整个实现老有所居。养老中心还有两块服务:医护结合,医就是医疗服务,护就是护理部分;紫颜色部分的需求是更高层面的,这种需求如果能满足的话,我觉得在地产开发模式中可以说是高端的、全面性的一种体现。这里主要是养生服务,养生服务研究什么?中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牵动着我们亿万人的心,老人对食品的安全和敏感是极为关注的,所以我们九如人在开发的时,跟政府强调了我们的理念,政府给我们配上一个集中的几百亩的农场,我们希望在我们的社区里有一个很好的配送和供给。

3服务体系如何能落地和成长

我们第一个项目是从去年10月份取得的,就是“九如城”项目。去年10月份,我们董事长提出“养老综合体”理念。

什么叫养老综合体?我们强调位置选在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区域,但是,不能离城市太远。这个定位是比较重要的,现在很多的养老项目动不动就选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偏远的地方,而且规模又比较大,我个人觉得还是有点风险。而且这里面必须得有医院、养护院、体检中心、酒店、休闲购物、食品基地、学校、公园等等。这些功能业态,它是相互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集约的、养生养老为主题的,能够满足所有建筑群体。这里有几点跟大家交流一下。

(1)这是一个建筑群体,这个建筑群体每一部分都承载着一个业态功能。大家可以做一个概念比较,就是“养老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的比较:商业综合体是有不同业态组成的,最后形成聚合效益,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理论。商业综合体是通过在一个区域里面不同业态的组合,来共享人流,来实现这种商业综合体不同的价值。但是,“养老综合体”比商业综合体更复杂:由于我们这里入住的人群是比较特殊的,我们所有的业态里面这些功能,除了要每个功能都是完善的情况下,还需要不同业态功能之间相互的发生化学反应,相互的复合。这就要通过服务体系的构建,来让所有不同业态之间为所有的入住人群产生更高价值的、更多的服务,所以,一定要让养老综合体的效应进一步加强。

(2)养老综合体业态分类

我们把养老综合体那么多的业态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类:一是满足最基本养老需求,购物休闲、生态公园、体检中心,在基本保障上上了一个台阶。二是深度保障。酒店、学校和食品基地,我觉得应该算是深度保障。为什么要酒店?通过酒店,我们可以把所有针对老人的一些娱乐、休闲的设施做到很有品质的管理和保证。三是满足学习。我们理想中的学校有三个层次的意义:我们认为一个全龄住区里面最好有一个幼儿园的配置,因为老人和小孩在一起双方都很开心;二是老年大学,我们觉得学习是让老年人永葆青春的一个金钥匙。我觉得这些事从事养老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关注的。养老产业人才欠缺。中国目前最困扰的就是养老产业经营的服务人才非常非常欠缺,无论是高级人才,还是护工、护士,没有直接的渠道提供人才。立志从事养老产业开发的企业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要有培训的功能,做一个培训学校或者做一个再培训机构。我觉得,要想让养老设施的运营达到一定的水准、养老开发的理论能够落地的话,这个培训的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否则,我们所有的那些理念都不能落地。

(3)其它区域

养老综合体里,应该从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专业护理区、临终关怀区,一直到老年痴呆照顾区、临终关怀区。老年痴呆照顾区可能对医疗的要求更加高一点。

4 硬件设施的设计标准

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硬件设施的建造标准、老年设施的构建标准。养老地产的开发,比较理想的定位是什么呢?就是说从服务设计开始,如果没有运营管理介入,那么,那些服务体系是不能实现的。有了运营管理,才可能指导规划设计,然后规划设计再到运营管理,形成一个循环。跟做普通住宅开发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它的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尤其是设计,永远是从服务体系、软硬件之间的一个互通互融的过程。

我们在九如城项目开发里面打造三个家:一是家,就是适老化的这些建筑来打造这种所谓的硬件的house,二是home,某种意义上是带有服务的。九如城的设计里,所有当初定的那些功能都已经落实到建筑结构里去了。我们一定要先确定运营团队,找到运营资源,然后来规划。建筑功能设计时,建议从内往外做。这样,我们做的建筑和我们的运营理念可以融合一致。养老服务体系里或养老建筑里,IT系统的开发至关重要。当今的一切已经不完全靠人去做,只有这些理念都融合到IT系统里去,这样的东西才可以落实。第三,九如城里一定有个标配。生态公园,生态公园跟项目开发是融在一起的,就是人和自然的交融。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内心的追求,尤其是到了老年的时候。所以,在生态公园里我们也规划了“耕种区”,但是这个规模不能做到每户人家都有,要申请。

九如城医疗服务。我们的医疗服务板块,由两个东西构成:一是的康复医院,二是VIP体检中心。这两个东西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我们的养老综合体里,它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医院?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我们最终定位“小全科大康复”的这么一个理念的医院。我们觉得是适合大型的养老养生住区的医院的配套。体检中心的配备,对高端的群体,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5服务体系

(1)基础医疗服务

健康咨询、医疗诊治、绿色转诊,是基础医疗服务里的三大块。但是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所有的就诊信息它都会在我们的数据库里,通过我们IT技术的开发在我们数据库里面进行沉淀,就是我们所谓的“健康档案”。体检中心也会形成健康档案,还有比如老人从事哪些运动,在会所里面使用哪些功能等,这些数据共同会形成他的健康档案管理。健康管理服务。最核心的就是入住时各种健康数据的采集,以及到健康整个的服务管理。

(2)应急措施

在老年人数据里,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医疗配套体系里面重点要解决和应对的东西。我们医疗体系如何来解决养老住区里这些突发的情况,我觉得也是我们养老服务体系里面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

医疗板块需要为我们整个养老住区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就是说可能它是对日托中心服务的。同时免费的健康讲座能提供一些社会层面的福利性的支撑作用。

6结语

篇4

利用预算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组织的各种经济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称为全面预算管理。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组织能力,加强财务监控,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对美国400家大型公司的调查研究表明,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型美国公司都运用了预算这一方法。目前,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已有了较为普遍的应用,而在事业单位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推广。

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标办)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下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下设项目部、咨询部、发行部、财务部、编制组、办公室及直属企业北京工程建设标准培训中心、北京首建标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审图咨询中心等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承担北京地区建筑设计标准、规范及图集的组织编制工作;组织标准设计经验和情报交流;开展房屋建筑类施工图审查;对北京市注册建筑师、结构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及开展建筑节能等有关科研工作。北京标办成立近30年来,组织编制了数十种北京市地方标准、图集,同时参与组织编制了相当多的华北地区建筑、设备、电气图集,为北京市的建筑设计标准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北京标办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关键环节以及实施效果进行探讨。

一、北京标办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北京标办成立于1972年,初期阶段主要依赖于国家每年1~2万元的专项拨款来运营。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北京标办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自1988年以来,北京标办基本实现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以图养图,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北京标办形成了拥有多项经营业务和多个部室机构的经营系统。业务规模的扩大,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笔者将就全面预算管理在北京标办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业务市场进一步拓展,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北京标办所承担的业务是建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发展与建筑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标办随着北京建筑市场的发展而发展,业务不断拓展,销售收入逐年攀升,2005年达到销售收入1 300万元的高峰。近两年,由于北京大型公建项目的减少,旧城改造步伐趋缓,北京标办业务量收缩: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2007年销售收入降至500万元。北京标办作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明确预算目标,不断拓展业务市场。

(二)利润空间缩小,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由于一些固定成本费用的支出,销售收入的减少,必然带来净利润的下降。 应对不断缩小的市场规模和利润空间,必须放弃粗放型管理,应用全面预算管理,走精细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成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比如,作为标办核心业务之一的建筑施工图审查,审查单位由原来的8家发展为现在的14家,造成业务份额的大幅缩减。北京标办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树立市场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水平,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有效调配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参与者。

二、北京标办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

全面预算管理是有机统一的管理体系,各个环节必须严密实施配合,才能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北京标办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市场意识,充分认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北京标办是企业化管理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但由于其业务在市场中具有相对的垄断性以及长期以来吃“皇粮”的惯性思维,市场意识较为缺乏。因此,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首先应在标办系统中转变观念,明确北京标办的市场主体地位,树立市场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切实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在有效调配资源、实现经营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构建预算组织系统,明确预算流程体系

预算组织是预算运行的基础环境,预算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完善的预算组织基础上。北京标办的预算管理组织系统应设置为:

1. 预算决策层――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在预算的组织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应以单位行政领导班子为主,吸纳各相关业务如人事,财务科、办公室、项目部、主要创收单位主管人员组成。

2. 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办公室。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预算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与协调,预算管理办公室设在财务部门,由具有预算管理职能的办公室、财务科、人事劳资部门等组成,由主管会计负责处理与预算相关的日常管理事务,直接对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

