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

时间:2024-03-16 08:11: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篇1

1.学会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之一就是首先要看说明文的题目。对于说明文这种题材来说,其文章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还可以查看文中有关的中心段落,以及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方法之二就是首先把文中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先概括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把各个部分的内容加以概括串联。教师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针对文章的说明对象,要分析哪些内容是作者想主要说明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取主要内容,摒弃次要内容。在具体的关于说明文内容测试的试题中,有一种题型是需要填图表的,有的学生一看到这种题型就觉得它非常困难,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首先要克服这种畏难情绪,告诫学生它只是在形式上有所改变,其试题本质还是对说明文的内容进行概括。

2.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作者要更好地说明说明对象的说明特征,就必然要使用到相关的说明方法。在初中阶段,说明方法的知识点考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说明文的有关知识里面要尤其注意对学生说明方法的讲授,说明在初中阶段的文中最常用到的说明方法基本是6种,即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要判断这六种基本的说明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说明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分析表达作用时要学会运用诸如确凿、有力、生动、形象、科学、准确、条理清晰等一系列比较关键的词语,并在这些关键词语后面添加能够准确概括这些句子所说明的基本内容,最后还要补充上一句,即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判断说明顺序

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判断说明顺序也是非常重要的题型,常见的说明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具体的说明顺序的判断中,时间顺序用得比较少,但也比较容易判断,因为运用时间顺序的话就会用到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或词语,以《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为例,其明显的时间状语告诉我们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的判断主要是看其运用的表示方位的词语,这种说明顺序主要用在以介绍建筑物的内容的说明文中,《故宫博物院》就是典型的运用方位词语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逻辑顺序是说明文里采用说明顺序中最多的一种,其具体情况也最为复杂,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有可能采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有采用从形象到抽象的逻辑顺序的,有采用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顺序的等,不一而足,这都需要我们针对具体不同的说明内容加以具体分析,准确把握。

4.掌握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其准确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诸多说明文考试类型的题目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其具体情况是通过限制说明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通过范围、估计、猜测、程度等等不同情况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词语类型及所涉及语句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如“从……角度出发”“之一”等一类的词语我们可以分析其主要起一个限制作用;“大约”“一般情况下”等短语的出现我们可以判定为起到估计猜测的说明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应当强调要加上具体的语句内容的概括,还有就是“准确”这个词语的流露等。

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1.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整体感知

例如,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呢?

三、以《苏州园林》为例,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

1.宏观把握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阅读预习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学习的重点,明确课文学习目标,以便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最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2.熟读讨论

篇2

说明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科普面广、知识性强、应用全面的知识载体,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说明文以严密规范的科学语言,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学生在严谨规范的文章中科学的认识事物的特征属性。纵观小学六年语文教材中文章类型比例,科普类说明文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册书籍中都有知科普性强、知识性强的说明文教学单元,这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学习,感知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充分汲取科学内容知识,促使其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等,教师需充分地了解说明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了解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等。由于说明文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文体特征,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片面传递科学知识、灌输思想教育、混淆不同文体特征的文章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差异、关注重点、质疑问难等问题愈演愈烈,教师难以取得预设的教学效果。本文认为在说明文教学中读、思、行极为关键,对提升说明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读为基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1]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三.行为反馈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课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与文本、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对话,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习,创设说明文教学的创新平台。

篇3

一、技法梳理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手段,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功用、原理等进行说明和解构,具有知识性、客观性和说明性等特点。因此,要写好说明文,就必须做到:

1、抓住特征,科学说明。因说明文以介绍和说明事物性质、特征为主要内容,故作文时首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用语严谨,不能出现知识性和科学性的错误。否则,就失去了说明的价值,甚至给读者形成误导。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就抓住了荔枝的外形、壳、膜、肉、核及其花期等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有序地说明,使读者读后顿有亲临其境、恍若眼前的感觉。

2、依条据理,层层说明。要写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必须先理清事物本身的条理、层次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按照观察、认识事物的顺序逐一说明。一般地,各类说明文均有自身的定位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如动物、植物的生长或产品的制作过程,可以时间为序说明:说明物体、建筑、场景等,其说明顺序一般是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从远至近或从近至远等;说明事理的,要注意逻辑关系,可以由表及里、由主及次、由因及果等。但大多数说明都是多种说明顺序的综合与交叉使用。

