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5 10:40: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销售人员费用报销的探讨
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使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以免会计信息失去时效。凡会计期内发生的经济事项,应当在该期内及时登记入账,不得拖至后期,并要做到按时结账,按期编报会计报表,以利决策者使用。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会计资料若不及时记录,会计信息不及时加工、生成和报送,就会失去时效,可能会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财务部门可以根据国家相关会计制度和税务制度,及时核算收入、成本、税金,但对于各项期间费用,特别是销售人员所产生的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有时就可能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财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经营规模、历史费用报销数据及当月销售收入情况,大致判断销售人员应该产生的相应的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
对于某些企业来说,销售人员的招待费、差旅费等报销预算或标准给到财务部门后,对于绝大部分销售人员来说,产生的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应在第一时间向公司递交报销单据申请报销。但少数销售人员因为个人自身的种种原因,他们可能迟迟不向公司递交相关报销单据,致使财务人员无法及时入账。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为了尽可能把当期发生的费用当期入账,一般有以下两种做法:一是根据报销预算或者标准进行费用预提列入当期期间费用;二是财务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催促、提醒业务员及时报销。第一种预提费用的做法,特别是长期预提或年末挂账的做法又会产生一些问题: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对预提费用的税前扣除并没有直接、明确和具体的规定,所以,对企业预提的费用只要能够符合税法规定税前扣除的一般原则,就应该可以税前扣除。但是,日常实务中对企业年末仍有余额的预提费用,各地税务机关的认识和态度往往不一,多数地区的税务机关采取了从严从紧的政策,如往往以企业没有实际支付、费用金额没有确定、未取得合法报销凭证等情况为由,规定对企业已提取但年末仍未付出的预提费用在汇算清缴时一律纳税调整。但也有一些地区的税务机关视预提费用的具体情况,在分析判断后决定是否允许税前扣除,如根据费用是否已实际发生,是否在次年汇算清缴前取得相关发票,或在次年汇算清缴前是否已实际支付等情况进行判断。总之,实务中对预提费用是否可以税前扣除及如何扣除的理解和执行都较为混乱,不仅常常让企业无所适从,而且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涉税风险。第二种催促、提醒销售人员报销的做法,实际执行中也存在很大的难度:财务部门出于核算的完整性及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一般会先以短信、微信、QQ消息等形式提醒销售人员及时报销,大部分的销售人员会照此办理。但少数销售人员,可能会对此类提醒消息置之不理,财务人员就必须以电话、当面沟通等形式跟进。这部分销售人员常常以工作忙、没时间准备报销单据、报销单据尚未拿到等种种理由拖延,甚至个别销售人员未及时报销的真实原因是他们当月手里现金宽余、不急着要求公司报销费用,也就懒得向公司及时递交报销单据了。财务核算的及时性与少数销售人员报销的随意性,就造成了财务人员与这部分销售人员之间的小冲突或矛盾,影响到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和谐与稳定。以上两种情况现在在不少企业里仍然存在。那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要得到公司管理层的支持,建立健全相应的报销制度,内容上要明确报销时间、超期如何处罚等,并严格执行。例如,某企业为解决费用报销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费用报销制度,其中关于报销及时性,就规定如下:当月25日前发生的费用,当月结账前报销,当月25日后至结账日前发生的费用,确因时间较短,无法向公司提交单据报销的,可于次月向公司报销;对未在规定时间内向公司申请报销的,次月按90%予以报销,再次月按80%予以报销,费用发生后3个月内不提交报销单据的,将不予报销。此报销制度执行数月以后,不及时报销的现象明显减少,财务人员不用再为部分销售人员不及时报销费用而头痛。
二、关于销售人员销售计划的探讨
成都甲公司是生产啤酒的专业公司,成都A公司是甲公司在西南地区该啤酒某系列的独家总经销商。甲公司与A公司的购销模式为先款后货,以A公司订单的形式直接在甲公司工厂成品仓库提货。A公司根据甲公司的要求,当月10日前报次月产品需求计划,A公司下属7个销售大区的100多个二级经销商,仍以先款后货方式在A公司提货,7个销售大区向A公司负责提货计划的部门(财务部)提交提货计划。甲公司与A公司之前合作的5年,关系良好,A公司提报的提货计划与实际提货偏差率控制在10%以内,甲公司月底库存控制在集团公司考核指标内。2016年年初以来,啤酒行业竞争加剧,造成A公司市场销售的波动性加大,A公司各销售大区在提货计划准确率方面出现较大偏差,致使甲公司3月底库存远超考核指标,随后A公司找甲公司进行沟通,得到了甲公司的理解和支持。但4月底,A公司的实际提货与提货计划又出现较大偏差,甲公司再度被其集团公司考核。甲公司从自身完成考核目标出发,单方面对A公司提交的5月份提货计划进行了削减,最终致使A公司因个别产品断货而造成部分损失。A公司召集管理层会议,分析得出除了市场竞争加剧、销售不稳定的因素外,个别销售大区对销售计划重视不够是造成实际提货与计划提货出现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同时,之前各销售大区当月的实际提货进度,由财务部门负责提醒、跟进、催促,造成财务部门在此方面花费的时间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财务部门的其他工作,甚至有个别大区对财务部的提醒、跟进、催促置之不理,造成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的不愉快。为此,A公司管理层授权财务部门制定关于提货计划完成率的考核办法。A公司财务部门制定的考核办法主要要点为:1.除当月提货计划已于前1月提报外,增加当月15日调整修正当月提货计划(已得到甲公司支持,当月生产计划分两次进行), 对未在规定时限内调整修正当月提货计划的,视为不调整修正当月提货计划;2.对各大区调整修正后的提货计划进行完成率考核:当月月度提货计划完成率,±8%以内(含)不作考核,即92% ~108%不作完成率考核;超过+8%的,以200元为基数,每超过+2%,增加100元。例如:如完成率为109%,则考核费用为200+100=300元;低于-8%的,以600元为基数,每低-2%,考核费用增加100元。例如:如完成率为83%,则考核费用为600+500=1100元,如完成率为70%,则考核费用为600+1100=1700元;3.各大区如产生考核费用,由财务部门在相应大区当月招待费报销预算里直接扣除。此制度执行当月,有两个销售大区因不达完成率被考核,并被财务部门实实在在地扣除了相应的招待费报销预算。自此,各销售大区对销售计划提报引起重视,并自觉跟进实际完成情况,A公司在甲公司的提货计划未出现较大偏差。
除了费用报销、销售计划外,财务与销售人员在预算、销售环节、信贷、市场开拓、财务核算等方面往往也存在冲突和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双方误解;(2)企业缺少相关销售方面的财务制度和流程。
