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14 11:13: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机电一体化的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机电一体化的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6)02-0075-01

作者简介:邰伟(1981-),男,安徽阜阳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工厂(机械)设备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工程机械设备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较大利用,特别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中,为我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创造较大空间,也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知识的应用为设备在维修、养护中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变了设备运行与设计,从而保障设备在运行中的良好质量。

1竖式预热器结构与原理

1.1结构

在钢厂冶炼过程中,一般是利用竖式预热器对活性石进行加工的。主要利用预热器中的石灰石,在预热器具有一定温度时加入相关材料。这样不仅能够保障石灰石原料的预热情况,还能提升物质的分解程度。后来,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液压推杆来实现,主要将材料运送到回转窖中。竖式预热器在生产中的使用与传统的制作方式相比较,它不仅能在自身利用中提供较大方便,提升实际利用率,还能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

1.2原理

竖式预热器系统在实际生产期间,要经过多个液压推杆来实施循环操作。但为了保证该系统在运行中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还要控制好PLC控制柜。PLC控制柜在运行中是一个开关选择问题,在现场中能够进行有效操作[1]。如果在现场进行控制,竖式预热器中的控制箱就能对液压推杆的实际状态进行调整、控制。如果PLC控制柜被打开,就要对液压推杆进行调节、控制。如果竖式预热器中的控制箱在现场出现异常,要对PLC控制开关进行选择、调整,保证液压站以及液压杆实现正常运转。该设备在运行中延长了时间,也降低了故障发生率。推杆液压站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柱塞泵对油液进行抽取、过滤,然后在通电情况下回流到油箱中,该系统并处在卸荷状态。该油液是经过电磁流阀实现的,它控制着液压推油推杆油缸,在电液换向阀中进行调节,能够调节油缸速度,由于电磁换向阀具有双电磁铁,所以在磁铁通电与断电期间,能够对油缸中的运动状态进行控制[2]。

2预热器功能设计与故障判断

机械生产期间,要根据回转窖的实际情况,才能对预热板的材料数量以及当日的生产总量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合理的投入产出以及能源使用。因为推杆量能够利用它的运动方式进行计算,所以在生产期间,就要对推杆时间、推杆次数在部件运行中进行清零,并保证设备在运行期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1监控画面分析

在上机位以及DCS监控画面中,要根据推杆间隔时间、挡板生产中的推杆总次数等因素进行设计,并保证PLC程序在格式转化过程中能够具有充足时间[3]。实际的设计过程要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对预热器系统进行设计,也要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对设备功能进行设计。在上机位以及DCS监控画面中,可以对各个推杆的实际动作情况进行观察,可以观察运动的前进过程、后退过程以及指示灯变化等。如果在监控画面中指示灯变绿,说明该过程比较到位;如果该指示灯为红色,说明没有做到位。操作人员要据指示灯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找出故障点的实际位置。如果液压推杆发生故障,就要将推杆箱实现手动操作。手动开关一般由前进开关与后退开关组成的,液压推杆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在指示灯上显示。如果对已经发生的故障检修后,还要将开关实施自动状态,并保证推杆实现循环运作。

2.2监控画面应用

推杆液压站中油的温度、气压,冷却水温度,及出口压力、出口温度等因素都能在上机位以及DCS监控画面中进行动态观测以及显示。根据监控中出现的参数变化能够掌握系统各个环节的运行状况[4]。因为监控中的实际参数以及液压系统中的原理图都能对系统故障进行分析、排除。如果利用非冷却塔对冷却水实施强制性循环,油箱温度升高期间,就要对冷却水的流量以及温度变化进行观察,并及时对进水压力以及温度进行排除。如果推杆动作在变化中比较慢,推杆与硬件机械进行摩擦后,就要根据液压系统的原理图进行分析,并调整流量变化,从而实现推杆在运行期间的稳定性和流畅性。如果系统中的油压突然出现降低现象,就要对系统管路进行检查。机电一体化知识能够对生产中的系统功能实施调整与改进行为,能够根据设备中发生的故障位置进行判断,并对设备进行维修以及养护等。这样设备在运行与管理期间的质量不仅能大幅度提高,还能降低故障的维修时间和维修成本,从而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

3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知识对设备管理以及故障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提高设备的运行质量与运行效率,还能对设备实施养护以及维修。在工业建设与发展中,机电一体化知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云江.故障诊断技术在机电设备运行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5):43.

[2]李文博.机电液一体化知识在设备管理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4,(19):145.

篇2

一、机电一体化与智能控制技术相关理论概述

(1)智能控制技术含义。智能控制技术作为一种具备很强针对性的智能化控制技术理念,是把运筹学理论、自动控制技术、信息论以及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相关的研究成果相结合而成。(2)机电一体化体系内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的范畴里面,智能控制技术的核心特点就是在符合识别与环境识别方面,就传统方面控制技术而言,其集中在函数和运动学方程相关的数学物理模型上,而传统的智能控制在这一方面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智能化控制技术可以优化成为混合式的控制形式,那么其具备了传统的控制技术相关特点的同时,还可以完成定量控制和开闭环控制等相关操作,这就能够很大程度的加强系统的效率。

二、机电一体化和智能控制技术融合的必然趋势

首先,将高新的光学技术和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于机电一体化体系之中,这就能大幅提高其加工技术水平,强化其精细化程度;其次,这也可以加深对于有关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再次,现代机电一体化各方面的应用也会更具广泛性与适用性,尤其是在光纤技术、人工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技术等诸多创新科学领域均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广泛的运用。