3、讲究方法,巧妙说明。说明文的文法多样,为使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总体印象,可采用下定义之法;为说清事物或事理,可采取举例子、列数据之法;为准确形象说明事物或事理,可采用描述之法;要把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事物说明白,可用比较之法,引入熟悉的事物作比,引导人们由此及彼地认识新事物。作比较时,可同类相比,也可是异类相比,可对事物"横比",也可"纵比"。当然还可用引资料、分类别等其他说明方法。作文时,究竟以何法说明,要依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及作者对其的认识,不可乱用。

二、疑点解析

说明文中可以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这些表达方式,那么运用这些表达方式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恰当运用?

1、说明文中的记叙和描写。说明文中的记叙和描写是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清楚,它不能脱离被说明事物的本身,只是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叙述和描绘。如: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卉次弟开放。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篇文章开头不是用简洁的文字给"物候"和"物候学"下定义,而是将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描绘得千姿百态,让同学们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比较抽象的概念。

2、说明文中的抒情。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常被散文、记叙文宠爱,但偶尔也会出现在说明文中,只不过抒情的主要目的是突出事物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原理。如:

春天,大地苏醒,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的却是晶莹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地朝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这段文字不仅准确、概括地说明了蚕的一生,而是笔调含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扬了春蚕短暂而闪光的一生,使读者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被蚕的精神所感染。文段结尾,更是直接以抒情的方式,赞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献身精神,增强了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篇4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读者以知识。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以说明为主,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性。

一、说明对象的特征

中考说明文要考查的不是说明文的概念,一般亦不会考查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对于说明对象考查也比较少。因为说明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一般就是说明为主,除非在说明文中它的某段表达方式很特别。对说明对象考查也很少,因为一般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题目,或者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考查就比较多。例如,在2014年湖北咸宁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板块《细菌发电前进广阔》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考题:“细菌发电具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其中两点优势。效率高、无污染、成本低。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细菌发电的显著特征,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搜集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针对这一考点,在说明文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学生在浏览全文后,从文章第一自然段就找出了纪念碑特征的词语,巍峨、雄伟、庄严。《凡尔赛宫》《松鼠》也是这一类;与此同时,再让学生对我们学习的《巍巍中山陵》这篇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筛选,学生会发现文章的标题巍巍作为中山陵的定语,起到修饰中山陵的作用,那么中山陵的特点就和巍巍有关,《国宝――大熊猫》也是这一类。此刻,正是为学生指导说明文考点的绝佳时期,让学生思考,一般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下手?因为学生有了老师的指引,大多数学生能够归纳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就是在文章的题目或是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这是一般的情况,老师这时再由浅入深,结合有些比较难找的说明对象特征的文章,这就需要学生从文中筛选,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展现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说明清楚,或是把事理阐明清楚。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制图表等,这类考题找说明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一般在中考中不仅仅要求学生只要写出说明方法,更要能够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归类,和学生一起找出内在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归纳出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例如,我在教学《凡尔赛宫》时,老师找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说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在今天的主要地位和价值,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他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凡尔赛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的特征;再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强调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使说明更具说服力。通过这样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比较容易发现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规律,运用怎样的格式。这样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准确率。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篇5

一、明确教学目的,有的放矢的进行学法指导

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点、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所能接受的学习方法。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这些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因人导法,有针对的设计相应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加以指导。对于读书不知从何入手的学生,我姐和预习指导,嫁给他们“划、查、注、思、记”的自学方法;对于不会朗读课文的学生,指导他们从确定重音、停顿、语调、语速方面去朗读诗文;对于作文条理差的学生,我引导他们编列写作提纲......只有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设计的学法,才是学生所需要的、用得着的学法,他们对这样的学法愿意学、接受快、用得上。

从语文学习的整个大局来看、我不只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语文的兴趣及运用已学过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最优秀的作品,同时,组织诗歌朗诵及各种形式的演讲,使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开阔视野提高阅读效益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事实证明,不让学生看杂七杂八的不健康的作品,而是引导学生读“最好的书”,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读书风气浓了,求知欲更旺了。这样,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兴趣提高了,常会就书牛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并主动地学习。总之,思维“活”了起来。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供精良的学法借鉴

