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3-15 10:40: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78-01

1 引言

优化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的设计过程,也可以说是让教学尽可能和课程标准形成一致的过程。为了促使初中物理教学得到优化,本文将主要对物理教学设计同新课标一致性展开个案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2 个案研究

2.1案例:对自由落体运动展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教学重难点等。首先提出猜想: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质量小的物体的下落速度是否一定慢于质量大的物体。为了证实猜想,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相同的两枚硬币和两张表面积和硬币相同的纸片,让它们根据以下几种情况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并对其下落的速度进行观察。第一种情况,将一枚硬币和一张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能够发现纸片下落速度慢于硬币,由此证明,下落速度更快的是质量大的物体。第二种情况,选择两种相同的纸片,并将其中一张卷紧之后再同时将其从同一高度释放,发现纸团下落速度要快于纸片,由此证明,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小的东西下落速度越快。最后一种情况,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粘了纸片的硬币,发现两者下落的速度一样,由此说明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下落速度一样。根据上述三种情况可得出结论即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其次利用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规律,在完成实验之后,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自由落体运动呈现怎样的运动轨迹;(2)中午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时,其速度是否发生了变化;(3)哪些因素会影响实验的精确度。根据实验可得出以下结论:(1)直线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加速运动;

(3)阻力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因素。总结上述结论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之后利用课件展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相关公式。最后做出课堂小结并布置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

2.2案例评价

通过分析该案例,发现该教师是尽可能根据新课标要求来设计教学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案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1]。第二,在设计教学内容上,教师结合了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基础对教材加以处理,对教学资源展开了二次开发和整合。第三,在进行合作与实验探究的时候,教师充分预测了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了相关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效探究。

3 促使物理教学设计与新课标一致性得到增强的相关建议

3.1教师方面

首先,初中物理教师要改进自身的教育观。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将先进的教育观念树立起来,这比经验的总结、方法的更新以及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其次,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物理教师只有在具备丰富的知识且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前提下,其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方面,知识就更能够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原因就在于教师设计课程的基础就是知识[2]。再次,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在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想法传递给学生。最后,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如果一个教师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那么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物理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2学校方面

首先,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能够对教学设计和新课标的一致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物理学科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所以新课标对教学资源具有更加广泛的要求。其次,加强指导年轻教师的力度。很多年轻教师因为缺乏教学经验,通常都难以将符合自身和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方案设计出来,因此,学校必须对年轻教师加大指导力度。再次,保障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提倡教师展开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结合众多教师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够实现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恰巧能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重视。最后,鼓励教师展开教学改革活动。教学不能是一层不变的,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才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学校应该支持教师不断革新教学,多于一些为教学改革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

3.3政府方面

首先,增加有意义培训。当前有很多培训都实施一种形式上的培训,没有切实的意义,为了让教师学到更多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知识,就应该增加有意义的培训。其次,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一个免费的交流平台,促使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可以在这一平台中畅所欲言。最后,改革选拔制度。对学生的考察不再仅限于笔试的成绩,还需要对学生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观察。

4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当前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校或者是政府都应该为物理教学设计与新课标一致性的增强做出努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82-01

一、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何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以课程标准的教育精神为指导,以学科特点为依据,以教学对象为主体,以课堂数学效果为最终目标。而课堂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就是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所规定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宏伟目标是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提出的最高层次目标,而音乐学科的教学目标就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气息;教学目标也有着不同的阶段,例如,每节课的目标,每个单元的目标,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总的说来,教学目标是很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大小的一系列教学目标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

(二)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目标

具体到小学音乐学科,它的学科总目标就是《音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即将音乐课程的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领域。[1]音乐课从小学开始都会开设,因此,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智成熟程度设定不同的阶段目标,这些阶段性的目标是音乐学科总目标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化。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将小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年级到二年级,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的、有表情的歌唱;第二阶段是三年级到六年级,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2]