三、智能控制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体系的影响

(1)对机电一体化程序有效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的体系中,其操作程序作为整个系统运行最主要的指令发出媒介,而再对相关产品的精度与尺寸进行全面加工以编制出更完善的操作程序,这样才能够使其产品在加工之后实现智能化的效果,因此,对机电一体化体系中程序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是其开展智能生产环节的关键及核心。(2)调整和完善生产方式。对于机电一体化里面生产实践而言,其智能控制技术得到最全面运用的即是优化相关操作流程、缩短实际加工期限等,这样才能够进行后期的复合型生产方式。(3)有效强化加工准确性。相比与传统的机电操作系统,全新的系统中融合了智能控制系统之后,加入了许多交流数字信息系统和全新高速芯片等,这样就能够让机电系统中机床的实践准确度最大程度的强化,而数控机床里面核心技术指标即为操作过程的加工精度,其中精度也是影响机床产品质量与合格性的直接因素。(4)使控制效能大幅优化。借助智能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十分全面与强大的功能,尤其是在剪裁相关应用与模块化的设计方面,那么机电一体化在融入了智能控制技术之后,就可以在机电一体化体系里面实现只有智能控制技术才能够完成的相关功能,所以就可以有效确保机电一体化体系顺利而高效的实现其设计目标。

四、机电一体化与智能控制技术融合的应用

(1)智能控制在工业生产过程的应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大力使用智能控制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各方面的生产效率,而在工业的生产工艺相关过程内,能够在诸如神经元方面网络控制器以及专家控制器有关设计上融入智能控制技术。(2)智能控制在机电机械制造方面应用。就目前的机电相关机械制造方面而言,人力操作是占主导作用的,不过在高新科技和信息时代的引领下,以人力操作为主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节奏,放眼于未来,机械制造是以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因此,有必要基于实际发展情况来将智能控制及其相关科学技术与传统的机械理论进行有效的融合,这不仅可以大幅节省人力操作,还可以让机械制造的准确性、高效性、耐久性均显著加强。(3)智能控制和数控相关领域逐渐融合。在机电一体化中的机械加工、模具制造等领域均离不开数控技术,由于这种新兴技术主要适用在模具制造和机械加工相关方面,因此其对于智能控制技术的标准和要求也十分高,一方面需要通过扩展知识有关处理功能来强化网络通信中的制造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运动决策与推理的模拟性及延伸性。正是由于智能控制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与完善传统控制理论中信息模糊等方面的诸多不足性,所以智能控制技术才可以让数控技术实现既定目标并使最终效果不断优化。

机电一体和智能控制同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的相关发展与智能控制相关发展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内在的紧密联系,因此,不断强化机电一体化与智能控制融合水平也会变为未来发展主导性的方向。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运用合适的方式来让机电一体化与智能控制技术进行全面有效的融合。

篇3

1引言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综合叉学科,它是由微电子技术转向机械工业领域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对于机械系统,它是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存在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得以实现,机电一体化在机械系统的不断推动下,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相应的,随着机电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机械系统也其连带作用下,发展得越来越好,机械系统各方面的性能变得越来越成熟。因此,机械科学在机电一体化的作用下,在很多方面均发生了变化,制造设计、维护技术、人员培训等,总而言之,在机械工业的升级换代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是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机电一体化的纵多优点均比较突出,如广泛运用性、融合性、技术带动性等,其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它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培养出机电技术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旨和目标。在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我国众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但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我校开设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内容主要有:照明系统安装、电子元器件安装与调试、电机与变压器安装与维护、电力拖动与可编程控制、低压配电系统安装、低压电气设备调试等六科专业课程,而机械方面的教学内容却比较少,譬如液压、气压、机械传动等, 导致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因此,本文对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机械教学进行探讨,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机械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2.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及专业素质需求

2.1.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的生产模式均产生非常大的改变。随着各个领域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就包括机电技术的应用。相应地,机电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些产品的速度非常快、精度非常高,同时也充分体现出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等,因此,机电产品是一种科技融合的产物,所以,我国对机电技术专业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高。通过分析相关统计资料可知,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器机械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因此,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机械方面的知识。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通过对一些相关的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单位均以智能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模具制造和设计为重点产业、将高新技术作为主要增长点,综合应用各种机械,因此,这些企业均需机电技术专业人才来管理、检测、维修各种机电设备。综上所述,不管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二者均需要大量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其中,应届毕业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机械操作能力。所以,中职学校只有合理调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结构,将产业结构变化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作为作为关键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断完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一定要能够将职业教育的特征强调出来,要遵循综合型、应用型、实践型结合的原则,为使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不仅要熟知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如管理、制造、检测、维修等,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如对机械产品的操作、编程、维修等。

2.1.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需求

(1)对典型机电设备中频繁出现的故障具备维修的能力;

(2)对典型电器设备及机械具备调试、组装的能力;

(3)能够熟知机械基础知识,对机械装配图及零件图具备读识的能力;

(4)对一些常用的机床具备一定的检测能力,或者对一些简单零件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

(5)对典型机械及电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

2.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

(1)械制造技术。因为该技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所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机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机械制造、机械工艺、机械设计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潜力。

(2)传动技术。传动技术,主要内容有磁力传动、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电力传动等。在微电子技术的支撑下,这些传统技术互相进行良性竞争、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出各自的机械功能。

(3)自动控制技术。在最近几年中,该技术是非常活跃的,尤其是人工智能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自动控制技术的作用下,受到较大的影响。

(4)信息处理技术。该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单片机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所谓“电”,就是指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