好的学法,是以好的教法为前提获得的,教师怎样教,往往也就形成了学生怎么学,因此,我们必须是教法与学法协调起来,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么教,而且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怎么学,把学法渗透到语文教学的预习、导读、自学、总结、练习等各个环节中去,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怎样学习的示范。《中国石拱桥》是义务教育教材中第三册的学习重点――说明文的起始课文。为了充分发挥其起始课的示范作用,本人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渗透到课文的导读中,以教示范,教中授法。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讨论课文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行文的条理,比较本文说明的语言与记叙语言的不同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这节课是从哪些方面来学习这篇说明文的?”在本人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讨论归纳出了:“把握事物特征――分析说明方法――理清说明顺序――品评说明的语言”的说明文阅读方法,为学生今后的说明文字学习提供了学法借鉴。

从课堂教学的局部来说,我重视的不再是字、词、句的寸寸节节过关,而是抓住学习重点,提出一两个关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只要自成其理我从不轻易地给予否定,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大胆地对老师的意见提出怀疑和反驳。

三、师生互动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学生有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总是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方法来学习的。这其中的学法,有正确的、高效的,有的不够科学、低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调解者,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高效的学法。对于学习成绩突出者、进步快者,我们帮助他们将学习方法总结出来,介绍给全班同学,通过师生讨论的互动过程,形成师生共鸣,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我也找他们谈话,引导他们从学习方法上找原因,形成私下小的互动讨论,帮助他们也总结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正确学法。

在处理教材上,我是根据具体情况对精讲和略讲灵活掌握,比如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个单元的几篇课都是叙事、记人的记叙文,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叙事、记人抓不住要领,突不出中心,手法及写作技巧也很差的弱点,我就将这个单元的课文列为重点,对其中知识性的东西作系统介绍,就连略讲课文也当精讲课文来处理,力争在叙事、记人方面让学生扎实地过好关,在叙事记人这个单元课文讲完后,趁热打铁。布置一个合适的作文题,让学生仿照写作,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写得比过去的作文大有进步。我认为这是由于学生对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学得活了。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并在作文中表现出来。

篇6

【技法指津】

根据近年来中考的命题角度和题型特点,说明文阅读的备考可采用如下技法。

技法一:明确说明对象——瞄准文题首尾段。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应考对策: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例1(2012年贵州铜仁卷)

说明文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原文略)

【问题】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解析】该题考查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顺序,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内说明文的节选。节选部分主要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介绍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选文开头用一个设问旬独立成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由此就可推断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显然是逻辑顺序。

技法二:抓住事物特征——紧扣首段关键词。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考查类型一般有两种:①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应考对策:一是看题目;二是在首段中找;三是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②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应考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例2(2012年山东临沂卷)

说明文阅读《天外飞来准晶体》(原文略)

【问题】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对象主要特征的概括。按照应考技法,细读文本第一段,很快就找到了介绍准晶体突出特征的关键性语句:“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摘录该语段作答即可得分。但也可以作出条理性的归纳来回答:①结构很特殊;②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很差,易破碎。

技法三:理清说明顺序——依据标志来辨识。

理清说明顺序的前提是整体阅读文本,逐段概括要点。

考查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应考对策:一是透彻了解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基本常识和特点,可根据标志性词语准确辨识。二是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3(2012年湖南株洲卷)

说明文阅读《超级网银》(原文略)

【问题】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辨识。一般来说,说明不同的对象便会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说明建筑物常常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进程常常采用时间顺序,说明科学事理常常采用逻辑顺序。本文说明的对象“超级网银”属于科学事理,再者从整体阅读文本、依据标志性词句来判断,本文先介绍“超级网银”的特点,然后介绍其用途,都是逻辑顺序。

技法四:归纳说明方法——了解特点及作用。

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考查类型一般有两种:①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应考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资料)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②回答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并简要说明它的作用。应考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举例子——具体真切(具体形象);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分类别——条理清晰;打比方——形象生动(通俗形象);作比较——突出强调;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作诠释——通俗易懂;摹状貌——具体生动;引资料——增强说服力;列图表——直观形象。