要想正确处理好上述各种矛盾和冲突,协调企业财务和销售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树立全局理念,坚持企业发展和运行的基本目标,从而正确处理好财务和销售的矛盾;第二,各级领导,特别是财务和销售部门的领导,要正确看待和评价本部门员工,保护和支持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原则性,否则将会极大地挫伤双方人员的工作热情,甚至影响工作;第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前瞻性以及整体观,切忌因为一时取得好的成绩,就随便改变企业的发展目标。各个部门的领导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把最新的发展战略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在提高他们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训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第四,加强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换位思考的能力。同时,财务人员要多关注市场,并积极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帮助销售部门解决他们在财务上遇到的问题,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销售人员要了解财务部门的工作程序和思路,并加强财务核算的指数,降低在销售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风险;第五,要妥善解决和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还必须引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考评机制,尤其对销售人员,企业领导要站在长远的角度,结合短期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建立起稳定的肯吃苦、敢打硬仗的销售团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部门完全可以根销售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销售人员涉及财务制度和流程的行为,并加强信息沟通,以达到解决财务部门和销售人员之间的一些冲突和矛盾的目的。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与业务同属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活动,一般认为企业财务就是对企业投资、筹资、运营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等的管理,业务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生茶、经营、投资、劳动力、服务以及专业技术服务等各项业务的控制管理。
企业财务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主要对企业财务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运用、分配,以及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提供决策依据等等,可以说,企业财务主要侧重于企业资金流动管控以及企业价值管理。企业业务是由业务部门负责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市场发展状况、找准市场机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及技术服务,实施控制企业业务活动等等,主要侧重于开拓市场、进行需求分析与管理。
一、财务与业务的关系
财务与业务自企业运营时就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缺一不可,财务与业务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财务与业务各有自己的运行规范与标准要求,侧重的任务职责也各不相同,但两者都是以企业绩效为重心开展工作的,并且财务与业务开展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生存、发展、获利,促进企业稳健可持续发展。
企业财务通过监督、控制资金流动情况,分析、梳理财务活动及相关数据,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财务信息,帮助其针对生产经营做出相应的调整、决策。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尽可能的降低企I的运营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提升企业整体效益。企业业务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手段与工具,企业开展生产运营活动离不开业务机构、业务活动以及业务管理的支持。
二、业务与财务之间存在的矛盾
业务与财务是企业运转的基础条件,可以说,财务与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生关系,然而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财务与业务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由于两者工作职能、工作流程以及标准要求等的不同,也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一是财务与业务沟通的矛盾。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标准都不一致,两者侧重专业能力也不同,这就容易导致双方沟通时产生矛盾。财务部门对企业业务认识不足,实施的财务管理、提供的财务信息不能契合业务部门的需要,也无法有效利用财务管理促进业务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二是财务与业务工作标准的矛盾。企业财务活动是根据相关的法律、制度开展的,如税法、会计法以及会计制度等,财务部门开展工作需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开展,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严肃性与强制性。但对于业务部门来说,业务活动是具有较强灵活性的,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财务与业务之间的工作标准不同导致双方有工作交集时会产生较多的矛盾与问题。如业务部门在调整变动业务活动时,往往希望财务部门也能随之灵活变动,但对于财务部门来说,任何财务活动都必须按照严格的制度及流程进行,不得随意进行变更。
三、企业财务与业务关系的协调建议
企业财务与业务之间的协调运行对于企业的稳健发展有阵极为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愿意看到自己财务与业务脱节运行,只有协调好财务与业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与互助作用,再能有效推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充分认识企业财务与业务的关系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业务的展开离不开财务的支持,财务的展开主要是为业务提供服务。企业财务为业务运行投入大量的经费,最终目的是以业务为企业赚取更多的资金,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而业务则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主要服务对象,业务部门通常被当作企业的利润中心,是资金筹措的一种渠道,也是资金投放的一个重要领域。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不止要明确本身的职能特点与运行标准,还要进一步加深对对方职能特点与标准标准的了解,以便在企业运营工作中进行较好的对接。
(二)根据业务需求合理制定财务计划
业务活动的展开离不开财务的支持,良好的业务活动可为企业扩大市场,降低经营成本,增加财务收入。因此,财务部门在制定财务计划及财务预算时,要及时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开展需求,并以业务活动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财务方案。部分业务预算制定可交由业务部门制定,由财务部门进行辅助指导与把关复核。
(三)结合企业业务分析财务数据
企业产生的财务指标与财务数据是极为复杂的,财务部门要做的不仅仅是分析表面的财务数据信息,更重要的是分析各数据后面隐藏的情况,从而对业务状况进行合理的把握,为业务活动的调整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财务部门要积极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把财务分析数据告知业务部门,如某一段时期内的成本变动、预算超支情况等,使其针对性的调整与改善。通过对财务数据的深入分析,明确业务部门需要改进和控制的地方。
四、结语
从财务部的角度分析通过协调与业务部门的关系有利于财务管理充分推动企业的整体管理。那么从业务部门的角度出发,业务部门也应该主动向财务部门提出需求,并积极向财务部提出相关财务指标的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琳曼.浅析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关系[J].青春岁月,2015(23).
