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5 10:40: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78-01
1 引言
优化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的设计过程,也可以说是让教学尽可能和课程标准形成一致的过程。为了促使初中物理教学得到优化,本文将主要对物理教学设计同新课标一致性展开个案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2 个案研究
2.1案例:对自由落体运动展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教学重难点等。首先提出猜想: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质量小的物体的下落速度是否一定慢于质量大的物体。为了证实猜想,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相同的两枚硬币和两张表面积和硬币相同的纸片,让它们根据以下几种情况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并对其下落的速度进行观察。第一种情况,将一枚硬币和一张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能够发现纸片下落速度慢于硬币,由此证明,下落速度更快的是质量大的物体。第二种情况,选择两种相同的纸片,并将其中一张卷紧之后再同时将其从同一高度释放,发现纸团下落速度要快于纸片,由此证明,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小的东西下落速度越快。最后一种情况,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粘了纸片的硬币,发现两者下落的速度一样,由此说明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下落速度一样。根据上述三种情况可得出结论即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其次利用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规律,在完成实验之后,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自由落体运动呈现怎样的运动轨迹;(2)中午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时,其速度是否发生了变化;(3)哪些因素会影响实验的精确度。根据实验可得出以下结论:(1)直线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加速运动;
(3)阻力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因素。总结上述结论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之后利用课件展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相关公式。最后做出课堂小结并布置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
2.2案例评价
通过分析该案例,发现该教师是尽可能根据新课标要求来设计教学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案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1]。第二,在设计教学内容上,教师结合了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基础对教材加以处理,对教学资源展开了二次开发和整合。第三,在进行合作与实验探究的时候,教师充分预测了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了相关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效探究。
3 促使物理教学设计与新课标一致性得到增强的相关建议
3.1教师方面
首先,初中物理教师要改进自身的教育观。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将先进的教育观念树立起来,这比经验的总结、方法的更新以及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其次,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物理教师只有在具备丰富的知识且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前提下,其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方面,知识就更能够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原因就在于教师设计课程的基础就是知识[2]。再次,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在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想法传递给学生。最后,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如果一个教师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那么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物理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2学校方面
首先,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能够对教学设计和新课标的一致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物理学科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所以新课标对教学资源具有更加广泛的要求。其次,加强指导年轻教师的力度。很多年轻教师因为缺乏教学经验,通常都难以将符合自身和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方案设计出来,因此,学校必须对年轻教师加大指导力度。再次,保障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提倡教师展开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结合众多教师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够实现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恰巧能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重视。最后,鼓励教师展开教学改革活动。教学不能是一层不变的,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才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学校应该支持教师不断革新教学,多于一些为教学改革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
3.3政府方面
首先,增加有意义培训。当前有很多培训都实施一种形式上的培训,没有切实的意义,为了让教师学到更多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知识,就应该增加有意义的培训。其次,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一个免费的交流平台,促使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可以在这一平台中畅所欲言。最后,改革选拔制度。对学生的考察不再仅限于笔试的成绩,还需要对学生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观察。
4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当前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校或者是政府都应该为物理教学设计与新课标一致性的增强做出努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82-01
一、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何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以课程标准的教育精神为指导,以学科特点为依据,以教学对象为主体,以课堂数学效果为最终目标。而课堂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就是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所规定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宏伟目标是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提出的最高层次目标,而音乐学科的教学目标就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气息;教学目标也有着不同的阶段,例如,每节课的目标,每个单元的目标,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总的说来,教学目标是很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大小的一系列教学目标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
(二)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目标
具体到小学音乐学科,它的学科总目标就是《音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即将音乐课程的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领域。[1]音乐课从小学开始都会开设,因此,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智成熟程度设定不同的阶段目标,这些阶段性的目标是音乐学科总目标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化。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将小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年级到二年级,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的、有表情的歌唱;第二阶段是三年级到六年级,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2]
二、影响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因素
(一)小学生的自身特征
(1)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进行潜力的挖掘是最有效的,因此,这一阶段是发现孩子音乐能力可能性最大的阶段。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重点进行音乐潜力的开发。
(2)小学生智力特征
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只有制定适合他们智力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千万不要盲目制定高标准、高要求,否则一旦学生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就会打击学习积极性,失去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小学生的心理、智力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因此,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们的外显活动,看他们是否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如果不是,就得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二)教师的专业特长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承担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职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专业特长,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只有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教学内容,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上课制度,将不同的教学板块交给最擅长的教师来教授,这样就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最优秀的教育,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的教学水平更加精深。
(三)教材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内容的基础,作为课程标准的载体,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教材,把教材吃透,把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教师所用的教参都对教学目标的设计给予了相应的提示,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三、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一)目标设计要全面合理
《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音乐教学的三大总体目标,是互相关联,紧密联系的,教师在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三个维度来全面综合的设计,不能只是简单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其它二者,而这恰恰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的老师会考虑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多多让学生感悟音乐的过程,并着重培养音乐学习方法。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最难实现的,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心智不够成熟,在情感与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方面还很欠缺,教师们基本都将其忽略,这种教学设计是非常不恰当的,音乐作为一种很有魅力的艺术,它能够传达出的情感和价值观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用语言来说教的时候,用音乐来感染反而更加有效。
(二)目标评价要客观