3. 预算的执行组织――各业务部门及法人单位。各业务部门及法人单位作为预算的具体实施实体,设业务单位预算员负责本部门或单位的预算编审和监督。

预算编制应采取上下结合、全员参与的方法。预算流程体系除了应明确各方职责,更应该关注各方的互动,在互动中逐步形成共识。具体流程如图1:

(三)设置科学的预算指标体系,明确预算目标

预算目标能否实现,首先取决于目标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

标办指标体系的确定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1.北京标办整体目标的确定应该充分考虑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内外部环境、标办战略目标及竞争实力,不可为了预算而预算,使预算指标偏离业务实际而存在。

2.北京标办预算指标体系应该确保整体目标利益的一致,是可以计量的,并且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完整而全面的。在预算指标分解的过程中,下级预算指标体系必须保证涵盖了所有影响上级预算指标的因素。

3.各业务系统预算指标应紧密联系各系统实际,区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客观地加以确定。北京标办各业务系统市场环境、利润空间都有所不同,在编制预算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区别对待。

(1)建筑设计标准的编制,即每年根据建筑设计新技术、新建材、新产品的需要,配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制定颁布新的建筑设计标准、规范、技术措施。这部分业务往往收不抵支,除了国家拨款100万元左右,年均不足部分约为200万元左右,均由标办自主业务盈余来补足。因此,在编制预算时,这部分业务应该类同成本中心进行管理,确定合理的成本目标,严格核定各项支出,降本增效。

(2)华北地区建筑设计通用图集的编制出版发行以

及施工图审查等业务,业务市场较为稳定,有一定的盈余。在编制预算目标时,应重点突出利润导向,引导业务系统从收入拓展和成本控制两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利润率。

(3)建筑节能检测、继续教育培训及开展等新兴业务方面,应突出收入的增长,引导业务系统积极扩大市场份额。

此外,在适当阶段,采用弹性预算,以弥补固定预算的不足,适应不同业务量的情况。其基本运作方式是在可预见的业务量范围内,根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不同习性,按照一定业务量间隔,分别确定其预算额并汇总列入一个预算表格中。业务量的间隔通常以5%~5%为宜,因为间隔太大将失去弹性预算的优点,间隔太小则会增加不必要的预算编制工作量。

(四)注重全面预算内容体系的系统性

预算内容体系至少应该覆盖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这两部分互相支撑依赖的完整而紧密的系统。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各项预算的相互连接关系如图2。

(五)采用零基预算挖掘降低费用的潜力

零基预算指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均以零为出发点,从根本上研究、分析和判断每项预算支出是否具有支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北京标办所涉及各项业务成本支出相对较低,费用支出相对较高,因此对费用采用零基预算将具有重要意义。

(六)强化执行,严格考核

强化预算执行力度,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是确保预算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硬化预算执行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一经下达,必须执行。针对特殊需要调整的项目,必须经申请、审议、批准三个主要环节。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罚制度,预算考核要围绕年度预算目标进行,主要考核项目、任务进展情况;预算收入的组织实施情况;预算支出况;预算编制的准确率;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并依此进行奖罚兑现。

三、北京标办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北京标办来说是一场革命;全面预算的推进将促使北京标办向成熟的市场主体进一步迈进。

通过实施全面预算,北京标办经营决策进一步趋向科学化,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好配置,综合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经营目标进一步明确细化,员工对个人工作目标更加清晰,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各业务系统的经济活动进一步协调一致,形成了系统共同努力实现标办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目标的良好氛围;管理控制工作进一步强化,执行力进一步加强;考核评价工作更加科学,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一、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体系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体系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三个层次[1]。

1. 1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指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计量单位、符号、图形、模数、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的标准[2]。在某一专业范围内普遍使用的标准的基础标准例如《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1. 2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一般是指为标准化对象制订的共性标准,具有广泛性,涵概率比较高,适用的方面比较广,也可以作为专门使用的标准与依据,比如具体的卫生与环保要求、施工要求管理技术等,通用标准主要有《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1. 3专用标准

专用标准指的是针对标准化对象的通用标准的补充与延伸的专项标准,覆盖面较小。比如适用于工程的规划、施工等步骤的质量验收要求与方法,关于卫生、环保的要求与规定也属于专用标准的范畴。

二、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的应用分析

2.1要做好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的协调

建立健全的建筑给排水体系是建筑设计工程的基础,在室内给排水环节,需要遵循我国建筑室内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完全落实好建筑给排水设计步骤与应用程序。近年来,我国经过一系列的建筑给排水项目的实践,吸取了丰富的经验,矫正了相关的错误,并紧跟国际的科学技术,借鉴国外的优秀的案例与经验,结合实际进行给排水的具体设计。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一直结合实际的需求,进行科学化的体系构建。我国的建筑由于需求量巨大,对于排水资源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筑给排水设计工程中,要充分利用实践人员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建立完备而合理的排水设计体系,加快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的完善。

2.2规范设计标准,保证居民生活

随着经济体系日益完善与进步,对于建筑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使当前发展的趋势。对于高层建筑需要考虑防火设计,避免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我们应规范设计标准,提高标准体系的执行力,对于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协调与兼顾。这就要求相关建筑管理与设计人员遵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规范,健全高层建筑的管道体系,同时要将防火设计作为设计的重点来抓,保证室内良好的排水性,可以利用防火套管等措施进行防火,保证人们生活的安全性。

常见的民用住宅建筑的建设中要将生活给排水设计作为重点,我国建筑的排水设备地漏装置不合理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在设计中应把握用户需求,按照设计规范标准对地漏装置进行合理的设计,尤其是阳台、卫生间等地方的地漏设计。

在建筑空间设计地漏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应对管线的沉积性进行检验,不能忽视这个重要的环节,以防有害气体的产生,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我国的很多建筑设计都忽视了地漏设计,尤其是装修过多次的建筑,容易造成地漏数量的减少[3],一旦缺少地漏装置的支持,就会水分渗入地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损失与影响。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要按照设计的规范标准进行管线的布置,先根据实际情况排水管线位置的确定,利用设计标准体系进行规范,保证管线处于适当的间距。同时要注意普通塑料排水管道的使用,防止因其管壁太薄而发出共振噪音,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三、建筑给排水应用方案的更新

在建筑物设计施工中,要遵循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保护用户自身的利益,为用户提供便利与人性化的服务,实现建筑给排水施工中所有环节的协调。

对于高层建筑要合理的进行消防系统的设计,按照排水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与施工,工作,使用合适型号的排水管,有效的对火灾情进行控制。对于塑料排水管要进行管径的控制,还要根据实际需求设立消防水泵,保证居民建筑物内部的消防水栓的安全设计与施工,有效的对火灾蔓延进行防治,提现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要对地漏设计进行优化,按照我国的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进行实施与设计,控制地漏水封的深度,与防涸功能的相适应,摒弃传统的

地漏设计的应用。在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对于特殊地段应采用特殊的地漏设置

比如在淋浴间工作中,可以采用DN75型号地漏,将地漏与存水弯配合使用,不提升了美观性,还对水封深度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给水管设计中需要采用正规化的土建支模,为了防止建筑在浇筑过程中出现渗漏,土建施工过程中就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比如预埋套管的方式防止漏水现象的发生。排水管道在材料选择上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选用特殊的隔音材料,管道在施工中也可以加入减压阀门,从而更好的防止了共振噪声的产生,为人们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建筑物设计中还应结合节能性分析,近年来,太阳能环保系统的设置为建筑设计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性,节水型器具的广泛普及与运用,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并减少了人们生活的经济开支。建筑设计人员应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严格按照规范设计标准进行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四、结束语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应严格遵循规范设计标准,同时要考虑节能设计原则。进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的控制有利于保证建筑设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健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体系,落实好相关的建筑给水排水工作是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协调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各个环节,以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与完善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建筑电气设计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应用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宝贵经验,同时我国针对建筑电气设计也出台了相应的标准,其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等都对电气设计做出了一定的规范。目前我国建筑电气设计中更加注重设计标准的严谨性和衔接性,这也是目前建筑电气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关于电气设计标准的严谨性