2.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指将某一项财务指标看做一个整体,以其某个组成部分的数据作为分子,除以该项整体财务指标,以计算其结构比率。通过对结构比率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各个因素的比重和结构,还能对各个因素的结构和成分进行合理性评价,并且找出各个因素的变化规律。
3.因素分析法。某一个数据指标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多个,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某一个数据指标分解成多个具体的因素。之后按照某一顺序从某个因素开始,作为替换变量逐一替换。在替换的过程中,当其他因素不为替换变量时,均看作为确定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测算出某个数据指标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各个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4.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在参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将表中相关财务数据的两期或多期连续的数据比率或指标以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其增减变动的数额、方向、幅度等信息,以揭示企业的现金流变化情况和运营情况,是一种趋势变化分析方法。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来源与类型
1.偿债风险。偿债风险基本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一项财务风险。
2.收益变动风险。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变化,竞争也逐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企业在运营中会面临收益变动风险。企业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往往采用负债融资模式。同时还能依靠财务杠杆放大企业收益。但是同时,却也使企业的风险被放大。
3.现金风险。企业现金持有量的不足容易给企业带来现金风险。倘若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少,那么企业的正常支出将不能被保证,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维系,还会对企业信誉带来一定影响。然而,倘若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过多,企业的机会成本会被增加,企业的利润率将会受损。因此,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多或过低都会引起现金风险。
4.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是企业应收而未收的款项。通常是由于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或者回收金额的不确定性所引起。
三、合理利用财务分析预防财务风险
1.将财务分析提高到战略高度,结合企业战略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能单纯的为了财务分析而分析,应在分析之前明确企业战略,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财务分析,有所侧重。具体而言,企业通常有两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战略的选择不同,财务分析指标的侧重也将不同。倘若企业选择成本领先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的毛利率较低,同时周转率则较高。企业可在成本领先的战略之下,薄利多销。同样,倘若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毛利率较高,周转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企业采取了差异化的战略,注重产品特色,价格制定较高。因此,企业所选择的战略不同,财务分析结果有很大差异,对此企业应有所侧重,有所针对的防范财务风险。
2.充分利用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1)资产分析。一般而言,在企业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比重通常较大。因此,加强对二者的财务分析较为重要。倘若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那么可能表明企业的销售渠道位于下流,企业应以打通销售渠道作为其当务之急。同时还能间接减少其销售费用。此外,倘若企业“固定资产比例”过高,企业应围绕资产分布和利用情况,防止资产闲置和产能过剩。
(2)损益分析。企业的收入通常是销售收入。其他收入虽然也是收入的构成,但是比例一般较小。因此,企业在进行收入分析时,主要可以对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与其相关的产品单价和销售数量展开分析。其中,销售数量的分析,可以以产品类别、地区等进行划分,分别予以分析。同理,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是营业成本,以及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在对成本进行分析时,企业可以按照产品类别、销售区域、部门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控制成本,防范财务风险。
一、当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组或一组以上可进行对比的数据或指标,两两对比、分析、考察,从而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与当前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企业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多是将本期数与计划数、本期数与上期数、企业数据与行业数据、本部门实际数与其他部门实际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指将某一项财务指标看做一个整体,以其某个组成部分的数据作为分子,除以该项整体财务指标,以计算其结构比率。通过对结构比率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各个因素的比重和结构,还能对各个因素的结构和成分进行合理性评价,并且找出各个因素的变化规律。
(三)因素分析法
某一个数据指标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多个,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某一个数据指标分解成多个具体的因素。之后按照某一顺序从某个因素开始,作为替换变量逐一替换。在替换的过程中,当其他因素不为替换变量时,均看作为确定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测算出某个数据指标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各个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四)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在参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将表中相关财务数据的两期或多期连续的数据比率或指标以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其增减变动的数额、方向、幅度等信息,以揭示企业的现金流变化情况和运营情况,是一种趋势变化分析方法。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来源与类型
(一)偿债风险
偿债风险基本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一项财务风险。偿债风险的来源有两个方面,详见表1。
(二)收益变动风险
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变化,竞争也逐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企业在运营中会面临收益变动风险。企业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往往采用负债融资模式。同时还能依靠财务杠杆放大企业收益。但是同时,却也使企业的风险被放大。
(三)现金风险
企业现金持有量的不足容易给企业带来现金风险。倘若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少,那么企业的正常支出将不能被保证,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维系,还会对企业信誉带来一定影响。然而,倘若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过多,企业的机会成本会被增加,企业的利润率将会受损。因此,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多或过低都会引起现金风险。
(四)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应收而未收的款项。通常是由于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或者回收金额的不确定性所引起。详见表2。
三、合理利用财务分析预防财务风险
(一)将财务分析提高到战略高度,结合企业战略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能单纯的为了财务分析而分析,应在分析之前明确企业战略,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财务分析,有所侧重。具体而言,企业通常有两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战略的选择不同,财务分析指标的侧重也将不同。倘若企业选择成本领先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的毛利率较低,同时周转率则较高。企业可在成本领先的战略之下,薄利多销。同样,倘若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毛利率较高,周转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企业采取了差异化的战略,注重产品特色,价格制定较高。因此,企业所选择的战略不同,财务分析结果有很大差异,对此企业应有所侧重,有所针对的防范财务风险。
(二)充分利用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1、资产分析
一般而言,在企业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比重通常较大。因此,加强对二者的财务分析较为重要。倘若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那么可能表明企业的销售渠道位于下流,企业应以打通销售渠道作为其当务之急。同时还能间接减少其销售费用。此外,倘若企业“固定资产比例”过高,企业应围绕资产分布和利用情况,防止资产闲置和产能过剩。
2、损益分析
企业的收入通常是销售收入。其他收入虽然也是收入的构成,但是比例一般较小。因此,企业在进行收入分析时,主要可以对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与其相关的产品单价和销售数量展开分析。其中,销售数量的分析,可以以产品类别、地区等进行划分,分别予以分析。同理,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是营业成本,以及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在对成本进行分析时,企业可以按照产品类别、销售区域、部门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控制成本,防范财务风险。
(三)严格进行成本控制分析
成本控制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项重点。企业唯有控制好成本,才能真正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分析中,始终要围绕企业的整体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成本的升降原因进行分析与揭示,及时查明成本的影响因素。
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和能够引起财务风险的潜在成本风险控制点,分重点的制定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和操作规范。就方法而言,可以参考《管理会计》知识,利用“本、量、利”的分析模型,对变动成本、盈亏平衡点、边际贡献等进行分析和测算,做好全成本核算管理,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将财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四)利用 SWOT 模型进行分析
企业的财务数据通常是对企业过去的信息进行反映。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持续经营。“SWOT”模型能够在依据企业现实的基础上,遵照企业决策的同时,防范财务风险,有助于企业未来持续经营。在 SWOT 模型中,S,即为strength,表示企业的优势;W,即为weight,表示企业的劣势;O,即为optunity,表示市场中的机遇;T,即为Threats,表示来自于市场中的威胁。通过利用SWOT模型进行财务分析,能够获知和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比如,资金的充足情况、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等。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发挥其优势因素为企业发展和运营创造机会,以及避免其劣势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把优势劣势变成对未来机遇和威胁的判断,从而有效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促进公司战略和决策的制定。