在设计出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跟踪评价,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对于课堂教学之后的评价一定要客观,才能真正反映出实际情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呢?这就要将目标表述的非常全面合理,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着清晰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学生们也可以根据目标来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结语
教学目标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环,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有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提取与选择,还有教学过程的设计。[3]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制定出符合新课标的优秀教学设计,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制定出优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设计,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设计好的、自然的教学过程,那如何设计好的、自然的教学过程呢?笔者结合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认真研读新课标,并熟知教材全章节的知识,在全章节知识的统领下再对具体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
一节课教学设计的好坏,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整节课教学内容的把握,而教师只有在认真研读新课标、全面理解全章节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把握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才能正确组织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才能明白本节课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知识在本节课学习比较合理,哪些知识留给以后学习,问题的解决还有哪些方法。有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习题该怎样变式,变式的核心是什么。教学过程中要渗透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等等,以人教版必修3《古典概型》为例,教师只有在认真研读课标及熟知圆锥曲线与方程全章节知识的前提下,方知本节课的核心是对古典概率模型的理解,而不是古典概率模型的求法(可在选修中讲解),当前,新课标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呈现的差异较大,作为课改第一线的教师更要认真研读新课标与教材,领悟“内容不同但中心相同”的本质,使教学设计不偏离数学本质,新课程改革以来,碰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许多教师由于受到旧教材和高考的影响,又缺乏对全章节知识甚至整个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理解,以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设计与新课标要求有较大出入,比如,有些教师在教学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需补充三垂线定理时,不知要在选修2-1专门学习三垂线定理;在学习幂函数时还是以y=根号下n的xm模型讲解其性质,殊不知新课标的要求已经降低。
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规律和谐统一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一说,认为区分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种原理:第一种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的能力,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学生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不断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超越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学生根本接受不了,那些停留在现有发展水平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又根本不起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许多教师急功近利。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及认知规律,而是以高考试题难度为标准,强加许多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似懂非懂,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比如许多教师在上函数单调性课时就引入了抽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在研究数列递推式时引入二阶递推式,在学习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等,这些问题远远超过当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影响了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施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教师对教材、课程标准理解不深刻的现象。以至于其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阶段,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立足知识本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诸如动画情境、动手操作情境等,把学生引到情境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能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认真探究,例如在讲解基本不等式根号下ab≤a+b/2时,直接介绍显得单调且生硬,可设计如下教学情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何用一个两臂长短不等的天平称得物体的重量?有人说只要左右各称一次,设左边称得的重量为a,右边称得的重量为b,将两次所称的重量相加后除以2即可,你觉得这做法比实际重量轻了还是重了?
同时,一节课的情景创设可进行多次,比如可在问题导入时进行创设,可在重、难点突破时进行创设,可在理解数学核心概念、定理时进行创设等,但是所有的情景创设都不能离开数学本质,离开数学本质的情景创设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上《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课时,有的教师用九大行星的运行轨迹进行情景创设,整个画面生动精彩,但学生的思维却集中在九大行星本身上,反而淡化了对椭圆本质问题的思考,有的教师这样设计简单、精彩又不脱离本质的情景:你在生活中见过椭圆吗?是不是随便画一个如此形状的图形就是椭圆?怎样设计(画)一个椭圆?
将知识进行分解与变式,通过问题激活课堂,使学生领悟知识的本质
新课标注重教学内容的问题性,以提高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适时、恰当的问题引导教学活动,通过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本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知识进行分解与变式。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使问题环环相扣,从而激活课堂。在《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笔者认真分析了教材,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如何确定点P的横、纵坐标?(过点作x,y轴的垂线与x,y轴交于A,B两点,A,B两点在x,y车自上的坐标就是点P的横、纵坐标)。
问题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横、纵坐标的本质意义是什么?|x|就是点P到y的距离,|y|就是点P到x轴的距离)
问题3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如何确定点P的横、纵、竖坐标?
问题4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横、纵、竖坐标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以一步到位,即使理解了也缺乏过程性的体验,教师应围绕知识本质,设计有层次性、条理性的问题串,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预先设计与生成设计,充分发挥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
很多教师都说:“我们上课时未必按事先所设计的教案进行,”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更是很多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学设计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揩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一节课常有许多“意外”,教师如何正确处理这些“意外”是衡量好课的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课堂的“意外”有思想准备,以期待的心情去迎接“意外”的产生,能估计出课堂上有什么“意外”。碰到这些“意外”又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处理,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有意识地在某些地方或某些环节形成“弹性化”的方案,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的空间,让学生不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新课标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设计概括过程,教学设计中就应有学生概括的生成设计,当学生对概念、定理的概括与教师的预设有形式上的区别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本质的一致性;与教的预设有本质上的区别时。教师此时应监控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排除思维误区,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念系统。
一、更新课堂教学观念
落实新版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要在研读新课标的过程中更新课堂教学观念。
新版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学生思维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变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不断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深化教师备课改革
落实新版课程标准,深入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教师备课改革: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首先要明确由谁来“备”的问题。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只是单纯的由老师来备,而且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上。
在落实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课堂的声音。我们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更应考虑怎样学,怎样进行课堂组织。考虑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等。
2、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
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我们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唯教参是用的本本主义,倾听学者的声音,倾听编者的声音,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内容,关注时事,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3、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考虑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最后可能会有的结果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要设定有弹性的教学方式。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四环节、八环节或者五层次,都只是课堂操作的方式而已,我们知道,任何方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不应囿于形式,该探究则探究,不适以探究的,不妨就有老师来讲。
3、坚持进行教学反思
进行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成功经验之一,落实新版课程标准,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并提升教学反思的质量。
1、要反思教学行为。
重点检查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是否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应对偶发事件,把教学中的意外转变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要反思教学效果。
包括课堂效果与阶段教学效果。课堂效果的反思主要关注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总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阶段教学效果的反思更多地通过对阶段测试、作业练习以及日常观察等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来进行,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