例4(2012年四川南充卷)

说明文阅读《第二代生物燃料——草油》(原文略)

【问题】说说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归纳。如果平时大家对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比较透彻的了解,细读文本中的画线句,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归纳的。很显然,这里的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是准确地突出了全球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产量丰富,预示了生物原料开发前景乐观(意近即可)。

技法五: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结合特征找规律。

说明文结构层次的划分,往往跟说明顺序密切相关,按照时间顺序说明的文章,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变换来划分层次;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文章,可以按空间的转变来划分层次;而逻辑顺序应视具体情况对待,如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等。

考查类型主要有两种:

①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文意、层意、段意的要点进行归纳和概括。应考策略: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了……。

②对文章层次结构特点的分析。应考策略:“总一分”结构常见于用逻辑顺序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连贯式”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另外还有“并列式”的结构,多用于使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例5(2012年四川成都卷)

说明文阅读《椅子改变中国文化》(原文略)

【问题】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文结构的把握。从说明文安排层次结构的规律来看,说明科学事理的说明文一般采用“总一分”结构,本文正符合这一规律。而该题需要回答的是“分写部分能否调换顺序”,按照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逻辑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顺序的。由此可以得出答案: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语意相近即可)。

技法六: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围绕“准确”来分析。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考查一般有以下五种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应考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应考对策:①不可以;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应考对策:①表态(不能删去);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应考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应考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6(2012年山东滨州卷)

说明文阅读《学会看食品的“简历”》(原文略)

【问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与体味。依照应考技法,解答此类题,规则是先要表态,接下来对加点的词语定性,然后解说删去后句意的变化,最后围绕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作结。示例: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或起限制作用),是说食品过了保质期吃了不是一定就有危险,但不排除有危险的可能性;如果去掉,则变成完全没有危险了,这与事实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技法七:拓展延伸与发散思维——调动积累巧迁移。

近几年来,“拓展延伸与发散思维”的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几方面考查:①提供与文中相同的链接材料,通过探究找共同点。②用文中的知识解释链接材料中的问题。③对文本的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④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⑤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⑦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⑧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如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应考策略:这类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本中来。答题时可以从这样三个角度作答:①就材料回答问题,言之成理即可;②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和感想,应具有个性化;③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他方面。总之,这类试题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又考查表达能力,应力求发表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的观点。

例7(2012年四川成都卷)

说明文阅读《椅子改变中国文化》(原文略)

【问题】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解析】这是一道发散创新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回答该题,需在准确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积累,再巧妙地迁移到文本中,适当地拓展联想与想象,然后作出富有创意的回答。示例:网络聊天软件的发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QQ聊天这样的交流方式,从形式上直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使人们的联系更为广泛,视野更为开阔,这些都必然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真题回放】

(2012年黑龙江牡丹江卷)说明文整体阅读:假如人类消失,地球将会怎样 杨妮

①人类的活动给地球带来了文明,也改变了地球的环境。我们相信,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使我们想到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人类因为某些原因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活动终止了,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毁灭”的第一周

②人类突然消失后,全世界核电站紧急用燃料一周内将用完,柴油发电机无法工作,导致核反应器外的水无法循环冷却。随后,全世界几百个核反应堆将发生灾难,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的柴油发动机由于失去燃料供应,将会全部罢工,核反应堆将一个接一个由于过热而燃烧、熔化甚至爆炸,地球上将同时发生数百起切尔诺贝利式的核泄漏灾难。城市建筑将坍塌

③沿海城市将最先“覆灭”。因为抽水用的水泵不再运转,地铁、地下公路等地下世界将成为水世界。

④水和野草从根基腐蚀掉整个城市,任何用木头建造的建筑物将开始坍塌,尤其是在白蚁繁盛的地区。城市中的许多建筑物将在20年内倒塌,30年后几乎所有民宅都会成为废墟。在一个世纪内,几乎所有的汽车都将生锈腐烂掉。

⑤玻璃和钢结构建筑会在200年之内倒塌。而曾经是巴黎标志性建筑的埃菲尔铁塔也将被严重的锈蚀所摧毁。当然,所有的桥梁也将遭受类似的命运。

⑥500年后,城市的核心区已被森林所覆盖。那些处于温带气候条件下的城市中将只能看到茂密的森林,曾经辉煌的摩天大楼和高大教堂将只剩下一片片的残骸。地球重新变成动植物的天堂