(5)传感器技术。该技术包括不同物理量的传感器,尤其是一器多感技术。在最近几年,光纤传感器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受到非常深远的影响。

2.3机电技术的发展前景

对于机电技术,这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在近几年才兴起的,机械制造产业技术革命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从机电技术这门学科的发展速度中反映出来。机电技术是于1960年出现的,社会、经济、军事、生活等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个领域在各种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下,其产业均发生较大的变革。随着不断出现的高薪技术产业,大大推动了机械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额人类的生产能力。在机械工程方面,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以及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不断深入,进而出现了机电技术,使得机械产业在很多方面均产生很大的变化,如管理方面、技术结构、产品机构等,使工业化生产的模式进入以机电技术为主的发展阶段。

不难看出,在机电一体化中,涉及到很多机械方面的知识,如液压、气压、机械传动等,然而,目前的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并未涉及到很多机械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不符合实际的职业工作任务,实际的工作岗位和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及知识结构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要想使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现实,其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中,开展机械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3 结语

随着我国机电产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机电技术在目前的工业科技中作用越来越大。不难发现,在现代企业设备中,机械设备的比重最大,大大拓展;额机电技术的应用领域,因此,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只有增设机械教学,才能提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综合专业素质,才能更能满足当今市场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的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及柔性生产线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其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并向着成套技术和装备的方向发展,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机器人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工作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随着机器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装机容量的直线上升,对这类技术人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机器人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涉及工业设计、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硬件、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多门学科。为此根据辽宁地域特点并结合本院的实际资源情况,确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常用机电设备为基础,以工业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涉及的机械技术、自动化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建设思路

作为高职院校,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行“七三四”的办学模式。七即“七对接”,即机电专业与装配制造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载体与工业整体设备对接、具体课程载体与设备部件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三即“三围绕”,即学校围绕市场转、专业围绕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绕企业转;四即“四岗定位”,设置“岗位基础知识+岗前技能训练+选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四岗定位”职业岗位导向课程培训包。

二、课程模式

(一)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有机结合,首先确立以机器人和柔性生产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1.以机器人技术涉及的操作机和柔性生产线中的机械本体为载体,将各部分分解,确立机械技术学习链。

2.以机器人技术及涉及的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为载体,以柔性生产线技术中涉及的可编程技术、变频器、传感器及触摸屏为载体,将各部分分解,确立自动化技术学习链。

3.以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为载体,对机械技术及自动化技术涉及的知识、能力、技术应用进行综合的训练和强化。

4.以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为载体,完成整个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训,实现对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设备改造、升级、开发等各个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的掌握。

(二)依据上述四岗定位原则配备课程训练包。

技能训练包1:岗位基础知识训练课程。

该培训包课程主要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基础知识训练;加强英语能力训练及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所需的数学知识的积累及普及计算机操作的训练。

技能训练包2:岗前基础型技能训练。

该培训包课程主要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岗前基本能力训练;包括机械、电子、电气基础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技能训练包3:定岗加强技能型训练。

该培训包课程主要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固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技能加强训练。

技能训练包4:校企合作课程――选岗实习及顶岗实习。

选岗实习课程安排:依托本地企业,围绕市场,追踪技术的更新发展,不断调整、构建选岗实习课程体系,确立了以下四个选岗实习方向:工业机器人+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方向;气动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方向;可编程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方向;单片机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

具体安排:每个工厂设置一名教学工程师,学院每个方向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在企业内部的厂中校内完成训练任务;每周四天上午在企业学习工作,每周五布置任务在校内自主学习,指导教师每周五汇报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洪涛.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78-02

制造业影响着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总额中占据着重要的份额。随着经济的转型,我国的制造业基础虽然比较完善,但是制造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其发展严重滞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机电装备需要开发和应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带动产业集群的崛起。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孵化器”,培养的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应当以区域或者行业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除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开发与利用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有利于培养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

一、开发与利用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目前,许多高职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岗位之初不能迅速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专业技能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能力不突出,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差,不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应用创新能力等。同时也缺乏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职业活动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沟通表达能力不强等。此外,许多在校生对专业目标认识不清、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差、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低,甚至有学生表现出对未来职业生涯迷茫,认为学无所用,这些现象值得高等职业教育者深思。

笔者经过走访和调研得知,大多数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扎实,会操作新设备,维修能力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强,具备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创新精神。有些企业还提出了具体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熟练的设备操作能力,熟悉设备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机电设备的机电联调,掌握设备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具有生产管理知识,有一定实际经验,知识面广,能独立完成设备元器件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精度优化,具有设备的设计改造能力。同时,要求毕业生掌握设备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机电设备接口技术、PLC技术、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设备操作、机械和电气系统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

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传统的实训方式是教师示范一次、学生重做一次,简单、枯燥,学生往往学不到知识。不管是传统的理论教学还是传统的实训方式,其结果只是学生知道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教师照本宣科,不能发挥教学水平;整个学习过程单一,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在竞争中没有优势。

以工学结合、行动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素质渗透、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等为精髓的项目化教学法是当前职业教育提倡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也是国际国内备受推崇的效果突出的职业教育方法。项目化教学法将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主线转变成以技术与技能培养为主线,解决高职学生存在的客观问题,要求学生去做而不是去抄;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整体教学方案,使学生掌握技术、提高技能。在采用项目化教学法的教学中,知识层面由浅入深、培养能力由单一到综合、技术技能水平由低级走向高级。在此方案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完成实训项目、做出作品的过程,达到掌握知识并且运用知识的目的。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当学生不懂,做不下去,便会自主去问、去听、去学,因为有了目标,才有动力。将传统的课程作为项目,项目中设置不同任务,任务难度由易至难,对每位学生因材施教,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自动适应工作,树立学习信心以及今后就业信心。在项目化教学中,做是学与教的基础,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教与学互相渗透,如图1所示。而要最大程度发挥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就需开发与利用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