1.1电气设计标准严谨性的主要内容

建筑电气设计标准是电气设计人员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内容,而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设计,我们就要保证设计标准的严谨性,这样也才能够让人们信服。行业的标准一直在不断的更新完善,以往的行业标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新的行业标准对于严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也能够使建筑设计标准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然而在新的电气设计标准中,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在一些地方的建筑电气设计标准中,对于变压器负荷的规定大多都是60%~80%的范围,这条规定与该规范2009版DB11/687-2009中6.3.2的规定没有任何变化。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对于整个设计的规范要求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变化。变压器在运行时的区间大约在60%左右,而电气设计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就会使整个电气变压器的负荷提高,如果按照现在的规范标准来进行设计,那么所产生的结果也会接近60%左右的经济运行负荷率。从以往的电气设计标准和现在的电气设计标准对比中也可以发现,整个设计规范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之前的设计标准中存在的负荷率低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然而这个规范标准依然沿用了很长实践,并且还需要我们去加以改进和完善。

1.2问题分析

在新的规范标准的相关说明中对于解决变压器运行负荷率低的问题确实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意见,其中主要是对于负荷计算配以电能消耗量的计算,对负荷率时间分布的情况也提出了相应的参考,针对建筑的变压器负荷率低的题都是通过更换变压器来实现的。

1.3解决措施

但这种方法要怎么实施呢?更换变压器对于已经投入运营的建筑来说是个不小的改造工程,那不仅仅是只换一台变压器本身,还有一些列由于更换变压器而引起的配电系统上下级配合与匹配的问题,资金问题,如何在不影响运营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的问题,等等。虽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687-2015条文说明中没有明确出现“更换变压器”这样的文字,而是用了“对变压器的选型规格进行合理调整”,“最终确定变压器节能选型容量”等文字表述,但对于已经投入运行,且负荷率只有不到30%的变压器,如果不更换,仅靠“调整”是不太可能使负荷率达到标准要求的60%左右的经济运行区间的。

要解决实际工程中变压器负载率过低的问题不是仅靠规定一个变压器负载率的数值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一整套更为科学更能体现工程实际的计算与统计办法。希望作为行业准则的“标准”能够更为严谨,更为有效的指导从业者的实际工作,让“标准”经得起工程实际的检验。

二、关于电气设计标准间的衔接性

1.1电气设计标准衔接性的标准

由于我国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由不同的单位编制,不同的部门,使得各标准间存在衔接不够理想的问题,为我们的设计工作带来很多困扰。

比如对于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场所的问题,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等都有相关规定。

关于体育馆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场所的规定:《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规定:“超过3000座的体育馆必须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对此作了一样的表述;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是这样规定的:单层主体高度超过24m体育馆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总结这3部标准:体育馆超过3000座或单层主体高度超过24m时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中还有这样的规定: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单层及多层公共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那就是说属于公共建筑的体育馆就算不超过24m也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超过24m要设置,不超过24m还要设置,不就是都要设置了么?那这三部规范中关于超3000座和超不超24m的规定岂不是没有意义?

再比如对于疏散照明的最低照度及供电时间上的规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中10.3.2条规定:疏散走道的疏散照明照度为≥1.0Lx;避难层的疏散照明照度为≥3.0Lx;楼梯间的疏散照明照度为≥5.0Lx。而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中对以上三处的规定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第13.8.6规定一般疏散走道的疏散照明照度为≥0.5Lx―不同;避难层只设置备用照明,不设置疏散照明―不同;疏散楼梯的疏散照明照度为≥5.0Lx―相同。

1.2问题分析以及解决措施

对于同一问题,反复出现在不同标准上,而各个标准间的规定时而一致,时而不同,又时而相互补充,这使得工程师在设计时不得不针对同一个问题,翻阅不同的标准,逐条对比,逐条总结,对比总结之后如果发现原来内容是一致的,那就只能感到无奈;如果发现内容不一致,那就感到很困惑,只能依照其中较为严格的执行。这给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如果《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在编制时不是被动的衔接当时正在实施期的98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而是针对民用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特点,主动提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的不足,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对相关内容进行增补或修改,同时删减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中有关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内容,让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有关的规定都出现、也只出现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中,就不会出现后期标准更新致使标准间无法衔接的问题了。

可见,要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是标准内容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或某一类特定的问题,有一部,且只有一部标准对其进行规定。例如关于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场所的规定,可由《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统一规定,由于该规范适用于民用建筑,所以《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与《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中就可以不再对该项内容进行重复规定了。对该项内容任何的补充与修改,都由《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统一进行,其他标准不再提及。这样各标准间就既不会衔接不上,也不会出现规定内容时而不一致,时而重复表达的问题了。

结语:综上所述,电气设计标准的严谨性与衔接性都是我们需要加以高度重视的内容,当然这些工作并不容易,无论是标准自身的严谨性还是标准间的衔接性,都需要相关部门严谨的工作态度与高度的合作精神。

篇7

2005年9月,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10年间,南京地铁已形成网络化运营,线网规模仅此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位列全国第5位。新的建设规划线网批复以后,至2020年总规模达到370.3km。在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了有利于建设较高服务水平的绿色公共交通环境,进而保证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地铁标准化设计日趋重要。文章以南京地铁3、5、10号线为例进行分析,提出方案优化。

1、标准化的设计优化前提条件

1.1设计优化前提条件前提条件:①车辆系统选型:6A;②车站形式:地下两层岛式车站,有效站台宽11m,长140m;③系统形式:通风空调系统的冷冻系统采用分站供冷,通风空调设置大系统、小系统和区间隧道通风、车站隧道通风共4个系统,空调大系统、隧道排风系统采用双端设置,隧道通风系统按双活塞系统设置;④供电系统:牵引降压变电所形式,不考虑能量回馈装置;降压变电所形式;⑤人防标准:设防标准抗力等级按6级人防设防,防化等级丁级,按次要车站设防,车站一端设置区间人防隔断门;⑥过街功能:非付费区考虑满足过街功能;⑦区间接口:车站两端按连接盾构区间考虑,两端均考虑盾构始发条件。1.2车站设计标准化思路车站设计标准化应符合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及南京地铁线路的功能定位。车站站台宽度应综合考虑客流、规划等多方面因素,且全线基本统一。公共区布置应形成统一的一套模式,合理计算竖向交通工具及售检票设备的数量,自动售票机、进出闸机、预留安检机、客服中心的布置均应顺应进、出站流线,并应考虑过街功能。

2、3号线、5号线和10号线标准车站公共区分析

3号线、5号线和10号线均为6A编组,公共区标准布置经历了几次变化,如图1~3所示。3号线多穿越城市建成区,站台规模适当放大,公共区设置3扶2楼1电梯通往站台。5、10号线公共区采用3扶1楼1电梯通往站台。

3、标准车站规模控制

3.1站台宽度站台宽度早期线路以10m居多,新线以11m居多,中心城区站点的站台宽度适当放大,采用双柱站台宽度采用12m、12.5m、13m不等。南京轨道交通标准车站站台宽度各线以11m居多,并无统一的标准。受城市化高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车站客流上升很快,现阶段不少车站的公共区已无富余空间,甚至较为拥堵,因此考虑中心城区的站点规模留出一定的余量。研究结论:南京地铁一般单柱车站站台宽度按不小于11m;地下三层岛式车站站台宽度按不小于13m,站台采用双柱;节点换乘车站站台宽度市按不小于14m,通道换乘车站站台宽度不小于13m,站台采用双柱。3.2车站竖向设计地下车站层高在全国范围均较为稳定、成熟,考虑到公共区楼梯每个踏步150mm的模数,标准站层高按站台板装修面至站厅层装修面为5.1m,站厅层装修面至站厅结构顶板不小于4.8m控制。3.3公共区柱跨公共区柱跨需结合楼扶梯布置、结构经济合理性、屏蔽门开门位置等综合考虑,单柱车站柱跨为9m、双柱车站柱跨为9.12m。