二、影响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因素

(一)小学生的自身特征

(1)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进行潜力的挖掘是最有效的,因此,这一阶段是发现孩子音乐能力可能性最大的阶段。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重点进行音乐潜力的开发。

(2)小学生智力特征

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只有制定适合他们智力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千万不要盲目制定高标准、高要求,否则一旦学生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就会打击学习积极性,失去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小学生的心理、智力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因此,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们的外显活动,看他们是否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如果不是,就得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二)教师的专业特长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承担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职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专业特长,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只有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教学内容,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上课制度,将不同的教学板块交给最擅长的教师来教授,这样就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最优秀的教育,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的教学水平更加精深。

(三)教材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内容的基础,作为课程标准的载体,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教材,把教材吃透,把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教师所用的教参都对教学目标的设计给予了相应的提示,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三、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一)目标设计要全面合理

《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音乐教学的三大总体目标,是互相关联,紧密联系的,教师在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三个维度来全面综合的设计,不能只是简单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其它二者,而这恰恰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的老师会考虑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多多让学生感悟音乐的过程,并着重培养音乐学习方法。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最难实现的,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心智不够成熟,在情感与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方面还很欠缺,教师们基本都将其忽略,这种教学设计是非常不恰当的,音乐作为一种很有魅力的艺术,它能够传达出的情感和价值观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用语言来说教的时候,用音乐来感染反而更加有效。

(二)目标评价要客观

在设计出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跟踪评价,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对于课堂教学之后的评价一定要客观,才能真正反映出实际情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呢?这就要将目标表述的非常全面合理,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着清晰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学生们也可以根据目标来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结语

教学目标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环,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有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提取与选择,还有教学过程的设计。[3]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制定出符合新课标的优秀教学设计,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制定出优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设计,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设计好的、自然的教学过程,那如何设计好的、自然的教学过程呢?笔者结合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认真研读新课标,并熟知教材全章节的知识,在全章节知识的统领下再对具体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

一节课教学设计的好坏,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整节课教学内容的把握,而教师只有在认真研读新课标、全面理解全章节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把握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才能正确组织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才能明白本节课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知识在本节课学习比较合理,哪些知识留给以后学习,问题的解决还有哪些方法。有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习题该怎样变式,变式的核心是什么。教学过程中要渗透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等等,以人教版必修3《古典概型》为例,教师只有在认真研读课标及熟知圆锥曲线与方程全章节知识的前提下,方知本节课的核心是对古典概率模型的理解,而不是古典概率模型的求法(可在选修中讲解),当前,新课标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呈现的差异较大,作为课改第一线的教师更要认真研读新课标与教材,领悟“内容不同但中心相同”的本质,使教学设计不偏离数学本质,新课程改革以来,碰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许多教师由于受到旧教材和高考的影响,又缺乏对全章节知识甚至整个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理解,以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设计与新课标要求有较大出入,比如,有些教师在教学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需补充三垂线定理时,不知要在选修2-1专门学习三垂线定理;在学习幂函数时还是以y=根号下n的xm模型讲解其性质,殊不知新课标的要求已经降低。

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规律和谐统一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一说,认为区分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种原理:第一种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的能力,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学生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不断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超越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学生根本接受不了,那些停留在现有发展水平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又根本不起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许多教师急功近利。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及认知规律,而是以高考试题难度为标准,强加许多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似懂非懂,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比如许多教师在上函数单调性课时就引入了抽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在研究数列递推式时引入二阶递推式,在学习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等,这些问题远远超过当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影响了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施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教师对教材、课程标准理解不深刻的现象。以至于其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阶段,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立足知识本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诸如动画情境、动手操作情境等,把学生引到情境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能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认真探究,例如在讲解基本不等式根号下ab≤a+b/2时,直接介绍显得单调且生硬,可设计如下教学情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何用一个两臂长短不等的天平称得物体的重量?有人说只要左右各称一次,设左边称得的重量为a,右边称得的重量为b,将两次所称的重量相加后除以2即可,你觉得这做法比实际重量轻了还是重了?