二、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开发与利用策略

(一)建立真实性实训基地,创建互联式教学环境

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开展项目化教学,离不开教育装备,并且对教育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装备大多数是模型或者小型仿真设备,与真实的装备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不能处在一种真实的学习情景当中,这就限制了学生今后顶岗实习、参加工作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在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使用的教育装备应当具有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就是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设备应当是当今制造行业里使用的主流设备。教学设备与企业使用的设备趋于一致,并且让学生自主操作使用,摆脱传统的仅仅是教师演示使用,学生观摩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为了便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备真实性的教学装备应当是建立在一个可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开发的平台上,利用这个平台,既能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又能分析目前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作出改进或者开发。

众所周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技能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经过项目化教学之后,可建立一个高性能的电工电子实训平台,在此平台上,搭配与这门课程有关的学习实践模块,如电压电流表模块、直流交流电源模块、接触器模块、电度表模块、熔断器模块等各种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需要使用的基础模块。师生在该实训平台上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时,设备的真实性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动手操作,找到不同模块甚至不同的元器件对电路的影响,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又掌握了电工电子的有关知识,实现做中学、做中教。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开始学习数控机床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以“纸上谈兵”的形式分析判断电路图的正确与否,在经过项目化改造之后,可利用一种新的数控铣(车)床平台进行教学。平台上有目前制造行业使用较多的FANUCOiM、SINUMERIK802D、GSK980TD、FANUCOiT等型号的数控系统,还有机床的传动结构,整个实训平台结构直观易懂。当学生掌握判断各种机床故障的方法并进行维修后,还可以对机床进行开发等。真实的设备可以高效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多门课程综合应用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有关的教学装备数量不少,为了便于充分利用各种设备,优化共享资源,更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营造一种职业能力培养的环境,满足学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确保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就形成一种互联式教学环境,如图2所示。

(二)利用实训基地平台,将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机电类技能竞赛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基础,注重前沿,是促进课程建设,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实训基地提供的平台,进行创新实践,制作出参赛作品,将机电设备接口技术、PLC技术、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将技能竞赛与高职课程教学进行合理结合,引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掌握扎实的岗位技能,培养优秀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合理规划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和社会服务效益,促进实训基地建设良性循环

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设备的利用率,努力做到既出人才又出效益,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不仅可为在校师生进行教学、科研服务,还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向社会开放,开展社会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发挥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的功能。此外,也可以与企业或其他高职院校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实训项目和科研项目,获得经济效益和改善实训条件,达到互助双赢的同时,丰富教学、科研内容,为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构建自我造血的功能,促进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40-01

1 关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与就职岗位

机电一体化也叫做机械电子工程,最开始是日本用来表达电子工程与机械工程相互结合的术语。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管是职业学校亦或是大学,都已然发现,未来的工业尤其是机电方面的设计运行与维护创造,只能由那些精通电子系统与机械系统的人去完成。故而,高职学院培养出的人才除了懂得机械领域与电子领域的相关知识外,精通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也是必要的。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本科,它们的主要内容都是教学生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除了深浅程度外大致是相差不大的。但有待改善的是,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地方教育只是在借鉴早已发展成熟的机械专业与电子专业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但对于怎么让学生讲两者很好的结合却缺少经验,很显然,这才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精髓。由于其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一般大学的普通本科教育希望学生完成相关的培训之后具有机电领域的创造与分析能力,相对应的,高职院校是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生打造为拥有某些典型系统的维修与分析的能力。笔者所任职的高职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了能够使学生经过三到四年的培训后拥有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相应能力,既进行了为期数周的社会调研又邀请了众多相关行业的专家与由其他学校组成的教师组以及从本校毕业的毕业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一致确定了毕业生适合的相应职务。其中包括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维修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调试与安装以及机电一体化生产线的维修与维护。为了能够让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相应的就是岗位,那么相应的职业能力毋庸置疑是不可或缺的。显然,职业能力是相应职业以及其他几门相近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其可以大致归分为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故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既要拥有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能力又要有一定的方法、社会、专业能力。

2 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服务于工作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的教育,故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以工作岗位为目标而设立的,对工作岗位的流程进行分析,一一列出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其专业课程的内容是以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主要目的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此确定课程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要求,选择以及整合课程的内容,而最关键的是紧握行业的发展脉搏并对此增设相应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该方面的能力。显而易见,工作岗位上的流程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需要不同的技能与知识。综合大量的资料与分析,笔者以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设置关于机箱结构的控制系统。这一部分所需要的机械技能与知识为,从业人员需要具有电路的安装与维修,所需材料的硬度与刚性,系统的散热性能、防辐射性能以及减震性能等方面的机械知识与能力。而高职学校也就此开设了机械制造学、机械基础课程、技术测量等学科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第二部分是电气的掌控。在就业后的工作流水线上,关于此的主要问题是继电器的控制与维修以及可控编程电路的控制与维修,而学校对此开设了电气控制这门学科来教学生解决上述所遇到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毫无疑问,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是开发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工厂流水线上所运用的技能与原理为单片机的运用原理与信号的处理、采集以及传感器的应用。为此,高职学校开设了电子仿真技术与电子技术以及单片机工作原理等科目来培养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此外,为了确保电气与控制系统电路的正确连接,即电路板的设计与制造。对此,毕业学生最少要了解国际上通用的电路板的辅助设计软件,并且,至少要掌握其中一种,相应的,学校开设了最广泛最流行的Protel组织教学。