4、标准车站公共区标准化优化设计

4.1楼扶梯、电梯布置布置原则:本线站台长度140m,明确站台需设置3个竖向交通点通往站厅,且电梯应位于付费区。综合周边城市新建线路的标准车站的竖向交通工具设计标准,建议按照4台扶梯、1部T型楼梯、1部电梯的标准进行楼扶梯设置。南京市轨道交通大部分采用A型车6节编组,车站有效站台长140m。受到站台长度控制,付费区长度有限,采用中间进站两端出站的方案,能够保证足够的蓄客缓冲空间。自动扶梯的上下行方向与进出站客流方向相配合,付费区内避免客流交叉,两端非付费区都有两跨,满足客流集散需求。这样的布局使车站公共区功能分区明确,客流流线顺畅,整个公共区的进出站客流尽量少了交叉,如图4所示。为了使公共区空间开敞,同时又保证实施结构安全可靠,在设计中单柱车站考虑柱网间距9m。站台层为单柱双跨的岛式站台,无障碍电梯结合“T”型梯布置在站中心,T型梯宽度1.8m,站台两个方向均有扶梯,便于站台疏散。侧站台宽度最小处为2.7m,如图5所示。自动扶梯设置:设计中充分考虑现代轨道交通人性化设计的重点,付费区两端各布置有两组上下行自动扶梯,自动扶梯工作点至前方的障碍物大于10m,至前方电梯口大于等于18m,并且配合进站出站流线设置其上下行方向。面积小,易与在楼扶梯前方形成,带来安全隐患。(2)两端进站中间出站:全国多数线路。出闸机前方集散面积大;进闸机前方较为局促。(3)进闸机横向布置:部分早期线路。进闸机与客流进站方向垂直,进站便捷;非付费区连通道狭窄,不利于纵向过街客流,但此种客流较小;进闸机数量较难扩展槽转角较多。4.4客服中心布置客服中心的布置方案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客服中心居中设置一个;客服中心两端各设置一个。南京早期线路:居中设置一个。优点:节约工作人员,集散厅较开阔,咨询、补票人员进站方便;缺点:客服中心远离出入口通道,标识不明显,不利于咨询、临时售票。杭州、南京、广州等多数线路:两端各设置一个。优点:标识性较强,便于咨询,便于补票;缺点:多设置一套设备,需增加工作人员。集散厅视线的开阔性略差。咨询、补票人员进站行走距离长。4.5自动售票机布置自动售票机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横向布置在楼扶梯端部、纵向布置在楼扶梯侧、纵向布置在连通道离壁墙侧、横向布置在公共区两端。优缺点比较如表1所示。本次设计将自动售票机排队客流可能与出入口过站客流交叉,需尽量将自动售票机设在端头中部,且应尽量压缩车站左端设备区面积,与出入口之间形成“凹”形布置,以供购票客流排队。折跑楼梯:公共区中部设置“T”型梯一部,梯段宽1.8m。无障碍电梯:为方便乘客使用,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在车站付费区中部设置无障碍电梯一部,并临近无障碍电梯设置宽通道闸机或疏散门。优点:布置紧凑。两端楼扶梯在站台层前方有3跨,分别照顾一节半车厢的乘客;中部3节车厢的乘客行走距离最短,站台客流流线清晰、便捷。南京的旅游资源资源丰富,T型楼梯布置可以更好地利用T型楼梯产生的站厅对景墙进行文化墙设计,展现南京窗口。4.2设置安检仪在反恐日益重要的今天,轨道交通作为人员密集地段,必须设置安检措施,标准站设计时也考虑设置安检仪,安检仪布置在进站流线上。4.3进站闸机布置进站闸机的布置方式有纵向布置(沿线路中心线)、横向布置(垂直于线路中心线)两种形式,邻近城市及南京各线大多数采用纵向布置形式。仅少数早期线路采用横向布置,而广州1、2号线已经将部分站点横向布置的进闸机改造为纵向布置。布置形式的优缺点比较如下:(1)两端出站中间进站:上海部分线路。有利于高峰时期的进站客流控制;有利于安检;出闸机前方集散4.6车站公共卫生间布置车站公共卫生间一般分设于站厅出入口旁、设于站台两种形式。无障碍卫生间分为设置独立无障碍卫生间、分别设置男女无障碍侧位两种形式。案例:宁波、无锡设于站厅层出入口旁与工作人员卫生间设置在一处。优点:可兼作城市公共卫生设施。防臭条件较好;缺点:需安排专人管理,卫生条件难以保证。站台乘客使用不便。案例:南京位于站台层。优点:乘客使用方便。便于管理;缺点:需妥善处理防臭。4.7出入口通道、口部设置标准一般位于道路下方、站厅位于负一层的地下车站,出入口提升高度均接近9m,部分车站因管线等原因,站厅或出入口通道埋深略深。站厅位于负二层时,出入口提升高度均超过12m。在部分路段由于拆迁等原因,出入口需临时设置在道路红线内,可只设置楼梯。针对上述情况,本线对出入口通道、口部设置提出以下标准:①提升高度超过8m的出入口设置一台上行扶梯,和一部不小于2.4m的楼梯;②提升高度超过12m的出入口至少设置一台上行扶梯一台下行扶梯,和一部不小于1.8m的楼梯;③换乘站、位于城区的大客流站应选择一个大客流方向或主要接驳客流方向的出入口设置双向扶梯和一部不小于2.4m的楼梯;④设置一扶一楼的出入口结构内宽不小于4.5m,设置两扶一楼的出入口结构内宽不小于6.5m;⑤单独设置楼梯时,楼梯不宜小3.0m。4.8地下站公共区标准化推荐地下站公共区标准化推荐结论如下:①站台型式:一般站采用单柱11m宽岛式站台,三层站采用双柱13m站台,换乘站(节点换乘)采用双柱14m站台,换乘站(通道换乘)采用双柱13m站台;②柱跨:单柱车站柱跨统一为9m,双柱车站柱跨统一为9.12m;③竖向交通工具:付费区两端各设置两组上下行扶梯组,中部设置T型楼梯、钢筋混凝土电梯组合;④自动检票机:进闸机纵向布置;⑤客服中心:付费区中部设置一个客服中心;⑥自动售票机:纵向靠设备区墙面布置,自动售票机采用嵌入式方案;⑦公共卫生间:卫生间设置于站台层。设置独立的无障碍卫生间。

5、结束语

对于标准站的设计,重要的是保证车站功能的前提下,控制好车站规模;充分考虑车站公共区的服务标准及客流流线。文章通过分析既有标准站的方案,提出优化标准站的设计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造价,因此文章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案可为对类似工程有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地铁设计规范[S].GB50157-2013.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3版)[S].GB50016-2014.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S].建标104-2008.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GB50016-2014.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GB50352-2005.

篇8

中图分类号:TL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LEED背景介绍

LEED标准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建立并推行的,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较完善、较具影响力的评估标准。

LEED主要通过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可持续性建筑选址、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和空气环境、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以及革新技术。该评估体系主要涵盖新建建筑(LEED-NC2.2)、既有建筑(LEED一EB)、商业装修(LEED-C1)、建筑结构(LEED-CS)、住宅(LEED-HOME)、社区规划(LEED-ND)等方面。本工程属于新建建筑,即采用LEED-NC2.2~认证系统标准。而LEED—NC2.2认证系统标准的分布如下:可持续性选址20%(14分)、材料与资源19%(13分)、节水7%(5分)、能源与环境25%(17分)、室内环境质量22%(15分)、创新与设计7%(5分),共计69分。根据分数,分为:通过(26~32分)、银奖(33~38分)、金奖(39~51分)、白金奖(52~69分)。从中可以看出,就给排水专业而言,LEED—NC2.2认证系统主要在可持续性选址以及节约水资源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H工程在设计立项之初,就制定了达到LEED金奖和绿色建筑三星认证的目标。作为集团公司总部办公大楼,地处该城市的中心位置,是一幢设施完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公司总部办公大楼。项目建筑面积13万m2,地下3层,地上11层,建筑高度50m。,

2、可持续性选址

可持续性选址包括环境破坏与侵蚀控制、场址选择、城市改造、污染地再开发、可供选择的交通设施、减少场地对环境的影响、雨水管理和综合利用、景观设计和降低热岛效应、光污染的减少。结合H工程的实际情况,与给排水专业相关的是雨水管理和综合利用。LEED要求除去开发后年平均雨水中80%的总固体悬浮物(TSS),实施雨洪管理方案,降低不透水铺装,实施过滤和分离,使得平均年降雨径流的90%得到处理,并且所实施的雨水管理措施应使得雨水流失在速率和流量方面减少25%。该工程采用雨水回用系统,增加屋顶花园和地面植被的种植,降低不透水的路面铺装,通过土壤和植物来收集和处理雨水,同时拦截污染物,保证平均年降雨径流的90%得到收集和处理回用。

2.1 H工程建设前后的非渗透率(见表1)

表1H工程建设前后的非渗透率

2.2计算高峰径流量

该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为:

(1)

式中q——暴雨强度,L/(s·100 hm2);

P——设计重现期,a

t——降雨历时,min。

经计算得,该地区1年重现期的暴雨强度q=221.92 L/(s·100 hm2)。

根据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Q=K1qψF (2)

式中Q——雨水设计秒流量,L/s;

K1——考虑屋面蓄积能力的系数,本计算采用Kl=0.9;

q——设计暴雨强度,L/(s·100 hm2);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m2,计算结果见表2。

表2雨水径流流量计算结果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通过雨水回用系统,增加屋顶花园及地面植被的种植,降低不透水的路面铺装等方式,实现了雨水管理和综合利用,达到LEED要求。

3、节约水资源

3.1 LEED认证要求

节约水资源包括节约景观用水、废水利用等方面。LEED认证对该项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效浇灌技术或者使用收集的雨水或再生水进行浇灌,以达到与一般方法相比节约50%饮用水。