同时,一节课的情景创设可进行多次,比如可在问题导入时进行创设,可在重、难点突破时进行创设,可在理解数学核心概念、定理时进行创设等,但是所有的情景创设都不能离开数学本质,离开数学本质的情景创设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上《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课时,有的教师用九大行星的运行轨迹进行情景创设,整个画面生动精彩,但学生的思维却集中在九大行星本身上,反而淡化了对椭圆本质问题的思考,有的教师这样设计简单、精彩又不脱离本质的情景:你在生活中见过椭圆吗?是不是随便画一个如此形状的图形就是椭圆?怎样设计(画)一个椭圆?

将知识进行分解与变式,通过问题激活课堂,使学生领悟知识的本质

新课标注重教学内容的问题性,以提高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适时、恰当的问题引导教学活动,通过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本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知识进行分解与变式。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使问题环环相扣,从而激活课堂。在《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笔者认真分析了教材,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如何确定点P的横、纵坐标?(过点作x,y轴的垂线与x,y轴交于A,B两点,A,B两点在x,y车自上的坐标就是点P的横、纵坐标)。

问题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横、纵坐标的本质意义是什么?|x|就是点P到y的距离,|y|就是点P到x轴的距离)

问题3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如何确定点P的横、纵、竖坐标?

问题4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横、纵、竖坐标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以一步到位,即使理解了也缺乏过程性的体验,教师应围绕知识本质,设计有层次性、条理性的问题串,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预先设计与生成设计,充分发挥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

很多教师都说:“我们上课时未必按事先所设计的教案进行,”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更是很多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学设计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揩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一节课常有许多“意外”,教师如何正确处理这些“意外”是衡量好课的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课堂的“意外”有思想准备,以期待的心情去迎接“意外”的产生,能估计出课堂上有什么“意外”。碰到这些“意外”又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处理,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有意识地在某些地方或某些环节形成“弹性化”的方案,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的空间,让学生不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新课标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设计概括过程,教学设计中就应有学生概括的生成设计,当学生对概念、定理的概括与教师的预设有形式上的区别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本质的一致性;与教的预设有本质上的区别时。教师此时应监控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排除思维误区,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念系统。

篇4

一、更新课堂教学观念

落实新版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要在研读新课标的过程中更新课堂教学观念。

新版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学生思维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变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不断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深化教师备课改革

落实新版课程标准,深入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教师备课改革: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首先要明确由谁来“备”的问题。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只是单纯的由老师来备,而且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上。

在落实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课堂的声音。我们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更应考虑怎样学,怎样进行课堂组织。考虑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等。

2、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

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我们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唯教参是用的本本主义,倾听学者的声音,倾听编者的声音,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内容,关注时事,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3、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考虑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最后可能会有的结果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要设定有弹性的教学方式。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四环节、八环节或者五层次,都只是课堂操作的方式而已,我们知道,任何方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不应囿于形式,该探究则探究,不适以探究的,不妨就有老师来讲。

3、坚持进行教学反思

进行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成功经验之一,落实新版课程标准,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并提升教学反思的质量。

1、要反思教学行为。

重点检查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是否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应对偶发事件,把教学中的意外转变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要反思教学效果。

包括课堂效果与阶段教学效果。课堂效果的反思主要关注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总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阶段教学效果的反思更多地通过对阶段测试、作业练习以及日常观察等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来进行,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与变化。

篇5

新课标下,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提高有效性而开展,因为只有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显著的高效,接受教育者――学生才能获得最大的受益,而这也正好体现出来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目的。那么,在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现高效教学呢?对这个问题,笔者的粗浅认识如下。

一、教师要制定明确的,具有指导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纲领,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三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们在具体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使教学目标有层次化、适度化,使教学目标具体、可操作,而且具有全面性。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着调节、控制教学进程的作用。实践证明,教学活动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目标定向正确,即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定向错误,则只能取得负面教学效果。目标的导向功能制约着教学方向,有助于预期教学结果的达成,同时也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师要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基础。新课标下,作为主导课堂教学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师要善于运用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新课标下,教育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因而教学方法相应也得发生变化。我们要摈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玩、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中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让身体的更多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是美术老师,为什么要用简单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头像呢?”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6