(五)加强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
企业在利用财务分析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还应对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充分的重视和分析。以往,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多以“收益”为中心。当前,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企业的财务分析也应有所转变,应逐渐向“现金流量”为中心转变。重点分析企业是否能够通过其自身的经营活动获得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情况是否具备较高的效率。同时,企业还应在利用外部融资之后的企业运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进行分析,评价其筹资策略情况,以及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动态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金美子,吴秀兰.浅谈现代财务分析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05)
[2]朱小霞.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师. 2011(08)
[3]兰启聪,毕玉平.财务分析与风险防范[J].商场现代化. 2010(29)
1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概念
1.1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又称作“内部会计”,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在科学管理理念基础上,将管理理念和会计进行融合统一,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存储和利用等,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经营情况做出预测[1]。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体系在财务控制和决策方面的主要构成部分,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评价、计划、控制、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和财务数据分析报告,企业管理层通过发挥这五项职能,为管理层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更好的掌握各项经营动态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对经营规划、经营决策和控制措施做出合理调整,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管理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又称作“外部报告会计”,主要以报表的形式定期向企业外部与企业经济有利害关系的投资方、债权方、债务方、税务部门和政府部门等提供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以货币形式,利用复式记账原理[2],采用相应的数据处理程序与会计方法,对企业已经产生的经营活动予以会计计量、会计确认和会计报告,并最终形成会计报表,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为会计信息用户进行决策提供帮助,在开展财务会计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进行财务信息编制,会计信息的形式必须规范,所呈现的财务信息必须保证信息使用者能够理解,通过财务会计工作所呈现的财务信息必须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2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2.1职能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发挥对内管理职能,主要是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目的在于监控企业的经营效率,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财务会计提供财务信息的对象不仅包括内部职能部门,也包括与企业经营经济状况有利害关系的外部对象,其职能不侧重于企业职能部门对数据分析和管理,而主要反映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和财务状况,
2.2工作方法不同
管理会计工作方法比较灵活,不仅以现代数据方法处理信息,也以货币计量形成数据,并且形成的内部报告和核算表格不再局限于固定形式,财务会计则必须遵循严格的工作流程与方法,并严格按照会计循环和计算方法监督的原则,计算内容则以货币为主。
2.3遵循准则不同
管理会计属于企业内部活动,不受任何会计制度和准则的约束,凡是有利于企业提升效益和改进管理的方法都能作为管理会计的工作准则,财务会计则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必须严格遵照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和国家法律。
3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相互关系
3.1会计系统一致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组成会计系统有机整体的两个分支,两者联系紧密,财务会计通过记录和整理已经发生的经济事件进行核算和监督,随着经济结构不断复杂,单一计量方式导致财务会计无法全面适应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管理会计能很好适应这种情况,管理会计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层与各部门之间的各种需要,在决策规划和选择方面使得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更强,所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会计体系发展的共同产物,两者相互依存并相互制约。
3.2最终目标一致
管理会计主要向企业内部人员提供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信息,并对原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目的在于使企业管理层和各部门共同参与到企业的方案和决策制定中,通过对方案和决策的规划和控制,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最大化。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人员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信息,目的在于反映企业的经营实力、资金实力和获利能力等,吸引企业外部人员进行决策,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提升。
3.3基础信息来源一致
财务会计在对每一笔经营活动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一系列会计程序时,都必须严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连续不断的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而管理会计则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这些财务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后编制出相应的报表,为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各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营和财务信息,所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原始资料基本相同,都是企业发生的各种经营活动。
4结语
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会计系统的两大分支,两者既有联系也有不同,在不断完善两者的同时关注两者的相互关系和区别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和重视人才培养,才能满足不同群体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才能促进企业经营模式的完善,使得企业向着健康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可谓瞬息万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企业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企业在筹集资金、投放资金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所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所以,必须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约束资金管理,选拔和培训优秀的工作人员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在多数外资和上市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往往属于不同的人掌管,是相分离的,这样的话,经营者和所有者追求的目标经常不一致,为了达到自身目的,会互相损害利益,导致企业不能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经营者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如盲目投资、收取回扣、夺取股权等;所有者往往会利用自身优势限制经营者的各种行为,如由于对企业经营情况不了解而盲目干预经营者的决策。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强化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如授权管理、不相容职务分离、轮换岗位等。
在私有企业中,企业经营者会采取各种经营方式给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或者突破发展瓶颈,如企业上市、改变投资方向、研发新技术等等,这些方式都与资金的合理利用相关。在小微企业中,缺少资金是制约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不论企业的规模有多大,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资金筹集、对资金的合理配置等都离不开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几乎都会与资金发生关系,因此,企业中的每个人员在进行每项事务时都必须接受财务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制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增加资金使用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企业财务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的核心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良好的财务管理基础是企业实现最终目的的前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企业效益的直接体现,如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流动情况,企业收支情况等,当管理人员看到这些就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了解,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方向,维持或改变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状态。企业的产、供、销和人、财、物还可以通过财务管理进行综合分析,为企业提供全面的财务指标,为决策者服务。
(二)财务管理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前提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经济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也给国内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种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是风险多一点还是机遇多一点。对项目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比较同行业的情况,判断企业的风险水平,然后再做出决定、进行有效控制。而财务管理就是这些分析的重要保障,对市场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合理分配资金,为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三)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筹集资金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负债?收益?分配不同,战略有着不同的选择。企业财务战略具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1.扩张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2.稳健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它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二、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