(2)减少市政自来水的使用量并将建筑废水排放量减少50%。

(3)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中规定,设备性能作为基准采取措施使建筑的总用水量(不包括浇灌)比建筑基准用水量减少30%,只包括下列洁具:冲水便器、小便器、盥洗水嘴、淋浴器和厨房水槽。

3.2采取的设计措施

根据上述几点内容,本工程采用了如下设计来满足要求:

(1)工程用水来源为市政自来水和经过再生回用的生活污水、空调冷凝水和雨水。在地下室设置中水处理和雨水回用机房,并进行中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2)卫生器具选用新型节水型产品。水龙头选用节水陶瓷型,大便器选用节水型4.5 L水箱,小便器选用延时自闭式冲洗阀,洗手盆选用限流节水型装置。

(3)冷却塔采用节水型冷却塔,要求飘水少,补充水量小于循环量的1.5%。冷却水进行循环使用,用自来水作为冷却塔的补充水并设置计量装置。设组合式冷却塔组,并进行水量的重复应用,节约水资源。对冷却循环水系统设置自动化学加药装置进行水质稳定处理。对空调冷凝水进行回收利用。

(4)采用变频给水系统。

(5)对消防水池进行循环处理,保证水质,减少排放的水量。

3.2.1 中水及雨水回用系统

由于中水、雨水回用系统需要一定的机房面积,而建筑设计希望能满足业主的最大需求,因此地下室机房面积紧张,本工程采用了中水、雨水一起处理的方式,并采用了技术较先进、占地面积小的MBR处理工艺。整个处理流程见图1。特别要指出,2010年12月1日实施的《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5.1.15条:建筑或小区设有雨水回用和中水合用系统时,原水应分别调蓄和净化处理,出水可在清水池混合。该条文是希望能够优先采用雨水回用。本项目设计是在2006年,当时规范并没有执行,而且通过计算并考虑到该城市是一座缺水城市,本工程设计了雨水蓄水池容积为300m3,远远大于MBR处理池、清水池的体积,并且通过液位控制和阀门控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两种水源进行切换。这应该与《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5.1.15条的宗旨相符,当然这一设置对控制系统有一定的要求。

图1 中水、雨水回用处理工艺流程

3.2.2卫生器具节水量分析。

H工程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的用水量计算见表3。计算得平均年总用水量为12250 m3,其中用中水替代的冲厕用水为6050m3。

表3节水型卫生洁具用水量计算结果

按照常规用水量计算结果见表4。计算得平均年总用水量为13900 m3,其中,用中水替代的冲厕用水为7700 m3。

表4按常规用水量计算结果

篇9

(2013年版)

专用本

 

 

 

招标人:              (盖招标人单位公章)  

招标机构:         (盖招标机构单位公章)    

 

招标文件开始发出日期:      年   月   日

  

使用说明

《海南省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文件(2013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设计招标文件》是在《海南省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文件(2009年版)》示范文本基础上修订的,适用于我省依法必须招标的房屋建筑工程设计项目。

《标准设计招标文件》范本分为《通用本》和《专用本》。《通用本》是所有建筑工程设计招标项目都通用的,由海南省建设厅委托海南省勘察设计协会统一印制,招标人和投标人自行购买和使用。《专用本》由招标人按照《标准设计招标文件》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编制和发售。

《标准设计招标文件》包括第一章 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第二章 投标须知及投标须知前附表、第三章 评标办法和标准、第四章 合同条款及格式、第五章 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第六章 设计有关资料、第七章 投标文件格式以及招标文件的答疑、澄清、修改或补充通知(如有时)等内容。

《通用本》列出招标文件各章节全部内容,其中,第一章 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第二章中的“投标须知前附表”、第三章中的“评标办法和标准前附表”、“评标办法和标准数据表”、第四章中的“招标项目专用的合同条款数据表”、第五章中的“招标项目的设计要求”、第六章中的“本招标项目招标人提供给投标人的设计有关资料”和第七章中的“本招标项目补充的投标文件格式”等内容在《通用本》中只列出格式,具体内容应当由招标人按照规定的格式结合招标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招标人的具体要求在《专用本》中编写。

原则上,招标人应引用《通用本》全部内容,不可随意修改,如确实需要修改的,应当按照《专用本》中 “通用本文件内容补正表”规定的格式将有关内容填入表中,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

《标准设计招标文件》范本的《通用本》和《专用本》以及招标文件的答疑、澄清、修改或补充通知(如有时)为对应关联关系,可相互解释、互为说明。《专用本》内有约定的招标文件内容,从《专用本》的约定;《专用本》无专门约定的,从《通用本》的约定。如某些内容前后不一致,则《通用本》与《专用本》不一致的,以《专用本》为准,《专用本》与招标文件的答疑、澄清、修改或补充通知(如有时)不一致的,以后者内容为准,不同时间上对同一内容的多种描述,以最后发出的内容为准。《标准设计招标文件》中以下划线标识的内容的为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空格下划线标示的,由招标人编制招标文件或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时填入具体内容。

在招标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招标人委托招标机构招标的,则招标应在招标全过程中以被人名义办理招标人委托范围内的事宜,并承担相应责任。

《标准设计招标文件》范本由海南省建设厅组织编制,委托海南省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分会曾天粦同志主笔起草,省厅公开征求各方意见并组织专家评审后。各使用单位或个人对《标准设计招标文件》范本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向省建设厅设计处反映。

目  录

第 1 章 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 1

第 2 章 投标须知及投标须知前附表 2

第1节 投标须知前附表 3

投标须知前附表 4

第2节 投标须知和附件 9

“投标须知和附件”内容见设计招标文件《通用本》 9

第 3 章 评标办法和标准 10

第1节 评标办法和标准前附表 11

评标办法和标准前附表 12

第2节 评标办法和标准数据表 13

第3节 评标办法和标准 15

“评标办法和标准”内容见设计招标文件《通用本》 15

第 4 章 合同条款及格式 16

第1节 合同条款前附表 17

合同条款前附表 18

第2节 招标项目专用合同条款数据表 19

第3节 合同条款 21

“合同条款”内容见设计招标文件《通用本》 21

第 5 章 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 22

第1节 工程概况 23

“工程概况”的内容见设计招标文件《通用本》 23

第2节 设计任务书 24

第3节 设计服务要求 26

第4节 工程勘察要求 28

(本节仅适用于招标内容包含勘察的) 28

第5节 其他要求 29

第 6 章 设计有关资料 30

第 7 章 投标文件格式 31

招标项目补充的投标文件格式 32

 

第 1 章 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 

 

(根据招标项目所采用的招标方式(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按照《通用本》规定的“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格式和内容要求填入具体数据)

第 2 章 投标须知及投标须知前附表 

 

第1节  投标须知前附表 

 

投标须知前附表说明:

(1)本表各项应无例外一一填写,除“不适用”外,不留空白。如某日期一时定不下来,可先填计划日期。

(2) 如某栏对本项目不适用,应在相应栏中注明“不适用”。任何对投标须知内容的修改均应在本表后的“修改表”中反映,并保持原条款号不变。

(3)投标须知前附表是投标须知的说明和补充,如两者有矛盾之处,以前附表内容为准。

项号

条款号

条款名称

编列内容

1.1

招标人和招标机构

招标人:                                                 

地址:                                               

项目负责人:                                         

电话:                                               

招标机构:                                           

地址:                                               

项目负责人:                                         

电话:                                               

1.2

本招标项目名称、招标编号和标段划分

招标项目名称:                                       

招标编号:                                           

标段划分:                                           

招标人允许投标人提出资格审查申请的标段数量:         

                                                         

招标人允许资格审查合格的投标人参加投标的标段数量 :  

                                                         

招标人允许中标的标段数量:                           

1.3

资金来源和落实情况

资金来源:                                           

出资比例:                                           

资金落实情况:                                       

1.4

建设地点

1.5

建设规模

(包括拟设计工程的用地面积、建筑密度、绿地率、规划总建筑面积、建筑高度,栋数、层高、工程造价(工程费用限额):

1.6

招标范围和内容

招标范围:包括                             (建筑安装工程、装修工程等、室外总体工程、绿化景观工程);其中包括          (建筑智能化工程、幕墙工程、钢结构工程、消防设施工程、人防工程、电气工程和环境工程等)专业工程施工图设计;

内容:包括为完成本工程设计的                                                         

                              〔工程勘察、方案设计(含估算)、初步设计(含概算)、施工图设计、编制竣工图以及工程施工配合服务)。

招标人在本栏中已约定只要求中标人承担方案阶段设计而不再承担后续设计和服务的,则其设计费为           万元(占全过程设计费总额的   %)。

1.7

计划开工日期和建设周期

本工程计划于     年     月开工,工程建设周期    月

1.8

设计周期

方案设计优化:          日历日

初步设计    :          日历日

施工图设计  :          日历日

 