⑦当人类消失后,一些依赖人类生存的动物将会遭受苦难,譬如老鼠、蟑螂、八哥、母牛、绵羊和其他农场动物。寄居人类身上的头虱将会在一年之内灭绝,艾滋病病毒也将从地球上绝迹。地球会变成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上万种濒危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的数量。人类文明记录将消失

⑧100年后,绝大部分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几乎不会留下人类曾经存在的痕迹。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它们正巧被掩埋在沙土层中,由于缺少空气和水,它们或许仍可以幸存成千上万年,并且1万年后仍然可以被阅读。

人类最长久的遗产

⑨事实上,在人类的所有发明中,塑料袋也许是最拒绝被大自然力量毁灭的人类遗产之一。即使过去1万年,大多数塑料袋仍然不会消失。如果这时有外星人来到地球,那么他们将只能找到一些青铜雕像的残骸、不锈钢器具和大量的塑料垃圾。当然,要找到这些遗存之物,他们必须进行广泛的挖掘或是潜入到海水底部。

⑩这个假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1)人类在改造地球时不要忘了。

(摘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1期)

【阅读训练】

1.全文用了很多表示猜测的词语,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试说说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1)城市中的许多建筑物将在20年内倒塌,30年后几乎所有民宅都会成为废墟。

(2)100年后,绝大部分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

篇7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一课《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作者主要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教师教学前也应让学生展开联想"夜晚天空繁星满天,不就恰似人间灯火辉煌的街市",这样就会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受,由此增强写作自信心。再比如说明文,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往往学习起来没有劲,总以为是可学也可不学的老师化了较大的气力,往往是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头痛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不断探索,不断更新教育方法,贯彻创新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分析、争辩,从而在求异的基础上再求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完《苏州园林》一文以后,老师就留下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本单元中以后的几篇说明文,他们在说明方法上和本课有些什么联系和区别?请你由此及彼的联想,分别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来。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较为活跃,经过自学,同学们都做好了自学笔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发言积极,争论也较为激烈,最后有学生自己归纳出这几篇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异同。总结一下这一道思考题的练习活动,笔者感到要比让学生在学完本单元以后再来讨论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学生在没有听到老师讲解的时候,他的思想处于一种求知探索的境地,没有条条和块块的限制,那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用自己的脑袋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求异同的活动中,既增加了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又可锻炼学生在相同类型文章中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能力,真正学会学习,更可贵的是点滴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累了创新经验。

二、想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篇8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79-01

《南州六月荔技丹》全文引用故事、史料、诗文共二余条,指名的作者近20余人,年代则从唐、宋、明清而于今。正是因为作者引用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这篇介绍荔技形态结构及裁培等内容比较复杂的说明文既清晰准确,又形象生动;既有科学的真,又有艺术的美。

1 引用充分体F了形象性文章的开头,就开门见山

引用白居易的《荔技图序》的一段话:“尤绾扃眨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描写按照由表及里和人们认识事物由外到内的顺序,通过“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准确写出荔枝外拥暮煅蓿壳膜质地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液甘甜。可谓描形摩状,细致入微。在描写荔枝颜色时作者引用了郭明章《荔枝》诗中的“飞焰如天”。作者又引用了北宋邓C《看荔枝》诗中的“红云几万重”一句。两句引用,以全景的镜头描写了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不仅给人以整片荔技的整体形象,而且给人以诗的意境。在说明荔技膜时,作者引用了明代徐渤的《咏荔技膜》“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两句诗,“花瓣”、“桃花”比喻颜色,“风前落”描写其动态,“雨后娇”写出了它的鲜艳。诗句的引用使文章诗意葱郁,趣味盎然。

2 引用充分体F了条理性《南州六月荔技丹》的引用不仅使说明更具形象性,同时作者又借引用体现了文章清晰的条理性

文章开头引述白居易《荔技图序》中的“尤绾扃眨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话,实际上是把它作为全文说明的中心和总纲。文章主次分明、有实有虚地说明了荔技的生态结构和荔技生产的一些问题。其中介绍荔技的生态结构是本文的重点,共用十个自然节,占用大部分篇幅;而介绍生产情r只用了四个自然节。重点部分的介绍,作者采用了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而《荔技图序》中的四句话则成为了文章分项说明的总纲。