3 创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

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实际与理论的相互联系。这方面,应采用系统方法论的观点,所谓系统方法论就是将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际教育相互紧密的结合,从本质上改变专业的思想与方法,避免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独立的局面,让学生通过几门不同的课程从各个方面了解同一个实验案例或者知识点,以此加深学生对课程和专业以及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与整个整体之间的联系。因此笔者以为,如果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由一个老师教授,那么则可以相对较容易的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交融的目的。因为,在理论教学里,老师能够通过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和学生对理论的了解程度方便的进行实践教育,从而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可以灵活的在生活中运用。对此,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实训室以够学生使用。比如,实训室应该有一小部分作为教学区,该区应该装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以供老师教学使用,而实训室的其他部分应该有一些实训器材,方便学生在学习上完理论知识后直接上机实践,从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对以后的工作时至关重要的。在学校装备了精良的硬件设施后,老师在课程的讲授中应该运用现场教学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明白的绝不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解,尽最大的努力将理论延伸到实训产地实验室等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地方。而显然,只有有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高效率的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的相应的知识。而作为老师,很显然需要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兼备,而如何提高老师的素养可以通过让老师参加培训班或者让老师到工厂向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学习,让他们在生产流水线上训练实际与理论互相结合的技巧。以此,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便牢牢把握住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重点,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以及创新与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近几年来的就业形势告诉我们,用人单位对于学生智力性方面的因素虽有重视,但是对于其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比重也有所加大,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权衡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教学者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结合企业需求,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笔者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企业和毕业生两个要素去分析,认为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非智力性因素相当突出。(一)道德方面分析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部分的在校生来说,道德标准相当混乱,知行难以做到统一。也有不少毕业生表示可以为了个人和小团队的利益,放弃道德水平,用现实主义来引导自己生活。有约八成的学生将事业心、责任心等道德标准排除在自己工作动力方面。

(二)习惯方面分析

有不少大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形成了大量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的表现:1.学习方面存在逃课、考试作弊、投机取巧等问题,就连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都没有足够的了解;2.生活方面存在攀比心理,作息不规律,傲慢等问题,还有不注意个人卫生;3.交际方面存在着朋友交际圈较小,常常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基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认识方面分析

笔者发现部分专业实验和实训课程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建立起校外实习基地,导致大学生无法与企业接触,对于社会组织和企业及其所需要的岗位缺乏根本的感性认识。有些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没有被录用,有些毕业生则是对岗位的性质、从事的工作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视野窄小、目光短浅。

(四)观念方面分析

在传统观念上存在着不断追求高学历的情结;而在择业观上受传统的就业岗位和报酬薪水的影响。在企业性质方面,不少大学生追求的是国企,在岗位追求上,渴望得到清闲的岗位,另外对于薪酬的期望,也是需要丰厚的。不少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都将报酬高低视为自己就业的首要条件,而很少人拥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

(五)心理方面分析

对于不努力学习的大学生来说,其学习成绩一般表现较差,再加上受到较强自卑感的影响,导致心理素质明显存在差异,同时没有明确的奋斗方向,难以发掘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意识相当薄弱。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要想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和多样化的企业文化,那么在心理调试方面就下多下功夫。(六)指导方面分析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精神紧张的问题,同时还缺乏一些礼貌常识,对于自己的优缺点和工作能力并不能简要的说明出来,这些问题都与学校就业指导不到位有密切的关联。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面试中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转变大学生的管理模式,让其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对接

通过上述的分析,明确了企业需求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之后,下面我们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三个目标”明确,建立起“三个平台”,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里谈到的“三个目标”是:首先就是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打扎实来,做好提升学历的准备;争取多考专业技能的证书,加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其次是要有工作目标,加强自己的工作意识,改善自己的工作能力,打造出团队合作精神,重视协作效果的训练。最后就是要有生活目标,改正自己不当的生活习惯,重视诚实、健康、宽容和积极个人品质的建设。“三个平台”是指:第一个就是学习平台,开设提升学历的补习班,方便想继续进修同学的学习;还可以针对考取专业技能证书而开设考证强化培训班,常见的领域有维修电工、数控加工和CAD辅助设计等等。第二个平台就是工作平台,在学校一些社团、学生会、团支书等机构可以在每个学期都适当组织1-2次比较重大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目的就是加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做好鼓励同学多多参与集体活动的工作,特别是每年一度举办的就业演讲竞赛和主题团日等等,加强协作意识,强化交际能力。第三个平台就是生活平台,在学生宿舍内,设备信息与技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打造出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重视包容、尊重和和合作良好品格的培养;在家庭内也要注意良好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明白如何去体谅家长,承担一部分家务,在加上面前展现出自己成熟的一面。确立了“三个目标”和打造了“三个平台”之后,转变了过去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其对企业和社会的认知

社会实践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有打工、社会调查和家教等等,还有可以通过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咨询以及科技活动结合的领域。还要注意加强教学计划中所需要安排到的实习以及实训,全面加大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力度。近几年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比例越来越多,这就是一种进步。

(二)在日常管理,提纲个性化发展

可以定期举办篮球或者足球比赛,吸纳那些表现优势的学生加入运动队,打造出篮球队和足球队都围绕机电学院学生为主的局面。在具体就业的过程来看,运动员的身手敏捷、反应及时,再加上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都得到了企业的倾向。