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体现在:
(一)支持性。从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关系看,财务战略不仅表现为它从属于公司战略,更是公司战略的执行系统,全面支持公司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体表现在它从财务角度以价值形态对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出财务目标,如:稳定增长的收入、较大的毛利率、强劲的信用等级、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在行业处于调整期的收益稳定程度等,以此来保证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互逆性。财务战略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支持力度与作用方式。从战略角度看,公司所有者总是期望公司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保持经营增长的收益提高,因此财务战略将随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变动而进行互逆性调整。
(三)动态性。财务战略必须保持动态的调整过程。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和外部环境紧密关联,即财务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当环境出现较小变动时,一切行动必须按战略行事,体现战略对行动的指导性;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并影响全局时,经营战略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从而财务战略也随之调整。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
(一)筹资战略。
筹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筹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间内所要完成的筹资总任务,是筹资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既涵盖了筹资数量的要求,更关注筹资质量,即既要筹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所需资金,又要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筹资灵活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与筹资风险,不断增强筹资竞争力。筹资原则是企业筹资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低成本原则、稳定性原则、可得性原则、提高竞争力原则等。此外,企业还应根据战略需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筹资进行合理搭配,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以构筑既体现战略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筹资战略。
(二)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一是投资目标,包括:收益性目标,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发展性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投资战略的直接目标;公益性目标,这一目标是多数企业所不愿的,但投资成功,亦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二是投资原则,主要有:集中性原则,即把有限资金集中投放,这是资金投放的首要原则;准确性原则,即投资要适时适量;权变性原则,即投资要灵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投资战略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主动适应变化,而不可刻板投资;协同性原则,即按合理的比例将资金配置于不同的生产要素上,以获得整体上的收益。在投资战略中还要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作出恰当的安排。
(三)收益分配战略。
本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有弹性,所以股利战略也就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股利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股利战略目标、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问题。
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为: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公司应根据股利战略目标的要求,通过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来确定其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
四、财务战略成功实施应考虑的关键因素
(一)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从风险的观点看,财务战略所蕴含的财务风险应与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经营风险相适应。因此,企业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战略,来抵御大起大落的经济震荡。在经济复苏阶段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积极融资,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增加劳动力。在经济繁荣阶段宜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稳健型财务战略结合。繁荣初期继续扩充厂房设备,采用融资租赁,继续建立存货,提高产品价格,开展营销筹划,增加劳动力。繁荣后期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经济衰退阶段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停止扩张,出售多余的厂房设备,停产不利于产品,停止长期采购,削减存货,减少雇员。在经济萧条阶段,特别在经济处于低谷时期,建立投资标准,保持市场份额,压缩管理费用,放弃次要的财务利益,削减存货,减少临时性雇员。总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跟踪时局的变化,对经济的发展阶段做出恰当的反应。要关注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深刻领会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重点、经营风险都不同,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企业应当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在初创阶段,企业经营领域的不确定性较强,大量的资金需求应尽量通过权益资金满足,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非现金股利政策。在扩张期,虽然现金需求量也大,但它是以较低幅度增长的,有规则的风险仍然很高,股利政策一般可以考虑适当的现金股利政策。因此,在初创期和扩张期企业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稳定期现金需求量有所减少,一些企业可能有现金结余,有规则的财务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是现金股利政策。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衰退期现金需求量持续减少,最后经受亏损,有规则的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高现金股利政策,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三)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障财务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机制,则无法保证财务战略的实施。如内部约束机制应包括领导者对财务战略实施的监督,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监督以及领导者、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的确定等。此外公司还可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激励员工,把奖励与对财务战略的推进程度联系起来,逐步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使他们乐于提出有利于战略发展的建议方案。
(四)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
企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客观上要求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根本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财务战略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
五、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财务战略的制定程序。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除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外,还要着重考虑企业整体战略要求。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
(二)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制定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比如,定量控制标准辅以定性控制标准;长期控制标准辅以短期控制标准;专业性控制标准与群众控制标准相结合等等。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企业的财务核算以及会计的发生机制
企业的财务核算实质上在早期,主要是属于微观经济学领域之中的一个概念,在后来的发展之中,渐渐以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作为该行为的基础,进一步对企业的资金回收、分配运用以及筹集进行统筹,而统筹过程当中主要是进行协调、控制、指挥以及组织。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少的资金成本,以此来实现企业的最高效的资金利用率,从而促使企业的股东权益得到最大地兑现,从而促进企业的价值能够得到实现。因此,企业中的财务核算,其发生机制就是和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也可以说,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促使了企业的财务核算出现以及发展。
企业的会计行为,实质上是具备高度普遍性的经济行为。会计主要是产生在货币计量大发展的时期,其目的在于运用专门的方式系统,并且连续地对企业或者相关单位的资金运行状况,以及各项资金运动后的结果进行核对以及监督。会计行为在早期实质上只是一种财务上的核对,但是后期渐渐成为以企业的财务核算状况为基础的决策参考行为。因为企业的会计行为所能够涉及的面相对较多,其以直观地数据形式,对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予以呈现,因此,其对于促成企业的决策,从而形成企业综合统筹的重要项目。因此,企业的会计行为的发生机制则是建立在企业的综合管理之上,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而提供决策参考。
二、企业的财务核算和会计行为之间的共同点
第一方面,企业的财务核算以及企业的会计行为所围绕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针对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进行反映,其最主要考量的就是企业资金流动的价值实现状况,因此,企业的会计行为以及财务核算行为,都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数据统合功能。在针对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的作用过程之中,会计行为主要是侧重于对各种相关的财务信息进行决策综合,而财务核算行为主要目的是对资金流动状况,以及与此配套的财务行为的有效性考量。
第二方面,企业财务核算行为和企业的会计行为之间,其所依据的基础是相同的。这两种行为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企业在经营以及生产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所呈现的经济信息。会计行为实质上并不是属于生产的过程,与此同时,财务核算行为也并不是直接在生产过程当中出现,这些行为都是根据资金管理的需求,由各自的发生机制共同促进和发展的,离开了企业的资金管理需求,企业的会计行为和财务核算行为就失去了意义。
第三方面,会计行为和财务核算行为二者互相交融,形成了管理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已经成为了宏观财务管理核算与会计行为之间联系的纽带,并且有着联系和维护两种行为关系的重要职能价值。会计行为的预测机能,控制机能以及计划机能,还有财务核算过程之中的责任会计机能,这些都统一到了管理会计学的学科知识范畴之中。
三、企业的财务核算和会计行为上的差异点
第一方面,主要是会计行为和财务核算行为之间的职能存在差异。企业的财务核算主要的职能是两个,分别是控制职能以及反映职能。而企业的会计行为则在只能上存在更多的差异。实质上,会计行为包含了控制、计划以及其他的综合性职能,因此,其职能间的分化也相对更多。会计侧重于服务企业的决策,而财务核算更多是对经济业务的一种客观数据反映,是对已发生的财务行为以及财务信息进行整合。