“尤绾扃铡笔导释沉2节至5节。2节至3节介细荔技的构造和颜色;4至5节介绍荔技的形状和大小,接下来第6节写“膜如紫绡”,第7节写“瓤肉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最后附Ы橄噶艘幌吕蠹嫉闹运和花期。四句话真正起到说明总纲的作用。另外文章最店又引用了苏轼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技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的引用又是针文章第二部分荔技生产问题的,作用是强调了要大力发展荔技生产。这样就全文而言,文章首尾引文与引r相照应,充分体现了结构完整条理性强的特点。

3 引用充分体F了科学性

作者在说明中引用了一些资料。在说明荔枝原产于我国时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事,从而证明了当时广东已有荔技了,它是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已有二千年以上了。又引用了成书1059年蔡襄的《荔技谱》。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裁。又如引“三峡”的记裁,引用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诗句,其作用部在准确证明“成部、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这些引用,既扩大了读者知识面,使有关荔技裁培的说明有了充依据,又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

4 引用还体现了《南州六月荔枝丹》极深刻的思想性

一般说明文,也都十分注意思想性。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死海不死》等,但象《南州六月荔技丹》这样通过引用诗文来感染读者的笔法不得不令人赞叹不已。

在说明荔技不耐贮藏这一特点时,作者引用了杜牧的《过华清宫》这一七言绝句,绝句为“长安回望乡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的后两句既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指出封建统治者飞骑远送荔枝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表现也作者对统治者的无限憎恶。文末作者又引用了苏轼的四句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开。日啖荔技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的引用说明了现今应大力发展荔技生产,应该该能够遂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这样唐玄宗为杨贵妃飞骑远送荔枝与社会主义发展荔枝生产的目的形成了鲜明的正反对比,这样写不仅使人了解了有关荔枝方面的丰富知识,而且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5 标题不仅明白醒目,表明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充满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篇9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读”是学生理解课文、走近作者内心世界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主要的方式。要让语文体现 “语文味”,大量的“读”必不可少,只有多“读”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才能在积极的阅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品读?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大声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分角色读等,教师要抓住不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

在开展阅读实践时,对“读”的引导不能孤立进行,教师要结合每个课文类型和蕴含的情感,将课文中的精彩部分展现给学生,或启发学生思考或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就会在内心强烈的需求下自发地进入“读”的状态。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面对有着多年阅读体验的学生,教师如何抓住童话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品寄托的作者情感,我以小女孩的悲惨生活为切入点,并将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思考她在点火柴的过程中会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就能抓住作品的感情基调深入品读,从而在品读中体会到作者在借小女孩的命运表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苦楚和对时代的不满,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又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我抓住了课文生动有趣的描写,创设情景激发“读”的兴趣,然后抓住课文描写的精彩处设计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并出示“读”的任务:作者是如何抓住“静态”和“动态”进行描写?学生在情景的激发下产生“读”的欲望,在任务的引领下有效地深入“品读”,从而在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表达。

二、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味”

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课程,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语言积累是关键。语言积累如果离开了课文,学生在积累语言时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即使掌握了一些词汇,在运用时也是生搬硬套。语文学习要体现出“语文味”,就要将品词析句放入具体的语境,学生才能在语境中获得理解、感悟、鉴赏。

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课文语言优美,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素材,教师如何让学生结合课文品词析句?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这段话写了海参和大龙虾两种动物,作者用了“懒洋洋”来写海参,用词是多么的生动,教师可以结合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海参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在写大龙虾时,作者用了“划过来,划过去”写了大龙虾的动作,用“威武”写了大龙虾的神态,是多么的传神。只有将词语、句子放入到具体的课文中,学生才能理解作者用词的生动性、描写的形象性。在领会句子的表达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就能透过文字本身领悟句子的蕴味。

三、在务实训练中体现“语文味”

篇10

一、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统一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语文是培养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育人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1.把育人贯穿在课文教学中