(三)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建设

想要真正实现“三个转变”,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起“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评价手册”。第一,充分展现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性,除了对智商测评予以足够的重视,还要对情商评价予以突出,加强团队精神建设,做到遵纪守法和明礼守信;第二,考核相关的智商岑平和职业技能中,要将学校的特点展现出来,避免与其他学校出现雷同的问题;第三就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注重全面发展。传统的测评体系存在漏洞,过分强调学校意志,如今加大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认可程度的比例。

(四)重视大学生情商的培养

情商主要是指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一是加强学生自知之明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言行收到情绪的影响变化,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对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作出正确的评估,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了充分的肯定。二是做到将心比心。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话,就能够将工作和生活中的抱怨和责难减少,让大家在一个愉快、积极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三是实现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当中就涉及有对不安情绪的控制,无论遇到什么压力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真诚待人,取得他人的信任,同时要清楚自己的行为时刻都对身边的人产生影响。四是重视人际关系的构建。对社交中,要加强沟通和倾听的能力,加强自己解决冲突,增进合作、互相帮助的能力,还有就是说服他人和对他人影响的能力等等。

作者:王维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

篇8

吉教职成字[2014]5号、7号文件关于印发《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落实了吉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试点院校进行了中高职衔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探索。根据吉林省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衔接的现状,成立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委员会,多元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了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大多各自办学,各自为政,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中高职教育是一个联系o密的有机整体。目前吉林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自成一体,中高职教育中的课程和技能重复甚至倒挂,中高职衔接内涵缺失,没有合理的衔接点等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结构框架

(一)理清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吉林区域产业链,通过充分调研理清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目前吉林省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以机电制造产业链不同的职业岗位,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阶段,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而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该是中职阶段学生能力的横向和纵向延伸,专业知识更深,技术能力更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般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面向,见表1。

(二)确定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规格

中高职衔接中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虽然有不同的定位,但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纵向与横向共同发展的结果。

中职培养规格:掌握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识读一般装配图和电气安装图;能够正确执行各种工艺及调整操作,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高职培养规格:面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使用企业的相关岗位,熟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掌握一般中小型机电产品的设计和调试;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生产组织与技术管理等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与不同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

中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经验层面的单一技能和专业通用基本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策略层面的复杂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三)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框架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是一般的经验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是高端的策略技能。经验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经验的升华。因此,要贯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必须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为主线,构建适应中高职培养规格的模块式课程。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可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模块。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机电产品制造与使用企业相关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并确定体现完整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境。

(一)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开发原则

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组,邀请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带头人和教师专家、行业企业的专家等多元参与,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根据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开发新课程等。最终确定各自所属课程,为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划分明确的界限,避免课程的重复。同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明晰课程目标,促进课程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

对于素质课程,中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的职业素养,高职阶段着重培养良好的综合素养。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中职阶段以实践为核心,以机电设备的操作和运维能力培养为主线,高职阶段以理实一体为核心,以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对于专业拓展课程,中职阶段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素质提升,高职阶段强化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模块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四、结束语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机电一体化专业由于其专业特点,在衔接过程中对课程的要求更高。为了保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必须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年制管理,执行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目前,这种衔接在教学实施中的策略和优化路径还在积极探索中,它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桂萍,宋S.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31-33.

篇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2015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自此,传统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伴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产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大力拓展,同时也必然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机电一体专业技术人员。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1]。

1.专业建设与地域背景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作为我国中部中心城市,产值超过1000亿的五大产业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和能源环保。其中,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

武h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于1980年设立,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截至目前,共培养4000余毕业生,为武汉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学校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仍大都在校内教学场所进行, 致使学生毕业后与从事的工作未能很好结合, 需要企业再次培养。因此,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企合作现状

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包括:

①2016年3月3日,与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武汉地铁集团设立订单班的9所院校之一。

②2015年6月5日,与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签约,正式开启校企合作,互为对方的“实习就业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有效地利用双方资源和条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赢,聘用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俊及副经理林小传两位为机电学院“客座教授”。

③顶岗实习的合作单位包括昆山三一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瑞声声光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武汉金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海尔电器等数十家大中型企业。

3.现状分析

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互动,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方向更加明确;通过建立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有效地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同时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求,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学生能有效掌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知识、新要求,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对口就业率也提高了。初步形成了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良性机制,特别是订单班培养模式效果显著[2]。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同样非常明显,存在的问题包括:

①订单班培养规模小

订单班是学校按照武汉地铁集团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订单班培养课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但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每届学生有150人左右,而订单班每年只招收30人,不能满足培养要求。

②合作层次难以深入

与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很多,但除武汉地铁集团外,合作普遍停留与企业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方面,最终只是解决了企业用工和学生实习问题,甚至很多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高,这对于专业的建设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意义不大。

③质量难以保证

我校的办学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很多学生毕业难以适应从“学生――员工”的角色转变。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之后,短期离职率较高。

④校企合作在利益上难以协调

学校的主旨是育人,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上,而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校企之间理念的不同,思想上的差异难以拉近,校企合作很难深入。

⑤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学校和企业归属于不同的行业领域,事物的发展规律、特点和要求都不同,校企合作需要一个健康的运行机制做保证。而目前,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协议作为依据,学生在企业实习、锻炼阶段的管理考核均没有成熟制度可以借鉴,难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4. 校企合作的思考

通过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应力争政府、行业、企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注重探寻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始终抱着企业学校共同发展的思想,始终抱着搞好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内涵的诚信态度。从而最终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校企合作研究和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

①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依据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互动,以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潜能有着重要作用。