2.1

资格审查 方式

采用              (资格预审、资格后审)方式。采用资格预审方式的,投标人提交《资格审查文件》的时间和地点见本前附表第21项、第22项。

10 

3.1

合格投标人

资格条件

(1) 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合格有效的           (设计资质类别和等级,发包内容包含勘察的,还要提出勘察的资质要求)资质;

(2) 具备已通过年检合格有效的法人营业执照;

(3) 投标人拟担任本设计项目负责人应具备   级注册建筑师资格;拟担任本项目的其他主要设计人员至少包括建筑设计专业负责人1人、结构设计专业负责人1人、电气设备专业负责人1人、给排水专业负责人1人、造价编制负责人1人,上述人员要求具备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本招标项目发包内容包含勘察的,还应当有1名勘察负责人,要求具备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丙级岩土工程勘察项目暂不要求);

(4) 类似项目设计业绩要求:

投标人拟担任本设计项目负责人应具备1项类似项目设计业绩;

投标人应具备    项类似项目设计业绩(本条仅适用于大型工程设计项目)。

“类似项目设计业绩”是指:投标人自本项目招标文件开始出售之日的前三年内完成的        (规模、造价等)设计项目。

投标人应当按第7章投标文件格式之 “资格审查文件”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提交有关资料。

合格投标人的评审办法和标准见第3章评标办法和标准的相关规定。

11 

5.1

踏勘现场和标前会时间地点

12 

8.1

招标文件的澄清

投标人提交要求澄清文件的方式:                       

要求澄清的截止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北京时间)之前。

招标人发送澄清的方式:                             

投标人领取文本文件的时间和地点:                    

13 

11.3.(3)

是否要求提交电子文档、演示盘和模型

计算机文件:            (要求、不要求)提交

演示盘:                (要求、不要求)提交

模型:                  (要求、不要求)提交

14 

12.7

备选方案

            (允许、不允许)提交备选方案

15 

13.3、13.5

设计费(勘察费)金额和计算办法

招标人公布设计项目的工程设计收费计费额(即招标时的设计费计费基数)为                  元,估算的工程设计收费金额为          元,其工程设计收费基准价、浮动幅度值和计算办法如下:

(1)工程设计收费基准价:        ,浮动幅度值:    ;

(2)基本设计收费:     元,其他设计收费:      元;

(3)工程设计收费基价:   元,专业调整系数:     ,工程复杂程度调整系数:    ,附加调整系数:    。

设计费计算办法:                                   。

招标内容包含勘察的,招标人公布的估算的工程勘察收费金额为:         元〔其中,勘察费收费基准价为:     元、浮动幅度值:    %(须标明正或负)〕。

勘察费计算办法:                                   。

16 

15.1

投标

有效期

本招标项目的投标有效期为投标截止期后    日历天。

17 

16.1

投标保证金提交方式和金额

不少于                             万元人民币。投标保证金可以以现金、银行电汇和银行转账形式提交。投标保证金须在投标截止时间前汇入本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中所提供的招标人指定的账户。有关银行单据或接收投标保证金单位开具的收款证明复印件应放入投标文件正本中。投标保证金有效期截止到投标有效期满后30天。

18 

17.1

投标文件份数

资格审查文件:一套  正本 ,     套副本。

商务文件:一套  正本 ,     套副本。

技术文件(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汇编缩印本):一套 正本 ,     套副本。

技术文件(展示图):一套。

其他技术文件(电子文件、演示盘、模型):如前附表第13项有明确要求时,须提供一套。

19 

18.1

资格审查文件、商务文件、技术文件的总包封要求

资格审查文件、商务文件、技术文件(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汇编缩印本)按照本须知18.2、18.3和18.4规定的包封、密封和标志后,按以下方式进行总包封:

(1) 采用资格预审的,不需要总包封;

(2) 采用资格后审的,将资格审查文件和商务文件合包在一个总包封内,投标人应当参照投标须知18.2.2和18.2.3规定的包封、密封和标志进行总包封。

20 

18.6

招标人是否提供包封袋

招标人     (提供、不提供)包封袋。

提供包封袋的,每套包封袋    元人民币。

21 

19.1

投标文件提交地点

地点:                                              

收件人:                                            

22 

20.1

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

采用资格后审的,投标人递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北京时间)。

采用资格预审方式的,投标申请人递交《资格审查文件》截止时间为:     年   月   日   时   分(北京时间);商务文件和技术文件递交的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招标人在截止时间前    分钟开始接收。

 

23 

22.1

开标

采用资格后审的,招标人将于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地点的同一时间、地点进行开标。

采用资格预审的,开标时间和地点由招标人另行通知。

24 

26.1

评标办法

采用             (记名投票法、排序法、综合评估法)

25 

27.2

公示

方式:                             

时间:                             (至少10日)

地点:                            (网站、场所)

26 

29.1

合同签订

中标人在收到中标通知书后   天内,应派代表与招标人联系,商讨签订合同事宜,并在中标通知书发出后30天内完成合同订立。

27 

31.3

未中标方案补偿

28 

32.1

监管部门

部门名称:                                    

地点:                                        

电话:                                        

29 

33.1

其他

 

第2节  投标须知和附件“投标须知和附件”内容见设计招标文件《通用本》

第 3 章  评标办法和标准 

说明: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评标办法和标准前附表,由招标人根据招标项目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本招标项目所选用的评标办法(“记名投票法”、“排序法”和“综合评估法”三者之一,须与招标公告的一致);第二部分为评标办法和标准数据表,第三部分为评标办法和标准的基本内容,均列出“记名投票法”、“排序法”和“综合评估法”三种评标办法,招标人应将“评标办法和标准前附表” 、“评标办法和标准数据表” 和“评标办法和标准”配合使用。招标人应在第一部分所确定的评标办法基础上,从第二部分中选择与该评标办法相对应的评标办法和标准数据表,并对应第三部分评标办法和标准的基本内容的要求填入数据。每一个招标项目只能选择一种评标办法,招标人应根据所选用的评标办法选择相对应的“评标办法和标准数据表(格式)”,并在《专用本》中按数据表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填入具体数据。

 

第1节  评标办法和标准前附表 

 

评标办法和标准前附表招标人

招标机构

招标项目名称和招标编号

招标项目名称:                                     

招标编号:                             

本招标项目采用的评标办法

                              (记名投票法、排序法或综合评估法之一,须与招标公告约定的相一致)

 

 

第2节  评标办法和标准数据表 

    

(根据招标项目所选用的评标办法(记名投票法/排序法/综合评估法),按照《通用本》规定的“评标办法和标准数据表”相对应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填入具体数据)

 

第3节  评标办法和标准“评标办法和标准”内容见设计招标文件《通用本》 

第 4 章 合同条款及格式 

说明: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合同条款前附表”,由招标人根据招标项目的工程特性确定本招标项目所选用的格式合同条款(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专业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第二部分为“招标项目专用的合同条款数据表”,第三部分为“合同条款”内容。本招标项目设计合同采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建设部颁布的《建设工程委托设计合同(一)〔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GF-2000-0209)或《建设工程设计合同(二)〔专业建设工程设计合同〕》(GF-2000-0210)格式条款,并将海南省建设厅的《海南省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中的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规范性条件作为合同的补充合同条款内容。招标人在此基础上,根据工程项目的个性和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出内容细化和约定,并在“招标项目专用合同条款数据表”中对合同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招标项目专用合同条款数据表”内容与“合同条款”内容不一致的,以“招标项目专用合同数据表”内容为准。“合同条款”和“招标项目专用合同条款数据表”中没有约定内容的,由业主和设计单位协商一致后签订。招标人应根据所选用的“格式条款”,选择相对应的“招标项目专用合同条款数据表(格式)”,并在《专用本》中按数据表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填入具体数据。

 

 

 

第1节   合同条款前附表 

 

合同条款前附表招标人

招标机构

招标项目名称和招标编号

招标项目名称:                                   

招标编号:                             

本招标项目采用的合同条款格式内容

本招标项目设计合同采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建设部颁布的                                          〔《建设工程委托设计合同(一)〔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GF-2000-0209)或《建设工程设计合同(二)[专业建设工程设计合同]》(GF-2000-0210))〕格式条款。

 

 

 

第2节  招标项目专用合同条款数据表 

 

    【根据招标项目所选用的设计合同(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专业建设工程设计合同),按照《通用本》规定的相对应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填入具体数据】