学生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依赖于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诸多课文中,有许多文章文质优美,情文并茂,而且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像《我用残损的手掌》、《最后一课》及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都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火花,教师教读这些课文时,除了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外,还要注重启发学生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悄然无声中受到主人公高尚品格的感染和熏陶,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远航。

2. 把育人贯穿在平时言行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教师,我力争做到一言一行符合师德标准,以自身的言行去潜移默化学生。班级劳动中,我身先士卒,和学生一道拿起扫把,共同净化校园。教室里有垃圾,主动拾起放入垃圾筒内……课堂教学中,学生指出我的错误,我真诚致谢,并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承认错误。课外活动中,精选侧重当代,侧重青少年,侧重做人教育内容的若干先进人物,以及适当选择学生身边的典型,在学生宿舍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具有亲切感,从而提高了教育的实效。

3. 把育人贯穿在教学活动中

“综合性学习”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过去,我们更多的是“面向文本”,而“综合性学习”则把我们引向“面向实践”,它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学会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以《献给母亲的歌》为题召开主题班会,活动中学生齐唱《妈妈的吻》,并畅谈倾注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陶冶了道德情操,对母亲更爱了。

二、把语文教学与能力培养统一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性学习,就是要解决“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的问题。“我要学”,就是要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中有浓厚的自主探索兴趣。“我能学”,就是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念,会独立思考研究问题。“我会学”,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上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强化。因此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必须从让学生掌握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上来,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

1、注重课堂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则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就学习过程本质而言,我们教师其实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传统教学模式,预习为第一环节,但大部分教师安排课外预习。其实课外预习对学生来说,收效甚微。我曾经安排学生课外预习,检查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仅有少数学生能主动预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预习。预习中从两个方面加以训练。首先是预习性阅读,如:标出自然段、阅读全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线索等。其次是思考性阅读(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阅读要求),如:阅读说明文时,考虑本文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说明语言上有何特点。其中有些问题,是在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后才能解决的,如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等。

2.注重口语训练,培养说话能力

农村学生,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口头表达能力相对较差,一些学生一说起普通话来,结结巴巴,搔头抓耳,不知所措。说话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它可以唤起听者的注意,促使听者去思考;可以流露说话者的主观感情、趣味;还可以闲话聊天、交流友情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是从说准字音、把握语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等方面,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讲演来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有时还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自我介绍、课文复述、故事简介、口头作文等即兴发言,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我觉得让农村学生学会说话是农村中学教师的一大课题,教师责无旁贷。

篇11

可见,修改作文不全是老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

能否自己修改文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作文水平的高低。能否写好作文,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好坏。因此,学生要纠正以往的“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的错误思想,要清楚地认识到“修改作文,既是老师的事,更是自己的事”。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作文的自我修改”,经常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要想方设法将自己的文章修改好。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指导好学生进行“作文的自我修改”。那么,初中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指导“初中学生做好作文自我的修改”呢?

有人提出,修改作文要唱响“三步曲”,即做好“示改”“自改”“互改”。也有人认为,修改作文要注重几个方法,即注重朗诵推敲法、搁置提高法、征求意见法、重抄斟酌法等等。

鄙人则以为,要“指导初中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老师得先让学生明白写作一般文章有什么要求,需要注意些什么

写作一般文章的要求是:中心明确,选材、组材详略得当;段落分明,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流畅,没有语病;使用规范汉字,不写错字别字;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字迹清晰、端正,文面整洁。当然,在具体的写作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兼顾到不同的文体,因为不同的文体还会有些不同的写作要求。如:写记叙文与写说明文就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就拿表达方式来说吧,记叙文除了运用叙述外,还可以综合运用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除了使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外,一般很少运用其他的表达方式。这些,我每次接手一个新班、每次要求学生写一种新的文体,我都会在写之前给学生讲清楚、交代明白。

二、老师得让学生知道,写文章有什么要求,修改文章就有哪些注意事项

有些同学不会修改文章,也不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修改文章。让学生修改文章,学生只会改几个错别字,其他的就不知所从了。因此,告诉学生“修改文章一般要看或者说可能要修改到的内容”,这也非常重要。打个比方,要让一个没有种过花、或者还没有学会种花的同学去种花,我们得先告诉学生怎么种花的,种花有那些注意事项,然后才让他去种花,只有这样,那个学生才有可能把花种好。如果我们只是拿花要那不会种花的学生去种,也不告诉他怎么种?需要注意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那个学生绝对不会把那花种好、养好。