②校企共同完善培养计划,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学校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课程设置符合岗位要求。使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③完善考核制度。校企对待学生的方式和要求不一样。企业把学生当作员工进行管理和考核,而学校是教育培训机构,按照学校的规定进行管理和考核。校企合作需要将校企双方的考核、管理制度深度融合,为提高学生教育质量提高制度保障。

④确保校企双方利益。如何确保企业效益和学生实训双丰收,这需要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的探索,并最终实习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⑤创新合作形式,促进深入合作。“订单班”形式的校企合作形式既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又保证了学生就业率,效果较好。目前,订单班培养学生较少,专业需与更多企业展开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同时,对学徒制等校企合作形式进行尝试,拓展校企合作形式。

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同时引进企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切实解决企业的技术瓶颈,实现校企利益一体化,并通过校企合作和项目实践培养教师队伍,促进专业发展。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

5. 小结

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远远不够,只有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更开放的思想,更完善的制度,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才能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 才能使专业取得长远发展, 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宽广,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大的专业平台。随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的迅速增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量也一直呈上升趋势。从工科类高职院校近些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报考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本文作者在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拟定出“一条主线、二岗融通、三方融合、四阶段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体现了特色和创新。

一、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现“一条主线、二岗融通、三方融合、四阶段培养”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以有效职业学习为主线,学员、学徒两岗融通,政、校、企三方融合,基础学习、生产实习、专业提升和顶岗实习四阶段培养模式。

1.“二岗融通、四阶段培养”。我们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学习阶段、生产实习阶段、专业提升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进校后先进行1年半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在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生产实习;再回到“校中厂”或一体化教室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提升;最后在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半年。

学生在学校是学员,在企业是学徒,两岗融通、工学交替。

2.以有效职业学习为主线。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可持续发展潜能,实现有效职业学习。具体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力求达到以下要求,分别是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整体化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式的学习。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专业课程的内容必须是来源于具体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在对企业实践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出一系列岗位工作任务,继而召开了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借鉴他们丰富的职业经历,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兼顾工作过程分析、职业资格分析和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教学设计,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我们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模式确定为项目课程或者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

(1)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行动导向教学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仅仅指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而是指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每一个完整行动过程的起点都是理智的常识性行动,终点都是行动目标与行动成果的比较。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程大多采用项目课程或者学习领域课程作为课程模式。在专业学习初期,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自学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就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教学过渡,把“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此阶段课程教学的一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案例导向、项目训练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实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巡回辅导、校正答案、反馈交流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然后给出工程项目,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训练。

在学习后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均有提高,此时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围绕已明确了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给予直接帮助,只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专业知识能力、工作过程能力以及学习方法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2)整体化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职业教育的整体化学习过程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社会合作和交流式学习、情感伦理学习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各课程目标都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社会与交流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都是来自工控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且是以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着眼于职业能力和生涯发展进行提炼和转化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心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在岗迁移的潜在能力。

我们把“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式的学习”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最高目标。学生以现实生活和工作情境为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我们相信,只要学生具备了“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能力,就拿到了终身学习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在专业提升阶段,我们采取以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训项目的方式,即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由组长负责安排和分配学习任务,合作完成项目实训,并进行工作成果总结。

3.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融合。两岗融通、工学交替,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立以及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三方融合。

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安排在不同地方,即:基础学习校两室(教室、实验室)、生产实习厂中校、专业提升校中厂,毕业实习企业岗。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我们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宜昌森德科技有限公司将数控加工车间建在我们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我院的校中厂;国营红光港口机械厂的装配车间是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装配实习车间,是建设在企业里的厂中校。

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点不同,要实现很好的校企合作,需要政策支持和扶持,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改革以及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更加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和企业生产的实践支持。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效果

篇11

0 前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环节要求以工学交替、产学结合与项目导向为标准,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与知识的实用技能型、职业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实训课程教学正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应用的主要环节,而实训教材是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质。而目前我国高职实训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训教材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充分体现出行业的发展水平,且各学科相互独立,不注重知识的衔接与融合。因此,以专业发展与执业需求为前提,根据学院的实训设备与环境,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技能鉴定的双重要求,结合学院多年来积累的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开发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高职技能型项目化实训教材十分迫切。

1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教材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训教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实训教材层次不高,内容简单,且结构不合理

现有的实训教材以强调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或单项技能为主,没有把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很好的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没有真正意义上纳入生产过程教学。职业院校实训教学应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而建设,但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教材有的采用中职实训教材或设备说明书,或课任老师自编实训指导书,近几年虽有开发一些“项目化教材”,但其内容大多是本科教材经过删减编制而成,没有实质性的针对高职培养目标去编制,在结构上及层次上都无法满足高职教学目标的要求。有些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重复现象严重,知识滞后,达不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需求。

1.2 专业各门课程衔接与融合不合理

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用教材,各类课程没有很好的整合与协调,知识点重复现象严重,比如公差与配合知识点,在机械制图、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中都有大幅度讲解,造成知识的重复。同时各门课程独立开发,实训教材只针对单门课程,没有兼顾其他课程,没有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训体系合理的衔接与融合,使得实训教学不能满足岗位职业要求。

1.3 实训教材地域特色不明显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出口为地方产业,不同的地域因自然、人文资源及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发展也不尽相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着较大的差异,高校的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环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而现有的实训教材无法满足这种要求。