第二方面,会计行为和财务核算的目的是存在差异的。会计行为主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根据企业当前的财务信息状况,进一步提出管理决策以及优化策略,其本质上是围绕企业的利润实现过程的最大化,从而以较少的资金运转成本,来实现更好地资金应用率,从而给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利润。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主要是一特定的统计方法,对已经发生的企业财务信息进行量化核算,从而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形成对企业资金流动状况的科学反映。
第三方面,企业的会计行为和财务核算行为的任务是有差异的。财务核算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更好地对企业已经发生了的经济行为进行反映,最主要是对经济业务所产生的原始信息予以账务呈现,进而为企业提供出更为完善的会计信息。不过会计行为更多是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经济上的思路,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宏观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对企业如何降低行为风险,从而对利益分配机制的优化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四、企业的财务核算和会计行为上的互相影响机制分析
企业的财务核算是会计行为的重要基础,而企业的会计行为这是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目标。因为企业的财务核算为企业的会计行为提供了丰富,并且真实的原始经济行为资料,因此,企业的会计分析行为必然是建立在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之上的。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者必然是服务于企业的会计行为的。企业的会计行为是最佳的经济调配行为,企业的财务核算所提供的具体资料,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更为优质的企业会计行为。
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能够更为直接地体现出企业的资金流动的原始状况,并且对于企业在资金运转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新状况以及新问题都能够直接反应,不过对于市场变化的动态分析,则需要系统的企业会计行为,通过会计行为配合财务上的综合管理,对各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合理化的控制以及科学的预测,最终为企业的财务行为决策提供最为坚实的依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和企业的会计行为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只有重视企业的会计行为和企业的财务核算行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从而在新时期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冯萍.正确处理会计与财务关系,搞好企业经营管理[J].茂名学院学报,2004(5).
一、研究背景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健康受损、诚信缺失、环境污染、违反法制等一系列问题。强生“甲醛门”事件、三鹿奶粉问题引发消费恐慌;松花江特别重大水污染事件、河南伊川特大煤矿事故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农民工工资拖欠、小股东利益受到侵占等问题频频发生。这些现象都表明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重视。民营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履行社会责任必定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民营企业应该如何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怎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改变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使其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因此,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企业管理领域的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多数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两者是正相关关系。美国学者Preston和Bannon(1997)对美国67家大公司1982~1992年的有关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Frooman (1997)研究了27篇分析股市对企业不负社会责任和非法行为的反应的文章,发现股市对那些不负社会责任的和违法的企业持否定态度,证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Simpson和Kohers(2002)对美国1993年和1994年所有的国有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Johnson(2003)提出,企业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不承担社会责任和不合法的行为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效应。Subroto和Hadi(2003)对印度尼西亚的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者的影响下,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已有的文献大多是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两者之间关系的,因此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颜剩勇、刘庆华(2005)从理论上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确定的正相关关系。礼丹萌(2009)指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将产生正面的影响。陈洁(2011)以浙江37家民营企业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浙江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对公司财务绩效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履行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程度不同。李正(2006)选取2003年沪市的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从当期看,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企业的价值就越低,但从长期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的价值。张建(2010)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驱动财务绩效的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承担对政府和环保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承担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承担对公益的社会责任则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从理论上分析,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是将利益相关者和全社会利益的提高与企业个体利益的实现有效结合的过程,这会受到全社会的普遍支持和尊重,从而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价值,有效降低企业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基于此,本文根据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同时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民营企业承担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呈正相关。
假设2:民营企业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3:民营企业承担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4:民营企业承担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公司全部来源于江苏地区沪市上市民营企业,经过筛选,最终获得75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实证研究所用的数据有两个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关于75家样本公司2010~2012年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及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
(三)选取的变量及定义
本研究选取的变量及其定义见表1。
(四)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下多元回归线性模型来检验本文前面提出的假设。
模型1:ASTURN=x0+x1GOVCR+x2EMPCR+x3NVCR+x4CHACR+x5AS+t1。
模型2:ROE=y0+y1GOVCR+y2EMPCR+y3NVCR+y4CHACR+y5AS+t2。
模型3:NPG=z0+z1GOVCR+z2EMPCR+z3NVCR+z4CHACR+z5AS+t3。
其中,x0、y0、z0分别为各式中的常数项,x1-x5、y1-y5、z1-z5分别为回归系数,t1-t3为各式的随机误差。
四、实证分析
为了准确地研究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模型1的多元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当被解释变量为总资产周转率(企业运营能力指标)时,对政府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部分验证了本文的假设。这说明民营企业通过向政府缴纳税款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对员工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负,统计结果并不显著,说明民营企业为职工支付的越多,民营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就越低,运营能力也就越差,这与本文的假设不符。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的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比较短,企业如果在起步阶段就支付给职工较高的薪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生产运营中,从而影响民营企业的绩效运营能力。在回归分析中,对投资者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负,与本文提出的假设并不符合,同时也与多数国外学者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这是由我国民营企业现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股票市场还不发达,许多中小股民抱着投机的心理进入股市,再加上机构投资者力量不足,他们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监控缺少激情和动力。最后,民营企业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负,但是同样不显著,这与本文提出的假设也不符合,可能是因为民营企业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慈善事业,还没有意识到慈善事业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潜力。
由模型2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当被解释变量为净资产收益率(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时,对政府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正,部分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对员工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负,与本文的假设不符。这可能还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发展程度不高,企业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更多地是采用物质奖励的形式,而没有建立良好的精神奖励措施。对投资者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负,这可能是由于如果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就将经营的盈余过多地分配给股东,企业投入到生产运营中的资金就会减少,以至于影响了企业的绩效水平,也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不利。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民营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支出较少,政府缺乏在这方面的激励措施,导致激励作用有限。