 

第3节  合同条款    “合同条款”内容见设计招标文件《通用本》

第 5 章  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 

 

第1节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的内容见设计招标文件《通用本》 

第2节  设计任务书 

(根据招标项目的实际情况,参考《通用本》关于“设计任务书”内容的提示进行编写)

 

 

第3节  设计服务要求 

(根据招标项目的实际情况,参考《通用本》关于“设计服务要求”内容的提示进行编写)

    

第4节  工程勘察要求(本节仅适用于招标内容包含勘察的)一. 勘察工作范围和内容

    

 

二. 勘察费和计算办法

    

 

三. 勘察成果要求

    

 

四. 勘察费支付办法

    

 

第5节  其他要求 

 

第 6 章 设计有关资料 

本招标项目招标人提供给投标人参考的设计有关资料如下:

1. ……

2. ……

 

以上资料由招标人另册提供。

(提示:设计有关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规划意见书、2.可研或项目建议书批复、3.现状地形图、4.其他(市政、电力、通信、煤气等)许可意向书。具体内容在设计招标文件《专用本》中填入。)

 

   

第 7 章 投标文件格式 

 

 

招标项目补充的投标文件格式 

说明:除了设计招标文件《通用本》第七章规定的投标文件的“资格审查文件、商务文件和技术文件”格式和内容外,招标人根据招标项目的实际情况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的其他资料的格式和内容见招标文件《专用本》。

篇10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现阶段我国民用建筑节能发展现状

(一)民用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潜力

我国民用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率低,单位建筑能耗比较高,对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所以现阶段大力推进建筑节能非常有必要,民用建筑节能潜力很大。

(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现状

目前节能设计还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像对待防火设计、防水设计那样主动。从设计文件完成的先后和质量,可以发现不少节能设计是在被催促下完成的,使正确的计算结果不能完全落实到施工图中,建筑节能目标无法实现。

二、我国建筑节能标准的几个问题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开始的,根据先居住建筑后公共建筑,先北方后南方,先城镇后农村的原则,建设部于1986年3月颁发了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1986年8月1日试行,节能目标30%。1995年12月建设部批准了“JGJ 26—86”标准的修订稿,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1996年7月1日施行,节能目标50%。

2001年建设部颁发了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01),2001年10月1日施行,节能目标50%。2003年建设部颁发了行业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2003年10月1目施行,节能目标50%。2005年4月26日建设部召开了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宣贯会,规定2005年7月1日实施。

为什么首先制定、实施北方地区(当时称为“集中采暖地区”,“三北地区”,目前称为“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是因为我国北方寒冷和严寒地区,不管是实施节能设计标准前,还是现在,每年有4至6个月采暖期,采暖是生活不可缺少的措施。如果要说以前和当前的区别,只是采暖期长短和室内环境参数的不同,采暖能耗是必不可少的。采暖耗能在当时(80年代末9O年代初粗略统计)占全国采暖空调总能耗的86%。

其次,寒冷和严寒地区占全国陆地面积约70%,在该地区的建筑约占全国建筑面积的50%。

第三,居住建筑又在城镇建筑中占一半以上。这就是当时确定的先北方后南方,先居住建筑后公共建筑的原则,即首先抓“量大面广”建筑的能耗。

三、我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设计方法

(一)民用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节能材料的选择

目前民用建筑材料市场上供应的节能材料种类单一,且大多为一次性能源。目前使用的节能材料大多从国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形成主流产品与技术的不多,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而且产品的价格较高,为普通推广应用节能材料带来难度。另外部分开发商片面的追求降低住宅建筑节能成本,没有综合考虑节能效果、建筑节能的全部费用等因素;或者缺乏对节能新产品的了解,往往造成节能材料选择使用不当,影响住宅建筑的节能效果。

2、节能技术的不足

民用建筑节能在我国还属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没有一套成熟、通用的体系,有些不成熟的节能技术,往往会造成一些垃圾建筑及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住宅的耐久性,不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损坏建筑结构主体,缩短房屋的寿命,例如外墙内保温、外墙自保温、夹芯保温等做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正在加剧一些垃圾建筑和建筑垃圾的产生的速度。

3、节能住宅的检测与验收方法不完善

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建筑热工法检测建筑节能是否达标,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是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中最关键的一项指标。现场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热流密度、室内外气温、保温建筑墙体的室内外表面温度以及热流计的两表面温度。此测试方法以测试单元墙体热工性能代表整栋楼的墙体热工性能,测试时代表性的测点难以确定,难以迅速和全面地确定建筑小区内所有建筑墙体及屋面的传热系数值。

另外,保温工程作为一项分项工程,目前仍缺少相应的检测验收标准,国家建筑安装统一验收标准中也未列入相应的内容,施工质量难以得到很好的保证。

(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

1、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

民用建筑节能由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和设备节能措施两部分组成。采取节能措施比未采取节能措施总能耗应减少50%。

(1)建筑单体空间设计

在充分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以改善室内通风、采光、热环境等。如在北方寒冷地区的住宅设计中,可将厨房、餐厅等辅助房间布置在北侧,形成北侧寒冷空气的缓冲区,以保证主要居室的舒适温度。

(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分区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建筑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

2、建筑单体节能设计措施

(1)体形系数设计要求

体形系数设计应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严寒、寒冷地区的建筑宜采用紧凑的体形,缩小体形系数,从而减少热损失。干热地区建筑的体形宜采用紧凑或有院落、天井的平面,易于封闭,减少通风,减少极端温度时热空气进入。湿热地区建筑的体形宜主面长、进深小,以利于通风与自然采光。

严寒、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的体形系数应≤0.40。当不能满足规定时,必须按相应的标准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应≤0.30。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进行围护结构的综合判断。严寒、寒冷地区应调整外墙和屋顶等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使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

(2)建筑外门窗节能设计

①控制住宅窗墙比

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做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

②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

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③改善住宅门窗的保温性能

户门与阳台门应结合防火、防盗要求,在门的空腹内填充聚苯乙烯板或岩棉板,以增加其绝热性能;窗户最好采用钢塑复合窗和塑料窗,这样可避免金属窗产生的冷桥,可设置双玻璃或三玻璃,并积极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有条件的住宅可采用低辐射玻璃;缩短窗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减少小窗扇,扩大单块玻璃的面积,减少窗芯,合理地减少可开启的窗扇面积,适当增加固定玻璃及固定窗扇的面积。

(3)建筑外墙节能设计

在其它情况基本不变的条件下,高层建筑节能设计可应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实施时可多采用轻型保温板材和保温涂料。现在,复合墙体的设计理念和高效建筑绝热材料不断推广。对于部分较为重视建筑视觉的工程,建筑节能设计可应用外墙内保温和外保温相结合的设计形式,在墙体做内保温加固处理后进行外保温处理。相对于外墙内保温来说,外墙外保温效果更佳,不仅可大幅降低取暖成本,还可完全避免热桥。在保温厚度合理情况下,不会轻易出现保温层内部或结构内表面冷凝的现象。由于结构墙体的热存储能力被充分发掘,室内热稳定性得到改善,墙体外保温无论在夏季还是冬季都取得了很好的作用,隔热保温作用效果显著。

(4)建筑屋顶节能设计

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其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其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现在,高效保温材料已经开始应用于屋面,一些建筑的屋面保温,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代替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做法,就克服了常规作法的诸多缺点。这种保温芯板施工方便、价格低廉、不污染环境;芯板为柔性制品,不仅适用于具有平面的屋面,也可用于带有曲面的屋面,其保温工程更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篇11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筑为6层住宅楼,楼体结构为框架式结构,楼层下设有架空层,楼板采用现浇混凝土。地下室为平战两用的人防工程,平时作为停车场,战时作为人防工事(6级)。本工程的给排水工程主要包括了雨污水排水、市政给水、消防给水几方面内容。城市自来水管网为本工程的给水水源,常供水压为0.40MPa,消防给水来自小区消防水池。地下室喷头采用直立式向上安装方式。

二、给水管道安装要求及技术

(一)给水管道的安装要求

给水管道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水表节点、引入管、分支管、立管、水平主支管、水泵、阀门器件。阀门及水泵是给水系统的枢纽,安装质量的高低,将决定着供水系统的正常运作与否,同时也影响着设备使用寿命。

因此,在安装阀门、水泵等设备时,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在安装管道前,要认真核对、检查设备的合格证及相关资料;第二,保证设备无锈蚀、损坏和缺件,设备转动部分无异常声音、卡住和阻滞现象;第三,机组安装要严格按照确定好的长度尺寸、台数、型号,对水泵房中的机组排列形式、安装位置进行合理规划。机组布置要遵循“弯头最少、管线最短”的原则,以便于留出走道和连接空间,方便后期维修、管理;第四,引入管要和其他管道保持适当的距离。污水排出管的铺设与引入管平行时,二者的水平间距应≥1.0m,电缆与引入管平行铺设时,二者的间距要