1.4 实训教材针对性不强

教育部要求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而现有高职实训

教材并没有和理论教材放在同等地位,实训内容不能满足机电一体化岗位群的需求,教材体系结构框架相对固定,教材开发没有与相关技能鉴定相衔接。

2 高职实训教材改革的措施

针对实训教材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我们对实训教材的编写做了如下改革措施。

2.1 采用项目化导向―任务驱动模式

高职实训应注重工学结合,实训教材中项目与任务的编制应以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来分析和处理工作岗位实际问题。以项目化导向―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即将整个实训环节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再分解为具体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个任务都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完成预定的目标。通过每一个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需技能。项目化实训教材在开发过程中,应深入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实际工作岗位对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需要,按岗位需要设计实训内容,实训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实践性及综合性等特点。同时,应关注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新技术,将行业相关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实训教材内容中,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对知识与技能合理设计,保证整体效果,以开拓实训教材视野。

2.2 专业相关各门课程应合理整合,建立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

高职项目化实训教材的建设不仅要遵循一般教材的建设规律,同时应立足自身的特点。项目化实训教材开发过程中应根据专业教学总体目标整合相关学科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保证各门课程相互搭接,互相补充,循序渐进,确保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步和谐提高。这就要求专业科任教师要紧密协作,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应与行业专家进行沟通,逐步建立吴女士的实训课程体系。

2.3 以技能为主,凸显区域高职教学特色

高职项目化实训教材应紧扣培养目标,充分体现高职教学特色,以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为技能教学服务。实训内容虽然与理论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但其需具有独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材的编写应与校内外实训条件相协调,实训内容要与实训设备及环境相一致,不仅要考虑教师指导方便,同时要便于实际操作。实训环节既要相对独立,又需与本专业其他课程互为体系。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区域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交流,在教材编写内容上反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区域相关经济技术发展相协调。

2.4 教材开发应与相关技能鉴定衔接

目前,多数用人单位以毕业生是否获得专业技能鉴定证书来衡量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促使高职实训教材应以职业性为标准,其内容应反映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技能知识为主,理论性内容为辅,要能够体现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训环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应与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相衔接。实训教程的开发要把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职业技能。

3 结语

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决于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训教学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整体职业技能的提高至关重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实训教材作为高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要载体,教材的质量水平和内容形式关系到专业培养方案是否能够落实,是否能够与先进的制造技术与教育理念相协调。项目化实训教材把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整合成完整的实际应用体系,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近几年对项目化实训教材的改革与建设研究,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已编写并应用两门项目化实训教材,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课堂操作性反应,项目化实训教材在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创业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项目化实训教材需不断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对高职学生日新月异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利斌,骆永纪.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篇12

一、高职教育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概述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包含了多领域知识的复杂学科,因此不仅理论知识庞大,实践操作也比较复杂,对操作精度的要求很高。此外,该专业的对口企业近年来要求提供的人才能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对高职教育来说是一项较为困难的要求。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问题

1.考试考核的目的问题

高职教育目前的机电一体化考试考核与过多的利益以及目的挂钩,虽然这提高了学生对考试考核的重视程度,但也令考试考核的最根本目的被埋没。许多学生抱着过重的功利心参加考试考核,甚至连学习目的也转变为如何取得更高的考试考核成绩,而不是如何获得必要的机电一体化技能,考试考核的根本价值受到了冲击。

2.考试考核的结构问题

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专业,其考试考核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但目前只有理论知识考试拥有较为完善的考试体系和较为严格的考试准则,而实践技能考试由于考试体系随意、考试审查宽松,所以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很低。

3.考试考核的内容问题

近年来,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发展很快,这迫使高职院校不得不在短时间内迅速对该专业的教学、考试、考核内容加以调整和更新。但是,考试考核内容的更新一向是由教师负责的,而教师用于更新考试考核内容的时间非常有限,造成了考试考核内容更新滞后的现象,考试考核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大幅下降。

4.考试考核的形式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理论知识进行的闭卷笔试,另一种是针对实践技能进行的一次性实践操作考试。这类过于单一的考试考核形式能反映出的信息非常有限,尤其是实践操作考试,大多是随机抽取一种操作来让学生执行,对操作的难度平衡缺乏考量,而且只通过一次操作也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改革

1.修正考试考核目的,减少其功利性

为了减少考试考核的功利色彩,有必要适当降低考试考核成绩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种利益性指标的关联程度,让学生的目光移回考试考核的原本目的。具体来说,考试考核的成绩仍可作为决定毕业、升级、奖学金的重要一环,但不再作为决定性的参考依据,将日常的课堂表现、实习评价、学习态度等均作为指标纳入参考,削弱考试考核成绩的唯一性。

2.调整考试考核结构,提高其价值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结果的实际参考价值,有必要进一步对考试考核的结构加以调整,平衡理论知识与技能素质的考试考核水准。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提高机电一体化技能考试的严格程度,改变原本由一名教师审查所有考试操作的模式,技能考试的结果应由多名教师同时打分,取平均值决定;另一方面要调整考试体系,尽量选择综合性的考试考核方案,避免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3.完善考试考核内容,保障其实用性

为了让考试考核的内容得到及时地更新与完善,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可以考虑与外部专业人士合作。可以和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合作,每所院校的教师负责考试考核内容更新的一部分,以提高对考试考核内容的更新效率,为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提供保障。

4.丰富考试考核形式,强化其合理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两种。首先,要将一次性的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综合课堂上的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来决定最终的考试考核成绩;其次,要针对不同难度的实践操作考核订立不同的评价机制,如果操作难度较低,应订立更为严格的评价标准;最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可以同时反映出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与技能素质的考试形式。

四、结语

综上可知,针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试考核改革措施基本都是从根本上变更考试体系与考核模式的措施,因此无论是实行还是见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基于此种原因,高职院校在实行这些改革措施时,务必要制定好长期策略,保障落实程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