高中生物新课程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调整与改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必须要在新课标中实施。教师应把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渗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达到课程要求。因此,教师应先学习课标,时刻以课标为准则,做到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到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每节课中由于内容不同,课标的要求也不同。新课标要求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做到三维一体,在课堂内容的难度与深度上也应以课标为依据。每个章节内容、范围上都较多,信息量大,教师必须处理好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新课标就能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了。根据新课标要求的不同,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就能把握核心知识内容,把握这节课的难度和深度了。新课标在每节课的要求上都有两栏,一栏是“具体内容标准”,体现的是该节课规定要完成的项目;一栏是“活动建议”,只是一个建议性的,可用其他方法活动达到,相关的实验也可以不做。在“具体内容标准”一栏中对相关规定性的内容,要求的标准又不同,如某些动词“分析”、“研究”、“说明”、“解释”、“阐明”、“概述”的内容,要求是理解并加以应用的,一些“简述”、“举例”、“描述”这些字词,是要求基本了解,可以通过直接阅读课文就能达到的,“观察”、“探究”、“尝试”字词要求的是一些实验技能方面的。因此,要把每节课的众多信息处理把握好,课前必须理解和把握课标。

(二)学习钻研新教材,提升教法理念理论

在新实验教材中,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多,信息量大,如何把每一节课这么多的内容完成处理好呢?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去把握重点,设计教学活动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去分析每个知识点和目标要求,加以有层次有侧重点的教学。另外,新教材是分模块进行编排的,有的内容概念可能要到后面的某章节中或选修模块中才能学到,这些都必须先吃透教材。

理解钻研教材必须要以新课标的四条基本理念为中心,要深入领会每个模块的设计思路,准确把握每一节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的拓展程度与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念理论,尝试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升和拓展原有的专业知识范围,掌握更多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灵活自信的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准备学案

实施新课程目标,教师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备课策略,尤其要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准备每一节课的学案。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多样化、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内容问题化及知识结构网络化等方面要求来看,备课单凭一人之力在很多方面难以考虑周全,在某些环节上不够紧密,缺乏知识的联系,或者在不同问题上侧重点不一致,难以较好把握。而集体备课是多人的力量的整合,通过几个教师共同探讨这节课的目标、方法、设计过程、问题的提出、知识深入的难度和拓展的宽度、知识结构体系、习题的筛选等方面来确定合理的教学设计程序,会使每节课能尽量达到新的教学目标,从而能激发学生创新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在集体备课前提下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理解教材内涵。对每一节课的教材内容,要准确地理解,反复盘熟、盘活教材。明确课程标准对该节课教学的要求是什么,有怎样的三维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是着重于哪个方面内容的能力培养,较难的知识怎样去理解并加以突破,与原教学大纲下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体现了怎样的教学意图,如何体现该模块的设计思路,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等。

2.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既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具体性、可检测性,又要考虑目标的生成性。教学目标原则上应当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就一节课而言,在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可能会侧重某一维度,有的很难找出明确的能力目标或情感目标,可将其当作隐性目标处理,避免牵强附会。

3.追求科学的教学艺术。通过采用问题串,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问题式教学,达到突破中心问题的目的;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型、板书板画、资料介绍等信息渠道,达到直观理解知识的目的;通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实验、模型构建、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调查、制作等合作方式,教师去合理组织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验证、推理判断、分析、交流等活动,达到培养自主创新,激感的目的。

(四)合理组织探究活动

新教材有许多让学生用类似于生物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去处理信息,重在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将观察、实验、提出假设、探讨假设、建立模型及验证构成探究活动的支柱,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篇7