所以,我们得告诉学生,修改文章,就是要看中心是否明确?如果不明确就要修改,使到它明确。选取材料是否精当得体?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结构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语病?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恰当?……哪个方面不妥当,就修改哪个方面。

三、老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修改作文的方法

修改作文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少改动,哪里不妥就改哪里。修改作文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前文说到的某些人提倡的:“修改作文三步曲”。某些人关注的“朗诵推敲法、搁置提高法、征求意见法、重抄斟酌法”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般来说,我们拿到一个题目,会先构思好,打好腹稿:文章要体现什么中心,用什么材料来表现,怎么开头,怎么收尾,以至于具体行文如何……之后,我们才正式动笔。在动笔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边写边作修改(相对于原来的构思或腹稿来说的)。作文写好后,可以暂时放下,过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再来看,这时才更容易看出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及时作好修改。然后又放置一段时间,再来看,再修改。之后又再放置,再修改,这样反复多次地修改,才有可能把文章修改好。我们也可以在作文写好之后,第一时间拿给老师或者是作文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看看,让老师或同学谈谈对自己这篇文章的看法,有什么修改意见,然后,参考老师或同学提出的意见,如果自己也认同的话,作针对性地修改。这也可以重复多次。此外,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修改病句?如何才能使文章语句通顺?怎样修改标点符号等等,这些,除了要注意各自的不同修改技巧外,朗读在当中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四、让学生养成经常“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俗话说:“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作文修改同样如此,只要我们平日里能养成良好的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并且做到持之以恒,我们就有可能把文章写好。如果我们把文章写好了,也许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也许我们的人生就可以走出一条充满阳光的康庄大道!

希望每一个初中学生都能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篇12

二、打牢写作基础。在写日记的基础上,灵活处理练笔与每两周一次作文的关系。力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让写作成为他们抒发自己心灵之感的一种方式。针对上学期中日记质量不高,部分同学随便应付老师的情况,一是严肃批评,二是耐心与他一起找原因,对其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

三、积极把新课程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思想、习惯等方面促,多启迪,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根据学生课堂反应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试着多发挥“小老师”们的作用。课堂上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眼、耳、口、手、脑动起来的习惯。向课堂要效率,使每一堂课都是生动有趣,学生在45分钟内得到较好的训练。

四、制定各单元目标,合理安排课时课量。

1 2 3 4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

目标: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 “有心人”和“有情人”。

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课前总观单元全貌,课上让学生自己略读课文,然后师生一起讨论,认识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精读一至二篇课文,其余课文在学生自读之后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体会,教师组织验收和讲评。课文学习顺序可灵活安排,“思考与练习”中的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最好在学习课文时完成,可以将阅读理解题作为学生研读课文的切入点或话题,开放性练习可以在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时共12课时。

第二单元:传记单元。

目标是: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设计:在学之前应对这些名人作一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深入课文之前应引导学生认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总的框架,然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以及文章的关键部分。课时共12课时。

第三单元:童话单元。

目标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1 2 3 4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认知结构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课堂教学可采用默读、朗读、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堂气氛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课时的分配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课时共12课时。

第四单元:现代诗单元。

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计:四篇课文的作者都是著名的诗人,在教学课文前,宜先作简单介绍,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重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应鼓励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课文的难点,课后练习已基本涉及了,可借助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加以解决。对课文艺术上的特点应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总结。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课时共12课时。

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

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的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教学设计:四篇课文说明的事物不同,方法各异,教学中要有所侧重:《苏州园林》着重学习文章的总分结构和准确的语言;《桥梁远景图》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并展开想象;《洲际导弹自述》着重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珍奇的动物——针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把重点放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上。课时共12课时。

1 2 3 4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

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朗读、背诵古诗文,度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教学设计:四篇古代散文,文字浅显,含义深刻。要在启发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主旨。注重颂读与感悟的统一,体味诗歌语言的音韵美。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尤其是文言实词。课时共14课时。

第七单元:古诗文传记单元。

目标是: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友情链接