由模型3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当被解释变量为净利润增长率(企业发展能力指标)时,回归分析的结果与前两个模型基本一致。民营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正,并且统计结果显著,部分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对员工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负,结果并不显著,与本文的假设不符。主要原因除了在模型1和模型2分析中提到的以外,可能是因为企业承担了较高的用工成本,对经济实力不算雄厚的民营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对投资者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贡献率与企业绩效水平负相关,这与本文的假设不符。原因除了前面两个模型中提到的以外,还有可能是因为最近几年民营企业受国际经营环境(如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影响较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贡献率与企业财务绩效中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成正相关关系;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贡献率、对投资者的社会贡献率与企业财务绩效水平是负相关关系;民营企业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贡献率与企业财务绩效水平成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建议
1.民营企业应注重对政府的贡献。民营企业应当按照政府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合法经营、按章纳税,主动承担政府规定的义务。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及时缴纳税款,对政府的贡献越多,就越能得到政府的支持甚至是扶持,从而得到政府对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2.民营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公司治理机制发展不成熟,因此应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重视员工的作用。首先,企业应当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改善员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其次,企业应当保障员工的生活条件,保证员工应当享有的工资待遇和健全的福利待遇。最后,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
3.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规范资本市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大多数投资者和投资公司都是以投机的心理进入股市,以赚取差价为目的,力量分散的中小股东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去监督企业的经营。只有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资本市场的不断规范,股东才会有动力行使自己的职能,督促企业提升绩效。
4.政府应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激励机制。企业对社会的公益支出过多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财务绩效。然而,企业对公益事业的贡献不但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绩效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的企业还不是太多。为此,政府应当不断完善企业履行公益事业贡献的激励机制,如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优先审批一些项目,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社会贡献的宣传力度,加强企业公益慈善事业对绩效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洁.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以浙江民营上市公司为例[D].宁波大学,2011.
[2]韩璐.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李静.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民营企业为例[D].山东财经大学,2012.
[4]易冰娜,韩庆兰.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现金流表示企业所有的能用于公司收支的各种类型的资金,在现代社会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好比人体中的血液,良性的现金流可以使得企业健康发展,而不良的现金流则会使得企业陷入绝境乃至破产。为了防止此类问题的出现,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更深入的了解现金流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在我国财政部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企业应该编制现金流量表来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但是财政部所要求的现金流量状况仅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与流出,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我们又把企业的现金流指标分为了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筹资活动现金流。
在关注上述三个现金流指标的同时,我们还应界定好何为企业财务危机,这样才能很好的将企业的现金流与财务危机结合起来加强管理。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其常被用于界定企业是否失败,学术界对企业财务危机的描述主要可以归纳为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破产。企业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就将使得企业不能持续有效的经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认识财务危机也就是为了更好的避免企业出现危机。
在一个企业现金流与财务危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指反映盈利能力现金流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反映营运能力现金流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和反映偿债能力现金流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下面我们将从这三方面分别作出分析。
1 、盈利能力现金流指标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在我国对大多数企业都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计量方法,这往往就很容易出现一些企业存在大量的账面利润但极度缺乏现金流的状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现金流与企业利润脱节。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常采用总资产现金报酬率及每元销售现金净流入等财务指标来分析盈利能力与现金流的同步性进而反映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
总资产现金报酬率=(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当期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支付所得税税金)/平均总资产。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取现金的能力及当期收益的质量状况。企业的总资产现金报酬率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持续性否则企业就有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
每元销售现金净流入=经营现金净额/主营业务收入。该指标主要体现出了一个企业通过销售获取现金的能力,在使用该指标时可以将其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也可以与企业的历史水平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如果得出企业的每元销售现金净流量较大表明企业销售收入变现速度较同行业平均水平与企业历史水平而言较快。这也将大大降低企业出现危机的可能性。
2 、营运能力现金流指标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我们在分析企业财务危机时对营运能力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往往对一个企业而言好的营运能力会使其出现财务危机的几率降低很多,但如果其营运能力太差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在分析他们二者的关系时我们常常从主营业务现金收益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等指标入手。
主营业务现金收益率=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主营业务收入。从这个指标的表达式能很清楚的看出该指标主要是反映了主营业务收入中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所占的比重即企业产品销售收现能力的强弱。销售收现能力的强弱,公司收益能力强弱都与企业是否出现财务危机息息相关。
在考虑营运能力现金流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时,我们也常常运用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这个指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作为每股盈利的支付保障的现金流。该指标只有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才不会使得股东对公司失去信心。
3 、偿债能力现金流指标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在分析偿债能力指标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时主要侧重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分析。在对其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资产数量的分析更要注重对资产质量的分析。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常采用现金比率来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现金比率=现金持有量/流动负债。现金持有量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净额等。该比率是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最直接最有力的保障,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现金流量才能保证在债务到期时偿还。如果企业的现金比率过低使得企业的现金持有量相对于流动负债较小,则企业可能出现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危机,使得企业面临困境。企业应随时关注其现金比率,尽量将它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对一个企业而言不仅短期偿债能力值得我们关注,对长期偿债能力的关注也不能松懈。在衡量一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时我们常采用的现金流指标是现金利息保障倍数。 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实际支付利息+实际支付税金)/实际支付利息总额。该指标直接反应了企业现金流对其利息的保障程度,较高的现金利息保障倍数意味着企业偿债能力较强,相反不适当的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将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危机。
综上可知,一个企业要想长期持续地经营下去应该随时关注企业可能出现的危机,而这些危机也常常和企业的现金流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对一个企业经营者或管理者而言应树立现金流管理意识,加强现金流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现金流循环,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该加强现金流的管理和监督,避免出现危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和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不力有关,在应对企业财务危机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方面这是不可忽视的重点环节。