在教学中合理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同时,提问也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往;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及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该有新的内涵。本文中的有效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并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在实施物理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分析新课程教材,合理安排物理教学内容。在进行测验时,把新课程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题量适中,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学评价的思考,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在进行教学“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像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教学内容上,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

三、总结教学经验,完善物理教学

教学的理念不断发生着变化,物理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进行教学总结。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其能力的提高。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

四、突破新课标的教学难点

篇8

朱立祥:第一个变化是强调提出“德育为先”的概念。在这次修订中,不论是国家对各个课标组的要求,还是各位专家对课标的审查,都不断强调落实《纲要》中所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

第二个变化是提出“能力为重”,这和《纲要》的要求相契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所有学科中有所体现。比如,过去数学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的“双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这次修订的课标就明确提出从“双基”到“四基”,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生活经验和基本思想。

简单地说,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强调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科领域,则强调凸显重要科学概念的传递,即学习科学概念并不是让孩子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孩子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体现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此外,很多学科还强调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也是符合信息化时代背景的,是自主学习的需要。

第三个变化是反映出时代的精神、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比如“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新成就、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当代科技成果等,均在有关学科标准中体现。

第四个变化是对课程的总体容量进行了控制,强调了学段的衔接。部分学科强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难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记者:新课标中删减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此举对减负有无作用?考试难度是否会降低?

朱立祥:《纲要》中提出减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于教育本身来说,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落实减负。教材要依据课标来编,老师要依据课标来教。可见,课标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一定要体现“减负”,各学科都需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进行微调。

关于考试,我认为试卷的难度与所教内容的难度之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密切,直白说就是——教的难,可以考的容易;教的容易,可以考的很难。因此,考试难度的衡量在于评价制度与考试性质。如果是选拔性考试,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是水平考试,则应该不会有太难内容。

总体来说,这一次修订是建立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是建立在与国际教材的比较上。学者们指出,修改前的课标总体难度是适中的,个别学科有偏高的倾向。这一次在得到相应的调整后,自然也会在考试中有所体现。

记者:新课标中增加了一些德育内容,以及跟进时代的内容,此举的出发点是什么?

朱立祥:我认为,这个出发点是解决教育教学根本任务——教书育人的问题。具体说是教什么样的书、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需要将有关德育、时展、科技进步方面的内容与课程相结合。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人,即使无法预测未来到底是什么样,但我们知道适应未来的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基本技能。所以,这些都需要在课标中进行相应改变。

记者:新课标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朱立祥:第一,教研人员和老师要积极深入地学习新课程标准。在修改过程中,很多学科的课标组都对本课程的课程性质表述进行了修改,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有了更明确的表述。我们每天研究的、教的到底是怎样一种学科,这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到底是什么?只有把学科性质弄明白了,才不会局限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而会去思考一个“扇面”的问题,即教什么,为什么教。

第二,老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语言的有语言素养要求,教科学的有相应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科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老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技能。

篇9

长期以来,沉闷、无聊、空洞、说教成了思想品德课的代名词。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学、不喜欢听;另一方面,教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教学效果不好,最终导致思想品德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n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大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也渴望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课堂上,往往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等。

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曾经在两个教学班做过对比。第一个班我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反应平平。第二个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资料,结果这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多地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以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在调查前,我作了声明,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此学生非常配合,我也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我加入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也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过于严肃、单调的教学环境就会阻碍学生思考问题,最终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这种模式不可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后进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作业的设计、练习的布置等都要有针对性,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请优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留给后进生回答;难度不大的问题,就直接让中等生回答。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安排,既可以达到培养优生、照顾中等生的目的,又可以达到增强后进生自信心的目的。

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篇10

“教书难、难教书、书难教”已成为现今教师们的共同感慨。笔者主要针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备课改革的尝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备课中存在的不足

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狭义上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

首先,课程由“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变,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对给定的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对其意义有自己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给定的内容不断内化。

其次,新课程一改以往“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及“以教为基础,我怎么教你怎么学、我教什么你学什么”的做法,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再次,新课程努力改变以往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重视学生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以使他们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备课中的尝试