(二)给水管道安装技术

在本工程中,给水立管、水表箱均设置在建筑外墙上,该方式具有管线布置灵活、施工方便、立管排列有序等优点。使用管卡对外墙上的给水立管进行固定,立管在厨房、卫生间处引入室内。检修门设置于阀门敷设高度,管井尺寸为5.0m×3.0m,采用自动计量水表。给水横管铺设在现浇板中,在进行楼板钢筋绑扎时,将给水横管装入,在对楼板的混凝土进行浇筑时,横管也随之被埋入。在安装横管前,要做好管道试压和防腐工作。该铺设方式需要土建与水暖工的密切配合,具有较大的难度。该方式要求建筑面层厚度必须≥35mm。给水管道安装的技术要点主要有:

1、在安装管道前,要对管道地沟进行复测,检测支架是否满足管道安装的坡向、坡度、标高,检查支架间距是否满足规范、图纸的要求。并要对管道运行、放空运行的工艺要求加以考虑;

2、连接件、法兰焊缝的设置不能与管架、楼板、墙壁的距离太近,以免给复检带来不便;

3、对于穿过屋面、基础、墙壁和楼板的管道,要使用套管以保护管道,同时注意不能将管道接口置于套管中。穿越屋面的管道要设置防水帽、防水层,套管与管道间的间隙填充要使用不燃材料;

4、连接管道时,不能使强力对口,也不能采用加偏垫、加热管道等方法来消除接口段的错口、不同心或空隙偏差缺陷。如果管道安装需要中断,要对敞开管口加以封闭;

5、在焊接管道时,焊缝与限制弯头的起弯点的距离要≥100mm,直管段上的相邻环缝距离要≥100mm。在管道安装过程中以及竣工后,都要对施工技术资料表进行填写,并在签证后加以记录。对于埋地铺设管道,要办理隐蔽工程验收,并填写隐蔽工程相关记录,还要整理、存档相关施工技术资料。

三、排水管道的安装技术分析

在本工程中,排水立管也设置在建筑外墙上,该方式已普遍应用于南方城市的建筑工程中,由于其检查口设置在室外,所以管道清掏不是十分方便。本工程中,在高出上人屋面的通气管处,设置检查口,若立管被堵塞,检查口就能可方便清通。该方式可降低排水噪音,适宜采用塑料管材。排水横管被设置在建筑背立面的外墙上,卫生间便池为后出水式,地漏设计为侧墙式,该方式能在室内隔离排水管,保持室内空气的洁净。排水管道安装的技术要点主要有:

1、排水管道伸缩节的设置必须根据设计的位置和要求进行,若设计中无明确要求,则伸缩节间距应≤4.0m;

2、在安装水平干管、排水主干管时,要做管道的通球试验,必须保证通球率为100%,且通球直径要≥管道管径的2/3;

3、每隔一层就要在立管上设置一个检查口,并且必须在最高层(有卫生器具)和最低层设置检查口,最低层的检查口高度与地面距离为1.0m,允许偏差范围在20mm~20mm。检查口朝向设置要以便于维修为原则,对于暗敷立管,其检查口要设置检查门;

4、污水排水管的坡度要与规范、设计要求相符合。排水通气管的安装要与规范要求相符合,同时不能与烟道、风道相连接。

四、管道接口及支吊托架的安装

(一)管道接口安装

对于采用粘接口的管道,应根据管道管径,来设置管端承口的插入深度,管道管径与插入深度间关系如表一所示。

表一 管端承口的插入深度

对于熔接连接管道,管道接口处要有均匀的熔接圈,不能出现熔接不均、局部熔瘤的现象;对于橡胶圈接口管道,可以沿曲线进行敷设,接口的偏转角应≤2 ?;对于法兰连接管道,其衬垫不能进入管道中,外边缘要尽量接近螺栓孔,不能使用偏垫或双垫,法兰螺栓的长度、直径要符合规定,在拧紧后,螺母的突出部分长度要≥螺杆直径的一半;对于螺纹连接管道,在安装后,管道的螺纹根部要外露2扣螺纹,并要将清理干净多余麻丝,同时做好防腐处理;卡箍式连接管道,要保持管口端的无缝隙、平整,沟槽均匀,在将螺栓卡紧以后,要保证管道的平直,且与卡箍安装方向的一致。

(二)管道支吊托架的安装

支吊托架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保证安装位置正确,保持埋设的牢固平整;管道与固定支架间要紧密接触,支架要牢固固定;对于滑动支架,要保持其灵活性,滑槽、滑托的两侧要留有间隙(3mm~5mm),其纵向移动量要与设计要求相符;对于没有热伸长的管道,安装吊架时,吊杆要保持垂直;对于有热伸长的管道,安装吊架时,要将吊杆适当偏向与朝热膨胀相反的方向;建筑结构上的固定管道支架、吊架,不能对结构安全产生影响,水平管道的支架间距要符合要求;用于热水供应系统、给水系统和采暖系统中的复合管和塑料管,其水平、垂直支架间的间距必须符合规定。对于金属管道支架,要在管道、支架之间使用套管或填充非金属。

五、结语

总之,建筑给排水系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设计与安装质量的好坏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对给排水系统的施工的要求日益增高,为满足给排水管道安装技术的相关要求,提高工程质量,施工人员应当积极地总结、学习给排水管道安装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从而使给排水管道安装技术向着更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子易.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技术与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3).

[2]陈正东.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传播,2011,(18):146,170.

篇12

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由于片面的强调降低基本建设的造价和减轻结构自重,导致一再削弱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水平,采暖和空调能耗大    ,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差。现我国建筑用能已接近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

建筑在我国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本身能耗不大,所以国家还未对工业建筑作节能方面的要求。民用建筑又分为两大类: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各专家编写规范之前的社会调查阶段中由电业总局与燃气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就目前

热系数,单位是w/m .k。λ为此公式求值过程中的关键数据,也是每种材料的固有的属性。她的名词解释为:1m厚的物体,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1h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m.k 。通常把导热系数λ小于0.3 w/m .k并能用于绝热工程的材料,叫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是绝热材料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热物理指标。例如:普通混凝土λ=1.74w/m .k,钢筋混凝土λ=1.51w/m .k,多孔砖λ=0.58w/m .k,聚乙烯泡沫塑料λ=0.047w/m .k,聚氨酯硬泡沫塑料λ=0.0216w/m .k,(这种材料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建筑绝热工程中最普遍使用的材料),而铸铁λ=49.9w/m .k。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卡特比勒办公楼的外墙部分设计采用聚异氰脲酸酯(pir),这种更新型的材料λ=0.020w/m .k,属绝热材料。这便是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的求解过程。

778论文在线  / 下面结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上海地区的各部分围护结的隔热要求构逐一探讨:

1.屋面:k≤0.70w/m2.k

我们的习惯做法一般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例如:120厚现浇混凝土楼板+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泡沫混凝土找坡层最薄30厚+40厚的λ=0.03w/m .k挤塑板(xps)+防水层+20厚水泥砂浆保护层,这样的做法就可以达到k≤0.60w/m2.k。须注意关键的保温层一般应选用40厚挤塑板,若选用聚苯板,厚度应增加至60。

2.外墙:k≤1.0w/m2.k

不作外墙保温的习惯做法是绝对达不到这个新规范要求的。例如:20厚水泥砂浆+240厚多孔砖+20厚水泥砂浆的无外墙外保温的传统构造传热系数k=1.66w/m2.k,即便在前段时间简易的外墙保温做法-保温砂浆,也达不到规范的新要求。经计算得知:在墙体与外墙砂浆之间增加20厚的λ=0.03w/m .k挤塑板,这样的构造使得外墙整体的传热系数k=0.86w/m2.k<1.0w/m2.k。这叫做外墙外保温技术,是业界内公认的一种效果很好的做法。他的优点是技术成熟,产品寿命较长,也可使外墙的主要部分受到保护,大大降低温度应力的起伏,提高结构的耐久性。但他的缺点是在高层建筑中有安全隐患,外墙面砖的做法受到限制。外墙内保温的做法不能很好的解决建筑热桥的问题,同时房间内部使用和改造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现在工程上已很少用这种做法了。还有一种做法叫做中间保温,做两层墙,中间夹保温材料,这种做法效果好,是建筑保温的发展趋势,国外的工程中这种做法早已普及,在我国的发展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一造价高,二构造做法与现行的做法差别太大,影响面广,难以一时普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