参考文献:
[1] 汤谷良、朱雷.自由现金流量与财务运行体系[J].会计研究,2002
[2] 熊敏.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J].建筑经济,2006
一、公司财务治理
财务治理大体上可归结为:是在公司制条件下,政府、出资人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在财务收支管理、财务剩余索取、财务监督、财务利益分配和财务人员配置等方面划分权限,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一般体现在:
1.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权限划分制度及相对应的人事安排制度
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权、经营收入和产品定价决定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利润实现确认权与分配权、注册资本扩张与缩小决策权、对外融资举债决策权等方面的权限划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政府作为所有者或出资者,成为财权划分的主要方面。同时,掌握财权的人员、特别是高层掌管财权的人员选聘安排制度,是公司财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治理和其他管理体制一样,没有相应的人事安排制度作为其基本条件,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引起的财务行为就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也不能在企I内部形成财权制衡。在国有和国家控股的公司中,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国家制定和掌握该人事安排制度。
2.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上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体制及财务激励机制
监督机制在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政府以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双重身份参与公司的财务监督活动,设计和调整公司的财务监督体制。激励机制是促使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认真努力工作的条件。在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政府直接以所有者身份参与财务激励机制的设计、建立和调整,并监督其实行。
3.下层经营管理者对上层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财务信息反馈制度,财务监督体制
为了尽力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利影响,上层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会建立一种定期的信息反馈报告制度,迫使下属及时、尽可能准确报告企业的财务信息,而相对应的下属对上层、一般员工对高层和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通过工会或派员参与监事会、董事会的形式表现出来。
公司财务治理是内含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关于企业财权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可以说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治理可理解为:是以财权为基本纽带,以融资结构为基础,在股东为中心的共同治理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财权的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决策科学化的一套制度安排。
二、企业价值
从传统会计的角度,企业价值指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但均以历史成本为前提,并没有考虑任何风险因素,所以企业的账面价值可能与企业的真实价值相差甚远。从现代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通常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对企业进行估值,该种方法一定程度考虑了一定期间内资金的风险因素,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有效筹措资金等。
企业价值管理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它强调以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长为目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遵循价值理念和价值增长规律,其核心内容是进行价值衡量,通过对价值驱动因素的分析和评估,挖掘企业生产、采购、销售、研发、投资、财务等经营环节的价值增值潜力。因此,整个企业管理就是价值管理,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视角和观念,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区别显著。
三、企业价值与财务治理的关系
1.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财务治理的目标
2.有效的财务治理可以提升企业价值
财务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企业的价值造成影响的过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财务决策,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具体来说,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1)创造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税收筹划、集中化管理(尤其是资金)、盈余管理、融资管理、投资并购、成本控制等;
(2)支持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流程再造、运营资本管理、利润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风险管理等;
(3)保持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财务管理系统建设、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与组织管理等。
四、结束语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是其管理工作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就要进行有效的分析,明确财务与营销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实现协调,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现代通信企业财务与营销之间的关系分析
对于通信企业来说,加强财务与营销之间的关系处理和协调尤为重要,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在企业的财务和营销管理上存在着冲突和一定的矛盾,但是它们之间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为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财务分析和管理对于企业的营销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科学化的财务分析,我们可以有效的掌握营销的结果,取得的实际效益,这些都需要财务分析来进行衡量,进而为其提供建议,对营销活动进行改进。总之,通信企业的财务和营销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只有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并实现经营效果的提升,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营销和财务二者是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就要很好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在企业的决策以及发展过程中进行全面分析,综合的分析和研究企业发展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而实现有效的控制和制约,不仅使得企业财务资金的良性运行,同时在营销的管理和经营上实现利润的增长,从而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找到最佳的组合,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
二、现代通信企业财务与营销的关系协调探讨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通信企业财务和营销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加强二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进而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那么,如何实现二者间的协调呢?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具体总结了以下几点:
1.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树立整体发展意识。对于通信企业来说,它的发展必须协调好各方的关系,要树立其全局协同发展的大局和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保证企业整体效益的增长。而且,这样也有利于更好的看待财务和营销二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实际工作中产生的一些分歧或者是矛盾,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最终促进企业经营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2.加强绩效考核与管理,在均衡考核体系的指导下实现财务和营销的有效配合。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尤为重要,而我们通过均衡考核也就可以有效的平衡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各种利益之间的平衡。从这方面来说,它主要的就是围绕着企业的整体战略和目标规划,对企业的营销活动和财务运营进行考核,避免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出现,进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3.良好的财务分析为企业的营销活动提供依据。我们知道,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其中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营销活动就要准确的把握市场走向以及竞争对手的运行情况,这样一来,我们通过财务分析的支持,也就可以对市场的财务和经营进行评估和分析,例如:从竞争对手财务分析、目标市场客户定位、营销费用作业管理等进行全面评估,最终推动我们营销活动的有效开展和科学化的管理,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
4.营销活动中要注意对财务的控制。对于企业的营销活动来说,一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那么如何在营销的过程中控制好财务的支出,节约成本使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就要加强分析和探讨,进而在营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管理制度,把营销和财务结合起来,从营销的角度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而做好营销活动中的财务规划和安排,使得其健康的发展,良性的运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化,这也是财务和营销协调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
5.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其既懂得营销又懂得管理。与此同时,建立起良好的财务和营销的协作网络。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加强财务与营销的协作就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只有在此基础之上,财务和营销的合作与监督才会取得真正的效果,才会有章可循,秩序井然的开展下去。所以对于各级营销部门来说就要有相应的财务负责人,尤其是成本管理上的负责人,他们不仅是财务人员,而是营销人员,在企业各项营销业务的开展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把整个财务管理的思想、举措和文化贯彻落实下去,并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
总之,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都是两大重要的管理部门,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和监督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实现二者的有效合作,促进双方的协同发展,进而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行和管理。这样一来,企业的发展也就会更加有保障,才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