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减轻教师负担,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有必要对传统的备课方式进行科学的改革。以“动态生成、多向互动”课堂教学设计策略替代原先的备课制度,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保障新课改新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促使新课程发挥最大的优势。

1.怎么备

(1)形式开放。课堂教学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教案。传统教学的教案书写规范要求严格,形式要求统一,内容要求详尽,而在基于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备课中,要打破常规,提倡课案的个性化,其外在表现可以是框架式的,也可以是模块式的,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图解,也可以是教学思路的线索笔记。

(2)要求分层。摒弃一刀切的备课标准,对具有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在免查的基础上鼓励创新,要求有特色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每周至少一个;从教五年以上、执教现教材三年以上的教师可以旧案增新;实习期教师、教龄未满5年的教师每课必说,每案必查。

(3)评定多元。以往教学管理中,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考评方式和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和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相违背。学校可设计一些相关的评价工具,如结构性的调查问卷、自查量表、教学日记、学生给教师打“教分”、教师自身的周期性自我分析表等。建立起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同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2.备什么

(1)备对象。“动态生成、多向互动”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教学的对象――学生。可以这么说,脱离具体的教学对象,就无最佳教学设计可言。现行教学中,教师已开始关注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教师也在假定,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了解是“一张白纸”。可事实并非如此,现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有时教师设定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实际的教学起点。

(2)备目标。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提高。

(3)备资源。包括教师内在储备的知识资源和外来的生活资源。应该认识到,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由教材的实施者转为教材的开发者。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备课。教师要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源;储备丰厚的知识底蕴,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挖掘,以预备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4)备情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除了备知识,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要思考如何把转化为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调动、提升新的情感体验。备环境也是备课的一部分,那些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环境其实是应该改变的。而且,教学空间的处延可更为宽广,大自然、工厂、农村……也是教室,确立“大课堂”的观念!

3.有效备课的思考

为使上述生成型教学设计付诸实施,同时减轻教师负担,实现资源共享,可施行网络协作备课,基本方式是:同年级组教师按单元分工备课(减轻写教案的负担),撰写电子教案(电脑备课,便于实现共享,便于不断修改生成),实行教案共享(集体备课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备课交流);教师上课前必须在共享教案基础上,结合本班和本人实际,进行二度备课(直接在打印稿上修改、补充);撰写“教后记”。

效果:促进了教师之间交流合作,有经验的教师的优秀教案为年轻教师的教学“引路上道”发挥了积极作用。

问题:共享教案只为应对检查,平时怎么教还是怎么教。实行“二度备课”只是课后补补而已,还是为了应付检查。

讨论:

1.我们的备课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了吗,还是仍停留在集体备课的形式化层面?

2.在集体备课中,必须的规范要求应该是哪些?面对有差异的教师,集体备课应如何使不同层面的教师都感到有益?

3.作出什么样的调整和有哪些办法可以完善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

4.集体备课的资源如何运用和管理,使之不断生成,形成教师的集体资产?

本文中“动态生成、多向互动”的教学设计框架将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提高三个阶段融为一体并根据老师的工作实际提出的四种备课形式,无非是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且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11

新课程的改革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改革的核心理念。初中地理教学在经历这股改革之风后,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对课改核心理念的理解、新课程内容的掌握、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思维的引领等都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

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不同学者对其的理解不甚相同。笔者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景焕等人从“教学设计流程”角度对教学设计能力的界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就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分析、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结果的评价六个方面。

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涵盖的内容

1.教学内容丰富

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对新课程改革前陈旧的教材内容的摒弃以及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扩展。教师应在分析并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材予以归纳整理,充分理解并掌握教材的特点与难点,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相联系,从而丰富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还能深刻地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情分析及时

通常情况下,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以及生理心理状况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理解能力,以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对于学生易于掌握的内容,如,遇到等高线、海拔、地球自转公转等概念性内容时,可以稍做解释,一遍带过;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的内容,如,五带的划分、陆地地形、世界气温分布等内容时,就需要详细讲解它们的异同点。及时进行学情分析,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

3.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地理课程目标确立了三维地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决定着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有效地开展与实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尝试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享受地理知识所带来的乐趣,使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兴趣,并乐于学习地理知识。

4.教学方法灵活

教师应该摒弃课改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灵活地选定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理解繁杂的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以及复杂抽象的地理图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等,灵活选择模块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灵活教学的目的。

5.教学过程生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以课堂为载体相互交流活动的过程。衔接自然、逻辑完整的地理教学过程是达到高校课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情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主动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合作及探讨,打造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与探讨中,主动去了解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对于掌握地理知识有极大的帮助,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个性。

6.教学评价准确

准确的教学评价是教师了解目标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能够从中发现教学中的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措施

1.深刻体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了解教学新理念

课标具有引领性的作用,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初中地理新课标对地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等都有详细的说明。深刻体会新课标,有利于教师了解新课改后的教学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做好地理课堂的教学设计。新课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考虑到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性。以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这一课时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安排实验课,带领学生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并用做好的模型演示地球的公转与自转,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理解知识。

2.准确把握新教材,有效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新教材的内容,才能完成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有效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充分阅读新教材,准确理解新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知识的相关性、重点与难点等,并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定位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学习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达到“用教材教,借教材学”的境界。以海陆变迁这一课为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通过联系实际、资料查找完成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教材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也利用教材学习到了更丰富的知识。

3.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明确自身角色扮演

新课标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充分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应该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朋友、伙伴的身份带领学生畅游地理知识的海洋。教师在教学中,应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引导、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不是轻易地将问题方向和答案告诉了学生。教师应明确,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师是参与者,参与地理课程教与学的活动。整个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然后相互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4.综合了解学生情况,积极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理解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等都影响着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流互动,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此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做到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认识大洲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分组教学与学习,每一组学生都是强弱搭配,分工合作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整理归纳后向大家展示小组的合作成果。在这一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与兴趣。要做到这种全民参与式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学习课程。

初中地理教师只有合理地完成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在新课标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主动培养自己所缺乏的能力,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达到新课改的新标准。

参考文献:

篇12

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三种目标,而是教学的三个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三个方面,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就像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会,也就是我们传统教学中的“双基”目标;“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会学,即要求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立足于学生乐学。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

教学目标怎样细化,将决定具体教学活动如何展开。那么在细化物理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即根据横向和纵向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系统中各要素,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⑵全面性原则:即要求从实际教学出发,制定出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一体化。⑶科学性原则:即要求应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⑷层次性原则:即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根据以上原则,以“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为例,我们可以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建立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阅物质的比热容表;(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4)能对有关物质比热容、温度变化或吸放热等简单问题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法的设计教学法是指教师为完成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前置知识、技能、心理和思维特点而设计的教学过程的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法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根本保障。

二、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学法设计的依据

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法。这必须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据初中生的能力及其特点、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出符合师生双方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教师转变成为善于学、善于干、善于钻研和总结的创新型教师,进而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法制定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法的制定应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原则: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科学原则:让学生大胆地去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通过教学媒体的应用,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刺激学生的大脑,采用不同的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

四、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步骤

新课程教学设计可以根据以下内容和步骤来进行设计:

首先进行任务分析。在每节课设计前,不仅是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更要注重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知识、经验、思考、能力等方面的了解。要通过与学生对话等形式,确定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而不是只凭主观揣度,认为讲了学生就会掌握了来安排学习的顺序和创设教学环境。我们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要注重分析学生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

最后确定教学内容。由于新课标中物理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所以确定物理教学内容时物理教师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①教材哪些内容应从略,哪些是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②哪些物理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补充什么素材内容才能使其更完善;③在校内校外以及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如何定位比较恰当,如何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突破难点;⑤活动与探究课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⑥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哪些内容可进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⑦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